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39384A - 漂浮鱼礁 - Google Patents

漂浮鱼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39384A
CN103039384A CN2012100989221A CN201210098922A CN103039384A CN 103039384 A CN103039384 A CN 103039384A CN 2012100989221 A CN2012100989221 A CN 2012100989221A CN 201210098922 A CN201210098922 A CN 201210098922A CN 103039384 A CN103039384 A CN 1030393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module
blind hole
right connector
left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9892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39384B (zh
Inventor
姜少杰
王伟定
王骁
俞静仪
彭伟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210098922.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039384B/zh
Publication of CN1030393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393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393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3938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Landscapes

  • Artificial Fish Reefs (AREA)
  • Revetment (AREA)

Abstract

一种漂浮鱼礁。它包括鱼礁本体,其特征所述鱼礁本体由漂浮球、漂浮块及底座模块组合所构成,所述漂浮球的底面中部处所设的呈爪形状的缆绳环与所述漂浮块的呈“十”字形状的上梁之间通过一上缆绳连接,所述漂浮块底座中部处均布的缆绳连接孔处与所述底座模块组合的模块组合层顶盖上的呈弧形状的吊环之间且分别一一通过下缆绳连接,所述底座模块组合且通过其模块组合层底座下的底脚最后固定于浅海海底。本发明的漂浮鱼礁富有动感性且具有新颖性,所述漂浮球及漂浮块均可在水体中漂浮,既改善了海洋生态环境及水体景观,又给力对鱼类等诱惑并大大提高鱼类等集聚,有利于鱼类增殖和优化渔业资源。本发明的漂浮鱼礁可适用投入浅海海底中作为人工鱼礁。

