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715607U - 混水供暖系统 - Google Patents
混水供暖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1715607U CN201715607U CN201020206560XU CN201020206560U CN201715607U CN 201715607 U CN201715607 U CN 201715607U CN 201020206560X U CN201020206560X U CN 201020206560XU CN 201020206560 U CN201020206560 U CN 201020206560U CN 201715607 U CN201715607 U CN 20171560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ter
- net
- supply
- primary
- backwa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0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3
- 241000196171 Hydrodictyon reticulatum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9000008400 supply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134 energy conser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87 circ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01000010099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37265 diseases, disorders, signs and symptom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287 polar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24891 symptom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839 systemic circ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Steam Or Hot-Water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混水供暖系统。它结构简单,能耗低,可以有效延长取暖设备使用寿命等优点,其结构为:它包括热源,热源与一次供水网和一次回水网连接,一次供水网则与二次供水网连接,一次回水网与二次回水网连接,在一次回水网和二次回水网交接处以及一次供水网和二次供水网交接处连接有混水旁通管路,所述混水旁通管路上设有变频混水泵。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供暖系统,尤其涉及一种混水供暖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节能性建筑尤其是地板采暖型节能建筑的出现,与原既有非节能性建筑相比,两者在设计参数与实际运行参数上形成了明显的两极分化,而热电厂低真空循环水单一直接供暖方式,在系统温度调节上只能以整体方式进行质调节,在量调节上单纯依靠流量调节装置增加了循环水泵功能消耗,从调节效果上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从而形成了很多新的“不利点”和“过热点”。
另外地板采暖系统的使用寿命主要是指地暖管材的寿命,而地暖管材在水温60℃以下时寿命为50年,通过实践证明地板采暖运行温度在40℃—45℃之间为最佳,而循环水直供水温大多在65℃左右,如果供水温度过高就会缩减地暖管材的寿命,供水温度越高地暖寿命越短。有些时候地暖公司设计的地暖系统,只是用分集水器上的手动调节阀来控制地暖的水流量,以此来达到控温的效果,可供水温度并没有降低,这样的话虽然室温降低了,但地暖寿命并没有得到保障。还有些地暖公司以加大盘管间距来解决室温过热的问题,这种做法也是治标不治本,大大缩减了地暖的寿命。对其他节能型建筑来说,虽然不受供暖水温对管材寿命的影响,但同样由于采暖设计参数不同,往往出现为满足非节能建筑供暖运行参数,而造成节能性建筑室温过高现象。虽然节能新设计也在温控流量装置上进行控制,受设计安装水平以及分户计量推广程度等因素限制,近期内也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过热点”问题。
在不少城市供热规划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在城市整体建设规划指导或受城市发展变化影响,原敷设供暖管网经过一段时期已无法满足城市发展要求,特别而是在单纯低真空循环水直供系统中,由于是采取大流量小温差运行方式,系统回水温度及管网水力调节很难进行有效控制,往往出现回水温度过高影响凝汽器排气降低了汽轮机真空、管道水量过大致使热动能耗过高的现象,通过混水供暖方式改造,可以通过拉大供回水温差来降低回水温度,同时改变主管网(一次)大流量小温差运行方式,减少管道单位输送水量降低汽轮机及主循环泵能耗,从而实现在不改变现有管网情况下,采取大温差、小流量运行方式,相对大幅度提高管网输送能力,最大程度上降低管网重复建设给城市建设带来的损失。
