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89150B - 羽毛球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羽毛球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89150B
CN102989150B CN201210460186.XA CN201210460186A CN102989150B CN 102989150 B CN102989150 B CN 102989150B CN 201210460186 A CN201210460186 A CN 201210460186A CN 102989150 B CN102989150 B CN 10298915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eather
plant
hair
hollow billet
bla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46018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989150A (zh
Inventor
戴见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Sancai Sports Good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Sancai Sports Good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Sancai Sports Goods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hui Sancai Sports Good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10460186.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989150B/zh
Publication of CN1029891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89150A/zh
Priority to PCT/CN2013/081041 priority patent/WO2014026561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9891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891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ultivation Of Plants (AREA)
  • Soil Working Impl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羽毛球的制造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模塑成型具有一组植毛杆和一组植毛管的一植毛架,每所述植毛管分别一体地形成于对应的所述植毛杆的一端;(b)将所述植毛架安装于一被固定的球头;和(c)将一组羽毛叶片的植入头分别植入对应的植毛管内。也可以在所述植毛架上植入羽毛叶片后,再将植有所述羽毛叶片的植毛架安装于所述球头上。所述方法还包括步骤(d):将天然羽毛按照一裁剪模型的要求裁剪得到所述羽毛叶片。该方法有机器参与操作,提高了羽毛球的生产效率,制得的羽毛球具有模塑成型的植毛架,从而保证羽毛球形成稳定一致的锥度,保证羽毛球的质量。

Description

羽毛球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羽毛球制造方法,特别涉及一种机器参与生产羽毛球的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羽毛球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球头和一组羽毛。其中,球头是由软木或者塑料制成的球管状体,并在其上预设一组与羽毛数量相等的插孔,供羽毛的毛梗插入。相对于羽毛球的球头,羽毛球的羽毛制作过程显得比较困难。羽毛球所用的羽毛至少要经过挑选,漂白,裁剪三道工序,才能将天然的鹅毛或鸭毛制作成为一只合格的羽毛球用的羽毛。
在分别制作球头和羽毛的过程中,尽管有机器的参与。但是,将制作好的羽毛插接在球头上,这最为关键的一环,却全部是依靠手工制作,需要将羽毛一根一根的插在球头上,而且,在16根羽毛与球头之间,加注胶水,而胶水的需要有一个固化时间;当它固化后,再在16根羽毛的毛杆上,缠绕二道线。为了让这二道线能相对地固定在毛杆的特定位置上,同时,对毛杆有一定的支撑作用,需要在二道线上涂上二遍以上的胶水,而每涂一遍胶水,都需要一定的固化时间。如此,一只羽毛球的制作耗费的时间可想而知,羽毛球制作效率的低下也可想而知。
然而,传统羽毛球制作工艺除了效率低下,更严重的问题是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将羽毛插接在球头上看似很容易,但问题是:在插接时,不能保证羽毛球的锥度相对一致,不能保证每两根相邻羽毛的毛尖在同一水平线上的间距一致,也不能保证相邻两根羽毛叶片的夹角一致。而这些关键的问题都是考量一个羽毛球质量的关键指标,但是在传统的羽毛球制作过程中,只能凭借工人的直觉和经验来控制。
因此,不同熟练程度的工人制作的羽毛球的质量差别非常大,即便是同一工人在不同时间制作的羽毛球的都会有较大的差别。
另外,在传统羽毛球制作工艺中,还有两个必不可少的步骤就是缠线和施胶。缠线是在羽毛插接在球头上以后,为了保持每两根相邻羽毛的毛梗在同一纬线上的间距一致,以及控制羽毛球身的锥度,需要在羽毛的毛梗上交叉缠绕上线以形成一条加强筋,一只羽毛球一般有两条加强筋,也就是说会有两次缠线,这样使所有羽毛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锥体;施胶是在缠线后,对羽毛的毛梗和球头的插接部,以及毛梗和加强筋的结合部用胶加以固化,使毛梗和球头,毛梗和加强筋紧密地粘接在一起,最终形成一个羽毛球。
缠线和施胶也基本上完全是依靠手工,其效率之低下也可想而知,但最大的问题还是无法保证羽毛球的质量,在缠线的过程中,工人只是大致的觉得锥度符合要求就可以,羽毛毛梗在同一纬线上的间距也是经过目测觉得大致相同就可以;施胶的过程中,工人用刷子对羽毛的毛梗和球头的插接部,以及毛梗和加强筋的结合部刷胶,刷胶是否均匀,以及所用胶量的多少,全靠工人的经验和直觉,所以,经常出现羽毛球球身超重以及不平衡的情况。所以,传统的羽毛球制作工艺基本凭借手工,其生产效率非常低下,且通过制作的羽毛球的质量也无法得到保证。
另外,市场有用人造羽毛制成的羽毛球,其工艺不需要上述的复杂的天然羽毛的缠线,施胶的植毛步骤。但是,由人造羽毛制成的羽毛球毕竟无法与天然羽毛制成的羽毛球相比,因为其羽翼部分不可能达到像天然羽毛的羽翼的那样的外形和产生在羽毛球在空中飞行时的理想效果。也就是说,虽然人工羽毛球可以做到很高的飞行统一性,但实际飞行特性和天然羽毛球之间总是有一点差距。目前还没有一种人工羽毛能够在重量和韧性及飞行特性方面能够媲美天然羽毛。天然羽毛能在击球以后通过毛叶的开合来达到最短时间的调头动作,对飞行路线影响更小。人工羽毛在这方面显得无能为力,只能利用风阻特性和毛杆的韧性来调整调头动作。所以很多时候会发现,人工羽毛球在击球后的瞬间摇摆都会相当厉害,直至一定距离后飞行路线才会回复为直线。
传统羽毛球叶片多采用天然羽毛,以鹅或鸭翅膀上的翎毛为主。生长在不同部位的羽毛弯度、厚度、毛杆粗细等都会有所不同。只能通过筛选程序把羽毛球外观、色泽基本一致的羽毛定在同一个级别。即使同一个级别的羽毛,毛杆的粗细程度以及弯度弓度还是难以掌握。而且天然羽毛因采集地区不同,各采集点的羽毛质量参差不齐。采集回来的羽毛也必须经过处理,清洗、晾晒、贮藏;期间 毛杆内油脂成分不断流失、氧化,进一步影响到使用质量。这样就造成每根羽毛之间的重量落差比较大,影响飞行时的整体平衡。而且天然羽毛容易受到气候等因素影响,往往在出厂时候性能达标的产品在后期使用却变成摇摆球的可能。
