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26550B - 天线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天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26550B
CN103026550B CN201180036641.7A CN201180036641A CN103026550B CN 103026550 B CN103026550 B CN 103026550B CN 201180036641 A CN201180036641 A CN 201180036641A CN 103026550 B CN103026550 B CN 10302655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upply
antenna oscillator
antenna
electrical length
power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3664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26550A (zh
Inventor
池畑和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0265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265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265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2655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3/0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 H01Q3/24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by switching energy from on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 to another, e.g. for beam switching
    • H01Q3/247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by switching energy from on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 to another, e.g. for beam switching by switching different parts of a primary active el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4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 H01Q1/241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 H01Q1/24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held use
    • H01Q1/243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held use with built-in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1/00Antenna arrays or systems
    • H01Q21/24Combinations of antenna units polarised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for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circularly and elliptically polarised waves or waves linearly polarised in any dir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 Details Of A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天线装置(1),其具备天线振子(120)、基板(100)、第1供电部(130)及第2供电部(140)、开关(111、131、141),并且第1供电部(130)对天线振子(120)进行供电时的、流经基板(100)中地线导体的高频电流的主方向,不同于第2供电部(140)对天线振子(120)进行供电时的、流经基板(100)中地线导体的高频电流的主方向。

Description

天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了天线振子的天线装置,尤其涉及可实现极化分集的天线装置。
背景技术
即使传来的极化波发生了变动,或即使如使用手机时那样改变了天线装置的朝向,也能用可收发多个彼此不同极化波的天线装置来选择恰当的极化波,并进行收发。这种技术称为极化分集而为人知。
专利文献1中揭示了一种通过单个天线振子来实现极化分集的天线装置。图20以及图21表示的是专利文献1所揭示的天线装置。
图20所示的天线装置10具备了X字形的天线振子1020。如图20的(a)所示,当从供电部1030向天线振子1020供电时,高频电流沿箭头1031所示的方向流过天线振子1020。另外,如图20的(b)所示,当从供电部1040向天线振子1020供电时,高频电流沿箭头1041所示的方向流过天线振子1020。
图21所示的天线装置11具备了L字形的天线振子1120。天线振子1120的中央部1150接地。如图21的(a)所示,当从供电部1130向天线振子1020供电时,高频电流沿箭头1131所示的方向流过天线振子1020。另外,如图21的(b)所示,当从供电部1140向天线振子1020供电时,高频电流沿箭头1041所示的方向流过天线振子1020。
如上所述,专利文献1揭示的天线装置是通过切换供电部的位置来切换流过天线振子的高频电流的流向的,由此在天线装置中迎合所要收发的电波来切换主极化方向。此类天线装置能用单个天线振子来实现极化分集,因此能够削减天线振子的成本、所占体积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专利申请公开公报“特开2003-338783号公报”;2003年11月28日公开。
发明内容
然而使用专利文献1揭示的天线振子时,由于是流通与多个极化波个别对应的高频电流,因此需要采用X字形、L字形等形状。从而导致天线振子整体的形状受到了制约,进而失去了装置的设计自由度。尤其是,当为了确保天线振子的特性而将电子部件以及地线从天线振子的下部转移掉时,装置的设计自由度将进一步丧失,其小型化等也将变得困难。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研发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以提高极化分集型天线装置的装置设计自由度的技术。
[用以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天线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天线振子、形成有地线导体的基板、设置在所述基板上且对所述天线振子进行供电的第1供电部及第2供电部、进行切换来使第1供电部及第2供电部的某一方对所述天线振子进行供电的切换部;第1供电部对所述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的、流经所述地线导体的高频电流的主方向,不同于第2供电部对所述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的、流经所述地线导体的高频电流的主方向。
在上述方案中,第1供电部以及第2供电部的其中某一方对上述天线振子进行供电。由上述切换部进行切换,以决定使第1供电部以及第2供电部的哪一方对上述天线振子进行供电。第1供电部以及第2供电部设置在上述基板上,该基板上形成有地线导体,因此当第1供电部或第2供电部对上述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该地线导体中会流动高频电流。本发明的天线装置所能良好收发的电波的极化方向是与该地线导体中流动的高频电流的主方向相平行的,因此,使用切换部对供电位置进行切换来控制该高频电流的主方向,便能迎合所要收发的电波来切换主极化方向。也就是说,能用切换部来使第1供电部对上述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的、流经上述地线导体的高频电流的主方向,不同于第2供电部对上述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的、流经上述地线导体的高频电流的主方向,由此迎合所要收发的电波来切换主极化方向,从而实现极化分集。该方案中,天线振子的形状并无特别限制,因此能提高极化分集型装置的设计自由度。
[本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天线装置,无需将天线振子设计成特殊的形状,就能迎合所要收发的电波来切换主极化方向。因此能提高极化分集型装置的设计自由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第1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a)及(b)表达了从彼此不同的供电部向天线振子供电时的情况。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第1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中流通的高频电流的示意图,(a)及(b)表达了从彼此不同的供电部向天线振子供电时的情况。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a)及(b)表达了从彼此不同的供电部向天线振子供电时的情况。
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中流通的高频电流的示意图,(a)及(b)表达了从彼此不同的供电部向天线振子供电时的情况。
图5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a)及(b)表达了从彼此不同的供电部向天线振子供电时的情况。
图6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a)及(b)表达了从彼此不同的供电部向天线振子供电时的情况。
图7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第5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a)及(b)表达了从彼此不同的供电部向天线振子供电时的情况。
