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03075A - 两栖支撑和推进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两栖支撑和推进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03075A
CN103003075A CN201180033571XA CN201180033571A CN103003075A CN 103003075 A CN103003075 A CN 103003075A CN 201180033571X A CN201180033571X A CN 201180033571XA CN 201180033571 A CN201180033571 A CN 201180033571A CN 103003075 A CN103003075 A CN 1030030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rying belt
platform
dimensional
pneumatic
annular flexi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3357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A·I·阿佐夫采夫
V·S·谢苗诺夫
I·S·卡尔普申
S·V·萨姆索诺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EDERALNOE G OBRAZOVATELNOE UCHREZHDENIE VYSCHEGO PROFESSIONALNOGO OBRAZOVANIA MORSKOI G UNI IM ADMI
Original Assignee
FEDERALNOE G OBRAZOVATELNOE UCHREZHDENIE VYSCHEGO PROFESSIONALNOGO OBRAZOVANIA MORSKOI G UNI IM ADM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EDERALNOE G OBRAZOVATELNOE UCHREZHDENIE VYSCHEGO PROFESSIONALNOGO OBRAZOVANIA MORSKOI G UNI IM ADMI filed Critical FEDERALNOE G OBRAZOVATELNOE UCHREZHDENIE VYSCHEGO PROFESSIONALNOGO OBRAZOVANIA MORSKOI G UNI IM ADMI
Publication of CN1030030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0307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FVEHICLES FOR USE BOTH ON RAIL AND ON ROAD; AMPHIBIOUS OR LIKE VEHICLES; CONVERTIBLE VEHICLES
    • B60F3/00Amphibious vehicles, i.e. vehicles capable of travelling both on land and on water; Land vehicles capable of travelling under water
    • B60F3/0007Arrangement of propulsion or steering means on amphibious vehicles
    • B60F3/0015Arrangement of propulsion or steering means on amphibious vehicles comprising track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e Of Belt Conveyors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 Actuator (AREA)
  • Soil Working Implements (AREA)
  • Bridges Or Land Bridges (AREA)

Abstract

一种两栖支撑和推进设备,旨在用在两栖运输车辆,特别是在空气支撑履带上的海上全地域车辆中。设备包括履带(1),该履带建造在本体的横向外壳之间的距离的整个宽度上,该本体由所述外壳和由三维划分平台(8)形成。规定上述平台(8)的下部表面(15)的、带(1)的上部和下部弯曲圆形形状的、以及滑板(4)的合理相互定位。呈大直径圆柱体形式的气动浮子(2)以及横向刚性元件的尺寸由如下条件限定:保证滑板(4)的必要空隙,在斜坡上的牵引力,将带(1)保持在横向斜坡上以及在大的负载容量下在冻土壤上的柔和作用。车辆可以具有多个履带。在操作期间,气动浮子(2)的浮动高度保证从水中到冰上的可靠离开;并且滑板(4)的空隙保证在拍岸波浪带中的安全操作以及在不平土壤和冰上的高速。本发明使得可以提高在结冰海洋的海岸和陆棚条件下的操作可靠性和效率。

