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67914A - 透镜镜筒和成像设备 - Google Patents

透镜镜筒和成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67914A
CN102967914A CN201210301996.0A CN201210301996A CN102967914A CN 102967914 A CN102967914 A CN 102967914A CN 201210301996 A CN201210301996 A CN 201210301996A CN 102967914 A CN102967914 A CN 1029679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barrel
outshot
housing
adjacent
housing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30199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东隆平
武藤吉则
堤拓哉
川崎贵史
伊藤史佳
中村元
黑田大介
石田谦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9679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6791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1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by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several lenses, e.g. of varifocal objective lens
    • G02B7/1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by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several lenses, e.g. of varifocal objective lens controlled by a microcomput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2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7Bodies with reflectors arranged in beam forming the photographic image, e.g. for reducing dimensions of camer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透镜镜筒和成像设备。公开一种透镜镜筒,包括:多个镜筒壳体,所述多个镜筒壳体分别具有保持光学部件的保持框架部分,并且沿着预定方向相互结合;和在多个镜筒壳体分别被结合到保持框架部分的状态下,相互邻接的多个邻接部分,其中相互结合的多个镜筒壳体中的至少一个镜筒壳体的邻接部分是以朝着相互结合的多个镜筒壳体中的另一个镜筒壳体的邻接部分一侧突出的形状形成的。

Description

透镜镜筒和成像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透镜镜筒和包括所述透镜镜筒的成像设备。更具体地说,本公开涉及其中把相互邻接的邻接部分设置在相互结合的镜筒壳体中,从而防止在使镜筒壳体相互结合的状态下,产生变形和应变的透镜镜筒,和包括所述透镜镜筒的成像设备。
背景技术
在诸如摄像机之类的各种成像设备中的一些设备中,布置镜筒壳体和具有用镜筒壳体保持的预定光学部件的透镜镜筒。这种情况下,预定光学部件例如包括透镜、遮光板、光圈(diaphragm)、可变光圈(iris)、快门、滤光片和成像元件。就成像设备来说,被摄物体的图像是通过诸如透镜之类的光学元件拍摄的,这样拍摄的光学图像随后被转换成电信号,从而实现摄影。
在一些这样的成像设备中,布置多个镜筒壳体,所述多个镜筒壳体分别保持如上所述的光学部件。例如,在日本专利公开No.2010-26007中描述了这种成像设备。
在日本专利公开No.2010-26007中描述的成像设备是所谓的折叠式光学系统设备,其中光路被折叠成直角,沿着光路顺序相互结合3个镜筒壳体。在这种折叠式光学系统成像设备中,使3个镜筒壳体的结合方向为与相互连接被摄物体和摄影者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从而使得能够在作为相互连接被摄物体和摄影者的方向的前后方向,实现减薄。
发明内容
但是,在日本专利公开No.2010-26007中描述的成像设备中,使多个镜筒壳体相互结合,从而构成透镜镜筒。因此,在日本专利公开No.2010-26007中描述的成像设备存在更易产生变形和应变的问题,因为透镜镜筒的多个镜筒壳体的结合方向的长度存在变长的趋势。
另外,即使就相同种类的产品来说,如上所述的变形和应变的程度在产品之间也各不相同。从而,担心由于产生的变形和应变的程度的差异,在产品之间产生光学分辨率性能的参差不齐。
特别地,在折叠式光学系统成像设备中,由预定镜筒壳体保持的透镜组和用其他镜筒壳体保持的镜筒壳体之间的位置精度对光学性能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而,确保镜筒壳体之间的良好结合状态的要求较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做出了本公开,于是,理想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在使镜筒壳体相互结合的状态下,防止产生变形和应变的透镜镜筒,和包括所述透镜镜筒的成像设备。
为了实现上述要求,在第一方面,按照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透镜镜筒,包括:多个镜筒壳体,所述多个镜筒壳体分别具有保持光学部件的保持框架部分,并且沿着预定方向相互结合;和在多个镜筒壳体分别被结合到保持框架部分的状态下,相互邻接的多个邻接部分,其中相互结合的多个镜筒壳体中的至少一个镜筒壳体的邻接部分是以朝着相互结合的多个镜筒壳体中的另一个镜筒壳体的邻接部分一侧突出的形状形成的。
于是,在按照本公开的实施例的透镜镜筒中,在使多个镜筒壳体相互结合的状态下,使其中至少之一是以突出形状形成的多个邻接部分相互接触。
最好,在第二方面,在上面所述的透镜镜筒中,相互邻接的邻接部分是以朝着分别接纳所述邻接的邻接部分的各侧突出的形状形成的。
相互邻接的邻接部分是以朝着分别接纳所述邻接的邻接部分的各侧突出的形状形成的,从而在使多个镜筒壳体相互结合的状态下,除邻接部分外的任何其他部分难以接触任意邻接部分。
最好,在第三方面,在上面所述的透镜镜筒中,在保持框架部分中设置至少3个邻接部分。
至少3个邻接部分被设置在保持框架部分中,从而在使多个镜筒壳体相互结合的状态下,使三个以上的邻接部分相互接触。
最好,在第四方面,在上面所述的透镜镜筒中,使至少3个镜筒壳体沿着预定方向相互结合,分别设置在镜筒壳体中,并且被相互邻接的邻接部分被分别设置在多个位置,所述多个位置排列在沿着镜筒壳体的结合方向的一条直线上。
使所述至少3个镜筒壳体沿着预定方向相互结合,分别设置在镜筒壳体中,并且被相互邻接的邻接部分被分别设置在多个位置,所述多个位置排列在沿着镜筒壳体的结合方向的一条直线上,从而在使多个镜筒壳体相互结合的状态下,使邻接部分在一条直线上相互接触。
最好,在第五方面,在上面所述的透镜镜筒中,在邻接部分中分别形成使之相互面接触的平面状邻接面。
在邻接部分中分别形成使之相互面接触的所述平面状邻接面,从而在使多个镜筒壳体相互结合的状态下,使邻接部分相互面接触。
最好,在第六方面,在上面所述的透镜镜筒中,以在与镜筒壳体的结合方向垂直的方向,比保持框架部分的任何其他部分厚的较厚部分的形式,提供其中设置邻接部分的保持框架部分的每个部分。
其中设置邻接部分的保持框架部分的每个部分是作为在与镜筒壳体的结合方向垂直的方向,比保持框架部分的任何其他部分厚的较厚部分提供的,从而每个邻接部分被设置在刚性高的部分中。
最好,在第七方面,在上面所述的透镜镜筒中,在镜筒壳体的保持框架部分的外周部分中,设置利用安装螺钉紧固相互结合的镜筒壳体的螺钉紧固部分。
其中利用安装螺钉紧固相互结合的镜筒壳体的螺钉紧固部分被设置在镜筒壳体的保持框架部分的外周部分中,从而在使多个镜筒壳体相互结合的状态下,易于产生沿着使邻接部分相互接触的方向的作用力。
最好,在第八方面,在上面所述的透镜镜筒中,在使镜筒壳体相互结合的状态下,非接触地保持螺钉紧固部分。
在使镜筒壳体相互结合的状态下,螺钉紧固部分被非接触地保持,从而在使镜筒壳体相互结合的状态下,邻接部分相互紧密接触。
最好,在第九方面,在上面所述的透镜镜筒中,在镜筒壳体中设置防坠落突出部分,所述防坠落突出部分设置在成像设备的机壳内,适合于接触成像设备的机壳的内表面,并且朝着机壳的内表面一侧突出。
