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12747A - 发送装置和发送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发送装置和发送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12747A
CN102812747A CN2011800092915A CN201180009291A CN102812747A CN 102812747 A CN102812747 A CN 102812747A CN 2011800092915 A CN2011800092915 A CN 2011800092915A CN 201180009291 A CN201180009291 A CN 201180009291A CN 102812747 A CN102812747 A CN 1028127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code
carrier wave
point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0929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12747B (zh
Inventor
西尾昭彦
中尾正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n Patent Trust Inc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895617.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356976B/zh
Publication of CN1028127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127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127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127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5Arrangements at the receiver end
    • H04L1/0047Decoding adapted to other signal detection oper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26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transmitter only
    • H04L27/2627Modulators
    • H04L27/2634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 [IFFT] or inverse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IDFT] modulators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circuits for mod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04L5/001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the frequencies being arranged in component c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6Indication of changes in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Abstract

公开了在载波聚合方式的通信时追加所使用的CC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用于通知使用CC所需的比特数的增加,并且能够防止数据发送的延迟的发送装置和发送方法。在基站(100)中,在对于单位载波组(UE CC set)追加单位载波时,设定单元(101)对使作为单位载波组所包含的单位载波的标签使用的码点和单位载波的识别信息关联的CIF表进行校正,并且仍然维持校正前的CIF表中的码点和单位载波识别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而对于追加的单位载波分配空闲的码点。

Description

发送装置和发送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送装置和发送方法。 
背景技术
在3GPP-LTE(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长期演进,以下称为“LTE”)中,采用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正交频分多址)作为下行线路的通信方式,采用SC-FDMA(Single 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单载波频分多址)作为上行线路的通信方式(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1、2和3)。 
在LTE中,无线通信基站装置(以下简称为“基站”)通过将系统频带内的资源块(Resource Block:RB)以被称为子帧的每个单位时间分配给无线通信终端装置(以下简称为“终端”),从而进行通信。另外,基站将用于通知下行线路数据和上行线路数据的资源分配结果的控制信息(资源分配信息)发送到终端。该控制信息,例如使用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等下行线路控制信道发送到终端。此时,基站根据终端的分配数等,对用于发送PDCCH的资源量、即OFDM码元数以子帧为单位进行控制。具体而言,基站在各子帧的开头的OFDM码元,使用PCFICH(Physical Control Format Indicator Channel: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发送CFI(Control Format Indicator:控制格式指示)、即表示可用于发送PDCCH的OFDM码元数的信息。终端根据从接收的PCFICH中检测出的CFI,接收PDCCH。另外,各PDCCH占用由1个或连续的多个CCE(Control Channel Element,控制信道单元)构成的资源。在LTE中,根据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数或终端的传播路径状态,选择在1、2、4和8中的1种CCE聚合数作为PDCCH占用的CCE数(CCE聚合数:CCE aggregation level)。另外,在LTE中,支持具有最大20MHz的带宽的频带作为系统带宽。 