Description

两栖支撑和推进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运输车辆,这些运输车辆适于在陆上和水上行驶,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在气垫履带上的两栖全地形车辆,并且可在海岸、沿岸水域以及内陆水域的条件下全年使用。
背景技术
专利文件RU2045414描述了一种两栖车辆,该两栖车辆的支撑和推进设备包括:履带式推进器(caterpillar mover),具有气囊浮子,用以接触表面;车体,连接到其上;及气垫密封件。履带式推进器包括:至少两根环形缆索,在它们之间具有连接垫片带条;两分段式气囊,附接到所述带条的凸缘部分,并且保证内部气垫外形的紧密性;此外,在推进器的下部和上部分段中的压力分别是10-15和25-50MPa,该下部和上部分段对应地与地面和驱动/导向辊相接触。
现有技术的支撑和推进设备具有如下缺点。
膨胀浮子如此紧凑地布置,从而使得它们可在履带式推进器的封闭气垫中保持高压空气。在浮子之间的接触力产生拱形效应,该拱形效应导致履带外形的顶部分段的弯扭(buckling-up),增大了支撑/推进设备的竖直高度。它通常使整个车辆的组成复杂。
对于在结冰水域条件下的全年操作,为了实现从水中出来到冰上,辅助浮动性是必要的,这由大直径浮子提供。在履带外形的前部部分和后部部分之间的圆化的部分处,在浮子的接触表面之间的距离正在增大到失去接触的程度。越过树桩、小丘、砾石、冰块形式的障碍物,导致了在履带式推进器内部的气垫的减压,从而降低车辆的性能和可靠性。
最接近本发明的是在专利文件SU1616509中公开的两栖支撑和推进设备。现有技术装置包括呈三维划分平台(three-dimensionaldividing platform)形状的本体,该三维划分平台在前部部分和后部部分中具有轮。柔性履带安装在驱动轮上,相对于三维划分平台的外部水平侧具有间隙。气动浮子(压力袋)在履带的外侧处横向布置(换句话说,这是带状环形空气袋,其包括多个独立的袋,并且它们的壁面向车体)。装置在划分平台的底部表面与环形柔性承载带的下部股带之间的空隙中包括下部封闭空腔,该下部封闭空腔紧密地封装,并且形成气垫(空气举升腔室,airlift chamber),该气垫由空气导管连接到高压气源,该空气导管具有单向阀。下部封闭空腔的横向外壳利用平壁堵塞在环形柔性承载带的上部股带与三维划分平台的顶部表面之间以及在带的下部股带与平台的底部表面之间的侧面间隙。另外,装置包括推进马达,该推进马达运动地连接到前部和/或后部驱动轮上。此外,设有可动接合,在环形柔性承载带的侧边缘与下部封闭空腔横向外壳的平壁之间具有最小空隙。
现有技术装置也可以在环形柔性承载带的外侧上包括加强部件(增强元件),或者在带边缘上包括滑动元件(滑动件),这些加强部件横向安装,并且具有它们借助于辊与下部封闭空腔横向外壳的平壁可动联接的可能性。
然而,现有技术装置具有如下缺点。
当在波浪汹涌的水域中操作时,特别是逆浪操作时,膨胀气囊(气动浮子)的减震行程不足以补偿(缓冲)波浪冲击和立即改变行进表面高度,这导致具有标准底盘系统的车辆的摇摆。
在本体的底部与履带外形的下部股带之间的气垫(空隙),由于其很低高度而不允许带的阻尼变化,该本体形成为三维划分平台。强烈的波浪冲击和严重的摇摆降低了具有已知现有技术底盘的车辆在水上期间、特别是在海上操作时的可靠性。
当车辆(该车辆具有彼此平行的两个已知现有技术底盘以及在它们之间的负荷平台)在碎冰条件下操作的时候,履带之一有时必须依靠冰运动,并且另一个依靠水运动。为了排除车辆的翻倒或危险滚动,水中行驶的履带必须自动地增大其浮力。然而,在三维划分平台的底部表面与履带外形的下部股带之间的气垫的低的高度,在水中行驶的履带的对应浮力增大的情况下不能提供在水中的所需的带弯扭,这降低了具有标准底盘系统的车辆在碎冰环境中的操作可靠性。
为了实现从水中到冰上的可靠离开,车辆应该具有低的本体设置,该本体设置由于在三维划分平台的底部表面与履带外形的下部股带之间的小的空隙因而借助于气垫不能减小,这降低了具有已知现有技术底盘系统的车辆在碎冰条件下的操作能力。
在已知现有技术底盘实施例中,由于前部气动浮子皱折以及通过填充孔泄漏的趋势,因而越过高度超过在划分平台底部表面与地之间的空隙的障碍物是危险的,该已知现有技术底盘实施例具有从下部履带外形加压的横向袋(气动浮子),上述趋势形成了对于在障碍物与轮/本体之间的冲击的不必要的阻力(阻尼)。它由于具有越过高度超过在本体与行进表面之间的空隙的障碍物的可能性,所以降低了已知现有技术底盘系统的操作可靠性。
在已知现有技术底盘系统中,横向外壳用来密闭三维划分平台的顶部表面与履带的上部股带之间的间隙,以便在间隙中产生过压,这又导致了履带张力增大的绳索效应,并且使随后的轮轴承过载。它降低了已知现有技术底盘的操作可靠性。
本发明的目的是消除上述缺点,就是说,提供一种两栖支撑和推进设备,该两栖支撑和推进设备允许封闭气垫底盘的增强的操作可靠性和有效性,用于在海岸和结冰水域陆棚环境(shelf environment)中的全年操作。
发明内容
