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61923A - 内燃机引擎的加氢系统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引擎的加氢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61923A
CN103061923A CN2011103223582A CN201110322358A CN103061923A CN 103061923 A CN103061923 A CN 103061923A CN 2011103223582 A CN2011103223582 A CN 2011103223582A CN 201110322358 A CN201110322358 A CN 201110322358A CN 103061923 A CN103061923 A CN 1030619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tection switch
fuel ratio
air fuel
restructuring
methyl alcoh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32235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冯辉文
郑耀宗
雷敏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IQ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HUOCHUAN LINE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IQ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HUOCHUAN LIN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IQ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HUOCHUAN LINE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IQ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110322358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061923A/zh
Publication of CN1030619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6192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Output Control And Ontrol Of Special Type Engine (AREA)
  • Electrical Control Of Air Or Fuel Supplied To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内燃机引擎的加氢系统,其包含有甲醇输送装置及甲醇重组制氢装置。该甲醇输送装置包含设置有甲醇储槽与液泵,该液泵主要将甲醇储槽内的甲醇溶液汲出并由该输送管路输出。甲醇重组制氢器是设置在引擎的排气管的外部,且与该排气管呈贴合状,以吸收排气管的热量,以提升温度。该甲醇重组制氢器的温度到达重组制氢的温度时,可将流过的甲醇水溶液分子作重组而产生氢气与二氧化碳的气体。本发明更包含有:工作温度侦测开关、空燃比侦测开关、油门侦测开关。通过该工作温度侦测开关、空燃比侦测开关、油门侦测开关控制液泵的启动电路,进行制氢与加氢作业,使引擎内的稀薄燃料快速燃烧,达到省油与净化废气的目的。

Description

内燃机引擎的加氢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一种内燃机引擎的加氢系统,其主要在机体上直接生产氢气,并控制内燃机加氢的时机,以确实达到省油、减污的目的。
背景技术
由于车辆使用本身既是温室气体排放重要来源,同时又是高度倚赖石油的使用部门,故车辆节能减碳为重要政策方向。
一般的车辆用的内燃机引擎为达成良好的点火燃烧效率,车厂于内部设定其最佳的空燃比A值(空气与燃料的混合比率,通常为14.5-15.0),在此数值下能使燃料发挥最大的燃烧效益。国际知名的汽车制造商在生产省油车辆时,在油、气混合上,以精确的控制系统使空燃比接近这最佳A值。
