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38811A - 在便携式终端中提供分集服务天线的装置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在便携式终端中提供分集服务天线的装置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38811A
CN103138811A CN2012105053472A CN201210505347A CN103138811A CN 103138811 A CN103138811 A CN 103138811A CN 2012105053472 A CN2012105053472 A CN 2012105053472A CN 201210505347 A CN201210505347 A CN 201210505347A CN 103138811 A CN103138811 A CN 1031388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antenna
communication unit
portable terminal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50534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38811B (zh
Inventor
徐才珉
金殷準
朴在善
吴大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1388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388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388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3881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89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different transmission schemes, at least one of them being a diversity transmission schem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H04B1/401Circuits for selecting or indicating operating mo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the mobile station comprising multiple antennas, e.g. to provide uplink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witching
    • H04B7/06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witching with predefined switching schem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election
    • H04B7/082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election according to predefined selection schem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election
    • H04B7/082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election with main and with auxiliary or diversity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68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 H04B7/0871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using different reception schemes, at least one of them being a diversity reception schem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6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or having at least two operational modes, e.g. multi-mode termin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 Transmitters (AREA)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在便携式终端中配置分集天线的装置和方法。所述装置包括第一天线、第二天线、第一通信单元、第二通信单元和控制单元,第一通信单元用于处理经由第一天线传送的第一通信方案信号,第二通信单元用于处理经由第二天线传送的第二通信方案信号,控制单元用于在没有驱动第一通信单元时配置第一天线作为第二通信单元的分集天线。

Description

在便携式终端中提供分集服务天线的装置和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总体上涉及一种在便携式终端中提供分集服务的装置和方法,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在便携式终端中通过配置分集天线来提供分集服务的装置和方法。
背景技术
便携式终端可以使用无线电资源来发送和接收信号。在这种情况下,便携式终端的发送/接收(TX/RX)速率可能由于外围环境导致的衰落而劣化。
便携式终端可以使用分集天线器件,以防止由衰落导致的发送/接收速率劣化。
当使用分集天线时,便携式终端可以经由多个天线发送/接收信号,来防止发送/接收灵敏度劣化。
为了提供分集服务,便携式终端可以包括用于分集服务的多个天线。在这种情况下,配置便携式终端,使得天线彼此分离,以实现天线之间的空间隔离。因此,提供分集服务的便携式终端的空间复杂度由于分集天线而增加。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便携式终端中配置分集天线的装置和方法。
本公开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便携式终端中配置分集天线而不使用附加辅助天线的装置和方法。
本公开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支持双模式的便携式终端中配置分集天线而不使用附加辅助天线的装置和方法。
本公开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支持TDD(时分双工)通信方案的便携式终端中配置分集天线而不使用附加辅助天线的装置和方法。
本公开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支持第一通信方案(例如,TDD通信方案)和第二通信方案(例如,FDD(频分双工)通信方案)的便携式终端中配置分集天线而不使用附加辅助天线的装置和方法。
本公开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支持第一通信方案(例如,TDD通信方案)和第二通信方案(例如,FDD通信方案)的便携式终端中配置第一通信方案天线作为第二通信方案分集天线的装置和方法。
本公开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支持第一通信方案(例如,TDD通信方案)和第二通信方案(例如,FDD通信方案)的便携式终端中配置第二通信方案天线作为第一通信方案分集天线的装置和方法。
本公开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支持双模式的便携式终端中通过使用前端模块(FEM)来配置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天线作为CDMA(码分多址)分集天线的装置和方法。