上述目的在一种两栖支撑和推进设备中实现,该两栖支撑和推进设备包括:
-呈三维划分平台的形式的本体;
-前部和/或后部驱动轮,安装在本体的前部和后部端部上,环形柔性承载带安装在驱动轮上,并且相对于平台的外侧具有间隙;设有多个气动浮子,这些多个气动浮子相对于带横向布置并且彼此连接;
-横向外壳,这些横向外壳的平壁以最小间隙与特定的柔性带接合,从而与下部股带边缘形成密封部;
-封闭空腔,该封闭空腔位于三维划分平台的底部表面与环形柔性承载带外形的下部股带之间的空隙中,从而形成气垫,该气垫由空气导管连接到高压气源;
-推进马达,该推进马达运动地连接到前部和/或后部驱动轮。
根据本发明,横向外壳用平的内部壁实现,形成装置的本体,并且从横向侧限制所述封闭空腔;前部和/或后部驱动轮布置在壁之间,并且轮的表面紧密地联接到壁上。另外,三维划分平台的横向壁边缘附接到本体的横向外壳的平的内部壁上;此外,设有划分平台与驱动轮的可动联接,从而以最小空隙和密封而彼此接合。环形柔性承载带(它与前部和/或后部驱动轮包容三维划分平台)具有过大的长度,从而在3D划分平台的底部表面与带的下部股带之间形成上述气垫,对于海上摇晃的环境,该气垫的高度超过带的必要竖直减震行程。此外,将三维划分平台分成不透水舱室,该不透水舱室容置推进马达、鼓风机以及空气导管,该推进马达具有传动装置。三维划分平台的底部表面布置在环形柔性承载带的上部包迹上方,并且本体横向外壳在它们的下部侧上设有滑板,这些滑板的高度布置成不低于非操作的带的形状的圆弧的水平切线,该圆弧与带在不与行进表面相接触的情况下的位置相对应;此外,将气动浮子(这些气动浮子压靠行进表面)的高度设置在限度内,从而保证了滑板的空隙,排除了滑板与小的行进表面不规则物的接触,此时带的下部股带位于其操作形状的上部和下部包迹之间。
具体地说,对于为在越野侧斜坡上操作而设计的车辆的两栖支撑和推进设备,在构造上适当的是,增大横向刚性;为此,呈圆柱体/气压缸形式的加强部件布置在宽的环形承载带的外侧上并横跨它;在两种情况下,它们都定位在气动浮子下方,它们的轴线相对于带股的上部位置的气动浮子的轴线而朝运动方向具有一些移位。在两种情况下,上述圆柱体/气压缸都以这样一种方式安装,从而可以借助于减摩耐磨板或辊而将圆柱体/气压缸的端部与本体的横向外壳内部平壁动态地连接。
为了保证对于冻土的柔和作用,气动浮子优选地应该以圆柱形气动气囊的形式实现,并且布置成在它们之间有最小空隙。这样的实施例允许在结冰海洋的海岸和陆棚条件下,改进支撑和推进设备的可靠性和操作效率。
也已知的是,实现呈彼此接触的形式并且密封在径向平面柔性环形承载带中的支撑和推进设备不提供装置的封闭气垫的可靠封装,从而降低其可靠性。
为此,也优选的是,生产这样的气动浮子,所述气动浮子的内部压力在自由条件下将小于在封闭气垫中的空气压力。
生产按照本发明的两栖支撑和推进设备总体上保证了由上述最小空隙的轮表面和带边缘与横向外壳平壁的可靠密封联接,从而形成封闭气垫腔室,改进了装置的可靠性,该两栖支撑和推进设备呈圆柱形前部和/或后部驱动轮的形式,所述驱动轮在本体的横向外壳之间布置在它们的轴台中,以最小空隙与内部平壁正面联接从而形成密封部,并且由宽的环形柔性承载带包容,该宽的环形柔性承载带具有气动浮子,该宽的环形柔性承载带也由其边缘以最小空隙与这些气动浮子相联接。
分隔环形柔性承载带内部体积的顶部和底部腔室的平的划分平台不用来定位推进马达和鼓风机,并且具有小的体积,从而导致在紧急情形下大量水淹没带空腔。它增大了紧急吃水深度并且减小了车辆的不沉性参数。
根据本发明,划分平台作为三维划分平台而实现,该划分平台将在宽的环形柔性承载带内部的封闭腔室分成顶部部分和底部部分。三维划分平台被分成不透水舱室,该不透水舱室容置推进马达和鼓风机,该推进马达具有传动装置,该鼓风机由空气导管连接到所述封闭腔室的底部部分上。
因此,在三维划分平台泄漏的情况下,由于宽的环形柔性承载带内部腔室的紧急水淹没体积的减小以及不沉性的增强,改进了装置的可靠性。因为将具有传动装置的推进马达以及鼓风机不布置在横向外壳中而是布置在三维划分平台的舱室中,横向外壳尺寸的减小由于横向外壳阻力的减小而改进装置的操作效率。
已知现有技术装置的小尺寸、高空气压力气动浮子被带迫使进入软岩层中。
在装置的具体实施例中,根据本发明,在自由状态下在气动浮子内部的压力低于在封闭气垫中的压力,这增大了气动浮子的接触表面,从而减小了其到土壤中的侵入,改进了装置的生态效率。
由此,只有在宽的环形柔性承载带的底部腔室的封闭气垫中的过大空气压力保证了在接合行进表面时其下部股带的所需位置。根据本发明,装置没有限制带向上运动的履带轮,这可能允许在带的下部股带与三维划分平台的底部表面之间的摩擦。同样,它可能会导致装置的工作寿命的减小以及两栖支撑和推进设备的牵引力的减小。
根据本发明,装置的三维划分平台的底部表面布置在比环形柔性承载带操作形状的上部包迹高的高度处。
在现有技术装置中和在根据本发明的装置中,横向外壳滑板都布置在环形柔性承载带操作形状的下部包迹下方,这仅从顶部限制滑板位置。对于本发明的典型实施例,带的一组操作形状仅由下部包迹限制。这种滑板线高度的不超过性(non-exceedance)保证了在封闭气垫中的所需的空气捕获。将滑板设置在带操作形状的上述下部包迹下方保证宽的环形柔性承载带的非典型形状变化的覆盖,提供在封闭气垫中的空气捕获,但导致滑板空隙减小以及横向外壳重量增大。
