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71971A - 经由中继站进行的具有ack/nack反馈的数据传输 - Google Patents

经由中继站进行的具有ack/nack反馈的数据传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71971A
CN102971971A CN2011800229119A CN201180022911A CN102971971A CN 102971971 A CN102971971 A CN 102971971A CN 2011800229119 A CN2011800229119 A CN 2011800229119A CN 201180022911 A CN201180022911 A CN 201180022911A CN 102971971 A CN102971971 A CN 1029719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ion
transmission
papr
upstream
relay s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2291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N·纳加拉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ualcomm Inc
Original Assignee
Qualcomm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ualcomm Inc filed Critical Qualcomm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9719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7197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04B7/15557Selecting relay station operation mode, e.g. between amplify and forward mode, decode and forward mode or FDD - and TDD mo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04B7/15528Control of operation parameters of a relay station to exploit the physical medium
    • H04B7/15542Selecting at relay station its transmit and receive resour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24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 H04B7/26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mobile
    • H04B7/2603Arrangements for wireless physical layer control
    • H04B7/2606Arrangements for base station coverage control, e.g. by using relays in tu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6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format
    • H04L1/0007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format by modifying the frame l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76Distributed coding, e.g. network coding, involving channel c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92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e.g. acknowledgement by energy burs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04L1/1819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with re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or different redundanc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14Peak power aspec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2001/0092Error 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opology of the transmission link
    • H04L2001/0097Relay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Abstract

描述了用于支持通过中继站进行的通信的技术。在一个方面,当在放大并转发(AF)模式下操作时,中继站可以支持NACK类型1。中继站可以从上游站接收分组的第一传输,确定第一传输的PAPR,并且如果检测到高PAPR,则向上游站发送NACK类型1。在另一个方面,当在解码并转发(DF)模式下操作时,中继站可以支持NACK类型1和NACK类型2。中继站可以执行针对第一传输的PAPR解码,如果PAPR解码失败则发送NACK类型1,如果PAPR解码通过则执行信道解码,并且如果信道解码失败,则向上游站发送NACK类型2。在另一个方面,中继站可以在AF模式或DF模式下操作。

Description

经由中继站进行的具有ACK/NACK反馈的数据传输
技术领域
概括地说,本发明涉及通信,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传输数据的技术。
背景技术
无线通信系统被广泛地部署以提供各种各样的通信内容,例如声音,视频,分组数据,消息传递,广播等等。这些无线系统可以是能够通过共享可用系统资源来支持多个用户的多址系统。这种多址系统的例子包括码分多址(CDMA)系统,时分多址(TDMA)系统,频分多址(FDMA)系统,正交FDMA(OFDMA)系统和单载波FDMA(SC-FDMA)系统。
无线通信系统可以包括多个基站,这些基站可以支持多个无线设备的通信。如果无线设备和基站之间的通信信道具有可接受的质量,则该无线设备可以直接与该基站通信。如果无线设备和基站之间的通信信道具有较差质量,则该无线设备可以经由中继站间接地与基站通信。中继站可以通过从上游站(例如,基站)接收第一信号、处理第一信号以获得第二信号以及将第二信号转发到下游站(例如,无线设备),来促进无线设备和基站之间的通信。中继站可能引入附加的等待时间/延迟,并且可能需要额外处理。人们期望经由中继站高效地支持无线设备和基站之间的通信。
发明内容
本申请中描述了用于支持通过中继站进行的通信的技术。在一个方面,当在放大并转发(AF)模式下操作时,中继站可以支持否定确认(NACK)。在一种设计中,当在AF模式下操作时,中继站可以从上游站接收分组的第一传输。中继站可以确定第一传输的峰均功率比(PAPR)。如果检测到高PAPR,则中继站可以向上游站发送NACK。如果没有检测到高PAPR,则中继站可以向下游站转发第一传输,并且如果检测到高PAPR,则中继站可以跳过转发第一传输。响应于从中继站接收到NACK,上游站可以发送该分组的另一传输。
在另一个方面,当在解码并转发(DF)模式下操作时,中继站可以支持第一类型的否定确认(NACK类型1)和第二类型的否定确认(NACK类型2)。NACK类型1是在不执行信道解码的情况下发送的NACK。NACK类型2是由于信道解码错误而发送的NACK。在一种设计中,中继站可从上游站接收分组的第一传输,并且可以执行针对第一传输的PAPR解码。如果PAPR解码失败,则中继站可以向上游站发送NACK类型1。如果PAPR解码通过,则中继站可基于第一传输执行针对该分组的信道解码。如果分组被错误地解码,则中继站可以向上游站发送NACK类型2,并且如果该分组被正确解码,则中继站可以向下游站发送该分组的第一传输。
在另一个方面,中继站可以配置为在AF模式或DF模式下操作。可以基于一个或多个准则(例如跳距、接收信号质量、比特差错率(BER),分组差错率(PRE)等),来选择AF模式或DF模式。如果选择了AF模式,则中继站可以放大并转发信号以支持上游站和下游站之间的通信。如果选择了DF模式,则中继站可以解码并转发信号以支持上游站和下游站之间的通信。在一种设计中,中继站可以在AF模式下支持NACK类型1,并且可以在DF模式下支持NACK类型1和NACK类型2。
下面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公开内容的不同方面和特征。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一种无线通信系统。
图2示出了具有不同PAPR的两个信号的曲线。
图3示出了无线设备、中继站和基站的框图。
图4A和图4B示出了用于使用NACK类型1经由AF模式下的中继站进行数据传输的两个消息流。
图5示出了上游站、中继站和下游站的框图,该上游站、中继站和下游站支持图4A和图4B中的消息流。
图6示出了用于使用NACK类型1和NACK类型2经由DF模式下的中继站进行数据传输的消息流。
图7示出了上游站和中继站的框图,该游站和中继站支持图6中的消息流。
图8示出了用于支持通过中继站进行的通信的过程。
图9示出了用于通过上游站发送数据的过程。
图10示出了用于操作中继站的过程。
图11示出了用于支持通过中继站进行的通信的过程。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所描述的技术可以用于各种无线通信系统,例如CDMA、TDMA、FDMA、OFDMA、SC-FDMA和其它系统。术语“网络”和“系统”经常可以互换使用。CDMA网络可以实现诸如通用陆地无线接入(UTRA)、cdma2000等之类的无线技术。UTRA技术包括宽带CDMA(WCDMA)和CDMA的其它变型。cdam2000涵盖了IS-2000、IS-95和IS-856标准。TDMA系统可以实现诸如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之类的无线技术。OFDMA系统可以实现诸如演进型UTRA(E-UTRA)、超移动宽带(UMB)、IEEE 802.11(Wi-Fi)、IEEE 802.16(WiMAX)、IEEE 802.20、Flash-OFDM
Figure BPA00001656991500031
等之类的无线技术。UTRA和E-UTRA技术是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MTS)的一部分。3GPP长期演进(LTE)和高级LTE(LTE-A)是UMTS的采用E-UTRA的较新发行版。在来自名为“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的组织的文档中描述了UTRA、E-UTRA、UMTS、LTE、LTE-A和GSM。在来自名为“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2”(3GPP2)的组织的文档中描述了cdma2000和UMB。本申请所描述的技术可以用于上面所提及的系统和无线技术以及其它系统和无线技术。