图8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第5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中流通的高频电流的示意图,(a)及(b)表达了从彼此不同的供电部向天线振子供电时的情况。
图9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第6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a)及(b)表达了从彼此不同的供电部向天线振子供电时的情况。
图10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第7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a)及(b)表达了从彼此不同的供电部向天线振子供电时的情况。
图1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第8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a)及(b)表达了从彼此不同的供电部向天线振子供电时的情况。
图12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第8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的结构的局部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第8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的结构的局部示意图,(a)及(b)表达了从彼此不同的供电部向天线振子供电时的情况。
图14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第8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的结构的局部示意图,(a)及(b)表达了从彼此不同的供电部向天线振子供电时的情况。
图15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第9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a)及(b)表达了从彼此不同的供电部向天线振子供电时的情况。
图16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第9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的结构的局部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第9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的结构的局部示意图,(a)及(b)表达了从彼此不同的供电部向天线振子供电时的情况。
图18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第9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的结构的局部示意图,(a)及(b)表达了从彼此不同的供电部向天线振子供电时的情况。
图19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天线振子与现有技术中的天线振子的对比图,(a)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天线振子,(b)表示现有技术中的天线振子。
图20是具有现有技术中的X字形天线振子的天线装置的概要图,(a)及(b)表达了从彼此不同的供电部向天线振子供电时的情况。
图21是具有现有技术中的L字形天线振子的天线装置的概要图,(a)及(b)表达了从彼此不同的供电部向天线振子供电时的情况。
[附图标记说明]
1、2、……、9 天线装置
100、200、……、900 基板
110、210、……、910 收发电路
111、211、……、911 第1开关部(切换部)
120、220、……、920 天线振子
130、230、……、930 第1供电部
131、231、……、931 第2开关部(切换部、第1切换要素)
132、232、……、932 第1匹配电路
140、240、……、940 第2供电部
141、241、……、941 第3开关部(切换部、第2切换要素)
142、242、……、942 第2匹配电路
251、351、551、751 第4开关部(天线地线导体间切换部)
252、352、552、752 第3匹配电路(天线地线导体间匹配电路)
261、461、561、661 第5开关部(天线地线导体间切换部)
262、462、562、662 第4匹配电路(天线地线导体间匹配电路)
133~136、143~145 高频电流
233~239、243~247 高频电流
533~539、543~547 高频电流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如下的天线装置:具备天线振子、形成有地线导体的基板、设置在该基板上且对该天线振子进行供电的第1供电部及第2供电部、进行切换来使第1供电部及第2供电部的其中某一方对该天线振子进行供电的切换部;第1供电部对该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的、流经该地线导体的高频电流的主方向,不同于第2供电部对该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的、流经该地线导体的高频电流的主方向。
像这样,在本发明的天线装置中,流经上述地线导体的高频电流的主方向在第1供电部对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以及在第2供电部对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是彼此不同的。因此能够利用切换部,迎合所要收发的电波来切换主极化方向。由此,即便不采用特殊的天线形状也能实现极化分集。
本发明的天线装置可以设计成以下方案:第1供电部对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的、流经上述地线导体的高频电流的主方向,不同于第2供电部对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的、流经上述地线导体的高频电流的主方向。该天线装置中的第1供电部及第2供电部例如能较好地按照以下的方式配置。
也就是说,在天线装置的设计方案中,若第2供电部对上述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的主极化方向为第1方向,且第1供电部对上述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的主极化方向为与第1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则优选采用以下的方案(1)~(3)。(1)按照以下条件来配置第1供电部及第2供电部:第1经路的电长度的中心与第1供电部之间的电长度,比第2经路的电长度的中心与第2供电部之间的电长度短,其中,第1经路穿越第1供电部且沿第1方向横跨地线导体,第2经路穿越第2供电部且沿第1方向横跨地线导体。(2)按照以下条件来配置第1供电部及第2供电部:在第3经路上从两侧夹着第1供电部的两个电长度间的差分与上述天线振子上的电长度之间的和,比在第4经路上从两侧夹着第2供电部的两个电长度间的差分与上述天线振子上的电长度之间的和,更接近于上述天线振子的工作频带下的半波长,其中,第3经路穿越第1供电部且沿第2方向横跨上述地线导体,第4经路穿越第2供电部且沿第2方向横跨上述地线导体。(3)按照以下条件来配置第2供电部:在第2经路上从两侧夹着第2供电部的两个电长度间的差分与上述天线振子上的电长度之间的和,比在第4经路上从两侧夹着第2供电部的两个电长度间的差分与上述天线振子上的电长度之间的和,更接近于上述天线振子的工作频带下的半波长。
在此,第1供电部及第2供电部是按照方案(1)来配置的,因此第1供电部被配置得更靠近第1经路的电长度的中心。因此,当第1供电部对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自第1供电部起沿第1方向流动的电流便从第1供电部起,以相位互逆的方式流向第1经路的两端而相互抵消。由此,能使主极化方向自始至终是第2方向。
另一方面,第2供电路被配置得远离第2经路的电长度的中心。因此,当第2供电部对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自第2供电部起沿第2方向流动的电流仅发生较小的上述抵消效应,或不发生上述抵消效应。因此,当第2供电部对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能够使主极化方向自始至终是第1方向。
在此,当第1供电部对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地线导体中第2方向上的经电流逆相位抵消后的实效电长度,相当于在第3经路上从两侧夹着第1供电部的两个电长度间的差分。而当第2供电部对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地线导体中第2方向上的经电流逆相位抵消后的实效电长度,相当于在第4经路上从两侧夹着第2供电部的两个电长度间的差分。
因此,按照方案(2)来配置第1供电部及第2供电部时,第1供电部对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的第2方向上的实效电长度、与天线振子上的电长度之间的和,便比第2供电部对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的第2方向上的实效电长度、与天线振子上的电长度的之间的和,更接近于工作频带下的半波长。
由此,第1供电部对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的在第2方向上流动的电流,便比第2供电部对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的在第2方向上流动的电流要强。因此,能使第1供电部对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的在第2方向上的极化特性,强于第2供电部对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的在第2方向上的极化特性。
另外,若按照方案(3)来配置供电部,则当第2供电部对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第1方向上的实效电长度与天线振子上的电长度之间的和,便比第2方向上的实效电长度与天线振子上的电长度之间的和,更接近于工作频带下的半波长。所以在第1方向上流动的电流强于在第2方向上流动的电流。因此,当第2供电部对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能使主极化方向自始至终是第1方向。