Description

漂浮鱼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人工鱼礁,特别是涉及一种漂浮鱼礁。
背景技术
在海中设置构造物,其目的是为改善海域生态环境,营造海洋生物栖息的良好环境,为鱼类等提供繁殖、生长、索饵和庇敌的场所,达到保护、增殖和提高渔获量的目的。
传统的人工鱼礁从废弃的汽车到轮船,由钢铁制作到水泥构建,凡此种种人工鱼礁均为固定式,投放在浅海海底,长期之下且使海底景象显得单调、乏味及古板,同时,也使海底暗淡无光,缺乏生气,尤其是对鱼类等诱惑力大而无当,由此,使海洋生态环境构建逊色,大大降低鱼类等集聚,且不利于增殖和优化渔业资源、修复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拯救珍稀濒危生物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促进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等等诸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漂浮鱼礁,它不但能有效聚集鱼类等,为鱼类等提供繁殖、生长、索饵和庇敌的场所,而且,动静结构结合,对鱼类等颇具诱惑力,并便于加工制造,同时运输方便。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的漂浮鱼礁包括鱼礁本体,所述鱼礁本体由漂浮球、漂浮块及底座模块组合所构成,所述漂浮球呈球体形状,所述漂浮球周壁上分布有呈横向的环形状槽,所述漂浮球底面中部处设有一缆绳环,所述缆绳环呈爪形状,所述漂浮块由漂浮块底座及漂浮块底座上端面边缘处分别向上延伸的且相邻之间相互连接着的第一墙体、第二墙体、第三墙体及第四墙体所形成,所述第一墙体、第二墙体、第三墙体及第四墙体的右端部的上、下端部均分别设有一正方形孔,所述第一墙体、第二墙体、第三墙体及第四墙体的左端部的上端部右端及下端部左端均分别设有一竖向的长方形孔,所述漂浮块的第一墙体、第二墙体、第三墙体及第四墙体内壁的中部处分别与一呈“十”字形状的中梁形成连接固定,所述漂浮块的第一墙体、第二墙体、第三墙体及第四墙体内壁上端端部的中部处分别与一呈“十”字形状的上梁形成连接固定,所述呈“十”字形状的上梁的中部处与所述呈“十”字形状的中梁的中部处之间连接有一上立柱,所述呈“十”字形状的中梁的中部处与底座内端面的中部处之间连接有一下立柱,所述呈“十”字形状的中梁的右横向梁的左端部的前端面处与漂浮块底座上端面前边缘相对处之间跨接有一前下斜板,所述呈“十”字形状的中梁的右横向梁的右端部的后端面处与第三墙体内壁上端边缘相对处之间跨接有一后上斜板,所述呈“十”字形状的中梁的左横向梁的左端部的前端面处与第一墙体内壁上端边缘相对处之间跨接有一前上斜板,所述呈“十”字形状的中梁的左横向梁的右端部的后端面处与漂浮块底座上端面后边缘相对处之间跨接有一后下斜板,所述呈“十”字形状的中梁的前纵向梁的前端部的右侧面处与第二墙体内壁上端边缘相对处之间跨接有一右上斜板,所述呈“十”字形状的中梁的前纵向梁的后端部的左侧面处与漂浮块底座上端面左边缘相对处之间跨接有一左下斜板,所述呈“十”字形状的中梁的后纵向梁的前端部的右侧面处与漂浮块底座上端面右边缘相对处之间跨接有一右下斜板,所述呈“十”字形状的中梁的后纵向梁的后端部的左侧面处与第四墙体内壁上端边缘相对处之间跨接有一左上斜板,所述漂浮块底座的中部处均布有缆绳连接孔,所述底座模块组合由模块组合层顶盖、模块组合层及模块组合层底座所构成,所述模块组合层顶盖呈环状体,所述呈环状体的模块组合层顶盖的上端面上均布有呈弧形状的吊环,所述呈环状体的模块组合层顶盖的下端面上均布有顶盖连接头,所述顶盖连接头的上端部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呈圆锥形状,所述模块组合层由上模块组合层、中模块组合层及下模块组合层所形成, 所述上模块组合层由上第一模块组、上第二模块组及上第三模块组形成,所述上第一模块组由上第一上模块、上第一中模块及上第一下模块构成,所述上第一上模块由上第一上模块体及其两端的上第一上左连接件、上第一上右连接件所构成,所述上第一上模块体呈弧形状,所述上第一上左连接件、上第一上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一上左连接盲孔、上第一上右连接盲孔,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一上左连接头、上第一上右连接头,所述上第一上左连接头、上第一上右连接头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上第一上模块体两端分别与所述上第一上左连接件、上第一上右连接件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上第一中模块由上第一中模块体及其两端的上第一中左连接件、上第一中右连接件所构成,所述上第一中模块体呈弧形状,所述上第一中左连接件、上第一中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一中左连接盲孔、上第一中右连接盲孔,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一中左连接头、上第一中右连接头,所述上第一中左连接头、上第一中右连接头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上第一中模块体两端分别与上第一中左连接件、上第一中右连接件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上第一下模块由上第一下模块体及其两端的上第一下左连接件、上第一下右连接件所构成,所述上第一下模块体呈弧形状,所述上第一下左连接件、上第一下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一下左连接盲孔、上第一下右连接盲孔,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一下左连接头、上第一下右连接头,所述上第一下左连接头、上第一下右连接头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上第一下模块的两端分别与上第一下左连接件、上第一下右连接件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上第一模块组由上第一上模块、上第一中模块及上第一下模块叠加后形成,且上第一模块组的上第一中模块的上第一中模块体两端的上第一中左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上第一中左连接头及上第一中右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上第一中右连接头分别插入在上第一下模块的上第一下模块体两端的上第一下左连接件上端面上的上第一下左连接盲孔及上第一下右连接件上端面上的上第一下右连接盲孔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上第一上模块的上第一上模块体两端的上第一上左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上第一上左连接头及上第一上右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上第一上右连接头分别插入在上第一中模块的上第一中模块体两端的上第一中左连接件上端面上的上第一中左连接盲孔及上第一中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的上第一中右连接盲孔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上第二模块组由上第二上模块、上第二中模块及上第二下模块所构成,所述上第二上模块由上第二上模块体及其两端的上第二上左连接件、上第二上右连接件所构成,所述上第二上模块体呈弧形状,所述上第二上左连接件、上第二上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二上左连接盲孔、上第二上右连接盲孔,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二上左连接头、上第二上右连接头,所述上第二上左连接头、上第二上右连接头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上第二上模块体两端分别与上第二上左连接件、上第二上右连接件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上第二中模块由上第二中模块体及其两端的上第二中左连接件、上第二中右连接件所构成,所述上第二中模块体呈弧形状,所述上第二中左连接件、上第二中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二中左连接盲孔、上第二中右连接盲孔,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二中左连接头、上第二中右连接头,所述上第二中左连接头、上第二中右连接头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上第二中模块体两端分别与上第二中左连接件、上第二中右连接件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上第二下模块由上第二下模块体及其两端的上第二下左连接件、上第二下右连接件所构成,所述上第二下模块体呈弧形状,所述上第二下左连接件、上第二下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二下左连接盲孔、上第二下右连接盲孔,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二下左连接头、上第二下右连接头,所述上第二下左连接头、上第二下右连接头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上第二下模块体的两端分别与上第二下左连接件、上第二下右连接件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上第二模块组由上第二上模块、上第二中模块及上第二下模块叠加后形成,且上第二模块组的上第二中模块的上第二中模块体两端的上第二中左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上第二中左连接头及上第二中右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上第二中右连接头分别插入在上第二下模块的上第二下模块体两端的上第二下左连接件上端面上的上第二下左连接盲孔及上第二下右连接件上端面上的上第二下右连接盲孔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上第二上模块的上第二上模块体两端的上第二上左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上第二上左连接头及上第二上右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上第二上右连接头分别插入在上第二中模块的上第二中模块体两端的上第二中左连接件上端面上的上第二中左连接盲孔及上第二中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的上第二中右连接盲孔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上第三模块组由上第三上模块、上第三中模块及上第三下模块所构成,所述上第三上模块由上第三上模块体及其两端的上第三上左连接件、上第三上右连接件所构成,所述上第三上模块体呈弧形状,所述上第三上左连接件、上第三上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三上左连接盲孔、上第三上右连接盲孔,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三上左连接头、上第三上右连接头,所述上第三上左连接头、上第三上右连接头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上第三上模块体两端分别与上第三上左连接件、上第三上右连接件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上第三中模块由上第三中模块体及其两端的上第三中左连接件、上第三中右连接件所构成,所述上第三中模块体呈弧形状,所述上第三中左连接件、上第三中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三中左连接盲孔、上第三中右连接盲孔,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三中左连接头、上第三中右连接头,所述上第三中左连接头、上第三中右连接头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上第三中模块体的两端分别与上第三中左连接件、上第三中右连接件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上第三下模块由上第三下模块体及其两端的上第三下左连接件、上第三下右连接件所构成,所述上第三下模块体呈弧形状,所述上第三下左连接件、上第三下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三下左连接盲孔、上第三下右连接盲孔,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三下左连接头、上第三下右连接头,所述上第三下左连接头、上第三下右连接头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上第三下模块体的两端分别与上第三下左连接件、上第三下右连接件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上第三模块组由上第三上模块、上第三中模块及上第三下模块叠加后形成,且上第三模块组的上第三中模块的上第三中模块体两端的上第三中左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上第三中左连接头及上第三中右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上第三中右连接头分别插入在上第三下模块的上第三下模块体两端的上第三下左连接件上端面上的上第三下左连接盲孔及上第三下右连接件上端面上的上第三下右连接盲孔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上第三上模块的上第三上模块体两端的上第三上左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上第三上左连接头及上第三上右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上第三上右连接头分别插入在上第三中模块的上第三中模块体两端的上第三中左连接件上端面上的上第三中左连接盲孔及上第三中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的上第三中右连接盲孔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中模块组合层由中第一模块组、中第二模块组及中第三模块组所形成,所述中第一模块组由中第一上模块、中第一中模块及中第一下模块所构成,所述中第一上模块由中第一上模块体及其两端的中第一上左连接件、中第一上右连接件所构成,所述中第一上模块体呈弧形状,所述中第一上左连接件、中第一上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中第一上左连接盲孔、中第一上右连接盲孔,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中第一上左连接头、中第一上右连接头,所述中第一上左连接头、中第一上右连接头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中第一上模块体的两端分别与中第一上左连接件、中第一上右连接件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中第一中模块由中第一中模块体及其两端的中第一中左连接件、中第一中右连接件所构成,所述中第一中模块体呈弧形状,所述中第一中左连接件、中第一中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中第一中左连接盲孔、中第一中右连接盲孔,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中第一中左连接头、中第一中右连接头,所述中第一中左连接头、中第一中右连接头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中第一中模块体的两端分别与中第一中左连接件、中第一中右连接件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中第一下模块由中第一下模块体及其两端的中第一下左连接件、中第一下右连接件所构成,所述中第一下模块体呈弧形状,所述中第一下左连接件、中第一下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中第一下左连接盲孔、中第一下右连接盲孔,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中第一下左连接头、中第一下右连接头,所述中第一下左连接头、中第一下右连接头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中第一下模块体的两端分别与中第一下左连接件、中第一下右连接件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中第一模块组由中第一上模块、中第一中模块及中第一下模块叠加后形成,且中第一模块组的中第一中模块的中第一中模块体两端的中第一中左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中第一中左连接头及中第一中右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中第一中右连接头分别插入在中第一下模块的中第一下模块体两端的中第一下左连接件上端面上的中第一下左连接盲孔及中第一下右连接件上端面上的中第一下右连接盲孔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中第一上模块的中第一上模块体两端的中第一上左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中第一上左连接头及中第一上右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中第一上右连接头分别插入在中第一中模块的中第一中模块体两端的中第一中左连接件上端面上的中第一中左连接盲孔及中第一中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的中第一中右连接盲孔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中第二模块组由中第二上模块、中第二中模块及中第二下模块所构成,所述中第二上模块由中第二上模块体及其两端的中第二上左连接件、中第二上右连接件所构成,所述中第二上模块体呈弧形状,所述中第二上左连接件、中第二上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中第二上左连接盲孔、中第二上右连接盲孔,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中第二上左连接头、中第二上右连接头,所述中第二上左连接头、中第二上右连接头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中第二上模块体的两端分别与中第二上左连接件、中第二上右连接件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中第二中模块由中第二中模块体及其两端的中第二中左连接件、中第二中右连接件所构成,所述中第二中模块体呈弧形状,所述中第二中左连接件、中第二中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中第二中左连接盲孔、中第二中右连接盲孔,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中第二中左连接头、中第二中右连接头,所述中第二中左连接头、中第二中右连接头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中第二中模块体的两端分别与中第二中左连接件、中第二中右连接件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 