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38703B - 液晶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晶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38703B
CN103038703B CN201180032725.3A CN201180032725A CN103038703B CN 103038703 B CN103038703 B CN 103038703B CN 201180032725 A CN201180032725 A CN 201180032725A CN 103038703 B CN103038703 B CN 10303870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rystal
installation base
heat sink
base plate
crystal indic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3272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38703A (zh
Inventor
今城育子
马场匡史
山崎佐知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Display Inc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 of America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o Ltd
Japan Display Central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o Ltd, Japan Display Central Inc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0387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387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387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387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3Direct backlight with LE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5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specially adapted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28Illuminating devices with cooling mea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对配置在凹面状的反射面的底部的多个LED元件产生的发热高效地进行散热的液晶显示装置。该液晶显示装置具有:具有显示区域的液晶面板(PNL);配置在液晶面板(PNL)的下侧的背光源(BL),其特征在于,背光源(BL)具有:分别安装有多个发光二极管(LD)的一个或多个安装基板(LPB);散热板(HS);反射部件(RM),反射部件(RM)在液晶面板(PNL)的下侧具有呈凹面状的反射面,各安装基板(LPB)中的多个发光二极管(LD)配置在呈凹面状的反射面的底部,各个安装基板(LPB)配置在成为底部的下侧的位置,散热板(HS)配置在一个或多个安装基板(LPB)的下侧,散热板(HS)在俯视观察时具有大于一个或多个安装基板(LPB)的面积,并具有小于显示区域的面积。