本公开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支持双模式的便携式终端中通过使用在天线与CDMA通信模块之间布置的切换器来配置CDMA天线作为GSM分集天线的装置和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一种在便携式终端中配置分集天线的装置包括:第一天线;第二天线;第一通信单元,用于处理经由第一天线传送的第一通信方案信号;第二通信单元,用于处理经由第二天线传送的第二通信方案信号;以及控制单元,当没有驱动第一通信单元时,控制单元配置第一天线作为第二通信单元的分集天线,其中,当配置第一天线作为分集天线时,第二通信单元处理经由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传送的第二通信方案信号。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一种在包括处理不同通信方案的信号的两个或更多个通信单元的便携式终端中配置分集天线的方法,包括:确定是否驱动了第一通信单元;当没有驱动第一通信单元时,将第一天线连接至第二通信单元;以及第二通信单元处理经由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传送的第二通信方案信息,其中,第一通信单元处理经由第一天线传送的第一通信方案信号,而第二通信单元处理经由第二天线传送的第二通信方案信号。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一种在便携式终端中配置分集天线的装置包括:第一天线;第二天线;第一通信单元,用于处理经由第一天线传送的第一通信方案信号;第二通信单元,用于处理经由第二天线传送的第二通信方案信号;以及控制单元,当驱动了第二通信单元时,控制单元用于在考虑到第二通信单元的通信环境的情况下配置第一天线作为第二通信单元的分集天线,其中,当配置第一天线作为分集天线时,第二通信单元处理经由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传送的第二通信方案信号,以及第二通信单元的通信环境包括通过第二通信方案传送的信号的衰落和电场强度中的至少一个。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一种在包括处理不同通信方案的信号的两个或更多个通信单元的便携式终端中配置分集天线的方法,包括:当驱动了第二通信单元时,确定第二通信单元的通信环境;在考虑到第二通信单元的通信环境的情况下将第一天线连接至第二通信单元;以及第二通信单元处理经由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传送的第二通信方案信号,其中第一通信单元处理经由第一天线传送的第一通信方案信号,第二通信单元处理经由第二天线传送的第二通信方案信号,以及第二通信单元的通信环境包括通过第二通信方案传送的信号的衰落和电场强度中的至少一个。
在进行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之前,可能有利的是阐述贯穿本专利文档使用的特定单词和短语的定义:术语“包括”和“含有”及其派生词意为包括而非限制;术语“或”是包含性的,意为和/或;短语“与...相关联”和“与此相关联”及其派生词可以意为包括、包括在...内、与...互连、包含、包含在...内、连接至或与...相连、耦合至或与...耦合、可与...进行通信、与...协作、使交织、并置、接近于、与...绑定、具有、具有...的性质、等等;以及术语“控制器”意为任何设备、系统或者控制至少一项操作的二者的部件,这些设备可以以硬件、固件、软件、或三者中的至少两个的一些组合来实现。应该注意,与任何特定控制器相关联的功能可以是集中式的或者分布式的,不论本地的还是远程的。贯穿本专利文档,提供了特定单词和短语的定义,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不是常见情况,则这些定义优先适用,以及这些定义的单词和短语的未来使用也优先适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完整地理解本公开及其优势,现在将结合附图介绍以下描述,在附图中,相同参考数字表示相同部件:
图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便携式终端的框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的在便携式终端中配置GSM分集天线的过程;
图3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的在便携式终端中配置CDMA分集天线的过程;
图4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在便携式终端中配置CDMA分集天线的过程;
图5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的在便携式终端中考虑到电场强度的情况下配置GSM分集天线的过程;
图6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的在便携式终端中考虑到衰落信道的情况下配置GSM分集天线的过程;
图7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的在便携式终端中使用CDMA天线来配置GSM分集天线的过程;
图8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的在便携式终端中考虑到电场强度的情况下配置CDMA分集天线的过程;
图9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的在便携式终端中考虑到衰落信道的情况下配置CDMA分集天线的过程;以及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的在便携式终端中使用GSM天线来配置CDMA分集天线的过程。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专利文档中,下述图1至10以及用于描述本公开原理的各种实施例只是说明性的,不应以任何方式视为限制本公开的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可以在任何适当布置的系统或设备中实现本公开的原理。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在以下描述中,将省略对公知功能或配置的详细描述,原因在于其可能不必要地模糊本公开的主题内容。此外,本文使用的术语是根据本公开的功能来定义的。因此,这些术语可以随用户或使用者的意图或实践而改变。因此,应该基于本文的描述来理解本文使用的术语。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在便携式终端中配置分集天线而不使用附加辅助天线的方案。
在以下描述中,假设便携式终端支持不同通信方案的双模式。例如,便携式终端支持基于TDD的第一通信方案和第二通信方案。作为另一示例,便携式终端可以支持基于TDD的第一通信方案和基于FDD的第二通信方案。
然而,即使便携式终端支持三种或更多种通信方案,可以类似地配置分集天线,而不使用附加辅助天线。
在以下描述中,支持双模式的便携式终端的示例包括移动终端、个人数字助理(PDA)、膝上型电脑、智能电话、上网本、移动互连网设备(MID)、超移动个人计算机(UMPC)、平板电脑等。
在以下描述中,假设便携式终端支持GSM通信方案与CDMA通信方案的双模式。例如,GSM900通信方案使用的频带是880MHz至960MHz,CDMA通信方案支持的频带是869MHz至894MHz,二者可以共享频带880MHz至894MHz。因此,CDMA模块可以将GSM天线用作CDMA分集天线,而GSM模块可以将CDMA天线用作GSM分集天线。
本公开涉及一种在便携式终端中配置分集天线而不使用附加辅助天线的装置和方法。
图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便携式终端的框图。
参照图1,便携式终端包括控制单元100、通信模块110、存储单元120、显示单元130、输入单元140和音频处理单元150。
控制器100控制便携式终端的总体操作。
控制单元100控制第一连接控制单元102和第二连接控制单元104,以配置第一通信单元112和第二通信单元116的分集天线。本文中,第一通信单元112是用于CDMA服务的通信模块,第二通信单元116是用于GSM服务的通信模块。
当未驱动第一通信单元112时,第一连接控制单元102控制第一连接单元114,使得第一天线161用作第二通信单元116的分集天线。例如,当没有提供CDMA服务,从而第一通信单元112工作在空闲模式下时,第一连接控制单元102控制第一连接单元114,使得第一天线161用作第二通信单元116的分集天线。即,当第一通信单元112工作在空闲模式下时,第一连接控制单元102控制第一连接单元114,使得第一天线161用作GSM通信方案的分集天线。
如果GSM服务的优先级高于CDMA服务的优先级,当驱动了第二通信单元116时,第一连接控制单元102可以控制第一连接单元114,使得第一天线161用作第二通信单元116的分集天线,而不论是否驱动了第一通信单元112。例如,如图5至7所示,当驱动了第二通信单元116时,第一连接控制单元102可以控制第一连接单元114,使得第一天线161用作第二通信单元116的分集天线,而不论是否驱动了第一通信单元112。
