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04107A - 用于支持上行链路多输入多输出的移动通信系统的上行链路发送装置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支持上行链路多输入多输出的移动通信系统的上行链路发送装置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04107A
CN103004107A CN2011800346767A CN201180034676A CN103004107A CN 103004107 A CN103004107 A CN 103004107A CN 2011800346767 A CN2011800346767 A CN 2011800346767A CN 201180034676 A CN201180034676 A CN 201180034676A CN 103004107 A CN103004107 A CN 1030041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ack
cqi
subset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3467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04107B (zh
Inventor
延明勋
韩臸奎
李周镐
南英韩
张建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512496.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207743B/zh
Publication of CN1030041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041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041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0410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8Formatting
    • H04L1/0031Multiple signaling transmiss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72Error control for data other than payload data, e.g. control data
    • H04L1/0073Special arrangements for feedback chann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78Avoidance of errors by organising the transmitted data in a format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deal with errors, e.g. location
    • H04L1/0083Formatting with frames or packets; Protocol or part of protocol for erro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71Use of interleav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diversity reception
    • H04L1/0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diversity reception using space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8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repeating transmission, e.g. Verdan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26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transmitter only
    • H04L27/2627Modulators
    • H04L27/2634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 [IFFT] or inverse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IDFT] modulators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circuits for modulation
    • H04L27/2636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 [IFFT] or inverse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IDFT] modulators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circuits for modulation with FFT or DFT modulators, e.g. standard single-carrier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SC-FDMA] transmitter or DFT spread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DFT-SOFD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4Erro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Abstract

一种基站,包括:发送路径电路,用于将上行链路许可发送到用户站。上行链路许可指示用于第一码字发送的第一MCS值和用于第二码字发送的第二MCS值。所述基站还包括接收路径电路,以用于从用户站接收MIMO上行链路子帧,所述MIMO上行链路子帧具有被用于第一码字发送的层的第一子集,和用于第二码字发送的层的第二子集。在所述层的第一子集和所述层的第二子集上重复ACK/NACK信息和RI信息,并且CQI被空间复用到所述层的第一子集或者所述层的第二子集上。如果第一MCS值与第二MCS值不相同,则CQI被空间复用到具有较高的MCS值的层的子集上。

Description

用于支持上行链路多输入多输出的移动通信系统的上行链路发送装置和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用于支持上行链路多输入多输出(MIMO)的移动通信系统的上行链路发送装置和方法。
背景技术
在作为下一代移动通信标准的长期演进(LTE)的上行链路中,仅有一个码字被通过天线发送。在该种系统中,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被用于上行链路数据发送,并且在用于上行链路数据而发送的相同的PUSCH中承载了包括信道质量指示符(CQI)、秩指示符(RI)、以及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确认(HARQ-ACK)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UCI)。
图1是示出传统LTE系统的物理信道和传输信道级上的上行链路中处理数据和UCI的过程的视图。在图1中,参考标号101至110表示在传输信道上的处理的步骤,并且参考标号111至115表示在物理信道上的处理的步骤。
在传统的LTE系统的上行链路中,用户设备(UE)使用单个码字和单个天线,以使得当PUSCH和UCI一起被发送时,UCI被映射到单个码字上,并且然后在单个层上发送。
参考图1,UE确定用于ACK或者RI的发送的编码符号的数量,即,在步骤107中确定用于RI(信道编码RI)的符号的数量,以及在步骤108中确定用于ACK(信道编码ACK/NACK)的符号的数量。UE还确定在PUSCH中用于发送CQI的编码符号的数量,即,在步骤106中,确定用于CQI(信道编码CQI)的符号的数量。
UE在步骤101中将循环冗余验证(CRC)附接到传输块(TB)中,并且在步骤102中将TB分段为代码块并且将CRC再次附接到每个代码块上。接下来,UE在步骤103处执行信道编码,并且在步骤104处执行速率匹配(rate matching),并且然后在步骤105处连结(concatenate)代码块(信道块连结)。接下来UE在步骤109处复用数据(UL-SCH数据)和CQI信息(数据和控制复用)。
接下来,UE在步骤110中,对数据上行链路共享信道(UL-SCH)数据、CQI、RI、以及ACK/NACK信息(在步骤109、107、以及108中处理)执行交织(信道交织)。
图2是示出在传统的LTE系统中的上行链路(UL)信道交织层映射关系的视图。在图2中,参考标号201表示UL信道交织器的示例性符号配置,并且参考标号202表示层#1的示例性符号配置。参考图2,如参考标号201所表示的信道交织器的输出位序列被逐个地映射到如参考标号202所表示的层#1上。
信道交织信息在步骤111中被扰码,在步骤112处被调制(调制映射器),在步骤113处被通过离散傅立叶变换(DFT)(变换预编码器,DFT)来变换,在步骤114处被映射到资源上(资源元素映射器),并且然后在步骤115处被通过逆快速傅立叶变换(IFFF)进行变换以用于发送。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在LTE系统中,UE使用单个码字和单个天线来用于如上所述的上行链路发送,以使得当数据和UCI被一起在PUSCH中发送时,由于UCI被映射到单个码字上,所以UCI被在单个层上发送。
与传统的LTE系统不同,在高级LTE(LTE-A)系统中,UE可以使用两个码字和多达4个的发送天线。因此,当通过UL-SCH来一起发送数据和UCI时,UCI可以被映射到一个或者两个码字上。这意味着在LTE-A系统的上行链路中,UE可以在多个层上发送UCI。
然而,在其中发送的UCI被顺序地分配在两个层上的情况下,如果信道状态对于一个层而言良好而对另一个来说较差时,UCI接收性能很可能被劣化,尤其是当该控制信息被集中在具有较差的信道状态的层上时更是如此。
[技术的解决方案]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尤其是在单个码字被映射到两个发送层上时,用于发送均等地分配到多个层上的、构成UCI的CQI、RI、HARQ-ACK的信息的方法。
此外,本公开还提供一种用于在支持多天线发送的LTE-A系统的上行链路信道中发送通过映射到两个层上的单个码字和映射到多个层上的两个码字承载的UCI的方法。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用于发送通过被均等地分配到两个层上的单个码字承载的UCI的方法。为此,首先,公开了考虑到码字映射到的层的数量的上行链路交织操作。与被设计为考虑时间和频率的传统上行链路信道交织器不同,本公开的上行链路信道交织器被设计为通过考虑层的数量以及时间和频率来进行操作。本公开还公开了根据所公开的上行链路信道交织器,对于在传输层和物理层上的数据和UCI处理过程所需的一些修改。其次,公开了当在两个层上发送单个码字时,对于相应的层利用交织器来发送UCI的方法。此外,本公开还公开了在每个层具有专用的上行链路信道交织器的情况下,对于在传输层和物理层上处理数据和UCI所需的一些修改。
本公开公开了尤其是当两个码字被映射到多个层上时,用于在多个层上发送UCI的方法。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用于移动通信系统的上行链路数据复用方法包括:接收数据和CQI、RI、和ACK的复用数据;将复用的数据、RI、和ACK进行信道交织;将信道交织的数据调制为由多个符号组成的码字中;以及将奇数的符号序列映射到第一层,并且将偶数的符号序列映射到第二层。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用于移动通信系统的上行链路数据复用方法包括:接收通过复用数据和CQI、RI、和ACK而获得的数据;通过考虑层的数目,将复用的数据、RI、和ACK信道交织为均等地分配到单独的层上;将信道交织的数据调制为由多个符号组成的码字中;以及将奇数的符号序列映射到第一层,并且将偶数的符号序列映射到第二层。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用于移动通信系统的上行链路数据复用方法包括:接收通过复用数据和CQI、RI、和ACK而获得的数据;通过考虑用于第一码字的层的数目,将复用的数据、RI、和ACK信道交织为均等地分配到单独的层上;通过考虑用于第二码字的层的数目,将复用的数据、RI、和ACK信道交织为均等地分配到单独的层上;将信道交织的数据调制为由多个符号组成的码字中;将调制的第一码字的奇数的符号序列映射到第一层;将调制的第一码字的偶数的符号序列映射到第二层;将调制的第二码字的奇数的符号序列映射到第三层;以及将调制的第二码字的偶数的符号序列映射到第四层。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用于移动通信系统的上行链路数据复用方法包括:当两个码字被发送时,将ACK和RI符号与要在所有的层上重复和以时间对准的方式发送的数据进行时分复用;对将要在映射到码字的层上发送的CQI进行信道交织;将信道交织的数据调制为由多个符号组成的码字中;以及将调制的码字映射到相应的层上。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方面,用于移动通信系统的上行链路数据复用装置包括:复用器,其复用信道编码的数据和CQ;RI信道编码器,其用于对RI数据进行信道编码;ACK信道编码器,其用于对ACK进行信道编码;信道交织器,其用于对复用的数据、RI、和ACK进行信道交织;调制器,其将信道交织的数据调制到由多个符号组成的码字中;以及层映射器,其用于将调制码字的奇数的符号序列映射到第一层,并且将调制码字的偶数的符号序列映射到第二层。
