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16801B - 接收方法、装置及利用它们的通信系统 - Google Patents

接收方法、装置及利用它们的通信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16801B
CN102916801B CN201210350744.7A CN201210350744A CN102916801B CN 102916801 B CN102916801 B CN 102916801B CN 201210350744 A CN201210350744 A CN 201210350744A CN 102916801 B CN102916801 B CN 10291680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mimo
data
pilot signal
pul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35074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916801A (zh
Inventor
中尾正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he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ra Wireless S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36033911&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02916801(B)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ra Wireless SA filed Critical Hera Wireless SA
Publication of CN1029168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168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9168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1680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9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patial multiplex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64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the supervisory signal being transmitted together with payload signals; piggyback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47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on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使在接收不对应的系统的脉冲信号的情况下也抑制消耗功率的增加的接收系统。无线部(60)接收对象系统的脉冲信号或MIMO系统的脉冲信号。判定部(72)判定具有与对象系统对应的信道的形式的MIMO信令是否配置在对象LTS和对象信令的后段。如果对象LTS和对象信令的后段的位置上的信号点的配置与MIMO信令的信号点的配置对应,则判定部(72)判定为在所接收的脉冲信号中配置有MIMO信令。在判定部(72)中判定为配置有MIMO信令的情况下,指示部(74)对配置在MIMO信令的后段的MIMO-STS等停止基带处理部(62)的动作。

Description

接收方法、装置及利用它们的通信系统
本申请是2007年3月8日(申请日:2005年9月5日)向中国专利局递交并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题为“接收方法、装置及利用它们的通信系统”的发明专利申请No.200580030234.X(PCT国际申请No.PCT/JP2005/016229)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接收技术,尤其涉及接收脉冲(burst)信号的接收方法、装置以及利用它们的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作为可进行高速的数据传送并且在多路环境下较强的通信方式,有作为多载波方式之一的OFDM(正交频分复用)调制方式。该OFDM调制方式,适用于无线LAN(LocalAreaNetwork)的标准化规范的IEEE802.11a、IEEE802.11g或HIPERLAN/2。这种无线LAN的脉冲信息,一般经由随着时间变动的传送路径环境而被接收,并且由于受到频率选择性衰落的影响,接收装置一般动态地执行传送路径推定。由于接收装置执行传送路径推定,因此在脉冲信号内设置有两种已知信号。一个为在脉冲信息的开头部分中,对所有的载波设置的已知信号,所谓的称作前导码(preamble)或训练(training)信号。另一个为在脉冲信号的数据区间中对一部分载波设置的已知信号,所谓的称作导频(pilot)信号(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1)。
非专利文献1:SinemColeri,MustafaErgen,AnujPuri,andAhmadBahai,“ChannelEstimationTechniquesBasedonPilotArrangementinOFDMSystems”,IEEETransactionsonbroadcasting,vol.48,No.3,pp.223-229,Sept.2002。
在无线通信中,用于有效利用频率资源的技术之一为自适应阵列天线技术。自适应阵列天线技术,在多个天线中,通过控制分别收发的信号的振幅和相位,形成天线的定向性模式(pattern)。利用这种自适应阵列天线技术,用于使数据的传送速度高速化的技术中有MIMO(MultipleInputMultipleOutput)系统。该MIMO系统的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分别具备多个天线,设定与各个天线对应的一个信道(channel)。即对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之间的通信,设定最大天线数为止的信道,来提高数据传送速度。还有,如果在这种MIMO系统中组合传送OFDM调制方式这样的多载波信号的技术,则能更加提高数据的传送速度。
在不是MIMO系统且使用OFDM调制方式的系统(以下称作“对象系统”)和是MIMO系统且使用OFDM调制方式的系统(以下只称作“MIMO系统”)共存于相同的频带中时,如果接收装置能检测出双方的脉冲信号,则能够从其中可靠地提取必要的信号。为了使这种脉冲信号的检测变得容易,规定公共的前导码信号,将这种前导码信号配置在脉冲信号的开头部分是有效的。另一方面,IEEE802.11a这样的对象系统的接收装置一般地对脉冲信号的全体进行解调,在被解调的脉冲信号产生错误的情况下,进行丢弃脉冲信号的动作。因此,对象系统的接收装置对MIMO系统的脉冲信号也进行解调。其结果如果MIMO系统的脉冲信号的通信量变大,则尽管对象系统的接收装置即使对有效的脉冲信号不进行解调,也会导致接收装置的消耗功率变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状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不对应的通信系统的脉冲信号到来的情况下,也抑制消耗功率的增加的接收方法、装置以及利用它们的通信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种方式的接收装置,具备:第一接收部,其接收如下已知信号,即为应通过给定信道通信的第一通信系统中的已知信号,并被配置在信道中;判定部,其对如下控制信号是否配置在已知信号的后段进行判定,即为应通过与第一通信系统对应的信道被空间分割后的多个信道通信的第二通信系统中的控制信号,并具有与第一通信系统对应的形式;第二接收部,在判定部中判定为没有配置有控制信号的情况下,接收如下数据信号,即为配置在已知信号的后段的数据信号,并被配置在与第一通信系统对应的信道中;和指示部,在判定部中判定为配置有控制信号的情况下,对如下数据信号停止第二接收部的动作,即为配置在控制信号的后段的数据信号,并分别配置在与第二通信系统对应的多个信道中。
所谓“与第一通信系统对应的形式”包括:通过与第一通信系统的信道数相同的信道数被规定的形式;和虽然为与第一通信系统的信道数不同的信道数,但通过在第一通信系统的接收装置中可接收的信号的排列被规定的形式,总之只要为在第一通信系统的接收装置中可接收的形式即可。
根据该方式,由于第二通信系统的控制信号具有与第一通信系统对应的形式,因此接收装置能够检测出第二通信系统的控制信号,在检测出的情况下停止接收的动作,因此能够抑制消耗功率的增加。
配置在与第一通信系统对应的信道中的数据信号和控制信号被规定为信号点的配置不同,如果已知信号的后段的位置上的信号点的配置与控制信号的信号点的配置对应,则判定部也可判定为配置有控制信号。此时,通过信号点的配置的不同能够判定有无控制信号的配置。
配置在与第一通信系统对应的信道中的数据信号和控制信号被规定为使用多个载波,对使用于数据信号中的多个载波和使用于控制信号中的多个载波之中的互相对应的载波,分配给导频信号,数据信号的导频信号中的信号点和控制信号的导频信号中的信号点被规定为具有相同的信号点配置、且具有不同的相位,如果已知信号的后段的位置上的导频信号的信号点的相位与控制信号的导频信号中的信号点的相位对应,则判定部判定为配置有控制信号也可。
所谓“互相对应的载波”相当于多个载波中的同一个载波,该载波相当于与同一频率对应的载波。此外,即使不是与同一频率对应的载波,只要能识别它们之间的对应即可。此时,通过导频信号的相位的不同能够判定控制信号的有无。
配置在与第一通信系统对应的信道中的数据信号和控制信号被规定为使用多个载波,对使用于数据信号中的多个载波和使用于控制信号中的多个载波之中的互相对应的载波,分配给导频信号,数据信号的导频信号以外的载波中的信号点和控制信号的导频信号以外的载波中的信号点被规定为具有不同的信号点配置,如果已知信号的后段的位置上的导频信号以外的载波中的信号点配置与控制信号的导频信号以外的载波中的信号点的信号点配置对应,则判定部判定为配置有控制信号也可。此时,通过导频信号以外载波的信号点配置的不同,能够判定控制信号的有无。
配置在与第一通信系统对应的信道中的数据信号和控制信号被规定为使用多个载波,对使用于数据信号中的多个载波和使用于控制信号中的多个载波之中的互相对应的载波,分配给导频信号,数据信号的导频信号中的信号点和控制信号的导频信号中的信号点被规定为具有相同的信号点配置且具有不同的相位,并且数据信号中的导频信号以外的载波中的信号点和控制信号的导频信号以外的载波中的信号点被规定为具有不同的信号点配置,如果已知信号的后段的位置上的导频信号中的信号点的相位与控制信号中的导频信号中的信号点的相位对应,且已知信号的后段的位置上的导频信号以外的载波中的信号点的信号点配置、与控制信号中的导频信号以外的载波中的信号点的信号点配置对应,则判定部判定为配置有控制信号也可。此时,能够一边使用导频信号的相位的不同和导频信号以外的载波的信号点配置的不同,一边判定控制信号的有无。
