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96465B - 一种挤压筒的装配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挤压筒的装配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96465B
CN102896465B CN201210410806.9A CN201210410806A CN102896465B CN 102896465 B CN102896465 B CN 102896465B CN 201210410806 A CN201210410806 A CN 201210410806A CN 102896465 B CN102896465 B CN 10289646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sitioning convex
recipient
locating slot
sleeve
assembly meth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41080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96465A (zh
Inventor
裘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west Aluminum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outhwest Aluminum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west Aluminum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Southwest Aluminum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10410806.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896465B/zh
Publication of CN1028964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964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964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964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 Toy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挤压筒的装配方法,用于具有内筒和至少两层套筒的挤压筒的装配,该装配方法包括步骤:通过热胀冷缩的方法依次将套筒套设在内筒的外侧,通过相互配合的定位凸起和定位槽对齐相邻两个套筒上的测温孔,且相邻的两个套筒中,内径较小的套筒的端面上设置有定位凸起,内径较大的套筒的端面上设置有定位槽;去除定位凸起和定位槽,获得挤压筒。上述挤压筒的装配方法中,定位凸起和定位槽较易看到,装配人员只需将定位凸起和定位槽对准配合即可实现测温孔的对齐,较易实现测温孔的对齐,进而减小了相邻套筒上的测温孔没有对齐的几率,降低了对挤压筒正常使用的影响;同时也加快了挤压筒的装配,提高了挤压筒的装配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挤压筒的装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挤压筒装配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挤压筒的装配方法。
背景技术
挤压筒是挤压机设备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挤压筒是一种容纳锭坯,承受挤压杆传给锭坯的压力并同挤压杆一起限制锭坯,使锭坯承受压力后只能从挤压模孔挤出的挤压工具。
根据挤压模孔的截面形状,将挤压筒分为圆挤压筒和扁挤压筒。目前,挤压筒主要包括内筒和套设在内筒外侧的套筒,一般套筒可为一层也可为两层或者多层。内筒和套筒大多采用热装法装配(利用热胀冷缩),当套筒为两层时,内筒与内层套筒装配后再与外层套筒装配,内筒与套筒以及套筒与套筒过盈配合。挤压筒的装配方法具体如下:
先按设计好的过盈量分别加工和处理好内筒和各层套筒,将第一层套筒放入加热炉内加热到一定的温度使之膨胀,然后将内筒装入第一层套筒中;待冷却后,第一层套筒对内筒产生足够大的预紧压应力,把内筒紧紧箍住,使得第一层套筒和内筒成为一个整体;同样,将第二层套筒加热到一定的温度,把第一层套筒、内筒所组成的整体装入第二层套筒中,又获得了内筒、第一层套筒、第二层套筒组成的整体;依次装配套筒,直至装配完最后一层套筒,最终获得挤压筒。
由于工艺要求,挤压筒的套筒上均设置有测温孔,内筒上没有测温孔。当套筒为两层或者多层时,每层套筒上的测温孔需要对齐。目前,对齐测温孔的方法为:分别在套筒上找准位置用尖物划线,并做出明显的划线标识。装配时,将内层套筒水平吊起,慢慢放入加热的外层套筒中,待确认已完全装入热的外层套筒后,轻轻转动内层套筒使划线标识对齐,即实现了测温孔的对齐。
