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66991A - 具有解耦功能的分布式混水及加压供热系统及其设计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具有解耦功能的分布式混水及加压供热系统及其设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66991A
CN102966991A CN2012105546287A CN201210554628A CN102966991A CN 102966991 A CN102966991 A CN 102966991A CN 2012105546287 A CN2012105546287 A CN 2012105546287A CN 201210554628 A CN201210554628 A CN 201210554628A CN 102966991 A CN102966991 A CN 1029669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supply
supply network
hot
user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55462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966991B (zh
Inventor
方修睦
周志刚
刘成
李浩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tai Qingquan Industrial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210554628.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966991B/zh
Publication of CN1029669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669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9669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6699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具有解耦功能的分布式混水及加压供热系统及其设计方法,它涉及一种供热系统及其设计方法。本发明为解决传统的直连式集中供热系统无效能耗大、水力工况相互耦合的问题;分布泵系统水力工况相互耦合、系统适应性差的问题;常规混水系统水力工况相互耦合、存在无效能耗的问题;均压罐系统的无效能耗较大、均压罐直径大的问题。它包括热源、热源处循环水泵组、供水管线、回水管线和三类热用户。在第一类热网用户入口处设置混水泵和差压阀;在第二类热网用户入口处设置混水泵、加压泵和解耦设备;在第三类热网用户入口处设置混水泵。本发明用于供热系统。

Description

具有解耦功能的分布式混水及加压供热系统及其设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供热系统及其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建筑用能已达到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4左右,并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增加。在建筑能耗中,大约36%的份额为北方城镇的采暖能耗。
目前我国北方地区城镇,大多采用热电厂或锅炉房作为热源的集中供热系统来解决建筑采暖问题。一个完整的供热系统是由将燃料中的能量转换为热能的热源、将热源生产的热量输配到需要热量的用户的输配系统和消耗热量的热用户三部分组成的。输配系统是连接热源和热用户的重要纽带。据研究表明,供热输配系统中管网的投资通常占系统总投资的30%到50%。另一方面,输配系统的动力能耗也是非常巨大的,有的系统的电力消耗折合为一次能耗时,已经占到系统总供热量的30.3%。降低集中供热系统的输送能耗,是供热系统节能的主要途径之一。
1、传统系统的缺陷:造成供热系统输送能耗偏高的原因,有设计方面的原因,也有运行方面的原因。降低集中供热系统的输送能耗和解决集中供热系统水力工况稳定的问题,一直是国内外供热研究的重点问题。
传统的供热系统存在下述缺陷:
1)传统的系统能源使用不合理,存在无效能耗,系统输送能耗高
我国的供热系统可分为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两种。图1所示的供热系统为常见的枝状供热系统形式。当供热系统为间接连接时,图中的热用户是热力站;当供热系统为直接连接时,图中的热源可以是锅炉房也可以是热力站。
循环水泵集中设置在热源处,循环水泵的扬程=热源损失+用户损失+热网供回水阻力损失。由图2可见(为简化起见,图中忽略热源损失),离热源不同位置处的热用户的剩余压头不同(图中,E″-E′和F″-F′),目前我国集中供热系统水力失调严重,离热源近的热用户室温过热,离热源远的热用户室温偏低,就是由于剩余压头没消除而导致的。为消除由于剩余压头导致的管网水平失调问题,需要在用户入口处的设置阀门(如调节阀、平衡阀、流量调节控制阀)来消除这部分剩余压头。此种通过循环水泵将系统的压头提升,又通过阀门将用户的剩余压头消除,由此产生的无效能耗占总输送能耗的35%左右。图3中的阴影部分,即为传统供热系统浪费的能源。
2)传统供热系统水力工况相互干扰
传统系统中热用户的水力工况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表现为强耦合现象。某一个热用户的调节,将导致其余热用户系统水力工况发生变化,使系统出现严重的水力和热力失调问题。采暖热计量实施后,各个热用户将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时调节用户的阀门,从而加剧供热系统的水力失调和热力失调。
随着我国集中供热规模的不断加大,采暖热计量收费的实施,能源价格的不断增加,降低集中供热系统的输送能耗,减少供热企业的运行成本,已经成为维持供热企业正常运营的基本条件;提高供热系统的水力稳定性,减少供热系统水力工况的相互干扰问题,已经成为供热企业迫切解决的问题。
2、国内外解决传统系统缺陷的方法
2.1降低输送能耗的方法
2.1.1分布式变频水泵系统早在二十世纪中叶,Bell&Gossett公司的Gil Carlson在解决一个部分用户流量不足的热网的运行方案改进问题时,就提出了“主次级水泵系统(primary/secondary system)”。这种系统的原理是,将原本的大系统,合理的划分成几个相对较小的、相互独立的、便于控制的分系统。
近几年国内应用的分布式变频水泵系统(图4),就属于此类系统。该系统改变了传统系统的构成,将热源处的循环水泵的功能进行了分解。在热源及热用户处分别设置水泵。热源处的循环水泵负责提供消除热源损失及热源至零压差点的热网供回水阻力损失所需要的压头,热用户处的水泵负责提供消除零压差点至热用户的热网供回水阻力损失及用户阻力损失所需要的压头。
分布式变频水泵系统由于消除了零压差点以后的管网的阀门的节流损失,因此解决了传统的集中供热系统能源使用不合理问题,可消除系统的无效能耗,使得系统的输送电耗降低。但是该系统存在下述两个问题:
1)系统水力耦合严重。热用户处加压泵的启停,将影响到其余热用户。尤其是当热用户处加压泵扬程选择不合理时,此影响更大。对于既有供热管网来说,管网的实际状况复杂,热力管网的水力计算结果与实际差别较大,无法准确地选择热用户的加压泵。为保证系统能够运行,只能将加压泵选大,运行时靠变频器来调节,从而造成投资浪费。
2)系统适应性差。根据供热系统的需求,设置的热用户加压泵水泵,无法满足系统扩建的要求或者负荷变化的需求。图6所示为系统扩建(负荷增加)后的系统的水压图,假设热源泵的扬程不变。图中0点为原设计的系统零压差点。