指示部从控制信号提取分别配置在与第二通信系统对应的多个信道中的数据信号的长度,并经过与所提取的数据信号的长度相应的期间,使第二接收部的动作停止也可。在第二通信系统中的控制信号的前段还配置有第一通信系统中的控制信号,指示部从第一通信系统的控制信号中提取出分别配置在与第二通信系统对应的多个信道中的数据信号的长度,并经过与所提取的数据信号的长度相应的期间,使第二接收部的动作停止也可。此时,基于第二通信系统的数据信号的长度来调节停止动作的期间,因此能对到来的下一个脉冲信号执行通常的接收处理。
本发明的另一方式还是接收装置。该装置具备:第一接收部,其从应通过给定信道通信的第一通信系统的发送装置接收配置在信道中的已知信号,或者从应通过与第一通信系统对应的信道被空间分割后的多个信道通信的第二通信系统的发送装置接收如下已知信号,即为与第一通信系统的已知信号具有给定关系并且分别配置在多个信道中的已知信号;特定部,其对所接收的已知信号中所包括的多个信号波成分间的关系进行特定;第二接收部,如果所特定的关系与第二通信系统的已知信号中的关系不对应,则该第二接收部接收如下数据信号,即为配置在已知信号的后段的数据信号,并被配置在与第一通信系统对应的信道中;和指示部,如果所特定的关系与第二通信系统的已知信号中的关系对应,则对如下数据信号停止第二接收部的动作,即为配置在已知信号的后段的数据信号,并分别配置在与第二通信系统对应的多个信道中。
所谓“关系”是指多个信号的关系、例如定时的偏移的程度的关系。在此,多个信号也可预先规定为其他的信号,也可为相同的信号。在后者的情况下,通过无线传送路径的多路的影响在接收时成为多个信号。
根据该方式,第二通信系统的多个已知信号间的关系被规定为与所接收的第一通信系统中的已知信号中所包括的多个信号波成分间的关系不同,因此接收装置基于所接收的信号中所包括的多个信号波成分间的关系,能够检测出第二通信系统的脉冲信号,在检测出的情况下停止接收的动作,因此能够抑制消耗功率的增加。
特定部通过所接收的已知信号和预先存储的已知信号之间的相关处理导出与多个信号波成分间的关系对应的值,如果在特定部中所导出的值小于与第二通信系统的已知信号中的关系对应的阈值,则第二接收部设为所特定的关系与第二通信系统的已知信号中的关系不对应,如果在特定部中所导出的值在第二通信系统的已知信号中的关系对应的阈值以上,则指示部设为所特定的关系与第二通信系统的已知信号中的关系对应也可。此时,基于相关处理能够检测出第二通信系统的脉冲信号。
本发明的另一其他方式为接收方法。在该方法中,对于第二通信系统中的、且具有与第一通信系统对应的形式的控制信号,如果在所接收的信道中未配置有控制信号,则接收配置在与第一通信系统对应的信道中的数据信号,如果配置有控制信号,则停止接收分别配置在与第二通信系统对应的多个信道中的数据信号的动作,其中控制信号为应通过多个信道通信的第二通信系统中的控制信号,多个信道为与应通过给定的信道通信的第一通信系统对应的信道被空间分割后的多个信道。
根据该方式,由于第二通信系统的控制信号具有与第一通信系统对应的形式,则能够检测出第二通信系统的控制信号,其结果在已检测出的情况下停止接收的动作,因此能够抑制消耗功率的增加。
本发明的另一方式也是接收方法。在该方法中,从应通过给定信道通信的第一通信系统的发送装置接收配置在信道中的已知信号,或者从应通过与第一通信系统对应的信道被空间分割后的多个信道通信的第二通信系统的发送装置,接收与第一通信系统的已知信号具有给定关系并且分别配置在多个信道中的已知信号,如果所接收的已知信号中所包括的多个信号波成分间的关系与第二通信系统的已知信号中的关系不对应,则接收配置在已知信号的后段且配置在与第一通信系统对应的信道中的数据信号,如果所接收的已知信号中所包括的多个信号波成分间的关系与第二通信系统的已知信号中的关系对应,则对如下数据信号停止第二接收部的动作,即为配置在已知信号的后段的数据信号,并分别配置在与第二通信系统对应的多个信道中。
根据该方式,由于第二通信系统的多个已知信号间的关系被规定为与所接收的第一通信系统的已知信号中所包括的多个信号波成分间的关系不同,因此基于所接收的信号中所包括的多个信号波成分间的关系,能够检测出第二通信系统的脉冲信号,其结果在检测出的情况下停止接收的动作,因此能够抑制消耗功率的增加。
本发明的另一方式也是接收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接收应通过给定信道通信的第一通信系统的已知信号的步骤,其中该已知信号配置在信道中;对控制信号是否配置在已知信号的后段进行判定的步骤,该控制信号作为应通过与第一通信系统对应的信道被空间分割后的多个信道通信的第二通信系统中的控制信号,且具有与第一通信系统对应的形式;在判定步骤中判定为未配置有控制信号的情况下,接收数据信号的步骤,该数据信号配置在已知信号的后段并且配置在与第一通信系统对应的信道中;在判定步骤中判定为配置有控制信号的情况下,对数据信号停止接收的动作的步骤,其中该数据信号配置在控制信号的后段且分别配置在与第二通信系统对应的多个信道中。
配置在与第一通信系统对应的信道中的数据信号和控制信号被规定为信号点的配置不同,如果已知信号的后段的位置的信号点的配置与控制信号的信号点的配置对应,则判定部判定为配置有控制信号。接收已知信号的步骤,还接收已知信号,该已知信号作为第二通信系统的已知信号,与第一通信系统的已知信号具有给定关系且分别配置在多个信道中,进行判定的步骤对所接收的已知信号中所包括的多个信号波成分间的关系进行特定,基于所特定的关系和第二通信系统的已知信号的关系判定是否配置有控制信号。
判定的步骤,预先存储与第二通信系统的已知信号中的关系对应的阈值,并且通过所接收的已知信号和预先存储的已知信号之间的相关处理导出与多个信号波成分间的关系对应的值,如果所导出的值在阈值以上,则判定为配置有控制信号也可。停止的步骤,从控制信号提取在与第二通信系统对应的多个信道中分别配置的数据信号的长度,经过与所提取的数据信号的长度相应的期间,使接收数据信号的步骤的动作停止也可。在第二通信系统的控制信号的前段还配置有第一通信系统的控制信号,停止的步骤从第一通信系统的控制信号中提取分别配置在与第二通信系统对应的多个信道中的数据信号的长度,经过与所提取的数据信号的长度相应的期间,使接收数据信号的步骤的动作停止。
配置在与第一通信系统对应的信道中的数据信号和控制信号被规定为使用多个载波,对使用于数据信号中的多个载波和使用于控制信号中的多个载波之中的互相对应的载波,分配给导频信号,数据信号的导频信号中的信号点和控制信号中的导频信号中的信号点被规定为具有相同的信号点配置,且具有不同的相位,如果已知信号的后段的位置上的导频信号的信号点的相位与控制信号的导频信号中的信号点的相位对应,则判定的步骤中判定为配置有控制信号也可。
配置在与第一通信系统对应的信道中的数据信号和控制信号被规定为使用多个载波,对使用于数据信号中的多个载波和使用于控制信号中的多个载波中的互相对应的载波,分配给导频信号,数据信号中的导频信号以外的载波中的信号点和控制信号的导频信号以外的载波中的信号点被规定为具有不同的信号点配置,如果已知信号的后段的位置上的导频信号以外的载波的信号点配置、与控制信号的导频信号以外的载波中的信号点的信号点配置对应,则判定的步骤中判定为配置有控制信号。
配置在与第一通信系统对应的信道中的数据信号和控制信号被规定为使用多个载波,对使用于数据信号中的多个载波和使用于控制信号中的多个载波之中的互相对应的载波中,分配给导频信号,数据信号的导频信号中的信号点和控制信号的导频信号中的信号点被规定为具有相同的信号点配置且具有不同的相位,并且数据信号中的导频信号以外的载波中的信号点和控制信号的导频信号以外的载波中的信号点被规定为具有不同的信号点配置,如果已知信号的后段的位置的导频信号中的信号点的相位与控制信号的导频信号中的信号点的相位对应,并且已知信号的后段位置的导频信号以外的载波中的信号点配置与控制信号的导频信号以外的载波中的信号点的信号点配置对应,则判定的步骤中判定为配置有控制信号。
本发明的另一方式还是接收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从应通过给定信道通信的第一通信系统的发送装置接收配置在信道中的已知信号,或者从应通过与第一通信系统对应的信道被空间分割后的多个信道通信的第二通信系统的发送装置接收已知信号的步骤,该已知信号与第一通信系统的已知信号具有给定关系并且分别配置在多个信道中;对所接收的已知信号中所包括的多个信号波成分间的关系进行特定的步骤;如果所特定的关系与第二通信系统的已知信号中的关系不对应,则接收数据信号的步骤,该数据信号作为配置在已知信号的后段的数据信号,配置在与第一通信系统对应的信道中;和如果所特定的关系与第二通信系统的已知信号中的关系对应,则对数据信号停止进行接收的步骤的动作,数据信号作为配置在已知信号的后段的数据信号,分别配置在与第二通信系统对应的多个信道中。
特定的步骤,通过所接收的已知信号和预先存储的已知信号之间的相关处理导出与多个信号波成分间的关系对应的值,如果在特定部中所导出的值小于与第二通信系统的已知信号中的关系对应的阈值,则接收数据信号的步骤中设为所特定的关系与第二通信系统的已知信号的关系不对应,如果在特定部中所导出的值在与第二通信系统的已知信号中的关系对应的阈值以上,则停止的步骤中设为所特定的关系与第二通信系统的已知信号的关系对应。
本发明的其他另一方式为通信系统。该系统具备:第一发送装置,其发送与应通过给定信道通信的第一通信系统对应且配置在信道中的已知信号和配置在已知信号的后段的数据;第二发送装置,其发送与应通过对应于第一通信系统的信道被空间分割后的多个信道通信的第二通信系统对应并具有与第一通信系统对应的形式的已知信号和控制信号以及在它们的后段分别配置在多个信道中的数据信号;和接收装置,其与第一通信系统对应,如果在已知信号的后段不存在控制信号,则接收配置在已知信号的后段的数据信号,如果在已知信号的后段存在控制信号,则对分别配置在多个信道中的数据信号停止接收。
根据该方式,由于第二通信系统的控制信号具有与第一通信系统对应的形式,因此能够检测出第二通信系统的控制信号,其结果在检测出的情况下停止接收的动作,因此能够抑制消耗功率的增加。
另外,在装置、系统、记录介质、计算机程序等之间变换了以上构成要素的任意组合、本发明的表现的方式,作为本发明的方式也有效。
发明效果
通过本发明,即使在不对应的通信系统的脉冲信号到来的情况下,也能抑制消耗功率的增加。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实施例1相关的多载波信号的频谱的图。
图2为表示实施例1相关的MIMO系统的概念的示意图。
图3为表示实施例1相关的通信系统的结构的图。
图4(a)~(b)为表示图3相关的脉冲格式的结构的图。
图5为表示图3的MIMO发送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6为表示图3的对象接收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7(a)~(d)为表示图4(a)~(b)的脉冲格式中所包括的信号的星座(constellation)图。
图8为表示图6的判定部的结构的图。
图9为表示图6的对象接收装置的接收动作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10为表示实施例2相关的脉冲格式的结构的图。
图11为表示实施例2相关的对象接收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12为表示图11的对象接收装置的接收动作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13为表示实施例3相关的判定部的结构的图。
