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08713B - 用于压铸装置的调温机构以及相应的压铸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压铸装置的调温机构以及相应的压铸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08713B
CN103108713B CN201180024610.XA CN201180024610A CN103108713B CN 103108713 B CN103108713 B CN 103108713B CN 201180024610 A CN201180024610 A CN 201180024610A CN 103108713 B CN103108713 B CN 10310871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nent
cast
fluid
heat
gateway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2461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08713A (zh
Inventor
I·胡贝
J·旺德
M·京策尔
S·尼斯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eorge Fischer metal forming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eorg Fischer Co Ltd
Georg Fischer Druckguss GmbH and Co KG
GF AUTOMOTIVE PRODUCTS (SUZHOU) CO Ltd
Georg Fischer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eorg Fischer Co Ltd, Georg Fischer Druckguss GmbH and Co KG, GF AUTOMOTIVE PRODUCTS (SUZHOU) CO Ltd, Georg Fischer GmbH filed Critical Georg Fisch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1087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087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087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0871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DCASTING OF METALS; CASTING OF OTHER SUBSTANCES BY THE SAME PROCESSES OR DEVICES
    • B22D17/00Pressure die casting or injection die casting, i.e. casting in which the metal is forced into a mould under high pressure
    • B22D17/20Accessories: Detai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DCASTING OF METALS; CASTING OF OTHER SUBSTANCES BY THE SAME PROCESSES OR DEVICES
    • B22D17/00Pressure die casting or injection die casting, i.e. casting in which the metal is forced into a mould under high pressure
    • B22D17/20Accessories: Details
    • B22D17/22Dies; Die plates; Die supports; Cooling equipment for dies; Accessories for loosening and ejecting castings from dies
    • B22D17/2218Cooling or heating equipment for d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DCASTING OF METALS; CASTING OF OTHER SUBSTANCES BY THE SAME PROCESSES OR DEVICES
    • B22D17/00Pressure die casting or injection die casting, i.e. casting in which the metal is forced into a mould under high pressure
    • B22D17/20Accessories: Details
    • B22D17/22Dies; Die plates; Die supports; Cooling equipment for dies; Accessories for loosening and ejecting castings from dies
    • B22D17/2272Sprue channel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压铸装置(1)的调温机构(14),其具有第一构件(16)、第二构件(17)和至少一个在第一构件(16)和/或第二构件(17)中构造的流体通道(29),其中第一构件(16)和/或第二构件(17)具有用于压铸装置(1)特别是浇铸入口(21)的可加载以浇铸材料的区域(27)的至少一个容纳件(18),其中流体通道(29)通入到至少一个热交换室(15)中,该热交换室作为边缘开口的内凹(23)至少局部地位于第一构件(16)中,且可用第二构件(17)封闭。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压铸装置(1)。