(1)当原用户数量不变,但负荷增加后,系统零压差点由0点变为1点。此时零压差点之后的热用户F的水泵扬程要由HF变为HF1。零压差点之后的各个热用户原设计的加压泵满足不了要求,需要更换水泵。零压差点之前的热用户的剩余压头由ΔHG减小为ΔHG1,需要将原来已经调平衡了的系统重新调平衡,将零压差点之前的热用户的阀门开大。
(2)当系统扩建(增加了B用户),负荷增加后,系统零压差点由0点变为1点。此时热用户B的水泵扬程为HB1。零压差点之后的原设计的各个热用户的加压泵均满足不了要求,需要更换加压泵。零压差点之前的热用户需要将原来已经调平衡了的系统重新调平衡,将各个热用户的阀门开大。
2.1.2混水系统
图7和图8为常规的混水系统原理图及水压图。每个热用户入口处设置的手动调节阀6,用于调节系统的水力平衡。当热网的资用压头可以满足用户的要求时,在热用户的入口处设置混水泵8和给水调节阀7,根据用户系统的供水温度调节给水调节阀7。当热网的资用压头不能满足用户的要求时,在热用户的入口处设置加压泵3、给水调节阀7和混水调节阀4,根据用户系统的供水温度调节给水调节阀7和混水调节阀4。
常规的混水系统可以使系统输送能耗降低,但是该系统存在下述两个问题:
1)常规的混水系统存在无效能耗。常规的混水系统与传统的供热系统相比系统输送能耗较低,但是与传统供热系统一样,系统存在剩余压头,需要靠手动调节阀6来消除;系统设置的电动调节阀同样消耗循环泵的有效能耗。
2)系统水力耦合严重。同常规的供热系统一样,任一热用户处的调节,将影响到其余热用户。因此尽管常规混水系统与传统的供热系统相比系统输送能耗较低,但是由于系统水力耦合问题,无法在系统中大规模应用,只能用于系统中个别热用户要求的热媒温度低于管网输送的热媒温度场合。
3)阀门防护等级要求高。建筑物热力入口一般设在地沟内,地沟中不但夏季相对湿度大,而且设备容易浸在水中,因此要求阀门的防护等级要高。
2.2系统水力工况相互干扰的解决方法
国内目前解决系统水力工况相互干扰的问题所采用的方法均来自于国外。
1.在系统中设置均压罐来解决传统系统的水力工况相互干扰问题。
均压罐设在每个热用户的入口处(图9和图10),每个热用户入口处设置加压泵。均压罐系统可解除各用户之间的水力耦合问题,消除传统的集中供热系统水力工况相互干扰问题。但是该系统存在下述两个问题:
1)系统能源使用不合理,仍存在无效能耗。均压罐系统与常规系统相比,输送能耗有所降低,无效能耗有所减少。但由于每个均压罐处,与一级网连接的支线的供回水压差为零,从而使得除最不利热用户处的均压罐外,其余的均压罐均存在无效能耗。
2)目前均压罐的设计直径为支线管径的3倍,均压罐要求的安装空间大、制造成本高。
2、在系统中设置差压阀来解决传统系统的水力工况相互干扰问题。
差压阀设在每个热用户的入口处,可以根据每个热用户的阻力损失,设定热用户所需要的资用压头。某个热用户的调节,不会对其余热用户的水力工况造成影响,差压阀可以解除各用户之间的水力耦合问题。由于该阀门是通过增加差压阀门的阻力,来消耗外网的剩余压头的,因此没有改变传统供热系统的能源使用不合理,存在无效能耗,系统输送能耗高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解耦功能的分布式混水及加压供热系统及其设计方法,以解决传统的直连式集中供热系统无效能耗大、水力工况相互耦合的问题;解决分布泵系统水力工况相互耦合、系统适应性差的问题;解决常规混水系统水力工况相互耦合、存在无效能耗的问题;解决均压罐系统的无效能耗较大、均压罐直径大的问题。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方案一:所述系统包括热源、热源处循环泵组、一级网供水管、一级网回水管、一组第一热网用户、一组第二热网用户、一组第三热网用户,多个第一混水泵、多个第二混水泵、多个第三混水泵、多个自立式差压阀、多个加压泵、多根解耦管、多个逆止阀、多根第一热用户入口管、多根第一热用户出口管、多根第二热用户入口管、多根第二热用户出口管、多根第三热用户入口管和多根第三热用户出口管,热源的输出端与一级网供水管的一端连通,一级网供水管的另一端与一级网回水管的一端连通,一级网回水管的另一端与热源处循环泵组的进口端连通,热源处循环泵组的出口端与热源的输入端连通;
每根第一热用户入口管的一端与一级网供水管连通,每根第一热用户入口管的另一端与相对应的第一热网用户的输入端连通,第一热网用户的输出端与第一热用户出口管的一端连通,第一热用户出口管的另一端与一级网回水管连通,多个第一热网用户并联设置,每个第一热网用户与相对应的第一混水泵并联设置,第一混水泵的一端与第一热用户入口管连通,第一混水泵的另一端与第一热用户出口管连通,自立式差压阀与第一热网用户或第一混水泵串联设置;
每根第二热用户入口管的一端与一级网供水管连通,每根第二热用户入口管的另一端与相对应的第二热网用户的输入端连通,第二热用户入口管上设有加压泵,第二热网用户的输出端与第二热用户出口管连通,第二热用户出口管与一级网回水管连通,多个第二热网用户并联设置,每个第二热网用户、每根解耦管和相对应的第二混水泵并联设置,第二混水泵的一端与第二热用户入口管连通,第二混水泵的另一端与第二热用户出口管连通,每根解耦管的一端与第二热用户入口管连通,每根解耦管的另一端与第二热用户出口管连通,每根解耦管上设有逆止阀;
每个第三热网用户的输入端与第三热用户入口管连通,第三热用户入口管与一级网供水管连通,每个第三热网用户的输出端与第三热用户出口管连通,第三热用户出口管与一级网回水管连通,多个第三热网用户并联设置,每个第三热网用户与相对应的第三混水泵并联设置,第三混水泵的一端与第三热用户入口管连通,第三混水泵的另一端与第三热用户出口管连通。
方案二:设计方法,步骤一、将热网中的热用户进行分类:根据管网的水力计算结果,将热网的热用户分成三类,第一类热用户为热网提供的资用压头大于热网的热用户需求的资用压头;第二类热用户为热网提供的资用压头小于热网的热用户需求的资用压头;第三类热用户为热网提供的资用压头等于热网的热用户需求的资用压头;
步骤二、在第一类热用户入口处设置混水泵和差压阀,混水泵流量根据系统设计参数按照式(1)确定,混水泵扬程等于用户系统的阻力损失,差压阀的设定压差等于用户系统的阻力损失,
G 2 = G 0 T g ′ - t g ′ t g ′ - t h ′ - - - ( 1 )
式中G2——混水泵的设计混水量,t/h;
G0——从外网进入用户的设计供水量,t/h;
Tg′——外网的设计供水温度,℃;
tg′——用户的设计供水温度,℃;
th′——用户的设计回水温度,℃;
步骤三、在第二类热用户入口处设置混水泵、加压泵和解耦设备,加压泵的流量等于需从外网进入用户的设计供水量,扬程按照式(2)计算,
H2=ΔHY-ΔH1    (2)
式中H2——混水扬程,m;
ΔH1——外网提供的资用压头,m;
ΔHY——用户需要的资用压头,m;
混水泵流量及扬程确定方法同步骤二;
步骤四、在第三类热用户入口处设置混水泵,混水泵流量根据系统设计参数按照式(1)确定,混水泵扬程等于用户系统的阻力损失;
步骤五、确定热源循环水泵,具有解耦功能的分布式混水及加压供热系统,最不利热用户的入口处供回水压差为零,热源循环水泵扬程等于热源阻力损失与热网供回水管阻力损失的和,热源循环水泵流量等于热源在设计供回水温度下的总流量。
方案三:所述系统包括第一热源、第二热源、第一热源处循环泵组、第二热源处循环泵组、一级网供水管、一级网回水管、多个第一热网用户组、多个第二热网用户组、多个第一混水泵、多个第二混水泵、多个自立式差压阀、多个加压泵、多根解耦管、多个逆止阀、多根第一热用户入口管、多根第一热用户出口管、多根第二热用户入口管和多根第二热用户出口管,第一热源的输出端与一级网供水管的一端连通,一级网供水管的另一端与第二热源的输出端连通,第二热源的输入端与第二热源处循环泵组的输出端连通,第二热源处循环泵组的输入端与一级网回水管的一端连通,一级网回水管的另一端与第一热源处循环泵组的输入端连通,第一热源处循环泵组()的输出端与第一热源的输入端连通;
第一热网用户组由至少一个第一热网用户并联构成,第二热网用户组由至少一个第二热网用户并联构成;
每根第一热用户入口管的一端与一级网供水管连通,每根第一热用户入口管的另一端与相对应的第一热网用户组的输入端连通,第一热网用户组的输出端与第一热用户出口管的一端连通,第一热用户出口管的另一端与一级网回水管连通,多个第一热网用户组并联设置,每个第一热网用户组与相对应的第一混水泵并联设置,第一混水泵的一端与第一热用户入口管连通,第一混水泵的另一端与第一热用户出口管连通,自立式差压阀与第一热网用户或第一混水泵串联设置;