另外,基站对一子帧分配多个终端,所以同时发送多个PDCCH。此时,基站为了识别各个PDCCH的发送目的地的终端,将以发送目的地的终端ID 进行了屏蔽(masking)(或加扰)所得的CRC(循环冗余校验)比特包含在PDCCH中进行发送。然后,在有可能发往本终端的多个PDCCH中,终端利用本终端的终端ID对CRC比特进行解蔽(或解扰),从而对PDCCH进行盲解码而检测发往本终端的PDCCH。 
另外,以削减终端中的盲解码的次数为目的,正在研究对每个终端限定作为盲解码的对象的CCE的方法。该方法中,对每个终端限定作为盲解码对象的CCE区域(以下,称为“搜索空间(Search Space)”)。在LTE中,对每个终端随机设定搜索区间,对每个PDCCH的CCE聚合数,定义构成该搜索区间的CCE数。例如,对于CCE聚合数1、2、4、8,将构成搜索区间的CCE数、即作为盲解码对象的CCE分别限定为:6候选(6(=1×6)CCE)、6候选(12(=2×6)CCE)、2候选(8(=4×2)CCE)、2候选(16(=8×2)CCE)。由此,各个终端仅对于被分配给本终端的搜索空间内的CCE进行盲解码即可,因此能够削减盲解码的次数。这里,使用各终端的终端ID和进行随机化的函数即散列(hash)函数来设定各终端的搜索区间。 
另外,在LTE中,对从基站发送到终端的下行线路数据适用ARQ(Automatic Repeat Request,自动重传请求)。也就是说,终端将表示下行线路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的响应信号反馈给基站。终端对下行线路数据进行CRC,若CRC=OK(无差错),则将ACK(确认)作为响应信号反馈给基站而若CRC=NG(有差错),则将NACK(非确认)作为响应信号(即,ACK/NACK信号)反馈给基站。在反馈的响应信号表示NACK时,基站将重发数据发送给终端。另外,在LTE中,正在研究组合了纠错编码和ARQ的被称为“HARQ(Hybrid ARQ: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的数据重发控制。在HARQ中,终端通过在接收被重发的数据时将重发数据和上次接收的包含差错的数据进行合成,从而能够提高终端侧的接收质量。 
另外,开始了高级3GPP LTE(3GPP LTE-Advanced)(以下称为LTE-A)的标准化,其实现比LTE更高速化的通信。在LTE-A中,为了实现最大1Gbps以上的下行传输速度和最大500Mbps以上的上行传输速度,预计导入能够以40MHz以上的宽带频率进行通信的基站和终端(以下,称为“LTE-A终端”)。另外,要求LTE-A系统不仅容纳(accommodate)LTE-A终端,而且还容纳对应于LTE系统的终端(以下,称为“LTE终端”)。 
并且,在LTE-A中,为了实现40MHz以上的宽带通信,提出了聚合多 个频带进行通信的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方式(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1)。例如,将具有20MHz的带宽的频带作为通信频带的基本单位(以下,称为“单位载波”(component  carrier:CC))。因此,在LTE-A中,例如通过聚合两个单位载波,实现40MHz的系统带宽。还有,在1个单位载波中,容纳LTE终端和LTE-A终端双方。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上行线路中的单位载波称为上行单位载波,将下行线路中的单位载波称为下行单位载波。 
正在研究在LTE-A中作为系统支持使用了至少5个CC的载波聚合,但每个终端实际使用的CC数因各终端能够接收的CC数(接收能力)或者被要求的传输率等而不同。因此,对每个终端设定(Configure)使用哪些CC。被设定的CC称为“终端CC组(UE CC set)”。另外,根据终端的要求传输率,终端CC组被半静态(semi-static)控制。 
另外,在LTE-A中,作为从基站将各单位载波的资源分配信息通知给终端的方法,正在研讨通过以某单位载波发送的PDCCH来分配不同单位载波的数据(例如,非专利文献4)。具体而言,正在研究使用PDCCH内的载波指示符(Carrier Indicator:CI),指示作为该PDCCH的分配对象的单位载波。也就是说,通过CI,对各单位载波附加标签。以PDCCH内的被称为CIF(Carrier Indicator Field:载波指示域)的字段发送CI。 
另外还研究:在CIF内,除了通知CI以外,还将分配对象的单位载波的CIF值一并通知(非专利文献5)。 
另外,在上述的非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有关CI的值(即,码点(code point))与其表示的CC号之间的关联(associated)。也就是说,在分配与发送PDCCH的CC为同一CC时,分配CI=1(CI从1开始的情况下)。对于其它的CC,从频率低的CC开始依序使其与CI的值关联。例如,如图1B所示,在存在3个CC(以频率低的顺序排列为CC1、CC2、CC3)并且3个CC全部被设定给终端的情况(即,终端CC组为CC1,CC2,CC3的情况)下,在通过CC2发送的PDCCH中,以CI=1表示CC2的数据分配,以CI=2表示CC1的数据分配,以CI=3表示CC3的数据分配。另一方面,如图1A所示,在设定了3个CC中的2个CC的情况(例如,终端CC组为CC2,CC3的情况)下,以CI=1表示CC2的数据分配,以CI=2表示CC3的数据分配。此时,每当对于各终端的CC的设定(即,终端CC组)变更,则除了分配同一CC的CI以外,CI与CC号的对应关系都会产生变化。在上述的例子中,对于设定了CC2和 CC3的终端,在将CC1追加到终端CC组的情况下,分配CC3的CI的码点在追加CC的前后产生变化。 
在这方面,正在研究通过例如非专利文献6记载的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信令进行终端CC组的变更(即,CC的追加和删除)。更具体而言,通过RRC连接重建程序(RRC connection reconfiguration procedure)进行终端CC组的变更。在变更终端CC组时,基站首先通过RRC连接重建消息(RRC connection reconfiguration message)将变更的意旨通知给终端。接收了该消息的终端变更设定,在变更完成后,将RRC连接重建完成消息(RRC connection reconfiguration complete message)发送给基站。通过接收RRC连接重建完成消息,基站可知在终端中正常地完成了设定变更。这里,这些消息的交换一般需要数10ms~100ms的时间。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 TS 36.211 V8.3.0,“Physical Channels and Modulation(Release 8),”May 2008 
