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93506A - Boost级联升压电路 - Google Patents

Boost级联升压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93506A
CN102893506A CN2011800095203A CN201180009520A CN102893506A CN 102893506 A CN102893506 A CN 102893506A CN 2011800095203 A CN2011800095203 A CN 2011800095203A CN 201180009520 A CN201180009520 A CN 201180009520A CN 102893506 A CN102893506 A CN 1028935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ost
inductor
switch pipe
diode
conduction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0952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93506B (zh
Inventor
郭东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sha HKC Opt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180009520.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893506B/zh
Publication of CN1028935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935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935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935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0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1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3/14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15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15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 H02M3/15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including plural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final control devices for a single load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67Converter structures employing plural converter units, other than for parallel operation of the units on a single load
    • H02M1/007Plural converter units in cascad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一种Boost级联升压电路,包括第一级Boost升压电路、第二级Boost升压电路、输出端(Vout)和稳压滤波电容(C)。第一级Boost升压电路包括输入端(Vin)、PWM发生器、第一电感器(L1)和第一开关管(Q1)。第二级Boost升压电路包括第二电感器(L2)和第二开关管(Q2)。PWM发生器控制两个开关管(Q1,Q2)同时导通或关断,当两个开关管(Q1,Q2)导通时,输入端(Vin)电源通过两条路径(22,24)分别对两个电感器(L1,L2)充电;当两个开关管(Q1,Q2)关断时,两个电感器(L1,L2)释放能量。两个开关管(Q1,Q2)共同承担输出端(Vout)的电压。本电路解决了公知Boost电路的单一开关管耐压不足以及占空比受限的问题。

Description

Boost级联升压电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Boost级联升压电路。
背景技术
在DC-DC的电路中,Boost升压电路和Buck降压电路应用在多个领域,一种公知的Boost升压电路如图1所示,其包括一输入端Vin、一电感器L、一二极管D、一开关管Q、一稳压滤波电容C、一脉冲宽度调制(PWM)发生器(图未示)及一输出端Vout。上述PWM发生器输出的PWM信号在一周期T中具有高电平期间Ton及低电平期间Toff,其中高电平期间Ton占周期T的比例称为占空比D(D=Ton/T)。
上述Boost升压电路100的工作原理如下:当PWM信号为高电平期间Ton时,开关管Q导通、二极管D截止,此时电源通过路径14对电感器L充电储能;当PWM信号为低电平期间Toff时,开关管Q截止,二极管D导通,此时电感器L通过路径12释放能量。假设此时的电感器L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为VL,则Vout=Vin+VL,从而达到升压的效果。而VL与Vin以及占空比D相关,通过能量守恒定律,以电感电流连续模式(CCM模式)来考量,最终可以推导出Vout=Vin/(1-D)。
然而,要通过公知的Boost升压电路100升到更高的电压时,开关管Q要能够承受Vout的电压,因此就会面临到开关管Q的耐压限制问题。此外,由上述公式可知,要升到更高电压时,占空比D需要增大(即延长高电平期间Ton)。然而,当,高电平期间Ton接近周期T时,开关管Q可能无法在这么短的时间关断,因此产生了占空比D不能太接近1的限制,而导致公知的Boost升压电路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Boost级联升压电路,其通过串联若干个电感器及配合的开关管,解决了上述场开关管耐压不足以及占空比D限制的问题。
技术解决方案
