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91675B - 一种基于InSAR技术的矿区开采监测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InSAR技术的矿区开采监测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91675B
CN103091675B CN201310011306.2A CN201310011306A CN103091675B CN 103091675 B CN103091675 B CN 103091675B CN 201310011306 A CN201310011306 A CN 201310011306A CN 103091675 B CN103091675 B CN 10309167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oaf
mining area
mining
exploitation
valu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1130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91675A (zh
Inventor
朱建军
杨泽发
李志伟
胡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ngtong Space Technology Heyu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310011306.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091675B/zh
Publication of CN1030916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916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916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916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基于InSAR技术的矿区开采监测方法,首先通过求取与待监测矿区临近的矿区的概率积分法模型系数,通过利用InSAR技术获取的待监测矿区的雷达视线向形变场,将待监测矿区工作面的长度、宽度、厚度、开采深度、走向方位角、中心点坐标作为未知数与待监测矿区临近的矿区的概率积分法模型系数一起代入概率积分法模型,其次利用遗传算法搜索得出待监测矿区工作面的参数值;最后把遗传算法得到的工作面参数值作为模式搜索法的初始值,经过迭代搜索,得出待监测矿区的准确工作面参数值。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对矿区开采监测时只能得到开采的大致位置,不能精确地获得地下采空区详细参数信息的问题,大大拓宽了InSAR技术在矿区的应用空间,提供了一种低成本、大范围的矿区开采精细化监测的手段。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InSAR技术的矿区开采监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InSAR技术的矿区开采监测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对煤炭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资源日益减少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在利益的驱使下,许多地区出现了没有经过批准和规划的矿区开采现象。这种开采不仅会导致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妨碍国家对资源的有序管理,同时还会产生许多不明采空区,容易发生突水事故,从而威胁到矿山及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此外地下开采会导致地表发生下沉和变形,使采空区上方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发生变形破坏。因此如何准确地获取地下采空区的深度H,中心点坐标(Xc,Yc),采空区走向长D3、倾向长D1、开采厚度m、走向方位角等信息,实现对地下煤炭资源的开采进行精确监测,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实现对矿区开采的监测,目前主要的手段有传统的矿政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巡查、探地雷达探测采空区、微震探测技术、InSAR(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简称InSAR)技术监测等,但是这些方法都有很大的局限和不足。传统的矿政人员巡查随机性大,代价较高,效率较低;探地雷达和微震技术由于其工序复杂,监测时间较长,成本较高等限制致使其对国家监管部门而言不适用,InSAR技术以其全天候、全天时、覆盖范围广、成本低、精度高等优点,将其应用于矿区开采监测不仅可以降低监测成本,同时由于其覆盖范围较大,可以实现大范围的监测,提高了监管效率。但是传统的基于InSAR技术的监测方法,是将InSAR监测的形变场与监管部门登记的合法的开采区对比,得出矿区开采区域信息,但是只能得到矿区开采的大致位置,对于地下采空区具体信息则无法获取,从而无法满足国家监管部门对开采矿区定量精细化监测的要求。所以,迫切需要一种既利用InSAR技术的优点,又能获得矿区开采区域地下采空区的详细参数信息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InSAR技术的矿区开采监测方法,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成本、大范围的矿区开采精细化监测的方法,克服现有的开采监测方法成本较高、效率较低且无法获得开采工作面参数详细信息等缺陷。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InSAR技术的矿区开采监测方法,首先通过求取与待监测矿区临近的矿区的概率积分法模型系数,利用InSAR技术获取的开采矿区雷达视线向形变场,将待监测矿区工作面的长度、宽度、厚度、开采深度、走向方位角、中心点坐标作为未知数与求取的临近矿区的概率积分法模型系数代入概率积分法模型,利用遗传算法搜索得出待监测矿区的工作面的参数值;把遗传算法得到的工作面参数值作为模式搜索法的初始值,经过迭代搜索,最后得出待监测矿区的准确采空区参数值,包括采空区的中心点坐标、走向长、倾向长、开采厚度、开采深度及走向方位角。
该方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步骤1:利用InSAR技术获取待监测的开采矿区经过地理编码后的雷达视线向形变场,即LOS;
