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54949B - 水陆两用车履带结构 - Google Patents

水陆两用车履带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54949B
CN114654949B CN202210547688.XA CN202210547688A CN114654949B CN 114654949 B CN114654949 B CN 114654949B CN 202210547688 A CN202210547688 A CN 202210547688A CN 114654949 B CN114654949 B CN 11465494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body
assembly
driving
track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54768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654949A (zh
Inventor
王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Priority to CN202210547688.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654949B/zh
Publication of CN1146549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549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6549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549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FVEHICLES FOR USE BOTH ON RAIL AND ON ROAD; AMPHIBIOUS OR LIKE VEHICLES; CONVERTIBLE VEHICLES
    • B60F3/00Amphibious vehicles, i.e. vehicles capable of travelling both on land and on water; Land vehicles capable of travelling under water
    • B60F3/0007Arrangement of propulsion or steering means on amphibious vehicles
    • B60F3/0015Arrangement of propulsion or steering means on amphibious vehicles comprising track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水陆两用车履带结构,涉及车辆的技术领域,包括驱动组件、动力组件和履带结构,驱动组件包括前后设置的第一、第二驱动轴,第一、第二驱动轴之间设有连接轴,第一驱动轴同轴对称设有驱动齿轮,驱动齿轮外侧同轴设置有传动组件,第二驱动轴两侧同轴设置有传动组件;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驱动电机输出轴连接有动力齿轮,动力齿轮与驱动齿轮啮合;履带结构包括多个履带板,履带板与传动组件啮合;其特征在于,履带板包括第一基体,第一基体与传动组件啮合设置,第一基体远离传动组件一侧设有中空设置的第二基体,第二基体内部并排设置有多个减震组件。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震效果好、抓地能力强、稳定性好的水陆两用车履带结构。

Description

水陆两用车履带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车辆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水陆两用车履带结构。
背景技术
本部分的描述仅提供与本申请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而不构成现有技术。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目前,水陆两用车已经在许多国家开始应用,这些军用车能够适应水中的环境,它们结合了车与船的双重性能,既可像汽车一样在陆地上行驶穿梭,又可像船一样在水上泛水浮渡,具有水陆通行性能,可从行进中渡越江河湖海而不受桥或船的限制。
