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481255U - 主辅式多热源串联并网供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主辅式多热源串联并网供热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481255U CN205481255U CN201520913741.9U CN201520913741U CN205481255U CN 205481255 U CN205481255 U CN 205481255U CN 201520913741 U CN201520913741 U CN 201520913741U CN 205481255 U CN205481255 U CN 20548125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peline
- auxiliary
- check valve
- heat source
- mai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9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9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3245 co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55 network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893 slag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3589 suppl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PEDCQBHIVMGVHV-UHFFFAOYSA-N Glycerine Chemical compound OCC(O)CO PEDCQBHIVMGVH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172 burs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84 extra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14 freez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10 freez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236 heating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372 quality te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Landscapes
- Steam Or Hot-Water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供热装置技术领域,是一种主辅式多热源串联并网供热装置,其包括主热源和至少一个辅助热源,一次回水管线上设有单向阀;辅助热源的进水口与单向阀外侧的一次回水管线连通;辅助热源的出水口与单向阀内侧的一次回水管线连通;主热源的进水口与单向阀内侧的一次回水管线连通;主热源的出水口与一次供水管线连通;辅助热源的进水口与单向阀外侧的一次回水管线之间的管道上设有辅助循环泵;主热源的进水口与单向阀内侧的一次回水管线之间的管道上设有主循环泵。本实用新型将多个热源串联并网,各辅助热源只对一次回水管线单边加热,根据系统热量需要启停锅炉,使其热功率得到充分利用,达到调峰、备用、提高热源利用率的目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供热装置技术领域,是一种主辅式多热源串联并网供热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北方城镇由于冬季气温低,在冬季普遍采用集中供暖。在最初建设时为避免锅炉房出现大马拉小车、导致能耗浪费现象出现,所设计热源的装机容量基本上以现建筑面积加预留规划余量为主。随着国家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原有锅炉房的负荷已不能满足需求,只能新建锅炉房。受场地、地域及环保等方面的限制,一般选择在原址旁新建装机容量大的锅炉房,或在其输送能力不足的地方建设,用于扩容负荷供暖,而老锅炉房仍旧使用。由于原有锅炉房的循环系统压力和新建锅炉房的循环系统压力不匹配,这些新、老锅炉房基本上各自独立运行,相互间不联网,无调峰、备用功能,形成多个热源一起供热的局面。