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06842A - 一种治疗中医胸痹心痛的药物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治疗中医胸痹心痛的药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06842A
CN103006842A CN2012105232222A CN201210523222A CN103006842A CN 103006842 A CN103006842 A CN 103006842A CN 2012105232222 A CN2012105232222 A CN 2012105232222A CN 201210523222 A CN201210523222 A CN 201210523222A CN 103006842 A CN103006842 A CN 1030068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s
radix
blood
chest
medic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52322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06842B (zh
Inventor
毛顺卿
毛嘉诚
毛嘉全
毛凌云
毛凌波
卢海珠
刘杰
毛一鸣
毛昱茹
Original Assignee
毛顺卿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毛顺卿 filed Critical 毛顺卿
Priority to CN201210523222.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006842B/zh
Publication of CN1030068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068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068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068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中医胸痹心痛的药物。其制备原料包括下述重量份配比的原药:麝香0.01~0.10份、冰片0.01~0.30份、苏合香脂1.0~3.0份、人参7~20份、附子5~12份、紫丹参8~20份、檀香3~12份、水蛭5~15份、川芎9~14份、三七3~15份、白术8~18份、桃仁5~15份。该中药适用于中医胸痹心痛病症,方组合理,配伍有度,药用精专,诸药合用,治疗效果甚佳,且治疗成本低。

Description

一种治疗中医胸痹心痛的药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药物组合物,特别涉及一种治疗中医胸痹心痛的药物。
背景技术
中医胸痹心痛属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风湿性心瓣膜病、病毒性心肌炎、二尖瓣脱垂综合征,以出现胸闷、短气、胸背彻痛等为主的临床表现,是常见病、多发病,是目前最多见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脏病。 
中医胸痹心痛一证,有关记载始见于《内经》,其中论及了“胸痛”、“心痛”、“心胁痛”等有关名称,《杂病广要·身体类·胸痹心痛》认为:“胸痹,心痛,其病如二而一,均是为膈间疼痛之称。胸痹轻者仅胸中氣塞,心痛重者为真心痛”。 鉴于两者在发病部位,其病因病机上的一致性,所以统称为胸痹心痛候。
《素问·刺热》中说:“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曰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则云:“水郁之发,……民病寒客心痛,腰椎病,大关节不利……”。由此可见,导致心痛可有寒热的不同,但其病机则是邪阻脉络,不通则痛,正如《素问·缪刺论》中所言:“邪客于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暴胀,胸胁支满”。《素问·藏气法时论篇》:“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膺背肩胛间痛,两背内痛……”。
《灵枢·厥病》篇:“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难经·六十难》:“其五脏气相干,名厥心痛……其痛甚,但在心,手足青者,即名真心痛。其真心痛者,旦发夕死,夕发旦死。”《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云:“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阳微”即本虚,即是“阳虚知在上焦”,为心之阴阳气血的虚损。“阴弦”即标实,为邪气郁阻脉络。兹将本病的病因病机概说如下:
本候之发病多因素体虚损,先天禀赋不足,或因年迈体虚,劳倦内伤,或久病耗损,则脏腑功能失调,致使心之气、血、阴阳不足,脉络受损,则均易发生本病。本病的发生又多因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其病机有虚实两方面:实为寒凝、气滞。血瘀、痰阻、痹遏胸阳,阻滞心脉;虚为心脾、肝、肾亏虚,功能失调。本病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大多先实而后致虚,亦有先虚而后致实者。但在临床表现,多虚实夹杂,或以实证为主,或以虚证为主,兹就不同的病因、病机分述如下:
(一)寒邪内侵,素体阳衰,胸阳足、阴寒之邪乘虚侵袭,寒凝气滞,痹阻胸阳,而成胸痹,诚如《医门法律·中寒门》所云:“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类证治载·胸痹》云:“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
(二)饮食不当,饮食不节, 如过食肥甘生冷,或嗜酒成癖,以致脾胃损伤,运化失健,聚湿成痰,痰阻脉络,则气滞血瘀,胸阳失展,而成胸痹。
(三)情志失调,忧思伤脾,脾虚气结,气结则津液不输布,遂聚而成痰;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郁气滞,甚则气郁化火,则灼津成痰。无论气滞或痰阻,均可使血行失畅,脉络不利,而致气血瘀滞,或痰瘀交阻,胸阳不运,心脉痹阻,不通则痛,而发为胸痹。
(四)年迈体虚,本候恒见于中、老年之人,年过半百,肾气渐衰,则肾阳虚衰,则不能鼓舞五脏之阳,可致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肾阴亏虚,则不能滋养五脏之阴,可引起心阴内耗。心阴亏虚,心阳不振,又可使气血运行失畅。因此均可在本虚的基础上形成标实,导致气滞、血瘀,而使胸阳失运,心脉阻滞而发生胸痹。
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和产床表现的特点为当胸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安卧,其病因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迈体虚等有关。其病机总属本虚标实,本虚则为阴阳气血的亏虚,标实则为阴寒、痰浊、血瘀交互为患,辩证当以分清标本的虚实,实则治宜活血化瘀,辛温通阳,泄浊豁痰之法,以治标为主;虚则治宜补养扶正,或滋阴益肾,或又益气养阴,或以温阳补气之诸法,但在临证所见,则多虚实挟杂,故乃常按虚实的主次缓急而兼顾同治之。
目前,国内外多采用化学合成药物对胸痹心痛进行治疗,其近期治疗效果尚可,但远期效果不佳,易产生副作用和并发症。中医治疗胸痹心痛,立足于宏观辩证,以调理病人的整个脏腑功能及整体健康水平为准,不可认为单纯的治疗。针对治疗胸痹心痛的中药很多,但有的用方不当,有的疗效不明显。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方组合理,配伍有度,药用精专,诸药合用,能治疗中医胸痹心痛的中药制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治疗中医胸痹心痛的药物,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药组成:麝香0.01~0.10份、冰片0.01~0.30份、苏合香脂1.0~3.0份、人参7~20份、附子5~12份、紫丹参8~20份、檀香3~12份、水蛭5~15份、川芎9~14份、三七3~15份、白术8~18份、桃仁5~15份。
所述的治疗中医胸痹心痛的药物,其中原料药为麝香0.01~0.03份、冰片0.01~0.10份、苏合香脂1.0~3.0份、人参10~20份、附子5~12份、紫丹参10~20份、檀香3~12份、水蛭8~15份、川芎9~14份、三七3~15份、白术8~18份、桃仁5~15份。
所述的治疗中医胸痹心痛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其中原料药为麝香0.01~0.02份、冰片0.06~0.09份、苏合香脂1.2~2.0份、人参12~16份、附子9~12份、紫丹参12~16份、檀香9~12份、水蛭8~12份、川芎10~14份、三七8~15份、白术13~18份、桃仁8~15份。
所述12味原料药,除麝香、冰片、苏合香脂三味药外,先将其余9味药烘干粉成细粉面;将冰片、麝香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100~500目筛,混匀,量取适量微温后加入苏合香脂,混匀后制成丸剂或散剂。丸剂含服,或急救时先溴其芳香气,后含服,或嚼碎后咽服即可,一次一丸,一日3次,亦可睡前或发作时;散剂服用一日服2次,每次6~9g,温开水送服,亦可睡前或发作时服用。
本发明具有积极有益的效果:
功能与主治发明人在50年来的诊治本病,精心地研究摸索,总汇家传之秘方,并结合现代医药药理研究成果,研制出本发明之药物(俗称“宣痹舒心丸”),用之治疗效果甚佳,全方具有:芳香开窍,活血化瘀,辛温通阳,泄浊益气养阴,温阳补气以通络之功能。
综观其方,乃为温开窍中,温开之剂,集诸于一方,既善于宣痹开窍,长于行气止痛。其方组合理,八法俱备,配伍有度, 药用精专,以达病除疾廖矣,而收奇效。根据胸痹心痛是由于心气血不足, 阴寒、痰浊、瘀血等邪气留踞胸中,郁阻脉络而致胸闷、心痛、胸膺、背、肩胛痛,两臂内痛,短气等为特征的一种常见心胸痹通之病证。
辨证用药与组方原理
本组方主要用于病位在心之脉络,涉及肝、脾、肾三脏。但以胸痹胸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安卧之证。其病因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迈体虚等有关。其病机总本虚标实,本虚为阴阳气血的亏虚,标实乃为阴寒、痰浊、血瘀交互为患。辩证当分清标本虚实,宜用活血化瘀,辛温通阳,泄浊豁痰等法,以治标为主;虚证则以补养扶正为主,或以滋阴益肾,或益气养阴,或以温阳补气。但临证所见多虚挟杂,故常按虚实的主次缓急而兼顾同治。如《类证治载·胸痹》篇:“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其症胸满喘息,短气不利,痛引心背。由胸阳气不舒,浊阴不得以上逆,而其升降,甚则气结咳唾,胸痛彻背。夫诸阳受气于胸中,必胸次空旷,而后清气转运,布息展舒,胸痹之脉,阳微阴弦,阳微知在上焦,阴弦则为心痹,以金匮、千金均以通阳主治也。
配伍意义