Description

用于压铸装置的调温机构以及相应的压铸装置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压铸装置的调温机构。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压铸装置。
用于压铸装置的调温机构在现有技术中是已知的。压铸装置在此用于压铸。压铸优选用于浇铸金属特别是有色金属或高强度的热作工具钢或者特殊材料。在压铸时,把熔融的浇铸材料即熔融物在高压下以相对快的速度压入到铸型—也称为铸模(Formeinsatz)—中。在此将实现20-160m/s的熔融物流动速度和10-100ms的短暂的引入最终时间(Schusszeit)。铸型或压铸型在此例如由金属构成,优选由热作工具钢构成。压铸可分为热室方法和冷室方法。就前者而言,压铸装置和用于熔融物的保温炉形成一个单元。把熔融物供应给铸型的浇铸机组位于熔融物中;在每次浇铸过程中都把一定体积的熔融物压入到铸型中。而按照冷室方法,压铸装置和用于熔融物的保温炉分开地布置。仅仅对于相应的倾注(Abguss)来说必需的量被配给(dosieren)到浇铸室中,并从那里引入到铸型中。
调温机构用于对压铸装置的至少一个区域进行调温特别是冷却。该调温机构尤其可以用于对压铸装置的可加载以浇铸材料的区域调温。这种区域例如是压铸装置的浇铸入口(Gieβeinlass),浇铸材料沿着或者经由所述浇铸入口朝向压铸装置的压铸型行进(gelangen)。但在这种情况下,由现有技术已知的调温机构出现了如下问题:无法实现对可加载以浇铸材料的区域进行可靠且均匀的调温。对所述区域的调温或冷却必须经过适当设计,使得能产生可靠的冷却,同时,压铸型中的待制造的压铸构件的冷却或者留在该区域中的浇铸材料的冷却不会因过快的和/或过于不均匀的冷却而受到不利影响。由于对压铸型部分的充分冷却的边界条件和由于对压铸构件的尽可能均匀的冷却,在制造压铸构件时产生比较短的周期时间,以便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压铸构件的良好的耐久性。但这意味着,每单位时间只能制造比较少量的压铸构件。
在这种背景下,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用于压铸装置的调温机构,其没有开头部分所述的缺点,却能同时实现良好的冷却特性和高产量(每单位时间的压铸构件)。
根据本发明,这通过一种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调温机构得以实现。在此规定,它具有第一构件、第二构件和至少一个在第一构件和/或第二构件中构造的流体通道,其中第一构件和/或第二构件具有用于压铸装置特别是浇铸入口的可加载以浇铸材料的区域的至少一个容纳件,其中流体通道通入到至少一个热交换室中,该热交换室作为边缘开口的内凹至少局部地位于第一构件中,且可用第二构件封闭。用于压铸装置的调温机构因此至少为两组件式设计。它由第一和第二构件组装而成。
用于对压铸装置的区域即特别是可加载以浇铸材料的区域进行调温的可至少部分地设置在容纳件中。压铸装置的可加载以浇铸材料的区域例如是浇铸入口,该浇铸入口能以流动通道的形式存在或者一同形成该流动通道。在压铸过程中,浇铸材料即熔融物可以沿着流动通道朝向压铸型流动,随后可以把压铸构件从该压铸型中取出。调温机构的容纳件可以由第一构件、第二构件或这两个构件共同地形成。
在调温时,可以对调温机构加载以调温流体特别是冷却流体。这种调温流体在调温机构工作期间流经在第一构件和/或第二构件中构造的至少一个流体通道。流体通道例如通入到调温机构的流体接头中,调温流体可经由该流体接头引入到流体通道中或者从该流体通道中排出。为了提高调温机构的调温效率,设置有热交换室。该热交换室作为边缘开口的内凹位于第一构件中,且可借助第二构件封闭。这意味着,第二构件可以适当地设置在第一构件上,使得边缘开口的内凹封闭并形成热交换室。