空燃比越高表示燃料的含量越少,越能省油,但常导致引擎不稳定及震荡,也欠缺足够的马力来行驶。当空燃比大于A值时,表示燃料为相对稀薄。则点火时引擎内为稀薄燃烧的状态。稀薄燃烧会延迟爆炸的时间,使引擎内发生爆震现象,以至于引擎运转不顺畅。当汽车的引擎发生爆震现象时,车辆会产生剧烈震动,导致引擎效率的下降,且有熄火的情况,对车体及车内系统容易因爆震而损坏。
油箱所送出的油与进气歧管输入的空气,在混合后进入引擎内点火燃烧、爆炸,而推动引擎内的活塞作功。在燃烧过程中约有1/3的燃料未燃烧完全,而随废气由排气管排出,造成污染。空燃比过低时,会发生燃料燃烧不完全的现象,使废气污染度较高,影响空气品质,有害环保。由于氢气的燃烧能阶极低(0.017MJ;汽油,0.29MJ),快速燃烧而其火焰速度(3.2-4.4M/s)远比汽油的火焰速度(0.34M/s)快,因此,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们在引擎内加氢,通过氢气的助燃以提高燃油在引擎的燃烧效率,使原来无法完全稳定燃烧的燃料瞬间燃烧殆尽,也免除引擎的爆震,更使排放的废气中含碳量降低,减少污染。即利用氢燃料辅助提高石油能源的效率与净化其排气,从而减低石油的消耗及温室气体排放。但困难是如何在行驶的车辆在车上连续提供安全而低廉的氢气。
现阶段的作法,所要的氢气一种来自高压氢气钢瓶或储氢罐,另一种来自水的电解或电浆重组(Plasma reforming)所产生的氢气。前者所用的储氢设备笨重,昂贵,储存量有限,无法长期连续使用,这些缺点限制了这方法的实用性。
电解水获得氢气的方法,有下列的缺点:
1)所产的氢气与氧气2比1的比例混合(67%氢气及33%氧气),在氢气的自燃范围内(4-74%H2),有爆炸的危险,
2)水电解所要的电力(4-5度/立方米氢气)间接来自燃油在引擎的运作所产,如果氢气量高则引起燃油的浪费,抵销氢气助燃的效益,如果注入的氢气量低,则效益不彰。故此方法也难于达成预期的效益。
以电浆重组方法取得氢气,必须抽用电池的电能,于车上将汽油转制氢气,来进行氢气的助燃。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所开发出,并由ArvinMeritor与德国汽车的汽车工程公司IAV改良的Hydrogen-Boosted GasolineEngine通过车上产氢设备,添加15~30%氢气于现有汽车引擎,达成提升30%能源效率降低燃料成本,并且因为氢气的帮助使燃料更完全的燃烧,降低废气的排放量,更有效降低NOx的排放至几乎没有,这方法的设备复杂,昂贵,且其氢气浓度很低,约12-18%,效益有限。因此至今缺乏商业产品。
为突破上述三种方法的缺点及限制,在不改变原有内燃机结构情况下,本发明一方面以新颖的设备控制引擎的操作状态,满足氢气辅助燃料燃烧的条件。另采用一种特殊设计的甲醇重组氢气制造器,利用引擎废热生产氢气,注入引擎达成氢气助燃的效益20-30%。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内燃机引擎的加氢系统,其配合预设的空燃比设定值,控制加氢时机及加氢的量,并改善稀薄燃烧造成内燃机发生震暴现象及运转不顺畅,确实达到省油的目的。
本发明次一目的在提供一种内燃机引擎的加氢系统,其通过最适化的空油比值,以及利用内燃机废热提供热源给甲醇重组氢气制造器,于机体上直接连续生产氢气,可节省氢气生产所需能源,并通过系统设备加以控制,并可使内燃机内的油气燃料完全燃烧,清除废气中的碳,以降低污染。
本发明第三目的在提供一种内燃机引擎的加氢系统,其由产氢设备的温度及自动调节进油量,使氢气的加入时段与进氢量配合引擎的状态加以最适化的控制,以避免稀薄燃烧的情形下发生引擎的震荡与磨损。
本发明所提供的内燃机引擎的加氢系统,包含:一甲醇溶液输送装置、一甲醇重组制氢器、一工作温度侦测开关、一空燃比侦测开关、一油门侦测开关。该甲醇储槽内容置甲醇溶液。该液泵主要将甲醇储槽内的甲醇溶液汲出并由该输送管路输出。甲醇重组制氢器是设置在引擎的排气管的外部,且与该排气管呈贴合状,以吸收排气管的热量,以提升温度。该甲醇重组制氢器的温度到达重组制氢的温度时,可将流过的甲醇溶液的分子作重组而产生氢气与二氧化碳的气体。该含有氢气的气体沿管路送入进气管的进气歧管内,并通过引擎内活塞的动作进入引擎内与燃油一起点火燃烧。
本发明所提供的内燃机引擎的加氢系统,其中,工作温度侦测开关在侦测甲醇重组制氢器的温度达到甲醇重组制氢的工作温度时,输出一ON的讯号。该空燃比侦测开关侦测到进入引擎内的燃料的空燃比高于设定值时,输出一ON的讯号。油门侦测开关侦测到为油门为加油状态,输出一ON的讯号。即导通液泵启动电路,使引擎内的稀薄燃料快速燃烧、膨胀,而推动活塞运动。因此,在燃料稀薄的情形下也能使引擎正常运作,达到省油的目的。
