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61046A - 健壮的ue接收机 - Google Patents

健壮的ue接收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61046A
CN102461046A CN2010800274853A CN201080027485A CN102461046A CN 102461046 A CN102461046 A CN 102461046A CN 2010800274853 A CN2010800274853 A CN 2010800274853A CN 201080027485 A CN201080027485 A CN 201080027485A CN 102461046 A CN102461046 A CN 1024610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peat requests
instance
time
data
identifi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2748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61046B (zh
Inventor
罗涛
D·P·马拉蒂
J·蒙托霍
N·E·坦尼
S·Y·D·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ualcomm Inc
Original Assignee
Qualcomm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ualcomm Inc filed Critical Qualcomm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4610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610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610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6104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2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involving configuration of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RQ] with parallel process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35Buffer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96ARQ related signal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提供了用于提高数据接收可靠性的方法、系统、装置和计算机程序产品。在一个提供的实施例中,通信设备对通信信号进行解析,以识别重传请求标识符。该设备确定相同标识符的两个实例的到达间时间,并且基于该到达间时间和预定时间的比较来处理该通信信号。

Description

健壮的UE接收机
本申请要求享有2009年6月22日提交的名称为“Robust UE Receiver”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No.61/219,296的优先权,在此通过引用将其全部内容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涉及无线通信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提高无线通信链路中数据接收的可靠性和吞吐量。
背景技术
这一部分旨在提供所公开实施例的背景技术或上下文。本说明书可以包括能够实行的原理,但不必是先前已经构想或实行的原理。因此,除非在本文中指明,否则在这部分中描述的内容对于本申请说明书和权利要求而言不是现有技术,并且不会因为包括在该部分中而被认为是现有技术。
无线通信系统被广泛地用来提供各种类型的通信内容,如语音、数据等。这些系统可以是能够通过共享可用系统资源(例如,带宽和发送功率)来支持与多个用户通信的多址系统。这种多址系统的例子包括码分多址(CDMA)系统、时分多址(TDMA)系统、频分多址(FDMA)系统、3GPP长期演进(LTE)系统以及正交频分多址(OFDMA)系统。
现代的无线通信系统使用各种方法来确定正确地接收到所发送的数据,并且在发生接收错误时提供数据重传。例如,在3GPP长期演进(LTE)版本8(Rel-8)中,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方法使用具有软组合的异步自动重传请求(ARQ),其中将错误解码的数据分组存储在缓冲存储器中,并选择性地与重发送的数据分组进行组合。
HARQ过程是停止和等待结构。为了允许向单个移动站(用户设备或UE)连续传输,并行运行多个HARQ过程。对于每个UE,存在一个由多个HARQ过程构成的HARQ实体。基于关于基站(演进节点B或eNode B)和UE之间的往返时间的假设,其中该往返时间包括它们各自的处理时间,LTE Rel-8规定当工作在频分双工(FDD)模式中时,在下行链路中有八(8)个HARQ过程,其具有8个不同的HARQ过程编号(HARQ ID)。当工作在时分双工(TDD)模式中时,下行链路中HARQ过程的数目可以取决于下行链路-上行链路分配调度而在4和15之间变化。在LTE Rel-8中,与HARQ ID相关联的每个传输块(子帧)的持续时间为1毫秒。因此,在FDD模式中,具有相同HARQ ID的两个传输块的传输之间的时间间隔不能小于8毫秒。
如果UE接收机检测到具有特定HARQ ID的数据块中的接收错误,并且向基站发送重传请求(否定确认或NACK),则该接收机预期在接收到原始数据块之后不早于8ms接收到具有相同HARQ ID的数据重传。类似地,如果该UE接收机在没有错误的情况下解码数据块并针对与该数据相关联的HARQ ID向基站发送确认(ACK),则该接收机预期在接收到第一数据块之后不早于8ms接收到具有相同HARQ ID的新数据。然而,在UE接收机处的解码错误因为特定HARQ ID的重复而错误地解码8ms间隔内的任何传输存在一定的可能性。现有LTE Rel-8系统没有提供用于处理这种解码异常的措施,并且如果在小于8ms的时间间隔中两次解码相同的HARQ ID,则现有LTE Rel-8系统会遭受HARQ缓冲恶化或系统崩溃。此外,在LTERel-8中没有提供基站和UE之间的协商,该协商用于如果UE已经增强处理能力,则减小时间间隔。
发明内容
所公开的实施例涉及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增加移动接收机和基站之间的无线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吞吐量的系统、方法、装置和计算机程序产品。为此,根据各个实施例,接收机被配置为选择性地处理异常数据标识符并与基站协商数据处理间隔。
根据一个实施例,一种方法包括:在通信设备中解析通信信号,以识别重传请求标识符;确定到达间时间,所述到达间时间包括重传请求标识符的第一实例和同一重传请求标识符的第二实例之间的时间间隔;以及基于所述到达间时间与预定到达间时间的比较来处理所述通信信号,所述预定到达间时间包括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的第一实例和同一重传请求标识符的第二实例之间的最小时间间隔。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基于所述到达间时间与所述通信设备中的处理时间的比较来处理所述通信信号。
在该方法的一个方面中,所述处理包括如下处理技术:确认并处理与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的第一实例相关联的数据,并且忽略与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的第二实例相关联的数据;确认并处理与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的第二实例相关联的数据,并且忽略与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的第一实例相关联的数据;请求重传与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的第一实例相关联的数据或与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的第二实例相关联的数据,以及组合与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的第二实例相关联的数据和与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的第一实例相关联的数据。
在该方法的一个方面中,所述预定到达间时间间隔是基于所述通信设备的处理能力来在基站和所述通信设备之间协商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定到达间时间小于8毫秒。
在该方法的一个方面中,所述控制信号包括第三代合作伙伴项目(3GPP)长期演进(LTE)网络中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信号。
在该方法的一个方面中,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包括3GPP LTE网络中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过程标识符(ID)。
在一个提供的实施例中,一种通信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该存储器包括处理器可执行指令,当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指令时配置该装置来:解析通信控制信号以识别重传请求标识符;确定到达间时间,所述到达间时间包括重传请求标识符的第一实例和同一重传请求标识符的第二实例之间的时间间隔;以及根据所述到达间时间与预定到达间时间的比较来处理通信信号,所述预定到达间时间包括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的第一实例和同一重传请求标识符的第二实例之间的最小时间间隔。
在另一实施例中,一种通信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该存储器包括处理器可执行指令,当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处理器可执行指令时还配置该装置来:根据所述到达间时间与所述通信设备中的处理时间的比较,来处理所述通信控制信号。
在所述通信设备的一个方面中,所述处理包括如下处理技术:确认并处理与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的第一实例相关联的数据,并且忽略与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的第二实例相关联的数据;确认并处理与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的第二实例相关联的数据,并且忽略与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的第一实例相关联的数据;请求重传与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的第一实例相关联的数据或与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的第二实例相关联的数据;以及组合与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的第二实例相关联的数据和与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的第一实例相关联的数据。
在所述通信设备的一个方面中,所述预定到达间时间间隔是基于所述通信设备的处理能力来在基站和所述通信设备之间协商的。
在所述通信设备的一个方面中,所述预定到达间时间小于8毫秒。
在所述通信设备的一个方面中,所述控制信号包括第三代合作伙伴项目(3GPP)长期演进(LTE)网络中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信号。
