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79839A - 车辆用车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车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79839A
CN103079839A CN2012800026778A CN201280002677A CN103079839A CN 103079839 A CN103079839 A CN 103079839A CN 2012800026778 A CN2012800026778 A CN 2012800026778A CN 201280002677 A CN201280002677 A CN 201280002677A CN 103079839 A CN103079839 A CN 1030798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heel
spoke
wheel rim
groove
bead s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0267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79839B (zh
Inventor
深町哲郎
高野贵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py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py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py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Topy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0798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798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798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798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21/00Rims
    • B60B21/02Rims characterised by transverse section
    • B60B21/026Rims characterised by transverse section the shape of rim well

Abstract

在轮辋20的外侧胎圈座部24的车轮半径方向内侧面24b形成槽30。槽30具备以比外侧胎圈座部24的车轮半径方向内侧面24b的没有形成槽30的部分24c处的倾斜角度平缓的角度向车轮轴向外侧且向车轮半径方向外侧倾斜的槽侧倾斜面31。由于槽侧倾斜面31向车轮轴向外侧且向车轮半径方向外侧倾斜,因此与槽侧倾斜面31是圆筒形的情况相比,槽30的深度变浅,外侧胎圈座部24的、形成槽30的车轮轴向位置处的最小厚度变厚。因此,即使在外侧胎圈座部24形成槽30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确保轮辋20的强度。

Description

车辆用车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车轮,特别涉及大中型的车辆用车轮。
背景技术
车辆用车轮的轮辋(rim)和轮辐(disk)的以往的组装结构如图15、图16所示。其中,图15表示在乘用车等使用的车轮即小型车论,图16表示在卡车、公共汽车等使用的车轮即大中型车轮。
在图15所示的小型车轮中,为了减少材料费,而缩短轮辐4在车轮轴向上的长度,能够用自动化生产线将轮辐4嵌合地接合于轮辋2的胎圈座部2a。这是因为,在小型车轮中,胎圈座部2a相对于车轮轴线的倾斜角度是5°,较平缓。
但是,在图16所示的大中型车轮中,就难以用自动化生产线将轮辐4嵌合地接合于胎圈座部2a,而将轮辐4嵌合地接合于隔着胎圈座部2a和鼓出部2b而相邻的壁架(ledge)部2c。在大中型车轮中,胎圈座部2a相对于车轮轴线的倾斜角度为15°。因此,即使想用自动化生产线将轮辐4嵌合于胎圈座部2a,也会因轮辋2的反力而使轮辐4脱落或使轮辐4在车轮轴向上的位置偏移,难以将轮辐4固定到轮辋2上。
因此,在使轮辐4嵌合于倾斜角度为15°的胎圈座部2a的情况下,用手工生产线来进行生产。此外,在使轮辐4嵌合于倾斜角度为15°的胎圈座部2a的情况下,难以在确保车轮强度的基础上得到所需的嵌入余量,因此,如图17所示,不仅在轮辐外周部4a的车轮轴方向内侧还在车轮轴方向外侧进行轮辐4和轮辋2的焊接W(进行两侧焊接)来确保强度。
以往的组装结构存在以下的问题。