如上所述,通过按照方案(1)~(3)来配置供电部,便能使第1供电部对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的主极化方向为第2方向,且能使该主极化方向上的极化特性强于第2供电部对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的在第2方向上的极化特性。另外,还能使第2供电部对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的主极化方向为第1方向。因此能良好地实现主极化方向的切换。
以下,通过几个实施方式来说明本发明的多种结构方案。本发明中,如实施方式1~7所述,可以在形成有地线(地线导体)的基板的一个边的中央配置第1供电部,且在该同一边的端部配置第2供电部。另外,如实施方式8、9所述那样,也可以将供电部配置在其他位置上。另外,如实施方式1~7及9所述那样,也可以使两个供电部间的连线方向与一方的极化方向重合。或如实施方式8所述那样,两个供电部间的连线方向也可以与极化方向不同。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第1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天线装置1中流通的高频电流的示意图。两图中的(a)及(b)均表达了从彼此不同的供电部向天线振子供电时的情况。
如图1所示,天线装置1具备了形成有地线(地线导体)的基板100、以及天线振子120。基板100上具备收发电路110、第1供电部130、第1匹配电路132、第2供电部140、以及第2匹配电路142。天线振子120呈线状。第1供电部130以及第2供电部140分别与天线振子120的不同端部相连。
在此,为了对流经地线导体的高频电流的方向、以及各供电部的位置加以规定,在基板100的基板面上划定出相互垂直的第1方向和第2方向。例如,若采用如本实施方式的基板100那样的近乎矩形的基板,则可以将其短边方向和长边方向作为第1方向和第2方向。在此,将短边方向和长边方向的其中哪一方作为第1方向,是根据以下的条件来定出的。
即,将基板100中的地线导体的、在第1方向上的电长度设为第1电长度,且将基板100中的地线导体的、在第2方向上的电长度设为第2电长度,然后以下述条件为基准来决定第1方向和第2方向。该条件为:天线振子120的电长度与第1电长度之间的和,比天线振子120的电长度与第2电长度之间的和,更接近于天线振子120的工作频带下的半波长。
天线振子120的工作频带并无特别限定,其可以视用途而适当地设计。
第1供电部130配置在满足以下条件的位置上,该条件为:第1供电部130对天线振子120进行供电时,由基板100中的地线导体和天线振子120所构成的偶极天线的主极化方向为第2方向。该位置位于基板100上,且既处于第1方向上的中央附近,又处于第2方向上的末端附近。如后述的,当在第1方向上的中央附近进行供电时,第1方向上便流动逆相位电流,因此上述偶极天线在第1方向上的特性便减弱。与此相比,第2方向上流动的逆相位电流得到抑制,因此上述偶极天线的主极化方向是第2方向。
另一方面,第2供电部140配置在满足以下条件的位置上,该条件为:第2供电部140对天线振子120进行供电时,由基板100中的地线导体和天线振子120所构成的偶极天线的主极化方向为第1方向。该位置位于基板100上,且处于第1方向上的末端附近,又处于第2方向上的末端附近。由于天线振子120的电长度与第1电长度之间的和,比天线振子120的电长度与第2电长度之间的和更接近于天线振子120的工作频带下的半波长,因此地线导体中沿第1方向流动的电流强于(功率大于)地线导体中沿第2方向流动的电流。所以上述偶极天线的主极化方向是第1方向。
因此,能将基板100上既相当于第1方向上的中央部又相当于第2方向上的端部的位置,作为第1供电部130的位置。在本说明书中,所谓“既相当于第1方向上的中央部又相当于第2方向上的端部的位置”是指:既处于第1方向上的中央附近又处于第2方向上的末端附近的位置,并且该位置使得由基板100中的地线导体和天线振子120所构成的偶极天线的主极化方向成为第2方向。例如,在基板100的第1方向上,上述位置与第1方向上的一个末端之间的距离优选是第1方向上总电长度的40%以上、60%以下,尤其优选是45%以上、55%以下。另外,在基板100的第2方向上,上述位置与第2方向上的一个末端之间的距离优选是第2方向上总电长度的0%以上、10%以下,尤其优选是0%以上、5%以下。
另外,能将基板100上既处于第1方向上的端部又处于第2方向上的端部的位置,作为第2供电部140的位置。在本说明书中,所谓“既处于第1方向上的端部又处于第2方向上的端部的位置”是指:既处于第1方向上的末端附近又处于第2方向上的末端附近的位置,并且该位置使得由基板100中的地线导体与天线振子120所构成的偶极天线的主极化方向成为第1方向。例如,在基板100的第1方向上,上述位置与第1方向上的一个末端之间的距离优选是第1方向上总电长度的0%以上、10%以下,尤其优选是0%以上、5%以下。另外,在基板100的第2方向上,上述位置与第2方向上的一个末端之间的距离优选是第2方向上总电长度的0%以上、10%以下,尤其优选是0%以上、5%以下。
另外,可以在基板100上附加未形成有地线导体的基板,或将该未形成有地线导体的基板与基板100一体成型。换而言之,若天线装置1具备的基板的仅一部分区域上形成有地线导体,则上述“形成有地线导体的基板”即基板100所指的是:形成有地线导体的区域。例如,在图1所示的基板100中,若地线导体仅存在于第1方向上的半个基板区域(第2供电部140所处的那一侧)中,则第1方向上的中央部便是指地线导体的所在部分的中央部,而第1供电部130就得配置到自图1所示的位置起更靠向第2供电部140的位置上。
收发电路110是用于收发电波的信号处理(A/D转换、D/A转换、调制解调、多重化/分离、以及后述开关部的控制等)电路,其经由第1供电部130或第2供电部140,对天线振子120供电。
收发电路110介由第1开关部(切换部)111而与第1匹配电路132以及第2匹配电路142相连。第1开关部111能够通过切换来决定使收发电路110与哪个匹配电路相连。即,在第1供电部130对天线振子120进行供电时,使收发电路110与第1匹配电路132相连;在第2供电部140对天线振子120进行供电时,使收发电路110与第2匹配电路142相连。
另外,第1供电部130与第1匹配电路132介由第2开关部(切换部、第1切换要素)131而相连。当第1供电部130对天线振子120进行供电时,第2开关部131使第1匹配电路132与第1供电部130接通,而当第1供电部130不对天线振子120进行供电时,则使第1匹配电路132与第1供电部130断开。另外,第2供电部140与第2匹配电路142介由第3开关部(切换部、第2切换要素)141而相连。当第2供电部140对天线振子120进行供电时,第3开关部141使第2匹配电路142与第2供电部140接通,而当第2供电部140不对天线振子120进行供电时,则使第2匹配电路142与第2供电部140断开。
如上所述,在天线装置1中,能通过第1开关部~第3开关部(切换部)来进行切换,以决定第1供电部130和第2供电部140的其中哪一方对天线振子120进行供电。这些开关部的切换动作例如可以由收发电路110来加以控制。
图1的(a)表达的是第1供电部130对天线振子120进行供电时的方案。如图所示,第1开关部111使收发电路110与第1匹配电路132接通,第2开关部131使第1匹配电路132与第1供电部130接通,而第3开关部141使第2匹配电路142与第2供电部140断开。
图2的(a)表达的是第1供电部130对天线振子120进行供电时的高频电流的流向。如图2的(a)所示,除了流经天线振子120的高频电流133以外,基板100的地线导体中还有第1供电部130所激振的高频电流在流动。
第1供电部130由于如上述那样位于基板100的第2方向上的端部,因此有高频电流134流向第2方向上的另一方端部。另外,第1供电部130由于如上述那样还位于基板100的第1方向上的中央部,因此还有高频电流135和136分别流向第1方向上的两个端部。
在此,高频电流135和136是逆相位关系,因而它们相互抵消而变得非常微弱。因此,第1供电部130对天线振子120进行供电时的高频电流的主方向,便是第2方向。
另外,所谓“地线导体中流动的高频电流”是指第1供电部130或第2供电部140所激振的电流,其频率基本上与天线振子120的工作频率相同。
另外,本说明书中,所谓高频电流的主方向的意思是指:在逆相位电流经抵消之后,最强电流所流动的方向。地线导体中流动的高频电流的主方向,相当于天线装置能进行良好收发的主极化方向。
图1的(b)表达的是第2供电部140对天线振子120进行供电时的方案。如图所示,第1开关部111使收发电路110与第2匹配电路142接通,第3开关部141使第2匹配电路142与第2供电部140接通,而第2开关部131使第1匹配电路132与第1供电部130断开。
图2的(b)表达的是第2供电部140对天线振子120进行供电时的高频电流的流向。如图2的(b)所示,除了流经天线振子120的高频电流143以外,基板100的地线导体中还有第2供电部140所激振的高频电流在流动。
第2供电部140由于如上述那样位于基板100的第2方向上的端部,因此有高频电流144流向第2方向上的另一方端部。另外,第2供电部140由于如上述那样还位于基板100的第1方向上的端部,因此还有高频电流145流向第1方向上的另一方端部。
此时,如上述的,天线振子120的电长度与第1电长度之间的和,比天线振子120的电长度与第2电长度之间的和更接近于天线振子120工作频带下的半波长。由于偶极天线由天线振子120与地线导体所构成,因此这就意味着强电流是流动在电长度接近于天线振子120工作频带下的半波长的这个方向上的。因此高频电流145强于高频电流144,所以第2供电部140对天线振子120进行供电时的高频电流的主方向是第1方向。
如上所述,第1供电部130对天线振子120进行供电时的流经地线导体的高频电流的主方向,不同于第2供电部140对天线振子120进行供电时的流经地线导体的高频电流的主方向。因此,能通过切换使哪个供电部对天线振子120进行供电,来切换上述高频电流的主方向,也就是能迎合所要收发的电波来切换主极化方向。由此,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能良好地实现极化分集。
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中,天线振子120的形状为线状。图19是,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运用在便携式电话终端中时的方案(图19的(a))、与将专利文献1揭示的天线振子1020代用为本实施方式的天线振子120时的方案(图19的(b))的比较说明图。如图19所示,与采用了专利文献1所揭示的天线振子1020的方案相比,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天线振子120时,能减少天线振子在装置内的占据面积、体积等,可见能提高装置的设计自由度,且能容易地实现装置的小型化。
当然,本发明的天线装置中并不限于采用上述那样的线状天线振子,可以具备任何天线振子,也可具备专利文献1中揭示的天线振子。即,本发明只要是能通过切换供电部来对形成在基板上的地线导体中所流动的高频电流的主方向进行控制,则天线振子的形状便无特别限定。
天线振子120只要设置在能接受来自第1供电部130以及第2供电部140的供电的位置上即可。作为优选,如上述那样,地线导体不形成在天线振子120的下部。可以如图1那样,将天线振子120设置在基板100的外侧。另外,若是如图19的(a)那样将天线振子120设置在基板上,那么也可以使地线导体不形成在基板中的、自天线振子120下部起的范围内。