另外在大型循环水供暖方式下,因涉及区域广,特别是在各区域之间的地势差相对较大的情况下,大型循环水直供系统定压问题很难解决,往往为满足高区静压致使总回水压力过高,一方面对凝汽器形成承压隐患,另一方面造成供水压力相对过高,对整个系统安全运行带来了极大地安全隐患,通过混水供暖方式改造,可以在改造后的高区采用回水阀定压的方式,从而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主管网定压过高带来的承压安全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耗低,可以有效延长取暖设备使用寿命等优点的混水供暖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混水供暖系统,它包括热源,热源与一次供水网和一次回水网连接,一次供水网则与二次供水网连接,一次回水网与二次回水网连接,在一次回水网和二次回水网交接处以及一次供水网和二次供水网交接处连接有混水旁通管路,所述混水旁通管路上设有变频混水泵。
一种混水供暖系统,它包括热源,热源与一次供水网和一次回水网连接,一次供水网则与二次供水网连接,一次回水网与二次回水网连接,在一次回水网和二次回水网交接处以及一次供水网和二次供水网交接处连接有混水旁通管路,所述混水旁通管路上设有混水调节阀,在二次回水网上设有变频混水泵。
一种混水供暖系统,它包括热源,热源与一次供水网和一次回水网连接,一次供水网则与二次供水网连接,一次回水网与二次回水网连接,在一次回水网和二次回水网交接处以及一次供水网和二次供水网交接处连接有混水旁通管路,所述混水旁通管路上设有混水调节阀,在二次供水网上设有变频混水泵。
所述热源为发电机的凝汽器及尖峰加热器,它们与热网循环泵连接,热网循环泵与一次供水网连接,凝汽器与一次回水网连接。
所述一次回水网与补水定压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混水供暖方式主要是能更多的消除管网在热媒输送过程中的无效电耗,进而提高了管网的输送效率。采用混水泵系统,最大的特点是减少了一次网的设计循环流量(增大了供、回水温差)。当管网比摩阻相同时,循环水泵的设计方案与传统设计方案相比,水泵扬程基本相等。水泵电机装机电量的节省,主要体现在流量的选择上。对于传统设计方法,由于循环水泵设置在热源处,其循环流量必然是系统的总设计流量,这就造成系统循环水泵的电功率,远大于实际需要的数值,其结果是在系统的近端热用户形成过量的资用压头,以至于不得不加装流量调节阀进行节流,造成大量电能的无谓浪费。采用混水泵系统,不但避免了上述电能的浪费,而且大大降低系统一次网总的循环流量,从而实现在最小的耗电功率下达到最大供热量的输送,这是混水方式节能的根本原因。另外混水换热直供方式工艺结构上没有换热器,以及它自身独特的定压方式—回水阀定压,使得它摆脱了一般供热方式由换热器及补水定压方式引起的热损耗及电损耗,所以运行比一般供热方式经济。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对现有的大型直连供热管网采取混水方案,增大干网的供回水温差,减小循环流量,能有效地解决水力工况平衡以及供水压力过高的问题,同时也可以有效的控制节能性建筑在直供状态下室温过高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热源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凝汽器,2. 尖峰加热器,3. 补水定压泵,4.热网循环泵,5.一次供水网,6.一次回水网,7.变频混水泵,8. 混水旁通管路,9.自立式流量阀,10.蝶阀,11.混水调节阀,12.二次供水网,13.二次回水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混水供暖系统包括热源,热源与一次供水网5和一次回水网6连接,一次供水网5则与二次供水网12连接,一次回水网6与二次回水网13连接,在一次回水网6和二次回水网13交接处以及一次供水网5和二次供水网12交接处连接有混水旁通管路8,在混水旁通管路8上设有变频混水泵7。同时在一次回水网上设有蝶阀10,在一次供水网上设有自立式流量阀9。
所述热源为发电机的凝汽器1及尖峰加热器2,它们与热网循环泵4连接,热网循环泵4与一次供水网5连接,凝汽器1与一次回水网6连接。一次回水网6还与补水定压泵3连接。
通过将变频混水泵7设置在混水旁通管路8上,利用变频混水泵7将二次回水网13的一部分回水加压打入一次供水网5中混合加热,形成二次供水网12的供水,二次回水网13的另一部分回水作为一次回水网6的回水返回一次回水网6的回水总管;一次供水网5上设置自立式流量阀9,水泵采用变频控制。此混水供暖方式适用于一级网供水的高中压区。
实施例2:
混水供暖系统包括热源,热源与一次供水网5和一次回水网6连接,一次供水网5则与二次供水网12连接,一次回水网6与二次回水网13连接,在一次回水网6和二次回水网13交接处以及一次供水网6和二次供水网12交接处连接有混水旁通管路8,所述混水旁通管路8上设有混水调节阀11,在二次回水网13上设有变频混水泵7。
所述热源为发电机的凝汽器1及尖峰加热器2,它们与热网循环泵4连接,热网循环泵4与一次供水网5连接,凝汽器1与一次回水网6连接。一次回水网6还与补水定压泵3连接。同时在一次回水网上设有蝶阀10,在一次供水网上设有自立式流量阀9。
