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12330A - 电动汽车隐形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电动汽车隐形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12330A
CN103112330A CN2011103615019A CN201110361501A CN103112330A CN 103112330 A CN103112330 A CN 103112330A CN 2011103615019 A CN2011103615019 A CN 2011103615019A CN 201110361501 A CN201110361501 A CN 201110361501A CN 103112330 A CN103112330 A CN 1031123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pipeline
control cock
heat absorption
co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36150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善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110361501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112330A/zh
Publication of CN1031123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1233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汽车隐形空调器,主要由车厢保温层(4)、车内空调盘管(11)、空调风机(12)、泵(18)、制冷盘管(27)、蓄热保温平衡箱(29)、吸热管或厢体吸热流道(31)、蓄能液(38)、车厢体(40)等组成,在车厢体(40)表面下布置吸热管或厢体吸热流道(31),在制冷工况时,车辆运行时车厢体(40)表面气流速度较快会使表面温度降低制造冷量,产生的冷量传导被吸热管或厢体吸热流道(31)内的制冷剂吸收输送到蓄热保温平衡箱(29)内;在制热工况时,车辆运行较慢和静止,太阳能或其它辐射、传导热量被吸热管或厢体吸热流道(31)吸收输送到蓄热保温平衡箱(29)内;在这二种工况下,热量或冷量都可以打到车内空调盘管(11)内直接散热或冷加以利用或用空调风机(12)吹风帮助散热或冷加以利用,实现制冷制热、浮充冷热能,吸收利用外界能量。

Description

电动汽车隐形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动车领域,是一种充分利用空气动力、风力和太阳能的电动汽车隐形空调器,是能在机动车运行和静止中可以把空气动能、太阳能化解制冷制热给车用空调和空气调节再利用的系统装置方案,适用于各种机动车,特别适用于在电动汽车上的运用。 
背景技术
目前,还没有这种型式的电动汽车隐形空调器,现有的车辆空调仅有单独的车内动力驱动方式,这样做就大量浪费了能量和材料,同时在其它系统方面也增加了制造和使用成本;现有的车用空调和空气通风调节完全用车内动力自成系统,造成动力系统效率低下,各系统部件造价上升;现有的车用空调和空气通风调节也相互矛盾不便应用,特别是电动汽车对于能量利用效率要求更高,往往依赖于是否拥有效率更高的空调系统,如果单用车用电池制冷和采暖,电动车的可行驶里程会减少百分之六十左右,不用制冷和采暖又很难适用,为了改善这种不利的情况,有必要发明一种适用、先进的在行走和静止时能制冷制热、浮充冷热能,吸收利用外界能量的装置,也就是本发明的电动汽车隐形空调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电动汽车隐形空调器,是一种充分利用空气动力、风力和太阳能的电动汽车隐形空调器,是能在机动车运行和静止中可以把空气动能、太阳能化解制冷制热给车用空调和空气调节再利用的系统装置方案,适用于各种机动车、特别适用于在电动汽车上的运用,本系统装置方案也是这种装置的基本形式,能制冷制热、浮充冷热能,吸收利用外界能量。