本发明的天线装置只要是具有天线的装置,则无特别限定。本发明能用在各类无线通信装置中,例如有手机终端、PDA等便携式无线终端、或配套式无线通信装置等。另外,本发明的天线装置当然也可视用途而具备上述构成部件以外的其他部件,例如可以适当地具备:电路部或CPU部,对通信应用软件实施执行等;音频输入部(发话部),用以受理音频输入;扬声器(受话部),用以输出音频;按键,用以受理输入操作;触屏等输入部;LCD等显示部,用以进行显示;壳体;电池等。
(第2实施方式)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2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天线装置2中流通的高频电流的示意图。两图中的(a)及(b)均表达了从彼此不同的供电部向天线振子供电时的情况。
如图3所示,与第1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同样,天线装置2具备了基板200以及天线振子220。基板200上具备收发电路210、第1开关部(切换部)211、第1供电部230、第2开关部(切换部、第1切换要素)231、第1匹配电路232、第2供电部240、第3开关部(切换部、第2切换要素)241、以及第2匹配电路242。
此外,天线装置2还具备第3匹配电路(天线地线导体间匹配电路)252、第4开关部(天线地线导体间切换部)251、第4匹配电路(天线地线导体间匹配电路)262、以及第5开关部(天线地线导体间切换部)261。这些结构是与第1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不同的。以下,省略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的说明,而对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详述。
第4开关部251连接着天线振子220和第3匹配电路252,由此来切换天线振子220与第3匹配电路252之间的导通状态或非导通状态。第3匹配电路252是用来对天线振子220的阻抗实施匹配的匹配电路,其介由第4开关部251而与天线振子220相连,其另一端与地线导体相连而接地。
第5开关部261连接着天线振子220和第4匹配电路262,由此来切换天线振子220与第4匹配电路262之间的导通状态或非导通状态。第4匹配电路262是用来对天线振子220的阻抗实施匹配的匹配电路,其介由第5开关部261而与天线振子220相连,其另一端与地线导体相连而接地。
天线振子220的两端部分别与第1供电部230以及第2供电部240相连。在该两端部的内侧,分别有第4开关部251以及第5开关部261与天线振子220相连。
图3的(a)表达的是第1供电部230对天线振子220进行供电时的方案。如图所示,第1开关部211使收发电路210与第1匹配电路232接通,第2开关部231使第1匹配电路232与第1供电部230接通,第3开关部241使第2匹配电路242与第2供电部240断开,第4开关部251使第3匹配电路252与天线振子220接通,第5开关部261使第4匹配电路262与天线振子220断开。
图4的(a)表达的是第1供电部230对天线振子220进行供电时的高频电流的流向。如图4的(a)所示,高频电流233流过天线振子220。此时,高频电流234经由第4开关部251以及第3匹配电路252而流向基板200中的地线导体。像这样,当第1供电部230对天线振子220进行供电时,天线振子便作为逆F字形天线来工作。
另外,基板200的地线导体中还流动有第1供电部230所激振的高频电流。由于第1供电部230位于基板200的第2方向上的端部,因此有高频电流235流向第2方向上的另一方端部。另外,由于第1供电部230还位于基板200的第1方向上的中央部,因此还有高频电流236和237分别流向第1方向上的两个端部。此外,关于从天线振子220经由第4开关部251而流向基板200的高频电流,还有分别朝第1方向上的两个端部流动的高频电流238和239。
在此,高频电流236与237为逆相位关系,且高频电流238与239也为逆相位关系,因此它们相互抵消而变得非常微弱。因此,第1供电部230对天线振子220进行供电时的高频电流的主方向便是第2方向。
图3的(b)表达的是第2供电部240对天线振子220进行供电时的方案。如图所示,第1开关部211使收发电路210与第2匹配电路242接通,第2开关部231使第1匹配电路232与第1供电部230断开,第3开关部241使第2匹配电路242与第2供电部240接通,第4开关部251使第3匹配电路252与天线振子220断开,第5开关部261使第4匹配电路262与天线振子220接通。
图4的(b)表达的是第2供电部240对天线振子220进行供电时的高频电流的流向。如图4的(b)所示,高频电流243流过天线振子220。此时,高频电流244经由第5开关部261以及第4匹配电路262而流至基板200中的地线导体。像这样,当第2供电部240对天线振子220进行供电时,天线振子便作为逆F字形天线来工作。
由于第2供电部240位于基板200的第2方向上的端部,因此有高频电流245流向第2方向上的另一方端部。另外,由于第2供电部240还位于基板200的第1方向上的端部,因此还有高频电流246流向第1方向上的另一方端部。此外,关于从天线振子220经由第5开关部261而流向基板200的高频电流,还有朝第1方向上的另一方端部流动的高频电流247。
在此,如上述的,天线振子220的电长度与第1电长度之间的和,比天线振子220的电长度与第2电长度之间的和更接近于天线振子220工作频带下的半波长,因此高频电流246强于高频电流245。而且,由于还有高频电流247沿第1方向流动,所以第2供电部240对天线振子220进行供电时的高频电流的主方向便是第1方向。
如上所述,第1供电部230对天线振子220进行供电时的流经地线导体的高频电流的主方向,不同于第2供电部240对天线振子220进行供电时的流经地线导体的高频电流的主方向。因此,能通过切换使哪个供电部对天线振子220进行供电,来切换上述高频电流的主方向,也就是能迎合所要收发的电波来切换主极化方向。另外,由于能将天线振子220形成为逆F字形天线,所以能在一定情况下提高天线的特性。例如,能在一定情况下抑制住天线装置2的壳体被手持时的天线特性劣化。
(第3实施方式)
图5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3的结构示意图。在图5中,(a)及(b)表达了从彼此不同的供电部向天线振子供电时的情况。
如图5所示,与第2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2同样,天线装置3具备了基板300以及天线振子320。基板300上具备收发电路310、第1开关部(切换部)311、第1供电部330、第2开关部(切换部、第1切换要素)331、第1匹配电路332、第2供电部340、第3开关部(切换部、第2切换要素)341、第2匹配电路342、第4开关部(天线地线导体间切换部)351、以及第3匹配电路(天线地线导体间匹配电路)352。但天线装置3并不具备第5开关部以及第4匹配电路,这一点是与第2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2不同的。
在天线装置3中,仅当第1供电部330对天线振子320进行供电时,天线振子220才作为逆F字形天线而工作。像这样,也能在仅某一方的供电部对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使天线振子作为逆F字形天线来工作。
(第4实施方式)
图6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4的结构示意图。在图6中,(a)及(b)表达了从彼此不同的供电部向天线振子供电时的情况。
如图6所示,与第2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2同样,天线装置4具备了基板400以及天线振子420。基板400上具备收发电路410、第1开关部(切换部)411、第1供电部430、第2开关部(切换部、第2切换要素)431、第1匹配电路432、第2供电部440、第3开关部(切换部、第2切换要素)441、第2匹配电路442、第5开关部(天线地线导体间切换部)461、以及第4匹配电路(天线地线导体间匹配电路)462。但天线装置3并不具备第4开关部以及第3匹配电路,这一点是与第2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2不同的。
在天线装置4中,仅当第2供电部440对天线振子420进行供电时,天线振子420才作为逆F字形天线而工作。像这样,也能在仅某一方的供电部对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使天线振子作为逆F字形天线来工作。
(第5实施方式)
图7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第5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5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天线装置5中流通的高频电流的示意图。两图中的(a)及(b)均表达了从彼此不同的供电部向天线振子供电时的情况。
如图7所示,与第2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2同样,天线装置5具备了基板500以及天线振子520。基板500上具备收发电路510、第1开关部(切换部)511、第1供电部530、第2开关部(切换部、第1切换要素)531、第1匹配电路532、第2供电部540、第3开关部(切换部、第2切换要素)541、第2匹配电路542、第3匹配电路(天线地线导体间匹配电路)552、第4开关部(天线地线导体间切换部)551、第4匹配电路(天线地线导体间匹配电路)562、以及第5开关部(天线地线导体间切换部)561。
天线振子520的两端部分别与第4开关部551以及第5开关部561相连。在该两端部的内侧,分别有第1供电部530以及第2供电部540与天线振子520相连。这一点是与第2实施方式的第2天线装置2不同的。以下,省略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的说明,而对与第2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详述。
图7的(a)表达的是第1供电部530对天线振子520进行供电时的方案。如图所示,第1开关部511使收发电路510与第1匹配电路532接通,第2开关部531使第1匹配电路532与第1供电部530接通,第3开关部541使第2匹配电路542与第2供电部540断开,第4开关部551使第3匹配电路552与天线振子520接通,第5开关部561使第4匹配电路562与天线振子520断开。
图8的(a)表达的是第1供电部530对天线振子520进行供电时的高频电流的流向。如图8的(a)所示,高频电流533流过天线振子520。此时,高频电流534经由第4开关部551以及第3匹配电路552而流至基板500中的地线导体。像这样,当第1供电部530对天线振子520进行供电时,天线振子便作为改型逆F字形天线来工作。
另外,基板500的地线导体中还流动有第1供电部530所激振的高频电流。由于第1供电部530位于基板500的第2方向上的端部,因此有高频电流535流向第2方向上的另一方端部。另外,由于第1供电部530还位于基板500的第1方向上的中央部,因此还有高频电流536和537分别流向第1方向上的两个端部。此外,关于从天线振子520经由第4开关部551而流向基板500的高频电流,还有分别朝第1方向上的两个端部流动的高频电流538和539。