因此,也需要一种羽毛球和羽毛球的制造方法,其既能利用天然羽毛的羽翼的优良特性,又能减少甚至去除天然羽毛的毛杆粗细弯度弓度不一致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发明内容
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羽毛球的制造方法,其通过机器操作,提高了羽毛球的生产效率,保证羽毛球的质量。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羽毛球的制造方法,其减少或去除手工操作,实现自动化生产羽毛球。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羽毛球的制造方法,植毛架通过模塑成型,从而保证羽毛球形成稳定一致的锥度。也就是说,植毛架的植毛杆呈辐射状沿着一个中心轴对称地排列,保证植毛杆与中心轴呈均一的角度,并且相邻的植毛杆间距相等,从而保证羽毛球的羽毛相对于中心轴呈均一倾斜角度地排列,并且在同一纬线上的相邻两片羽毛的间隔相等,而不需要手工缠线或其他措施来保持羽毛的锥度一致。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羽毛球的制造方法,当植毛架安装于球头上时,球头处于被固定或被夹持状态,植毛架和球头的重心位于两者的中心线上,当所有羽毛安装于植毛架后,整个羽毛球的重心位于其中心线上,使得羽毛球在空中得以平稳地飞行。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羽毛球的制造方法,其将羽毛毛梗植入植毛管中,使羽毛的羽翼位于对应植毛杆的延长线上,也就是说羽毛的羽翼从植毛杆共平面地延伸,使植毛杆相当于羽毛的毛梗部分,从而减少了所需羽毛毛梗的长度,从而减少需要使用的羽毛的长度。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羽毛球的制造方法,其将植毛杆大致制作成类似羽毛球的毛梗形状,其具有大致片状外表面,当羽毛安装于植毛架上时,羽毛的羽翼与植毛杆共平面地设置,从而在羽毛球在空中飞行时,风对羽毛球的推力沿着羽翼与植毛杆传递到球头,使受力平衡均匀,减少球头的摆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羽毛球的制造方法,其羽毛的植入步骤可以采用手工进行,在本发明中也可以采用植毛机进行,该步骤包括通过将羽毛定位于植毛管上方,抓住羽毛球的毛梗并将羽毛叶片的毛梗插入对应的植毛管,从而使羽毛叶片的毛梗固定在植毛管中。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羽毛球的制造方法,相比于传统手工操作边植入羽毛边施胶,本发明可以先在植毛管中利用施胶机器施胶,然后再将羽毛叶片植入植毛管,整个过程简单高效,减少人力的参与。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羽毛球的制造方法,其将植毛架的定位部与球头采用压入配合来连接,十分方便,并且可以在植毛架与羽毛叶片制作成一体后再与球头连接,从而在运输或储存过程中,只将植毛架与羽毛叶片连接在一起,而球头在实际使用场地或销售场地再组装,从而更方便大规模的运输储存羽毛球。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羽毛球的制造方法,其将天然羽毛裁剪成羽毛叶片,羽毛叶片的插入头植入对应的植毛管中,从而充分利用天然羽毛的羽翼的优势,又利用植毛架来减少天然羽毛的毛梗的不利影响,得到更具优良性能的羽毛球。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羽毛球的制造方法,其中植毛架因为是模塑成型,植毛架的锥角,形状,尺寸大致一性,从而保证了整个羽毛球的一致性,传统羽毛球的羽毛叶片的毛梗的一部分由植毛杆来替代,从而保证了羽毛球飞行的平衡性,减少摇摆球产生的机率。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羽毛球的制造方法,其工艺简单,成本降低,提高羽毛球的生产效率,可以大规模地采用机器生产。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羽毛球的制造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模塑成型具有一组植毛杆和一组植毛管的一植毛架,每所述植毛管分别一体地形成于对应的所述植毛杆的一端;
(b)将所述植毛架安装于一被固定的球头;和
(c)将一组羽毛叶片的植入头分别植入对应的植毛管内。
步骤(c)可以在步骤(b)之前完成,也就是说,所述植毛架上植入羽毛叶片后,再将植有所述羽毛叶片的植毛架安装于所述球头上。
所述方法还包括步骤(d):将天然羽毛按照一裁剪模型的要求裁剪得到所述羽毛叶片。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由天然羽毛制成羽毛叶片再由羽毛叶片制成羽毛球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天然羽毛的检测步骤示意图。
图3A是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由天然羽毛制成羽毛叶片的裁剪步骤示意图。
图3B是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羽毛球的制作工艺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羽毛球的分解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羽毛球的固定球头步骤示意图。
图6A和图6B是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羽毛球的制得植毛架步骤示意图。
图7A和图7B是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羽毛球的球头与植毛架安装前后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羽毛球的植入羽毛步骤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羽毛球的制作方法的变形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其中羽毛叶片可以分多次一次几片地植入植毛管。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羽毛球的制作方法的变形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其中羽毛叶片植入植毛架后,再安装到球头上。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羽毛球的制作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由天然羽毛10制成羽毛球1000。因为每根天然羽毛10的毛梗11的粗细、弯度及弓度与羽翼12的形状尺寸都不一样,所以需要先对天然羽毛10进行裁剪,以得到合适的羽毛叶片100,然后由羽毛叶片100制成羽毛球1000。图1示出的是一支未经加工的天然羽毛10,一般为鹅羽毛或鸭羽毛,其包括毛梗11和毛梗11两边的羽翼12,毛梗11上定义四个面:正面10a,背面10b,左面10c和右面10d,其中,我们将有羽翼12生发的左面10c 和右面10d称之为羽翼生发面。毛梗11较平滑的一面称为正面10a,毛梗11向外突出的一面称为背面10b。沿着所述毛梗11在羽翼生发面中的左面10c或右面10d方向发生的弯曲,定义为弯度,毛梗11沿着正面10a或背面10b方向发生的弯曲,定义为弓度。