Description

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装置及具有液晶显示装置的电视接收器。
背景技术
在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源中,使用了LED(LightEmittingDiode)元件(以下,在本说明书中,也称作发光二极管。)的背光源开始被产品化,例如,公知在液晶面板的正下方配置多个LED元件的直下型方式。
此外,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如下主旨:对发光二极管组产生的热高效地进行散热并在显示面板的整面范围内谋求温度分布的均匀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如下液晶显示装置:具有背光源,其以简单的结构使LED元件的温度均匀化,由此,能够使照明光相对于液晶面板在整面范围内以均匀且稳定的状态进行照射。另外,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有如下主旨:将隔着LED模块的上侧的光学片或反射片和下侧的散热垫片设置成一体型来使背光源单元小型化且精简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0258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53062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9-2676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此,为了抑制直下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部件成本,考虑将具有凹面状的反射面的反射部件配置在液晶面板的下侧,并在其底部密集配置多个LED元件。通过使用这样的反射部件,与在显示区域的背面的整个区域排列LED元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削减LED元件数量。
但是,在像上述那样削减了LED元件数量的情况下,为了提供液晶显示装置所需要的背光源的亮度,向每个LED元件供给较多的电力来使各LED元件高亮度发光。另外,在上述情况下,由于高亮度发光的LED元件密集地配置,所以还会局部地产生比以往大的发热。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液晶显示装置及具有液晶显示装置的电视接收器中,对配置在具有凹面状的反射面的反射部件的底部的多个LED元件所产生的热高效地进行散热。
(1)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具有:具有用于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的液晶面板;配置在所述液晶面板的下侧的背光源,所述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源具有:分别安装有多个发光二极管的一个或多个安装基板;散热板;反射部件,所述反射部件在所述液晶面板的下侧具有呈凹面状的反射面,所述各个安装基板中的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配置在所述呈凹面状的反射面的底部,所述各个安装基板位于所述凹面状的反射面的外侧,并配置在成为所述底部的下侧的位置,所述散热板配置在所述一个或多个安装基板的进一步下侧,所述散热板在俯视观察时具有大于所述一个或多个安装基板的面积,并具有小于所述液晶面板的所述显示区域的面积。
(2)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还可以为,所述液晶显示装置还具有从外侧覆盖所述散热板和所述反射部件的壳体,所述散热板的下表面与所述壳体接触且安装在所述壳体上。
(3)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还可以为,所述反射面的底部平坦地形成,所述反射部件与所述安装基板的各自的上表面接触,所述呈凹面状的反射面具有与所述底部连接的倾斜面,所述散热板在俯视观察时与所述倾斜面的一部分重合。
(4)如(3)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还可以为,所述散热板在俯视观察时具有大于所述底部的面积且与所述倾斜面的一部分重合。
(5)如(1)至(2)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还可以为,所述一个或多个安装基板为多个安装基板,所述多个安装基板中的任意两个彼此隔开间隔地配置,所述散热板在彼此隔开间隔地配置的所述两个安装基板之间具有中空的贯穿孔。
(6)如(5)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还可以为,所述两个安装基板具有直线状的形状,所述贯穿孔在所述两个安装基板之间形成为槽状。
(7)如(5)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还可以为,所述两个安装基板具有沿所述液晶面板的长度方向呈直线状的形状,所述贯穿孔沿所述液晶面板的长度方向形成为槽状。
(8)如(5)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还可以为,所述两个安装基板具有直线状的形状,所述两个安装基板的至少一方具有第1安装部分和以比所述第1安装部分高的密度安装所述发光二极管的第2安装部分,所述贯穿孔沿所述第2安装部分形成为槽状。
(9)如(7)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还可以为,所述两个安装基板呈直线状地配置,所述两个安装基板中的一方偏向于所述长度方向的一方而配置,所述两个安装基板中的另一方偏向于所述长度方向的另一方而配置,所述贯穿孔在所述两个安装基板彼此相对的部分之间形成为槽状。
(10)如(8)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还可以为,所述第2安装部分与所述第1安装部分相比靠所述液晶面板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配置。
(11)如(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还可以为,所述壳体与所述散热板的彼此接触的部分平坦地形成。
(12)如(1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还可以为,所述壳体在与所述散热板的下表面接触的部分处具有贯穿孔,所述散热板在与所述壳体接触的部分处具有螺纹孔,所述散热板经由所述壳体的贯穿孔安装在所述散热板的螺纹孔上,由此固定在所述壳体上。