当未驱动第二通信单元116时,第二连接控制单元104控制第二连接单元118,使得第二天线163用作第一通信单元112的分集天线。例如,当没有提供GSM服务,从而第二通信单元116工作在空闲模式下时,第二连接控制单元104控制第二连接单元118,使得第二天线163用作第一通信单元112的分集天线。即,当第二通信单元116工作在空闲模式下时,第二连接控制单元104控制第二连接单元118,使得第二天线163用作CDMA通信方案的分集天线。作为另一示例,当第二通信单元116工作在发送模式下时,第二连接控制单元104控制第二连接单元118,使得第二天线163在第二通信单元116的发送周期中第二通信单元116未工作的部分时间段期间用作第一通信单元112的分集天线。
如果CDMA服务的优先级高于GSM服务的优先级,当驱动了第一通信单元112时,第二连接控制单元104可以控制第二连接单元118,使得第二天线163用作第一通信单元112的分集天线,而不论是否驱动了第二通信单元116。例如,如图8至10所示,当驱动了第一通信单元112时,第二连接控制单元104可以控制第二连接单元118,使得第二天线163用作第一通信单元112的分集天线,而不论是否驱动了第二通信单元116。
通信模块110处理经由天线发送/接收的信号,以进行语音和数据通信。例如,通信模块110包括第一通信单元112、第一连接单元114、第二通信单元116和第二连接单元118。
第一通信单元112处理针对CDMA服务传送的信号。例如,第一通信单元112处理针对CDMA服务的经由第一天线161传送的数据信号和语音信号。作为另一示例,当第二天线163经由第二连接单元118连接至第一通信单元112时,第一通信单元112可以处理针对CDMA服务的经由第一天线161和第二天线163传送的数据信号和语音信号。即,第一通信单元112根据分集方案使用第一天线161和第二天线163处理针对CDMA服务传送的数据信号和语音信号。
在第一连接控制单元102的控制下,第一连接单元161将第一天线161连接至第一通信单元112或第二通信单元116。例如,当第一通信单元112工作在空闲模式下时,第一连接单元114在第一连接控制单元102的控制下将第一天线161连接至第二通信单元116。另一方面,当第一通信单元112工作在活动模式下时,第一连接单元114在第一连接控制单元102的控制下将第一天线161连接至第一通信单元112。本文中,第一连接单元114包括切换器(switch),切换器用于将第一天线161连接至第一通信单元112或第二通信单元116。
第二通信单元116处理针对GSM服务传送的信号。例如,第二通信单元116处理针对GSM服务的经由第二天线163传送的数据信号和语音信号。作为另一示例,当第一天线161经由第一连接单元118连接至第二通信单元116时,第二通信单元116处理针对GSM服务的经由第一天线161和第二天线163传送的数据信号和语音信号。即,第二通信单元116根据分集方案使用第一天线161和第二天线163处理针对GSM服务传送的数据信号和语音信号。
在第二连接控制单元104的控制下,第二连接单元118将第二天线163连接至第一通信单元112或第二通信单元116。例如,当第二通信单元116工作在空闲模式下时,第二连接单元118在第二连接控制单元104的控制下将第二天线163连接至第一通信单元112。另一方面,当第二通信单元116工作在活动模式下时,第二连接单元118在第二连接控制单元104的控制下将第二天线163连接至第二通信单元116。作为另一示例,当第二通信单元116工作在发送模式下时,第二连接单元118在第二连接控制单元104的控制下,在第二通信单元116的发送周期中第二通信单元116不工作的部分时间段期间将第二天线163连接至第一通信单元112。另一方面,当第二通信单元116工作在发送模式下时,第二连接单元118在第二连接控制单元104的控制下,在第二通信单元116的发送周期中第二通信单元116工作的时间段期间将第二天线163连接至第二通信单元116。本文中,第二连接单元118包括前端模块(FEM)。
当第二连接单元118包括FEM时,FEM被配置为将与第二通信单元116相连的任一接收路径连接至第一通信单元112。此后,在第二连接控制单元104的控制下,FEM将第二天线163连接至第一通信单元112或第二通信单元116。例如,当没有提供GSM服务,从而第二通信单元116工作在空闲模式下时,FEM将第二天线163连接至接收路径。在该示例中,在第二连接控制单元104的控制下,FEM将第二天线163连接至与第一通信单元112相连的接收路径。
存储单元120可以包括程序存储单元和数据存储单元,其中,程序存储单元存储用于控制便携式终端的操作的程序,数据存储单元存储在程序的执行期间产生的数据。
在控制单元100的控制下,显示单元130显示便携式终端的状态信息、用户输入的字符、运动图像和静止图像等。例如,显示单元130可以包括触摸屏,触摸屏具有信息显示功能和输入功能二者。
输入单元140向控制单元100提供由用户选择产生的输入数据。例如,输入单元140可以只包括控制按钮。作为另一示例,输入单元140可以包括用于从用户接收输入数据的键区。
音频处理单元150可以控制音频信号的输入/输出。例如,音频处理单元150经由扬声器向外部输出从控制单元100接收的音频信号,且向控制单元100提供从麦克风接收的音频信号。
在下文中,描述一种提供分集服务而不使用附加辅助天线的方法。
图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的在便携式终端中配置GSM分集天线的过程。
参照图2,在步骤201中,便携式终端确定是否支持GSM模块的分集服务。
当不支持GSM模块的分集服务时,便携式终端结束本算法。
另一方面,当支持GSM模块的分集服务时,便携式终端继续至步骤203。在步骤203中,便携式终端确定是否驱动了CDMA模块。
当为CDMA服务而驱动了CDMA模块时,便携式终端确定不支持GSM模块的分集服务。因此,便携式终端结束本算法。
另一方面,当没有提供CDMA服务,从而没有驱动CDMA模块时,便携式终端继续至步骤205。在步骤205中,便携式终端将CDMA天线连接至GSM模块。例如,在图1中,当用于CDMA服务的第一通信单元112工作在空闲模式下时,第一连接单元114在第一连接控制单元102的控制下将第一天线161连接至第二通信单元116。即,便携式终端配置第一天线161作为GSM分集天线。本文中,第一通信单元112的空闲模式是如下工作状态:第一通信单元112未工作在发送模式下,并周期性地或持续地检查是否存在接收信号。
此后,在步骤207中,便携式终端按照分集方案处理针对GSM服务的信号。例如,在图1中,第二通信单元116处理经由第一天线161和第二天线163接收的GSM信号。
此后,便携式终端结束本算法。
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便携式终端配置CDMA天线,作为GSM分集天线。
在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便携式终端可以配置GSM天线作为CDMA分集天线,如图3所示。
图3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的在便携式终端中配置CDMA分集天线的过程。
参照图3,在步骤301中,便携式终端确定是否支持CDMA模块的分集服务。
当不支持CDMA模块的分集服务时,便携式终端结束本算法。
另一方面,当支持CDMA模块的分集服务时,便携式终端继续至步骤303。在步骤303中,便携式终端确定是否驱动了GSM模块。
当为GSM服务而驱动了GSM模块时,便携式终端确定不支持CDMA模块的分集服务。因此,便携式终端结束本算法。
另一方面,当没有提供GSM服务,从而没有驱动GSM模块时,便携式终端继续至步骤305。在步骤305中,便携式终端将GSM天线连接至CDMA模块。例如,在图1中,当用于GSM服务的第二通信单元116工作在空闲模式下时,第二连接单元118在第二连接控制单元104的控制下将第二天线163连接至第一通信单元112。即,便携式终端配置第二天线163,作为CDMA分集天线。本文中,第二通信单元116的空闲模式是如下工作状态:第二通信单元116未工作在发送模式下,并周期性地或持续地检查是否存在接收信号。
此后,在步骤307中,便携式终端按照分集方案处理CDMA服务的信号。例如,在图1中,第一通信单元112处理经由第一天线161和第二天线163接收的CDMA信号。
此后,便携式终端结束本算法。
如上所述,当没有驱动GSM模块时,便携式终端配置GSM天线,作为CDMA分集天线。
GSM模块按照TDMA(时分多址)方案工作。例如,根据TDMA方案,GSM模块仅使用发送周期的1/8时隙,而不使用余下时间段。因此,如图4所示,在GSM模块的发送周期中不使用GSM模块的部分时间段期间,便携式终端配置GSM天线作为CDMA分集天线。
图4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在便携式终端中配置CDMA分集天线的过程。
参照图4,在步骤401中,便携式终端确定是否支持CDMA模块的分集服务。
当不支持CDMA模块的分集服务时,便携式终端结束本算法。