现有技术如公开号CN 104477269 A,名为《水陆两用车履带结构》的发明。此发明涉及车辆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水陆两用车履带结构,包括履带链和若干链齿,链齿设置于履带链上,链齿的中部两侧开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位于相对的位置,第一凹槽的外沿宽度大于第二凹槽的外沿宽度。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的设置是用于水陆两用车在水中行使时能快速排水,提高行进速度。第一凹槽的外沿宽度大于第二凹槽的外沿宽度是为了加固第一凹槽的壁厚,由于水主要冲击第一凹槽,因此需要利用与其相连的第二凹槽提供支撑力,避免链齿被水从中部冲断。加强筋的设置是为了使水陆两用车在水中行进时,避免排水时水直接冲击第二凹槽,形成阶梯缓冲压力,同时可以加强第二凹槽的强度。
应该注意,上面对技术背景的介绍只是为了方便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并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而阐述的。不能仅仅因为这些方案在本申请的背景技术部分进行了阐述而认为上述技术方案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震效果好、抓地能力强、稳定性好的水陆两用车履带结构。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水陆两用车履带结构,包括:
驱动组件,驱动组件包括前后设置的第一驱动轴和第二驱动轴,第一驱动轴和第二驱动轴之间设有连接轴连接,动力组件设置于第一驱动轴侧,第一驱动轴同轴对称设有驱动齿轮,驱动齿轮外侧同轴设置有传动组件,第二驱动轴两侧同轴设置有传动组件;
动力组件,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驱动电机输出轴连接有动力齿轮,动力齿轮与驱动齿轮啮合;
履带结构,履带结构包括多个履带板,履带板相互铰接连接,履带板与传动组件啮合;
履带板包括第一基体,第一基体与传动组件啮合设置,第一基体远离传动组件一侧设有第二基体,第二基体内部中空设置,第二基体内部并排设置有多个减震组件。
通过对水陆两用车履带结构整体的设计,采用驱动电机作为整体装置的动力,驱动电机所产生的动力通过动力齿轮和驱动齿轮的啮合传递至传动组件,传动组件与履带板的第一基体是啮合设置的,从而带动履带结构整体转动,进而实现履带结构在陆地移动,并且可以能够在水中通过履带结构的移动带动整体移动。第一基体和第二基体采用浮力材料,从而在整体装置在水中可以为整体装置实现浮力提供,同时第一基体和第二基体还可以在整体装置在陆地移动的过程中,吸收整体装置的震动,降低整体装置移动的颠簸感,提高人员的舒适性。通过在第二基体内并排设置有多个减震组件,可以将受力进行分散,可以防止第二基体与地面凸起接触的过程中使得第二基体局部应力过大从而导致第二基体破裂,从而可以应对多种地形;此外,可以进一步吸收整体装置在陆地行进过程中所产生的震动,降低在野外行进过程中所产生的颠簸感。
履带板包括第一基体,第一基体与传动组件啮合设置,啮合设置可以有效地防止第一基体产生磨损;同时,啮合设置可以增大第一基体与传动组件之间的受力面积,有效的降低单位面积所收到的压力,进而防止在压力过大的时候第一基体产生形变,提高了整体装置的载荷。进一步的,在第一基体与传动组件相对面设置有第一保护套,通过第一保护套可以降低第一基体的磨损,同时可以提高第一基体与传动组件啮合的过程中的流畅度,进而降低摩擦所产生的能量消耗,从而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此外,第一保护套可以进一步加强第一基体的强度,防止在整体装置产生较大的压力将第一基体挤压变形或断裂。
履带板之间通过啮合连接,在履带板相邻处中第二基体设有连接环,通过连接环将相近的履带板进行铰接连接。
更进一步的,在第二基体内填充有浮力材质。通过第二基体内部设置有浮力材料和减震组件的设置可以进一步增强整体装置的耐压强度,提高整体装置的整体负载重量,对于上部设备向下压的重力而言,可以降低第二基体的形变效果;此外,即使第二基体发生形变,可以通过第一基体以及减震组件使得第二基体形变较为均匀的向外形变,避免形变量不一致导致部件第二基体某部位受力集中出现破损;此外,通过在第二基体内部填充有浮力材质,可以极大的降低在行驶过程中,第二基体所产生的噪音,有利于提高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隐蔽性和舒适性。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示,第二基体外侧设置有凸出的防滑条,防滑条垂直于履带行进方向设置。