(a)如图16所示,为大中型车轮在将轮辐4嵌合于轮辋2的壁架部2c的情况下
轮辐4的车轮轴向长度较长,所以难以使轮辐4的材料费减少。
(b)如图17所示,为大中型车轮在将轮辐4嵌合于轮辋2的胎圈座部2a的情况下
用手工生产线来进行生产,因此导致车轮的外观品质下降,并且生产率低下因而制造成本高。此外,由于轮辐4和轮辋2的焊接需要两侧焊接,因此制造成本高。
作为能够消除上述(a)、(b)问题的技术,有特表2000-515089号公报公开的技术。
该公报公开了一种技术,在向车轮半径方向外侧且向车轮轴向倾斜的胎圈座部的车轮半径方向内侧面形成具备圆筒形面的槽,在轮辐设置与槽的圆筒形面进行面接触的圆筒形面。
但是,在上述公报公开的技术中存在以下问题。
在胎圈座部形成的槽的面是圆筒形,因此槽变深,胎圈座部的、形成槽的车轮轴向位置处的最小厚度变薄。因此,难以确保轮辋的强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表2000-51508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在胎圈座部形成槽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轮辋的强度的车辆用车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1)一种车辆用车轮,其特征在于,具有轮辋和轮辐,所述轮辋具备车轮半径方向外侧面及车轮半径方向内侧面向车轮轴向外侧且向车轮半径方向外侧倾斜延伸的外侧胎圈座部,在该外侧胎圈座部的车轮半径方向内侧面形成有槽,所述轮辐具备嵌合于所述外侧胎圈座部的轮辐外周部,所述槽具备以比所述外侧胎圈座部的车轮半径方向内侧面的没有形成所述槽的部分处的倾斜角度平缓的角度向车轮轴向外侧且向车轮半径方向外侧倾斜延伸的槽侧倾斜面,所述轮辐外周部具备与所述槽侧倾斜面面接触地嵌合的轮辐侧第一倾斜面。
(2)在(1)记载的车辆用车轮中,所述槽侧倾斜面相对于车轮轴线的倾斜角度为1.5°以上且11.3°以下。
(3)在(1)或(2)记载的车辆用车轮中,所述轮辐外周部具备与所述外侧胎圈座部的车轮半径方向内侧面的位于比所述槽更靠车轮轴向外侧处的外侧一般面部分面接触地嵌合的轮辐侧第二倾斜面。
(4)在(1)或(2)记载的车辆用车轮中,所述轮辋是辊轧成形品,所述槽在所述轮辋的辊轧成形时通过辊轧成形而形成。
(5)在(1)或(2)记载的车辆用车轮中,所述轮辋是由不等厚的轮辋原料制造的在车轮轴向上厚度变化的不等厚轮辋。
(6)在(1)或(2)记载的车辆用车轮中,所述轮辋由不等厚的轮辋原料制造,在将轮辋原料加工为等厚的圆筒后,在将该等厚的圆筒加工为在车轮轴向上厚度变化的不等厚的圆筒的工序中,通过不等厚的加工来形成所述槽。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1)的车辆用车轮,槽侧倾斜面向车轮轴向外侧且向车轮半径方向外侧倾斜延伸,因此与槽侧倾斜面为圆筒形的情况(以往)相比,槽的深度变浅,外侧胎圈座部的形成槽的车轮轴向位置处的最小厚度变大。因此,即使在外侧胎圈座部形成槽的情况下,与以往相比,也能够容易地确保轮辋的强度。
根据上述(2)的车辆用车轮,由于槽侧倾斜面相对于车轮轴线的倾斜角度为1.5°以上,因此即使在外侧胎圈座部形成槽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外侧胎圈座部的厚度、能够确保轮辋的强度。
此外,由于槽侧倾斜面相对于车轮轴线的倾斜角度为11.3°以下,因此槽侧倾斜面相对于车轮轴线的倾斜角度比较平缓。因此,能够用自动化生产线将轮辐嵌合地接合于轮辋的外侧胎圈座部。
根据上述(3)的车辆用车轮,轮辐外周部具备轮辐侧第二倾斜面,因此与轮辐外周部不具备轮辐侧第二倾斜面的情况相比,车轮的耐久性提高。
根据上述(4)的车辆用车轮,轮辋是辊轧成形品,槽在轮辋的辊轧成形时通过辊轧成形来形成,因此与通过机械加工来形成槽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轮辋的生产率,能够降低轮辋的加工费。
根据上述(5)的车辆用车轮,由于轮辋是由不等厚的轮辋原料制造的在车轮轴向上厚度变化的不等厚轮辋,因此与轮辋是由一定厚度的平板状原料制造且在车轮轴向上厚度大体不变化的等厚轮辋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轮辋的轻量化。
根据上述(6)的车辆用车轮,由于轮辋由等厚的轮辋原料制造,在将轮辋原料加工为等厚的圆筒后,在将该等厚的圆筒加工为在车轮轴向上厚度变化的不等厚的圆筒的工序中,通过不等厚的加工来形成槽,因此与在其他工序中形成槽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用车轮的剖视图。
图2是图1的槽及其附近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用车轮的、轮辋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用车轮的轮辋和用于成形轮辋的辊的剖视图。