为达上述的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Boost级联升压电路,其包括一第一级Boost升压电路、一输出端和一稳压滤波电容,上述稳压滤波电容一端接地,另一端连接至所述输出端,所述第一级Boost升压电路包括一输入端、一PWM发生器、一第一电感器、一第一二极管和一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一电感器一端连接所述输入端,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连接至PWM发生器,第一导通端接地,第二导通端连接至上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其特征在于:上述Boost级联升压电路进一步包括一第二级Boost升压电路,所述第二级Boost升压电路包括一第二电感器、一第二开关管、一第一串联二极管和一第一并联二极管,上述第二电感器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串联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一串联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输出端,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连接至所述PWM发生器,第一导通端连接至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导通端,第二开关管的第二导通端连接至所述第一串联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一并联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输入端,阴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
优选地,所述PWM发生器控制所述两个开关管同时导通或同时关断。
优选地,所述两个开关管都是场效应晶体管。
优选地,所述两个开关管都是N型场效应晶体管。
优选地,所述场效应晶体管是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
优选地,所述各級开关管之控制端为栅极,第一导通端为源极,第二导通端为漏极。
一种Boost级联升压电路,其包括一第一级Boost升压电路、一输出端和一稳压滤波电容,上述稳压滤波电容一端接地,另一端连接至所述输出端,所述第一级Boost升压电路包括一输入端、一PWM发生器、一第一电感器和一第一开关管,其特征在于:上述Boost级联升压电路进一步包括一第二级Boost升压电路,所述第二级Boost升压电路包括一第二电感器和一第二开关管,所述PWM发生器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及第二开关管同时导通或同时关断,当两个开关管导通时,输入端电源通过两条路径分别对两个电感器充电储能;当两个开关管关断时,输入端电源经由第一电感器、第二电感器连接到输出端,两个电感器释放能量;上述两个开关管共同承担输出端的电压。
一种Boost级联升压电路,其包括一第一级Boost升压电路、一输出端和一稳压滤波电容,上述稳压滤波电容一端接地,另一端连接至所述输出端,所述第一级Boost升压电路包括一输入端、一PWM发生器、一第一电感器和一第一开关管,其特征在于:上述Boost级联升压电路进一步包括一第二级Boost升压电路,所述第二级Boost升压电路包括一第二电感器和一第二开关管,所述PWM发生器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及第二开关管同时导通或同时关断,当两个开关管导通时,输入端电源经由第一电感器和第一开关管接地,也经由第二电感器、第二开关管和第一开关管接地;当两个开关管关断时,输入端电源依序经由第一电感器、第二电感器连接到输出端。
优选地,所述第一开关管及第二开关管都是场效应晶体管。
优选地,所述第一开关管及第二开关管都是N型场效应晶体管。
优选地,所述Boost级联升压电路进一步包括一第三级Boost升压电路,所述第三级Boost升压电路包括一第三电感器和一第三开关管,所述PWM发生器控制所述三个开关管同时导通或同时关断,当三个开关管导通时,输入端电源经由第一电感器和第一开关管接地,也经由第二电感器、第二开关管和第一开关管接地,还经由第三电感器、第三开关管、第二开关管和第一开关管接地;当两个开关管关断时,输入端电源依序经由第一电感器、第二电感器、第三电感器连接到输出端。
优选地,所述第一级Boost升压电路进一步包括一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电感器一端连接输入端,另一端连接第一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连接至PWM发生器,第一导通端接地,第二导通端连接至上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上述第二级Boost升压电路进一步包括一第一串联二极管和一第一并联二极管,上述第二电感器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串联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连接至所述PWM发生器,第一导通端连接至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导通端,第二开关管的第二导通端连接至所述第一串联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一并联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输入端,阴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上述第三级Boost升压电路进一步包括一第二串联二极管和一第二并联二极管,所述第三电感器的一端连接第一串联二极管的阴极,另一端连接第二串联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二串联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输出端,所述第三开关管的控制端电性连接至所述PWM发生器,第一导通端连接至第二开关管的第二导通端,第三开关管的第二导通端连接至所述第二串联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二并联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输入端,阴极连接所述第一串联二极管的阴极。
优选地,所述三个开关管都是场效应晶体管。
优选地,所述三个开关管都是N型场效应晶体管。
优选地,所述三个开关管的控制端为栅极,第一导通端为源极,第二导通端为漏极。