由于各热源不能并网运行,无法调节,老热源因供热面积大,其热负荷无法满足供热需求,而新热源尽管近在咫尺却因大马拉小车,热负荷未得到充分利用,热源资源、人力资源及能耗浪费较大,即使联网也是用于在某个锅炉房发生事故时,为避免管网冻裂而临时加温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主辅式多热源串联并网供热装置,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有效解决现有集中供暖系统存在的新、老锅炉房各自独立运行,不联网,无调峰、备用功能,热源资源、人力资源浪费大,无法满足节能环保要求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主辅式多热源串联并网供热装置,包括主热源、一次回水管线、一次供水管线和至少一个辅助热源,一次回水管线上设有至少一个单向阀;辅助热源的进水口通过管道与单向阀外侧的一次回水管线连通;辅助热源的出水口通过管道与单向阀内侧的一次回水管线连通;主热源的进水口通过管道与单向阀内侧的一次回水管线连通;主热源的出水口通过管道与一次供水管线连通;辅助热源的进水口与单向阀外侧的一次回水管线之间的管道上设有辅助循环泵;主热源的进水口与单向阀内侧的一次回水管线之间的管道上设有主循环泵。
下面是对上述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上述主辅式多热源串联并网供热装置包括主热源和一个辅助热源,一次回水管线上设有一个单向阀,辅助热源的进水口通过管道与单向阀左侧的一次回水管线连通;辅助热源的出水口通过管道与单向阀右侧的一次回水管线连通;主热源的进水口通过管道与单向阀右侧的一次回水管线连通;主热源的出水口通过管道与一次供水管线连通;辅助热源的进水口与单向阀左侧的一次回水管线之间的管道上设有辅助循环泵;主热源的进水口与单向阀右侧的一次回水管线之间的管道上设有主循环泵。
上述主辅式多热源串联并网供热装置包括主热源、第一辅助热源和第二辅助热源,一次回水管线上由左至右依次设有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第一辅助热源的进水口通过第一管道与位于第一单向阀左侧的一次回水管线连通,第一辅助热源的出水口通过第二管道与位于第一单向阀右侧的一次回水管线连通;第二辅助热源的进水口通过第三管道与位于第二单向阀右侧的一次回水管线连通,第二辅助热源的出水口通过第四管道与位于第二单向阀左侧的一次回水管线连通;主热源的进水口通过第五管道与位于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之间的一次回水管线连通,主热源的出水口通过第六管道与一次供水管线连通;第一管道上设有第一辅助循环泵,第三管道上设有第二辅助循环泵,第五管道上设有主循环泵。
上述主辅式多热源串联并网供热装置包括主热源、第一辅助热源、第二辅助热源和第三辅助热源,一次回水管线上由左至右依次设有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第一辅助热源的进水口通过第一管道与位于第一单向阀左侧的一次回水管线连通,第一辅助热源的出水口通过第二管道与位于第一单向阀右侧的一次回水管线连通;第二辅助热源的进水口通过第三管道与位于第二单向阀右侧的一次回水管线连通,第二辅助热源的出水口通过第四管道与位于第二单向阀左侧的一次回水管线连通;第三辅助热源的进水口通过第七管道与位于第二单向阀右侧的一次回水管线连通,第三辅助热源的出水口通过第八管道与位于第二单向阀左侧的一次回水管线连通;主热源的进水口通过第五管道与位于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之间的一次回水管线连通,主热源的出水口通过第六管道与一次供水管线连通;第一管道上设有第一辅助循环泵,第三管道上设有第二辅助循环泵,第七管道上设有第三辅助循环泵,第五管道上设有主循环泵。
上述主热源的容量大于辅助热源的容量。
上述辅助循环泵的流量大于辅助热源的额定流量;或/和,辅助循环泵的扬程大于辅助热源的设计阻力。
上述一次供水管线与一次回水管线之间并联有不少于两个的换热站。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其将装机容量最大的锅炉作为主热源,其它容量较小的热源作为辅助热源串接到其上,形成多个热源串联并网;将辅助热源的进水管串接到一次回水管线上,辅助热源内每台锅炉入口安装一台辅助循环泵,其流量略大于该台锅炉的额定流量,扬程略大于该锅炉设计阻力,并以此为依据确定辅助循环泵的功率;辅助热源的锅炉和其额定流量循环泵(即辅助循环泵)同时启停;为避免辅助热源因管径小造成整个系统出现流量瓶颈效应,在进辅助热源串联管后,一次回水管线上加装单向阀;联网后,整个主辅式多热源串联并网供热装置的热量输送由主循环泵完成,各辅助热源只对一次回水管线单边加热,根据系统热量需要启停锅炉生产热量,使其热功率得到充分利用,达到调峰、备用、提高整个供热系统热源利用率的功能,实现降本增效的目的,具有安全、省力、简便、高效的特点。