(13)本发明的电视接收器是具有(1)至(12)中的任一液晶显示装置的电视接收器,构成为能够接收电视播放的电波来显示影像并发出声音。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及电视接收器,能够对配置在具有凹面状的反射面的反射部件的底部的多个LED元件所产生的热高效地散热。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截面状态的概略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从上侧观察到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背光源的一部分的从上面观察到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散热板和安装基板的概略俯视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散热板和安装基板的概略俯视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3中的散热板和安装基板的概略俯视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2及实施方式3中的散热板的温度分布的曲线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4中的散热板和安装基板的概略俯视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5中的散热板和安装基板的概略俯视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6中的散热板和安装基板的概略俯视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6的变形例中的散热板和安装基板的概略俯视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7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截面状态的概略图。
图13是实施方式8中的液晶电视接收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表示与图13所示的液晶电视接收器的反射片相比靠后方配置的部分的俯视图。
图15是图13所示的液晶电视接收器的侧视图。
图16是图13所示的液晶电视接收器的纵剖视概略图。
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8的液晶电视接收器具有的发光二极管的光强度分布的图。
图18是表示从实施方式8的液晶电视接收器具有的发光二极管的透镜射出的光强度的测定结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截面状态的概略图,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从上面侧(显示图像的一侧)观察到的概略图。
如图1所示,实施方式1中的液晶显示装置包含液晶面板PNL和背光源BL而构成。
液晶面板PNL包括:矩阵状地形成有薄膜晶体管(TFT:ThinFilmTransistor)的玻璃基板即TFT基板;与TFT基板相对的对置基板;和夹持在TFT基板与对置基板之间的液晶层,另外,还具有透射轴彼此正交配置的上偏振片及下偏振片。
照射在液晶面板PNL上的背光源光在通过下偏振片时成为直线偏振光,根据液晶层的结晶状态按各像素控制偏振方向,并根据该偏振状态透射上偏振片或被遮蔽。另外,如图2所示,液晶面板PNL具有用于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DP。在显示区域DP中,通过矩阵状地排列多个像素并在各个像素中控制液晶层的结晶状态来显示图像。
背光源BL配置在液晶面板PNL的下侧(在图1中为右侧方向),包含安装有多个发光二极管LD的安装基板LPB、散热板HS、反射部件RM、壳体BD、光学片OS而构成。
首先,本实施方式的反射部件RM由反射片构成。如图1所示,反射部件RM的液晶面板PNL侧的面为凹面状的反射面,在配置于显示区域DP的中央的该反射面的底部配置有多个发光二极管LD。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反射部件RM的反射面,形成有平坦的底部,而且配置有与平坦的底部连续的倾斜面。由此,该反射面凹面状地形成。关于该反射部件RM的具体情况将后述。
安装基板LPB是由玻璃环氧树脂等构成的基板,安装有作为光源的多个发光二极管LD。该多个发光二极管LD被从安装基板供给信号以及电力而发光。从发光二极管LD发出的光直接或经由反射部件RM的反射面而照射在光学片OS上,从而提供给液晶面板PNL。如图1所示,安装基板LPB位于凹面状的反射面的外侧,并配置在配置有发光二极管LD的底部的下侧位置。
散热板HS由铝或铜等导热率大的材料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散热板HS是用于固定安装基板LPB的部件,配置在安装基板LPB的下侧。安装基板LPB隔着导热片等通过螺钉等被固定地载置在散热板HS的上侧。另外,如图2所示,散热板HS形成得比安装基板LPB大且比显示区域DP小。
如图1所示,壳体BD配置在反射部件RM和散热板HS的外侧,为用于保护这些部件的金属制的箱状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散热板HS平板状地形成,其下表面与壳体BD接触地安装在壳体BD上,从而能够将从散热板HS传递来的热量进一步散热到外侧。
光学片OS为漫射片或棱镜片等光学片,在液晶面板PNL与反射部件RM之间配置有多枚。
以上,对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的各部件进行了说明。以下,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散热板HS、安装基板LPB、显示区域DR的平面位置关系。
首先,如图2所示,从液晶面板PNL的显示图像的一侧俯视观察时,散热板HS形成为具有大于安装基板LPB的面积且具有小于显示区域DP的面积。另外,如该图所示,散热板HS及安装基板LPB呈矩形的平面形状,散热板HS的长度方向为与液晶面板PNL的长度方向D1相同的方向。而且,散热板HS及安装基板LPB配置在显示区域DP的中央,与液晶面板PNL的宽度方向D2的中心线重合而沿该中心线配置。另外,多个发光二极管LD沿长度方向D1直线状地等间距地排列。期望多个发光二极管LD相对于显示区域DP的长度方向D1的中心线左右对称地配置。
接下来,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背光源BL的一部分的从上面观察到的状态的概略图。反射部件RM中的反射面包括底部BT和倾斜面GR,在底部BT形成有用于将发光二极管LD配置在内侧的多个孔。另外,上述多个孔与安装基板LPB中的发光二极管LD的配置对应地呈直线状排列而形成。此外,倾斜面GR也可以弯曲,还可以为具有固定倾斜角的倾斜面。
凹面状的反射面的底部BT,如图1及图3所示,通过使反射片与安装基板LPB的上表面接触而平坦地形成。另外,如图3所示,倾斜面GR与底部BT连接并沿图中上下方向延伸。在反射片上,各发光二极管LD经由多个孔而插入到反射面的内侧,并且反射片在倾斜面GR与底部BT的边界处折弯,底部BT被粘贴并固定在安装基板LPB的上表面的一部分上。另外,如图3所示,俯视观察时,散热板HS具有大于底部BT的面积。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俯视观察时,使底部BT的外周被散热板HS的外周包围,并将底部BT配置在散热板HS的内侧。此外,在图3中省略了底部BT的长度方向D1的状况,但在长度方向D1上,也可以使与倾斜面GR不同的倾斜面与底部BT连接而形成。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散热板HS和安装基板LPB的概略俯视图。在从液晶面板PNL侧俯视观察时,安装基板LPB配置在散热板HS的内侧,形成散热板HS的外周的轮廓线包围安装基板LPB的外侧。换言之,可以说是散热板HS的外周包围安装基板LPB的外周。由于散热板HS的面积大于安装基板LPB,所以能够对安装基板LPB中的发热高效地进行散热。另外,由于散热板HS的面积小于显示区域DP,所以能够抑制散热板HS自身的部件成本。