图1示出了无线通信系统100,其可以包括多个基站、中继站和其他网络实体。为简单起见,在图1中示出了仅一个基站130和仅一个中继站120。基站是与无线设备通信的站,并且还可以被称为节点B(Node B),演进节点B(eNB),接入点等等。基站可以在特定地理区域内为无线设备提供通信覆盖。基站可以经由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与无线设备通信。下行链路(或前向链路)是指从基站到无线设备的通信链路,上行链路(或反向链路)是指从无线设备到基站的通信链路。
中继站是一种站,其从上游站(例如,基站)接收数据和/或其他信息的传输,并且向下游站(例如,无线设备)发送该数据和/或其他信息的传输。中继站可以是专用于为其他站中继传输的站。中继站还可以是能够为其他无线设备中继传输的无线设备。中继站还可被称为中继,中继基站等等。中继站可以经由接入链路与无线设备通信,并且可以经由回程链路与基站通信,以支持无线设备和基站之间的通信。
无线设备110可以是静止的或移动的,并且还可以被称为移动站、用户设备(UE)、终端、接入终端、用户单元、站等等。无线设备110可以是蜂窝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DA)、无线调制解调器、手持设备、笔记本电脑、无绳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LL)站等等。无线设备110可以与基站130直接通信(图1中未示出),或者经由中继站120与基站130间接通信(如图1中所示)。
图1还示出了无线设备110和基站130之间经由中继站120的示例性传输。对于上行链路(UL)上的数据传输,无线设备110可以在去往中继站120的接入上行链路上发送数据和控制信息,该中继站120可以在去往基站130的回程上行链路上转发数据和控制信息。基站130可以在去往中继站120的回程下行链路上发送反馈信息,该中继站120可以在去往无线设备110的接入下行链路上转发反馈信息。对于下行链路(DL)上的数据传输,基站130可以在去往中继站120的回程下行链路上发送数据和控制信息,该中继站120可以在去往无线设备110的接入下行链路上转发数据和控制信息。无线设备110可以在去往中继站120的接入上行链路上发送反馈信息,该中继站120可以在去往基站130的回程上行链路上转发反馈信息。在一个链路(例如下行链路)上发送的反馈信息可以支持另一个链路(例如上行链路)上的数据传输。反馈信息可以包括指示通信信道质量的信道质量指示(CQI)、针对正确分组解码的ACK、针对错误分组解码的NACK,和/或其他信息。
系统100可以支持上行链路和/或下行链路上数据传输的混合自动重传(HARQ),以改进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对于HARQ来说,发射机可以向接收机发送数据分组的传输,并且可以在需要时发送该分组的一个或多个额外传输,直到接收机正确解码该分组、或者已经针对该分组发送了最大数量的传输、或者遇到某种其他终止条件为止。分组的每个传输可以包括针对该分组的不同冗余信息,并且可以被称为HARQ传输。接收机可以基于针对该分组接收到的全部HARQ传输来解码该分组,这可以提高正确解码分组的可能性。
系统100可以利用正交频分复用(OFDM)和/或单载波频分复用(SC-FDM)。例如,系统100可以是在下行链路上支持OFDM并在上行链路上支持SC-FDM的LTE系统。系统100还可以是在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上均支持OFDM的WiMAX系统或者Wi-Fi系统。在任一情况下,OFDM和SC-FDM将频率范围划分成多个(NFFT个)正交子载波,这些正交子载波通常也被称为音调,频点(bin)等等。每个子载波可以调制有数据。通常,在频域中利用OFDM并在时域中利用SC-FDM发送调制符号。
OFDM和SC-FDM有某些期望的特性,例如,对抗多径效应的能力。然而,OFDM的主要缺点(其对SC-FDM的影响稍小)是输出信号的高PAPR,这意味着输出信号的峰值功率与平均功率之比可能很高。对于OFDM,全部的NFFT个子载波可以独立地调制有数据,而当所有子载波独立地调制有数据时,这些子载波的可能的同相相加可能导致高PAPR。实际上,可以证明的是,对于OFDM,峰值功率可达到比平均功率大Q倍,其中Q是用于传输的子载波的数量。
输出信号的高PAPR通常需要发射机处的功率放大器操作在可能比峰值功率水平低很多的平均功率水平(即从峰值功率回退)。这是因为,输出信号中的高峰值可能导致功率放大器操作在高非线性区域或可能削波,这可能随后导致互调失真以及可能降低性能的其他伪信号(artifacts)。通过按照从峰值功率回退来操作功率放大器,该功率放大器可以处理输出信号中的高峰值而不产生过度失真。然而,在输出信号中不存在高峰值的其他时间期间,回退表示功率放大器的低效率操作。
图2示出了具有不同PAPR的两个输出信号210和212的曲线图。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功率。输出信号210具有平均功率PAVG1和峰值功率PPEAK1。输出信号212具有平均功率PAVG2(其比PAVG1低)以及峰值功率PPEAK2(其比PPEAK1高)。
为了限制互调失真量,可以按照从功率放大器的最高功率水平回退的平均功率水平来操作功率放大器。选择回退的量,使得功率放大器不(或最低程度地)操作在高非线性区域或削波。更具体地说,回退通常被选择成使得功率放大器所产生的失真被限制到特定级别。如果功率放大器的最大功率水平等于输出信号的峰值功率,则回退可以等于输出信号的PAPR。如图2所示,较小回退BO1可以由于较小的PAPR而用于输出信号210,较大回退BO2可以由于较大的PAPR而用于输出信号212。
系统100可以支持具有ACK和NACK的反馈的数据传输,以解决高PAPR并且改善性能。发射机可以发送数据分组的传输(其具有信道编码并且具有或不具有PAPR编码)。接收机可以接收和处理分组的该传输,并且如果PAPR编码由发射机执行且接收机解码PAPR失败,则接收机可以发送NACK类型1。如果发射机不执行PAPR编码且接收机检测到高PAPR,则接收机也可以发送NACK类型1。如果没有发送NACK类型1,则接收机可以执行信道解码。如果信道解码不成功,则接收机可以发送NACK类型2,并且如果信道解码成功,则接收机可以发送ACK。如果接收到NACK类型1或NACK类型2,则发射机可以生成该分组的另一个传输(其具有不同的PAPR编码和/或不同的信道编码),并且发射机可以将分组的该传输发送到接收机。以下进一步详细描述发射机和接收机所进行的处理。
图3示出了无线设备110、中继站120和基站130的设计的框图。在无线设备110处,发射处理器310可以接收要发射的数据,并且可以依照调制和编码方案来处理(例如编码,交织和符号映射)数据以获得数据符号。发射处理器310还可以处理控制信息和/或反馈信息以获得控制符号。发射处理器310随后可以对数据符号、控制符号和导频符号进行复用。如本申请中所使用的,数据符号是用于数据的符号,控制符号是用于控制信息或反馈信息的符号,导频符号是用于导频信号或参考信号的符号,并且符号可以是实数值或复数值。导频是发射机和接收机均事先知道的数据。调制器(MOD)312可以处理该经复用的符号(例如,用于OFDM,SC-FDM等)以生成输出采样。调制器312可以进一步调节(例如,转换到模拟信号、放大、滤波和上变频)输出采样以生成上行链路信号,该上行链路信号可以通过双工器/开关316进行路由,并被发送到中继站120和/或基站130。
在中继站120,来自无线设备110的上行链路信号可以通过双工器/开关346进行路由,并且由解调器(DEMOD)348进行调节(例如,滤波,放大,下变频和数字化)以获得输入采样。解调器348可以进一步处理该输入采样(例如用于OFDM、SC-FDM等等)以获得接收符号。接收处理器350可以对接收符号进行处理(例如,符号解映射、解交织和解码)以恢复无线设备110发射的数据和其他信息。
在回程上行链路上,发射处理器340可以对从无线设备110接收的数据和其他信息进行处理(例如,编码、交织和符号映射)以获得数据符号和控制符号。调制器342可以处理数据符号,控制符号和导频符号(例如,用于OFDM、SC-FDM等等)以获得输出采样。调制器342可以进一步调节输出采样以生成回程上行链路信号,该回程上行链路信号可以通过双工器/开关346进行路由并被发送到基站130。
在基站130处,来自中继站120的回程上行链路信号可以被接收并通过双工器/开关376进行路由,由解调器378进行调节和处理,并且由接收处理器380进一步处理以恢复中继站120发送的数据和其他信息。
在回程下行链路上,在基站130处,旨在发往无线设备110的数据和其他信息可以由发射处理器370进行处理,并且由调制器372进一步处理和调节以生成回程下行链路信号,该回程下行链路信号可以被发送到中继站120。在中继站120,回程下行链路信号可以由解调器348接收和处理,并且由接收处理器350进一步处理以恢复向无线设备110发送的数据和其他信息。
在接入下行链路上,在中继站120处,用于无线设备110的数据和其他信息可以由发射处理器340进行处理,并且由调制器342进行调节以生成接入下行链路信号,该接入下行链路信号可以被发送到无线设备110。在无线设备110处,接入下行链路信号可以由解调器318接收和处理,并且由接收处理器320进一步处理以恢复向无线设备110发送的数据和其他信息。
控制器/处理器330、360和390可以分别控制无线设备110、中继站120和基站130处的操作。存储器332,362和392可以分别为无线设备110、中继站120和基站130存储数据和程序代码。
在一种设计中,中继站120可以支持表1所示的中继模式中的一个或多个。中继站120还可以支持用于不同中继模式的不同NACK类型(例如,如表1所示,并在下文进行描述)。
表1-中继模式
Figure BPA00001656991500081
在一个方面,当在AF模式下操作时,中继站120可以支持NACK类型1。中继站120可以从上游站接收分组的传输,并且可以执行PAPR检测以检测高PAPR。如果检测到高PAPR,则中继站120可以发送NACK类型1。如果没有检测到高PAPR,则中继站120可以向下游站转发分组的传输。
图4A示出了用于使用NACK类型1经由AF模式下的中继站120进行数据传输的消息流400的一种设计。上游站118可以经由中继站120向下游站122发送数据传输。对于下行链路上的数据传输,上游站118可以是基站130,下游站122可以是无线设备110。对于上行链路上的数据传输,上游站118可以是无线设备110,下游站122可以是基站130。对于两种情况,都可以使用信道编码且不使用PAPR编码来发送数据传输。
上游站118可以向下游站118发送分组的HARQ传输(步骤1)。中继站120可以接收HARQ传输,并且可以确定该HARQ传输的PAPR(步骤2)。如果检测到高PAPR,则中继站120可以向上游站118发送NACK类型1(步骤3)。在一种设计中,如果检测到高PAPR,则中继站120可以跳过向下游站122转发HARQ传输(如图4A所示)。在另一种设计中,即使检测到高PAPR,中继站120也可以向下游站122转发HARQ传输(图4A中未示出)。上游站118可以从中继站120接收NACK类型1,并且可以调整一个或多个传输参数以减轻高PAPR(步骤4)。例如,如果检测到高PAPR,则上游站118可以增加其功率放大器的回退,并且可以操作在较低平均发射功率水平,以防止削波和降低互调失真。响应于从中继站120接收到NACK类型1,上游站118可以发送分组的另一HARQ传输(步骤5)。
图4B示出了用于使用NACK类型1经由AF模式下的中继站120进行数据传输的消息流410的一种设计。上游站118可以向下游站118发送分组的HARQ传输(步骤1)。中继站120可以接收HARQ传输,并且可以确定PAPR(步骤2)。如果没有检测到高PAPR,则中继站120可以向下游站122转发HARQ传输(步骤3)。下游站122可以从中继站120接收HARQ传输,并且可以基于HARQ传输解码分组(步骤4)。如果分组被正确解码,则下游站122可以发送ACK,或者如果分组被错误解码,则下游站122可以发送NACK类型2(步骤5)。中继站120可以从下游站122接收ACK或NACK类型2,并且可以向上游站118转发ACK或NACK类型2(步骤6)。上游站118可以接收ACK或NACK类型2,可以如果接收到ACK则终止分组的传输(图4B中未示出),并且可以如果接收到NACK类型2则发送该分组的另一HARQ传输(步骤7)。