在所述通信设备的一个方面中,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包括3GPP LTE网络中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过程标识符(ID)。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包含在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用于在通信设备中解析通信控制信号以识别重传请求标识符的程序代码;用于确定到达间时间的程序代码,所述到达间时间包括重传请求标识符的第一实例和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的第二实例之间的时间间隔;以及用于基于所述到达间时间与预定到达间时间的比较来处理所述通信控制信号的程序代码,所述预定到达间时间包括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的第一实例和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的第二实例之间的最小时间间隔。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还包括用于根据所述到达间时间与所述通信设备中的处理时间的比较,来处理所述通信控制信号的程序代码。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还包括用于选择所述处理的程序代码,其中所述处理包括如下处理技术:确认并处理与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的第一实例相关联的数据,并且忽略与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的第二实例相关联的数据;确认并处理与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的第二实例相关联的数据,并且忽略与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的第一实例相关联的数据;请求重传与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的第一实例相关联的数据或与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的第二实例相关联的数据;以及组合与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的第二实例相关联的数据和与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的第一实例相关联的数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还包括用于基于所述通信设备的处理能力,来在基站和所述通信设备之间协商所述预定到达间时间间隔的程序代码。
在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的一个方面中,所述预定到达间时间小于8毫秒。
在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的一个方面中,所述控制信号包括第三代合作伙伴项目(3GPP)长期演进(LTE)网络中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信号。
在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的一个方面中,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包括3GPPLTE网络中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过程标识符(ID)。
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通信设备包括:用于在通信设备中解析通信控制信号以识别重传请求标识符的模块;用于确定到达间时间的模块,所述到达间时间包括重传请求标识符的第一实例和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的第二实例之间的时间间隔;以及用于基于所述到达间时间与预定到达间时间的比较来处理所述通信控制信号的模块,所述预定到达间时间包括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的第一实例和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的第二实例之间的最小时间间隔。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信设备还包括:用于根据所述到达间时间与所述通信设备中的处理时间的比较来选择处理的模块。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信设备还包括:用于基于所述到达间时间与预定到达间时间的比较来选择处理的模块,所述预定到达间时间包括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的第一实例和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的第二实例之间的最小时间间隔。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信设备还包括:用于基于所述通信设备的处理能力来在基站和所述通信设备之间协商所述预定到达间时间的模块。
在所述通信设备的一个方面中,所述预定到达间时间小于8毫秒。
在所述通信设备的一个方面中,所述控制信号包括第三代合作伙伴项目(3GPP)长期演进(LTE)网络中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信号。
在所述通信设备的一个方面中,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包括3GPP LTE网络中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过程标识符(ID)。
结合附图并根据下面的具体描述,各个实施例的这些及其它特征以及其组织和操作方式将变得显而易见,在附图中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在全文中指代相同的部件。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以举例方式而非限定方式示出了所提供的实施例,其中:
图1示出了无线通信系统;
图2示出了通信系统的方框图;
图3是示出传统通信系统的操作的定时图;
图4是示出一个实施例中的通信系统的操作的定时图;
图5是示出另一个实施例中的通信系统的操作的定时图;
图6是示出另一个实施例中的通信系统的操作的定时图;
图7是示出另一个实施例中的通信系统的操作的定时图;
图8是示出另一个实施例中的通信系统的操作的定时图;
图9是示出一个实施例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10示出了可以在其中实现各个实施例的系统;以及
图11示出了可以在其中实现各个实施例的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面的描述中,为了说明而非限定的目的给出了具体细节和描述,以便提供对各个公开的实施例的透彻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各个实施例可以在背离这些具体细节和描述的其它实施例中实施。
如本文所使用的,术语“部件”、“模块”、“系统”等旨在表示计算机相关实体,其可以是硬件、固件、硬件和软件的组合、软件或者执行中的软件。例如,部件可以是,但不局限于,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进程、处理器、对象、可执行码、执行线程、程序和/或计算机。举例而言,在计算设备上运行的应用程序以及该计算设备都可以是部件。一个或多个部件可以驻留在过程和/或执行线程内,并且部件可以位于一个计算机上和/或分布在两个或多个计算机之间。此外,这些部件可以从各种计算机可读介质中执行,其中这些介质上存储有各种数据结构。这些部件可以通过本地和/或远程处理方式来进行通信,比如根据具有一个或多个数据分组的信号(例如,来自一个部件的数据通过信号方式与本地系统中、分布式系统中和/或具有其它系统的网络比如因特网上的另一部件进行交互)。
此外,本文结合用户设备描述了各种实施例。用户设备也可以称为用户终端,并且可以包括系统、用户单元、用户台、移动台、移动无线终端、移动设备、节点、设备、远程台、远程终端、终端、无线通信设备、无线通信装置或用户代理等的部分或全部功能。用户设备可以是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发起协议(SIP)电话、智能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LL)站、个人数字助理(PDA)、膝上型计算机、手持通信设备、手持计算设备、卫星无线电、无线调制解调器卡和/或用于通过无线系统进行通信的另一处理设备。此外,本文结合基站描述了各个方面。基站可以用于与一个或多个无线终端进行通信,并且也可以称为接入点、节点、节点B、演进节点B(eNB)或一些其它网络实体,并且可以包括接入点、节点、节点B、演进节点B(eNB)或一些其它网络实体的部分或全部功能。基站通过空口与无线终端通信。该通信可以发生在一个或多个扇区中。通过将接收的空口帧转换为IP分组,基站可以作为无线终端和接入网的其它部分之间的路由器,其中所述接入网可以包括因特网协议(IP)网络。该基站也可以协调对空口属性的管理并且也可以是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之间的网关。
下面将围绕可以包括多个设备、部件、模块等的系统来给出各个实施例或特征。应当理解并认识到,各种系统可以包括附加设备、部件、模块等,并且/或者可以不包括结合附图所讨论的所有设备、部件、模块等。也可以使用这些方法的组合。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词语“示例性”用来表示作为例子、实例或示例。本文描述为“示例性”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不必被视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更优或有利。使用词语“示例性”旨在以具体方式给出概念。
各个公开的实施例可以合并到通信系统中。在一个例子中,这种通信系统利用正交频分复用(OFDM),其有效地将总的系统带宽划分为多个(NF)子载波,其中子载波也可以称为频率子信道、音调或频段。对于OFDM系统,首先利用特定编码方案对将要发送的数据(即,信息比特)进行编码以生成已编码比特,并且进一步将已编码比特分组成多比特符号,然后将这些多比特符号映射到调制符号。每个调制符号对应于由用于数据传输的特定调制方案(例如,M-PSK或M-QAM)定义的信号星座图中的点。在每个时间间隔处,其中每个时间间隔可以取决于每个频率子载波的带宽,可以在NF个频率子载波中的每一个上发送调制符号。因此,OFDM可以用来应对由频率选择性衰落造成的符号间干扰(ISI),其中频率选择性衰落通过系统带宽上的不同衰减量来表征。
通常,无线多址通信系统能够同时支持多个无线终端的通信。每个终端通过前向链路和反向链路上的传输来与一个或多个基站通信。前向链路(或下行链路)是指从基站到终端的通信链路,并且反向链路(或上行链路)是指从终端到基站的通信链路。该通信链路可以通过单输入单输出、多输入单输出或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来建立。
MIMO系统运用多个(NT)发送天线和多个(NR)接收天线用于数据传输。由NT个发送天线和NR个接收天线构成的MIMO信道可以分解为NS个独立的信道,其也称为空间信道,其中NS≤min{NT,NR}。这NS个独立信道中的每一个对应于一个维度。如果利用由多个发送和接收天线创建的附加维度,则MIMO系统可以提供改善的性能(例如,更高的吞吐量和/或更大的可靠性)。MIMO系统也支持时分双工(TDD)和频分双工(FDD)系统。在TDD系统中,前向链路和反向链路传输在相同的频率区域上,使得互逆原理允许根据反向链路信道估计前向链路信道。这使得当在基站处有多个天线可用时,基站能够解析出前向链路上的发送波束成型增益。
图1示出了可以在其中实现各个公开的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基站100可以包括多个天线组,并且每个天线组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天线。例如,如果基站100包括6个天线,则一个天线组可以包括第一天线104和第二天线106,另一天线组可以包括第三天线108和第四天线110,而第三组可以包括第五天线112和第六天线114。应当注意,尽管上述天线组各自被标识为具有两个天线,但是在每个天线组中可以利用更多或更少的天线。
回到图1,将第一用户设备116示出为例如与第五天线112和第六天线114通信,以便能够在第一前向链路120上向第一用户设备116发送信息,并且在第一反向链路118上从第一用户设备116接收信息。图1还示出了第二用户设备122,该第二用户设备122例如与第三天线108和第四天线110通信,以便能够在第二前向链路126上向第二用户设备122发送信息,并且在第二反向链路124上从第二用户设备122接收信息。在频分双工(FDD)系统中,在图1中示出的通信链路118、120、124和126可以使用不同的频率用于通信。例如,第一前向链路120可以使用与第一反向链路118所使用的频率不同的频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组天线和/或其被设计来进行通信的区域经常被称为基站的扇区。例如,在图1中描绘的不同天线组可以被设计来向基站100的扇区中的用户设备进行通信。在前向链路120和126上的通信中,基站100的发送天线利用波束成型,以便改善用于不同用户设备116和122的前向链路的信噪比。此外,相比通过单个天线来向其所有用户设备进行全向发送的基站而言,使用波束成型来向随机分布在其覆盖区域中的用户设备进行发送的基站对邻近小区中的用户设备造成较少干扰。