本发明使将滑板降低到宽的环形柔性承载带操作形状的下部包迹下方的限制实用化。作为进行研究的结果,发现的是,当带不与行进表面相接触时,宽的环形柔性承载带的点都不能下降到圆弧的水平切线下方,该圆弧与非操作情形相对应。滑板在所述切线下方的布置不再改进在非典型操作条件下的空气捕获可靠性、减小空隙以及增大横向外壳重量。
鉴于上文,按照本发明,当带不与行进表面相接触时,滑板的高度不布置在圆弧的水平切线下方,该圆弧与带的非操作形状相对应。
现有技术装置横向外壳滑板压靠地面,并且如果行驶过不规则表面,则车辆经受轻摇和震动。
按照本发明的装置,宽的环形柔性承载带正在靠压的气动浮子的高度根据如下条件选择:在带的非操作形状的上部和下部包迹之间的高度处的、宽的环形柔性承载带的下部承载股带的固定位置处,在硬土壤上提供所需的滑板空隙。
装置的可靠性和操作效率的综合改进也由以下事实而提供:气动浮子高度的增大导致它们的体积的增大,这导致吃水深度减小和不沉性的改进。本体的小的吃水深度或其结构在水面上方的升高改进了从水中出来到冰上的可靠性,即增大对于结冰海水的海岸和陆棚条件的操作效率。保证的滑板空隙消除了在拍岸波浪带中的地面碰撞,这改进了在拍岸波浪区中的操作可靠性。滑板的空隙消除了它们与地面的小的不规则物(小丘、砾石、冰堆、小冰丘)相接触的可能性。只有气动浮子接触岩层,这保证了软行驶。它允许增大在地面上的行驶速度。
在地面上滑板的升高(这保证了按照本发明的装置的可靠性和操作效率),在特定操作情况下(就是说,在行驶过越野地带的横向斜坡时),导致气动浮子的横向移动。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在两栖支撑和推进设备的上部侧处带的最小空隙密封的边缘相对于横向外壳的内部平壁减小,并且压扁。这可导致损坏宽的环形柔性承载带的密封边缘、气动浮子以及来自封闭气垫的空气泄漏。
然而,在按照本发明的装置中,这样的可能性由如下事实排除:设有特定的水平加强部件,这些特定的水平加强部件呈圆柱体/气压缸的形式,设置在带的外表面上,以抵消横向剪切力,该横向剪切力影响在横向斜坡上的车辆。所述加强圆柱体被安装成使得它们能够与横向外壳内部平壁相动态联接,通过借助于应用减摩耐磨板而进行制造的方式,或者通过使用固定在所述端部上的辊的方式。
在行驶过横向斜坡时,在现有技术装置中,当气动浮子接近着地区域的后部端部时,由于依次发生的气动浮子的显著的纵向移动,牵引力从环形柔性承载带传递到地面。所述移动伴随有环形柔性承载带的滑移,而不产生牵引力,这降低现有技术装置的效率。
在根据本发明的装置中,在其具体实施例中,设有呈气压缸或圆柱体形式的横向加强构件,这些气压缸在浮子下方安装在环形柔性承载带的外表面上,它们的轴线在带的上部股带上沿行驶方向有一些移位。气动浮子在接触地面的瞬时的移动由环形柔性承载带促进,该环形柔性承载带越过浮子,并且在运动过横向斜坡时,浮子传递牵引力而没有带滑移,因此,改进了克服斜坡的可靠性。
已知的是,俄罗斯超过15%的冻土和森林冻土由拖拉机、轮式和履带式车辆损坏。当环形柔性承载带强迫浮子进入地层中时,具有小的气动浮子尺寸的现有技术装置损坏冻土草地。
优选地,根据本发明,在装置的具体实施例中,呈圆柱形气动气囊形式的气动浮子安装在宽的环形柔性承载带的外表面上,在它们之间具有最小空隙,这形成在地面上浮子的相互限制变形。因此,全部气动浮子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增大,并因此,以携带高负载能力实现了在夏季时间在冻土壤上的柔和作用。而且,由于浸入水的气动浮子的增大体积,导致了更高的不沉性;此外,吃水深度的减小简化了从水中到冰上的离开。
通过参照附图阅读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如下详细描述,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特征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两栖支撑和推进设备的示意图,该示意图是纵向截面图;
图2是两栖支撑和推进设备的横截面图;
图3是用于宽的环形柔性承载带的多个操作形状;
图4是宽的环形柔性承载带的上部股带的示意图,带有气动浮子而没有横向加强构件,该示意图是纵向截面图;
图5是宽的环形柔性承载带的上部股带的示意图,但该宽的环形柔性承载带的上部股带具有横向加强构件;
图6是处于压靠地面的位置中的宽的环形柔性承载带的下部股带的示意图,该宽的环形柔性承载带具有气动浮子,而没有横向加强构件,该示意图是纵向截面图;
图7是处于压靠地面的位置中的宽的环形柔性承载带的下部股带的示意图,但该宽的环形柔性承载带的下部股带具有横向加强构件;
图8示出了横向加强构件与横向外壳通过辊进行的联接;
图9示出了使用减摩耐磨板的横向加强构件与横向外壳的联接;
图10是按照本发明的安装在车辆上的装置的整体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可从图1-3看到的那样,两栖支撑和推进设备包括宽的环形柔性承载带1以及横向外壳(lateral enclosures)3,该宽的环形柔性承载带1具有在其外表面上横向安装的气动浮子2。横向外壳3的下侧以滑板4的形式实现。