本发明所提供的内燃机引擎的加氢系统,其中,引擎的进油管路包含设置二条分管来输送油料进入引擎。其中第一分管设置一手动微调开关,第二分管设置一常开状态的电磁阀。该空燃比侦测开关所设定的空燃比设定值与第一分管上所设置的手动微调开关所设定的进油量相互对应调整、设定。
本发明所提供的引擎的加氢系统,其中,该空燃比侦测开关侦测引擎所排出废气的含氧量,来判知进入引擎内燃料的空燃比。
本发明所提供的内燃机引擎的加氢系统,其中,该甲醇重组制氢器的工作温度为220~330℃。该甲醇重组制氢器的超过300℃时,可启动一散热风扇降温。
本发明所提供的内燃机引擎的加氢系统,其更包含设置有一润滑剂添加装置,该润滑剂添加单元包含设置有润滑剂储槽及电磁阀。当液泵启动时,该润滑剂添加单元即定时定量输出润滑剂,并送入引擎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加氢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加氢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与图4所示电路结构整合后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加氢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加氢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7与图9所示电路结构整合后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甲醇储槽;101-液面侦测开关;11-甲醇重组制氢器;111-管路;112-散热风扇;12-液泵;13-进气管;131-气气岐管;14-引擎;141-排气管;142-活塞;15-输送管路;151-预热区;152-回流管路;153-电磁阀;16-油箱;17-进油管;171-第一分管;172-第二分管;173-手动微调开关;174-电磁阀;18-冷却液输送管路;181-液泵;20-工作温度侦测开关;30-空燃比侦测开关;40-油门侦测开关;50-电池装置;51-显示灯;60-手动选择开关;61-第一接点;62-第二接点;63-第三接点;60’-手动选择开关;61’-第一接点;62’-第二接点;63’-第三接点;70-润滑剂添加装置;71-润滑剂储槽;72-输送管路;73-电磁阀。
具体实施方式
在环保意识高涨与能源缺乏的今日,省油与少污染才是人类追求的目标。本发明所揭露的引擎的加氢系统,主要在控制甲醇溶液输送时机,使甲醇溶液于甲醇重组制氢器处产生氢气,该氢气能够送入引擎内达到对引擎的加氢的操作。
请参阅图1及图2。本发明的内燃机引擎的加氢系统,其主要控制一液泵12作动,以将甲醇储槽10内的甲醇溶液输送到一甲醇重组制氢器11处产生氢气。该氢气经进气歧管131送入引擎14内与燃油一起点火燃烧。本发明的内燃机引擎14的加氢系统包含:一甲醇溶液输送装置、一甲醇重组制氢器11、一工作温度侦测开关20、一空燃比侦测开关30、一油门侦测开关40。该甲醇溶液输送装置包含设置一甲醇储槽10、一液泵12、以及输送管路15。该甲醇储槽10内容置甲醇溶液。该液泵12主要将甲醇储槽10内的甲醇溶液汲出并由该输送管路15输出。甲醇重组制氢器11是设置在引擎14的排气管141的外部,且与该排气管141呈贴合状,以吸收排气管141的热量,以提升温度。实作时,亦可考虑将该甲醇重组制氢器11以贴靠引擎14的方式设置。该甲醇重组制氢器11与甲醇溶液的输送管路15连通。该甲醇重组制氢器11的温度到达重组制氢的温度时,可将流过的甲醇溶液的分子作重组而产生氢气与二氧化碳的气体。该含有氢气的气体沿管路111送入进气管13的进气歧管131内。
该工作温度侦测开关20侦测到甲醇重组制氢器11的温度达到设定值时,输出一ON的讯号。该甲醇重组制氢器11的工作温度设定在220~330℃。该空燃比侦测开关30内部已设定一空燃比设定值,并在侦测到进入引擎14内燃料空燃比高于或等于该空燃比设定值,输出ON的讯号。该油门侦测开关40侦测到油门状态为加油状态时,输出ON的讯号。当工作温度侦测开关20、空燃比侦测开关30、油门侦测开关40同时输出ON的讯号时,即导通液泵12的启动电路,将甲醇溶液输送到甲醇重组制氢器11处产生氢气,该氢气经由进气歧管131送入引擎14内。引擎14内活塞142的运动可将进气歧管131内的含氢空气吸入,并点火燃烧。启动液泵12所需电源由一电池装置50供应。在电路中设置有一显示灯51,可在电路导通时发光。该电池装置50可为车辆本身已设置的电池。
内燃机引擎14在制造生产完成出厂销售时,都会标示空燃比的最佳值。例如:汽车引擎在出厂时所预设的最佳值可以为14.5~15.5。本发明针对不同的内燃机引擎14,可于空燃比侦测开关30内设定不同的空燃比设定值,且该空燃比设定值必然高于引擎14出厂预设的最佳空燃比。