可以适用各个公开实施例的一部分的通信网络可以包括逻辑信道,其中逻辑信道分为控制信道和业务信道。逻辑控制信道可以包括:广播控制信道(BCCH),其是用于广播系统控制信息的下行链路信道;寻呼控制信道(PCCH),其是传输寻呼信息的下行链路信道;多播控制信道(MCCH),其是用于发送多媒体广播和多播服务(MBMS)调度和针对一个或若干多播业务信道(MTCH)的控制信息的点到多点下行链路信道。通常,在建立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之后,MCCH仅由接收MBMS的用户设备使用。专用控制信道(DCCH)是另一逻辑控制信道,其是用于发送专用控制信息的点到点双向信道,其中,所述专用控制信息例如由具有RRC连接的用户设备使用的用户专用控制信息。公共控制信道(CCCH)也是逻辑控制信道,其可以用于随机接入信息。逻辑业务信道可以包括专用业务信道(DTCH),其是专用于一个用户设备以供传输用户信息的点到点双向信道。此外,多播业务信道(MTCH)可以用于对业务数据的点到多点下行链路传输。
适用各个实施例的一部分的通信网络还可以包括逻辑传输信道,该逻辑传输信道分为下行链路(DL)和上行链路(UL)。DL传输信道可以包括广播信道(BCH)、下行链路共享数据信道(DL-SDCH)、多播信道(MCH)和寻呼信道(PCH)。UL传输信道可以包括随机接入信道(RACH)、请求信道(REQCH)、上行链路共享数据信道(UL-SDCH)和多个物理信道。物理信道也可以包括一组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信道。
在一些公开的实施例中,下行链路物理信道可以包括下列信道中的至少一个:公共导频信道(CPICH)、同步信道(SCH)、公共控制信道(CCCH)、共享下行链路控制信道(SDCCH)、多播控制信道(MCCH)、共享上行链路分配信道(SUACH)、确认信道(ACKCH)、下行链路物理共享数据信道(DL-PSDCH)、上行链路功率控制信道(UPCCH)、寻呼指示符信道(PICH)、负载指示符信道(LICH)、物理广播信道(PBCH)、物理控制格式指示符信道(PCFICH)、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物理混合ARQ指示符信道(PHICH)、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和物理多播信道(PMCH)。上行链路物理信道可以包括下列中的至少一个: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信道质量指示符信道(CQICH)、确认信道(ACKCH)、天线子集指示符信道(ASICH)、共享请求信道(SREQCH)、上行链路物理共享数据信道(UL-PSDCH)、广播导频信道(BPICH)、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和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
此外,在描述各个公开的实施例时可以使用下列术语和特征:
3G      第三代
3GPP    第三代合作伙伴项目
ACLR    邻近信道泄漏比
ACPR    邻近信道功率比
ACS     邻近信道选择性
ADS     先进设计系统
AMC      自适应调制和编码
A-MPR    附加最大功率减小
ARQ      自动重传请求
BCCH     广播控制信道
BTS      基站收发机
CDD      循环延迟分集
CCDF     互补累计分布函数
CDMA     码分多址
CFI      控制格式指示符
Co-MIMO  协作MIMO
CP       循环前缀
CPICH    公共导频信道
CPRI     通用公共无线干扰
CQI      信道质量指示符
CRC      循环冗余校验
DCI      下行链路控制指示符
DFT      离散傅立叶变换
DFT-SOFDM离散傅立叶变换扩展OFDM
DL       下行链路(基站到用户的传输)
DL-SCH   下行链路共享信道
DSP      数字信号处理
DT       开发工具集
DVSA     数字矢量信号分析
EDA      电子设计自动化
E-DCH    增强的专用信道
E-UTRAN  演进型UMTS陆地无线接入网络
eMBMS    演进型多媒体广播多播服务
eNB      演进型节点B
EPC      演进型分组核心
EPRE     每资源单元能量
ETSI     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
E-UTRA   演进型UTRA
E-UTRAN  演进型UTRAN
EVM      误差矢量幅度
FDD      频分双工
FFT      快速傅立叶变换
FRC      固定参考信道
FS1      帧结构类型1
FS2      帧结构类型2
GSM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
HARQ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
HDL      硬件描述语言
HI HARQ  指示符
HSDPA    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
HSPA     高速分组接入
HSUPA    高速上行链路分组接入
IFFT     逆FFT
IOT      互操作测试
IP       互联网协议
LO       本振
LTE      长期演进
MAC      介质接入控制
MBMS     多媒体广播多播服务
MBSFN    单频网络上的多播/广播
MCH      多播信道
MIMO     多输入多输出
MISO     多输入单输出
MME      移动性管理实体
MOP      最大输出功率
MPR      最大功率降低
MU-MIMO     多用户MIMO
NAS         非接入层
OBSAI       开发基站结构接口
OFDM        正交频分复用
OFDMA       正交频分多址
PAPR        峰均功率比
PAR         峰均比
PBCH        物理广播信道
P-CCPCH     主公共控制物理信道
PCFICH      物理控制格式指示符信道
PCH         寻呼信道
PDCCH       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
PDCP        分组数据汇聚协议
PDSCH       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
PHICH       物理混合ARQ指示符信道
PHY         物理层
PRACH       物理随机接入信道
PMCH        物理多播信道
PMI         预编码矩阵指示符
P-SCH       主同步信道
PUCCH       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
PUSCH       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
图2示出了可以适用各个实施例的示例性通信系统的方框图。在图2中描绘的MIMO通信系统200包括MIMO通信系统200中的发射机系统210(例如,基站或接入点)和接收机系统250(例如,接入终端或用户设备)。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尽管如所示出的,基站被称为发射机系统210,并且用户终端被称为接收机系统250,但是这些系统的实施例能够进行双向通信。在这点上,术语“发射机系统210”和“接收机系统250”应当用来暗指来自任意一个系统的单向通信。还应当注意,图2的发射机系统210和接收机系统250各自能够与在图2中没有明确绘出的多个其它接收机和发射机系统进行通信。在发射机系统210处,将多个数据流的业务数据从数据源212提供到发送(TX)数据处理器214。每个数据流可以通过各自的发射机系统发送。TX数据处理器214基于为每个数据流选择的特定编码方案来对该数据流的业务数据进行格式化、编码和交织,以提供已编码数据。
例如,可以使用OFDM技术来将每个数据流的已编码数据与导频数据复用。导频数据通常是以已知方式处理的已知数据模式,并且可以在接收机系统处用来估计信道响应。然后,基于为每个数据流选择的特定调制方案(例如,BPSK、QSPK、M-PSK或M-QAM),来对经过复用的导频和每个数据流的已编码数据进行调制(符号映射),以提供调制符号。可以通过由发射机系统210的处理器230执行的指令来确定每个数据流的数据速率、编码和调制。
在图2的示例性方框图中,可以将所有数据流的调制符号提供给TXMIMO处理器220,其可以进一步处理这些调制符号(例如,针对OFDM)。然后,TX MIMO处理器220将NT个调制符号流提供到NT个发射机系统收发机(TMTR)222a到222t。在一个实施例中,TX MIMO处理器220还可以对数据流的符号和发送该符号的天线应用波束成型加权。
每个发射机系统收发机222a到222t接收并处理各自的符号流以提供一个或多个模拟信号,并且进一步调节模拟信号以提供适于在MIMO信道上传输的已调制信号。在一些实施例中,该调节操作可以包括但不局限于诸如放大、滤波、上变频等的操作。然后,从图2中示出的发射机系统天线224a到224t发送由发射机系统收发机222a到222t产生的已调制信号。
在接收机系统250处,所发送的已调制信号可以由接收机系统天线252a到252r接收,并且将来自每个接收机系统天线252a到252r的所接收的信号提供到各自的接收机系统收发机(RCVR)254a到254r。每个接收机系统收发机254a到254r对各自的接收信号进行调节,对经过调节的信号进行数字化以提供采样,并且可以进一步处理采样以提供相应的“接收”符号流。在一些实施例中,调节操作可以包括但不局限于诸如放大、滤波、下变频等的操作。
然后,RX数据处理器260基于特定接收机处理技术来从接收机系统收发机254a到254r接收符号流并对其进行处理,以提供多个“检测”符号流。在一个例子中,每个已检测符号流可以包括多个符号,这些符号是对为相应数据流发送的符号的估计。然后,RX数据处理器260至少部分地对每个已检测符号流进行解调、解交织和解码,以恢复相应数据流的业务数据。由RX数据处理器260执行的处理可以与由发射机系统210处的TXMIMO处理器220和TX数据处理器214执行的处理相反。RX数据处理器220还可以将经过处理的符号流提供到数据宿264。
在一些实施例中,信道响应估计是由RX数据处理器260生成的,并且可以用来执行在接收机系统250处的空间/时间处理、调整功率电平、改变调制速率或方案和/或其它适当操作。此外,RX数据处理器260还可以估计信道特性,例如已检测符号流的信噪比(SNR)和信干比(SIR)。然后,RX数据处理器260可以将所估计的信道特性提供到处理器270。在一个例子中,接收机系统250的RX数据处理器260和/或处理器270还可以得到对系统的“运行”SNR的估计。接收机系统250的处理器270也可以提供信道状态信息(CSI),其可以包括关于通信链路和/或所接收的数据流的信息。该信息可以包括例如运行SNR和其它信道信息,该信息可以由发射机系统210(例如,基站或演进节点B)用来例如关于用户设备调度、MIMO设置、调制和编码选择等做出适当的决策。在接收机系统250处,由处理器270产生的CSI由TX数据处理器238处理,由调制器280调制,由接收机系统收发机254a到254r调节,并且被发送回到发射机系统210。此外,在接收机系统250处的数据源236可以提供将由TX数据处理器238处理的额外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接收机系统250处的处理器270还可以定期地确定使用哪个预编码矩阵。处理器270构成包括矩阵索引部分和秩值部分的反向链路消息。该反向链路消息可以包括关于通信链路和/或所接收的数据流的各种类型的信息。然后,由接收机系统250处的TX数据处理器238对该反向链路消息进行处理,其中TX数据处理器238也可以从数据源236接收多个数据流的业务数据。然后,经过处理的信息由调制器280进行调制,由接收机系统收发机254a到254r中的一个或多个进行调节,并且被发送回到发射机系统210。
在MIMO通信系统200的一些实施例中,接收机系统250能够接收并处理经过空间复用的信号。在这些系统中,空间复用通过复用不同数据流并在发射机系统天线224a到224t上进行发送而发生在发射机系统210处。这是与使用发送分集方案相对的,在发送分集方案中,从多个发射机系统天线224a到224t发送相同数据流。在能够接收并处理经过空间复用的信号的MIMO通信系统200中,通常在发射机系统210处使用预编码矩阵来保证从每个发射机系统天线224a到224t发送的信号彼此充分不相关。这种不相关保证了到达任何特定接收机系统天线252a到252r的复合信号能够被接收,并且在存在来自其它发射机系统天线224a到224t的携带其它数据流的信号的情况下,能够确定独立的数据流。