提供了一种基站。所述基站包括发送路径电路,其被配置为将上行链路许可(grant)发送到用户站。上行链路许可指示用于第一码字发送的第一调制和编码方案(MCS)值和用于第二码字发送的第二MCS值。基站还包括接收路径电路,其被配置为从用户站接收多输入多输出(MIMO)上行链路子帧,MIMO上行链路子帧具有被用于第一码字发送的层的第一子集,和用于第二码字发送的层的第二子集。在层的第一子集和层的第二子集上重复确认/否认(ACK/NACK)信息和秩指示(RI)信息。信道质量信息(CQI)被空间复用到层的第一子集或者层的第二子集上。如果第一MCS值与第二MCS值不相同,则CQI被空间复用到具有较高的MCS值的层的子集上。如果第一MCS值与第二MCS值相同,则CQI被空间复用到层的第一子集上。
提供了一种操作基站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将上行链路许可发送到用户站,上行链路许可指示用于第一码字发送的第一调制和编码方案(MCS)值和用于第二码字发送的第二MCS值。所述方法还包括从用户站接收多输入多输出(MIMO)上行链路子帧,MIMO上行链路子帧具有被用于第一码字发送的层的第一子集,和用于第二码字发送的层的第二子集。在层的第一子集和层的第二子集上重复确认/否认(AC K/NACK)信息和秩指示(RI)信息。信道质量信息(CQI)被空间复用到层的第一子集或者层的第二子集上。如果第一MCS值与第二MCS值不相同,则CQI被空间复用到具有较高的MCS值的层的子集上。如果第一MCS值与第二MCS值相同,则CQI被空间复用到层的第一子集上。
提供了一种用户站。所述用户站包括:接收路径电路,其被配置为接收来自基站的上行链路许可,上行链路许可指示用于第一码字发送的第一调制和编码方案(MCS)值和用于第二码字发送的第二MCS值。用户站还包括发送路径电路,其被配置为从用户站发送多输入多输出(MIMO)上行链路子帧,MIMO上行链路子帧具有被用于第一码字发送的层的第一子集,和用于第二码字发送的层的第二子集。在层的第一子集和层的第二子集上重复确认/否认(ACK/NACK)信息和秩指示(RI)信息。信道质量信息(CQI)被空间复用到层的第一子集或者层的第二子集上。如果第一MCS值与第二MCS值不相同,则CQI被空间复用到具有较高的MCS值的层的子集上。如果第一MCS值与第二MCS值相同,则CQI被空间复用到层的第一子集上。
提供了一种操作用户站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从基站接收上行链路许可,上行链路许可指示用于第一码字发送的第一调制和编码方案(MCS)值和用于第二码字发送的第二MCS值。所述方法还包括从用户站发送多输入多输出(MIMO)上行链路子帧,MIMO上行链路子帧具有被用于第一码字发送的层的第一子集,和用于第二码字发送的层的第二子集。在层的第一子集和层的第二子集上重复确认/否认(ACK/NACK)信息和秩指示(RI)信息。信道质量信息(CQI)被空间复用到层的第一子集或者层的第二子集上。如果第一MCS值与第二MCS值不相同,则CQI被空间复用到具有较高的MCS值的层的子集上。如果第一MCS值与第二MCS值相同,则CQI被空间复用到层的第一子集上。
提供了一种基站。所述基站包括接收路径电路,其被配置为从用户站接收多输入多输出(MIMO)上行链路子帧,MIMO上行链路子帧具有层的第一子集和层的第二子集,其中,所述层的第一子集具有被用于承载确认/否认(ACK/NACK)信息和秩指示(RI)信息的第一码字发送的总共L1个层,并且,所述层的第二子集具有被用于承载ACK/NACK信息、RI信息、和信道质量信息(CQI)的第二码字发送的总共L2个层。被用于承载ACK/NACK信息的编码符号的总数NACK通过在L1和L2个层的每个上重复NACK/(L1+L2)个编码符号来生成。被用于承载RI信息的编码符号的总数NRI通过在L1和L2个层的每个上重复NRI/(L1+L2)个编码符号来生成,并且编码符号的总数NCQI被用于承载CQI,并且NCQI/L2个编码符号被映射到L2个层的每一个上。
提供了一种操作基站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从用户站接收多输入多输出(MIMO)上行链路子帧,MIMO上行链路子帧具有层的第一子集和层的第二子集,其中,所述层的第一子集具有被用于承载确认/否认(ACK/NACK)信息和秩指示(RI)信息的第一码字发送的总共L1个层,并且,所述层的第二子集具有被用于承载ACK/NACK信息、RI信息、和信道质量信息(CQI)的第二码字发送的总共L2个层。被用于承载ACK/NACK信息的编码符号的总数NACK通过在L1和L2个层的每个上重复NACK/(L1+L2)个编码符号来生成。被用于承载RI信息的编码符号的总数NRI通过在L1和L2个层的每个上重复NRI/(L1+L2)个编码符号来生成,并且编码符号的总数NCQI被用于承载CQI,并且NCQI/L2个编码符号被映射到L2个层的每一个上。
提供了一种用户站。所述用户站包括发送路径电路,其被配置为从用户站发送多输入多输出(MIMO)上行链路子帧,MIMO上行链路子帧具有层的第一子集和层的第二子集,其中,所述层的第一子集具有被用于承载确认/否认(ACK/NACK)信息和秩指示(RI)信息的第一码字发送的总共L1个层,并且,所述层的第二子集具有被用于承载ACK/NACK信息、RI信息、和信道质量信息(CQI)的第二码字发送的总共L2个层。被用于承载ACK/NACK信息的编码符号的总数NACK通过在L1和L2个层的每个上重复NACK/(L1+L2)个编码符号来生成。被用于承载RI信息的编码符号的总数NRI通过在L1和L2个层的每个上重复NRI/(L1+L2)个编码符号来生成,并且编码符号的总数NCQI被用于承载CQI,并且NCQI/L2个编码符号被映射到L2个层的每一个上。
提供了一种操作用户站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从用户站发送多输入多输出(MIMO)上行链路子帧,MIMO上行链路子帧具有层的第一子集和层的第二子集,其中,所述层的第一子集具有被用于承载确认/否认(ACK/NACK)信息和秩指示(RI)信息的第一码字发送的总共L1个层,并且,所述层的第二子集具有被用于承载ACK/NACK信息、RI信息、和信道质量信息(CQI)的第二码字发送的总共L2个层。被用于承载ACK/NACK信息的编码符号的总数NACK通过在L1和L2个层的每个上重复NACK/(L1+L2)个编码符号来生成。被用于承载RI信息的编码符号的总数NRI通过在L1和L2个层的每个上重复NRI/(L1+L2)个编码符号来生成,并且编码符号的总数NCQI被用于承载CQI,并且NCQI/L2个编码符号被映射到L2个层的每一个上。
[有益效果]
本公开提供了用于在支持多天线发送的LTE-A系统的上行链路信道中发送通过映射到两个层的单个码字和映射到多个层的两个码字承载的UCI的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在传输信道和物理信道级上,用于在传统LTE系统的上行链路中处理数据和UCI的过程的视图;
图2是示出了在传统LTE系统中的上行链路(UL)信道交织器-层映射关系的视图;
图3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在单个上行链路信道交织器和单个层之间的映射关系的视图;
图4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的、在传输和物理信道上发送器的处理数据和UCI的过程的视图;
图5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的、在单个上行链路信道交织器和两层之间的映射关系的视图;
图6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三实施例的、在传输和物理信道上发送器的处理数据和UCI的过程的视图;
图7是示出了在本公开的第二和第三实施例中使用的接收器的配置的框图;
图8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四实施例的每一层的上行链路的信道交织的视图;
图9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四实施例的、在传输和物理信道上发送器的处理数据和UCI的过程的视图;
图10是示出了在本公开的第四实施例中使用的接收器的配置的框图;
图1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当在所有的层上重复ACK和RI符号时的信道交织器的配置的视图;以及
图12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CQI和数据复用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考所附公式和附图来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
虽然在下文中的描述是针对在3GPP演进型通用地面无线接入(EUTRA,也称为LTE)或先进的E-UTRA(也称作LTE-A)标准来进行的,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并且在不脱离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其可以适用于基于相似的技术背景的其他通信系统,和具有微小修改的信道格式。
在本公开中公开了一种用于在支持多个发送天线的先进LTE系统的上行链路中,发送在映射到两个层的一个码字中承载的UCI和在映射到多个层的两个码字中承载的UCI的方法。
首先,公开了一种用于发送在被均等地分配到两个层的一个码字中承载的UCI的方法。为了这个目的,公开了一种上行链路信道交织操作,其考虑到码字被映射到的层的数量。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上行链路信道交织器被设计为通过考虑时间、频率、和发送层的数量来进行操作。此外,在根据所公开的上行链路信道交织器的用于处理传输层和物理层的数据和UCI信息的过程中公开了一些修改。
其次,公开了一种用于响应于相应的发送层,利用上行链路信道交织器而在两个层上发送单个码字的方法。对于为每个层提供专用的上行链路信道交织器的情况,在用于处理数据和UCI信息的过程中公开了一些修改。
本公开还公开了一种当两个码字被映射到多个层上时,用于在多个层上发送UCI的方法。
在LTE中,一个码字和一个天线被用于在上行链路中,使得只有一个层被用于发送承载上行链路控制信息(UCI)的PUSCH。也就是说,仅仅支持秩-1发送。同时,LTE-A支持最多两个码字和4个发送天线,使得多达4个层可用于发送。即,在LTE-A系统中,秩-4发送是可能的。在支持最多两个码字和多达4个天线的LTE-A系统中,下面的情形是可能的。
秩-1发送
CW0被映射到层1
秩-2发送
CW0被映射到层1
CW1被映射到层2
秩-3发送
CW0被映射到层1
CW1被映射到层2和层3
秩-4发送
CW0被映射到层1和层2
CW1被映射到层3和层4
在一个码字被映射到一个层的情况下,CW0被映射到层1以用于秩1发送,CW0被映射到层1或CW1被映射层2以用于秩-2发送,并且CW0被映射到层1以用于秩3发送,使得可以在不进行修改的情况下应用LTE中的信道交织器操作。
在其中一个码字被映射至两个层的情况下,CW1被映射到层2和层3以用于秩3发送。CW0被映射到层1和层2,并且CW1被映射到层3和层4以用于秩-4发送。当一个码字被映射至两个层时,上行链路信道交织器操作如下。
图3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在单个上行链路信道交织器和单个层之间的映射关系的视图。
假设,在图3中使用QPSK调制,Qm=2,并且RI307的编码符号的长度是2比特。
在图3中,r1、r2、r3、r4、r5、r6、r7、r8、r9、r10、r11、r12、r13、r14、r15、和r16是RI的编码符号的索引,并且其在上行链路信道交织器301中被排列。
数字1到32是CQI的编码符号的索引,并且其在上行链路信道交织器301中被排列,如图3所示。假设QPSK调制,CQI304的编码符号由两个比特组成。在图3的交织器301中,第一和第二索引位构成CQI的第一编码符号,并且第三和第四索引位构成CQI的第二编码符号,并依此类推,第31和32索引位构成第十六编码符号。
在图3中,33至96号的索引位构成编码的代码块0,并且其在上行链路信道交织器301中被排列,并且97到176号的索引位构成编码的代码块1。因为在图3中假设为QPSK,所以代码块0的编码符号305由两个比特组成。此外,代码块1的编码符号306由两个比特组成。
在图3中,构成代码块的147、148、149、150、155、156、157、158、163、164、165、166、171、172、173、和174的索引位被编码的ACK位覆盖。由于在图3中假设的是QPSK调制,所以ACK的编码符号308由两个比特组成。顺序映射到编码的ACK位的索引位的位置通过163、164、173、174、171、172、165、166、147、148、157、158、155、156、149、和150来指示。
在没有修改地使用图3的信道交织器301的情况下,一个码字可以被如下地映射到两层。图3的上行链路信道交织器301以符号为单位从第一列中向下读取数据。在完全读取第一列中的所有符号之后,读取第二列的符号。在第一实施例中,Qm=2和在上行链路信道交织器301中的符号必须被映射到两个层(层#1和层#2),如参考标号302和303所示,使得如果映射从第一列开始,则由位于上行链路信道交织器301中的1和2指示的位置处的位组成的CQI符号首先被加扰,其被通过调制映射器而调制为调制符号,并且然后首先被映射到层#1。位于上行链路信道交织器301中的25和26指示的位置处的位组成的CQI符号首先被加扰,其被通过调制映射器而调制为调制符号,并且然后首先被映射到层#2303。在图3中,层#1和层#2上的符号应被表示为调制符号。例如,当Qm=2时,QPSK调制映射被表示为用于00(符号的比特)的
Figure BDA00002734084900121
用于01的
Figure BDA00002734084900122
用于10的 - 1 2 + 1 2 j , 和用于11的 - 1 2 - 1 2 j .