所述地理编码,是指将雷达影像坐标系转换到通用横轴墨卡托投影(Universal TransverseMercatol projection,简称UTM)坐标系;
步骤2:利用临近矿区的采空区参数和观测值求取临近矿区的概率积分法模型系数;
其中,临近矿区的采空区参数包括采空区走向长D3、倾向长D1、开采厚度m、开采深度H、走向方位角观测值包括利用水准仪、全站仪或GPS测量的临近矿区中任意点的地表垂直下沉值W和水平移动值U;
概率积分法模型中任一点的下沉和水平移动预计公式如下:
其中,(x,y)为地表任一点的坐标,erf为概率积分函数,其形式为u为积分参数,W0为该地质采矿条件下的最大下沉值,W0=m·q·cosα,α为煤层倾角,为主要影响半径,L为倾向工作面计算长度,D1为倾向长,l为走向有限开采时的计算长度,l=D3-s3-s4
求出临近矿区的概率积分法模型的系数:
包括下沉系数q,取值范围为0.01~1;
下山拐点偏移距、上山拐点偏移距分别为s1、s2,取值范围均为0.05H~0.3H;
走向左、右拐点偏移距包括s3、s4,取值范围均为0.05H~0.3H;
走向、倾向下山、倾向上山水平移动系数分别为b、b1、b2,取值范围均为0.1~0.4;
走向、倾向下山、倾向上山主要影响角正切分别为tanβ、tanβ1、tanβ2,取值范围均为1~3.8;
开采影响传播角θ0=90°-kα,可根据实际测量获取,其中k的取值范围为0.5~0.8,煤层倾角α,其取值范围为0~45°;
所述临近地质矿区是指与开采矿区的采煤方法和顶板管理方法相同,工作面煤矿上面的岩石力学性质、岩层分布、开采厚度和深度有70%以上的相同;
所述地表下沉W0(x)、水平移动U0(x)、地表下沉W0(y)和水平移动U0(y)的预计公式如下:
1)当矿区地下开采工作面倾向充分开采,走向为有限开采时,造成的地表下沉W0(x)和水平移动U0(x)的预计公式如下:
W 0 ( x ) = W 0 2 { erf ( π r x ) - erf [ π r ( x - l ) ] } U 0 ( x ) = b · W 0 [ e - π x 2 r 2 - e - π ( x - l ) 2 r 2 ] W 0 = m · q · cos α - - - ( 1 )
其中,x为地表点的计算横坐标值,横坐标原点定义为煤壁向采空区或煤柱方向偏移s3后所对应的地表点,当拐点偏移距s3>0,则偏向采空区,反之偏向采空区相反方向,横坐标轴沿着工作面走向指向采空区一侧;
2)当矿区地下开采工作面走向充分开采,倾向有限开采时,造成的地表下沉W0(y)和水平移动U0(y)的预计公式为:
W 0 ( y ) = W 0 2 { erf ( π r 1 y ) - erf [ π r 2 ( y - L ) ] } U 0 ( y ) = W 0 ( b 1 e - π x 2 r 1 2 - b 2 e - π ( x - L ) 2 r 2 2 ) - ctg θ 0 W 0 ( y ) - - - ( 2 )
其中,y为地表点的计算纵坐标,纵坐标原点定义为倾向下山煤壁向采空区或煤柱方向偏移s1后,按照开采影响传播角投影到地表所对应的点,纵坐标轴沿倾向指向采空区一侧,b1、b2为下山、上山水平移动系数; r 1 = H 1 tan β 1 , r 2 = H 2 tan β 2 为下山、上山主要影响半径, H 1 = H - D 1 2 sin α , H 2 = H + D 1 2 sin α 分别为下、上山的采深;
当工作面倾向未达到充分开采时,利用公式(1)预计走向地表下沉W0(x)和水平移动U0(x),求出的形变值需要乘上一个小于1的倾向采动程度系数Wym是假设走向已经达到充分开采,利用公式(2)中第一式求出W0(y)的最大值Wym
当工作面走向未达到充分开采时,倾向地表下沉和水平移动同样利用公式(2)预计,求出的形变值需乘上走向采动程度系数Wxm是假设倾向已经达到充分开采,利用式(1)中第一式求出W0(x)的最大值Wxm
求取Wxm、Wym时,x和y的取值范围为矿区采深的±2-±3倍,利用公式(1)和公式(2)求出取值范围中走向和倾向的最大下沉值,即为Wxm、Wym
步骤3:利用开采矿区的概率积分法模型系数等于临近矿区的概率积分法模型系数,设计搜索算法的适应度函数f,其形式为:f(goaf)=||LOS-LOS′||;
式中,goaf表示开采矿区的采空区的待测参数,即采空区的中心点坐标、走向长、倾向长、开采厚度、开采深度及走向方位角,LOS为利用InSAR技术获取待监测的开采矿区经过地理编码后的雷达视线向形变场,从步骤1中获得,LOS′为利用概率积分法模型求得的雷达视线向形变场;
利用概率积分法模型和步骤2中求得的概率积分法模型系数计算获得开采矿区的东西、南北方向水平移动场UE、UN及垂直方向下沉值W,按照雷达成像几何条件转换到雷达视线向,得到计算雷达视线向形变场,即LOS′;
开采矿区的地表任一点(x′,y′)在东西、南北方向的水平移动 及下沉W′=W(x′,y′);
所述雷达成像几何条件由下式表征:
LOS=Wcosθ-sinθ[UNcos(αh-3π/2)+UEsin(αh-3π/2)],
其中,θ为雷达卫星入射角,αh为卫星飞行方位角,其值从步骤1中采用InSAR技术获取地理编码后的矿区雷达视线向形变场的过程中所涉及的雷达卫星影像头文件中获得;
则,LOS′=W′cosθ-sinθ[UN′cos(αh-3π/2)+UE′sin(αh-3π/2)];
步骤4:利用遗传算法计算符合迭代次数的种群个体,选取适应度函数最小值对应的个体,即经过遗传算法搜索迭代得到的开采矿区采空区的参数goaf′,其参数包括开采矿区的采空区中心点坐标、走向长、倾向长、开采厚度、开采深度及走向方位角;
步骤A:设置种群大小为N,迭代次数为M,个体基因包括采空区中心点坐标为(Xc′,Yc′),走向长D3′、倾向长D1′、开采厚度m′、深度H′,走向方位角随机生成开采矿区采空区参数goaf的初始种群个体,即初始个体基因;
步骤B:按照步骤3根据个体基因计算得到LOS′,同时按照目标函数计算个体的适应度,按照设定的迭代终止条件,即目标函数小于目标设定阈值或者为超过迭代次数,判断迭代结果是否需要继续迭代,若不满足,则对种群个体进行选择、交叉、变异操作,得到新的种群个体,然后再重复步骤B,若满足,则输出种群中适应度函数值最小的个体,即开采矿区采空区的参数值goaf′;
步骤5:采用模式搜索法提高经遗传算法得到的开采矿区采空区参数值的精度;
步骤A:设置格网大小、格网扩展因子及格网收缩因子,迭代终止条件即格网大小达到格网大小下限值;令goaf′作为模式搜索法中待求解参数的初始值goaf″old,即利用模式搜索法得出的开采矿区的采空区中心点坐标、走向长、倾向长、开采厚度、开采深度及走向方位角的值,初始值包含n个参数,且令f(goaf″old)为目标函数值A;
步骤B:将一个格网大小作为步长,根据模式搜索法生成2n个模式向量(即搜索方向),将goaf″old在2n个方向上按照步长移动,得到2n个新的goaf″new
按照步骤3分别计算f(goaf″new),从2n个f(goaf″new)选出值最小的fmin(goaf″new)作为目标函数值B;比较B和A,若B大于A,则将格网按照格网扩展因子增大;否则,则将格网按照格网收缩因子缩小;