优选地,所述第一级Boost升压电路进一步包括一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电感器一端连接输入端,另一端连接第一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连接至PWM发生器,第一导通端接地,第二导通端连接至上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上述Boost级联升压电路进一步包括一第三级Boost升压电路,……,一第N级Boost升压电路,N为大于3的正整数,除了第一级Boost升压电路以外,其它各级Boost升压电路都包括一电感器、一并联二极管、一串联二极管以及一开关管,所述电感器的一端连接上一级的串联二极管的阴极,另一端连接本级串联二极管的阳极,所述并联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输入端,阴极连接上一级的串联二极管的阴极,所述开关管的控制端电性连接至所述PWM发生器,第一导通端连接至上一级的开关管的第二导通端,本级开关管的第二导通端连接至本级串联二极管的阳极,第N级Boost升压电路的串联二极管的阴极连接到输出端。
优选地,所述PWM发生器控制每个开关管同时导通或同时关断。
优选地,所述每个开关管都是N型场效应晶体管。
优选地,所述每个开关管的控制端为栅极,第一导通端为源极,第二导通端为漏极。
有益效果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Boost级联升压电路一步包括第二级、第三级、或第N级Boost升压电路,通过多个开关管的导通与关断来实现多个电感器的充电储能与释放能量,并利用多个开关管共同承担输出端的电压,解决了单一开关管耐压以及占空比D限制的问题,因此可选用一般规格的开关管来达到高电压输出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公知的Boost升压电路图。
图2为本发明Boost级联升压电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路图。
图3为本发明Boost级联升压电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路图。
图4为本发明Boost级联升压电路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电路图。
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2,是本发明Boost级联升压电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路图,所述Boost级联升压电路200包括一第一级Boost升压电路、一第二级Boost升压电路、一稳压滤波电容C和一输出端Vout。上述稳压滤波电容C一端接地,另一端连接至输出端Vout。所述第一级Boost升压电路包括一输入端Vin、一第一电感器L1、一第一二极管D1、一第一开关管Q1和一PWM发生器(图未示)。所述第一电感器L1的一端连接所述输入端Vin,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控制端G1连接至PWM发生器,第一导通端接地,第二导通端连接至上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
所述PWM发生器输出的信号在周期T中具有高电平期间Ton及低电平期间Toff,其中高电平期间Ton占周期T的比例称为占空比D。
所述第二级Boost升压电路包括一第二电感器L2、一第一并联二极管Dp1、一第一串联二极管Ds1及一第二开关管Q2。所述第二电感器L2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串联二极管Ds1的阳极。所述第一串联二极管Ds1的阴极连接输出端Vout。所述第一并联二极管Dp1的阳极连接所述输入端Vin,阴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控制端G2连接至所述PWM发生器,第一导通端202连接至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第二导通端,第二开关管Q2的第二导通端204连接至所述第一串联二极管Ds1的阳极。
具体而言,所述第一开关管Q1及第二开关管Q2是N型场效应晶体管(field effect transistor, FET),更优选的为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MOSFET)。进一步地说,所述两个开关管Q1、Q2的控制端G1、G2为栅极,第一导通端为源极、第二导通端为漏极。
所述PWM发生器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Q1及第二开关管Q2同时导通或同时关断。所述Boost双级联升压电路的工作原理如下:所述PWM信号为高电平Ton时,所述第一开关管Q1及第二开关管Q2导通,所述第一并联二极管Dp1导通,且所述第一二极管D1及第一串联二极管Ds1截止。此时电源通过路径22对所述第一电感器L1充电储能、电源通过路径24对所述第二电感器L2充电储能。
所述PWM信号为低电平Toff时,所述第一开关管Q1及第二开关管Q2关断,所述第一二极管D1及第一串联二极管Ds1为导通,且所述第一并联二极管Dp1截止。此时所述第一电感器L1及第二电感器L2通过路径26释放能量。设此时的第一电感器L1和第二电感器L2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为VL1和VL2,则Vout=Vin+VL1+VL2。
相较于现有技术,第一开关管 Q1承受的电压为Vin+VL1,第二开关管Q2承受的电压为电感器L2两端的电压值VL2。这样在升高压时,第一开关管Q1和第二开关管Q2共同承担输出端Vout的电压,解决了单一开关管耐压以及占空比D限制的问题,可选用一般规格的开关管来达到高电压输出的要求。
参照图3,是本发明Boost级联升压电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路图。除了上述具有二级的Boost级联升压电路200之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具有三级的Boost级联升压电路300。所述Boost级联升压电路300除了包括上述第一级Boost级联升压电路、稳压滤波电容C和输出端Vout外,还进一步包括一第二级Boost级联升压电路和一第三级Boost升压电路。所述第二级Boost级联升压电路包括一第二电感器L2、一第一并联二极管Dp1、一第一串联二极管Ds2及一第二开关管Q2。所述第三级Boost升压电路包括一第三电感器L3、一第二并联二极管Dp2、一第二串联二极管Ds2及一第三开关管Q3。
上述第二电感器L2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串联二极管Ds1的阳极。所述第一并联二极管Dp1的阳极连接所述输入端Vin,阴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控制端G2连接至所述PWM发生器,第一导通端连接至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第二导通端,第二开关管Q2的第二导通端连接至所述第一串联二极管Ds1的阳极。