油箱16与引擎14之间的进油管路17包含设置二条分管171、172来输送油料进入引擎14。其中的第一分管171设置一手动微调开关173,第二分管172设置一常开状态的电磁阀174。液泵12的启动电路导通时,该电磁阀174同时导通电路作动,而封闭该第二分管172。该第一分管171上所设置的手动微调开关173所设定的进油量,与空燃比侦测开关20所设定的空燃比设定质是相互对应调整、设定。当第二分管172的管路被封闭后,就由第一分管171上手动微调开关173所调整的进油量来决定进入引擎14内的燃料的空燃比。
该空燃比侦测开关30侦测空燃比的方式,可选择侦测引擎14所排放废气的含氧量来判知。并由侦测含氧量所得的电位值(电动势)来判定。工作温度侦测开关20侦测到甲醇重组制氢器11的温度达到设定的工作温度时,即表示甲醇重组制氢器11能对流经的甲醇溶液加热产生氢气气体。该工作温度侦测开关20即呈导通状。空燃比侦测开关30所侦测的空燃比达到设定值时,表示进油量减少,则进入引擎14内的燃油的含量为稀薄状态。该空燃比侦测开关30即呈导通状。油门侦测开关30侦测到为加油状态时,表示为加油到引擎14内的状态。油门侦测开关30即呈导通状。则液泵12的启动电路导通,进行制氢与加氢的操作。凭借氢气的快速燃烧作用,使油料燃烧加速,使引擎14内不会发生延迟爆炸,即无爆震现象。
工作温度侦测开关20侦测到甲醇重组制氢器11的温度低于设定值时,即表示甲醇重组制氢器11无法对流经的甲醇溶液加热产生氢气。则工作温度侦测开关40为断路。该空燃比侦测开关30所侦测的空燃比低于设定值时,表示进油量较高,无须对引擎14内作加氢操作。该空燃比侦测开关30为断路。油门侦测开关40侦测到为未加油状态时,表示尚未对引擎14作加油处理,无须对引擎14内作加氢操作。油门侦测开关40为断路。故工作温度侦测开关20、空燃比侦测开关20、油门侦测开关30中有任一个单元未输出ON的讯号时,液泵12的启动电路即为未导通的断路状态,不输送甲醇溶液。工作温度侦测开关20未输出ON的讯号,该电磁阀174自动回复到常开状态,放大送油量,避免引擎14内部发生稀薄燃烧。
前述液泵12启动电路中包含设置有一液面侦测开关101,该液面侦测开关101侦测到甲醇储槽10内的甲醇溶液不足时,会切断液泵12的启动电路。
该甲醇重组制氢器11的超过300℃时,可开启散热风扇112降温,以降低甲醇重组制氢器11工作环境的温度,以提高安全性。本发明若是运用在汽车引擎上,该甲醇重组制氢器11可位于空调设备的散热器附近,则该甲醇重组制氢器11的外部可由隔热材(图上未示出)包裹,以避免散热器的散热风扇(图上未示出)的风吹袭而降温。又,在甲醇重组制氢器11的温度超过设定值时打开隔热材,通过该散热风扇降温。
该甲醇重组制氢器11是架设在引擎的排气管141的外部,除了能快速升温外,还能进一步的降低引擎14的温度,使活塞142与引擎14壁面的间隙缩小到正常状态。
该甲醇溶液输出管路15上设置有一段预热区151,能够对甲醇溶液加热到超过100℃。则甲醇溶液在流经甲醇重组制氢器11时,可快速升温到设定值以上。该甲醇输出管路15上的预热区151是缠绕在排气管141上,以吸收废气的热量而升温。该甲醇溶液的输出管路15连接一回流管路152,可将甲醇溶液导回甲醇储槽10内。该甲醇溶液的回流管路152设置有常开的电磁阀153,该电磁阀153在导通液泵12启动电路的同时作动,封闭回流管路152。
以上所述的内燃机引擎14可为汽车引擎。实车测试结果如下:
以现代汽车2005年款1300cc GETZ进行测试,将本发明系统安装于该车上,以75%H2/25%CO2钢瓶供应氢气源,测试自动模式下,测试氢气的供应与否对油耗影响的差别。测试路线为龟山文化一路加油站经国道一号至内湖交流道来回,共51.3公理的路程,于高速公路上转速维持在2000-2200rpm,时速维持在90-100km/hr之间,共测试三组数据如下表。
Figure BSA00000596373500071
Figure BSA00000596373500081
由上表中可以发现,第一趟(Trip-01)为不加氢气下的基准值,测试结果油耗量为15.3公里/公升,第二趟加氢量为509L/hr,油耗为20.5公里/公升,可节省25.6%燃油消耗,通入汽车引擎的氢气与汽油的热量比为5%。第三趟将氢气量提高至1700公升/小时,油耗为17.9公里/公升,可节省14.6%燃油消耗,通入汽车引擎的氢气与汽油的热量比为14.54%。表示添加适量的氢气有助于降低耗油量的效果。
前述该甲醇溶液输送装置包含设置一冷却液输送管路18。当甲醇重组制氢器11温度超过300℃时,该冷却液输送管路18可输送甲醇溶液进入甲醇重组制氢器11的冷却孔道,再回留至甲醇储槽10内,对该甲醇重组制氢器11进行降温。该冷却液输送管路18上可设置另一个液泵181,当工作温度侦测开关20侦测到甲醇重组制氢器11温度超过300℃时,即令该液泵181作动,以输出低温的甲醇溶液,避免温度过高烧毁甲醇重组制氢器内的触媒(图上未示出)。