图5示出了上游站118、中继站120和下游站122的一种设计的框图,该设计可以分别支持图4A和图4B中的消息流400和410。在上游站118,信道编码器510(其可以是图3中的发射处理器310或370的一部分)可以接收要送至下游站122的数据分组,并且可以处理该分组以获得相应的编码分组。例如,信道编码器510可以生成分组的循环冗余校验(CRC),将CRC附加到分组,并且对分组和CRC进行编码(例如,使用卷积码、Turbo码、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码、分组码和/或某种其他码)以获得编码分组。对于HARQ,信道编码器510可以将编码分组划分成编码比特的多个块,其中针对每个HARQ传输有一个块。每个块可以包括针对该分组的不同的编码比特(即,不同的冗余信息)。信道编码器510可以对编码比特的每个块进行交织(或重排序),并且可以将经交织的比特映射到数据符号。信道编码器510还可以处理控制信息以获得控制符号。
调制器512可以处理数据符号、控制符号和导频符号(例如,用于OFDM,SC-FDM等等)以获得输出采样。调制器512可以进一步调节(例如,转换到模拟信号、滤波、放大和上变频)输出采样以生成下行信号。下行信号可以由功率放大器(PA)514进行放大,由双工器/开关516进行路由,并被送至中继站120和/或下游站122。
上游站118可以从中继站120接收上行中继信号,所接收的信号可以通过双工器/开关516进行路由,并且由解调器518处理以获得接收符号。接收反馈处理器520(其可以是图3中的接收处理器320或380的一部分)可以处理接收符号以恢复中继站120发送的反馈信息。反馈信息可以包括(i)来自中继站120的NACK类型1和/或(ii)来自下游站122的ACK或NACK类型2。上游站118可以基于反馈信息来控制数据传输。例如,如果从中继站120接收到NACK类型1或者从下游站122接收到NACK类型2,则上游站118可以发送该分组的另一HARQ传输。如果从中继站120接收到NACK类型1,则上游站118可以调整功率放大器514的回退。如果从下游站122接收到ACK,则上游站118还可以终止分组的传输。
中继站120可以从上游站118接收下行信号。所接收的信号可以通过双工器/开关546进行路由,并且由解调器548处理以获得输入采样。PAPR检测器550(其可以是图3中的接收处理器350的一部分)可以基于HARQ传输的输入采样来计算分组的HARQ传输的PAPR,如下所示:
PAPR = max k { x k 2 } P avg , 以及   等式(1)
P avg = 1 K · Σ k x k 2 , 等式(2)
其中,xk表示HARQ传输的第k个输入采样的复数值,Pavg是HARQ传输的平均功率,并且K表示用于计算PAPR的输入采样的数量。
PAPR检测器550还可以用其他方式计算HARQ传输的PAPR,例如,如Tarokh等在IEEE通信学报(IEEE Transaction on Communications)2000年1月第48卷第1期第37-44页的题为“有关多载波通信中峰均功率比的计算和减小(On the computation and reduction of the peak-to-average powerratio in multicarrier communications)”的文章中所描述的。
在一种设计中,PAPR检测器550可以将计算的PAPR与PAPR阈值相比较,其中,可以基于各种准则将该PAPR阈值设为合适的值。例如,可以基于下游站122中信道解码器580的解码能力来设置PAPR阈值。还可以基于下游站122所观测的信道状况、上游站188中功率放大器514的回退和/或其他准则来设置PAPR阈值。一般来说,逐渐升高的PAPR阈值可以用于逐渐增强的解码能力、逐渐升高的接收信号质量和/或逐渐增大的回退。可以基于计算机仿真、实验测量等来确定合适的PAPR阈值。在任何情况下,如果计算的PAPR超过了PAPR阈值,则PAPR检测器550可以检测到高PAPR。如果没有检测到高PAPR,则下行信号可以由调制器542调节(例如,滤波和放大)以生成下行中继信号,该下行中继信号可以通过双工器/开关546进行路由,并且被发送到下游站122。相反,如果检测到高PAPR,则PAPR检测器550可以提供NACK类型1。包括NACK类型1的反馈信息可以由发射反馈处理器540(其可以是图3中的发射处理器340的一部分)进行处理(例如,编码和符号映射),由调制器542进一步处理,通过双工器/开关546进行路由,并且被发送到上游站118。
下游站122可以从中继站120接收下行中继信号。所接收的信号可以通过双工器/开关576进行路由,并且由解调器578处理以获得输入采样。解调器578还可以对输入采样执行解调(例如,用于OFDM,SC-FDM等等)以获得接收符号。信道解码器580(其可以是图3中的接收处理器320或380的一部分)可以随后对接收符号进行处理(例如,符号解映射,解交织和解码)以获得解码分组。信道解码器580还可以基于用于分组的CRC来检验解码分组,以确定该分组被正确解码还是错误解码。如果分组被错误解码,则信道解调器580可以提供NACK类型2,并且如果分组被正确解码,则信道解调器580可以提供ACK。
发射反馈处理器570(其可以是图3中的发射处理器310或370的一部分)可以接收反馈信息,该反馈信息可以包括来自信道解码器580的ACK或NACK类型2以及来自信道处理器(图5中未示出)的CQI。反馈信息可以由发射反馈处理器570处理(例如,编码、交织和符号映射),由调制器572进一步处理,通过双工器/开关576进行路由,并且被发送到中继站120和/或上游站118。
图5示出了上游站118、中继站120和下游站122的一种示例性设计,该设计支持针对在AF模式下操作的中继站120的NACK类型1反馈。由中继站120进行的NACK类型1反馈还可以以其他方式来支持。例如,上游站118可以计算HARQ传输的PAPR,并且可以在与HARQ传输一起的带内信道、或寻呼信道、或专用PAPR信道或其他信道上发送PAPR。中继站120可以从上游站118接收HARQ传输的PAPR,并且可以不计算PAPR。中继站120可以将接收到的PAPR与PAPR阈值相比较,其中,该PAPR阈值可以基于下游站122的解码能力、中继站120和/或下游站122观测到的信道状况、上游站118使用的回退和/或其他准则来设置。中继站120还可以用其他方式检测高PAPR。
如图4A、图4B和图5所示,中继站120可以支持NACK类型1反馈,即使当上游站118不实现用于PAPR降低的PAPR编码时。中继站120所进行的PAPR检测可以具有较低的计算密集度,可以由中继站120的“前端”执行,并且可以具有较小延迟。下游站122所进行的信道解码可以具有较高的计算密集度,可以由下游站122的“后端”执行,并且可以具有较长延迟。信道解码可能效力更强,但是其在检测到高PAPR时很可能失败。因此,针对高PAPR发送NACK类型1可以导致重传的较少延迟,并且可以减少下游站122所进行的计算。针对信道解码失败发送NACK类型2可以改善由于重传导致的解码性能。因此,中继站120和下游站122所进行的这两种级别的NACK反馈可以降低延迟和改善性能。
在另一个方面,中继站120可以配置为在AF模式或DF模式下操作。AF模式可以具有较少的等待时间、中继站120的较少处理以及可能更好的性能(在某些操作情况下)。DF模式可以具有较多的等待时间、较低的差错率以及可能更好的性能(在其它操作情况下)。可以基于各种准则来选择AF模式或DF模式以获得更好的性能。
在一种设计中,AF模式或DF模式可以基于跳距来选择。当跳距较小时可以选择AF模式,并且AF模式在该情况下可以具有较好的性能。相反地,当跳距较大时可以选择DF模式,并且DF模式在该情况下可以具有较好的性能。
在一种设计中,跳距可以被设置为等于(i)中继站120和下游站118之间的第一距离以及(ii)中继站120和上游站122之间的第二距离两者中较大者。跳距可以与距离阈值相比较。如果跳距小于距离阈值,则可以选择AF模式。如果跳距大于距离阈值,则可以选择DF模式。中继站120、下游站118和/或上游站122可以以是移动的,并且第一距离和/或第二距离可以随时间改变。可以定期地确定跳距,并且无论何时跳距被确定,都可以选择AF模式或DF模式。
在另一种设计中,可以基于中继站120和/或下游站122观测到的预期信道状况来选择AF模式或DF模式。当信道状况较好时,AF模式可能具有更好的性能并可以被选择。相反,当信道状况较差时,DF模式可能具有更好的性能并可以被选择。可以通过信噪比(SNR)、BER、PER或某种其他链路度量来量化信道状况。在一种设计中,SNR可以被设置为等于中继站120观测到的第一SNR与下游站122观测到的第二SNR两者中的较低者。SNR可以与SNR阈值相比较。如果SNR大于SNR阈值,则可以选择AF模式。如果SNR小于SNR阈值,则可以选择DF模式。在另一种设计中,BER可以被设置为等于中继站120观测到的第一BER与下游站122观测到的第二BER两者中的较高者。BER可以与BER阈值相比较。如果BER小于BER阈值,则可以选择AF模式。如果BER大于BER阈值,则可以选择DF模式。可以定期地确定SNR或BER,并且无论何时确定SNR或BER,都可以选择AF模式或DF模式。还可以基于PER或某种其他链路度量(以类似方式使用针对该度量的适当阈值)来选择AF模式或DF模式。
在另一种设计中,可以基于网络管理来选择AF模式或DF模式。例如,当期望较短的等待时间时,可以选择AF模式。相反地,例如,当期望较低的BER时,可以选择DF模式。还可以基于用于网络管理的其他准则来选择AF模式或DF模式。例如,如果存在较好的信道(例如,经由该信道发送的数据的BER较低),则可以选择AF模式。如果BER超过阈值,则可以选择DF模式。
在一种设计中,中继站120可以定期地发送导频或参考信号,该导频或参考信号可以用于确定一个或多个链路度量。例如,上游站118或下游站122可以使用导频或参考信号来确定往返延迟(RTD),该RTD可以用于计算中继站120与上游站或下游站之间的跳距。导频或参考信号还可以用于确定信道状况,例如SNR、信号强度、信道冲激响应等等。中继站120还可以基于由上游站或下游站定期发送的导频或参考信号,来确定用于从上游站或下游站到中继站120的链路的一个或多个链路度量。
在另一个方面,当中继站120在DF模式下操作时,其可以支持NACK类型1和NACK类型2。上游站118可以发送分组的传输,该分组传输具有信道编码并且具有或不具有PAPR编码。中继站120可以从上游站118接收该分组的该传输。中继站120可以执行PAPR检测以检测高PAPR,或者可以执行PAPR解码。如果检测到高PAPR或者PAPR解码失败,则中继站120可以发送NACK类型1。如果没有检测到高PAPR或者PAPR解码通过,则中继站120可以解码该分组。如果分组被错误解码,则中继站120可以发送NACK类型2,并且如果分组被正确解码,则中继站120可以发送ACK。如果从中继站120接收到NACK类型1或NACK类型2,则上游站118可以发送该分组的另一传输。
图6示出了用于使用NACK类型1和NACK类型2经由DF模式下的中继站120进行的数据传输的消息流600的一种设计。上游站118可以生成具有信道编码且可能具有PAPR编码的分组的HARQ传输。上游站118可以将HARQ传输发送到下游站118(步骤1)。中继站120可以从上游站118接收HARQ传输,并且可以执行PAPR检测或PAPR解码(步骤2)。如果检测到高PAPR或PAPR解码失败,则中继站120可以向上游站118发送NACK类型1(步骤3)。如果没有检测到高PAPR或PAPR解码通过,则中继站120可以执行信道解码(步骤4)。如果信道解码失败,则中继站120可以向上游站118发送NACK类型2(步骤5)。如果信道解码通过,则中继站120可以向下游站122转发HARQ传输,并且可以向上游站118发送ACK(步骤6)。
下游站122可以从中继站120接收HARQ传输,并且可以执行PAPR检测、PAPR解码和/或信道解码(步骤7)。如果检测到高PAPR或PAPR解码失败,则上游站122可以发送NACK类型1,或者如果信道解码失败,则上游站122可以发送NACK类型2,或者如果信道解码通过,则上游站122可以发送ACK(步骤8)。中继站120可以从下游站122接收NACK类型1、NACK类型2或ACK,并且可以向上游站118转发ACK或NACK(步骤9)。
如果从中继站120或下游站122接收到NACK类型1或NACK类型2,则上游站118可以发送分组的另一HARQ传输(步骤10)。如果从中继站120或下游站122接收到ACK,则上游站118可以终止分组的传输。
图7示出了上游站118和中继站120的另一种设计的框图,该设计可以支持图6中的消息流600。在上游站118处,信道编码器710(其可以是图3中的发射处理器310或370的一部分)可以接收要发送到下游站122的数据分组,并且可以处理该分组以获得相应的编码分组。对于HARQ,信道编码器710可以将编码分组划分成编码比特的多个块,其中针对每个HARQ传输有一个块。信道编码器710还可以对编码比特的每个块进行交织(或重排序),并且可以将经交织的比特映射到数据符号。