所述第三电感器L3的一端连接到第一串联二极管Ds1的阴极,另一端连接第二串联二极管Ds2的阳极。所述第二串联二极管Ds2的阴极连接输出端Vout。所述第二并联二极管Dp2的阳极连接所述输入端Vin,阴极连接所述第一串联二极管Ds1的阴极。所述第三开关管Q3的控制端G3电性连接至所述PWM发生器,第一导通端连接至第二开关管Q2的漏极,第三开关管Q3的第二导通端连接至所述第二串联二极管Ds2的阳极。
同样地,所述PWM发生器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Q1、第二开关管Q2及第三开关管Q3同时导通或同时关断。上述Boost三级联升压电路的工作原理如下:当所述PWM发生器信号为高电平Ton时,所述第一开关管Q1、第二开关管Q2及第三开关管Q3为导通,所述第一并联二极管Dp1及第二并联二极管Dp2导通,且所述第一二极管D1、第一串联二极管Ds1及第二串联二极管Ds2截止。此时电源通过路径32对所述第一电感器L1充电储能;电源通过路径34对所述第二电感器L2充电储能;电源通过路径36对所述第三电感器L3充电储能。
当所述PWM发生器信号为低电平Toff时,所述第一开关管Q1、第二开关管Q2及第三开关管Q3关断,所述第一二极管D1、第一串联二极管Ds1及第二串联二极管Ds2为导通,且所述第一并联二极管Dp1及第二并联二极管Dp2截止。此时所述第一电感器L1、第二电感器L2及第三电感器L3通过路径38释放能量。设此时的第一电感器L1、第二电感器L2和第三电感器L3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为VL1 、VL2和VL3,则Vout=Vin+VL1+VL2+VL3。此时,第一开关管 Q1承受的电压为Vin+VL1,第二开关管Q2承受的电压为电感器L2两端的电压值VL2,第三开关管Q2承受的电压为电感器L3两端的电压值VL3。这样在升高压时,第一、第二、第三开关管Q1、Q2、Q3共同承担输出端Vout的电压。
参照图4,是本发明Boost级联升压电路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电路图。同样地,所述Boost级联升压电路400可依上述方式类推,其除了包括上述第一、第二、第三级的Boost级联升压电路、稳压滤波电容C和输出端Vout之外,还进一步包括一第四级升压电路(图未示)、一第五级升压电路(图未示)、……、一第N-1级升压电路、一第N级升压电路。其中,N为大于三的正整数,各级联升压电路都包括一电感器、一并联二极管、一串联二极管以及一开关管。
所述电感器一端连接上一级的串联二极管的阴极,另一端连接本级串联二极管的阳极,所述并联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输入端,阴极连接上一级的串联二极管的阴极,所述开关管的控制端电性连接至所述PWM发生器,第一导通端连接至上一级的开关管的第二导通端,本级开关管的第二导通端连接至本级串联二极管的阳极,第N级Boost升压电路的串联二极管的阴极连接到输出端。
举最后一级升压电路,即第 N级联升压电路为例,第 N级联升压电路包括一电感器LN、一并联二极管DpN-1、一串联二极管DsN-1以及一开关管QN。
所述电感器LN的一端连接第N-1级的串联二极管DsN-2的阴极,另一端连接本级串联二极管DsN-1的阳极。所述并联二极管DpN-1的阳极连接所述输入端Vin,阴极连接第N-1级的串联二极管DsN-2的阴极。所述开关管QN的控制端GN电性连接至所述PWM发生器,第一导通端连接至第N-1级的开关管QN-1的第二导通端,开关管QN的第二导通端连接至本级串联二极管DsN-1的阳极。第N级Boost级联升压电路的串联二极管DsN-1的阴极连接到输出端Vout。
参考前述工作原理,可推得Vout=Vin+VL1+VL2+…+VLn。此时,除了第一开关管 Q1承受的电压为Vin+VL1外,其它每个开关管Q2、Q3、……QN的承受的电压只为相应电感器L2、L3、……LN两端的电压值VL2、VL3、……VLN。这样在升高压时,不会有任何一颗开关管承担输出端Vout全部的电压,升高压不会受到开关管(如MOSFET)耐压的限制。另外,在相同的占空比D的情况下,输出端Vout可以升到很高的电压,也就不需要将占空比D开到很大。
虽然本发明已用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为准。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工业实用性
序列表自由内容

Claims (19)

  1. 一种Boost级联升压电路,其包括一第一级Boost升压电路、一输出端和一稳压滤波电容,上述稳压滤波电容一端接地,另一端连接至所述输出端,所述第一级Boost升压电路包括一输入端、一PWM发生器、一第一电感器、一第一二极管和一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一电感器一端连接所述输入端,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连接至PWM发生器,第一导通端接地,第二导通端连接至上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其特征在于:上述Boost级联升压电路进一步包括一第二级Boost升压电路,所述第二级Boost升压电路包括一第二电感器、一第二开关管、一第一串联二极管和一第一并联二极管,上述第二电感器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串联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一串联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输出端,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连接至所述PWM发生器,第一导通端连接至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导通端,第二开关管的第二导通端连接至所述第一串联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一并联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输入端,阴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Boost级联升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PWM发生器控制所述两个开关管同时导通或同时关断。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Boost级联升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开关管都是场效应晶体管。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Boost级联升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开关管都是N型场效应晶体管。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Boost级联升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场效应晶体管是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