每根第二热用户入口管的一端与一级网供水管连通,每根第二热用户入口管的另一端与相对应的第二热网用户组的输入端连通,第二热用户入口管上设有加压泵,第二热网用户组的输出端与第二热用户出口管连通,第二热用户出口管与一级网回水管连通,多个第二热网用户组并联设置,每个第二热网用户组、每根解耦管和相对应的第二混水泵并联设置,第二混水泵的一端与第二热用户入口管连通,第二混水泵的另一端与第二热用户出口管连通,每根解耦管的一端与第二热用户入口管连通,每根解耦管的另一端与第二热用户出口管连通,每根解耦管上设有逆止阀。
方案四:设计方法,步骤一、确定水力交汇点:根据管网的水力计算结果,做出双热源系统水压图,将第一热源和第二热源的水力交汇点设在供回水压差为零的热用户处,系统采用定零压差点控制;
步骤二、将热网中的热用户进行分类:根据管网的水压图,将热网的热用户分成三类,第一类为热网提供的资用压头大于热网的热用户需求的资用压头;第二类为热网提供的资用压头小于热网的热用户需求的资用压头;第三类为热网提供的资用压头等于热网的热用户需求的资用压头;
步骤三、在第一类热用户入口处设置混水泵和差压阀,混水泵流量根据系统设计参数按照式(1)确定,混水泵扬程等于用户系统的阻力损失,差压阀的设定压差等于用户系统的阻力损失,
G 2 = G 0 T g ′ - t g ′ t g ′ - t h ′ - - - ( 1 )
式中G2——混水泵的设计混水量,t/h;
G0——从外网进入用户的设计供水量,t/h;
Tg′——外网的设计供水温度,℃;
tg′——用户的设计供水温度,℃;
th′——用户的设计回水温度,℃;
步骤四、在第二类热用户入口处设置混水泵、加压泵和解耦设备,加压泵的流量等于需从外网进入用户的设计供水量,扬程按照式(2)计算,
H2=ΔHY-ΔH1    (2)
式中H2——混水扬程,m;
ΔH1——外网提供的资用压头,m;
ΔHY——用户需要的资用压头,m;
混水泵流量及扬程确定方法同步骤三;
步骤五、在第三类热用户入口处设置混水泵,混水泵流量及扬程确定方法同步骤三;
步骤六、确定热源循环水泵,每个热源的循环水泵扬程等于热源阻力损失加上该热源至零压差点之间热网供回水管阻力损失,每个热源的循环水泵流量等于该热源所负责供热区域在设计供回水温度下的总流量。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的具有解耦功能的分布式混水及加压供热系统,解决了直连式集中供热系统无效能耗大、水力工况相互耦合的问题;解决了分布泵系统的水力耦合、系统适应性差的问题;解决常规混水系统水力工况相互耦合、存在无效能耗的问题;解决了均压罐系统的无效能耗较大、均压罐直径大的问题。
本发明的具有解耦功能的分布式混水及加压供热系统,热网的水力稳定性与热力稳定性与均压罐系统相同,优于常规混水供热系统。热源主循环泵的水力稳定性优于均压罐系统,与常规的供热系统及混水系统相同。在输送同样热量的情况下,系统输送能耗可比常规供热系统降低70%以上。
本发明的主要优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网初投资低,节能效果显著。系统无效能耗少;热源到用户热力入口的管网的输送流量少,可使新建管网直径小,初投资降低;可使既有管网可大幅度提升管网的输送能力。在输送同样热量的情况下,系统输送能耗可比常规供热系统降低70%以上。
2、系统的解耦能力强。当系统中任意用户的流量发生变化时,热网提供的资用压头大于用户系统需求的资用压头的热用户,通过差压阀消除热网水力工况的影响;热网提供的资用压头小于用户系统需求的资用压头的热用户,通过解耦管来消除热网水力工况的影响,设置解耦管的热用户的水力工况对其余热用户没有影响。
3、系统水力平衡简单。不需要向传统供热系统那样,利用阀门对系统进行繁琐的水力平衡调节。设置差压阀的热用户只需要在差压阀上设定用户的资用压头,设置解耦管的热用户只需要调节热用户加压泵,即可解决系统的水力平衡。
4、解耦管的管径小于等于热用户与热网连接管的管径,施工方便。
5、热网提供的资用压头小于用户系统需求的资用压头的热用户同时设置热用户加压泵和混水泵,调节性能好,可适应目前我国热力入口的恶劣环境,可靠性高。
6、同一个管网即给散热设备供热又给地板辐射采暖系统供热时,热媒参数要求不同的热用户不需要单独设置换热设备。
7、可根据建筑物的特点,设置不同的供水温度,有利于实现建筑物的分栋可调。
8、可实现定零压差点控制,系统运行调节控制简单。单热源具有解耦功能的分布式混水及加压供热系统热源循环水泵只需要保证最不利热用户入口处供回水压差为零即可。多热源具有解耦功能的分布式混水及加压供热系统,水力交汇点与零压差点合为一点,从而使得系统控制简单可靠,系统压力波动小,系统运行调节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传统的枝状供热系统图(热源1、热用户2、热网供水管3、热网回水管4),图2是图1的水压示意图(供水压力线5、回水压力线6;其中横坐标L代表管线长度,纵坐标H代表扬程),图3是图2的含有能源浪费的水压示意图,图4是传统分布式变频水泵系统图(热源1、热源处循环水泵组2、热用户加压泵3、热用户4),图5是图4的水压示意图(传统系统供水压力线5、分布式变频水泵系统供水压力线6、传统系统回水压力线7;其中横坐标L代表管线长度,纵坐标H代表扬程),图6是热用户变化后分布式变频水泵系统水压图(原设计零压差点0、热用户变化后零压差点1、原设计供水压力线2、原设计回水压力线3、热用户变化后供水压力线4、热用户变化后回水压力线5;其中横坐标L代表管线长度,纵坐标H代表扬程,HF\HF1及HB\HB1分别表示F用户或B用户的水泵扬程,ΔHG\ΔHG1表示G用户用阀门消除的管网的剩余压头,角标1表示变化后工况),图7是是混水系统图(热源1、热源处循环水泵组2、热用户加压泵3、混水调节阀4、热用户5、手动调节阀6、给水调节阀7、混水泵8),图8是图7的水压示意图(热网供水压力线9、热网回水压力线10、用户阻力损失11),图9是均压罐供热系统示意图(热源1、热源处循环水泵组2、热用户加压泵3、均压罐4、热用户5),图10是图7的水压示意图(一级网供水压力线6、一级网回水压力线7、热用户阻力损失8;其中横坐标L代表管线长度,纵坐标H代表扬程),图1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11的加压供热系统及水压图(一级网回水压力线11、一级网供水压力线12、用户阻力损失13、均压罐系统一级网供水压力线14、均压罐系统一级网回水压力线15、常规系统一级网供水压力线16),图13是双热源的结构示意图,图14是图13的加压供热系统及水压图(一级网回水压力线11、一级网供水压力线12、用户阻力损失13、均压罐系统一级网供水压力线14、均压罐系统一级网回水压力线15、常规系统一级网供水压力线16)。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11和图1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系统包括热源1、热源处循环泵组2、一级网供水管9、一级网回水管10、一组第一热网用户5-1、一组第二热网用户5-2、一组第三热网用户5-3,多个第一混水泵7-1、多个第二混水泵7-2、多个第三混水泵7-3、多个自立式差压阀8、多个加压泵3、多根解耦管4、多个逆止阀6、多根第一热用户入口管9-1、多根第一热用户出口管10-1、多根第二热用户入口管9-2、多根第二热用户出口管10-2、多根第三热用户入口管9-3和多根第三热用户出口管10-3,其特征在于热源1的输出端与一级网供水管9的一端连通,一级网供水管9的另一端与一级网回水管10的一端连通,一级网回水管10的另一端与热源处循环泵组2的进口端连通,热源处循环泵组2的出口端与热源1的输入端连通;
每根第一热用户入口管9-1的一端与一级网供水管9连通,每根第一热用户入口管9-1的另一端与相对应的第一热网用户5-1的输入端连通,第一热网用户5-1的输出端与第一热用户出口管10-1的一端连通,第一热用户出口管10-1的另一端与一级网回水管10连通,多个第一热网用户5-1并联设置,每个第一热网用户5-1与相对应的第一混水泵7-1并联设置,第一混水泵7-1的一端与第一热用户入口管9-1连通,第一混水泵7-1的另一端与第一热用户出口管10-1连通,自立式差压阀8与第一热网用户5-1或第一混水泵7-1串联设置;
