CN103167815A - 座椅 - Google Patents

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67815A
CN103167815A CN2011800402305A CN201180040230A CN103167815A CN 103167815 A CN103167815 A CN 103167815A CN 2011800402305 A CN2011800402305 A CN 2011800402305A CN 201180040230 A CN201180040230 A CN 201180040230A CN 103167815 A CN103167815 A CN 1031678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support component
motion
back member
torsion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4023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67815B (zh
Inventor
克劳迪娅·普利卡特
布克哈德·施米茨
卡罗拉·茨维克
罗兰·茨维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uckhard Schmitz
Carola Tswick
Mekas Plicat
Roland Zwick
MillerKnoll Inc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031678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678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678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678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7/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hairs or stools
    • A47C7/36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 A47C7/40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for the back
    • A47C7/44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for the back with elastically-mounted back-rest or backrest-seat unit in the base frame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1/00Chairs adapted for special purposes
    • A47C1/02Reclining or easy chairs
    • A47C1/031Reclining or easy chairs having coupled concurrently adjustable supporting parts
    • A47C1/032Reclining or easy chairs having coupled concurrently adjustable supporting parts the parts being movably-coupled seat and back-rest
    • A47C1/03255Reclining or easy chairs having coupled concurrently adjustable supporting parts the parts being movably-coupled seat and back-rest with a central column, e.g. rocking office chai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1/00Chairs adapted for special purposes
    • A47C1/02Reclining or easy chairs
    • A47C1/031Reclining or easy chairs having coupled concurrently adjustable supporting parts
    • A47C1/032Reclining or easy chairs having coupled concurrently adjustable supporting parts the parts being movably-coupled seat and back-rest
    • A47C1/03261Reclining or easy chairs having coupled concurrently adjustable supporting parts the parts being movably-coupled seat and back-rest characterised by elastic means
    • A47C1/03288Reclining or easy chairs having coupled concurrently adjustable supporting parts the parts being movably-coupled seat and back-rest characterised by elastic means with resilient block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Dent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airs Characterized By Structure (AREA)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座椅(1),其包括连续的支撑元件(2)、运动机构(3)和支架(4),其中,运动机构(2)包括扭转元件(11),其承载背部件(9)并且控制背部件(9)的倾斜,其中,支撑元件(2)的背部件(9)仅在腰支撑部(19)之上与扭转元件(11)相连接,并且其中,支撑元件(2)通过弹性变形补偿背部区域(6)与座位区域(5)之间的相对运动,其在座椅(1)的负载通过坐着的人改变时发生。