本发明的目的是以如下方式完成的:在车厢体(40)表面下布置吸热管或厢体吸热流道(31);吸热管或厢体吸热流道(31)、控制阀(20)、管路(21)、管路(22)、控制阀(23)、泵(18)和蓄热保温平衡箱(29)内管路(26)、制冷盘管(27)、管路(28)构成循环回路;控制阀(20)、控制阀(23)分别旁通连接控制阀(14)、控制阀(17)构成了蓄热保温平衡箱(29)内管路(26)、制冷盘管(27)、管路(28)、泵(18)和控制阀(14)、控制阀(17)、管路(24)、管路(25)、车内空调盘管(11)的旁通循环回路。上述各子系统和构成的循环回路的零部件可以根据需要决定零部件数量和零部件种类。车辆运行时车厢体(40)表面气流速度较快会使表面温度降低制造冷量,产生的冷量传导被吸热管或厢体吸热流道(31)内的制冷剂吸收,为了减少散失被吸收的能量在车厢体(40)表面下的吸热管或厢体吸热流道(31)下布置有车厢保温层(4)保温,车厢体(40)上有车厢保温层(4)也保证了空调效果;如果控制阀(14)、控制阀(17)开通冷量可以通过管路(26)、管路(28)从制冷盘管(27)导出蓄热保温平衡箱(29)内蓄能液(38)内的冷量,如果泵(18)此时加入工作还可以加速上述的效果;蓄热保温平衡箱(29)制作成可以保温的罐状体,其造形根据需要设计;为了抵减由于蓄能液(38)温度变化产生的体积、压力变化,其内部安装有气囊减压阀(30),气囊减压阀(30)阀头上有气囊是为了保证蓄能液(38)不外溢造成车内污染,其阀头上的气囊内的空气溢出或流入补偿了蓄能液(38)由于温度变化产生的体积、压力变化,从而达到减压目的;如果控制阀(14)、控制阀(17)关闭那么从吸热管或厢体吸热流道(31)传递来的冷量仅能通过控制阀(20)、管路(21)、管路(22)、控制阀(23)传递到蓄热保温平衡箱(29)内的管路(26)、制冷盘管(27)、管路(28)上被蓄能液(38)吸收储存待用。在制冷工况,如果控制阀(14)、控制阀(17)开通,而控制阀(20)、控制阀(23)也是开通的,可以边做上述的吸冷工况边把吸收的冷量通过管路(24)、管路(25)打到车内空调盘管(11)内直接散冷加以利用或用空调风机(12)吹风帮助散冷加以利用,冷量通过空调风口(13)进入车厢内。
在车辆停止运行或充电时可以充分利用泵(18),以其为中心变成热泵系统利用外界能量一般为市电驱动泵(18)向蓄热保温平衡箱(29)充冷量或热量待行车时使用,能减少车载电池直接制冷取暖消耗电能,这个以泵(18)为中心的系统主要有车厢体(40)表面、吸热管或厢体吸热流道(31)、控制阀(20)、管路(21)、管路(22)、控制阀(23)、泵(18)和蓄热保温平衡箱(29)内管路(26)、制冷盘管(27)、管路(28)构成的循环回路泵冷或热对蓄热保温平衡箱(29)充冷量或热量后预备能量储蓄待用。
在换季或假如分别备有冷热各1只蓄热保温平衡箱(29)能同时可以做吸热制热工况和制冷工况时,在车辆运行较慢和静止,太阳能或其它辐射、传导能满足做吸热工作,为了加速吸热,泵(18)一般是开动工作的,控制阀(14)、控制阀(17)关闭而控制阀(20)、控制阀(23)是开通的,太阳能或其它热量辐射、传导能在车厢体(40)表面被吸热管或厢体吸热流道(31)吸收,通过控制阀(20)、管路(21)、管路(22)、控制阀(23)到管路(26)、制冷盘管(27)、管路(28)循环,热量在制冷盘管(27)时段被蓄能液(38)吸收;吸热管或厢体吸热流道(31)之间一般由排管连通,以便减少泵(18)运行阻力,整个吸热系统相似于人体的毛细血管对应于动脉血管、静脉血管。如果控制阀(14)、控制阀(17)开通,而控制阀(20)、控制阀(23)也是开通的,可以边做上述的吸热工况边把吸收的热量通过管路(24)、管路(25)打到车内空调盘管(11)内直接散热加以利用或用空调风机(12)吹风帮助散热加以利用,热量通过空调风口(13)进入车厢内。
本发明的电动汽车隐形空调器,是在车厢体(40)表面下布置吸热管或厢体吸热流道(31),在制冷工况时,车辆运行时车厢体(40)表面气流速度较快会使表面温度降低制造冷量,产生的冷量传导被吸热管或厢体吸热流道(31)内的制冷剂吸收输送到蓄热保温平衡箱(29)内;在制热工况时,车辆运行较慢和静止,太阳能或其它辐射、传导热量被吸热管或厢体吸热流道(31)吸收输送到蓄热保温平衡箱(29)内。在各种工况下,热量或冷量都可以打到车内空调盘管(11)内直接散热加以利用或用空调风机(12)吹风帮助散热加以利用。因此实现了制冷制热、浮充冷热能,吸收利用外界能量。另外使用这个装置后还可以防尘减噪改善驾驶条件。