所述中第二下模块由中第二下模块体及其两端的中第二下左连接件、中第二下右连接件所构成,所述中第二下模块体呈弧形状,所述中第二下左连接件、中第二下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中第二下左连接盲孔、中第二下右连接盲孔,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中第二下左连接头、中第二下右连接头,所述中第二下左连接头、中第二下右连接头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中第二下模块体的两端分别与中第二下左连接件、中第二下右连接件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中第二模块组由中第二上模块、中第二中模块及中第二下模块叠加后形成,且中第二模块组的中第二中模块的中第二中模块体两端的中第二中左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中第二中左连接头及中第二中右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中第二中右连接头分别插入在中第二下模块的中第二下模块体两端的中第二下左连接件上端面上的中第二下左连接盲孔及中第二下右连接件上端面上的中第二下右连接盲孔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中第二上模块的中第二上模块体两端的中第二上左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中第二上左连接头及中第二上右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中第二上右连接头分别插入在中第二中模块的中第二中模块体两端的中第二中左连接件上端面上的中第二中左连接盲孔及中第二中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的中第二中右连接盲孔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中第三模块组由中第三上模块、中第三中模块及中第三下模块所构成,所述中第三上模块由中第三上模块体及其两端的中第三上左连接件、中第三上右连接件所构成,所述中第三上模块体呈弧形状,所述中第三上左连接件、中第三上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中第三上左连接盲孔、中第三上右连接盲孔,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中第三上左连接头、中第三上右连接头,所述中第三上左连接头、中第三上右连接头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中第三上模块体的两端分别与中第三上左连接件、中第三上右连接件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中第三中模块由中第三中模块体及其两端的中第三中左连接件、中第三中右连接件所构成,所述中第三中模块体呈弧形状,所述中第三中左连接件、中第三中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中第三中左连接盲孔、中第三中右连接盲孔,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中第三中左连接头、中第三中右连接头,所述中第三中左连接头、中第三中右连接头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中第三中模块体的两端分别与中第三中左连接件、中第三中右连接件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中第三下模块由中第三下模块体及其两端的中第三下左连接件、中第三下右连接件所构成,所述中第三下模块体呈弧形状,所述中第三下左连接件、中第三下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中第三下左连接盲孔、中第三下右连接盲孔,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中第三下左连接头、中第三下右连接头,所述中第三下左连接头、中第三下右连接头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中第三下模块体的两端分别与中第三下左连接件、中第三下右连接件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中第三模块组由中第三上模块、中第三中模块及中第三下模块叠加后形成,且中第三模块组的中第三中模块的中第三中模块体两端的中第三中左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中第三中左连接头及中第三中右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中第三中右连接头分别插入在中第三下模块的中第三下模块体两端的中第三下左连接件上端面上的中第三下左连接盲孔及中第三下右连接件上端面上的中第三下右连接盲孔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中第三上模块的中第三上模块体两端的中第三上左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中第三上左连接头及中第三上右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中第三上右连接头分别插入在中第三中模块的中第三中模块体两端的中第三中左连接件上端面上的中第三中左连接盲孔及中第三中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的中第三中右连接盲孔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下模块组合层由下第一模块组、下第二模块组及下第三模块组所形成,所述下第一模块组由下第一上模块、下第一中模块及下第一下模块所构成,所述下第一上模块由下第一上模块体及其两端的下第一上左连接件、下第一上右连接件所构成,所述下第一上模块体呈弧形状,所述下第一上左连接件、下第一上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下第一上左连接盲孔、下第一上右连接盲孔,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下第一上左连接头、下第一上右连接头,所述下第一上左连接头、下第一上右连接头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下第一上模块体的两端分别与下第一上左连接件、下第一上右连接件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下第一中模块由下第一中模块体及其两端的下第一中左连接件、下第一中右连接件所构成,所述下第一中模块体呈弧形状,所述下第一中左连接件、下第一中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下第一中左连接盲孔、下第一中右连接盲孔,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下第一中左连接头、下第一中右连接头,所述下第一中左连接头、下第一中右连接头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下第一中模块体的两端分别与下第一中左连接件、下第一中右连接件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下第一下模块由下第一下模块体及其两端的下第一下左连接件、下第一下右连接件所构成,所述下第一下模块体呈弧形状,所述下第一下左连接件、下第一下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下第一下左连接盲孔、下第一下右连接盲孔,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下第一下左连接头、下第一下右连接头,所述下第一下左连接头、下第一下右连接头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下第一下模块体的两端分别与下第一下左连接件、下第一下右连接件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下第一模块组由下第一上模块、下第一中模块及下第一下模块叠加后形成,且下第一模块组的下第一中模块的下第一中模块体两端的下第一中左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下第一中左连接头及下第一中右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下第一中右连接头分别插入在下第一下模块的下第一下模块体两端的下第一下左连接件上端面上的下第一下左连接盲孔及下第一下右连接件上端面上的下第一下右连接盲孔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下第一上模块的下第一上模块体两端的下第一上左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下第一上左连接头及下第一上右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下第一上右连接头分别插入在下第一中模块的下第一中模块体两端的下第一中左连接件上端面上的下第一中左连接盲孔及下第一中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的下第一中右连接盲孔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下第二模块组由下第二上模块、下第二中模块及下第二下模块构成,所述下第二上模块由下第二上模块体及其两端的下第二上左连接件、下第二上右连接件所构成,所述下第二上模块体呈弧形状,所述下第二上左连接件、下第二上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下第二上左连接盲孔、下第二上右连接盲孔,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下第二上左连接头、下第二上右连接头,所述下第二上左连接头、下第二上右连接头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下第二上模块体的两端分别与下第二上左连接件、下第二上右连接件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下第二中模块由下第二中模块体及其两端的下第二中左连接件、下第二中右连接件所构成,所述下第二中模块体呈弧形状,所述下第二中左连接件、下第二中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下第二中左连接盲孔、下第二中右连接盲孔,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下第二中左连接头、下第二中右连接头,所述下第二中左连接头、下第二中右连接头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下第二中模块体的两端分别与下第二中左连接件、下第二中右连接件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下第二下模块由下第二下模块体及其两端的下第二下左连接件、下第二下右连接件所构成,所述下第二下模块体呈弧形状,所述下第二下左连接件、下第二下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下第二下左连接盲孔、下第二下右连接盲孔,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下第二下左连接头、下第二下右连接头,所述下第二下左连接头、下第二下右连接头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下第二下模块体的两端分别与下第二下左连接件、下第二下右连接件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下第二模块组由下第二上模块、下第二中模块及下第二下模块叠加后形成,且下第二模块组的下第二中模块的下第二中模块体两端的下第二中左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下第二中左连接头及下第二中右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下第二中右连接头分别插入在下第二下模块的下第二下模块体两端的下第二下左连接件上端面上的下第二下左连接盲孔及下第二下右连接件上端面上的下第二下右连接盲孔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下第二上模块的下第二上模块体两端的下第二上左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下第二上左连接头及下第二上右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下第二上右连接头分别插入在下第二中模块的下第二中模块体两端的下第二中左连接件上端面上的下第二中左连接盲孔及下第二中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的下第二中右连接盲孔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下第三模块组由下第三上模块、下第三中模块及下第三下模块构成,所述下第三上模块由下第三上模块体及其两端的下第三上左连接件、下第三上右连接件所构成,所述下第三上模块体呈弧形状,所述下第三上左连接件、下第三上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下第三上左连接盲孔、下第三上右连接盲孔,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下第三上左连接头、下第三上右连接头,所述下第三上左连接头、下第三上右连接头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下第三上模块体的两端分别与下第三上左连接件、下第三上右连接件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下第三中模块由下第三中模块体及其两端的下第三中左连接件、下第三中右连接件所构成,所述下第三中模块体呈弧形状,所述下第三中左连接件、下第三中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下第三中左连接盲孔、下第三中右连接盲孔,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下第三中左连接头、下第三中右连接头,所述下第三中左连接头、下第三中右连接头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下第三中模块体的两端分别与下第三中左连接件、下第三中右连接件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 所述下第三下模块由下第三下模块体及其两端的下第三下左连接件、下第三下右连接件所构成,所述下第三下模块体呈弧形状,所述下第三下左连接件、下第三下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下第三下左连接盲孔、下第三下右连接盲孔,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下第三下左连接头、下第三下右连接头,所述下第三下左连接头、下第三下右连接头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下第三下模块体的两端分别与下第三下左连接件、下第三下右连接件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下第三模块组由下第三上模块、下第三中模块及下第三下模块叠加后形成,且下第三模块组的下第三中模块的下第三中模块体两端的下第三中左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下第三中左连接头及下第三中右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下第三中右连接头分别插入在下第三下模块的下第三下模块体两端的下第三下左连接件上端面上的下第三下左连接盲孔及下第三下右连接件上端面上的下第三下右连接盲孔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下第三上模块的下第三上模块体两端的下第三上左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下第三上左连接头及下第三上右连接件下端面上所设的下第三上右连接头分别插入在下第三中模块的下第三中模块体两端的下第三中左连接件上端面上的下第三中左连接盲孔及下第三中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的下第三中右连接盲孔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模块组合层由上模块组合层、中模块组合层及下模块组合层叠加所形成,所述中模块组合层的中第一模块组的中第一下模块的中第一下模块体两端分别所设的中第一下左连接件、中第一下右连接件的下端面上分别所设的中第一下左连接头、中第一下右连接头分别插入所述下模块组合层的下第三模块组的下第三上模块的下第三上模块体的下第三上右连接件上端面上所设的下第三上右连接盲孔及所述下模块组合层的下第一模块组的下第一上模块的下第一上模块体的下第一上左连接件上端面上所设的下第一上左连接盲孔内,并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中模块组合层的中第二模块组的中第二下模块的中第二下模块体两端分别所设的中第二下左连接件、中第二下右连接件的下端面上分别所设的中第二下左连接头、中第二下右连接头分别插入所述下模块组合层的下第一模块组的下第一上模块的下第一上模块体的下第一上右连接件上端面上所设的下第一上右连接盲孔及所述下模块组合层的下第二模块组的下第二上模块的下第二上模块体的下第二上左连接件上端面上所述的下第二上左连接盲孔内,并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中模块组合层的中第三模块组的中第三下模块的中第三下模块体两端分别所设的中第三下左连接件、中第三下右连接件的下端面上分别所设的中第三下左连接头、中第三下右连接头分别插入所述下模块组合层的下第二模块组的下第二上模块的下第二上模块体的下第二上右连接件上端面上所设的下第二上右连接盲孔及所述下模块组合层的下第三模块组的下第三上模块的下第三上模块体的下第三上左连接件上端面上所述的下第三上左连接盲孔内,并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上模块组合层的上第一模块组的上第一下模块的上第一下模块体两端分别所设的上第一下左连接件、上第一下右连接件的下端面上分别所设的上第一下左连接头、上第一下右连接头分别插入所述中模块组合层的中第一模块组的中第一上模块的中第一上模块体的中第一上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所设的中第一上右连接盲孔及所述中模块组合层的中第二模块组的中第二上模块的中第二上模块体的中第二上左连接件的上端面上所设的中第二上左连接盲孔内,并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上模块组合层的上第二模块组的上第二下模块的上第二下模块体两端分别所设的上第二下左连接件、上第二下右连接件的下端面上分别所设的上第二下左连接头、上第二下右连接头分别插入所述中模块组合层的中第二模块组的中第二上模块的中第二上模块体的中第二上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所设的中第二上右连接盲孔及所述中模块组合层的中第三模块组的中第三上模块的中第三上模块体的中第三上左连接件的上端面上所设的中第三上左连接盲孔内,并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上模块组合层的上第三模块组的上第三下模块的上第三下模块体两端分别所设的上第三下左连接件、上第三下右连接件的下端面上分别所设的上第三下左连接头、上第三下右连接头分别插入所述中模块组合层的中第三模块组的中第三上模块的中第三上模块体的中第三上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所设的中第三上右连接盲孔及所述中模块组合层的中第一模块组的中第一上模块的中第一上模块体的中第一上左连接件的上端面上所设的中第一上左连接盲孔内,并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模块组合层底座呈环状体,所述模块组合层底座的上端面上处均布有连接盲孔,所述模块组合层底座内设有一支撑梁,所述支撑梁呈“*”形状,所述模块组合层底座及支撑梁的下端面上处均布有底脚,所述底脚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模块组合层的下模块组合层的下第一模块组的下第一下模块的下第一下模块体两端的下第一下左连接件、下第一下右连接件的下端面上分别所设的下第一下左连接头、下第一下右连接头,下第二模块组的下第二下模块的下第二下模块体两端的下第二下左连接件、下第二下右连接件的下端面上分别所设的下第二下左连接头、下第二下右连接头及下第三模块组的下第三下模块的下第三下模块体两端的下第三下左连接件、下第三下右连接件的下端面上分别所设的下第三下左连接头、下第三下右连接头均一一插入所述呈环状体的模块组合层底座上端面上处均布的连接盲孔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呈环状体的模块组合层顶盖下端面上所均布的顶盖连接头分别一一插入所述模块组合层的上模块组合层的上第一模块组的上第一上模块的上第一上模块体两端的上第一上左连接件、上第一上右连接件的上端面上分别所设的上第一上左连接盲孔、上第一上右连接盲孔,上第二模块组的上第二上模块的上第二上模块体两端的上第二上左连接件、上第二上右连接件上端面上分别所设的上第二上左连接盲孔、上第二上右连接盲孔及上第三模块组的上第三上模块的上第三上模块体两端的上第三上左连接件、上第三上右连接件上端面上分别所设的上第三上左连接盲孔、上第三上右连接盲孔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漂浮球的底面中部处所设的呈爪形状的缆绳环与所述漂浮块上的呈“十”字形状的上梁处由一上缆绳形成连接,所述漂浮块底座中部处均布的缆绳连接孔与所述底座模块组合的模块组合层顶盖的上端面上均布的呈弧形状的吊环之间且分别一一通过下缆绳连接。
所述漂浮球表面分布有凹坑。所述漂浮块表面分布有凹坑。
本发明的漂浮鱼礁且采用由漂浮球、漂浮块及底座模块组合所构成。所述漂浮球的底面中部处所设的呈爪形状的缆绳环与所述漂浮块的呈“十”字形状的上梁处通过一上缆绳连接,所述漂浮块底座中部处均布的缆绳连接孔处与所述底座模块组合的模块组合层顶盖上的呈弧形状的吊环之间分别一一通过下缆绳连接,所述底座模块组合且通过其模块组合层底座下的底脚最后固定于海底。
本发明的漂浮鱼礁的漂浮球和漂浮块之间的间距,以及漂浮块与底座模块组合之间的间距可以分别通过上、下缆绳进行调节,通常根据水深和水域功能进行调节,在没有对通航阻碍的情况下漂浮球可以调节至水表层,如果经常有小型作业渔船通航,漂浮球可调节至水面以下5米左右水深的位置,漂浮球、漂浮块和底座模块组合之间以等距离间隔为好。
本发明的漂浮鱼礁具有以下特点:
1、本发明的漂浮鱼礁的所述漂浮球和漂浮块且采用低密度聚乙烯一次注塑成型,使得所述漂浮球和漂浮块能形成较大的体积悬浮于水体中,相比传统的人工鱼礁,节约原材料成本和投放成本,并加工制作方便,生产效率也高,同时,本发明的漂浮鱼礁的漂浮球、漂浮块及底座模块组合可分别装运,并在现场由缆绳连接后便可投入海中,且为运输及投放过程带来十分便利。
2、本发明的漂浮鱼礁的漂浮球和漂浮块的表面有凹坑的设计,有利于贝、藻类及饵料生物的附着和生长,为海洋鱼类提供优良的摄食场。
3、本发明的漂浮鱼礁整体分为上、中、下三层,它们同时为浅海的底层、中层及中上层的海洋生物提供了繁殖及栖息的场所,并可达到对多种海洋生物进行立体修复的效果。
4、本发明的漂浮鱼礁与传统的整体固定式的人工鱼礁相比富有动感性且具有新颖性,所述漂浮球及漂浮块均可在水体中漂浮,既改善了海洋生态环境及水体景观,又给力对鱼类等诱惑并大大提高鱼类等集聚,有利于鱼类增殖和优化渔业资源。
本发明的漂浮鱼礁可适用投入浅海海底中作为人工鱼礁。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具体结构由以下的实施例及其附图给出。