Description

座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座椅,其包括连续的支撑元件、运动机构和支架。
背景技术
从文件DE 1 282 262 A1中已知一种带有连续的支撑元件的座椅,支撑元件构造为座位壳(Sitzschale),其中,座位壳的背部区域在腰部区域(Lordosenbereich)中通过布置在中心的双管来支撑。
从文件EP 0 049 310 Bl中已知一种带有连续的支撑元件的座椅,其背部区域通过在侧面布置在支撑元件旁边的臂来支撑和缓冲。
从文件EP 1 946 676 A1中已知一种带有连续的支撑元件的座椅,支撑元件构造为座位壳,其中,背部区域在腰部区域中通过在侧面且对称地布置的两个承载臂来支撑且缓冲。
从文件EP 2 110 050 A1中已知一种具有连续的支撑部的座椅,支撑部包括L形的两个承载梁,其承载覆盖部(Bespannung),其中,在过渡区域和背部区域中的支撑部通过刚性的背部元件来承载,其集成到支撑部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开发一种带有连续的、轻的支撑元件的座椅,其具有提高的座位舒适性和轻的结构。
该目的基于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的特征通过权利要求1的特征部分的特征来实现。在从属权利要求中说明有利的且适宜的改进方案。
在根据本发明的座椅中运动机构包括扭转元件,其承载背部件(Rueckenteil)且控制背部件的倾斜,其中,支撑元件的背部件仅在腰支撑部(Lordosenabstuetzung)之上与扭转元件相连接。通过支撑元件的背部区域经由扭转元件的支撑和支撑元件的背部区域在背部区域的上半部铰接到扭转元件处,需要支撑元件的背部区域的更小的固有稳定性,因为它在它的上部的背部区域中通过扭转元件来承载并且加固。因此这尤其是很有利的,因为当坐在座椅上的使用者向右或者左后弯曲以便例如抓取处于其后面的文件夹时,扭转力被使用者正好在该上部的背部区域中尤其经由其肩胛引入。通过在坐在座椅的支撑元件上的使用者的肩胛的区域中的力引入点与在支撑件的背部区域的上半部中扭转元件的一个或多个铰接点之间的地点上的邻近,很大程度上避免背部元件中的应力建立,使得其可被构造为轻质构件。通过该轻质结构(其使扭转元件的特别的布置和连结成为可能),也可能通过支撑元件在背部区域与座位区域之间的弹性变形来确保必需的相对运动(其在座椅的负载通过坐着的使用者改变时发生),而不必为此采取复杂的技术措施。
根据本发明,在座椅中背部区域相对于座位区域能够从直立的就座位置出来倾斜和/或扭转到倚靠的就座位置中时,其中,由坐着的人引入支撑元件中的力(其引起支撑元件的上弯(Aufbiegen)和/或背部件相对于座位件的旋转)通过运动机构经历反力,其中,运动机构与支撑元件在背部区域中在腰支撑部之上尤其在中心的铰接点中或者尤其在侧面的两个铰接点中相连接,并且其中,运动机构与支撑元件在座位区域中尤其固定地相连接或者尤其经由布置在座位区域中的两个旋转轴线相连接。通过支撑元件(其承载坐着的人)的这样的连结,对运动机构可最佳地满足使坐着的人在直立就座时和在后靠就座时能够转动身体的要求。座椅可以以其背部件最佳地跟随身体转动,因为运动机构类似于人的脊柱在过渡件(Uebergangsteil)的区域中并且在背部件的下半部中构造为可旋转的且位于对称平面中的结构。
本发明还设置成使扭转元件装备有扭杆(Torsionsstab),其在座椅的竖直地处于空间中的对称平面中向上延伸直至超过腰支撑部。由此,扭杆最佳地取向到支撑元件的背部区域的不对称的负载上,其通过坐在座椅上的人员的上身的转动能够产生。
根据本发明,支撑元件在背部区域与座位区域之间的弹性变型尤其还通过在背部区域中和在过渡区域中支撑元件放弃连结到运动机构处来实现。
根据本发明,支撑元件根据第一实施方案变体包括L形弯曲的两个承载梁和覆盖部,其中,覆盖部在承载梁之间绷紧。这样的结构以简单的方式导致支撑元件的轻质结构。
本发明还设置成将运动机构布置在支架与支撑元件之间,其中,运动机构不仅承载支撑元件的背部件而且承载支撑元件的座位件,其中,倚靠坐着的人作用到座椅上的力通过运动机构来控制座位件的倾斜和背部件的倾斜,其中,座位件的倾斜和背部件的倾斜相互依赖地来控制,并且其中,背部件的倾斜在起始位置与终点位置之间比座位件的倾斜更强烈地增加。通过这样的运动机构实现特别高的座位舒适性。
根据另一实施方案变体,本发明设置成将支撑元件构造为L形弯曲的座位壳。这样构造的座位壳在制造技术上可特别简单地例如作为一体的注塑件制造。
在一简单的实施方案变体中,本发明设置成将支撑元件在其座位区域中刚性地固定在支架处并且通过扭杆支撑仅仅一个悬臂(Kragarm),其由支撑元件的背部区域和过渡区域构成。这样的座椅在高座位舒适性的情况下具有特别简单的运动机构并且因此能够简单地制造且由此成本有利。
此外,本发明设置布置在座位区域中的两个旋转轴线的平行的延伸,其中,旋转轴线正交地穿过座椅的竖直地处于空间中的对称平面。通过座位件在旋转轴线处的支承,座位件由运动机构来加固并且座位件的运动轮廓被限定。
根据本发明,为了补偿由坐着的人引入的力而由运动机构产生的反力为需要的总反力的至少50%并且尤其至少70%,其中,剩余的反力通过变形的支撑元件来产生。由此支撑元件被强烈卸载并且因此可相应轻地且灵活地来设计。
此外,本发明设置成将运动机构布置在支架与支撑元件之间,其中,运动机构包括第一摇臂(Schwinge)、第二摇臂和基体,其中,第二摇臂可旋转地铰接在基体处并且可旋转地铰接在座位件的前半部处,其中,第一摇臂可旋转地铰接在基体处、可旋转地铰接在座位件的后半部处并且包括扭转元件,其与背部区域在腰支撑部上方相连接。通过这样的铰接和这两个摇臂相对于对称平面的相应镜面对称的且刚性的构造,能够以少量构件实现座椅的倾斜特性和扭转特性。