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液压原理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液压原理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液压原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编码分别为:1为主热源,2为一次回水管线,3为一次供水管线,4为主循环泵,5为辅助热源,6为单向阀,7为辅助循环泵,8为换热站,9为第一辅助热源,10为第二辅助热源,11为第一单向阀,12为第二单向阀,13为第一管道,14为第二管道,15为第三管道,16为第四管道,17为第五管道,18为第六管道,19为第一辅助循环泵,20为第二辅助循环泵,21为第三辅助热源,22为第七管道,23为第八管道,24为第三辅助循环泵。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前、后、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附图1、2、3所示,该主辅式多热源串联并网供热装置包括主热源1、一次回水管线2、一次供水管线3和至少一个辅助热源,一次回水管线2上设有至少一个单向阀;辅助热源的进水口通过管道与单向阀外侧的一次回水管线2连通;辅助热源的出水口通过管道与单向阀内侧的一次回水管线2连通;主热源1的进水口通过管道与单向阀内侧的一次回水管线2连通;主热源1的出水口通过管道与一次供水管线3连通;辅助热源的进水口与单向阀外侧的一次回水管线2之间的管道上设有辅助循环泵;主热源1的进水口与单向阀内侧的一次回水管线2之间的管道上设有主循环泵4。在本实用新型中,主热源1和辅助热源均为锅炉,将装机容量最大的锅炉作为主热源1,其它容量较小的热源作为辅助热源串接到其上,形成多个热源串联并网;将辅助热源的进水管串接到一次回水管线2上。辅助热源内每台锅炉入口安装一台辅助循环泵,其流量略大于该台锅炉的额定流量,扬程略大于该锅炉设计阻力,并以此为依据确定辅助循环泵的功率;辅助热源的锅炉和其额定流量循环泵(即辅助循环泵)同时启停;为避免辅助热源因管径小造成整个系统出现流量瓶颈效应,在进辅助热源串联管后,一次回水管线2上加装单向阀。联网后,整个主辅式多热源串联并网供热装置的热量输送由主循环泵4完成,各辅助热源只对一次回水管线2单边加热,根据系统热量需要启停锅炉生产热量,使其热功率得到充分利用,达到调峰、备用、提高整个供热系统热源利用率的功能,实现降本增效的目的。
实施例一:如附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主辅式多热源串联并网供热装置包括主热源1和一个辅助热源5,一次回水管线2上设有一个单向阀6,辅助热源5的进水口通过管道与单向阀6左侧的一次回水管线2连通;辅助热源5的出水口通过管道与单向阀6右侧的一次回水管线2连通;主热源1的进水口通过管道与单向阀6右侧的一次回水管线2连通;主热源1的出水口通过管道与一次供水管线3连通;辅助热源5的进水口与单向阀6左侧的一次回水管线2之间的管道上设有辅助循环泵7;主热源1的进水口与单向阀6右侧的一次回水管线2之间的管道上设有主循环泵4。本实施例中包括一个主热源1和一个辅助热源5,如果主热源1的装机容量能够满足供热需求,则不启动辅助热源5,此时,主热源1从一次回水管线2上抽回水进行加热,加热后的水泵送至一次供水管线3上;如果主热源1的装机容量不能够满足供热需求,则启动辅助热源5,此时,辅助热源5从位于单向阀6左侧的一次回水管线2上抽水进行加热,加热后的水泵送至位于单向阀6右侧的一次回水管线2上,与单向阀6右侧的一次回水管线2中的回水混合,形成混合回水,主热源1从位于单向阀6右侧的一次回水管线2上抽取混合回水进行加热并将加热后的水泵送至一次供水管线3上,采用一个主热源1、一个辅助热源5的方式进行串联并网,结构简单,改造成本小,辅助热源5只对一次回水管线2单边加热,根据系统热量需要启停锅炉生产热量,使其热功率得到充分利用,达到调峰、备用、提高整个供热系统热源利用率的功能,实现降本增效的目的。
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主辅式多热源串联并网供热装置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如附图1所示,上述主热源1的容量大于辅助热源5的容量。本实用新型将装机容量最大的锅炉作为主热源1,其它容量较小的热源作为辅助热源5串接到其上,形成多个热源串联并网的状态,主热源1始终处于工作状态,辅助热源5起到调峰、备用、提高整个供热系统热源利用率的作用。
如附图1所示,上述辅助循环泵7的流量大于辅助热源5的额定流量,辅助循环泵7的扬程大于辅助热源5的设计阻力。在本实用新型中,辅助热源5内每台锅炉入口安装一台辅助循环泵7,其流量略大于该台锅炉的额定流量,扬程略大于该锅炉设计阻力,并以此为依据确定辅助循环泵7的功率。
如附图1所示,上述一次供水管线3与一次回水管线2之间并联有不少于两个的换热站8。换热站8能够从一次供水管线3上获得高温水,并将循环后的低温回水泵送至一次回水管线2上,实现热量的交换,便于供热管网的布局。