PAPR编码器712(其还可以是发射处理器310或370的一部分)可以处理数据符号的每个块以减小PAPR,并且可以在输出信号中提供具有较低PAPR的输出符号的相应块。PAPR编码器712可以实现PAPR降低技术,例如选择性映射(SM)、部分发射序列(PTS)等等。对于选择性映射,PAPR编码器712可以将数据符号的块映射到一组符号序列,所有这些符号序列表示相同的信息。随后,PAPR编码器712可以选择对于传输具有最低PAPR的符号序列。对于部分发射序列,PAPR编码器712可以旋转数据符号块的相位以获得传达类似信息的一组符号序列,并且可以选择对于传输具有最低PAPR的符号序列。PAPR编码器712可以提供辅助信息(sideinformation),后者可以指示正在发送的所选择的符号序列。PAPR编码器712还可以实现其它PAPR降低技术。PAPR编码器712还可以传递从信道编码器710接收的控制符号和导频符号。来自PAPR编码器712的符号可以由调制器714处理,通过双工器/开关716进行路由,并且被发送到中继站120。
中继站120可以从上游站118接收信号。所接收的信号可以通过双工器/开关744进行路由,并由解调器746进行调节以获得输入采样。解调器746可以进一步对输入采样(例如,用于OFDM,SC-FDM等等)进行处理以获得接收符号。PAPR解码器748(其可以是图3中的接收处理器350的一部分)可以按照与上游站118所执行的PAPR编码互补的方式对接收符号执行PAPR解码。PAPR解码可以(i)基于辅助信息(如果上游站118发送了该辅助信息)来执行,或者可以(ii)针对可被发送的所有可能的符号序列来摸索地执行。如果PAPR解码失败,PAPR解码器748可以提供NACK类型1,并且如果PAPR解码通过,则PAPR解码器748可以提供解调符号。信道解码器750(其可以是图3中的接收处理器350的一部分)可以对解调符号进行处理(例如,符号解映射,解交织和解码)以获得解码分组。信道解码器750还可以基于用于该分组的CRC来检验该解码分组,以确定该分组被正确地解码还是被错误地解码。如果分组被错误地解码,则信道解码器750可以提供NACK类型2,或者如果分组被正确地解码,则信道解码器750可以提供ACK。
中继站120可以生成反馈信息,后者可以包括来自PAPR解码器748的NACK类型1,或者来自信道解码器750的NACK类型2或ACK。反馈信息可以由发射反馈处理器740(其可以是图3中的发射处理器340的一部分)进行处理,由调制器742进一步处理,通过双工器/开关744进行路由,并且被发送到上游站118。
上游站118可以从中继站120接收信号,所接收的信号可以通过双工器/开关716进行路由,并由解调器718处理以获得接收符号。接收反馈处理器720(其可以是图3中的接收处理器320或380的一部分)可以处理接收符号,以恢复中继站120所发送的反馈信息。上游站118可以基于反馈信息控制数据传输。例如,上游站118可以生成另一HARQ传输,其中,该HARQ传输具有(i)新PAPR编码(如果接收到NACK类型1),或者(ii)新信道编码和新PAPR编码(如果接收到NACK类型2)。随后,上游站118可以发送分组的HARQ传输。如果从中继站120接收到ACK,则上游站118还可以终止分组的传输。
图7示出了上游站118和中继站120的一种示例性设计,该设计可以支持双级别ACK/NACK反馈。对于第一级别,PAPR解码器748可以对接收符号执行PAPR解码,并且确定:接收符号序列是否充分接近于(例如在距离上)所选择的符号序列(如果发送了辅助信息),或者是否充分接近于有效符号序列(如果没有发送辅助信息)。如果接收符号序列没有充分接近于所选择的符号序列或有效符号序列,则PAPR解码器748可以提供NACK类型1。中继站120可以向上游站118发送NACK类型1,其中,该上游站118可以响应于NACK类型1而向中继站120发送另一符号序列。如果生成并发送了NACK类型1,则中继站120可以跳过信道解码。
对于第二级别,信道解码器750可以对来自PAPR解码器748的解调符号进行解码以获得解码分组,并且可以对解码分组执行CRC检验。如果分组被错误地解码,则信道解码器750可以提供NACK类型2,并且如果分组被正确地解码,则信道解码器750可以提供ACK。中继站120可以向上游站118发送NACK类型2或ACK,其中,该上游站118可以响应于NACK类型2而发送另一HARQ传输,或者可以响应于ACK而终止分组的传输。
在另一种设计中,上游站118可以生成具有信道编码且不具有PAPR编码的分组的HARQ传输。在该设计中,可以如图5所示地实现上游站118。中继站120可以执行PAPR检测和信道解码,并且可以使用图5中的PAPR检测器550和图7中的信道解码器750来实现。
如上所述,中继站120可以配置为在AF模式或DF模式下操作(例如,基于跳距或某种其他准则)。在一种设计中,当在AF模式下操作时,中继站120可以支持NACK类型1的反馈(例如,如图4A,图4B和图5所示)。当在DF模式下操作时,中继站120可以支持NACK类型1和NACK类型2的反馈(例如,如图6和图7所示)。
在另一个方面,上游站118和下游站122中的每一个可以是可配置的,并且可以支持单级别或多级别NACK反馈。例如,可以基于中继站120的能力、下游站122的能力、信道状况等等,针对上游站118选择仅具有NACK类型2的单级别NACK反馈,或者具有NACK类型1和NACK类型2两者的双级别NACK反馈。类似地,可以基于中继站120的能力、上游站118的能力、信道状况等等,针对下游站122选择单级别NACK反馈或双级别NACK反馈。
图8示出了用于支持通信的过程800的一种设计。过程800可以由中继站(如下文所描述的)或由某种其他实体执行。中继站可以从上游站接收分组的第一传输(方框812)。中继站可以确定第一传输的PAPR(方框814)。在一种设计中,中继站可以计算第一传输的PAPR。在另一种设计中,中继站可以从上游站接收第一传输的PAPR。
中继站可以检测第一传输的高PAPR(方框816)。在一种设计中,中继站可以将第一传输的PAPR与阈值进行比较。该阈值可以基于下游站的解码能力、下游站和/或中继站观测到的信道状况、上游站处的功率放大器的回退和/或其他准则来确定。如果第一传输的PAPR超过阈值,则中继站可以检测高PAPR。
如果针对第一传输检测到高PAPR,则中继站可以向上游站发送NACK(方框818)。如果针对第一传输没有检测到高PAPR,则中继站可以向下游站转发第一传输(方框820)。在方框820的一种设计中,中继站可以放大包括来自上游站的第一传输的信号,并且可以将经放大的信号发送到下游站,而不对第一传输进行解码以恢复该分组。
如果针对第一传输检测到高PAPR,则中继站可以跳过向下游站转发第一传输(方框822)。如果针对第一传输向上游站发送了NACK,则中继站可以接收分组的第二传输。第一传输和第二传输可以包括针对分组的不同冗余信息,并且可以具有不同的PAPR。
图9示出了用于发送数据的过程900的一种设计。过程900可以由上游站执行,该上游站可以是用于下行链路上的数据传输的基站,或者用于上行链路上的数据传输的无线设备。上游站可以向中继站发送分组的第一传输,以便转发到下游站(方框912)。如果从中继站接收到NACK类型1,则上游站可以向中继站发送分组的第二传输(方框914)。由于针对第一传输检测到高PAPR的缘故,中继站可以发送NACK类型1。如果从中继站接收到NACK类型1,则上游站可以调整至少一个传输参数。例如,响应于接收到NACK类型1,上游站可以增加上游站处的功率放大器的回退。如果从下游站接收到NACK类型2,则上游站还可以向中继站发送分组的第二传输(方框916)。由于分组被错误解码的缘故,下游站可以发送NACK类型2。
图10示出了用于支持通信的过程1000的一种设计。过程1000可以由中继站(如下文所描述的)或者由某种其他实体来执行。中继站可以获得在AF模式或DF模式下操作的指示(方框1012)。在一种设计中,中继站可以选择AF模式或DF模式。在另一种设计中,中继站可以从基站或某种其他网络实体接收在AF模式或DF模式下操作的指示。对于这两种设计,可以基于一个或多个准则(例如跳距、接收信号质量、BER、PER等等)来选择AF模式或DF模式。例如,如果跳距小于阈值,则可以选择AF模式,并且如果跳距大于阈值,则可以选择DF模式。
如果选择了AF模式,中继站可以放大并转发信号以支持上游站和下游站之间的通信(方框1014)。在一种设计中,中继站可以从上游站接收第一信号,放大第一信号以获得第二信号,并向下游站发送第二信号。
如果选择了DF模式,中继站可以解码并转发信号以支持上游站和下游站之间的通信(方框1016)。在一种设计中,中继站可以从上游站接收第一信号,解码第一信号以获得解码数据,基于解码数据生成第二信号,并将向下游站发送第二信号。
在一种设计中,中继站可以支持AF模式下的PAPR检测。在该设计中,中继站可以确定从上游站接收到的信号的PAPR,并且如果针对该信号检测到高PAPR,则中继站可以向上游站发送NACK类型1。在另一种设计中,中继站可以不支持AF模式下的PAPR检测。在该设计中,中继站可以简单地放大并转发从上游站接收到的信号,而不向上游站发送NACK类型1。
在一种设计中,中继站可以支持DF模式下的PAPR解码和信道解码。在该设计中,中继站可以针对从上游站接收到的信号执行PAPR解码,并且如果PAPR解码通过,则中继站可以执行针对该信号的信道解码以获得解码数据。如果PAPR解码失败,则中继站可以向上游站发送NACK类型1。如果信道解码失败,则中继站可以向上游站发送NACK类型2。在另一种设计中,中继站可以支持DF模式下的PAPR检测和信道解码。在该设计中,中继站可以确定从上游站接收到的信号的PAPR,并且如果针对该信号检测到高PAPR,则中继站可以向上游站发送NACK类型1。如果没有检测到高PAPR,则中继站可以执行信道解码以获得解码数据。如果信道解码失败,则中继站可以向上游站发送NACK类型2。在另一种设计中,中继站可以支持DF模式下的仅信道解码。在该设计中,中继站可以执行信道解码以获得解码数据,并且如果信道解码失败,则中继站可以向上游站发送NACK类型2。
图11示出了用于支持通信的过程1100的一种设计。过程1100可以由中继站(如下文所描述的)或者由某种其他实体来执行。中继站可以从上游站接收分组的第一传输(方框1112)。中继站可以执行针对第一传输的PAPR解码(例如,基于选择性映射、或部分发射序列、或上游站使用的其他PAPR降低技术)(方框1114)。如果PAPR解码失败,则中继站可以向上游站发送NACK类型1(方框1116)。如果PAPR解码失败,则中继站可以跳过针对分组的信道解码。
如果PAPR解码通过,则中继站可以基于第一传输来执行针对分组的信道解码(方框1118)。如果分组被错误解码,则中继站可以向上游站发送NACK类型2(方框1120)。如果分组被正确解码,则中继站可以向下游站发送分组的第一传输(方框1122)。
如果针对第一传输发送了NACK类型1或NACK类型2,则中继站可以从上游站接收分组的第二传输。中继站可以执行针对第二传输的PAPR解码,并且如果PAPR解码失败,则中继站可以向上游站发送NACK类型1。如果PAPR解码通过,则中继站可以基于第一传输和第二传输来执行针对该分组的信道解码。如果基于分组的第一传输和第二传输(它们可以是该分组的两个HARQ传输)错误地解码该分组,则中继站可以向上游站发送NACK类型2。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信息和信号可以使用多种不同的技术和方法来表示。例如,在整个以上描述中提及的数据、指令、命令、信息、信号、比特、符号和码片可以用电压、电流、电磁波、磁场或磁粒子、光场或光粒子或者其任意组合来表示。