在第二基体外侧设置有凸出的防滑条,防滑条可以实现当第二基体外侧接触底面的过程中,防滑条与底面接触面积小会产生较大的压强,从而提高防滑条与底面的接触效果,进而起到防滑作用。防滑条会对地面产生较大压力,从而使得防滑条下压到地面上形成压痕,进而履带在地面行驶的平稳性得到提高避免打滑,当车辆从水中上岸后,通过防滑条的设计,可以有效的防止车辆在上岸有打滑;此外,通过防滑条的设置有助于提高履带在水中旋转的过程中提高的推力效果,从而提高装置在水中的移动速度。
更近一步的,在第二基体两侧也设置有凸出的防滑条。通过在第二基体两侧设置凸出的防滑条可以进一步提高在履带在水中旋转的过程中提高的推力效果;此外,当车辆在上岸过程中,若车辆陷入岸边,可以通过侧边的防滑条进一步增强与地面的摩擦,防止车辆陷入地面。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示,第二基体靠近外侧设有滚动柱体,漏在外面滚动柱体外侧设有摆动条,摆动条之间设有夹角,滚动柱体垂直于履带行进方向设置。
通过在第二基体外侧设置有滚动柱体,并在漏在外面滚动柱体外侧设有摆动条,通过设有夹角的摆动条,车辆在行进的过程中摆动条可以更好的与地面进行接触,从而提高与地面的接触效果,并且由于摆动条设置有夹角,可以避免摆动条对地面进行垂直下压,从而降低对地面的破坏。此外,在滚动主体上设置有摆动条,可以使得摆动条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摆动,可以更好的与不同的地形进行贴合,更好的与地面进行接触,进而拥有更好的抓地效果;此外,摆动条可以对滚动柱体做相应的保护,提高滚动柱体的使用寿命。通过对摆动条的设计,还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履带在水中的旋转的过程中提高的推力效果,由于摆动条可以在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摆动,可以根据不同大小水流调整摆动角度,进而从而提高装置在水中的移动速度。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示,第一基体与第二基体之间中部设置有缓冲块,缓冲块两侧设置有缓冲条。
当在陆地行驶过程中,缓冲块和缓冲条可以为第一基体和第二基体之间形成缓冲形变空间,当履带整体移动的过程中,第二基体会收到各个方向的冲击,通过缓冲块和缓冲条可以防止冲击进一步传到至第一基体,进而使得第一基体与传动组件之间产生较大的碰撞,从而降低了第一基体的磨损概率,同时防止第一基体与第二基体之间直接连接将第二基体所产生的噪音向上传播,提高了整体装置的舒适性;此外,缓冲块和缓冲条,可以消耗第二基体在行进过程中产生摆动的能量,进而避免影响上方的驱动组件;另外,通过缓冲条的设置,第二基体与第一基体之间不是固连,第二基体可以在范围内摆动进而有利于相邻的第二基体产生可活动的缝隙,对于在路面行驶过程中,当有石子进入到相邻第二基体之间,可以通过第二基体摆动促使石子从缝隙之中掉落。
当车辆在水中行驶时,水面波浪会对第二基体产生震动从而影响整体行进,缓冲条可以使得相邻的两个第二基体之间产生摆动,从而实现履带周围水面的波浪能量消耗,避免履带在水面的过量晃动。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示,传动组件包括传动轴,传动轴两侧设有传动基体,两个传动基体相对侧设有啮合槽;
啮合槽与第一基体配合设置。
通过咋传动轴两侧均设置有传动基体,两个相对的传动基体与第一基体配合,可以均衡第一基体压力,防止第一基体受力不均匀导致破损或断裂;此外,通过两个对称设置的传动基体可以对第一基体的位置进行控制,可以有效防止第一基体跑偏,进而降低履带跑偏的可能性;另外,通过对传动基体和第一基体的设置,可以降低在水中第一基体或传动基体被水草缠绕的概率。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示,减震组件包括交叉设置的第一加强杆和第二加强杆,第一加强杆和第二加强杆两端设置有加强块。
第二基体在接触底面时会产生相应的压力,导致第二基体突然压缩,在第二基体内的减震组件可以通过第一加强杆和第二加强杆降低第二基体的形变效果,防止在突然挤压的过程中第二基体破损;此外,通过设置有加强块,可以进一步平衡第二基体内部的压力,可以使第二基体底部在受到局部较大压力后对压力进行平衡,可以均衡受力,进而使得本装置可以适应更多的地形。
更进一步的,第一加强杆和第二加强杆采用液压杆。通过采用液压杆设计,当第二基体收到挤压后,第一加强杆和第二加强杆对第二基体的会跟随压缩后会使得第二基体产生较为均匀的向外形变,使第二基体可以承受更大的压力,进一步提高整体装置的负荷;此外,通过液压杆可以进一步吸收整体装置在行进过程中,第二基体与地面接触所产生的震动,提高整体装置的稳定性,同时还可以对驱动组件和动力组件进行减震保护,同时还可以对第二基体所产生的的噪音进行消除,有利于提高整体装置的消音效果。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示,驱动组件上设置有张紧组件,张紧组件包括第一压杆,第一压杆两侧设置有滚动体,第一压杆下方设置有拉伸弹簧一端,滚动体与履带结构滚动连接;