图1所示的本发明实施例为一种以节能为主要目的的自动加氢控制。该实施例利用空燃比侦测开关30来控制该液泵12的启动电路,使空燃比高于设定值时始进行加氢操作,达到降低耗油量的目的,同时也会使原来无法完全稳定燃烧的燃料瞬间燃烧殆尽,使排放的废气中的含碳量降低,减少污染。
图3所示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其为一种以减污为主要目的的全程加氢控制。图4为图3所示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内燃机引擎的加氢系统包含:一甲醇溶液输送装置、一甲醇重组制氢器11、一工作温度侦测开关20、一油门侦测开关40。该工作温度侦测开关20、油门侦测开关40同时输出ON的讯号时,即导通液泵12的启动电路,将甲醇溶液输送到甲醇重组制氢器11处产生氢气,该氢气经由进气歧管131送入引擎14内。全程加氢操作,亦通过氢气燃烧所释出的能量达到省油的目的,但省油效率不及前述的自动加氢控制。由于为全程加氢,可使燃料完全燃烧殆尽,而净化排气,无污染。
前述的图1与图3的实施例中液泵的启动电路,可通过一手动选择开关60来控制,见图5所示的电路结构示意图。该手动选择开关60可选择第一接点61,构成图2所示的电路结构,作节能模式的自动加氢控制;选择第三接点63,构成图4所示的电路结构,作减污模式的全程加氢控制;选择第二接点62,即关闭加氢系统。
氢气的活性高,且可快速燃烧,除了可将燃料燃烧殆尽,可大幅降低排气污染量以外,也会很容易将引擎14内的物质烧光殆尽。当引擎14内壁面的润滑剂(油)被烧光时,活塞与汽门的移动就会产生问题。因此,本发明另设置有一润滑剂添加装置70,其包含一润滑剂储槽71、一润滑剂输送管路72、及设置在该润滑剂输送管路72上的常关状态的电磁阀73。液泵12启动电路导通的同时,该电磁阀73作动导通润滑剂输送管路72,即定时定量地输出润滑剂,并由引擎14的油气喷嘴(图上未示出)与油、气混合燃料一起喷入引擎14内,提供活塞142运动所需的润滑剂,同时可对喷嘴与汽门提供保护作用。该润滑剂每次的输出量与每二次的间隔时间,可视实际需要设定。
本发明亦可运用在燃油发电机上,如图6所示的第三实施例。图7为图6所示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的示意图。该实施例的内燃机引擎的加氢系统包含:一甲醇溶液输送装置、一甲醇重组制氢器11、一工作温度侦测开关20、一空燃比侦测开关30。工作温度侦测开关20、空燃比侦测开关30同时输出ON的讯号时,即导通液泵12的启动电路,将甲醇溶液输送到甲醇重组制氢器11处产生氢气,该氢气经由进气歧管12送入引擎14内。引擎14内活塞142的运动可将进气歧管131内的含氢空气吸入,并点火燃烧。此种控制为节能模式的自动加氢控制。
如图8所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为运用在燃油发电机上的减污模式的全程加氢控制。图9为图8所示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的示意图。该实施例的内燃机引擎的加氢系统包含:一甲醇溶液输送装置、一甲醇重组制氢器11、一工作温度侦测开关20。工作温度侦测开关20输出ON的讯号时,即导通液泵12的启动电路,将甲醇溶液输送到甲醇重组制氢器11处产生氢气,以对引擎14作加氢操作。前述的图6与图8的实施例中液泵的启动电路,可通过一手动选择开关60’来控制,见图10所示的电路结构示意图。该手动选择开关60’可选择第一接点61’,构成图7所示的电路结构,作节能模式的自动加氢控制;选择第三接点63,,构成图9所示的电路结构,作减污模式的全程加氢控制;选择第二接点62’,即关闭加氢系统。
本发明所提供的内燃机引擎的加氢系统,可运用在各种型式的燃油引擎(例如:车辆引擎、发电机引擎)上,都能发挥节省燃油与降低污染的功能。本发明对引擎的加氢的控制,可在空燃比高的油料稀薄下加氢,以避免引擎爆震与节省燃油;可在甲醇重组制氢器上未达作业条件时,自动放大油路,以使引擎内空燃比较低,而能避免稀薄燃烧发生。故本发明所提供的加氢系统除了能达到省油、降低污染外,还能避免引擎内因稀薄燃烧的爆震情形,为理想而又实用的设计。
以上说明对本发明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所附说明书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做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7)

1.一种内燃机引擎的加氢系统,其特征在于,其包含:
一甲醇溶液输送装置,其包含设置一甲醇储槽、一液泵、以及输送管路;该甲醇储槽内容置甲醇溶液;该液泵主要将甲醇储槽内的甲醇溶液汲出并由该输送管路输出;
一甲醇重组制氢器,其是设置在引擎的排气管的外部,且与该排气管呈贴合状,以吸收排气管的热量;该甲醇重组制氢器与甲醇溶液的输送管路连通;该甲醇重组制氢器的温度到达重组制氢的温度时,可将甲醇溶液的分子作重组而产生氢气与二氧化碳的气体;该含有氢气的气体送入引擎的进气歧管内;
一工作温度侦测开关,其侦测到甲醇重组制氢器的温度达到甲醇重组制氢的工作温度时,输出ON的讯号,导通该液泵的启动电路,将甲醇溶液输送到甲醇重组制氢器处产生氢气,该氢气经由进气歧管送入引擎内与燃油一起点火燃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引擎的加氢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甲醇重组制氢器的工作温度为220-33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燃机引擎的加氢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甲醇重组制氢器的超过300℃时,启动一风扇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引擎的加氢系统,其特征在于,其更包含一油门侦测开关,其侦测到油门状态为加油状态时,输出ON的讯号;该工作温度侦测开关与油门侦测开关同时输出ON的讯号时,即导通该液泵的启动电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引擎的加氢系统,其特征在于,其更包含一空燃比侦测开关;该空燃比侦测开关内部设定一空燃比设定值,该空燃比设定值大于引擎出厂预设的最佳值;该空燃比侦测开关侦测到进入引擎内燃料空燃比高于该空燃比设定值时,输出ON的讯号;该工作温度侦测开关、空燃比侦测开关同时输出ON的讯号时,即导通该液泵的启动电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燃机引擎的加氢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引擎的进油管路包含设置二条分管来输送油料进入引擎;其中第一分管设置一手动微调开关,第二分管设置一常开状态的电磁阀;该空燃比侦测开关所设定的空燃比设定值与第一分管上所设置的手动微调开关所设定的进油量相互对应调整、设定;该第二分管的电磁阀在液泵的启动电路导通时启动,而关闭第二分管的进油管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燃机引擎的加氢系统,其特征在于,工作温度侦测开关未输出ON的讯号,该电磁阀自动回复到常开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燃机引擎的加氢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空燃比侦测开关侦测引擎所排出废气的含氧量,来判知进入引擎内燃料的空燃比。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燃机引擎的加氢系统,其特征在于,其更包含一空燃比侦测开关;该空燃比侦测开关内部设定一空燃比设定值,该空燃比设定值大于引擎出厂预设的最佳值;该空燃比侦测开关侦测到进入引擎内燃料空燃比高于该空燃比设定值时,输出ON的讯号;该工作温度侦测开关、油门侦测开关、空燃比侦测开关同时输出ON的讯号时,即导通该液泵的启动电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内燃机引擎的加氢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引擎的进油管路包含设置二条分管来输送油料进入引擎;其中第一分管设置一手动微调开关,第二分管设置一常开状态的电磁阀;该空燃比侦测开关所设定的空燃比设定值与第一分管上所设置的手动微调开关所设定的进油量相互对应调整、设定;该第二分管的电磁阀在液泵的启动电路导通时启动,而关闭第二分管的进油管路。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内燃机引擎的加氢系统,其特征在于,工作温度侦测开关未输出ON的讯号,该电磁阀自动回复到常开状态。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内燃机引擎的加氢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空燃比侦测开关侦测引擎所排出废气的含氧量,来判知进入引擎内燃料的空燃比。