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18937B - 马格努斯转子 - Google Patents

马格努斯转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18937B
CN103118937B CN201180044918.0A CN201180044918A CN103118937B CN 103118937 B CN103118937 B CN 103118937B CN 201180044918 A CN201180044918 A CN 201180044918A CN 103118937 B CN103118937 B CN 10311893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ing body
magnus rotor
swivel
opening
connection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4491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18937A (zh
Inventor
罗尔夫·罗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obben Properties GmbH
Original Assignee
Wobben Properties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obben Properties GmbH filed Critical Wobben Properties GmbH
Publication of CN1031189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189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189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189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HMARINE PROPULSION OR STEERING
    • B63H9/00Marine propulsion provided directly by wind power
    • B63H9/02Marine propulsion provided directly by wind power using Magnus effec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70/00Maritime or waterways transport
    • Y02T70/50Measures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related to the propulsion system
    • Y02T70/5218Less carbon-intensive fuels, e.g. natural gas, biofuels
    • Y02T70/5236Renewable or hybrid-electric solu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Wind Motors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Polysaccharides And Polysaccharide Derivativ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马格努斯转子,所述马格努斯转子具有:承载体,所述承载体设置在马格努斯转子的内部中;旋转体,所述旋转体在马格努斯转子运行时围绕承载体转动;支承件,所述支承件将旋转体支承在承载体上;和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设在承载体的内部中以用于产生被加热的空气。承载体在其外侧上具有至少一个开口,所述开口将承载体的内腔与承载体和旋转体之间的中间腔连接,使得空气能够在所述两个腔之间通过。

Description

马格努斯转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马格努斯转子(Magnus-Rotor)。
背景技术
马格努斯转子也被称作弗莱特纳转子(Flettner-Rotor)或帆转子(Segel-Rotor)。
马格努斯转子在现有技术中是已知的。所述马格努斯转子尤其作为船驱动装置时也以术语弗莱特纳转子已知,并且在KlausD.Wagner,ErnstKabel出版有限公司,汉堡,1991年的图书“DieSegelmaschine”中描述了船装配有这种弗莱特纳转子或马格努斯转子。
因为所述船驱动装置在其自身的转动和对其绕流的风的共同作用下产生对船的推进力,马格努斯转子原则上能够在存在足够的风时用作船驱动装置。这原则上在围绕地球的全部海洋上的、也就是说在地球上的全部气候区域中是这种情况。
在此,然而,地球的海洋和气候区域具有非常不同的气候状况和天气状况,所述气候状况和天气状况在地球的同一位置上也能够由于季节而强烈地波动。所述气候状况能够导致对使用马格努斯转子的限制。