图5是图4的槽及其附近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用车轮的、在轮辋存在壁架部而不存在鼓出部的情况下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用车轮的、在轮辋不存在壁架部和鼓出部这两者的情况下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用车轮的、在轮辋不存在壁架部和鼓出部这两者且内侧胎圈座部和内侧侧壁部成为一体的情况下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用车轮的、槽形成到鼓出部的车轮半径方向内侧面的情况下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等厚轮辋原料。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不等厚的轮辋原料。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用车轮的、轮辐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用车轮的、在轮辐存在轮辐侧第二倾斜面的情况下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14是有助于本发明实施例的理解的参考图。再有,本图没有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用车轮。
图15是表示以往的小型车轮的局部剖视图。
图16是以往的大中型车轮的、将轮辐嵌合地接合于轮辋的壁架部的情况下的局部剖视图。
图17是以往的大中型车轮的、将轮辐嵌合地接合于轮辋的胎圈座部的情况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图13及作为参考图的图14来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用车轮。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用车轮10是在卡车、公共汽车等使用的车轮即大中型车轮,是具有15°DC轮辋的车轮。但是,车辆用车轮10也可以是在乘用车等使用的车轮即小型车轮,是具有5°DC轮辋的车轮。再有,所谓“15°DC轮辋”是胎圈座部相对于车轮轴线倾斜15°(包括约15°)的轮辋。此外,所谓“5°DC轮辋”是胎圈座部相对于车轮轴线倾斜5°(包括约5°)的轮辋。
下面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说明车辆用车轮10是具有15°DC轮辋的车轮的情况。
车辆用车轮10具有轮辋20和轮辐40。
如图1所示,轮辋20从车轮轴向内侧依次具备:内侧凸缘部21、内侧胎圈座部22、轮辋内侧部23、外侧胎圈座部24和外侧凸缘部25。内侧凸缘部21及内侧胎圈座部22配置于轮辋内侧部23的车轮轴向内侧。外侧胎圈座部24及外侧凸缘部25配置于轮辋内侧部23的车轮轴向外侧。所谓车轮轴向外侧指对轮辋内侧部23安装轮辐40的一侧(图1中右侧)。所谓车轮轴向内侧指没有对轮辋内侧部23安装轮辐40的一侧(图1中左侧)。
轮辋内侧部23是位于内侧胎圈座部22与外侧胎圈座部24之间的部分。轮辋内侧部23具备内侧侧壁部23d、凹陷部23a、外侧侧壁部23e和阀安装部23f。轮辋内侧部23还可以具备壁架部23b和鼓出部23c。也可以如图1及图6所示那样具有壁架部23b,也可以如图7及图8所示那样没有壁架部23b。也可以如图6~图8所示那样使阀安装部23f与外侧侧壁部23e(或内侧侧壁部23d)一体或连续。此外,也可以如图6~图8所示那样不具备鼓出部23c。也可以如图8所示,内侧(或外侧)胎圈座部22(24)和内侧(或外侧)侧壁部23d(23e)成为一体。
如图1所示,内侧胎圈座部22的车轮半径方向外侧面22a(内侧胎圈座部外侧面22a)向车轮轴向内侧且向车轮半径方向外侧倾斜延伸。外侧胎圈座部24的车轮半径方向外侧面24a(外侧胎圈座部外侧面24a)向车轮轴向外侧且向车轮半径方向外侧倾斜延伸。内侧胎圈座部外侧面22a及外侧胎圈座部外侧面24a相对于车轮轴线P的倾斜角度为15°(包含大体15°)。此外,除了后述的槽30之外,外侧胎圈座部24的车轮半径方向内侧面24b(外侧胎圈座部内侧面24b)也向车轮轴向外侧且向车轮半径方向外侧倾斜延伸。外侧胎圈座部内侧面24b相对于车轮轴线P的倾斜角度也为15°(包含大体15°)。
内侧凸缘部21和外侧凸缘部25在车轮轴向上位于轮辋20的两端部。
轮辋20通过以下方式来制造,将图10或图11所示的平板状的轮辋原料20a卷为圆筒状,将卷起的两端部焊接,在修剪焊接部的鼓胀和飞边后,进行辊轧成形。在辊轧成形工序中,如图4所示,在下辊50和上辊51之间夹入原料并使辊旋转,使原料成为轮辋形状。