与以往的直下型的情况(具体而言,LED元件遍布地矩阵状地排列在显示区域DP的下侧的情况)下的每个LED元件相比,本实施方式中的每个发光二极管LD被供给3~4倍左右的电力。而且,由于以这样的高亮度发光的发光二极管LD在底部BT密集,所以使散热板HS延伸至与平坦的底部BT连接的倾斜面GR的背面侧这一富余空间。
即,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针对因在底部BT配置有多个发光二极管LD而产生局部过热的技术课题,着眼于凹面状的反射面的倾斜面GR的背面这一富余空间,以与倾斜面GR的一部分重合的方式使散热板HS延伸,从而提高了散热效率。
另外,散热板HS由比壳体BD导热率高的金属形成且厚度比壳体BD厚,壳体BD与散热板HS的彼此接触的部分平坦地形成。而且,壳体BD在与散热板HS的下表面接触的部分处具有贯穿孔,散热板HS在与壳体接触的部分处也有螺纹孔,经由壳体BD的贯穿孔插入螺钉来安装散热板HS。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散热板HS平面状地形成,在壳体BD上、且在与液晶面板PNL平行地形成的部分处,散热板HS的下表面整体与壳体BD接触地安装在壳体BD上。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反射部件RM由反射片形成。但是,例如,也可以在安装基板LPB上施加反射膜涂层而使反射部件RM包含该反射膜涂层和反射片而构成。在该情况下,通过反射膜涂层来形成凹面状的反射面的底部BT,通过反射片来形成凹面状的反射面的倾斜面GR。该反射膜涂层与安装基板LPB的上表面接触地形成。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俯视观察时,在显示区域DP的内侧配置有散热板HS,在散热板HS的内侧配置有安装基板LPB。优选像这样对散热板HS以及安装基板LPB进行配置,但是,例如,也可以使散热板HS以及安装基板LPB沿长度方向D1延伸而局部配置在显示区域DP的外侧,只要使散热板HS的面积大于安装基板LPB的面积且小于显示区域DP的面积即可。另外,期望散热板HS的面积为显示区域DP的九分之一以上、三分之一以下的幅度。
[实施方式2]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液晶显示装置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在实施方式2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在固定于散热板HS上的一个安装基板LPB上,安装有两列发光二极管LD。而且,因此在反射面的底部BT也同样地排列有两列发光二极管LD。除这些方面以外,实施方式2中的液晶显示装置与实施方式1中的显示装置大致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使发光二极管LD呈两列配置,所以与实施方式1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向每个发光二极管LD供给的电力。另一方面,在设计凹面状的反射面方面,期望像实施方式1那样一列配置,实施方式1更容易对液晶面板PNL均匀地照射光。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一枚安装基板LPB上,发光二极管LD在两列范围内安装,但也可以在三列范围内进行安装,还可以交错状地进行安装。在这些情况下,也与实施方式1的情况同样地,通过使散热板HS的面积大于安装基板LPB且小于显示区域DP来提高散热效率。
[实施方式3]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液晶显示装置进行说明。如图6所示,在实施方式3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在散热板HS上固定有两个安装基板LPB。而且,在两个安装基板LPB上,直线状地呈一列安装有发光二极管LD,在反射面的底部BT排列有两列发光二极管LD。而且,散热板HS在两个安装基板LPB的配置部分之间具有作为贯穿孔的中空槽SL。本实施方式的中空槽SL为沿安装基板LPB在长度方向D1形成为槽状的中空的贯穿孔。除这些方面以外,实施方式3中的液晶显示装置与实施方式1中的液晶显示装置大致相同。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2及实施方式3的情况下的散热板HS的宽度方向D2的温度分布的曲线图。图7的两个曲线图的横轴表示散热板HS的宽度方向的位置,纵轴表示温度。
在实施方式2及实施方式3中,均在底部BT排列有两列发光二极管LD,图7的左侧的实线曲线图表示实施方式2的情况,图7的右侧的实线曲线图表示实施方式3的情况。另外,图7的左右曲线图中的虚线虚拟地表示配置一列发光二极管LD的情况下的温度分布。表示实施方式2的情况下的温度分布的实线曲线图(图7的左侧)与对两条虚线曲线图进行积分而得到的结果相当,散热板HS的中央成为高温(T1)的状态。另一方面,在表示实施方式3的情况下的温度分布的实线曲线图(图7的右侧)中,与中空槽SL相应的位置的温度分布缺失,成为与单独配置一列发光二极管LD的情况下的温度分布相似的温度分布。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不存在中空槽SL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发热温度局部过高的情况而使液晶显示装置内的温度分布均匀化。
此外,如图6所示,散热板HS在俯视观察时呈环状。即散热板HS具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两个长尺寸部分和以连接该两个长尺寸部分的方式沿宽度方向延伸的短尺寸部分,中空槽SL以被这些部分包围的方式形成。另外,两个安装基板LPB分别配置在两个长尺寸部分的上侧。由于使散热板HS具有这样的中空槽SL而成为环状,所以,例如,即使发生在发光二极管LD中产生劣化而局部发热异常这样的情况,也能够使散热板HS的整体温度分布均匀化而提高可靠性。
[实施方式4]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液晶显示装置进行说明。在实施方式4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与实施方式3的情况同样地,在固定于散热板HS上的两个安装基板LPB之间形成有中空槽SL。但是,在实施方式4的情况下,如图8所示,在各安装基板LPB上,发光二极管LD以不同的密度配置。
具体而言,安装基板LPB具有:以规定间距配置发光二极管LD的第1安装部分P1;以比该规定间距窄的间距且以比第1安装部分P1高的密度配置发光二极管LD的第2安装部分P2,第2安装部分P2与第1安装部分P1相比靠中央位置配置。而且,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中空槽SL沿第2安装部分P2直线状地形成。如图8所示,中空槽SL介于彼此相对的两个第2安装部分P2之间,在彼此相对的两个第1安装部分P1之间,存在隔着中空槽SL的部分和不隔着中空槽SL的部分。除这些方面以外,实施方式4的液晶显示装置与实施方式3的液晶显示装置大致相同。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两个安装基板LPB中的双方上,以不同密度配置发光二极管LD,但也可以在任意一方的安装基板LPB上以不同密度配置发光二极管LD。通过使中空槽SL沿发热较大的第2安装部分P2配置,能够抑制散热板HS中的温度分布的局部上升。
