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85994A - 等离子显示面板 - Google Patents

等离子显示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85994A
CN102985994A CN2012800019420A CN201280001942A CN102985994A CN 102985994 A CN102985994 A CN 102985994A CN 2012800019420 A CN2012800019420 A CN 2012800019420A CN 201280001942 A CN201280001942 A CN 201280001942A CN 102985994 A CN102985994 A CN 1029859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discharging gap
transparency
transparency electrode
display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0194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白井彻也
荒木公太
仲川整
松本浩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9859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8599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7/00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solid cathode
    • H01J17/38Cold-cathode tubes
    • H01J17/48Cold-cathode tubes with more than one cathode or anode, e.g. sequence-discharge tube, counting tube, dekatron
    • H01J17/49Display panels, e.g. with crossed electrodes, e.g. making use of direct curr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1/00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lternating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display panels [AC-PDP];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any main electrode inside the vessel;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outside the vessel
    • H01J11/10AC-PDP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being out of contact with the plasma
    • H01J11/12AC-PDP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being out of contact with the plasma with main electrodes provided on both sides of the discharge spa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1/00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lternating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display panels [AC-PDP];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any main electrode inside the vessel;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outside the vessel
    • H01J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1J11/22Electrodes, e.g. special shape, material or configuration
    • H01J11/24Sustain electrodes or scan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1/00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lternating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display panels [AC-PDP];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any main electrode inside the vessel;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outside the vessel
    • H01J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1J11/22Electrodes, e.g. special shape, material or configuration
    • H01J11/32Disposition of the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2211/00Plasma display panels with alternate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C-PDPs
    • H01J22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1J2211/22Electrodes
    • H01J2211/32Disposition of the electrodes
    • H01J2211/323Mutual disposition of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2211/00Plasma display panels with alternate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C-PDPs
    • H01J22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1J2211/22Electrodes
    • H01J2211/32Disposition of the electrodes
    • H01J2211/326Disposition of electrodes with respect to cell parameters, e.g. electrodes within the rib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等离子显示面板,其具备前面板、及与前面板对置设置的背面板。前面板具有:在与背面板之间使放电产生的显示区域;和设置于显示区域的周围的非显示区域。再有,前面板具有第1电极、及与第1电极平行的第2电极。在第1电极与第2电极之间设置放电间隙。第1电极包括第1透明电极、和设置于第1透明电极上的第1总线电极。第2电极包括第2透明电极、和设置于第2透明电极上的第2总线电极。第1透明电极包括第1基部、和从第1基部向放电间隙突出的多个第1突出部。第2透明电极包括第2基部和从第2基部向放电间隙突出的多个第2突出部。非显示区域中的放电间隙比显示区域中的放电间隙大。

Description

等离子显示面板
技术领域
在此公开的技术涉及显示装置等所采用的等离子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等离子显示面板(以下称为PDP)具有的显示电极具备将宽幅、带状的透明电极和金属总线电极层叠在一起的构成。为了抑制放电电流,或者为了通过省略透明电极来削减工序数,采用显示电极被分割为多个部分且设置了开口部的显示电极(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02/017345号
发明内容
PDP具备前面板、及与前面板对置设置的背面板。前面板具有:在与背面板之间使放电产生的显示区域;和设置于显示区域的周围的非显示区域。再有,前面板具有第1电极、及与第1电极平行的第2电极。在第1电极与第2电极之间设置放电间隙。第1电极包括第1透明电极、和设置于第1透明电极上的第1总线电极。第2电极包括第2透明电极、和设置于第2透明电极上的第2总线电极。第1透明电极包括第1基部、和从第1基部向放电间隙突出的多个第1突出部。第2透明电极包括第2基部和从第2基部向放电间隙突出的多个第2突出部。非显示区域中的放电间隙比显示区域中的放电间隙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PDP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PDP的主视图。
图3是表示图2中的3-3线剖面的一部分的图。