作为通常的现有技术参照DE102006025732A1。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基于下述目的,提供一种马格努斯转子,其能够尽可能与气候条件无关地被使用。
根据本发明,所述目的通过一种马格努斯转子来实现。马格努斯转子,具有
承载体,
旋转体,所述旋转体在所述马格努斯转子运行时围绕所述承载体转动,
支承件,所述支承件将所述旋转体支承在所述承载体上,和
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设在所述承载体的内腔中以用于产生被加热的空气,
其中所述承载体在其外侧上具有至少一个开口,所述至少一个开口将所述承载体的所述内腔与在所述承载体和所述旋转体之间的中间腔连接,使得通过所述加热装置加热的空气能够在所述内腔和所述中间腔之间通过。所述目的还通过具有上述马格努斯转子的船来实现。有利的改进形式在下文中描述。
因此,马格努斯转子设有:承载体,所述承载体设置在马格努斯转子的内部中;旋转体,所述旋转体在马格努斯转子运行时围绕承载体转动;支承件,所述支承件将旋转体支承在承载体上;和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设在承载体的内部中以用于产生被加热的空气。承载体在其外侧上具有至少一个开口,所述至少一个开口将承载体的内腔与承载体和旋转体之间的中间腔连接,使得空气能够在所述两个腔之间通过。
有利的是,加热装置设在承载体的内部中,所述加热装置加热空气并且允许加热的空气通过至少一个开口上升到在承载体之外和之上的区域中至旋转体,因为通过所述被加热的空气能够从内部加热旋转体进而解冻附着在旋转体外壁上的冰。通过所述解冻,能够使结冰的马格努斯转子再次运行,因为当马格努斯转子的旋转体在外部附着有冰时,所述马格努斯转子不能够运行。因此,附着的冰能够表现出显著附加的质量,所述质量必须被附加地驱动并且使马格努斯转子的效率变差。此外,冰能够非对称地附着在外壁上、进而产生不平衡性,所述不平衡性能够妨碍运行或使运行不可能进行。也出现下述危险,在运行时,附着的冰从马格努斯转子的外壁上脱落并且从马格努斯转子抛出,由此能够由于抛出的冰块对周围环境造成危险。因此,必需的是,出于安全因素并且为了恢复马格努斯转子的运行,设有能够尽可能快地对结冰的马格努斯转子进行解冻的可能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出,加热装置经由至少一个空气导向机构与承载体开口连接,使得通过加热装置加热的空气能够被提供到承载体和旋转体之间的中间腔中。由此实现,被加热的空气尽可能完全地被提供到所述中间腔中并且不是仅部分地被提供到所述中间腔中,如果被加热的空气从加热装置被提供到承载体的内腔中并且从所述内腔仅部分地上升到所述中间腔则是这种情况。由此能够实现对用于加热和解冻旋转体的被加热的空气的热量利用的更高效率。此外,对承载体的内腔的附加的加热是不期望的,使得对此也有利的是,将被加热的空气尽可能完全地提供到承载体和旋转体之间的中间腔中。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旋转体经由连接元件支承在支承件上。连接元件具有至少一个开口,所述至少一个开口将承载体和旋转体之间的中间腔与在连接元件之上的腔连接,使得空气能够在所述两个腔之间通过。通过将旋转体的外壁与支承件和在马格努斯转子的中轴线上的驱动装置连接的用于支承的元件中的所述开口,能够实现向上的、到旋转体的中间腔中的空气交换,以便对马格努斯转子尽可能完全地直至其上部端部进行加热和解冻。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加热装置具有多个空气导向机构和/或承载体具有多个开口和/或连接元件具有多个开口。由此,一方面,向上的、到旋转体中的空气交换增加,由此同时实现对旋转体的外壁的更多或更快的加热和解冻。另一方面,通过多个开口,空气流在旋转体内更均匀地分布,使得也实现更均匀且更快速的加热和解冻。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连接元件构成为,使得所述连接元件的开口与所述连接元件自身相比在水平平面中占有更大的面积。通过如此大的开口,在连接元件之下和之上的腔相互连接,使得出现尽可能大的单一腔,被加热的空气在没有产生干扰或产生通道效应的分离的情况下能够快速且均匀地分布在所述单一腔中。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加热装置的所述多个空气导向机构和/或承载体的所述多个开口和/或连接元件的所述多个开口设为基本上均匀地分布在承载体和/或连接元件的圆周上。由此,实现上升的被加热的空气的尽可能均匀的分布,因为在承载体或连接元件的圆周上设有均匀多的和均匀分布的开口,通过所述开口,被加热的空气能够上升到旋转体的内腔中。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加热装置的所述多个空气导向机构和/或承载体的所述多个开口和/或连接元件的所述多个开口在径向方向上距马格努斯转子的中轴线尽可能远地设在承载体和/或连接元件的圆周上。由此,被加热的空气能够直接在旋转体的外壁的内侧处上升、进而尽可能快速且完全地将其热能提供给所述外壁。