图1是本发明的漂浮鱼礁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漂浮球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漂浮球正视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漂浮块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漂浮块仰视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底座模块组合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模块组合层顶盖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上模块组合层的上第一模块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的上模块组合层的上第二模块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的上模块组合层的上第三模块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的中模块组合层的中第一模块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的中模块组合层的中第二模块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的中模块组合层的中第三模块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的下模块组合层的下第一模块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的下模块组合层的下第二模块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的下模块组合层的下第三模块组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的模块组合层底座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的底座模块组合爆炸示意图。
图19是本发明的由表面分布有凹坑的漂浮球、表面分布有凹坑的漂浮块及底座模块组合形成的漂浮鱼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漂浮鱼礁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参照图1,该发明的漂浮鱼礁包含漂浮球1、漂浮块2及底座模块组合3。
参照图1、图2、图3和图19,所述漂浮球1呈球体形状,所述漂浮球1周壁上分布有呈横向的环形状槽4,所述漂浮球1底面中部处设有一缆绳环5,所述缆绳环5呈爪形状,所述漂浮球1表面分布有凹坑38。
    参照图1、图4、图5和图19,所述漂浮块2由漂浮块底座6及漂浮块底座6上端面边缘处分别向上延伸的且相邻之间相互连接着的第一墙体7、第二墙体8、第三墙体9及第四墙体10所形成。
所述漂浮块2的第一墙体7、第二墙体8、第三墙体9及第四墙体10的右端部的上、下端部均分别设有一正方形孔11、12,所述第一墙体7、第二墙体8、第三墙体9及第四墙体10的左端部的上端部右端及下端部左端均分别设有一竖向的长方形孔13、14。
所述漂浮块2的第一墙体7、第二墙体8、第三墙体9及第四墙体10内壁的中部处分别与一呈“十”字形状的中梁15形成连接固定,所述漂浮块2的第一墙体7、第二墙体8、第三墙体9及第四墙体10内壁上端端部的中部处分别与一呈“十”字形状的上梁16形成连接固定,所述呈“十”字形状的上梁16的中部处与所述呈“十”字形状的中梁15的中部处之间连接有一上立柱17,所述呈“十”字形状的中梁15的中部处与底座内端面的中部处之间连接有一下立柱18。
所述呈“十”字形状的中梁15的右横向梁的左端部的前端面处与漂浮块底座6上端面前边缘相对处之间跨接有一前下斜板19,所述呈“十”字形状的中梁15的右横向梁的右端部的后端面处与第三墙体9内壁上端边缘相对处之间跨接有一后上斜板20。
所述呈“十”字形状的中梁15的左横向梁的左端部的前端面处与第一墙体7内壁上端边缘相对处之间跨接有一前上斜板21,所述呈“十”字形状的中梁15的左横向梁的右端部的后端面处与漂浮块底座6上端面后边缘相对处之间跨接有一后下斜板22。
所述呈“十”字形状的中梁15的前纵向梁的前端部的右侧面处与第二墙体8内壁上端边缘相对处之间跨接有一右上斜板23,所述呈“十”字形状的中梁15的前纵向梁的后端部的左侧面处与漂浮块底座6上端面左边缘相对处之间跨接有一左下斜板24。
所述呈“十”字形状的中梁15的后纵向梁的前端部的右侧面处与漂浮块底座6上端面右边缘相对处之间跨接有一右下斜板25,所述呈“十”字形状的中梁15的后纵向梁的后端部的左侧面处与第四墙体10内壁上端边缘相对处之间跨接有一左上斜板26。
所述漂浮块底座6的中部处均布有缆绳连接孔27。
所述漂浮块2表面分布有凹坑39。
参照图1和图6,所述底座模块组合3由模块组合层顶盖28、模块组合层29及模块组合层底座30所构成。
参照图1和图7,所述模块组合层顶盖28呈环状体,所述呈环状体的模块组合层顶盖28的上端面上均布有呈弧形状的吊环31,所述呈环状体的模块组合层顶盖28的下端面上均布有顶盖连接头32,所述顶盖连接头32的上端部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呈圆锥形状。
参照图1和图6,所述模块组合层29由上模块组合层、中模块组合层及下模块组合层所形成。
参照图1、图6、图8、图9、图10和图18,所述上模块组合层由上第一模块组A1、上第二模块组A2及上第三模块组A3形成。
所述上第一模块组A1由上第一上模块、上第一中模块及上第一下模块构成。
所述上第一上模块由上第一上模块体A11及其两端的上第一上左连接件A111、上第一上右连接件A112所构成,所述上第一上模块体A11呈弧形状,所述上第一上左连接件A111、上第一上右连接件A112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一上左连接盲孔A113、上第一上右连接盲孔A114,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一上左连接头A115、上第一上右连接头A116,所述上第一上左连接头A115、上第一上右连接头A116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上第一上模块体A11两端分别与所述上第一上左连接件A111、上第一上右连接件A112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
所述上第一中模块由上第一中模块体A12及其两端的上第一中左连接件A121、上第一中右连接件A122所构成,所述上第一中模块体A12呈弧形状,所述上第一中左连接件A121、上第一中右连接件A122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一中左连接盲孔A123、上第一中右连接盲孔A124,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一中左连接头A125、上第一中右连接头A126,所述上第一中左连接头A125、上第一中右连接头A126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上第一中模块体A12两端分别与上第一中左连接件A121、上第一中右连接件A122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
所述上第一下模块由上第一下模块体A13及其两端的上第一下左连接件A131、上第一下右连接件A132所构成,所述上第一下模块体A13呈弧形状,所述上第一下左连接件A131、上第一下右连接件A132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一下左连接盲孔A133、上第一下右连接盲孔A134,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一下左连接头A135、上第一下右连接头A136,所述上第一下左连接头A135、上第一下右连接头A136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上第一下模块体A13的两端分别与上第一下左连接件A131、上第一下右连接件A132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
所述上第一模块组A1由上第一上模块、上第一中模块及上第一下模块叠加后形成。
所述上第一模块组A1的上第一中模块的上第一中模块体A12两端的上第一中左连接件A121下端面上所设的上第一中左连接头A125及上第一中右连接件A122下端面上所设的上第一中右连接头A126分别插入在上第一下模块的上第一下模块体A13两端的上第一下左连接件A131上端面上的上第一下左连接盲孔A133及上第一下右连接件A132上端面上的上第一下右连接盲孔A134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
所述上第一模块组A1的上第一上模块的上第一上模块体A11两端的上第一上左连接件A111下端面上所设的上第一上左连接头A115及上第一上右连接件A112下端面上所设的上第一上右连接头A116分别插入在上第一中模块的上第一中模块体A12两端的上第一中左连接件A121上端面上的上第一中左连接盲孔A123及上第一中右连接件A122的上端面上的上第一中右连接盲孔A124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          
所述上第二模块组A2由上第二上模块、上第二中模块及上第二下模块所构成。
所述上第二上模块由上第二上模块体A21及其两端的上第二上左连接件A211、上第二上右连接件A212所构成,所述上第二上模块体A21呈弧形状,所述上第二上左连接件A211、上第二上右连接件A212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二上左连接盲孔A213、上第二上右连接盲孔A214,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二上左连接头A215、上第二上右连接头A216,所述上第二上左连接头A215、上第二上右连接头A216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上第二上模块体A21两端分别与上第二上左连接件A211、上第二上右连接件A212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
所述上第二中模块由上第二中模块体A22及其两端的上第二中左连接件A221、上第二中右连接件A222所构成,所述上第二中模块体A22呈弧形状,所述上第二中左连接件A221、上第二中右连接件A222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二中左连接盲孔A223、上第二中右连接盲孔A224,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二中左连接头A225、上第二中右连接头A226,所述上第二中左连接头A225、上第二中右连接头A226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上第二中模块体A22两端分别与上第二中左连接件A221、上第二中右连接件A222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
所述上第二下模块由上第二下模块体A23及其两端的上第二下左连接件A231、上第二下右连接件A232所构成,所述上第二下模块体A23呈弧形状,所述上第二下左连接件A231、上第二下右连接件A232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二下左连接盲孔A233、上第二下右连接盲孔A234,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二下左连接头A235、上第二下右连接头236,所述上第二下左连接头A235、上第二下右连接头A236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上第二下模块体A23的两端分别与上第二下左连接件A231、上第二下右连接件A232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
所述上第二模块组A2由上第二上模块、上第二中模块及上第二下模块叠加后形成。
所述上第二模块组A2的上第二中模块的上第二中模块体A22两端的上第二中左连接件A221下端面上所设的上第二中左连接头A225及上第二中右连接件A222下端面上所设的上第二中右连接头A226分别插入在上第二下模块的上第二下模块体A23两端的上第二下左连接件A231上端面上的上第二下左连接盲孔A233及上第二下右连接件A232上端面上的上第二下右连接盲孔A234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
所述上第二模块组A2的上第二上模块的上第二上模块体A21两端的上第二上左连接件A211下端面上所设的上第二上左连接头A215及上第二上右连接件A212下端面上所设的上第二上右连接头A216分别插入在上第二中模块的上第二中模块体A22两端的上第二中左连接件A221上端面上的上第二中左连接盲孔A223及上第二中右连接件A222的上端面上的上第二中右连接盲孔A224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
所述上第三模块组A3由上第三上模块、上第三中模块及上第三下模块所构成。
所述上第三上模块由上第三上模块体A31及其两端的上第三上左连接件A311、上第三上右连接件A312所构成,所述上第三上模块体A31呈弧形状,所述上第三上左连接件A311、上第三上右连接件A312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三上左连接盲孔A313、上第三上右连接盲孔A314,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三上左连接头A315、上第三上右连接头A316,所述上第三上左连接头A315、上第三上右连接头A316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上第三上模块体A31两端分别与上第三上左连接件A311、上第三上右连接件A312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
所述上第三中模块由上第三中模块体A32及其两端的上第三中左连接件A321、上第三中右连接件A322所构成,所述上第三中模块体A32呈弧形状,所述上第三中左连接件A321、上第三中右连接件A322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三中左连接盲孔A323、上第三中右连接盲孔A324,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三中左连接头A325、上第三中右连接头A326,所述上第三中左连接头A325、上第三中右连接头A326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上第三中模块体A32的两端分别与上第三中左连接件A321、上第三中右连接件A322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
所述上第三下模块由上第三下模块体A33及其两端的上第三下左连接件A331、上第三下右连接件A332所构成,所述上第三下模块体A33呈弧形状,所述上第三下左连接件A331、上第三下右连接件A332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三下左连接盲孔A333、上第三下右连接盲孔A334,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三下左连接头A335、上第三下右连接头A336,所述上第三下左连接头A335、上第三下右连接头A336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上第三下模块体A33的两端分别与上第三下左连接件A331、上第三下右连接件A332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
所述上第三模块组A3由上第三上模块、上第三中模块及上第三下模块叠加后形成。
所述上第三模块组A3的上第三中模块的上第三中模块体A32两端的上第三中左连接件A321下端面上所设的上第三中左连接头A325及上第三中右连接件A322下端面上所设的上第三中右连接头A326分别插入在上第三下模块的上第三下模块体A33两端的上第三下左连接件A331上端面上的上第三下左连接盲孔A333及上第三下右连接件A332上端面上的上第三下右连接盲孔A334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
所述上第三模块组A3的上第三上模块的上第三上模块体A31两端的上第三上左连接件A311下端面上所设的上第三上左连接头A315及上第三上右连接件A312下端面上所设的上第三上右连接头A316分别插入在上第三中模块的上第三中模块体A32两端的上第三中左连接件A321上端面上的上第三中左连接盲孔A323及上第三中右连接件A322的上端面上的上第三中右连接盲孔A324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
参照图1、图6、图11、图12、图13和图18,所述中模块组合层由中第一模块组B1、中第二模块组B2及中第三模块组B3所形成。
所述中第一模块组B1由中第一上模块、中第一中模块及中第一下模块所构成。
所述中第一上模块由中第一上模块体B11及其两端的中第一上左连接件B111、中第一上右连接件B112所构成,所述中第一上模块体B11呈弧形状,所述中第一上左连接件B111、中第一上右连接件B112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中第一上左连接盲孔B113、中第一上右连接盲孔B114,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中第一上左连接头B115、中第一上右连接头B116,所述中第一上左连接头B115、中第一上右连接头B116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中第一上模块体B11的两端分别与中第一上左连接件B111、中第一上右连接件B112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
所述中第一中模块由中第一中模块体B12及其两端的中第一中左连接件B121、中第一中右连接件B122所构成,所述中第一中模块体B12呈弧形状,所述中第一中左连接件B121、中第一中右连接件B122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中第一中左连接盲孔B123、中第一中右连接盲孔B124,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中第一中左连接头B125、中第一中右连接头B126,所述中第一中左连接头B125、中第一中右连接头B126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中第一中模块体B12的两端分别与中第一中左连接件B121、中第一中右连接件B122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
所述中第一下模块由中第一下模块体B13及其两端的中第一下左连接件B131、中第一下右连接件B132所构成,所述中第一下模块体B13呈弧形状,所述中第一下左连接件B131、中第一下右连接件B132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中第一下左连接盲孔B133、中第一下右连接盲孔B134,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中第一下左连接头B135、中第一下右连接头B136,所述中第一下左连接头B135、中第一下右连接头B136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中第一下模块体B13的两端分别与中第一下左连接件B131、中第一下右连接件B132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
所述中第一模块组B1由中第一上模块、中第一中模块及中第一下模块叠加后形成。
所述中第一模块组B1的中第一中模块的中第一中模块体B12两端的中第一中左连接件B121下端面上所设的中第一中左连接头B125及中第一中右连接件B122下端面上所设的中第一中右连接头B126分别插入在中第一下模块的中第一下模块体B13两端的中第一下左连接件B131上端面上的中第一下左连接盲孔B133及中第一下右连接件B132上端面上的中第一下右连接盲孔B134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
所述中第一模块组B1的中第一上模块的中第一上模块体B11两端的中第一上左连接件B111下端面上所设的中第一上左连接头B115及中第一上右连接件B112下端面上所设的中第一上右连接头B116分别插入在中第一中模块的中第一中模块体B12两端的中第一中左连接件B121上端面上的中第一中左连接盲孔B123及中第一中右连接件B122的上端面上的中第一中右连接盲孔B124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
所述中第二模块组B2由中第二上模块、中第二中模块及中第二下模块所构成。
所述中第二上模块由中第二上模块体B21及其两端的中第二上左连接件B211、中第二上右连接件B212所构成,所述中第二上模块体B21呈弧形状,所述中第二上左连接件B211、中第二上右连接件B212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中第二上左连接盲孔B213、中第二上右连接盲孔B214,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中第二上左连接头B215、中第二上右连接头B216,所述中第二上左连接头B215、中第二上右连接头B216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中第二上模块体B21的两端分别与中第二上左连接件B211、中第二上右连接件B212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
所述中第二中模块由中第二中模块体B22及其两端的中第二中左连接件B221、中第二中右连接件B222所构成,所述中第二中模块体B22呈弧形状,所述中第二中左连接件B221、中第二中右连接件B222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中第二中左连接盲孔B223、中第二中右连接盲孔B224,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中第二中左连接头B225、中第二中右连接头B226,所述中第二中左连接头B225、中第二中右连接头B226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中第二中模块体B22的两端分别与中第二中左连接件B221、中第二中右连接件B222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
所述中第二下模块由中第二下模块体B23及其两端的中第二下左连接件B231、中第二下右连接件B232所构成,所述中第二下模块体B23呈弧形状,所述中第二下左连接件B231、中第二下右连接件B232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中第二下左连接盲孔B233、中第二下右连接盲孔B234,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中第二下左连接头B235、中第二下右连接头B236,所述中第二下左连接头B235、中第二下右连接头B236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中第二下模块体B23的两端分别与中第二下左连接件B231、中第二下右连接件B232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