拉伸弹簧另一端连接连接轴。
通过第一压杆与连接轴之间设置的拉伸弹簧,可以对第一压轴进行下压,进而带动第一压杆两侧滚动体向下压,两侧的滚动体与履带结构滚动连接,从而实现对履带结构下压张紧。
通过张紧组件可以对履带结构进行张紧,提高履带与地面之间的接触效果,进而提高整体装置在陆地上行进效果;此外,通过在驱动组件上设置有张紧组件,通过对两侧的履带结构进行张紧,还可以吸收第一驱动轴侧动力组件所产生的的震动,以避免震动能量沿履带结构传递至第二驱动轴一端;滚动体与履带结构实现滚动连接,进而滚动体可以对履带结构表面实现清理,以保持履带表面洁净并降低履带跑偏的问题。
更进一步的,第一压杆连接有平行连接轴设置的第二压杆,所述第二压杆通过第三压杆与连接轴连接。通过第二压杆和第三压杆的设置,进一步对驱动组件进行位置固定,进一步提高对履带结构的张紧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水陆两用车履带结构整体示意图;
图2为水陆两用车履带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3为水陆两用车履带结构另一角度示意图;
图4为履带板与传动组件配合示意图;
图5为履带板与传动组件配合正视示意图;
图6为履带板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1中履带板剖视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2中履带板剖视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1履带板第二基体另一角度剖视图;
图10为实施例3水陆两用车履带结构整体示意图;
图11为实施例3水陆两用车履带结构整体正视体示意图;
图12为张紧组件示意图。
附图标号:驱动组件100,第一驱动轴101,第二驱动轴102,连接轴103,驱动齿轮104,传动组件110,传动轴111,传动基体112,啮合槽113,动力组件200,驱动电机210,动力齿轮211,履带结构300,履带板310,第一基体311,第二基体312,连接环313,减震组件320,第一加强杆321,第二加强杆322,加强块323,防滑条330,滚动柱体340,摆动条341,缓冲块350,缓冲条351,张紧组件400,第一压杆410,滚动体420,拉伸弹簧430,第二压杆440,第三压杆450。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和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2、3、9所示,水陆两用车履带结构,包括:
驱动组件100,驱动组件100包括前后设置的第一驱动轴101和第二驱动轴102,第一驱动轴101和第二驱动轴102之间设有连接轴103连接,动力组件200设置于第一驱动轴101侧,第一驱动轴101同轴对称设有驱动齿轮104,驱动齿轮104外侧同轴设置有传动组件110,第二驱动轴102两侧同轴设置有传动组件110;
动力组件200,驱动组件100包括驱动电机210,驱动电机210输出轴连接有动力齿轮211,动力齿轮211与驱动齿轮104啮合;
履带结构300,履带结构300包括多个履带板310,履带板310相互铰接连接,履带板310与传动组件110啮合;
履带板310包括第一基体311,第一基体311与传动组件110啮合设置,第一基体311远离传动组件110一侧设有第二基体312,第二基体312内部中空设置,第二基体312内部并排设置有多个减震组件320。
通过对水陆两用车履带结构整体的设计,采用驱动电机210作为整体装置的动力,驱动电机210所产生的动力通过动力齿轮211和驱动齿轮104的啮合传递至传动组件110,传动组件110与履带板310的第一基体311是啮合设置的,从而带动履带结构300整体转动,进而实现履带结构300在陆地移动,并且可以能够在水中通过履带结构300的移动带动整体移动。第一基体311和第二基体312采用浮力材料,从而在整体装置在水中可以为整体装置实现浮力提供,同时第一基体311和第二基体312还可以在整体装置在陆地移动的过程中,吸收整体装置的震动,降低整体装置移动的颠簸感,提高人员的舒适性。通过在第二基体312内并排设置有多个减震组件320,可以将受力进行分散,可以防止第二基体312与地面凸起接触的过程中使得第二基体312局部应力过大从而导致第二基体312破裂,从而可以应对多种地形;此外,可以进一步吸收整体装置在陆地行进过程中所产生的震动,降低在野外行进过程中所产生的颠簸感。