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加热装置的所述多个空气导向结构和/或承载体的所述多个开口和/或连接元件的所述多个开口构成为,使得其在周向方向上的面积构成为大于其在径向方向上的面积。通过所述几何形状,开口构成为隙缝等,使得所述开口在被加热的空气上升时使被加热的空气的尽可能大的空气流与旋转体的外壁的内侧直接接触。由此,有助于将热量提供到旋转体的外壁上。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旋转体由铝构成。因为铝例如与钢相比具有相对更好的导热性,能够相对更好且更快地从被加热的空气中吸收热能。由此,有助于对旋转体的快速解冻。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承载体由钢构成。钢例如与铝相比具有相对较差的导热性。因此,与旋转体从被加热的空气中吸收热能相比,通过由钢构成的承载体从被加热的空气中吸收较少的热能。以所述方式,尽可能好地将被加热的空气的热量用于解冻旋转体。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在承载体的内部中设有电马达。加热装置经由电导线由电能供电,经由所述电能在马格努斯转子运行时对电马达供电。通过交替地对电马达或加热装置供电的这个设置,充分利用了所述两个设备没有同时运行,因为正好在旋转体由于结冰不能够借助于电马达被驱动时对所述旋转体执行解冻。因此,降低了对所述两个设备的供电的安装耗费,因为所述供电能够尽可能地经由相同的导线进行。
附图说明
在下文中参照附图详细地阐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和优点:
图1示出具有多个马格努斯转子的船的立体图;
图2示出马格努斯转子的立体图的示意图;
图3示出马格努斯转子的示意的侧视图的详细视图;
图4示出根据第一实施形式的具有加热装置的马格努斯转子的简化的侧视图的示意图;
图5示出根据第二实施形式的具有加热装置的马格努斯转子的简化的侧视图的示意图;
图6示出根据第一和第二实施形式的马格努斯转子的轮毂的俯视图的示意图;
图7示出根据第一实施形式的马格努斯转子的承载体的俯视图的示意图;
图8示出根据第三实施形式的具有加热装置的马格努斯转子的简化的侧视图的示意图;以及
图9示出贯穿马格努斯转子的示意的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具有多个马格努斯转子2的船的示意图。在此,船具有由水下区域16’和水上区域15’组成的船体。此外,船具有四个马格努斯转子2或弗莱特纳转子2,所述马格努斯转子或弗莱特纳转子设置在船体的四个角上并且优选地构成为圆柱形。四个马格努斯转子2在此是用于根据本发明的船的风力驱动装置。船具有设置在艏楼中的具有桥楼30的甲板室40。船在水下具有螺旋桨50’或推进器50’。为了改进的机动性,船同样也能够具有横向推进舵,其中优选地在船尾设有一个横向推进舵并且在船首设有一至两个横向推进舵。优选地,所述横向推进舵是电驱动的。住宿处、厨房、补给品储藏室、食堂等设置在甲板室40中。在此,甲板室40、桥楼30以及在露天甲板14之上的全部上部构造都具有空气动力学的形状,以便减小空气阻力。这尤其能够通过基本上避免尖锐的棱和尖棱的部件来实现。为了使空气阻力最小化并且实现空气动力学的形状,设有尽可能少的上部构造。
图2示出马格努斯转子2的立体图的示意图。马格努斯转子2具有作为旋转体8的上部转动部分和作为承载体4的下部静止部分,所述上部转动部分和下部静止部分经由支承件6相互连接。在旋转体8的上部端部上,将端板10安装在所述旋转体上。马格努斯转子2的承载体4经由螺栓或螺钉9’固定在基板20上。如果马格努斯转子2例如安装在船的甲板等上,那么不需要相应的用于固定承载体4的基板20,因为所述基板由船甲板等自身形成。在此,承载体4设置在马格努斯转子2的内部中。在通过支承件6连接的情况下,上部的旋转体8在所述承载体4上转动。所述支承件6能够是已知的滚动支承件或支承件的任一种其他的合适的结构。
图3示出马格努斯转子2的示意的侧视图的详细视图。在马格努斯转子2的内部中设有用于驱动旋转体8、例如用于使旋转体8转动的驱动装置15、以及用于控制驱动装置15的控制装置16和用于对驱动装置15供电的逆变器17。所述驱动装置、控制装置和逆变器设在承载体4的内部中。在此,旋转体8的驱动装置15设置在静止的承载体4的上部区域中,使得驱动装置15的驱动轴15a穿过支承件6。上部的旋转体8经由轮毂7与驱动轴15a连接。马格努斯转子2借助于螺栓或螺钉9’安装在基板20或船甲板等上。马格努斯转子2具有位于内部的承载体4、支承件6、上部的旋转体8以及端板10,如同在图2中示出和描述的。
图4示出根据第一实施形式的具有加热装置3的马格努斯转子2的简化的侧视图的示意图。示出了作为在马格努斯转子2运行时的运动部分的旋转体8和端板10以及轮毂7。所述旋转体、端板和轮毂经由同样也转动的驱动轴15a(没有示出)被支承在承载体4的支承件6上。
在承载体4的内部中示出作为加热装置3的加热风扇3,所述加热风扇设在承载体4的上部区域中。通过加热风扇3从周围环境中、也就是说从承载体4的内腔50中吸入空气并且引导所述空气例如从借助于电流加热的线圈旁边经过,加热风扇3产生热空气。在此,吸入的空气从电流流过的线圈中吸收热量。所述被加热的空气随后从加热风扇3中吹出。这根据本发明经由至少一个加热风扇管3a实现,所述至少一个加热风扇管与加热风扇3的送风口连接。所述加热风扇管3a通向至少一个承载体开口4a,所述至少一个承载体开口设在承载体4中,以便将承载体4的内腔50与承载体4和旋转体8之间的中间腔51、52连接。在此,所述中间腔51、52具有基本上通过在承载体4、轮毂7和旋转体8在轮毂7之下的部分之间的体积形成的中间腔51和基本上通过在轮毂7、旋转体8在轮毂7之上的部分和端板10之间的体积形成的中间腔52。因此,经由所述承载体开口4a,被加热的空气从加热风扇3经由加热风扇管3a从承载体4吹出到中间腔51、52中。