在此,高频电流536与537为逆相位关系,且高频电流538与239也为逆相位关系,因此它们相互抵消而变得非常微弱。因此,第1供电部530对天线振子520进行供电时的高频电流的主方向便是第2方向。
图7的(b)表达的是第2供电部540对天线振子520进行供电时的方案。如图所示,第1开关部511使收发电路510与第2匹配电路542接通,第2开关部531使第1匹配电路532与第1供电部530断开,第3开关部541使第2匹配电路542与第2供电部540接通,第4开关部551使第3匹配电路552与天线振子520断开,第5开关部561使第4匹配电路562与天线振子520接通。
图8的(b)表达的是第2供电部540对天线振子520进行供电时的高频电流的流向。如图8的(b)所示,高频电流543流过天线振子520。此时,高频电流544经由第5开关部561以及第4匹配电路562而流至基板500中的地线导体。像这样,当第2供电部540对天线振子520进行供电时,天线振子作为改型逆F字形天线来工作。
由于第2供电部540位于基板500的第2方向上的端部,因此有高频电流545流向第2方向上的另一方端部。另外,由于第2供电部540还位于基板500的第1方向上的端部,因此还有高频电流546流向第1方向上的另一方端部。此外,关于从天线振子520经由第5开关部561而流向基板500的高频电流,还有朝第1方向上的另一方端部流动的高频电流547。
在此,如上述的,天线振子520的电长度与第1电长度之间的和,比天线振子520的电长度与第2电长度之间的和更接近于天线振子520工作频带下的半波长,因此高频电流546强于高频电流545。而且,由于还有高频电流547沿第1方向流动,所以第2供电部540对天线振子520进行供电时的高频电流的主方向是第1方向。
如上所述,第1供电部530对天线振子520进行供电时的流经地线导体的高频电流的主方向,不同于第2供电部540对天线振子520进行供电时的流经地线导体的高频电流的主方向。因此,能通过切换使哪个供电部对天线振子520进行供电,来切换上述高频电流的主方向,也就是能迎合所要收发的电波来切换主极化方向。另外,由于能将天线振子520形成为改型逆F字形天线,因此与将天线振子520形成为逆F字形天线的方案同样,也能在一定情况下提高天线的特性。例如,能在一定情况下抑制住天线装置5的壳体被手持时的天线特性劣化。
(第6实施方式)
图9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第6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6的结构示意图。在图6中,(a)及(b)表达了从彼此不同的供电部向天线振子供电时的情况。
如图9所示,与第5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5同样,天线装置6具备了基板600以及天线振子620。基板600上具备收发电路610、第1开关部(切换部)611、第1供电部630、第2开关部(切换部、第1切换要素)631、第1匹配电路632、第2供电部640、第3开关部(切换部、第2切换要素)641、第2匹配电路642、第4开关部(天线地线导体间切换部)651、以及第3匹配电路(天线地线导体间匹配电路)652。但天线装置6并不具备第5开关部以及第4匹配电路,这一点是与第5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5不同的。
在天线装置6中,仅当第1供电部630对天线振子620进行供电时,天线振子620才作为改型逆F字形天线来工作。像这样,也能在仅某一方的供电部对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使天线振子作为改型逆F字形天线来工作。
(第7实施方式)
图10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第7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7的结构示意图。在图10中,(a)及(b)表达了从彼此不同的供电部向天线振子供电时的情况。
如图10所示,与第5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5同样,天线装置7具备了基板700以及天线振子720。基板700上具备收发电路710、第1开关部(切换部)711、第1供电部730、第2开关部(切换部、第1切换要素)731、第1匹配电路732、第2供电部740、第3开关部(切换部、第2切换要素)741、第2匹配电路742、第5开关部(天线地线导体间切换部)761、以及第4匹配电路(天线地线导体间匹配电路)762。但天线装置7并不具备第4开关部以及第3匹配电路,这一点是与第5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5不同的。
在天线装置7中,仅当第2供电部740对天线振子720进行供电时,天线振子720才作为改型逆F字形天线来工作。像这样,也能在仅某一方的供电部对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使天线振子作为改型逆F字形天线来工作。
另外,也可以在某一方的供电部对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使天线振子作为逆F字形天线来工作,而在另一方供电部对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使天线振子作为改型逆F字形天线来工作。
(第8实施方式)
图1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第8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8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1所示,天线装置8具备了形成有地线(地线导体)的基板800、以及天线振子820。基板800上具备收发电路810、第1开关部(切换部)811、第1供电部830、第2开关部(切换部、第1切换要素)831、第1匹配电路832、第2供电部840、第3开关部(切换部、第2切换要素)841、以及第2匹配电路842。
天线振子820呈线状。第1供电部830以及第2供电部840分别与天线振子820的不同端部相连。关于各个部,除了它们的位置与第1实施方式中所述的位置不同以外,其他方案均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说明。另外,图11的(a)表达了从第1供电部830向天线振子820供电时的情况,(b)表达了从第2供电部840向天线振子820供电时的情况。
在此,为了对流经地线导体的高频电流的方向、以及各供电部的位置加以规定,在基板800的基板面上划定了彼此垂直的第1方向和第2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所划定的第1方向和第2方向不同于基板800的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具体为在图11中,将平行于经路A(第1经路)和经路C(第2经路)的方向定为第1方向,将平行于经路B(第3经路)和经路D(第4经路)的方向定为第2方向。
经路A是穿越第1供电部830且沿第1方向横跨基板800中地线导体的经路。经路B是穿越第1供电部830且沿第2方向横跨基板800中地线导体的经路。经路C是穿越第2供电部840且沿第1方向横跨基板800中地线导体的经路。经路D是穿越第2供电部840且沿第2方向横跨基板800中地线导体的经路。
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按照下述的方式来配置第1供电部830以及第2供电部840的。由此能使第1供电部830对天线振子820进行供电时的主极化方向成为第2方向,使第2供电部840对天线振子820进行供电时的主极化方向成为第1方向。
图12~图14是天线装置8的结构的局部示意图。在图13以及图14中,(a)表达了从第1供电部830向天线振子820供电时的情况,(b)表达了从第2供电部840向天线振子820供电时的情况。
首先,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有第1供电部830以及第2供电部840,且第1供电部830以及第2供电部840满足图12所示的方式,即:第1供电部830与经路A的电长度中心E之间的电长度,短于第2供电部840与经路C的电长度中心F之间的电长度。在此,经路的电长度中心是指以下位置:从经路两端起至该中心为止的电长度彼此相等的位置。
若将供电部配置在经路的电长度中心附近,那么从该供电部朝经路两侧流动的电流便互为逆相位而彼此抵消。因此,在采用上述的配置方案时,第1供电部830对天线振子820进行供电时的、在第1方向上的电流抵消程度,便大于第2供电部840对天线振子820进行供电时的、在第1方向上的电流抵消程度。所以当第1供电部830对天线振子820进行供电时,第1方向上的逆相位电流的抵消程度便较大,因此主极化方向便是第2方向。另一方面,当第2供电部840对天线振子820进行供电时,第1方向上的逆相位电流的抵消程度较小(或无抵消),因此能使主极化方向自始至终是第1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供电部830对天线振子820进行供电时的、第2方向上的地线导体实效电长度与天线振子820上电长度之间的和,比第2供电部840对天线振子820进行供电时的、第2方向上的地线导体实效电长度与天线振子820上电长度之间的和,更接近于工作频带下的半波长。在此,由于天线振子820与地线导体构成了偶极天线,因此在电长度接近于工作频带下的半波长的那个方向上流动有较强的电流。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供电部830对天线振子820进行供电时的沿第2方向流动的电流,强于第2供电部840对天线振子820进行供电时的沿第2方向流动的电流。这样,当第1供电部830对天线振子820进行供电时,能使主极化方向自始至终是第2方向。而当第2供电部840对天线振子820进行供电时,能使主极化方向自始至终是第2方向以外的方向。
此外,第1供电部830对天线振子820进行供电时的在第2方向上的地线导体实效电长度是指,经逆相位电流抵消之后的电长度,也就是指在经路B上从两侧夹着第1供电部830的两个电长度间的差分(差分的绝对值)。具体是指,图13的(a)所示经路B1上的电长度、与经路B2上的电长度之间的差分。同样地,第2供电部840对天线振子820进行供电时的、在第2方向上的地线导体实效电长度是指,在经路D上从两侧夹着第2供电部840的两个电长度间的差分(差分的绝对值),亦指图13的(b)所示的经路D1上的电长度、与经路D2上的电长度之间的差分。因此,只要在经路B1、B2、D1、D2满足上述条件的前提下,配置第1供电部830以及第2供电部840即可。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第2供电部840对天线振子820进行供电时的、第1方向上的地线导体实效电长度与天线振子820上电长度之间的和,比第2供电部840对天线振子820进行供电时的、第2方向上的地线导体实效电长度与天线振子820上电长度之间的和,更接近于工作频带下的半波长。因此,第2供电部840对天线振子820进行供电时,沿第1方向流动的电流强于沿第2方向流动的电流。因此,当第2供电部840对天线振子820进行供电时,能使主极化方向自始至终是第1方向。