每根第二热用户入口管9-2的一端与一级网供水管9连通,每根第二热用户入口管9-2的另一端与相对应的第二热网用户5-2的输入端连通,第二热用户入口管9-2上设有加压泵3,第二热网用户5-2的输出端与第二热用户出口管10-2连通,第二热用户出口管10-2与一级网回水管10连通,多个第二热网用户5-2并联设置,每个第二热网用户5-2、每根解耦管4和相对应的第二混水泵7-2并联设置,第二混水泵7-2的一端与第二热用户入口管9-2连通,第二混水泵7-2的另一端与第二热用户出口管10-2连通,每根解耦管4的一端与第二热用户入口管9-2连通,每根解耦管4的另一端与第二热用户出口管10-2连通,每根解耦管4上设有逆止阀6;
每个第三热网用户5-3的输入端与第三热用户入口管9-3连通,第三热用户入口管9-3与一级网供水管9连通,每个第三热网用户5-3的输出端与第三热用户出口管10-3连通,第三热用户出口管10-3与一级网回水管10连通,多个第三热网用户5-3并联设置,每个第三热网用户5-3与相对应的第三混水泵7-3并联设置,第三混水泵7-3的一端与第三热用户入口管9-3连通,第三混水泵7-3的另一端与第三热用户出口管10-3连通。
当热源1为单热源时热源处循环水泵2负责将热源1生产的热量,输送到最不利热用户。最不利热用户的供回水压差为零,热源循环水泵扬程等于热源阻力损失与热网供回水管阻力损失的和,热源循环水泵流量等于热源在设计供回水温度下的总流量。图7中13为热用户的阻力损失,曲线12及曲线11为具有解耦功能的分布式混水及加压供热系统供回水压力线;曲线14及曲线15为均压罐供热系统供回水压力线;曲线16及曲线15为常规供热系统供回水压力线。热源循环水泵的扬程为BA,远低于均压罐系统循环水泵扬程CA和常规供热系统水泵扬程DA。
自立式差压阀8的导压管的一端与第一热用户入口管9-1连通,另一端与第一热用户出口管10-1连通。自立式差压阀8用于保证热用户所需要的资用压头,无论热网中热用户的水力工况如何变化,自立式差压阀8均可以保证用户需要的资用压头不变,使热用户的水力工况不受热网的影响。设置自立式差压阀8的系统,无需再利用平衡阀进行水力平衡调节。
系统的解耦是通过用户系统入口处设置的解耦管4及其上面的逆止阀6来实现的。水只能单向通过解耦管4流动。用户需要的供回水压差由用户加压泵3提供,压力传感器测得的供回水压力送到控制器,控制器根据设定的供回水压差,控制加压泵3的转速。加压泵3启动时,加压泵3将外网较高温度的水送入用户;逆止阀6阻止外网回水进入加压泵3。加压泵3停止时,热网中的水通过逆止阀6进入管网,从而保证热网的水力工况稳定。
第一混水泵7-1与第一热网用户5-1并联设置,第三混水泵7-3与第三热网用户5-3并联设置,温度传感器测量的用户供回水温度送到控制器,控制器根据设定的用户需要的供水温度(供回水平均温度)控制第一混水泵7-1或第三7-3的转速。不同建筑所要求的不同水温,可以通过控制器设定。上述调节也可以通过手动实现。
具体实施方式二:结合图1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热网提供的资用压头大于每个第一热网用户5-1需求的资用压头。其它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三:结合图1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热网提供的资用压头小于每个第二热网用户5-2需求的资用压头。其它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四:结合图1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热网提供的资用压头等于每个第三热网用户5-3需求的资用压头。其它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五:结合图1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设计方法,步骤一、将热网中的热用户进行分类:根据管网的水力计算结果,将热网的热用户分成三类,第一类热用户为热网提供的资用压头大于热网的热用户需求的资用压头;第二类热用户为热网提供的资用压头小于热网的热用户需求的资用压头;第三类热用户为热网提供的资用压头等于热网的热用户需求的资用压头;
步骤二、在第一类热用户入口处设置混水泵和差压阀,混水泵流量根据系统设计参数按照式(1)确定,混水泵扬程等于用户系统的阻力损失,差压阀的设定压差等于用户系统的阻力损失,
G 2 = G 0 T g ′ - t g ′ t g ′ - t h ′ - - - ( 1 )
式中G2——混水泵的设计混水量,t/h;
G0——从外网进入用户的设计供水量,t/h;
Tg′——外网的设计供水温度,℃;
tg′——用户的设计供水温度,℃;
th′——用户的设计回水温度,℃;
第一混水泵7-1用于将系统的回水抽吸到用户供水管中,与从外网进入用户的较高温度的水混合,以满足用户的要求。
自立式差压阀8用于保证热用户所需要的资用压头,无论热网中热用户的水力工况如何变化,自立式差压阀8均可以保证用户需要的资用压头不变,使热用户的水力工况不受热网的影响。
步骤三、在第二类热用户入口处设置混水泵、加压泵和解耦设备,加压泵的流量等于需从外网进入用户的设计供水量,扬程按照式(2)计算,
H2=ΔHY-ΔH1    (2)
式中H2——混水扬程,m;
ΔH1——外网提供的资用压头,m;
ΔHY——用户需要的资用压头,m;
混水泵流量及扬程确定方法同步骤二;
加压泵3为用户系统的水循环提供所需要的循环动力。
第二混水泵7-2用于将系统的回水抽吸到用户供水管中,与从外网进入用户的较高温度的水混合,以满足用户的要求。用户需要的水温,通过调节加压泵3和第二混水泵7-2来实现。
用户系统的解耦是通过用户系统入口处设置的解耦管4及其上面的逆止阀6来实现的。加压泵3启动时,加压泵3将外网较高温度的水送入用户;逆止阀6阻止外网回水进入加压泵。加压泵3停止时,热网中的水通过逆止阀6进入管网,从而保证热网的水力工况稳定。
步骤四、在第三类热用户入口处设置混水泵,混水泵流量根据系统设计参数按照式(1)确定,混水泵扬程等于用户系统的阻力损失;
步骤五、确定热源循环水泵,具有解耦功能的分布式混水及加压供热系统,最不利热用户的入口处供回水压差为零,热源循环水泵扬程等于热源阻力损失与热网供回水管阻力损失的和,热源循环水泵流量等于热源在设计供回水温度下的总流量。
具体实施方式六:结合图13和图14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所述系统包括第一热源1-1、第二热源1-2、第一热源处循环泵组2-1、第二热源处循环泵组2-2、一级网供水管9、一级网回水管10、多个第一热网用户组5-1、多个第二热网用户组5-2、多个第一混水泵7-1、多个第二混水泵7-2、多个自立式差压阀8、多个加压泵3、多根解耦管4、多个逆止阀6、多根第一热用户入口管9-1、多根第一热用户出口管10-1、多根第二热用户入口管9-2和多根第二热用户出口管10-2,其特征在于第一热源1-1的输出端与一级网供水管9的一端连通,一级网供水管9的另一端与第二热源1-2的输出端连通,第二热源1-2的输入端与第二热源处循环泵组2-2的输出端连通,第二热源处循环泵组2-2的输入端与一级网回水管10的一端连通,一级网回水管10的另一端与第一热源处循环泵组2-1的输入端连通,第一热源处循环泵组(2-1)的输出端与第一热源1-1的输入端连通;
第一热网用户组5-1由至少一个第一热网用户并联构成,第二热网用户5-2组由至少一个第二热网用户并联构成;
每根第一热用户入口管9-1的一端与一级网供水管9连通,每根第一热用户入口管9-1的另一端与相对应的第一热网用户组5-1的输入端连通,第一热网用户组5-1的输出端与第一热用户出口管10-1的一端连通,第一热用户出口管10-1的另一端与一级网回水管10连通,多个第一热网用户组5-1并联设置,每个第一热网用户组5-1与相对应的第一混水泵7-1并联设置,第一混水泵7-1的一端与第一热用户入口管9-1连通,第一混水泵7-1的另一端与第一热用户出口管10-1连通,自立式差压阀8与第一热网用户5-1或第一混水泵7-1串联设置;