然而,在本实施例中,替代调制符号使用上行链路信道交织器301生成的比特索引,以解释索引如何被映射到层上。
由位于上行链路信道交织器301的索引位置49和50的比特构成的代码块0的符号被映射到层#1302,由位于上行链路信道交织器301的索引位置73和74的比特构成的代码块0的符号被映射到层#2303。由位于索引位置97和98的比特构成的代码块1的符号被映射到层#1302,并且由位于索引位置121和122的比特构成的代码块1的符号被映射到层#2303。由位于索引位置145和146的比特构成的代码块1的符号被映射到层#1302,并且由位于索引位置161和162的比特构成的代码块1的符号被映射到层#2303。在上行链路信道交织器301的第一列中的符号被映射到层#1302和层#2303之后,上行链路信道交织器301的第二列中的数据被如下映射到层#1302和层#2303。由在索引位置3和4处的比特构成的CQI符号被映射到层#1302,并且由在索引位置27和28处的比特构成的CQI符号被映射到层#2303。接着,由在索引位置51和52处的比特构成的代码块0的符号被映射到层#1302,由在索引位置75和76处的比特构成的代码块0的符号被映射到层#2303。由在索引位置99和100处的比特构成的代码块1的符号被映射到层#1302,并且由在索引位置123和124处的比特构成的代码块1的符号被映射到层#2303。由在位置r9和r10处的比特构成的RI符号被映射到层#1302,并且由在位置r1和r2处的比特构成的RI符号被映射到层#2303。如果交织器301的符号被如上述那样映射到层#1302和层#2303,则CQI比特被不均等地分配到层#1302和层#2303上。如图3中所示,CQI的符号被映射到层#1的比特位置1至24和层#2的比特位置25到32上。
为了解决在其中编码的CQI符号被不均等地分配到层#1和层#2的第一实施例中的不均等地分配的问题,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方法,其将数据写入到考虑到发送层的数量的上行链路信道交织器中。
图4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的、在传输和物理信道上发送器的处理数据和UCI的过程的视图。
可以参考如下的等式来进行描述。在图4的步骤407和408中,UE利用用于RI或ACK发送的等式1,来确定编码符号Q′的数量。在等式1中,O是ACK或RI的比特的数量,并且参数被如表1中所示来定义。
Figure BDA00002734084900131
等式1
表1:在等式1中使用的参数的定义。
Figure BDA00002734084900132
Figure BDA00002734084900141
编码的HARQ-ACK总比特数由等式2计算,其中,QACK表示编码的ACK的总比特数,Qm表示每个符号的比特的数目(对于QPSK为2,对于16QAM为4,并且对于64QAM为6)。N表示一个码字被映射到的层的数目。
QACK=Qm·Q′ACK·N[等式2]
例如,当Q′ACK=4,Qm=2和N=2时,QACK是16。因为QACK是16,则通过连结表3的编码值来生成
Figure BDA00002734084900142
并且其可以通过等式3来表示。
q 0 ACK , q 1 ACK , · · · , q Q ACK - 1 ACK = o 0 ACK o 1 ACK o 2 ACK o 0 ACK o 1 ACK o 2 ACK o 0 ACK o 1 ACK o 2 ACK o 0 ACK o 1 ACK o 2 ACK o 0 ACK o 1 ACK o 2 ACK o 0 ACK
[等式3]
表2:1比特的HARQ-ACK的编码
Figure BDA00002734084900144
表3:2比特HARQ-ACK的编码
Figure BDA00002734084900145
ACK信息值的信道编码的矢量序列输出可以通过等式4来表示。在此,Q′ACK=QACK/Qm/N,并且其根据等式5a来处理。
q 0 ACK ‾ , q 1 ACK ‾ , · · · , q Q ACK - 1 ′ ACK ‾ [等式4]
Figure BDA00002734084900152
[等式5a]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等式5b来如下处理:
Figure BDA00002734084900153
[等式5b]
为了指示RI的总的比特数,等式6被用于在图4的步骤407处,其中,QRI表示编码的RI的总的比特数,并且Qm表示每个调制符号的比特数(对于QPSK为2,对于16QAM为4,并且对于64QAM为6)。N表示一个码字被映射到的层的数目。
QRI=Qm·Q′RI·N      [等式6]
例如,当Q′RI=4,Qm=2,并且N=2时,QRI是16。因为QACK是16,所以通过连结表5的编码值来生成并且其可以通过等式7来表示。在RI的最大秩为2的情况下,使用表4的编码值。
q 0 RI , q 1 RI , · · · , q Q RI - 1 RI = o 0 RI o 1 RI o 2 RI o 0 RI o 1 RI o 2 RI o 0 RI o 1 RI o 2 RI o 0 RI o 1 RI o 2 RI o 0 RI o 1 RI o 2 RI o 0 RI [等式7]
表4
Figure BDA00002734084900163
表5
Figure BDA00002734084900164
RI信息值的信道编码的矢量序列输出可以通过等式8来表示。在此,Q′RI=QRI/Qm/N,并且其根据等式9a来处理。在等式9a中,层的数量被考虑。
q 0 RI ‾ , q 1 RI ‾ , · · · , q Q RI - 1 ′ RI ‾ [等式8]
Figure BDA00002734084900172
[等式9a]
在一些实施例中,Q′RI=QRI/Qm/N,并且其根据等式9b来如下处理:
Figure BDA00002734084900173
[等式9b]
在图4的步骤406中,UE使用用于CQI发送的等式10来确定编码符号Q′的数量。在此,表示CQI的比特数,表示在当前子帧中用于PUSCH发送而调度的带宽,并且其通过子载波的数量来表示。
Figure BDA00002734084900175
是在初始发送中使用的每个子帧的SC-FDMA符号的数量。参数如在表6中所示地定义。
Figure BDA00002734084900181
[等式10]
表6
Figure BDA00002734084900182
为了计算CQI的总比特数,使用等式11。在等式11中,QCQI表示编码的CQI的总比特数,Qm表示每个符号的比特数(对于QPSK为2,对于16QAM为4,并且对于64QAM为6)。Q′CQI表示由等式10编码的符号的数量。N表示一个码字被映射到的层的数目。
QCQI=Qm·Q′CQI·N      [等式11]
通过等式12来表示编码的CQI/PMI的比特。
b0,b1,b2,…,bB-1其中B=32    [等式12]
从等式13和表7来推导出等式12。
b i = Σ n = 0 o - 1 ( o n · M i , n ) mod 2 其中i=0,1.2...B-1
[等式13]
表7:用于(32,0)代码的基础序列
i M1,0 M1,1 M1,2 M1,3 M1,4 M1,5 M1,6 M1,7 M1,8 M1,9 M1,10
0 1 1 0 0 0 0 0 0 0 0 1
1 1 1 1 0 0 0 0 0 0 1 1
2 1 0 0 1 0 0 1 0 1 1 1
3 1 0 1 1 0 0 0 0 1 0 1
4 1 1 1 1 0 0 0 1 0 0 1
5 1 1 0 0 1 0 1 1 1 0 1
6 1 0 1 0 1 0 1 0 1 1 1
7 1 0 0 1 1 0 0 1 1 0 1
8 1 1 0 1 1 0 0 1 0 1 1
9 1 0 1 1 1 0 1 0 0 1 1
10 1 0 1 0 0 1 1 1 0 1 1
11 1 1 1 0 0 1 1 0 1 0 1
12 1 0 0 1 0 1 0 1 1 1 1
13 1 1 0 1 0 1 0 1 0 1 1
14 1 0 0 0 1 1 0 1 0 0 1
15 1 1 0 0 1 1 1 1 0 1 1
16 1 1 1 0 1 1 1 0 0 1 0
17 1 0 0 1 1 1 0 0 1 0 0
18 1 1 0 1 1 1 1 1 0 0 0
19 1 0 0 0 0 1 1 0 0 0 0
20 1 0 1 0 0 0 1 0 0 0 1
21 1 1 0 1 0 0 0 0 0 1 1
22 1 0 0 0 1 0 0 1 1 0 1
23 1 1 1 0 1 0 0 0 1 1 1
24 1 1 1 1 1 0 1 1 1 1 0
25 1 1 0 0 0 1 1 1 0 0 1
26 1 0 1 1 0 1 0 0 1 1 0
27 1 1 1 1 0 1 0 1 1 1 0
28 1 0 1 0 1 1 1 0 1 0 0
29 1 0 1 1 1 1 1 1 1 0 0
30 1 1 1 1 1 1 1 1 1 1 1
31 1 0 0 0 0 0 0 0 0 0 0
通过使用等式14来编码的CQI/PMI比特的循环重复来获取输出序列 q 0 , q 1 , q 2 , · · · , q Q CQI - 1 .