另一方面,当支持CDMA模块的分集服务时,便携式终端继续至步骤403。在步骤403中,便携式终端确定是否驱动了GSM模块。
另一方面,当没有提供GSM服务,从而没有驱动GSM模块时,便携式终端继续至步骤405。在步骤405中,便携式终端将GSM天线连接至CDMA模块。例如,在图1中,当用于GSM服务的第二通信单元116工作在空闲模式下时,第二连接单元118在第二连接控制单元104的控制下将第二天线163连接至第一通信单元112。即,便携式终端配置第二天线163,作为CDMA分集天线。
另一方面,当驱动了用于GSM服务的GSM模块时,便携式终端继续至步骤409。在步骤409中,便携式终端确定GSM模块是否工作在发送模式下。
当GSM模块工作在RX模式下且接收针对GSM服务的信号时,便携式终端确定不支持CDMA模块的分集服务。因此,便携式终端结束本算法。
另一方面,当GSM模块工作在发送模式下时,便携式终端继续至步骤411。在步骤411中,便携式终端确定GSM模块是否发送信号。例如,根据TDMA方案,GSM模块仅使用发送周期的1/8时隙来发送信号。因此,便携式终端确定当前时间点是否包括在发送周期中GSM模块能够发送信号的1/8时隙中。
当GSM模块发送信号时,即当当前时间点包括在发送周期中GSM模块能够发送信号的1/8时隙中时,便携式终端确定不支持CDMA模块的分集服务。因此,便携式终端结束本算法。
另一方面,当GSM模块未发送信号时,便携式终端确定当前时间点包括在发送周期中GSM模块不发送信号的7/8时隙中。因此,在步骤405中,便携式终端将GSM天线连接至CDMA模块。例如,在图1中,当用于GSM服务的第二通信单元116工作在空闲模式下时,第二连接单元118在第二连接控制单元104的控制下将第二天线163连接至第一通信单元112。即,便携式终端配置第二天线163作为CDMA分集天线。
此后,在步骤407中,便携式终端按照分集方案处理针对CDMA服务的信号。例如,在图1中,第一通信单元112处理经由第一天线161和第二天线163接收的CDMA信号。
此后,便携式终端结束本算法。
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假设便携式终端在GSM模块工作在接收模式下时接收针对GSM服务的信号。如果GSM模块工作在接收模式下,但是存在未接收针对GSM服务的信号的时间段,则便携式终端可以在未接收针对GSM服务的信号的时间段上将GSM天线连接至CDMA模块。此外,当GSM模块工作在接收模式下但是未针对接收GSM服务的信号时,便携式终端可以将GSM天线连接至CDMA模块。
如上所述,即使在驱动了GSM模块时,便携式终端也可以配置GSM天线作为CDMA分集天线。因此,在将GSM天线用作CDMA分集天线期间,当驱动了GSM模块时,便携式终端可以通过使用GSM模块不发送信号的时间段来将GSM天线用作CDMA分集天线,如图4所示。
如图2所示,当CDMA通信模块不使用CDMA天线时,便携式终端配置CDMA天线作为GSM分集天线,以支持GSM模块的分集服务。
在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5至7所示,便携式终端可以配置CDMA天线作为GSM分集天线,而不论是否驱动了CDMA模块。
在以下描述中,假设便携式终端在考虑到GSM模块的通信环境信息的情况下配置CDMA天线作为GSM分集天线。例如,如图5所示,便携式终端在考虑到GSM模块的电场强度的情况下配置GSM分集天线。
图5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的在便携式终端中考虑到电场强度的情况下配置GSM分集天线的过程。
参照图5,在步骤501中,便携式终端确定是否通过GSM模块提供GSM服务。
当未通过GSM模块提供GSM服务时,便携式终端确定没有驱动GSM模块。因此,便携式终端结束本算法。
另一方面,当通过GSM模块提供GSM服务时,便携式终端继续至步骤503。在步骤503中,便携式终端确定用于提供GSM服务的区域是否是弱电场区。例如,便携式终端可以测量用于GSM服务的电场强度,以确定用于提供GSM服务的区域是否是弱电场区。
当用于提供GSM服务的区域不是弱电场区时,便携式终端确定不支持GSM模块的分集服务。因此,便携式终端结束本算法。
另一方面,当用于提供GSM服务的区域是弱电场区时,便携式终端确定支持GSM模块的分集服务,以提高GSM服务质量。因此,在步骤505中,便携式终端将CDMA天线连接至GSM模块。例如,当GSM服务的优先级高于CDMA服务的优先级时,便携式终端将CDMA天线连接至GSM模块,而不论是否驱动了CDMA。
此后,在步骤507中,便携式终端按照分集方案处理针对GSM服务的信号。例如,在图1中,第二通信单元116处理经由第一天线161和第二天线163接收的GSM信号。
此后,便携式终端结束本算法。
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便携式终端在考虑到GSM模块的电场强度的情况下配置GSM分集天线。
在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便携式终端可以在考虑到GSM模块的衰落特性的情况下配置GSM分集天线。
图6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的在便携式终端中考虑到衰落信道的情况下配置GSM分集天线的过程。
参照图6,在步骤601中,便携式终端确定是否通过GSM模块提供GSM服务。
当未通过GSM模块提供GSM服务时,便携式终端确定没有驱动GSM模块。因此,便携式终端结束本算法。
另一方面,当通过GSM模块提供GSM服务时,便携式终端继续至步骤603。在步骤603中,便携式终端确定是否检测到GSM服务的衰落。即,便携式终端确定GSM服务的接收波灵敏度是否快速改变。
当没有检测到GSM服务衰落时,便携式终端确定不支持GSM模块的分集服务。因此,便携式终端结束本算法。
另一方面,当检测到GSM服务衰落时,便携式终端确定支持GSM模块的分集服务,以提高GSM服务质量。因此,在步骤605中,便携式终端将CDMA天线连接至GSM模块。例如,当GSM服务的优先级高于CDMA服务的优先级时,便携式终端将CDMA天线连接至GSM模块,而不论是否驱动了CDMA。
此后,在步骤607中,便携式终端按照分集方案处理GSM服务的信号。例如,在图1中,第二通信单元116处理经由第一天线161和第二天线163接收的GSM信号。
此后,便携式终端结束本算法。
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当检测到GSM服务的衰落时,便携式终端配置CDMA天线作为GSM分集天线。
在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当GSM服务的衰落超过预定范围时,便携式终端可以配置CDMA天线作为GSM分集天线。
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便携式终端在考虑到GSM模块的通信环境信息的情况下选择性地配置GSM分集天线。
在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便携式终端可以根据是否驱动了GSM模块来配置CDMA天线作为GSM分集天线。
图7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的在便携式终端中使用CDMA天线来配置GSM分集天线的过程。
参照图7,在步骤701中,便携式终端确定是否驱动了接近传感器。例如,便携式终端使用接近传感器来确定外部对象何时靠近。
当没有驱动接近传感器时,便携式终端确定外部对象没有靠近。因此,便携式终端结束本算法。
另一方面,当驱动了接近传感器时,便携式终端确定外部对象靠近以进行呼叫。因此,在步骤703中,便携式终端确定是否驱动了GSM模块。
当没有驱动GSM模块时,便携式终端结束本算法。
另一方面,当驱动了GSM模块时,便携式终端继续至步骤705。在步骤705中,便携式终端将CDMA天线连接至GSM模块。例如,当GSM服务的优先级高于CDMA服务的优先级时,便携式终端将CDMA天线连接至GSM模块,而不论是否驱动了CDMA。
此后,在步骤707中,便携式终端按照分集方案处理针对GSM服务的信号。例如,在图1中,第二通信单元116处理经由第一天线161和第二天线163接收的GSM信号。
此后,便携式终端结束本算法。
如图3和图4所示,当GSM通信模块不使用GSM天线时,便携式终端配置GSM天线作为CDMA分集天线,以支持CDMA模块的分集服务。
在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8至10所示,便携式终端可以配置GSM天线作为CDMA分集天线,而不论是否驱动了GSM模块。
在以下描述中,假设便携式终端在考虑到CDMA模块的通信环境信息的情况下配置GSM天线作为CDMA分集天线。例如,如图8所示,便携式终端在考虑到CDMA模块的电场强度的情况下配置CDMA分集天线。
图8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的在便携式终端中考虑到电场强度的情况下配置CDMA分集天线的过程。
参照图8,在步骤801中,便携式终端确定是否通过CDMA模块提供CDMA服务。