备选地发明还设置成使布置在支架与支撑元件之间的运动机构装备有支承元件,其尤其可弹性变形,其中,支承元件布置在支架与座位件之间并且固定座位件,并且其中,运动机构包括可弹性变形的摇臂,其包括扭转元件并且与支架和与背部区域在腰支撑部之上相连接。通过座椅的这样的设计,在没有与铰接部(Drehgelenk)铰接的运动机构的情况下,座椅还具有所希望的倾斜特性和所希望的扭转特性。
根据本发明,支撑元件还包括两个隔离杆(Distanzstab),其中,两个承载梁不仅通过两个隔离杆(其连接承载梁的自由端)以限定的间距来保持,而且通过运动机构以该限定的间距彼此平行地来保持。通过支撑元件作为封闭框架的这样的构造可能将其覆盖部以高的张力绷紧,其中,支撑元件还通过运动机构或其铰接到支承元件处来加固。
根据本发明设置成通过至少一个弹性机构或者弹性元件来缓冲运动机构。由此尤其在可调节的弹性机构的情况下或者在可更换的弹性元件的情况下可能调节座椅的倾斜特性和/或扭转特性适应于使用座椅的人员。
根据本发明设置成将座位件通过四点支承(Vierpunktlagerung)在四个铰接点处与运动机构相连接并且将背部件尤其通过两点支承尤其在承载梁处与背部件的上半部尤其在两个铰接点处与运动机构相连接。通过座位件的四点铰接和运动机构的通过对称平面划分的左半部和右半部的刚性连结将座位件确定到倾斜运动上并且阻止座位件环围绕位于对称平面中的摆动轴线的所不希望的摆动。背部件的两点铰接在由座椅的使用者引入力的点中通过运动机构提供背部件的最佳的支撑。
最后设置成构造带有第一弯折装置(Knickeinrichtung)的背部件,其中,通过第一弯折装置,背部件的联接到过渡件处的下截段和背部件的联接到下截段处的上截段可摆动地来连接,其中,第一弯折装置构造在铰接区域之下,在其中扭转元件铰接到背部件处,其中,扭转元件包括第二弯折装置,其中,通过第二弯折装置,扭转元件的铰接在运动机构的基体处的下截段和扭转元件的铰接到背部元件处的上截段可摆动地来连接,其中,第二弯折装置构造在腰支撑部之上。通过以两个弯折装置这样补充根据本发明的座椅,座椅在保持其所说明的特性的情况下可补充另一功能。该附加的功能尤其设置用于带有高的靠背的座椅,靠背伸至坐在座椅上的人员的颈部区域中或者至头部区域中。在此如果坐在座椅中的人员倚靠向背部件,背部元件的上截段由于弯折装置的特别布置而向前翻倾,并且由此支持坐着的人员在此保持在大约水平的观察轴线中,如果人员例如在后靠时也希望保持观察监视器的话。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根据示意性示出的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的另外的细节。其中:
图1和图2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座椅的第一实施方案变体的侧视图和背视图;
图3和图4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座椅的第二实施方案变体的侧视图和背视图;
图5和图6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座椅的第三实施方案变体的侧视图和背视图;
图7和图8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座椅的第四实施方案变体的侧视图和背视图;
图9和图10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座椅的第五实施方案变体的侧视图和背视图;
图11和图12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座椅的第六实施方案变体的侧视图和背视图;
图13至图15相应显示对第一、第三和第五实施方案变体的斜视图;
图16显示带有解构的细节的第一实施方案变体的透视性的图示;
图17、图18显示在取下支架的情况下在图16中所示的座椅的另外的视图;
图19-图21以两个侧视图和一个背视图显示对第一实施方案变体的改型;
图22-图24以两个侧视图和一个背视图显示对第二实施方案变体的改型;
图25-图27以两个侧视图和一个背视图显示对第三实施方案变体的改型;
图28-图30以两个侧视图和一个背视图显示对第四实施方案变体的改型;
图31-图33以两个侧视图和一个背视图显示对第五实施方案变体的改型以及
图34-图36以两个侧视图和一个背视图显示对第六实施方案变体的改型。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以侧视图显示座椅的第一实施方案变体1。座椅1包括连续的支撑元件2、运动机构3和支架4。支撑元件2包括座位区域5、背部区域6和过渡区域7。在此,座位区域5形成座位件8,背部区域6形成背部件9而过渡区域7形成支撑元件2的过渡件10。运动机构3包括扭转元件11和两个前杠杆12和13,其中,第二前杠杆12在图1的图示中被第一前杠杆12遮盖。扭转元件11构造为第一摇臂14,其围绕旋转轴线15铰接地与座位件8而围绕旋转轴线16铰接地与支架4处于连接中。两个前杠杆12、13构造为一体的构件作为第二摇臂38。此外,扭转元件11在两个固定点17和18处与背部件9相连接。固定点17和18在y方向上观察在背部件9的腰支撑部19之上位于背部件9的上半部20中。扭转元件11的中间部分M11构造为扭杆21,其在座椅1的竖直地处于空间中的对称平面22中延伸。对称平面22也被称为xy平面并且垂直于图2的绘图平面,其从在图1中所说明的箭头方向II示出座椅1。支架4构造为立式支架(Standgestell)。根据一未示出的实施方案变体设置成将支架4实施为带有滚子的旋转支架,以便将座椅例如用作办公椅。在支撑元件2与支架3之间布置有示意性示出的弹性元件23,其将支撑元件2保持在图1中所示的静止位置R1中并且部分地补偿通过坐在支撑元件2上的人对支撑元件2的负载并且在相应高负载的情况下允许支撑元件2的位置相对于支架3受限地改变。上面所说明的运动机构3设计成使得座位件的倾斜和背部件的倾斜相互依赖地实现并且在图1中所示的起始位置9-1与以虚线表示的终点位置9-2之间背部件9的倾斜比在图1中所示的起始位置8-1与以虚线表示的终点位置8-2之间座位件8的倾斜更强烈地增加。