履带板310包括第一基体311,第一基体311与传动组件110啮合设置,啮合设置可以有效地防止第一基体311产生磨损;同时,啮合设置可以增大第一基体311与传动组件110之间的受力面积,有效的降低单位面积所收到的压力,进而防止在压力过大的时候第一基体311产生形变,提高了整体装置的载荷。进一步的,在第一基体311与传动组件110相对面设置有第一保护套,通过第一保护套可以降低第一基体311的磨损,同时可以提高第一基体311与传动组件110啮合的过程中的流畅度,进而降低摩擦所产生的能量消耗,从而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此外,第一保护套可以进一步加强第一基体311的强度,防止在整体装置产生较大的压力将第一基体311挤压变形或断裂。
履带板310之间通过啮合连接,在履带板310相邻处中第二基体312设有连接环313,通过连接环313将相近的履带板310进行铰接连接。
更进一步的,在第二基体312内填充有浮力材质。通过第二基体312内部设置有浮力材料和减震组件320的设置可以进一步增强整体装置的耐压强度,提高整体装置的整体负载重量,对于上部设备向下压的重力而言,可以降低第二基体312的形变效果;此外,即使第二基体312发生形变,可以通过第一基体311以及减震组件320使得第二基体312形变较为均匀的向外形变,避免形变量不一致导致部件第二基体312某部位受力集中出现破损;此外,通过在第二基体312内部填充有浮力材质,可以极大的降低在行驶过程中,第二基体312所产生的噪音,有利于提高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隐蔽性和舒适性。
如图4、5、6、7所示,第二基体312外侧设置有凸出的防滑条330,防滑条330垂直于履带行进方向设置。
在第二基体312外侧设置有凸出的防滑条330,防滑条330可以实现当第二基体312外侧接触底面的过程中,防滑条330与底面接触面积小会产生较大的压强,从而提高防滑条330与底面的接触效果,进而起到防滑作用。防滑条330会对地面产生较大压力,从而使得防滑条330下压到地面上形成压痕,进而履带在地面行驶的平稳性得到提高避免打滑,当车辆从水中上岸后,通过防滑条330的设计,可以有效的防止车辆在上岸有打滑;此外,通过防滑条330的设置有助于提高履带在水中旋转的过程中提高的推力效果,从而提高装置在水中的移动速度。
更近一步的,在第二基体312两侧也设置有凸出的防滑条330。通过在第二基体312两侧设置凸出的防滑条330可以进一步提高在履带在水中旋转的过程中提高的推力效果;此外,当车辆在上岸过程中,若车辆陷入岸边,可以通过侧边的防滑条330进一步增强与地面的摩擦,防止车辆陷入地面。
如图7所示,第一基体311与第二基体312之间中部设置有缓冲块350,缓冲块350两侧设置有缓冲条351。
当在陆地行驶过程中,缓冲块350和缓冲条351可以为第一基体311和第二基体312之间形成缓冲形变空间,当履带整体移动的过程中,第二基体312会收到各个方向的冲击,通过缓冲块350和缓冲条351可以防止冲击进一步传到至第一基体311,进而使得第一基体311与传动组件110之间产生较大的碰撞,从而降低了第一基体311的磨损概率,同时防止第一基体311与第二基体312之间直接连接将第二基体312所产生的噪音向上传播,提高了整体装置的舒适性;此外,缓冲块350和缓冲条351,可以消耗第二基体312在行进过程中产生摆动的能量,进而避免影响上方的驱动组件100;另外,通过缓冲条351的设置,第二基体312与第一基体311之间不是固连,第二基体312可以在范围内摆动进而有利于相邻的第二基体312产生可活动的缝隙,对于在路面行驶过程中,当有石子进入到相邻第二基体312之间,可以通过第二基体312摆动促使石子从缝隙之中掉落。
当车辆在水中行驶时,水面波浪会对第二基体312产生震动从而影响整体行进,缓冲条351可以使得相邻的两个第二基体312之间产生摆动,从而实现履带周围水面的波浪能量消耗,避免履带在水面的过量晃动。
如图4、5所示,传动组件110包括传动轴111,传动轴111两侧设有传动基体112,两个传动基体112相对侧设有啮合槽113;
啮合槽113与第一基体311配合设置。
通过咋传动轴111两侧均设置有传动基体112,两个相对的传动基体112与第一基体311配合,可以均衡第一基体311压力,防止第一基体311受力不均匀导致破损或断裂;此外,通过两个对称设置的传动基体112可以对第一基体311的位置进行控制,可以有效防止第一基体311跑偏,进而降低履带跑偏的可能性;另外,通过对传动基体112和第一基体311的设置,可以降低在水中第一基体311或传动基体112被水草缠绕的概率。
如图7、9所示,减震组件320包括交叉设置的第一加强杆321和第二加强杆322,第一加强杆321和第二加强杆322两端设置有加强块323。
第二基体312在接触底面时会产生相应的压力,导致第二基体312突然压缩,在第二基体312内的减震组件320可以通过第一加强杆321和第二加强杆322降低第二基体312的形变效果,防止在突然挤压的过程中第二基体312破损;此外,通过设置有加强块323,可以进一步平衡第二基体312内部的压力,可以使第二基体312底部在受到局部较大压力后对压力进行平衡,可以均衡受力,进而使得本装置可以适应更多的地形。