[实施方式5]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液晶显示装置进行说明。在实施方式5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与实施方式4的情况同样地,在安装基板LPB上以不同密度配置发光二极管LD,并在两个安装基板LPB之间形成中空槽SL。但是,在实施方式5中,与实施方式4的情况的不同点在于,在长度方向D1的方向错开地配置两个安装基板LPB。除这些方面以外,实施方式5的液晶显示装置与实施方式4的液晶显示装置大致相同。
如图9所示,安装基板LPB中的一方偏向于图中右侧而配置,另一方偏向于图中左侧而配置,中空槽SL形成于彼此相对的部分之间。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基板LPB分别具有一个第1安装部分P1和一个第2安装部分P2,中空槽SL配置在两个第2安装部分P2之间,并且,中空槽SL的一部分沿第1安装部分P1延伸。此外,在图9中,第1安装部分P1不与另一方的安装基板LPB相对,但也可以使第1安装部分P1向液晶面板PNL的中央侧进一步延伸而与另一方的安装基板LPB的第2安装部分P2相对。
[实施方式6]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液晶显示装置进行说明。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6中的散热板HS和安装基板LPB的概略俯视图。在实施方式6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安装基板LPB的数量和中空槽SL的数量与实施方式3的情况不同。除这点以外,实施方式6的液晶显示装置与实施方式3大致相同。如图10所示,使散热板HS的面积大于多个安装基板LPB的面积的合计。
另外,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6的变形例中的散热板HS和安装基板LPB的概略俯视图。在本变形例中,三个安装基板LPB分别具有以规定间距配置发光二极管LD的第1安装部分P1,和以比该规定间距窄的间距且以比第1安装部分P1高的密度配置发光二极管LD的第2安装部分P2。另外,中空槽SL沿第2安装部分P2在长度方向D1上直线状地配置。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3~6中,将两个或三个的多个安装基板LPB配置在散热板HS上,但也可以配置四个以上的多个安装基板LPB。另外,例如在实施方式6中,配置有三个安装基板LPB并配置有两个中空槽SL,但也可以在三个安装基板LPB中的任意两个安装基板LPB之间配置一个中空槽SL。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安装基板LPB具有直线状的形状(在一方的方向上细长的长方形的形状),但是,例如,也可以具有正方形等其他形状,还可以将多个正方形的安装基板LPB配置在散热板HS上,并在这些安装基板LPB之间配置中空的贯穿孔。
[实施方式7]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液晶显示装置进行说明。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7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截面状态的概略图。如该图所示,在实施方式7中,在散热板HS上配置有两个安装基板LPB,在反射面的底部BT配置有两列发光二极管LD。另外,散热板HS通过支承部件SU固定在壳体BD上,背光源BL的壳体BD呈弯曲的截面形状。除这些方面以外,实施方式7的液晶显示装置与实施方式1的情况大致相同,省略关于相同部分的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反射面的底部BT平坦地形成。具体而言,反射面的底部BT通过与两个安装基板LPB的上表面接触而平坦地形成,在两个安装基板LPB之间的反射面也是平坦的。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壳体BD为背光源BL的壳体,该壳体BD包含在液晶显示装置内。但是,壳体BD可以不是仅保护背光源BL那样的壳体,例如,也可以是还固定液晶面板PNL等那样的液晶显示装置整体的壳体。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期望壳体BD为金属制,但也可以使用其他材料,例如在实施方式7的壳体BD的情况下可以为树脂制。
另外,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IPS(InPlaneSwitching)型的液晶显示装置,当然也能够适用于VA(VerticalAlignment)型、TN(TwistedNematic)型等其他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
另外,能够通过组装上述任意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来构成接收电视播放的电波而显示影像并发出声音的电视接收器。以下,说明液晶电视接收器的例子。
[实施方式8]
图1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液晶电视接收器的分解立体图。图14是表示与图13所示的液晶电视接收器的反射片相比靠后方配置的部分的俯视图。图15是图13所示的液晶电视接收器的侧视图。图16是图13所示的液晶电视接收器的纵剖面概略图。
液晶电视接收器包括具有横长的画面的液晶面板900。液晶电视接收器的画面的横纵尺寸比(横尺寸与纵尺寸的比)为16比9。液晶面板900的前方侧(显示图像的一侧)被上框架902支承,后方侧被支承在模架904中。液晶电视接收器具有与液晶面板900重叠的背光源906。
液晶面板900、上框架902、模架904及背光源906收纳在由前机壳908及后机壳910构成的机壳912(壳体)中。前机壳908由树脂构成,后机壳910由被涂装的铁构成。机壳912被支承在由台座914及腿916构成的支架918上。如图15所示,在机壳912的侧面配置有开关920。
在后机壳910的下部后方安装有护罩922。在护罩922的内部配置有扬声器924及电路基板926。电路基板926具有用于从各种频率的电波中选出特定频率的电波的调谐电路(调谐器)。
背光源906具有反射片930,反射片930以凹面朝向液晶面板900的方式具有弯曲部928。反射片930的弯曲部928以远离机壳912的方式配置(参照图16)。弯曲部928包括第1弯曲部932及第2弯曲部934。第1弯曲部932及第2弯曲部934分别在画面纵向隔着发光二极管936的两侧形成。在弯曲部928与后机壳910之间的空间的下方配置有电路基板926(参照图16)。
背光源906在液晶面板900的相反侧具有与反射片930重叠的安装基板938。安装基板938的画面的纵向宽度为画面的纵向长度的一半以下。安装基板938固定在散热板940上,散热板940为固定在机壳912上的构造。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与画面的大致中央对应的位置处,包含点光源942(参照图16)在内的发光二极管936搭载在横向较长的长方形的安装基板938上。安装基板938能够使用印制电路布线基板。安装基板938被螺纹固定在铝等金属的散热板940上,并且散热板940被定位并被固定在后机壳910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发光二极管936以在上下方向交错状地沿横向延伸两列的方式配置。从正面观察时,安装基板938的尺寸YL被设定成液晶面板900的画面的高度YH的1/3以下。