第2供电部840对天线振子820进行供电时的在第1方向上的地线导体实效电长度是指,在经路C上从两侧夹着第2供电部840的两个电长度间的差分(差分的绝对值),亦指图14的(a)所示经路C1上的电长度与经路C2上的电长度之间的差分。因此,只要在经路C1、C2、D1、D2满足上述条件的前提下,配置第2供电部840即可。
如上述那样,本实施方式能良好地实现主极化方向的切换。
与第2实施方式~第7实施方式同样,本实施方式也能将天线振子820形成为逆F字形天线或改型逆F字形天线。即,天线装置8中只要进而具备有一个或两个的天线地线导体间匹配电路及天线地线导体间切换部即可。天线地线导体间匹配电路只要是能使地线导体与天线地线导体间切换部彼此接通,且使天线振子820中的阻抗与地线导体相匹配的匹配电路即可。如上所述,天线振子820的两端部上分别连接着第1供电部830以及第2供电部840,因此天线地线导体间切换部只要在该两端部的外侧或内侧,与天线振子820相连即可。
(第9实施方式)
图15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第9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9的结构示意图。另外,图16~图18是天线装置9的结构的局部示意图。
如图15所示,天线装置9具备了形成有地线(地线导体)的基板900、以及天线振子920。基板900上具备收发电路910、第1开关部(切换部)911、第1供电部930、第2开关部(切换部、第1切换要素)931、第1匹配电路932、第2供电部940、第3开关部(切换部、第2切换要素)941、以及第2匹配电路942。
天线振子920呈线状。第1供电部930以及第2供电部940分别与天线振子920的不同端部相连。关于各个部,除了它们的位置与第1实施方式所述的位置不同之外,其他方案均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说明。另外,图15、图17以及图18的(a)均表达了从第1供电部930向天线振子920供电时的情况,(b)均表达了从第2供电部940向天线振子920供电时的情况。
在此,为了对流经地线导体的高频电流的方向、以及各供电部的位置加以规定,在基板900的基板面上划定了彼此垂直的第1方向和第2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所划定的第1方向和第2方向不同于基板900的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具体为,在图15中,将平行于经路A(第1经路)和经路C(第2经路)的方向定为第1方向,将平行于经路B(第3经路)和经路D(第4经路)的方向定为第2方向。
经路A是穿越第1供电部930且沿第1方向横跨基板900中地线导体的经路。经路B是穿越第1供电部930且沿第2方向横跨基板900中地线导体的经路。经路C是穿越第2供电部940且沿第1方向横跨基板900中地线导体的经路。经路D是穿越第2供电部940且沿第2方向横跨基板900中地线导体的经路。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满足与第8实施方式相同的条件的方式,配置第1供电部930以及第2供电部940。由此便能使第1供电部930对天线振子920进行供电时的主极化方向成为第2方向,使第2供电部940对天线振子920进行供电时的主极化方向成为第1方向。
即,配置有第1供电部930以及第2供电部940,且第1供电部930以及第2供电部940满足图16所示的方式,即:第1供电部930与经路A的电长度中心E之间的电长度,短于第2供电部940与经路C的电长度中心F之间的电长度。
另外,第1供电部930对天线振子920进行供电时的、第2方向上的地线导体实效电长度与天线振子920上电长度之间的和,比第2供电部940对天线振子920进行供电时的、第2方向上的地线导体实效电长度与天线振子920上电长度之间的和,更接近于工作频带下的半波长。即,按照以下的条件来配置第1供电部930和第2供电部940:图17的(a)所示经路B1与B2间的电长度差分、与天线振子920上电长度之间的和,比图17的(b)所示经路D1与D2间的电长度差分、与天线振子920上电长度之间的和,更接近于工作频带下的半波长。
另外,当第2供电部940对天线振子920进行供电时,第1方向上的地线导体实效电长度与天线振子920上电长度之间的和,比第2方向上的地线导体实效电长度与天线振子920上电长度之间的和,更接近于工作频带下的半波长。即,按照以下的条件来配置第2供电部940:图18的(a)所示经路C1与C2间的电长度差分、与天线振子920上电长度之间的和,比图18的(b)所示经路D1与D2间的电长度差分、与天线振子920上电长度之间的和,更接近于工作频带下的半波长。
上述各条件所带来的效果与第8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效果是同样的。因此,本实施方式也能良好地实现主极化方向的切换。
与第2实施方式~第8实施方式同样,本实施方式也能将天线振子920形成为逆F字形天线或改型逆F字形天线。即,天线装置9中只要进而具备有一个或两个的天线地线导体间匹配电路及天线地线导体间切换部即可。天线地线导体间匹配电路只要是能使地线导体与天线地线导体间切换部彼此接通,且使天线振子820中的阻抗与地线导体相匹配的匹配电路即可。如上所述,天线振子920的两端部上分别连接着第1供电部930以及第2供电部940,因此天线地线导体间切换部只要在该两端部的外侧或内侧,与天线振子820相连即可。
(总结)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天线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天线振子、形成有地线导体的基板、设置在所述基板上且对所述天线振子进行供电的第1供电部及第2供电部、进行切换来使第1供电部及第2供电部的某一方对所述天线振子进行供电的切换部;第1供电部对所述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的、流经所述地线导体的高频电流的主方向,不同于第2供电部对所述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的、流经所述地线导体的高频电流的主方向。
在上述方案中,第1供电部以及第2供电部的其中某一方对上述天线振子进行供电。由上述切换部进行切换,以决定使第1供电部以及第2供电部的哪一方对上述天线振子进行供电。第1供电部以及第2供电部设置在上述基板上,该基板上形成有地线导体,因此当第1供电部或第2供电部对上述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该地线导体中会流动高频电流。本发明的天线装置所能良好收发的电波的极化方向是与该地线导体中流动的高频电流的主方向相平行的,因此,使用切换部对供电位置进行切换来控制该高频电流的主方向,便能迎合所要收发的电波来切换主极化方向。也就是说,能用切换部来使第1供电部对上述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的、流经上述地线导体的高频电流的主方向,不同于第2供电部对上述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的、流经上述地线导体的高频电流的主方向,由此迎合所要收发的电波来切换主极化方向,从而实现极化分集。该方案中,天线振子的形状并无特别限制,因此能提高极化分集型装置的设计自由度。
在上述天线装置中,作为优选,第2供电部对所述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流经所述地线导体的高频电流的主方向为第1方向;第1供电部对所述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流经所述地线导体的高频电流的主方向为垂直于第1方向的第2方向;所配置的第1供电部及第2供电部满足以下条件:第1经路上的电长度的中心与第1供电部之间的电长度,比第2经路上的电长度的中心与第2供电部之间的电长度短,其中,所述第1经路穿越第1供电部且沿第1方向横跨所述地线导体,所述第2经路穿越第2供电部且沿第1方向横跨所述地线导体。
在上述方案中,第2供电部对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主极化方向为第1方向,而第1供电部对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主极化方向为第2方向。因此能迎合所要收发的电波来切换主极化方向,从而能良好地实现极化分集。
在此,在上述方案中,第1供电部被配置得靠近第1经路的电长度中心。由此,当第1供电部对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自第1供电部起沿第1方向流动的电流便是从第1供电部起,以相位互逆的方式流向第1经路的两端而相互抵消,因此能使主极化方向自始至终是第2方向。
另一方面,第2供电路被配置得远离第2经路的电长度中心。由此,当第2供电部对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自第2供电部起沿第2方向流动的电流仅是产生较小的上述抵消效应,或不产生上述抵消效应。因此能够使主极化方向自始至终是第1方向。
因此,通过上述方案,能良好地实现主极化方向的上述切换处理(当第2供电部对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主极化方向为第1方向;当第1供电部对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主极化方向为第2方向)。
在上述天线装置中,作为优选,所配置的第1供电部及第2供电部满足以下条件:在第3经路上从两侧夹着第1供电部的两个电长度间的差分与上述天线振子上的电长度之间的和,比在第4经路上从两侧夹着第2供电部的两个电长度间的差分与上述天线振子上的电长度之间的和更接近于所述天线振子的工作频带下的半波长,其中,所述第3经路穿越第1供电部且沿第2方向横跨所述地线导体,所述第4经路穿越第2供电部且沿第2方向横跨所述地线导体。
在此,当第1供电部对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第2方向上的经电流逆相位抵消后的地线导体实效电长度,相当于在第3经路上从两侧夹着第1供电部的两个电长度间的差分。同样,当第2供电部对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第2方向上的经电流逆相位抵消后的地线导体实效电长度,相当于在第4经路上从两侧夹着第2供电部的两个电长度间的差分。
因此在上述方案中,第1供电部对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的、第2方向上的实效电长度与天线振子上电长度之间的和,比第2供电部对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的、第2方向上的实效电长度与天线振子上电长度之间的和,更接近于工作频带下的半波长。由此,第1供电部对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的沿第2方向流动的电流,便强于第2供电部对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的沿第2方向流动的电流。因此,第1供电部对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第2方向上的极化特性便较强,所以能良好地实现主极化方向的上述切换处理(当第2供电部对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主极化方向为第1方向;当第1供电部对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主极化方向为第2方向)。