替选地,也能够将热交换器3等用作加热装置3,所述热交换器从另一种流体中提取用于加热空气的热能并且将由此获取的热能至少部分地提供给空气,所述空气从加热风扇管3a中逸出。因此,热能能够经由热交换器3例如从船的内燃机的排气中获取并且至少部分地用于产生被加热的空气,所述内燃机直接地驱动所述船的螺旋桨50’或推进器50’或者为用于驱动螺旋桨50’或推进器50’的电马达产生电能。
因为被加热的空气向上升,旋转体8的外壁基本上从承载体开口4a的高度起被加热进而解冻,在所述高度中设有承载体开口4a。当然,向上的空气流由轮毂7限界,所述轮毂将旋转体8的外壁与驱动轴15a连接。因此,必需的是,在轮毂7中同样也设有至少一个轮毂开口7a,由此被加热的空气能够继续向上升,以便对旋转体8的整个上部区域进行加热和解冻。换言之,被加热的空气从承载体开口4a提供到中间腔51中。然而因为所述中间腔51通过轮毂7与中间腔52分隔开,所以轮毂开口7a是必需的,以便将两个中间腔51和52相互连接并且能够实现在所述两个中间腔之间的空气交换。
图5示出根据第二实施形式的具有加热装置3的马格努斯转子2的简化的侧视图的示意图。基本上示出图4的元件。附加示出的是基板20或船甲板等,在所述基板或船甲板等上借助于螺栓或螺钉9’来固定马格努斯转子2。
在所述第二实施形式中,加热装置3设置在承载体4的下部区域中并且加热风扇管3a和承载体开口4a以径向定向的方式设在马格努斯转子2的下述区域中,在所述区域中,旋转体8的外壁包围承载体4。因此,在所述实施形式中,几乎在旋转体8的整个高度上引导热空气在旋转体的外壁旁经过。由此,外壁也能够在其整个高度上被加热和解冻。然而,在所述实施形式中,热空气的热量的一部分已经在旋转体8的下部区域中提供给旋转体的外壁,使得仅还温热的空气、也就是说与从加热风扇管3a中逸出时相比明显变凉的空气到达旋转体8的上部区域中。与此相应地,旋转体8的上部区域与下部部分相比被较少地加热,使得在旋转体8的上部区域中的坚硬的结冰的情况下,所述结冰在不利的状况下不能够完全地移除或与第一实施形式相比至少仅更慢地移除。对此,第二实施形式与第一实施形式相比具有下述优点,在此,能够对旋转体8的整个高度进行加热和解冻,相反地,在第一实施形式中,仅对大约在承载体开口4a之上的区域进行加热和解冻,因为热空气从所述承载体开口4a向上升。对此,当然对旋转体8的所述上部区域的加热在第一实施形式中强于在第二实施形式中。
在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在图4和5中示出两个加热风扇管3a、两个承载体开口4a以及两个轮毂开口7a。在此,然而也能够设有仅一个加热风扇管3a、一个承载体开口4a和一个轮毂开口7a。也能够设有多于两个的加热风扇管3a、承载体开口4a和轮毂开口7a。也能够设有仅一个加热风扇管3a和多个承载体开口4a和/或轮毂开口7a。在此实现,尽可能多的被加热的空气从承载体4输送到马格努斯转子2的旋转体8的整个上部区域中、也就是说输送到中间腔52中并且在此尽可能均匀地分布在旋转体的外壁上。因此,加热风扇管3a、承载体开口4a以及轮毂开口7a的不同的构造和组合是可能的。
图6示出根据第一和第二实施形式的马格努斯转子2的轮毂7的俯视图的示意图。轮毂7在所述视图中设计成,所述轮毂将旋转体8的外壁经由肋与驱动轴15a连接。由此,开口7a能够尤其大地构成并且实现在旋转体8的内部中从承载体4的上侧直到旋转体8的端板10的几乎连续的中间腔51、52,在所述中间腔51、52中,热空气能够从承载体开口4a几乎无阻碍且直线地垂直地上升至端板10。
在第一和第二实施形式中,在此有利的是,多个加热风扇管3a、承载体开口4a和轮毂开口7a均匀地设在承载体4的圆周上或轮毂7中,以便向上吹出尽可能多的热空气并且也在从承载体4直到端板10的中间腔51、52中尽可能均匀地分布所述热空气,以便也实现对旋转体8的外壁的均匀的加热。
承载体开口4a和/或轮毂开口7a也能够设计成目的明确地引导上升的热空气的空气流并且将其分布在旋转体8的内腔中。因此,承载体开口4a和/或轮毂开口7a能够设为在径向方向上尽可能地远离马格努斯转子2的中轴线、也就是旋转轴,以便热空气自从加热风扇管3a逸出起就尽可能靠近旋转体8的外壁上升、进而实现上升的热空气尽可能完全地将热量提供给旋转体8的外壁。承载体开口4a和/或轮毂开口7a也能够构成为隙缝等,以便引导热空气的空气流尽可能平面地在旋转体8的外壁旁经过、进而使对旋转体8的外壁的加热最优化。由此,能够尽可能快速且完全地实现对突然出现的冰的解冻。
图7示出根据第一实施形式的马格努斯转子2的承载体4的俯视图的示意图。在所述视图中,承载体开口4a构成为隙缝形的并且在径向方向上尽可能远地在外部、也就是说尽可能靠近旋转体8的外壁地设置在承载体4的上部区域中。由此,热空气尽可能平行于旋转体8的外壁的内侧从承载体开口4a中逸出。
为了促进对旋转体8的外壁的加热,旋转体8能够由铝构成,因为铝例如与钢相比更好地吸收和传导热量。因为旋转体8的外壁仅支承自身的重力并且必须承受从外部作用的风力,所述构造在马格努斯转子2中是可能的,而没有损害旋转体8的构造的必需的稳定性。在此,轮毂7以及静止的、也就是在马格努斯转子2运行时不转动的部分能够由钢构成,以便实现构造的高刚性,因为所述部分不需要并且也不应该从热空气中吸收热量,以便将热空气的热量尽可能完全地提供给旋转体8的外壁。