背光源906具有多个发光二极管936,其以搭载于安装基板938且在贯穿反射片930后突出到弯曲部928的凹面侧的方式配置。可以使多个发光二极管936沿画面横向至少以一列并列,期望以配置有多个发光二极管936的区域的纵向宽度收敛于画面的纵向长度的一半以下的空间区域内的方式进行配置。如图16所示,各个发光二极管936包括点光源942及配置在其外侧的透镜944。在安装基板938上,以覆盖点光源942的方式搭载有使用了丙烯树脂的透镜944。
发光二极管936相对于安装基板938向垂直方向及其他方向放射光,与垂直方向相比向其他方向的光强度较强。透镜944具有使来自点光源942的放射光与正面方向相比更向视角方向扩散放射的大配光特性。图17示出了发光二极管936的这样的光强度分布(指向特性)。另外,图18是表示从透镜944射出的光强度的测定结果的图。此外,θ为安装基板938的法线与光的出射方向所成的角度。
在实施方式8的液晶电视接收器中,不论安装基板938的纵向尺寸YL减小为画面的纵向尺寸YH的1/3,均具有感到画面明亮且画面整体亮度均匀性高的高画质的性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纵向最为远离的一对透镜944的纵向尺寸和该一对透镜944之间的尺寸的合计为画面尺寸YH的1/3以下。另外,在发光二极管936沿横向配置一列的情况下,透镜944的纵向宽度(直径)为画面尺寸YH的1/3以下。为了降低成本,点光源942及透镜944为不超出安装基板938之外的尺寸,被设定成最小的尺寸。
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基板938的纵尺寸YL及沿纵向并列两列的透镜944的配置区域的纵向宽度(两个透镜944的纵向尺寸与两个透镜944的间隔的纵向尺寸的合计)为画面的纵尺寸的1/3以下。由此,即使减少发光二极管的数量,也由于画面明亮且亮度分布自然平稳因而能够大幅降低成本。
在本实施方式中,反射片930的弯曲部928具有从画面纵向(画面的短边方向)尺寸YH减去安装基板938的纵尺寸YL所得到的尺寸的宽度而配置。只要弯曲部928的宽度为YH的1/2以上,则画面的亮度分布即使从正面观察也没有不舒服感,并且能够大幅削减发光二极管936的数量,从而能够降低成本。即,能够通过使基于弯曲部928的反射区域大于收纳发光二极管936的空间区域来削减成本。
从配置在安装基板398上的点光源942放射出的光通过配置在点光源942的上方的由丙烯树脂构成的透镜944而扩散。该配光特性使向斜方向的光强度强于正面方向。由于多个点光源942分别安装有大配光的透镜944,所以在从安装基板938到位于垂直方向(向画面的方向)的漫射片946的距离(以下为内厚Zd)的空间中,与向正面的放射光相比,从安装基板938向画面的周边方向的放射光的光强度较大。从透镜944向正面放射的光的一部分透射漫射片946,通过液晶面板900作为图像而显示。其余的光在漫射片946处反射,在反射片930处反射,还向非正面的方向放射。在通过透镜944后向画面周边放射的光的一部分通过漫射片946而透射画面的周边部,其他部分的光在具有弯曲部928的反射片930处反射,并再次通过漫射片946。
关于上述结构的液晶电视接收器的亮度性能,若将从正面测定的亮度作为100%,则周边为30%左右的暗状态。画面正面的中央亮度与平均亮度的比值为1.65。但是,由于反射片930的弯曲部928平缓地弯曲,所以亮度从安装基板938沿画面纵向平缓地变化。因此,与中央亮度与平均亮度的比值为1.65这一大小无关,能够提供因在其分布中没有较大异常点而不舒服感少的图像。
关于即使中央亮度与平均亮度的比值为1.65以上也能够得到没有不舒服感的平稳的亮度分布,反而言之,能够减少发光二极管936的数量并缩窄安装基板938的宽度,从而能够降低成本。
此外,中央亮度明亮、随着趋向于画面周边而以平稳的亮度分布使亮度降低的特性在设置将向正面放射的光遮蔽的构造时无法实现。该情况下,由于在中央成为暗状态,所以成为具有不舒服感的显示分布。因此,包含各个点光源942和罩住点光源942的透镜944的发光二极管936的光出射特性在正面也具有规定输出。
后机壳910构成了液晶电视接收器的最外表面。安装基板938被螺纹固定在散热板940上,来自发光二极管936的热通过安装基板938及散热板940散热,由此,将发光二极管936的接合温度抑制为规定的值。
由于安装基板938和反射片930接近后机壳910而固定,所以能够实现液晶电视接收器的薄型化。通过该构造,能够将亮度性能保持为没有不舒服感的均匀性,与此同时,能够使液晶电视接收器的厚度变薄。
在以往的背光源构造中,搭载发光二极管的基板固定在由铁或铝构成的液晶装置的后框架(未图示)上,在该后框架的外部配置有用于驱动发光二极管的电源以及用于控制液晶面板的栅极信号线及漏极信号线的定时控制器的基板,而且在其外部还配置有后机壳。因此,增加了背光源的漫射片与发光二极管的内厚距离,后框架与后机壳的距离也是必需的而变厚。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透镜944以与正面相比向周边更高的亮度放射出的光经过规定空间(内厚Zd)从漫射片946及液晶面板900透射,由此显示图像。安装基板938和散热板940接触,散热板940和后机壳910通过螺钉被固定,因此,能够减少内厚Zd以外的空间距离,从而使液晶电视接收器的厚度薄型化。
液晶电视接收器的薄型化也能够通过具有电源电路、视频电路、调谐电路(调谐器)、液晶面板900的定时电路的电路基板926的配置来实现。具体而言,由于反射片930的弯曲部928向远离后机壳910的方向弯曲,所以能够在弯曲部928与后机壳910之间得到较大的空间。在液晶电视接收器的下部紧凑地收纳有具有电源电路、视频电路、调谐电路(调谐器)、液晶面板900的定时电路的电路基板926。由此能够缩减搭载发光二极管936的安装基板938或散热板940与后机壳910之间的空间。
接下来,参照图13来说明液晶电视接收器的生产工序。在对以铁为材料的部件施加涂层而构成的后机壳910的内侧安装墙挂配件948。墙挂配件948用于加强后机壳910的强度。在壁挂配件948中形成有从后机壳910的背后进行壁挂时的螺钉接收孔。将以铝为材料的散热板940固定在后机壳910的内侧。
然后,将搭载有点光源942的安装基板938安装到散热板940上。在点光源942上罩上使用了丙烯的大配光的透镜944,并通过粘结材料固定透镜944。在此,为了使安装基板938的表面容易对从点光源942放射出的光进行再反射,在安装基板938上预先喷涂了白色抗蚀层。然后,安装反射片930,其表面具有光漫射性,在画面纵向弯曲,为了供透镜944穿插而具有大于透镜944的直径的孔。在其上方配置厚度为1.5到3mm的漫射片946、棱镜片950及漫射片952。在安装基板938与漫射片946的背面的空间(内厚Zd),合成来自点光源942的直接光和来自反射片930的二次光即反射光。
然后,通过树脂材料制成的分割成四部分的模架904来固定光学片类。在其上方配置液晶面板900。液晶面板900为如下结构:将液晶封入到两枚玻璃基板内,在一方的基板(TFT基板)上形成有TFT(ThinFilmTransistor)以及漏极信号线和栅极信号线,在另一基板上形成有彩色滤光片。TFT基板上的栅极信号线及漏极信号线伸出到外部,与驱动器IC及搭载驱动器IC的漏极基板连接。在各个玻璃基板的表面贴有偏振片。漏极基板通过挠性电缆与供给视频信号的定时控制器电路电连接。在液晶面板900的上方安装有用于防止来自驱动器IC的电磁波且用于固定液晶面板900的由铁形成的上框架902。
为了最终完成液晶电视接收器,在上框架902的表面安装由树脂材料构成的前机壳908,在机壳912下方配置发光二极管936的控制电路、定时控制器电路、向视频电路提供电源的电源电路、与外部的连接端子等,并安装保护用的树脂制的护罩922。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也可以适当组合各实施方式来实施。例如,实施方式所说明的结构能够置换成实质相同的结构、起到相同的作用效果的结构、或在可达成相同目的的结构。