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应该明白,结合本公开而描述的各个说明性的逻辑框、模块、电路和/或算法步骤可以实现为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其组合。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这种可互换性,上面对各个说明性的组件、框、模块、电路和/或步骤均围绕其功能进行了总体描述。至于这种功能是实现成硬件还是实现成软件,取决于特定的应用和对整个系统所施加的设计约束条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针对每个特定应用,以变通的方式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决策不应解释为导致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通过设计为执行本文所描述功能的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其它可编程逻辑器件(PLD)、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部件或者其任意组合,可以实现或执行结合本文公开内容而描述的各个说明性的逻辑框图、模块和电路。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或者状态机。处理器也可能实现为计算设备的组合,例如,DSP和微处理器的组合、多个微处理器、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与DSP内核结合,或者任何其它此种结构。
结合本文公开内容所描述的方法或者算法的步骤可直接实现为硬件、由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模块或其组合。软件模块可以位于RAM存储器、闪存、ROM存储器、EPROM存储器、EEPROM存储器、寄存器、硬盘、移动磁盘、CD-ROM或者本领域已知的任何其它形式的存储介质中。一种示例性的存储介质耦合到处理器,从而使处理器能够从该存储介质读取信息,且可向该存储介质写入信息。或者,存储介质也可以是处理器的组成部分。处理器和存储介质可以位于ASIC中。该ASIC可以位于用户终端中。或者,处理器和存储介质也可以作为分立组件存在于用户终端中。
在一种或多种示例性设计中,本文所描述的功能可以在硬件、软件、固件或其任意组合中实现。如果在软件中实现,则功能可以以一个或多个指令或代码的形式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存储或通过其传输。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和通信介质二者,其中,该通信介质包括有助于将计算机程序从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位置的任何介质。存储介质可以是可由通用或专用计算机访问的任何可用介质。举例来说而非限制,这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RAM、ROM、EEPROM、CD-ROM或其它光盘存储器、磁盘存储器或其它磁存储设备、或者可以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单元并且可以由通用或专用计算机访问的任何其它介质。另外,任何连接可以适当地称为计算机可读介质。例如,如果使用同轴电缆、光纤光缆、双绞线、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技术(比如红外线、无线电和微波)从网站、服务器或其它远程源传输软件,则该同轴电缆、光纤光缆、双绞线、DSL或无线技术(比如红外线、无线电和微波)包括在介质的定义中。本申请所使用的磁盘和光盘包括压缩光盘(CD)、激光盘、光盘、数字通用光盘(DVD)、软盘和蓝光光盘,其中,磁盘通常以磁的方式再现数据,而光盘利用激光以光的方式再现数据。上述的组合也应当包括在计算机可读介质的范围内。
提供本发明公开内容的以上说明,是为了使本领域的任何技术人员都能够制作或使用本发明公开内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对本发明公开内容的各种修改是显而易见的,并且本文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保护范围的情况下适用于其它变型。因此,本发明公开内容并非意在受限于文中所描述的示例和设计,而是要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征的最广范围相一致。

Claims (46)

1.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方法,包括:
在中继站处从上游站接收分组的第一传输;
确定所述第一传输的峰均功率比(PAPR);
如果针对所述第一传输检测到高PAPR,则向所述上游站发送否定确认(NACK);以及
如果针对所述第一传输没有检测到高PAPR,则向下游站转发所述第一传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
如果针对所述第一传输检测到高PAPR,则不向所述下游站转发所述第一传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确定所述第一传输的所述PAPR包括:由所述中继站计算所述第一传输的所述PAPR。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确定所述第一传输的所述PAPR包括:从所述上游站接收所述第一传输的所述PAPR。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
将所述第一传输的所述PAPR与阈值相比较;以及
如果所述第一传输的所述PAPR超过所述阈值,则检测到高PAPR。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阈值是基于所述下游站的解码能力、或由所述下游站观测到的信道状况、或由所述中继站观测到的信道状况、或所述上游站处的功率放大器的回退、或上述的组合来确定的。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转发所述第一传输包括:
从所述上游站接收包括所述第一传输的信号;
对所接收的信号进行放大以获得放大信号;以及
向所述下游站发送所述放大信号,而不对所述第一传输进行解码以恢复所述分组。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
如果针对所述第一传输向所述上游站发送了所述NACK,则接收所述分组的第二传输,其中,所述第一传输和所述第二传输包括针对所述分组的不同冗余信息,并且具有不同的PAPR。
9.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装置,包括:
用于在中继站处从上游站接收分组的第一传输的模块;
用于确定所述第一传输的峰均功率比(PAPR)的模块;
用于如果针对所述第一传输检测到高PAPR,则向所述上游站发送否定确认(NACK)的模块;以及
用于如果针对所述第一传输没有检测到高PAPR,则向下游站转发所述第一传输的模块。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进一步包括:
用于如果针对所述第一传输检测到高PAPR,则不向所述下游站转发所述第一传输的模块。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进一步包括:
用于将所述第一传输的所述PAPR与阈值相比较的模块;以及
用于如果所述第一传输的所述PAPR超过所述阈值,则检测到高PAPR的模块。
12.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装置,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其配置为:在中继站处从上游站接收分组的第一传输;确定所述第一传输的峰均功率比(PAPR);如果针对所述第一传输检测到高PAPR,则向所述上游站发送否定确认(NACK);以及如果针对所述第一传输没有检测到高PAPR,则向下游站转发所述第一传输。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配置为:如果针对所述第一传输检测到高PAPR,则不向所述下游站转发所述第一传输。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配置为:将所述第一传输的所述PAPR与阈值相比较;以及如果所述第一传输的所述PAPR超过所述阈值,则检测到高PAPR。
15.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
计算机可读介质,其包括:
用于使至少一个计算机在中继站处从上游站接收分组的第一传输的代码;
用于使所述至少一个计算机确定所述第一传输的峰均功率比(PAPR)的代码;
用于使所述至少一个计算机如果针对所述第一传输检测到高PAPR,则向所述上游站发送否定确认(NACK)的代码;以及
用于使所述至少一个计算机如果针对所述第一传输没有检测到高PAPR,则向下游站转发所述第一传输的代码。
16.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方法,包括:
从上游站向中继站发送分组的第一传输以转发到下游站;以及
如果从所述中继站接收到第一类型的否定确认(NACK类型1),则向所述中继站发送所述分组的第二传输,所述NACK类型1是由于针对所述第一传输检测到高峰均功率比(PAPR)而由所述中继站发送的。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
如果从所述下游站接收到第二类型的否定确认(NACK类型2),则向所述中继站发送所述分组的所述第二传输,所述NACK类型2是由于所述分组被错误解码而由所述下游站发送的。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
如果从所述中继站接收到NACK类型1,则调整所述上游站的至少一个传输参数。
19.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装置,包括:
用于从上游站向中继站发送分组的第一传输以转发到下游站的模块;以及
用于如果从所述中继站接收到第一类型的否定确认(NACK类型1),则向所述中继站发送所述分组的第二传输的模块,所述NACK类型1是由于针对所述第一传输检测到高峰均功率比(PAPR)而由所述中继站发送的。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进一步包括:
用于如果从所述下游站接收到第二类型的否定确认(NACK类型2),则向所述中继站发送所述分组的所述第二传输的模块,所述NACK类型2是由于所述分组被解码错误而由所述下游站发送的。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进一步包括:
用于如果从所述中继站接收到NACK类型1,则调整所述上游站的至少一个传输参数的模块。
22.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方法,包括:
由中继站获得在放大并转发(AF)模式或解码并转发(DF)模式下操作的指示;
如果选择了所述AF模式,则由所述中继站放大并转发信号以支持上游站和下游站之间的通信;以及
如果选择了所述DF模式,则由所述中继站解码并转发信号以支持所述上游站和所述下游站之间的通信。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中,放大并转发信号包括:
从所述上游站接收第一信号;
对所述第一信号进行放大以获得第二信号;以及
向所述下游站发送所述第二信号。
24.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中,解码并转发信号包括:
从所述上游站接收第一信号;
对所述第一信号进行解码以获得解码数据;
基于所述解码数据生成第二信号;以及
向所述下游站发送所述第二信号。
25.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
由在所述AF模式下的所述中继站从所述上游站接收信号;以及
如果针对该信号检测到高峰均功率比(PAPR),则向所述上游站发送第一类型的否定确认(NACK类型1)。
26.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
由在所述DF模式下的所述中继站从所述上游站接收信号;
执行针对该信号的峰均功率比(PAPR)解码;以及
如果所述PAPR解码通过,则执行针对该信号的信道解码以获得解码数据。
27.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