设置在成像设备的机壳内,适合于接触成像设备的机壳的内表面,并且朝着机壳的内表面一侧突出的防坠落突出部分被设置在镜筒壳体中,从而当基于外力,对透镜镜筒施加作用力时,能够使防坠落突出部分接触机壳的内表面。
最好,在第十方面,在上面所述的透镜镜筒中,防坠落突出部分被设置成面对接受突出部分,所述接受突出部分被设置在机壳的内表面中,以致朝着防坠落突出部分一侧突出。
防坠落突出部分被设置成面对接受突出部分,所述接受突出部分被设置在机壳的内表面中,以致朝着防坠落突出部分一侧突出,从而当基于外力,对透镜镜筒施加作用力时,能够使防坠落突出部分接触接受突出部分。
最好,在第十一方面,在上面所述的透镜镜筒中,在与设置镜筒壳体的防坠落突出部分的表面相对一侧的表面上,设置防倾斜突出部分。
防倾斜突出部分被设置在与设置镜筒壳体的防坠落突出部分的表面相对一侧的表面上,从而当基于外力,对透镜镜筒施加作用力时,能够使防倾斜突出部分接触机壳或者另一个部分。
最好,在第十二方面,在上面所述的透镜镜筒中,防坠落突出部分和防倾斜突出部分分别设置在沿着与结合方向垂直的方向,排列在一条直线上的多个位置。
防坠落突出部分和防倾斜突出部分分别设置在沿着与结合方向垂直的方向,排列在一条直线上的多个位置,从而在使多个镜筒壳体相互结合的状态下,能够使防坠落突出部分和防倾斜突出部分在一条直线上接触机壳或者另一个部分。
最好,在第十三方面,在上面所述的透镜镜筒中,使3个镜筒壳体相互结合,使位于中央的镜筒壳体的防坠落突出部分和机壳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隔小于每个其他镜筒壳体的防坠落突出部分和机壳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隔。
3个镜筒壳体被相互结合,使位于中央的镜筒壳体的防坠落突出部分和机壳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隔小于每个其他镜筒壳体的防坠落突出部分和机壳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隔,从而在透镜镜筒中,位于其中在外力的产生阶段中,更易于产生变形的中央的镜筒壳体的防坠落突出部分变得更易于接触机壳的内表面。
最好,在第十四方面,在上面所述的透镜镜筒中,使3个镜筒壳体相互结合,使位于中央的镜筒壳体的防倾斜突出部分和机壳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隔小于每个其他镜筒壳体的防倾斜突出部分和机壳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隔。
3个镜筒壳体被相互结合,使位于中央的镜筒壳体的防倾斜突出部分和机壳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隔小于每个其他镜筒壳体的防倾斜突出部分和机壳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隔,从而在透镜镜筒中,位于其中在外力的产生阶段中,更易于产生变形的中央的镜筒壳体的防倾斜突出部分变得更易于接触机壳的内表面。
在第十五方面,按照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成像设备,包括:机壳;和布置在机壳内的透镜镜筒,所述透镜镜筒具有预定的光学部件,通过预定的光学部件拍摄光学图像,所述透镜镜筒包括:多个镜筒壳体,所述多个镜筒壳体分别具有保持光学部件的保持框架部分,并且沿着预定方向相互结合;和在多个镜筒壳体分别被结合到保持框架部分的状态下,使之相互邻接的多个邻接部分,其中相互结合的多个镜筒壳体中的至少一个镜筒壳体的邻接部分是以朝着相互结合的多个镜筒壳体中的另一个镜筒壳体的邻接部分一侧突出的形状形成的。
于是,在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成像设备中,在使多个镜筒壳体相互结合的状态下,使其中至少之一是以突出形状形成的多个邻接部分相互接触。
在第一方面,按照本发明的实施例,透镜镜筒包括:多个镜筒壳体,所述多个镜筒壳体分别具有保持光学部件的保持框架部分,并且沿着预定方向相互结合;和在多个镜筒壳体分别被结合到保持框架部分的状态下,相互邻接的多个邻接部分,其中相互结合的多个镜筒壳体中的至少一个镜筒壳体的邻接部分是以朝着相互结合的多个镜筒壳体中的另一个镜筒壳体的邻接部分一侧突出的形状形成的。
于是,在使多个镜筒壳体相互结合的状态下,使其中至少之一是以突出形状形成的多个邻接部分相互接触。从而,在使多个镜筒壳体相互结合的状态下,能够防止透镜镜筒中的变形和应力的产生。
在第二方面,在上面所述的透镜镜筒中,相互邻接的邻接部分是以朝着分别接纳所述邻接的邻接部分的各侧突出的形状形成的。
于是,能够确保邻接部分之间的良好接触状态,从而能够进一步防止透镜镜筒中的变形和应力的产生。
在第三方面,在上面所述的透镜镜筒中,在保持框架部分中设置至少3个邻接部分。
于是,能够确保多个镜筒壳体间的稳定结合状态,从而能够进一步防止透镜镜筒中的变形和应力的产生。
在第四方面,在上面所述的透镜镜筒中,使至少3个镜筒壳体沿着预定方向相互结合,分别设置在镜筒壳体中,并且被相互邻接的邻接部分被分别设置在多个位置,所述多个位置排列在沿着镜筒壳体的结合方向的一条直线上。
于是,能够确保多个镜筒壳体之间的稳定结合状态,并且能够防止在使多个镜筒壳体相互结合的状态下的变形和应变的产生。
在第五方面,在上面所述的透镜镜筒中,在邻接部分中分别形成使之相互面接触的平面状邻接面。
于是,使邻接部分相互面接触,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透镜镜筒中的变形和应变的产生。
在第六方面,在上面所述的透镜镜筒中,以在与镜筒壳体的结合方向垂直的方向,比保持框架部分的任何其他部分厚的较厚部分的形式,提供其中设置邻接部分的保持框架部分的每个部分。
于是,使分别设置在作为较厚部分的高刚性部分中的邻接部分相互邻接。从而,在透镜镜筒被装配的状态下的强度较高,从而,能够有效防止变形和应力的产生。
在第七方面,在上面所述的透镜镜筒中,在镜筒壳体的保持框架部分的外周部分中,设置利用安装螺钉紧固相互结合的镜筒壳体的螺钉紧固部分。
于是,由于易于产生沿着通过利用安装螺钉,分别设置在保持框架部分中的邻接部分相互接近的方向的作用力,因此能够使邻接部分可靠地相互接触。
在第八方面,在上面所述的透镜镜筒中,在使镜筒壳体相互结合的状态下,非接触地保持螺钉紧固部分。
于是,使利用安装螺钉,分别设置在保持框架部分中的邻接部分相互紧密接触,从而能够确保邻接部分之间的良好接触状态。
在第九方面,在上面所述的透镜镜筒中,在镜筒壳体中设置防坠落突出部分,所述防坠落突出部分设置在成像设备的机壳内,适合于接触成像设备的机壳的内表面,并且朝着机壳的内表面一侧突出。
于是,当基于外力,对透镜镜筒施加作用力时,能够使防坠落突出部分与机壳的内表面接触,从而能够防止由所述外力引起的变形和应变的产生。
在第十方面,在上面所述的透镜镜筒中,防坠落突出部分被设置成面对接受突出部分,所述接受突出部分被设置在机壳的内表面中,以致朝着防坠落突出部分一侧突出。
于是,当基于外力,对透镜镜筒施加作用力时,能够使防坠落突出部分接触接受突出部分。在这种情况下,接受突出部分使机壳的刚性更高,从而能够防止当产生所述外力时,透镜镜筒中的变形和应变的产生。
在第十一方面,在上面所述的透镜镜筒中,在与设置镜筒壳体的防坠落突出部分的表面相对一侧的表面上,设置防倾斜突出部分。
于是,当基于外力,对透镜镜筒施加作用力时,能够使防倾斜突出部分接触机壳或者另一个部分,从而能够防止由所述外力引起的透镜镜筒中的变形和应变。
在第十二方面,在上面所述的透镜镜筒中,防坠落突出部分和防倾斜突出部分分别设置在沿着与结合方向垂直的方向,排列在一条直线上的多个位置。
于是,防坠落突出部分和防倾斜突出部分两者能够增强防止由外力引起的透镜镜筒中的变形和应变的产生的效果。
在第十三方面,在上面所述的透镜镜筒中,使3个镜筒壳体相互结合,使位于中央的镜筒壳体的防坠落突出部分和机壳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隔小于每个其他镜筒壳体的防坠落突出部分和机壳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隔。
于是,由于在透镜镜筒中,位于其中在外力的产生阶段中,更易于产生变形的中央的镜筒壳体的防坠落突出部分变得更易于接触机壳的内表面,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透镜镜筒中的变形和应变。
在第十四方面,在上面所述的透镜镜筒中,使3个镜筒壳体相互结合,使位于中央的镜筒壳体的防倾斜突出部分和机壳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隔小于每个其他镜筒壳体的防倾斜突出部分和机壳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隔。
于是,在透镜镜筒中,位于其中在外力的产生阶段中,更易于产生变形的中央的镜筒壳体的防倾斜突出部分变得更易于接触机壳或者另一个部分,能够有效地防止透镜镜筒中的变形和应变。