更进一步的,第一加强杆321和第二加强杆322采用液压杆。通过采用液压杆设计,当第二基体312收到挤压后,第一加强杆321和第二加强杆322对第二基体312的会跟随压缩后会使得第二基体312产生较为均匀的向外形变,使第二基体312可以承受更大的压力,进一步提高整体装置的负荷;此外,通过液压杆可以进一步吸收整体装置在行进过程中,第二基体312与地面接触所产生的震动,提高整体装置的稳定性,同时还可以对驱动组件100和动力组件200进行减震保护,同时还可以对第二基体312所产生的的噪音进行消除,有利于提高整体装置的消音效果。
实施例2:
如图8所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水陆两用车履带结构,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
第二基体312靠近外侧设有滚动柱体340,漏在外面滚动柱体340外侧设有摆动条341,摆动条341之间设有夹角,滚动柱体340垂直于履带行进方向设置。
通过在第二基体312外侧设置有滚动柱体340,并在漏在外面滚动柱体340外侧设有摆动条341,通过设有夹角的摆动条341,车辆在行进的过程中摆动条341可以更好的与地面进行接触,从而提高与地面的接触效果,并且由于摆动条341设置有夹角,可以避免摆动条341对地面进行垂直下压,从而降低对地面的破坏。此外,在滚动主体上设置有摆动条341,可以使得摆动条341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摆动,可以更好的与不同的地形进行贴合,更好的与地面进行接触,进而拥有更好的抓地效果;此外,摆动条341可以对滚动柱体340做相应的保护,提高滚动柱体340的使用寿命。通过对摆动条341的设计,还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履带在水中的旋转的过程中提高的推力效果,由于摆动条341可以在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摆动,可以根据不同大小水流调整摆动角度,进而从而提高装置在水中的移动速度。
实施例3:
如图10、11、12所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水陆两用车履带结构,与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
驱动组件100上设置有张紧组件400,张紧组件400包括第一压杆410,第一压杆410两侧设置有滚动体420,第一压杆410下方设置有拉伸弹簧430一端,滚动体420与履带结构300滚动连接;
拉伸弹簧430另一端连接连接轴103。
通过第一压杆410与连接轴103之间设置的拉伸弹簧430,可以对第一压轴进行下压,进而带动第一压杆410两侧滚动体420向下压,两侧的滚动体420与履带结构300滚动连接,从而实现对履带结构300下压张紧。
通过张紧组件400可以对履带结构300进行张紧,提高履带与地面之间的接触效果,进而提高整体装置在陆地上行进效果;此外,通过在驱动组件100上设置有张紧组件400,通过对两侧的履带结构300进行张紧,还可以吸收第一驱动轴101侧动力组件200所产生的的震动,以避免震动能量沿履带结构300传递至第二驱动轴102一端;滚动体420与履带结构300实现滚动连接,进而滚动体420可以对履带结构300表面实现清理,以保持履带表面洁净并降低履带跑偏的问题。
更进一步的,第一压杆410连接有平行连接轴103设置的第二压杆440,所述第二压杆440通过第三压杆450与连接轴103连接。通过第二压杆440和第三压杆450的设置,进一步对驱动组件100进行位置固定,进一步提高对履带结构300的张紧效果。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说明,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原则范围内所做的任何修改、补充或类似方式替代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4)

1.水陆两用车履带结构,包括:
驱动组件(100),所述驱动组件(100)包括前后设置的第一驱动轴(101)和第二驱动轴(102),所述第一驱动轴(101)和第二驱动轴(102)之间设有连接轴(103)连接,所述第一驱动轴(101)同轴对称设有驱动齿轮(104),所述驱动齿轮(104)外侧同轴设置有传动组件(110),所述第二驱动轴(102)两侧同轴设置有传动组件(110);
动力组件(200),所述动力组件(200)设置于第一驱动轴(101)侧,所述驱动组件(100)包括驱动电机(210),所述驱动电机(210)输出轴连接有动力齿轮(211),所述动力齿轮(211)与驱动齿轮(104)啮合;