在此有利的是,用电能对加热风扇3供电,所述电能在马格努斯转子2运行时输送到驱动装置15,因为只要旋转体8结冰,马格努斯转子2就不能够运行、也就是说不能够通过驱动装置15来驱动。由此,除了将电能输送到驱动装置15外,不需要其他的电气安装,由此,在安置加热风扇3时能够节约安装耗费。也仅对设备中的一个的、也就是说对驱动装置15的或加热风扇3的消耗功率设计电气安装、而不对两个设备的同时的消耗功率设计电气安装,因为所述设备不同时运行。
图8示出根据第三实施形式的具有加热装置3的马格努斯转子2的简化的侧视图的示意图。在所述视图中,在旋转体8的内部中设有作为内部圆柱体8a的另一个优选为圆柱体的物体。所述内部圆柱体以其下部的优选地基本上是圆形的棱邻接于轮毂7,使得轮毂开口7a设置在旋转体8和内部圆柱体8a之间。由此,轮毂7和端板10之间的中间腔52划分成在内部圆柱体8a之内的中间腔52a和在内部圆柱体8a和旋转体8之间的中间腔52。
在所述实施形式中,从轮毂开口7a中逸出的热空气沿着旋转体8的内面被引导并且在此将其热量尽可能快速且完全地提供给所述内面,以便对旋转体8进行加热和解冻。同时,热空气不能够自由地在旋转体8的上部部分的内部中、也就是说在中间腔52中流通,因为内部圆柱体8a的内部、也就是说中间腔52a与在内部圆柱体8a和旋转体8之间的中间腔52是通过内部圆柱体8a分隔开的。由此,热空气的热量能够更好地用于加热和解冻旋转体8,因为热空气没有积累在中间腔52a的体积中、进而都用于加热和解冻旋转体8。
为了确定可能冰已经形成在旋转体8的外壁上,一方面能够考虑气象数据。在此,能够经由数据传输来接收所述气象数据。此外,也能够测定马格努斯转子2的周围环境中的、例如船上的气象学的数据,所述船能够借助于马格努斯转子2驱动。所述数据能够包括风向和风强度、空气温度、相对空气湿度、大气压力和其变化等以及旋转体8的转速和旋转体8的表面温度。那么,由所述数据和其他数据能够推出,由气候引起的在旋转体8的外壁上的结冰是否是完全可能的或是极有可能的。
此外,能够对旋转体8的可能的不平衡度进行检测。对此,能够在垂直于旋转体8的旋转轴的至少两个轴向错开的平面中检测不平衡度。优选地,不平衡度经由应变仪来检测,所述应变仪例如安装在每个平面中。在此有利的是,能够应用已经存在的应变仪,所述应变仪持久地安装在旋转体8上以便例如测量推进力。
图9示出贯穿马格努斯转子2的示意的横截面图。马格努斯转子2在旋转体8之内具有承载体4。在承载体4的内面4b上设置有作为测量设备的一部分的第一应变传感器9和第二应变传感器11。测量设备构成为通过作用到旋转体8上的力来确定由对支承件6的基本上径向的力负载产生的旋转体容纳部的弯曲应力。测量设备具有两个应变传感器9、11,所述两个应变传感器在本实例中设置为相互间隔90°。从承载体4的中点看去,第一应变传感器9位于第一轴线13上。第一轴线13a以相对于船的纵轴线为β的角度延伸。在一个尤其优选的实施形式中,角度β=0°。从承载体4的中点看去,第二应变传感器11沿着第二轴线17设置在承载体4的内面4b上。在一个尤其优选的实施形式中,第一轴线13和第二轴线17之间的角度为α=90°。
第一应变传感器9借助于信号导线19与数据处理设备23连接。第二应变传感器11借助于第二信号导线21与数据处理设备23连接。数据处理设备23借助于第三信号导线25与显示设备27连接。显示设备27构成为显示作用到承载体4上的推进力的方向和数值。
对所描述的确定作用到承载体4上的推进力的功能附加地或替选地,测量设备的应变传感器9、11以及测量设备自身也能够用于检测旋转体8上的不平衡度,以便对借助于气象学的数据确定附着的冰附加地或替选地来确定所述附着的冰、调整涉及到的马格努斯转子2的运行并且根据本发明对其解冻。
本发明的思想涉及一种马格努斯转子,所述马格努斯转子即便在出现突然出现的冰的情况下、例如在如加拿大的气候区域中也能够运行。由于雨或雪附着在马格努斯转子上,如果所述雨或雪在冰点之下冷却,所述突然出现的冰能够在温度在冰点之下时非常突然地出现。所述突然出现的冰在此优选地位于马格努斯转子的上部区域中并且能够假设成具有相应的大重量的大冰块。由于所述附加重量,能够导致马格努斯转子不再能够运行。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马格努斯转子具有解冻功能。在此,热空气借助于在马格努斯转子的承载体的内部中的加热装置产生并且从内部通过承载体中的开口传导到马格努斯转子的旋转体的外壁上,突然出现的冰已经在马格努斯转子上形成。通过所述热空气来加热旋转体并且融解突然出现的冰。在此,由铝制成的旋转体将热空气的热量尤其好地向外传导,使得解冻能够以所述方式尤其好地进行。此外,为了通过加热设备来加热空气,能够应用马格努斯转子的驱动装置的电能,因为结冰的马格努斯转子不能够运行,进而两个设备、也就是说马格努斯转子的加热设备和驱动装置不能够同时运行。

Claims (12)

1.马格努斯转子(2),具有
承载体(4),
旋转体(8),所述旋转体在所述马格努斯转子(2)运行时围绕所述承载体(4)转动,
支承件(6),所述支承件将所述旋转体(8)支承在所述承载体(4)上,和
加热装置(3),所述加热装置设在所述承载体(4)的内腔(50)中以用于产生被加热的空气,
其中所述承载体(4)在其外侧上具有至少一个开口(4a),所述至少一个开口将所述承载体(4)的所述内腔(50)与在所述承载体(4)和所述旋转体(8)之间的中间腔(51)连接,使得空气能够在通过所述加热装置(3)加热的情况下在所述内腔(50)和所述中间腔(51)之间通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格努斯转子(2),