当其从其起始位置8-1和9-1运动到其终点位置8-2和9-2中时,在座位件8与背部件9之间实现的相对运动通过过渡件10的变形来补偿,使得尽管有连续的支撑元件2在座椅1中实现所谓的同步机构24。如果坐在座椅1上的人员在中心在对称平面22的区域中倚靠在背部件9处、而在侧面例如在负载点25中加载它,那么扭转元件11的扭转特性引起承载。支撑元件2的这样的负载导致支撑元件2的变形,即导致在座位件8与背部件9之间的扭转。支撑元件2的该扭转通过扭转元件11和尤其它的扭杆22来限制,因为其建立反力,反力经由固定点17和18被引入背部件9中,其中,扭转元件11对此支撑在基体支架4处。独立于支撑元件2的背部件9在起始位置9-1与终点位置9-2之间的任何倾斜位置中的倾斜,支撑元件2的这样的、受限的扭转是可能的。扭杆21在y方向上向上延伸直至超过腰支撑部19。在图1和图2中所示的第一实施方案变体的支撑元件包括L形弯曲的两个承载梁26和27以及覆盖部28,其在承载梁26与27之间绷紧。运动机构3的扭转元件11以及杠杆12和13相应接合到承载梁26或27处。在扭杆21的延续部中,扭转元件21构造为叉角29,其使得扭杆21向承载梁26或27的上自由端26a和27a分叉。
在图13中以斜视图从斜下补充地显示座椅1。在该视图中可识别出这两个杠杆12和13如何通过连接它们的卡箍37形成第二摇臂38。因此,运动机构3主要包括第一摇臂14、第二摇臂38和基体41。第二摇臂38如第一摇臂14那样具有旋转轴线39和旋转轴线40,其中,运动机构3的所有四个旋转轴线15、16和39、40彼此平行地延伸。第一摇臂14不仅在旋转轴线15的区域中铰接到支撑元件2处、而且利用其还在固定点17、18处与其承载梁26、27相连接。摇臂14、38围绕旋转轴线16、40的自由旋转性通过弹性机构42来缓冲和限制,其集成到基体41中。
在图3和图4中以侧视图和背视图显示座椅的第二实施方案变体30。关于该第二实施方案变体首先参考对在图1和图2中所示的第一实施方案变体的说明。相应地,类似的构件以在图1和图2中所使用的附图标记来表示。与第一实施方案变体不同,运动机构3主要仅包括扭转元件11,其刚性地固定在支撑元件2的座位件8与支架4之间。该扭转元件11如第一实施方案变体的扭转元件那样包括扭杆21,其分裂为叉角29,其固定在承载梁26和27的自由端26a和27a处。除了其扭转特性之外,扭转元件11还构造成弯曲弹性的并且由此在起始位置9-1与终点位置9-2之间缓冲支撑元件2的背部件9,其中,对此支撑元件2的过渡区域7被弹性变形。运动机构还包括支承元件48,利用其使两个承载梁26、27彼此保持在预定的间距中。
图5和图6显示座椅的第三实施方案变体31。关于该第三实施方案变体首先参考对在图1和图2中所示的第一实施方案变体的说明。相应地,类似的构件以在图1和图2中所使用的附图标记来表示。与第一实施方案变体不同,在第三实施方案变体中支撑元件2不包括承载梁和覆盖部、而包括L形弯曲的座位壳32,其例如由塑料成形。座位壳32尤其在其过渡区域7中可弹性变形。类似于图13,在图14中显示了在图5和图6中所示的座椅31的斜视图。相应地,在此参考对图13的说明。第一摇臂14类似于第一实施方案变体的第一摇臂来构造并且在两个铰接点处与支撑元件2相连接,代替在承载梁处,铰接点17、18然而位于座位壳32处。
图7和图8显示座椅的第四实施方案变体33。关于该第四实施方案变体首先参考对在图1和图2中所示的第一实施方案变体的说明。相应地,类似的构件以在图1和图2中所使用的附图标记来表示。与第一实施方案变体不同,在第四实施方案变体中支撑元件2不包括承载梁和覆盖部、而包括L形弯曲的座位壳32,其例如由塑料成形。座位壳32尤其在其过渡区域7中可弹性变形。此外,与第一实施方案变体的运动机构不同,第四实施方案变体的运动机构3仅包括扭转元件11,其刚性地固定在支撑元件2的座位件8与支架4之间。该扭转元件11如第一实施方案变体的扭转元件那样包括扭杆21,其分裂为叉角29并且固定在承载梁26和27的自由端26a和27a处。除了其扭转特性之外,扭转元件11还构造成弯曲弹性的并且由此在起始位置9-1与终点位置9-2之间缓冲支撑元件2的背部件9,其中,对此支撑元件2的过渡区域7被弹性变形。
图9和图10显示座椅的第五实施方案变体34。关于该第五实施方案变体首先参考对在图1和图2中所示的第一实施方案变体的说明。相应地,类似的构件以在图1和图2中所使用的附图标记来表示。与第一实施方案变体不同,在第五实施方案变体中支撑元件2不包括承载梁和覆盖部、而包括L形弯曲的座位壳32,其例如由塑料成形。座位壳32尤其在其过渡区域7中可弹性变形。此外,座位壳32不经由扭转元件11的叉角来连结,而是中心地在对称平面22的区域中固定在扭杆21的延长部35处。与图13和与图14类似,在图15中显示对在图9和图10中所示的座椅34的斜视图。相应地,在此参考对图13或图14的说明。与第一和第三实施方案变体的第一摇臂不同,第一摇臂14不叉角形地分开,而是具有仅仅一个中心铰接点18,在其中第一摇臂14与座椅34的座位壳32相连接。
图11和图12显示座椅的第六实施方案变体36。关于该第六实施方案变体首先参考对在图1和图2中所示的第一实施方案变体的说明。相应地,类似的构件以在图1和图2中所使用的附图标记来表示。与第一实施方案变体不同,在第六实施方案变体中支撑元件2不包括承载梁和覆盖部、而包括L形弯曲的座位壳32,其例如由塑料成形。座位壳32尤其在其过渡区域7中可弹性变形。此外,与第一实施方案变体的运动机构不同,第六实施方案变体的运动机构3仅包括扭转元件11,其刚性地固定在支撑元件2的座位件8与支架4之间。座位壳32不经由扭转元件的叉角相连结,而是中心地在对称平面22的区域中固定在扭杆21的延长部35处。除了其扭转特性之外,扭转元件11还构造成弯曲弹性的并且由此在起始位置9-1与终点位置9-2之间缓冲支撑元件2的背部件9,其中,对此支撑元件2的过渡区域7被弹性变形。