在图2中,x轴,y轴,z轴可分别代表三维坐标系中的三个方向,弯度指的是天然羽毛10的毛梗11沿着x轴和y轴所在的平面的方向上产生的偏移,而弓度指的是天然羽毛10的毛梗11沿着x轴和z轴所在的平面的方向上产生的偏移。
一根天然羽毛10可以被裁剪成至少一根羽毛叶片100,典型地,一根天然羽毛10可以被裁剪成两根羽毛叶片100,得到的羽毛叶片100将用于制作一个羽毛球1000。其中,天然羽毛10被加工成羽毛叶片100后,将具有大致相同的预定的长度,宽度,弯度以及弓度等的多根羽毛叶片100挑选出来制作羽毛球1000。也就是说,为了保证羽毛球1000的一致性,必须保证羽毛叶片100的物理参数的一致性。
如图2所示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从天然羽毛10加工成羽毛叶片100之前需要进行检测。在本优选实施例中,首先智能处理器启动一个检测装置对天然羽毛10进行检测。如图2中所示,在一个三维检测模型中,可得出羽毛的毛梗11的长度、宽度、弓度、弯度,以及羽翼12的宽度和形状等数据。不合格的羽毛在该步骤中即被检出,例如羽翼12有损坏或毛梗11有损坏。
智能处理器与一个裁剪模型相联接,裁剪模型是由若干个参数组组成,每一个参数组由多个参数组成。这些参数例如可以包括需要通过裁剪得到的羽毛叶片100的长度范围、毛梗植入部111的末端的宽度范围、毛梗部110的弯度范围以及弓度范围等,每项参数都有预定的范围,然后将检测装置得到的天然羽毛10的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如果这些数据落入到现有的预定模型中的某个参数组中,则根据该参数组的要求进行裁剪天然羽毛10。
具有毛梗11和羽翼12的一根天然羽毛10被裁剪成具有毛梗部110和羽翼部120的羽毛叶片100,羽毛叶片100的一端的毛梗部110形成有一个植入部111,以用于植入一个羽毛植入装置的容纳定位槽,该羽毛植入装置至少包括一个球头和形成一个羽毛球的其他必要的部件。该植入部111部分的两侧是没有羽翼的。羽毛叶片100被裁剪成具有预定的长度L和预定的植入部111末端的宽度W。 在图3A中,该长度L指的是沿x轴方向的距离,该宽度W指的是沿y轴方向的距离。一般来说,该长度L和该宽度W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例如在一个典型的实例中,长度L为47mm,宽度W为2.1mm。如图3A中所示,羽毛叶片100的植入部111也可以裁剪成具有预定的长度,这需要根据植入的深度以及该羽毛植入装置的具体结构进一步确定。也就是说,在一些实施例中,植入部111可以是具有较短的长度的一个植入头,其只需要能够植入对应的该容纳定位槽即可。而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植入部111具有较长的长度,且其端部用于植入对应的该容纳定位槽,而另外的部分在一个羽毛球1000中是用加强筋等固定元件来缠绕固定的。
值得一提的是,每个参数组里的各项参数的范围值都是根据实际需要而确定的,所以可以根据需要去将天然羽毛10裁剪成所需的羽毛叶片100。也可以根据天然羽毛10的具体条件,通过这个步骤将其归为适合裁剪的那一类。
系统还包括一个能量流裁剪装置,在智能处理器将天然羽毛10的数据与预设的羽毛叶片的裁剪模型的多个参数组中的各项参数进行对比后,然后自动匹配出与之最接近的那种裁剪模型的参数组,然后智能处理器向能量流裁剪装置发出指令,所述能量流裁剪装置就会按照所述羽毛叶片模型的数据对所述羽毛10进行裁剪,最后形成与对应的裁剪模型接近的羽毛叶片100。该能量流可以是激光或其他高压流体如水。在本实施例中,能量流裁剪装置是一个激光切割机。
也就是说,天然羽毛10经所述检测装置检测后,根据一系列参数的要求裁剪成合适的羽毛叶片100后备用,以用于后续的加工工艺从而最终制成羽毛球1000。
本发明提供一种羽毛球的制造方法,该羽毛球为三段式羽毛球,如图4所示,其包括一球头1100,一植毛架1200和一组由上述天然羽毛10裁剪得到的羽毛叶片100,其结构在本申请人的在先中国专利申请200910044168.1,201010226568.7,201110028436.8,以及201110418724.4中已过揭露,这些专利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的方式全部合并在本申请中。
本发明的羽毛球与现有技术中的羽毛球有显著区别,传统的羽毛球没有植毛架,是将羽毛的毛梗直接插接在球头上,传统羽毛球属于两段式羽毛球,也就是说传统羽毛球只包括羽毛和球头。其还需要通过缠线的方式来保持羽毛球的形状和锥度。
本发明的羽毛球其锥度均一,并且不需要手工缠线。更具体地,本发明的植毛架1200安装在球头1100上,并且其包括一组植毛杆1210和对应设置在每个植毛杆一端的植毛管1220,植毛杆1210沿着植毛架1200中心轴呈辐射状对称地排列。每个羽毛叶片100优选为天然羽毛叶片,其包括毛梗部110和羽翼部120,由上述裁剪方法得到。毛梗部110植入对应的植毛管1220中,从而使羽毛叶片100延伸于对应的植毛杆1210。
下面介绍本发明的羽毛球的制造方法并进一步说明羽毛球的结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羽毛球的制造方法。
如图4和图9所示。先准备好一球头1100,球头可以由硬质塑料、泡沫塑料、软木制成,优选地,球头1100由天然软木材料制得。球头1100第一端1110具有半球体,使得羽毛球在空中飞行时能旋转,并且受风的推力均匀,第二端1120具有平表面,以用于安装植毛架1200。
球头1100与植毛架1200可以有多种连接方式,其只要植毛架1200能稳定固定在球头1100上。并且球头1100预先被固定在一个位置,固定的方式可以不釆用传统羽毛球制作过程中的手工固定的方式,其可以是被夹持,被保持在定位孔中等形式,当然也可以是采用手工固定的方式。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在球头1100上开一个定位槽1130。如图3所示,优选地,定位槽1130沿着球头1100第二端1120的外边缘设置,并呈环状。也就是说,利用一个开槽机在球头1100的第二端1120上设置一个环形定位槽1130,环形定位槽1130设置在第二端1120的表面的外边缘,将球头1100的第二端1120形成一个圆环体1121和一个凸起1122。环形定位槽1130形成于圆环体1121和凸起1122之间,以供安装植毛架1200,其在下面的描述中进一步揭露。
值得一提的是,这样开环形槽的目的是为了供植毛架安装时能呈对称地设置,使羽毛球的重心集中在羽毛球中心线上,羽毛球飞行时更平稳。也就是说,本发明的球头1100也可以在第二端1120设置呈中心对称的多个定位槽,植毛架1200上有对应的定位架,其插入定位槽,从而使球头1100与植毛架1200连接在一起。但是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定位槽1130呈环状设置。
本发明的植毛架1200为预先模塑形成,也就是说,在一个模具中一次 成型,这样的模塑方法比如挤压模塑法,注射模塑法等。模塑法得到包括一组植毛杆1210和一组植毛管1220的植毛架1200。植毛杆1210与植毛架1200的中心轴呈一角度地辐射状地排列,并且相邻的植毛杆1210之间的间距相等。植毛管1220形成于植毛杆1210的一端,并且各自具有一个定位容纳槽1221以用于羽毛叶片100的毛梗部110插入。
在本实施例中,模塑成形的植毛架1200还包括一体成形的基底1230和从基底1230延伸的定位部1240。如图6A和图6B所示,植毛杆1210一端从基底1230呈辐射状延伸,另一端设有植毛管1220。基底1230优选为一圆片状,定位部1240优选为一环形体,其靠近基底1230边缘向外延伸。值得一提的是,定位部1240的位置设置成将基底1230划分为一主区域1231和一余边区域1232。也就是说,定位部1240在基底1230上的环形轨迹,设置在基底1230外周边向内一定距离处,从而使基底1230形成主区域1231和余边区域1232。