边缘开口的内凹因而朝向第二构件开口,其中该内凹的开口可用第二构件盖住或封闭。因而通过流体通道还保证给热交换室供应以调温流体。特别有利的是,热交换室仅由第一构件中的边缘开口的内凹构成,即没有设置其它下凹。
把调节至一定温度的调温流体引入到热交换室中,由此可以至少近乎控制地和/或调控地调节压铸装置的可加载以浇铸材料的区域的温度。为此,可以在调温机构上或中设置有至少一个温度传感器,利用该温度传感器可至少近乎确定其温度和/或可加载的区域的温度。然后可以根据该确定的温度来选择或调节调温流体的温度和/或通流量(每单位时间的体积或质量)。调温流体流过热交换室,在此例如流经热传递面。如果该热传递面在热学上或者传热地指配于可加载以浇铸材料的区域,则通过这种方式对所述区域进行调温。
在此,调温流体的温度通常明显低于调温机构或可加载的区域的温度,从而它们能尽快地冷却,且可以把待制造的压铸构件从压铸装置取出。因此这里与由现有技术已知的调温机构不同的是,热交换室至少部分地构造在第一构件中,这能实现可靠地给热传递面加载以调温流体,进而实现改善的冷却特性或快速地冷却可加载的区域。
在此应明确说明,调温机构既被设置用于按照热室方法工作的压铸装置,又用于采用冷室方法的压铸装置。也可以使用熔融物的任何材料组分。
本发明的一种改进规定,热交换室部分地由第二构件的流体引导下凹一同构成。第二构件的流体引导下凹在此朝向第一构件开口。它因此可以与第一构件的边缘开口的内凹一起形成热交换室。第一构件的边缘开口的内凹的容积通常大于流体引导下凹的容积。但也可以规定,流体引导下凹的容积大于第一构件的内凹,即占据热交换室的较大部分。
本发明的一种改进规定,热交换室的横截面大于流体通道。该横截面在此处于剖切面上,该剖切面垂直于流体通道的最大延展方向。这既适用于流体通道,又适用于热交换室。热交换室因而在横截面上观察具有较大的有助于对压铸装置调温的面积。在流体通道通入到热交换室中的通入部位因而应存在扩展。若调温流体从流体通道流入到热交换室中,则在热交换室中形成一种自由射束。
本发明的一种改进规定,多个流体通道通入到热交换室中,其中至少一个流体通道是与流体供应接头连接的流体供应通道,至少一个其它的流体通道是与流体排出接头连接的流体排出通道。调温流体可以通过流体供应通道供应给热交换室,通过流体排出通道从热交换室排出。
与流体供应通道和流体排出通道连接或流体连接的流体供应接头和流体排出接头适当地设置在调温机构上,使得能与供应装置进行简单的连接。供应装置例如用于供应以调温流体,和/或用于将调温流体调温至一定的温度。
本发明的一种改进规定,流体排出通道特别是在调温机构的轴向上相对于流体供应通道错开地通入到热交换室中。这意味着,流体排出通道和流体供应通道在它们的轴向观察并非相对地而是确切地说彼此错开地通入到热交换室中。因而,经由流体供应通道流入到热交换室中的调温流体并不直接到达流体排出通道或者到达其通入到热交换室中的通入部位。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使得调温流体在热交换室中循环。特别有利的是,热交换室的壁特别是热传递面位于流体供应通道的对面。
因此,经由流体供应通道流入到热交换室中的调温流体在其进入到热交换室中时直接在冲击冷却的意义下冲击到所述壁上。通过这种冲击实现了较高的热传递效率。调温流体随后才经由流体排出通道又从热交换室中流出。换句话说,在其侧向上,调温流体从流体供应通道流入到热交换室中的流入方向相对于调温流体经由流体排出通道从热交换室中流出的流出方向错开地布置。“侧向”在此系指与相应的流向垂直的方向。该方向例如是调温机构的轴向。
本发明的一种改进规定,热交换室的壁具有至少一个热传递面,该热传递面在热学上指配于压力区,该压力区与压铸装置的可加载的区域相组合。压力区因此要么是本身直接被加载或可加载以浇铸材料的区域,要么至少指配于压铸装置的被加载的区域。热传递面在热学上指配于压力区,这意味着,热量在热传递面与压力区之间可传递或者被传递。例如,压力区位于调温机构的壁的一个侧面上,而热传递面位于该壁的相对的侧面上。