再有,平板状的轮辋原料20a可以是图10所示的一定厚度原料,但是,优选为图11所示的不等厚原料(不等厚型钢原料)。这是因为,在一定厚度原料中,不能期待与产生应力成比例的壁厚分布,配合最需要刚性和/或疲劳强度的部位而需要一样厚度的壁厚,因此轮辋20(车轮10)的轻量化变得困难。因此,轮辋20,优选是由不等厚的平板状的轮辋原料20a制造的在车轮轴向上厚度变化的不等厚轮辋。此外,也可以在将一定厚度原料的轮辋原料20a加工为圆筒后,通过旋压加工或减薄加工等成为不等厚圆筒的加工,从而成为在车轮轴向上厚度变化的不等厚轮辋。为了降低加工成本,轮辋20,也可以利用一定厚度的轮辋原料20a成为除去槽30外的部分为一定厚度的轮辋20。
在外侧胎圈座部内侧面24b的车轮轴向中间部,如图3所示,形成有槽30。但是,如图9所示,槽30也可以形成为到达鼓出部23c的车轮半径方向内侧面。此外,槽30也可以形成于外侧胎圈座部内侧面24b的车轮轴向外侧端或轴向内侧端。以下,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说明槽30形成于外侧胎圈座部内侧面24b的车轮轴向中间部的情况。
槽30是外侧胎圈座部24的一部分。槽30仅设置于嵌合(嵌入、压入)地接合于轮辐40的外侧胎圈座部24。
如图3所示,槽30是从外侧胎圈座部内侧面24b向车轮半径方向外侧凹陷的槽。槽30在车轮周向上在全周范围内连续地设置。槽30具备槽侧倾斜面31和连结面32。
槽侧倾斜面31,与外侧胎圈座部内侧面24b的没有形成槽30的一般面部分24c中的、位于比槽30靠车轮轴向外侧处的外侧一般面部分24d连接。槽侧倾斜面31,向车轮轴向外侧且向车轮半径方向外侧以比外侧胎圈座部内侧面24b的没有形成槽30的一般面部分24c处的倾斜角度(15°)平缓的角度,倾斜延伸。槽侧倾斜面31的车轮半径方向剖视形状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部分或全部弯曲。槽侧倾斜面31相对于车轮轴线P(与车轮轴线P平行的线L)的倾斜角度α为1.5°以上且11.3°以下(含两端),优选为8.5°以下,例如为5°(包含大体5°)。
说明槽侧倾斜面31相对于车轮轴线P的倾斜角度为11.3°以下,优选为8.5°以下的理由。
(A)如图14所示,将物体放置于斜面而逐渐增加斜面的倾斜角,如果将物体开始在斜面上自然滑落时的角度设为θ,则使静摩擦系数为μ。
(K=Wsinθ=)Ntanθ=μN(=R)
即、
μ=tanθ    (i)
成立。其中,
W:物体的重量
K:物体的重量沿斜面的分力
N:物体的重量朝向斜面的分力
R:摩擦力
(B)大西清著「JISにもとづく機械設計製図便覧第4版」理工学社出版,1984年9月20日,P3-8页,金属与金属的机械加工面处的静摩擦系数μ的值为0.15~0.20。
(C)在μ=0.2时,根据上述(i),θ=11.310°。此外,在μ=0.15时,根据上述(i),θ=8.531°。
(D)因此,可知,如果θ≤11.3°,则在静止状态下图14所示的物体能够在倾斜面上保持静止状态。再有,可知,如果θ≤8.5°,则能够可靠地容易地保持静止状态。
(E)由于是上述(A)~(D),所以可知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果槽侧倾斜面31相对于车轮轴线P的倾斜角度为11.3°以下,则能够使轮辐40稳定地嵌合固定在外侧胎圈座部24。再有,可知,如果倾斜角度为8.5°以下,则能够可靠地使轮辐40稳定地嵌合固定在外侧胎圈座部24。
如图3所示,连结面32位于比槽侧倾斜面31更靠车轮轴向内侧之处。连结面32可以直接与槽侧倾斜面31连接,也可以不直接与槽侧倾斜面31连接(在图示例中,表示了连结面32直接与槽侧倾斜面31连接的情况)。在连结面32直接与槽侧倾斜面31连接的情况下,连结面32将槽侧倾斜面31的车轮轴向内侧端与外侧胎圈座部内侧面24b的一般面部分24c中的位于比槽30更靠车轮轴向内侧之处的内侧一般面部分24e连结。连结面32的车轮半径方向剖视的形状可以是直线,也可以部分或全部弯曲。连结面32具有相对于车轮轴线P以比外侧胎圈座部24的一般面部分24c处的倾斜角度(15°)陡峭的角度倾斜的部分。连结面32相对于车轮轴线P的倾斜角度没有特别限定,例如是25°(包括大体25°)。
槽30在轮辋20的辊轧成形时通过辊轧成形而形成。但是,槽30也可以通过旋压加工或机械加工来形成。此外,槽30可以通过减薄加工来形成。另外,在轮辋原料20a是轧制型钢(不等厚的轧制型钢)的情况下,也可以在轮辋原料20a的状态下通过轧制来形成槽30。槽30在轮辋20的辊轧成形时通过辊轧成形来形成的情况下,如图5所示,槽30通过设置于下辊50的突起50a来形成。
如图1所示,轮辐40是皿状。轮辐40具备:安装于未图示的轮毂(hub)上的轮毂安装部41(也可以称为底部、平板部);从轮毂安装部41的外周部向车轮轴向内侧且向车轮半径方向外侧立起的圆锥台状的立起部(也可以称为侧壁部)42;和从立起部42的车轮轴向内侧端部且从车轮半径方向外侧端部向车轮轴向内侧延伸的轮辐外周部43。
轮毂安装部41是平板状(包括大体平板状),位于与车轮轴向正交(包括大体正交)的平面内。在轮毂安装部41,设有轮毂孔41a和插入从轮毂(省略图示)延伸的轮毂螺栓(省略图示)的多个螺栓孔41b。