当未通过CDMA模块提供CDMA服务时,便携式终端确定没有驱动CDMA模块。因此,便携式终端结束本算法。
另一方面,当通过CDMA模块提供CDMA服务时,便携式终端继续至步骤803。在步骤803中,便携式终端确定用于提供CDMA服务的区域是否是弱电场区。例如,便携式终端测量针对CDMA服务的电场强度。
当用于提供CDMA服务的区域不是弱电场区时,便携式终端确定不支持GSM模块的分集服务。因此,便携式终端结束本算法。
另一方面,当用于提供CDMA服务的区域是弱电场区时,便携式终端确定支持CDMA模块的分集服务,以提高CDMA服务质量。因此,在步骤805中,便携式终端将GSM天线连接至CDMA模块。例如,当CDMA服务的优先级高于GSM服务的优先级时,便携式终端将GSM天线连接至CDMA模块,而不论是否驱动了GSM模块。
此后,在步骤807中,便携式终端按照分集方案处理针对CDMA服务的信号。例如,在图1中,第一通信单元112处理经由第一天线161和第二天线163接收的CDMA信号。
此后,便携式终端结束本算法。
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便携式终端在考虑到CDMA模块的电场强度的情况下配置CDMA分集天线。
在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便携式终端可以在考虑到CDMA模块的衰落特性的情况下配置CDMA分集天线。
图9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的在便携式终端中考虑到衰落信道的情况下配置GSM分集天线的过程。
参照图9,在步骤901中,便携式终端确定是否通过CDMA模块提供了CDMA服务。
当未通过CDMA模块提供CDMA服务时,便携式终端确定没有驱动CDMA模块。因此,便携式终端结束本算法。
另一方面,当通过CDMA模块提供了CDMA服务时,便携式终端继续至步骤903。在步骤903中,便携式终端确定是否检测到CDMA服务的衰落。即,便携式终端确定CDMA服务的接收波灵敏度是否快速改变。
当没有检测到CDMA服务的衰落时,便携式终端确定不支持CDMA模块的分集服务。因此,便携式终端结束本算法。
另一方面,当检测到GSM服务的衰落时,便携式终端确定支持CDMA模块的分集服务,以提高CDMA服务质量。因此,在步骤905中,便携式终端将GSM天线连接至CDMA模块。例如,当CDMA服务的优先级高于GSM服务的优先级时,便携式终端将GSM天线连接至CDMA模块,而不论是否驱动了GSM模块。
此后,在步骤907中,便携式终端按照分集方案处理针对CDMA服务的信号。例如,在图1中,第一通信单元112处理经由第一天线161和第二天线163接收的CDMA信号。
此后,便携式终端结束本算法。
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当检测到CDMA服务的衰落时,便携式终端配置GSM天线作为CDMA分集天线。
在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当CDMA服务的衰落超出预定范围时,便携式终端可以配置GSM天线作为CDMA分集天线。
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便携式终端在考虑到CDMA模块的通信环境信息的情况下选择性地配置CDMA分集天线。
在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便携式终端可以根据是否驱动了CDMA模块来配置GSM天线作为CDMA分集天线。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的在便携式终端中使用GSM天线来配置CDMA分集式天线的过程。
参照图10,在步骤1001中,便携式终端确定是否驱动了接近传感器。例如,便携式终端使用接近传感器来确定外部对象何时靠近。
当没有驱动接近传感器时,便携式终端确定外部对象没有靠近。因此,便携式终端结束本算法。
另一方面,当驱动了接近传感器时,便携式终端确定对象物体靠近以进行呼叫。因此,在步骤1003中,便携式终端确定是否驱动了CDMA模块。
当没有驱动CDMA模块时,便携式终端结束本算法。
另一方面,当驱动了CDMA模块时,便携式终端继续至步骤1005。在步骤1005中,便携式终端将GSM天线连接至CDMA模块。例如,当CDMA服务的优先级高于GSM服务的优先级时,便携式终端将GSM天线连接至CDMA模块,而不论是否驱动了GSM模块。
此后,在步骤1007中,便携式终端按照分集方案处理针对CDMA服务的信号。例如,在图1中,第一通信单元112处理经由第一天线161和第二天线163接收的CDMA信号。
此后,便携式终端结束本算法。
如上所述,本公开没有在支持双模式的便携式终端中使用附加辅助天线,而是将第一通信模块的天线用作第二通信模块的分集天线。因此,本公开可以提供分集服务而不使用附加辅助天线,从而能够防止空间复杂度由于附加天线而增加。
尽管已经参照本发明的特定示例性实施例示出并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在不背离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在形式和细节上对本发明进行多种改变。因此,本发明的范围不是由本发明的详细描述来限定,而是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并且范围内的所有差异将视为包括在本发明中。

Claims (20)

1.一种便携式终端,包括:
第一天线;
第二天线;
第一通信单元,用于处理经由第一天线传送的第一通信方案信号;
第二通信单元,用于处理经由第二天线传送的第二通信方案信号;以及
控制单元,用于在没有驱动第一通信单元时将第一天线配置为针对第二通信单元的分集天线,
其中,当第一天线配置为分集天线时,第二通信单元用于处理经由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传送的第二通信方案信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终端,其中,第一通信方案包括码分多址CDMA通信方案,以及
第二通信方案包括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通信方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终端,还包括:切换器,用于在控制单元的控制下将第一天线连接至第一通信单元和第二通信单元中的一个,
其中,切换器放置在第一天线与第一通信单元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式终端,其中,切换器用于在第一通信单元工作在空闲模式下时将第一天线连接至第二通信单元。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终端,其中,第一通信方案包括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通信方案,以及
第二通信方案包括码分多址CDMA通信方案。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携式终端,还包括:前端模块FEM,用于在控制单元的控制下将第一天线连接至第一通信单元和第二通信单元中的一个,
其中,FEM放置在第一天线与第一通信单元之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便携式终端,其中,FEM用于在第一通信单元工作在空闲模式下时将第一天线连接至第二通信单元。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携式终端,其中,当第一通信单元工作在发送模式下时,控制单元用于控制FEM,使得在第一通信单元的发送周期中第一通信单元不发送信号的部分时间段期间,将第一天线连接至第二通信单元。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终端,其中,第一通信方案包括时分双工TDD通信方案,以及
第二通信方案包括TDD通信方案或频分双工FDD通信方案。
10.一种在便携式终端中配置分集天线的方法,便携式终端包括处理不同通信方案的信号的两个或更多个通信单元,所述方法包括:
确定是否驱动了第一通信单元;
当没有驱动第一通信单元时,将第一天线连接至第二通信单元;以及
第二通信单元处理经由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传送的第二通信方案信号,
其中,第一通信单元处理经由第一天线传送的第一通信方案信号,以及
第二通信单元处理经由第二天线传送的第二通信方案信号。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第一通信方案包括码分多址CDMA通信方案,以及
