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41280B - 一种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的播密协调的栽培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的播密协调的栽培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41280B
CN103141280B CN201310097852.2A CN201310097852A CN103141280B CN 103141280 B CN103141280 B CN 103141280B CN 201310097852 A CN201310097852 A CN 201310097852A CN 103141280 B CN103141280 B CN 10314128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ybean
corn
cultivation method
seeding
r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9785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41280A (zh
Inventor
雍太文
徐婷
杨文钰
刘小明
王小春
杨峰
刘卫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310097852.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141280B/zh
Publication of CN1031412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412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412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4128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ultivation Of Plants (AREA)
  • Pretreatment Of Seeds And Pla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农作物栽培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的播密协调的栽培方法。该方法为玉米采用宽窄行种植,大豆于每年6月下旬~7月中旬播种于玉米宽行内,每亩种植9500~11500株大豆。本发明提供的栽培方法可有效稳定大豆产量,有效解决我国西南地区因干旱、降雨和劳动力不足而推迟播种后所导致的套作大豆严重减产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的播密协调的栽培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作物栽培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的播密协调的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大豆,亦称黄豆、青豆、黑豆,其种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集粮食、饲料和加工原料于一体的农作物,对维护国家粮油安全、推动我国畜牧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东北、华北和黄淮粮豆主产区大豆种植面积急剧下降,大豆产量降低,大豆进口量不断增加。2012年调查数据显示,大豆种植面积10765.5万亩,比2011年减少1068万亩,大豆产量仅为1280万吨,而大豆的年均需求量为6000万吨以上,供需缺口达5000万吨左右,成为我国供需缺口最大的农产品,产需矛盾极为突出,严重妨碍了国家粮油安全、畜牧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大力发展大豆产业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近年来,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模式在我国西南及南方地区日益成熟。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模式是在玉米生长中后期,在玉米宽行内种植2~3行大豆,待玉米收获后,大豆进入开花结实期。这种模式利用了大豆与玉米两种作物在光、热、水及土地资源上的空间生态位和时间生态位互补原理,在两种作物分带种植的基础上,通过作物播期错位、株型错位、熟期错位和田间株行配置错位等成套的田间管理技术,实现了西南地区乃至整个南方地区大豆、玉米在光热水肥资源上的时空互补利用,从而提高了单位面积的总产量,保证了玉米和大豆的协调发展,对促进大豆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然而,以四川为代表的西南地区季节性干旱特征明显,该地区春、夏、伏旱发生频率达60%~70%,干旱严重影响了大豆的正常播种;四川省位于亚热带气候区内,是洪涝灾害的多发区,每年的4~10月都有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发生,洪涝灾害突发性强、发生频率高、危害大,因此洪涝灾害发生年份常会错过大豆播种的最佳时期;每年的5~6月正值小麦和油菜收获、水稻插秧时节,与大豆播种工作时间重叠,导致劳动力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大豆播期推迟20~30天。因此干旱、降雨和劳动力不足等原因都会造成大豆播期延后。大豆播期推迟后,大豆营养生长时间缩短,导致大豆籽粒个体偏小,继续按原有的种植密度和播种方式进行种植将严重降低大豆产量。因此,提供一种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播密协调栽培方法用以解决我国西南地区因播期延后导致套作大豆严重减产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的播密协调的栽培方法。该方法通过协调套作大豆的播期和种植密度,稳定大豆产量,有效解决我国西南地区因播期延后所导致的套作大豆严重减产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的播密协调的栽培方法,玉米采用宽窄行种植,大豆于每年6月下旬~7月中旬播种于玉米宽行内,每亩种植9500~11500株大豆。