在此,该壁优选由导热性良好的材料构成。因此,压力区或者压铸装置的可加载以浇铸材料的区域可通过热传递面来调温。这尤其适用于调温流体可流经或可冲流热传递面的情况。在此特别有利的是,调温机构的流体供应通道朝向热传递面,使得经由流体供应通道流入到热交换室中的调温流体直接流经热传递面或者冲击到热传递面上。
本发明的一种改进规定,热传递面的轮廓至少局部地近似于或者相应于压力区的尤其三维的轮廓。这例如可以通过壁的均匀的壁厚来实现,无论压力区还是热传递面,均在相对的侧面上指配于该壁。但也可以替代地通过对壁厚的相应选择来实现其中所希望的热传导率,或者针对一定的范围有针对性地调节。例如可以规定,壁的壁厚沿流体的流向减小,这是因为流体在流过时变热,因而其对热传递面或压力区的冷却效果减小。为了消除这种情况,需要提高壁的热传导能力,这通常可利用较小的壁厚来实现。“三维轮廓”在此系指热传递面的轮廓在所有方向上都近似于或者相应于压力区的轮廓。
本发明的一种改进规定,容纳件是尤其截锥形的和/或在第一构件中央构造的内凹。容纳件因此位于第一构件中。它被构造成内凹,且优选完全穿过第一构件,因而在两侧边缘开口。如前所述,可以把压铸装置的可加载以浇铸材料的区域布置在内凹中。替代地,容纳件或内凹一同形成所述区域。例如,通过容纳件与压铸装置的对应部件特别是浇铸材料引导凸起的配合作用来实现用于浇铸材料的流动通道。内凹优选为截锥形结构,因而具有沿纵向减小的或增大的尺寸。在此可以规定,内凹构造在第一构件的中央即中间。
本发明的一种改进规定,第二构件基本上为板状结构。第二构件因而例如用作第一构件的边缘开口的内凹的封闭板。“板状”在此系指,第二构件相比于其侧向延展仅具有小的厚度。也可以规定,第二构件的面向第一构件的侧面基本上为平面结构。在这种情况下,热交换室仅由第一构件的边缘开口的内凹构成。第二构件因而没有至少局部地一同形成热交换室的流体引导下凹。
本发明的一种改进规定,第二构件可布置在第一构件的容纳下凹中。第一构件因而具有下凹,该下凹至少基本上相应于第二构件的形状或外形。在此特别有利的是,容纳下凹的深度基本上等于或者大于第二构件的厚度。因而可以把第二构件适当地布置在第一构件上,从而形成平的表面,或者第二构件不突出于第一构件。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调温机构的良好的可操作性。
在第二构件装入到容纳下凹中之后,它优选被第一构件包围,从而它至少在侧向上固定,即第二构件不会相对于第一构件在侧向上发生滑动。在容纳下凹中也可以设置有密封件,利用该密封件实现第一构件与第二构件之间的密封作用,从而借助第二构件把热交换室密封地封闭。
本发明的一种改进规定,第一和/或第二构件具有至少一个伸入到热交换室中的流体引导凸起。如果该流体引导凸起设置在第一构件上,则它通常朝向第二构件。相反,如果它设置在第二构件上,则它朝向第一构件。借助流体引导凸起实现对第一或第二构件的轮廓设计,进而实现对热交换室的壁的轮廓设计。通过这种轮廓设计,可以改善调温流体对热传递面的冲流,或者有针对性地给热传递面的一些区域加载以调温流体。通过这种方式可实现改善的冷却特性或快速的冷却。把一个或多个流体引导凸起有针对性地设置在第一和/或第二构件上,由此可以实现均匀的温度分布,或者实现对调温机构或热传递面的均匀的冷却作用。
此点例如被规定用于热传递面的一些区域,这些区域对应于可加载的区域的热负荷特别高的区域。热传递面经过优选的轮廓设计,从而实现尽可能均匀的冷却。通过这种方式来避免浇铸材料中的应力,进而实现压铸构件的高稳定性。
本发明的一种改进规定,第一构件与第二构件特别是借助螺旋连接件可松开地连接。因而规定,第二构件与第一构件分开地构造。随后,两个构件组装成调温机构,并可松开地相互连接。这里构造了热交换室。可松开的连接原则上可以任意地产生。但带有至少一个螺钉或螺栓的螺旋连接件是优选的。