第二通信方案包括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通信方案。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将第一天线连接至第二通信单元包括:当第一通信单元工作在空闲模式下时,使用连接在第一天线与第一通信单元之间的切换器来将第一天线连接至第二通信单元。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第一通信方案包括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通信方案,以及
第二通信方案包括码分多址CDMA通信方案。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将第一天线连接至第二通信单元包括:当第一通信单元工作在空闲模式下时,使用连接在第一天线与第一通信单元之间的前端模块FEM来将第一天线连接至第二通信单元。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当使用第一通信单元时,确定第一通信单元是否工作在发送模式下;
当第一通信单元工作在发送模式下时,在第一通信单元的发送周期中第一通信单元不发送信号的部分时间段期间,将第一天线连接至第二通信单元;以及
第二通信单元处理经由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传送的第二通信方案信号。
16.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第一通信方案包括时分双工TDD通信方案,以及
第二通信方案包括TDD通信方案或频分双工FDD通信方案。
17.一种便携式终端,包括:
第一天线;
第二天线;
第一通信单元,用于处理经由第一天线传送的第一通信方案信号;
第二通信单元,用于处理经由第二天线传送的第二通信方案信号;以及
控制单元,用于在驱动了第二通信单元时,在考虑到第二通信单元的通信环境的情况下,将第一天线配置为针对第二通信单元的分集天线,
其中,当将第一天线配置为分集天线时,第二通信单元用于处理经由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传送的第二通信方案信号,以及
第二通信单元的通信环境包括通过第二通信方案传送的信号的衰落和电场强度中的至少一个。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便携式终端,其中,第一通信方案包括时分双工TDD通信方案,以及
第二通信方案包括TDD通信方案或频分双工FDD通信方案。
19.一种在便携式终端中配置分集天线的方法,便携式终端包括处理不同通信方案的信号的两个或更多个通信单元,所述方法包括:
当驱动了第二通信单元时,确定第二通信单元的通信环境;
在考虑到第二通信单元的通信环境的情况下将第一天线连接至第二通信单元;以及
第二通信单元处理经由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传送的第二通信方案信号,
其中,第一通信单元处理经由第一天线传送的第一通信方案信号;
第二通信单元处理经由第二天线传送的第二通信方案信号,以及
第二通信单元的通信环境包括通过第二通信方案传送的信号的衰落和电场强度中的至少一个。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中,第一通信方案包括时分双工TDD通信方案,以及
第二通信方案包括TDD通信方案或频分双工FDD通信方案。
CN201210505347.2A 2011-12-02 2012-11-30 在便携式终端中提供分集服务天线的装置和方法 Active CN10313881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1-0128152 2011-12-02
KR1020110128152A KR101888852B1 (ko) 2011-12-02 2011-12-02 휴대용 단말기에서 다이버시티 서비스를 제공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38811A true CN103138811A (zh) 2013-06-05
CN103138811B CN103138811B (zh) 2016-12-21

Family

ID=472969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505347.2A Active CN103138811B (zh) 2011-12-02 2012-11-30 在便携式终端中提供分集服务天线的装置和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3) US9356663B2 (zh)
EP (2) EP3439195B1 (zh)
JP (1) JP5698207B2 (zh)
KR (1) KR101888852B1 (zh)
CN (1) CN103138811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81202A (zh) * 2014-02-26 2014-05-07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多模无线终端
CN105512065A (zh) * 2014-09-26 2016-04-20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05634510A (zh) * 2014-11-26 2016-06-01 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5703797A (zh) * 2014-12-16 2016-06-22 黑莓有限公司 用于天线选择的方法和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712224B2 (en) * 2013-08-30 2017-07-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Antenna switching for dual radio devices
KR102157853B1 (ko) * 2014-01-28 2020-09-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수의 통신방식을 지원하는 무선통신 환경에서 네트워크 검색을 위한 방법 및 전자장치
KR102473191B1 (ko) * 2016-03-10 2022-12-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안테나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KR20200132161A (ko) 2019-05-15 2020-11-2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자 장치의 발열을 제어하기 위한 방법, 이를 위한 전자 장치 및 저장 매체
KR20220109069A (ko) * 2021-01-28 2022-08-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자 장치, 전자 장치의 동작 방법 및 폴더블 전자 장치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883208A2 (en) * 1997-06-05 1998-12-09 Nortel Networks Corporation Multi-beam antenna system for cellular radio base stations
CN1081856C (zh) * 1995-11-29 2002-03-27 摩托罗拉公司 具有分集式接收机的双模无线电用户单元装置及其方法
CN101267666A (zh) * 2007-03-13 2008-09-17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在便携式通信系统中收发的方法和装置
CN102177661A (zh) * 2008-10-21 2011-09-07 Ace技术株式会社 利用有源天线的分集式天线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3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188845A1 (en) * 1996-10-25 1998-04-25 Stephen Ross Todd Selection of an antenna operating in diversity
JPH11154895A (ja) 1997-11-20 1999-06-08 Fujitsu General Ltd 受信アンテナ設定装置