图4是PDP的电极排列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涉及的PDP的显示区域中的扫描电极及维持电极与隔壁的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1涉及的PDP的显示区域与非显示区域中的扫描电极及维持电极与隔壁的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2涉及的PDP的显示区域与非显示区域中的扫描电极及维持电极与隔壁的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3涉及的PDP的显示区域与非显示区域中的扫描电极及维持电极与隔壁的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使用了实施方式涉及的PDP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的整体构成的框图。
图10是表示向PDP的各电极施加的驱动电压波形的波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以下,使用图1~图6、图9及图10来说明实施方式1涉及的PDP。但是,本发明的实施形态并未限定于实施方式1。
1.PDP21的构成
如图1~图3所示,PDP21由前面板1与背面板2构成。前面板1与背面板2被对置配置为之间形成放电空间3。再有,PDP21具有显示区域和被设置于显示区域周围的非显示区域。
前面板1包括前面基板4、显示电极7、电介质层8及保护膜9。在玻璃制的前面基板4上排列着多个导电性的显示电极7。显示电极7包括扫描电极5与维持电极6。扫描电极5包括透明电极5a和总线电极5b。维持电极6包括透明电极6a和总线电极6b。扫描电极5与维持电极6以之间设置放电间隙的方式相互平行地配置。由玻璃材料构成的电介质层8形成为覆盖扫描电极5与维持电极6。在电介质层8上形成有由氧化镁(MgO)构成的保护膜9。
背面板2包括背面基板10、绝缘体层11、数据电极12、隔壁13、以及荧光体层14R、14G、14B。在玻璃制的背面基板10上设置有多个由Ag构成的数据电极12。数据电极12被由玻璃材料构成的绝缘体层11覆盖着。绝缘体层11上设置有由玻璃材料等构成的井字形的隔壁13。隔壁13包括纵隔壁13a和横隔壁13b。纵隔壁13a与数据电极12平行地形成。横隔壁13b形成为与纵隔壁13a正交。隔壁13按每个放电单元15(参照图4)来划分形成于前面板1与背面板2之间的放电空间3。在绝缘体层11的表面及隔壁13的侧面设置有红色(R)、绿色(G)、蓝色(B)的荧光体层14R、14G、14B。
荧光体层14R、14G、14B沿着纵隔壁13a以条纹状涂敷于隔壁13内。荧光体层14R、14G、14B按照发蓝色光的荧光体层14B、发红色光的荧光体层14R、发绿色光的荧光体层14G的顺序排列。
而且,按照扫描电极5及维持电极6与数据电极12交叉的方式,将前面板1和背面板2对置配置。在放电空间3中作为放电气体例如封入氖与氙的混合气体。另外,PDP21的构造当然并未限于上述的构造。PDP21的构造例如也可以具备条纹状的隔壁13。
如图4所示,扫描电极5包括在行方向上延伸的n根扫描电极Y1、Y2、Y3…Yn。维持电极6包括在行方向上延伸的n根维持电极X1、X2、X3…Xn。数据电极12包括在列方向上延伸的m根数据电极A1…Am。在1对扫描电极Yp及维持电极Xp(1≤p≤n)和1根数据电极Aq(1≤q≤m)交叉的区域内形成有放电单元15。在放电空间3内形成有m×n个放电单元15。扫描电极5及维持电极6以扫描电极Y1-维持电极X1-维持电极X2-扫描电极Y2…的图案形成在前面板1上。扫描电极5及维持电极6被连接于形成了放电单元15的显示区域之外设置的驱动电路的端子上。
2.关于PDP装置的构成与驱动
接着,对使用了上述的PDP21的等离子显示装置200的整体构成及驱动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9所示,等离子显示装置200具备:图1~图4所示的构成的PDP21、图像信号处理电路22、数据电极驱动电路23、扫描电极驱动电路24、维持电极驱动电路25、定时产生电路26及电源电路(未图示)。数据电极驱动电路23连接于PDP21的数据电极12的一端。数据电极驱动电路23具有由用于向数据电极12供给电压的半导体元件构成的多个数据驱动器。数据电极12是将几根数据电极12作为1块而被分割成多个块。以块为单位的多个数据驱动器连接于被设置在PDP21的下端部的电极引出部上。
图9中,图像信号处理电路22将图像信号sig变换为每个子场的图像数据。数据电极驱动电路23将每个子场的图像数据变换为与各数据电极A1~Am对应的信号,以驱动各数据电极A1~Am。定时产生电路26以水平同步信号H及垂直同步信号V为基础使各种定时信号产生,并向各驱动电路块供给各种定时信号。扫描电极驱动电路24基于定时信号,向扫描电极Y1~Yn供给驱动电压波形。维持电极驱动电路25基于定时信号,向维持电极X1~Xn供给驱动电压波形。另外,维持电极的一端在PDP21内或者PDP21外被公共连接,该被公共连接的布线连接于维持电极驱动电路25。
3.关于等离子显示装置200的驱动
接着,使用图10来说明用于驱动PDP21的驱动电压波形及其动作。
在实施方式1涉及的PDP21中,1场被分割成多个子场,每个子场具有初始化期间、写入期间、维持期间。