方中麝香开窍宣痹辟秽,通络散瘀。《本草纲目》卷51言:”盖麝香走窜,能通窍诸窍之不利,开经络之壅遏,若诸风、诸气、诸血、诸痛、惊痫、癥瘕诸病,经络壅闭,孔窍不利者,安得不用为引导以开之、通之耶”;冰片通诸窍,散郁火,“凡一切风痰、诸中内闭等证,则暂用以开闭搜邪”冰片芳香走窜,开窍豁痰止痛;《本草便读》:苏合香辛温走窜,通窍开郁,辟秽豁痰,“能透诸窍脏腑,辟一切不正之气,凡痰积气厥,必先以此开导,治痰以理气为本也。”(《本草经逢原》卷3)。以上三味药芳香走窜,开窍辟闭,辟秽化浊,则为君药。方中人参甘温,大补元气,重用以固后天。以鼓舞五脏之气,补气而兼养阴,守而不走。附子为大辛大热之品,温壮元阳,以补先天。禀雄壮之质,助人参通行十二经,救厥逆,挽回失散之元阳;人参味甘而微温,能大补元气,补脾益肺,安神益智,益肾壮阳,力宏而迅疾,可回无气于垂绝,却虚邪于俄顷;又均归于心、脾二经,二药相须合用,辛甘之味,可上助心阳,中益脾土,下补肾阳,力专用宏,有大温大补,回阳救逆之功。且附子得人参则回阳而无燥烈伤阳之忌,人参得附子则既补气而又增温养之力。正如《医宗金鉴·删补名方论》卷1曰:“补后天之气无如人参,补先天之气无如附子,二药相须,用之得当, 则能瞬息化气于乌有之乡顷刻生阳于命门之内,而方之最神捷也,现代药理实验研究:人参、附子有强心作用,即通过正性心肌力作用来增加心排血量和改善心功能,能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具有稳定、温和的升压作用;改善末梢循环,调整心率;并有镇静止痛,改善全身功能状态的作用。方中丹参味苦而性寒,”养血活血,生新血,行宿血……此乃心脾肝肾血分之药。“(《景岳全书·本草正》卷48),“故主心腹邪气”(《神农本草经》卷1)而“去心腹痼疾”(《名医别录》)重用为君,取其活血化瘀而不伤气血,血之运行,有赖于人参之大补元气之推动,气一息不运,则血有一息不行,所以又配辛温芬芳之檀香则行气止痛,以二药合用,为臣药。方中三七性温微苦,活血化瘀止血,止血定痛,具有止血不留瘀的特点;佐丹参活血祛瘀,又有凉血消肿,化瘀而不伤气血之特点,二药配对相辅相成,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力倍增,由用于血瘀所致心腹疼痛,癥瘕积聚,胸痹疼痛均可用之,伍附子对阳虚里寒,血行不畅之证最为相宜。上四药合用具有回阳救逆,散寒止痛之作用,乃为佐药。《本草汇言》谓水蛭的“水蛭,逐恶血,瘀血之药也。”其破血逐瘀作用主要与抗血栓形成,抗凝,改善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降血脂以及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作用有关。给小鼠腹腔注射水蛭素30mg/kg,可增加心肌摄取Rb86作用,即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见:天津中医:1989.(3):26。水蛭味苦咸,入血分,其破血逐瘀作用,多用于跌打损伤,心腹疼痛。0.5—2g/kg水蛭素静脉注射能对抗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心律不齐或T波、ST波变化。见:天津中医,1991.26(7):396。水蛭对家兔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明显消退作用,斑块、内胶原纤维增加,说明水是地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有潜在应用价值。见:中西医合杂志,1988.8(10):636;水蛭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家兔的胆固醇、甘油三脂均有明显的降低作用。见:中西医杂志,1988.8.(10):636;方中白术温运脾气,以使诸香得脾气而输布;本品与诸香相配,盖白术味甘苦而温,功能补中气以健脾、燥湿化浊;白术一味,坐镇中宫,以补中气以健脾,又可防化三焦之湿浊。而气郁会血滞,故用檀香、丹参以行气活血止痛,令气机疏畅,津液流通,血脉和利,则机窍开而神自清,心包脉舒而胸痛则得缓息;中焦理而胀痛愈,升降调而脾胃和;用白术以补气健脾,欲令诸香留顿于脾,使脾传输于各脏也。诸脏皆用辛香阳药以通之,又可防诸香辛散走窜太过,以耗散正气之弊。桃仁味苦而入心血分,善泄血滞而祛瘀力较强,治疗瘀血内阻证之常用之品。如《珍珠襄》载其“治血结、血秘、血燥,通润大便,破蓄血。”《用药心法》谓:“桃仁苦以泄滞,甘以生新血。”《本草思辩录》云:“疏肌肤之瘀。”桃仁活血祛痰功效主要与扩张血管和抗凝及抑制血栓形成有关。现代对本品的药理研究:其味含苦杏仁甙、苦杏仁酶、挥发油、脂肪油中含、油酸甘油脂和少量的亚油酸、甘油脂。桃仁有明显增加脑血流量,并有降低血管阻力的作用。白术、桃仁两药相须为使药。综观其方,乃为温开窍中,温开之剂,集诸于一方,既善于宣痹开窍,长于行气止痛。
根据发明人数代的临床验证,本组方治疗中医胸痹心痛病症收益甚佳:从1980年~2005年25年间,共收治全国19省市自治区100多个县份的胸痹心痛证患者3091余例,其中男女患者比例为8:2;其中40~45之间青壮年人2154名,占69.7%;45~65岁之间中老年人298名,占9.6%;其他20.7%。
据统计学统计,3091余患例中痊愈2547例,占82.4%,显效464例,占15%,有效80例,占2.6%,无一例未效。
以下列举几个具体的病例:
病例1:李某,女,45岁,农民。1983年11月12日初诊。
病情:三天前因受凉后,自觉心慌、胸闷、微恶风寒,未进行治疗。2天后又觉头晕,气短,口淡无味,不想饮食,双下肢轻度浮肿,小便量少,大便失调。查舌:淡红,苔白厚,脉沉细无力。心率102次/分,律齐,心音低钝,心电图呈窦性心动过速,心肌受损,心功能提示左室等容收缩期延长,射血缩短,心肌收缩力减弱,抗“O”500单位。
西医诊断: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中医诊断:胸痹。证属痰浊内阻,兼气阴两亏。
治则:化痰通阳,益气健脾。
方药:宣痹舒心丸(每丸3克,一日2次,每次1丸,用薤白、桂枝、党参、茯苓、炒白术、陈皮、半夏、枳壳、石菖蒲各10克,生牡蛎30克,炙甘草10克,煎汤送服,一日2次,每次250—350毫升,每日一剂。服药6剂后,胸闷较前减轻,食纳好转,仍觉心慌,气短,头晕,舌质淡,苔黄,脉细数,故于上方去茯苓、陈皮,加大青叶10克,苦参15克,煎汤送服上药剂量不更,服药16剂后,临床证状全消失,心电图正常。后单服宣痹舒心丸,加一日三次,每次一丸,又服一周,病痊愈出院,一年后随访已恢复健康,未再复发。