在图16中参考图1、图2和图13的示意性的图示来示出带有结构细节的作为第一实施方案变体所说明的座椅1,其中,显示不设置滚子的支架4。为了维持清晰性,覆盖部28还仅作为阴影面来表示。除了承载梁26、27和覆盖部28之外,支撑元件2还包括两个示意性的示出的隔离杆43、44。隔离杆43、44将两个承载梁26、27以限定的间距a43、a44保持在其自由端26a、26b和27a、27b处(参见图18)并且由此保证覆盖部28的高承载能力。覆盖部28的高承载能力此外通过承载梁26、27铰接在运动机构3处来确保。在座位件5中承载梁26经由第一铰接点A铰接在第一摇臂14处而经由第二铰接点B(其被遮盖)铰接在第二摇臂38处。在座位件5中承载梁27经由第一铰接点C铰接在第一摇臂14处而经由第二铰接点D铰接在第二摇臂38处。此外,固定点17、18(分叉的扭转元件11利用其过渡到承载梁26、27中)形成另外两个铰接点E和F。通过座位区域5的这样的四点支承在动态地就座时可靠地避免座位区域5的扭转或者座位区域5围绕位于对称平面22中的且在x方向上延伸的摆动轴线WA(参见图2)摆动并且保证,背部件9在通过坐着的人相应加载时相对于座位区域5扭转。通过扭转元件11或第一摇臂14的大约X形的几何结构,在同时使在背部件9的上半部与座位件5之间能够扭转式扭曲(Verwindung)的情况下,运动机构3给予座椅1高稳定性,其中,扭转通过扭转元件11、承载梁26、27和覆盖部28的弹性变形来实现。扭转尤其在腰支撑部19和过渡件10的区域中实现。通过第一摇臂14可旋转地铰接在运动机构3的基体41处扭转元件11使在通过坐着的人相应加载时扭转式扭曲与背部件9的在图2中通过位置9-1和9-2表示的倾斜运动能够叠加。在座位件8中在其前半部8a(其靠近间隔元件44)中与第二摇臂38相连接而在其后半部8b(其相对于间隔元件43联接到前半部8a处)中与第一摇臂14相连接。由此,承载梁26、27利用两个镜像对称于平面22布置的平行四边形引导部P1和P2在基体41处来引导,其中,平行四边形引导部P1和P2主要由两个摇臂14和38形成并且同步地工作。
在图17和图18中以底视图透视性地显示座椅1,其中,不示出支架、隔离杆、覆盖部和弹性机构。在基体41中可识别出用于未示出的弹性机构的两个安装空间45、46。未示出的弹性机构然而仅影响座椅1的倾斜特性。座椅1的扭转特性不受弹性机构、而仅受扭转元件11影响。在图17中完全可见座位件8如何借助于四点支承47经由铰接点A至D悬挂在运动机构3处。此外,可见背部件9(其仅带有承载梁26、27而不带覆盖部和隔离杆地来示出)如何借助于两点支撑49经由铰接点E和F悬挂在运动机构3处。
在图18中再次标明四个平行延伸的旋转轴线15、16、39、40和两个承载梁26、27的四个自由端26a、26b和27a、27b。
对图16至图18也参考对图1、2和13的说明,其中,在那里提及的附图标记部分地也在图16至图18中注明。
如果第一摇臂14构造成λ形或头部构造成直立地y形,那么倾斜运动和扭转运动的叠加也是可能的,如这在第五和第六实施方案变体中所示。
在图19至图36中相应以两个侧视图和一个背视图示出对在图1至图12中所示的六个实施方案变体的改型。关于在图19至图36中所示的改型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工作方式相应地参考对图1、2和3、4和4、5和5、6和7、8和9、10和11、12的说明。与在图1至图12中所示的座椅不同,在所有六个在图19至图36中所示的座椅1a(参见图19至21)、30a(参见图22至24)、31a(参见图25至27)、33a(参见图28至30)、34a(参见图31至33)和36a(参见图34至36)中,背部件9包括象征地示出的第一弯折装置50而扭转元件11包括象征地示出的第二弯折装置51,其中,通过第一弯折装置50,背部件9的联接到过渡件10处的下截段52与背部件9的联接到下截段52处的上截段53可摆动地连接。在此,第一弯折装置50布置在铰接区域54之下,在其中扭转元件11与背部件9相连接。构造在扭转元件11中的第二弯折装置51包括扭转元件11的与运动机构3的基体41相连接的下截段55和扭转元件11的与背部元件9在铰接区域54中相连接的上截段56,其中,这两个截段55、56通过第二弯折装置51可摆动地相连接。在铰接区域54中背部件9的上截段53与扭转元件11的上截段56相互连接。第二弯折装置51和因此还有第一弯折装置51构造在座椅la、30a、31a、33a、34a或36a的腰支撑部19之上。在此,第二弯折装置51布置在第一弯折装置50之下。
第一弯折装置50优选地构造为弯曲区(Biegezone)B50,其根据座椅la、30a、31a、33a、34a或36a位于哪个位置中允许一种在背部件9的下截段52与上截段53之间的弯折形成。在静止位置R1中,如这在图19、图22、图25、图28、图31和图34中所示,背部件9的下截段52与上截段53彼此间具有第一开口角度α-Rl,其中,开口角度α-Rl位于对各个实施方案变体已说明的对称平面22中并且在下截段52的具有与坐着的人员接触的表面52a和上截段53的具有与坐着的人员接触的表面53a之间来测量。当该座椅不受载或者当人员这样坐在座椅上使得人员不施加或者仅施加很小的压力在其背部元件9上时,静止位置R1被座椅la、30a、31a、33a、34a或36a占据。在回靠的位置R2中,如其在图20、图23、图26、图29、图32和图35中所示,背部件9的下截段52与上截段53彼此间具有第二开口角度α-R2,其中,开口角度α-R2同样位于所提及的对称平面22中。背部件9和扭转元件11的处于交互作用中的这两个弯折装置50和51在从位置R1过渡到位置R2中时引起开口角度从值α-R1变小到值α-R2。因此背部件9的两个截段52、53根据易关闭的活门的类型彼此间所占据的位置改变。背部件9的上截段53相对于背部件9的下截段52向前在箭头方向x上运动。也就是说,当坐在座椅la、30a、31a、33a、34a或36a上的人员倚靠向背部件9时,背部件9的上截段53在座椅la、30a、31a、33a、34a或36a所实施的倾斜运动期间相对于背部件9的下截段52运动并且在此向前弯折。该运动(其相对于指向到箭头方向x'和y'上的倾斜运动反向)根据背部件9的上截段53的造型和尺寸使坐在座椅la、30a、31a、33a、34a或36a上的人员的颈部和头部稳定并且以人体工程学上所希望的方式使人员在回靠时和在回靠的位置中保持在直立就座的位置中所占有的观察轴线,因为背部件9的上截段53(坐在座椅上的人员的头部贴靠在其表面53a处)在位置R1与位置R2之间以比背部件9的下截段52(坐在座椅上的人员以其上身靠在其表面52a处))更小的程度倾斜。在此,第二弯折装置51在座椅la、30a、31a、33a、34a或36a的两个位置R1和R2中布置在第一弯折装置50之下。