每根第二热用户入口管9-2的一端与一级网供水管9连通,每根第二热用户入口管9-2的另一端与相对应的第二热网用户组5-2的输入端连通,第二热用户入口管9-2上设有加压泵3,第二热网用户组5-2的输出端与第二热用户出口管10-2连通,第二热用户出口管10-2与一级网回水管10连通,多个第二热网用户5-2组并联设置,每个第二热网用户5-2组、每根解耦管4和相对应的第二混水泵7-2并联设置,第二混水泵7-2的一端与第二热用户入口管9-2连通,第二混水泵7-2的另一端与第二热用户出口管10-2连通,每根解耦管4的一端与第二热用户入口管9-2连通,每根解耦管4的另一端与第二热用户出口管10-2连通,每根解耦管4上设有逆止阀6。
第一热源处循环泵组2-1负责输送第一热源1-1生产的热量,第二热源处循环泵组2-2负责输送第二热源1-2生产的热量,系统的水力交汇点设在热网供回水压差为零处。图13为系统的水力交汇点取在热用户处的结构示意图。热源1-1至水力交汇点之间的热用户所需的热量由循环水泵2-1输送,第二热源1-2至水力交汇点之间的热用户所需的热量由第二热源处循环泵组2-2输送,水力交汇点处热用户所需的热量由第一热源处循环泵组2-1和第二热源处循环泵组2-2共同输送。系统采用定零压差点控制,水力交汇点可取在与热网相连的热用户处,也可取在热网中某一点。热源处循环水泵扬程等于热源阻力损失加上该热源至零压差点之间热网供回水管阻力损失,热源循环水泵流量等于该热源所负责供热区域在设计供回水温度下的总流量。水力交汇点处设置测量压差的仪表,利用此点的压差控制第一热源处循环泵组2-1和第二热源处循环泵组2-2的运行。该系统运行调节即简单又方便。图14中曲线13为热用户的阻力损失,曲线12及曲线11为具有解耦功能的分布式混水及加压供热系统供回水压力线;曲线14及曲线15为均压罐供热系统供回水压力线;曲线16及曲线15为常规供热系统供回水压力线。第一热源1-1的水泵的扬程为BA,第二热源1-2的水泵的扬程为B′A′,远低于均压罐系统循环水泵扬程CA和C′A′,更低于常规供热系统水泵扬程DA和D′A′。
自立式差压阀8的导压管的一端与热用户入口管9-1连通,另一端与热用户出口管10-1连通。自立式差压阀8用于保证热用户所需要的资用压头,无论热网中热用户的水力工况如何变化,自立式差压阀8均可以保证用户需要的资用压头不变,使热用户的水力工况不受热网的影响。设置自立式差压阀8的系统,无需再利用平衡阀进行水力平衡调节。第一混水泵7-1与第一热网用户组5-1并联设置。
系统的解耦是通过用户系统入口处设置的解耦管4及其上面的逆止阀6来实现的。水只能单向通过解耦管4流动。用户需要的供回水压差由用户加压泵3提供,压力传感器测得的供回水压力送到控制器,控制器根据设定的供回水压差,控制加压泵3的转速。加压泵3启动时,加压泵3将外网较高温度的水送入用户;逆止阀6阻止外网回水进入加压泵3。加压泵3停止时,热网中的水通过逆止阀6进入管网,从而保证热网的水力工况稳定。
温度传感器测量的用户供回水温度送到控制器,控制器根据设定的用户需要的供水温度(供回水平均温度)控制混水泵及加压泵的转速。不同建筑所要求的不同水温,可以通过控制器设定。上述调节也可以通过手动实现。
具体实施方式七:结合图13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热网提供的资用压头大于每个第一热网用户5-1需求的资用压头。其它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六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八:结合图13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热网提供的资用压头小于每个第二热网用户5-2需求的资用压头,热网提供的资用压头等于每个第三热网用户5-3需求的资用压头。其它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六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九:结合图13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三热网用户组5-3、第三混水泵7-3、第三热用户入口管9-3和第三热用户出口管10-3,第三热网用户组5-3由至少为一个第三热网用户并联构成,每个第三热网用户组5-3的输入端与第三热用户入口管9-3连通,第三热用户入口管9-3与一级网供水管9连通,每个第三热网用户组5-3的输出端与第三热用户出口管10-3连通,第三热用户出口管10-3与一级网回水管10连通,多个第三热网用户5-3并联设置,每个第三热网用户组5-3与相对应的第三混水泵7-3并联设置,第三混水泵7-3的一端与第三热用户入口管9-3连通,第三混水泵7-3的另一端与第三热用户出口管10-3连通。
第三混水泵7-3与第三热网用户组5-3并联设置,温度传感器测量的用户供回水温度送到控制器,控制器根据设定的用户需要的供水温度(供回水平均温度)控制第一混水泵7-1或第三混水泵7-3的转速。不同建筑所要求的不同水温,可以通过控制器设定。上述调节也可以通过手动实现。其它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六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十:结合图13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设计方法,步骤一、确定水力交汇点:根据管网的水力计算结果,做出双热源系统水压图,将第一热源1-1和第二热源1-2的水力交汇点设在供回水压差为零的热用户处,系统采用定零压差点控制;
步骤二、将热网中的热用户进行分类:根据管网的水压图,将热网的热用户分成三类,第一类为热网提供的资用压头大于热网的热用户需求的资用压头;第二类为热网提供的资用压头小于热网的热用户需求的资用压头;第三类为热网提供的资用压头等于热网的热用户需求的资用压头;
步骤三、在第一类热用户入口处设置混水泵和差压阀,混水泵流量根据系统设计参数按照式(1)确定,混水泵扬程等于用户系统的阻力损失,差压阀的设定压差等于用户系统的阻力损失,
G 2 = G 0 T g ′ - t g ′ t g ′ - t h ′ - - - ( 1 )
式中G2——混水泵的设计混水量,t/h;
G0——从外网进入用户的设计供水量,t/h;
Tg′——外网的设计供水温度,℃;
tg′——用户的设计供水温度,℃;
th′——用户的设计回水温度,℃;
步骤四、在第二类热用户入口处设置混水泵、加压泵和解耦设备,加压泵的流量等于需从外网进入用户的设计供水量,扬程按照式(2)计算,
H2=ΔHY-ΔH1    (2)
式中H2——混水扬程,m;
ΔH1——外网提供的资用压头,m;
ΔHY——用户需要的资用压头,m;
混水泵流量及扬程确定方法同步骤三;
步骤五、在第三类热用户入口处设置混水泵,混水泵流量及扬程确定方法同步骤三;
步骤六、确定热源循环水泵,每个热源的循环水泵扬程等于热源阻力损失加上该热源至零压差点之间热网供回水管阻力损失,每个热源的循环水泵流量等于该热源所负责供热区域在设计供回水温度下的总流量。

Claims (10)

1.一种具有解耦功能的分布式混水及加压供热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热源(1)、热源处循环泵组(2)、一级网供水管(9)、一级网回水管(10)、一组第一热网用户(5-1)、一组第二热网用户(5-2)、一组第三热网用户(5-3),多个第一混水泵(7-1)、多个第二混水泵(7-2)、多个第三混水泵(7-3)、多个自立式差压阀(8)、多个加压泵(3)、多根解耦管(4)、多个逆止阀(6)、多根第一热用户入口管(9-1)、多根第一热用户出口管(10-1)、多根第二热用户入口管(9-2)、多根第二热用户出口管(10-2)、多根第三热用户入口管(9-3)和多根第三热用户出口管(10-3),其特征在于热源(1)的输出端与一级网供水管(9)的一端连通,一级网供水管(9)的另一端与一级网回水管(10)的一端连通,一级网回水管(10)的另一端与热源处循环泵组(2)的进口端连通,热源处循环泵组(2)的出口端与热源(1)的输入端连通;