在第十五方面,按照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成像设备包括:机壳;和布置在机壳内的透镜镜筒,所述透镜镜筒具有预定的光学部件,通过预定的光学部件拍摄光学图像,所述透镜镜筒包括:多个镜筒壳体,所述多个镜筒壳体分别具有保持光学部件的保持框架部分,并且沿着预定方向相互结合;和在多个镜筒壳体分别被结合到保持框架部分的状态下,使之相互邻接的多个邻接部分,其中相互结合的多个镜筒壳体中的至少一个镜筒壳体的邻接部分是以朝着相互结合的多个镜筒壳体中的另一个镜筒壳体的邻接部分一侧突出的形状形成的。
于是,在使多个镜筒壳体相互结合的状态下,使其中至少之一是以突出形状形成的多个邻接部分相互接触。从而,在使多个镜筒壳体相互结合的状态下,能够防止透镜镜筒中的变形和应变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主要表示按照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透镜镜筒的正面的结构的放大透视图;
图2是主要表示按照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透镜镜筒的背面的结构的放大透视图;
图3是主要表示按照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透镜镜筒的正面的结构的分解透视图;
图4是主要表示按照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透镜镜筒的背面的结构的分解透视图;
图5是主要表示第一实施例的透镜镜筒的第一镜筒壳体的正面的结构的放大透视图;
图6是主要表示第一实施例的透镜镜筒的第一镜筒壳体的背面的结构的放大透视图;
图7是主要表示第一实施例的透镜镜筒的第一镜筒壳体的上表面的结构的放大透视图;
图8是主要表示第一实施例的透镜镜筒的第二镜筒壳体的正面的结构的放大透视图;
图9是主要表示第一实施例的透镜镜筒的第二镜筒壳体的背面的结构的放大透视图;
图10是主要表示第一实施例的透镜镜筒的第二镜筒壳体的上表面的结构的放大透视图;
图11是主要表示第一实施例的透镜镜筒的第二镜筒壳体的下表面的结构的放大透视图;
图12是主要表示第一实施例的透镜镜筒的第三镜筒壳体的正面的结构的放大透视图;
图13是主要表示第一实施例的透镜镜筒的第三镜筒壳体的背面的结构的放大透视图;
图14是主要表示第一实施例的透镜镜筒的第三镜筒壳体的上表面的结构的放大透视图;
图15是表示第一实施例的透镜镜筒的变焦移动框架的结构的放大透视图;
图16是表示第一实施例的透镜镜筒的聚焦移动框架的结构的放大透视图;
图17是表示第一实施例的透镜镜筒的透镜结构等的概念图;
图18是表示第一镜筒壳体和第二镜筒壳体的结构的放大的分解透视图;
图19是表示其中使第一镜筒壳体和第二镜筒壳体相互结合的状态的示意放大横截面图;
图20是表示第二镜筒壳体和第三镜筒壳体的结构的放大分解透视图;
图21是表示其中使第二镜筒壳体和第三镜筒壳体相互结合的状态的示意放大横截面图;
图22是表示在使第一镜筒壳体,第二镜筒壳体和第三镜筒壳体相互结合的状态下的结构的示意放大横截面图;
图23是表示在使第一镜筒壳体,第二镜筒壳体和第三镜筒壳体相互结合,并用安装螺钉固定的状态下的结构的示意放大横截面图;
图24是表示机壳与第一实施例的透镜镜筒的防坠落突出部分和防倾斜突出部分之间的位置关系等的概念图;
图25是表示机壳与第一实施例的透镜镜筒的防坠落突出部分和防倾斜突出部分之间的再一个位置关系等的概念图;
图26是表示机壳与第一实施例的透镜镜筒的防坠落突出部分和防倾斜突出部分之间的另一个位置关系等的概念图;
图27是表示其中设置3个邻接部分的情况的概念图;
图28是表示其中设置2个邻接部分的情况的概念图;
图29是表示其中以突出形状,形成邻接部分之一的情况的概念图;
图30是表示其中以曲面形状,形成邻接部分之一的外表面的情况的概念图;
图31是表示在开关盖子被关闭的状态下,按照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结构的透视图;
图32是表示在开关盖子被打开的状态下,按照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结构的透视图;
图33是图31和32中所示的成像设备的后视图;
图34是表示按照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结构的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公开的实施例。
本公开的成像设备适用于静态照相机,本公开的透镜镜筒适用于设置在静态照相机中的透镜镜筒。注意本公开的应用范围绝不局限于静态照相机和设置在静态照相机中的透镜镜筒。例如,本公开通常可适用于各种成像设备,比如并入诸如摄像机和移动电话机之类的其他设备中的照相机,和设置在各种成像设备中的各种透镜镜筒。
在下面的说明中,将表示在利用静态照相机进行摄影时,从摄影者看的前后方向,垂直方向或水平方向。于是,被摄物体一侧变成前方,摄影者一侧变成后方。
注意下面表示的前后方向,垂直方向或水平方向是为了说明的方便而设定的,从而在实现时,本公开绝不局限于此。
透镜镜筒的结构
按照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透镜镜筒1被置于机壳101内(参见图1-4)。透镜镜筒1包括第一镜筒壳体2,第二镜筒壳体3和第三镜筒壳体4。包括光学部件的预定部分被分别保持在第一镜筒壳体2,第二镜筒壳体3和第三镜筒壳体4中。透镜、遮光板、光圈、可变光圈、快门、滤光片、成像元件等被设置成光学部件。
第一镜筒壳体2是通过相互一体地形成底座保持部分5、单元安装部分6和电动机布置部分7构成的。这种情况下,单元安装部分6从底座保持部分5向左突出。另外,电动机布置部分7从底座保持部分5向右突出(参见图5-7)。
底座保持部分5是以箱形保持框架部分8的形式提供的。这种情况下,使箱形保持框架部分8的下方约一半的部分向下开口。箱形保持框架部分8由方形管状周面部分9和框架部分10构成。这种情况下,方形管状周面部分9垂直延伸,而框架部分10是与周面部分9的上端部连续地设置的。
成水平方向较长的近似矩形的形式,形成方形管状周面部分9的下表面9a。在下表面9a的四角分别设置邻接部分11,11,...。邻接部分11,11,...稍微向下突出,分别以邻接面11a,11a,...的形式,形成其头端面(下表面)。分别以较厚部分9b,9b,...的形式,形成周面部分9的其中设置邻接部分11,11,...的部分。在纵向厚度方向,分别比周面部分9的正面部分9c和背面部分9d更厚地形成每个较厚部分9b,9b,...。
在框架部分10中形成向下开口的轴承孔10a。
作为底座保持部分5的上方约一半的部分被设置成部件安装部分12。在部件安装部分12的正面中形成矩形开口部分12a,开口部分12a的背侧的一部分被设置成布置空间12b。
在周面部分9和部件安装部分12之间,形成周面部分9和部件安装部分12通过其相互连通的连通孔13,在框架部分10中也形成连通孔13。
单元安装部分6是以向下开口的垂直方向较长的箱形形状形成的,具有插入用狭缝6a,狭缝6a内外完全贯通从左侧面部分延伸到上表面部分的部分。在单元安装部分6的上端部中,形成垂直地完全贯通单元安装部分6的上端部的销钉安装孔6b。
电动机布置部分9是以向下开口的箱形形状形成的。
在第一镜筒壳体2的下端部中形成向下开口的定位孔14,14,以致在水平方向相互分开。
在第一镜筒壳体2的左端部和右端部中分别设置螺钉紧固部分15,15,15。在每个螺钉紧固部分15,15,15中,形成向下开口的螺钉紧固孔15a,在螺钉紧固孔15a的下侧开口缘的外周侧设置环形座面部分15b。座面部分15b设置在第一镜筒壳体2的下表面2a中,以致稍微向前突出。
在第一镜筒壳体2的正面2b中设置防坠落突出部分16,16,以致在水平方向相互分开。另外,防坠落突出部分16,16稍微向下突出。
在第一镜筒壳体2的背面2c中设置防倾斜突出部分17,17,以致在水平方向相互分开。另外,防倾斜突出部分17,17稍微向后突出。
第二镜筒壳体3是以水平方向较长的形状形成的。第二镜筒壳体3的水平方向的中央部分被设置成保持框架部分18,保持框架部分18的左侧部分被设置成机构支持部分19。另外,保持框架部分18的右侧部分被设置成电动机安装部分20(参见图8-11)。
保持框架部分18是以向上开口的箱形形状形成的。另外,保持框架部分18包括垂直延伸的方形管状周壁部分21,和与周壁部分21的下端部相连形成的框壁部分22。在保持框架部分18中形成向上开口的轴承孔18a。
周壁部分21的的上表面21a是以水平方向较长的近似矩形形状形成的。在上表面21a的四角分别设置邻接部分23,23,...。邻接部分23,23,...稍微向上突出,使其头端面(上表面)分别形成为邻接面23a,23a,...。周壁部分21的其中分别设置邻接部分23,23,...的各个部分分别被设置成较厚的部分21b,21b,...。在纵向厚度方向,分别比周壁部分21的正面21c和背面21d更厚地形成每个较厚部分21b,21b,...。
在框壁部分22的下表面22a的四角中,分别设置邻接部分24,24,...。邻接部分24,24,...稍微向下突出,使其头端面(下表面)分别形成为邻接面24a,24a,...。框壁部分22的其中分别形成邻接部分24,24,...的各个部分分别被形成为较厚的部分22b,22b,...。在纵向厚度方向,分别比框壁部分22的前端面22c和后端面22d更厚地形成每个较厚部分22b,22b,...。