其中所述加热装置(3)经由至少一个空气导向机构(3a)与承载体开口(4a)连接,使得通过所述加热装置(3)加热的空气能够提供到所述承载体(4)和所述旋转体(8)之间的所述中间腔(51)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格努斯转子(2),
其中所述旋转体(8)经由连接元件(7)支承在所述支承件(6)上,并且
其中所述连接元件(7)具有至少一个开口(7a),所述连接元件的所述至少一个开口将在所述承载体(4)和所述旋转体(8)之间的所述中间腔(51)与在所述连接元件(7)之上的另一腔(52)连接,使得空气能够在所述中间腔(51)和所述另一腔(52)之间通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格努斯转子(2),
其中所述加热装置(3)具有多个空气导向机构(3a)和/或所述承载体(4)具有多个开口(4a)和/或所述连接元件(7)具有多个开口(7a)。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马格努斯转子(2),
其中所述连接元件(7)构成为,使得所述连接元件(7)的所述开口(7a)与所述连接元件(7)自身相比在水平平面中占有更多面积。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马格努斯转子(2),
其中所述加热装置(3)的所述多个空气导向机构(3a)和/或所述承载体(4)的所述多个开口(4a)和/或所述连接元件(7)的所述多个开口(7a)设为基本上均匀地分布在所述承载体(4)和/或所述连接元件(7)的圆周上。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马格努斯转子(2),
其中所述加热装置(3)的所述多个空气导向机构(3a)和/或所述承载体(4)的所述多个开口(4a)和/或所述连接元件(7)的所述多个开口(7a)在径向方向上距所述马格努斯转子(2)的中轴线尽可能远地设在所述承载体(4)和/或所述连接元件(7)的圆周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格努斯转子(2),
其中所述旋转体(8)由铝制成。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格努斯转子(2),
其中所述承载体(4)由钢制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格努斯转子(2),
所述马格努斯转子还具有电马达(15),所述电马达设在所述承载体(4)的内部中,
其中所述加热装置(3)经由电导线供给电能,经由所述电能在所述马格努斯转子(2)运行时对所述电马达(15)供电。
11.船,具有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马格努斯转子(2)。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船,其中所述船是货船。
CN201180044918.0A 2010-09-16 2011-08-31 马格努斯转子 Active CN1031189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0040917A DE102010040917A1 (de) 2010-09-16 2010-09-16 Magnus-Rotor
DE102010040917.0 2010-09-16
PCT/EP2011/064996 WO2012034861A1 (de) 2010-09-16 2011-08-31 Magnus-rotor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18937A CN103118937A (zh) 2013-05-22
CN103118937B true CN103118937B (zh) 2016-03-09

Family

ID=445328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44918.0A Active CN103118937B (zh) 2010-09-16 2011-08-31 马格努斯转子

Country Status (15)

Country Link
US (1) US9580158B2 (zh)
EP (1) EP2616321B1 (zh)
JP (1) JP5528633B2 (zh)
KR (1) KR101488835B1 (zh)
CN (1) CN103118937B (zh)
CA (1) CA2811065C (zh)
CY (1) CY1115698T1 (zh)
DE (1) DE102010040917A1 (zh)
DK (1) DK2616321T3 (zh)
ES (1) ES2497890T3 (zh)
HR (1) HRP20141031T1 (zh)
PL (1) PL2616321T3 (zh)
PT (1) PT2616321E (zh)
TW (1) TWI426038B (zh)