本发明的一种改进规定,在第一构件与第二构件之间设置有把热交换室密封的密封件。为了防止调温流体未按规定地从热交换室排出,给该热交换室配设有密封件。该密封件在此例如可以是O形圈,且在圆周方向上基本包围热交换室。当然,还可以借助流体通道来更换位于热交换室中的调温流体。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压铸装置,其带有至少一个特别是根据上述设计的调温机构,其中,调温机构具有第一构件、第二构件和至少一个构造在第一构件和/或第二构件中的流体通道,其中,第一构件和/或第二构件具有至少一个用于压铸装置的特别是浇铸入口的可加载以浇铸材料的区域的容纳件,其中,流体通道通入到至少一个热交换室中,该热交换室作为边缘开口的内凹至少局部地位于第一构件中,且可用第二构件封闭。压铸装置例如是压铸机,因而被构造用于制造压铸构件。它除了具有其它通常已知的部件外,还具有至少一个根据上述设计被构造或改进的调温机构。
下面在不限制本发明的情况下借助附图中所示的实施例详述本发明。其中:
图1为压铸装置的分解图,其带有铸型单元、浇铸单元(Angusseinheit)和浇铸入口单元,其中它们均有由两个压铸型部分构成的压铸型;
图2为压铸装置的侧剖视图,其中详细地示出了浇铸入口单元和调温机构;和
图3为用于配属给浇铸入口单元的压铸装置的调温机构的示意图。
图1示出压铸装置1,例如压铸机或其一部分。压铸装置1用于制造一个或多个压铸构件(未示出)。它具有铸型单元2、浇铸单元3和浇铸入口单元4。铸型单元2由第一压铸型5构成,浇铸单元3由第二压铸型6构成,浇铸入口单元4由第三压铸型7构成。第一压铸型5由两个压铸型部分8和9组装而成,第二压铸型由压铸型部分10和11组装而成。第三压铸型7由压铸型部分12构成。
铸型单元2具有铸型13。该铸型13基本上具有反映待制造的压铸构件的凹型(Negativ)的形状。因而在利用压铸装置1进行的浇铸过程中把浇铸材料或熔融物装入到铸型13中,在熔融物冷却并硬化之后把压铸构件从铸型13中取出来。为此可使得压铸型部分8和/或压铸型部分9沿竖直方向前进移位(fortverlagern)离开另一压铸型部分9或8。因而为此设置有相应的移位机构。
图1还示出带有第三压铸型7的浇铸入口单元4。浇铸入口单元4配设有构造成冷却环14的调温机构,该调温机构具有热交换室15。冷却环14或调温机构在此由第一构件16和第二构件17构成。冷却环14或第一构件16具有用于压铸装置1的可加载以浇铸材料的区域的容纳件18。该容纳件18被构造成中央的内凹19,压铸型部分12的浇铸材料引导凸起20插入到该内凹中。在浇铸材料引导凸起20上,流动通道被构造成浇铸入口21,该浇铸入口可以延伸至浇铸单元3。熔融的浇铸材料(熔融物)可以沿着该浇铸入口21流动,以便经由浇铸单元3进入到铸型单元2中。在浇铸材料引导凸起20设置在容纳件18中时,浇铸入口21由容纳件18的壁22和浇铸材料引导凸起20的浇铸入口21共同地形成。这意味着,在用压铸装置1进行压铸时,无论浇铸入口21还是壁22都可加载以或被加载以浇铸材料。
热交换室15作为边缘开口的内凹23至少局部地位于第一构件16中。在此,“边缘开口”系指内凹23至少部分地穿透冷却环14的外壁。边缘开口的内凹23或者通过对外壁的穿透而存在的开口可借助第二构件17封闭。在此,第一构件16具有容纳下凹24,其具有与第二构件17的厚度相等的深度。第二构件17因而可以完全容纳在容纳下凹24中。第一构件16和第二构件17借助螺旋连接件25相互连接。为此设置有四个螺钉,但这些螺钉在图1中未示出。
在容纳下凹24中设置有用于第二构件17的接触面26,该接触面被构造成环绕热交换室15的接触条。容纳下凹24经过适当设计,使得第一构件16能完全容纳第二构件17,从而第二构件17至少局部地贴靠在接触面26上,由此在第一构件16和第二构件17之间实现密封效果。当然,可以额外地在接触面26上设置密封件,该密封件例如是O形圈,且进一步提高第一构件16和第二构件17之间的密封效果。