如图5所示,将植毛架1200的定位部1240以形体配合或压入配合的方式插入球头1100的定位槽1130中,使植毛架1200与球头1100连接在一起。在该过程中,当然还可包括施胶的步骤,其可以通过手工在将植毛架1200的定位部1240插入定位槽1130后进行涂胶。在本发明中,在上面开槽的步骤后,再通过一个施胶机向定位槽1130中注入预定量的胶水,然后将植毛架1200压入球头1100的定位槽1130,从而使植毛架1200固定在球头1100上。该步骤所用胶水可以是树脂胶水或化学胶水,优选树脂胶水。
值得一提的是,定位槽1130的宽度与环形定位部1240的宽度大致相同,也可以稍大或稍小一些。例如,环形定位部1240的宽度也可稍大于定位槽1130的宽度,从而环形定位部1240与定位槽1130形成过盈配合。在本实施例中,定位部1240包括一主体1241和一环状凸缘1242从主体1241向外延伸。在压合步骤中,凸缘1242卡合于定位槽1130中,在定位部1240的凸缘1242,球头1100第二端1120的圆环体1121,基底1230的余边区域1232之间形成一个间隙,该间隙中充满胶水。也就是说,该结构给球头1100和植毛架1200的定位部1240之间提供了个存储胶水的空间,使储存在其中的胶水能够稳固地连接球头1100和植毛架1200。
可以预料到的是,定位部1240的长度与球头1100内的定位槽1130的 深度基本相等,使基底1230完全贴合于球头1100的第二端1120的平整表面上。值得一提的是,基底1230上余边区域1232压向球头1100的环状体1121的表面上,这样可以防止定位槽1130中的胶水的溢出。基底1230紧密贴合于凸起1122的外表面。如图6A所示,在环形定位部1240与基底1230之间实质上形成一个容腔1250,所述凸起1122容纳于容腔1250中。值得一提的是,容腔1250的内径可以稍大于凸起1122的直径,从而在容腔1250与凸起1122之间充满胶水,以使得凸起1122与环形定位部1240得以紧密稳固地粘合在一起。
在植毛架1200的定位部1240被插入球头1100的定位槽1130中后,植毛架1200与球头1100形成一体连接,并且定位部1240在定位槽1130中均匀分布,使得形成的结构的重心位于其中心区域。也就是说,当植毛架1200安装于球头1100上时,球头1100处于被固定或被夹持状态,植毛架1200和球头1100的重心位于两者的中心线上,当所有羽毛叶片100安装于植毛架1200后,整个羽毛球的重心位于其中心线上,使得羽毛球在空中得以平稳地飞行。而在现有技术中,没有植毛架1200,羽毛直接通过手工安装在球头上,因为球头不能保证处于固定的位置,不能保证每一根羽毛与羽毛球的中心线所形成的角度相等,也不能保证羽毛球的重心正好位于其中心线上,而是可能有所偏移,从而使羽毛球在空中的可能会有摆动。
植毛架1200与球头1100的连接可以有别的方式,例如植毛架1200有一个突起部,球头有一个接收槽,该突起部嵌埋入该接收槽中。本发明在这个方面并不受到限制。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植毛架1200是一体形成,每一个植毛杆1210的角度一致,相邻的植毛杆1210间距一致,也就说,每两个相邻的植毛杆1210之间形成的角度也一致。相比于传统的羽毛球使用缠线不能保持羽毛球全部羽毛一致地排列,本发明的羽毛球能很容易地得到均一的锥度。
还值得一提的是,在植毛架1200成形时,还可一体形成有多个增强筋1260,例如在本发明中,植毛架1200上形成有三个增强筋1261,1262,1263,即一头端增强筋1261,一中间增强筋1262,一尾端增强筋1263。头端增强筋1261从基底1230延伸,中间增强筋1262位于植毛架1200的大致中间区域,尾端增强筋1263位于靠近植毛管1220处。实质上,每个头端增强筋1261,中间增强筋1262,尾端增强筋1263包括若干个增强筋子段,每个增强筋子段位于相邻的植毛杆1210或植毛管1220之间。
每相邻的尾端增强筋子段之间具有一个植毛管1220,尾端增强筋子段的外侧表面与植毛管1220的外侧平齐。相邻的尾端增强筋子段对之间的植毛管1220起到固定作用,从而使羽毛的毛梗部110得以能稳固地插入植毛管1220中。
这些增强筋1260保持羽毛球在空中飞行受推力作用时,植毛架1200整体不会变形,同时,通过提供增强筋,也可以调整植毛架1200的重量,进而控制整个羽毛球的重量。
值得一提的是,植毛架1200的植毛杆1210大致形成与天然羽毛的毛梗的形状,相比于现有技术,不是圆细形的杆,而是加宽了尺寸,如图中所示,每植毛杆1210包括一片状延长主体1211。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各个植毛杆1210的内侧,设置有一个加强肋1212,加强肋1212大致垂直地从片状延长主体1211的内侧延伸,从而在羽毛球在空中飞行时,进入植毛架1200的空气的推力作用于各个加强肋1212上,使植毛架1200有较佳的转动效果,从而使羽毛球能更好地旋转。
需要说明的是,植毛杆1210和植毛管1220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例如植毛杆1210和植毛管1220的数量可以是14,16,18,20。另外,本发明的植毛杆1210和植毛管1220可以这样形成:形成多个植毛杆1210,每个植毛杆1210在尾端具有增大部分,该增大部分中设置有定位容纳槽1221供羽毛球的毛梗部110插入。也就是说,植毛管1220尾端部分设置定位容纳槽1221以形成植毛管1220。
值得一提的是,植毛杆1210可以对应设置有多个植毛管1220,如一个植毛杆1210的尾端设置有两个植毛管1220。植毛管1220与对应的植毛杆1210可以位于同一条直接线上从而位于同一平面。不过,植毛管1220与对应的植毛杆1210也可以没有位于同一平面。
如图6所示,在植毛架1200与球头1100安装在一起后,将羽毛叶片100植入对应的植毛管1220中。在植入步骤前,挑选好合适的多根羽毛叶片100,并且将羽毛叶片100的毛梗部110裁剪到合适的长度,以用于分别插入到植毛管1220。具体地,毛梗部110上留有一个植入头111,植入头 111为毛梗部110伸出羽毛球1000的羽翼21的部分,植毛管1220的管深大致与植入头111的长度一致,例如这个长度植毛管的深度大约在3~10mm。当植入头111插入植毛管1220时,羽毛球1000的正面朝外设置,也就是说,毛梗部110凸出羽翼部120的那一面朝外设置。
值得一提的是,植毛架1200的多个植毛管1220的多个对应的定位容纳槽1221可以以这样的方式安排:当多个羽毛叶片100的植入头111被植入对应的定位容纳槽1221后,一个羽毛叶片100的羽翼部120与相邻的一个羽毛叶片100的羽翼部120部分重叠。也就是说,每个定位容纳槽1221与植毛架1200的中心线形成均一的角度,使多个羽毛叶片100在被植入后错落有致的排列。
值得一提的是,植毛杆1210和羽翼部120在同一平面上,从而植毛杆1210和羽翼部120同时受风的推动,风对植毛杆1210和羽翼部120的推力在同一平面上,植毛杆1210和羽翼部120同步旋转,共同带动球头1100跟着旋转,以缩短球头1100的被动推力和球头1100之间的距离,减轻球头1100因被动旋转而产生的摆动。
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的是,通过调整植毛架1200的尺寸和羽毛叶片100的尺寸,来获得一个最佳的效果。具体地,可以调整植毛架1200的植毛杆1210的长度与羽毛叶片100的长度,来调整羽毛球的整体性能。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植毛杆1210的长度与羽毛叶片100的羽翼部120的长度的比例可以为1:2或1:3。这个比例只作为举例,而不限制本发明。
也就是说,植毛架1200的植毛杆1210可以位于羽毛叶片100的毛梗部110的延长线上,从而充当羽毛叶片100的毛梗,羽毛的羽翼部120与植毛杆1210共平面地延伸,从而减少了所需羽毛叶片100的毛梗部110的长度,从而减少整个羽毛叶片100的长度,整个植毛架1200与羽毛叶片100有较佳的整体性能。
具体地,在羽毛叶片100的植入步骤中,先将每个植毛管1220中注入预定量的胶水,然后将羽毛叶片100的毛梗部110的植入头111插入到对应的植毛管1220中。当然也可以先将羽毛叶片100的毛梗部110的植入头111部分插入到对应的植毛管1220中,然后再向每个植毛管1220中注入预定量的胶水以固化。