因为流之间的互相关量会受环境影响,所以对于接收机系统250而言向发射机系统210反馈关于所接收的信号的信息是有利的。在这些系统中,发射机系统210和接收机系统250都包括具有多个预编码矩阵的码本。在一些例子中,这些预编码矩阵中的每一个可以与所接收的信号中经受的互相关量相关。因为发送特定矩阵的索引而非矩阵中的值是有利的,所以从接收机系统250发送到发射机系统210的反馈控制信号通常包括特定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在一些例子中,该反馈控制信号也包括秩索引,该秩索引向发射机系统210指示在空间复用中使用多少独立的数据流。
MIMO通信系统200的其它实施例被配置为利用发送分集方案替代上面描述的空间复用方案。在这些实施例中,在发射机系统天线224a到224t上发送相同的数据流。在这些实施例中,传递到接收机系统250的数据速率通常低于空间复用MIMO通信系统200。这些实施例提供了通信信道的健壮性和可靠性。在发送分集系统中,从发射机系统天线224a到224t发送的每个信号将经历不同的干扰环境(例如,衰落、反射、多径相位偏移)。在这些实施例中,在接收机系统天线252a到252r处接收的不同信号特性在确定适当的数据流时是有用的。在这些实施例中,秩指示符通常被设置为1,从而告知发射机系统210不使用空间复用。
其它实施例可以利用空间复用和发送分集的组合。例如,在利用四个发射机系统天线224a到224t的MIMO通信系统200中,可以在发射机系统天线224a到224t中的两个天线上发送第一数据流,并且在剩余的两个发射机系统天线224a到224t上发送第二数据流。在这些实施例中,秩索引被设置为小于预编码矩阵的满秩的整数,从而指示发射机系统210运用空间复用和发送分集的组合。
在发射机系统210处,来自接收机系统250的已调制信号由发射机系统天线224a到224t接收,由发射机系统收发机222a到222t调节,由发射机系统解调器240解调,并且由RX数据处理器242进行处理,以提取由接收机系统250发送的反向链路消息。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射机系统210的处理器230然后确定使用哪个预编码矩阵用于将来的前向链路传输,并且然后对所提取的消息进行处理。在其它实施例中,处理器230使用所接收的信号来调整用于将来的前向链路传输的波束成型加权。
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以将报告的CSI提供到发射机系统210的处理器230,并用来确定例如数据速率以及将要用于一个或多个数据流的编码和调制方案。然后,可以将所确定的编码和调制方案提供到发射机系统210处的一个或多个发射机系统收发机222a到222t,以用于量化和/或用于稍后向接收机系统250的传输。此外和/或可替换地,所报告的CSI可以由发射机系统210的处理器230用于生成对TX数据处理器214和TX MIMO处理器220的各种控制。在一个例子中,可以将由发射机系统210的RX数据处理器242处理的CSI和/或其它信息提供到数据宿244。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射机系统210处的处理器230和接收机系统250处的处理器270可以指导在其各自系统处的操作。此外,发射机系统210处的存储器232和接收机系统250处的存储器272可以分别提供对由发射机系统处理器230和接收机系统处理器270使用的程序代码和数据的存储。此外,在接收机系统250处,可以使用各种处理技术来处理NR个接收的信号,以检测NT个发送的符号流。这些接收机处理技术可以包括空间和空时接收机处理技术,其可以包括均衡技术、“连续迫零/均衡和干扰消除”接收机处理技术、和/或“连续干扰消除”或“连续消除”接收机处理技术。
无线通信系统的特点是瞬时信道条件通常快速和显著变化。例如,频率选择性衰落会造成信道衰减的快速和随机变化。遮蔽衰落和取决于距离的路径损耗会影响平均接收信号强度。此外,去往以及来自其它终端的传输会造成在接收机处的干扰,这使得在接收机处的信噪比降级。当每比特能量与噪声能量的比值(Eb/N0)过低时,信道质量的这些变化会导致在接收机处的数据错误。针对这个问题的方法包括链路自适应和取决于信道的调度,以使错误和前向链路纠错最小化,并且重复重传请求以校正错误。
链路自适应可以使用动态发送功率控制或者动态速率控制,以维持接收的Eb/N0和数据速率处于期望的水平。在诸如cdma2000和WCDMA的基于CDMA的系统中,已经使用了动态发送功率控制,以补偿变化的信道条件。动态功率控制的基本原理是当信道质量差时增加功率,而当信道质量良好时减小功率。在动态速率控制中,如名称所暗示的,在保持发送功率不变的情况下,调整发送的数据速率。当信道质量差时减小数据速率(从而增加每比特能量),并且当信道质量良好时增加数据速率(从而减小每比特能量)。
取决于信道的调度通过使用正交性来控制对在传输小区内的不同移动终端之间共享的资源的分配。在从蜂窝基站到多个移动终端的下行链路中,传输可以在时域(时分复用或TDM)中、在频域(频分复用或FDM)中或者在码域(码分复用或CDM)中是正交的。此外,也可以使用空间域,来至少以伪正交方式、通过使用不同天线设置来实现空分复用(SDM),从而分离用户。在时间、频率、码空或物理空间中分离用户允许发射机基于发射机和每个单独用户之间的信道质量来最大化或优化向单独用户的传输。
尽管链路自适应和取决于信道的调度寻求使错误最小化,但是其因为干扰和信道质量的随机属性而不能是100%有效的。因此,实际上所有无线通信系统都运用某种形式的前向纠错(FEC)。FEC的基本原理是在所发送的信号中引入冗余、添加比特,其中,所述比特是通过使用特定编码算法(如循环冗余校验(CRC)码)而从信号中的信息比特推导出的。在通信链路的发射机侧,将该算法应用于信息比特,并且将结果(FEC比特)与该信息比特连接起来。在通信链路的接收机侧,再次将该算法(该算法是接收机已知的)应用于信息比特,以生成本地结果,其中将该本地结果与所发送的FEC比特进行比较。如果本地结果匹配所发送的FEC比特,则在没有错误的情况下接收并解码所发送的信息的概率是高的。如果本地结果不匹配所发送的FEC比特,则不是在没有错误的情况下接收和解码所发送的信息的概率是高的。与本地结果相关联的确定性水平与FEC比特的数目有关。例如,16比特CRC码的错误概率等于2-16或65536分之1。一些复杂的FEC方案可以使用所发送的FEC比特和本地结果之间的比较,以确定错误地解码了哪些信息比特,并且进行相应的校正。
处理传输错误的另一方法是使用自动重传请求(ARQ)。在ARQ方案中,接收机使用错误检测码如CRC,以检测是否发生接收错误。如果没有检测到错误,则接收机向发射机发送肯定确认(ACK)。然而,如果检测到错误,则接收机发送否定确认(NACK)。响应于NACK,发射机重新发送信息。
大多数当前的无线通信系统(包括cdma2000、WCDMA和LTE版本8)使用FEC编码和ARQ的组合,其被公知为混合ARQ(HARQ)。混合ARQ使用FEC编码来校正所有错误的子集,并且混合ARQ依赖于错误检测来检测不可校正的错误。错误接收的数据分组被丢弃,并且接收机请求重传被破坏的分组。
HARQ的变体是采用软组合的HARQ。采用软组合的HARQ基于一种假设,即,即使错误地解码了数据分组,其仍旧包含信息。因此,将错误解码的数据分组存储在缓冲存储器中,并且稍后将其与重传的数据进行组合,以获得相比其组成部分更可靠的单个组合分组。
HARQ是停止和等待协议。当已经进行传输时,在发送下一个数据块或重传同一数据块之前,发送实体停止并等待,直到其接收到从目的地返回的确认(ACK)或否定确认(NACK)为止。在这两种情况(ACK或NACK)中的任意一种情况中,需要发送实体在特定时间段中调度并处理下一个传输。
对于LTE Rel-8频分双工(FDD)而言,该时间被设置为八个1ms子帧(子帧的持续时间被称为发送时间间隔或TTI)。因为发送数据仅占用一个子帧,所以这导致未利用7个子帧的带宽。为了完全利用该带宽,LTE使用在时间上彼此偏移的多个HARQ并行过程。每个过程发送一个数据块。在下一传输分配到达的时间,将会已经接收到来自接收实体的相应ACK或NACK,并且已经创建了用于传输或重传的下一个分组。
对于FDD而言,存在8个下行链路HARQ过程。下行链路HARQ过程可以在没有固定定时的情况下以任意顺序发送(异步HARQ)。这意味着UE接收机预先不知道在给定子帧中正在发送哪个HARQ过程,所以必须与数据一起发送HARQ过程标识符(HARQ ID)。
这是通过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上与相应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传输同时发送的PDSCH资源分配消息来实现的。该方案的结果是调度算法在决定在任意子帧期间哪些UE被发送数据方面具有显著的自由度。
LTE Rel-8规范关于UE和演进节点B必须完成HARQ过程的时间量对UE和演进节点B施加约束。UE接收机具有三个子帧来对传输进行解码、校验CRC以及对ACK/NACK进行编码。假设发射机在子帧n中发送数据,则必须在子帧n+4中将ACK/NACK发送回到发射机。
发射机则具有三个子帧来对从UE接收机返回的ACK/NACK进行解码,基于ACK/NACK来构造接下来的传输块,以及对传输块进行编码。在该HARQ过程中,在子帧n+8中发送接下来的传输块。
图3是示出了遵循3GPP LTE-Rel 8规范的系统中的基站(演进节点B)和移动站(UE)之间的通信的定时图。如在图3中所示,基站发送缓冲器31在每个1毫秒子帧期间发送传输块。传输块n是在子帧m中发送的,传输块n+1是在子帧m+1发送的,等等。如上所述,将每个传输块与HARQ过程ID(HARQ ID)和FEC比特进行编码。为方便起见,示出了按顺序发送HARQ ID 0到7。然而,并不一定要求按顺序发送HARQ ID。如上所述,LTE Rel-8规范所施加的唯一约束是,任意特定HARQ ID在每8个子帧(即,8毫秒)中不能重复一次以上。
在传播延迟TP之后,UE将由基站发送的传输块接收在接收缓冲器32中。在接收到每个传输块之后,UE解码该块的HARQ ID,并且然后具有时间间隔TUE来处理该块并向基站发送ACK或NACK。对于LTE-Rel 8,TUE是3个子帧(3TTI)长(3ms)。例如,编码有HARQ ID 0的传输块n是在子帧m中接收的并在HARQ过程#0中处理。在时间间隔TUE之后,UE在子帧m+3的末尾发送响应。图3中示出的例子假设UE检测到数据错误并且以NACK进行响应,以便请求重传传输块n。基站在子帧m+4中接收到NACK,并且具有时间间隔TeNB来处理该响应。对于LTE Rel-8而言,TeNB也是3个子帧(3TTI)长(3ms),所以基站在子帧m+8中重新发送具有HARQ ID 0的传输块n。在相同HARQ过程中,对传输块n的初次传输与对传输块n的重传之间的总时间(到达间时间)是TMIN并且需要8个子帧(8TTI),所以TMIN=8ms。
只要UE正确地解码出HARQ ID,该定时关系就保持正确,无论UE是否检测到数据错误。例如,如在图3中所示,UE在HARQ过程#1中在子帧m+1中接收到传输块n+1,并且在检测到没有错误之后,在子帧m+5的末尾向基站发送ACK。三毫秒后,基站在传输块n+1的传输之后8毫秒,在子帧m+9中发送新的传输块n+8。如在图3中所示,针对八个HARQ过程0-7中的每一个保持该定时关系。图3还示出了如上所述的软组合操作。当检测到传输块解码错误时,如在图3中的传输块n的情况中,将已解码数据33临时存储在坏数据缓冲器中,直到重传传输块n并随后在子帧m+11中解码传输块n为止,此时能够组合原始数据和重传的数据。
上述定时取决于对HARQ ID的正确解码。然而,如先前所述,在没有检测到错误的情况下,错误地解码HARQ ID存在一定的可能性,从而造成在错误的HARQ过程中处理传输块。在图4中示出了这种情况,其中假设将传输块n+4的HARQ ID错误地解码为HARQ 0而非HARQ 4。这是在LTE Rel-8中未定义的情况,因为UE在小于规定的最小到达间时间间隔(TMIN)的时间间隔ΔT中检测到HARQ ID的重复。因此,UE可能以不可预测的方式操作,包括瘫痪和/或丢失与基站的通信。
因此,在一个实施例中,UE被配置为从HARQ ID解码错误中恢复。如果ΔT小于TMIN且大于或等于TUE+1ms(即,TUE加上一个子帧的持续时间),则在HARQ过程#0中对传输块n+4的处理不会干扰在HARQ过程#0中对传输块n的处理或在HARQ过程#0中对传输块n+8的后续处理。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在图4中所示,UE可以被配置为忽略传输块n+4中的数据,并且在子帧m+8中向基站发送NACK,从而导致基站在子帧m+12中重传传输块n+4。在子帧m+12中重传的n+4传输块将被编码有HARQ ID 4,并且被分配到UE中的HARQ过程#4(如果在没有错误的情况下解码),正如原始传输那样。或者,如在图5中所示,UE被配置为认识到HARQ ID 0的第一实例和HARQ ID 0的第二实例之间的到达间时间ΔT小于TMIN且大于或等于TUE+1ms,并且在子帧m+7期间处理传输块n+4并保存数据,在该情况中,UE在子帧m+8中向基站发送ACK并且不需要数据重传。
图6是示出另一实施例的定时图,在该实施例中,ΔT小于TMIN且小于或等于TUE。在图6中,在完成对传输块n的处理之前,传输块n+3被错误地解码到HARQ过程#0。在该实施例中,UE被配置为认识到HARQID 0的第一实例和HARQ ID 0的第二实例之间的到达间时间小于或等于TUE。作为响应,UE可以被配置为完成对传输块n的处理,结束(kill)对传输块n+3的处理,并且在子帧m+8中发送NACK,以请求在子帧m+11中重传传输块n+3。在子帧m+11中重传的n+3传输块将被编码有HARQ ID3,并且被分配到UE中的HARQ过程#3(如果在没有错误的情况下解码),正如原始传输那样。