图14为表示图13的判定部的判定步骤的流程图。
图15为表示实施例3相关的其他判定部的结构的图。
图16为表示实施例3相关的其他另一判定部的结构的图。
符号的说明:
50-对象发送装置;52-发送用天线;54-对象接收装置;56-接收用天线;60-无线部;62-基带处理部;64-控制部;66-正交检波部;68-FFT部;70-解调部;72-判定部;74-指示部;80-I成分处理部;82-Q成分处理部;84-决定部;86-条件保持部;88-检测部;90-相关处理部;92-模式保持部;94-峰值检测部;96-决定部;98-阈值保持部;100-通信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在具体地说明本发明之前,先叙述概要。本发明的实施例1,涉及不是MIMO系统且使用OFDM调制方式的系统(以下如上所述称作“对象系统”)。在此,在与对象系统相同的频带中,共存有为MIMO系统且使用OFDM调制方式的系统(以下如前所述称作“MIMO”系统”)。在此,对象系统和MIMO系统在数据包信号的开头部分配置有公共的前导码。另外,MIMO系统的发送装置从所具备的多个的天线中的一个发送前导码,但剩余的天线不进行发送。
在此,对象系统的数据包信号,按照前导码、控制信号、数据的顺序配置。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MIMO系统的数据包信号按照对象系统的前导码、对象系统的控制信号、MIMO系统的控制信号、MIMO系统的前导码、MIMO系统的数据的顺序配置。在此,对象系统的前导码、对象系统的控制信号、MIMO系统的控制信号从一个天线发送,即成为对象系统的脉冲信号的形式。
其结果,接收装置可接收这些信号。另一方面,MIMO系统的前导码信号、MIMO系统的数据可从多个天线发送,因此在接收装置中没有成为接收的对象。
本实施例所述的对象系统的接收装置,接收这种前导码,来确认数据包信号的到来。对象系统和MIMO系统的数据包信号在对象系统的前导码、对象系统的控制信号为止是相同的。另一方面,配置在其后段的对象系统的数据和MIMO系统的控制信号被规定为信号点的配置不同。在接收装置中,根据信号点的配置判定对象系统的控制信号的后段的信号为对象系统的数据还是MIMO系统的控制信号。在为前者的情况下,接收装置继续进行解调,但在为后者的情况下,接收装置停止解调。另外,在此对象系统为按照IEEE802.11a标准的无线LAN,MIMO系统为以IEEE802.11n标准为对象的无线LAN。
图1为表示实施例1相关的多载波信号的频谱。对象系统以及MIMO系统如前所述,使用OFDM调制方式,因此图1表示与对象系统和MIMO系统对应的OFDM调制方式中的信号的频谱。一般将OFDM调制方式的多个载波的一个称作子载波,但在此设为将一个子载波由“子载波编号”指定。如图所示,IEEE802.11a标准中规定了从子载波编号“-26”到“26”的53个子载波。另外,为了降低基带信号的直流成分的影响,因此将子载波编号“0”设定为零(null)。还有,各个子载波通过BPSK(BinaryPhaseShiftKeying)、QPSK(QuadraturePhaseShiftKeying)、16QAM(QuadratureAmplitudeModulation)、64QAM被调制。
图2表示实施例1相关的MIMO系统的概念。MIMO系统包括MIMO发送装置10、MIMO接收装置12。还有MIMO发送装置10包括总称为发送用天线14的第一发送用天线14a、第二发送用天线14b,MIMO接收装置12包括总称为接收用天线16的第一接收用天线16a、第二接收用天线16b。另外,MIMO接收装置12与本实施例不直接关联,一边对MIMO接收装置12进行说明,一边对MIMO系统进行说明。
MIMO发送装置10发送给定的信号,且从第一发送用天线14a和第二发送用天线14b发送不同的信号。MIMO接收装置12通过第一接收用天线16a和第二接收用天线16b接收从第一发送用天线14a和第二发送用天线14b发送的信号。还有,MIMO接收装置12通过自适应阵列信号处理分离所接收的信号,对从第一发送用天线14a和第二发送用天线14b所发送的信号独立地进行解调。
在此,如果将第一发送用天线14a和第一接收用天线16a之间的传送路径特性设为h11,将从第一发送用天线14a到第一接收用天线16b之间的传送路径特性设为h12,将第二发送用天线14b和第一接收用天线16a之间的传送路径特性设为h21,将从第二发送用天线14b到第二接收用天线16b之间的传送路径特性设为h22,则MIMO接收装置12通过自适应信号处理只使h11和h22有效,并按照能够对从第一发送用天线14a和第二发送用天线14b所发送的信号进行独立解调的方式动作。
图3为表示实施例1相关的通信系统100的结构。通信系统100包括MIMO发送装置10、对象发送装置50、对象接收装置54。此外,对象发送装置50包括发送用天线52,对象接收装置54包括接收用天线56。在此对象发送装置50和对象接收装置54相当于对象系统,MIMO发送装置10相当于MIMO系统。
对象发送装置50从发送用天线52发送信号。因此,对象发送装置50对发送用天线52设定与对象系统对应的一个信道。即对象发送装置50通过脉冲信号的形式发送在信道中配置的前导码和在前导码的后段配置的数据。在此,一个信道为在给定的瞬间所设定的信道的数目。
如上所述,MIMO发送装置10,从第一发送用天线14a和第二发送用天线14b发送分别独立的信号。因此,MIMO发送装置10对第一发送用天线14a和第二发送用天线14b分别设定两个信道。两个信道通过与对象系统对应的信道被空间分割而设定。按照对象接收装置54能接收该信道的方式,在信道的开头部分添加具有对象系统的形式的前导码和控制信号。其结果,MIMO发送装置10根据脉冲信号的形式发送具有与对象系统对应的信道的形式的前导码和控制信号、以及在其后段分别配置在多个信道中的数据。另外,控制信号为与MIMO系统对应的信令(signal)。
对象接收装置54与对象系统对应,接收从MIMO发送装置10发送的信号、即从第一发送用天线14a和第二发送用天线14b独立地发送的两个信号,或者接收从对象发送装置50发送的信号。在此,如果在对象接收装置54所接收的脉冲信号中、前导码的后段不存在与MIMO系统对应的控制信号,则判定为所接收的脉冲信号为对象系统中的脉冲信号。其结果,对配置在所接收的脉冲信号中的数据执行接收处理。另一方面,如果对象接收装置54所接收的脉冲信号中、前导码的后段存在与MIMO系统对应的控制信号,则判定为所接收的脉冲信号为MIMO系统的脉冲信号。其结果,对象接收装置54对紧接着与MIMO系统对应的控制信号的MIMO系统的数据停止接收处理。
图4(a)~(b)表示脉冲格式的结构。图4(a)为对象系统的脉冲格式,相当于IEEE802.11a标准的通话信道的脉冲格式。图中的“对象STS(短训练序列)”和“对象LTS(长训练序列)”相当于前导码。它们在IEEE802.11a标准中称作“STS”以及“LTS”,但在此为了表示与对象系统对应的情况,而如图所示。
“对象信令”为用于对象系统的信令,相当于控制信号。“对象数据”为用于对象系统的数据。“对象STS”、“对象LTS”、“对象信令”、“对象数据”分别与OFDM调制方式对应。另外,IEEE802.11a标准中,傅立叶变换的大小为64(以下将一个FFT(快速傅立叶变换)的点称作“FFT点”),保护间隔的FFT点数为16。OFDM调制方式中,一般将傅立叶变换的大小和保护间隔的FFT点数的总计作为一个单位。在本实施例中将该一个单位设为OFDM符号。因此,OFDM符号相当于80FFT点。
在此,“对象LTS”和“对象信令”分别具有“2OFDM符号”的长度,“数据”为任意的长度。此外,“对象STS”的整个长度为“2OFDM符号”,但由于“16FFT点”的信号被重复10次,因此其结构与“对象LTS”等不同。在此,“对象STS”和“对象LTS”等前导码是在对象接收装置54中为了执行AGC的设定、定时同步、载波再生等而被发送的已知信号。以上的脉冲信号相当于对象系统的一个信道。
图4(b)为MIMO系统的脉冲格式。在此,MIMO系统中使用于发送的天线数为“2”,它相当于图3的第一发送用天线14a和第二发送用天线14b。图4(b)中上段相当于从第一发送用天线14a发送的脉冲信号,下段相当于从第二发送用天线14b发送的脉冲信号。上段的脉冲信号从开头开始配置了“对象STS”、“对象LTS”、“对象信令”,这些与对象系统的情况相同。在其后段配置有“MIMO信令”,但“MIMO信令”为MIMO系统的控制信号。此外,“MIMO信令”具有与对象系统对应的信道的形式、即为了进行发送而使用一个天线的信道的形式。
还有,在“MIMO信令”的后段,对第一发送用天线14a配置“第一MIMO-STS”、“第一MIMO-LTS”、“第一MIMO-数据”分别作为与MIMO系统对应的STS、LTS、数据。另一方面,对第二发送用天线14b配置“第二MIMO-STS”、“第二MIMO-LTS”、“第二MIMO-数据”分别作为与MIMO系统对应的STS、LTS、数据。
以上的脉冲信号,在MIMO系统中相当于进行了空间分割的两个信道。此外,在“第一MIMO-STS”等中所包括的信号由给定信号的模式被规定。此外,在图4(b)中,虽然对与两个发送用天线14对应的脉冲信号且相当于两个信道的脉冲信号进行了说明,但MIMO系统并不限于两个信道,也可设定两个以上的信道。
图5表示MIMO发送装置10的结构。MIMO发送装置10包括数据分离部20、总称为调制部22的第一调制部22a、第二调制部22b、第N调制部22n、总称为无线部24的第一无线部24a、第二无线部24b、第N无线部24n、控制部26、第N发送用天线14n。此外,第一调制部22a包括纠错部28、交织部30、前导码添加部32、IFFT部34、GI部36、正交调制部38,第一无线部24a包括频率变换部40、放大部42。
数据分离部20将应发送的数据分离为天线数。纠错部28对数据进行用于纠错的编码。在此,设为进行卷积编码,其编码率从预先规定的值中选择。交织部30对已进行卷积编码的数据进行交织。前导码添加部32在脉冲信号的开头添加“对象STS”以及“对象LTS”。还添加“第一MIMO-STS”、“第一MIMO-LTS”。因此,前导码添加部32存储“对象STS”、“第一MIMO-STS”。
IFFT部34以FFT点单位进行IFFT(快速傅立叶逆变换),将使用多个子载波的频域的信号变换到时域。GI部36对时域的数据添加保护间隔。正交调制部38进行正交调制。频率变换部40将正交调制的信号频率变换为无线频率的信号。放大部42为放大无线频率的信号的功率放大器。最终从多个发送用天线14发送图4(b)所示的格式的脉冲信号。控制部26对MIMO发送装置10的定时等进行控制。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将发送用天线14的定向性设为无定向性,MIMO发送装置10不进行自适应阵列信号处理。另外,在以上的结构中,纠错部28和交织部30也可设置在数据分离部20的前段。此时,在纠错部28中被编码,在交织部30中被交织的信号在数据分离部20中被分离。还有,图3的对象发送装置50具备第一调制部22a和第一无线部24a。
图6表示对象接收装置54的结构。对象接收装置54包括无线部60、基带处理部62、控制部64、指示部74。此外,基带处理部62包括正交检波部66、FFT部68、解调部70和判定部72。
无线部60进行从无线频率的接收信号到基带的接收信号的频率变换处理、放大处理、AD转换处理等。在此,由于假定按照IEEE.802.11a标准的无线LAN作为通信系统100,因此无线频率为5GHz频带。在此,对象发送装置50接收对象系统的脉冲信号或MIMO系统的脉冲信号。然而,在任何情况下,也接收配置在一个信道中的对象STS和对象LTS。