值得一提的是,本发明中的植入步骤可以采用植毛机进行,其先将羽毛叶片100的植入头111对准植毛管1220,比如羽毛叶片100被定位于植毛管1220的 上方或也可以水平方向地对齐,使然后导引羽毛叶片100的植入头111进入植毛管1220,完成一片羽毛叶片100的植入操作。采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将预定数目如16或18支羽毛叶片100与对应的16或18个植毛管1220相连接。
值得一提的是,羽毛叶片100可以一片片地在植入对应的植毛管1220,也可以同时在几个植毛管1220中分别植入羽毛叶片100。图7显示一种分四次植入羽毛叶片100的例子。在植毛架1200具有16个植毛杆1210时,在第一次植入步骤中,将第1,5,9,13个植毛管中分别植入一根羽毛叶片100,然后在第二次植入步骤中,将第2,6,10,14个植毛管中分别植入一根羽毛叶片100,然后在第在三次植入步骤中,将第3,7,11,15个植毛管中分别植入一根羽毛叶片100,最后在第在四次植入步骤中,将第4,8,12,16个植毛管中分别植入一根羽毛叶片100。
也就是说,在通过植毛机工作时,植毛机提供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工位,可以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植毛管1220中分别植入羽毛叶片100,然后调整植毛架1200的位置,使未植入羽毛叶片100的植毛管1220位于植毛机的工位处,以进行植入羽毛的步骤,重复上面的步骤,直到所有植毛管1220中都植入羽毛叶片100。
如图8所示,根据一个变形实施方式,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将羽毛叶片100先植入对应的植毛管1220,形成具有羽毛叶片100的植毛架1200,然后再将该具有羽毛叶片100的植毛架1200与球头1100连接。这样做的有益效果是,可以将植好羽毛叶片100的植毛架1200封装备用,因为没有连接到球头1100,从而占用的体积空间较小,方便储存和运输。在销售地或使用场地,再进行球头1100的安装。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各个步骤可以在一条工作线上完成,也就是说,在完成一个在前步骤后,便经由一个传送装置传送到一个后续步骤中,从而整个工艺可以实现自动化生产羽毛球。例如,在图9中所示的工艺中,通过一个传送装置分别将球头1100传送到一个开槽机,在球头1100上开一个定位槽1130,然后将开槽的球头1100传送到一个施胶机对定位槽1130施胶,然后再传送到下一工序,将植毛架1200压入球头1100,通过定位槽1130与定位部1240的结合使球头1100与植毛架1200连接在一起,接着带有植毛架1200的球头1100再被传送到一个施胶机进行施胶,然后再被传 送到一个植毛机中将羽毛叶片100一片片植入对应的植毛架1200的植毛管1220中,最后,可以在羽毛球的球头1100上第二端1120处经由一个贴带机缠一层绿色的胶带,便得到一个完整的羽毛球。
在上述工作线中,两个施胶的步骤也可以分别在球头1100与植毛架1200连接步骤和羽毛叶片100植入步骤之后进行,只需要能够产生足够的粘合固化作用即可。
另外,该工作线可以布置成环状。具体地,传送装置可以被布置成呈环状地循环传送承裁物,上述的开槽机,施胶机,植毛机,贴带机等装置可以在该工作线上呈环状地排列,从而将一个球头1100置于该传送装置上时,该传送装置承载着球10其分别经过开槽,定位槽1130施胶,连接植毛架1200,植毛管施胶,植毛,贴胶带的步骤,最终得到一个完整的羽毛球。而因为该工作线布置成环状,在上一个羽毛球的制作过程在进行加工步骤时,后一个羽毛球的制作过程相应准备进入该加工步骤。例如,上一个羽毛球在在将植毛架1200连接到球头1100上时,后一个羽毛球的制作工艺进行的步骤是将后一个羽毛球工艺中的球头1100进行开槽,这样整个工作线系统循环利用,简单高效。
参照图10所示,在该工作线上,也可以先将羽毛叶片100植入植毛架1200对应的植毛管1220中,再将植毛架1200与球头1100连接,从而制得一个羽毛球。也即是说,在传送装置上,将一个植毛架1200先进入施胶,植入羽毛,然后再与一个开槽的球头1100压合,从而完成一个羽毛球的制造。
在植毛机植入羽毛叶片100的步骤中,可以一次向一个植毛管1220植入一片羽毛,然后转动植毛架1200的位置,或植毛机植入工位的位置,然后植入下一片羽毛。可选择地,值得一提的是,在羽毛叶片100植入对应植毛管1220的步骤中,植毛机可以提供多个工位,进行多片羽毛的同时植毛。例如在分四次植入羽毛叶片100的例子中。植毛架1200具有16个植毛杆1210,在第一次植入步骤中,将植毛机的四个工位分别对准植毛架1200的第1,5,9,13个植毛管,然后可以同时分别在这些植毛管中植入一根羽毛叶片100。然后,将植毛架1200与球头1100的结合体转动位置,或者将植毛机转动位置,以使植毛机的四个工位分别对准植毛架1200的第2,6,10,14个植毛管,重复 上述步骤直到全部植毛管1220中都被植入羽毛叶片100。
在上述工作线上,值得一提的是,植毛架1200是预先模塑成型的。也即是说,在一个模具中直接成型带有植毛杆1210,植毛管1220,基底1230,定位部1240等结构的植毛架1200,然后在该工作线上直接用来加工,以与球头1100连接并在植毛管1220中植入羽毛叶片100。
值得一提的是,本发明制得的羽毛球,其利用了天然羽毛10的羽翼12的优良特性又能避免毛梗10的不利影响。具体地,天然羽毛10制成的羽毛叶片100保留了由天然羽毛10的羽翼12制得的羽翼部120,从而可以利用其开合达到最短时间的调头。而天然羽毛10的毛梗11因为粗细程度以及弯度弓度都不一样。而且天然羽毛因采集地区不同,各采集点的羽毛质量参差不齐。采集回来的羽毛也必须经过处理时其油脂成分不断流失、氧化,进一步影响到使用质量,从而影响飞行时的整体平衡。在本发明中,通过引入植毛架1200,利用模塑成形的并且可以完全达到质地均一的植毛杆1210来代替弯度弓度都不一样的羽毛叶片100的毛梗部110部分,从而避免了天然羽毛10的毛梗10带来的不利影响,以进一步提高羽毛球的质量。
值得一提地是,植毛架1220上的定位容纳槽1221可以设置成与羽毛叶片100相匹配的渐细的孔径,这样,可以使得在羽毛叶片100的植入头111植入到定位容纳槽1221中时,可以向定位容纳槽1221中均匀施胶,从而进一步保证羽毛球的均一性和飞行的稳定性。
从而,参考图1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羽毛球的制造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模塑成型具有一组植毛杆1210和分别与植毛杆1210一体成形的一组植毛管1220的植毛架1200;
(b)将植毛架1200安装于一球头1100;和
(c)将一组羽毛叶片100的植入头111分别植入对应的植毛管1220内,以形成一个羽毛球。
上述步骤并没有先后顺序,在另外的实施例中,步骤(c)可以在步骤(b)之前,也即先将一组羽毛叶片100与植毛架1200连接,再将植好羽毛叶片100的植毛架1200安装于球头1100。
当然,该方法还包括将天然羽毛10制成羽毛叶片100的步骤,也即是 该方法还包括步骤(d):将天然羽毛10按照一个裁剪模型的要求裁剪成羽毛叶片100。
具体地,所述步骤(d)包括步骤:
(d.1)藉由至少一个检测装置对天然羽毛10进行检测,以确定天然羽毛10的一系列物理参数;
(d.2)提供所述裁剪模型,所述裁剪模型包括多个预定参数组,所述预定参数组各自包括多个预定参数,将所述一系列物理参数与所述裁剪模型中的所述多个预定参数组中的所述多个预定参数进行比较,以使所述一系列物理参数与所述多个预定参数组匹配出一个最合适的参数组;和
(d.3)藉由一个能量流裁剪装置根据所述最合适的参数组的要求对天然羽毛10的毛梗11和羽翼12进行裁剪,从而得到羽毛叶片100。