判断此时格网大小是否满足迭代终止条件,若不满足,将fmin(goaf″new)对应的goaf″new赋值给goaf″old,返回步骤B;若满足,则将fmin(goaf″new)对应的goaf″new作为求解参数的结果,得到开采矿区采空区的参数值,即利用模式搜索法得出的开采矿区的采空区的中心点坐标、走向长、倾向长、开采厚度、开采深度、走向方位角的值,提高经遗传算法得到的开采矿区采空区参数值的精度。
所述步骤4中遗传算法的种群大小为20,种群生成方式为随机生成、种群选择操作的方式为轮盘赌、交叉概率为0.7、交叉方式为两点交叉、变异函数为高斯函数,迭代次数为300代。
所述步骤5中的模式搜索法的初始格网大小为1,扩展因子为2、收缩因子0.5、迭代终止条件即格网尺寸<10-6
有益效果
本发明是一种基于InSAR技术的矿区开采监测方法,首先通过求取与待监测矿区临近的矿区的概率积分法模型系数,通过利用InSAR技术获取的待监测矿区的雷达视线向形变场,将待监测矿区工作面的长度、宽度、厚度、开采深度、走向方位角、中心点坐标作为未知数与待监测矿区的临近矿区的概率积分法模型系数一起代入概率积分法模型,利用遗传算法搜索得出待监测矿区的工作面的参数值;把遗传算法得到的工作面参数值作为模式搜索法的初始值,经过迭代搜索,得出待监测矿区的准确参数值。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对矿区开采监测时只能得到开采的大致位置,不能精确地获得地下采空区的详细参数信息的问题,大大拓宽了InSAR技术在矿区的应用空间,提供了一种低成本、大范围的矿区开采精细化监测的手段。
另外,当分属不同公司的相邻工作面同时对地表建筑物或构筑物造成破坏且无法确定各自的责任大小时,利用本发明的方法,首先分别计算出两个公司相邻的工作面的参数值,然后利用工作面参数值基于概率积分法模型计算出各自造成的地表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移动变形情况,从而可以很好的确定各自的责任;对于公路或者铁路需要穿过老采空区时,同样可以利用本发明的方法在获得该老采空区开采过程中的SAR卫星影像及概率积分法预计参数时,计算获得老采空区的参数信息,从而为公路、铁路穿过老采空区的设计提供依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数据处理流程图;
图2为工作面倾向充分开采,走向有限开采时,走向断面下沉计算原理及坐标关系图;
图3为工作面走向充分开采,倾向有限开采时,倾向断面下沉计算原理及坐标关系图;
图4为地下开采导致的地表下沉盆地任意点的空间坐标系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能够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方法,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案进行清楚、详细的描述。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的流程图,其基本原理为:
本发明利用概率积分法模型将矿区采空区与该采空区在开采过程中导致的地表形变建立联系,在得到利用InSAR技术获取该矿区地表形变场以及概率积分法模型系数时,即可利用地表形变场计算出矿区采空区的工作面参数信息,实现利用地表监测数据监测地下采空区参数信息的目的。
概率积分法模型因其所用的移动和变形预计公式中含有概率积分函数(或概率积分法函数导数)而得名,由我国学者刘宝琛、廖国华等从随机介质理论发展得来,目前已成为我国较为成熟的、应用最为广泛的预计方法,众多地区均以该模型为基础,通过地表实际监测得到了该模型的系数,包括下沉系数q;倾向下山、倾向上山、走向左、右拐点偏移距s1、s2、s3、s4;走向、倾向下山、倾向上山水平移动系数b、b1、b2;走向、倾向下山、倾向上山主要影响角正切tanβ、tanβ1、tanβ2;开采影响传播角θ0
概率积分法模型的基本原理如下:
矿区地下煤层采出后,地表下沉值达到该地质采矿条件下应有的最大值W0,此时的采动称为充分开采,反之若没有达到,则为非充分开采;
当矿区煤层从起始开采点一直采到无穷远处,这样的开采叫做半无限开采,反之,则为有限开采;
当矿区地下开采工作面倾向主断面充分开采,走向主断面为有限开采时,造成的地表下沉W0(x),水平移动U0(x)预计公式为:
W 0 ( x ) = W 0 2 { erf ( &pi; r x ) - erf [ &pi; r ( x - l ) ] } U 0 ( x ) = b &CenterDot; W 0 [ e - &pi; x 2 r 2 - e - &pi; ( x - l ) 2 r 2 ] W 0 = m &CenterDot; q &CenterDot; cos &alpha; - - - ( 1 )
式中,x为地表点的计算横坐标值(其坐标原点,定义为煤壁向采空区或煤柱方向偏移s3后所对应的地表点,当拐点偏移距s3>0,则偏向采空区,反之偏向采空区相反方向,横坐标轴沿着工作面走向指向采空区一侧,其示意图如图2所示),erf为概率积分函数,其形式为u为积分参数,W0为该地质采矿条件下的最大下沉值,为主要影响半径,b为水平移动系数,α为煤层倾角,q为下沉系数,l为走向有限开采时的计算长度,其值为工作面走向长度D3与走向左、右边界的拐点偏移距s3、s4之差,即:l=D3-s3-s4
走向充分开采,倾向有限开采时其地表下沉W0(y)和水平移动U0(y)的预计公式为:
W 0 ( y ) = W 0 2 { erf ( &pi; r 1 y ) - erf [ &pi; r 2 ( y - L ) ] } U 0 ( y ) = W 0 ( b 1 e - &pi; x 2 r 1 2 - b 2 e - &pi; ( x - L ) 2 r 2 2 ) - ctg &theta; 0 W 0 ( y ) - - - ( 2 )
式中,y为地表点的计算纵坐标(其坐标原点,为倾向下山煤壁向采空区或煤柱方向偏移s1后,按照开采影响传播角投影到地表所对应的点,纵坐标轴沿倾向指向采空区一侧,如图3所示,)b1、b2为下山、上山水平移动系数;( 分别为下、上山的采深)为下山、上山主要影响半径、s1、s2为下、上山拐点偏移距,θ0为开采影响传播角。L为倾向工作面计算长度,其计算表达式为:
L = ( D 1 - s 1 - s 2 ) sin ( &theta; 0 + &alpha; ) sin &theta; 0 , D1为倾向长。
矿区下沉盆地内,任一点的下沉和水平移动预计公式为:
当工作面倾向未达到充分开采时,同样利用公式(1)预计走向地表下沉和水平移动,但求出的形变值需要乘上一个小于1的倾向采动程度系数Wym是假设走向已经达到充分开采,利用式(2)中第一式求出W0(y)的最大值;
同样,当工作面走向未达到充分开采时,倾向地表下沉和水平移动同样利用公式(2)预计,求出的形变值需乘上走向采动程度系数Wxm是假设倾向已经达到充分开采,利用式(1)中第一式求出W0(x)的最大值。
本实施例中,求取Wxm、Wym时,x、y分别从-1000m到1000m,每隔5m取一个x、y,计算出所有坐标对应的走向和倾向的下沉值,找出各自的最大下沉值即为Wxm、Wym,x和y的取值范围为矿区采深的正负2-3倍。
将非充分开采条件下预计的走向、倾向地表下沉和水平移动带入公式(3),得出非充分开采下地表任一点、任意方向的下沉和水平移动。