实施例二:如附图2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主辅式多热源串联并网供热装置包括主热源1、第一辅助热源9和第二辅助热源10,一次回水管线2上由左至右依次设有第一单向阀11和第二单向阀12,第一辅助热源9的进水口通过第一管道13与位于第一单向阀11左侧的一次回水管线2连通,第一辅助热源9的出水口通过第二管道14与位于第一单向阀11右侧的一次回水管线2连通;第二辅助热源10的进水口通过第三管道15与位于第二单向阀12右侧的一次回水管线2连通,第二辅助热源10的出水口通过第四管道16与位于第二单向阀12左侧的一次回水管线2连通;主热源1的进水口通过第五管道17与位于第一单向阀11和第二单向阀12之间的一次回水管线2连通,主热源1的出水口通过第六管道18与一次供水管线3连通;第一管道13上设有第一辅助循环泵19,第三管道15上设有第二辅助循环泵20,第五管道17上设有主循环泵4。本实施例中包括一个主热源1和两个辅助热源,如果主热源1的装机容量能够满足供热需求,则不启动辅助热源,此时,主热源1从一次回水管线2上抽回水进行加热,加热后的水泵送至一次供水管线3上;如果主热源1的装机容量不能够满足供热需求,则启动第一辅助热源9,此时,第一辅助热源9从位于第一单向阀11左侧的一次回水管线2上抽水进行加热,加热后的水泵送至位于第一单向阀11右侧的一次回水管线2上,与第一单向阀11右侧的一次回水管线2中的回水混合,形成混合回水,主热源1从位于第一单向阀11右侧的一次回水管线2上抽取混合回水进行加热并将加热后的水泵送至一次供水管线3上;如果启动主热源1和第一辅助热源9后仍然不能够满足供热需求,则启动第二辅助热源10,此时,第二辅助热源10从位于第二单向阀12右侧的一次回水管线2上抽水进行加热,加热后的水泵送至位于第一单向阀11和第二单向阀12之间的一次回水管线2上,与第一单向阀11和第二单向阀12之间的一次回水管线2中的回水混合,形成混合回水,主热源1从位于第一单向阀11和第二单向阀12之间的一次回水管线2上抽取混合回水进行加热并将加热后的水泵送至一次供水管线3上,由于本实施例具有一个主热源1和两个辅助热源,因此在调峰、备用的应用上更加灵活,同时,整个供热系统热源利用率更高,根据系统热量需要启停锅炉生产热量,使其热功率得到充分利用,具有显著地降本增效的特点。
实施例三:如附图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主辅式多热源串联并网供热装置包括主热源1、第一辅助热源9、第二辅助热源10和第三辅助热源21,一次回水管线2上由左至右依次设有第一单向阀11和第二单向阀12,第一辅助热源9的进水口通过第一管道13与位于第一单向阀11左侧的一次回水管线2连通,第一辅助热源9的出水口通过第二管道14与位于第一单向阀11右侧的一次回水管线2连通;第二辅助热源10的进水口通过第三管道15与位于第二单向阀12右侧的一次回水管线2连通,第二辅助热源10的出水口通过第四管道16与位于第二单向阀12左侧的一次回水管线2连通;第三辅助热源21的进水口通过第七管道22与位于第二单向阀12右侧的一次回水管线2连通,第三辅助热源21的出水口通过第八管道23与位于第二单向阀12左侧的一次回水管线2连通;主热源1的进水口通过第五管道17与位于第一单向阀11和第二单向阀12之间的一次回水管线2连通,主热源1的出水口通过第六管道18与一次供水管线3连通;第一管道13上设有第一辅助循环泵19,第三管道15上设有第二辅助循环泵20,第七管道22上设有第三辅助循环泵24,第五管道17上设有主循环泵4。本实施例中包括一个主热源1和三个辅助热源,如果主热源1的装机容量能够满足供热需求,则不启动辅助热源,此时,主热源1从一次回水管线2上抽回水进行加热,加热后的水泵送至一次供水管线3上;如果主热源1的装机容量不能够满足供热需求,则启动第一辅助热源9,此时,第一辅助热源9从位于第一单向阀11左侧的一次回水管线2上抽水进行加热,加热后的水泵送至位于第一单向阀11右侧的一次回水管线2上,与第一单向阀11右侧的一次回水管线2中的回水混合,形成混合回水,主热源1从位于第一单向阀11右侧的一次回水管线2上抽取混合回水进行加热并将加热后的水泵送至一次供水管线3上;如果启动主热源1和第一辅助热源9后仍然不能够满足供热需求,则启动第二辅助热源10,此时,第二辅助热源10从位于第二单向阀12右侧的一次回水管线2上抽水进行加热,加热后的水泵送至位于第一单向阀11和第二单向阀12之间的一次回水管线2上,与第一单向阀11和第二单向阀12之间的一次回水管线2中的回水混合,形成混合回水,主热源1从位于第一单向阀11和第二单向阀12之间的一次回水管线2上抽取混合回水进行加热并将加热后的水泵送至一次供水管线3上;如果启动主热源1、第一辅助热源9、第二辅助热源10后仍然不能够满足供热需求,则启动第三辅助热源21,此时,第三辅助热源21从位于第二单向阀12右侧的一次回水管线2上抽水进行加热,加热后的水泵送至位于第一单向阀11和第二单向阀12之间的一次回水管线2上,与第一单向阀11和第二单向阀12之间的一次回水管线2中的回水混合,形成混合回水,主热源1从位于第一单向阀11和第二单向阀12之间的一次回水管线2上抽取混合回水进行加热并将加热后的水泵送至一次供水管线3上,由于本实施例具有一个主热源1和三个辅助热源,因此在调峰、备用的应用上更加灵活,同时,整个供热系统热源利用率更高,根据系统热量需要启停锅炉生产热量,使其热功率得到充分利用,具有显著地降本增效的特点。
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实施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的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