如图2及图12所示,轮辐外周部43具备:轮辐40的最靠近车轮轴向内侧的面即端面43a;和与槽侧倾斜面31的车轮轴向的至少一部分面接触地嵌合的轮辐侧第一倾斜面43b。也可以如图13所示,轮辐外周部43具备与外侧胎圈座部内侧面24b的一般面部分24c的外侧一般面部分24d面接触地嵌合的轮辐侧第二倾斜面43c。
端面43a是与车轮轴向正交(包括大体正交)的平面。虽然端面43a可以成为相对于与车轮轴向正交的平面倾斜的圆锥面,但优选,处于不妨碍与轮辋20的焊接接合的范围内。如图12所示,端面43a和轮辐侧第一倾斜面43b之间的角部,为了抑制在使轮辐40嵌合于轮辋20时轮辋20损伤,优选,成为具有圆角的R形状。端面43a和轮辐侧第一倾斜面43b通过机械加工或冲压加工或者旋压加工来形成。轮辐侧第一倾斜面43b相对于车轮轴线P(与车轮轴线P平行的线L)的倾斜角度β与槽侧倾斜面31相对于车轮轴线P(与车轮轴线P平行的线L)的倾斜角度α相同(包括大体相同)。
图13所示的轮辐侧第二倾斜面43c通过机械加工或冲压加工或者旋压加工来形成。轮辐侧第二倾斜面43c相对于车轮轴线P的倾斜角度,与外侧胎圈座部内侧面24b的一般面部分24c的外侧一般面部分24d相对于车轮轴线P的倾斜角度α相同(包括大体相同)。
轮辐40,通过轮辐外周部43与外侧胎圈座部内侧面24嵌合而焊接接合,从而与轮辋20接合。轮辐40和轮辋20的焊接处W的车轮轴向位置仅是轮辐外周部43的车轮轴向内侧。但是,轮辐40和轮辋20的焊接处W的车轮轴向位置可以仅是轮辐外周部43的车轮轴向外侧,也可以是轮辐外周部43的车轮轴向外侧及内侧这两者。
轮辐40,对圆盘状原料进行冲压成行或旋压加工而成为皿形状,然后,冲压冲孔而制造轮毂(hub)孔41a、螺栓孔41b、装饰孔42a。但是,轮辐40的制造方法不限于该方法。
接着,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作用。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槽侧倾斜面31向车轮轴向外侧且向车轮半径方向外侧倾斜延伸,因此与槽侧倾斜面31为圆筒形的情况(以往)相比,槽30的深度变浅,外侧胎圈座部24的、形成槽30的车轮轴向位置处的最小厚度变大。
因此,即使在外侧胎圈座部24形成槽30的情况下,与以往相比,也能够容易地确保轮辋20的强度。此外,即使在外侧胎圈座部24形成槽30的情况下,与以往相比,也能够防止在外侧胎圈座部24嵌合于轮辐40时外侧胎圈座部24变形,能够容易地使外侧胎圈座部24相对于车轮轴线P的倾斜角度成为满足规格(例如,北美的TRA、日本的JATMA、欧洲的ETRTO)的倾斜角度(例如,15°±1°)。
由于槽侧倾斜面31相对于车轮轴线P的倾斜角度α为1.5°以上,因此即使在外侧胎圈座部24形成槽30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外侧胎圈座部24的厚度能够确保轮辋20的强度。
由于槽侧倾斜面31相对于车轮轴线P的倾斜角度α为11.3°以下,因此槽侧倾斜面31相对于车轮轴线P的倾斜角度比较缓和。因此,能够用自动化生产线将轮辐40嵌合地接合于轮辋20的外侧胎圈座部24。再有,如果槽侧倾斜面31相对于车轮轴线P的倾斜角度为8.5°以下,则能够用自动化生产线将轮辐40可靠地嵌合接合于轮辋20的外侧胎圈座部24。
由于轮辐外周部43具备轮辐侧第二倾斜面43c,因此与轮辐外周部43不具备轮辐侧第二倾斜面43c的情况相比,车轮10的耐久性提高。
轮辋20是辊轧成形品,槽30在轮辋20的辊轧成形时通过辊轧成形来形成,因此与通过机械加工来形成槽30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轮辋20的生产率,能够降低轮辋20的加工费。此外,在轮辋原料20a是轧制型钢的不等厚原料(不等厚型钢原料)的情况下,能够在不等厚型钢原料的轧制时形成槽30,能够进一步降低轮辋20的加工费。轮辋20由等厚的轮辋原料20a制造,在将轮辋原料20a加工为等厚的圆筒后,在通过旋压加工或减薄加工将其加工为在车轮轴向上厚度变化的不等厚的轮辋20的情况下,能够在加工为不等厚的圆筒的工序中形成槽30,因此能够降低轮辋20的加工费。
由于轮辐外周部43的端面43a通过机械加工而形成,因此能够高精度地制造从车轮10的车轮轴向中央到轮辐40的车轮轴向外侧端的距离,并且能够提高焊接处W的品质。此外,在通过冲压加工或旋压加工形成端面43a的情况下,能够在轮辐40的成形工序中形成,因此与机械加工相比能够降低加工成本。
在通过机械加工来形成轮辐侧第一倾斜面43b的情况下,与没有通过机械加工来形成轮辐侧第一倾斜面43b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轮辐侧第一倾斜面43b的精度。因此,与没有通过机械加工来形成轮辐侧第一倾斜面43b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轮辐侧第一倾斜面43b与槽侧倾斜面31接触的接触面积,能够提高车轮10的强度。在通过冲压加工或旋压加工来形成轮辐侧第一倾斜面43b的情况下,与通过机械加工来形成轮辐侧第一倾斜面43b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加工成本。