按语:患者因在夏季感受暑湿之邪,入里困脾,致脾失健运,痰湿内聚,故而见上述症状,治宣痹舒心丸,具有辛香辟秽,温通气机,佐薤白、半夏通阳化痰,伍党参、茯苓、白术,煎汤送服上药,健脾气祛湿而化痰邪,则枳壳宽胸理气,生牡蛎、炙甘草镇静安神,故达脾健痰祛,心悸自愈矣。
病例2:张某,女,43岁,1987年5月10日初诊。
病情:患者心疏胸闷已月余,加重四天,于2个月前因受凉后自感心慌,胸闷,甚则头晕,汗出,休息后稍缓解。经中西医多方治疗,疗效不显。 近五天来,又因劳累病情加重,咽部窒闷,心慌胸闷加重。曾厥2次,面部及双肢浮肿,饮食、睡眠均欠佳。血压15.96/10.64千帕,心尖区可闻及II级收缩期杂音,心律不齐,心率48次/分,心电图:阵发室速,多发性室早。患者自党胸闷气短,心前区隐痛,心悸失眠,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夜多梦,舌质淡红,也有瘀点,苔少,脉象沉细迟而结代。
西医诊断:病毒性心肌炎。
中医诊断:胸痹(证属气阴两虚,脉络瘀阻型)
治则;益气养心,滋阴复脉。佐以活血通络。
方药:首服宣痹舒心丸,一日2次,每次1丸,用生脉散合炙甘草煎加减送服。每日一剂,日2次。高丽参、川桂枝各10克,五味子6克,丹参30克,龙齿15克,合欢皮30克,苦参12克。服15剂后,心悸明显减轻。活动后仍有眩晕。心电图示,多发室性早博。按上方继服15剂,症状消失,心电图示偶发室早。又以上方加减15剂,心电图正常。临床症状痊愈出院。随访一年未发,能坚持正常工作。
按 语;传统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精神气血都是互相联系,相互为用。大凡五脏六腑气血精神病变都会直接影响于心神而发病。轻者心失所养,心失所藏而悸动不安,重者气血亏损,鼓动无力则出现结代。生脉散养阴复脉,炙甘草汤益气养血。宣痹舒心丸则有辛香辟秽,豁痰化浊,活血通络,理气止痛之功。近年来,对生脉散、宣痹舒心丸的研究颇多。一般认为本病能加强心肌力,增加冠状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状态,降低心肌耗氧量,调整心肌对氧供应平衡,还能改善窦房结的供血,提高窦房结的自律性,改善和加速传导时间,从而消除异位兴奋灶。防止异位节律,同时还有调节此功能失调的作用。使心律失常恢复正常,此例正是取于此机理而获效。
病例3:杨某,女,26岁,1989年7月11日初诊。
病情:发热胁痛5天,心慌胸闷10余天。患者于半月前,正值经期,不明原因出现高烧,体温39度,胁痛,伴有恶心呕吐头晕。近十余天来,胸闷心慌,动则气短,心前区隐痛。查神清,血压14.63/9.31千帕,心音弱,律齐,心率72次/分,肝肋下2厘米,剑突下3厘米,质软,心电图示:T波V1—V4倒置,舌苔黄腻,脉滑数。
西医诊断:病毒性肝炎,病毒性心肌炎。
中医诊断:胸痹。证属湿热内蕴,心胸痹阻。予以清利湿热,健运脾气。
方药:三仁汤合藿朴夏苓汤加减:白蒄仁6克,薏仁15克,杏仁、厚朴各10克,白 通草5克,滑石15克,竹叶、半夏各10克,藿香15克,泽泻、茯苓、瞿麦10克,加丹参30克,赤艾15克,服药10剂,7月25日复查心电图正常,尿及肝功能化验正常,临床症状消失治愈出院。
按语:本证外感湿热之邪,邪毒内淫于心所致。故首当解邪毒而清湿热,薏仁、白蒄、半夏、通草以清热利湿,竹叶、滑石、泽泻、茯苓、瞿麦清热湿,后期加赤芍、丹参活血化瘀,改善冠状动脉循环,增加免疫功能,营养心肌,以促进心功能恢复。
病例4:陈某,女,48岁,1990年4月16日初诊。
病情:患者于一周前恶寒发热,头痛咽疼,周身骨节酸楚,经西药治疗后症状稍减轻。近二日觉胸闷心慌,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浮数。查体温:37.8℃咽部微冲血,扁桃体正常,心率112/分。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ST段下降,T波倒置,心肌受损,血流不畅。
西医诊断: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中医诊断:心悸,证属风温邪毒客表,心气受损,血流不畅。
治则: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方药:黄连5克,连翘15克,荆芥6克,羌活10克,板兰根30克,郁金 、当归、川芎各10克,赤芍、党参、黄芪各15克,琥珀3克,甘草5克。上药连服5剂,寒热退净,诸症消失,唯体倦乏力,苔黄未净。再原方的基础上去荆芥、羌活,加焦栀子10克、丹参30克,继服5剂,复查心电图正常,予以益气养心之剂,调治15天,身体恢复,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语:病毒性心肌炎系病毒侵犯心肌所致,故不论病程长短,丹舌苔黄或腻者皆可用黄连、山栀、连翘清心解毒,且现代药理学证实黄连具有抗病毒作用,黄连素能治疗心律失常,本病系有正气不冒着才导致病毒乘虚而入,所以用党参、黄芪扶正祛邪。丹参、当归、郁金、赤芍活血化瘀,全方具有抗病毒、清热、化瘀之功效。当病情稳定后,心电图恢复正常,可改用以益气养血固本以巩固疗效,以宣脾舒心丸。一日2次,每次1丸,连服1个月,经复查诸症皆消,心电图正常,以恢复原健而康复。
病例5:朱某,女,39岁,1989年5月10日初诊。
病情:患者半年前游泳受凉,出现发热腹泻,经治疗发热腹泻已愈,但遂出现心悸胸闷短气不适,形寒肢冷,乏力纳差未治疗。一个月后心悸闷气短加重,舌淡体胖,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脉细缓结代。心电图窦性心律,频发早搏,旦二联律,心肌损害,心功能示左心室收缩,舒张功能减弱。抗“O”330单位(血清法)。
西医诊断:病毒性心肌炎。
中医诊断:胸痹心悸。证属心阳不足,心神不宁。治宜温补心阳,舒心养血,活血理气止痛,宁心定悸。方药首用辛香辟秽、温阳气机,舒心安神,定悸,用宣痹舒心丸,一日2次,每次1丸,早晚分服,用下药煎汤送服。