但是,上述测温孔的对齐方法中,由于划线标识较浅、不够清晰明了,再加上装配环境光线较暗,较难对准划线标识,较易导致相邻套筒上的测温孔没有对齐,影响挤压筒的正常使用。
另外,上述对齐测温孔的方法中,由于划线标识较浅、不够清晰明了,再加上装配环境光线较暗,较难找到划线标识,装配人员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寻找划线标识,使得挤压筒的装配效率较低。
另外,由于扁挤压筒的内腔呈扁圆状,因此需要保证挤压筒装配完后内筒的内腔保持水平。目前,也采用做划线标识来实现对内筒的定位,即在内筒和内层套筒上在相应的位置做出划线标识。但是,该方法同样存在上述问题,较难找到划线标识,也较难对准划线标识,使得挤压筒的装配效率较低;同时也较难保持内筒的内腔水平,影响挤压筒的正常使用。
综上所述,如何装配挤压筒,以减小相邻套筒上的测温孔没有对齐的几率,降低对挤压筒正常使用的影响,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挤压筒的装配方法,以减小相邻套筒上的测温孔没有对齐的几率,降低对挤压筒正常使用的影响。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挤压筒的装配方法,用于具有内筒和至少两层套筒的挤压筒的装配,该装配方法包括步骤:
1)通过热胀冷缩的方法依次将所述套筒套设在所述内筒的外侧,通过相互配合的定位凸起和定位槽对齐相邻的两个所述套筒上的测温孔,且相邻的两个所述套筒中,内径较小的所述套筒的端面上设置有所述定位凸起,内径较大的所述套筒的端面上设置有所述定位槽;
2)去除所述定位凸起和所述定位槽,获得挤压筒。
优选的,上述挤压筒的装配方法中,所述挤压筒为扁挤压筒;所述步骤1)还包括步骤:
通过相互配合的定位凸起和定位槽保持所述内筒的内腔水平;所述内筒的端面上设置有所述定位凸起,套设在所述内筒外侧的所述套筒的端面上设置有所述定位槽。
优选的,上述挤压筒的装配方法中,所述步骤1)还包括步骤:通过对齐划线标识对齐相邻的两个所述套筒上的测温孔;相邻的两个所述套筒的端面上均设置有能够对齐的所述划线标识。
优选的,上述挤压筒的装配方法中,所述定位凸起和所述定位槽通过点焊设置在所述套筒上。
优选的,上述挤压筒的装配方法中,所述定位凸起和所述定位槽分别为焊点凸起和焊点槽。
优选的,上述挤压筒的装配方法中,任意一个所述套筒上的所述定位凸起至少为两个,所述定位槽的数目与所述定位凸起的数目相对应。
优选的,上述挤压筒的装配方法中,所述定位凸起沿所述套筒的周向均匀分布。
优选的,上述挤压筒的装配方法中,所述定位凸起呈三棱柱状,所述三棱柱的棱角与所述定位槽相配合。
本发明提供的挤压筒的装配方法,通过相互配合的定位凸起和定位槽实现了相邻的两个套筒上的测温孔的对齐,与现有技术通过划线标识对齐相邻的两个套筒上的测温孔相比,定位凸起和定位槽较易看到,装配人员只需将定位凸起和定位槽对准配合即可实现测温孔的对齐,较易实现测温孔的对齐,很显然,减小了相邻套筒上的测温孔没有对齐的几率,降低了对挤压筒正常使用的影响。
同时,本发明提供的挤压筒的装配方法,通过相互配合的定位凸起和定位槽实现了相邻的两个套筒上的测温孔的对齐,由于定位凸起和定位槽较易看到,装配工无需再花费较多的时间去寻找,可以很直观的看到定位凸起和定位槽,从而加快了挤压筒的装配,提高了挤压筒的装配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挤压筒的装配方法中带有定位凸起和定位槽的挤压筒的俯视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挤压筒的装配方法中定位凸起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挤压筒的装配方法中定位槽的结构示意图。
上图1-4中:
内筒1、内套筒2、外套筒3、定位槽4、定位凸起5。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挤压筒的装配方法,减小了相邻套筒上的测温孔没有对齐的几率,降低了对挤压筒正常使用的影响。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挤压筒的装配方法,用于具有内筒和至少两层套筒的挤压筒的装配,该装配方法包括步骤:
S01:通过热胀冷缩的方法依次将套筒套设在内筒的外侧,通过相互配合的定位凸起和定位槽对齐相邻的两个套筒上的测温孔,且相邻的两个套筒中,内径较小的套筒的端面上设置有定位凸起,内径较大的套筒的端面上设置有定位槽;
在内径最小的套筒的端面上设置定位凸起,在内径最大的套筒的端面上设置定位槽,内径居中的套筒的端面上设置定位槽以及定位凸起,且用于相互套设的两个套筒上的定位凸起与定位槽相配合。用于相互套设的两个套筒中,内径较小的套筒上设置有定位凸起,内径较大的套筒上设置有与定位凸起相配合的定位槽。
先将内径最小的套筒放入加热炉内加热;加热达到预设时间后,将内筒放入加热后的套筒中;待内筒完全装入套筒后,转动内筒使定位凸起与定位槽对准配合;关闭加热炉,冷却套筒,获得由一层套筒和内筒组成的套筒组;按照上述方式,按照内径由小到大依次加热套筒,通过热胀冷缩的方法依次将套筒与内筒装配在一起。
S02:去除定位凸起和定位槽,获得挤压筒;
为了保证挤压筒能够与其他部件的连接,需要将位于套筒端面的定位凸起和定位槽去除,最终获得了挤压筒。这里是指去除所有的定位凸起和定位槽。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挤压筒的装配方法,通过相互配合的定位凸起和定位槽实现了相邻的两个套筒上的测温孔的对齐,与现有技术通过划线标识对齐相邻的两个套筒上的测温孔相比,定位凸起和定位槽较易看到,装配人员只需将定位凸起和定位槽对准配合即可实现测温孔的对齐,较易实现测温孔的对齐,很显然,减小了相邻套筒上的测温孔没有对齐的几率,降低了对挤压筒正常使用的影响。