qi=b(imodB)其中i=0,1,2,...,QCQI-1  [等式14]
在图4中,在步骤401中,CRC被附接到每个传输块(TB)。在步骤402处,CRC附接的TB被分段为代码块,并且CRC被再次附接到单独的代码块。接下来,在步骤403处在CRC附接的代码块上执行信道编码,在步骤403处在信道编码的代码块上执行速率匹配,并且然后在步骤405处将信道编码的代码块连结。编码比特的总数是G的UL-SCH数据被如等式15来表示。
f0,f1,…,fG-1    [等式15]
编码的总比特数为CCQI的CQI数据可以通过等式16来表示。
q 0 , q 1 , · · · , q Q CQI - 1 [等式16]
在图4的步骤409处,在步骤405处连结的代码块和在步骤406处的CQI信道编码符号被在步骤409处复用(数据和控制复用),并且复用的信号的矢量序列输出通过等式17来表示。在等式17中,H=(G+QCQI)并且H′=H/Qm/N。等式18示出了在N个发送层的假设下的矢量序列输出处理。
.q 0 .q 1 ,...,.q H ′-1[等式17]
Figure BDA00002734084900202
Figure BDA00002734084900211
[等式18]
图4的步骤410处的对信道交织器的输入通过等式19中所示来表示。
g 0 ‾ , g 1 ‾ , · · · , g H ′ - 1 ‾ , q 0 RI ‾ , q 1 RI ‾ , · · · , q Q RI - 1 ′ RI ‾ , q 0 ACK ‾ , q 1 ACK ‾ , · · · , q Q ACK - 1 ′ ACK ‾
[等式19]
信道交织器410的输出比特序列可以如下获得。
步骤(1):为信道交织器矩阵的列数目分配
Figure BDA00002734084900213
步骤(2):通过考虑每个符号的比特数和层的数量来为信道交织器矩阵的行数目分配Rnux=(H′′·Qm·N)/Cmux。在此,H′′=H′+Q′RI。R′mux=Rmux/Qm/N考虑了层的数量。
步骤(3):根据等式20来在Rmux×Cmux信道交织器中写入RI值。将使用的列的集合通过表8所示来定义。
[等式20]
表8:用于插入秩信息的列集合
CP配置 列集合
常规 {1,4,7,10}
扩展 {0,3,5,8}
步骤(4):对于k=0,1,...H′-]中的y k g k 生成等式21的矩阵。在此时,跳过在步骤(3)处通过RI占据的部分。
Figure BDA00002734084900222
[等式21]
步骤(5):利用如等式22的HARQ-ACK值来覆写在步骤(4)中生成的矩阵。将要使用的列集合如表9中所示地定义。
Figure BDA00002734084900231
[等式22]
表9:用于插入HARQ-ACK信息的列集合
CP配置 列集合
常规 {2,3,8,9}
扩展 {1,2,6,7}
步骤(6):从Rmux×Cmux信道交织器矩阵的第一列的顶部向下读取比特序列,并且在上一列完全读取之后读取下一列,知道最后一列被完全读取为止。
如果Qm=2,则构成在信道交织器的符号y r 的四个比特中的、在其他两个比特之前的两个比特被映射到层#1,并且在构成在信道交织器的符号y r 的四个比特中的、在其他两个比特之后的两个比特被映射到层#2。
如果Qm=4,则构成在信道交织器的符号y r 的八个比特中的、在其他四个比特之前的四个比特被映射到层#1,并且在构成在信道交织器的符号y r 的八个比特中的、在其他四个比特之后的四个比特被映射到层#2。
如果Qm=6,则构成在信道交织器的符号y r 的十二个比特中的、在其他六个比特之前的六个比特被映射到层#1,并且在构成在信道交织器的符号y r 的十二个比特中的、在其他六个比特之后的六个比特被映射到层#2。
图5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的、在单个上行链路信道交织器和两层之间的映射关系的视图。
假设为两个层502和503、常规CP、和Qm=2;被编码到上行链路信道交织器501的第二、第五、第八、和第十一列中的RI符号507被写入在r1、r2、r3、r4、r5、r6、r7、r8、r9、r10、r11、r12、r13、r14、r15、和r16的索引位置处,如在图5中所示。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在第二个实施例中,当Qm=2时,一个编码的RI符号由四个比特组成。这是因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信道交织器501考虑到层的数量N来生成符号。
当上行链路信道交织器501的第一列中的第一个符号被生成时,CQI比特504被写入在索引位置1、2、3、和4处。当第二列中的第一个符号被产生时,CQI比特被写入在索引位置5、6、7、和8处。在这种方式中,CQI比特被写入在索引位置1至32处。上行链路信道交织器501按顺序将组成代码块0的第一符号505的四个比特写入索引位置33、34、35、和36,并且将代码块0的下一个符号的四个比特顺序写入索引位置93、94、95、和96。接着,上行链路信道交织器501写入组成代码块1的第一符号506的四个比特。如图5中所示,在索引位置97到176处顺序写入代码块1的符号的比特。此时,编码的RI比特所占用的索引位置r1、r2、r3、r4、r5、r6、r7、r8、r9、r10、r11、r12、r13、r14、r15、和r16将被跳过。最后,在符号508处的编码ACK比特在149、150、151、152、153、154、155、156、165、166、167、168、169、170、171、和172的索引位置集合处被覆写。此时,ACK比特被顺序写入到索引位置149、150、151、152、169、170、171、172、165、166、167、168、153、154、155、和156处。
在上行链路信道交织器501中,以符号为单位从第一列中向下读取符号。在第一列中的所有的符号被读取之后,读取下一列中的符号。由于在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中的两个层和Qm=2的假设下,符号被写入在信道交织器中,如果符号从要被映射到2个层的第一列中读出,则位于由上行链路信道交织器501的第一CQI符号所占据的索引位置1和2处的比特被加扰(参见图4的步骤411),被调制成调制符号(参见图4的步骤412),并且然后将其映射到层#1502(参见图4的步骤413)。位于由上行链路信道交织器501的第一CQI符号所占据的索引位置3和4处的比特被加扰(参见图4的步骤411),被调制成调制符号(参见图4的步骤412),并然后被映射到层#2503(参见图4的步骤413)。在图5中,在层#1502和层#2503中的符号实际上应该表示为调制符号。例如,当Qm=2时,QPSK调制映射被表示为用于00(符号的比特)的
Figure BDA00002734084900251
用于01的用于10的和用于11的
Figure BDA00002734084900254
然而,在本实施例中,替代调制符号使用通过上行链路信道交织器501所产生的比特索引以解释索引如何被映射到层。
位于由图5的上行链路交织器501中的代码块0的数据符号所占据的索引位置49和50处的比特在图4的步骤411处被加扰,在图4的步骤412处被调制成调制符号,并且在图4的步骤413处将其映射到层#1502。位于由图5的上行链路交织器501中的代码块0的数据符号所占据的索引位置51和52处的比特在图4的步骤411处被加扰,在图4的步骤412处被调制成调制符号,并且在图4的步骤413处将其映射到层#2503。位于由图5的上行链路交织器501中的代码块1的数据符号所占据的索引位置97和98处的比特在图4的步骤411处被加扰,在图4的步骤412处被调制成调制符号,并且在图4的步骤413处将其映射到层#1502。位于由图5的上行链路交织器501中的代码块1的数据符号所占据的索引位置99和100处的比特在图4的步骤411处被加扰,在图4的步骤412处被调制到调制符号中,并且在图4的步骤413处将其映射到层#2503。位于由图5的上行链路交织器501中的代码块1的数据符号所占据的索引位置145和146处的比特在图4的步骤411处被加扰,在图4的步骤412处被调制成调制符号,并且在图4的步骤413处将其映射到层#1502。位于由图5的上行链路交织器501中的代码块1的数据符号所占据的索引位置147和148处的比特在图4的步骤411处被加扰,在图4的步骤412处被调制成调制符号,并且在图4的步骤413处将其映射到层#2503。
在上行链路信道交织器501的第一列中的所有符号被读出,并且被映射到层#1502和层#2503的第一列之后,上行链路信道交织器501的第二列中的数据被如下映射到层#1502和层#2503。位于由上行链路交织器501中的第二CQI符号所占据的索引位置5和6处的符号504处的CQI比特在图4的步骤411处被加扰,在图4的步骤412处被调制成调制符号,并且在图4的步骤413处将其映射到层#1502。位于由上行链路交织器501中的第二CQI符号所占据的索引位置7和8处的CQI比特在图4的步骤411处被加扰,在图4的步骤412处被调制成调制符号,并且在图4的步骤413处将其映射到层#2503。接着,位于由代码块0的符号所占据的索引位置53和54处的比特在图4的步骤411处被加扰,在图4的步骤412处被调制成调制符号,并且在图4的步骤413处将其映射到层#1502。位于索引位置55和56处的比特在图4的步骤411处被加扰,在图4的步骤412处被调制成调制符号,并且在图4的步骤413处将其映射到层#2503。位于由代码块1的符号所占据的索引位置101和102处的比特在图4的步骤411处被加扰,在图4的步骤412处被调制成调制符号,并且在图4的步骤413处将其映射到层#1502。位于由代码块1的符号所占据的索引位置103和104处的比特在图4的步骤411处被加扰,在图4的步骤412处被调制成调制符号,并且在图4的步骤413处将其映射到层#2503。位于在上行链路信道交织器501中的RI符号所占据的索引位置R1和R2处的比特在图4的步骤411处被加扰,在图4的步骤412处被调制成调制符号,并且在图4的步骤413处将其映射到层#1502。位于在上行链路信道交织器501中的RI符号所占据的索引位置R3和R4处的比特在图4的步骤411处被加扰,在图4的步骤412处被调制成调制符号,并且在图4的步骤413处将其映射到层#2503。以相同的方式,从第一列到最后一列中的所有符号被映射到层#1502和层#2503。
在图4的步骤413中被映射到发送层之后,映射到层#1的码字在步骤414、415、416、和417的过程中被处理,并且被映射到层#2的码字在步骤418、415、420、和421的过程中被处理。也就是说,在步骤413之后,层#1502和层#2503在步骤414和418中通过DFT被变换,在步骤415中通过乘以预编码矩阵而被预编码,在步骤416和420中被映射到相应的资源,然后步骤417和421中,以SC-FDMA信号的形式通过相应的天线端口而被发送。
在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中,信道交织器根据层的数量来计算符号的数量,每个符号由等于通过将调制符号的比特数乘以发送层的数量而获得的值的比特数来组成,并且通过对调制符号的比特的一半进行加扰和调制来生成要映射到层1的符号,以及通过对调制符号的比特的另一半进行加扰和调制来生成要映射到层2的另一符号,从而在两个层上均等分配地来发送CQI比特。
如果单个码字将被发送和映射到一个层,则其是如下的情况,在其中,CW#0被映射到层#1以用于秩-1发送,CW0被映射到层#1以用于秩-2发送,CW#1被映射到层#2,或CW#0被映射到层#1,特别地,当单个码字被映射到两层时为如下的情况,在其中,CW#1被映射到层#2和层#3以用于秩3发送,并且CW#0被映射到层#1和层#2或CW#1被映射到层#3和#4层以用于秩4发送。利用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中公开的方法,考虑到发送层的数量来执行交织和层映射操作,使得可以在不考虑码字要映射到的发送层的数量的情况下,在发送层上均等分配地发送控制信息。
在本公开的第三实施例中,通过两个码字承载UCI。以其中发送两个码字的情况下,所有的发送层被用于发送UCI。与第二实施例一样,第三实施例在考虑每个码字的层的数量的情况下定义信道交织器的操作,并且将码字映射到层上。
图6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三实施例的、在传输和物理信道上发送器处理数据和UCI的过程的视图。图6示出了在两个码字中承载的UCI如何被映射到所有的发送层。
参照图6,每个码字的RI、ACK、和CQI符号的数量以及RI、ACK、和CQI比特的数量通过等式1、2、10、和11来导出,并且信道交织和层映射操作与第二实施例中的那些相同。在图6中,根据单独的码字的调制和编码方案(MCS),CW#0和CW#1在RI、ACK、和CQI符号的数量和RI、ACK、和CQI比特方面彼此不同。在特定的码字被映射到两个发送层的情况下,RI、ACK、和CQI被均等地分配到要被发送的层上。例如,当CW#0被映射到层#1和层#2,并且CW#1被映射到层#3和层#4以用于秩4发送时,虽然分配给CW#0,CW#1的RI、ACK、和CQI的数目是彼此不同的,但是被映射到层#1,层#2的RI、ACK、CQI符号被均等分配到层#1和层#2上,并且被映射到层#3和层#4的RI、ACK、和CQI符号被均等地分配到层#3和层#4上。