3-1.初始化期间
在第1子场的初始化期间内,数据电极A1~Am及维持电极X1~Xn保持0(V)。扫描电极Y1~Yn被施加从成为放电开始电压以下的电压Vi 1(V)向超过放电开始电压的电压Vi 2(V)缓慢地上升的斜坡电压。如此,在所有的放电单元15中产生第1次的微弱的初始化放电,扫描电极Y1~Yn上蓄积负的壁电压。再有,维持电极X1~Xn上及数据电极A1~Am上蓄积正的壁电压。由此,在这里电极上的壁电压指的是由蓄积在覆盖电极的电介质层及荧光体层上等的壁电荷产生的电压。
之后,维持电极X1~Xn保持正的电压Vh(V),扫描电极Y1~Yn被施加从电压Vi 3(V)向电压Vi 4(V)缓慢地下降的斜坡电压。如此,在所有的放电单元15中引起第2次的微弱的初始化放电。由此,扫描电极Y1~Yn上和维持电极X1~Xn上之间的壁电压被削弱,被调整成适于写入动作的值。数据电极A1~Am上的壁电压也被调整成适于写入动作的值。
3-2.写入期间
在接下来的写入期间内,扫描电极Y1~Yn暂时保持Vr(V)。接着,第1行的扫描电极Y1被施加负的扫描脉冲电压Va(V)。再有,数据电极A1~Am之中第1行应该显示的放电单元15的数据电极Ak(k=1~m)被施加正的写入脉冲电压Vd(V)。此时,数据电极Ak与扫描电极Y1的交叉部的电压成为在外部施加电压(Vd-Va)(V)上相加数据电极Ak上的壁电压与扫描电极Y1上的壁电压而得到的电压,超过放电开始电压。而且,在数据电极Ak与扫描电极Y1之间及维持电极X1与扫描电极Y1之间引起写入放电。由此,在该放电单元15的扫描电极Y1上蓄积正的壁电压,在维持电极X1上蓄积负的壁电压。此时,数据电极Ak上也蓄积负的壁电压。
这样一来,在第1行应该显示的放电单元15中引起写入放电,进行在各电极上蓄积壁电压的写入动作。另一方面,因为未被施加写入脉冲电压Vd(V)的数据电极A1~Am和扫描电极Y1的交叉部的电压没有超过放电开始电压,所以不会产生写入放电。依次进行以上的写入动作到第n行的放电单元15为止,写入期间结束。
3-3.维持期间
在接下来的维持期间内,作为第1电压向扫描电极Y1~Yn施加正的维持脉冲电压Vs(V)。作为第2电压向维持电极X1~Xn施加接地电位、即0(V)。此时,在引起了写入放电的放电单元15中,扫描电极Yi  (i=1~n)上与维持电极Xi上之间的电压成为在维持脉冲电压Vs(V)上相加扫描电极Yi上的壁电压与维持电极Xi上的壁电压而得到的电压,超过放电开始电压。而且,在扫描电极Yi与维持电极Xi之间引起维持放电,利用此时产生的紫外线使荧光体层发光。而且,在扫描电极Yi上蓄积负的壁电压、在维持电极Xi上蓄积正的壁电压。此时,数据电极Ak上也蓄积正的壁电压。
在写入期间内未引起写入放电的放电单元15中,不产生维持放电,保持初始化期间结束时的壁电压。接着,向扫描电极Y1~Yn施加作为第2电压的0(V)。向维持电极X1~Xn施加作为第1电压的维持脉冲电压Vs(V)。如此,在引起了维持放电的放电单元15中,由于维持电极Xi上与扫描电极Yi上之间的电压超过放电开始电压,故再次在维持电极Xi与扫描电极Yi之间引起维持放电。而且,在维持电极Xi上蓄积负的壁电压,在扫描电极Yi上蓄积正的壁电压。
3-4.第2子场以后
以后同样地,通过向扫描电极Y1~Yn与维持电极X1~Xn交替地施加与亮度权重相应的数量的维持脉冲,从而在写入期间内引起了写入放电的放电单元15中维持放电持续进行。这样,维持期间中的维持动作结束。接下来的子场中的初始化期间、写入期间、维持期间的动作与第1子场中的动作大致同样,因此省略说明。
4.PDP21的制造方法
4-1.前面板1的制造方法
采用影印平版印刷法,在前面基板4上形成扫描电极5及维持电极6。扫描电极5由铟锡氧化物(ITO)等的透明电极5a和层叠在透明电极5a上且由银(Ag)等构成的总线电极5b而构成。维持电极6由ITO等的透明电极6a和层叠在透明电极6a上且由Ag等构成的总线电极6b而构成。总线电极5b、6b的材料采用包括银(Ag)、用于使银粘结的玻璃料、感光性树脂和溶剂等的电极膏剂。首先,采用丝网印刷法等,在已形成透明电极5a、6a的前面基板4上涂敷电极膏剂。接着,利用干燥炉将电极膏剂中的溶剂除去。接着,隔着规定图案的光掩模对电极膏剂进行曝光。
接着,电极膏剂被显影而形成总线电极图案。最后,利用烧成炉,在规定的温度下烧成总线电极图案。也就是说,电极图案中的感光性树脂被除去。再有,电极图案中的玻璃料熔融。之后,通过冷却到室温为止,从而熔融后的玻璃料玻璃化。通过以上的工序,形成总线电极5b、6b。在这里,除了对电极膏剂进行丝网印刷的方法以外,还可以使用溅射法、蒸镀法等。
接着,形成电介质层8。电介质层8的材料采用包括电介质玻璃料、树脂和溶剂等的电介质膏剂。首先,利用压模涂敷法等,按照覆盖扫描电极5、维持电极6的方式以规定的厚度在前面基板4上涂敷电介质膏剂。接着,利用干燥炉将电介质膏剂中的溶剂除去。最后,利用烧成炉在规定的温度下烧成电介质膏剂。也就是说,电介质膏剂中的树脂被除去。再有,电介质玻璃料熔融。之后,通过冷却至室温,从而熔融后的电介质玻璃料玻璃化。通过以上的工序形成电介质层8。在这里,除了对电介质膏剂进行压模涂敷的方法以外,还可以使用丝网印刷法、旋转涂敷法等。还有,也可以不使用电介质膏剂,而是利用CVD(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法等来形成成为电介质层8的膜。接着,在电介质层8上形成保护膜9。
