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89888A - 具有较强抗震性的汽车前减振器 - Google Patents
具有较强抗震性的汽车前减振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089888A CN103089888A CN2011103389304A CN201110338930A CN103089888A CN 103089888 A CN103089888 A CN 103089888A CN 2011103389304 A CN2011103389304 A CN 2011103389304A CN 201110338930 A CN201110338930 A CN 201110338930A CN 103089888 A CN103089888 A CN 10308988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ston rod
- assembly
- component
- fuel tank
- rod assembl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具有较强抗震性的汽车前减振器,包括活塞杆组件(3)、贮油筒组件(6)以及设置在贮油筒组件(6)内的工作缸组件(4),活塞杆组件(3)的一端设有胶套(9),活塞杆组件(3)的另一端穿入贮油筒组件(6)和工作缸组件(4),且活塞杆组件(3)的另一端设有缓冲组件(8),所述贮油筒组件(6)的前端设有端盖组件(2),贮油筒组件(6)的中部固定有支撑座(5),支撑座(5)上设有拉钩(1),拉钩(1)套接在活塞杆组件(3)的前端,贮油筒组件(6)的尾端设有底阀组件(7)。本发明采用上述结构,能防止前减振器的活塞杆发生偏移,确保能实现较好的减震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减振器,具体是具有较强抗震性的汽车前减振器。
背景技术
悬架系统中由于弹性元件受冲击产生震动,为改善汽车行驶平顺性,悬架中与弹性元件并联安装减震器,为衰减震动,汽车悬架系统中采用减震器多是液力减震器,其工作原理是当车架(或车身)和车桥间震动而出现相对运动时,减震器内的活塞上下移动,减震器腔内的油液便反复地从一个腔经过不同的孔隙流入另一个腔内。此时孔壁与油液间的摩擦和油液分子间的内摩擦对震动形成阻尼力,使汽车震动能量转化为油液热能,再由减震器吸收散发到大气中。在油液通道截面和等因素不变时,阻尼力随车架与车桥(或车轮)之间的相对运动速度增减,并与油液粘度有关。现有的减振器一般包括防尘盖、内接联套、外接联套、弹簧、防尘罩以及阻尼器,阻尼器通常包括贮液缸、工作缸以及活塞杆。当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遇到凸起的地面时,汽车前轮压迫前减震弹簧收缩,当驶过凸起的地面时,前减震弹簧又复位,依次往复,吸收和消耗路面不平带来的震动能量。通常,减震弹簧具有较大的压缩强度,当减震弹簧被压缩后,不能让其自由复位,否则减震弹簧的突然复位将造成二次震动,此时阻尼器就能发挥它的作用,可以防止减震弹簧的突然复位。但是,一般阻尼器的活塞杆,尤其是外部的活塞杆不具备导向装置,当震动过强时,很容易导致活塞杆的方向发生偏移,进而影响减振器的整体减震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提供了具有较强抗震性的汽车前减振器,解决了以往的汽车在震动强度过大的路面行驶时,前减振器的活塞杆容易偏移,进而影响减震效果的问题。
本发明为解决技术问题主要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具有较强抗震性的汽车前减振器,包括活塞杆组件、贮油筒组件以及设置在贮油筒组件内的工作缸组件,活塞杆组件的一端设有胶套,活塞杆组件的另一端穿入贮油筒组件和工作缸组件,且活塞杆组件的另一端设有缓冲组件,所述贮油筒组件的前端设有端盖组件,贮油筒组件的中部固定有支撑座,支撑座上设有拉钩,拉钩套接在活塞杆组件的前端,贮油筒组件的尾端设有底阀组件。
所述缓冲组件包括固定轴、垫圈以及螺母,螺母套接在固定轴上。
所述底阀组件包括缓冲弹簧和减震垫,缓冲弹簧套接在活塞杆组件上,减震垫固定在活塞杆组件上。
所述拉钩与活塞杆组件在同一竖直平面上。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发明在原有前减振器的基础上,在贮油筒组件的中部固定有支撑座,支撑座上设置拉钩,拉钩套接在活塞杆组件的前端,使得活塞杆在运动过程中不会发生偏移,保证了活塞杆的受力方向的一致性,使减振器的减震效果更好。
(2)本发明结构简单,稳定性好,操作方便,实用性较强,易于普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缓冲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底阀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所对应的附图标记为:1、拉钩,2、端盖组件,3、活塞杆组件,4、工作缸组件,5、支撑座,6、贮油筒组件,7、底阀组件,8、缓冲组件,9、胶套,10、固定轴,11、垫圈,12、螺母,13、缓冲弹簧,14、减震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
如图1、图2及图3所示,本发明包括活塞杆组件3、贮油筒组件6以及设置在贮油筒组件6内的工作缸组件4。
本实施例的活塞杆组件3的一端设有胶套9,活塞杆组件3的另一端穿入贮油筒组件6和工作缸组件4,且活塞杆组件3的另一端设有缓冲组件8,缓冲组件8包括固定轴10、垫圈11以及螺母12,螺母12套接在固定轴10上。
本实施例的贮油筒组件6的前端设有端盖组件2,贮油筒组件6的中部固定有支撑座5,支撑座5上设有拉钩1,拉钩1套接在活塞杆组件3的前端,拉钩1与活塞杆组件3在同一竖直平面上,贮油筒组件6的尾端设有底阀组件7,底阀组件7包括缓冲弹簧13和减震垫14,缓冲弹簧13套接在活塞杆组件3上,减震垫14固定在活塞杆组件3上。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为:当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遇到凸起的地面时,汽车前轮压迫前减震弹簧收缩,活塞杆组件3向靠近工作缸组件4的方向运动,缓冲组件8的缓冲弹簧11处于逐渐压缩状态,起到缓冲作用;当驶过凸起的地面时,前减震弹簧开始复位,活塞杆组件3向远离工作缸组件4的方向运动,缓冲组件8的缓冲弹簧11处于逐渐拉伸状态,防止了减震弹簧的突然复位,避免造成二次震动;同时,通过支撑座5的固定作用,拉钩1使活塞杆组件3的方向保持一直,防止偏移。
如上所述,则能很好地实现本发明。
Claims (4)