  6.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Boost级联升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級开关管之控制端为栅极,第一导通端为源极,第二导通端为漏极。
  7. 一种Boost级联升压电路,其包括一第一级Boost升压电路、一输出端和一稳压滤波电容,上述稳压滤波电容一端接地,另一端连接至所述输出端,所述第一级Boost升压电路包括一输入端、一PWM发生器、一第一电感器和一第一开关管,其特征在于:上述Boost级联升压电路进一步包括一第二级Boost升压电路,所述第二级Boost升压电路包括一第二电感器和一第二开关管,所述PWM发生器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及第二开关管同时导通或同时关断,当两个开关管导通时,输入端电源通过两条路径分别对两个电感器充电储能;当两个开关管关断时,输入端电源经由第一电感器、第二电感器连接到输出端,两个电感器释放能量;上述两个开关管共同承担输出端的电压。
  8. 一种Boost级联升压电路,其包括一第一级Boost升压电路、一输出端和一稳压滤波电容,上述稳压滤波电容一端接地,另一端连接至所述输出端,所述第一级Boost升压电路包括一输入端、一PWM发生器、一第一电感器和一第一开关管,其特征在于:上述Boost级联升压电路进一步包括一第二级Boost升压电路,所述第二级Boost升压电路包括一第二电感器和一第二开关管,所述PWM发生器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及第二开关管同时导通或同时关断,当两个开关管导通时,输入端电源经由第一电感器和第一开关管接地,也经由第二电感器、第二开关管和第一开关管接地;当两个开关管关断时,输入端电源依序经由第一电感器、第二电感器连接到输出端。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Boost级联升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管及第二开关管都是场效应晶体管。
  10.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Boost级联升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管及第二开关管都是N型场效应晶体管。
  11.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Boost级联升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Boost级联升压电路进一步包括一第三级Boost升压电路,所述第三级Boost升压电路包括一第三电感器和一第三开关管,所述PWM发生器控制所述三个开关管同时导通或同时关断,当三个开关管导通时,输入端电源经由第一电感器和第一开关管接地,也经由第二电感器、第二开关管和第一开关管接地,还经由第三电感器、第三开关管、第二开关管和第一开关管接地;当两个开关管关断时,输入端电源依序经由第一电感器、第二电感器、第三电感器连接到输出端。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Boost级联升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级Boost升压电路进一步包括一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电感器一端连接输入端,另一端连接第一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连接至PWM发生器,第一导通端接地,第二导通端连接至上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上述第二级Boost升压电路进一步包括一第一串联二极管和一第一并联二极管,上述第二电感器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串联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连接至所述PWM发生器,第一导通端连接至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导通端,第二开关管的第二导通端连接至所述第一串联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一并联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输入端,阴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上述第三级Boost升压电路进一步包括一第二串联二极管和一第二并联二极管,所述第三电感器的一端连接第一串联二极管的阴极,另一端连接第二串联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二串联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输出端,所述第三开关管的控制端电性连接至所述PWM发生器,第一导通端连接至第二开关管的第二导通端,第三开关管的第二导通端连接至所述第二串联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二并联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输入端,阴极连接所述第一串联二极管的阴极。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Boost级联升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三个开关管都是场效应晶体管。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Boost级联升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三个开关管都是N型场效应晶体管。