所述一系列物理参数包括天然羽毛10的长度、所述羽翼的形状、所述毛梗的宽度、弯度、以及弓度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预定参数包括对应的需要通过裁剪得到的羽毛叶片100的长度范围、羽翼部120的形状、毛梗植入部111的末端的宽度范围、毛梗部110的弯度范围以及弓度范围。
在该步骤(a)中,植毛杆1210与植毛架1200的中心轴呈一角度地辐射状地排列,并且相邻的植毛杆1210之间的距离相等。这样,最终形成的羽毛球具有一致的锥度。
在该步骤(a)中,植毛架1200一体成形有基底1230和从基底1230延伸的定位部1240,使植毛杆1210一端从基底1230呈辐射状延伸,另一端设有植毛管1220。
这样,因为植毛架1200上提供了一个定位部1240,将植毛架1200安装于球头1100的步骤(b)包括步骤:
(b.1)在球头1100内形成一个定位槽1130;和
(b.2)将植毛架1200的定位部1240与定位槽1130配合,使植毛架1200与球头1100一体连接。
优选地,步骤(b.2)中的配合方式为用胶水粘结,从而步骤(b)包括一个施胶步骤:向定位槽1130中注入适量胶水,该注入胶水的步骤可以在步骤植毛架1200的定位部1240插入定位槽1130之前或之后。
也就是说,步骤(b.2)可以包括:向定位槽1130中注入适量胶水,然后将植毛架1200的定位部1240插入定位槽1130中;或者将植毛架1200的定位部1240插入定位槽1130中,然后向定位槽1130中注入适量胶水以使定位部1240固定在定位槽1130中。
基底1230优选为一圆片状,定位部1240优选为一环形体,其靠近基底1230边缘向外延伸,定位槽1130为一环形槽。定位槽1130的宽度与环形定位部1240的宽度大致相同,定位槽1130的深度与环形定位部1240的长度大致相同,这些尺寸在合理的允许范围内可以稍大些或稍小些。
在该步骤(a)中,定位部1240的连接于基底1230的位置最好设置成将基底1230划分为一主区域1231和一余边区域1232。
在步骤(b)中,定位槽1130由球头1100一端的环状体121和凸起1122界定形成,基底1230上余边区域1232压向球头1100的环状体121的表面上,这样可以防止定位槽1130中的胶水的溢出。基底1230紧密贴合于凸起1122的外表面。
如果本发明在一条工作线上进行,该工作线配置有一个传送装置,那么在步骤(b)之前还包括步骤:将球头1100藉由一传送装置被传送到一预定位置,以用于与植毛架1200安装。相应地,在步骤(c)之前,包括步骤:将带有植毛架1200的球头1100被传送到一预定位置,以供羽毛叶片100的连接。
在步骤(c)中,先将每个植毛管1220中注入预定量的胶水,然后将羽毛叶片100的毛梗部110的植入头111插入到对应的植毛管1220中,或者,先将羽毛叶片100的毛梗部110的植入头111部分插入到对应的植毛管1220中,然后再向每个植毛管1220中注入预定量的胶水以固化。
本发明中的植入步骤可以采用植毛机进行,从而步骤(c)包括:
(c.1)将羽毛叶片100与植毛管1220竖直地或水平地对齐,使羽毛叶片100的植入头111对准植毛管1220;和
(c.2)然后将羽毛叶片100的植入头111插入植毛管1220。
值得一提的是,羽毛叶片100可以一片片地在植入对应的植毛管1220,在一个羽毛叶片100植入一个对应的植毛管1220后,在该传送装置上,转动植毛架1200,以使下一个植毛管1220的位置对准一个下一个羽毛叶片100的位置, 然后将该下一个羽毛叶片100植入该对应的下一个植毛管1220。
当然,羽毛叶片100的植入可以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步骤进行,一次可以同时植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羽毛叶片100。
在本发明中,植毛架1200的植毛杆的数量可以是10、11、12,13,14,15,16,17,18,19,20等,对应地,羽毛叶片100的数量可以是10、11、12,13,14,15,16,17,18,19,20等。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图中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发明。
由此可见,本发明之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的予以实现。本发明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予以展示和说明,在不背离所述原理下,实施方式可作任意修改。所以,本发明包括了基于权利要求精神及权利要求范围的所有变形实施方式。

Claims (30)

1.一种羽毛球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模塑成型具有一组植毛杆和一组植毛管的一植毛架,每所述植毛管分别一体地形成于对应的所述植毛杆的一端;
(b)将所述植毛架安装于一被固定的球头;和
(c)将一组羽毛叶片的植入头分别植入对应的植毛管内;
其中在所述步骤(a)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步骤(d):确定一天然羽毛的一系列物理参数,将所述一系列物理参数与一个裁剪模型中的多个预定参数组的多个预定参数进行比较,以使所述一系列物理参数与多个所述预定参数组匹配出一个最合适的参数组,将所述天然羽毛按照所述最合适的参数组的要求裁剪成所述羽毛叶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在所述步骤(b)之前,从而先将每所述羽毛叶片与所述植毛架连接,再将植好所述羽毛叶片的所述植毛架安装于所述球头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d)包括步骤:
(d.1)藉由至少一个检测装置对所述天然羽毛进行检测,以确定所述天然羽毛的一系列物理参数;
(d.2)提供所述裁剪模型;和
(d.3)藉由一个能量流裁剪装置根据所述最合适的参数组的要求对所述天然羽毛的毛梗和羽翼进行裁剪,从而得到所述羽毛叶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系列物理参数包括所述天然羽毛的长度、所述羽翼的形状、所述毛梗的宽度、弯度、以及弓度中的至少一个。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参数包括对应的需要通过裁剪得到的所述羽毛叶片的长度范围、羽翼部的形状、毛梗植入部的末端的宽度范围、毛梗部的弯度范围以及弓度范围。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a)中,所述植毛架一体成形有一基底和从所述基底延伸的一定位部,使每所述植毛杆一端设有所述植毛管,另一端从所述基底呈辐射状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包括步骤:
(b.1)在所述球头内形成一个定位槽;和
(b.2)将所述植毛架的定位部与所述球头的所述定位槽配合,以使所述植毛架与所述球头一体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2)包括步骤:
向所述定位槽中注入预定量胶水,然后将所述植毛架的所述定位部插入所述定位槽中;或者
将所述植毛架的所述定位部插入所述定位槽中,然后向所述定位槽中注入预定量胶水以使所述定位部固定在所述定位槽中。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c)中:
先将每所述植毛管中注入预定量的胶水,然后将每所述羽毛叶片的毛梗部的所述植入头插入到对应的所述植毛管中;或者
先将每所述羽毛叶片的毛梗部的所述植入头插入到对应的所述植毛管中,然后再向每所述植毛管中注入预定量的胶水以在所述植毛管中固化所述植入头。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c)中:
先将每所述植毛管中注入预定量的胶水,然后将每所述羽毛叶片的毛梗部的所述植入头插入到对应的所述植毛管中;或者