WO (1) WO201203486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0040911A1 (de) 2010-09-16 2012-03-22 Aloys Wobben Magnus-Rotor
DE102012017707A1 (de) 2012-09-07 2014-03-13 Volker Dietz Energieröhrenkraftwerk
GB2515803B (en) * 2013-07-04 2015-08-05 Norsepower Oy Control arrangement for a Magnus-type rotor propulsion system
DE102013015487A1 (de) 2013-09-19 2015-03-19 Volker Dietz Energieanlage bzw. Kraftwerk mit berührungsarm, berührungslos und/oder magnetisch gelagerten Welle
DE102013015489A1 (de) 2013-09-19 2015-03-19 Imo Holding Gmbh Energieanlage bzw. Kraftwerk mit berührungsarm, berührungslos und/oder magnetisch gelagerten Welle
CN104269089B (zh) * 2014-09-27 2016-08-24 复旦大学 一种马格努斯效应演示仪
FI127248B (en) * 2017-01-11 2018-02-15 Norsepower Oy Prevention of ice formation on a Magnus rotor
CN110963013A (zh) * 2019-12-17 2020-04-07 中船重工(上海)节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风力助推机构及船
CN111637007A (zh) * 2020-06-28 2020-09-08 中船重工(上海)节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风力助推转子内塔
KR102552642B1 (ko) 2021-08-19 2023-07-07 한화오션 주식회사 벤트 마스트와 통합된 마그누스 로터를 가지는 로터 세일 선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T110303B (de) * 1924-07-26 1928-08-10 Inst Voor Aero En Hydro Dynami Quertriebswalze.
GB2187154A (en) * 1987-02-18 1987-09-03 Hydroconic Ltd Magnus effect rotor for ship propulsion
CN101198516A (zh) * 2005-06-17 2008-06-11 艾劳埃斯·乌本

Family Cites Families (3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674169A (en) 1923-07-28 1928-06-19 Inst Voor Aeroen Hydro Dynamie Arrangement for exchanging energy between a current and a body therein
US1697574A (en) * 1924-12-12 1929-01-01 Savonius Sigurd Johannes Rotor adapted to be driven by wind or flowing water
DE422057C (de) 1924-12-18 1925-11-25 Woldemar Kiwull Elastisches Rotorsegel
DE558426C (de) * 1928-07-02 1932-09-07 Antonio Longo Dr Vorrichtung zur Herabsetzung der bei Drehzylindern mit Magnuseffekt in der Windrichtung hervorgebrachten dynamischen Wirkung
US2713392A (en) 1950-05-11 1955-07-19 Karman Theodore Von Wind motor
DE2430630A1 (de) 1974-06-26 1976-04-01 Franz Rudolf Gross Steuerung eines schiffes mit rotorantrieb
DE2447861A1 (de) 1974-10-08 1976-04-22 Oppenweiler Gmbh Maschinenbau Stauchfalzwerk
DE2747914A1 (de) 1977-10-26 1979-05-10 Gruenzweig & Hartmann Montage Kuehlvorrichtung fuer schiffsladeraeume
CH627423A5 (de) 1978-03-03 1982-01-15 Rieter Ag Maschf Antrieb einer kanne fuer die ablage von textilen faserbaendern in spinnereimaschinen.