本实施例的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利用InSAR技术获取待监测的开采矿区经过地理编码后的雷达视线向形变场,即LOS;
所述地理编码,是指将雷达影像坐标系转换到通用横轴墨卡托投影(Universal TransverseMercatol projection,简称UTM)坐标系;
步骤2:利用临近矿区的采空区参数和观测值求取临近矿区的概率积分法模型;
其中,临近矿区的采空区参数包括采空区走向长D3、倾向长D1、开采厚度m、开采深度H、走向方位角观测值包括利用水准仪、全站仪或GPS测量临近矿区中任意点的地表垂直下沉值W和水平移动值U;
对地下开采导致的地表移动盆地内的任意点的移动和变形,当工作面为矩形或近似矩形时,其模型表达式如下,坐标系如图4所示;
任一点下沉和水平移动预计的概率积分法模型:
其中,erf为概率积分函数,其形式为u为积分参数,W0为该地质采矿条件下的最大下沉值,W0=m·q·cosα,为主要影响半径,L为倾向工作面计算长度,D1为倾向长,l为走向有限开采时的计算长度,l=D3-s3-s4
求出临近矿区的概率积分法模型的系数:
包括下沉系数q,取值范围为0.01~1;
倾向下山、倾向上山拐点偏移距s1、s2,取值范围均为0.05H~0.3H;
走向左、右方向的拐点偏移距s3、s4,其取值范围均为0.05H~0.3H;
走向、倾向下山、倾向上山水平移动系数b、b1、b2,其取值范围均为0.1~0.4;
走向、倾向下山、倾向上山主要影响角正切分别为tanβ、tanβ1、tanβ2,其取值范围均为1~3.8;
开采影响传播角θ0=90°-kα,可根据实际测量获取,其中k的取值范围为0.5~0.8,煤层倾角α,其取值范围为0~45°;
若能够获得该开采矿区或者地质采矿条件类似的矿区的概率积分法模型系数,将工作面的参数信息作为未知数代入概率积分法估计模型系数,就可得到在该采空区参数和概率积分法模型系数下,导致的地表东西、南北方向的水平移动值UE、UN及垂直方向下沉值W,按照雷达成像几何条件(如公式4所示)就可将地表东西、南北方向的水平移动值UE、UN及垂直方向下沉值W转换到SAR卫星的雷达视线向,即LOS′,然后通过与InSAR技术监测的开采矿区地表的雷达视线向形变场(LOS)比较,当两者相似度达到终止条件,即目标函数小于目标设定阈值时,得到的采空区参数值,该参数值认为是地下采空区的真实参数信息,即获得了开采矿区的采空区的开采深度H′,中心点坐标(Xc′,Yc′),采空区走向长D3′、倾向长D1′、开采厚度m′、走向方位角为利用采空区的参数信息,监管部门可知道开采矿区在哪儿采(由中心点坐标(Xc′,Yc′)、开采深度H′获得,即采空区的三维坐标)、采多少(由采空区走向长D3′、倾向长D1′、开采厚度m′获得采空区的三维边界)以及采空区的分布(由走向方位角为获得),从而实现基于InSAR技术的矿区开采精细化监测。
本实例中通过计算获得q=0.7,s1=s2=s3=s4=10m,b1=b2=b3=0.3,tanβ=tanβ=tanβ=2.0,θ0=82°,α=10°,目标阈值设置为0.0005。
由于式(3)较为复杂,直接求解难度较大,同时为了避免求解参数陷入局部最优解,所以,本发明提出了利用遗传算法得出的采空区参数值作为模式搜索法的初始值,然后通过迭代搜索得到精度更高的采空区的参数信息。
所述临近地质矿区是指与开采矿区的采煤方法和顶板管理方法相同,工作面煤矿上面的面的岩石力学性质、岩层分布、开采厚度和深度有70%以上的相同。
步骤3:假设开采矿区的概率积分法模型系数等于临近矿区的概率积分法模型系数,设计搜索算法的适应度函数f,其形式为:f(goaf)=||LOS-LOS′||;
式中,goaf表示开采矿区采空区的待测参数,LOS为利用InSAR技术获取待监测的开采矿区经过地理编码后的雷达视线向形变场,从步骤1中获得,LOS′为利用概率积分法模型求得的雷达视线向的形变场;
利用概率积分法模型和步骤2中的求得的概率积分法模型系数计算获得开采矿区的东西、南北方向水平移动场UE、UN及垂直方向下沉值W,按照雷达成像几何条件合成到雷达视线向,得到计算雷达视线向形变场,即LOS′;
开采矿区的地表任一点(x′,y′)在东西、南北方向的水平移动 及下沉W′=W(x′,y′);
所述雷达成像几何条件由下式表征:
LOS=Wcosθ-sinθ[UNcos(αh-3π/2)+UEsin(αh-3π/2)]  (4)
其中,θ为雷达卫星入射角,αh为卫星飞行方位角,其值从步骤1中采用InSAR技术获取地理编码后的矿区雷达视线向形变场的过程中所涉及的雷达卫星影像头文件中获得;
则,LOS′=W′cosθ-sinθ[UN′cos(αh-3π/2)+UE′sin(αh-3π/2)],其中,θ为雷达卫星入射角,αh为卫星飞行方位角,其值与从步骤1中采用InSAR技术获取地理编码后的矿区雷达视线向形变场的过程中所涉及的雷达卫星影像头文件中获得的值相同;
步骤4:利用遗传算法计算符合迭代次数的种群个体,选取适应度函数最小值对应的个体,即经过遗传算法搜索迭代得到的开采矿区采空区的参数goaf′;
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简称GA)是一种以遗传学为基础的全局最优寻优搜索算法,遗传算法是将问题的求解参数表示成染色体(chromosome),即基因,利用随机生成的方法生成初始染色体群,即初始种群,并以目标函数作为基因对“环境”(即所求解的问题)适应度的量度工具,根据目标函数的增加或减小的原则选出相对较为适应环境的染色体进行复制,即选择(selection),通过交叉(crossover)、变异(mutation)两种遗传操作生成更加适应环境的种群(population),经过不断的迭代,最后得到收敛于一个最适应环境的个体,即求得该问题的全局最优解;
步骤A:设置种群大小为N为20,迭代次数为M为200代,个体基因包括中心点坐标为(Xc′,Yc′),采空区走向长为D3′、倾向长D1′、开采厚度m′、深度为H′,走向方位角为随机生成开采矿区采空区的参数goaf的初始种群个体,即初始个体基因;
步骤B:按照步骤3根据个体基因计算得到LOS′,同时按照目标函数计算个体的适应度,按照设定的迭代终止条件判断迭代结果是否需要继续迭代,若不满足,则对种群个体进行选择、交叉、变异操作,得到新的种群个体,然后再重复步骤B,若满足,则输出种群个体即开采矿区采空区的参数值goaf′;其中种群的选择操作为轮盘赌操作,交叉概率设置为0.7,交叉方式设置为两点交叉,变异函数设置为高斯函数;
步骤5:采用模式搜索法提高遗传算法得到的开采矿区采空区的参数值的精度;
模式搜索法(pattern search)是一种不依赖与问题梯度,对函数连续性和是否可微无要求的数值优化算法,给定求解参数一个初始值x0,计算该初始值处目标函数值f(x0),然后对每个参数按照一定的步长Δxi生成新的点,比较f(x0+Δxi)、f(x0)、f(x0+Δxi),以其值最小的点作为临时点,继续生成其他参数的增量,并比较目标函数值,当完成全部参数的搜索时,选取当前的临时点作为新的搜索起点,同时搜索格网尺寸增加一倍。若搜索完成后,找不到比当前点更好的点,则搜索格网尺寸减半,如此迭代,直到达到精度要求或其他限制条件,则迭代结束;
步骤A:设置格网大小、格网扩展因子及格网收缩因子,迭代终止条件即格网大小达到格网大小下限值;令goaf′作为模式搜索法中待求解参数的初始值goaf″old,初始值包含n个参数,且令f(goaf″old)为目标函数值A;