正交检波部66对在无线部60中变换为基带的接收信号进行正交检波。另外,被正交检波的信号包括同相成分和正交成分,因此它们一般通过两信号线来表示,但在此为了使说明清楚,由一个信号线来表示。以下也相同。FFT部68对在正交检波部66中被正交检波的接收信号执行FFT,从时域的信号变换到频域的信号。此外,FFT部68也执行保护间隔的除去。对对象系统的脉冲信号或MIMO系统的脉冲信号的双方,解调部70基于对象LTS两方推定无线传送路径,基于所推定的无线传送路径对后段的对象信令等进行解调。此外,解调部70执行解交织、解码处理。另外,对象STS为了执行未图示的AGC的设定或定时同步而加以使用,但与此相对也可使用以往的技术,因此在此省略说明。
判定部72判定具有与对象系统对应的信道的形式的MIMO信令是否配置在对象LTS和对象信令的后段。在此,判定利用对象数据和MIMO信令的信号点的配置的不同。即配置在与对象系统对应的信道的对象数据和MIMO信令按照信号点的配置不同的方式预先规定。
图7(a)~(d)表示图4(a)~(b)的脉冲格式中所包括的信号的星座。图7(a)表示对MIMO信令的星座。如图所示,MIMO信令的调制方式与BPSK对应,还有该信号点规定为正交成分为“+1”或“-1”。即规定为同相成分为“0”。图7(b)表示对对象数据的星座。如图所示,对对象数据的星座也与BPSK对应,但规定为同相成分为“+1”或“-1”,正交成分为“0”。
因此,就MIMO信令和对象数据而言,对信号点的同相成分和正交成对的值不同,通过检测出它们的不同,能够判别MIMO信令和对象数据。另外,就对象数据而言,适当切换调制方式,除了BPSK之外,还有使用QPSK、16QAM、64QAM的情况。图7(c)表示对对象数据的星座且调制方式为QPSK的情况。此外,图7(d)表示对对象数据的星座且调制方式为16QAM的情况。与调制方式为BPSK的情况相同,基于对信号点的同相成分和正交成分的值可判别对象数据和MIMO信令。
回到图6。如上所述,如果对象LTS和对象信令的后段的位置上的信号点的配置与MIMO信令的信号点的配置对应,则判定部72判定为MIMO信令配置在所接收的脉冲信号中。在判定部72中判定为没有配置MIMO信令的情况下,解调部70继续进行解调,因此解调部70对配置在对象LTS和对象信令的后段的对象数据信号进行解调。即在该情况下,判定为接收了与对象系统对应的脉冲信号,对象接收装置54如通常那样接收与对象系统对应的脉冲信号。
在判定部72中判定为配置有MIMO信令的情况下,指示部74对配置在MIMO信令的后段的MIMO-STS、MIMO-LTS、MIMO-数据等,停止进行基带处理部62的动作。即在该情况下,对象接收装置54判定为接收了与MIMO系统对应的脉冲信号,并停止对与MIMO系统对应的脉冲信号的接收处理。此时,指示部74从MIMO信令中提取分别配置在与MIMO系统对应的多个信道中的第一MIMO-数据等的长度,经过与所提取的第一MIMO-数据等的长度相应的期间,使基带处理部62的动作停止。控制部64对对象接收装置54的定时等进行控制。
该结构,从硬件上来说能由任意的计算机的CPU、存储器、其他的LSI实现,从软件上来说通过加载在存储器中的程序等来实现,但在此描述了通过它们的结合来实现的功能模块。因此,这些功能模块能够只通过硬件、只通过软件或它们的组合的各种形式来实现,这一点本技术人员应理解。
图8为表示判定部72的结构的图。判定部72包括I成分处理部80、Q成分处理部82、决定部84、条件保持部86。
I成分处理部80对所解调的信号的同相成分的振幅进行特定。此时,I成分处理部80也可实施平均等统计处理。另一方面,Q成分处理部82对所解调的信号的正交成分的振幅进行特定。此时,Q成分处理部82也可实施平均等的统计处理。
条件保持部86对用于判定信号点与MIMO信令对应的情况的信号点的条件进行保持。如图7(a)所示,在发送侧与MIMO信令对应的信号点不具有同相成分,因此条件保持部86规定为同相成分的绝对值小于给定的阈值的情况、与MIMO信令对应。在此,阈值规定为考虑了噪声的值,设定为绝对值小于图7(b)的同相成分的信号点“+1”或“-1”。此外,条件保持部86也可保持还使用了正交成分的规定。也可规定为,对同相成分的值除以正交成分的值的结果比给定的阈值小的情况、与MIMO信令对应。
决定部84从I成分处理部80和Q成分处理部82分别输入已解调的信号的同相成分的值和正交成分的值,基于从条件保持部86输入的条件判定所输入的信号是否为与MIMO信令对应的信号点。决定部84也可根据对所解调的信号的一组同相成分的值和正交成分的值进行判定,也可根据与一个符号对应的多个子载波的信号的同相成分的值和正交成分的值进行判定。在判定为所接收的信号的信号点为与MIMO信令对应的信号点的情况下,判定部72向指示部74输出判定的结果。
对具有以上结构的对象接收装置54的动作进行说明。图9为表示对象接收装置54的接收动作的步骤的流程图。如果对象接收装置54接收对象STS和对象LTS(S10是),则判定部72确认在对象信令的后段的信号点的配置(S12)。如果信号点的配置与MIMO信令的信号点的配置对应(S14是),则指示部74从MIMO信令取得数据长度(S16)。还有根据所取得的数据长度决定停止期间(S18),指示部74使基带处理部62的动作停止(S20)。另一方面,如果信号点的配置与MIMO信令的信号点的配置不对应(S14否),则解调部70对对象数据进行解调(S22)。另外,如果对象接收装置54没有接收对象STS和对象LTS(S10否),则结束处理。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由于MIMO系统的MIMO信令具有与对象系统对应的信道的形式,因此对象接收装置能够检测出MIMO信令,在检测出的情况下停止接收的动作,因此能够抑制消耗功率的增加。此外,MIMO信令配置在脉冲信号的中途而不是脉冲信号的后方,因此对象接收装置即使不接收脉冲信号的几乎全体,也能判别与脉冲信号对应的通信系统。此外,不接收对MIMO系统的脉冲信号,而能接收对对象系统的脉冲信号。此外,由于不接收对MIMO系统的脉冲信号,因此能够减小来自MIMO系统的影响。
此外,由于抑制了消耗功率的增加,因此即使在对象接收装置进行电池驱动的情况下,也能防止电池的大型化。此外,由于抑制消耗功率的增加,因此即使在对象接收装置进行电池驱动的情况下,也能增加电池的驱动期间。此外,能够使对象接收装置小型化。此外,通过信号点的配置的不同,能够判定有无MIMO信令的配置。此外,由于利用信号点的配置的不同,因此能够较早地执行判定。此外,根据MIMO系统的MIMO-数据的长度,能够调节停止动作的期间,因此能够对接着到来的脉冲信号执行通常的接收处理。
(实施例2)
本发明的实施例2,与实施例1相同,涉及接收装置,该接收装置为,从与对象系统对应的发送装置和与MIMO系统对应的发送装置接收脉冲信号,在脉冲信号与对象系统对应的情况下继续接收脉冲信号,在脉冲信号与MIMO系统对应的情况下,停止接收脉冲信号。然而,实施例2在以下两点与实施例1不同。
第一点为,对MIMO系统的脉冲信号的格式不同,在发送“对象STS”等的期间,没有发送“对象STS”等的天线也发送“对象STS”等。然而,不是直接发送“对象STS”,而是在“对象STS”的内部,周期性地使信号的定时偏移之后进行发送。例如,将对给定FFT点的信号往后偏移两点后,使配置在最后的两点的信号配置在开头。
第二点为,在接收装置中判定方法不同,该判定方法是判定所接收的脉冲信号与对象系统对应还是与MIMO系统对应的判定方法。接收装置预先存储对象STS或对象LTS的信号模式,并执行与所接收的脉冲信号的相关处理。如果所接收的脉冲信号与对象系统对应,则进行相关处理后的结果中的多个峰值(peak)的间隔相当于无线传送路径中的多个到来波的时间差。另一方面,如果所接收脉冲信号与MIMO系统对应,则进行相关处理后的结果中的多个峰值的间隔相当于上述的预先偏移的信号的定时之差。在此,如果预先规定为使信号的定时大于无线传送路径的多个到来波间的时间差,则根据相关处理的结果能够判定所接收的脉冲信号是否与对象系统或MIMO系统对应。
图10表示实施例2相关的脉冲格式的结构。图10表示MIMO系统的脉冲格式,但对象系统的脉冲格式与图4(a)相同,因此省略说明。图10与图4(b)相同,将在MIMO系统的发送中所使用的天线的数目作为“2”,在上段表示从第一发送用天线14a发送的脉冲信号,在下段中表示从第二发送用天线14b发送的脉冲信号。上段的脉冲信号与图4(b)的上段的脉冲信号相同,因此省略说明。另一方面,下段的脉冲信号中“第二MIMO-STS”、“第二MIMO-LTS”、“第二MIMO-数据”与图4(b)的下段的脉冲信号相同。
按照分别与从第一发送用天线14a发送的“对象STS”、“对象LTS”、“对象信令”、“MIMO信令”对应的方式,在从第二发送用天线14b发送的脉冲信号中配置有“对象STS+CDD”、“对象LTS+CDD”、“对象信令+CDD”、“MIMO信令+CDD”。在此,所谓“对象STS+CCD”相当于在内部包括的信号的模式与在“对象STS”中所包括的信号的模式相同,但信号的配置位置不同的情况。在此,“对象STS”由160FFT点构成。
例如,具有“对象STS”的开头的FFT点的信号配置在“对象STS+CCD”的第8个FFT点中的关系。还有,满足“对象STS”的最后的8个的FFT点的信号配置在从“对象STS+CCD”的开头开始的8个FFT点中的关系。由此,使信号的定时偏移而配置。以下,将“对象STS”和“对象STS+CDD”之间这样的使定时偏移的信号的关系简称为“关系”。
在IEEE802.11a的标准中,一个FFT点的间隔规定为50nsec。在此,将信号的定时的偏移量作为8FFT点。其结果规定“对象STS”和“对象STS+CDD”的定时的误差为400nsec。另外,对于“对象LTS+CDD”、“对象信令+CDD”、“MIMO信令+CDD”而言也相同。即可以说MIMO系统的“对象STS+CDD”等与对象系统中的“对象STS”具有给定关系。
图11表示实施例2相关的对象接收装置54的结构。对象接收装置54包括接收用天线56、无线部60、基带处理部62、控制部64、指示部74。此外,基带处理部62包括正交检波部66、FFT部68、解调部70、检测部88。还有检测部88包括相关处理部90、模式保持部92、峰值检测部94、决定部96、阈值保持部98。对这些构成要素中执行与图6的对象接收装置54相同的动作的要素相关的说明将省略。
无线部60从对象系统的对象发送装置50接收配置在信道中的对象STS或对象LTS。此外,无线部60从MIMO系统的MIMO发送装置10还接收与对象系统中的对象STS或对象LTS具有给定关系且分别配置在多个信道中的对象STS+CDD、对象LTS+CDD。另外,对象发送装置50和MIMO发送装置10如图3所示。
模式保持部92存储有作为已知信号的对象STS和对象LTS的信号模式。即模式保持部92通过时域表现对象STS,存储相当于其中的16FFT点的信号,通过时域表现对象LTS,存储相当于其中的64FFT点的信号。另外,模式保持部92也可存储对象STS和对象LTS中任一方的信号的模式。此时,在后述的相关处理部90、峰值检测部94、决定部96中进行只使用了对象STS和对象LTS中的任一方的处理。
相关处理部90,对来自正交检波部66的正交检波的脉冲信号和存储在模式保持部92中的对象STS和对象LTS进行相关处理。相关处理部90具有匹配滤波器的结构,保持存储在模式保持部92中的对象STS和对象LTS作为滤波器的抽头系数。此外,相关处理部90将被正交检波的脉冲信号输入到匹配滤波器中。通过这种处理,得到相关处理的结果作为相对时间的相关值。还有,如果所输入的脉冲信号和抽头系数的值的关系紧密,则相关值变大。由此,相关处理部90通过所接收的对象STS或对象LTS和预先存储的对象STS或对象LTS导出所接收的对象STS或对象LTS中所包括的多个信号波成分的关系作为相关值。