所述中第二模块组B2由中第二上模块、中第二中模块及中第二下模块叠加后形成。
所述中第二模块组B2的中第二中模块的中第二中模块体B22两端的中第二中左连接件B221下端面上所设的中第二中左连接头B225及中第二中右连接件B222下端面上所设的中第二中右连接头B226分别插入在中第二下模块的中第二下模块体B23两端的中第二下左连接件B231上端面上的中第二下左连接盲孔B233及中第二下右连接件B232上端面上的中第二下右连接盲孔B234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
所述中第二模块组B2的中第二上模块的中第二上模块体B21两端的中第二上左连接件B211下端面上所设的中第二上左连接头B215及中第二上右连接件B212下端面上所设的中第二上右连接头B216分别插入在中第二中模块的中第二中模块体B22两端的中第二中左连接件B221上端面上的中第二中左连接盲孔B223及中第二中右连接件B222的上端面上的中第二中右连接盲孔B224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
所述中第三模块组B3由中第三上模块、中第三中模块及中第三下模块所构成。
所述中第三上模块由中第三上模块体B31及其两端的中第三上左连接件B311、中第三上右连接件B312所构成,所述中第三上模块体B31呈弧形状,所述中第三上左连接件B311、中第三上右连接件B312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中第三上左连接盲孔B313、中第三上右连接盲孔B314,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中第三上左连接头B315、中第三上右连接头B316,所述中第三上左连接头B315、中第三上右连接头B316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中第三上模块体B31的两端分别与中第三上左连接件B311、中第三上右连接件B312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
所述中第三中模块由中第三中模块体B32及其两端的中第三中左连接件B321、中第三中右连接件B322所构成,所述中第三中模块体B32呈弧形状,所述中第三中左连接件B321、中第三中右连接件B322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中第三中左连接盲孔B323、中第三中右连接盲孔B324,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中第三中左连接头B325、中第三中右连接头B326,所述中第三中左连接头B325、中第三中右连接头B326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中第三中模块体B32的两端分别与中第三中左连接件B321、中第三中右连接件B322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
所述中第三下模块由中第三下模块体B33及其两端的中第三下左连接件B331、中第三下右连接件B332所构成,所述中第三下模块体B33呈弧形状,所述中第三下左连接件B331、中第三下右连接件B332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中第三下左连接盲孔B333、中第三下右连接盲孔B334,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中第三下左连接头B335、中第三下右连接头B336,所述中第三下左连接头B335、中第三下右连接头B336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中第三下模块体B33的两端分别与中第三下左连接件B331、中第三下右连接件B332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
所述中第三模块组B3由中第三上模块、中第三中模块及中第三下模块叠加后形成。
所述中第三模块组B3的中第三中模块的中第三中模块体B32两端的中第三中左连接件B321下端面上所设的中第三中左连接头B325及中第三中右连接件B322下端面上所设的中第三中右连接头B326分别插入在中第三下模块的中第三下模块体B33两端的中第三下左连接件B331上端面上的中第三下左连接盲孔B333及中第三下右连接件B332上端面上的中第三下右连接盲孔B334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
所述中第三模块组B3的中第三上模块的中第三上模块体B31两端的中第三上左连接件B311下端面上所设的中第三上左连接头B315及中第三上右连接件B312下端面上所设的中第三上右连接头B316分别插入在中第三中模块的中第三中模块体B32两端的中第三中左连接件B321上端面上的中第三中左连接盲孔B323及中第三中右连接件B322的上端面上的中第三中右连接盲孔B324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
参照图1、图6、图14、图15、图16和图18,所述下模块组合层由下第一模块组C1、下第二模块组C2及下第三模块组C3所形成。
所述下第一模块组C1由下第一上模块、下第一中模块及下第一下模块所构成。
所述下第一上模块由下第一上模块体C11及其两端的下第一上左连接件C111、下第一上右连接件C112所构成,所述下第一上模块体C11呈弧形状,所述下第一上左连接件C111、下第一上右连接件C112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下第一上左连接盲孔C113、下第一上右连接盲孔C114,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下第一上左连接头C115、下第一上右连接头C116,所述下第一上左连接头C115、下第一上右连接头C116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下第一上模块体C11的两端分别与下第一上左连接件C111、下第一上右连接件C112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
所述下第一中模块由下第一中模块体C12及其两端的下第一中左连接件C121、下第一中右连接件C122所构成,所述下第一中模块体C12呈弧形状,所述下第一中左连接件C121、下第一中右连接件C122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下第一中左连接盲孔C123、下第一中右连接盲孔C124,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下第一中左连接头C125、下第一中右连接头C126,所述下第一中左连接头C125、下第一中右连接头C126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下第一中模块体C12的两端分别与下第一中左连接件C121、下第一中右连接件C122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
所述下第一下模块由下第一下模块体C13及其两端的下第一下左连接件C131、下第一下右连接件C132所构成,所述下第一下模块体C13呈弧形状,所述下第一下左连接件C131、下第一下右连接件C132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下第一下左连接盲孔C133、下第一下右连接盲孔C134,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下第一下左连接头C135、下第一下右连接头C136,所述下第一下左连接头C135、下第一下右连接头C136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下第一下模块体C13的两端分别与下第一下左连接件C131、下第一下右连接件C132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
所述下第一模块组C1由下第一上模块、下第一中模块及下第一下模块叠加后形成。
所述下第一模块组C1的下第一中模块的下第一中模块体C12两端的下第一中左连接件C121下端面上所设的下第一中左连接头C125及下第一中右连接件C122下端面上所设的下第一中右连接头C126分别插入在下第一下模块的下第一下模块体C13两端的下第一下左连接件C131上端面上的下第一下左连接盲孔C133及下第一下右连接件C132上端面上的下第一下右连接盲孔C134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
所述下第一模块组C1的下第一上模块的下第一上模块体C11两端的下第一上左连接件C111下端面上所设的下第一上左连接头C115及下第一上右连接件C112下端面上所设的下第一上右连接头C116分别插入在下第一中模块的下第一中模块体C12两端的下第一中左连接件C121上端面上的下第一中左连接盲孔C123及下第一中右连接件C122的上端面上的下第一中右连接盲孔C124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
所述下第二模块组C2由下第二上模块、下第二中模块及下第二下模块构成。
所述下第二上模块由下第二上模块体C21及其两端的下第二上左连接件C211、下第二上右连接件C212所构成,所述下第二上模块体C21呈弧形状,所述下第二上左连接件C211、下第二上右连接件C212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下第二上左连接盲孔C213、下第二上右连接盲孔C214,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下第二上左连接头C215、下第二上右连接头C216,所述下第二上左连接头C215、下第二上右连接头C216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下第二上模块体C21的两端分别与下第二上左连接件C211、下第二上右连接件C212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
所述下第二中模块由下第二中模块体C22及其两端的下第二中左连接件C221、下第二中右连接件C222所构成,所述下第二中模块体C22呈弧形状,所述下第二中左连接件C221、下第二中右连接件C222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下第二中左连接盲孔C223、下第二中右连接盲孔C224,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下第二中左连接头C225、下第二中右连接头C226,所述下第二中左连接头C225、下第二中右连接头C226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下第二中模块体C22的两端分别与下第二中左连接件C221、下第二中右连接件C222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
所述下第二下模块由下第二下模块体C23及其两端的下第二下左连接件C231、下第二下右连接件C232所构成,所述下第二下模块体C23呈弧形状,所述下第二下左连接件C231、下第二下右连接件C232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下第二下左连接盲孔C233、下第二下右连接盲孔C234,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下第二下左连接头C235、下第二下右连接头C236,所述下第二下左连接头C235、下第二下右连接头C236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下第二下模块体C23的两端分别与下第二下左连接件C231、下第二下右连接件C232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
所述下第二模块组C2由下第二上模块、下第二中模块及下第二下模块叠加后形成。
所述下第二模块组C2的下第二中模块的下第二中模块体C22两端的下第二中左连接件C221下端面上所设的下第二中左连接头C225及下第二中右连接件C222下端面上所设的下第二中右连接头C226分别插入在下第二下模块的下第二下模块体C23两端的下第二下左连接件C231上端面上的下第二下左连接盲孔C233及下第二下右连接件C232上端面上的下第二下右连接盲孔C234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
所述下第二模块组C2的下第二上模块的下第二上模块体C21两端的下第二上左连接件C211下端面上所设的下第二上左连接头C215及下第二上右连接件C212下端面上所设的下第二上右连接头C216分别插入在下第二中模块的下第二中模块体C22两端的下第二中左连接件C221上端面上的下第二中左连接盲孔C223及下第二中右连接件C222的上端面上的下第二中右连接盲孔C224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
所述下第三模块组C3由下第三上模块、下第三中模块及下第三下模块构成。
所述下第三上模块由下第三上模块体C31及其两端的下第三上左连接件C311、下第三上右连接件C312所构成,所述下第三上模块体C31呈弧形状,所述下第三上左连接件C311、下第三上右连接件C312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下第三上左连接盲孔C313、下第三上右连接盲孔C314,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下第三上左连接头C315、下第三上右连接头C316,所述下第三上左连接头C315、下第三上右连接头C316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下第三上模块体C31的两端分别与下第三上左连接件C311、下第三上右连接件C312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
所述下第三中模块由下第三中模块体C32及其两端的下第三中左连接件C321、下第三中右连接件C322所构成,所述下第三中模块体C32呈弧形状,所述下第三中左连接件C321、下第三中右连接件C322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下第三中左连接盲孔C323、下第三中右连接盲孔C324,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下第三中左连接头C325、下第三中右连接头C326,所述下第三中左连接头C325、下第三中右连接头C326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下第三中模块体C32的两端分别与下第三中左连接件C321、下第三中右连接件C322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
所述下第三下模块由下第三下模块体C33及其两端的下第三下左连接件C331、下第三下右连接件C332所构成,所述下第三下模块体C33呈弧形状,所述下第三下左连接件C331、下第三下右连接件C332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下第三下左连接盲孔C333、下第三下右连接盲孔C334,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下第三下左连接头C335、下第三下右连接头C336,所述下第三下左连接头C335、下第三下右连接头C336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下第三下模块体C33的两端分别与下第三下左连接件C331、下第三下右连接件C332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
所述下第三模块组C3由下第三上模块、下第三中模块及下第三下模块叠加后形成。
所述下第三模块组C3的下第三中模块的下第三中模块体C32两端的下第三中左连接件C321下端面上所设的下第三中左连接头C325及下第三中右连接件C322下端面上所设的下第三中右连接头C326分别插入在下第三下模块的下第三下模块体C33两端的下第三下左连接件C331上端面上的下第三下左连接盲C333及下第三下右连接件C332上端面上的下第三下右连接盲孔C334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
所述下第三模块组C3的下第三上模块的下第三上模块体C31两端的下第三上左连接件C311下端面上所设的下第三上左连接头C315及下第三上右连接件C312下端面上所设的下第三上右连接头C316分别插入在下第三中模块的下第三中模块体C32两端的下第三中左连接件C321上端面上的下第三中左连接盲孔C323及下第三中右连接件C322的上端面上的下第三中右连接盲孔C324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
参照图1、图6、和图18,所述模块组合层29由上模块组合层、中模块组合层及下模块组合层叠加所形成。
所述中模块组合层的中第一模块组B1的中第一下模块的中第一下模块体B13两端分别所设的中第一下左连接件B131、中第一下右连接件B132的下端面上分别所设的中第一下左连接头B135、中第一下右连接头B136分别插入所述下模块组合层的下第三模块组C3的下第三上模块的下第三上模块体C31的下第三上右连接件C312上端面上所设的下第三上右连接盲孔C314及所述下模块组合层的下第一模块组C1的下第一上模块的下第一上模块体C11的下第一上左连接件C111上端面上所设的下第一上左连接盲孔C113内,并由混凝土粘接固定。
所述中模块组合层的中第二模块组B2的中第二下模块的中第二下模块体B23两端分别所设的中第二下左连接件B231、中第二下右连接件B232的下端面上分别所设的中第二下左连接头B235、中第二下右连接头B236分别插入所述下模块组合层的下第一模块组C1的下第一上模块的下第一上模块体C11的下第一上右连接件C112上端面上所设的下第一上右连接盲孔C114及所述下模块组合层的下第二模块组C2的下第二上模块的下第二上模块体C21的下第二上左连接件C211上端面上所述的下第二上左连接盲孔C213内,并由混凝土粘接固定。
所述中模块组合层的中第三模块组B3的中第三下模块的中第三下模块体B33两端分别所设的中第三下左连接件B331、中第三下右连接件B332的下端面上分别所设的中第三下左连接头B335、中第三下右连接头B336分别插入所述下模块组合层的下第二模块组C2的下第二上模块的下第二上模块体C21的下第二上右连接件C212上端面上所设的下第二上右连接盲孔C214及所述下模块组合层的下第三模块组C3的下第三上模块的下第三上模块体C31的下第三上左连接件C311上端面上所述的下第三上左连接盲孔C313内,并由混凝土粘接固定。
所述上模块组合层的上第一模块组A1的上第一下模块的上第一下模块体A13两端分别所设的上第一下左连接件A131、上第一下右连接件A132的下端面上分别所设的上第一下左连接头A135、上第一下右连接头A136分别插入所述中模块组合层的中第一模块组B1的中第一上模块的中第一上模块体B11的中第一上右连接件B112的上端面上所设的中第一上右连接盲孔B114及所述中模块组合层的中第二模块组B2的中第二上模块的中第二上模块体B21的中第二上左连接件B211的上端面上所设的中第二上左连接盲孔B213内,并由混凝土粘接固定。
所述上模块组合层的上第二模块组A2的上第二下模块的上第二下模块体A23两端分别所设的上第二下左连接件A231、上第二下右连接件A232的下端面上分别所设的上第二下左连接头A235、上第二下右连接头A236分别插入所述中模块组合层的中第二模块组B2的中第二上模块的中第二上模块体B21的中第二上右连接件B212的上端面上所设的中第二上右连接盲孔B214及所述中模块组合层的中第三模块组B3的中第三上模块的中第三上模块体B31的中第三上左连接件B311的上端面上所设的中第三上左连接盲孔B313内,并由混凝土粘接固定。
所述上模块组合层的上第三模块组A3的上第三下模块的上第三下模块体A33两端分别所设的上第三下左连接件A331、上第三下右连接件A332的下端面上分别所设的上第三下左连接头A335、上第三下右连接头A336分别插入所述中模块组合层的中第三模块组B3的中第三上模块的中第三上模块体B31的中第三上右连接件B312的上端面上所设的中第三上右连接盲孔B314及所述中模块组合层的中第一模块组B1的中第一上模块的中第一上模块体B11的中第一上左连接件B111的上端面上所设的中第一上左连接盲孔B113内,并由混凝土粘接固定。
参照图1、图6、和图17,所述模块组合层底座30呈环状体,所述模块组合层底座30的上端面上处均布有连接盲孔33,所述模块组合层底座30内设有一支撑梁34,所述支撑梁34呈“*”形状,所述模块组合层底座30及支撑梁34的下端面上处均布有底脚35,所述底脚35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
参照图1、图6、图7、图17和图18,所述底座模块组合3由模块组合层顶盖28、模块组合层29及模块组合层底座30叠加面而形成。 
所述底座模块组合3的模块组合层29的下模块组合层的下第一模块组C1的下第一下模块的下第一下模块体C13两端的下第一下左连接件C131、下第一下右连接件C132的下端面上分别所设的下第一下左连接头C135、下第一下右连接头C136,下第二模块组C2的下第二下模块的下第二下模块体C23两端的下第二下左连接件C231、下第二下右连接件C232的下端面上分别所设的下第二下左连接头C235、下第二下右连接头C236及下第三模块组C3的下第三下模块的下第三下模块体C33两端的下第三下左连接件C331、下第三下右连接件C332的下端面上分别所设的下第三下左连接头C335、下第三下右连接头C336均一一插入所述呈环状体的模块组合层底座30上端面上处均布的连接盲孔33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
所述底座模块组合3的呈环状体的模块组合层顶盖28下端面上所均布的顶盖连接头32分别一一插入所述模块组合层29的上模块组合层的上第一模块组A1的上第一上模块的上第一上模块体A11两端的上第一上左连接件A111、上第一上右连接件A112的上端面上分别所设的上第一上左连接盲孔A113、上第一上右连接盲孔A114,上第二模块组A2的上第二上模块的上第二上模块体A21两端的上第二上左连接件A211、上第二上右连接件A212上端面上分别所设的上第二上左连接盲孔A213、上第二上右连接盲孔A214及上第三模块组A3的上第三上模块的上第三上模块体A31两端的上第三上左连接件A311、上第三上右连接件A312上端面上分别所设的上第三上左连接盲孔A313、上第三上右连接盲孔A314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
参照图1,所述漂浮鱼礁的漂浮球1、漂浮块2及底座模块组合3分别由缆绳连接而形成。
所述漂浮球1的底面中部处所设的呈爪形状的缆绳环5与所述漂浮块2上的呈“十”字形状的上梁16处由一上缆绳36形成连接,所述漂浮块底座6中部处均布的缆绳连接孔27处与所述底座模块组合3的模块组合层顶盖28的上端面上均布的呈弧形状的吊环31之间分别一一通过下缆绳37连接。