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的使用过程:
许多供热区域受历史条件和地域条件的制约,建立了多个热源,有的相邻,甚至共用一个煤场、渣场,但由于技术上无法解决热源并网的问题,即使同一个热力公司,供热时也只能开启所有热源,为各自的区域供热。有的热源供大于求,而有的热源供不应求,由于不在一个热网上,无法调峰及合理调配。目前解决的办法不是低负荷运行,就是新建或就扩建热源,造成人力、能耗及物力资源大量浪费,本实用新型的主辅式多热源串联并网供热装置将解决多年来困扰供热界的难题。
以南疆和田地区某县为例,该县1号锅炉房2008年在县城中心区域建成,安装7MW燃煤锅炉两台,110KW循环泵3台,截止2013年负责12万㎡建筑供暖,随着县城的发展,2012年利用援疆资金在城郊新建2号锅炉房,安装14MW燃煤锅炉一台,7MW燃煤锅炉一台,132KW循环泵3台,供热面积22万㎡。
两个锅炉房均采用直供方式供热。两个锅炉房管网虽然相连,但由于不等压,只能用阀门隔离。锅炉房由县建设局下属热力公司经营,供暖周期为120天。
根据《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CJJ34-2010),和田地区采暖设计热负荷为55w/㎡·s,室外计算最低温度为-12℃,供暖室外平均温度为-2.1℃,热负荷指标为37.4w/㎡·s,最冷的一月份平均温度为-5.8℃。
在最冷的月份其全县热负荷需求为:55w/㎡·s×36万㎡=19.8MW,而2号锅炉房总装机容量为21MW,考虑到其他因素,两个锅炉房必须同时运行。
锅炉房在运行期大多数时间处于低负荷区间,根据质检部门检测,锅炉热效率只有50%,煤、电消耗较大,采暖季平均耗煤量42kg/㎡,耗电量4.5kw·h/㎡,采暖费标准为19元/㎡,煤炭价格为420元/吨,电价为0.47元/kw·h,而工作人员也较多,致使技术人员奇缺,只能大量使用临时人员,导致运行成本高,公司处于亏损状态,每年县财政补贴近150万元。
本实用新型将两个锅炉房并网后,2号锅炉房在大部分的供暖时间里就可完成全县的供暖任务,1号锅炉房作为调峰锅炉,只需在最冷的一月启炉补充不足热量即可。用2号锅炉房负责全县供暖,可使锅炉全负荷运行,热效率可提至70%,耗煤量大幅度下降,使用一个锅炉房电耗也将大幅度下降。
2号锅炉房120天的锅炉房煤耗为:
1号锅炉房在一月份启动一台7MW炉,对系统热量进行补充,以每小时50%的出力计算,月耗煤量为:
(7×106×50%÷4.186÷70%÷5000)×24×31=1777353kg
1777353kg÷360000m2=4.92kg/㎡
合计:29.4+4.92=34.32 kg/㎡
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后,该地区在一个供暖期内可节约煤:360000㎡×(42-34.92)kg/㎡=2520吨,节省购煤费用420元/吨×2520 吨=1058400元;
节约电:(110+37+55)×2×24小时×90天×70%=610848kw·h,节省电费610848kw·h×0.47元/kw·h=287098元;
其中,7MW锅炉鼓风机功率为37KW,引风机功率为55KW,电机效率按70%计算;
同时,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还可节约人员及铲车、拉渣费用30万元。
Claims (10)
1.一种主辅式多热源串联并网供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热源、一次回水管线、一次供水管线和至少一个辅助热源,一次回水管线上设有至少一个单向阀;辅助热源的进水口通过管道与单向阀外侧的一次回水管线连通;辅助热源的出水口通过管道与单向阀内侧的一次回水管线连通;主热源的进水口通过管道与单向阀内侧的一次回水管线连通;主热源的出水口通过管道与一次供水管线连通;辅助热源的进水口与单向阀外侧的一次回水管线之间的管道上设有辅助循环泵;主热源的进水口与单向阀内侧的一次回水管线之间的管道上设有主循环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辅式多热源串联并网供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主辅式多热源串联并网供热装置包括主热源和一个辅助热源,一次回水管线上设有一个单向阀,辅助热源的进水口通过管道与单向阀左侧的一次回水管线连通;辅助热源的出水口通过管道与单向阀右侧的一次回水管线连通;主热源的进水口通过管道与单向阀右侧的一次回水管线连通;主热源的出水口通过管道与一次供水管线连通;辅助热源的进水口与单向阀左侧的一次回水管线之间的管道上设有辅助循环泵;主热源的进水口与单向阀右侧的一次回水管线之间的管道上设有主循环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辅式多热源串联并网供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主辅式多热源串联并网供热装置包括主热源、第一辅助热源和第二辅助热源,一次回水管线上由左至右依次设有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第一辅助热源的进水口通过第一管道与位于第一单向阀左侧的一次回水管线连通,第一辅助热源的出水口通过第二管道与位于第一单向阀右侧的一次回水管线连通;第二辅助热源的进水口通过第三管道与位于第二单向阀右侧的一次回水管线连通,第二辅助热源的出水口通过第四管道与位于第二单向阀左侧的一次回水管线连通;主热源的进水口通过第五管道与位于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之间的一次回水管线连通,主热源的出水口通过第六管道与一次供水管线连通;第一管道上设有第一辅助循环泵,第三管道上设有第二辅助循环泵,第五管道上设有主循环泵。