步骤B:将一个格网大小作为步长,根据模式搜索法生成2n个模式向量(即搜索方向),将goaf″old在2n个方向上按照步长移动,得到2n个新的goaf″new
按照步骤3分别计算f(goaf″new),从2n个f(goaf″new)选出值最小的fmin(goaf″new)作为目标函数值B;比较B和A,若B大于A,则将格网按照格网扩展因子增大;否则,则将格网按照格网收缩因子缩小;
判断此时格网大小是否满足迭代终止条件,若不满足,将fmin(goaf″new)对应的goaf″new赋值给goaf″old,返回步骤B;若满足,则将fmin(goaf″new)对应的goaf″new作为求解参数的结果,得到开采矿区采空区的参数值。

Claims (4)

1.一种基于InSAR技术的矿区开采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通过求取与待监测矿区临近的矿区的概率积分法模型系数,利用InSAR技术获取的开采矿区雷达视线向形变场,将待监测矿区工作面的长度、宽度、厚度、开采深度、走向方位角、中心点坐标作为未知数与求取的临近矿区的概率积分法模型系数代入概率积分法模型,利用遗传算法搜索得出待监测矿区的工作面的参数值;把遗传算法得到的工作面参数值作为模式搜索法的初始值,经过迭代搜索,得出待监测矿区的准确采空区参数值,包括采空区的中心点坐标、走向长、倾向长、开采厚度、开采深度及走向方位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InSAR技术的矿区开采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步骤1:利用InSAR技术获取待监测的开采矿区经过地理编码后的雷达视线向形变场,即LOS;
所述地理编码,是指将雷达影像坐标系转换到通用横轴墨卡托投影(Universal TransverseMercatol projection,简称UTM)坐标系;
步骤2:利用临近矿区的采空区参数和观测值求取临近矿区的概率积分法模型系数;
其中,临近矿区的采空区参数包括采空区走向长D3、倾向长D1、开采厚度m、开采深度H、走向方位角观测值包括利用水准仪、全站仪或GPS测量的临近矿区中任意点的地表垂直下沉值W和水平移动值U;
概率积分法模型中任一点的下沉和水平移动预计公式如下:
其中,(x,y)为地表任一点的坐标,erf为概率积分函数,其形式为u为积分参数,W0为该地质采矿条件下的最大下沉值,W0=m·q·cosα,α为煤层倾角,为主要影响半径,L为倾向工作面计算长度,D1为倾向长,l为走向有限开采时的计算长度,l=D3-s3-s4
求出临近矿区的概率积分法模型的系数:
包括下沉系数q,取值范围为0.01~1;
下山拐点偏移距、上山拐点偏移距分别为s1、s2,取值范围均为0.05H~0.3H;
走向左、右拐点偏移距包括s3、s4,取值范围均为0.05H~0.3H;
走向、倾向下山、倾向上山水平移动系数分别为b、b1、b2,取值范围均为0.1~0.4;
走向、倾向下山、倾向上山主要影响角正切分别为tanβ、tanβ1、tanβ2,取值范围均为1~3.8;
开采影响传播角θ0=90°-kα,可根据实际测量获取,其中k的取值范围为0.5~0.8,煤层倾角α,其取值范围为0~45°;
所述临近地质矿区是指与开采矿区的采煤方法和顶板管理方法相同,工作面煤矿上面的岩石力学性质、岩层分布、开采厚度和深度有70%以上的相同;
所述地表下沉W0(x)、水平移动U0(x)、地表下沉W0(y)和水平移动U0(y)的预计公式如下:
1)当矿区地下开采工作面倾向充分开采,走向为有限开采时,造成的地表下沉W0(x)和水平移动U0(x)的预计公式如下:
W 0 ( x ) = W 0 2 { erf ( &pi; r x ) - erf [ &pi; r ( x - l ) ] } U 0 ( x ) = b &CenterDot; W 0 [ e - &pi; x 2 r 2 - e - &pi; ( x - l ) 2 r 2 ] W 0 = m &CenterDot; q &CenterDot; cos &alpha; - - - ( 1 )
其中,x为地表点的计算横坐标值,横坐标原点定义为煤壁向采空区或煤柱方向偏移s3后所对应的地表点,当拐点偏移距s3>0,则偏向采空区,反之偏向采空区相反方向,横坐标轴沿着工作面走向指向采空区一侧;
2)当矿区地下开采工作面走向充分开采,倾向有限开采时,造成的地表下沉W0(y)和水平移动U0(y)的预计公式为:
W 0 ( y ) = W 0 2 { erf ( &pi; r 1 y ) - erf [ &pi; r 2 ( y - L ) ] } U 0 ( y ) = W 0 ( b 1 e - &pi; x 2 r 1 2 - b 2 e - &pi; ( x - L ) 2 r 2 2 ) - ctg &theta; 0 W 0 ( y ) - - - ( 2 )
其中,y为地表点的计算纵坐标,纵坐标原点定义为倾向下山煤壁向采空区或煤柱方向偏移s1后,按照开采影响传播角投影到地表所对应的点,纵坐标轴沿倾向指向采空区一侧; r 1 = H 1 tan &beta; 1 , r 2 = H 2 tan &beta; 2 为下山、上山主要影响半径, H 1 = H - D 1 2 sin &alpha; , H 2 = H + D 1 2 sin &alpha; 分别为下、上山的采深;
当工作面倾向未达到充分开采时,利用公式(1)预计走向地表下沉W0(x)和水平移动U0(x),求出的形变值需要乘上一个小于1的倾向采动程度系数Wym是假设走向已经达到充分开采,利用公式(2)中第一式求出W0(y)的最大值Wym
当工作面走向未达到充分开采时,倾向地表下沉和水平移动同样利用公式(2)预计,求出的形变值需乘上走向采动程度系数Wxm是假设倾向已经达到充分开采,利用式(1)中第一式求出W0(x)的最大值Wxm
求取Wxm、Wym时,x和y的取值范围为矿区采深的±2-±3倍,利用公式(1)和公式(2)求出取值范围中走向和倾向的最大下沉值,即为Wxm、Wym
步骤3:利用开采矿区的概率积分法模型系数等于临近矿区的概率积分法模型系数,设计搜索算法的适应度函数f,其形式为:f(goaf)=||LOS-LOS′||;
式中,goaf表示开采矿区的采空区的待测参数,即采空区的中心点坐标、走向长、倾向长、开采厚度、开采深度及走向方位角,LOS为利用InSAR技术获取待监测的开采矿区经过地理编码后的雷达视线向形变场,从步骤1中获得,LOS′为利用概率积分法模型求得的雷达视线向形变场;
利用概率积分法模型和步骤2中求得的概率积分法模型系数计算获得开采矿区的东西、南北方向水平移动场UE、UN及垂直方向下沉值W,按照雷达成像几何条件转换到雷达视线向,得到计算雷达视线向形变场,即LOS′;
开采矿区的地表任一点(x′,y′)在东西、南北方向的水平移动 及下沉W′=W(x′,y′);
所述雷达成像几何条件由下式表征:
LOS=Wcosθ-sinθ[UNcos(αh-3π/2)+UEsin(αh-3π/2)],
其中,θ为雷达卫星入射角,αh为卫星飞行方位角,其值从步骤1中采用InSAR技术获取地理编码后的矿区雷达视线向形变场的过程中所涉及的雷达卫星影像头文件中获得;
则,LOS′=W′cosθ-sinθ[UN′cos(αh-3π/2)+UE′sin(αh-3π/2)];