JPS5657470A (en) 1979-10-18 1981-05-19 Namuko Kk Projector for reflection in game machine
GB2072112B (en) 1980-03-20 1983-08-24 Austin K A Rotors utilising the magnus effect
JPS5755292A (en) * 1980-09-18 1982-04-02 Mitsui Eng & Shipbuild Co Ltd Auxiliary propulsion device of ship
EP0055638B1 (fr) * 1980-12-01 1986-03-05 Fondation Cousteau Dispositif à très haute portance pour la propulsion éolienne des navires et autres applications
US4582013A (en) 1980-12-23 1986-04-15 The Holland Corporation Self-adjusting wind power machine
US4366386A (en) * 1981-05-11 1982-12-28 Hanson Thomas F Magnus air turbine system
US4398895A (en) 1981-05-14 1983-08-16 Asker Gunnar C F Wind propulsion devices
US4630997A (en) 1981-11-24 1986-12-23 Fondation Cousteau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a force when in a moving fluid
BE895044A (fr) 1982-11-17 1983-03-16 Lenfant H Propulsion de bateaux par force eolienne agissant par effet magnus
US4446379A (en) 1983-02-17 1984-05-01 Borg John L Magnus effect power generator
US4602584A (en) * 1984-06-12 1986-07-29 Henry North Propulsion device for a ship
DD243251A1 (de) 1985-12-13 1987-02-25 Warnowwerft Warnemuende Veb Windantrieb fuer schiffe
JPS63195998U (zh) 1987-06-04 1988-12-16
DE4101238A1 (de) 1991-01-17 1992-07-23 Ship S Equipment Centre B V Ladebereich, insbesondere decksladebereich eines frachtschiffes
US5176581A (en) 1991-06-06 1993-01-05 Kumm Industries, Inc. Self-energized controllable belt tensioner
FR2769982B1 (fr) 1997-10-22 2000-01-28 Muller Bem Dispositif pour equilibrage de roue de vehicule
GB2332891B (en) 1997-11-21 2001-06-20 Kenneth Arthur Austin Aerodynamic lift producing apparatus
DE19952460A1 (de) 1999-10-29 2001-05-03 Helmut Schiller Windkraftanlage
DE10102740A1 (de) 2001-01-22 2002-08-01 Siemens Ag Antriebe für Schiffe
EP1338793A3 (en) * 2002-02-22 2010-09-01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Serrated wind turbine blade trailing edge
US6848382B1 (en) 2002-12-23 2005-02-01 Joannes Raymond Mari Bekker Portable dynamic positioning system with self-contained electric thrusters
DE10334481A1 (de) 2003-07-29 2005-03-17 Steffens, Ralf, Dr. Antrieb einer Spindelvakuumpumpe
JP3963325B2 (ja) 2004-01-30 2007-08-22 株式会社 メカロ秋田 マグナス型風力発電装置
US7217091B2 (en) * 2004-07-20 2007-05-15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deicing airfoils or rotor blades
DE102005050251B3 (de) 2005-10-20 2007-06-14 Magnus Rotor Solar Systems Ltd. Rotor-Segel und Schiff mit Rotor-Segel
DE102006025732B4 (de) * 2006-05-31 2010-05-20 Wobben, Aloys Magnusrotor
JP4796039B2 (ja) 2007-11-22 2011-10-19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風力発電装置
US8047774B2 (en) * 2008-09-11 2011-11-01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System for heating and cooling wind turbine components
FI123862B (fi) 2008-12-08 2013-11-29 Waertsilae Finland Oy Vesialus
DE102010040911A1 (de) 2010-09-16 2012-03-22 Aloys Wobben Magnus-Rotor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T110303B (de) * 1924-07-26 1928-08-10 Inst Voor Aero En Hydro Dynami Quertriebswalze.
GB2187154A (en) * 1987-02-18 1987-09-03 Hydroconic Ltd Magnus effect rotor for ship propulsion
CN101198516A (zh) * 2005-06-17 2008-06-11 艾劳埃斯·乌本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538158A (ja) 2013-10-10
CA2811065A1 (en) 2012-03-22
KR101488835B1 (ko) 2015-02-03
US9580158B2 (en) 2017-02-28
WO2012034861A1 (de) 2012-03-22
CN103118937A (zh) 2013-05-22
PL2616321T3 (pl) 2015-01-30
HRP20141031T1 (hr) 2014-12-05
JP5528633B2 (ja) 2014-06-25
TWI426038B (zh) 2014-02-11
PT2616321E (pt) 2014-10-13
DE102010040917A1 (de) 2012-03-22
TW201217227A (en) 2012-05-01
EP2616321B1 (de) 2014-08-27
CY1115698T1 (el) 2017-01-25
US20130243593A1 (en) 2013-09-19
DK2616321T3 (da) 2014-11-10
CA2811065C (en) 2015-02-10
ES2497890T3 (es) 2014-09-23
EP2616321A1 (de) 2013-07-24
KR20130082158A (ko) 2013-07-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18937B (zh) 马格努斯转子
US20080303288A1 (en) Device and System for Producing Regenerative and Renewable Energy From Wind
US9567048B2 (en) Magnus-rotor
EP2139757B1 (en) Vessel with retractable motor/generator assembly
US11965487B2 (en) Electro-thermal heating elements
CN105143033A (zh) 用于船舶的推进系统
EP2795118B1 (en) A wind turbine blade
US9745955B2 (en) Wind turbine blade
JP2021504242A (ja) 動力付きの水中翼システム
RU180240U1 (ru) Судовая движительная установка
CN217002136U (zh) 一种风机叶片自动防冰除冰装置
CN210526515U (zh) 一种气垫船螺旋桨叶片加热除冰装置
CN203854849U (zh) 改良型动蹼明轮组推进器
WO2022023971A1 (en) Maritime drone
KR20220141133A (ko) 풍력발전기 날개의 저항 시험용 알루미늄 선박
KR20020071501A (ko) 부력 회전 날개
MX2008008527A (en) Device and system for producing regenerative and renewable energy from wind
JPH109U (ja) ソーラボー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