在机构支持部分19的上表面一侧形成向上开口的轴承孔19a。在机构支持部分19的下表面一侧形成向下开口的轴承孔19b。在机构支持部分19的下表面中设置向下突出的支承轴19c。在机构支持部分19的下表面上设置向下突出的支承销19d,19d,19d。
电动机安装部分20是以向上开口的箱形形状形成的。在电动机安装部分20中形成垂直贯通电动机安装部分20的销钉插孔20a。销钉插孔20a是以近似圆弧形形状形成的。
在第二镜筒壳体3的上端部中设置向上突出的定位销25,25,以致在纵向方向相互分开。另外,在第二镜筒壳体3的下端部中设置向下突出的定位销26,26,以致纵向相互分开。
在第二镜筒壳体3的左端部和右端部中分别设置螺钉紧固部分27,27,27。在螺钉紧固部分27,27,27中分别形成垂直贯通螺钉紧固部分27,27,27的螺钉插孔27a,27a,27a。在每个螺钉插孔27a的上侧开口缘的外周侧,和下侧开口缘的外周侧设置圆环形座面部分27b和27c。圆环形座面部分27b和27c分别设置在第二镜筒壳体3的上表面3a和下表面3b中,并且分别稍微向上和向下突出。
在第二镜筒壳体3的正面3c上设置防坠落突出部分28,28,以致在水平方向相互分开,并且稍微向前突出。
在第二镜筒壳体3的背面3d上设置防坠落突出部分29,29,以致在水平方向相互分开,并且稍微向前突出。
第三镜筒壳体4由保持底座部分30,和与保持底座部分30的左侧连续地设置的机构安装部分31构成(参见图12-14)。
保持底座部分30由保持框架部分32和突状部分33及34构成。在这种情况下,保持框架部分32是以垂直方向较长的方形管状形状形成的。另外,突状部分33及34分别从保持框架部分32的上端部向左和向右突出。
在保持框架部分32的内周面中,设置垂直延伸的导引部分35。
在保持框架部分32的上表面32a的四角,设置邻接部分36,36,...。邻接部分36,36,...稍微向上突出,其头端面(上表面)分别被形成为邻接面36a,36a,...。保持框架部分32的其中分别设置邻接部分36,36,...的各个部分分别被设置成较厚部分36b,36b,...。在纵向厚度方向,分别比保持框架部分32的正面部分32b和背面部分32c更厚地形成每个较厚部分36b,36b,...。
在保持框架部分32的下端部中形成向上开口的轴承孔32d。
在保持框架部分32的右侧面部分中,形成内外完全贯通保持框架部分32的部件插孔32e。
在机构安装部分31中,形成向左开口的布置用凹陷部分31a。
在第三镜筒壳体4的上端部中形成向上开口的定位孔37,37,以致在水平方向相互分开。
在第三镜筒壳体4的突出部分33和34中,分别设置螺钉紧固部分38,38,38。在螺钉紧固部分38,38,38中分别形成垂直地完全贯通螺钉紧固部分38,38,38的螺钉插孔38a,38a,38a。在每个螺钉插孔38a的上侧开口缘的外周侧,设置圆环形座面部分38b。座面部分38b设置在镜筒壳体4的上表面4a上,以致稍微向上突出。
在第三镜筒壳体4的正面4b上,设置防坠落突出部分39,39,以致在水平方向相互分开,并且稍微向前突出。
在第三镜筒壳体4的背面4c上,设置防倾斜突出部分40,40,以致在水平方向相互分开,并且稍微向后突出。
从前侧起,顺序把第一透镜41,遮光片42和第二透镜43插入和布置在形成于第一镜筒壳体2的部件安装部分12中的布置空间12b中(参见图3和4)。第一透镜41被布置在最接近被摄物体一侧,以致对着前方。遮光片42形成为矩形框架状形状。第二透镜43是使通过第一透镜41获得的光向下直角曲折的直角棱镜。
在第一镜筒壳体2的单元安装部分安装偏心销44。偏心销44被插入销钉安装孔6b中,以便安装到单元安装部分6。
从插入用狭缝6a,把驱动单元45插入单元安装部分6中。驱动单元45包括支架45a、进给螺杆45b和电动机45c。这种情况下,进给螺杆45b由支架45a可旋转地支承。另外,电动机45c旋转进给螺杆45b。驱动单元45的支架45a是借助螺纹连接等,安装到单元安装部分6的。
第三透镜46被安装到第一镜筒壳体2的保持框架部分8的框架部分10。第三透镜46被安装到遮盖连通孔13的位置。
在安装到第一镜筒壳体2的偏心销44和第二镜筒壳体3的轴承孔19a之间安装第一导轴47。另外,在第一镜筒壳体2的轴承孔10a和第二镜筒壳体3的轴承孔18a之间安装第二导轴48。遮光片49被安装到在第一镜筒壳体2内的第三透镜46的下侧。
变焦移动框架50由第一导轴47和第二导轴48可移动地支承。变焦移动框架50位于第一镜筒壳体2内。分别在围绕变焦移动框架50的外周缘,彼此前后分开的各个位置形成切口缘50a,50a,...(参见图15)。在变焦移动框架50中设置螺母安装部分50b。
从上方顺序把第四透镜51、第五透镜52和第六透镜53安装到变焦移动框架50(参见图3和4)。
螺母部件54被安装到变焦移动框架50的螺母安装部分50b。螺母部件54与驱动单元45的进给螺杆45b啮合。于是,当利用电动机45c的驱动力旋转进给螺杆45b时,沿着与进给螺杆45b的旋转方向对应的方向进给螺母部件54。随同螺母部件54的进给移动一起,变焦移动框架50、第四透镜51、第五透镜52和第六透镜53都沿着垂直方向被移动。
可变光圈电动机55是利用螺纹连接等,安装到第二镜筒壳体3的电动机安装部分20的上表面的。翼片驱动部件56安装到可变光圈电动机55的输出轴55a上。翼片(vane)驱动部件56包括以输出轴55a为中心,呈圆弧状设置的两个驱动销56a,56a。在可变光圈电动机55被安装到电动机安装部分20上的状态下,从上侧把翼片驱动部件56的驱动销56a,56a分别插入销钉插孔20a,20a中。
可变光圈翼片57,57由第二镜筒壳体3的下表面3b一侧枢轴支承。可变光圈翼片57,57是在由安装到第二镜筒壳体3的下表面侧的翼片压紧部件58从下方压紧的状态下,由第二镜筒壳体3支承的。
对可变光圈翼片57,57来说,机构支持部分19的支持销19d,19d,19d被插入在每个可变光圈翼片57的两个部分中形成的长孔中。可变光圈翼片57,57由支持销19d,19d,19d导引,以便由第二镜筒壳体3沿着直行方向可移动地支承。另外,可变光圈翼片57,57的其他端部分别由翼片驱动部件56的驱动销56a,56a滑动支承。于是,翼片驱动部件56,56由可变光圈电动机55的驱动力旋转,从而可变光圈翼片57,57直行,从而改变光量的遮蔽状态。
第七透镜59被安装到第二镜筒壳体3的保持框架部分18的框壁部分22。
在第三镜筒壳体4的机构安装部分31中,机构单元60被安装到布置用凹陷部分31a。机构单元60包括支架60a,进给螺杆60b和电动机60c。这种情况下,进给螺杆60b由支架60a可旋转地支承。另外,电动机60c旋转进给螺杆60b。机构单元60的支架60a是借助螺纹连接等,安装到机构安装部分31的。
第三导轴61安装在第二镜筒壳体3的轴承孔19b和第三镜筒壳体4的轴承孔32d之间。
聚焦移动框架62由第三导轴61,和设置在第三镜筒壳体4中的导轴部分35可移动地支承。聚焦移动框架62位于第三镜筒壳体4内。另外,分别在围绕聚焦移动框架62的外周缘的、彼此前后分开的各个位置形成切口缘62a,62a,...(参见图16)。在聚焦移动框架62中设置螺母安装部分62b。
第八透镜63,第九透镜64,和环形遮光片65从上方被顺序安装到聚焦移动框架62上(参见图3和4)。
螺母部件66被安装到聚焦移动框架62的螺母安装部分62b上。螺母部件66通过部件插孔32e,与机构单元60的进给螺杆60b啮合。于是,当借助电动机60c的驱动力,旋转进给螺杆60b时,沿着与进给螺杆60b的旋转方向对应的方向进给螺母部件66。连同螺母部件66的进给移动一起,聚焦移动框架62、第八透镜63、第九透镜64和遮光片65都沿着垂直方向被移动。
压紧部件67和第十透镜68安装到第三镜筒壳体4的保持底座部分30的内部。第十透镜68由压紧部分67从上方压紧。
在第三镜筒壳体4的保持底座部分30内布置防震单元69。防震单元69是通过在箱体70中布置多个必要的部分构成的。箱体70是通过垂直地使第一壳体部分71和第二壳体部分72相互结合构成的。第一壳体部分71和第二壳体部分72的内部分别被形成为收纳布置部分71a,71a。
在位于上侧的第一壳体部分71中安装和布置线圈体73和磁体74。线圈体73是通过使驱动线圈73a,73a,73a相互结合形成的。线圈体73被安装到第二箱体72上。磁体74由U字形磁轭74a,和安装到U字形磁轭74a,以致相互面对的磁块74b,74b构成。
移动底座75由位于下侧的第二壳体部分72可前后移动地支承。移动底座75是通过第一导轴76,76,由第二壳体部分72可移动地支承的。
透镜保持框架77由移动底座75水平可移动地支承。在透镜保持框架77中,相互一体地形成支持部分77a和透镜保持部分77b。在透镜保持框架77中,支持部分77a通过第二导轴78,78,由移动底座75水平可移动地支承。第十一透镜79被安装到透镜保持部分77b。磁体74被安装到透镜保持框架77上。
第十二透镜80被安装到第三镜筒壳体4的下端部。遮挡片81,81分别被粘贴到第三镜筒壳体4的正面和背面。
透镜镜筒的透镜结构等
下面说明按照上述方式构成的透镜镜筒1的透镜结构等(参见图17)。
在透镜镜筒1中,从物侧到像侧,顺序布置第一透镜组90、第二透镜组91、第三透镜组92、第四透镜组93和第五透镜组94。