  15.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Boost级联升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三个开关管的控制端为栅极,第一导通端为源极,第二导通端为漏极。
  16.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Boost级联升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级Boost升压电路进一步包括一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电感器一端连接输入端,另一端连接第一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连接至PWM发生器,第一导通端接地,第二导通端连接至上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上述Boost级联升压电路进一步包括一第三级Boost升压电路,……,一第N级Boost升压电路,N为大于3的正整数,除了第一级Boost升压电路以外,其它各级Boost升压电路都包括一电感器、一并联二极管、一串联二极管以及一开关管,所述电感器的一端连接上一级的串联二极管的阴极,另一端连接本级串联二极管的阳极,所述并联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输入端,阴极连接上一级的串联二极管的阴极,所述开关管的控制端电性连接至所述PWM发生器,第一导通端连接至上一级的开关管的第二导通端,本级开关管的第二导通端连接至本级串联二极管的阳极,第N级Boost升压电路的串联二极管的阴极连接到输出端。
  17.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Boost级联升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PWM发生器控制每个开关管同时导通或同时关断。
  18.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Boost级联升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开关管都是N型场效应晶体管。
  19. 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Boost级联升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开关管的控制端为栅极,第一导通端为源极,第二导通端为漏极。
CN201180009520.3A 2011-03-30 2011-04-14 Boost级联升压电路 Active CN10289350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80009520.3A CN102893506B (zh) 2011-03-30 2011-04-14 Boost级联升压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082632 2011-03-30
CN201110082632.3 2011-03-30
PCT/CN2011/072789 WO2012129823A1 (zh) 2011-03-30 2011-04-14 Boost级联升压电路
CN201180009520.3A CN102893506B (zh) 2011-03-30 2011-04-14 Boost级联升压电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93506A true CN102893506A (zh) 2013-01-23
CN102893506B CN102893506B (zh) 2015-01-21

Family

ID=469293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09520.3A Active CN102893506B (zh) 2011-03-30 2011-04-14 Boost级联升压电路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2893506B (zh)
WO (1) WO201212982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20502A (zh) * 2019-09-29 2019-12-27 哈尔滨理工大学 一种电动汽车大功率充电装置用dc/dc变换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66850B (zh) * 2012-12-20 2016-04-27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隔离式升压电路、背光模块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16317609B (zh) * 2023-05-23 2023-09-29 深圳市恒运昌真空技术有限公司 Dc-dc变换电路及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119447A1 (en) * 2002-12-16 2004-06-24 Nec Corporation Switching power supply circuit
JP2004254476A (ja) * 2003-02-21 2004-09-09 Ebara Corp 発電装置
US20050030772A1 (en) * 2003-08-08 2005-02-10 Phadke Vijay Gangadhar Circuit for maintaining hold-up time while reducing bulk capacitor size and improving efficiency in a power supply
JP2005137142A (ja) * 2003-10-31 2005-05-26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昇圧コンバータ及びそれを含むモータ駆動回路
CN200976546Y (zh) * 2006-11-24 2007-11-14 北京新雷能有限责任公司 串联组合的两级boost电路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48171B2 (ja) * 1998-01-12 2001-03-19 株式会社日本プロテクター スイッチングレギュレータ