图7是示出另一实施例的定时图,在该实施例中,ΔT小于TMIN且大于或等于TUE+2ms(即,TUE加上两个子帧的持续时间)。在图7中,在子帧m+5处将传输块n+5错误地解码到HARQ过程#0。对传输块n的处理已经完成,并且至少最初在没有冲突的情况下进行对传输块n+5的处理。然而,如在图7中所示,如果在分配传输块n之后在时间间隔TUE处将另一传输块(正确地或错误地)分配到HARQ过程#0,则出现冲突。在该实施例中,UE可以被配置为当从传输块n+8中解码出HARQ ID 0时结束对传输块n+5的处理,并且在子帧m+9中向基站发送NACK。在子帧m+13中重传的n+5传输块将被编码有HARQ ID 5,并且被分配到UE中的HARQ过程#5(如果在没有错误的情况下解码),正如原始传输那样。
如先前所描述的,LTE Rel-8规范将UE约束到八(8)个HARQ过程,其将TMIN值的下限设置为八(8)毫秒,而没有针对单个UE处理能力的变化做出规定。因此,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的定时图所示,具有以加速的速率处理传输块的能力的UE可以被配置为协商减小的TMIN值,以增加数据吞吐量。在设置(setup)期间,UE可以向基站通知其处理能力并且从基站接收确认,以基于该能力减小TMIN值。例如,如在图8中所示,如果UE具有在两个子帧时间间隔而非三个子帧时间间隔中处理传输块的能力,则可以将对具有特定HARQ ID的传输块的初始传输和对具有同一HARQID的传输块的传输或重传之间需要的TTI数目从默认值8减小到7。此外,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当相对TUE表示各个时间间隔阈值时,也可以针对具有加速处理能力的UE实现上述错误检测和校正的各个实施例。
图9是示出根据一个提供的实施例的方法300的流程图。为了简化说明,将该方法示出并描述为一系列操作。应当理解,该方法不局限于操作的顺序,因为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一些操作可以以不同顺序和/或与本文示出和描述的操作之外的操作同时发生。例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并认识到,可以替换地将方法表示为例如状态图中的一系列相关的状态或事件。此外,根据所公开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方面,可以不需要所有示出的操作来实现方法。
在图9中,方法在操作302处开始,其中在通信设备中解析通信控制信号(例如,PDCCH信号)以识别重传请求标识符(例如,HARQ ID)。操作304确定到达间时间(例如,ΔT),该到达间时间包括重传请求标识符的第一实例和同一重传请求标识符的第二实例之间的时间间隔。操作306基于到达间时间(例如,ΔT)与预定的到达间时间(例如,TMIN)的比较来处理通信控制信号。在一个实施例中,方法300还包括操作308,其中该处理进一步基于到达间时间(例如,ΔT)与通信设备中的处理时间间隔(例如,TUE)的比较。
图10示出了能够支持上述各个操作的示例系统400。系统400包括基站402,其能够发送和/或接收信息、信号、数据、指令、命令、比特、符号等。基站402可以利用无线网络410经由下行链路(前向信道)406和上行链路(反向信道)408来与用户设备(UE)404进行通信。UE 404可以发送和/或接收信息、信号、数据、指令、命令、比特、符号等。此外,尽管没有示出,但是可以预期在系统400中可以包括与基站402类似的任意数目的基站和/或在系统400中可以包括与UE 404类似的任意数目的UE。
基站402可以包括分离部件412,其能够控制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过程的定时。因此,分离部件412能够管理与相同HARQ标识符(ID)相关联的HARQ过程的定时,以确保具有相同HARQ ID的HARQ过程相隔至少最小时间间隔。此外,UE 404可以包括下行链路信道解码器414和到达间时间估计部件416。下行链路信道解码器414可以对控制信道进行解码。因此,例如,下行链路信道解码器414可以对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进行解码。此外,通过解析PDCCH净荷,下行链路信道解码器414可以获得HARQ ID。此外,到达间时间估计部件416可以确定HARQ ID的第一接收和同一HARQ ID的第二接收之间的到达间时间间隔,并且确定是否由UE 404在上行链路408中向基站402发送确认(ACK)或否定确认(NACK)。举例而言,如果到达间时间估计部件416确定HARQID的重传的到达间时间小于最小到达间时间,则到达间时间估计部件416可以基于到达间时间的值来使UE处理或拒绝第二HARQ过程。
图11示出了可以在其中实现各个公开的实施例的装置500。具体地,在图11中示出的装置500可以包括基站的至少一部分或用户设备的至少一部分(例如,在图10中描绘的基站402和用户设备404)和/或发射机系统或接收机系统的至少一部分(例如,在图2中描绘的发射机系统210和接收机系统250)。在图11中描绘的装置500可以位于无线网络内并且例如经由一个或多个接收机和/或适当的接收和解码电路(例如,天线、收发机、解调器等)来接收输入数据。在图11中描绘的装置500还可以例如经由一个或多个发射机和/或适当的编码和发送电路(例如,天线、发射机、调制器等)来发送输出数据。此外或可替换地,在图11中描绘的装置500可以位于有线网络内。
图11还示出装置500可以包括存储器502,其中存储器502可以保存用于执行一个或多个操作(例如,信号调节、分析等)的指令。此外,图11的装置500可以包括处理器504,其可以执行存储在存储器502中的指令和/或从另一设备接收的指令。例如,这些指令可以涉及配置或操作装置500或相关的通信装置。应当注意,尽管在图11中描绘的存储器502被示为单个方框,但是其可以包括两个或多个分离的存储器,这些存储器构成分离的物理和/或逻辑单元。此外,在被通信性连接到处理器504的同时,存储器可以完全或部分地位于图1中描绘的装置500外。还应当理解,一个或多个部件,例如图10中示出的分离部件412、到达间时间估计部件416和下行链路信道解码器414,可以位于存储器(例如,存储器502)内。
应当认识到,结合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者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器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举例而言而非限制性地,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ROM)、可编程ROM(PROM)、电可编程ROM(EPROM)、电可擦除PROM(EEPROM)或闪存存储器。易失性存储器可以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其用作外部缓存存储器。举例而言而非限制性地,RAM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同步RAM(SRAM)、动态RAM(DRAM)、同步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SDRAM(DDR SDRAM)、增强SDRAM(ESDRAM)、同步链路DRAM(SLDRAM)和直接存储器总线RAM(DRRAM)。
还应当注意,图11的装置500可以用于用户设备或移动设备并且可以是例如一个模块,如SD卡、网卡、无线网卡、计算机(包括膝上型计算机、台式计算机、个人数字助理PDA)、移动电话、智能电话或者能够用于接入网络的任何其它适当终端。用户设备利用接入部件(未示出)来接入网络。在一个例子中,用户设备和接入部件之间的连接实际上可以是无线的,其中接入部件可以是基站,用户设备是无线终端。例如,终端和基站可以通过任何适当的无线协议来通信,所述无线协议包括但不局限于时分多址(TDMA)、码分多址(CDMA)、频分多址(FDMA)、正交频分复用(OFDM)、FLASH OFDM、正交频分多址(OFDMA)或任何其它适当协议。
接入部件可以是与有线网络或无线网络相关联的接入节点。因此,接入部件可以是例如路由器、交换机等。接入部件可以包括用于与其它网络节点进行通信的一个或多个接口,例如通信模块。此外,接入部件可以是蜂窝类型网络中的基站(或无线接入点),其中基站(或无线接入点)被用来向多个用户提供无线覆盖区域。可以设置这种基站(或无线接入点)以向一个或多个蜂窝电话和/或其它无线终端提供邻接的覆盖区域。
应当理解,本文描述的实施例和特征可以通过硬件、软件、固件或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在方法或处理的通用上下文中描述了本文所述的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或处理可以在一个实施例中由计算机程序产品实现、包含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中、包括计算机可执行指令,例如由网络环境中的计算机执行的程序代码。如上所述,存储器和/或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可移动的和不可移动的存储设备,包括但不局限于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压缩盘(CD)、数字多功能盘(DVD)等。当实现在软件中时,这些功能可以作为一个或多个指令或代码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或通过计算机可读介质来传送。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和通信介质,该通信介质包括有助于将计算机程序从一个位置传送到另一个位置的任何介质。存储介质可以是能够由通用或专用计算机访问的任何可用介质。举例而言而非限制性地,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RAM、ROM、EEPROM、CD-ROM或其它光盘存储介质、磁盘存储介质或其它磁性存储设备,或者可以用于携带或存储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所需程序代码模块并且能够由通用或专用计算机或者通用或专用处理器来访问的任何其它介质。
此外,任何连接都可以适当地称为计算机可读介质。例如,如果使用同轴线缆、光纤线缆、双绞线、数字用户线路(DSL)或诸如红外、无线电和微波的无线技术来从网站、服务器或其它远程源发送软件,则上述同轴线缆、光纤线缆、双绞线、DSL或诸如红外、无线电和微波的无线技术均包括在介质的定义。如本文所使用的,磁盘和光盘包括压缩盘(CD)、激光盘、光学盘、数字多功能盘(DVD)、软盘、蓝光盘,其中磁盘通常通过磁性再现数据,而光盘利用激光通过光学技术再现数据。上述内容的组合也应当包括在计算机可读介质的范围内。
通常,程序模块可以包括例程、程序、对象、组件、数据结构等,其执行特定任务或实现特定抽象数据类型。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相关联的数据结构以及程序模块表示用于执行本文公开的方法的步骤的程序代码实例。这种可执行指令或相关联数据结构的特定序列表示用于实现在这些步骤或过程中描述的功能的相应的操作实例。
结合本文所公开的方面所描述的各种示例性逻辑、逻辑块、模块和电路可以利用被设计成用于执行本文所述功能的下列部件来实现或执行: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其它可编程逻辑器件、离散门或晶体管逻辑、分立的硬件组件或者这些部件的任何组合。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但是可选地,处理器可以是任何传统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或状态机。处理器也可以实现为计算设备的组合,例如,DSP和微处理器的组合、多个微处理器、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结合DSP核、或任何其它这种配置。此外,至少一个处理器可以包括用于执行上述一个或多个步骤和/或动作的一个或多个模块。
对于软件实现,本文所描述的技术可以利用执行本文描述的功能的模块(例如,程序、函数等)来实现。软件代码可以存储在存储器单元中并且由处理器来执行。存储器单元可以实现在处理器内部或处理器外部,其中在实现在处理器外部的情况中,该存储器单元可以通过本领域公知的各种方式通信性耦合到处理器。此外,至少一个处理器可以包括用于执行本文所述功能的一个或多个模块。
本文所描述的技术可以用于各种无线通信系统,比如CDMA、TDMA、FDMA、OFDMA、SC-FDMA以及其它系统。术语“系统”和“网络”经常可互换使用。CDMA系统可以实现诸如通用陆地无线接入(UTRA)、cdma2000等的无线电技术。UTRA包括宽带CDMA(W-CDMA)和CDMA的其它变体。此外,cdma 2000涵盖IS-2000、IS-95和IS-856标准。TDMA系统可以实现诸如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的无线电技术。OFDMA系统可以实现诸如演进UTRA(E-UTRA)、超移动宽带(UMB)、IEEE 802.11(Wi-Fi)、IEEE 802.16(WiMAX)、IEEE 802.20、
Figure BDA0000122504610000271