同时,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挤压筒的装配方法,通过相互配合的定位凸起和定位槽实现了相邻的两个套筒上的测温孔的对齐,由于定位凸起和定位槽较易看到,装配工无需再花费较多的时间去寻找,可以很直观的看到定位凸起和定位槽,从而加快了挤压筒的装配,提高了挤压筒的装配效率。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挤压筒的装配方法中,将套筒设置有定位凸起和/或定位槽的端面朝上,即套筒设置有定位凸起和定位槽的一端朝向加热炉的底端,这样是为了保证相邻套筒之间的套设以及定位凸起与定位槽的对准配合,进而实现对测温孔的对齐。
当挤压筒为扁挤压筒时,由于扁挤压筒的内腔呈扁圆状,因此需要保证挤压筒装配完后内筒的内腔保持水平。优选的,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挤压筒的装配方法中,步骤S01还包括步骤:通过相互配合的定位凸起和定位槽保持内筒的内腔水平;内筒的端面上设置有定位凸起,套设在内筒外侧的套筒的端面上设置有定位槽。通过对准配合定位槽和定位凸起实现对内筒的定位,进而保证内筒的内腔保持水平。与现有技术对齐划线标识相比,很显然,较易找到定位凸起和定位槽,且较易将定位凸起和定位槽对准配合,进而较易保持内筒的内腔保持水平,降低了对挤压筒正常使用的影响;同时,较易找到定位凸起和定位槽,较易实现对准配合,提高了挤压筒的装配效率。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挤压筒的装配方法中,步骤S01还包括步骤:通过对齐划线标识对齐相邻的两个套筒上的测温孔;相邻的两个套筒的端面上均设置有能够对齐的划线标识。这样可对对齐测温孔采用双重标准,当定位凸起与定位槽对准配合后,再对准划线标识,进一步保证了测温孔的对齐,从而进一步减小了相邻套筒上的测温孔没有对齐的几率,进一步降低了对挤压筒正常使用的影响。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挤压筒的装配方法中,套筒的端面上设置有定位凸起和/或定位槽,其中,定位凸起和定位槽的设置方式有多种,可以制作相互配合的定位凸起和定位槽,然后通过点焊将定位凸起和定位槽固定在套筒的端面上。也可以直接在套筒的端面上点焊成定位凸起和定位槽,即定位凸起为焊点凸起,定位槽为点焊槽。当然,也可通过其他的方式设置定位凸起和定位槽,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定。内筒上的定位凸起和定位槽的设置也可采用上述方法。
为了便于对齐相邻套筒上的测温孔,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挤压筒的装配方法中,任意一个套筒上的定位凸起至少为两个,定位槽的数目与定位凸起的数目相对应。优选的,定位凸起沿套筒的周向均匀分布。本发明实施例对定位凸起的数目和分布情况不作具体的限定,只要能够实现测温孔的对齐即可。
优选的,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挤压筒的装配方法中,定位凸起呈三棱柱状,三棱柱的棱角与定位槽相配合,即定位凸起的横截面为三角形,三角形的顶角与定位槽相配合。为了便于实现定位凸起与定位槽的对准配合,优先选择,三棱柱相邻的两个侧面通过圆弧过渡,即三棱柱的棱角处为圆角,定位槽与该顶角配合出亦为圆角。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定位槽的开口处的顶角也为圆角。当然,定位凸起还可为其他形状,例如棒形,锥形等,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挤压筒的装配方法,对于定位凸起和定位槽的大小以及形状不作具体的限定,只要能够实现对准配合即可。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定位凸起和定位槽均凸出套筒和/或内筒的端面,为了便于定位槽的设置,先在套筒和/或内筒端面设置定位块,在定位块上设置定位槽。
由于通过热胀冷缩的方法依次将套筒套设在内筒的外侧,套筒的套设方法均相同,在此以具有两层套筒和内筒的挤压筒的装配方法为例,请参考附图1-4,将两层套筒分别定义为内套筒2和外套筒3,内套筒2的内径小于外套筒3的内径,该挤压筒的装配方法如下:
S11:将内套筒2放入加热炉内加热;
S12:加热达到预设时间后,将内筒1放入加热后的内套筒2中;
S13:待内筒1完全装入内套筒2后,转动内筒1使定位凸起5与定位槽4对准配合;
S14:关闭加热炉,冷却内套筒2,将内筒1与内套筒2装配在一起,形成套筒组;
S15:将外套筒3放入加热炉内加热;
S16:加热达到预设时间后,将套筒组放入加热后的外套筒3中;
S17:待套筒组完全装入外套筒3后,转动套筒组使定位凸起5与定位槽4对准配合;
内套筒2的端面上设置有定位凸起5,外套筒3的端面上设置有与定位凸起5相配合的定位槽4。
S18:关闭加热炉,冷却外套筒3,将套筒组与外套筒3装配在一起;
S19:去除定位凸起5和定位槽4,获得挤压筒。
步骤S19中,是指所有的定位凸起5和定位槽4。