第二弯折装置51优选地同样构造为弯曲区B51,其允许一种在扭转元件11的下截段55与上截段56之间的弯曲形成。其中,弯曲形成受运动机构3控制,弯折装置51是其组成部分。在静止位置R1中,如其在图19、图22、图25、图28、图31和图34中所示,扭杆11的下截段55与上截段56彼此间具有第一开口角度?--Rl,其中,开口角度?--Rl位于对各个实施方案变体已说明的对称平面22中或被测量。在回靠的位置R2中,如其在图20、图23、图26、图29、图32和图35中所示,扭转元件11的下截段55与上截段56彼此间具有第二开口角度?-R2,其中,开口角度?-R2同样在对称平面22中来测量。因为上截段56在从位置R1变换到位置R2时在x方向上向前弯曲,开口角度的值从?-R1变小到?-R2。因此当坐在座椅la、30a、31a、33a、34a或36a上的人员后靠时,扭转元件11的上截段56相对于扭转元件11的下截段55向前运动。两个弯折装置50和51因此(由于其上截段53和56在铰接区域54中的连接)同步工作,使得弯折装置51和扭转元件11的上截段56所属于的运动机构3的关闭运动被传递到支撑元件2的背部件9上。相应地在离开位置R2到位置R1中时又实现运动机构3的下截段和上截段55、56的打开运动并且因此由于该联结还又实现背部件9的下截段52和上截段53的打开运动。
对于第一弯折装置50设置成将其大约布置在坐在座椅la、30a、31a、33a、34a或36a上的人员的最上面的胸椎的高度上,以便在后靠的就座位置中最佳地支撑其颈部或头部。相应地,在图19至图36中所示的改型中背部件的尺寸确定成使得背部件9的上截段53处于坐在座椅上的人员的颈部区域或者颈部和头部区域的高度上。
在第一和第二实施方案变体的在图19至图21和图22至图24中所示的改型中,第一弯折装置50在技术上在两个承载梁26、27中相应通过构造为弹性区域的弯曲区B50来实施或者备选地相应由铰接元件形成。覆盖部28在没有附加的匹配的情况下跟随通过承载梁26、27预设的运动。
在第三至第六实施方案变体的在图25至图27、图28至图30、图31至图33和图34至图36中所示的改型中,第一弯折装置50集成到形成支撑元件2的座位壳32中并且在水平取向上在背部件9上延伸。第一弯折装置50由构造为弹性区域的弯曲区B50或者备选地铰接元件形成。
在第一至第四实施方案变体的在图19至图21、图22至图24、图25至图27和图28至图30中所示的改型中,第二弯折装置51在或第一摇臂14(其形成扭转元件11)中构造在叉角29之下,扭杆21分叉成叉角,以便在铰接区域54中过渡到承载梁26、27中。第二弯折装置51通过构造为弹性区域的弯曲区B51或者备选地作为铰接元件来形成。叉角29形成扭转元件11的上截段56。叉角29尤其平面地与承载梁26、37相连接。
在第五至第六实施方案变体的在图31至图33和图34至图36中所示的改型中,第二弯折装置51在扭转元件11或第一摇臂14(其形成扭转元件11)中构造在中心的铰接区域54之下,在其中摇臂14铰接在座位壳32处。第二弯折装置51通过构造为弹性区域的弯曲区B51或者备选地通过铰接元件来形成。
本发明不限于所示出的或者所说明的实施例。而其包括在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中的本发明的改进方案。
附图标记清单
1  座椅,第一实施方案变体
La 座椅,1的改型
2  支撑元件
3  运动机构
4  支架
5  2的座位区域
6  2的背部区域
7  2的过渡区域
8  2的座位件
8a 8的前半部
8b 8的后半部
8-1 8的起始位置
8-2 8的终点位置
9  2的背部件
9-1 9的起始位置
9-2 9的终点位置
10 2的过渡件
11 扭转元件
12, 13 杠杆
14 第一摇臂
15 14的第一旋转轴线
16 14的第二旋转轴线
17, 18 固定点
19 腰支撑部
20 9的上半部
21 11的扭杆
22 对称平面或xy平面
23 弹性元件
24 同步机构
25 负载点
26, 27 承载梁
28 覆盖部
29 叉角
30 座椅,第二实施方案变体
30a 座椅,30的改型
31 座椅,第三实施方案变体
31a 座椅,31的改型
32 座位壳
33 座椅,第四实施方案变体
33a 座椅,33的改型
34 座椅,第五实施方案变体 
34a 座椅,34的改型
35 21的延长部
36 座椅,第六实施方案变体
36a 座椅,36的改型
37 12与13之间的卡箍
38 第二摇臂
39 38的旋转轴线
40 38的旋转轴线
41 3的基体
42 41中的弹性机构
43, 44 26与27之间的隔离杆 
45, 46 用于42的安装空间
47 5的四点支承
48 用于5的支承元件
49 9的两点支承
50 9的第一弯折装置
51 11的第二弯折装置
52 9的下截段
52a 52的表面
53 9的上截段
53a 53的表面
54 11在9处的铰接区域
55 11的下截段
56 11的上截段
A-F 2的铰接点
a43 26a与26b之间的间距
a44 27a与27b之间的间距
B50 弯曲区
B51 弯曲区
M11 11的中间部分
P1, P2 平行四边形引导部
R1 座椅的静止位置
R2 座椅的回靠位置
WA 摆动轴线
x, y, z 方向
α-R1 52与53之间的第一开口角度
α-R2 52与53之间的第二开口角度
β-R1 55与56之间的第一开口角度
β-R2 55与56之间的第二开口角度。