图2所示为压铸装置1的侧剖视图,其中详细地示出了浇铸入口单元4和调温机构或冷却环14。在此,浇铸材料引导凸起20布置在容纳件18中,从而浇铸入口21共同地由浇铸材料引导凸起20和壁22构成。热交换室15的壁22因而具有压力区27,该压力区可加载以浇铸材料,或者形成压铸装置1的可加载以浇铸材料的区域。压力区27在热交换室15之外设置在壁22的一个侧面上。在壁22的对置的侧面上存在有热传递面28。热传递面28至少局部地限定热交换室15。它还在热学上指配于压力区27。这意味着,在压力区27与热传递面28之间可传递热量。换句话说,压力区27与热传递面28热传递地相互指配。因此,通过对热传递面28的调温,也可以对压力区27调温。
图3所示为调温机构或冷却环14的示意图。这里只示出了第一构件16,但未示出第二构件17。显然,第一构件16具有多个流体通道29,调温流体经由这些流体通道可穿流冷却环14。通过这种穿流,冷却环14进而压力区27或压铸装置1的可加载以浇铸材料的区域被调温特别是被冷却。图3示出,多个流体通道29通入到热交换室15中。在此,流体通道29之一是流体供应通道30,另一个流体通道29是流体排出通道31。通过流体供应通道30可以把调温流体引入到热交换室15中,而通过流体排出通道31可把它取出。
名称“流体供应通道30”和“流体排出通道31”在此应纯粹示范性地予以理解。调温流体当然可以经由任一流体通道29引入到热交换室15中,并经由任一流体通道又排出。流体供应通道30与流体供应接头32流体连接,流体排出通道31与流体排出接头33流体连接。它们例如可以与供应装置连接,该供应装置经由流体供应接头32将调温过的调温流体供应给冷却环14,并经由流体排出接头33又将其排出。
图3明确地示出,热交换室14的横截面大于流体通道29。这意味着,在流体通道29通入到热交换室15中的通入部位,通流横截面朝向热交换室15存在扩展。
还可看到,流体排出通道31相对于流体供应通道30错开地通入到热交换室15中。这意味着,流体排出通道31通入到热交换室15中的通入部位并非与流体供应通道30通入到热交换室15中的通入部位相对地布置。通过这种方式,流体排出通道31并非直接地被经由流体供应通道30流入到热交换室14中的调温流体冲流。确切地说,实现了对热交换室15的穿流,进而实现对热传递面28的有效调温。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流体供应通道30和流体排出通道31通入到热交换室15中的通入部位适当地布置,使得调温流体可流过热传递面28的大部分或全部纵向伸展范围。由此实现对压力区27或压铸装置1的可加载以浇铸材料的区域进行均匀的调温。
图1中所示的压铸装置1用于由以熔融物形式存在的浇铸材料制得压铸构件。为了制造压铸构件,压铸型部分8和9与压铸型部分10和11彼此相向地移动,使得铸型13或浇铸单元3的浇铸区域密封。接下来,经由浇铸入口单元4的开口供应处于压力下的熔融物,该熔融物沿着浇铸入口21朝向浇铸单元3流动,并流入到其浇铸区域或流动通道中。流动通道负责使得熔融物扇形地流动,从而铸型13可把熔融物在侧向上观察供应至不同的位置。浇铸入口单元4被供应熔融物一定时间,直到铸型13充满。
随后使熔融物冷却,为此把流体引入到压铸型部分8、9、10、11和12的热交换室以及热交换室15中。流体或其物质流的温度经过适当选择,使得压铸构件存在尽可能好的冷却特性。为此特别是需要对该压铸构件尽可能均匀地冷却,以便保证压铸构件的足够高的稳定性。另一目的是尽可能快速地冷却,以便实现压铸构件的高产量,进而实现较低的生产成本。
在熔融物硬化或冷却之后,压铸型部分8和9与压铸型部分10和11均相互离开地移位,从而铸型13和浇铸区域腾空。还从浇铸入口单元4取出冷却环14。然后可以把制得的压铸构件连同留在浇铸区域中的浇铸物(Anguss)和留在浇铸入口单元4的区域中的浇铸材料一起从压铸装置1取出。在后续处理中,把浇铸物从浇铸构件中取出,并优选重新熔融。