在通过机械加工来形成轮辐侧第二倾斜面43c的情况下,与没有通过机械加工来形成轮辐侧第二倾斜面43c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轮辐侧第二倾斜面43c的精度。因此,与没有通过机械加工来形成轮辐侧第二倾斜面43c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轮辐侧第二倾斜面43c与外侧胎圈座部内侧面24b的一般面部分24c的外侧一般面部分24d接触的接触面积,能够提高车轮10的强度。在通过冲压加工或旋压加工来形成轮辐侧第二倾斜面43c的情况下,与通过机械加工来形成轮辐侧第二倾斜面43c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加工成本。
由于槽侧倾斜面31与轮辐侧第一倾斜面43b面接触地嵌合,因此在将轮辐40与轮辋20的外侧胎圈座部24嵌合时、能够在确保车轮10的强度的基础上得到必需的嵌入余量。因此,能够使轮辐40与轮辋20的焊接处W的车轮轴向位置仅为轮辐外周部43的车轮轴向的单侧。
在使轮辐40与轮辋20的焊接处W的车轮轴向位置仅为轮辐外周部43的车轮轴向的单侧的情况下,与焊接处W的车轮轴向位置为轮辐外周部43的车轮轴向内侧和车轮轴向外侧这两侧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焊接成本。此外,由于不需要轮辐外周部43的车轮轴向外侧处的焊接,因此能够容易地将轮辐外周部43的车轮轴向外侧的空间用作添加省略图示的对重等的空间。
在轮辋20是在车轮轴向上厚度变化的不等厚轮辋的情况下,与轮辋20是由一定厚度的平板状原料制造且在车轮轴向上厚度大体不变化的等厚轮辋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轮辋20的轻量化。
此外,为了实现轮辋20的轻量化同时提高车轮20的强度,能够局部地增大嵌合轮辐40的外侧胎圈座部24的厚度,在车轮强度上有利。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说明了在外侧胎圈座部内侧面24b形成槽30的情况,但是,如图9所示,在槽30形成为到达鼓出部23c的车轮半径方向内侧面的情况下能够得到以下的作用。
与仅在外侧胎圈座部内侧面24b形成槽30的情况相比,形成槽30的部分的轮辋20的壁厚很少变薄,车轮10的耐久性提高。
附图标记说明:
10  车轮
20  轮辋
21  内侧凸缘部
22  内侧胎圈座部
23  轮辋内侧部
23a 凹陷部
23b 壁架部
23c 鼓出部
23d 内侧侧壁部
23e 外侧侧壁部
23f 阀安装部
24  外侧胎圈座部
24a 外侧胎圈座部的车轮半径方向外侧面
24b 外侧胎圈座部的车轮半径方向内侧面(外侧胎圈座部内侧面)
24c 外侧胎圈座部的车轮半径方向内侧面的一般面部分
25  外侧凸缘部
30  槽
31  槽侧倾斜面
32  连结面
40  轮辐
41  轮毂安装部
41a 轮毂孔
41b 螺栓孔
42  立起部
42a 装饰孔
43  轮辐外周部
43a 端面
43b 轮辐侧第一倾斜面
43c 轮辐侧第二倾斜面
50  下辊
50a 突起
51  上辊
P   车轮轴线
W   焊接处
L   与车轮轴线平行的线
α  槽侧倾斜面相对于车轮轴线(与车轮轴线平行的线)的倾斜角度
β  轮辐侧第一倾斜面相对于车轮轴线(与车轮轴线平行的线)的倾斜角度

Claims (6)

1.一种车辆用车轮,其特征在于,
具有轮辋和轮辐,
所述轮辋具备车轮半径方向外侧面及车轮半径方向内侧面向车轮轴向外侧且向车轮半径方向外侧倾斜延伸的外侧胎圈座部,在该外侧胎圈座部的车轮半径方向内侧面形成有槽,
所述轮辐具备嵌合于所述外侧胎圈座部的轮辐外周部,
所述槽具备,以比所述外侧胎圈座部的车轮半径方向内侧面的没有形成所述槽的部分处的倾斜角度平缓的角度、向车轮轴向外侧且向车轮半径方向外侧倾斜延伸的槽侧倾斜面,
所述轮辐外周部具备与所述槽侧倾斜面面接触地嵌合的轮辐侧第一倾斜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车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侧倾斜面相对于车轮轴线的倾斜角度为1.5°以上且11.3°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车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轮辐外周部具备轮辐侧第二倾斜面,该轮辐侧第二倾斜面与所述外侧胎圈座部的车轮半径方向内侧面的位于比所述槽更靠车轮轴向外侧处的外侧一般面部分面接触地嵌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车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轮辋是辊轧成形品,所述槽在所述轮辋的辊轧成形时通过辊轧成形而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车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轮辋是由不等厚的轮辋原料制造的,在车轮轴向上厚度变化的不等厚轮辋。