履带结构(300),所述履带结构(300)包括多个履带板(310),所述履带板(310)相互铰接连接,所述履带板(310)与传动组件(110)啮合;
其特征在于,所述履带板(310)包括第一基体(311),所述第一基体(311)与传动组件(110)啮合设置,所述第一基体(311)远离传动组件(110)一侧设有第二基体(312),所述第二基体(312)内部中空设置,所述第二基体(312)内部并排设置有多个减震组件(320);
所述传动组件(110)包括传动轴(111),所述传动轴(111)两侧设有传动基体(112),两个所述传动基体(112)相对侧设有啮合槽(113);
所述啮合槽(113)与第一基体(311)配合设置;
所述减震组件(320)包括交叉设置的第一加强杆(321)和第二加强杆(322),所述第一加强杆(321)和第二加强杆(322)两端设置有加强块(323);
所述第一加强杆(321)和第二加强杆(322)采用液压杆;
所述驱动组件(100)上设置有张紧组件(400),所述张紧组件(400)包括第一压杆(410),所述第一压杆(410)两侧设置有滚动体(420),所述第一压杆(410)下方设置有拉伸弹簧(430)一端,所述滚动体(420)与履带结构(300)滚动连接;
所述拉伸弹簧(430)另一端连接连接轴(10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水陆两用车履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基体(312)外侧设置有凸出的防滑条(330),所述防滑条(330)垂直于履带行进方向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水陆两用车履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基体(312)靠近外侧设有滚动柱体(340),漏在外面所述滚动柱体(340)外侧设有摆动条(341),所述摆动条(341)之间设有夹角,滚动柱体(340)垂直于履带行进方向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水陆两用车履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体(311)与第二基体(312)之间中部设置有缓冲块(350),所述缓冲块(350)两侧设置有缓冲条(351)。
CN202210547688.XA 2022-05-20 2022-05-20 水陆两用车履带结构 Active CN11465494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47688.XA CN114654949B (zh) 2022-05-20 2022-05-20 水陆两用车履带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47688.XA CN114654949B (zh) 2022-05-20 2022-05-20 水陆两用车履带结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54949A CN114654949A (zh) 2022-06-24
CN114654949B true CN114654949B (zh) 2022-09-02

Family

ID=820380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547688.XA Active CN114654949B (zh) 2022-05-20 2022-05-20 水陆两用车履带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654949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77725A (zh) * 2018-01-28 2018-06-19 浙江大学 一种基于履带式运动吸附的船舶通气减阻装置
CN210011813U (zh) * 2019-04-02 2020-02-04 安徽延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履带行走机构的减震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239182A1 (en) * 2001-07-09 2004-12-02 Chung-Chul Lee Track-shoe of amphibious caterpillar vehicle
FR3066171B1 (fr) * 2017-05-15 2020-05-15 Nexter Systems Chenille destinee a equiper un vehicule
CN208085842U (zh) * 2017-07-31 2018-11-13 广东省智能制造研究所 一种履带式爬壁机器人