附图说明: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原理示意图,参照图1,本发明装置图示有车厢保温层(4)、车内空调盘管(11)、空调风机(12)、空调风口(13)、控制阀(14)、控制阀(17)、泵(18)、控制阀(20)、管路(21)、管路(22)、控制阀(23)、管路(24)、管路(25)、管路(26)、制冷盘管(27)、管路(28)、蓄热保温平衡箱(29)、气囊减压阀(30)、吸热管或厢体吸热流道(31)、蓄能液(38)、车厢体(40)、节流阀(41)、节流阀(42)等组成。
具体实施方式:车内空调盘管(11)两端分别连接管路(24)、管路(25)后再分别连接到控制阀(14)、控制阀(17)上,控制阀(14)、控制阀(17)再分别旁通控制阀(20)、控制阀(23);控制阀(14)连接泵(18),泵(18)和控制阀(17)再分别连接到蓄热保温平衡箱(29)上,泵(18)可以是各种形式的泵、热泵、压缩机等;控制阀(20)、控制阀(23)分别和管路(21)、管路(22)连接;车厢体(40)表面下可以布置有吸热管或厢体吸热流道(31),吸热管连附在车厢体(40)内侧,厢体吸热流道一般缝焊在车厢体(40)内侧。在车辆运行时车厢体(40)表面气流速度较快会使表面温度降低制造冷量,产生的冷量传导被车厢体(40)表面下布置的吸热管或厢体吸热流道(31)内的制冷剂吸收,为了减少散失被吸收的能量在车厢体(40)表面下的吸热管或厢体吸热流道(31)下布置有车厢保温层(4)保温;在外界温度较高又需要向车厢体(40)内传递蓄热保温平衡箱(29)内的冷量时,一般控制阀(20)、控制阀(23)是关闭的,以免冷量被传递到车厢体(40)表面外造成冷量损失;为了保证空调效果车厢体(40)上有车厢保温层(4)保温;车内空调盘管(11)的形式可以是排管或盘管,图1示为盘管,其两头分别连接在管路(24)、管路(25)上,如果控制阀(14)、控制阀(17)开通冷量还可以通过管路(26)、管路(28)从制冷盘管(27)导出蓄热保温平衡箱(29)内蓄能液(38)内的冷量,如果泵(18)此时加入工作还可以加速上述的效果;蓄热保温平衡箱(29)制作成可以保温的罐状体,其造型根据需要设计;为了抵减由于蓄能液(38)温度变化产生的体积、压力变化,其内部安装有气囊减压阀(30),气囊减压阀(30)阀头上有气囊是为了保证蓄能液(38)不外溢造成车内污染,其阀头上的气囊内的空气溢出或流入补偿了蓄能液(38)由于温度变化产生的体积、压力变化,从而达到减压目的;如果控制阀(14)、控制阀(17)关闭那么从吸热管或厢体吸热流道(31)传递来的冷量仅能通过控制阀(20)、管路(21)、管路(22)、控制阀(23)传递到蓄热保温平衡箱(29)内的管路(26)、制冷盘管(27)、管路(28)上被蓄能液(38)吸收储存待用。在制冷工况,如果控制阀(14)、控制阀(17)开通,而控制阀(20)、控制阀(23)也是开通的,可以边做上述的吸冷工况边把吸收的冷量通过管路(24)、管路(25)打到车内空调盘管(11)内直接散冷加以利用或用空调风机(12)吹风帮助散冷加以利用,冷量通过空调风口(13)进入车厢内。
在停车或充电时可以充分利用泵(18),利用外界能量一般为市电驱动泵(18)向蓄热保温平衡箱(29)充冷量或热量待行车时使用,能减少车载电池直接制冷取暖消耗电能,这个以泵(18)为中心的系统主要有车厢体(40)表面、吸热管或厢体吸热流道(31)、控制阀(20)、管路(21)、管路(22)、控制阀(23)、泵(18)和蓄热保温平衡箱(29)内管路(26)、制冷盘管(27)、管路(28)构成系统泵冷或热对蓄热保温平衡箱(29)充冷量或热量后预备行车时使用。
在换季或备有2只蓄热保温平衡箱(29)时,其中1只单独做吸热制热工况时,车辆运行较慢和静止,太阳能或其它辐射、传导能满足做吸热工作时,为了加速吸热,泵(18)一般是开动工作的,控制阀(14)、控制阀(17)关闭而控制阀(20)、控制阀(23)是开通的,太阳能或其它热量辐射、传导能在车厢体(40)表面被吸热管或厢体吸热流道(31)吸收,通过控制阀(20)、管路(21)、管路(22)、控制阀(23)到管路(26)、制冷盘管(27)、管路(28)循环,热量在制冷盘管(27)时段被蓄能液(38)吸收;吸热管或厢体吸热流道(31)之间一般由排管连通,以便减少泵(18)运行阻力,整个吸热系统相似于人体的毛细血管对应于动脉血管、静脉血管。