在图6中,在步骤601中,CRC被附接到CW#0的每个传输块(TB),并且在步骤602中,CRC附接的TB被分段为代码块,并且然后CRC被再次附接到单独的代码块中。代码块在步骤603中被进行信道编码,在步骤604中被进行速率匹配,并在步骤605中被连结在一起。在步骤606、607、608、和609处的RI、ACK、和CQI符号的数量和RI、ACK、和CQI比特考虑到层的数量。在步骤610中,考虑到层的数量,在上行链路信道交织器中写入数据符号和UCI符号。在步骤611中,在CW#0上进行加扰,并且通过等式23来获取初始化值Cinit。对于CW#0,q是0。
Figure BDA00002734084900291
[等式23]
在CW#0被映射到两个层中的情况下,信道交织器的一个符号由等于通过将层的数量和符号的比特数相乘而获得的值的比特数来组成,使得在步骤612中,仅仅考虑符号的比特数来生成调制符号。在步骤613的码字到层的映射中,通过信道交织器调制的符号被顺序地映射到两个层上。随后,在步骤614和618中,在相应的层#1、层#2上执行DFT。
此外,在步骤622中,CRC被附接到CW#1的每个发送块(TB),并且在步骤623中,CRC附接的TB被分段为代码块,并且然后CRC被再次附接到单独的代码块中。代码块在步骤624中被进行信道编码,在步骤625中被进行速率匹配,并在步骤626中被连结在一起。在步骤627、628、629、和630处的RI、ACK、和CQI符号和RI、ACK、和CQI比特的数量考虑到层的数量。在步骤632中,通过考虑层的数量,在上行链路信道交织器中写入数据符号和UCI符号。在步骤634中,在CW#1上进行加扰,并且通过等式23来获取初始化值Cinit。对于CW#1,q是1。即,对于CW#0,CW#1,加扰初始值被设置不同的值。在其中CW#1被映射到两个层的情况下,信道交织器的一个符号由等于通过通过将层的数量和符号的比特数相乘而获得的值的比特数来组成,使得在步骤635中,通过仅仅考虑符号的比特数来生成调制符号。在步骤636中的码字到层映射中,通过信道交织器调制的符号被顺序映射到两个层。随后,在步骤637和638中,在相应的层#3和层#4上执行DFT。
在步骤614、618、637、和638中,在被映射到相应的层和进行DFT变换后,在步骤615中对CW#0、CW#1进行预编码。
在图6的步骤615中被预编码之后,在步骤616、620、640和641中,代码字被映射到相应的资源,然后在步骤617、621、642和643中,以SC-FDMA信号的形式通过各自的天线端口来发送。
图7是示出了在本公开的第二和第三实施例中使用的接收器的配置的框图。
参照图7,FFT701对通过多个天线接收的信号执行FFT,并且资源元素解映射器702解映射所述资源。解预编码器703对通过天线端口所接收的信号执行解预编码,并且离散傅立叶逆变换(IDFT)704对每一层进行IDFT。层到码字映射器705对通过IDFT704变换的信号执行解映射,以获得每个码字的符号。解调制解映射器706对每一层的符号进行解调,解扰器707对解调的信号进行解扰,解交织器708考虑到每个码字的层的数目来对解扰的信号进行解交织。解码器709对数据和RI、ACK、和CQI信息进行解码。
在本公开的第三实施例中,步骤613的码字到层映射在步骤612的调制映射之后。同时,本公开的第四实施例利用每个层的信道交织步骤来代替码字到层映射的步骤。
图8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四实施例的每一层的上行链路的信道交织的视图。图8示出了分别用于一个码字被映射到的层#1、层#2的两个上行链路信道交织器811和812。
图9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四实施例的、在传输和物理信道上发送器处理数据和UCI的过程的视图。
在图9中,在步骤901中,CRC被附接到一个传输块(TB),并且在步骤902中,CRC附接的TB被分段为代码块,使得CRC被再次附接到每个代码块上。接下来,代码块在步骤903中被进行信道编码,在步骤904中被进行速率匹配,并在步骤905中被连结在一起。在步骤906中,UE确定用于CQI发送的编码符号的数量。根据如参考标号803、804、805、和806所表示的编码比特数Qm,以符号为单位来排列构成代码块的编码比特。如果在图8中Qm=2,则通过构成代码块的被索引为33至176的编码比特被以两个比特地而映射到符号上。也就是说,代码块803的第一符号813由在索引位置33和34的两个比特来组成,代码块804的第一符号813由在索引位置35和36的两个比特来组成,代码块803的第二符号由在索引位置37和38处的两个比特来组成,并且代码块804的第二符号由在索引位置39和40处的两个比特来组成。以这种方式,由以2比特交替地分配给符号的比特来组成码块805和806的符号814。码块803和805被用在图9的步骤907处的用于层#1的数据和控制复用,并且码块804和806被用在图9的步骤920处的用于层#2的数据和控制复用。在图9的步骤917、918、和919处,UE确定了分别用于CQI、ACK、和RI发送的编码符号的数量。
在图9中,每一层上要被发送的RI和ACK符号的数量通过等式24来计算。该过程可以通过如下式子来解释。UE分别在图9的步骤908和909中,使用等式24来确定用于ACK和RI发送的编码符号的数目Q。在等式24中,表示ACK或RI的比特数,并且参数如表10中所示地被定义。
Figure BDA00002734084900311
[等式24]
表10:在等式24中使用的参数的定义
Figure BDA00002734084900312
Figure BDA00002734084900321
为了计算要在层#1和层#2上发送的编码的HARQ-ACK的总比特数,使用等式25。在等式25中,QACK表示每个符号的比特数(对于QPSK为2,对于16QAM为4,并且对于64QAM为6)。N表示一个码字被映射到的层的数目。
QACK=Qm·Q′ACK·N[等式25]
在Q′ACK=4,Qm=2,并且N=2的示例性情况下,QACK为16。因为QACK是16,所以通过连结表12的编码值来生成
Figure BDA00002734084900322
并且其可以通过等式26来表示。在对于HARQ-ACK需要1个比特的情况下,使用表11的编码值。
q 0 ACK , q 1 ACK , · · · , q Q ACK - 1 ACK = o 0 ACK o 1 ACK o 2 ACK o 0 ACK o 1 ACK o 2 ACK o 0 ACK o 1 ACK o 2 ACK o 0 ACK o 1 ACK o 2 ACK o 0 ACK o 1 ACK o 2 ACK o 0 ACK
[等式26]
表11:1比特HARQ-ACK的编码
Figure BDA00002734084900324
表12:2比特HARQ-ACK的编码
Figure BDA00002734084900331
虽然用于层#1、层#2的总比特数QACK是16,但是每个发送层上要发送的比特数是8。
在图8中,参考标号809表示在层#1上要被发送的在ACK符号816处的8个比特,参考标号810表示在层#2上要被发送的8个比特。假设Qm=2,在等式26中的16个比特中的头两个比特
Figure BDA00002734084900333
被映射到图8的代码块809的第一符号上,并且接下来的两个比特
Figure BDA00002734084900334
Figure BDA00002734084900335
被映射到代码块810的第一符号上。因此,在层#1和层#2上都发送8比特的ACK信息,并且因此,总共发送了16比特的ACK信息。
为了计算要在层#1和层#2上发送的RI的总比特数,使用等式27。在等式27中,QRI表示编码的RI的总比特数,并且Qm表示每个符号的比特数(对于QPSK为2,对于16QAM为4,并且对于64QAM为6)。N表示一个码字被映射到的层的数目。
QRI=Qm·Q′RI·N[等式27]
在Q′RI=4、Qm=2并且N=2的示例性情况下,QRI为16。因为QRI是16,所以通过连结表14的编码值来生成
Figure BDA00002734084900336
并且其可以通过等式28来表示。在RI的最大秩为2的情况下,使用表13的编码值。
q 0 RI , q 1 RI , · · · , q Q RI - 1 RI = o 0 RI o 1 RI o 2 RI o 0 RI o 1 RI o 2 RI o 0 RI o 1 RI o 2 RI o 0 RI o 1 RI o 2 RI o 0 RI o 1 RI o 2 RI o 0 RI [等式28]
表13:1比特RI的编码
Figure BDA00002734084900341
表14:20比特RI的编码
Figure BDA00002734084900342
虽然用于层#1和层#2的总比特数QACK是16,但是在每个发送层上要发送的比特数是8。
在图8中,参考标号807表示在层#1上要被发送的在符号817处的8个RI比特,参考标号808表示在层#2上要被发送的8个RI比特。假设Qm=2,在等式28中的16个比特中的头两个比特
Figure BDA00002734084900343
Figure BDA00002734084900344
被映射到图8的代码块807的第一符号(称为r1和r2)上,并且接下来的两个比特
Figure BDA00002734084900345
Figure BDA00002734084900346
被映射到代码块808的第一符号(称为r3和r4)上。
因此,8比特RI信息在层#1和层#2上被发送,并且因此发送了总共16比特的RI信息。
在图9中,UE使用用于在一个层上的CQI发送的等式(29)来确定编码符号的数量Q′。在等式29中,表示CQI比特数,并且表示在当前的子帧中,用于PUSCH发送而调度的带宽,并且其被表示为子载波的数目。
Figure BDA00002734084900348
表示在初始发送中所使用的每个子帧的SC-FDMA符号的数量。
在等式29中所使用的参数在表15中定义。
Figure BDA00002734084900351
[等式29]
表15:在等式29中使用的参数的定义
Figure BDA00002734084900352
为了计算要在层#1和层#2上发送的CQI的总比特数,使用等式30。在等式30中, QCQI表示编码的CQI的总比特数,并且Qm表示每个符号的比特数(对于QPSK为2,对于16QAM为4,并且对于64QAM为6)。Q′CQI表示编码符号的数量。N表示一个码字被映射到的层的数目。
QCQI=Qm·Q′CQI·N[等式30]
编码的CQI/PMI比特可以表示为等式31。
b0,b1,b2,…,bB-1其中B=32[等式31]
从等式32和表16中推导出等式31。
b i = Σ n = 0 o - 1 ( o n · M i , n ) mod 2 其中i=0,1,2...B-1
[等式32]
表16:用于(32,0)代码的基础序列
I Mi,0 Mi,1 Mi,2 Mi,3 Mi,4 Mi,5 Mi,6 Mi,7 Mi,8 Mi,9 Mi,10
0 1 1 0 0 0 0 0 0 0 0 1
1 1 1 1 0 0 0 0 0 0 1 1
2 1 0 0 1 0 0 1 0 1 1 1
3 1 0 1 1 0 0 0 0 1 0 1
4 1 1 1 1 0 0 0 1 0 0 1
5 1 1 0 0 1 0 1 1 1 0 1
6 1 0 1 0 1 0 1 0 1 1 1
7 1 0 0 1 1 0 0 1 1 0 1
8 1 1 0 1 1 0 0 1 0 1 1
9 1 0 1 1 1 0 1 0 0 1 1
10 1 0 1 0 0 1 1 1 0 1 1
11 1 1 1 0 0 1 1 0 1 0 1
12 1 0 0 1 0 1 0 1 1 1 1
13 1 1 0 1 0 1 0 1 0 1 1
14 1 0 0 0 1 1 0 1 0 0 1
15 1 1 0 0 1 1 1 1 0 1 1
16 1 1 1 0 1 1 1 0 0 1 0
17 1 0 0 1 1 1 0 0 1 0 0
18 1 1 0 1 1 1 1 1 0 0 0
19 1 0 0 0 0 1 1 0 0 0 0
20 1 0 1 0 0 0 1 0 0 0 1
21 1 1 0 1 0 0 0 0 0 1 1
22 1 0 0 0 1 0 0 1 1 0 1
23 1 1 1 0 1 0 0 0 1 1 1
24 1 1 1 1 1 0 1 1 1 1 0
25 1 1 0 0 0 1 1 1 0 0 1
26 1 0 1 1 0 1 0 0 1 1 0
27 1 1 1 1 0 1 0 1 1 1 0
28 1 0 1 0 1 1 1 0 1 0 0
29 1 0 1 1 1 1 1 1 1 0 0
30 1 1 1 1 1 1 1 1 1 1 1
31 1 0 0 0 0 0 0 0 0 0 0
使用等式33,通过编码的CQI/PMI比特的循环重复来获取输出序列 q 0 , q 1 , q 2 , · · · , q Q CQI - 1 .