每根第一热用户入口管(9-1)的一端与一级网供水管(9)连通,每根第一热用户入口管(9-1)的另一端与相对应的第一热网用户(5-1)的输入端连通,第一热网用户(5-1)的输出端与第一热用户出口管(10-1)的一端连通,第一热用户出口管(10-1)的另一端与一级网回水管(10)连通,多个第一热网用户(5-1)并联设置,每个第一热网用户(5-1)与相对应的第一混水泵(7-1)并联设置,第一混水泵(7-1)的一端与第一热用户入口管(9-1)连通,第一混水泵(7-1)的另一端与第一热用户出口管(10-1)连通,自立式差压阀(8)与第一热网用户(5-1)或第一混水泵(7-1)串联设置;
每根第二热用户入口管(9-2)的一端与一级网供水管(9)连通,每根第二热用户入口管(9-2)的另一端与相对应的第二热网用户(5-2)的输入端连通,第二热用户入口管(9-2)上设有加压泵(3),第二热网用户(5-2)的输出端与第二热用户出口管(10-2)连通,第二热用户出口管(10-2)与一级网回水管(10)连通,多个第二热网用户(5-2)并联设置,每个第二热网用户(5-2)、每根解耦管(4)和相对应的第二混水泵(7-2)并联设置,第二混水泵(7-2)的一端与第二热用户入口管(9-2)连通,第二混水泵(7-2)的另一端与第二热用户出口管(10-2)连通,每根解耦管(4)的一端与第二热用户入口管(9-2)连通,每根解耦管(4)的另一端与第二热用户出口管(10-2)连通,每根解耦管(4)上设有逆止阀(6);
每个第三热网用户(5-3)的输入端与第三热用户入口管(9-3)连通,第三热用户入口管(9-3)与一级网供水管(9)连通,每个第三热网用户(5-3)的输出端与第三热用户出口管(10-3)连通,第三热用户出口管(10-3)与一级网回水管(10)连通,多个第三热网用户(5-3)并联设置,每个第三热网用户(5-3)与相对应的第三混水泵(7-3)并联设置,第三混水泵(7-3)的一端与第三热用户入口管(9-3)连通,第三混水泵(7-3)的另一端与第三热用户出口管(10-3)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具有解耦功能的分布式混水及加压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热网提供的资用压头大于每个第一热网用户(5-1)需求的资用压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具有解耦功能的分布式混水及加压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热网提供的资用压头小于每个第二热网用户(5-2)需求的资用压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具有解耦功能的分布式混水及加压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热网提供的资用压头等于每个第三热网用户(5-3)需求的资用压头。
5.一种所述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具有解耦功能的分布式混水及加压供热系统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将热网中的热用户进行分类:根据管网的水力计算结果,将热网的热用户分成三类,第一类热用户为热网提供的资用压头大于热网的热用户需求的资用压头;第二类热用户为热网提供的资用压头小于热网的热用户需求的资用压头;第三类热用户为热网提供的资用压头等于热网的热用户需求的资用压头;
步骤二、在第一类热用户入口处设置混水泵和差压阀,混水泵流量根据系统设计参数按照式(1)确定,混水泵扬程等于用户系统的阻力损失,差压阀的设定压差等于用户系统的阻力损失,
G 2 = G 0 T g ′ - t g ′ t g ′ - t h ′ - - - ( 1 )
式中G2——混水泵的设计混水量,t/h;
    G0——从外网进入用户的设计供水量,t/h;
    Tg′——外网的设计供水温度,℃;
    tg′——用户的设计供水温度,℃;
    th′——用户的设计回水温度,℃;
步骤三、在第二类热用户入口处设置混水泵、加压泵和解耦设备,加压泵的流量等于需从外网进入用户的设计供水量,扬程按照式(2)计算,
H2=ΔHY-ΔH1     (2)
式中H2——混水扬程,m;
    ΔH1——外网提供的资用压头,m;
    ΔHY——用户需要的资用压头,m;
    混水泵流量及扬程确定方法同步骤二;
步骤四、在第三类热用户入口处设置混水泵,混水泵流量根据系统设计参数按照式(1)确定,混水泵扬程等于用户系统的阻力损失;
步骤五、确定热源循环水泵,具有解耦功能的分布式混水及加压供热系统,最不利热用户的入口处供回水压差为零,热源循环水泵扬程等于热源阻力损失与热网供回水管阻力损失的和,热源循环水泵流量等于热源在设计供回水温度下的总流量。
6.一种具有解耦功能的分布式混水及加压供热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第一热源(1-1)、第二热源(1-2)、第一热源处循环泵组(2-1)、第二热源处循环泵组(2-2)、一级网供水管(9)、一级网回水管(10)、多个第一热网用户组(5-1)、多个第二热网用户组(5-2)、多个第一混水泵(7-1)、多个第二混水泵(7-2)、多个自立式差压阀(8)、多个加压泵(3)、多根解耦管(4)、多个逆止阀(6)、多根第一热用户入口管(9-1)、多根第一热用户出口管(10-1)、多根第二热用户入口管(9-2)和多根第二热用户出口管(10-2),其特征在于第一热源(1-1)的输出端与一级网供水管(9)的一端连通,一级网供水管(9)的另一端与第二热源(1-2)的输出端连通,第二热源(1-2)的输入端与第二热源处循环泵组(2-2)的输出端连通,第二热源处循环泵组(2-2)的输入端与一级网回水管(10)的一端连通,一级网回水管(10)的另一端与第一热源处循环泵组(2-1)的输入端连通,第一热源处循环泵组(2-1)的输出端与第一热源(1-1)的输入端连通;
第一热网用户组(5-1)由至少一个第一热网用户并联构成,第二热网用户(5-2)组由至少一个第二热网用户并联构成;
每根第一热用户入口管(9-1)的一端与一级网供水管(9)连通,每根第一热用户入口管(9-1)的另一端与相对应的第一热网用户组(5-1)的输入端连通,第一热网用户组(5-1)的输出端与第一热用户出口管(10-1)的一端连通,第一热用户出口管(10-1)的另一端与一级网回水管(10)连通,多个第一热网用户组(5-1)并联设置,每个第一热网用户组(5-1)与相对应的第一混水泵(7-1)并联设置,第一混水泵(7-1)的一端与第一热用户入口管(9-1)连通,第一混水泵(7-1)的另一端与第一热用户出口管(10-1)连通,自立式差压阀(8)与第一热网用户(5-1)或第一混水泵(7-1)串联设置;
每根第二热用户入口管(9-2)的一端与一级网供水管(9)连通,每根第二热用户入口管(9-2)的另一端与相对应的第二热网用户组(5-2)的输入端连通,第二热用户入口管(9-2)上设有加压泵(3),第二热网用户组(5-2)的输出端与第二热用户出口管(10-2)连通,第二热用户出口管(10-2)与一级网回水管(10)连通,多个第二热网用户(5-2)组并联设置,每个第二热网用户(5-2)组、每根解耦管(4)和相对应的第二混水泵(7-2)并联设置,第二混水泵(7-2)的一端与第二热用户入口管(9-2)连通,第二混水泵(7-2)的另一端与第二热用户出口管(10-2)连通,每根解耦管(4)的一端与第二热用户入口管(9-2)连通,每根解耦管(4)的另一端与第二热用户出口管(10-2)连通,每根解耦管(4)上设有逆止阀(6)。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具有解耦功能的分布式混水及加压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热网提供的资用压头大于每个第一热网用户(5-1)需求的资用压头。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具有解耦功能的分布式混水及加压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热网提供的资用压头小于每个第二热网用户(5-2)需求的资用压头,热网提供的资用压头等于每个第三热网用户(5-3)需求的资用压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具有解耦功能的分布式混水及加压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三热网用户组(5-3)、第三混水泵(7-3)、第三热用户入口管(9-3)和第三热用户出口管(10-3),第三热网用户组(5-3)由至少为一个第三热网用户并联构成,每个第三热网用户组(5-3)的输入端与第三热用户入口管(9-3)连通,第三热用户入口管(9-3)与一级网供水管(9)连通,每个第三热网用户组(5-3)的输出端与第三热用户出口管(10-3)连通,第三热用户出口管(10-3)与一级网回水管(10)连通,多个第三热网用户(5-3)并联设置,每个第三热网用户组(5-3)与相对应的第三混水泵(7-3)并联设置,第三混水泵(7-3)的一端与第三热用户入口管(9-3)连通,第三混水泵(7-3)的另一端与第三热用户出口管(10-3)连通。