如果控制阀(14)、控制阀(17)开通,而控制阀(20)、控制阀(23)也是开通的,可以边做上述的吸热工况边把吸收的热量通过管路(24)、管路(25)打到车内空调盘管(11)内直接散热加以利用或用空调风机(12)吹风帮助散热加以利用,热量通过空调风口(13)进入车厢内。节流阀(41)、节流阀(42)是为了加强制冷、制热效果而分别选择设置的,在具体实施时根据情况决定是否选用。本系统装置的形状大小、在机动车上安装方式、各部件的安装位置、阀和泵及系统控制方式、集成合成方式、制造材料、零部件数量不做限定。构成系统装置需要设置的其他非主要部件、零件根据需要配置,形状造型、用途、数量等均不做限定。

Claims (3)

1. 一种电动汽车隐形空调器,主要有车厢保温层(4)、车内空调盘管(11)、空调风机(12)、空调风口(13)、控制阀(14)、控制阀(17)、泵(18)、控制阀(20)、管路(21)、管路(22)、控制阀(23)、管路(24)、管路(25)、管路(26)、制冷盘管(27)、管路(28)、蓄热保温平衡箱(29)、气囊减压阀(30)、吸热管或厢体吸热流道(31)、蓄能液(38)、车厢体(40)、节流阀(41)、节流阀(42)等组成,其特征是:在车厢体(40)表面下布置吸热管或厢体吸热流道(31)。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汽车隐形空调器,其特征是:吸热管或厢体吸热流道(31)、控制阀(20)、管路(21)、管路(22)、控制阀(23)、泵(18)和蓄热保温平衡箱(29)内管路(26)、制冷盘管(27)、管路(28)构成循环回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动汽车隐形空调器,其特征是:控制阀(20)、控制阀(23)分别旁通连接控制阀(14)、控制阀(17)构成了蓄热保温平衡箱(29)内管路(26)、制冷盘管(27)、管路(28)、泵(18)和控制阀(14)、控制阀(17)、管路(24)、管路(25)、车内空调盘管(11)的旁通循环回路。
 
CN2011103615019A 2011-11-16 2011-11-16 电动汽车隐形空调器 Pending CN10311233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3615019A CN103112330A (zh) 2011-11-16 2011-11-16 电动汽车隐形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3615019A CN103112330A (zh) 2011-11-16 2011-11-16 电动汽车隐形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12330A true CN103112330A (zh) 2013-05-22

Family

ID=484107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615019A Pending CN103112330A (zh) 2011-11-16 2011-11-16 电动汽车隐形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112330A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6209498U (zh) * 1986-11-23 1987-09-23 薛小民 车厢水冷式降温装置
CN2312823Y (zh) * 1997-10-28 1999-04-07 张朝华 汽车节能空调器
CN2345386Y (zh) * 1997-08-20 1999-10-27 郭洪伟 客车热管吸附式制冷/热泵装置
JP2002370528A (ja) * 2001-06-13 2002-12-24 Yazaki Corp 車両用空調システム
US20040154326A1 (en) * 2003-02-06 2004-08-12 Hiroaki Hosokawa Piping structure for refrigerant cycle system of vehicle
KR20050019148A (ko) * 2003-08-18 2005-03-03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루프의 냉각장치