Claims (20)

1.具有调温机构(14)的浇铸入口单元(4),用于压铸装置(1),所述调温机构具有第一构件(16)、第二构件(17)和至少一个在第一构件(16)和/或第二构件(17)中构造的流体通道(29),其中第一构件(16)和/或第二构件(17)具有用于浇铸材料引导凸起(20)的至少一个容纳件(18),其中,所述浇铸材料引导凸起(20)与所述容纳件(18)共同形成了浇铸入口(21)的可加载以浇铸材料的区域,并且其中,所述流体通道(29)通入到至少一个热交换室(15)中,该热交换室作为边缘开口的内凹(23)至少局部地位于第一构件(16)中,且可用第二构件(17)封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浇铸入口单元,其特征在于,热交换室(15)部分地由第二构件(17)的流体引导下凹一同形成。
3.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浇铸入口单元,其特征在于,热交换室(15)具有大于流体通道(29)的横截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浇铸入口单元,其特征在于,多个流体通道(29)通入到热交换室(15)中,其中至少一个流体通道(29)是与流体供应接头(32)连接的流体供应通道(30),至少一个其它的流体通道(29)是与流体排出接头(33)连接的流体排出通道(31)。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浇铸入口单元,其特征在于,流体排出通道(31)相对于流体供应通道(30)错开地或者在相同的面上通入到热交换室(15)中。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浇铸入口单元,其特征在于,热交换室(15)的壁(22)具有至少一个热传递面(28),该热传递面在热学上指配于压力区(27),该压力区与压铸装置(1)的可加载的区域相组合。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浇铸入口单元,其特征在于,热传递面(28)的轮廓至少局部地近似于或者相应于压力区(27)的轮廓。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浇铸入口单元,其特征在于,容纳件(18)是按照所有可想到的形式和/或在中央构造于第一构件(16)中的内凹(19)。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浇铸入口单元,其特征在于,第二构件(17)基本上为板状结构。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浇铸入口单元,其特征在于,第二构件(17)可设置在第一构件(16)的容纳下凹(24)中。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浇铸入口单元,其特征在于,第一构件(16)和/或第二构件(17)具有至少一个伸入到热交换室(15)中的流体引导凸起。
12.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浇铸入口单元,其特征在于,在壁(22)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温度传感器的传感器容纳件。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浇铸入口单元,其特征在于,第一构件(16)与第二构件(17)可松开地连接。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浇铸入口单元,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构件(16)与第二构件(17)之间设置有把热交换室(15)密封的密封件。
15.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浇铸入口单元,其特征在于,流体排出通道(31)在调温机构(14)的轴向上相对于流体供应通道(30)错开地或者在相同的面上通入到热交换室(15)中。
16.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浇铸入口单元,其特征在于,热传递面(28)的轮廓至少局部地近似于或者相应于压力区(27)的三维的轮廓。
17.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浇铸入口单元,其特征在于,容纳件(18)是截锥形的内凹(19)。
18.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浇铸入口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用于温度传感器的传感器容纳件设置在热传递面(28)与压力区(27)之间。
19.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浇铸入口单元,其特征在于,第一构件(16)与第二构件(17)借助螺旋连接件(25)可松开地连接。
20.一种压铸装置(1),带有至少一个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具有调温机构(14)的浇铸入口单元(4)。
CN201180024610.XA 2010-05-18 2011-05-04 用于压铸装置的调温机构以及相应的压铸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10871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10163120.8A EP2388089B1 (de) 2010-05-18 2010-05-18 Temperierungsvorrichtung für eine Druckgusseinrichtung sowie entsprechende Druckgusseinrichtung
EP10163120.8 2010-05-18
PCT/EP2011/057124 WO2011144449A1 (de) 2010-05-18 2011-05-04 Temperierungsvorrichtung für eine druckgusseinrichtung sowie entsprechende druckgusseinrichtung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08713A CN103108713A (zh) 2013-05-15
CN103108713B true CN103108713B (zh) 2016-09-21