US6442143B1 (en) * 1999-09-30 2002-08-27 Lockheed Martin Corporation Signal quality maintenance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030162519A1 (en) 2002-02-26 2003-08-28 Martin Smith Radio communications device
US6826391B2 (en) * 2002-03-15 2004-11-30 Nokia Corporation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antenna system for space diversity reception
US7072628B2 (en) 2002-04-05 2006-07-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receive diversity in mobile station
US7392029B2 (en) 2002-12-04 2008-06-24 Nxp B.V.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ue diversity reception with single antenna
KR101049113B1 (ko) 2004-02-12 2011-07-1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의 전송 다이버시티 방법
JP4715237B2 (ja) 2004-03-12 2011-07-0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KR100664566B1 (ko) * 2005-01-17 2007-01-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블루투스와 무선랜을 구비하는 이동통신단말기에서안테나를 효과적으로 사용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KR100723395B1 (ko) 2006-05-16 2007-05-30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연료전지의 회로연결 제어시스템 및 구동방법
JP4931921B2 (ja) 2006-06-09 2012-05-1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ダイバーシチ受信装置及びダイバーシチ受信方法
US8615276B2 (en) * 2006-08-31 2013-12-24 Kyocera Corporatio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standby operations compatible with a plurality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and method for performing operations compatible with a plurality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DK2209272T3 (da) 2007-09-12 2014-05-05 Qualcomm Inc Kapacitets-forøgende indretninger og fremgangsmåde til trådløs kommunikation
KR101048437B1 (ko) 2007-11-30 2011-07-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시변 순환 지연 다이버시티 방법 및 장치
US9185601B2 (en) * 2007-12-18 2015-11-10 At&T Mobility Ii Llc Optimal utilization of multiple transceivers in a wireless environment
KR101048305B1 (ko) 2008-04-17 2011-07-13 주식회사 코아로직 Ofdm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의 수신기 및 이의 복조 방법
US8467345B2 (en) 2008-08-20 2013-06-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scheduling wireless transmissions
US9407400B2 (en) * 2008-09-30 2016-08-02 Telecom Italia S.P.A. Method of transmitting digital signals, corresponding transmission system, signal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therefor
EP2177215A1 (en) 2008-10-17 2010-04-21 Laboratorios Del. Dr. Esteve, S.A. Co-crystals of tramadol and NSAIDs
US20100113010A1 (en) * 2008-11-03 2010-05-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prioritization of wireless networks for reselection to support voice call
EP3179665B1 (en) * 2008-11-04 2021-05-19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1048883B1 (ko) 2009-01-20 2011-07-13 연세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순환지연 다이버시티 기법과 에너지 확장변환 기반 등화 기법이 적용된 통신 시스템을 위한 데이터 처리방법, 및 수신장치
KR101052125B1 (ko) 2009-05-21 2011-07-26 주식회사 세아네트웍스 전송 다이버시티 지원 방법 및 장치
KR101055446B1 (ko) 2009-05-29 2011-08-08 주식회사 팬택 차등 순환지연 다이버시티 mimo 기법을 이용한 송수신 장치 및 그 방법
KR101054177B1 (ko) 2009-10-15 2011-08-03 세종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Ofdm을 이용한 하이브리드 순환 지연 다이버시티 협력 통신 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KR101050640B1 (ko) 2009-10-15 2011-07-19 세종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Ofdm에 기반한 신호 공간 다이버시티를 이용하는 협력 통신 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KR101839425B1 (ko) 2009-12-07 2018-03-16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휴대 단말기 및 그의 안테나 운용 방법
KR20110067594A (ko) 2009-12-14 2011-06-22 주식회사 팬택 다이버시티를 이용하여 채널을 구성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KR20110068088A (ko) 2009-12-15 2011-06-22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프리앰블 검출 장치
KR20110071368A (ko) 2009-12-21 2011-06-29 (주)파트론 광대역 패치 안테나를 이용한 다이버시티 안테나
KR101781194B1 (ko) 2009-12-23 2017-09-25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다중 반송파를 지원하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모바일 멀티캐스트 브로드캐스트 서비스를 수신하는 방법
KR101093616B1 (ko) 2009-12-29 2011-12-15 전자부품연구원 무선 센서 네트워크를 위한 주파수 다중화지원 기반 매체접근제어 프로토콜 구조 및 그 운영 방법