在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模式下,大豆开花受光周期影响较大,即在同一地区种植的大豆尽管播种时期不同,但都在同一时期进入生殖生长期。大豆播期偏晚,大豆的营养生长时间短,导致大豆成熟后籽粒个体偏小。因此本发明通过利用较高的群体密度来补偿因大豆籽粒个体偏小而造成的减产,从而依赖群体产量来提高大豆的单位面积产量。
作为优选,大豆的种植规格为于玉米宽行内种植2行大豆。
作为优选,大豆的带内行距为40cm。
作为优选,大豆的穴距为12cm~14cm。
作为优选,大豆的每穴留苗数为2株。
作为优选,大豆的种子不采用烯效唑拌种。
作为优选,玉米的播期为每年3月下旬~4月上旬。
作为优选,玉米的种植密度为3500~4500株/亩。
作为优选,玉米的宽行行距为160cm。
作为优选,玉米的窄行行距为40cm。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播密协调栽培方法。该方法为玉米采用宽窄行种植,大豆于每年6月下旬~7月中旬播种于玉米宽行内,每亩种植9500~11500株大豆。本发明通过田间试验,在干旱年份,利用本发明的栽培方法种植的大豆最高产量比适期播种的大豆最高产量仅低1.89%;在多雨年份,利用本发明的栽培方法种植的大豆产量比适期播种的大豆最高产量提高了8.88%;延期播种大豆时,烯效唑不拌种处理的大豆出苗率和株高显著高于烯效唑拌种对照的出苗率和株高,其产量比对照的产量可提高4.92%~15.41%;本发明还进一步对该栽培方法在四川省仁寿县、乐至县、大英县、阆中市、荣县和西充县进行了示范,利用本发明提供的栽培方法种植的大豆的产量仅比对照低0.06%~6.6%。由此可见,利用本发明的栽培方法可有效稳定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模式下大豆产量,有效解决我国西南地区因干旱、降雨和劳动力不足而推迟播种后所导致的套作大豆严重减产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示仁寿县2011年6月1日至7月31日降雨量;
图2示仁寿县2012年6月1日至7月31日降雨量。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的播密协调的栽培方法,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借鉴本文内容,适当改进工艺参数实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所有类似的替换和改动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它们都被视为包括在本发明。本发明的方法及应用已经通过较佳实施例进行了描述,相关人员明显能在不脱离本发明内容、精神和范围内对本文所述的方法和应用进行改动或适当变更与组合,来实现和应用本发明技术。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的播密协调的栽培方法,玉米采用宽窄行种植,大豆于每年6月下旬~7月中旬播种于玉米宽行内,每亩种植9500~11500株大豆。
在本发明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大豆的种植规格为于玉米宽行内种植2行大豆。
为了合理控制大豆的种植密度,在本发明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大豆的带内行距为40cm。
为了合理控制大豆的种植密度,在本发明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大豆的穴距为12cm~14cm。
为了合理控制大豆的种植密度,在本发明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大豆的每穴留苗数为2株。
为了保障大豆的种植密度,在本发明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大豆采用2BYSF—2型大豆施肥播种机进行播种和施肥。
在我国西南地区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模式下,大豆的前期生长受玉米荫蔽影响,植株表现细长、纤弱、易倒伏,落花落荚,病虫害发生加剧,从而导致大豆产量偏低。烯效唑是一种高效低毒的植物生长延缓剂,具有强烈的生长调节功能和杀菌作用,可控制植株营养生长,抑制细胞伸长,缩短节间,矮化植株,促进侧芽生长和花芽形成,增进抗逆性,因此适期播种大豆常采用烯效唑拌种,抑制植株的旺长,提高套作模式下大豆的产量。而在本发明中对于延期播种的大豆采用烯效唑拌种处理后可显著降低大豆出苗率和株高,不利于大豆营养生长,导致产量低于不用烯效唑拌种的处理,因此在本发明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大豆的种子不采用烯效唑拌种。
在本发明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玉米的播期为每年3月下旬~4月上旬。
为了合理控制玉米的种植密度,在本发明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玉米的种植密度为3500~4500株/亩。