等无线电技术。UTRA和E-UTRA是通用移动电信系统(UMTS)的一部分。3GPP长期演进(LTE)是使用E-UTRA的UMTS版本,其在下行链路上采用OFDMA而在上行链路上采用SC-FDMA。在来自名为“第3代合作伙伴项目”(3GPP)的组织的文档中描述了UTRA、E-UTRA、UMTS、LTE和GSM。此外,在来自名为“第3代合作伙伴项目2”(3GPP2)的组织的文档中描述了cdma 2000和UMB。此外,这些无线通信系统还可以包括经常使用不成对的非许可频谱的对等(例如,用户设备到用户设备)ad hoc网络系统、802.xx无线LAN、蓝牙以及任何其它短距离或长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采用单载波调制和频域均衡的单载波频分多址(SC-FDMA)是一种能够与所公开的实施例一起采用的技术。SC-FDMA与OFDMA系统具有相似的性能和基本相似的整体复杂度。SC-FDMA信号由于其固有的单载波结构而具有更低的峰均功率比(PAPR)。在上行链路通信中可以采用SC-FDMA,其中更低的PAPR可以在发送功率效率方面有益于用户设备。
此外,本文所描述的各个方面或特征可以使用标准编程和/或工程技术来实现为方法、装置或制品。如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制品”旨在包括可以从任何计算机可读设备、载体或介质来访问的计算机程序。例如,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磁性存储设备(例如,硬盘、软盘、磁带等)、光学盘(例如,压缩盘(CD)、数字多功能盘(DVD)等)、智能卡和闪速存储器设备(例如,EPROM、卡、棒、钥匙型驱动器等)。此外,本文所述的各种存储介质可以表示用于存储信息的一个或多个设备和/或其它机器可读介质。术语“机器可读介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能够存储、包含和/或携带指令和/或数据的无线信道和各种其它介质。此外,计算机程序产品可以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其具有用于使计算机执行本文所述功能的一个或多个指令或代码。
此外,结合本文公开的方面所描述的方法或算法的步骤和/或动作可以直接包含在硬件中、由处理器执行软件模块中、或者这两者的组合中。软件模块可以位于RAM存储器、闪存存储器、ROM存储器、EPROM存储器、EEPROM存储器、寄存器、硬盘、移动盘、CD-ROM、或本领域公知的任何其它形式的存储介质中。将示例性存储介质耦合到处理器,使得处理器能够从该存储介质读取信息以及向该存储介质写入信息。可替换地,存储介质可以集成到处理器。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和存储介质可以位于ASIC中。此外,ASIC可以位于用户设备(例如,图10的404)中。可替换地,处理器和存储介质可以作为分立部件位于用户设备(例如,图10的404)中。此外,在一些方面,方法或算法的这些步骤和/或动作可以作为一个代码和/或指令或者代码和/或指令的任意组合或集合来位于机器可读介质和/或计算机可读介质上,其中该机器可读介质和/或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并入计算机程序产品中。
尽管前面公开的内容讨论了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应当注意在不偏离由所附权利要求定义的所述实施例的范围的基础上可以在此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此外,所述实施例旨在包括落入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内的所有这些变体、修改和变化。此外,尽管可能以单数形式来描述或要求保护所述实施例的要素,但是除非明确声明限制为单数,否则复数也是可以预期的。此外,除非进行了声明,否则任何实施例的全部或一部分可以与任何其它实施例的全部或一部分一起利用。
对于在具体说明书或权利要求中所使用的词语“包含”,该词语意在表示包含性的,其与词语“包括”在权利要求中用作过渡词时的含义相同。此外,在具体描述或权利要求中使用的词语“或”旨在表示包含性“或”而非排它性“或”。即,除非明确说明或根据上下文能够清楚,语句“X运用A或B”旨在表示任何自然包含性排列。即,语句“X运用A或B”满足任何以下情况:X运用A;X运用B;或者X运用A和B。此外,在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中使用的数量词“一个”和“一种”应当一般地理解为表示“一个或多个”,除非明确说明或根据上下文能够清楚其表示单数形式。

Claims (28)

1.一种方法,包括:
在通信设备中解析通信信号,以识别重传请求标识符;
确定到达间时间,所述到达间时间包括重传请求标识符的第一实例和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的第二实例之间的时间间隔;以及
基于所述到达间时间与预定到达间时间的比较,来处理所述通信信号,所述预定到达间时间包括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的所述第一实例和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的所述第二实例之间的最小时间间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基于所述到达间时间与所述通信设备中的处理时间的比较,来处理所述通信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处理是从由下列构成的组中选择的:
确认并处理与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的所述第一实例相关联的数据,并且忽略与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的所述第二实例相关联的数据,
确认并处理与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的所述第二实例相关联的数据,并且忽略与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的所述第一实例相关联的数据,
请求重传与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的所述第一实例相关联的数据或与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的所述第二实例相关联的数据,以及
组合与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的所述第二实例相关联的数据和与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的所述第一实例相关联的数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预定到达间时间间隔是基于所述通信设备的处理能力来在基站和所述通信设备之间协商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预定到达间时间小于8毫秒。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通信信号包括第三代合作伙伴项目(3GPP)长期演进(LTE)网络中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包括3GPPLTE网络中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过程标识符(ID)。
8.一种通信设备,包括:
处理器;以及
存储器,包括处理器可执行指令,当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指令时,配置所述通信设备来:
在所述通信设备中解析通信信号,以识别重传请求标识符;
确定到达间时间,所述到达间时间包括重传请求标识符的第一实例和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的第二实例之间的时间间隔;以及
根据所述到达间时间与预定到达间时间的比较,来处理所述通信信号,所述预定到达间时间包括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的所述第一实例和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的所述第二实例之间的最小时间间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当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处理器可执行指令时,还配置所述通信设备来:根据所述到达间时间与所述通信设备中的处理时间的比较,来处理所述通信信号。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所述处理是从由下列构成的组中选择的:
确认并处理与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的所述第一实例相关联的数据,并且忽略与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的所述第二实例相关联的数据,
确认并处理与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的所述第二实例相关联的数据,并且忽略与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的所述第一实例相关联的数据,
请求重传与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的所述第一实例相关联的数据或与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的所述第二实例相关联的数据,以及
组合与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的所述第二实例相关联的数据和与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的所述第一实例相关联的数据。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所述预定到达间时间间隔是基于所述通信设备的处理能力来在基站和所述通信设备之间协商的。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所述预定到达间时间小于8毫秒。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所述控制信号包括第三代合作伙伴项目(3GPP)长期演进(LTE)网络中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信号。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包括3GPP LTE网络中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过程标识符(ID)。
15.一种包含在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
用于在通信设备中解析通信信号,以识别重传请求标识符的程序代码;
用于确定到达间时间的程序代码,所述到达间时间包括重传请求标识符的第一实例和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的第二实例之间的时间间隔;以及
用于基于所述到达间时间与预定到达间时间的比较,来处理所述通信信号的程序代码,所述预定到达间时间包括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的所述第一实例和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的所述第二实例之间的最小时间间隔。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还包括:
用于根据所述到达间时间与所述通信设备中的处理时间的比较,来处理所述通信信号的程序代码。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还包括:用于从由下列构成的组中选择所述处理的程序代码:
确认并处理与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的所述第一实例相关联的数据,并且忽略与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的所述第二实例相关联的数据,
确认并处理与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的所述第二实例相关联的数据,并且忽略与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的所述第一实例相关联的数据,
请求重传与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的所述第一实例相关联的数据或与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的所述第二实例相关联的数据,以及