Claims (12)

1.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具有:
具有用于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的液晶面板;和
配置在所述液晶面板的下侧的背光源,
所述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背光源具有:
分别安装有多个发光二极管的多个安装基板;
散热板;和
反射部件,
所述反射部件在所述液晶面板的下侧具有呈凹面状的反射面,
所述各个安装基板中的所述多个发光二极管配置在所述呈凹面状的反射面的底部,
所述各个安装基板在所述凹面状的反射面的外侧、配置在成为所述底部的下侧的位置,
所述散热板配置在所述多个安装基板的进一步下侧,
所述散热板在俯视观察时具有大于所述多个安装基板的面积,并具有小于所述液晶面板的所述显示区域的面积,
所述多个安装基板中的任意两个安装基板彼此隔开间隔地配置,
所述散热板在彼此隔开间隔地配置的所述两个安装基板之间,且在与所述底部重合的位置具有中空的贯穿孔,
所述反射面具有平坦地形成为矩形区域的所述底部和两个倾斜面,该两个倾斜面沿着所述反射部件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底部邻接,并且在所述两个倾斜面之间夹持所述底部,
在俯视观察时,所述底部在所述反射部件的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形成得比所述两个倾斜面各自在所述反射部件的宽度方向上的宽度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晶显示装置还具有从外侧覆盖所述散热板和所述反射部件的壳体,
所述散热板的下表面与所述壳体接触并安装在所述壳体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射面的底部平坦地形成,所述反射部件与所述安装基板的各自的上表面接触,
所述呈凹面状的反射面具有与所述底部连接的倾斜面,
所述散热板在俯视观察时与所述倾斜面的一部分重合。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板在俯视观察时具有大于所述底部的面积且与所述倾斜面的一部分重合。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个安装基板具有直线状的形状,
所述贯穿孔在所述两个安装基板之间形成为槽状。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个安装基板具有沿所述液晶面板的长度方向呈直线状的形状,
所述贯穿孔沿所述液晶面板的长度方向形成为槽状。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个安装基板具有直线状的形状,
所述两个安装基板的至少一方具有第1安装部分和以比所述第1安装部分高的密度安装所述发光二极管的第2安装部分,
所述贯穿孔沿所述第2安装部分形成为槽状。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个安装基板呈直线状地配置,
所述两个安装基板中的一方偏向于所述长度方向的一方而配置,
所述两个安装基板中的另一方偏向于所述长度方向的另一方而配置,
所述贯穿孔在所述两个安装基板彼此相对的部分之间形成为槽状。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安装部分与所述第1安装部分相比靠所述液晶面板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配置。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与所述散热板的彼此接触的部分平坦地形成。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在与所述散热板的下表面接触的部分具有贯穿孔,
所述散热板在与所述壳体接触的部分具有螺纹孔,
所述散热板经由所述壳体的贯穿孔安装在所述散热板的螺纹孔中,由此固定在所述壳体上。
12.一种电视接收器,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构成为能够接收电视播放的电波来显示影像并发出声音。
CN201180032725.3A 2010-06-30 2011-06-27 液晶显示装置 Active CN1030387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50421 2010-06-30
JP2010150421 2010-06-30
PCT/JP2011/064680 WO2012002321A1 (ja) 2010-06-30 2011-06-27 液晶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38703A CN103038703A (zh) 2013-04-10
CN103038703B true CN103038703B (zh) 2016-01-20