在上述天线装置中,作为优选,所配置的第2供电部满足以下条件:在第2经路上从两侧夹着第2供电部的两个电长度间的差分与上述天线振子上的电长度之间的和,比在第4经路上从两侧夹着第2供电部的两个电长度间的差分与上述天线振子上的电长度之间的和,更接近于所述天线振子的工作频带下的半波长。
在此,当第2供电部对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第1方向上的经电流逆相位抵消后的地线导体实效电长度,相当于在第2经路上从两侧夹着第2供电部的两个电长度间的差分;而第2方向上的经电流逆相位抵消后的地线导体实效电长度,相当于在第4经路上从两侧夹着第2供电部的两个电长度间的差分。
因此在上述方案中,当第2供电部对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第1方向上的实效电长度与天线振子上的电长度之间的和,比第2方向上的实效电长度与天线振子上的电长度之间的和更接近于工作频带下的半波长。所以,沿第1方向流动的电流强于沿第2方向流动的电流。因此,当第2供电部对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主极化方向为第1方向,由此能良好地实现主极化方向的上述切换处理(当第2供电部对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主极化方向为第1方向;当第1供电部对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主极化方向为第2方向)。
在上述天线装置中,作为优选,所述基板的基板面上被划定有第1方向以及与第1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所述地线导体拥有沿着第1方向的第1电长度、以及沿着第2方向的第2电长度;所述天线振子上的电长度与第1电长度之间的和,比所述天线振子上的电长度与第2电长度之间的和更接近于所述天线振子的工作频带下的半波长;第1供电部的配置位置满足以下条件:当该第1供电部对所述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所述地线导体的第1方向上发生逆相位电流,以使得由所述天线振子及地线导体所构成的偶极天线的主极化方向成为第2方向;第2供电部的配置位置满足以下条件:当该第2供电部对所述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在所述地线导体的第1方向上流动的电流比在第2方向上流动的电流强,以使得所述偶极天线的主极化方向成为第1方向。并且,作为优选,第1供电部设置在所述基板上的、既处于第1方向上的中央部又处于第2方向上的端部的位置;第2供电部设置在所述基板上的、既处于第1方向上的端部又处于第2方向上的端部的位置。
上述方案中,当上述天线振子被供电时,流经上述地线导体的高频电流的主方向是依照以下方式而定的。首先,说明一下第1供电部对上述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的情况。第1供电部对上述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若第1供电部位于上述基板中第1方向上的电长度的中央附近,那么第1方向上的上述高频电流便是从供电部起,以相位互逆的方式沿第1方向流动,并相互抵消而变弱。另一方面,若第1供电部位于上述基板中第2方向上的末端附近,那么第2方向上的上述高频电流便受激振而流向第2方向上的另一方端部,因此几乎不发生抵消。像这样,使第1方向上发生逆相位电流,并抑制第2方向上的逆相位电流,从而能使流经上述地线导体的高频电流的主方向成为第2方向。
另一方面,第2供电部对上述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若第2供电部既位于上述基板中第1方向上的末端,又位于上述基板中第2方向上的末端,那么高频电流便受激振而分别流向第1方向以及第2方向,所以几乎不发生抵消。在此,上述基板与上述天线振子是结合成偶极天线来工作的。由此,若上述天线振子上的电长度与第1电长度之间的和,比上述天线振子上的电长度与第2电长度之间的和更接近于上述天线振子的工作频带下的半波长,则第1方向上流动的高频电流就强于第2方向上流动的高频电流。像这样,通过抑制第1方向及第2方向上的逆相位电流,地线导体中沿第1方向流动的电流便强于沿第2方向流动的电流,因此流经上述地线导体的高频电流的主方向是第1方向。
如上所述,通过上述的方案,能自始至终地使第1供电部对上述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的、流经上述地线导体的高频电流的主方向,不同于第2供电部对上述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的、流经上述地线导体的高频电流的主方向。
在上述天线装置中,作为优选,还具备与第1供电部相连的第1匹配电路、以及与第2供电部相连的第2匹配电路;该第1匹配电路和第2匹配电路是对所述天线振子的阻抗进行匹配的匹配电路。
在上述方案中,当第1供电部对上述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第1匹配电路对上述天线振子的阻抗实施匹配。另外,当第2供电部对上述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第2匹配电路对上述天线振子的阻抗实施匹配。如上述的,在本发明的天线装置中,就第1供电部对上述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的情况、以及第2供电部对上述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的情况而言,上述地线导体与振子所构成的偶极天线的电长度在这两个情况下是彼此不同的,因此这两个情况下的阻抗也不同。所以优选采用彼此不同的匹配电路来作为对上述天线振子的阻抗实施匹配的匹配电路。
在上述天线装置中,作为优选,所述切换部包括第1切换要素和第2切换要素;该第1切换要素位于第1供电部与第1匹配电路之间,且对第1供电部与第1匹配电路之间的导通状态或非导通状态进行切换;该第2切换要素位于第2供电部与第2匹配电路之间,且对第2供电部与第2匹配电路之间的导通状态或非导通状态进行切换。
通过上述方案,能使所要使用的供电部与匹配电路相互导通,而使不要使用的供电部与匹配电路相互断开,因此能避免不必要的电流自天线振子起经由不用的供电部而流入匹配电路,从而能良好地用天线振子来进行收发。
上述天线装置中还可以具备天线地线导体间切换部,该天线地线导体间切换部连接着所述天线振子和所述地线导体,且对所述天线振子与所述地线导体之间的导通状态或非导通状态进行切换。
通过上述方案,能视需要而使上述天线振子与上述地线导体相互导通。由此,能自始至终地使上述天线振子作为逆F字形天线或改型逆F字形天线来工作。
也就是说,在任意一供电部的一端附近设置天线地线导体间切换部,当该供电部对上述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用该天线地线导体间切换部来使上述天线振子与上述地线导体相互导通,从而能使上述天线振子作为逆F字形天线或改型逆F字形天线来工作。而当另一供电部对上述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用该天线地线导体间切换部来使上述天线振子与上述地线导体断开,这样便不会妨碍到另一供电部对上述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的上述天线振子的动作。如上所述,通过使上述天线振子作为逆F字形天线或改型逆F字形天线来工作,便能提高天线的特性。此外,也可以介由彼此不同的天线地线导体间切换部,来使地线导体与天线振子两侧附近的部位相连。此时,无论从哪个供电部进行供电,均能使天线振子作为逆F字形天线或改型逆F字形天线来工作。
上述天线装置中还可以具备天线地线导体间匹配电路,该天线地线导体间匹配电路位于所述天线地线导体间切换部与所述地线导体之间,且在所述天线振子与所述地线导体之间对阻抗进行匹配。
通过上述方案,能使上述天线振子作为逆F字形天线或改型逆F字形天线来良好地工作。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能用在各类无线通信装置的制造领域中,例如有手机终端、PDA等便携式无线终端、或配套式无线通信装置等。

Claims (9)

1.一种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天线振子、形成有地线导体的基板、设置在所述基板上且对所述天线振子进行供电的第1供电部及第2供电部、进行切换来使第1供电部及第2供电部的某一方对所述天线振子进行供电的切换部;
第1供电部对所述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的、流经所述地线导体的高频电流的主方向,不同于第2供电部对所述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的、流经所述地线导体的高频电流的主方向,
第2供电部对所述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流经所述地线导体的高频电流的主方向为第1方向;
第1供电部对所述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流经所述地线导体的高频电流的主方向为垂直于第1方向的第2方向;
所配置的第1供电部及第2供电部满足以下条件:
第1经路上的电长度的中心与第1供电部之间的电长度,比第2经路上的电长度的中心与第2供电部之间的电长度短,其中,所述第1经路穿越第1供电部且沿第1方向横跨所述地线导体,所述第2经路穿越第2供电部且沿第1方向横跨所述地线导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配置的第1供电部及第2供电部满足以下条件:
在第3经路上从两侧夹着第1供电部的两个电长度间的差分与上述天线振子上的电长度之间的和,比在第4经路上从两侧夹着第2供电部的两个电长度间的差分与上述天线振子上的电长度之间的和更接近于所述天线振子的工作频带下的半波长,其中,所述第3经路穿越第1供电部且沿第2方向横跨所述地线导体,所述第4经路穿越第2供电部且沿第2方向横跨所述地线导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配置的第2供电部满足以下条件:
在第2经路上从两侧夹着第2供电部的两个电长度间的差分与上述天线振子上的电长度之间的和,比在第4经路上从两侧夹着第2供电部的两个电长度间的差分与上述天线振子上的电长度之间的和,更接近于所述天线振子的工作频带下的半波长。