组合与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的所述第二实例相关联的数据和与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的所述第一实例相关联的数据。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还包括用于以下操作的程序代码:
基于所述通信设备的处理能力,来在基站和所述通信设备之间协商所述预定到达间时间间隔。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中,所述预定到达间时间小于8毫秒。
20.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中,所述控制信号包括第三代合作伙伴项目(3GPP)长期演进(LTE)网络中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信号。
21.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中,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包括3GPP LTE网络中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过程标识符(ID)。
22.一种通信设备,包括:
用于在通信设备中解析通信信号,以识别重传请求标识符的模块;
用于确定到达间时间的模块,所述到达间时间包括重传请求标识符的第一实例和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的第二实例之间的时间间隔;以及
用于基于所述到达间时间与预定到达间时间的比较,来处理所述通信信号的模块,所述预定到达间时间包括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的所述第一实例和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的所述第二实例之间的最小时间间隔。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通信设备,还包括:
用于根据所述到达间时间与所述通信设备中的处理时间的比较,来处理所述通信信号的模块。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通信设备,还包括:
用于基于所述到达间时间与预定到达间时间的比较来选择处理的模块,所述预定到达间时间包括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的所述第一实例和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的所述第二实例之间的最小时间间隔。
25.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通信设备,还包括:
用于基于所述通信设备的处理能力来在基站和所述通信设备之间协商所述预定到达间时间的模块。
26.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所述预定到达间时间小于8毫秒。
27.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所述控制信号包括第三代合作伙伴项目(3GPP)长期演进(LTE)网络中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信号。
28.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所述重传请求标识符包括3GPP LTE网络中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过程标识符(ID)。
CN201080027485.3A 2009-06-22 2010-06-22 健壮的ue接收机 Active CN10246104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1929609P 2009-06-22 2009-06-22
US61/219,296 2009-06-22
US12/816,102 2010-06-15
US12/816,102 US8514721B2 (en) 2009-06-22 2010-06-15 Robust UE receiver
PCT/US2010/039528 WO2010151550A1 (en) 2009-06-22 2010-06-22 Robust ue receiver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61046A true CN102461046A (zh) 2012-05-16
CN102461046B CN102461046B (zh) 2015-04-01

Family

ID=427108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27485.3A Active CN102461046B (zh) 2009-06-22 2010-06-22 健壮的ue接收机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514721B2 (zh)
EP (1) EP2446573B1 (zh)
JP (1) JP5543588B2 (zh)
KR (1) KR101218070B1 (zh)
CN (1) CN102461046B (zh)
TW (1) TW201126960A (zh)
WO (1) WO2010151550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53473B (zh) * 2013-08-13 2018-11-16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针对未经许可的频谱中的lte的使用单独ack/nack的harq设计方法及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357568B2 (en) 2009-06-16 2016-05-31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adapting an application source rate to a load condition
CN102202408B (zh) * 2010-03-22 2014-01-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多子帧调度方法、系统和设备
US8456989B1 (en) 2010-06-30 2013-06-04 Sprint Spectrum L.P. Method and system for using supplemental channels for a communication session
US8675513B1 (en) * 2010-06-30 2014-03-18 Sprint Spectrum L.P. Method and system for using multi-channel communication links
KR101425762B1 (ko) * 2010-12-02 2014-08-0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접속 시스템에서 인접 셀 간 간섭을 회피하기 방법
DE112011100067T5 (de) * 2011-01-07 2012-11-22 Mediatek Inc. Vorrichtungen und Verfahren zur Optimierung eines hybride automatische Wiederholungsanfrage (HARQ)-Pufferns
WO2012108605A1 (ko) * 2011-02-09 2012-08-16 (주)엘지전자 무선 접속 시스템에서 인접 셀 간 간섭을 회피하기 방법
CN103503348B (zh) * 2011-05-03 2016-06-22 Lg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终端从基站接收下行链路信号的方法及其装置
CN104012121B (zh) * 2011-10-13 2018-07-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数据信道传输和接收的系统和方法
US9538566B2 (en) * 2012-02-21 2017-01-03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reception acknowledgement respons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2834932B1 (en) * 2012-04-05 2018-06-06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providing feedback information
EP2712257B1 (en) * 2012-09-24 2014-11-05 Alcatel Lucent Apparatus,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for scheduling data transmission
US8817735B1 (en) * 2012-09-28 2014-08-26 Sprint Spectrum L.P.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llocating fully-orthogonal and quasi-orthogonal spreading codes to access terminals in radio access networks based on a tolerance level for additional interference on a per-access-terminal basis
US9363621B2 (en) 2012-11-12 2016-06-07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adopting a reliable stop-and-wait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protocol
US9226196B2 (en) 2012-11-16 2015-12-29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ilot signal and control data retransmission
US9344123B2 (en) 2012-11-19 2016-05-17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historical signal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SIC)
US9838157B2 (en) * 2012-11-28 2017-12-05 Sony Corporation Receiver for receiving data in a broadcast system using redundancy data
US9755781B2 (en) 2012-11-28 2017-09-05 Sony Corporation Broadcast system and method for error correction using redundant data
US9692630B2 (en) * 2012-11-28 2017-06-27 Sony Corporation Receiver for receiving data in a broadcast system
US9936518B2 (en) * 2013-01-18 2018-04-03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Method for transport block transmission and blind reception
US11431459B2 (en) * 2013-08-13 2022-08-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Group ACK/NACK for LTE in unlicensed spectrum
US10313079B2 (en) * 2013-08-23 2019-06-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mmon HARQ processes
US9848408B2 (en) 2013-11-12 2017-12-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Proactive rank index management in SLTE enabled modem to achieve higher throughput