步骤4:利用遗传算法计算符合迭代次数的种群个体,选取适应度函数最小值对应的个体,即经过遗传算法搜索迭代得到的开采矿区采空区的参数goaf′,其参数包括开采矿区的采空区中心点坐标、走向长、倾向长、开采厚度、开采深度及走向方位角;
步骤A:设置种群大小为N,迭代次数为M,个体基因包括采空区中心点坐标为(Xc′,Yc′),走向长D3′、倾向长D1′、开采厚度m′、深度H′,走向方位角随机生成开采矿区采空区参数goaf的初始种群个体,即初始个体基因;
步骤B:按照步骤3根据个体基因计算得到LOS′,同时按照目标函数计算个体的适应度,按照设定的迭代终止条件,即目标函数小于目标设定阈值或者为超过迭代次数,判断迭代结果是否需要继续迭代,若不满足,则对种群个体进行选择、交叉、变异操作,得到新的种群个体,然后再重复步骤B,若满足,则输出种群中适应度函数值最小的个体,即开采矿区采空区的参数值goaf′;
步骤5:采用模式搜索法提高经遗传算法得到的开采矿区采空区参数值的精度;
步骤A:设置格网大小、格网扩展因子及格网收缩因子,迭代终止条件即格网大小达到格网大小下限值;令goaf′作为模式搜索法中待求解参数的初始值goaf″old,即利用模式搜索法得出的开采矿区的采空区中心点坐标、走向长、倾向长、开采厚度、开采深度及走向方位角的值,初始值包含n个参数,且令f(goaf″old)为目标函数值A;
步骤B:将一个格网大小作为步长,根据模式搜索法生成2n个模式向量,将goaf″old在2n个方向上按照步长移动,得到2n个新的goaf″new
按照步骤3分别计算f(goaf″new),从2n个f(goaf″new)选出值最小的fmin(goaf″new)作为目标函数值B;比较B和A,若B大于A,则将格网按照格网扩展因子增大;否则,则将格网按照格网收缩因子缩小;
判断此时格网大小是否满足迭代终止条件,若不满足,将fmin(goaf″new)对应的goaf″new赋值给goaf″old,返回步骤B;若满足,则将fmin(goaf″new)对应的goaf″new作为求解参数的结果,得到开采矿区采空区的参数值,即利用模式搜索法得出的开采矿区的采空区的中心点坐标、走向长、倾向长、开采厚度、开采深度、走向方位角的值,提高经遗传算法得到的开采矿区采空区参数值的精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InSAR技术的矿区开采的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遗传算法的种群大小为20,种群生成方式为随机生成、种群选择操作的方式为轮盘赌、交叉概率为0.7、交叉方式为两点交叉、变异函数为高斯函数,迭代次数为300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InSAR技术的矿区开采的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中的模式搜索法的初始格网大小为1,扩展因子为2、收缩因子0.5、迭代终止条件即格网尺寸<10-6
CN201310011306.2A 2013-01-11 2013-01-11 一种基于InSAR技术的矿区开采监测方法 Active CN10309167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11306.2A CN103091675B (zh) 2013-01-11 2013-01-11 一种基于InSAR技术的矿区开采监测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11306.2A CN103091675B (zh) 2013-01-11 2013-01-11 一种基于InSAR技术的矿区开采监测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91675A CN103091675A (zh) 2013-05-08
CN103091675B true CN103091675B (zh) 2014-07-30

Family

ID=482044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11306.2A Active CN103091675B (zh) 2013-01-11 2013-01-11 一种基于InSAR技术的矿区开采监测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09167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41376B (zh) * 2013-10-10 2015-07-01 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采煤沉陷区地基在重复开采条件下的基础变形预测方法
CN104459762B (zh) * 2014-12-03 2017-03-15 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矿震预测装置及方法
CN104700207B (zh) * 2015-02-28 2017-12-29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矿山开采动态实时监测方法与系统
CN105912506B (zh) * 2016-04-08 2018-09-18 安徽理工大学 融合D-InSAR和遗传算法求取概率积分参数的方法
CN105806303B (zh) * 2016-04-08 2018-08-21 安徽理工大学 融合D-InSAR和模矢法求取概率积分参数的方法
CN106226767B (zh) * 2016-07-12 2018-08-21 中南大学 基于单个雷达成像几何学sar影像的矿区三维时序形变监测方法
CN105938193B (zh) * 2016-07-14 2018-04-06 中南大学 一种无需地面辅助的升降轨InSAR监测沉降区绝对地表形变方法
CN106767380B (zh) * 2017-01-19 2019-04-19 中南大学 一种基于两景sar强度影像的矿区地表大量级三维形变估计方法
CN107144213A (zh) * 2017-06-29 2017-09-08 中南大学 基于sar强度影像的矿区大量级三维时序形变估计方法及装置
CN107346024A (zh) * 2017-08-08 2017-11-14 芜湖通全科技有限公司 融合宽幅与条带sar干涉形变场的技术
CN107944127B (zh) * 2017-11-21 2021-08-24 华北科技学院 一种井工开采地表沉陷参数拐点偏距的确定方法
CN108733621A (zh) * 2018-05-14 2018-11-02 安徽理工大学 基于bfgs算法的概率积分模型中参数的反演方法
US11474235B2 (en) * 2018-05-29 2022-10-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to use reflected doppler radar signals to locate a second mobile device