方药:人参9克,麦冬10克,五味子6克,丹参10克,炙甘草6克,熟附子9克,炒枣仁10克,山楂10克,瓜蒌10克,煎汤,服上药6剂后,心慌睡眠好转,肢冷好转。胸闷均有明显的减轻,继服前方加檀香10克,又服12剂后,心悸、胸闷余证均大减轻,但时有轻度心悸感 ,乏力,在上方加茯苓,白术,神曲各10克,再投14剂后,诸症消失,心电图、心功能均正常,痊愈出院。随访一年未见异常发现,已参加劳动。
按语:此病人因受凉感寒,寒邪袭表,内损及心阳,致心阳不振,而见形寒肢冷,心悸,故予人参、附子、炙甘草益气温阳;因心阳不振,则心神不宁而心悸不安日重,予枣仁、生龙牡镇静安神,以宁心神;枳壳、檀香则能宽胸理气止痛;佐丹参养血活血以祛宿血。则又服12剂后,心阳渐复,则诸症大减,再佐以茯苓、白术则益气健脾,以助后天之本,以资生化之源,则使心气旺血充足,则得心气安,血养于心舒矣,痼病愈矣。
病例6:葛某,女,36岁,1988年5月6日初诊。
病情:患者2月前,因患病毒性肺炎后,出现心悸、胸闷、气短、心烦不适。近一周来,病情加重,心悸、胸闷气短,遇劳则甚,伴有头晕纳差,身困乏力,失眠多梦。面色萎黄,舌红,苔薄黄,脉沉细结代。心率84次/分,不齐,有多发早博,心音低纯。心电图示频发单源性室早,部分呈三联、二联律。
西医诊断:病毒性心肌炎。
中医诊断:为心悸。证属气阴两虚,心气血不足。
治则:宜益气养阴,补心血以养心气。
方药:人参12克,麦冬12克,五味子10克,丹参15克,黄芪15克,瓜蒌10克,生龙牡各24克,苦参10克,连翘12克,炙甘草12克。每日一剂,水煎服。同时,静滴注生脉注射液,连续治疗18天后,症状体征消失,心电图、心功能恢复正常,痊愈出院。
按语:此证因患肺炎证以致气阴两伤,致心脉气血不足所致,故乃心气血不足,气阴具亏,则治予人参、麦冬、五味子、炙甘草则益气养阴,人参大补元气,以鼓舞五脏之气而生血,则气旺血生,气血充以养其心,则治五脏皆虚也;生牡蛎重镇惊安神,苦参、连翘、瓜蒌能清热行气,又加之静滴生脉饮注射液,则能益气生津故气阴日复,而病得愈矣。
病例7:郑某,男,34岁。1999年6月16日初诊。
病情:患者心慌胸闷,气短乏力五年余, 因能坚持工作,没引起重视。近半年来自觉心前区疼痛,吸气尤甚,胸闷气短,神疲乏力,有时头昏,剧烈活动后呼吸困难,时有重锤敲心之感。心电图示频发室早,窦速。近两个月来症状加重,早搏10次/分以上;心电图示频发室早,呈二联律。中西药治疗月余,病情时轻时重。追问病史,自述于发病前患“急性扁桃体腺炎”,经治而愈,后又发作。刻诊:自觉胸闷气短,心前区隐痛,心悸怔忡,面色萎黄,神疲健忘,夜寐梦扰,心烦焦虚,舌质淡红,边有少许瘀斑点,苔少,脉细数而结代。
西医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
中医诊断:胸痹心悸。证属气阴两虚,瘀阻脉络,心失所养。
治则:首当益气养血,滋阴复脉,佐以镇心安神,活血通络。
方药:生黄芪50克,当归、炙甘草、薤白、五灵脂、大青根各15克,生地、生龙牡、丹参各25克,磁石40克,木通、五味子、大枣、瓜蒌壳、党参各12克,桂枝10克,白酒20毫升为引。五剂药后心悸、胸闷、胸痛大减,精神转佳,食欲有增。继守原方去磁石,加柏枣仁各15克,更进15剂后,心悸胸闷胸痛均消失,自觉早搏消失,余证俱罢。复查,心电图已恢复正常。为巩固前效,继守2诊方,更加炙远志肉40克,寄生、火麻仁各30克。川芎25克,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50粒,早晚分服,各以温开水兑少量白酒送服。三个月后,三次复查心电图均正常。为巩固其效,代中药丸剂“宣痹舒心丸”一个月量,一日2次,每次1丸。嘱患者适温,慎起居,节房事,多锻炼,两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语:本方重用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以资生化之源,冀以阳生阴长,气旺血生;并以炙甘草汤为主,则益气养血,滋阴复脉,即补气虚以治本,又养血复脉以治结代;配五味子、生牡蛎、磁石以收敛心气,镇心安神;伍当归,丹参、木通以活血化瘀,又通心脉;更用薤白及桂枝,甘草以温心阳,则能宽胸利痹;板兰根尤擅清热解毒,为近代治疗抗病毒感染之上品。再佐宣痹舒心丸,本品以胸部闷痛、心区绞痛,或见心胸隐痛不适证,现代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引起的各种心绞痛、心肌炎、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引起胸闷痛等病证。本方为治疗心痛、胸痹诸症急救之良药,待病情虚拟现实可作以巩固疗效之 良剂。本丸尤能温阳通脉,故使气血流畅,则脉始复常,使气旺血充,则心脉畅通,则心宁神安,则惊悸自愈矣。
病例8:杨某,男,46岁。于1989年6月10日初诊。
病情:患者自述,去年九月曾发生心绞痛,一度严重,住某医院治疗7个月,诊为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迄今未能上班。 胸痛彻背,胸闷气短,心慌,感寒痛甚,重则喘息,不得平卧,时有肢冷。血压偏高已多年,睡眠不好,平时不吐痰 ,饮食二便尚正常,面色苍白 ,脉右沉濡,左沉弦细,舌质暗红,苔白。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又窦性心动过缓,期外收缩。
西医诊断: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中医诊断:胸痹(证属阴寒凝滞,阳气不运之证)
治则:辛温通阳,宣痹散寒。
方药:宣痹舒心丸加减。麝香0.015克,冰片0.08克,苏合香脂1.5克,人参15克,制附子10克,丹参15克,檀香10克,川芎12克,水蛭10克,桃仁12克,白术15克,三七参12克。每日1剂,早晚分服。