qi=b(imodB)其中i=0,1,2,...,QCQI-1
[等式33]
在Q′CQI=8、Qm=2、以及N=2的示例性情况下,QCQI为32。虽然用于层#1和层#2的QCQI的总比特数是32,但是每个发送层上要发送的比特数是16。
在图8中,参考标号801表示在层#1上要被发送的在符号815处的16个CQI比特,参考标号802表示在层#2上要被发送的16个CQI比特。假设Qm=2,在等式33中的32个比特中的头两个比特q0和q1被映射到图8的代码块801的第一符号(称为索引1和2)上,并且接下来的两个比特q2和q3被映射到代码块802的第一符号(称为索引3和4)上。以这种方式,信息比特被交替映射到两个不同的层。因此,16比特的CQI信息被在层#1和层#2两者上发送,并且因此发送共32比特的CQI信息。用于层#1的信道交织器矩阵通过CQI信息比特801、数据信息比特803和805、ACK信息比特809、和RI信息比特807来组成。用于层#2的信道交织器矩阵通过CQI信息比特802、数据信息比特804和806、ACK信息比特810、和RI信息比特808来组成。如在Rel-8标准中所定义地来生成信道交织器矩阵。
在于步骤910中执行用于层#1的信道交织之后,在步骤911中,对每个比特进行加扰,并且在等式34中示出所使用的初始值Cinit
[等式34]
进行加扰后,在步骤912中,加扰的信号被通过调制映射器而调制成调制符号,然后在步骤913中通过DFT进行变换。
在步骤921中执行用于层#2的信道交织之后,在步骤922中,对每个比特进行加扰,并且在等式35中示出使用初始值Cinit。使用等式35,对于CW#1的层#1,q被设置为0或1。对于相同的CW,q被设置为0,以使用相同的加扰初始值,并且对于相同的CW,q被设置为1,以为相应的层使用不同的加扰初始值。
如果在两个码字被映射到的所有层上发送UCI,则q被设置为0,以用于加扰层#1和层#2,并且其被设置为1,以用于加扰层#3和层#4。在另一种方法中,q可以被设置为0以用于加扰层#1,被设置为1以用于加扰层#2,被设置为2以用于加扰层#3,并且被设置为3以用于加扰层#4。也就是说,不同的加扰可以被应用到各个层上。
[等式35]
在执行加扰之后,在步骤923中加扰的信号被调制为调制符号,并且在步骤924中通过DFT来进行变换。接着,在步骤913和924中被DFT变换的信号在步骤914中被预编码,在步骤915和925中被映射到的资源,在步骤916和步骤926中被通过IFFT转换,然后其被发送。
图10是示出了在本公开的第四实施例中使用的接收器的配置的框图。
参照图10,FFT1001对通过多个天线接收的信号执行FFT,并且资源元素解映射器1002解映射所述资源。解预编码器1003对通过天线端口接收的信号执行解预编码,并且IDFT1004对每一层执行IDFT。解调解映射器1005对每一层上的符号进行解调,解扰器1006对解调的信号进行解扰,并且解交织器1007对每一层进行解交织。解码器1008对每个码字的在上行链路解交织器信道中承载的数据和RI、ACK、以及CQI信息进行解码。
在本公开的第五实施例中,在两个码字被发送到的所有层上,ACK和RI符号被复制,并且其在被布置在所有的层中的同时被与数据进行时分复用。CQI仅仅在一个码字被映射到的层上发送。利用上行链路信道交织器,通过传输和物理信道的处理过程,在时域中复用的所有层上复制ACK和RI符号,以将其分配到所有的层上。
图1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当在所有的层上重复ACK符号1105和RI符号1104时的信道交织器的配置的视图。
如图11中所示,在层2n1108和层2n+11107的分段上,ACK符号1105和RI符号1104在时域中与数据复用(TDM)。以与第三实施例中描述的相同方式来确定ACK和RI的符号的数量,在其中,ACK和RI被分配在两个码字被映射到的所有的层上。ACK和RI的符号的数目也可以使用等式36来确定,利用等式36,UE计算编码符号的数目Q′。也就是说,映射到单独的层的编码符号的数目Q′通过考虑映射到所有层的两个码字来计算。在等式36中,O表示ACK或RI的比特数,以及在等式36中所使用的参数在表17中定义。在图11中还示出了CQI的编码符号1101,代码块0的编码符号1102,以及代码块1的编码符号1101。
Figure BDA00002734084900391
[等式36]
表17
Figure BDA00002734084900392
Figure BDA00002734084900401
CQI在一个码字被映射到的层上发送。CQI符号的数量可以根据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的、将CQI映射到所选择的一个码字的方法来确定。对于CQI发送,UE使用等式37来确定编码符号的数目Q′的数量。在等式37中,O表示CQI比特数,N表示承载CQI的码字被映射到的层的数量。
Figure BDA00002734084900402
表示在当前子帧中用于PUSCH发送而调度的带宽,并且其被表示为子载波的数量。表示在初始发送中使用的每子帧的SC-FDMA符号的数量。在等式37中所使用的参数在表18中定义。
Figure BDA00002734084900404
[等式37]
表18
Figure BDA00002734084900405
Figure BDA00002734084900411
为了计算CQI的总比特数,使用等式38。在等式38中,QCQI表示编码的CQI的总比特数,Qm对于QPSK为2,对于16QAM为4,并且对于64QAM为6。Q′CQI表示编码符号的数量。N表示映射到一个码字的层的数目。
QCQI=Qm·Q′CQI·N[等式38]
可以利用在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方法来执行CQI和数据的复用。也就是说,利用上行链路信道交织器来处理传输和物理层的过程以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描述的相同的方式来进行。CQI和数据的复用也可以以图12中所示的另一种方式来进行。存在如下的情况,在其中,在计算QCQI的总比特数时不考虑层的数量,并且CQI符号的数目Q′CQI是奇数,如等式39所示。如果第一实施例中的方法被用于该种情况,则CQI符号被不均匀分配到不同的层上,并且第二实施例中的方法不能使用等式39,因为应该考虑层的数目。对于CQI符号被映射到两个层的情况,通过以图12中所描述的顺序来写入CQI符号1201并且从第一列中读取CQI符号1201,在第一层上发送CQI符号1、3、5、7、9、和11,并且在第二层上发送CQI符号2、4、6、8、和10。还示出了代码块的编码符号1202。
QCQI=Qm·Q′CQI[等式39]
为了输出信道交织器的比特序列,以尽可能均等地分配奇数CQI符号,在k=0,1,...H′处假设
Figure BDA00002734084900412
以产生如等式40中所示的(Rmux×Cmux)矩阵。在等式40中,y k g k ,并且g k 是通过复用数据符号和CQI符号的序列输出。在等式40的矩阵中,在矩阵中写入矢量序列时,由RI符号已经被占据的部分被跳过。
y 0 ‾ y 2 ‾ . . . y 22 ‾ y 1 ‾ y 3 ‾ . . . y 23 ‾ y 24 ‾ y 26 ‾ . . . y 4 C mux - 2 ‾ y 25 ‾ y 27 ‾ . . . y 4 C mux - 1 ‾ . . . . . . . . . . . . . . . . . .
[等式40]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使用两个码字和多个发送天线来在先进LTE系统中进行上行链路发送的上行链路发送方法和装置能够在当一个码字被映射到两个层上时将UCI信息均等地分配到两个层上,并且当两个码字被映射至多个层时,将UCI信息均等地分配到所有层上。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行链路控制信息被映射或分配到在MIMO上行链路子帧中的上行链路上发送的Ns个层的子集上。所述层的子集可以隐式地通过UE根据(1)码字的数目;(2)码字到层的映射结构;以及(3)使用最高MCS值的码字来推断。例如,如果N=4并且层1、2被用于码字1的发送,而层3、4被用于码字2的发送,并且如果码字1所使用的MCS优于码字2所使用的MCS,则UE可以决定在层1和2上发送UL控制信息,其对应于具有较好的MCS值的层。
因此,对于一个CW发送,UCI被映射到该CW的层上。对于具有由UL许可指示的不同MCS值的两个CW的发送,UCI被映射到具有较高的MCS值的CW的层上。
此外,对于两个码字具有相同的MCS的情况下,提出了以下方法:
方法1:UE始终将UCI映射到CW0(代码字0,或第一码字),根据CW到层映射表和发送秩,其被映射到层0或层0和1。
方法2:UE始终将UCI映射到CW1(代码字1,或第二码字)。
方法3:UE将UCI映射到CW1(第二码字)以用于秩3(3个层)发送的情况,并且将UCI映射到CW0以用于其他秩发送。对于秩3的处理特殊的原因是,在秩3中,CW0被映射到层0,并且CW1被映射到层1和2。因此,因为提供了用于UCI发送的更多资源,所以最好是利用2层发送来将UCI映射到CW。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某些类型的UCI被映射到在MIMO上行链路子帧中的上行链路上发送的所有N个层上,而其他类型的UCI被映射到N个层的子集上,其中,在子集中的层数以Ns表示。
需要在eNodeB处的更可靠接收的类型的UCI被映射到所有的N层上。
N层的子集的一些示例如下,其中,所述子集具有Ns个层:
在CW0中的所有的层;
在CW1中的所有的层;
具有较高MCS的、在CW中的所有的层;以及
具有较高MCS的、在CW中的最小数量的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ACK/NACK和RI被映射到所有的N个层上,而CQI被映射到N个层的子集上,其中,所述子集具有Ns的大小,并且其中,所述子集对应于在两个CW的一个中的所有的层。例如,CQI被映射到在CW0中的所有的2个层上,而在4个层的上行链路发送中,ACK/NACK和RI被映射到所有的4个层。
在N个层的第n层中,分别用于A/N和RI的
Figure BDA00002734084900432
被通过在N个层中用于数据发送的调制阶数的函数来确定,
Figure BDA00002734084900433
n=1,...,N。
特别地,在3GPPLTE和LTE-A系统中,在2个CW的情况下,两个调制阶数可以被用于N个层中的数据发送。对应于一个CW的
Figure BDA00002734084900434
个层使用一个调制阶数Q1,并且对应到另一个CW的
Figure BDA00002734084900441
个层使用另一个调制阶数Q2:
Figure BDA00002734084900442
在此,Q1和Q2可以相同或者可以不相同,并且Q1,Q2∈{2,4,6}。
在确定用于A/N和RI的调制阶数的函数的一个示例中,在所有的N个层中的调制阶数被确定为min(Q1,Q2),即,对所有的n,(Q1,Q2)并且
Figure BDA00002734084900444
此函数可确保A/N和RI使用如下的调制方法,其在Q1和Q2的两种调制方法之间消耗较小的功率量。
在确定用于A/N和RI的调制阶数的函数的另一个示例中,在所有的N个层中的调制阶数被确定为max(Q1,Q2),即,对所有的n,
Figure BDA00002734084900445
( Q 1 , Q 2 ) , 并且 Q m RI ( n ) = max ( Q 1 , Q 2 ) . 此函数可确保A/N和RI使用如下的调制方法,其在Q1和Q2的两种调制方法之间提供了较高的可靠性。
在确定用于A/N和RI的调制阶数的函数的另一个示例中,在所有的N个层中的调制阶数被确定为2,即,对于所有的n,
Figure BDA00002734084900448
并且
Figure BDA00002734084900449
Figure BDA000027340849004410
此函数可确保A/N和RI使用如下的调制方法,其消耗最小的功率。
在确定用于A/N和RI的调制阶数的函数的另一个示例中,在所有的N个层中的调制阶数被确定为6,即,对于所有的n,
Figure BDA000027340849004411
并且
Figure BDA000027340849004412
Figure BDA000027340849004413
此函数可确保A/N和RI使用如下的调制方法,其提供最高的可靠性。
在确定用于A/N和RI的调制阶数的函数的一个示例中,在N个层的每一个中的调制阶数跟随用于数据发送的调制阶数,即,对于所有的n,
Q m AN ( n ) = Q m Data ( n ) 并且 Q m RI ( n ) = Q m Data ( n ) .