Claims (3)

1.一种漂浮鱼礁,它包括鱼礁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鱼礁本体由漂浮球(1)、漂浮块(2)及底座模块组合(3)所构成,所述漂浮球(1)呈球体形状,所述漂浮球(1)周壁上分布有呈横向的环形状槽(4),所述漂浮球(1)底面中部处设有一缆绳环(5),所述缆绳环(5)呈爪形状,所述漂浮块(2)由漂浮块底座(6)及漂浮块底座(6)上端面边缘处分别向上延伸的且相邻之间相互连接着的第一墙体(7)、第二墙体(8)、第三墙体(9)及第四墙体(10)所形成,所述第一墙体(7)、第二墙体(8)、第三墙体(9)及第四墙体(10)的右端部的上、下端部均分别设有一正方形孔(11、12),所述第一墙体(7)、第二墙体(8)、第三墙体(9)及第四墙体(10)的左端部的上端部右端及下端部左端均分别设有一竖向的长方形孔(13、14),所述漂浮块(2)的第一墙体(7)、第二墙体(8)、第三墙体(9)及第四墙体(10)内壁的中部处分别与一呈“十”字形状的中梁(15)形成连接固定,所述漂浮块(2)的第一墙体(7)、第二墙体(8)、第三墙体(9)及第四墙体(10)内壁上端端部的中部处分别与一呈“十”字形状的上梁(16)形成连接固定,所述呈“十”字形状的上梁(16)的中部处与所述呈“十”字形状的中梁(15)的中部处之间连接有一上立柱(17),所述呈“十”字形状的中梁(15)的中部处与底座内端面的中部处之间连接有一下立柱(18),所述呈“十”字形状的中梁(15)的右横向梁的左端部的前端面处与漂浮块底座(6)上端面前边缘相对处之间跨接有一前下斜板(19),所述呈“十”字形状的中梁(15)的右横向梁的右端部的后端面处与第三墙体(9)内壁上端边缘相对处之间跨接有一后上斜板(20),所述呈“十”字形状的中梁(15)的左横向梁的左端部的前端面处与第一墙体(7)内壁上端边缘相对处之间跨接有一前上斜板(21),所述呈“十”字形状的中梁(15)的左横向梁的右端部的后端面处与漂浮块底座(6)上端面后边缘相对处之间跨接有一后下斜板(22),所述呈“十”字形状的中梁(15)的前纵向梁的前端部的右侧面处与第二墙体(8)内壁上端边缘相对处之间跨接有一右上斜板(23),所述呈“十”字形状的中梁(15)的前纵向梁的后端部的左侧面处与漂浮块底座(6)上端面左边缘相对处之间跨接有一左下斜板(24),所述呈“十”字形状的中梁(15)的后纵向梁的前端部的右侧面处与漂浮块底座(6)上端面右边缘相对处之间跨接有一右下斜板(25),所述呈“十”字形状的中梁(15)的后纵向梁的后端部的左侧面处与第四墙体(10)内壁上端边缘相对处之间跨接有一左上斜板(26),所述漂浮块底座(6)的中部处均布有缆绳连接孔(27),所述底座模块组合(3)由模块组合层顶盖(28)、模块组合层(29)及模块组合层底座(30)所构成,所述模块组合层顶盖(28)呈环状体,所述呈环状体的模块组合层顶盖(28)的上端面上均布有呈弧形状的吊环(31),所述呈环状体的模块组合层顶盖(28)的下端面上均布有顶盖连接头(32),所述顶盖连接头(32)的上端部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呈圆锥形状,所述模块组合层(29)由上模块组合层、中模块组合层及下模块组合层所形成, 所述上模块组合层由上第一模块组(A1)、上第二模块组(A2)及上第三模块组(A3)形成,所述上第一模块组(A1)由上第一上模块、上第一中模块及上第一下模块构成,所述上第一上模块由上第一上模块体(A11)及其两端的上第一上左连接件(A111)、上第一上右连接件(A112)所构成,所述上第一上模块体(A11)呈弧形状,所述上第一上左连接件(A111)、上第一上右连接件(A112)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一上左连接盲孔(A113)、上第一上右连接盲孔(A114),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一上左连接头(A115)、上第一上右连接头(A116),所述上第一上左连接头(A115)、上第一上右连接头(A116)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上第一上模块体(A11)两端分别与所述上第一上左连接件(A111)、上第一上右连接件(A112)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上第一中模块由上第一中模块体(A12)及其两端的上第一中左连接件(A121)、上第一中右连接件(A122)所构成,所述上第一中模块体(A12)呈弧形状,所述上第一中左连接件(A121)、上第一中右连接件(A122)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一中左连接盲孔(A123)、上第一中右连接盲孔(A124),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一中左连接头(A125)、上第一中右连接头(A126),所述上第一中左连接头(A125)、上第一中右连接头(A126)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上第一中模块体(A12)两端分别与上第一中左连接件(A121)、上第一中右连接件(A122)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上第一下模块由上第一下模块体(A13)及其两端的上第一下左连接件(A131)、上第一下右连接件(A132)所构成,所述上第一下模块体(A13)呈弧形状,所述上第一下左连接件(A131)、上第一下右连接件(A132)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一下左连接盲孔(A133)、上第一下右连接盲孔(A134),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一下左连接头(A135)、上第一下右连接头(A136),所述上第一下左连接头(A135)、上第一下右连接头(A136)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上第一下模块体(A13)的两端分别与上第一下左连接件(A131)、上第一下右连接件(A132)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上第一模块组(A1)由上第一上模块、上第一中模块及上第一下模块叠加后形成,且上第一模块组(A1)的上第一中模块的上第一中模块体(A12)两端的上第一中左连接件(A121)下端面上所设的上第一中左连接头(A125)及上第一中右连接件(A122)下端面上所设的上第一中右连接头(A126)分别插入在上第一下模块的上第一下模块体(A13)两端的上第一下左连接件(A131)上端面上的上第一下左连接盲孔(A133)及上第一下右连接件(A132)上端面上的上第一下右连接盲孔(A134)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上第一上模块的上第一上模块体(A11)两端的上第一上左连接件(A111)下端面上所设的上第一上左连接头(A115)及上第一上右连接件(A112)下端面上所设的上第一上右连接头(A116)分别插入在上第一中模块的上第一中模块体(A12)两端的上第一中左连接件(A121)上端面上的上第一中左连接盲孔(A123)及上第一中右连接件(A122)的上端面上的上第一中右连接盲孔(A124)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上第二模块组(A2)由上第二上模块、上第二中模块及上第二下模块所构成,所述上第二上模块由上第二上模块体(A21)及其两端的上第二上左连接件(A211)、上第二上右连接件(A212)所构成,所述上第二上模块体(A21)呈弧形状,所述上第二上左连接件(A211)、上第二上右连接件(A212)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二上左连接盲孔(A213)、上第二上右连接盲孔(A214),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二上左连接头(A215)、上第二上右连接头(A216),所述上第二上左连接头(A215)、上第二上右连接头(A216)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上第二上模块体(A21)两端分别与上第二上左连接件(A211)、上第二上右连接件(A212)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上第二中模块由上第二中模块体(A22)及其两端的上第二中左连接件(A221)、上第二中右连接件(A222)所构成,所述上第二中模块体(A22)呈弧形状,所述上第二中左连接件(A221)、上第二中右连接件(A222)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二中左连接盲孔(A223)、上第二中右连接盲孔(A224),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二中左连接头(A225)、上第二中右连接头(A226),所述上第二中左连接头(A225)、上第二中右连接头(A226)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上第二中模块体(A22)两端分别与上第二中左连接件(A221)、上第二中右连接件(A222)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上第二下模块由上第二下模块体(A23)及其两端的上第二下左连接件(A231)、上第二下右连接件(A232)所构成,所述上第二下模块体(A23)呈弧形状,所述上第二下左连接件(A231)、上第二下右连接件(A232)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二下左连接盲孔(A233)、上第二下右连接盲孔(A234),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二下左连接头(A235)、上第二下右连接头(A236),所述上第二下左连接头(A235)、上第二下右连接头(A236)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上第二下模块体(A23)的两端分别与上第二下左连接件(A231)、上第二下右连接件(A232)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上第二模块组(A2)由上第二上模块、上第二中模块及上第二下模块叠加后形成,且上第二模块组(A2)的上第二中模块的上第二中模块体(A22)两端的上第二中左连接件(A221)下端面上所设的上第二中左连接头(A225)及上第二中右连接件(A222)下端面上所设的上第二中右连接头(A226)分别插入在上第二下模块的上第二下模块体(A23)两端的上第二下左连接件(A231)上端面上的上第二下左连接盲孔(A233)及上第二下右连接件(A232)上端面上的上第二下右连接盲孔(A234)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上第二上模块的上第二上模块体(A21)两端的上第二上左连接件(A211)下端面上所设的上第二上左连接头(A215)及上第二上右连接件(A212)下端面上所设的上第二上右连接头(A216)分别插入在上第二中模块的上第二中模块体(A22)两端的上第二中左连接件(A221)上端面上的上第二中左连接盲孔(A223)及上第二中右连接件(A222)的上端面上的上第二中右连接盲孔(A224)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上第三模块组(A3)由上第三上模块、上第三中模块及上第三下模块所构成,所述上第三上模块由上第三上模块体(A31)及其两端的上第三上左连接件(A311)、上第三上右连接件(A312)所构成,所述上第三上模块体(A31)呈弧形状,所述上第三上左连接件(A311)、上第三上右连接件(A312)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三上左连接盲孔(A313)、上第三上右连接盲孔(A314),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三上左连接头(A315)、上第三上右连接头(A316),所述上第三上左连接头(A315)、上第三上右连接头(A316)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上第三上模块体(A31)两端分别与上第三上左连接件(A311)、上第三上右连接件(A312)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上第三中模块由上第三中模块体(A32)及其两端的上第三中左连接件(A321)、上第三中右连接件(A322)所构成,所述上第三中模块体(A32)呈弧形状,所述上第三中左连接件(A321)、上第三中右连接件(A322)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三中左连接盲孔(A323)、上第三中右连接盲孔(A324),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三中左连接头(A325)、上第三中右连接头(A326),所述上第三中左连接头(A325)、上第三中右连接头(A326)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上第三中模块体(A32)的两端分别与上第三中左连接件(A321)、上第三中右连接件(A322)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上第三下模块由上第三下模块体(A33)及其两端的上第三下左连接件(A331)、上第三下右连接件(A332)所构成,所述上第三下模块体(A33)呈弧形状,所述上第三下左连接件(A331)、上第三下右连接件(A332)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三下左连接盲孔(A333)、上第三下右连接盲孔(A334),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上第三下左连接头(A335)、上第三下右连接头(A336),所述上第三下左连接头(A335)、上第三下右连接头(A336)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上第三下模块体(A33)的两端分别与上第三下左连接件(A331)、上第三下右连接件(A332)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上第三模块组(A3)由上第三上模块、上第三中模块及上第三下模块叠加后形成,且上第三模块组(A3)的上第三中模块的上第三中模块体(A32)两端的上第三中左连接件(A321)下端面上所设的上第三中左连接头(A325)及上第三中右连接件(A322)下端面上所设的上第三中右连接头(A326)分别插入在上第三下模块的上第三下模块体(A33)两端的上第三下左连接件(A331)上端面上的上第三下左连接盲孔(A333)及上第三下右连接件(A332)上端面上的上第三下右连接盲孔(A334)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上第三上模块的上第三上模块体(A31)两端的上第三上左连接件(A311)下端面上所设的上第三上左连接头(A315)及上第三上右连接件(A312)下端面上所设的上第三上右连接头(A316)分别插入在上第三中模块的上第三中模块体(A32)两端的上第三中左连接件(A321)上端面上的上第三中左连接盲孔(A323)及上第三中右连接件(A322)的上端面上的上第三中右连接盲孔(A324)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中模块组合层由中第一模块组(B1)、中第二模块组(B2)及中第三模块组(B3)所形成,所述中第一模块组(B1)由中第一上模块、中第一中模块及中第一下模块所构成,所述中第一上模块由中第一上模块体(B11)及其两端的中第一上左连接件(B111)、中第一上右连接件(B112)所构成,所述中第一上模块体(B11)呈弧形状,所述中第一上左连接件(B111)、中第一上右连接件(B112)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中第一上左连接盲孔(B113)、中第一上右连接盲孔(B114),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中第一上左连接头(B115)、中第一上右连接头(B116),所述中第一上左连接头(B115)、中第一上右连接头(B116)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中第一上模块体(B11)的两端分别与中第一上左连接件(B111)、中第一上右连接件(B112)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中第一中模块由中第一中模块体(B12)及其两端的中第一中左连接件(B121)、中第一中右连接件(B122)所构成,所述中第一中模块体(B12)呈弧形状,所述中第一中左连接件(B121)、中第一中右连接件(B122)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中第一中左连接盲孔(B123)、中第一中右连接盲孔(B124),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中第一中左连接头(B125)、中第一中右连接头(B126),所述中第一中左连接头(B125)、中第一中右连接头(B126)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中第一中模块体(B12)的两端分别与中第一中左连接件(B121)、中第一中右连接件(B122)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中第一下模块由中第一下模块体(B13)及其两端的中第一下左连接件(B131)、中第一下右连接件(B132)所构成,所述中第一下模块体(B13)呈弧形状,所述中第一下左连接件(B131)、中第一下右连接件(B132)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中第一下左连接盲孔(B133)、中第一下右连接盲孔(B134),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中第一下左连接头(B135)、中第一下右连接头(B136),所述中第一下左连接头(B135)、中第一下右连接头(B136)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中第一下模块体(B13)的两端分别与中第一下左连接件(B131)、中第一下右连接件(B132)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中第一模块组(B1)由中第一上模块、中第一中模块及中第一下模块叠加后形成,且中第一模块组(B1)的中第一中模块的中第一中模块体(B12)两端的中第一中左连接件(B121)下端面上所设的中第一中左连接头(B125)及中第一中右连接件(B122)下端面上所设的中第一中右连接头(B126)分别插入在中第一下模块的中第一下模块体(B13)两端的中第一下左连接件(B131)上端面上的中第一下左连接盲孔(B133)及中第一下右连接件(B132)上端面上的中第一下右连接盲孔(B134)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中第一上模块的中第一上模块体(B11)两端的中第一上左连接件(B111)下端面上所设的中第一上左连接头(B115)及中第一上右连接件(B112)下端面上所设的中第一上右连接头(B116)分别插入在中第一中模块的中第一中模块体(B12)两端的中第一中左连接件(B121)上端面上的中第一中左连接盲孔(B123)及中第一中右连接件(B122)的上端面上的中第一中右连接盲孔(B124)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中第二模块组(B2)由中第二上模块、中第二中模块及中第二下模块所构成,所述中第二上模块由中第二上模块体(B21)及其两端的中第二上左连接件(B211)、中第二上右连接件(B212)所构成,所述中第二上模块体(B21)呈弧形状,所述中第二上左连接件(B211)、中第二上右连接件(B212)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中第二上左连接盲孔(B213)、中第二上右连接盲孔(B214),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中第二上左连接头(B215)、中第二上右连接头(B216),所述中第二上左连接头(B215)、中第二上右连接头(B216)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中第二上模块体(B21)的两端分别与中第二上左连接件(B211)、中第二上右连接件(B212)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中第二中模块由中第二中模块体(B22)及其两端的中第二中左连接件(B221)、中第二中右连接件(B222)所构成,所述中第二中模块体(B22)呈弧形状,所述中第二中左连接件(B221)、中第二中右连接件(B222)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中第二中左连接盲孔(B223)、中第二中右连接盲孔(B224),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中第二中左连接头(B225)、中第二中右连接头(B226),所述中第二中左连接头(B225)、中第二中右连接头(B226)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中第二中模块体(B22)的两端分别与中第二中左连接件(B221)、中第二中右连接件(B222)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 