第一透镜组90是固定组。从而,第一透镜组90由从物侧到像侧顺序布置在光轴S上的第一透镜41、第二透镜43和第三透镜46构成,并且被安装到第一镜筒壳体2上。第二透镜43是直角棱镜,光轴S被曲折约90°。于是,形成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从物侧一直到第二透镜43的光轴S,还形成沿着垂直方向延伸的从第二透镜43一直到像侧的光轴S。
第二透镜组91是可动组(变焦移动组)。从而,第二透镜组91由从物侧到像侧,顺序布置在光轴S上的第四透镜51、第五透镜52和第六透镜53构成,并被安装到变焦移动框架50上。第五透镜52和第六透镜53是以粘合透镜的形式提供的。
第三透镜组92是固定组,由布置在光轴S上的第七透镜59构成。另外,第三透镜组92连同可变光圈翼片(光圈)57,57一起布置在第二镜筒壳体3上。
第四透镜组93是可动组(聚焦移动组)。从而,第四透镜组93由从物侧到像侧,顺序布置在光轴S上的第八透镜63和第九透镜64构成,并被安装到聚焦移动框架62上。第八透镜63和第九透镜64是以粘合透镜的形式提供的。
第五透镜组94是固定组。从而,第五透镜组94由从物侧到像侧,顺序布置在光轴S上的第十透镜68、第十一透镜79和第十二透镜80构成。第十透镜68和第十二透镜80都被安装到第三镜筒壳体4上。第十一透镜79被安装到防震单元69的透镜保持框架77上,以便起防震透镜的作用。从而,使第十一透镜79沿着垂直于光轴S的方向移动,从而实现模糊校正。
成像单元82被安装到第三镜筒壳体4的下端部。成像单元82被布置在第五透镜组94的像侧。另外,从物侧到像侧,成像单元82顺序包括红外截止滤光片83和成像元件84。
镜筒壳体的装配
下面参考图18-23,说明镜筒壳体的装配。
第一镜筒壳体、第二镜筒壳体3和第三镜筒壳体4从上侧被顺序结合,以便在上述各个部分被安装到它们之上的状态下被装配。
如图18中所示,第二镜筒壳体3的定位销25,25被分别插入第一镜筒壳体2的定位孔14,14,以便与之结合,从而装配第一镜筒壳体2和第二镜筒壳体3。在定位销25,25被分别插入定位孔14,14的状态下,如图19中所示,使第一镜筒壳体2的邻接部分11,11,...的邻接面11a,11a,...和第二镜筒壳体3的邻接部分23,23,...的邻接面23a,23a,...分别相互面接触。另外,在第一镜筒壳体2的螺钉紧固部分15,15,...的座面部分15b,15b,...,和第二镜筒壳体3的螺钉紧固部分27,27,...的座面部分27b,27b,...之间形成较小的间隙。
如图20中所示,第三镜筒壳体3的定位销26,26被分别插入第三镜筒壳体4的定位孔37,37,以便与之结合,从而装配第二镜筒壳体3和第三镜筒壳体4。在定位销26,26被分别插入定位孔37,37的状态下,如图21中所示,使第二镜筒壳体3的邻接部分24,24,...的邻接面24a,24a,...和第三镜筒壳体4的邻接部分36,36,...的邻接面36a,36a,...分别相互面接触。另外,在第二镜筒壳体3的螺钉紧固部分27,27,...的座面部分27c,27c,...,和第三镜筒壳体4的螺钉紧固部分38,38,...的座面部分38b,38b,...之间形成较小的间隙。
如上所述,在使第一镜筒壳体2和第二镜筒壳体3相互结合,和使第二镜筒壳体3和第三镜筒壳体4相互结合的状态下(参见图22),通过利用安装螺钉85,85,85,使第一镜筒壳体2、第二镜筒壳体3和第三镜筒壳体4相互固定。每个安装螺钉85,85,85的头部是以螺纹连接部分85a的形式提供的。这种情况下,例如,使螺纹连接部分85a顺序插入第三镜筒壳体4的螺钉紧固孔38a,第二镜筒壳体3的螺钉紧固孔27a和第一镜筒壳体2的螺钉紧固孔15a中。结果,螺纹连接部分85a被拧入第一镜筒壳体2的螺钉紧固孔15a中。
沿着接近设置在第二镜筒壳体3的左端部和右端部的螺钉紧固部分27,27,27的方向的作用力分别通过安装螺钉85,85,85,被分别施加于设置在第一镜筒壳体2的左端部和右端部的螺钉紧固部分15,15,15,和设置在第三镜筒壳体4的左端部和右端部的螺钉紧固部分38,38,38(参见图23)。
此时,如上所述,在在第一镜筒壳体2的座面部分15b,15b,...,和第二镜筒壳体3的座面部分27b,27b,...之间形成较小的间隙。另外,在第二镜筒壳体3的座面部分27c,27c,...,和第三镜筒壳体4的座面部分38b,38b,...之间分别形成较小的间隙。于是,使第一镜筒壳体2的左右端部,以及第三镜筒壳体4的左右端部沿着接近第二镜筒壳体3的左右端部的方向轻微变形(参见图23)。结果,使第一镜筒壳体2的邻接面11a,11a,...和第二镜筒壳体3的邻接面23a,23a,...相互密切接触。另外,使第一镜筒壳体2的邻接面11a,11a,...和第三镜筒壳体4的邻接面36a,36a,...相互密切接触。
如上所述,在透镜镜筒1中,第二镜筒壳体3和第三镜筒壳体4的保持框架部分8,18和32的外周侧具备螺钉紧固部分15,15,15,27,27,27,38,38和38,通过利用安装螺钉85,85,85,相互结合的第一镜筒壳体2、第二镜筒壳体3和第三镜筒壳体4被固定在所述螺钉紧固部分15,15,15,27,27,27,38,38和38上。
于是,利用安装螺钉85,85,85,易于产生分别设置在保持架构部分8,18和32中的邻接部分11,邻接部分23及邻接部分24,和邻接部分36沿其相互接触的方向的作用力。结果,能够使邻接部分11、邻接部分23和邻接部分24可靠地相互接触。
另外,在使第一镜筒壳体2、第二镜筒壳体3和第三镜筒壳体4相互结合的状态下,螺钉紧固部分15,27和38的座面部分15b,座面部分27b及座面部分27c,和座面部分38b被设定成非接触状态。
于是,使分别设置在保持框架部分8,18和32中的邻接部分11,邻接部分23及邻接部分24,和邻接部分36相互密切接触。从而,能够确保邻接部分11,邻接部分23及邻接部分24,和邻接部分36之间的良好接触状态。
另外,如上所述,在使第一镜筒壳体2、第二镜筒壳体3和第三镜筒壳体4相互结合的状态下,邻接部分11,11,...,邻接部分23,23,...,邻接部分24,24,...,邻接部分36,36,...,分别被布置成沿着结合方向被排列在一条直线L,L,...上(参见图22和23)。
于是,能够确保第一镜筒壳体2、第二镜筒壳体3和第三镜筒壳体4之间的稳定结合状态。结果,能够防止在使第一镜筒壳体2、第二镜筒壳体3和第三镜筒壳体4相互结合的状态下,产生变形和应变。
按照如上所述的方式构成的透镜镜筒1被布置在机壳101内(参见图24)。
透镜镜筒1的第一镜筒壳体2、第二镜筒壳体3和第三镜筒壳体4分别具备向前突出的防坠落突出部分16,16,28,28,39和39。使防坠落突出部分16,16,28,28,39和39的向前突出量彼此相等,防坠落突出部分16,16,28,28,39和39的头端部存在于相同位置P1。
机壳101配有在分别在与防坠落突出部分16,16,28,28,39和39对应的位置,向后突出的接受突出部分101a,101a,101b,101b,101c,101c。
设置成面对第二镜筒壳体3的防坠落突出部分28,28的接受突出部分101b,101b的突出量被设定成分别大于接受突出部分101a,101a,101c和101c的突出量。于是,在防坠落突出部分28,28和接受突出部分101b,101b之间形成的间隙被设定成分别小于在防坠落突出部分16,16和接受突出部分101a,101a之间形成的间隙,和在防坠落突出部分39,39和接受突出部分101c,101c之间形成的间隙。
另外,如上所述,透镜镜筒1的第一镜筒壳体2、第二镜筒壳体3和第三镜筒壳体4分别配有向后突出的防倾斜突出部分17,17,29,29,40和40。防倾斜突出部分17,17,29,29,40和40都被布置成面对后面说明的置于成像设备100的背面侧的显示设备107的内表面。
如上所述,透镜镜筒1配有能够与机壳101的内表面接触的防坠落突出部分16,16,28,28,39和39。从而,当基于外力,对透镜镜筒1施加向前方向的作用力时,能够使防坠落突出部分16,16,28,28,39和39分别与接受突出部分101a,101a,101b,101,101c和101c接触。
于是,能够防止由外力引起的透镜镜筒1的变形和应变的产生。
另外,防坠落突出部分16,16,28,28,39和39被设置成分别面对接受突出部分101a,101a,101b,101,101c和101c。
于是,接受突出部分101a,101a,101b,101,101c和101c增大了机壳101的刚性。从而,当产生外力时,能够防止透镜镜筒1的变形和应变。
另外,透镜镜筒1配有能够与显示设备107的内表面接触的防倾斜突出部分17,17,29,29,40和40。于是,当由于外力而对透镜镜筒1施加向后方向的作用力时,能够使防倾斜突出部分17,17,29,29,40和40与显示设备107的内表面接触。
于是,能够防止由外力引起的透镜镜筒1的变形和应变的产生。
除此之外,防坠落突出部分16,16,28,28,39和39,和防倾斜突出部分17,17,29,29,40和40被设置在沿着纵向方向,排列成直线的位置Q,Q,...。
于是,防坠落突出部分16,16,28,28,39和39,以及防倾斜突出部分17,17,29,29,40和40能够增强防止由外力引起的透镜镜筒1的变形和应变的效果。
除此之外,如上所述,在透镜镜筒1中,在防坠落突出部分28,28和接受突出部分101b,101b之间形成的间隙被设定成分别小于在防坠落突出部分16,16和接受突出部分101a,101a之间形成的间隙,以及在防坠落突出部分39,39和接受突出部分101c,101c之间形成的间隙。