给定每一层的调制阶数,A/N和RI可以根据在3GPP LTE36.2129.0.0中的章节5.2.2.6中描述的方法来进行编码,其将引用而被合并于此,就如其在此详细描述一样。
虽然已经参考示范性实施例来描述了本公开,但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还应有各种变化和修改。本公开的目的在于使得本公开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这些变化和修改。

Claims (20)

1.一种基站,包括:
发送路径电路,其被配置为将上行链路许可发送到用户站,所述上行链路许可指示用于第一码字发送的第一调制和编码方案(MCS)值和用于第二码字发送的第二MCS值;以及
接收路径电路,其被配置为从用户站接收多输入多输出(MIMO)上行链路子帧,所述MIMO上行链路子帧具有被用于第一码字发送的层的第一子集,和用于第二码字发送的层的第二子集,
其中,在所述层的第一子集和所述层的第二子集上重复确认/否认(ACK/NACK)信息和秩指示(RI)信息,并且信道质量信息(CQI)被空间复用到所述层的第一子集或者所述层的第二子集上,
其中,如果第一MCS值与第二MCS值不相同,则CQI被空间复用到具有较高的MCS值的层的子集上,并且
其中,如果第一MCS值与第二MCS值相同,则CQI被空间复用到层的第一子集上。
2.一种操作基站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将上行链路许可发送到用户站,所述上行链路许可指示用于第一码字发送的第一调制和编码方案(MCS)值和用于第二码字发送的第二MCS值;以及
从用户站接收多输入多输出(MIMO)上行链路子帧,所述MIMO上行链路子帧具有被用于第一码字发送的层的第一子集,和用于第二码字发送的层的第二子集,
其中,在所述层的第一子集和所述层的第二子集上重复确认/否认(ACK/NACK)信息和秩指示(RI)信息,信道质量信息(CQI)被空间复用到层的第一子集或者层的第二子集上,
其中,如果第一MCS值与第二MCS值不相同,则CQI被空间复用到具有较高的MCS值的层的子集上,并且
其中,如果第一MCS值与第二MCS值相同,则CQI被空间复用到层的第一子集上。
3.一种用户站,包括:
接收路径电路,其被配置为接收来自基站的上行链路许可,所述上行链路许可指示用于第一码字发送的第一调制和编码方案(MCS)值和用于第二码字发送的第二MCS值;以及
发送路径电路,其被配置为从用户站发送多输入多输出(MIMO)上行链路子帧,所述MIMO上行链路子帧具有被用于第一码字发送的层的第一子集,和用于第二码字发送的层的第二子集,
其中,在所述层的第一子集和所述层的第二子集上重复确认/否认(ACK/NACK)信息和秩指示(RI)信息,并且信道质量信息(CQI)被空间复用到所述层的第一子集或者所述层的第二子集上,
其中,如果第一MCS值与第二MCS值不相同,则CQI被空间复用到具有较高的MCS值的层的子集上,以及
其中,如果第一MCS值与第二MCS值相同,则CQI被空间复用到层的第一子集上。
4.一种操作用户站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从基站接收上行链路许可,所述上行链路许可指示用于第一码字发送的第一调制和编码方案(MCS)值和用于第二码字发送的第二MCS值;以及
从用户站发送多输入多输出(MIMO)上行链路子帧,所述MIMO上行链路子帧具有被用于第一码字发送的层的第一子集,和用于第二码字发送的层的第二子集,
其中,在所述层的第一子集和所述层的第二子集上重复确认/否认(ACK/NACK)信息和秩指示(RI)信息,并且信道质量信息(CQI)被空间复用到所述层的第一子集或者所述层的第二子集上,
其中,如果第一MCS值与第二MCS值不相同,则CQI被空间复用到具有较高的MCS值的层的子集上,以及
其中,如果第一MCS值与第二MCS值相同,则CQI被空间复用到层的第一子集上。
5.一种基站,包括:
接收路径电路,其被配置为从用户站接收多输入多输出(MIMO)上行链路子帧,所述MIMO上行链路子帧具有层的第一子集和层的第二子集,其中,所述层的第一子集具有被用于承载确认/否认(ACK/NACK)信息和秩指示(RI)信息的第一码字发送的总共L1个层,并且,所述层的第二子集具有被用于承载ACK/NACK信息、RI信息、和信道质量信息(CQI)的第二码字发送的总共L2个层,
其中,被用于承载ACK/NACK信息的编码符号的总数NACK通过在L1和L2个层的每个上重复NACK/(L1+L2)个编码符号来生成,
其中,被用于承载RI信息的编码符号的总数NRI通过在L1和L2个层的每个上重复NRI/(L1+L2)个编码符号来生成,并且
其中,总共NCQI个编码符号被用于承载CQI,并且NCQI/L2个编码符号被映射到L2个层的每一个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站,其中,被用于承载ACK/NACK信息的编码符号的总数NACK通过如下地重复NACK/(L1+L2)个编码符号来生成:
Figure FDA00002734084800041
其中,QACK表示编码的ACK/NACK信息的总比特数,Qm表示每个符号的比特数,N表示L1+L2个层的总数,并且qACK表示编码的ACK/NACK信息的比特。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站,其中,被用于承载RI信息的编码符号的总数NRI通过如下地在L1和L2层的每个上重复NRI/(L1+L2)个编码符号来生成:
Figure FDA00002734084800042
其中,QRI表示编码的RI信息的总比特数,Qm表示每个符号的比特数,N表示L1+L2个层的总数,并且qBI表示编码的RI信息的比特。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站,其中,如下地将编码符号的总数NCQI用于承载CQI,以及将NCQI/L2个编码符号映射到L2个层的每一个上:
Figure FDA00002734084800051
其中,QCQI表示编码的CQI的总比特数,Qm表示每个符号的比特数,N表示L2个层的总数,qj表示编码的CQI的比特,fi表示编码数据的比特,G表示编码数据比特的总数,并且g k表示数据和控制信息复用操作的输出。
9.一种操作基站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从用户站接收多输入多输出(MIMO)上行链路子帧,所述MIMO上行链路子帧具有层的第一子集和层的第二子集,其中,所述层的第一子集具有被用于承载确认/否认(ACK/NACK)信息和秩指示(RI)信息的第一码字发送的总共L1个层,并且,所述层的第二子集具有被用于承载ACK/NACK信息、RI信息、和信道质量信息(CQI)的第二码字发送的总共L2个层,
其中,被用于承载ACK/NACK信息的编码符号的总数NACK通过在L1和L2个层的每个上重复NACK/(L1+L2)个编码符号来生成,
其中,被用于承载RI信息的编码符号的总数NRI通过在L1和L2个层的每个上重复NRI/(L1+L2)个编码符号来生成,并且
其中,编码符号的总数NCQI被用于承载CQI,并且NCQI/L2个编码符号被映射到L2个层的每一个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被用于承载ACK/NACK信息的编码符号的总数NACK通过如下地重复NACK/(L1+L2)个编码符号来生成:
Figure FDA00002734084800061
其中,QACK表示编码的ACK/NACK信息的总比特数,Qm表示每个符号的比特数,N表示L1+L2个层的总数,并且qACK表示编码的ACK/NACK信息的比特。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被用于承载RI信息的编码符号的总数NRI通过如下地在L1和L2层的每个上重复NRI/(L1+L2)个编码符号来生成:
Figure FDA00002734084800062
Figure FDA00002734084800071
其中,QRI表示编码的RI信息的总比特数,Qm表示每个符号的比特数,N表示L1+L2个层的总数,并且qBI表示编码的RI信息的比特。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编码符号的总数NCQI被如下计算:
Figure FDA00002734084800072
其中,QCQI表示编码的CQI的总比特数,Qm表示每个符号的比特数,N表示L2个层的总数,qj表示编码的CQI的比特,fi表示编码数据的比特,G表示编码数据比特的总数,并且g k表示数据和控制信息复用操作的输出。
13.一种用户站,包括:
发送路径电路,其被配置为向基站发送多输入多输出(MIMO)上行链路子帧,所述MIMO上行链路子帧具有层的第一子集和层的第二子集,其中,所述层的第一子集具有被用于承载确认/否认(ACK/NACK)信息和秩指示(RI)信息的第一码字发送的总共L1个层,并且,所述层的第二子集具有被用于承载ACK/NACK信息、RI信息、和信道质量信息(CQI)的第二码字发送的总共L2个层,
其中,被用于承载ACK/NACK信息的编码符号的总数NACK通过在L1和L2个层的每个上重复NACK/(L1+L2)个编码符号来生成,
其中,被用于承载RI信息的编码符号的总数NRI通过在L1和L2个层的每个上重复NRI/(L1+L2)个编码符号来生成,并且
其中,编码符号的总数NCQI被用于承载CQI,并且NCQI/L2个编码符号被映射到L2个层的每一个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用户站,其中,被用于承载ACK/NACK信息的编码符号的总数NACK通过如下地重复NACK/(L1+L2)个编码符号来生成:
Figure FDA00002734084800081
其中,QACK表示编码的ACK/NACK信息的总比特数,Qm表示每个符号的比特数,N表示L1+L2个层的总数,并且qACK表示编码的ACK/NACK信息的比特。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用户站,其中,被用于承载RI信息的编码符号的总数NRI通过如下地在L1和L2层的每个上重复NRI/(L1+L2)个编码符号来生成:
Figure FDA00002734084800091
其中,QRI表示编码的RI信息的总比特数,Qm表示每个符号的比特数,N表示L1+L2个层的总数,并且qBI表示编码的RI信息的比特。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用户站,其中,编码符号的总数NCQI如下来计算:
Figure FDA00002734084800092
Figure FDA00002734084800101
其中,QCQI表示编码的CQI的总比特数,Qm表示每个符号的比特数,N表示L2个层的总数,qj表示编码的CQI的比特,fi表示编码数据的比特,G表示编码数据比特的总数,并且g k表示数据和控制信息复用操作的输出。
17.一种操作用户站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从用户站发送多输入多输出(MIMO)上行链路子帧,所述MIMO上行链路子帧具有层的第一子集和层的第二子集,其中,所述层的第一子集具有被用于承载确认/否认(ACK/NACK)信息和秩指示(RI)信息的第一码字发送的总共L1个层,并且,所述层的第二子集具有被用于承载ACK/NACK信息、RI信息、和信道质量信息(CQI)的第二码字发送的总共L2个层,
其中,被用于承载ACK/NACK信息的编码符号的总数NACK通过在L1和L2个层的每个上重复NACK/(L1+L2)个编码符号来生成,
其中,被用于承载RI信息的编码符号的总数NRI通过在L1和L2个层的每个上重复NRI/(L1+L2)个编码符号来生成,并且
其中,编码符号的总数NCQI被用于承载CQI,并且NCQI/L2个编码符号被映射到L2个层的每一个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中,被用于承载ACK/NACK信息的编码符号的总数NACK通过如下地重复NACK/(L1+L2)个编码符号来生成:
Figure FDA00002734084800111
其中,QACK表示编码的ACK/NACK信息的总比特数,Qm表示每个符号的比特数,N表示L1+L2个层的总数,并且qACK表示编码的ACK/NACK信息的比特。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中,被用于承载RI信息的编码符号的总数NRI通过如下地在L1和L2层的每个上重复NRI/(L1+L2)个编码符号来生成:
Figure FDA00002734084800112
其中,QRI表示编码的RI信息的总比特数,Qm表示每个符号的比特数,N表示L1+L2个层的总数,并且qBI表示编码的RI信息的比特。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中,编码符号的总数NCQI如下来计算:
Figure FDA00002734084800121
其中,QCQI表示编码的CQI的总比特数,Qm表示每个符号的比特数,N表示L2个层的总数,qj表示编码的CQI的比特,fi表示编码数据的比特,G表示编码数据比特的总数,并且g k表示数据和控制信息复用操作的输出。
CN201180034676.7A 2010-05-12 2011-05-12 用于支持上行链路多输入多输出的移动通信系统的上行链路发送装置和方法 Active CN10300410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12496.5A CN105207743B (zh) 2010-05-12 2011-05-12 用于移动通信系统的上行链路发送装置和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33408510P 2010-05-12 2010-05-12
US61/334,085 2010-05-12
KR10-2010-0045141 2010-05-13
KR20100045141 2010-05-13
US13/103,188 US8879513B2 (en) 2010-05-12 2011-05-09 Uplink transmiss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supporting uplink MIMO
US13/103,188 2011-05-09
PCT/KR2011/003496 WO2011142597A2 (en) 2010-05-12 2011-05-12 Uplink transmiss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supporting uplink mimo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12496.5A Division CN105207743B (zh) 2010-05-12 2011-05-12 用于移动通信系统的上行链路发送装置和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04107A true CN103004107A (zh) 2013-03-27
CN103004107B CN103004107B (zh) 2015-09-16

Family

ID=4491171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34676.7A Active CN103004107B (zh) 2010-05-12 2011-05-12 用于支持上行链路多输入多输出的移动通信系统的上行链路发送装置和方法
CN201510512496.5A Active CN105207743B (zh) 2010-05-12 2011-05-12 用于移动通信系统的上行链路发送装置和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12496.5A Active CN105207743B (zh) 2010-05-12 2011-05-12 用于移动通信系统的上行链路发送装置和方法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 US8879513B2 (zh)
EP (1) EP2569875B1 (zh)
JP (1) JP5882304B2 (zh)
KR (1) KR101922463B1 (zh)
CN (2) CN103004107B (zh)
AU (1) AU2011251061B2 (zh)
BR (1) BR112012028708B1 (zh)
CA (1) CA2799148C (zh)
RU (2) RU2564639C2 (zh)
WO (1) WO2011142597A2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79103A (zh) * 2017-04-03 2020-01-10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Uci资源确定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670496B2 (en) * 2010-04-14 2014-03-1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mapp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US8879513B2 (en) 2010-05-12 2014-11-0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Uplink transmiss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supporting uplink MIMO
WO2011145832A2 (ko) 2010-05-20 2011-11-2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다중 안테나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제어 정보의 변조 차수 결정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US8891461B2 (en) * 2010-06-21 2014-11-18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 information multiplexing for uplink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CN102118237B (zh) * 2010-08-02 2013-06-05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基于mimo系统的uci处理方法和装置及其传输方法
WO2012057480A2 (ko) * 2010-10-27 2012-05-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제어 정보를 송신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WO2013006193A1 (en) * 2011-07-01 2013-01-10 Intel Corporation Layer shifting in open loop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communications