10.一种所述权利要求6中所述的具有解耦功能的分布式混水及加压供热系统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确定水力交汇点:根据管网的水力计算结果,做出双热源系统水压图,将第一热源(1-1)和第二热源(1-2)的水力交汇点设在供回水压差为零的热用户处,系统采用定零压差点控制;
步骤二、将热网中的热用户进行分类:根据管网的水压图,将热网的热用户分成三类,第一类为热网提供的资用压头大于热网的热用户需求的资用压头;第二类为热网提供的资用压头小于热网的热用户需求的资用压头;第三类为热网提供的资用压头等于热网的热用户需求的资用压头;
步骤三、在第一类热用户入口处设置混水泵和差压阀,混水泵流量根据系统设计参数按照式(1)确定,混水泵扬程等于用户系统的阻力损失,差压阀的设定压差等于用户系统的阻力损失,
G 2 = G 0 T g ′ - t g ′ t g ′ - t h ′ - - - ( 1 )
式中G2——混水泵的设计混水量,t/h;
    G0——从外网进入用户的设计供水量,t/h;
    Tg′——外网的设计供水温度,℃;
    tg′——用户的设计供水温度,℃;
    th′——用户的设计回水温度,℃;
步骤四、在第二类热用户入口处设置混水泵、加压泵和解耦设备,加压泵的流量等于需从外网进入用户的设计供水量,扬程按照式(2)计算,
H2=ΔHY-ΔH1    (2)
式中H2——混水扬程,m;
    ΔH1——外网提供的资用压头,m;
    ΔHY——用户需要的资用压头,m;
混水泵流量及扬程确定方法同步骤三;
步骤五、在第三类热用户入口处设置混水泵,混水泵流量及扬程确定方法同步骤三;
步骤六、确定热源循环水泵,每个热源的循环水泵扬程等于热源阻力损失加上该热源至零压差点之间热网供回水管阻力损失,每个热源的循环水泵流量等于该热源所负责供热区域在设计供回水温度下的总流量。
CN201210554628.7A 2012-12-19 2012-12-19 具有解耦功能的分布式混水及加压供热系统及其设计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96699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554628.7A CN102966991B (zh) 2012-12-19 2012-12-19 具有解耦功能的分布式混水及加压供热系统及其设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554628.7A CN102966991B (zh) 2012-12-19 2012-12-19 具有解耦功能的分布式混水及加压供热系统及其设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66991A true CN102966991A (zh) 2013-03-13
CN102966991B CN102966991B (zh) 2014-12-10

Family

ID=477973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554628.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966991B (zh) 2012-12-19 2012-12-19 具有解耦功能的分布式混水及加压供热系统及其设计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966991B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75362A (zh) * 2014-07-08 2014-10-01 上海科华热力管道有限公司 一种集中供冷/热管网的循环水泵配置系统
CN105972671A (zh) * 2016-06-24 2016-09-28 金钢热工(湖北)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单双管同程分布式热网系统
CN106403002A (zh) * 2016-09-12 2017-02-15 广东芬尼克兹节能设备有限公司 地暖系统管路设计方法
CN109405054A (zh) * 2018-10-17 2019-03-01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一种使同热源系统解耦运行的调温机组及其调温方法
CN109405055A (zh) * 2018-10-17 2019-03-01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一种供热和蓄热同热源解耦运行系统
CN110308004A (zh) * 2019-06-11 2019-10-08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 一种温度加载系统压强损失补偿装置
CN110836412A (zh) * 2018-08-17 2020-02-25 山东奥翔电力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分布式供热系统
CN112833487A (zh) * 2021-01-25 2021-05-25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基于混水泵的大温差空调水输配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3048537A (zh) * 2021-03-31 2021-06-29 西安西热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旁通定压比模拟旁通管定压系统及定压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45132A (zh) * 2006-08-24 2007-04-11 汕头市联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分布式水源热泵与集中供热联供技术
CN201269571Y (zh) * 2008-09-28 2009-07-08 北京金房暖通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多功能分布式变频二级泵供热系统
CN101975417A (zh) * 2010-11-22 2011-02-16 哈尔滨工业大学 分布式水泵变流量供热系统临界零压差状态的调节方法
CN202040890U (zh) * 2011-05-06 2011-11-16 上海华恩利热能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分布式供热系统