所述中第二下模块由中第二下模块体(B23)及其两端的中第二下左连接件(B231)、中第二下右连接件(B232)所构成,所述中第二下模块体(B23)呈弧形状,所述中第二下左连接件(B231)、中第二下右连接件(B232)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中第二下左连接盲孔(B233)、中第二下右连接盲孔(B234),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中第二下左连接头(B235)、中第二下右连接头(B236),所述中第二下左连接头(B235)、中第二下右连接头(B236)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中第二下模块体(B23)的两端分别与中第二下左连接件(B231)、中第二下右连接件(B232)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中第二模块组(B2)由中第二上模块、中第二中模块及中第二下模块叠加后形成,且中第二模块组(B2)的中第二中模块的中第二中模块体(B22)两端的中第二中左连接件(B221)下端面上所设的中第二中左连接头(B225)及中第二中右连接件(B222)下端面上所设的中第二中右连接头(B226)分别插入在中第二下模块的中第二下模块体(B23)两端的中第二下左连接件(B231)上端面上的中第二下左连接盲孔(B233)及中第二下右连接件(B232)上端面上的中第二下右连接盲孔(B234)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中第二上模块的中第二上模块体(B21)两端的中第二上左连接件(B211)下端面上所设的中第二上左连接头(B215)及中第二上右连接件(B212)下端面上所设的中第二上右连接头(B216)分别插入在中第二中模块的中第二中模块体(B22)两端的中第二中左连接件(B221)上端面上的中第二中左连接盲孔(B223)及中第二中右连接件(B222)的上端面上的中第二中右连接盲孔(B224)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中第三模块组(B3)由中第三上模块、中第三中模块及中第三下模块所构成,所述中第三上模块由中第三上模块体(B31)及其两端的中第三上左连接件(B311)、中第三上右连接件(B312)所构成,所述中第三上模块体(B31)呈弧形状,所述中第三上左连接件(B311)、中第三上右连接件(B312)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中第三上左连接盲孔(B313)、中第三上右连接盲孔(B314),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中第三上左连接头(B315)、中第三上右连接头(B316),所述中第三上左连接头(B315)、中第三上右连接头(B316)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中第三上模块体(B31)的两端分别与中第三上左连接件(B311)、中第三上右连接件(B312)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中第三中模块由中第三中模块体(B32)及其两端的中第三中左连接件(B321)、中第三中右连接件(B322)所构成,所述中第三中模块体(B32)呈弧形状,所述中第三中左连接件(B321)、中第三中右连接件(B322)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中第三中左连接盲孔(B323)、中第三中右连接盲孔(B324),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中第三中左连接头(B325)、中第三中右连接头(B326),所述中第三中左连接头(B325)、中第三中右连接头(B326)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中第三中模块体(B32)的两端分别与中第三中左连接件(B321)、中第三中右连接件(B322)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中第三下模块由中第三下模块体(B33)及其两端的中第三下左连接件(B331)、中第三下右连接件(B332)所构成,所述中第三下模块体(B33)呈弧形状,所述中第三下左连接件(B331)、中第三下右连接件(B332)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中第三下左连接盲孔(B333)、中第三下右连接盲孔(B334),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中第三下左连接头(B335)、中第三下右连接头(B336),所述中第三下左连接头(B335)、中第三下右连接头(B336)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中第三下模块体(B33)的两端分别与中第三下左连接件(B331)、中第三下右连接件(B332)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中第三模块组(B3)由中第三上模块、中第三中模块及中第三下模块叠加后形成,且中第三模块组(B3)的中第三中模块的中第三中模块体(B32)两端的中第三中左连接件(B321)下端面上所设的中第三中左连接头(B325)及中第三中右连接件(B322)下端面上所设的中第三中右连接头(B326)分别插入在中第三下模块的中第三下模块体(B33)两端的中第三下左连接件(B331)上端面上的中第三下左连接盲孔(B333)及中第三下右连接件(B332)上端面上的中第三下右连接盲孔(B334)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中第三上模块的中第三上模块体(B31)两端的中第三上左连接件(B311)下端面上所设的中第三上左连接头(B315)及中第三上右连接件(B312)下端面上所设的中第三上右连接头(B316)分别插入在中第三中模块的中第三中模块体(B32)两端的中第三中左连接件(B321)上端面上的中第三中左连接盲孔(B323)及中第三中右连接件(B322)的上端面上的中第三中右连接盲孔(B324)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下模块组合层由下第一模块组(C1)、下第二模块组(C2)及下第三模块组(C3)所形成,所述下第一模块组(C1)由下第一上模块、下第一中模块及下第一下模块所构成,所述下第一上模块由下第一上模块体(C11)及其两端的下第一上左连接件(C111)、下第一上右连接件(C112)所构成,所述下第一上模块体(C11)呈弧形状,所述下第一上左连接件(C111)、下第一上右连接件(C112)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下第一上左连接盲孔(C113)、下第一上右连接盲孔(C114),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下第一上左连接头(C115)、下第一上右连接头(C116),所述下第一上左连接头(C115)、下第一上右连接头(C116)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下第一上模块体(C11)的两端分别与下第一上左连接件(C111)、下第一上右连接件(C112)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下第一中模块由下第一中模块体(C12)及其两端的下第一中左连接件(C121)、下第一中右连接件(C122)所构成,所述下第一中模块体(C12)呈弧形状,所述下第一中左连接件(C121)、下第一中右连接件(C122)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下第一中左连接盲孔(C123)、下第一中右连接盲孔(C124),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下第一中左连接头(C125)、下第一中右连接头(C126),所述下第一中左连接头(C125)、下第一中右连接头(C126)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下第一中模块体(C12)的两端分别与下第一中左连接件(C121)、下第一中右连接件(C122)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下第一下模块由下第一下模块体(C13)及其两端的下第一下左连接件(C131)、下第一下右连接件(C132)所构成,所述下第一下模块体(C13)呈弧形状,所述下第一下左连接件(C131)、下第一下右连接件(C132)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下第一下左连接盲孔(C133)、下第一下右连接盲孔(C134),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下第一下左连接头(C135)、下第一下右连接头(C136),所述下第一下左连接头(C135)、下第一下右连接头(C136)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下第一下模块体(C13)的两端分别与下第一下左连接件(C131)、下第一下右连接件(C132)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下第一模块组(C1)由下第一上模块、下第一中模块及下第一下模块叠加后形成,且下第一模块组(C1)的下第一中模块的下第一中模块体(C12)两端的下第一中左连接件(C121)下端面上所设的下第一中左连接头(C125)及下第一中右连接件(C122)下端面上所设的下第一中右连接头(C126)分别插入在下第一下模块的下第一下模块体(C13)两端的下第一下左连接件(C131)上端面上的下第一下左连接盲孔(C133)及下第一下右连接件(C132)上端面上的下第一下右连接盲孔(C134)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下第一上模块的下第一上模块体(C11)两端的下第一上左连接件(C111)下端面上所设的下第一上左连接头(C115)及下第一上右连接件(C112)下端面上所设的下第一上右连接头(C116)分别插入在下第一中模块的下第一中模块体(C12)两端的下第一中左连接件(C121)上端面上的下第一中左连接盲孔(C123)及下第一中右连接件(C122)的上端面上的下第一中右连接盲孔(C124)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下第二模块组(C2)由下第二上模块、下第二中模块及下第二下模块构成,所述下第二上模块由下第二上模块体(C21)及其两端的下第二上左连接件(C211)、下第二上右连接件(C212)所构成,所述下第二上模块体(C21)呈弧形状,所述下第二上左连接件(C211)、下第二上右连接件(C212)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下第二上左连接盲孔(C213)、下第二上右连接盲孔(C214),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下第二上左连接头(C215)、下第二上右连接头(C216),所述下第二上左连接头(C215)、下第二上右连接头(C216)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下第二上模块体(C21)的两端分别与下第二上左连接件(C211)、下第二上右连接件(C212)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下第二中模块由下第二中模块体(C22)及其两端的下第二中左连接件(C221)、下第二中右连接件(C222)所构成,所述下第二中模块体(C22)呈弧形状,所述下第二中左连接件(C221)、下第二中右连接件(C222)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下第二中左连接盲孔(C223)、下第二中右连接盲孔(C224),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下第二中左连接头(C225)、下第二中右连接头(C226),所述下第二中左连接头(C225)、下第二中右连接头(C226)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下第二中模块体(C22)的两端分别与下第二中左连接件(C221)、下第二中右连接件(C222)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下第二下模块由下第二下模块体(C23)及其两端的下第二下左连接件(C231)、下第二下右连接件(C232)所构成,所述下第二下模块体(C23)呈弧形状,所述下第二下左连接件(C231)、下第二下右连接件(C232)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下第二下左连接盲孔(C233)、下第二下右连接盲孔(C234),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下第二下左连接头(C235)、下第二下右连接头(C236),所述下第二下左连接头(C235)、下第二下右连接头(C236)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下第二下模块体(C23)的两端分别与下第二下左连接件(C231)、下第二下右连接件(C232)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下第二模块组(C2)由下第二上模块、下第二中模块及下第二下模块叠加后形成,且下第二模块组(C2)的下第二中模块的下第二中模块体(C22)两端的下第二中左连接件(C221)下端面上所设的下第二中左连接头(C225)及下第二中右连接件(C222)下端面上所设的下第二中右连接头(C226)分别插入在下第二下模块的下第二下模块体(C23)两端的下第二下左连接件(C231)上端面上的下第二下左连接盲孔(C233)及下第二下右连接件(C232)上端面上的下第二下右连接盲孔(C234)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下第二上模块的下第二上模块体(C21)两端的下第二上左连接件(C211)下端面上所设的下第二上左连接头(C215)及下第二上右连接件(C212)下端面上所设的下第二上右连接头(C216)分别插入在下第二中模块的下第二中模块体(C22)两端的下第二中左连接件(C221)上端面上的下第二中左连接盲孔(C223)及下第二中右连接件(C222)的上端面上的下第二中右连接盲孔(C224)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下第三模块组(C3)由下第三上模块、下第三中模块及下第三下模块构成,所述下第三上模块由下第三上模块体(C31)及其两端的下第三上左连接件(C311)、下第三上右连接件(C312)所构成,所述下第三上模块体(C31)呈弧形状,所述下第三上左连接件(C311)、下第三上右连接件(C312)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下第三上左连接盲孔(C313)、下第三上右连接盲孔(C314),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下第三上左连接头(C315)、下第三上右连接头(C316),所述下第三上左连接头(C315)、下第三上右连接头(C316)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下第三上模块体(C31)的两端分别与下第三上左连接件(C311)、下第三上右连接件(C312)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下第三中模块由下第三中模块体(C32)及其两端的下第三中左连接件(C321)、下第三中右连接件(C322)所构成,所述下第三中模块体(C32)呈弧形状,所述下第三中左连接件(C321)、下第三中右连接件(C322)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下第三中左连接盲孔(C323)、下第三中右连接盲孔(C324),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下第三中左连接头(C325)、下第三中右连接头(C326),所述下第三中左连接头(C325)、下第三中右连接头(C326)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下第三中模块体(C32)的两端分别与下第三中左连接件(C321)、下第三中右连接件(C322)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 所述下第三下模块由下第三下模块体(C33)及其两端的下第三下左连接件(C331)、下第三下右连接件(C332)所构成,所述下第三下模块体(C33)呈弧形状,所述下第三下左连接件(C331)、下第三下右连接件(C332)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下第三下左连接盲孔(C333)、下第三下右连接盲孔(C334),下端面上分别设有下第三下左连接头(C335)、下第三下右连接头(C336),所述下第三下左连接头(C335)、下第三下右连接头(C336)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下第三下模块体(C33)的两端分别与下第三下左连接件(C331)、下第三下右连接件(C332)的内侧壁的中部处形成连接固定,所述下第三模块组(C3)由下第三上模块、下第三中模块及下第三下模块叠加后形成,且下第三模块组(C3)的下第三中模块的下第三中模块体(C32)两端的下第三中左连接件(C321)下端面上所设的下第三中左连接头(C325)及下第三中右连接件(C322)下端面上所设的下第三中右连接头(C326)分别插入在下第三下模块的下第三下模块体(C33)两端的下第三下左连接件(C331)上端面上的下第三下左连接盲孔(C333)及下第三下右连接件(C332)上端面上的下第三下右连接盲孔(C334)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下第三上模块的下第三上模块体(C31)两端的下第三上左连接件(C311)下端面上所设的下第三上左连接头(C315)及下第三上右连接件(C312)下端面上所设的下第三上右连接头(C316)分别插入在下第三中模块的下第三中模块体(C32)两端的下第三中左连接件(C321)上端面上的下第三中左连接盲孔(C323)及下第三中右连接件(C322)的上端面上的下第三中右连接盲孔(C324)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模块组合层(29)由上模块组合层、中模块组合层及下模块组合层叠加所形成,所述中模块组合层的中第一模块组(B1)的中第一下模块的中第一下模块体(B13)两端分别所设的中第一下左连接件(B131)、中第一下右连接件(B132)的下端面上分别所设的中第一下左连接头(B135)、中第一下右连接头(B136)分别插入所述下模块组合层的下第三模块组(C3)的下第三上模块的下第三上模块体(C31)的下第三上右连接件(C312)上端面上所设的下第三上右连接盲孔(C314)及所述下模块组合层的下第一模块组(C1)的下第一上模块的下第一上模块体(C11)的下第一上左连接件(C111)上端面上所设的下第一上左连接盲孔(C113)内,并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中模块组合层的中第二模块组(B2)的中第二下模块的中第二下模块体(B23)两端分别所设的中第二下左连接件(B231)、中第二下右连接件(B232)的下端面上分别所设的中第二下左连接头(B235)、中第二下右连接头(B236)分别插入所述下模块组合层的下第一模块组(C1)的下第一上模块的下第一上模块体(C11)的下第一上右连接件(C112)上端面上所设的下第一上右连接盲孔(C114)及所述下模块组合层的下第二模块组(C2)的下第二上模块的下第二上模块体(C21)的下第二上左连接件(C211)上端面上所述的下第二上左连接盲孔(C213)内,并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中模块组合层的中第三模块组(B3)的中第三下模块的中第三下模块体(B33)两端分别所设的中第三下左连接件(B331)、中第三下右连接件(B332)的下端面上分别所设的中第三下左连接头(B335)、中第三下右连接头(B336)分别插入所述下模块组合层的下第二模块组(C2)的下第二上模块的下第二上模块体(C21)的下第二上右连接件(C212)上端面上所设的下第二上右连接盲孔(C214)及所述下模块组合层的下第三模块组(C3)的下第三上模块的下第三上模块体(C31)的下第三上左连接件(C311)上端面上所述的下第三上左连接盲孔(C313)内,并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上模块组合层的上第一模块组(A1)的上第一下模块的上第一下模块体(A13)两端分别所设的上第一下左连接件(A131)、上第一下右连接件(A132)的下端面上分别所设的上第一下左连接头(A135)、上第一下右连接头(A136)分别插入所述中模块组合层的中第一模块组(B1)的中第一上模块的中第一上模块体(B11)的中第一上右连接件(B112)的上端面上所设的中第一上右连接盲孔(B114)及所述中模块组合层的中第二模块组(B2)的中第二上模块的中第二上模块体(B21)的中第二上左连接件(B211)的上端面上所设的中第二上左连接盲孔(B213)内,并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上模块组合层的上第二模块组(A2)的上第二下模块的上第二下模块体(A23)两端分别所设的上第二下左连接件(A231)、上第二下右连接件(A232)的下端面上分别所设的上第二下左连接头(A235)、上第二下右连接头(A236)分别插入所述中模块组合层的中第二模块组(B2)的中第二上模块的中第二上模块体(B21)的中第二上右连接件(B212)的上端面上所设的中第二上右连接盲孔(B214)及所述中模块组合层的中第三模块组(B3)的中第三上模块的中第三上模块体(B31)的中第三上左连接件(B311)的上端面上所设的中第三上左连接盲孔(B313)内,并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上模块组合层的上第三模块组(A3)的上第三下模块的上第三下模块体(A33)两端分别所设的上第三下左连接件(A331)、上第三下右连接件(A332)的下端面上分别所设的上第三下左连接头(A335)、上第三下右连接头(A336)分别插入所述中模块组合层的中第三模块组(B3)的中第三上模块的中第三上模块体(B31)的中第三上右连接件(B312)的上端面上所设的中第三上右连接盲孔(B314)及所述中模块组合层的中第一模块组(B1)的中第一上模块的中第一上模块体(B11)的中第一上左连接件(B111)的上端面上所设的中第一上左连接盲孔(B113)内,并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模块组合层底座(30)呈环状体,所述模块组合层底座(30)的上端面上处均布有连接盲孔(33),所述模块组合层底座(30)内设有一支撑梁(34),所述支撑梁(34)呈“*”形状,所述模块组合层底座(30)及支撑梁(34)的下端面上处均布有底脚(35),所述底脚(35)的上端部分别呈圆柱形状,下端部分别呈圆锥形状,所述模块组合层(29)的下模块组合层的下第一模块组(C1)的下第一下模块的下第一下模块体(C13)两端的下第一下左连接件(C131)、下第一下右连接件(C132)的下端面上分别所设的下第一下左连接头(C135)、下第一下右连接头(C136),下第二模块组(C2)的下第二下模块的下第二下模块体(C23)两端的下第二下左连接件(C231)、下第二下右连接件(C232)的下端面上分别所设的下第二下左连接头(C235)、下第二下右连接头(C236)及下第三模块组(C3)的下第三下模块的下第三下模块体(C33)两端的下第三下左连接件(C331)、下第三下右连接件(C332)的下端面上分别所设的下第三下左连接头(C335)、下第三下右连接头(C336)均一一插入所述呈环状体的模块组合层底座(30)上端面上处均布的连接盲孔(33)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呈环状体的模块组合层顶盖(28)下端面上所均布的顶盖连接头(32)分别一一插入所述模块组合层(29)的上模块组合层的上第一模块组(A1)的上第一上模块的上第一上模块体(A11)两端的上第一上左连接件(A111)、上第一上右连接件(A112)的上端面上分别所设的上第一上左连接盲孔(A113)、上第一上右连接盲孔(A114),上第二模块组(A2)的上第二上模块的上第二上模块体(A21)两端的上第二上左连接件(A211)、上第二上右连接件(A212)上端面上分别所设的上第二上左连接盲孔(A213)、上第二上右连接盲孔(A214)及上第三模块组(A3)的上第三上模块的上第三上模块体(A31)两端的上第三上左连接件(A311)、上第三上右连接件(A312)上端面上分别所设的上第三上左连接盲孔(A313)、上第三上右连接盲孔(A314)内,且由混凝土粘接固定,所述漂浮球(1)的底面中部处所设的呈爪形状的缆绳环(5)与所述漂浮块(2)上的呈“十”字形状的上梁(16)处由一上缆绳(36)形成连接,所述漂浮块底座(6)中部处均布的缆绳连接孔(27)处与所述底座模块组合(3)的模块组合层顶盖(28)的上端面上均布的呈弧形状的吊环(31)之间且分别一一通过下缆绳(37)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漂浮鱼礁,其特征在于所述漂浮球(1)表面分布有凹坑(38)。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漂浮鱼礁,其特征在于所述漂浮块(2)表面分布有凹坑(39)。
CN201210098922.1A 2012-04-06 2012-04-06 漂浮鱼礁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3938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098922.1A CN103039384B (zh) 2012-04-06 2012-04-06 漂浮鱼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098922.1A CN103039384B (zh) 2012-04-06 2012-04-06 漂浮鱼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39384A true CN103039384A (zh) 2013-04-17
CN103039384B CN103039384B (zh) 2014-01-22