CN108763822B (zh) * 2018-06-15 2022-03-08 安徽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沉陷监测的煤矿采空区空间几何特征精准识别方法
CN108986208B (zh) * 2018-07-11 2023-04-07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一种煤矿采空区冒落形态的重构方法
CN109918781B (zh) * 2019-03-06 2021-03-16 长沙理工大学 一种钻井水溶盐矿开采沉陷InSAR预计方法
CN111076704B (zh) * 2019-12-23 2022-05-20 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insar精确解算采煤沉陷区地表下沉量的方法
CN111323776B (zh) * 2020-02-27 2021-04-13 长沙理工大学 一种矿区形变的监测方法
CN111553263B (zh) * 2020-04-27 2023-05-12 中南大学 顾及运动特性的极化sar地表形变测量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2184902B (zh) * 2020-09-21 2022-09-02 东华理工大学 一种面向越界开采识别的地下开采面反演方法
CN112505699B (zh) * 2020-11-26 2022-08-23 中国矿业大学 融合InSAR和PSO反演地下采空区位置参数的方法
CN113064171B (zh) * 2021-05-12 2021-08-10 中南大学 基于InSAR技术和交叉迭代思想的地下采空区定位方法
CN114089335B (zh) * 2021-11-16 2022-09-06 安徽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单轨道InSAR的山区开采沉陷三维变形提取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73674A (zh) * 2006-05-18 2006-12-06 北京交通大学 专用铁路道岔群下开采沉陷预计与治理专家系统
CN101770027A (zh) * 2010-02-05 2010-07-07 河海大学 基于InSAR与GPS数据融合的地表三维形变监测方法
CN102279410A (zh) * 2011-06-21 2011-12-14 北京蓝尊科技有限公司 矿山地下开采活动实时监测系统及其方法
CN102345472A (zh) * 2010-07-28 2012-02-08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采空塌陷区土体水平变形监测方法和系统及系统的构建方法
CN102520450A (zh) * 2011-11-16 2012-06-27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一种煤矿充水采空区检测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250901B2 (en) * 2003-07-03 2007-07-31 Navcom Technology In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ystem and method for local positioning
US8154435B2 (en) * 2008-08-22 2012-04-10 Microsoft Corporation Stability monitoring using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73674A (zh) * 2006-05-18 2006-12-06 北京交通大学 专用铁路道岔群下开采沉陷预计与治理专家系统
CN101770027A (zh) * 2010-02-05 2010-07-07 河海大学 基于InSAR与GPS数据融合的地表三维形变监测方法
CN102345472A (zh) * 2010-07-28 2012-02-08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采空塌陷区土体水平变形监测方法和系统及系统的构建方法
CN102279410A (zh) * 2011-06-21 2011-12-14 北京蓝尊科技有限公司 矿山地下开采活动实时监测系统及其方法
CN102520450A (zh) * 2011-11-16 2012-06-27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一种煤矿充水采空区检测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InSAR扩展和融合技术在矿山开采监测中的应用;范洪冬等;《金属矿山》;20080430(第4期);7-10 *
Jun Hu等.Two-dimensional Co-Seismic Surface Displacements Field of the Chi-chi Earthquake Inferred from SAR Image Matching.《sensors》.2008,(第8期),6484-6495.
Two-dimensional Co-Seismic Surface Displacements Field of the Chi-chi Earthquake Inferred from SAR Image Matching;Jun Hu等;《sensors》;20081021(第8期);6484-6495 *
利用InSAR技术监测矿区地表形变;朱建军等;《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11031;第21卷(第10期);2564-2576 *
朱建军等.利用InSAR技术监测矿区地表形变.《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1,第21卷(第10期),2564-2576.
范洪冬等.InSAR扩展和融合技术在矿山开采监测中的应用.《金属矿山》.2008,(第4期),7-10.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91675A (zh) 2013-05-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91675B (zh) 一种基于InSAR技术的矿区开采监测方法
Tang et al. Geohazard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China–Lessons learned from decades of research
Jiang et al. Observe the temporal evolution of deep tunnel's 3D deformation by 3D laser scanning in the Jinchuan No. 2 Mine