JP4714250B2 (ja) * 2008-09-10 2011-06-2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Dc−dcコンバータ
CN101951147A (zh) * 2010-08-18 2011-01-19 杭州奥能电源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有源交错并联零电压软开关电路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119447A1 (en) * 2002-12-16 2004-06-24 Nec Corporation Switching power supply circuit
JP2004254476A (ja) * 2003-02-21 2004-09-09 Ebara Corp 発電装置
US20050030772A1 (en) * 2003-08-08 2005-02-10 Phadke Vijay Gangadhar Circuit for maintaining hold-up time while reducing bulk capacitor size and improving efficiency in a power supply
JP2005137142A (ja) * 2003-10-31 2005-05-26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昇圧コンバータ及びそれを含むモータ駆動回路
CN200976546Y (zh) * 2006-11-24 2007-11-14 北京新雷能有限责任公司 串联组合的两级boost电路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朱学斌: "基于VISSIM的双Boost变换器建模和仿真研究", 《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ol. 26, no. 3, 31 March 2010 (2010-03-31)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20502A (zh) * 2019-09-29 2019-12-27 哈尔滨理工大学 一种电动汽车大功率充电装置用dc/dc变换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93506B (zh) 2015-01-21
WO2012129823A1 (zh) 2012-10-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444534B2 (en) Power converter with a plurality of switching power stage circuits
US11038424B2 (en) Direct current-direct current converter
US11088616B2 (en) Isolated converter with switched capacitors
WO2019128071A1 (zh) 一种dc-dc变换器
TWI672898B (zh) 雙向dc-dc轉換器
CN211352048U (zh) 一种四开关升降压型变换器的控制电路
CN100539375C (zh) 直流-直流变换器的驱动电路和使用其的发光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7659128B (zh) Dc/dc开关变换器功率输出晶体管集成驱动电路
CN103683919A (zh) 高功率因数低谐波失真恒流电路及装置
CN115940641B (zh) 一种升压变换器
US20230155478A1 (en) Switched capacitor voltage converter
CN111245236B (zh) 一种降压式直流-直流转换器拓扑结构
CN102893506A (zh) Boost级联升压电路
TW201828580A (zh) 切換式電容直流對直流轉換器電路及其產生方法
US11205969B2 (en) Inverter device configured to operate in a CCM and sequentially operate in buck and boost phases
CN106712513B (zh) 峰值电流检测电路及功率变换装置
CN117439406A (zh) 一种高转换比的三电流路径混合降压变换器
WO2019177685A1 (en) Coupled-inductor cascaded buck convertor with fast transient response
KR20110034998A (ko) 승압형 직류/직류 변환기
CN211791276U (zh) 一种级联的降压型dc-dc变换器
US20210083582A1 (en) Power Converter with a High Conversion Ratio
US11817782B2 (en) Inverter having converters with coupled inductors
CN103532380B (zh) 一种直流-直流转换电路
LU501630B1 (en) High step-down modular dc power supply
CN203590030U (zh) 一种直流-直流转换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132 No. 9-2 Ming Avenue, Guangming New District, Guangdong, Shenzhen

Patentee after: TCL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32 No. 9-2 Ming Avenue, Guangming New District, Guangdong, Shenzhen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312

Address after: No.109, Kangping Road, Liuya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Changsha, Hunan 410300

Patentee after: Changsha Huike optoelectronics Co.,Ltd.

Address before: 9-2 Tangming Avenue, Guangming New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TCL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