峰值检测部94,从相关处理部90中的相关处理的结果中检测出至少两个相关值的峰值。例如,峰值检测部94在与对象STS对应的2OFDM符号的区域中检测出至少两个峰值。在此,在所输入的脉冲信号为对象系统中的脉冲信号的情况下,该脉冲信号使用一个信道。因此,在相关处理结果中,在无线传送路径中的存在延迟波的定时中出现峰值。在IEEE802.11a中所假设的无线传送路径中,假设延迟波比超前波大约延迟数十纳秒后到达。由此,上述的“关系”也通过无线传送路径产生。
另一方面,所输入的脉冲信号为MIMO系统的脉冲信号的情况下,分配在多个信道中的多个脉冲信号被合成而加以接收。还有,如图10所示,配置在一个脉冲信号中的对象STS被接收时,对象STS+CDD也被接收。如上所述,对象STS和对象STS+CDD具有信号的定时偏移的关系。例如如果信号的定时的偏移量为8FFT点,则在相关处理的结果中,在远离大约8FFT点的位置上检测出两个峰值。在此,8FFT点相当于400nsec,因此上述的无线传送路径中的延迟波的影响变为误差程度。
阈值保持部98保持阈值,该阈值应与在峰值检测部94中检测出的至少两个峰值进行比较。在上述例子中,将阈值设定为300nsec。由此,根据与MIMO系统的对象STS或对象LTS中的关系对应的值规定阈值。
决定部96将所检测出的至少两个峰值、即所输入的脉冲信号中的关系与阈值进行比较,来决定所输入的脉冲信号与对象系统对应还是与MIMO系统对应。即如果检测出的至少两个峰值比阈值小,则设为所输入的脉冲信号中的多个信号波成分间的关系与MIMO系统中的对象STS或对象LTS的关系不对应。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决定为所接收的脉冲信号与对象系统对应。这种情况下,解调部70对作为配置在对象LTS和对象信令的后段的对象数据且配置在与对象系统对应的信道的对象数据进行解调。
另一方面,如果所检测出的至少两个峰值在阈值以上,则决定部96设为所输入的脉冲信号中的多个信号波成分间的关系与MIMO系统中的对象STS或对象LTS中的关系对应。因此,这种情况下,决定为所接收的脉冲信号与MIMO系统对应。这种情况下,指示部74对配置在对象STS或对象LTS的后段且分别配置在与MIMO系统对应的多个信道中的第一MIMO-数据和第二MIMO-数据,停止基带处理部62的动作。
将对具有以上的结构的对象接收装置54的动作进行说明。图12为表示对象接收装置54的接收动作的步骤的流程图。如果对象接收装置54接收对象STS和对象LTS(S50是),则相关处理部90执行相关处理(S52)。峰值检测部94至少检测出两个峰值(S54)。如果决定部96的比较结果峰值的间隔在阈值以上(S56是),则指示部74从MIMO信令取得数据长度(S58)。进一步根据所取得的数据长度决定停止期间(S60),指示部74使基带处理部62的动作停止(S62)。另一方面,如果决定部96的比较结果峰值的间隔不是阈值以上(S56否),则解调部70对对象数据进行解调(S64)。另外,如果对象接收装置54没有接收对象STS和对象LTS(S50否),则结束处理。
通过本发明的实施例,由于MIMO系统的多个对象STS间的关系或对象LTS间的关系与所接收对象系统中的对象STS或对象LTS中所包括的多个信号波成分的关系不同,因此接收装置根据所接收的信号中所包括的多个信号波成分的关系,能够检测出MIMO系统中的脉冲信号。此外,由于在检测出的情况下停止接收的动作,因此能够抑制消耗功率的增加。此外,在脉冲信号的开头部分,能够判定为MIMO系统的脉冲信号,因此能在脉冲信号的剩余部分中停止动作。此外,因而降低消耗功率的效果增大。此外,从多个发送天线发送的对象STS等使信号的定时互相偏移,因此能够减小从多个发送天线发送的信号间的相关。此外,基于相关处理,能够检测出MIMO系统中的脉冲信号。
(实施例3)
本发明的实施例3与上述的实施例相同,涉及接收装置,该接收装置,从与对象系统对应的发送装置和与MIMO系统对应的发送装置接收脉冲信号,在脉冲信号与对象系统对应的情况下,继续接收脉冲信号,在脉冲信号与MIMO系统对应的情况下,停止接收脉冲信号。为了判定所接收的脉冲信号与对象系统对应还是与MIMO系统对应,接收装置利用导频信号。对在对象系统中所使用的多个子载波中的给定子载波,分配给导频信号。
导频信号为已知的信号且在接收装置中推定无线传送路径时参照的信号。即使在MIMO系统中,也对相当于与对象系统中得到导频信号的分配的子载波相同频率的子载波分配导频信号(以下将对象系统的导频信号称作“对象导频信号”,将MIMO系统的导频信号称作“MIMO导频信号”)。也可规定为对象导频信号和MIMO导频信号具有相同的信号点配置。但是,也可规定为相当于同一频率的对象导频信号的信号点和MIMO导频信号的信号点具有不同相位例如反相。接收装置从所接收的脉冲信号中提取脉冲信号,按照所提取的导频信号的相位判定所接收的导频信号与对象系统对应还是与MIMO系统对应。即,通过利用导频信号的相位,执行判定。
实施例3相关的对象接收装置54的结构具有与图6相同的类型。在实施例3的判定部72中,与实施例1相同,判定在对象信令的后段配置了对象数据还是配置了MIMO信令。但是,在实施例3中,对象数据中的信号点配置和MIMO信令中的信号点配置之间的关系与实施例1的情况不同。输入到对象接收装置54的信号具有以下的形式。
如图1所示,对象数据和MIMO信令被规定为使用多个子载波。此外,使用从子载波编号“-26”到“26”的53个子载波。其中,对使用于对象数据中的多个子载波和使用于MIMO信令中的多个子载波中的互相对应的子载波,分配给导频信号。在IEEE802.11a的标准化规范中,对子载波编号“-21”、“-7”、“7”、“21”分配了导频信号。即,使用多个导频信号。
还有,对象导频信号的信号点和MIMO导频信号的信号点具有相同的信号点配置。相同的信号点配置如图7(b)所示,可规定为与BPSK对应,且同相成分为“1”或“-1”。此外,对象导频信号中的信号点和MIMO导频信号中的信号点,可规定为在相同的子载波中具有互相不同的相位。例如在子载波编号“-21”中,对象导频信号具有“1”的值,MIMO导频信号具有“-1”的值。如果这种关系通过图7(b)的相位表示,则对象导频信号具有相位“0”的值,MIMO导频信号具有相位“π”的值。
即与相同的子载波对应的对象导频信号的相位和MIMO导频信号的相位具有反相的关系。如果顺次排列从子载波编号“-26”到“26”,则对象导频信号的值如下所示。在此“0”相当于未分配导频信号的情况。
(式1)
P-26、26={0,0,0,0,0,1,0,0,0,0,0,0,0,0,0,0,0,0,0,1,0,0,0,0,0,0,0,0,0,0,0,0,0,1,0,0,0,0,0,0,0,0,0,0,0,0,0,-1,0,0,0,0,0}
另一方面,同样MIMO导频信号的值如下所示。
(式2)
P’-26、26={0,0,0,0,0,-1,0,0,0,0,0,0,0,0,0,0,0,0,0,-1,0,0,0,0,0,0,0,0,0,0,0,0,0,-1,0,0,0,0,0,0,0,0,0,0,0,0,0,1,0,0,0,0,0}
图13表示实施例3相关的判定部72的结构。判定部72包括导频信号提取部110、判定部112、决定部84和条件保持部86。
导频信号提取部110输入由解调部70解调的信号。所解调的信号以FFT点为单位按照子载波编号的顺序输入到导频信号提取部110中。即输入与子载波编号“-26”对应的信号,最后输入与子载波编号“26”对应的信号。还有,接着输入与下一个OFDM符号的子载波编号“-26”对应的信号。导频信号提取部110从所输入的信号中提取导频信号。即,相当于提取与子载波编号“-21”、“-7”、“7”、“21”对应的信号。
判定部112判定在导频信号提取部110中提取出的导频信号。所提取的导频信号本来具有如图7(b)所示的信号点。由于无线传送路径的影响,所提取的导频信号一般从如图7(b)所示的信号点偏移。但是,通过解调部70的解调处理,信号点的偏移某种程度上变小。判定部112规定正交轴为阈值,如果所提取的导频信号被包括在第一象限或第四象限中,则判定为“1”。另一方面,如果所提取的导频信号被包括在第二象限或第三象限,则判定为“-1”。因此,如果所提取的导频信号为对象导频信号,则理想的情况下,从子载波编号之前依次判定为“1”、“1”、“1”、“-1”。
条件保持部86保持对于MIMO导频信号的值作为对于判定部112中所判定的导频信号的基准。即,条件保持部86从子载波编号之前依次保持“-1”、“-1”、“-1”、“1”的值。
决定部84对判定部112中所判定的导频信号和条件保持部86中所保持的条件进行比较,判定判定部112中所判定的导频信号是否为MIMO导频信号。即,判定在判定部112中所提取的导频信号的信号点的相位是否与MIMO导频信号的信号点的相位对应。例如,如果在判定部112中判定的导频信号的值为“-1”、“-1”、“-1”、“1”,则判定为在判定部112中所判定的导频信号为MIMO导频信号。
此外,如果判定部112中所判定的导频信号的值为“1”、“1”、“1”、“-1”,则判定为判定部112中所判定的导频信号不是MIMO导频信号。另一方面,4个信号中只有一部分与条件一致的情况下,也可按照一致的数目进行判定。例如在4个中的三个一致的情况下,判定为判定部12中所判定的导频信号为MIMO导频信号。还有,决定部84也可使用多个OFDM符号中的导频信号,执行以上的决定。
图14为表示判定部72中的判定步骤的流程图。该流程图相当于图9的步骤12和步骤14。导频信号提取部110提取导频信号(S80)。判定部112判定导频信号(S82)。如果所判定的导频信号与MIMO导频信号的相位对应(S84是),则决定部84判定为配置有MIMO信令(S86)。另一方面,如果所判定的导频信号与MIMO导频信号的相位不对应(S84否),则决定部84判定为配置有对象数据(S86)。
表示以上所说明的实施例3的变形例。在变形例中,多个子载波中利用导频信号以外的子载波中的信号点配置。与上述相同,对象数据、MIMO信令被规定为使用多个子载波,并且对使用于对象数据中的多个子载波和使用于MIMO信令中的多个子载波中的互相对应的子载波,分配给导频信号。
但是,在变形例中,对象数据的导频信号以外的子载波(以下称作“对象载波”)中的信号点和MIMO信令的导频信号以外的子载波(以下称作“MIMO载波”)中的信号点被规定为具有不同的信号点配置。因此,对象载波和MIMO载波与子载波编号“-21”、“-7”、“7”、“21”以外的子载波对应。此外,对象载波的信号点配置与图7(b)对应,MIMO载波的信号点配置与图7(a)对应。即对象载波的信号点配置和MIMO载波的信号点配置具有互相正交的关系。
图15表示实施例3相关的其他判定部72的结构。判定部72包括导频信号除去部114、I成分处理部80、Q成分处理部82、决定部84和条件保持部86。
导频信号除去部114输入由解调部70解调的信号。所解调的信号以FFT点为单位按照子载波编号的顺序输入到导频信号除去部114中。即,输入与子载波编号“-26”对应的信号,最后输入与子载波编号“26”对应的信号。还有,接下来输入与下一个OFDM符号中的子载波编号“-26”对应的信号。导频信号除去部114从所输入的信号中提取导频信号以外的子载波。即,相当于提取与子载波编号“-21”、“-7”、“7”、“21”以外对应的子载波。
I成分处理部80、Q成分处理部82、决定部84进行与图8相同的动作。决定部84对导频信号以外的载波将同相成分的值和正交成分值分别与条件保持部86中的条件进行比较。此时,对多个载波中的同相成分的值和正交成分的值分别计算和,也可将同相成分的和和正交成分的和与条件保持部86中的条件进行比较。此外,决定部84对同相成分的值和正交成分的值进行比较,如果同相成分的值大,则判定为配置有对象数据,如果正交成分的值大,则判定为配置有MIMO信令。即,决定部84也可基于相对的值进行判定。在此,如果对象信令的后段的位置上的导频信号以外的载波中的信号点配置与MIMO载波中的信号点的信号点配置对应,则决定部84判定为配置有MIMO信令。即,变形例中,对与多个子载波中的导频信号以外的子载波对应的信号执行与实施例3相同的处理,判定是否配置有MIMO信令。