Family

ID=428134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24610.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108713B (zh) 2010-05-18 2011-05-04 用于压铸装置的调温机构以及相应的压铸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112363A1 (zh)
EP (1) EP2388089B1 (zh)
CN (1) CN103108713B (zh)
ES (1) ES2531548T3 (zh)
WO (1) WO201114444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6010907A1 (de) 2016-09-08 2018-03-08 Audi Ag Formteil für ein Werkzeug
CN111604486B (zh) * 2020-07-07 2022-04-22 芜湖舜富精密压铸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余热可回收利用的冷室压铸机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86107A (en) * 1986-02-28 1989-12-12 Zecman Kenneth P Piston for cold chamber
DE102006008359A1 (de) * 2006-02-21 2007-08-23 Direkt Form Gmbh Temperierbares Werkzeug aus einem gegossenen metallischen Werkstoff zur Formgebung von Werkstücken
DE102007054723A1 (de) * 2007-11-14 2009-05-20 Cl Schutzrechtsverwaltungs Gmbh Formteil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671936A (en) * 1950-06-12 1954-03-16 Gen Motors Corp Die casting machine
JPS6054824B2 (ja) * 1980-07-21 1985-12-02 東芝機械株式会社 ダイカスト機の湯口装置
AUPQ290799A0 (en) * 1999-09-16 1999-10-07 Hotflo Diecasting Pty Ltd Hot sprue system for die-casting
JP2002066716A (ja) * 2000-08-30 2002-03-05 U Mold Co Ltd アルミホイール鋳造金型用冷却媒体通路の形成方法
WO2005046910A2 (en) * 2003-11-06 2005-05-26 Metaldyne Compagny Llc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oling a shot plug
US7044192B2 (en) * 2004-06-10 2006-05-16 Dubay Richard L Runner cooling block for die casting systems
US20080041552A1 (en) * 2006-08-18 2008-02-21 Dubay Richard L Single-piece cooling blocks for casting and molding
JP2009214166A (ja) * 2008-03-12 2009-09-24 Honda Motor Co Ltd 多数個取り金型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86107A (en) * 1986-02-28 1989-12-12 Zecman Kenneth P Piston for cold chamber
DE102006008359A1 (de) * 2006-02-21 2007-08-23 Direkt Form Gmbh Temperierbares Werkzeug aus einem gegossenen metallischen Werkstoff zur Formgebung von Werkstücken
DE102007054723A1 (de) * 2007-11-14 2009-05-20 Cl Schutzrechtsverwaltungs Gmbh Formteil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08713A (zh) 2013-05-15
US20130112363A1 (en) 2013-05-09
EP2388089A1 (de) 2011-11-23
EP2388089B1 (de) 2014-12-03
ES2531548T3 (es) 2015-03-17
WO2011144449A1 (de) 2011-1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29402B (zh) 热等压加压装置
CN107405689A (zh) 用于加成式制造方法的具有用于粉末腔的加热装置的设施
US20110008741A1 (en) Hot isostatic pressing arrangement
CN101135542B (zh) 车用热交换器
EP2661365B1 (en) Pressing arrangement with improved outer cooling loop
CN103108713B (zh) 用于压铸装置的调温机构以及相应的压铸装置
CN104220186B (zh) 用于对板材进行热成形和/或加压淬火的受冷却的模具以及制造用于该模具的冷却装置的方法
US20090026349A1 (en) Ice-making tray
CN103209785B (zh) 用于压铸型浇铸入口单元的压铸型部分以及压铸装置
SE509518C2 (sv) Anordning för varmisostatisk pressning
RU2544973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прессования
CN106583694B (zh) 一种汇流排模具的冷却结构
US20010005516A1 (en) Die for manufacturing resin pellets
CN102089097A (zh) 连铸结晶器
CN103209786B (zh) 压铸型的压铸型部分以及相应的压铸装置
CN108302970A (zh) 水冷头
KR101743944B1 (ko) 금형 냉각 장치
CN108136492A (zh) 金属或合金所用模具的冷却系统以及包括该冷却系统和至少一个模具的模制组件
CN105790028A (zh) 一种汇流排制作冷却装置
CN217057102U (zh) 行星减速机的油冷却装置
CN109004120A (zh) 在模块壳体中具有导流机构的电池模块
CN103209787B (zh) 压铸型的压铸型部分以及相应的压铸装置
CN105234358B (zh) 铸铁管材水平连铸设备及工艺
CN209836272U (zh) 一种高硅硅锰合金冶炼装置
CN115090852B (zh) 一种熔杯组件和压铸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GEORG FISCHER GMBH + CO. KG GEORG FISCHER PRESSURE

Effective date: 20131231

Owner name: GEORG FISCHER AUTOMOBILE PRODUCT (SUZHOU)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GEORG FISCHER VERWALTUNGS GMBH

Effective date: 20131231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TO: 215021 SUZHOU, JIANGSU PROVINCE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31231

Address after: 215021 No. 117, Changyang street, Suzhou Industrial Park, Suzhou, Jiangsu

Applicant after: GF Automotive Products (Suzhou) Co., Ltd.

Applicant after: GEORG FISCHER GMBH AND CO KG

Applicant after: GEORG FISCHER DRUCKGUSS GMBH AND CO KG

Applicant after: Georg Fischer Co., Ltd.

Address before: German Mettmann

Applicant before: Georg Fischer Verwaltungs GmbH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No. 117 Changyang street, Suzhou Industrial Park, Suzhou, Jiangsu.

Co-patentee after: GEORG FISCHER GMBH AND CO KG

Patentee after: George Fischer metal forming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Co-patentee after: GEORG FISCHER DRUCKGUSS GMBH AND CO KG

Co-patentee after: Georg Fischer Co., Ltd.

Address before: 215021 117 Changyang street, Suzhou Industrial Park, Suzhou, Jiangsu.

Co-patentee before: GEORG FISCHER GMBH AND CO KG

Patentee before: GF Automotive Products (Suzhou) Co., Ltd.

Co-patentee before: GEORG FISCHER DRUCKGUSS GMBH AND CO KG

Co-patentee before: Georg Fischer Co., 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921

Termination date: 20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