带1安装在圆柱形驱动轮7上,这些圆柱形驱动轮7在横向外壳3之间的端面处安装在位于两栖支撑和推进设备的前部侧和后部侧处的横向外壳3中的轴台(未示出)上。轮7的端面以最小空隙与横向外壳3的内部平壁14相联接,从而提供密封部(未示出)。横向外壳3的内部平壁14以最小空隙与带1相联接,从而与带的边缘在其下部股带6(图8、9)处形成密封部。在轮7之间的跨距中环形带1的下部股带6因为其额外长度而松弛,并且形成封闭腔室,该封闭腔室由三维划分平台划分成顶部腔室9和底部腔室10。
三维划分平台8由不透水的舱壁11分成各不透水的舱室12。
横向外壳3附接到三维划分平台8,从而形成支撑和推进设备的本体。
三维划分平台8的横向壁13的边缘附接到横向外壳3的内部平壁14(图2);此外,划分平台借助于密封件16以最小空隙动态地联接到轮7。
因此,三维划分平台8通过其底部表面15和密封件16而与环形带1的下部股带6和驱动轮7一起限定在封闭空腔的底部腔室10中的封闭气垫的体积。
三维划分平台8的舱室12容置推进马达、鼓风机以及空气导管(未示出),该推进马达具有传动装置,该传动装置连接到前部和/或后部驱动轮7。空气导管连通封闭空腔的底部腔室10。三维划分平台8的底部表面15布置成不低于宽的环形柔性承载带1的操作形状的上部包迹(upper envelope)17(图2、3)。
横向外壳3的外表面具有流线形式。横向外壳3的最小高度由滑板4限定成使得位置不高于带1的操作形状的下部包迹18,并且其最大高度由滑板4限定成使得位置不低于圆20的水平切线19,该圆20与环形带1当它不压靠行进表面时的形状相对应(图3)。
气动浮子2(它们安装在带1的外表面上)以圆柱形气动气囊的形式实现,在它们之间以最小空隙相对于带1横向安装(图4、6)。具体地说,自由状态的气动浮子中的压力可以比封闭空腔(封闭气垫)的底部腔室10中的压力低。
跨过宽的环形柔性承载带1在其外表面上、在气动浮子2下方,可安装加强元件21;它们可以以气压缸/圆柱体(pneumaticcylinder/cylinder)的形式实现,这些气压缸/圆柱体的端部侧22(图8、9)借助于辊(图8)或借助于减摩耐磨板26(图9)而与横向外壳3的内部平壁14动态地联接,这些辊在端部侧22的颊侧24之间布置在轴线25处。
在相互限制的条件下变形的、压靠地面27的并且由带1的下部股带6加载的气动浮子2具有相互接触表面28(图6、7)。
车辆可以具有按照装置的目的布置的一个、两个或更多个平行安装的两栖支撑和推进设备。图10示出了具有两个这样的装置的车辆。
装置按如下方式使用。
为了将车辆投入运动中,两栖支撑和推进设备通过将压缩空气从鼓风机供给到封闭气垫的底部腔室中而致动。宽的环形柔性承载带1的拉紧(这提供封闭气垫的加压)导致了带1与驱动轮7的接触的密封。当车辆正在行驶过水时,宽带1的下弯形成了另外的不沉性(floodability),从而减小滑板4的吃水深度。当在地面上时,带的下部股带6正在将气动浮子2按压到地面27上;在这时,最小空隙安装的浮子2的相互约束导致浮子的大的接地面积(图1、6及7)。如果在自由状态的气动浮子2中的压力比封闭气垫的底部腔室10中的压力低,则效果甚至更大地增强。气动浮子2由宽的环形柔性承载带1而按压到地面27,增大了气动浮子2中的压力。
在加压底部腔室10时将在水/地面上的滑板4的升高设置到使得作用在两栖支撑和推进设备上的压力和车辆重量部分变得平衡的高度。滑板4与地面27之间的空隙(这对于具体操作环境是必要的)由气动浮子2的对应高度而提供,这些气动浮子2由带1的下部股带6压到地面27上(图1)。
驱动轮7的一个或多个的转动保证带1的运动,该带1具有气动浮子2。在行驶过水时,两栖支撑和推进设备的牵引力由带1产生,该带1以比车辆行驶速度高的速度运动。在行驶过地面期间,气动浮子相对于地面27的压靠保证它们与地面的联接,足以实现用于行驶的牵引力。之间以最小空隙布置的、在带1的上部股带5上的气动浮子2,由于它们的形状的变化而保证了在普通地面处牵引力的传递(图6)。
滑板4与地面27之间的空隙以及气动浮子2和宽的环形柔性承载带1的高弹性一起,提供了在地面的不规则物上方的无摇摆运动和通过拍岸波浪带到岸上的无震动离开以及从水中到冰上的离开。
在行驶过越野斜坡的时候,从带1的下部股带6通过气动浮子2到地面的牵引力传递,借助于将带1相对于浮子2到触地表面27的移动而实现;当这发生时,在浮子2之间的相互接触表面28变得倾斜(图7)。在相互接触表面28中的张力具有在行驶方向上定向的分量,该分量实现为两栖支撑和推进设备的牵引力。
为了刺激来自浮子2的相互接触表面28的倾斜的效果,加强部件21可以跨过带1附接在浮子2下方,这些加强部件21呈圆柱体/气压缸的形式,对于带1的上部股带5如图5所示。当从前部驱动轮7进行到履带外形的下部分段时,加强部件21看上去布置在气动浮子2后面,并且将它们在运动方向上向前按压。在气动浮子2上倾斜的带1的相当复杂过程,导致了相互接触表面28的显著倾斜(图7),这些气动浮子2由加强部件21倾斜。
在行驶过侧斜坡的时候,由车辆重量产生的斜坡剪切力由气动浮子2相对于地面27的联接力平衡。这个力由带1的下部股带6传递到两栖支撑和推进设备本体,该下部股带6抵靠横向外壳3的内部平壁14。加强部件21改进了两栖支撑和推进设备在宽的环形柔性承载带1的边缘处接收横向力的能力。