方解:方中麝香温通开窍,活血止痛,苏合香开窍醒神辟秽止痛;冰片助麝香以资开窍之力;人参大补元气,附子能温阳散寒,以上助心阳以通脉,下温肾阳以扶先天,禀雄壮之质,引人参通行于十二经,以救阙逆,挽回失散之元阳;方中丹参苦而微寒,主入血分,功善活血化瘀;檀香辛温主入气分;功能行气宽中,散寒止痛。二药合用,气血双调,活血行气,通络止痛,又治气滞血瘀心腹诸痛之功。川芎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疼,治疗气滞血瘀的各种痛证,助附子“回阳救逆,有效的强和散寒止痛之功,二药合用,对阳虚里寒,血行不畅则最为相宜。方中水蛭破血化瘀,活血通络,三七活血止痛生新血而不留瘀特点,二药合用还具有调节血管内源性一氧化氮和内皮素之间的平衡,实现抗动脉粥样硬化(AS)的作用,见北京大学学报,1997.(1):33-34,方中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化浊,与诸香药相伍,则可以补气收敛,以防止辛香窜太过,耗散正气之弊。与人参相协,乃气阴双补,则相得益彰,配五味子,则酸温收涩,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既固气津之外泄,又能复气之耗损,与参、麦相辅相成,乃为使药,三药皆入肺经则一补一润一敛,既可补气阴之虚,又可敛气阴之散。方中白术温运脾气,则诸香得脾气而能输布;盖白术味甘苦而温,功能补中气促脾气则燥湿化浊 ;乃白术一味,则坐镇中宫,能补中以培土健脾,又防三焦湿浊之邪。气郁会致血滞,故佐丹参、檀香以行气活血,令气机疏畅,津液流通,血脉和利,则机窍痹开,而神自清,色脉舒而胸痛缓,中焦理而胀痛愈矣。升降调而脾胃和;白术健脾,欲令诸香留顿于脾,使脾气传输于脏腑。诸脏皆用辛香阳药温通之,又可防诸香辛散走窜太过以耗散正气之弊。方中桃仁味苦而入心肝血分,善泄血滞,祛瘀力强,为治疗血瘀,内阻证之良药。《珍珠囊》载其“治血结、血秘、血燥、通润大便,破蓄血”。《用药新法》谓:“桃仁苦以泄血滞,甘以生新血。”《本草思·辩录》云:“疏肌肤之瘀。”桃仁活血祛瘀之功效主要与扩张血管和抗凝及抑制血栓形成有关。桃仁现代药理研究,本品含苦杏仁甘、苦杏仁酶、挥发油、脂肪油、油中主含油酸甘油脂和少量亚油酸甘油脂。桃仁有明显增加脑血流量,并降低血管阻力之功。
按语:本方以心胸疼痛、胸闷憋气,痰浊气滞,气滞血瘀,舌质暗紫,苔腻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风湿性心瓣膜病,心肌炎等引起的心绞痛,以及 胃痛、胃肠功能紊乱等病证。临证时,可根据病情选用其他药物煎汤送服,如气滞血瘀,可用丹参、桂枝、川药、郁金 、益母草、延胡素等温通活血;胸阳不振,则加瓜蒌、薤白、桂枝、半夏、丹参等宽胸温通化痰。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治疗中医胸痹心痛的中药丸剂,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药组成:麝香0.015kg、冰片0.08kg、苏合香脂1.5kg、人参15kg、附子10kg、紫丹参15kg、檀香10kg、水蛭10kg、川芎12kg、三七12kg、白术15kg、桃仁12kg,以上12味药,除麝香、冰片、苏合香脂三味药外,其余9味药烘干粉成细粉面;将冰片、麝香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120目筛,混匀,量取适量微温后加入苏合香脂,搅匀,再与上述粉末混匀,制成丸剂。含服,或急救时先溴其芳香气,后含服,或嚼碎后咽服即可。每次1丸,一日1~3次,亦可睡前或发作时服用。
实施例2
一种治疗中医胸痹心痛的中药丸剂,原料药组成:麝香0.01kg、冰片0.06kg、苏合香脂1.2kg、人参12kg、附子9kg、紫丹参12kg、檀香9kg、水蛭8kg、川芎10kg、三七8kg、白术13kg、桃仁8kg,制备方法及服用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3
一种治疗中医胸痹心痛的中药丸剂,原料药组成:麝香0.02kg、冰片0.09kg、苏合香脂2.0kg、人参16kg、附子12kg、紫丹参16kg、檀香12kg、水蛭12kg、川芎14kg、三七15kg、白术18kg、桃仁15kg,制备方法及服用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4
一种治疗中医胸痹心痛的中药丸剂,原料药组成:麝香0.03kg、冰片0.1kg、苏合香脂3.0kg、人参20kg、附子12kg、紫丹参20kg、檀香12kg、水蛭15kg、川芎14kg、三七15kg、白术18kg、桃仁15kg,制备方法及服用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5
一种治疗中医胸痹心痛的中药丸剂,原料药组成:麝香0.01kg、冰片0.01kg、苏合香脂1.0kg、人参10kg、附子5kg、紫丹参10kg、檀香3kg、水蛭8kg、川芎9kg、三七3kg、白术8kg、桃仁5kg,制备方法及服用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6
一种治疗中医胸痹心痛的中药丸剂,原料药组成:麝香0.05kg、冰片0.2kg、苏合香脂1kg、人参10kg、附子8kg、紫丹参16kg、檀香7kg、水蛭8kg、川芎12kg、三七11kg、白术13kg、桃仁8kg,制备方法及服用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7
一种治疗中医胸痹心痛的中药丸剂,原料药组成:麝香0.03kg、冰片0.1kg、苏合香脂2kg、人参12kg、附子8kg、紫丹参18kg、檀香9kg、水蛭8kg、川芎12kg、三七12kg、白术9kg、桃仁9kg,制备方法及服用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8
一种治疗中医胸痹心痛的中药丸剂,原料药组成:麝香0.03kg、冰片0.1kg、苏合香脂2kg、人参12kg、附子8kg、紫丹参18kg、檀香7kg、水蛭8kg、川芎12kg、三七11kg、白术13kg、桃仁8kg,制备方法及服用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9