下面还表示实施例3的其他变形例。其他变形例相当于合成了以上所说明的实施例3和变形例的形式。与上述相同,如图1所示,对象数据和MIMO信令被规定为使用多个子载波,并且对使用于对象数据中的多个子载波和使用于MIMO信令中的多个子载波中的互相对应的子载波,分配给导频信号。还有,对象导频信号中的信号点和MIMO导频信号中的信号点被规定为具有相同的信号点配置并且在相同的子载波中具有互相不同的相位。此外,即对象载波的信号点配置和MIMO载波的信号点配置具有互相正交的关系。
图16表示与实施例3相关的另一其他判定部72的结构。判定部72为合成了图13的判定部72和图15的判定部72的结构,因此省略说明。另外,决定部84执行图13的决定部84中的判定和图15的决定部84中的判定,并根据它们的结果执行判定。在两个判定结果不一致的情况下,也可预先决定使用哪一方的判定结果。此外,决定部84也可使用两个判定结果中假设为正确的一方的判定结果。
例如设为,在基于导频信号的判定中、对所有的四个导频信号判定为配置有MIMO信令,在基于导频信号以外的信号的判定中对48个导频信号中36个导频信号判定为配置有对象数据。定义为,前者的判定的正确性为100%的概率,后者的判定的正确性为75%的概率。结果决定部84遵从前者的判定结果。即,对基于导频信号所进行的判定的比率和基于导频信号以外的子载波所进行的判定的比率进行比较,来选择比率高的判定的结果。
通过本发明的实施例,根据对象导频信号和MIMO导频信号之间的相位的不同能够判定MIMO信令的有无。此外,由于对象导频信号和MIMO导频信号的相位具有反相的关系,因此能够正确地判定两者的不同。此外,对象导频信号和MIMO导频信号的相位具有反相的关系,因此能够高速地判定两者的不同。此外,导频信号以外的信号点的配置也可任意,也可提高设计的自由度。
此外,根据对象载波和MIMO载波的信号点配置的不同,能够判定MIMO信令的有无。此外,导频信号以外的子载波数目较多,因此判定正确。此外,导频信号的信号点的配置也可任意,能够提高设计的自由度。此外,由于MIMO导频信号的信号点的配置也可与对象导频信号的信号点的配置相同,因此即使在对MIMO系统和对象系统规定相同的导频信号的情况也能适用。此外,能边使用对象导频信号与MIMO导频信号之间的相位不同、和对象载波与MIMO载波之间的信号点配置的不同,边判定MIMO信令的有无。此外,由于使用多个信号执行判定,因此判定正确。
以上,基于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该实施例为例示,在这些各构成要素或各处理程序的组合中可有各种变形例,此外这种变形例也在本发明的范围中,这点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1到3中,指示部74从MIMO信令提取分别配置在与MIMO系统对应的多个信道中的第一MIMO-数据等的长度。然而并不限于此,例如在MIMO信令的前段配置有对象信令,指示部74也可使用对象信令。即,指示部74从对象信令提取分别配置在与MIMO系统对应的多个信道中的MIMO-数据的长度,经过与所提取的MIMO-数据的长度相应的期间,使基带处理部62的动作停止。通过本变形例,能够在比MIMO信令早的定时提取第一MIMO-数据等的长度。即,只要知道停止基带处理部62的期间即可。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2中,决定部96基于所接收的信号中所包括的多个信号波成分的关系,决定所接收的信号是否为MIMO系统中的脉冲信号。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实施1所示,基于多个信号波成分间的关系,决定是否存在MIMO信令。此时,判定部72对所接收的对象STS或对象LTS中所包括的多个信号波成分的关系进行特定,基于所特定的关系和MIMO系统的对象STS或对象LTS中的关系,判定是否配置有MIMO信令。此时,如图10所示,配置有MIMO信令和MIMO信令+CDD。此外,峰值检测部94导出与关系对应的至少两个峰值,如果所导出的至少两个峰值的间隔在阈值以上,则判定配置有MIMO信令。通过本实施例,能够并用如上所述的基准和实施例1所示的基准作为用于判定MIMO信令的存在的基准。即,通过多个基准判定MIMO信令的存在,可提高判定的精度。也就是说,只要知道是否配置有MIMO信令即可。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1到3中,作为对象系统将基于IEEE802.11a标准的无线LAN为对象。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为其他通信系统。通过本实施例,能够对各种通信系统应用本发明。也即只要对象系统和MIMO系统具有能否适用MIMO的不同并且MIMO系统的控制信号具有对象系统的信道的形式即可。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判定部72判定MIMO信令是否包括在脉冲信号中。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对象信令中的一个比特可以表明其与对象系统对应还是与MIMO系统对应,判定部72检测出该比特,也可根据所检测出的比特判定对应的系统。通过本实施例,使处理变得简易。即只要知道脉冲信号所对应的系统即可。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1到3中,全部或一部分的任意的组合也有效。通过本变形例,可得到组合的效果。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通过本发明,即使在不对应的通信系统中的脉冲信号到来的情况下,也可抑制消耗功率的增加。

Claims (2)

1.一种用于发送OFDM信号的发送装置,具备:
产生器,用于产生具有第一脉冲格式的脉冲信号,在所述第一脉冲格式中,将第一非MIMO训练信号、第一非MIMO信号、MIMO信号、MIMO训练信号以及第一数据按该顺序进行布置;以及
发射机,用于发送由所述产生器产生的脉冲信号,其中,
携带第一导频信号的子载波与携带第二导频信号的子载波相同,所述第一导频信号通过频分复用按所述产生器产生的所述脉冲信号的所述第一脉冲格式包括在所述第一数据中,所述第二导频信号通过频分复用按第二脉冲格式包括在第二数据中,在所述第二脉冲格式中,第二非MIMO训练信号、第二非MIMO信号以及第二数据按该顺序进行布置,
所述第一导频信号的调制方式与所述第二导频信号的调制方式相同,
所述第一导频信号的模式不同于所述第二导频信号的模式,以及
所述发射机从多个天线发送所述脉冲信号,以使得从给定的一个天线发送的信号在定时上相对于从另一天线发送的信号周期性地偏移。
2.一种用于发送OFDM信号的发送方法,包括:
产生具有第一脉冲格式的脉冲信号,在所述第一脉冲格式中,将第一非MIMO训练信号、第一非MIMO信号、MIMO信号、MIMO训练信号以及第一数据按该顺序进行布置;以及
发送所述脉冲信号,其中,
携带第一导频信号的子载波与携带第二导频信号的子载波相同,所述第一导频信号通过频分复用按所述第一脉冲格式包括在所述第一数据中,所述第二导频信号通过频分复用按第二脉冲格式包括在第二数据中,在所述第二脉冲格式中,第二非MIMO训练信号、第二非MIMO信号以及第二数据按该顺序进行布置,
所述第一导频信号的调制方式与所述第二导频信号的调制方式相同,
所述第一导频信号的模式不同于所述第二导频信号的模式,以及
所述发送从多个天线发送所述脉冲信号,以使得从给定的一个天线发送的信号在定时上相对于从另一天线发送的信号周期性地偏移。
CN201210350744.7A 2004-09-10 2005-09-05 接收方法、装置及利用它们的通信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9168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263915 2004-09-10
JP2004-263915 2004-09-10
JP2004293029A JP3754441B1 (ja) 2004-09-10 2004-10-05 受信方法ならびに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利用した通信システム
JP2004-293029 2004-10-05
CN200580030234XA CN101015155B (zh) 2004-09-10 2005-09-05 接收方法、装置及利用它们的通信系统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580030234XA Division CN101015155B (zh) 2004-09-10 2005-09-05 接收方法、装置及利用它们的通信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16801A CN102916801A (zh) 2013-02-06
CN102916801B true CN102916801B (zh) 2015-11-11

Family

ID=3603391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580030234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15155B (zh) 2004-09-10 2005-09-05 接收方法、装置及利用它们的通信系统
CN201210350744.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916801B (zh) 2004-09-10 2005-09-05 接收方法、装置及利用它们的通信系统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580030234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15155B (zh) 2004-09-10 2005-09-05 接收方法、装置及利用它们的通信系统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2) US8295400B2 (zh)
EP (1) EP1788743B1 (zh)
JP (1) JP3754441B1 (zh)
KR (1) KR100867852B1 (zh)
CN (2) CN101015155B (zh)
TW (2) TWI407712B (zh)
WO (1) WO200602803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256798A4 (en) 2000-11-30 2009-05-20 Panasonic Corp BIOSENSOR, MEASURING INSTRUMENT FOR BIOSENSOR, AND METHOD FOR MEASURING SUBSTRATE
US8396153B1 (en) * 2004-12-07 2013-03-12 Adaptix, Inc. Cooperative MIMO in multicell wireless networks