辊23或减摩耐磨板26减小了在带1的下部股带6与横向外壳3的内部平壁14之间的摩擦,并且防止竖直壁14、气动浮子及带1的边缘的磨损,保持了带1的宽度,这对于在侧斜坡上保持封闭气垫10中的空气压力是必要的。

Claims (5)

1.一种两栖支撑和推进设备,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呈三维划分平台(8)的形式;前部和/或后部驱动轮(7),所述前部和/或后部驱动轮安装在本体的前部端部和后部端部上,具有环形柔性承载带(1)以及多个气动浮子(2),该环形柔性承载带安装在驱动轮上并相对于三维划分平台(8)的外侧具有空隙,所述多个气动浮子横跨带(1)而布置并且彼此连接;横向外壳(3),这些横向外壳的平壁(14)以最小空隙与特定的柔性承载带(1)接合,从而与下部带股(6)的边缘形成密封部;封闭腔室(10),所述封闭腔室位于三维划分平台(8)的底部表面(15)与环形柔性承载带(1)的下部股带(6)之间的空隙中,从而形成气垫,该气垫由空气导管连接到高压气源;及推进马达,所述推进马达与前部和/或后部驱动轮(7)运动地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横向外壳(3)实现为带有内部平壁(14),从而形成装置的本体,并且从侧面限制所述封闭空腔(10),前部和/或后部驱动轮(7)通过端面联接而安装在这些侧面之间;三维划分平台(8)的横向壁(13)的边缘附接到横向外壳(3)的内部平壁(14);此外,三维划分平台以最小空隙和密封件而动态地联接到驱动轮(7);由此,与前部和/或后部驱动轮(7)一起包容三维划分平台(8)的环形柔性承载带(1)具有过大的长度,在三维划分平台的底部表面(15)与环形柔性承载带(1)的下部股带(6)之间形成上述气垫,对于海上摇晃的环境,该气垫的高度超过环形柔性承载带(1)的必要竖直减震行程;三维划分平台(8)被划分成不透水舱室(12),该不透水舱室容置推进马达、鼓风机以及空气导管,该推进马达具有传动装置;三维划分平台(8)的底部表面(15)布置在环形柔性承载带(1)的操作形状的上部包迹(17)上方,并且本体横向外壳(3)在它们的下部侧上设有滑板(4),滑板的高度布置成不低于非操作的带的形状的圆弧(20)的水平切线(19),该圆弧与环形柔性承载带(1)在不与行进表面(27)相接触的情况下的位置相对应;此外,压靠行进表面的气动浮子(2)的高度设置在限度内,从而当环形柔性承载带(1)的下部股带(6)位于其操作形状的上部包迹和下部包迹(17、18)之间时,保证了滑板(4)的空隙,排除了滑板(4)与行进表面(27)的小的不规则物的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呈气压缸形式的加强部件(21)横向地安装在宽的环形承载带(1)的外表面上,布置在气动浮子(2)下方,并使得它们的轴线相对于带股(5)的上部位置的气动浮子(2)的轴线在行驶方向上具有一些移位;此外,特定的气压缸安装成保证能够借助于减摩耐磨板(26)或辊(23)而将气压缸的端部(22)与本体的横向外壳(3)的内部平壁(14)动态地联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呈圆柱体形式的加强部件(21)横向地安装在宽的环形承载带(1)的外表面上,布置在气动浮子(2)下方,并且使它们的轴线相对于带股(5)的上部位置的气动浮子(2)的轴线在行驶方向上具有一些移位;此外,特定的圆柱体安装成保证能够借助于减摩耐磨板(26)或辊(23)而将圆柱体的端部(22)与本体的横向外壳(3)的内部平壁(14)动态地联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气动浮子(2)以圆柱形气动气囊的形式实现,并且安装成在它们之间具有最小空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气动浮子(2)的自由状态下的气动浮子中的压力低于在封闭腔室(10)的封闭气垫中的空气压力。
CN201180033571XA 2010-07-05 2011-06-23 两栖支撑和推进设备 Pending CN10300307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RU2010127717/11A RU2458800C2 (ru) 2010-07-05 2010-07-05 Амфибийное опорно-движитель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RU2010127717 2010-07-05
PCT/RU2011/000450 WO2012005626A1 (ru) 2010-07-05 2011-06-23 Амфибийное опорно-движитель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03075A true CN103003075A (zh) 2013-03-27

Family