由在所述DF模式下的所述中继站从所述上游站接收信号;
确定该信号的峰均功率比(PAPR);以及
如果针对该信号没有检测到高PAPR,则执行针对该信号的信道解码以获得解码数据。
28.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
由在所述DF模式下的所述中继站从所述上游站接收信号;
如果针对该信号检测到高峰均功率比(PAPR)或者PAPR解码失败,则向所述上游站发送第一类型的否定确认(NACK类型1);以及
如果针对该信号的信道解码失败,则向所述上游站发送第二类型的否定确认(NACK类型2)。
29.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AF模式或所述DF模式是基于跳距、或接收信号质量、或比特差错率(BER)、或分组差错率(PER)、或上述的组合来选择的。
30.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中,如果跳距小于阈值则选择所述AF模式,并且其中,如果所述跳距大于所述阈值则选择所述DF模式。
31.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中,获得所述指示包括:从基站接收在所述AF模式或所述DF模式下操作的指示,所述基站是所述上游站或所述下游站。
32.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装置,包括:
用于由中继站获得在放大并转发(AF)模式或解码并转发(DF)模式下操作的指示的模块;
用于如果选择了所述AF模式,则由所述中继站放大并转发信号以支持上游站和下游站之间的通信的模块;以及
用于如果选择了所述DF模式,则由所述中继站解码并转发信号以支持所述上游站和所述下游站之间的通信的模块。
33.如权利要求32的所述装置,进一步包括:
用于由在所述AF模式下的所述中继站从所述上游站接收信号的模块;以及
用于如果针对该信号检测到高峰均功率比(PAPR),则向所述上游站发送第一类型的否定确认(NACK类型1)的模块。
34.如权利要求32的所述装置,进一步包括:
用于由在所述DF模式下的所述中继站从所述上游站接收信号的模块;
用于执行针对来自所述上游站的该信号的峰均功率比(PAPR)解码的模块;以及
用于如果所述PAPR解码通过,则执行针对该信号的信道解码以获得解码数据的模块。
35.如权利要求32的所述装置,进一步包括:
用于由在所述DF模式下的所述中继站从所述上游站接收信号的模块;
用于确定该信号的峰均功率比(PAPR)的模块;以及
用于如果针对该信号没有检测到高PAPR,则执行针对该信号的信道解码以获得解码数据的模块。
36.如权利要求32的所述装置,进一步包括:
用于由在所述DF模式下的所述中继站从所述上游站接收信号的模块;
用于如果针对该信号检测到高峰均功率比(PAPR)或者PAPR解码失败,则向所述上游站发送第一类型的否定确认(NACK类型1)的模块;以及
用于如果针对该信号的信道解码失败,则向所述上游站发送第二类型的否定确认(NACK类型2)的模块。
37.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方法,包括:
在中继站处从上游站接收分组的第一传输;
针对所述第一传输执行峰均功率比(PAPR)解码;
如果所述PAPR解码失败,则向所述上游站发送第一类型的否定确认(NACK类型1);
如果所述PAPR解码通过,则基于所述第一传输执行针对所述分组的信道解码;以及
如果所述分组解码失败,则向所述上游站发送第二类型的否定确认(NACK类型2)。
38.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
如果所述PAPR解码失败,则不执行针对所述分组的信道解码。
39.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
如果所述分组被正确解码,则从所述中继站向下游站发送所述分组的所述第一传输。
40.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方法,其中,执行PAPR解码包括:基于选择性映射(SM)或部分发射序列(PTS)来执行针对所述第一传输的PAPR解码。
41.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
如果针对所述第一传输发送了NACK类型1或NACK类型2,则从所述上游站接收所述分组的第二传输。
42.如权利要求41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
执行针对所述第二传输的PAPR解码;
如果针对所述第二传输的所述PAPR解码失败,则向所述上游站发送NACK类型1;
如果针对所述第二传输的所述PAPR解码通过,则基于所述第一传输和所述第二传输执行针对所述分组的信道解码;以及
如果基于所述第一传输和所述第二传输错误地解码所述分组,则向所述上游站发送NACK类型2。
43.如权利要求4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分组的所述第一传输和所述第二传输是针对所述分组的两个混合自动重传(HARQ)传输。
44.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装置,包括:
用于在中继站处从上游站接收分组的第一传输的模块;
用于针对所述第一传输执行峰均功率比(PAPR)解码的模块;
用于如果所述PAPR解码失败,则向所述上游站发送第一类型的否定确认(NACK类型1)的模块;
用于如果所述PAPR解码通过,则基于所述第一传输执行针对所述分组的信道解码的模块;以及
用于如果所述分组解码失败,则向所述上游站发送第二类型的否定确认(NACK类型2)的模块。
45.如权利要求44的所述装置,进一步包括:
用于如果所述PAPR解码失败,则不执行针对所述分组的信道解码的模块。
46.如权利要求44的所述装置,进一步包括:
用于如果所述分组被正确解码,则从所述中继站向下游站发送所述分组的所述第一传输的模块。
CN2011800229119A 2010-05-06 2011-05-05 经由中继站进行的具有ack/nack反馈的数据传输 Pending CN10297197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2/775,058 2010-05-06
US12/775,058 US8619606B2 (en) 2010-05-06 2010-05-06 Data transmission via a relay station with ACK/NACK feedback
PCT/US2011/035425 WO2011140395A2 (en) 2010-05-06 2011-05-05 Data transmission via a relay station with ack/nack feedback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23194.1A Division CN104639286A (zh) 2010-05-06 2011-05-05 经由中继站进行的具有ack/nack反馈的数据传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71971A true CN102971971A (zh) 2013-03-13

Family

ID=4414865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229119A Pending CN102971971A (zh) 2010-05-06 2011-05-05 经由中继站进行的具有ack/nack反馈的数据传输
CN201510023194.1A Pending CN104639286A (zh) 2010-05-06 2011-05-05 经由中继站进行的具有ack/nack反馈的数据传输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23194.1A Pending CN104639286A (zh) 2010-05-06 2011-05-05 经由中继站进行的具有ack/nack反馈的数据传输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8619606B2 (zh)
EP (2) EP2567474B1 (zh)
JP (2) JP5646735B2 (zh)
KR (1) KR101426358B1 (zh)
CN (2) CN102971971A (zh)
WO (1) WO2011140395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619606B2 (en) 2010-05-06 2013-12-31 Qualcomm Incorporated Data transmission via a relay station with ACK/NACK feedback
JP5259836B2 (ja) * 2010-05-17 2013-08-07 株式会社東芝 通信システム
US8582493B2 (en) * 2010-05-17 2013-11-12 Intel Corporation Implicit wireless relay station based upon observed communications between a subscriber station and a base station
WO2012011786A2 (ko) * 2010-07-23 2012-01-2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기기 간 통신을 지원하는 무선 접속 시스템에서 앵커 단말을 통해 기지국과 제어 정보 및/또는 데이터를 송수신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JP5609708B2 (ja) * 2011-02-22 2014-10-22 富士通株式会社 中継機,中継方法,送信機,受信機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GB2491900B (en) * 2011-06-17 2014-04-30 Toshiba Res Europ Lt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methods and apparatus
GB2497548B (en) * 2011-12-12 2014-04-30 Toshiba Res Europ Lt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method and apparatus
KR101974900B1 (ko) * 2012-01-19 2019-05-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하이브리드 자동 재전송 요청 방법 및 장치
WO2013172817A1 (en) * 2012-05-14 2013-11-21 Empir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Llc Combined hard/soft relay forwarding for hybrid-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rq) exploitation
WO2014014165A1 (en) * 2012-07-15 2014-01-23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downlink signal at a relay nod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tatus therefor
KR20140050764A (ko) * 2012-10-19 2014-04-30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무선 중계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하는 중계 장치