于是,在透镜镜筒1中,位于在外力的产生阶段中,最容易产生变形的垂直方向的中央部分的防坠落突出部分28,28最易于接触接受突出部分101b,101b。结果,能够有效地防止透镜镜筒1的变形和应变。
注意,上面说明了使设置成面对第二镜筒壳体3的防坠落突出部分28,28的接受突出部分101b,101b的突出量分别大于接受突出部分101a,101a,101c和101c的突出量,从而减小在防坠落突出部分28,28和接受突出部分101b,101b之间形成的间隙的情况。
与此相反,也可采用其中如图25中所示,使接受突出部分101a,101a,101b,101b,101c和101c的突出量彼此相等,并使防坠落突出部分28,28的突出量分别大于防坠落突出部分16,16,39和39的突出量,从而减小在防坠落突出部分28,28和接受突出部分101b,101b之间形成的间隙的结构。这种情况下,接受突出部分101a,101a,101b,101b,101c和101c的头端面位于纵向方向的相同位置P2。
另外,也可采用其中如图26中所示,使防倾斜突出部分29,29的突出量分别大于防倾斜突出部分17,17,40和40的突出量,从而减小在防倾斜突出部分29,29和显示设备107的内表面之间形成的间隙的结构。
在防倾斜突出部分29,29和显示设备107的内表面之间形成的间隙按照这种方式被减小,从而在透镜镜筒1中,位于在外力的产生阶段中,最容易产生变形的垂直方向的透镜镜筒1的中央部分的防倾斜突出部分29,29最易于接触显示设备107的内表面。结果,能够有效地防止透镜镜筒1的变形和应变。
另外,在透镜镜筒1中,在第一镜筒壳体2、第二镜筒壳体3和第三镜筒壳体4的保持框架部分8,18和32之中,以其他部分,例如,以均比每个正面部分9c,21c和22c,和背面部分9d,21d和22d厚的较厚部分9b,21b,22b和36b的形式,提供分别设置邻接部分11,23,24和36的各个部分。
于是,使分别作为较厚部分9b,21b,22b和36b,设置在高刚性部分的端面上的邻接部分11,23,24和36相互邻接。从而,装配透镜镜筒1的状态下的强度较高,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透镜镜筒1中的变形和应变的产生。
注意,切口缘50a,50a,...是分别在围绕在第一镜筒壳体2内,沿着光轴方向移动的变焦移动框架50的外周缘,彼此前后分开的各个位置形成的。另外,切口缘62a,62a,...是分别在围绕在第三镜筒壳体4内,沿着光轴方向移动的聚焦移动框架60的外周缘,彼此前后分开的各个位置形成的。
于是,利用切口缘50a,50a,...,62a,62a,....,避免了变焦移动框架50和聚焦移动框架62,及较厚部分9b,9b,...,21b,21b,...,22b,22b,...,36b,36b,...之间的接触。结果,确保了平滑移动状态。
其他
下面,说明邻接部分的数目和形状(参见图27-30)。
上面,表示了设置4个邻接部分11,11,...,4个邻接部分23,23,...,4个邻接部分24,24,...和4个邻接部分36,36,...的情况。不过,可以提供任意数目的邻接部分,只要提供多个邻接部分11,多个邻接部分23,多个邻接部分24和多个邻接部分36(参见图27和28)。
例如,如图27中所示,第一镜筒壳体2、第二镜筒壳体3和第三镜筒壳体4的保持框架部分8,18和32可分别设有3个邻接部分11,11,11,3个邻接部分23,23,23及3个邻接部分24,24,24,和3个邻接部分36,36,36。
邻接部分11,23,24和36的数目按照这种方式被减少,从而使得能够进一步简化透镜镜筒1的结构。
当设置3个邻接部分11,11,11,3个邻接部分23,23,23及3个邻接部分24,24,24,和3个邻接部分36,36,36时,最好,间隔120°地设置3个邻接部分11,11,11,3个邻接部分23,23,23及3个邻接部分24,24,24,和3个邻接部分36,36,36。间隔120°地设置3个邻接部分11,11,11,3个邻接部分23,23,23及3个邻接部分24,24,24,和3个邻接部分36,36,36,从而在确保透镜镜筒1的结构的简化之后,能够稳定第一镜筒壳体2、第二镜筒壳体3和第三镜筒壳体4之间的结合状态。
另外,例如,也可采用其中如图28中所示,第一镜筒壳体2,第二镜筒壳体3和第三镜筒壳体4的保持框架部分8,18,32分别设有2个邻接部分11,11,2个邻接部分23,23及2个邻接部分24,24,和2个邻接部分36,36的结构。
按照这种方式,邻接部分11,23,24和36的数目被进一步减少,从而使得能够进一步简化透镜镜筒1的结构。
当设置2个邻接部分11,11,2个邻接部分23,23及2个邻接部分24,24,和2个邻接部分36,36时,最好,2个邻接部分11,11,2个邻接部分23,23及2个邻接部分24,24,和2个邻接部分36,36被设置成沿着前后方向,即,沿着第一镜筒壳体2、第二镜筒壳体3和第三镜筒壳体4的厚度方向,相互分离地水平延伸。2个邻接部分11,11,2个邻接部分23,23及2个邻接部分24,24,和2个邻接部分36,36是沿着前后方向,相互分离地设置地,从而在确保透镜镜筒1的结构的简化之后,能够稳定第一镜筒壳体2、第二镜筒壳体3和第三镜筒壳体4之间的结合状态。
注意邻接部分11,11,...,23,23,...,24,24,...,36,36,...的数目也都可以是5个以上。
另一方面,上面说明了其中分别以突出的形状,形成邻接部分11,23,24和36的情况。不过,所需要的是在透镜镜筒1中,分别以突出的形状,形成被相互邻接的邻接部分11和23之一,和被相互邻接的邻接部分24和36之一(参见图29和30)。
这种情况下,例如,如图29中所示,可分别以平面形状,形成被相互邻接的邻接部分11和23之一和邻接部分24和36之一的头端面。另一方面,例如,如图30中所示,也可分别以曲面形状,即,以允许实现点接触的形状,形成被相互邻接的邻接部分11和23之一和邻接部分24和36之一的外表面。
注意,上面说明了其中设置3个镜筒壳体,即,第一镜筒壳体2,第二镜筒壳体3和第三镜筒壳体4的情况。不过,本公开绝不局限于设置3个镜筒壳体的情况,从而也可以应用于设置2个或4个以上的镜筒壳体的情况。
成像设备的结构的概况
通过在机壳101内外布置各个必要的部分,构成按照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的成像设备100(参见图31-33)。
在机壳101的上表面布置各种操作部分102,102,...。就操作部分102,102,...来说,例如,设置电源按钮、快门按钮等。
在机壳101的正面布置闪光窗口103和镜头窗口104。在机壳101的正面,垂直方向可滑动地支承开关盖子105。从而,使开关盖子105沿着垂直方向滑动,从而打开或关闭闪光窗口103和镜头窗口104(参见图31和32)。
在机壳101的背面布置各种操作部分106,106,...(参见图33)。就操作部分106,106,...来说,例如,设置变焦开关、模式切换旋钮等。在机壳101的背面,布置显示设备107。
成像设备的结构
图34是表示作为按照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数字静态照相机的结构的方框图。
成像设备(数字静态照相机)100包括照相机组件110、照相机信号处理部分111和图像处理部分112。这种情况下,照相机组件110起摄影功能的作用。照相机信号处理部分111执行信号处理,比如以通过摄影获得的图像为基础的信号的电压-数字转换。另外,图像处理部分112进行图像信号的记录/再现处理。另外,成像设备100包括显示设备107、读/写(R/W)113、中央处理器(CPU)114、操作部分102和106、以及透镜驱动控制部分115。这种情况下,显示设备107显示通过摄影而获得的图像等。R/W113进行相对于存储卡120写入/读出图像信号的操作。CPU114控制整个成像设备100。操作部分102和106由用户利用其进行必要操作的各种开关构成。另外,透镜驱动控制部分115控制对置于照相机组件110中的透镜的驱动。
照相机组件110由透镜镜筒1和成像单元82构成,成像单元82例如包括诸如诸如电荷耦合器件(CCD)或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之类的成像元件84。
照相机信号处理部分111执行各种信号处理,比如把来自成像元件84的输出信号(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噪声消除处理,画质校正处理,和把数字信号转换成辉度/色差信号的处理。
图像处理部分112执行基于预定图像数据格式的图像信号的压缩编码/扩展解码处理,转换诸如分辨率之类的数据规格的处理等。
显示设备107具有显示各种数据,比如关于用户对操作部分102进行的操作状态的数据,和关于通过摄影获得的图像的数据的功能。
R/W113进行把通过图像处理部分112的编码获得的图像数据写入存储卡120中的操作,和读出记录在存储卡120中的图像数据的操作。
CPU114起控制设置在成像设备100中的电路块102,106,111,112,115等的控制处理部分的作用,按照从操作部分102和106发出的指令输入信号等,控制电路块102,106,111,112,115等。
操作部分102和106例如由进行快门操作的快门按钮,把操作模式切换成另一种操作模式的模式切换旋钮等构成。另外,操作部分102和106把与用户进行的操作对应的指令输入信号输出给CPU114。