EP2764650A1 (en) * 2011-10-03 2014-08-1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Simultaneous reporting of ack/nack and channel-state information using pucch format 3 resources
AU2013202045A1 (en) * 2011-10-04 2013-05-02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Simultaneous reporting of ACK/NACK and channel-state information using PUCCH Format 3 resources
JPWO2014020798A1 (ja) * 2012-07-31 2016-07-21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並びにharq応答の送信方法及び受信方法
ES2962894T3 (es) * 2013-01-18 2024-03-21 Huawei Tech Co Ltd Método para determinar número de bits de RI de indicación de jerarquía, estación base, y terminal
JP6328750B2 (ja) * 2013-06-05 2018-05-23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いてチャネル状態情報送信方法及び装置
CN103401641B (zh) * 2013-07-29 2016-06-08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LTE UCI编码信息中的占位符y解扰方法及系统
CN107566100B (zh) * 2016-06-30 2020-02-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发送、接收方法及设备
MX2019001753A (es) * 2016-08-12 2019-06-17 Nokia Solutions & Networks Oy Realimentación de ack/nack de granularidad fina para sistema de comunicación 5g.
WO2018182242A2 (ko) * 2017-03-25 2018-10-0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위상 잡음 제거를 위한 ptrs 수신 방법 및 그 장치
AU2018249767A1 (en) 2017-04-03 2019-08-22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HARQ handling for nodes with variable processing times
JP7075805B2 (ja) * 2018-04-17 2022-05-2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US20230139174A1 (en) * 2021-11-01 2023-05-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Frequency first per layer code block mapping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114956A1 (en) * 2007-03-21 2008-09-2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Efficient uplink feedback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08154506A1 (en) * 2007-06-08 2008-12-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Hierarchical modulation for communication channels in single-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CN101523757A (zh) * 2006-10-09 2009-09-02 英特尔公司 用于重传差错控制技术传输的链路自适应
CN101616444A (zh) * 2008-06-24 2009-12-30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在lte系统中发送上行符号的方法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879942B1 (ko) * 2002-02-16 2009-01-2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채널품질지시자 코딩을 위한 기저수열 생성방법
GB0407663D0 (en) 2004-04-03 2004-05-05 Ibm Variable gain amplifier
KR100800795B1 (ko) * 2004-05-31 2008-02-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 링크 응답 정보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RU2009134088A (ru) 2007-02-28 2011-04-10 НТТ ДоСоМо, Инк. (JP) Базовая станция и способ управления связью
KR20090113377A (ko) 2007-02-28 2009-10-30 가부시키가이샤 엔티티 도코모 기지국장치 및 통신제어방법
US20090116570A1 (en) 2007-11-02 2009-05-07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precoding matrix indicator and rank information
KR100905385B1 (ko) 2008-03-16 2009-06-3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제어신호의 효율적인 전송방법
CN102017506B (zh) 2008-03-16 2014-06-04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的方法
US9276787B2 (en) 2008-03-28 2016-03-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ansmission of signaling messages using beacon signals
US8811353B2 (en) 2008-04-22 2014-08-19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Rank and PMI in download control signaling for uplink single-user MIMO (UL SU-MIMO)
KR100987458B1 (ko) 2008-06-24 2010-10-1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상향링크 신호 전송 방법
US8503425B2 (en) * 2008-07-22 2013-08-0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allocating phich and generating reference signal in system using single-user MIMO based on multiple codewords when transmitting uplink
US8509161B2 (en) 2008-08-11 2013-08-13 Sharp Kabushiki Kaisha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OFDMA and SC-FDMA switching
US8625554B2 (en) 2009-01-30 2014-01-0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uplink data and control signal transmission in MIMO wireless systems
JP5255128B2 (ja) * 2009-02-01 2013-08-07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多重アンテナ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いて信号を送信するための資源を割り当てる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US8644409B2 (en) * 2009-02-11 2014-02-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odulation and layer mapp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958494B2 (en) * 2009-03-16 2015-02-17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Data and control multiplexing for uplink MIMO with carrier aggregation and clustered-DFT
KR101746537B1 (ko) * 2009-04-21 2017-06-1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제어 신호 송신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US9236985B2 (en) * 2009-04-23 2016-01-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 and data multiplexing in a MIMO communication system
JP2013511916A (ja) 2009-11-19 2013-04-04 インターデイジタル パテント 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マルチキャリア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コンポーネントキャリアのアクティブ化/非アクティブ化
WO2011136554A2 (ko) 2010-04-27 2011-11-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상향링크 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US9100155B2 (en) 2010-05-03 2015-08-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 and data multiplex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8520572B2 (en) 2010-05-05 2013-08-27 Motorola Mobility Llc Multiplexing control and data on multilayer uplink transmissions
US8879513B2 (en) 2010-05-12 2014-11-0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Uplink transmiss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supporting uplink MIMO
KR101356532B1 (ko) 2010-05-12 2014-02-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다중 안테나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채널 인터리빙 수행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WO2012011775A2 (ko) 2010-07-22 2012-01-2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다중 반송파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제어 정보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CN102118237B (zh) * 2010-08-02 2013-06-05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基于mimo系统的uci处理方法和装置及其传输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23757A (zh) * 2006-10-09 2009-09-02 英特尔公司 用于重传差错控制技术传输的链路自适应
WO2008114956A1 (en) * 2007-03-21 2008-09-2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Efficient uplink feedback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08154506A1 (en) * 2007-06-08 2008-12-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Hierarchical modulation for communication channels in single-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CN101616444A (zh) * 2008-06-24 2009-12-30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在lte系统中发送上行符号的方法和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79103A (zh) * 2017-04-03 2020-01-10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Uci资源确定
CN110679103B (zh) * 2017-04-03 2022-09-06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Uci资源确定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882304B2 (ja) 2016-03-09
RU2564639C2 (ru) 2015-10-10
AU2011251061A1 (en) 2012-11-29
US20110280222A1 (en) 2011-11-17
BR112012028708B1 (pt) 2021-08-24
AU2011251061B2 (en) 2015-08-13
CN105207743B (zh) 2020-02-07
WO2011142597A3 (en) 2012-03-01
RU2015136205A (ru) 2015-12-20
CA2799148C (en) 2018-05-01
JP2013527707A (ja) 2013-06-27
KR20130064068A (ko) 2013-06-17
CN103004107B (zh) 2015-09-16
WO2011142597A2 (en) 2011-11-17
EP2569875A4 (en) 2016-12-07
RU2012147771A (ru) 2014-05-20
CA2799148A1 (en) 2011-11-17
RU2689180C2 (ru) 2019-05-24
RU2015136205A3 (zh) 2019-03-19
EP2569875A2 (en) 2013-03-20
CN105207743A (zh) 2015-12-30
US8879513B2 (en) 2014-11-04
KR101922463B1 (ko) 2019-02-20
EP2569875B1 (en) 2020-12-23
BR112012028708A2 (pt) 2016-08-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04107B (zh) 用于支持上行链路多输入多输出的移动通信系统的上行链路发送装置和方法
CN101682451B (zh) 用于在正交频分复用系统中将调制码元映射到资源的方法和装置
US8520572B2 (en) Multiplexing control and data on multilayer uplink transmissions
CN103190099B (zh) 基于单载波频分复用的上行链路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中的控制和数据的复用
US8325787B2 (en) Precoding signaling in a MIMO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070217540A1 (en) pre-coder selection based on resource block grouping
CN102884742A (zh) 用于指示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传输模式的方法和系统
CN105144817A (zh) 用于解调参考信号选择的系统和方法
CN101860424B (zh) 下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和基站
CN104917557A (zh) 多入多出发送模式中复用来自用户设备的控制和数据信息
CN103312446A (zh) 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1572685A (zh) 用于正交频分复用系统的发射装置
CN102377529A (zh) 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
US20180351613A9 (en) Pre-coder selection based on resource block grouping
CN101984569B (zh) 上行控制信息传输方法和系统、编码符号数确定方法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