WO2015133648A1 (ja) 2014-03-07 2015-09-11 株式会社 東芝 通信制御装置、無線端末、メモリーカード、集積回路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EP3098995B1 (en) * 2014-03-10 2020-01-08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sender device and receiver device
US20150349929A1 (en) * 2014-06-02 2015-12-03 Abhijeet Bhorkar Evolved node-b, user equipment, and methods for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communication
EP3207651B1 (en) 2014-10-13 2018-06-06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Harq feedback reporting based on mirrored information copied from resource-assignment message
CN107078862B (zh) 2014-10-13 2021-06-25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Harq过程反馈的灵活配置
CA2993113C (en) * 2015-07-30 2021-02-16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KR101706629B1 (ko) * 2016-01-25 2017-02-16 주식회사 이노와이어리스 Mimo-ofdm 송신기에 대한 파워 캘리브레이션 방법
EP3845028B1 (en) 2018-09-07 2022-06-29 Google LLC Enhanced radio-resource control (rrc) idle mode
CN111431672A (zh) * 2019-01-09 2020-07-1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的重传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
US10784993B1 (en) * 2019-11-01 2020-09-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Soft combining packets received from different piconets
CN116391339A (zh) * 2020-09-29 2023-07-04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非许可频谱中的侧链路混合自动重复请求反馈传输的信道接入的技术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97352A (zh) * 2004-05-10 2005-11-16 朗迅科技公司 混合无线通信系统
CN1891008A (zh) * 2003-11-03 2007-01-03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无线通信环境中的数据发射和处理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US20090103500A1 (en) * 2007-10-23 2009-04-23 Nokia Corporation Re-transmission capability in semi-persistent transmiss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784036B1 (en) * 2004-08-10 2012-12-05 NEC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 station, and mobile station
US7761767B2 (en) * 2005-10-21 2010-07-20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transmission management for reliable hybrid ARQ process
CN103227702B (zh) * 2006-02-03 2016-06-29 交互数字技术公司 用于接收多个传输块的无线发射/接收单元和方法
BRPI0621771A2 (pt) * 2006-07-04 2016-09-13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métodos para uma estação base de acesso via pacote de enlace descendente de alta velocidade trabalhar em modo de reconhecimento e para a entidade de usuário trabalhar em modo de reconhecimento, estação base, e, arranjo de entidade de usuário
JP4477611B2 (ja) * 2006-09-15 2010-06-09 京セラ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受信装置、送信装置、およびデータフレーム再送制御方法
US9882683B2 (en) * 2006-09-28 2018-01-30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Autonomous transmission for extended coverage
PT2137865E (pt) * 2007-03-19 2016-01-28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h)arq para agendamento semi-persistente
WO2009020363A1 (en) * 2007-08-07 2009-02-1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packets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supporting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US8320486B2 (en) * 2007-09-28 2012-11-27 Apple Inc. Retransmission method for HARQ in MIMO systems
KR101375936B1 (ko) * 2008-02-01 2014-03-1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시간동기 타이머의 만료 시 하향링크 harq의 동작 방법
EP2104261B1 (en) * 2008-03-17 2020-10-07 III Holdings 11, LLC Improved HARQ process management
US8248973B2 (en) * 2008-04-30 2012-08-21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for operation of synchronous HARQ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359509B2 (en) * 2008-08-18 2013-01-22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reserved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identifiers
KR101648775B1 (ko) * 2008-10-30 2016-08-1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harq 확인 응답 전송 및 전송 블록 재전송 방법
US8867430B2 (en) * 2008-10-31 2014-10-2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HARQ proces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91008A (zh) * 2003-11-03 2007-01-03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无线通信环境中的数据发射和处理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CN1697352A (zh) * 2004-05-10 2005-11-16 朗迅科技公司 混合无线通信系统
US20090103500A1 (en) * 2007-10-23 2009-04-23 Nokia Corporation Re-transmission capability in semi-persistent transmission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ITRI: "《An efficient and robust HARQ-ARQ interaction》", 《3GPP TSG-RAN2 MEETING #53,R2-061698》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53473B (zh) * 2013-08-13 2018-11-16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针对未经许可的频谱中的lte的使用单独ack/nack的harq设计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446573A1 (en) 2012-05-02
CN102461046B (zh) 2015-04-01
TW201126960A (en) 2011-08-01
US20110141901A1 (en) 2011-06-16
EP2446573B1 (en) 2018-05-02
KR20120046195A (ko) 2012-05-09
JP5543588B2 (ja) 2014-07-09
JP2012531171A (ja) 2012-12-06
WO2010151550A1 (en) 2010-12-29
US8514721B2 (en) 2013-08-20
KR101218070B1 (ko) 2013-0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61046B (zh) 健壮的ue接收机
CN102884748B (zh) 用于协调多点传输的资源分配和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N102687452B (zh) 控制信息信令
CN102668413B (zh) 用于高级lte的tdm-fdm中继回程信道
CN102550108B (zh) 用于高级lte的上行链路资源分配
CN101953214B (zh) 使用码点指示调度模式的控制信道信令
EP2486755B1 (en) Mbsfn subframe generation and processing for unicast
JP5135358B2 (ja) Harqを実装する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コードワード対レイヤ・マッピング
CN102577559B (zh) 多载波指示和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交互
EP2458912B1 (en) Method and mobile station apparatus transmitting uplink data
CN102415041B (zh) 用于mimo操作的秩指示和预编码指示
CN102301801B (zh) 用于控制信号发送功率的方法及其装置
JP5654031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データとリファレンス情報との多重化
US20110103247A1 (en) Channel status reporting
CN102415042B (zh) 用于mimo操作的秩指示和预编码指示
CN102415043B (zh) 用于mimo操作的秩指示和预编码指示
CN102783230A (zh) 无线网络中的上行链路协作式多点通信
CN102860069A (zh) 移动站装置、无线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N105187098A (zh) 用于协作多点传输的加扰序列初始化
CN102474399A (zh) 用于harq操作的数据处理方法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