4.一种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天线振子、形成有地线导体的基板、设置在所述基板上且对所述天线振子进行供电的第1供电部及第2供电部、进行切换来使第1供电部及第2供电部的某一方对所述天线振子进行供电的切换部;
第1供电部对所述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的、流经所述地线导体的高频电流的主方向,不同于第2供电部对所述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的、流经所述地线导体的高频电流的主方向,
所述基板的基板面上被划定有第1方向以及与第1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
所述地线导体拥有沿着第1方向的第1电长度、以及沿着第2方向的第2电长度;
所述天线振子上的电长度与第1电长度之间的和,比所述天线振子上的电长度与第2电长度之间的和更接近于所述天线振子的工作频带下的半波长;
第1供电部的配置位置满足以下条件:当该第1供电部对所述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所述地线导体的第1方向上发生逆相位电流,以使得由所述天线振子及地线导体所构成的偶极天线的主极化方向成为第2方向;
第2供电部的配置位置满足以下条件:当该第2供电部对所述天线振子进行供电时,在所述地线导体的第1方向上流动的电流比在第2方向上流动的电流强,以使得所述偶极天线的主极化方向成为第1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第1供电部设置在所述基板上的、既处于第1方向上的中央部又处于第2方向上的端部的位置;
第2供电部设置在所述基板上的、既处于第1方向上的端部又处于第2方向上的端部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与第1供电部相连的第1匹配电路、以及与第2供电部相连的第2匹配电路;
该第1匹配电路和第2匹配电路是对所述天线振子的阻抗进行匹配的匹配电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换部包括第1切换要素和第2切换要素;
该第1切换要素位于第1供电部与第1匹配电路之间,且对第1供电部与第1匹配电路之间的导通状态或非导通状态进行切换;
该第2切换要素位于第2供电部与第2匹配电路之间,且对第2供电部与第2匹配电路之间的导通状态或非导通状态进行切换。
8.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天线地线导体间切换部;
该天线地线导体间切换部连接着所述天线振子和所述地线导体,且对所述天线振子与所述地线导体之间的导通状态或非导通状态进行切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天线地线导体间匹配电路;
该天线地线导体间匹配电路位于所述天线地线导体间切换部与所述地线导体之间,且在所述天线振子与所述地线导体之间对阻抗进行匹配。
CN201180036641.7A 2010-08-30 2011-08-30 天线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265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92827 2010-08-30
JP2010-192827 2010-08-30
PCT/JP2011/069563 WO2012029759A1 (ja) 2010-08-30 2011-08-30 アンテ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26550A CN103026550A (zh) 2013-04-03
CN103026550B true CN103026550B (zh) 2014-10-08

Family

ID=457728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36641.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26550B (zh) 2010-08-30 2011-08-30 天线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214725B2 (zh)
JP (1) JP5619168B2 (zh)
CN (1) CN103026550B (zh)
WO (1) WO201202975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196719A1 (en) * 2013-06-03 2014-12-1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eamforming using polarized antenna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2578502B1 (ko) * 2016-08-01 2023-09-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안테나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US10641867B2 (en) * 2016-08-15 2020-05-05 Magna Electronics Inc. Vehicle radar system with shaped radar antennas
JP7413672B2 (ja) * 2019-07-25 2024-01-16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装置、無線送信機、無線受信機、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37779A (zh) * 2000-10-31 2003-08-2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天线装置和携带机器
JP2003338783A (ja) * 2002-05-21 2003-11-2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アンテナ装置
CN1647315A (zh) * 2002-09-26 2005-07-2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线电终端装置天线和无线电终端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09418A (ja) * 2002-01-15 2003-07-25 Yokowo Co Ltd 移動体通信端末用アンテナ装置
JP5260822B2 (ja) 2005-08-24 2013-08-14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携帯無線端末
KR101887935B1 (ko) * 2012-03-19 2018-09-0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통신용 전자 장치를 위한 내장형 안테나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37779A (zh) * 2000-10-31 2003-08-2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天线装置和携带机器
JP2003338783A (ja) * 2002-05-21 2003-11-2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アンテナ装置
CN1647315A (zh) * 2002-09-26 2005-07-2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线电终端装置天线和无线电终端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214725B2 (en) 2015-12-15
CN103026550A (zh) 2013-04-03
JPWO2012029759A1 (ja) 2013-10-28
WO2012029759A1 (ja) 2012-03-08
JP5619168B2 (ja) 2014-11-05
US20130127685A1 (en) 2013-05-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373603B2 (en) Dual feed antenna
CN102067624B (zh) 可调谐天线布置
EP1708373B1 (en) Antenna device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20170012347A1 (en) Wireless device
JP5131481B2 (ja) アンテナ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機
EP2741366A1 (en) Antenna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terminal device
CN103026550B (zh) 天线装置
US20110037673A1 (en) Planar antenna with isotropic radiation pattern
US8493270B2 (en) Wireless device
US20110001674A1 (en) Wireless device
EP3327859A1 (en) Directional coupler and communication module
US20220407211A1 (en) Directional coupler
WO2008096989A1 (en) Radio frequency switch and apparatus containing the radio frequency switch
CN112736411A (zh) 天线结构及具有该天线结构的无线通信装置
JP2007060182A (ja) 携帯無線端末
JP5330523B2 (ja) 通信装置
JP2008306322A (ja) 無線回路用回路基板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無線通信装置
JP2016100797A (ja) フィルタ一体型カプラおよび通信モジュール
JP2011041171A (ja) 無線通信端末
JP2007074667A (ja) 携帯電話
JP2008079037A (ja) 携帯電子機器
JP2007201543A (ja) 携帯無線端末
JP2014192616A (ja) アンテナ装置
JP2009194427A (ja) アンテナ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008

Termination date: 2021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