为了合理控制玉米的种植密度,在本发明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玉米的宽行行距为160cm。
为了合理控制玉米的种植密度,在本发明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玉米的窄行行距为40cm。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的播密协调的栽培方法。该方法为玉米采用宽窄行种植,大豆于每年6月下旬~7月中旬播种于玉米宽行内,每亩种植9500~11500株大豆。本发明通过田间试验,在干旱年份,利用本发明的栽培方法种植的大豆最高产量比适期播种的大豆最高产量仅低1.89%;在多雨年份,利用本发明的栽培方法种植的大豆产量比适期播种的大豆最高产量提高了8.88%;延期播种大豆时,烯效唑不拌种处理的大豆出苗率和株高显著高于烯效唑拌种对照的出苗率和株高,其产量比对照的产量可提高4.92%~15.41%;本发明还进一步对该栽培方法在四川省仁寿县、乐至县、大英县、阆中市、荣县和西充县进行了示范,利用本发明提供的栽培方法种植的大豆的产量仅比对照低0.06%~6.6%。由此可见,利用本发明的栽培方法可有效稳定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模式下大豆产量,有效解决我国西南地区因干旱、降雨和劳动力不足而推迟播种后所导致的套作大豆严重减产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的播密协调的栽培方法中所用玉米和大豆品种可由市场购得,也可由科研院所或高校提供。
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实施例1  干旱年份下不同大豆播期与密度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试验地点:中国四川省仁寿县珠嘉乡踏水村。
试验时间:2011年3月~2011年11月。根据中国气象局历史气象数据得知仁寿县2011年6月1日至7月31日期间的降雨量偏少,为干旱少雨年份,仁寿县2011年6月1日至7月31日间的降雨量如图1所示。
试验设计:大豆播期设6月5日、6月15日、6月25日、7月5日和7月15日;大豆密度设5500株/亩、7500株/亩、9500株/亩、11500株/亩。
玉米品种为川单418,于3月25日播种,采用宽窄行种植,宽行160cm,窄行40cm,穴距19cm,穴留单株,密度为3500株/亩;大豆品种为南豆12,根据试验设计的不同播期和不同密度,在玉米宽行内种2行大豆,大豆行距40cm,玉米、大豆行间距60cm,大豆密度为5500株/亩、7500株/亩、9500株/亩、11500株/亩时的穴距分别为24cm、18cm、14cm、12cm,每穴留2株大豆;玉米底肥每亩施纯氮6kg、P2O57.5kg、K2O7.5kg,玉米大喇叭口期亩施纯氮8kg;大豆底肥每亩施纯氮4kg、P2O54kg、K2O4kg。于大豆成熟期调查大豆产量,结果见表1。
表1  干旱少雨年份下套作大豆播期与密度对大豆产量的影响(kg/亩)
由表1可知,在2011年干旱年份下,于6月25日~7月15日播种、密度为9500~11500株/亩时的大豆产量显著高于5500~7500株/亩时的大豆产量。其中,6月25日播种的大豆以种植密度为9500株/亩时产量最高,达125.01kg/亩,比种植密度为7500株/亩时的产量高13.30%,与适期播种的大豆最高产量相比仅低4.43%;7月5日播种的大豆以种植密度为9500株/亩时产量最高,达128.34kg/亩,比种植密度为7500株/亩时的产量高18.46%,与适期播种的大豆最高产量相比仅低1.89%;7月15日播种的大豆以种植密度为11500株/亩时产量最高,达119.62kg/亩,比种植密度为7500株/亩时的产量高20.29%,与适期播种的大豆最高产量相比仅低8.55%。由此可见,在干旱少雨年份,延期播种时以种植密度为9500~11500株/亩时的大豆产量最高,产量比适期播种的最高产量仅低1.89%~8.55%左右。试验结果表明在由于干旱等雨导致延期播种的条件下,加大大豆种植密度可以补偿因缩短大豆营养生长时间而带来的产量损失。
实施例2  多雨年份下不同大豆播期与密度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试验地点:中国四川省仁寿县珠嘉乡踏水村。
试验时间:2012年3月~2011年11月。根据中国气象局历史气象数据得知仁寿县2012年6月1日至7月31日期间的降雨量偏多,为多雨年份,仁寿县2012年6月1日至7月31日间的降雨量如图2所示。
试验设计:大豆播期设6月5日、6月15日、6月25日、7月5日和7月15日;大豆密度设5500株/亩、7500株/亩、9500株/亩、11500株/亩。
玉米品种为川单418,于3月25日播种,采用宽窄行种植,宽行160cm,窄行40cm,穴距19cm,穴留单株,密度为3500株/亩;大豆品种为南豆12,根据试验设计的不同播期和不同密度,在玉米宽行内种2行大豆,大豆行距40cm,玉米、大豆行间距60cm,大豆密度为5500株/亩、7500株/亩、9500株/亩、11500株/亩时的大豆穴距分别为24cm、18cm、14cm、12cm,每穴留2株大豆;玉米底肥每亩施纯氮6kg、P2O57.5kg、K2O7.5kg,玉米大喇叭口期亩施纯氮8kg;大豆底肥每亩施纯氮4kg、P2O54kg、K2O4kg。调查各处理的大豆生育期,成熟期调查大豆产量,结果见表2。
表2多雨年份下大豆播期与密度对大豆产量的影响(kg/亩)
由表2可知,在2012年多雨年份下,播期过早和过迟均不利于大豆产量的提高,早播(6月5日、6月15日)和迟播(7月5日、7月15日)时,密度对大豆产量具有协调作用,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先增加后减少,均以种植密度为9500株/亩时的大豆产量最高。其中,以6月25日播种、种植密度为9500株/亩时的大豆产量最高,产量达126.67kg/亩,比适期播种的大豆最高产量提高了8.88%;6月25日后,由于雨水增多,播期越晚大豆产量越低。由此可见,在多雨年份,延期播种时以种植密度为9500株/亩时的大豆产量较高。试验结果表明在延期播种条件下可通过加大大豆种植密度来补偿因缩短营养生长时间而带来的产量损失。