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车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轮辋由等厚的轮辋原料制造,在将轮辋原料加工为等厚的圆筒后,在将该等厚的圆筒加工为在车轮轴向上厚度变化的不等厚的圆筒的工序中,通过不等厚的加工来形成所述槽。
CN201280002677.8A 2011-02-10 2012-02-03 车辆用车轮 Active CN1030798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26755 2011-02-10
JP026755/2011 2011-02-10
PCT/JP2012/052454 WO2012108339A1 (ja) 2011-02-10 2012-02-03 車両用ホイー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79839A true CN103079839A (zh) 2013-05-01
CN103079839B CN103079839B (zh) 2014-08-06

Family

ID=466385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02677.8A Active CN103079839B (zh) 2011-02-10 2012-02-03 车辆用车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214827B2 (zh)
CN (1) CN103079839B (zh)
BR (1) BR112013015679B1 (zh)
WO (1) WO201210833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26542A (zh) * 2018-02-09 2019-08-1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辐条式车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42732A (zh) * 2017-01-19 2017-08-15 胡爱君 一种带有新一代15°dc轮辋槽底为圆弧状的轻量化车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97539A (ja) * 1990-11-27 1992-07-17 Yuno Kogyo Kk 自動車用ホイ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234873Y (zh) * 1995-09-02 1996-09-11 嘉兴汽车钢圈厂 一种汽车的车轮
US6029351A (en) * 1996-06-11 2000-02-29 Accuride Corporation Method of making a vehicle wheel
US20020057009A1 (en) * 1997-03-18 2002-05-16 Celestino Mikami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connecting rim and disk integrated wheels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23553B2 (ja) * 1988-10-06 1998-03-09 トピー工業株式会社 チューブレスタイヤ用リ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素材
NO954273D0 (no) * 1995-10-26 1995-10-26 Norsk Hydro As Hjulfelg
JPH1134601A (ja) * 1997-07-15 1999-02-09 Chuo Seiki Kk フルフェイス板ディスクホイール
JP2007279769A (ja) * 2005-08-22 2007-10-25 Tokyo Electric Power Co Inc:The 3次元情報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97539A (ja) * 1990-11-27 1992-07-17 Yuno Kogyo Kk 自動車用ホイ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234873Y (zh) * 1995-09-02 1996-09-11 嘉兴汽车钢圈厂 一种汽车的车轮