变频混水泵7设置在二次回水网13的回水总管上,利用变频混水泵7将二次回水网13的回水加压,一部分回水受混水旁通管路8上的混水调节阀11支配流入一次供水网5与供水混合加热,形成二次供水网12的供水,另一部分回水直接返回一次供水网5的回水总管;一次供水网5水上设置自立式流量阀9,变频混水泵7采用变频控制。此混水供暖方式适用于一级网供水的高压区地势低洼处。
实施例3:
混水供暖系统包括热源,热源与一次供水网5和一次回水网6连接,一次供水网5则与二次供水网12连接,一次回水网6与二次回水网13连接,在一次回水网6和二次回水网13交接处以及一次供水网6和二次供水网12交接处连接有混水旁通管路8,所述混水旁通管路8上设有混水调节阀11,在二次供水网12上设有变频混水泵7。
所述热源为发电机的凝汽器1及尖峰加热器2,它们与热网循环泵4连接,热网循环泵4与一次供水网5连接,凝汽器1与一次回水网6连接。一次回水网6还与补水定压泵3连接。
同时在一次回水网上设有蝶阀10,在一次供水网上设有自立式流量阀9。
变频混水泵7设置在二次供水网12的供水总管上,利用变频混水泵7将一次供水网5的供水及二次回水网13的一部分回水吸入混合加热,形成二次供水网12的供水,受混水旁通管路8上的混水调节阀11支配,另一部分二次回水网13回水直接返回一次回水网6的回水总管;一次供水网5上设置自立式流量阀9,变频混水泵7采用变频控制。此混水供暖方式适用于一级网供水的低压区。
本实用新型的运行方式为:
混水供暖的主要特征是节能,一次网与二次网直接连接混合,一次网的流体动能保留在二次网中,二次网可以利用一次网的动能作为自身的动能将热水送往各热用户。以上三种混水供暖方式是根据一次网的压力区域及混水站与主管道分支开口处的相对地势高差而布置的。当混水站处在一次网高中压区且站房与主管道分支开口处的相对地势高差较小的位置上时,混水换热采用旁通加压的混水方式,二次网升压点在混水旁通上;当混水站处在一次网高中压区且站房与主管道分支开口处的相对地势高差较大的位置上时,混水供暖采用回水加压的混水方式,二次网升压点在二次网的回水总管上;当混水站处在一次网低压区且站房与主管道分支开口处的相对地势高差较小的位置,混水供暖采用供水加压的混水方式,二次升压点在二次网的供水总管上。 二次网定压方式采用一次网分支回水阀进行定压。即利用回水阀门将一次网的静压留在二次网系统中,热水输送动压返回一次网。混水换热二次网系统也需要定压,因为各供热小区的地势高差不均,要保证二次网系统最高处不倒空,不同的地势高差需要不同的静压力。此三种混水换热直供方式均是在各热力站一次网分支回水处设置持压稳压阀进行憋压,充分利用一次网的静压力对二次系统进行定压。 一次网与二次网供回水运行工况可以相对隔开,可以针对二次管网运行工况需要进行调节控制,而一次管网运行工况不存在明显波动。二次网运行工况调整一般是对供水温度及供水压力的调整。供水压力的调整也就是静压点的调整,主要利用一次网回水处的持压稳压阀进行调节,二次网系统静压点的调整值在一次网分支的资用压力范围内进行,不影响到一次网的其他分支;供水温度的调整主要是以一次网供水温度质调节为主,调整一二次网的流量比为补的形式。根据整个大管网的系统特征,混水换热可以有不同的流量比,当二次网与一次网的流量比值为2或者2以上时,以调整一二次网的流量比为补充的方式对二次网供水温度进行调节时,一次网的流量变化很小,由此变化流量引起的一次主管网沿程压损基本可以忽略,所以一次网很稳定。 混水泵参照二次网流量进行变频控制,根据二次网内网的供热面积及流量调配程度,在保证各楼各单元用户热水循环流通的情况下,通过变频调节水泵出口流量,从而调整二次网的循环流量。受二次网温度调整的影响,旁通加压式的混水换热方式在调整二次网流量时,需结合一次网流量同时调整。
Claims (5)
1.一种混水供暖系统,它包括热源,热源与一次供水网和一次回水网连接,一次供水网则与二次供水网连接,一次回水网与二次回水网连接,在一次回水网和二次回水网交接处以及一次供水网和二次供水网交接处连接有混水旁通管路,其特征是,所述混水旁通管路上设有变频混水泵。
2.一种混水供暖系统,它包括热源,热源与一次供水网和一次回水网连接,一次供水网则与二次供水网连接,一次回水网与二次回水网连接,在一次回水网和二次回水网交接处以及一次供水网和二次供水网交接处连接有混水旁通管路,其特征是,所述混水旁通管路上设有混水调节阀,在二次回水网上设有变频混水泵。
3.一种混水供暖系统,它包括热源,热源与一次供水网和一次回水网连接,一次供水网则与二次供水网连接,一次回水网与二次回水网连接,在一次回水网和二次回水网交接处以及一次供水网和二次供水网交接处连接有混水旁通管路,其特征是,所述混水旁通管路上设有混水调节阀,在二次供水网上设有变频混水泵。
4.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混水供暖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热源为发电机的凝汽器及尖峰加热器,它们与热网循环泵连接,热网循环泵与一次供水网连接,凝汽器与一次回水网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水供暖系统,其特征是,所述一次回水网与补水定压泵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20206560XU CN201715607U (zh) | 2010-05-28 | 2010-05-28 | 混水供暖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20206560XU CN201715607U (zh) | 2010-05-28 | 2010-05-28 | 混水供暖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1715607U true CN201715607U (zh) | 2011-01-19 |