透镜驱动控制部分115按照从CPU114输出的控制信号,控制用于驱动透镜镜筒1的各个透镜的驱动电动机45a,60c等。
存储卡120例如是适合于可拆卸地依附于连接到R/W113的插槽的半导体存储器。
下面,说明成像设备100的操作。
在摄影的待机状态下,按照CPU114的控制,在照相机组件110中拍摄的图像的信号通过照相机信号处理部分111被输出给显示设备107,随后以照相机预览图像的形式被显示。另外,当从操作部分102和106向CPU114输入用于变焦的指令输入信号时,CPU114把控制信号输出给透镜驱动控制部分115,结果,控制透镜驱动控制部分115产生的控制,使透镜镜筒1的预定透镜移动。
当按照从操作部分102和106发出的指令输入信号,操作照相机组件110的快门(未示出)时,拍摄的图像的信号从照相机信号处理部分111被输出给图像处理部分112,从而经历压缩编码处理,从而被转换成遵守预定数据格式的数字数据。通过转换获得的结果数字数据被输出给R/W113,以便写入存储卡120中。
当操作了例如操作部分(变焦旋钮)106时,透镜驱动控制部分115按照来自CPU114的控制信号,移动透镜镜筒1的变焦移动框架50,从而实现变焦。
当操作部分(快门按钮)102已被半按下,或者已被完全按下,以便记录(摄影)时,透镜驱动控制部分115按照来自CPU114的控制信号,移动透镜镜筒1的聚焦移动框架62,从而实现聚焦。
当期望再现记录在存储卡120中的图像数据时,R/W113按照关于操作部分102和106执行的操作,从存储卡120读出预定图像数据,随后图像处理部分112对所述预定图像数据进行扩展解码处理。之后,再现的图像信号被输出给显示设备107,以便以再生图像的形式显示在显示设备107上。
注意,在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中,说明了把成像设备应用于数字静态照相机的情况。不过,成像设备的应用范围决不局限于数字静态照相机,从而,例如成像设备通常也可用作诸如数字摄像机,其中结合有照相机的移动电话机,或者其中结合照相机的个人数字助手(PDA)之类的数字输入/输出设备的照相机部分。
结论
如上所述,在透镜镜筒1中,设置多个邻接部分11,23,24和36,在使第一镜筒壳体2、第二镜筒壳体3和第三镜筒壳体4分别结合到第一镜筒壳体2、第二镜筒壳体3和第三镜筒壳体4的保持框架部分8,18和32的状态下,使所述多个邻接部分11,23,23和36相互邻接。
于是,能够防止在使第一镜筒壳体2、第二镜筒壳体3和第三镜筒壳体4相互结合的状态下的变形和应变的产生。从而,也能够防止在相同产品中,产生各个产品之间的光学分辨率性能参差不齐。
特别地,在利用如上所述的折叠式光学系统的透镜镜筒1中,作为布置在第一镜筒壳体2中的固定组的第一透镜组90和作为布置在第二镜筒壳体3中的固定组的第三透镜组92之间的位置关系为光学性能作出极大贡献。
于是,防止了在使第一镜筒壳体2、第二镜筒壳体3和第三镜筒壳体4相互结合的状态下的变形和应变的产生,从而,在类似于透镜镜筒1的那种折叠式光学系统中,能够极大地提高光学性能。
另外,邻接部分11,23,23和36是以朝着分别接纳所述邻接的各侧突出的形状形成的。于是,确保了邻接部分11和23之间,以及邻接部分24和36之间的良好接触状态,从而能够进一步防止透镜镜筒1中的变形和应变的产生。
另外,邻接部分11,23,24和36的头端面被形成为平面状邻接面11a,23a,24a和36a。于是,使邻接部分11,23,24和36相互面接触,从而能够更有效地防止透镜镜筒1中的变形和应变的产生。
除此之外,多个邻接部分11,11,...,多个邻接部分23,23,...及多个邻接部分24,24,...,和多个邻接部分36,36,...分别设置在保持框架部分8,18和32中。于是,确保了第一镜筒壳体2、第二镜筒壳体3和第三镜筒壳体4之间的稳定结合状态,从而能够进一步防止透镜镜筒1中的变形和应变的产生。
本公开的构造
本公开也可采用以下构造。
(1)一种透镜镜筒,包括:多个镜筒壳体,所述多个镜筒壳体分别具有保持光学部件的保持框架部分,并且沿着预定方向相互结合;和在多个镜筒壳体分别被结合到保持框架部分的状态下,使之相互邻接的多个邻接部分,其中相互结合的多个镜筒壳体中的至少一个镜筒壳体的邻接部分是以朝着相互结合的多个镜筒壳体中的另一个镜筒壳体的邻接部分一侧突出的形状形成的。
(2)在段落(1)中所述的透镜镜筒,其中被相互邻接的邻接部分是以朝着分别接纳所述邻接的邻接部分的各侧突出的形状形成的。
(3)在段落(1)或(2)中所述的透镜镜筒,其中在保持框架部分中设置至少3个邻接部分。
(4)在段落(1)-(3)任意之一中所述的透镜镜筒,其中使至少3个镜筒壳体沿着预定方向相互结合,分别设置在镜筒壳体中,并且被相互邻接的邻接部分被分别设置在多个位置,所述多个位置排列在沿着镜筒壳体的结合方向的一条直线上的。
(5)在段落(1)-(4)任意之一中所述的透镜镜筒,其中在邻接部分中分别形成使之相互面接触的平面状邻接面。
(6)在段落(1)-(5)任意之一中所述的透镜镜筒,其中设置邻接部分的保持框架部分的每个部分是作为在与镜筒壳体的结合方向垂直的方向,比保持框架部分的任何其他部分厚的较厚部分提供的。
(7)在段落(1)-(6)任意之一中所述的透镜镜筒,其中在镜筒壳体的保持框架部分的外周部分中,设置利用安装螺钉紧固相互结合的镜筒壳体的螺钉紧固部分。
(8)在段落(7)中所述的透镜镜筒,其中在使镜筒壳体相互结合的状态下,非接触地保持螺钉紧固部分。
(9)在段落(1)-(8)任意之一中所述的透镜镜筒,其中在镜筒壳体中设置防坠落突出部分,所述防坠落突出部分设置在成像设备的机壳内,适合于接触成像设备的机壳的内表面,并且朝着机壳的内表面一侧突出。
(10)在段落(9)中所述的透镜镜筒,其中防坠落突出部分被设置成面对接受突出部分,所述接受突出部分被设置在机壳的内表面中,以致朝着防坠落突出部分一侧突出。
(11)在段落(9)或(10)中所述的透镜镜筒,其中在与设置镜筒壳体的防坠落突出部分的表面相对一侧的表面上,设置防倾斜突出部分。
(12)在段落(11)中所述的透镜镜筒,其中防坠落突出部分和防倾斜突出部分分别设置在沿着与结合方向垂直的方向,排列在一条直线上的多个位置。
(13)在段落(9)-(12)任意之一中所述的透镜镜筒,其中使3个镜筒壳体相互结合,使位于中央的镜筒壳体的防坠落突出部分和机壳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隔小于每个其他镜筒壳体的防坠落突出部分和机壳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隔。
(14)在段落(11)-(13)任意之一中所述的透镜镜筒,其中使3个镜筒壳体相互结合,使位于中央的镜筒壳体的防倾斜突出部分和机壳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隔小于每个其他镜筒壳体的防倾斜突出部分和机壳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隔。
(15)一种成像设备,包括:机壳;和布置在机壳内的透镜镜筒,所述透镜镜筒具有预定的光学部件,通过预定的光学部件拍摄光学图像,所述透镜镜筒包括:多个镜筒壳体,所述多个镜筒壳体分别具有保持光学部件的保持框架部分,并且沿着预定方向相互结合;和在多个镜筒壳体分别被结合到保持框架部分的状态下,使之相互邻接的多个邻接部分,其中相互结合的多个镜筒壳体中的至少一个镜筒壳体的邻接部分是以朝着相互结合的多个镜筒壳体中的另一个镜筒壳体的邻接部分一侧突出的形状形成的。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根据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以产生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变更,只要它们在所附的权利要求或其等同物的范围之内。
本公开包含与在2011年8月30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优先权专利申请JP2011-187927中公开的主题相关的主题,该专利申请的整个内容在此引为参考。

Claims (15)

1.一种透镜镜筒,包括:
多个镜筒壳体,所述多个镜筒壳体分别具有保持光学部件的保持框架部分,并且沿着预定方向相互结合;和
在所述多个镜筒壳体分别被结合到所述保持框架部分的状态下,相互邻接的多个邻接部分,
其中相互结合的所述多个镜筒壳体中的至少一个镜筒壳体的邻接部分是以朝着相互结合的所述多个镜筒壳体中的另一个镜筒壳体的邻接部分一侧突出的形状形成的。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镜筒,其中相互邻接的邻接部分是以朝着分别接纳所述邻接的邻接部分的各侧突出的形状形成的。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镜筒,其中在保持框架部分中设置至少3个邻接部分。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镜筒,其中至少3个镜筒壳体沿着所述预定方向相互结合,并且分别设置在镜筒壳体中且相互邻接的邻接部分被分别设置在多个位置,所述多个位置排列在沿着镜筒壳体的结合方向的一条直线上。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镜筒,其中在邻接部分中分别形成相互面接触的平面状邻接面。