实施例3  不同大豆播期与烯效唑拌种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试验地点:中国四川省仁寿县珠嘉乡踏水村。
试验设计:大豆播期设6月5日、6月15日、6月25日、7月5日和7月15日,每个播期下设烯效唑干拌种(0.8mg/kg.种子)处理与不采用烯效唑拌种处理,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
玉米品种为川单418,采用宽窄行种植,宽行160cm,窄行40cm,穴距19cm,穴留单株,密度为3500株/亩;大豆品种为南豆12,在玉米宽行内种2行大豆,大豆行距40cm,玉米、大豆行间距60cm,大豆穴距14cm,每穴留2株大豆,密度9500株/亩。玉米底肥每亩施纯氮6kg、P2O57.5kg、K2O7.5kg,玉米大喇叭口期亩施纯氮8kg。大豆底肥每亩施纯氮4kg、P2O54kg、K2O4kg。于大豆出苗期调查出苗率,于大豆成熟期调查株高与产量,结果见表3。
表3不同播期与烯效唑拌种对大豆出苗率、株高及产量的影响
由表3可知,在6月5日~6月15日期间播种,烯效唑拌种处理相对不拌种处理可以降低大豆株高、提高大豆产量,对出苗率影响不大;而在6月25日~7月15日播种大豆,烯效唑拌种处理时,不同播期下的大豆出苗率和株高显著降低了,6月25日、7月5日、7月15日播种的大豆产量分别为119.9kg/亩、102.5kg/亩、98.7kg/亩,与6月15日播种的大豆产量148.2kg/亩相比,其产量显著下降了,结果表明在延迟播种的情况下烯效唑拌种可显著降低套作大豆的出苗率和株高,不利于大豆营养生长,随着播期的推迟,大豆产量显著下降;6月25日、7月5日、7月15日播种大豆时,烯效唑拌种处理的大豆产量分别为119.9kg/亩、102.5kg/亩、98.7kg/亩,烯效唑不拌种处理的大豆产量分别为125.8kg/亩、118.3kg/亩、111.5kg/亩,烯效唑不拌种处理的大豆产量比烯效唑拌种处理的产量分别提高了4.92%、15.41%、12.97%,结果表明在延迟播种的情况下不采用烯效唑拌种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烯效唑拌种处理的产量。由此可见,大豆延期播种时不采用烯效唑干拌种可有效提高大豆产量。
实施例4  本发明提供的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栽培方法的示范
试验地点:中国四川省仁寿县、乐至县、大英县、阆中市、荣县和西充县。
对照组:采用常规大豆栽培方法,大豆播期为6月15日,种植密度为7500株/亩。
试验组:大豆播期为7月5日,种植密度为9500株/亩。
玉米与大豆的种植规格按当地生产进行。玉米品种为川单418,玉米采用宽窄行种植,玉米宽行行距为160cm,窄行行距为40cm,穴距为19cm,穴留单株,密度为3500株/亩;大豆品种为南豆12,在玉米宽行内种2行大豆,大豆行距为40cm,玉米、大豆行间距60cm,大豆穴距14cm,穴留2株。玉米底肥每亩施纯氮6kg、P2O57.5kg、K2O7.5kg,玉米大喇叭口期亩施纯氮8kg。大豆底肥每亩施纯氮4kg、P2O54kg、K2O4kg。采用2BYSF-2型玉米、大豆施肥播种机进行播种和施肥,各生态点每种栽培方法示范面积20亩。于大豆成熟期调查大豆产量,调查结果见表4。
表4本发明提供的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栽培方法在四川各示范点的大豆产量(kg/亩)
由表4可知,采用本发明提供的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栽培方法获得的大豆产量仅比常规栽培方法处理低0.06%~6.6%,结果表明在延期播种的情况下利用本发明提供的栽培方法可有效稳定套作大豆的产量,在干旱地区本发明提供的栽培方法可起到有效的抗旱减灾作用,尤其是对仁寿、乐至等重干旱地区,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栽培方法获得的大豆产量仅比常规栽培对照产量低4.8%、6.6%,差异不显著,产量较为稳定,起到了有效的抗旱减灾作用。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的播密协调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玉米采用宽窄行种植,所述大豆于每年6月下旬~7月中旬播种于玉米宽行内,每亩种植9500~11500株大豆;
所述大豆的种子不采用烯效唑拌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大豆的种植规格为于玉米宽行内种植2行大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大豆的带内行距为40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大豆的穴距为12cm~14c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大豆的每穴留苗数为2株。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玉米的播期为每年3月下旬~4月上旬。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玉米的种植密度为3500~4500株/亩。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玉米的宽行行距为160c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玉米的窄行行距为40cm。