Claims (17)

1. 一种座椅(1, 30, 31, 33, 34, 36; la, 30a, 31a, 33a, 34a, 36a),其包括:
- 连续的支撑元件(2)、运动机构(3)和支架(4),
- 其中,所述支撑元件(2)包括座位区域(5),其形成座位件(8),
- 其中,所述支撑元件(2)包括背部区域(6),其形成背部件(9),
- 其中,所述支撑元件(2)包括过渡区域(7),其连接所述座位区域(5)与所述背部区域(6),
- 其中,所述支撑元件(2)通过弹性变形补偿所述背部区域(6)与所述座位区域(5)之间的相对运动,其在所述座椅(1, 30, 31, 33, 34, 36; la, 30a, 31a, 33a, 34a, 36a)的负载通过坐着的人改变时发生,
其特征在于,
- 所述运动机构(3)包括扭转元件(11),
- 其中,所述扭转元件(11)承载所述背部件(9)并且控制所述背部件(9)的倾斜,
- 其中,所述支撑元件(2)的背部件(9)仅在腰支撑部(19)之上与所述扭转元件(11)相连接。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1, 30, 31, 33, 34, 36; la, 30a, 31a, 33a, 34a, 36a),其特征在于,
- 所述背部区域(6)能够相对于所述座位区域(5)从就座位置倾斜和/或扭转出来,
- 其中,由坐着的人引入所述支撑元件(2)中的力通过所述运动机构(3)经历反力,所述力引起所述支撑元件的上弯和/或所述背部件(9)相对于所述座位件(8)的旋转,
- 其中,所述运动机构(3)与所述支撑元件(2)在腰支撑部(19)上方在所述背部区域中尤其在中心的铰接点(18)或者尤其在两个侧向的铰接点(17, 18)中相连接并且在所述座位区域(5)中、尤其固定地相连接或者尤其经由布置在所述座位区域(5)中的两个旋转轴线(15, 39)相连接。
3.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至少一项所述的座椅(1, 30, 31, 33, 34, 36; la, 30a, 31a, 33a, 34a, 36a),其特征在于,所述扭转元件(11)包括扭杆(21),其在所述座椅(1, 30, 31, 33, 34, 36; la, 30a, 31a, 33a, 34a, 36a)的竖直地处于空间中的对称平面(22)中向上延伸直至超过所述腰支撑部(19)。
4.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至少一项所述的座椅(1, 30, 31, 33, 34, 36; la, 30a, 31a, 33a, 34a, 36a),其特征在于,为了实现变形,在所述支撑元件(2)的背部区域(6)中在所述腰支撑部(19)下方并且在所述支撑元件(2)的过渡区域(7)中避免所述支撑元件(2)连结到所述运动机构(3)处。
5.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至少一项所述的座椅(1, 30; la, 30a),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元件(2)包括L形弯曲的两个承载梁(26, 27)和覆盖部(28),其中,所述覆盖部(28)在所述承载梁(26, 27)之间绷紧。
6.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至少一项所述的座椅(1, 30, 31, 33, 34, 36; la, 30a, 31a, 33a, 34a, 36a),其特征在于,所述运动机构(3)布置在所述支架(4)与所述支撑元件(2)之间并且不仅承载所述支撑元件(2)的背部件(9)而且承载所述支撑元件(2)的座位件(8),其中,根据坐着的人作用到所述座椅(1, 30, 31, 33, 34, 36; la, 30a, 31a, 33a, 34a, 36a)上的力通过所述运动机构(3)来控制所述座位件(8)的倾斜和所述背部件(9)的倾斜,其中,所述座位件(8)的倾斜和所述背部件(9)的倾斜相互依赖地来控制,并且其中,在起始位置(9-1)与终点位置(9-2)之间所述背部件(9)的倾斜比所述座位件(8)的倾斜更强烈地增加。
7.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至少一项所述的座椅(31, 33, 34, 36; 31a, 33a, 34a, 36a),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元件(2)构造为L形弯曲的座位壳(32)。
8.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至少一项所述的座椅(30, 33, 36; 30a, 33a, 36a),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元件(2)在其座位区域(5)中刚性地固定在所述支架(4)处。
9.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1, 31, 34; la, 31a, 34a),其特征在于,布置在所述座位区域中的两个所述旋转轴线(15, 39)彼此平行地延伸并且正交地穿过所述座椅(1, 31, 34; la, 31a, 34a)的竖直地处于空间中的对称平面(22)。
10.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1, 30, 31, 33, 34, 36; la, 30a, 31a, 33a, 34a, 36a),其特征在于,为了补偿由坐着的人引入的力由所述运动机构(3)产生反力,其为需要的总反力的至少50%并且尤其至少70%,其中,剩余的反力由变形的所述支撑元件(2)来产生。
11.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至少一项所述的座椅(1, 31, 34; la, 31a, 34a),其特征在于,所述运动机构布置在所述支架(4)与所述支撑元件(2)之间,其中,所述运动机构(3)包括第一摇臂(14)、第二摇臂(38)和基体(41),其中,所述第二摇臂(38)可旋转地铰接在所述基体(41)处并且可旋转地铰接在所述座位件(8)的前半部(8a)处,其中,所述第一摇臂(14)可旋转地铰接在所述基体(41)处、可旋转地铰接在所述座位件(8)的后半部(8b)处并且包括所述扭转元件(11),其与所述背部区域(6)在腰支撑部(9)之上相连接。
12.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1至11中至少一项所述的座椅(30, 33, 36),其特征在于,所述运动机构(3)布置在所述支架(4)与所述支撑元件(2)之间,其中,所述运动机构(3)包括尤其可弹性变形的支承元件(48),其布置在所述支架(4)与所述座位件(8)之间,并且其中,所述运动机构(3)包括可弹性变形的摇臂(14),其包括所述扭转元件(11)并且与所述支架(4)和与所述背部区域(6)在腰支撑部(19)之上相连接。
13.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座椅(1, 30; la, 30a),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元件还包括两个隔离杆(43, 44),其中,所述承载梁(26, 27)不仅通过两个所述隔离杆(43, 44)以限定的间距来保持而且通过所述运动机构(3)以限定的所述间距来保持,所述隔离杆(43, 44)连接所述承载梁(26, 27)的自由端(26a, 26b; 27a, 27b)。
14.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1, 30, 31, 33, 34, 36; la, 30a, 31a, 33a, 34a, 36a),其特征在于,所述运动机构通过至少一个弹性机构(42)或者弹性元件(23)来缓冲。
15.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1, 31, 34; la, 31a, 34a),其特征在于,所述座位件(8)通过四点支承(47)在四个铰接点(A, B, C, D)处与所述运动机构(3)相连接,并且所述背部件尤其通过两点支承(49)尤其在承载梁(26, 27)处与所述背部件(9)的上半部(20)、尤其在两个铰接点(E, F)处与所述运动机构(3)相连接。
16.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至少一项所述的座椅(la, 30a, 31a, 33a, 34a, 36a),其特征在于,
- 所述背部件(9)包括第一弯折装置(50),
- 其中,所述第一弯折装置(50)可摆动地连接所述背部件(9)的联接到所述过渡件(10)处的下截段(52)和所述背部件(9)的联接到所述下截段(52)处的上截段(53),
- 其中,所述第一弯折装置(50)布置在铰接区域(54)之下,在其中所述扭转元件(11)与所述背部件(9)相连接,
- 其中,所述扭转元件(11)包括第二弯折装置(51),
- 其中,所述第二弯折装置(51)可摆动地连接所述扭转元件(11)的铰接到所述运动机构(3)的基体(41)处的下截段(55)和所述扭转元件(11)的铰接到所述背部元件(9)处的上截段(56),
- 其中,所述第二弯折装置(51)构造在所述腰支撑部(19)之上。
17.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弯折装置(51)在所述座椅(la, 30a, 31a, 33a, 34a, 36a)从静止位置(R1)移动到倚靠位置(R2)中时通过在竖直地处于空间中的对称平面(22)中所测量的在所述扭转元件(11)的下截段(55)与所述扭转元件(11)的上截段(56)之间的开口角度(?-Rl, ?-R2)变小而强迫同样在竖直地处于空间中的对称平面(22)中所测量的在所述背部件(9)的下截段(52)与所述背部件(9)的上截段(53)之间的开口角度(α-Rl, α-R2)变小,使得在所述座椅(la, 30a, 31a, 33a, 34a, 36a)从所述静止位置(R1)移动到所述倚靠位置(R2)中时所述背部件(9)的上截段(53)相对于所述背部件(9)的下截段(52)在箭头方向(x)上被向前移动。
CN201180040230.5A 2010-06-15 2011-06-14 座椅 Active CN10316781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0023787.6 2010-06-15
DE102010023787 2010-06-15
PCT/EP2011/002908 WO2011157392A1 (de) 2010-06-15 2011-06-14 Stuhl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67815A true CN103167815A (zh) 2013-06-19
CN103167815B CN103167815B (zh) 2016-12-14