Pan et al. 3D scene and geological modeling using integrated multi-source spatial data: Methodology, challenges, and suggestions
Diao et al. Combining differential SAR interferometry and the probability integral method for three-dimensional deformation monitoring of mining areas
CN112505699B (zh) 融合InSAR和PSO反演地下采空区位置参数的方法
CN105806303B (zh) 融合D-InSAR和模矢法求取概率积分参数的方法
Wang et al. D-InSAR monitoring method of mining subsidence based on Boltzman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building mining damage assessment
Zhao et al. Spatiotemporal deep learning approach on estimation of diaphragm wall deformation induced by excavation
Li et al. Mining subsidence monitoring model based on BPM-EKTF and TL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building mining damage assessment
Wang et al.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of rock discontinuity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tunnel rock blocks using terrestrial laser scanning
Hu et al. Time-series InSAR technology for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orbital images to monitor surface deformation of the metro network in Chengdu
Zhou et al. Integration of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UAV)-based photogrammetry and InSAR for mining subsidence and parameters inversion: A case study of the Wangjiata Mine, China
Jia et al. Monitoring analysi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land subsidence in linear engineering areas
Falorni et al. Advanced InSAR techniques for geothermal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Wei et al. Fusing minimal unit probability integration method and optimized quantum annealing for spatial location of coal goafs
CN105808934B (zh) 多煤层开采下地表受损范围及扰动次数确定方法
Xiang et al. Modeling saline mudflat and aquifer deformation synthesizing environmental and hydrogeological factors using time-series InSAR
Xianghang et al. Integrated space-air-ground early detection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for potential landslide of transmission line corridor
Xueping et al. A GIS-based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system for cover-collapse sinkholes in karst terrane in Wuhan, China
CN107067021B (zh) 基于运动角差的滑坡形变相似性评价方法
Wang et al. An Algorithm for Locating Subcritical Underground Goaf Based on InSAR Technique and Improved Probability Integral Model
Zhao et al. Deformation measurement of a soil mixing retaining wall using terrestrial laser scanning
Xue et al. Land subsidence calculation model under the coupling effect of groundwater and coal mining
Zhang et al. Spatial patterns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karst depressions in Guizhou province, Chin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102

Address after: 517000 The first floor of the Development Center (Building 6), Building F, Shenhe Chuangzhi Industrial Park, west of Xinpi Road and north of Gaoxin 6th Road, Hey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Jingtong space technology (Heyuan) Co.,Ltd.

Address before: Yuelu District City, Hunan province 410083 Changsha Lushan Road No. 932

Patentee before: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