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镜筒,其中设置有邻接部分的保持框架部分的每个部分是作为在与镜筒壳体的结合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比所述保持框架部分的任何其他部分厚的较厚部分而设置的。
7.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镜筒,其中在镜筒壳体的保持框架部分的外周部分中,设置利用安装螺钉紧固其中相互结合了镜筒壳体的螺钉紧固部分。
8.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透镜镜筒,其中在使镜筒壳体相互结合的状态下,将所述螺钉紧固部分保持为非接触状态。
9.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镜筒,其中在镜筒壳体中设置防坠落突出部分,所述防坠落突出部分被设置在成像设备的机壳内,被设置为能够接触成像设备的机壳的内表面,并且朝着机壳的内表面一侧突出。
10.按照权利要求9所述的透镜镜筒,其中所述防坠落突出部分被设置成面对接受突出部分,所述接受突出部分被设置在机壳的内表面中,以朝着所述防坠落突出部分一侧突出。
11.按照权利要求9所述的透镜镜筒,其中在与设置镜筒壳体的所述防坠落突出部分的表面相对一侧的表面上,设置防倾斜突出部分。
12.按照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透镜镜筒,其中所述防坠落突出部分和所述防倾斜突出部分分别设置在沿着与结合方向垂直的方向排列在一条直线上的多个位置。
13.按照权利要求9所述的透镜镜筒,其中使3个镜筒壳体相互结合,并且使位于中央的镜筒壳体的防坠落突出部分和机壳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隔小于每个其他镜筒壳体的防坠落突出部分和机壳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隔。
14.按照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透镜镜筒,其中使3个镜筒壳体相互结合,并且使位于中央的镜筒壳体的防倾斜突出部分和机壳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隔小于每个其他镜筒壳体的防倾斜突出部分和机壳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隔。
15.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机壳;和
布置在机壳内的透镜镜筒,所述透镜镜筒具有预定的光学部件,并且通过所述预定的光学部件拍摄光学图像,
所述透镜镜筒包括:
多个镜筒壳体,所述多个镜筒壳体分别具有保持光学部件的保持框架部分,并且沿着预定方向相互结合,和
在所述多个镜筒壳体分别被结合到所述保持框架部分的状态下,相互邻接的多个邻接部分,
其中相互结合的所述多个镜筒壳体中的至少一个镜筒壳体的邻接部分是以朝着相互结合的所述多个镜筒壳体中的另一个镜筒壳体的邻接部分一侧突出的形状形成的。
CN201210301996.0A 2011-08-30 2012-08-23 透镜镜筒和成像设备 Pending CN10296791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87927 2011-08-30
JP2011187927A JP2013050554A (ja) 2011-08-30 2011-08-30 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67914A true CN102967914A (zh) 2013-03-13

Family

ID=477433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301996.0A Pending CN102967914A (zh) 2011-08-30 2012-08-23 透镜镜筒和成像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050854A1 (zh)
JP (1) JP2013050554A (zh)
CN (1) CN102967914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90107679A (ko) 2017-01-26 2019-09-20 닝보 써니 오포테크 코., 엘티디. 렌즈와 카메라모듈 및 그 제조방법
JP6951173B2 (ja) * 2017-09-20 2021-10-20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92918B2 (ja) * 2005-10-12 2012-03-07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4449880B2 (ja) * 2005-10-12 2010-04-14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2008245244A (ja) * 2007-02-26 2008-10-09 Sony Corp 撮像素子パッケージ、撮像素子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レンズ鏡筒並びに撮像装置
JP4538755B2 (ja) * 2007-10-31 2010-09-08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EP2199852A1 (en) * 2007-11-22 2010-06-23 Olympus Imaging Corporation Digital camera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050854A1 (en) 2013-02-28
JP2013050554A (ja) 2013-03-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66435B2 (en) Dual lens driv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1382636B (zh) 相机透镜模块
CN210136352U (zh) 驱动系统
CN209674168U (zh) 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CN103033947A (zh) 模糊校正装置和摄像装置
CN109884772A (zh) 纤薄双孔径变焦数字摄影机
CN103428412A (zh) 相机模块
JP2006345246A (ja) 立体撮影機能付き携帯電話機
US20100110283A1 (en) Camera lens module-integrated speaker assembly
US10976639B2 (en) Lens assembly driving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0352371A (zh) 减少高度容余的折叠摄像装置
US11650481B2 (en) Driving mechanism for optical element
JP2023115126A (ja) 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CN102590978A (zh) 透镜驱动机构、透镜筒和成像设备
CN102967914A (zh) 透镜镜筒和成像设备
CN100573215C (zh) 具有微距功能的便携式终端用镜头组件
CN104221149A (zh) 摄像元件以及摄像装置
CN204758993U (zh) 成像设备
US5942746A (en) Multi-lenses optical device
CN102540629A (zh) 成像装置
CN111385446A (zh) 摄像头组件及用户设备
US8629896B2 (en) Panoramic camera unit and camera system with arrayed optical elements
CN113965670A (zh) 用于摄像模组的云台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终端设备
CN114531526A (zh) 光学防抖摄像模组组装方法
CN114449158A (zh) 光学防抖摄像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