通过以上的工序,前面基板4上具有扫描电极5、维持电极6、电介质层8及保护膜9的前面板1完成。
4-2.背面板2的制造方法
采用影印平版印刷法(photolithography method),在背面基板10上形成数据电极12。数据电极12的材料采用包括用于确保导电性的银(Ag)、用于使银粘结的玻璃料、感光性树脂和溶剂等的数据电极膏剂。首先,采用丝网印刷法等,以规定的厚度在背面基板10上涂敷数据电极膏剂。接着,利用干燥炉将数据电极膏剂中的溶剂除去。接着,隔着规定图案的光掩模,对数据电极膏剂进行曝光。接着,数据电极膏剂被显影而形成数据电极图案。最后,利用烧成炉,在规定的温度下烧成数据电极图案。也就是说,数据电极图案中的感光性树脂被除去。再有,数据电极图案中的玻璃料熔融。之后,通过冷却至室温,从而熔融后的玻璃料玻璃化。通过以上的工序,由此形成数据电极12。在这里,除了对数据电极膏剂进行丝网印刷的方法以外,还可以采用溅射法、蒸镀法等。
接着,形成绝缘体层11。绝缘体层11的材料采用包括绝缘体玻璃料、树脂和溶剂等的绝缘体膏剂。首先,采用丝网印刷法等,按照覆盖数据电极12的方式以规定的厚度在已形成数据电极12的背面基板10上涂敷绝缘体膏剂。接着,利用干燥炉将绝缘体膏剂中的溶剂除去。最后,利用烧成炉,在规定的温度下烧成绝缘体膏剂。也就是说,绝缘体膏剂中的树脂被除去。再有,绝缘体玻璃料熔融。之后,通过冷却至室温,从而熔融后的绝缘体玻璃料玻璃化。通过以上的工序,由此形成绝缘体层11。在这里,除了对绝缘体膏剂进行丝网印刷的方法以外,还可以采用压模涂敷法、旋转涂敷法等。再有,也可以不使用绝缘体膏剂,而是利用CVD(ChemicalVapor Deposition)法等来形成成为绝缘体层11的膜。
接着,采用影印平版印刷法来形成隔壁13。隔壁13的材料采用包括填料、用于使填料粘结的玻璃料、感光性树脂和溶剂等的隔壁膏剂。首先,采用压模涂敷法等,以规定的厚度在绝缘体层11上涂敷隔壁膏剂。接着,利用干燥炉将隔壁膏剂中的溶剂除去。接着,隔着规定图案的光掩模对隔壁膏剂进行曝光。接着,隔壁膏剂被显影而形成隔壁图案。最后,利用烧成炉,在规定的温度下烧成隔壁图案。也就是说,隔壁图案中的感光性树脂被除去。再有,隔壁图案中的玻璃料熔融。之后,通过冷却至室温,从而熔融后的玻璃料玻璃化。通过以上的工序,由此形成隔壁13。在这里,除了影印平版印刷法以外,还可以采用喷砂法等。
接着,形成荧光体层14R、14B、14G。荧光体层14R、14B、14G的材料采用包括荧光体粒子、粘合剂与溶剂等的荧光体膏剂。首先,利用分配法等,以规定的厚度在相邻的多个隔壁13间的绝缘体层11上及隔壁13的侧面涂敷荧光体膏剂。接着,利用干燥炉将荧光体膏剂中的溶剂除去。最后,利用烧成炉,在规定的温度下烧成荧光体膏剂。也就是说,荧光体膏剂中的树脂被除去。通过以上的工序,由此形成荧光体层14R、14B、14G。在这里,除了分配法以外,还可以采用丝网印刷法等。
通过以上的工序,背面基板10上具有数据电极12、绝缘体层11、隔壁13及荧光体层14R、14B、14G的背面板2完成。
4-3.前面板1与背面板2的组装方法
采用分配法(dispensing method)等,在背面板2的周围涂敷密封膏剂。密封膏剂也可以包含焊珠、低熔点玻璃材料、粘合剂和溶剂等。被涂敷的密封膏剂形成密封膏剂层(未图示)。接着,利用干燥炉将密封膏剂层中的溶剂除去。之后,以约350℃的温度临时烧成密封膏剂层。借助临时烧成,密封膏剂层中的树脂成分等被除去。接着,按照显示电极7与数据电极12正交的方式将前面板1与背面板2对置配置。
进而,在利用夹子等按压前面板1与背面板2的边缘部的状态下保持。在该状态下通过以规定的温度进行烧成,从而低熔点玻璃材料熔融。之后,通过冷却至室温,从而熔融后的低熔点玻璃材料玻璃化。由此,前面板1与背面板2被气密密封。最后,通过在放电空间内封入包括Ne、Xe等的放电气体,从而PDP21完成。
5.关于显示电极
5-1.关于透明电极5a、6a的微细构造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透明电极5a包括:在与总线电极5b的延伸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延伸而被设置的第2透明电极区域57;以及从第2透明电极区域57向放电间隙突出的第1透明电极区域56。作为一例,第1透明电极区域56与纵隔壁13a平行。作为一例,第2透明电极区域57是矩形的。作为一例,第1透明电极区域56是矩形的。透明电极6a包括:在与总线电极6b的延伸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延伸而被设置的第2透明电极区域67;以及从第2透明电极区域67向放电间隙突出的第1透明电极区域66。作为一例,第1透明电极区域66与纵隔壁13a平行。
作为一例,第2透明电极区域67是矩形的。作为一例,第1透明电极区域66是矩形的。在放电单元15中,在第1透明电极区域56的前端部和第1透明电极区域66的前端部之间设置放电间隙D1。
另外,优选在1个放电单元15内设置多个第1透明电极区域56、66。原因在于,放电更稳定。