US9692550B2 (en) 2012-11-29 2017-06-27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waveform selection and adaptation
US9307505B2 (en) * 2013-03-12 2016-04-05 Blackberry Limi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adjusting a power transmission level for a communication device
JP2015015654A (ja) * 2013-07-05 2015-01-22 富士通株式会社 通信制御方法、通信制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装置
KR102098868B1 (ko) * 2013-07-15 2020-05-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중계 장치, 수신 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US9544046B2 (en) 2013-08-21 2017-01-10 Aviat U.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daptive repeaters
US20150195033A1 (en) * 2014-01-03 2015-07-09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Selection of cooperative strategies for relay nodes in a wireless network to enhance data throughput
EP2913967A1 (en) * 2014-02-27 2015-09-02 Alcatel Lucent Improved traffic control in packet transport networks
CN104052580B (zh) * 2014-06-25 2017-08-01 西安交通大学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多节点协同信号发射和接收方法
WO2016018383A1 (en) 2014-07-31 2016-02-04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ive migration of data
WO2016034944A1 (en) * 2014-09-02 2016-03-10 MagnaCom Ltd. Communications in a multi-user environment
WO2016036347A1 (en) 2014-09-02 2016-03-10 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Lp Serializing access to fault tolerant memory
US10594442B2 (en) * 2014-10-24 2020-03-17 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Lp End-to-end negative acknowledgment
CN104639303B (zh) * 2014-12-31 2018-01-12 上海交通大学 无线网络多接入点关联的确认帧检测方法
US10409681B2 (en) 2015-01-30 2019-09-10 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Lp Non-idempotent primitives in fault-tolerant memory
WO2016122642A1 (en) 2015-01-30 2016-08-04 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Lp Determine failed components in fault-tolerant memory
WO2016122610A1 (en) 2015-01-30 2016-08-04 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Lp Preventing data corruption and single point of failure in a fault-tolerant memory
WO2016159996A1 (en) 2015-03-31 2016-10-06 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Lp Preventing data corruption and single point of failure in fault-tolerant memory fabrics
US11509387B2 (en) * 2015-10-30 2022-11-22 Kyocera Corporation Selection of decoding level at signal forwarding devices
US10136431B2 (en) 2016-07-05 2018-11-20 Qualcomm Incorporated Signaling for fast relaying
CN109983832B (zh) * 2016-11-28 2022-04-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d2d通信的发射器通信设备和中继通信设备
WO2018095551A1 (en) * 2016-11-28 2018-05-31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A base station and transmitter and relay communication devices for cellular and d2d communication
KR102559576B1 (ko) 2017-01-10 2023-07-25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엑스홀 네트워크에서 저지연 서비스를 위한 통신 방법
US10389342B2 (en) 2017-06-28 2019-08-20 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Lp Comparator
EP3422802A1 (en) * 2017-06-29 2019-01-02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Relays and methods for operating the same for spontaneously transmission for reliable communications
CN107592280B (zh) * 2017-10-19 2019-08-02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八研究所 一种结合信道估计避免pts发送边带信息的方法
KR102349598B1 (ko) * 2017-10-19 2022-01-11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다중 대역 무선 통신을 지원하는 전자 장치 및 이의 제어 방법
CN108600507B (zh) * 2018-03-20 2020-09-22 厦门亿联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dect的消息通知方法
US10587298B1 (en) * 2018-08-30 2020-03-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ansmission throttling for emission exposure management
WO2020182274A1 (en) * 2019-03-08 2020-09-17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Improved relay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US11477849B2 (en) * 2019-07-30 2022-10-18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operation among devices in transmissions over a Uu interface
US11671168B2 (en) 2019-09-05 2023-06-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lay with a configurable mode of operation
US11824620B2 (en) 2019-09-05 2023-11-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mote unit with a configurable mode of operation
US11825387B2 (en) * 2019-12-31 2023-11-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Switching techniques for message forward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WO2021144048A1 (en) * 2020-01-16 2021-07-22 Nokia Technologies Oy Relaying transmissions
CN115606158A (zh) * 2020-05-13 2023-01-1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Kr) 用于应用了dft预编码的下行链路ofdma的方法和装置
CN111641992B (zh) * 2020-05-29 2023-07-28 河南科技大学 Wban中基于多中继的增量协作通信传输协议
US20210409162A1 (en) * 2020-06-30 2021-12-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Peak suppression information message as retransmission
US20230224072A1 (en) * 2022-01-10 2023-07-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 node to repeater conversion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18446A1 (en) * 2000-06-27 2002-02-1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packet transmission in a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CN1965553A (zh) * 2004-03-12 2007-05-16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生成误差信号的设备和方法