US20120202561A1 (en) 2011-02-07 2012-08-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Cdma transceiver with cdma diversity receiver path shared with time duplexed receiver
RU2570901C2 (ru) * 2011-02-18 2015-12-20 Телефонактиеболагет Л М Эрикссон (Пабл) Выбор соты в системе сотовой связи
US8811922B2 (en) * 2011-04-18 2014-08-19 Apple Inc. LTE/1X dual-standby with single-chip radio
US8793000B2 (en) * 2011-05-02 2014-07-29 Apple Inc. Idle mode receive antenna diversity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856C (zh) * 1995-11-29 2002-03-27 摩托罗拉公司 具有分集式接收机的双模无线电用户单元装置及其方法
EP0883208A2 (en) * 1997-06-05 1998-12-09 Nortel Networks Corporation Multi-beam antenna system for cellular radio base stations
CN101267666A (zh) * 2007-03-13 2008-09-17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在便携式通信系统中收发的方法和装置
CN102177661A (zh) * 2008-10-21 2011-09-07 Ace技术株式会社 利用有源天线的分集式天线系统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81202A (zh) * 2014-02-26 2014-05-07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多模无线终端
CN103781202B (zh) * 2014-02-26 2017-10-17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多模无线终端
US9800443B2 (en) 2014-02-26 2017-10-24 Huawei Device Co., Ltd. Multi-mode wireless terminal
CN105512065A (zh) * 2014-09-26 2016-04-20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05634510A (zh) * 2014-11-26 2016-06-01 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US10004072B2 (en) 2014-11-26 2018-06-19 Mediatek Inc. Wireless device for improving operating efficiency
CN105634510B (zh) * 2014-11-26 2021-03-19 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5703797A (zh) * 2014-12-16 2016-06-22 黑莓有限公司 用于天线选择的方法和装置
CN105703797B (zh) * 2014-12-16 2020-02-07 黑莓有限公司 用于天线选择的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006319A1 (en) 2021-01-07
US9356663B2 (en) 2016-05-31
EP2600537A1 (en) 2013-06-05
EP2600537B1 (en) 2018-09-05
EP3439195A1 (en) 2019-02-06
KR101888852B1 (ko) 2018-09-21
US20130142090A1 (en) 2013-06-06
KR20130061868A (ko) 2013-06-12
US20160277093A1 (en) 2016-09-22
EP3439195B1 (en) 2023-04-26
CN103138811B (zh) 2016-12-21
JP2013118637A (ja) 2013-06-13
US11888568B2 (en) 2024-01-30
JP5698207B2 (ja) 2015-04-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38811A (zh) 在便携式终端中提供分集服务天线的装置和方法
US10778276B2 (en) Transmitter device and transceiver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different wireless standard signal
EP2777166B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circuitry with a triplexer for separating radio-frequency signals in adjacent frequency bands
US9444540B2 (en) System and methods for performing antenna transmit diversity
US10630374B2 (en) Allocating and adjusting power between active ports of a multi-port booster
KR102513290B1 (ko) 안테나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US8543059B2 (en) Combo wireless system and method using the same
KR101713930B1 (ko) 휴대 단말기의 송신 장치 및 그의 운용 방법
CN101926096A (zh) 集成天线阵列和rf前端模块
US8954019B2 (en) Mobil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device with LNA front end circuit and related methods
EP3567749A1 (en)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repeater system
CN103228052A (zh) 具有无线局域网和蜂窝调度的移动无线通信设备及其方法
CN105164967A (zh) 通信控制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03548273A (zh) 用于处理时分信号和频分信号的系统和方法
CN111313915A (zh) 一种电子设备
KR20120067461A (ko) 휴대 단말기의 복합 기능 일체형 안테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휴대 단말기
US20140038667A1 (en) Mobil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device with rf lte switches and related methods
US8600316B2 (en) Wireless circuits with minimized port counts
US20130267274A1 (en) Expansion device
KR20110113912A (ko) 휴대 단말기 및 그의 다중 입력 다중 출력 안테나 운용 방법
CN105960760B (zh) 用于提供通信服务的电子设备和方法
US11522569B2 (en) Method for reducing SGLTE coupling de-sense and mobile terminal
JP2015076798A (ja)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12492677B (zh) 一种天线射频优化方法、装置及移动终端
KR100700598B1 (ko) 기구구조가 변화 가능한 단말기에서의 안테나 다이버시티장치 및 그 방법, 그리고 그 안테나 다이버시티 장치를포함하는 단말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