在这里,说明本申请发明人们进行的实验的结果。其中,在本实验中采纳了2个参数。第1参数是隔着放电间隙而相向的第1透明电极区域56、66的宽度(图中及以下表示为“L宽度”。)。第2参数是在扫描电极5、维持电极6各自中相邻的第1透明电极区域56间的宽度、或者第1透明电极区域66间的宽度(图中及以下表示为“S宽度”。)。
根据L宽度与S宽度的变更,将L宽度与S宽度合计在一起的一对宽度也变更。再有,通过变更一对宽度,从而1个放电单元15内设置的对的数量变更。
在图5所示的电极构造中,L宽度14μm的第1透明电极区域56、66以S宽度15μm的间隔被分割为多个进行设置。该情况下,与不进行分割来形成第1透明电极区域56、66的情况相比,可以使发光效率提高约10%。再有,将L宽度20μm的第1透明电极区域56、66以S宽度20μm的间隔分割为多个进行设置。该情况下,与不进行分割而形成了透明电极的情况相比,也可以使发光效率提高约10%。
进而,对以S宽度15μm以上的间隔设置了L宽度14μm的第1透明电极区域56、66的样本进行评价。在和不进行分割而形成了透明电极的样本比较发光效率的情况下,可知:通过设为比电介质层8的膜厚更宽的间隔,从而可获得进一步使发光效率提高的效果。
另外,虽然并未图示,但作为构成显示电极7的扫描电极5及维持电极6和隔壁13的配置关系的其他例子,也可以使扫描电极5中的第1透明电极区域56与维持电极6中的第1透明电极区域66的位置相异地对置配置。
5-2.关于非显示区域的误放电
如图2及图6所示,PDP21具有显示区域和显示区域的非显示区域。显示区域指的是通过放电来显示图像的区域。非显示区域指的是设置在显示区域的周边不显示图像的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规定显示区域中的放电间隙D1、非显示区域中的放电间隙D2及总线电极5b与总线电极6b的间隔D3的关系。
若PDP21的显示区域中的放电间隙D1和非显示区域中的放电间隙D2同等,则显示区域的放电开始电压和非显示区域的放电开始电压也是同等的。也就是说,在对PDP21进行驱动时,在非显示区域内易于产生误放电。
因而,如图6所示,非显示区域中的设置于第2透明电极区域57与第2透明电极区域67之间的放电间隙D2要比显示区域中的设置于第1透明电极区域56与66之间的放电间隙D1大。因此,可以使非显示区域中的放电开始电压比显示区域中的放电开始电压更高。
另外,优选沿着纵隔壁13a的延伸方向,D1<D2<D3的关系成立。若D3比D2大,则在非显示区域内总线电极5b、6b的每一个不会从第2透明电极区域57、67的每一个伸出。也就是说,总线电极5b、6b的每一个和第2透明电极区域57、67的每一个的接触面积不会减少。由此,可抑制扫描电极5、维持电极6各自作为整体的电阻值的上升。
此外,优选放电间隙D2为放电间隙D1的1.3倍以上、2.2倍以下。若低于1.3倍,则非显示区域的放电开始电压不会变得足够高。若超过2.2倍,则难以保证D2<D3的关系。根据发明人们的实验,通过将放电间隙D2设为放电间隙D1的1.3倍,从而误放电产生的阈值上升4V。再有,通过将放电间隙D2设为放电间隙D1的1.45倍,从而误放电产生的阈值上升6V。结果,可抑制非显示区域中的误放电。
进而,更优选放电间隙D2为放电间隙D1的1.6倍以上、2.2倍以下。其原因在于,误放电产生的阈值进一步上升。
此外,如图6所示,自显示区域与非显示区域的分界线起设置放电间隙D2。但是,只要设置放电间隙D2直到放电的扩展变为最大的放电单元15的中心为止即可。换言之,也可以设置放电间隙D2直到非显示区域开始的第1单元的放电单元的中心为止。在后述的实施方式2中也是同样的。
(实施方式2)
实施方式2中,针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构成,适当地省略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在显示区域与非显示区域双方都设置有第1透明电极区域56、66。进而,在显示区域内,在第1透明电极区域56的前端部与第1透明电极区域66的前端部之间设置放电间隙D1。即便在非显示区域内,在第1透明电极区域56的前端部与第1透明电极区域66的前端部之间设置放电间隙D2。
非显示区域在制造上具有电介质层8等的厚度要比显示区域更容易变薄的倾向。如果在显示区域与非显示区域内具有同等构成的显示电极7,那么在非显示区域内有时放电开始电压会降低。由此,在非显示区域内容易产生误放电。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非显示区域中的放电间隙D2要比显示区域中的放电间隙D1大。因此,非显示区域的放电开始电压要比显示区域的放电开始电压大。由此,可抑制非显示区域中的误放电。
(实施方式3)
实施方式3中,针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构成适当地省略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在显示区域与非显示区域双方均设置有第1透明电极区域56、66。进而,在显示区域内,在第1透明电极区域56的前端部与第1透明电极区域66的前端部之间设置有放电间隙D1。在非显示区域内,在第1透明电极区域56的前端部与第1透明电极区域66的前端部之间设置有放电间隙D2。在本实施方式中,D1与D2是同等的。但是,非显示区域内1个放电单元15所具有的第1透明电极区域56、66的数量要比显示区域内1个放电单元15所具有的第1透明电极区域56、66的数量少约50%。因此,非显示区域的放电开始电压要比显示区域的放电开始电压大。由此,可抑制非显示区域中的误放电。