Family

ID=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31147A (zh) * 2013-07-24 2016-04-2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座椅
CN110974596A (zh) * 2018-05-30 2020-04-10 宁波秉航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按摩椅框架结构
CN111955976A (zh) * 2019-05-20 2020-11-20 博克1有限责任两合公司 用于坐具装置的载体构件和坐具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273980A (en) * 1938-12-15 1942-02-24 Troy Sunshade Company Article of furniture
US4451085A (en) * 1980-10-01 1984-05-29 Wilkhahn & Hahne GmbH & Company Chair
DE4023607A1 (de) * 1990-07-25 1992-01-30 Koolwijk Jan Neigungsmechanik fuer objektstuehle
US5195801A (en) * 1989-01-05 1993-03-23 Wilkhahn Wilkening & Hahne Gmbh & Co. Tiltable chair
CN2438377Y (zh) * 2000-08-15 2001-07-11 温州同乐沙发制造有限公司 多功能转椅
EP1327400A2 (de) * 2002-01-11 2003-07-16 Himolla Polstermöbel GmbH Sitz-/Liegemöbel
EP1785068A1 (en) * 2005-11-11 2007-05-16 Kokuyo Furniture Co., Ltd. Structure for connecting members
EP2100539A1 (en) * 2008-03-10 2009-09-16 Savo AS Back rest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273980A (en) * 1938-12-15 1942-02-24 Troy Sunshade Company Article of furniture
US4451085A (en) * 1980-10-01 1984-05-29 Wilkhahn & Hahne GmbH & Company Chair
US5195801A (en) * 1989-01-05 1993-03-23 Wilkhahn Wilkening & Hahne Gmbh & Co. Tiltable chair
DE4023607A1 (de) * 1990-07-25 1992-01-30 Koolwijk Jan Neigungsmechanik fuer objektstuehle
CN2438377Y (zh) * 2000-08-15 2001-07-11 温州同乐沙发制造有限公司 多功能转椅
EP1327400A2 (de) * 2002-01-11 2003-07-16 Himolla Polstermöbel GmbH Sitz-/Liegemöbel
EP1785068A1 (en) * 2005-11-11 2007-05-16 Kokuyo Furniture Co., Ltd. Structure for connecting members
EP2100539A1 (en) * 2008-03-10 2009-09-16 Savo AS Back rest device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31147A (zh) * 2013-07-24 2016-04-2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座椅
CN105531147B (zh) * 2013-07-24 2017-11-0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座椅
CN110974596A (zh) * 2018-05-30 2020-04-10 宁波秉航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按摩椅框架结构
CN110974596B (zh) * 2018-05-30 2022-06-17 宁波秉航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按摩椅框架结构
CN111955976A (zh) * 2019-05-20 2020-11-20 博克1有限责任两合公司 用于坐具装置的载体构件和坐具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1105290A1 (de) 2011-12-15
US20130082499A1 (en) 2013-04-04
BR112012031880A2 (pt) 2016-11-08
MX2012014658A (es) 2013-05-20
US9510684B2 (en) 2016-12-06
BR112012031880B1 (pt) 2020-08-11
US20170079439A1 (en) 2017-03-23
CA2801962C (en) 2016-08-02
SG186286A1 (en) 2013-02-28
CA2801962A1 (en) 2011-12-22
AU2011267475A1 (en) 2013-01-31
EP2582267A1 (de) 2013-04-24
US10383446B2 (en) 2019-08-20
AU2011267475B2 (en) 2015-12-24
WO2011157392A1 (de) 2011-12-22
MX343932B (es) 2016-11-28
EP2582267B1 (de) 2016-09-21
JP2013528452A (ja) 2013-07-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83446B2 (en) Chair
CN101534679B (zh) 座椅
JP6152175B2 (ja) 椅子
CN100566631C (zh) 椅子
CN103889273B (zh) 座椅,尤其是办公椅
JP2013528452A5 (zh)
CN101795600B (zh) 具有带有可倾斜的腿支承件的座位面的座椅、尤其为牙医座椅
CN107788732A (zh) 一种座椅结构及座椅
US20090195040A1 (en) Variable configuration seating
EP2351500B1 (en) Tiltable chair
KR101661949B1 (ko) 의자의 시트와 등받이를 동기화하는 장치
NO328092B1 (no) Ryggestotteanordning
CN102573570A (zh) 椅子的靠背
RU2014111754A (ru) Кресло и опорные структуры
CN101390690A (zh) 具有头枕的倾斜式座椅单元
CN101495013A (zh) 就座装置
CN102573571A (zh) 椅子的靠背
CN111436783A (zh) 一种可平躺的休闲椅
CN103167815B (zh) 座椅
MX2007008192A (es) Silla con asiento y respaldo con movimiento sincronizado.
CN103338681A (zh) 同步机构
KR101198578B1 (ko) 자세 교정의 용도 전환 기능을 갖춘 자세 교정용 의자
CN206603492U (zh) 座椅底盘
CN212213142U (zh) 一种可平躺的休闲椅
JP4015236B2 (ja) 椅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86362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602

Address after: michigan

Patentee after: Herman Miller, Inc.

Address before: Berlin

Co-patentee before: Carola Tswick

Patentee before: Buckhard Schmitz

Co-patentee before: Roland Zwick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602

Address after: Berlin

Co-patentee after: Carola Tswick

Patentee after: Buckhard Schmitz

Co-patentee after: Roland Zwick

Address before: Ilsfeld, Germany

Co-patentee before: Buckhard Schmitz

Patentee before: Mekas Plicat

Co-patentee before: Carola Tswick

Co-patentee before: Roland Zwick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602

Address after: Ilsfeld, Germany

Co-patentee after: Buckhard Schmitz

Patentee after: Mekas Plicat

Co-patentee after: Carola Tswick

Co-patentee after: Roland Zwick

Address before: Berlin

Co-patentee before: Buckhard Schmitz

Patentee before: Claudia Plikat

Co-patentee before: Carola Tswick

Co-patentee before: Roland Zwick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186362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