US7428268B2 (en) * 2004-12-07 2008-09-23 Adaptix, Inc. Cooperative MIMO in multicell wireless networks
US7609774B2 (en) * 2005-12-20 2009-10-2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Beamforming transceiver architecture with enhanced channel estimation and frequency offset estimation capabilities in high throughput WLAN systems
JP4816123B2 (ja) * 2006-02-17 2011-11-16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US8693592B2 (en) 2007-04-27 2014-04-08 Panasonic Corporation Receiving device and receiving method
WO2008136200A1 (ja) 2007-04-27 2008-11-13 Panasonic Corporation 信号判定装置及び信号判定方法
US8228809B1 (en) 2007-12-21 2012-07-24 Adaptix, Inc. Intelligent mode switching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US20100290449A1 (en) 2008-08-20 2010-11-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Preamble extensions
DE102010041368A1 (de) * 2010-09-24 2012-04-19 Robert Bosch Gmbh Verfahren und Teilnehmerstation zum optimierten Übertragen von Daten zwischen Teilnehmerstationen eines Bussystems
JP5712698B2 (ja) * 2011-03-11 2015-05-07 ソニー株式会社 信号処理装置、信号処理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EP2965454B1 (en) * 2013-03-07 2019-04-03 Sony Corporation Mimo receiving apparatus and mimo preprocessing apparatus
WO2014205720A1 (zh) * 2013-06-27 2014-12-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US10393727B2 (en) * 2015-09-18 2019-08-27 Sutter Instrument Company Digital patch-clamp amplifier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37861A (zh) * 1998-05-29 1999-12-08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具有低功耗的无线通信装置
EP0984595A1 (en) * 1998-09-03 2000-03-08 Sony International (Europe) GmbH Blind modulation detection
CN1325198A (zh) * 2000-05-22 2001-12-05 美国电报电话公司 多输入多输出正交频分多路复用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0038164T2 (de) * 1999-12-24 2009-05-28 Ntt Docomo Inc. Verfahren und gerät zur übertragung von burstsignalen in einem mobilen kommunikationssystem, nachrichtenverteilungsverfahren und nachrichtensteuerung
US6888809B1 (en) * 2000-01-13 2005-05-03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Space-time processing for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wireless systems
US6802035B2 (en) * 2000-09-19 2004-10-05 Intel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of dynamically optimizing a transmission mode of wirelessly transmitted information
US7548506B2 (en) * 2001-10-17 2009-06-16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System access and synchronization methods for MIMO OFDM communications systems and physical layer packet and preamble design
US7248559B2 (en) * 2001-10-17 2007-07-24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Scattered pilot pattern and channel estimation method for MIMO-OFDM systems
US6862271B2 (en) * 2002-02-26 2005-03-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systems with multiple transmission modes
US7224704B2 (en) * 2002-04-01 2007-05-29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Wireless network scheduling data frames including physical layer configuration
GB2388500A (en) * 2002-05-09 2003-11-12 Sony Uk Ltd Noise burst estimation and cancellation in OFDM carriers
US7095709B2 (en) * 2002-06-24 2006-08-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Diversity transmission modes for MIMO OFDM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8194770B2 (en) * 2002-08-27 2012-06-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ded MIMO systems with selective channel inversion applied per eigenmode
US20040062217A1 (en) * 2002-09-30 2004-04-01 Farrokh Abrishamkar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ilot estimation using an adaptive prediction error method with a kalman filter and a gauss-newton algorithm
US6896689B2 (en) * 2003-01-28 2005-05-24 Tewodros Gedebou Tissue expander, system and method
KR100552680B1 (ko) * 2003-02-17 2006-02-2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중 안테나 ofdm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papr 저감방법 및 이를 사용하는 다중 안테나 ofdm 통신 시스템
JP4259897B2 (ja) * 2003-03-25 2009-04-3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無線データ伝送システム及び無線データ送受信装置
US7916803B2 (en) * 2003-04-10 2011-03-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odified preamble structure for IEEE 802.11a extensions to allow for coexistence and interoperability between 802.11a devices and higher data rate, MIMO or otherwise extended devices
US7599332B2 (en) * 2004-04-05 2009-10-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Modified preamble structure for IEEE 802.11a extensions to allow for coexistence and interoperability between 802.11a devices and higher data rate, MIMO or otherwise extended devices
JP4477312B2 (ja) * 2003-06-09 2010-06-0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基地局、移動端末及びデータ伝送システム
JP4536435B2 (ja) * 2003-06-30 2010-09-0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送信方法及び送信装置
US7616698B2 (en) * 2003-11-04 2009-11-10 Atheros Communications, Inc. Multiple-input multiple output system and method