6.总结
在此公开的PDP21具备前面板1、以及与前面板1对置设置的背面板2。前面板1具有作为第1电极的扫描电极5、以及与扫描电极5平行的作为第2电极的维持电极6。在扫描电极5与维持电极6之间设置放电间隙。扫描电极5包括:作为第1透明电极的透明电极5a;和设置于透明电极5a上的作为第1总线电极的总线电极5b。维持电极6包括:作为第2透明电极的透明电极6a;和设置于透明电极6a上的作为第2总线电极的总线电极6b。透明电极5a包括:作为第1基部(base part)的第2透明电极区域57;和从第2透明电极区域57向放电间隙突出的作为第1突出部的第1透明电极区域56。透明电极6a包括:作为第2基部的第2透明电极区域67;和从第2透明电极区域67向放电间隙突出的作为第2突出部的第1透明电极区域66。非显示区域中的放电间隙D2比显示区域中的放电间隙D1大。
根据该构成,非显示区域的放电开始电压要比显示区域的放电开始电压大。由此,可抑制非显示区域中的误放电。
进而,优选非显示区域中的放电间隙D2为显示区域中的放电间隙D1的1.3倍以上、2.2倍以下。其原因在于:非显示区域的放电开始电压比显示区域的放电开始电压大,且可抑制扫描电极5、维持电极6各自作为整体的电阻值的上升。
还有,也可以在显示区域设置第1透明电极区域56及第1透明电极区域66。
再有,非显示区域中的放电间隙D2也可以是第2透明电极区域57与第2透明电极区域67的间隙,显示区域中的放电间隙D1可以是第1透明电极区域56及第1透明电极区域66的间隙。
只要构成为放电间隙D2比放电间隙D1大、可抑制非显示区域中的误放电,本发明并未限于实施方式中示出的构成。
-工业可用性-
在此公开的技术可以实现PDP的品质提高,因此对于大画面的显示器件等来说是有用的。
-符号说明-
1    前面板
2    背面板
3    放电空间
4    前面基板
5    扫描电极
6    维持电极
5a、6a    透明电极
5b、6b    总线电极
7    显示电极
8    电介质层
9    保护膜
10   背面基板
11   绝缘体层
12   数据电极
13   隔壁
13a  纵隔壁
13b  横隔壁
14R、14G、14B    荧光体层
15   放电单元
21   PDP
22   图像信号处理电路
23   数据电极驱动电路
24   扫描电极驱动电路
25    维持电极驱动电路
26    定时产生电路
56、66    第1透明电极区域
57、67    第2透明电极区域
200   等离子显示装置

Claims (4)

1.一种等离子显示面板,其具备前面板、及与所述前面板对置设置的背面板,其中,
所述前面板具有:在与所述背面板之间使放电产生的显示区域;和被设置于所述显示区域的周围的非显示区域,
而且,所述前面板具有第1电极、及与所述第1电极平行的第2电极,在所述第1电极与所述第2电极之间设置放电间隙,
所述第1电极包括第1透明电极、和设置于所述第1透明电极上的第1总线电极,
所述第2电极包括第2透明电极、和设置于所述第2透明电极上的第2总线电极,
所述第1透明电极包括第1基部、和从所述第1基部向所述放电间隙突出的多个第1突出部,
所述第2透明电极包括第2基部、和从所述第2基部向所述放电间隙突出的多个第2突出部,
所述非显示区域中的放电间隙比所述显示区域中的放电间隙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显示面板,其中,
所述非显示区域中的放电间隙为所述显示区域中的放电间隙的1.3倍以上、2.2倍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等离子显示面板,其中,
所述第1突出部及所述第2突出部设置于所述显示区域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等离子显示面板,其中,
所述非显示区域中的放电间隙为所述第1基部与所述第2基部的间隙,
所述显示区域中的放电间隙为所述第1突出部与所述第2突出部的间隙。
CN2012800019420A 2011-01-28 2012-01-24 等离子显示面板 Pending CN10298599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16047 2011-01-28
JP2011-016047 2011-01-28
PCT/JP2012/000407 WO2012102013A1 (ja) 2011-01-28 2012-01-24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85994A true CN102985994A (zh) 2013-03-20

Family

ID=465805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019420A Pending CN102985994A (zh) 2011-01-28 2012-01-24 等离子显示面板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088145A1 (zh)