CN107662660B (zh) * 2017-08-10 2020-05-19 湖南农夫机电有限公司 一种履带拖拉机的履带张紧机构
CN107696788A (zh) * 2017-11-23 2018-02-16 许昌市定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液压减震轮胎
CN208682967U (zh) * 2018-08-07 2019-04-02 浙江久运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橡胶履带
KR102302445B1 (ko) * 2020-01-23 2021-09-14 이충철 수륙양용 무한궤도 차량
CN111585511A (zh) * 2020-05-29 2020-08-25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光伏组件清洁机器人的运动框架结构
CN113954981B (zh) * 2021-11-19 2023-10-13 江苏鸿昌高端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组合式履带的双滚轮式传动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77725A (zh) * 2018-01-28 2018-06-19 浙江大学 一种基于履带式运动吸附的船舶通气减阻装置
CN210011813U (zh) * 2019-04-02 2020-02-04 安徽延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履带行走机构的减震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54949A (zh) 2022-06-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482196C (en) Sprocket wheel and endless track system for high speed multi-terrain vehicles
US4953921A (en) Ground engaging surface for endless tracks, wheels and tires
US6334496B1 (en) Crawler device for a crawler type vehicle
CN107521282A (zh) 一种全地形自适应减震车轮
US20080258550A1 (en) Hybrid Combination of Rubber Track with Road Wheels for a Vehicle
US7425044B2 (en) Guide horn structure for endless track of high speed multi-terrain vehicles
CN103003075A (zh) 两栖支撑和推进设备
CN103863427B (zh) 全地形高速橡胶履带
CN114654949B (zh) 水陆两用车履带结构
CN103568698A (zh) 多类别地理环境行走踏板轮
CN102632782A (zh) 高通过性车辆
AU586902B2 (en) Ground engaging surface for endless tracks, wheels and tyres
KR101877642B1 (ko) 자전거의 완충력을 향상시킨 노펑크 타이어 구조
CN104401192A (zh) 一种两栖挖掘机的履带装置
AU2018273028B2 (en) Track elements for forming a continuous over tyre track with strength enhancement structure
CN217456160U (zh) 一种减震效果好的机械用履带
CN213228915U (zh) 一种减震防撞式橡胶履带轮
CN220130237U (zh) 一种橡胶履带底盘结构
RU2738500C1 (ru) Амфибийное транспортное средство (варианты)
CN200967397Y (zh) 双驱动浮箱履带式水陆两用施工机械底盘
CN218662131U (zh) 一种履带行走结构
US3902765A (en) Tension control for flexible tire connectors
CN203567454U (zh) 多类别地理环境行走踏板轮
CN202378651U (zh) 高通过性车辆
RU2745724C2 (ru) Роликовое средство передвижения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