CN201310097852.2A 2013-03-25 2013-03-25 一种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的播密协调的栽培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14128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97852.2A CN103141280B (zh) 2013-03-25 2013-03-25 一种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的播密协调的栽培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97852.2A CN103141280B (zh) 2013-03-25 2013-03-25 一种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的播密协调的栽培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41280A CN103141280A (zh) 2013-06-12
CN103141280B true CN103141280B (zh) 2015-01-28

Family

ID=485398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97852.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141280B (zh) 2013-03-25 2013-03-25 一种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的播密协调的栽培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14128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75575A (zh) * 2015-04-22 2015-11-25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一种在宽窄行间作的玉米、大豆的产量预测方法和灌水质量的评价方法
CN106258309A (zh) * 2016-07-28 2017-01-04 普定县金鑫种养殖专业合作社 一种玉米和大豆带状间作红薯的立体套种方法
CN107046977A (zh) * 2017-03-03 2017-08-18 安徽农业大学 一种在黄淮海地区砂姜黑土地上的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方法
CN111567201A (zh) * 2020-06-23 2020-08-25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一种玉米油菜轮作中油菜减施氮肥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97758B (zh) * 2011-06-01 2013-05-08 四川农业大学 一种玉米-大豆的带状复合种植方法
CN102388734B (zh) * 2011-07-26 2013-06-12 四川农业大学 一种用于玉米-大豆带状套种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41280A (zh) 2013-06-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09319B (zh) 华北地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的休闲种植方法
CN110249927B (zh) 一种调节菠萝产期的周期生产方法
CN102771356A (zh) 寒地水稻高效节水栽培方法
CN102577818A (zh) 一种烟草套种大豆的栽培方法
CN105052508A (zh) 一种油菜茬玉米间作鲜食大豆的栽培方法
CN103141280B (zh) 一种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的播密协调的栽培方法
CN104381121A (zh) 一种提高薄皮甜瓜大棚制种产量的授粉方法
CN103583195A (zh) 一种玉米地膜栽培方法
CN103181296A (zh) 一种水稻与玉米间作种植方法
CN106818165A (zh) 夏播玉米和大豆间作种植的方法
CN1879462A (zh) 一种旱地农作物的种植方法
Kantwa et al. Performance of sloe and intercropped Pigeonpea (Cajanza cajan) as influnced by land configuration, post-monsoon irrigation and phosphorus fertilization
CN109874618A (zh) 一种新型间套作带状种植方法
CN105103900A (zh) 一种高山无公害反季节四季豆栽培工艺
CN105493795A (zh) 一种马铃薯套种糯玉米复播白菜的方法
CN102293103A (zh) 农作物高效种植方法
CN104365340A (zh) 高效无公害棉花高产栽培方法
CN103975809A (zh) 一种秧盘育秧繁殖水稻三圃原种的方法
CN102696368A (zh) 一种向日葵南方秋播稳产栽培方法
CN105027903A (zh) 一种红辣椒和玉米的套种方法
CN104272957A (zh) 一种小麦-芝麻-根用芥菜种植模式
CN104737730A (zh) 一种毛豆的高产种植方法
CN103181294A (zh) 一种水稻与大豆间作种植方法
CN112293180B (zh) 一种玉米全秸秆错位卧秆还田二比空种植方法
CN105103826A (zh) 一种旱地蚕豆与马铃薯套种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128

Termination date: 2016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