CN201034361Y (zh) * 2007-05-11 2008-03-12 陈世雄 太阳能致动的热对流通风结构
CN202491657U (zh) * 2011-11-16 2012-10-17 孙善骏 电动汽车隐形空调器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6209498U (zh) * 1986-11-23 1987-09-23 薛小民 车厢水冷式降温装置
CN2345386Y (zh) * 1997-08-20 1999-10-27 郭洪伟 客车热管吸附式制冷/热泵装置
CN2312823Y (zh) * 1997-10-28 1999-04-07 张朝华 汽车节能空调器
JP2002370528A (ja) * 2001-06-13 2002-12-24 Yazaki Corp 車両用空調システム
US20040154326A1 (en) * 2003-02-06 2004-08-12 Hiroaki Hosokawa Piping structure for refrigerant cycle system of vehicle
KR20050019148A (ko) * 2003-08-18 2005-03-03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루프의 냉각장치
CN201034361Y (zh) * 2007-05-11 2008-03-12 陈世雄 太阳能致动的热对流通风结构
CN202491657U (zh) * 2011-11-16 2012-10-17 孙善骏 电动汽车隐形空调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37675B (zh)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
CN205768485U (zh) 一种电动汽车智能整车热管理系统
CN109017212A (zh) 新能源客车车厢和电池集中热管理系统
CN106379133A (zh) 一种热泵型双蓄能电动汽车空调储能装置
CN209079583U (zh) 新能源客车车厢和电池集中热管理系统
CN207113309U (zh) 一种车载相变储能式空调系统
CN104890500A (zh)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冷却系统
CN204547667U (zh) 太阳能供电式车内温度调节装置
CN104409794B (zh) 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包温度管理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和使用方法
CN104315637A (zh) 车用辅助空调
CN206623734U (zh) 一种液氮动力输出系统及混合动力冷链运输车
CN202429020U (zh) 一种汽车供热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的风箱
CN206186730U (zh) 一种热泵型双蓄能电动汽车空调储能装置
CN202491657U (zh) 电动汽车隐形空调器
CN204367944U (zh) 一种汽车座椅空调系统
CN106915216A (zh) 基于一拖多空调系统的混合动力新型电池热管理系统
CN204210269U (zh) 一种双回风电动客车空调
CN206834299U (zh) 一种冷媒循环式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
CN105937810A (zh) 一种兼有电池热管理功能的汽车空调系统
CN103112330A (zh) 电动汽车隐形空调器
CN203186190U (zh) 一种新型冰蓄冷飞机空调车
CN202782585U (zh) 汽车浮充空调器
CN106969450B (zh) 地铁环境控制系统和方法
CN103101417B (zh) 汽车浮充空调器
CN206160549U (zh) 利用电池散热的纯电动汽车空调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