Family

ID=480524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98922.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39384B (zh) 2012-04-06 2012-04-06 漂浮鱼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039384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88791A (zh) * 2014-12-29 2015-04-08 浙江海洋学院 一种多水层增殖鱼礁
CN104521834A (zh) * 2014-12-29 2015-04-22 浙江海洋学院 一种工厂化养殖用鱼礁
CN104756901A (zh) * 2015-01-16 2015-07-08 上海海洋大学 生态型人工鱼礁
CN105028245A (zh) * 2015-05-22 2015-11-11 浙江海洋学院 一种扩展式近海环境修复装置
CN105684975A (zh) * 2016-04-18 2016-06-22 上海海洋大学 一种多功能人工鱼礁
CN106135075A (zh) * 2016-05-26 2016-11-23 上海海洋大学 多功能人工鱼礁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G62817B1 (bg) * 1997-05-28 2000-08-31 И-т по океанология Блок за изкуствен риф и метод за изработването му
JP2002045079A (ja) * 2000-08-03 2002-02-12 Kaiyo Kensetsu Kk 魚巣選択型人工魚礁
WO2006074602A1 (fr) * 2005-01-11 2006-07-20 Hon Kit Chui Systeme d'elevage de produits marins integre
CN1820588A (zh) * 2006-03-21 2006-08-23 中国海洋大学 一种乌贼产卵礁
CN201048511Y (zh) * 2007-06-21 2008-04-23 章守宇 一种回字型人工鱼礁
KR20100007305A (ko) * 2008-07-14 2010-01-22 박철현 패류 부착구조를 갖는 강재골조 인공어초
KR20110015223A (ko) * 2009-08-07 2011-02-15 김광일 조립식 강재 인공어초
CN202565978U (zh) * 2012-04-06 2012-12-05 上海海洋大学 漂浮鱼礁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G62817B1 (bg) * 1997-05-28 2000-08-31 И-т по океанология Блок за изкуствен риф и метод за изработването му
JP2002045079A (ja) * 2000-08-03 2002-02-12 Kaiyo Kensetsu Kk 魚巣選択型人工魚礁
WO2006074602A1 (fr) * 2005-01-11 2006-07-20 Hon Kit Chui Systeme d'elevage de produits marins integre
CN1820588A (zh) * 2006-03-21 2006-08-23 中国海洋大学 一种乌贼产卵礁
CN201048511Y (zh) * 2007-06-21 2008-04-23 章守宇 一种回字型人工鱼礁
KR20100007305A (ko) * 2008-07-14 2010-01-22 박철현 패류 부착구조를 갖는 강재골조 인공어초
KR20110015223A (ko) * 2009-08-07 2011-02-15 김광일 조립식 강재 인공어초
CN202565978U (zh) * 2012-04-06 2012-12-05 上海海洋大学 漂浮鱼礁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88791A (zh) * 2014-12-29 2015-04-08 浙江海洋学院 一种多水层增殖鱼礁
CN104521834A (zh) * 2014-12-29 2015-04-22 浙江海洋学院 一种工厂化养殖用鱼礁
CN104756901A (zh) * 2015-01-16 2015-07-08 上海海洋大学 生态型人工鱼礁
CN104756901B (zh) * 2015-01-16 2017-01-18 上海海洋大学 生态型人工鱼礁
CN105028245A (zh) * 2015-05-22 2015-11-11 浙江海洋学院 一种扩展式近海环境修复装置
CN105684975A (zh) * 2016-04-18 2016-06-22 上海海洋大学 一种多功能人工鱼礁
CN106135075A (zh) * 2016-05-26 2016-11-23 上海海洋大学 多功能人工鱼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39384B (zh) 2014-01-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39384B (zh) 漂浮鱼礁
CN202565978U (zh) 漂浮鱼礁
CN204518866U (zh) 一种适合泥沙质海底且易于海洋生物附着的人工鱼礁
KR101023299B1 (ko) 강제 인공어초
CN102021895A (zh) 消波块的制造方法及其施工方法
CN115226664B (zh) 一种基于疏浚土固化的生态鱼礁结构
CN203661816U (zh) 混合式红珊瑚种植礁
CN103988794B (zh) 混合式红珊瑚种植礁
CN102792904A (zh) 三曲面海藻林鱼礁
KR100852935B1 (ko) 인공 어초
KR100543688B1 (ko) 다기능성 고층어초
CN106516028A (zh) 一种多功能海上浮岛
CN102599083B (zh) 钢筋混凝土组合方礁
KR200251140Y1 (ko) 인공어초
CN205623859U (zh) 挡土墙的生态鱼巢型块体结构
CN209711137U (zh) 一种幼鱼保护礁
KR102039903B1 (ko) 인공 수중암초
KR102160285B1 (ko) 연근해 해상용 풍력발전 케이블 보호 덕트 기능을 구비한 인공어초
KR100969232B1 (ko) 개량 요철형 인공어초
CN209677107U (zh) 一种带管道的具珊瑚增殖功能的人工生态礁
KR101624469B1 (ko) 밸러스트 콘크리트와 일체화된 쉘터구조물을 가지는 침선어초
KR20140005508U (ko) 가두리 양식장용 파이프 연결구
KR102495749B1 (ko) 인공 조수 웅덩이 및 그를 사용한 연안 생물 서식지 조성방법
KR101473376B1 (ko) 사다리꼴 다기능 인공어초
KR200344656Y1 (ko) 인공어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Jiang Shaojie

Inventor after: Wang Weiding

Inventor after: Wang Xiao

Inventor after: Yu Jingyi

Inventor after: Peng Weifeng

Inventor after: Lan Zhen

Inventor after: Yuan Jun

Inventor after: Wu Wei

Inventor before: Jiang Shaojie

Inventor before: Wang Weiding

Inventor before: Wang Xiao

Inventor before: Yu Jingyi

Inventor before: Peng Weifeng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INVENTOR; FROM: JIANG SHAOJIE WANG WEIDING WANG XIAO YU JINGYI PENG WEIFENG TO: JIANG SHAOJIE WANG WEIDING WANG XIAO YU JINGYI PENG WEIFENG LAN ZHEN YUAN JUN WU WEI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122

Termination date: 20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