ID=454414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33571XA Pending CN103003075A (zh) 2010-07-05 2011-06-23 两栖支撑和推进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CN (1) CN103003075A (zh)
CA (1) CA2786092A1 (zh)
RU (1) RU2458800C2 (zh)
WO (1) WO2012005626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12794A (zh) * 2016-07-18 2018-07-24 惠安县丽佳智能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多栖运输机器人
CN112009447A (zh) * 2020-09-21 2020-12-01 北京北方车辆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履带式车辆动力气垫行走装置
CN112498030A (zh) * 2019-12-13 2021-03-16 合同会社高德欧 二轮式移动装置
CN112960044A (zh) * 2021-02-02 2021-06-15 中国海洋大学 一种复合橇板式海底矿车行走装置
CN113339677A (zh) * 2021-06-29 2021-09-03 河北工业大学 一种水陆两栖管网机器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85900B (zh) * 2013-01-23 2015-09-30 长沙矿冶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深海稀软底质集矿机行走底盘
CN103498457A (zh) * 2013-09-23 2014-01-08 浙江海洋学院 一种海上除冰装置
RU2592754C1 (ru) * 2015-01-19 2016-07-27 Александр Юрьевич Тенищев Движитель с грузовой платформой на воздушной подушке
RU2621775C1 (ru) * 2016-04-22 2017-06-07 Федеральн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бюджетное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высше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Морско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имени адмирала Г.И. Невельского" Пневмоплица на гусеничной ленте амфибийного опорно-движительного устройства
CN109955665B (zh) * 2019-03-30 2022-10-18 刘石全 两栖推进器
CN111703263B (zh) * 2020-06-02 2024-08-20 蚌埠市神舟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两栖车首部的滑道式滑水板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024174A (en) * 1961-11-16 1966-03-30 Vickers Ltd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vehicles
US3951093A (en) * 1974-10-04 1976-04-20 Poche John M Amphibious air track vehicle
SU1616509A3 (ru) * 1983-10-19 1990-12-23 Фредрик Куллерво Бурмейстер (FI.) Ходова система с пневматической подушкой
RU2045414C1 (ru) * 1992-07-16 1995-10-10 Борис Семенович Перельман Вездеход-амфибия
CN101434181A (zh) * 2007-11-12 2009-05-20 吴登青 智能变形水陆两栖电动三维车船
CN201400059Y (zh) * 2009-05-06 2010-02-10 重庆金冠汽车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两栖全地形车的浮筒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900210A (en) * 1958-08-11 1959-08-18 Frederick L Parsons Ground traction unit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024174A (en) * 1961-11-16 1966-03-30 Vickers Ltd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vehicles