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引擎的加氢系统,其特征在于,液泵启动电路中包含设置有一液面侦测开关,该液面侦测开关侦测到甲醇储槽内的甲醇溶液不足时,会切断液泵启动电路。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引擎的加氢系统,其特征在于,其更包含设置有一润滑剂添加单元,该润滑剂添加单元包含设置有一润滑剂储槽及一常闭状态的电磁阀;当液泵启动电路导通时,该电磁阀作间歇式作动,以定时定量地输出润滑剂,并送入引擎内。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引擎的加氢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甲醇溶液输出管路上设置有一段预热区,该预热区是缠绕在排气管,而能够对甲醇溶液加热。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内燃机引擎的加氢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甲醇溶液的输出管路连接一回流管路,用于将甲醇溶液导回甲醇储槽内;该回流管路设置有常开的电磁阀,该电磁阀在该液泵的启动电路导通的同时作动,封闭回流管路。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引擎的加氢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甲醇溶液输送装置包含设置一冷却液输送管路;当甲醇重组制氢器温度超过300℃时,该冷却液输送管路可输送甲醇溶液进入甲醇重组制氢器的冷却孔道,再回留至甲醇储槽内,对该甲醇重组制氢器进行降温。
CN2011103223582A 2011-10-21 2011-10-21 内燃机引擎的加氢系统 Pending CN10306192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3223582A CN103061923A (zh) 2011-10-21 2011-10-21 内燃机引擎的加氢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3223582A CN103061923A (zh) 2011-10-21 2011-10-21 内燃机引擎的加氢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61923A true CN103061923A (zh) 2013-04-24

Family

ID=481047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223582A Pending CN103061923A (zh) 2011-10-21 2011-10-21 内燃机引擎的加氢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061923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96653A (zh) * 2014-09-02 2014-12-10 三明市智达胜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内燃机原子增压节能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16586A (zh) * 2000-04-03 2001-10-10 张树 降低柴油发动机碳烟的方法及其消烟净化装置
US20070137191A1 (en) * 2004-06-22 2007-06-21 Gas Technology Institute Advanced high efficiency, ultra-low emission, thermochemically recuperated recipro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01016870A (zh) * 2007-02-27 2007-08-15 浙江凯吉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 甲醇-氢组合燃料发动机
CN101126338A (zh) * 2006-08-16 2008-02-20 梁真彰 内燃机排气管余热节油环保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16586A (zh) * 2000-04-03 2001-10-10 张树 降低柴油发动机碳烟的方法及其消烟净化装置