先将每所述羽毛叶片的毛梗部的所述植入头插入到对应的所述植毛管中,然后再向每所述植毛管中注入预定量的胶水以在所述植毛管中固化所述植入头。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还包括步骤:
(c.1)将每所述羽毛叶片的所述植入头对准所述植毛管;和
(c.2)将每所述羽毛叶片的所述植入头插入所述植毛管。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还包括步骤:
(c.1)将每所述羽毛叶片的所述植入头对准所述植毛管;和
(c.2)将每所述羽毛叶片的所述植入头插入所述植毛管。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c.1)中,每所述羽毛叶片垂直地或水平地对准所述植毛管。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还包括步骤:
在所述羽毛叶片中的一个羽毛叶片被植入对应的所述植毛管中的一个植毛管后,转动所述植毛架,以使所述植毛管中的下一个植毛管的位置对准所述羽毛叶片中的下一个羽毛叶片的位置,然后将所述下一个羽毛叶片植入所述对应的下一个植毛管。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还包括步骤:
在所述羽毛叶片中的一个羽毛叶片被植入对应的所述植毛管中的一个植毛管后,根据相邻两所述植毛杆夹角的大小,转动所述植毛架,以使所述植毛管中的下一个植毛管的位置对准所述羽毛叶片中的下一个羽毛叶片的位置,然后将所述下一个羽毛叶片植入所述对应的下一个植毛管。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羽毛叶片的植入分为至少两个步骤进行,每个所述步骤中同时在至少两个所述植毛管中分别植入对应的所述羽毛叶片。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羽毛叶片的植入步骤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植毛工位,在一个所述植毛工位上向至少一个所述植毛管中植入对应的所述羽毛叶片后,然后将之转到下一个所述植毛工位,并且在下一个所述植毛工位上再进行植入所述羽毛叶片的步骤。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b)之前还包括步骤:将所述球头藉由一传送装置传送到一预定位置,并且以球头中心线为轴线,钻一个与所述植毛架的所述定位部直径一致的环形定位槽,以用于与所述植毛架安装就位。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c)之前,包括步骤:将带有所述植毛架的所述球头藉由所述传送装置被传送到一预定位置,以用于与所述羽毛叶片连接。
2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所述植毛杆与所述植毛架的中心轴呈一角度地辐射状地排列,并且相邻的两所述植毛杆之间的夹角保持均一。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所述植毛杆与所述植毛架的中心轴呈一角度地辐射状地排列,并且相邻的两所述植毛杆之间的夹角保持均一。
2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为圆片状,所述定位部为一环形体,所述定位部靠近所述基底边缘向外延伸,所述定位槽为一环形槽。
2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为圆片状,所述定位部为一环形体,所述定位部靠近所述基底边缘向外延伸,所述定位槽为一环形槽。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的连接于所述基底的位置设置成将所述基底划分为一主区域和一余边区域,在所述步骤(b)中,所述定位槽将所述球头一端界定形成一环状体和一凸起,当所述植毛架安装于所述球头时,所述基底上所述余边区域压向所述球头的所述环状体的表面上,所述基底紧密贴合于所述凸起的外表面。
2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植毛架的所述一组植毛杆的数量是10、11、12,13,14,15,16,17,18,19,20,对应地,所述一组羽毛叶片的数量是12,13,14,15,16,17,18,19,20。
26.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植毛架的所述一组植毛杆的数量是10、11、12,13,14,15,16,17,18,19,20,对应地,所述一组羽毛叶片的数量是12,13,14,15,16,17,18,19,20。
2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植毛架的所述一组植毛杆的数量是10、11、12,13,14,15,16,17,18,19,20,对应地,所述一组羽毛叶片的数量是12,13,14,15,16,17,18,19,20。
2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所述羽毛叶片被插入对应的所述植毛管后,每所述羽毛叶片的羽翼部与对应的所述植毛杆位于同一平面。
29.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被固定的球头采用手工握持的方式固定或不采用手工握持的方式固定。
30.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羽毛叶片选自天然鸭毛和天然鹅毛的一种。
CN201210460186.XA 2012-08-11 2012-11-14 羽毛球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298915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460186.XA CN102989150B (zh) 2012-11-14 2012-11-14 羽毛球的制造方法
PCT/CN2013/081041 WO2014026561A1 (zh) 2012-08-11 2013-08-08 一种羽毛球的制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460186.XA CN102989150B (zh) 2012-11-14 2012-11-14 羽毛球的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89150A CN102989150A (zh) 2013-03-27
CN102989150B true CN102989150B (zh) 2019-08-20

Family

ID=479185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460186.XA Active CN102989150B (zh) 2012-08-11 2012-11-14 羽毛球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98915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026561A1 (zh) * 2012-08-11 2014-02-20 Dai Jianlin 一种羽毛球的制造方法
CN103520889A (zh) * 2013-08-31 2014-01-22 安徽省无为县正大羽毛制品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羽毛球加工方法
CN104436593B (zh) * 2013-09-12 2019-05-07 戴见霖 一种羽毛球羽毛片智能化加工系统及方法
CN103933715A (zh) * 2014-04-04 2014-07-23 安徽华翎羽毛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嫁接式羽毛球的制造工艺