JP (1) JPWO2012102013A1 (zh)
CN (1) CN102985994A (zh)
WO (1) WO2012102013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13894A (ja) * 1998-01-23 1999-08-06 Fujitsu Ltd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JP2000243297A (ja) * 1999-02-22 2000-09-0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及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US6936965B1 (en) * 1999-11-24 2005-08-30 Lg Electronics Inc. Plasma display panel
WO2009044445A1 (ja) * 2007-10-01 2009-04-09 Hitachi, Ltd.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JP2008112742A (ja) * 2008-01-23 2008-05-15 Hitachi Ltd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2102013A1 (ja) 2012-08-02
US20130088145A1 (en) 2013-04-11
JPWO2012102013A1 (ja) 2014-06-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677571B2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030141817A1 (en) Plasma display panel assembl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H09259768A (ja) Ac型pdp及びその駆動方法
US6538381B1 (en) Plasma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2985994A (zh) 等离子显示面板
JP3644789B2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及びその駆動方法
CN102870188A (zh) 等离子显示面板及等离子显示面板用背面板
WO2012101973A1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WO2007108119A1 (ja) 3電極面放電型表示装置
JP2004288446A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01118520A (ja) ガス放電パネル
JP2013152835A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JP2013089292A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CN102341882A (zh) 等离子显示装置
JP2013037979A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JP3764897B2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駆動方法
JP2013218980A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JP2004309764A (ja) ガス放電表示装置の駆動方法
JP2010170758A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KR20000051233A (ko) 금속산화막 제조방법
JP2012169267A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JP2013152888A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およ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CN102449724A (zh) 等离子显示面板
KR20070054502A (ko)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제조 방법
JP2013152837A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