Family

ID=453994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32725.3A Active CN103038703B (zh) 2010-06-30 2011-06-27 液晶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534859B2 (zh)
JP (1) JPWO2012002321A1 (zh)
CN (1) CN103038703B (zh)
WO (1) WO201200232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974077B2 (en) 2012-07-30 2015-03-10 Ultravision Technologies, Llc Heat sink for LED light source
US9195281B2 (en) 2013-12-31 2015-11-24 Ultravision Technologies,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modular multi-panel display
US10820455B2 (en) 2016-11-22 2020-10-27 Samsun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JP2017102464A (ja) * 2016-12-22 2017-06-08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CN107705713B (zh) * 2017-10-13 2019-12-27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JP7132779B2 (ja) * 2018-07-18 2022-09-07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及びアレイ基板
CN114647114B (zh) * 2022-03-22 2023-10-17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01135A (zh) * 2002-11-12 2004-06-02 统宝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
CN1558277A (zh) * 2004-01-15 2004-12-29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器及其背光模块
JP2006049098A (ja) * 2004-08-04 2006-02-16 Sony Corp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この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JP2006313684A (ja) * 2005-05-09 2006-11-16 Toyoda Gosei Co Ltd 光源装置
CN1881039A (zh) * 2005-06-15 2006-12-20 Lg.菲利浦Lcd株式会社 背光单元及使用其的液晶显示器
JP2007184237A (ja) * 2005-12-09 2007-07-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発光モジュールと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JP2007317423A (ja) * 2006-05-24 2007-12-06 Harison Toshiba Lighting Corp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JP2008170729A (ja) * 2007-01-11 2008-07-24 Sony Corp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JP2008198460A (ja) * 2007-02-13 2008-08-28 Omron Corp 発光素子及び面照明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50075B2 (ja) 2005-04-18 2011-03-16 ソニー株式会社 発光ユニットの放熱装置、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08053062A (ja) * 2006-08-24 2008-03-06 Sony Corp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8166304A (ja) * 2006-12-26 2008-07-17 Sony Corp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US7905618B2 (en) 2007-07-19 2011-03-15 Samsung Led Co., Ltd. Backlight unit
WO2010001657A1 (ja) * 2008-07-04 2010-01-0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液晶表示ユニット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01135A (zh) * 2002-11-12 2004-06-02 统宝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
CN1558277A (zh) * 2004-01-15 2004-12-29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器及其背光模块
JP2006049098A (ja) * 2004-08-04 2006-02-16 Sony Corp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この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JP2006313684A (ja) * 2005-05-09 2006-11-16 Toyoda Gosei Co Ltd 光源装置
CN1881039A (zh) * 2005-06-15 2006-12-20 Lg.菲利浦Lcd株式会社 背光单元及使用其的液晶显示器
JP2007184237A (ja) * 2005-12-09 2007-07-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発光モジュールと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JP2007317423A (ja) * 2006-05-24 2007-12-06 Harison Toshiba Lighting Corp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JP2008170729A (ja) * 2007-01-11 2008-07-24 Sony Corp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JP2008198460A (ja) * 2007-02-13 2008-08-28 Omron Corp 発光素子及び面照明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20002118A1 (en) 2012-01-05
US8534859B2 (en) 2013-09-17
JPWO2012002321A1 (ja) 2013-08-22
WO2012002321A1 (ja) 2012-01-05
CN103038703A (zh) 2013-04-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38703B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02879950A (zh) 显示装置、电子设备及照明装置
US20100165235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5442865B2 (ja)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テレビ受像機
CN103998979B (zh) 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KR102089970B1 (ko) 액정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20150116633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heat radiation sheet
CN203012299U (zh) 显示装置、电子设备及照明装置
US8363179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10485106B2 (en) Structure for connecting printed circuit board and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CN103728771A (zh) 液晶显示装置
EP2428719B1 (en) Illumination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JP2013157173A (ja)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JP5728066B2 (ja)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KR20130126407A (ko) 액정표시장치
KR101970556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이용한 액정 표시장치
KR101967661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WO2014141882A1 (ja) 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KR101785340B1 (ko) 커버버툼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US9383604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set
KR102127508B1 (ko) 인쇄 회로 기판 어셈블리 및 그것을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KR20190063715A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2010176968A (ja) 発光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KR20080062490A (ko) 액정표시장치와 그 광원 구동방법
KR20160009204A (ko) 엘이디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구비한 백라이트 유닛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Hyogo

Applicant after: Panasonic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o.,Ltd.

Applicant after: JAPAN DISPLAY Inc.

Address before: Hyogo

Applicant before: Panasonic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o.,Ltd.

Applicant before: Japan Display East Inc.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208

Address after: California, USA

Patentee after: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Patentee after: JAPAN DISPLAY Inc.

Address before: Japan Hyogo Prefecture

Patentee before: Panasonic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o.,Ltd.

Patentee before: JAPAN DISPLAY Inc.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