US3951093A (en) * 1974-10-04 1976-04-20 Poche John M Amphibious air track vehicle
SU1616509A3 (ru) * 1983-10-19 1990-12-23 Фредрик Куллерво Бурмейстер (FI.) Ходова система с пневматической подушкой
RU2045414C1 (ru) * 1992-07-16 1995-10-10 Борис Семенович Перельман Вездеход-амфибия
CN101434181A (zh) * 2007-11-12 2009-05-20 吴登青 智能变形水陆两栖电动三维车船
CN201400059Y (zh) * 2009-05-06 2010-02-10 重庆金冠汽车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两栖全地形车的浮筒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12794A (zh) * 2016-07-18 2018-07-24 惠安县丽佳智能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多栖运输机器人
CN112498030A (zh) * 2019-12-13 2021-03-16 合同会社高德欧 二轮式移动装置
CN112498030B (zh) * 2019-12-13 2024-02-02 合同会社高德欧 二轮式移动装置
CN112009447A (zh) * 2020-09-21 2020-12-01 北京北方车辆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履带式车辆动力气垫行走装置
CN112960044A (zh) * 2021-02-02 2021-06-15 中国海洋大学 一种复合橇板式海底矿车行走装置
CN113339677A (zh) * 2021-06-29 2021-09-03 河北工业大学 一种水陆两栖管网机器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RU2010127717A (ru) 2012-01-10
WO2012005626A1 (ru) 2012-01-12
RU2458800C2 (ru) 2012-08-20
CA2786092A1 (en) 2012-0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03075A (zh) 两栖支撑和推进设备
US9284001B2 (en) Buoyant track amphibious transporter and traction cells therefor
CN107298134A (zh) 一种自装卸履带运输车
CN101774409A (zh) 一种自适应海底复杂地形的复合轮式行走机构
CN109869174A (zh) 履带自移式临时支护操作台车
CN102390454A (zh) 海底全地形行走车
CN103863427B (zh) 全地形高速橡胶履带
CN201914341U (zh) 潮间带专用履带运输车
CN102632782A (zh) 高通过性车辆
CN214383337U (zh) 一种两栖船
CN104401192A (zh) 一种两栖挖掘机的履带装置
CN116291461A (zh) 一种深海采矿车防沉陷与脱困装置及其脱困方法
CN102009575B (zh) 潮间带专用履带运输车
CN112960044B (zh) 一种复合橇板式海底矿车行走装置
CN106223382B (zh) 一种多功能泥石流挖掘机
CN201517594U (zh) 浮箱式两栖行驶底盘链条张紧装置
CA1088597A (en) Captured air bubble arctic vehicle with ice cutters
CN206885190U (zh) 全地形履带运输车
CN114654949B (zh) 水陆两用车履带结构
CN102145642A (zh) 水陆浮具摩托车艇
CN201665137U (zh) 水陆浮具摩托车艇
CN201808609U (zh) 大吨位滩涂运输车
RU2592754C1 (ru) Движитель с грузовой платформой на воздушной подушке
CN202378651U (zh) 高通过性车辆
CN220220951U (zh) 一种履带式移动平台及机器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