当挤压筒为扁挤压筒时,如图1所示,内筒1的端面上设置有定位凸起5,与内筒1相邻的内套筒2上设置有与定位凸起5相配合的定位槽4。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挤压筒的装配方法中,定位凸起5的横截面为三角形,如图2-3所示,优先选择,定位凸起5的横截面为三角形时,顶角处为圆角,相应的,定位槽4与定位凸起5相配合,如图4所示。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8)

1.一种挤压筒的装配方法,用于具有内筒和至少两层套筒的挤压筒的装配,其特征在于,该装配方法包括步骤:
1)通过热胀冷缩的方法依次将所述套筒套设在所述内筒的外侧,通过相互配合的定位凸起和定位槽对齐相邻两个所述套筒上的测温孔,且相邻的两个所述套筒中,内径较小的所述套筒的端面上设置有所述定位凸起,内径较大的所述套筒的端面上设置有所述定位槽,所述定位凸起和所述定位槽均凸出所述套筒的端面;
2)去除所述定位凸起和所述定位槽,获得挤压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挤压筒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筒为扁挤压筒;所述步骤1)还包括步骤:
通过相互配合的定位凸起和定位槽保持所述内筒的内腔水平;所述内筒的端面上设置有所述定位凸起,套设在所述内筒外侧的所述套筒的端面上设置有所述定位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挤压筒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还包括步骤:通过对齐划线标识对齐相邻的两个所述套筒上的测温孔,相邻的两个所述套筒的端面上均设置有能够对齐的所述划线标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挤压筒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凸起和所述定位槽通过点焊设置在所述套筒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挤压筒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凸起和所述定位槽分别为焊点凸起和焊点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挤压筒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任意一个所述套筒上的所述定位凸起至少为两个,所述定位槽的数目与所述定位凸起的数目相对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挤压筒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凸起沿所述套筒的周向均匀分布。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挤压筒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凸起呈三棱柱状,所述三棱柱的棱角与所述定位槽相配合。
CN201210410806.9A 2012-10-24 2012-10-24 一种挤压筒的装配方法 Active CN10289646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410806.9A CN102896465B (zh) 2012-10-24 2012-10-24 一种挤压筒的装配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410806.9A CN102896465B (zh) 2012-10-24 2012-10-24 一种挤压筒的装配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96465A CN102896465A (zh) 2013-01-30
CN102896465B true CN102896465B (zh) 2016-02-17

Family

ID=475691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410806.9A Active CN102896465B (zh) 2012-10-24 2012-10-24 一种挤压筒的装配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89646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33702B (zh) * 2013-08-15 2016-01-20 中国兵器工业第五二研究所 液力挤压试验设备中超高压缸体制作方法
CN103934299B (zh) * 2014-05-05 2015-12-09 重庆大学 一种消除内筒应力集中的扁挤压筒及制造方法
CN104801930B (zh) * 2015-04-09 2017-02-01 济南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磨机衬套的加工工艺
JP2022523374A (ja) * 2019-02-20 2022-04-22 パラマウント・ダイ・カンパニー・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伸線監視システム