一种治疗中医胸痹心痛的中药丸剂,原料药组成:麝香0.05kg、冰片0.2kg、苏合香脂1kg、人参10kg、附子8kg、紫丹参16kg、檀香3kg、水蛭8kg、川芎9kg、三七3kg、白术8kg、桃仁5kg,制备方法及服用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10
一种治疗中医胸痹心痛的中药丸剂,原料药组成:麝香0.02kg、冰片0.09kg、苏合香脂2.0kg、人参16kg、附子12kg、紫丹参16kg、檀香3kg、水蛭8kg、川芎9kg、三七3kg、白术8kg、桃仁5kg,制备方法及服用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11
一种治疗中医胸痹心痛的中药散剂,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药组成:麝香0.015kg、冰片0.08kg、苏合香脂1.5kg、人参15kg、附子10kg、紫丹参15kg、檀香10kg、水蛭10kg、川芎12kg、三七12kg、白术15kg、桃仁12kg,以上12味药,除麝香、冰片、苏合香脂三味药外,其余9味药烘干粉成细粉面;将冰片、麝香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120目筛,混匀,量取适量微温后加入苏合香脂,搅匀,即为散剂。一日服2次,每次6~9g,温开水送服,亦可睡前或发作时服用。
实施例12
一种治疗中医胸痹心痛的中药散剂,原料药组成:麝香0.01kg、冰片0.06kg、苏合香脂1.2kg、人参12kg、附子9kg、紫丹参12kg、檀香9kg、水蛭8kg、川芎10kg、三七8kg、白术13kg、桃仁8kg,制备方法及服用方法同实施例11。
实施例13
一种治疗中医胸痹心痛的中药散剂,原料药组成:麝香0.02kg、冰片0.09kg、苏合香脂2.0kg、人参16kg、附子12kg、紫丹参16kg、檀香12kg、水蛭12kg、川芎14kg、三七15kg、白术18kg、桃仁15kg,制备方法及服用方法同实施例11。
实施例14
一种治疗中医胸痹心痛的中药散剂,原料药组成:麝香0.03kg、冰片0.1kg、苏合香脂3.0kg、人参20kg、附子12kg、紫丹参20kg、檀香12kg、水蛭15kg、川芎14kg、三七15kg、白术18kg、桃仁15kg,制备方法及服用方法同实施例11。
实施例15
一种治疗中医胸痹心痛的中药散剂,原料药组成:麝香0.01kg、冰片0.01kg、苏合香脂1.0kg、人参10kg、附子5kg、紫丹参10kg、檀香3kg、水蛭8kg、川芎9kg、三七3kg、白术8kg、桃仁5kg,制备方法及服用方法同实施例11。
实施例16
一种治疗中医胸痹心痛的中药散剂,原料药组成:麝香0.03kg、冰片0.1kg、苏合香脂2kg、人参12kg、附子8kg、紫丹参18kg、檀香9kg、水蛭8kg、川芎12kg、三七12kg、白术9kg、桃仁9kg,制备方法及服用方法同实施例11。

Claims (4)

1.一种治疗中医胸痹心痛的药物,其特征在于: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药组成:
麝香0.01~0.10份、冰片0.01~0.30份、苏合香脂1.0~3.0份、人参7~20份、附子5~12份、紫丹参8~20份、檀香3~12份、水蛭5~15份、川芎9~14份、三七3~15份、白术8~18份、桃仁5~15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中医胸痹心痛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其中原料药为麝香0.01~0.03份、冰片0.01~0.10份、苏合香脂1.0~3.0份、人参10~20份、附子5~12份、紫丹参10~20份、檀香3~12份、水蛭8~15份、川芎9~14份、三七3~15份、白术8~18份、桃仁5~15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中医胸痹心痛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其中原料药为麝香0.01~0.02份、冰片0.06~0.09份、苏合香脂1.2~2.0份、人参12~16份、附子9~12份、紫丹参12~16份、檀香9~12份、水蛭8~12份、川芎10~14份、三七8~15份、白术13~18份、桃仁8~15份。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治疗中医胸痹心痛的药物,其特征在于:除麝香、冰片、苏合香脂三味药外,先将其余9味药烘干粉成细粉面;将冰片、麝香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100~500目筛,混匀,量取适量微温后加入苏合香脂,混匀后制成丸剂或散剂。
CN201210523222.2A 2012-12-09 2012-12-09 一种治疗中医胸痹心痛的药物 Active CN10300684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523222.2A CN103006842B (zh) 2012-12-09 2012-12-09 一种治疗中医胸痹心痛的药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523222.2A CN103006842B (zh) 2012-12-09 2012-12-09 一种治疗中医胸痹心痛的药物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06842A true CN103006842A (zh) 2013-04-03
CN103006842B CN103006842B (zh) 2014-03-05

Family