Family
ID=434616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20206560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715607U (zh) | 2010-05-28 | 2010-05-28 | 混水供暖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1715607U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589032A (zh) * | 2012-03-20 | 2012-07-18 | 大连科迪节能设备有限公司 | 用于供暖的混水机组 |
CN107477654A (zh) * | 2017-09-13 | 2017-12-15 | 韩德洪 | 一种空气能供热循环系统 |
CN107477653A (zh) * | 2017-09-13 | 2017-12-15 | 韩德洪 | 一种空气能供热节能控制系统 |
CN110411024A (zh) * | 2019-07-30 | 2019-11-05 | 中山市威世曼供热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冷凝式采暖控制系统 |
CN115111626A (zh) * | 2022-06-21 | 2022-09-27 | 北方联合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呼和浩特金桥热电厂 | 一种结合室温监测调节的换热站混水供热系统及运行方法 |
-
2010
- 2010-05-28 CN CN201020206560XU patent/CN201715607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589032A (zh) * | 2012-03-20 | 2012-07-18 | 大连科迪节能设备有限公司 | 用于供暖的混水机组 |
CN107477654A (zh) * | 2017-09-13 | 2017-12-15 | 韩德洪 | 一种空气能供热循环系统 |
CN107477653A (zh) * | 2017-09-13 | 2017-12-15 | 韩德洪 | 一种空气能供热节能控制系统 |
CN110411024A (zh) * | 2019-07-30 | 2019-11-05 | 中山市威世曼供热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冷凝式采暖控制系统 |
CN115111626A (zh) * | 2022-06-21 | 2022-09-27 | 北方联合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呼和浩特金桥热电厂 | 一种结合室温监测调节的换热站混水供热系统及运行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017279B (zh) | 适应运行周期内负荷变化的地源热管换热系统及控制方法 | |
CN201715607U (zh) | 混水供暖系统 | |
CN201463067U (zh) | 智能型节能直连加压混水供热机组 | |
CN103090440A (zh) | 一种双调节功能的热力站节能装置 | |
CN102944034A (zh) | 多级分布式水泵供热系统及其设计方法 | |
CN109447840A (zh) | 一种热电联产机组在供热期电负荷可调范围的确定方法 | |
CN106091071A (zh) | 楼宇式吸收式换热站 | |
CN101334191A (zh) | 分布式间歇采热控制系统 | |
CN114087642A (zh) | 一种基于需求响应的中深层地热能耦合储能装置供热系统 | |
CN105674378A (zh) | 平行式多热源串联并网供热装置 | |
CN203980438U (zh) | 输配流量平衡控制装置 | |
CN206300247U (zh) | 一种别墅独栋用综合采暖供水系统 | |
CN206361778U (zh) | 一种节能型混水直连减压供暖设备 | |
CN205957273U (zh) | 楼宇式吸收式换热站 | |
CN215723599U (zh) | 全自动无人值守机组 | |
CN205919555U (zh) | 带有双地埋管群的太阳能‑地源热泵耦合供能系统 | |
CN208253690U (zh) | 一种区域能源站蓄能系统 | |
CN203478402U (zh) | 一种高、低层建筑直连混水供热系统 | |
CN206300248U (zh) | 一种别墅用复合采暖供水系统 | |
CN105783076B (zh) | 电厂双源双背压多网余废热能供热系统 | |
CN204006303U (zh) | 分时混水加压智能调控装置 | |
CN206522833U (zh) | 一种新型引射式换热机组 | |
CN205481927U (zh) | 一种带变频调峰机组的三级热泵节能系统 | |
CN105444243A (zh) | 一种余热回收的供热补水系统及补水方法 | |
CN104048353B (zh) | 输配流量平衡控制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119 Termination date: 201905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