CN110549274B (zh) * 2019-09-29 2021-06-01 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直升机旋转盘轴承与固定盘安装定位工装及安装方法
CN110763352B (zh) * 2019-10-11 2020-11-13 上海五钢设备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挤压筒装配后测温孔对齐的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399391Y (zh) * 2009-01-19 2010-02-10 何杰贤 节水增压氧离子花洒
CN102463445A (zh) * 2010-11-10 2012-05-23 上海重型机器厂有限公司 铝挤压机挤压筒测温孔的加工方法及径向定位吊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417815C2 (de) * 1974-04-11 1982-07-08 Aluminium-Walzwerke Singen Gmbh, 7700 Singen Blockaufnehmer für Strangpressen
CN2850802Y (zh) * 2005-12-31 2006-12-27 洛阳轴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轴与法兰周向等分小孔快速精确对位热压装置
CN201300298Y (zh) * 2008-11-18 2009-09-02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凸轮轴信号轮压装工装
CN101549362B (zh) * 2009-05-08 2011-02-02 重庆大学 一种小尺寸镁合金棒管热挤压成型模具
CN101927275B (zh) * 2009-06-18 2012-05-23 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扁挤压筒的内套及扁挤压筒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399391Y (zh) * 2009-01-19 2010-02-10 何杰贤 节水增压氧离子花洒
CN102463445A (zh) * 2010-11-10 2012-05-23 上海重型机器厂有限公司 铝挤压机挤压筒测温孔的加工方法及径向定位吊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96465A (zh) 2013-0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96465B (zh) 一种挤压筒的装配方法
CN102798123A (zh) 一种红外线金属发热体及其制作方法
WO2014092397A1 (en) Heat exchang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4114010A (zh) 具有散热鳍片的均温板及其制法
JP2008260049A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7187697A (zh) 一种托盘
US20180010552A1 (en) Combustion chamber and method for the production of a combustion chamber
US20190203726A1 (en) Fan blade with improved structure
CN103940284A (zh) 换热器及其连接方法
CN104588964A (zh) 异种金属管材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5522351A (zh) 一种加长轴及其制造工艺方法
CN207214045U (zh) 一种红外金属发热体
CN105020266A (zh) 一种高载荷圆锥滚子轴承
IT201800008013A1 (it) Scambiatore di calore e relativo metodo di realizzazione
JP6242836B2 (ja) スタッド溶接方法
CN102878068A (zh) 耐磨环、切割环、制造切割环的方法和混凝土泵送设备
CN203330547U (zh)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其边板
JP6080746B2 (ja) プレート積層体
CN203395061U (zh) 离合器摩擦片
CN203872487U (zh) 具有散热鳍片的均温板
CN106078099B (zh) 一种对流盘及其加工方法
US20210270548A1 (en) Heat exchanger
CN109435363A (zh) 层叠复合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14669955B (zh) 一种预防管板结构焊接变形的方法
CN209873005U (zh) 一种钢包精炼炉水冷炉盖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