US7324605B2 (en) * 2004-01-12 2008-01-29 Intel Corporation High-throughput multicarrier communic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xchangin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US7474608B2 (en) * 2004-01-12 2009-01-06 Intel Corporation Method for signaling information by modifying modulation constellations
US7233773B2 (en) 2004-02-13 2007-06-19 Broadcom Corporation Configuring a MIMO communication
US8000223B2 (en) * 2004-04-12 2011-08-16 Broadcom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multi-antenna preambles for wireless networks preserving backward compatibility
EP1594259A1 (en) * 2004-05-07 2005-11-09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Extension of initiation messages to improve channel estimation
US8619907B2 (en) * 2004-06-10 2013-12-31 Agere Systems,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eamble training in a multiple antenna communication system
TWI265431B (en) * 2004-09-07 2006-11-01 Acer Inc Notebook computer with antenna array module
JP4589711B2 (ja) * 2004-12-14 2010-12-01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装置
US20060135072A1 (en) * 2004-12-17 2006-06-22 Assaf Kasher Apparatus and related methods to aid in system identification in a heterogeneous communication system environment
US7411995B2 (en) * 2004-12-17 2008-08-12 Intel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related methods to aid in system identification in a heterogeneous communication system environment
CN107819719B (zh) * 2004-12-23 2020-12-25 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 用于发送和接收数据以提供高速数据通信的设备及方法
US7693082B2 (en) * 2005-04-12 2010-04-06 Azimuth Systems, Inc. Latency measurement apparatus and method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37861A (zh) * 1998-05-29 1999-12-08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具有低功耗的无线通信装置
EP0984595A1 (en) * 1998-09-03 2000-03-08 Sony International (Europe) GmbH Blind modulation detection
CN1325198A (zh) * 2000-05-22 2001-12-05 美国电报电话公司 多输入多输出正交频分多路复用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Philips Partial Proposal to IEEE 802.11 TGn;Gegonya Otal等;《IEEE 802.11 TGn》;20040813;第1-56页 *
TGn Sync Proposal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Syed Aon Mujtaba等;《IEEE P802.11 Wireless LANs》;20040814;正文第79-82页、第93-96页、第101-108页,图30-31、38-40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496429B (zh) 2015-08-11
KR20070088607A (ko) 2007-08-29
TW200625852A (en) 2006-07-16
EP1788743B1 (en) 2014-04-30
CN101015155A (zh) 2007-08-08
EP1788743A4 (en) 2011-11-23
US20060056530A1 (en) 2006-03-16
WO2006028036A1 (ja) 2006-03-16
US20130034192A1 (en) 2013-02-07
US8295400B2 (en) 2012-10-23
JP2006109104A (ja) 2006-04-20
CN101015155B (zh) 2012-11-07
US8787496B2 (en) 2014-07-22
EP1788743A1 (en) 2007-05-23
JP3754441B1 (ja) 2006-03-15
TWI407712B (zh) 2013-09-01
CN102916801A (zh) 2013-02-06
KR100867852B1 (ko) 2008-11-07
TW201347451A (zh) 2013-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16801B (zh) 接收方法、装置及利用它们的通信系统
US7477633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varying the number of pilot tones in a multiple antenn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180069615A1 (en) Adap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and Methods
EP1642434B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backwards compatible communication in a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lower order receivers
CN101494528B (zh) 发射分集块传输系统的训练序列设计及其信道估计方法
KR100887006B1 (ko) 송신 방법 및 장치
US20040151145A1 (en) Channel estimation for an OFDM transceiver
US9385907B2 (en) Dual re-configurable logic devices for MIMO-OFDM communication systems
EP3457615A1 (e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ofdm multiple zone partitioning
US20060250943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roved efficiency in an extended multiple antenn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040151146A1 (en) Multi-branch OFDM transceiver
EP3713178B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iversity transmiss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8885753B2 (e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 data signal in a MIMO system
US7263147B2 (en) Low bit error rate antenna switch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20050007946A1 (en) Multi-carrier transmission
JP4583330B2 (ja) 送信方法および装置
JP4583254B2 (ja) 送信方法および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HELLA WIRELESS CORP.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ANYO ELECTRIC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41114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1114

Address after: Luxemburg Luxemburg recorded valfor Rui Street No. 50

Applicant after: Hella Wireless

Address before: Japan Osaka

Applicant before: Sanyo Electric Co.,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014

Address after: Room 3705, Daxin financial center, 248 Queen's Road East, Wanchai, Hong Kong, China

Patentee after: Zhonghe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L-1526 50 valfrey street, Luxembourg

Patentee before: Hella Wireless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