US6029351A (en) * 1996-06-11 2000-02-29 Accuride Corporation Method of making a vehicle wheel
US20020057009A1 (en) * 1997-03-18 2002-05-16 Celestino Mikami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connecting rim and disk integrated wheels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26542A (zh) * 2018-02-09 2019-08-1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辐条式车轮
CN110126542B (zh) * 2018-02-09 2022-05-0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辐条式车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112013015679B1 (pt) 2021-02-02
JPWO2012108339A1 (ja) 2014-07-03
JP5214827B2 (ja) 2013-06-19
WO2012108339A1 (ja) 2012-08-16
BR112013015679A2 (pt) 2017-09-26
CN103079839B (zh) 2014-08-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27714B (zh) 车辆用车轮
US7523555B2 (en) Wheel manufacturing method
US10144050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large- or medium-sized wheel disk and a product manufactured thereby
US6282788B1 (en) Vehicle wheel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CN102656022A (zh) 汽车用轮毂
CN103079839B (zh) 车辆用车轮
EP3512648B1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drop centre rims, drop centre rim and vehicle wheel therewith for commercial vehicles
US9630279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wheel disc
US20100314932A1 (en) Automobile wheel
JP3669751B2 (ja) 片側フランジレスホイールリムの製造方法とその装置
JPS5915733B2 (ja) 車輛用合金ホイ−ルの製造方法
CN111163947B (zh) 车辆用轮盘和车辆用轮盘车轮
JP5095373B2 (ja) 車両用ホイール
JP6438153B2 (ja) ホイールディスクの製造方法、及び、ホイールディスク
JP5182144B2 (ja) 軌道輪部材の製造方法
US6584824B1 (en)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a vehicle wheel rim
US11554403B2 (en) Method of forming a balanced disc with angled lip
US20230278365A1 (en) Vehicle wheel disc, vehicle wheel including such a wheel disc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uch a wheel disc and vehicle wheel
RU2323834C1 (ru) Автомобильное колесо
JP5575551B2 (ja) 自動車用ホイールディスクの製造方法
US7520039B2 (en) Method for the post-treatment of deformed high-grade steel blanks
JP2014169078A (ja) 自動車用ホイールディスクの製造方法
CN107139647B (zh) 等强度轮辋及制作方法
GB2223989A (en) Wheel rim flange
JPH02134B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