US20070137191A1 (en) * 2004-06-22 2007-06-21 Gas Technology Institute Advanced high efficiency, ultra-low emission, thermochemically recuperated recipro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01126338A (zh) * 2006-08-16 2008-02-20 梁真彰 内燃机排气管余热节油环保装置
CN101016870A (zh) * 2007-02-27 2007-08-15 浙江凯吉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 甲醇-氢组合燃料发动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96653A (zh) * 2014-09-02 2014-12-10 三明市智达胜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内燃机原子增压节能装置
CN104196653B (zh) * 2014-09-02 2016-04-27 三明市智达胜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内燃机原子增压节能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06399A (zh) 可之后设置于使用液体燃料的内燃机的后置式气体燃料供给成套附件
CN103061924A (zh) 利用引擎废热启动甲醇重组器的引擎加氢装置
Krishna Emissions control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spark ignition engine with oxy-hydrogen blending
CN105697198B (zh) 醇-氢-电混合动力系统
CN106042909A (zh) 含水乙醇氢混燃料动力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0816800A (zh) 柴燃联合动力装置和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系统及其燃料供给方法
CN105733710A (zh) 高效护车环保燃油添加剂
CN109184929B (zh) 一种双燃料发动机点火燃烧综合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1907047A (zh) 一种汽车燃料用氢氧助燃物质的混合系统
CN106089503A (zh) 含水乙醇氢混燃料动力系统
CN103061923A (zh) 内燃机引擎的加氢系统
TW201317439A (zh) 利用引擎廢熱啟動甲醇重組器的引擎加氫裝置
KR20140035192A (ko) 브라운 가스를 이용하는 자동차엔진 유니트
CN204646415U (zh) 一种电动汽车发电机组
CN204060985U (zh) 一种内燃机原子增压节能装置
CN210068340U (zh) 船用甲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混合器
CN103183316B (zh) 利用发动机废热启动的甲醇重组器
CN100371581C (zh) 一种加氧式内燃机
TW201317440A (zh) 內燃機引擎的加氫系統
CN103573405A (zh) 注空气采油废气燃烧发电工艺
CN105694997A (zh) 高效护车环保燃料油
CN103541838B (zh) 设置在排气管内用来制氢的触媒转换装置
Adnan et al.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unmodified DI diesel engine with hydrogen addition
CN214092043U (zh) 氢气与甲醇混合燃烧的动力系统
Alm ElDin Mohamad et al. An overview of the Effect of using HHO on Spark ignition and direct injection engines combustion, performances, and emissions characteristic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