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辅式多热源串联并网供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主辅式多热源串联并网供热装置包括主热源、第一辅助热源、第二辅助热源和第三辅助热源,一次回水管线上由左至右依次设有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第一辅助热源的进水口通过第一管道与位于第一单向阀左侧的一次回水管线连通,第一辅助热源的出水口通过第二管道与位于第一单向阀右侧的一次回水管线连通;第二辅助热源的进水口通过第三管道与位于第二单向阀右侧的一次回水管线连通,第二辅助热源的出水口通过第四管道与位于第二单向阀左侧的一次回水管线连通;第三辅助热源的进水口通过第七管道与位于第二单向阀右侧的一次回水管线连通,第三辅助热源的出水口通过第八管道与位于第二单向阀左侧的一次回水管线连通;主热源的进水口通过第五管道与位于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之间的一次回水管线连通,主热源的出水口通过第六管道与一次供水管线连通;第一管道上设有第一辅助循环泵,第三管道上设有第二辅助循环泵,第七管道上设有第三辅助循环泵,第五管道上设有主循环泵。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主辅式多热源串联并网供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主热源的容量大于辅助热源的容量。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主辅式多热源串联并网供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辅助循环泵的流量大于辅助热源的额定流量;或/和,辅助循环泵的扬程大于辅助热源的设计阻力。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主辅式多热源串联并网供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辅助循环泵的流量大于辅助热源的额定流量;或/和,辅助循环泵的扬程大于辅助热源的设计阻力。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7所述的主辅式多热源串联并网供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一次供水管线与一次回水管线之间并联有不少于两个的换热站。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主辅式多热源串联并网供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一次供水管线与一次回水管线之间并联有不少于两个的换热站。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主辅式多热源串联并网供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一次供水管线与一次回水管线之间并联有不少于两个的换热站。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913741.9U CN205481255U (zh) | 2015-11-17 | 2015-11-17 | 主辅式多热源串联并网供热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913741.9U CN205481255U (zh) | 2015-11-17 | 2015-11-17 | 主辅式多热源串联并网供热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481255U true CN205481255U (zh) | 2016-08-17 |
Family
ID=566608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913741.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481255U (zh) | 2015-11-17 | 2015-11-17 | 主辅式多热源串联并网供热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5481255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674377A (zh) * | 2015-11-17 | 2016-06-15 | 李微 | 主辅式多热源串联并网供热装置 |