ID=479563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523222.2A Active CN103006842B (zh) 2012-12-09 2012-12-09 一种治疗中医胸痹心痛的药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006842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10965A (zh) * 2013-11-20 2014-03-05 马卫华 一种治疗心血瘀阻型胸痹的药剂
CN104127735A (zh) * 2014-08-09 2014-11-05 王玉凤 一种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中药组合物
CN104383219A (zh) * 2014-10-20 2015-03-04 青岛祥翔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治疗心阳虚证型心病的中药
CN104840555A (zh) * 2015-05-28 2015-08-19 周玉梅 一种防治癫痫的药物制剂及其应用
CN107184760A (zh) * 2017-06-06 2017-09-22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272A (zh) * 1992-11-28 1994-06-01 河南省中药研究所 用于治疗慢性缺血性心脏病的一种中药散剂胶囊
CN101181518A (zh) * 2007-07-12 2008-05-21 陈道卿 一种治疗冠心病的保心丸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272A (zh) * 1992-11-28 1994-06-01 河南省中药研究所 用于治疗慢性缺血性心脏病的一种中药散剂胶囊
CN101181518A (zh) * 2007-07-12 2008-05-21 陈道卿 一种治疗冠心病的保心丸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李满静等: "中医治疗胸痹心痛的进展", 《基层医学论坛》 *
王永炎等: "《中医内科学》", 30 June 1997,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10965A (zh) * 2013-11-20 2014-03-05 马卫华 一种治疗心血瘀阻型胸痹的药剂
CN104127735A (zh) * 2014-08-09 2014-11-05 王玉凤 一种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中药组合物
CN104383219A (zh) * 2014-10-20 2015-03-04 青岛祥翔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治疗心阳虚证型心病的中药
CN104840555A (zh) * 2015-05-28 2015-08-19 周玉梅 一种防治癫痫的药物制剂及其应用
CN107184760A (zh) * 2017-06-06 2017-09-22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06842B (zh) 2014-03-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302805C (zh) 一种防治脑中风的中成药
CN103520654A (zh) 一种用于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6309972A (zh) 一种用于预防、外治糖尿病的中药组合物及使用方法
CN105194565A (zh) 一种用于治疗心脏神经症的中药丸剂及制备方法
CN103006842B (zh) 一种治疗中医胸痹心痛的药物
CN105561214A (zh) 一种治疗冠心病的中药组合物
CN101579471B (zh) 治疗中医消渴证的药物
CN103041256B (zh) 一种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中药制剂
CN104524335A (zh) 一种用于女性内分泌失调调理的药丸及制备方法
CN102488875B (zh) 治疗继发性痛经的中药
CN104324340B (zh) 一种治疗跟骨骨质增生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495055A (zh) 一种用于治疗女性内分泌失调的中药汤剂及制备方法
CN102210799B (zh) 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药物
CN105902793A (zh) 一种治疗冠心病的中药
CN102406743B (zh) 一种治疗脑血栓的中药制剂
CN103212044B (zh) 一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中药组合物
CN104189714A (zh) 一种治疗冠心病的中药胶囊
CN105726853A (zh) 一种治疗心绞痛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771734B (zh) 一种治疗慢性肺心病的中药组合物
CN102755520B (zh) 一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中药制剂
CN100515487C (zh) 一种治疗心血管病的中药
CN102631648A (zh) 一种治疗急性荨麻疹的中成药
CN106421225A (zh) 一种补肾壮骨的中药配方
CN104784649A (zh) 一种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中药汤剂
CN103860907A (zh) 治疗肝肾亏损型运动神经元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