CN102278784A (zh) * 2011-05-13 2011-12-14 新疆西部热力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分布式直混供热系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45132A (zh) * 2006-08-24 2007-04-11 汕头市联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分布式水源热泵与集中供热联供技术
CN201269571Y (zh) * 2008-09-28 2009-07-08 北京金房暖通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多功能分布式变频二级泵供热系统
CN101975417A (zh) * 2010-11-22 2011-02-16 哈尔滨工业大学 分布式水泵变流量供热系统临界零压差状态的调节方法
CN202040890U (zh) * 2011-05-06 2011-11-16 上海华恩利热能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分布式供热系统
CN102278784A (zh) * 2011-05-13 2011-12-14 新疆西部热力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分布式直混供热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罗骁勇等: "分布式水泵系统保持临界零压差状态的调节", 《暖通空调》 *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75362A (zh) * 2014-07-08 2014-10-01 上海科华热力管道有限公司 一种集中供冷/热管网的循环水泵配置系统
CN105972671B (zh) * 2016-06-24 2018-09-07 金钢热工(湖北)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单双管同程分布式热网系统
CN105972671A (zh) * 2016-06-24 2016-09-28 金钢热工(湖北)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单双管同程分布式热网系统
CN106403002B (zh) * 2016-09-12 2019-05-03 广东芬尼克兹节能设备有限公司 地暖系统管路设计方法
CN106403002A (zh) * 2016-09-12 2017-02-15 广东芬尼克兹节能设备有限公司 地暖系统管路设计方法
CN110836412A (zh) * 2018-08-17 2020-02-25 山东奥翔电力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分布式供热系统
CN110836412B (zh) * 2018-08-17 2022-03-18 山东奥翔电力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分布式供热系统
CN109405054A (zh) * 2018-10-17 2019-03-01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一种使同热源系统解耦运行的调温机组及其调温方法
CN109405055A (zh) * 2018-10-17 2019-03-01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一种供热和蓄热同热源解耦运行系统
CN110308004A (zh) * 2019-06-11 2019-10-08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 一种温度加载系统压强损失补偿装置
CN110308004B (zh) * 2019-06-11 2021-09-03 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 一种温度加载系统压强损失补偿装置
CN112833487A (zh) * 2021-01-25 2021-05-25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基于混水泵的大温差空调水输配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3048537A (zh) * 2021-03-31 2021-06-29 西安西热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旁通定压比模拟旁通管定压系统及定压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66991B (zh) 2014-1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66991B (zh) 具有解耦功能的分布式混水及加压供热系统及其设计方法
CN102944034B (zh) 多级分布式水泵供热系统及其设计方法
CN104949325A (zh) 用水终端小型贮水式恒温电热水器
CN110428302B (zh) 一种区域分布式热水共享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8980952A (zh) 一种新型供热系统
CN209782785U (zh) 分布式楼宇水力平衡调节系统
CN106091071B (zh) 楼宇式吸收式换热站
CN201715607U (zh) 混水供暖系统
CN209801590U (zh) 用户分布式供热节能装置
CN209960595U (zh) 采用4t分离器的流量全控型供热机组
CN105674377A (zh) 主辅式多热源串联并网供热装置
CN205481255U (zh) 主辅式多热源串联并网供热装置
CN206803288U (zh) 一种楼宇换热站供热系统
CN108800304A (zh) 自力式平衡供热系统
CN107388323A (zh) 一种锅炉供热系统
CN209782784U (zh) 地热及挂片混合供热式调节系统
CN103256643A (zh) 一种基于热水的供暖系统
CN104110676B (zh) 一种给水回热及疏水系统
CN208475457U (zh) 自力式平衡供热系统
CN206176509U (zh) 一种压差控制二级泵混水供热系统
CN209116432U (zh) 智能化多户供暖系统
CN208920421U (zh) 一种空调冷、热水输配系统
CN206037196U (zh) 高低区供热补偿系统
CN203980396U (zh) 热源流量平衡控制装置
CN215929749U (zh) 一种基于均压管应用技术的热力入口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503

Address after: 150001 No. 92 West straight street, Nangang District, Heilongjiang, Harbin

Co-patentee after: Yantai Qingquan Industrial Co.,Ltd.

Patentee after: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ddress before: 150001 No. 92 West straight street, Nangang District, Heilongjiang, Harbin

Patentee before: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10

Termination date: 2020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