CN109059097A (zh) * | 2018-08-21 | 2018-12-21 | 成都市新明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分布式电锅炉补热的精确供暖系统及方法 |
CN112983576A (zh) * | 2021-04-07 | 2021-06-18 |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模块化负荷灵活调节的富氧燃烧发电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
-
2015
- 2015-11-17 CN CN201520913741.9U patent/CN205481255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674377A (zh) * | 2015-11-17 | 2016-06-15 | 李微 | 主辅式多热源串联并网供热装置 |
CN109059097A (zh) * | 2018-08-21 | 2018-12-21 | 成都市新明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分布式电锅炉补热的精确供暖系统及方法 |
CN109059097B (zh) * | 2018-08-21 | 2020-07-21 | 成都市新明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分布式电锅炉补热的精确供暖系统及方法 |
CN112983576A (zh) * | 2021-04-07 | 2021-06-18 |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模块化负荷灵活调节的富氧燃烧发电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
CN112983576B (zh) * | 2021-04-07 | 2022-08-30 |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模块化负荷灵活调节的富氧燃烧发电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930995B (zh) | 一种太阳能和低品位工业余热联合供暖的集中供热系统 | |
CN205299702U (zh) | 多能互补集中供热系统 | |
CN202561872U (zh) | 串联式供暖管路连接结构 | |
CN106055773A (zh) | 结合热网模型的多区域综合能源系统配置模型的建立方法 | |
CN205481255U (zh) | 主辅式多热源串联并网供热装置 | |
CN104456685A (zh) | 一种多热源单管余热利用供热系统 | |
CN106091079A (zh) | 一种基于供热基站的天然气、电耦合供热系统 | |
CN204880477U (zh) | 利用地埋管地源热泵耦合阶梯电价蓄能装置的空调系统 | |
CN103256670A (zh) | 地源热泵复合空调系统 | |
CN209782785U (zh) | 分布式楼宇水力平衡调节系统 | |
CN105674377A (zh) | 主辅式多热源串联并网供热装置 | |
CN105674378A (zh) | 平行式多热源串联并网供热装置 | |
CN208253697U (zh) | 一种蓄热与多级终端用户联合供热的地热供热运行系统 | |
CN103994487B (zh) | 一种长输单管分布式混合供热系统 | |
CN107388323A (zh) | 一种锅炉供热系统 | |
CN214701335U (zh) | 一种水源热泵和燃气锅炉耦合的多能互补集中供能站 | |
CN205481254U (zh) | 平行式多热源串联并网供热装置 | |
CN204962923U (zh) | 一种采用节能混供机组的采暖系统 | |
CN109357302A (zh) | 气电混合采暖热水炉 | |
CN110748938A (zh) | 智能化多户供暖系统 | |
CN203203116U (zh) | 新型热回收空调系统 | |
CN208846609U (zh) | 一种用于大型集中空调系统的输配管网 | |
CN112963989A (zh) | 一种水源热泵和燃气锅炉耦合的多能互补集中供能站 | |
CN204254710U (zh) | 一种多热源单管余热利用供热系统 | |
CN205261696U (zh) | 一种双热源供热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817 Termination date: 20211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