1.具有较强抗震性的汽车前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活塞杆组件(3)、贮油筒组件(6)以及设置在贮油筒组件(6)内的工作缸组件(4),活塞杆组件(3)的一端设有胶套(9),活塞杆组件(3)的另一端穿入贮油筒组件(6)和工作缸组件(4),且活塞杆组件(3)的另一端设有缓冲组件(8),所述贮油筒组件(6)的前端设有端盖组件(2),贮油筒组件(6)的中部固定有支撑座(5),支撑座(5)上设有拉钩(1),拉钩(1)套接在活塞杆组件(3)的前端,贮油筒组件(6)的尾端设有底阀组件(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较强抗震性的汽车前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组件(8)包括固定轴(10)、垫圈(11)以及螺母(12),螺母(12)套接在固定轴(10)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较强抗震性的汽车前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阀组件(7)包括缓冲弹簧(13)和减震垫(14),缓冲弹簧(13)套接在活塞杆组件(3)上,减震垫(14)固定在活塞杆组件(3)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较强抗震性的汽车前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拉钩(1)与活塞杆组件(3)在同一竖直平面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103389304A CN103089888A (zh) | 2011-11-01 | 2011-11-01 | 具有较强抗震性的汽车前减振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103389304A CN103089888A (zh) | 2011-11-01 | 2011-11-01 | 具有较强抗震性的汽车前减振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089888A true CN103089888A (zh) | 2013-05-08 |
Family
ID=482028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3389304A Pending CN103089888A (zh) | 2011-11-01 | 2011-11-01 | 具有较强抗震性的汽车前减振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089888A (zh)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826078Y (zh) * | 2005-09-22 | 2006-10-11 | 励明夫 | 筒式液压减震器 |
US20090014265A1 (en) * | 2007-07-11 | 2009-01-15 | Wilfried Michel | Dual-Tube Shock Absorber |
CN201232727Y (zh) * | 2008-07-25 | 2009-05-06 | 南阳淅减汽车减振器有限公司 | 液压缓冲减振器 |
CN202280779U (zh) * | 2011-11-01 | 2012-06-20 | 成都红美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 具有较强抗震性的汽车前减振器 |
-
2011
- 2011-11-01 CN CN2011103389304A patent/CN103089888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826078Y (zh) * | 2005-09-22 | 2006-10-11 | 励明夫 | 筒式液压减震器 |
US20090014265A1 (en) * | 2007-07-11 | 2009-01-15 | Wilfried Michel | Dual-Tube Shock Absorber |
CN201232727Y (zh) * | 2008-07-25 | 2009-05-06 | 南阳淅减汽车减振器有限公司 | 液压缓冲减振器 |
CN202280779U (zh) * | 2011-11-01 | 2012-06-20 | 成都红美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 具有较强抗震性的汽车前减振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4458962U (zh) | 一种汽车减震器 | |
CN204175860U (zh) | 一种减震器 | |
CN103089907A (zh) | 一种稳定性较高的汽车减振器总成 | |
CN203297460U (zh) | 双向缓冲减震器 | |
CN202280779U (zh) | 具有较强抗震性的汽车前减振器 | |
CN208619584U (zh) | 一种加强型汽车减震器 | |
CN202955172U (zh) | 减震器 | |
CN202301725U (zh) | 用于汽车前减振器的阻尼器 | |
CN115306861B (zh) | 一种复合减震器 | |
CN202280777U (zh) | 一种减震效果好且使用寿命较长的阻尼器 | |
CN103089888A (zh) | 具有较强抗震性的汽车前减振器 | |
CN203651383U (zh) | 电动消防巡逻车减震装置 | |
CN201184386Y (zh) | 双向阻尼可变阻尼器 | |
CN203979253U (zh) | 一种车用缓冲减震装置 | |
CN203297468U (zh) | 双阀弹簧减震器 | |
CN204061701U (zh) | 一种复合式汽车减震器 | |
CN202301712U (zh) | 一种能有效减少噪声的汽车减振器总成 | |
CN202301707U (zh) | 一种用于衰减汽车振动的阻尼器 | |
CN203161960U (zh) | 一种多弹簧组合减震器 | |
CN103089909A (zh) | 用于汽车前减振器的阻尼器 | |
CN202284623U (zh) | 汽车减振阻尼器 | |
CN103089886A (zh) | 一种减震效果好且使用寿命较长的阻尼器 | |
CN203656016U (zh) | 一种压力监测减震器 | |
CN109838495A (zh) | 汽车悬架减振器总成 | |
CN103089892A (zh) | 一种用于衰减汽车振动的阻尼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2 |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5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