JP5976907B1 (ja) * 2015-08-17 2016-08-24 株式会社コスモ精機 バドミントン用シャトル
CN206777772U (zh) * 2015-12-25 2017-12-22 戴见霖 羽毛球球头施胶装置
CN107303427A (zh) * 2016-04-21 2017-10-31 安徽三才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三段式羽毛球
CN108079525B (zh) * 2017-11-28 2020-07-31 安徽省蓝翔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羽毛球寿命的羽毛形状甄选系统
CN108036957B (zh) * 2017-11-28 2020-05-19 安徽省蓝翔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一种羽毛球羽毛裁剪模具检测方法
CN108014475A (zh) * 2018-01-17 2018-05-11 安徽三才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一种一体成型的羽毛球植毛架
KR102055629B1 (ko) * 2019-06-04 2020-01-14 옥우영 배드민턴용 셔틀콕용 깃털 및 이를 이용한 배드민턴용 셔틀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24677A (zh) * 2000-05-23 2001-12-05 陈呈瑞 羽毛球的羽片的加热矫直方法
CN101745207A (zh) * 2008-12-08 2010-06-23 绍兴九州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环保型羽毛球及其制造方法
CN201871202U (zh) * 2009-12-08 2011-06-22 戴见霖 一种羽毛球叶片
JP2011218093A (ja) * 2010-04-14 2011-11-04 Nanshin Kagaku Kogyo Kk バドミントン用シャトルコック、シャトルコック用羽根、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463676A (zh) * 2010-11-10 2012-05-23 王宏源 精工类鹅毛羽球及其制造方法
CN102764497A (zh) * 2012-08-11 2012-11-07 戴见霖 一种羽毛球的制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24677A (zh) * 2000-05-23 2001-12-05 陈呈瑞 羽毛球的羽片的加热矫直方法
CN101745207A (zh) * 2008-12-08 2010-06-23 绍兴九州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环保型羽毛球及其制造方法
CN201871202U (zh) * 2009-12-08 2011-06-22 戴见霖 一种羽毛球叶片
JP2011218093A (ja) * 2010-04-14 2011-11-04 Nanshin Kagaku Kogyo Kk バドミントン用シャトルコック、シャトルコック用羽根、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463676A (zh) * 2010-11-10 2012-05-23 王宏源 精工类鹅毛羽球及其制造方法
CN102764497A (zh) * 2012-08-11 2012-11-07 戴见霖 一种羽毛球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89150A (zh) 2013-03-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89150B (zh) 羽毛球的制造方法
CN102764497B (zh) 一种羽毛球的制造方法
CN101703833A (zh) 一种羽毛球
CN202490397U (zh) 羽毛球的连接装置
CN202460025U (zh) 一种羽毛球
CN102837543A (zh) 用山核桃壳制作装饰用镂空摆件的方法
CN202497676U (zh) 羽毛球的连接装置
CN103127685A (zh) 羽毛球的连接装置
CN202438099U (zh) 羽毛球的连接装置
CN104001318A (zh) 羽毛球
CN202070106U (zh) 一种带有丫字形结构的植毛支架的羽毛球
CN206971641U (zh) 一种软硬包板块安装组件
KR101552237B1 (ko) 셔틀콕의 깃털 제조방법
CN2635151Y (zh) 改进结构的羽毛球
CN102120079A (zh) 一种提高羽毛球飞行稳定性的结构
WO2014026561A1 (zh) 一种羽毛球的制造方法
CN203665775U (zh) 一种油箱生产模具
CN102463676A (zh) 精工类鹅毛羽球及其制造方法
CN102886134A (zh) 一种羽毛球
CN202315192U (zh) 一种植毛架带有圆柱体的羽毛球
CN105961179A (zh) 一体成型栽培泡沫板
CN102600591B (zh) 一种植毛架带有圆柱体的羽毛球
CN104534260B (zh) 一种碳纤维蜂窝骨架及制作碳纤维蜂窝的插接工艺
CN104985832A (zh) 一种冲浪板尾鳍的生产工艺
CN205143001U (zh) 一种嵌合式水果果面文字段生成模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929

Address after: 238200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Ma'anshan, Anhui

Applicant after: ANHUI SANCAI SPORTS GOODS Co.,Ltd.

Address before: Anshan Liaoning County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Applicant before: Dai Jianli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badminton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224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820

Pledgee: Anhui Hexian Rural Commercial Bank Co.,Ltd.

Pledgor: ANHUI SANCAI SPORTS GOODS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1980016204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PC01 Cancellation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ate of cancellation: 20231031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820

Pledgee: Anhui Hexian Rural Commercial Bank Co.,Ltd.

Pledgor: ANHUI SANCAI SPORTS GOODS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1980016204

PC01 Cancellation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