CN101529959A (zh) * 2006-10-27 2009-09-0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CN101573907A (zh) * 2006-08-24 2009-11-04 诺基亚西门子通信有限责任两合公司 中继辅助混合自动重传请求传送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639747B2 (en) * 2003-10-23 2009-12-29 Harris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peak-to-average power ratio for multi-carrier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7808940B2 (en) * 2004-05-10 2010-10-05 Alcatel-Lucent Usa Inc. Peak-to-average power ratio control
CN101502069B (zh) * 2006-02-09 2012-10-17 阿尔戴尔半导体有限公司 频分多址系统中的低峰均功率比传输
US7852797B2 (en) * 2006-05-11 2010-12-1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relay link zone information in a multi-hop relay 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07144956A1 (ja) * 2006-06-16 2007-12-2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移動体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移動端末
JP2008035150A (ja) * 2006-07-28 2008-02-14 Kenwood Corp 無線機およ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CN101352089B (zh) * 2006-10-27 2015-04-0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数据通信方法、通信系统及移动终端
KR101322835B1 (ko) * 2007-08-03 2013-10-25 포항공과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진폭 제한에 의해 왜곡된 신호를 재구성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CN101843008B (zh) * 2007-11-02 2014-06-04 富士通株式会社 网络编码方法和网络编码装置
ATE483173T1 (de) * 2008-02-22 2010-10-15 Thales Nederland Bv Verfahren zur messung der radialgeschwindigkeit eines ziels mit einem doppler-radar
KR100977669B1 (ko) 2008-02-28 2010-08-24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궤환 신호를 이용한 협력 통신 방법 및 시스템
WO2009118780A1 (ja) 2008-03-26 2009-10-01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中継方法、基地局装置、および中継局装置
CN101282199B (zh) * 2008-04-14 2010-11-10 北京邮电大学 用于多中继协作通信的中继策略的自适应选择方法
JP5349460B2 (ja) * 2008-04-18 2013-11-2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及びリレー局装置
US8954042B2 (en) 2008-05-19 2015-02-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creasing a likelihood of advertisement display
US8271842B2 (en) * 2008-06-13 2012-09-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ducing harq retransmissions using peak power management techniques
WO2010018908A1 (en) * 2008-08-11 2010-02-18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operating relay st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5213586B2 (ja) * 2008-08-25 2013-06-19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ユーザ装置及び基地局装置並びに通信制御方法
JPWO2010029763A1 (ja) * 2008-09-12 2012-02-0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中継装置及び中継方法
JP5233573B2 (ja) * 2008-10-16 2013-07-1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送信装置、および中継装置
CN101420407B (zh) * 2008-12-02 2011-08-24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喷泉编码控制ofdm信号峰均功率比的信息传输方法
US8014263B2 (en) * 2009-08-19 2011-09-06 Mitsubishi Electric Research Laboratories, Inc. Cross-talk cancellation in cooperative wireless relay networks
JP5429298B2 (ja) * 2009-10-06 2014-02-26 富士通株式会社 PAPR(Peak−to−AveragePowerRatio)決定装置及び通信装置
CN101783781B (zh) * 2010-02-05 2012-05-23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降低ofdm系统信号峰均功率比的信息传输方法
US8619606B2 (en) 2010-05-06 2013-12-31 Qualcomm Incorporated Data transmission via a relay station with ACK/NACK feedback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18446A1 (en) * 2000-06-27 2002-02-1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packet transmission in a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CN1965553A (zh) * 2004-03-12 2007-05-16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生成误差信号的设备和方法
CN101573907A (zh) * 2006-08-24 2009-11-04 诺基亚西门子通信有限责任两合公司 中继辅助混合自动重传请求传送系统
CN101529959A (zh) * 2006-10-27 2009-09-0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619606B2 (en) 2013-12-31
CN104639286A (zh) 2015-05-20
JP5646735B2 (ja) 2014-12-24
US9178603B2 (en) 2015-11-03
KR20130028118A (ko) 2013-03-18
WO2011140395A2 (en) 2011-11-10
WO2011140395A3 (en) 2012-02-02
EP2567474B1 (en) 2014-05-21
JP2013530606A (ja) 2013-07-25
KR101426358B1 (ko) 2014-08-05
US20140078955A1 (en) 2014-03-20
EP2567474A2 (en) 2013-03-13
JP2014197868A (ja) 2014-10-16
EP2753006A1 (en) 2014-07-09
US20110273999A1 (en) 2011-1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71971A (zh) 经由中继站进行的具有ack/nack反馈的数据传输
US11121761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multiuser packets transmissions for relays
US8332708B2 (en) Data transmission with multi-level ACK/NACK feedback
US8902737B2 (en) Cooperative network with adaptive forwarding request policy
CN102461046A (zh) 健壮的ue接收机
CN101361305B (zh) 在多载波通信系统中降低papr的方法
US10630430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dual-coding for dual-hops channels
CN103250370B (zh) 用于增强下行链路harq的方法和装置
CN102257756A (zh) 用于无线通信的递增冗余中继器
CN104871467A (zh) 用于相位和增益检测器的数据调制的导频
JP6126698B2 (ja) 受信機の停止イベント後の修正されたharq手順の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US10804999B2 (en) Robust relay retransmissions with dual-coding
CN106341209B (zh) 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重传方法和装置
CN102064924A (zh) 一种上行数据重传时的中继方法及移动通信系统
CN106375070B (zh) 一种用于移动通信系统中的重传方法和装置
US20230094238A1 (en) Robust relaying information transmitted to origination device
Madhusudhanan et al. Error rate and capacity analysis for incremental hybrid DAF relaying using polar codes
Maagh et al. RCPC coding for the dynamic decode-and-forward channe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1019

C20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deemed to be abandoned or is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