[非专利文献2]3GPP TS 36.212 V8.3.0,“Multiplexing and channel coding (Release 8),”May 2008 
[非专利文献3]3GPP TS 36.213 V8.3.0,“Physical layer procedures (Release 8),”May 2008 
[非专利文献4]3GPP TSG RAN WG1 meeting,R1-100041,“Mapping of CIF to component carrier”January 2010 
[非专利文献5]3GPP TSG RAN WG1 meeting,R1-100360,“PCFICH in cross carrier operation”January 2010 
[非专利文献6]3GPP TS 36.331 V8.7.0”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2009-09)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根据上述非专利文献4中的CI与CC号之间的关联,在追加了CC时,CI的码点和CC之间的对应关系产生变化。因此,在上述RRC连接重建程序所需的时间(即,从基站发送RRC连接重建消息起,直到接收RRC 连接重建完成消息为止的期间)内,基站无法分配发送PDCCH的CC(在上述例子中为CC2)以外的CC。也就是说,虽然由于应发送的数据量增加等原因追加了CC,但在未完成上述重建的期间,不仅无法对新追加的CC(上述例子中为CC2)分配数据,而且也无法对一直在使用的CC(CC3)分配数据。由此导致数据发送的延迟。 
另一方面,若固定CI和CC之间的对应关联,则不会产生上述的数据发送延迟的问题。例如,通过使CC1与CI=1、CC2与CI=2、CC3与CI=3固定地关联,对应关系不产生变化。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与设定给终端的CC数无关,要通知CC需要与系统的CC总数对应的码点数(例如,8个CC的系统需3比特)。由此导致CIF的比特数的增大。例如,在对每个终端能够只需分配4个CC(用2比特可以表示)即可的情况下,也总是需要用3比特进行通知。换言之,在这种情况下,系统可支持的CC数因CIF的比特数而受限制。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在载波聚合通信时所使用的CC追加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用于通知使用CC所需的比特数的增加,并且能够防止数据发送的延迟的发送装置和发送方法。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的发送装置为,以包括多个单位载波的单位载波组发送数据的发送装置,该发送装置包括:设定单元,在对于所述单位载波组追加单位载波时,校正使作为发送所述数据的单位载波的标签所使用的码点(code point)和单位载波的识别信息关联的标签规则,并且在维持校正前的所述标签规则中的码点和单位载波识别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情况下,对于所述追加的单位载波分配空闲的码点;形成单元,形成所述多个单位载波各自的与数据发送有关的控制信号,各单位载波的控制信号通过基于由所述设定单元校正过的标签规则(labeling rule)的码点而被附加标签;以及发送单元,将包含与所述标签规则的校正有关的信息的通知信号,发送到所述数据的接收端。 
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的发送方法为,以包括多个单位载波的单位载波组发送数据,其包括:设定步骤,在对于所述单位载波组追加单位载波时,校正使作为发送所述数据的单位载波的标签所使用的码点和单位载波的识别信息对应关联的标签规则,并且在维持校正前的所述标签规则中的码点和单位载波识别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情况下,对于所述追加的单位载波分配空 闲的码点;形成步骤,形成所述多个单位载波各自的与数据发送有关的控制信号,各单位载波的控制信号通过基于在所述设定步骤中校正过标签规则的码点而被附加标签;以及发送步骤,将包含与所述标签规则的校正有关的信息的通知信号,发送到所述数据的接收端。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在载波聚合方式的通信时追加所使用的CC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用于通知使用CC所需的比特数的增加,并且能够防止数据发送的延迟的发送装置和发送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现有的附加标签方法的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基站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终端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4是用于说明基站和终端的动作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基站和终端的动作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基站和终端的动作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通知格式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变形例1的图。 
图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CIF表格式的图。 
图10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CIF表格式的图。 
标号说明 
100 基站 
101 设定单元 
102 存储器 
103 控制单元 
104 PDCCH生成单元 
105、106、107编码单元 
108、109、110、210、211调制单元 
111 分配单元 
112 PCFICH生成单元 
113 复用单元 
114、214 IFFT单元 
115、215 CP附加单元 
116、216射频发送单元 
117、201射频接收单元 
118、202 CP去除单元 
119、203 FFT单元 
120 提取单元 
121 IDFT单元 
122 数据接收单元 
200 终端 
204 分离单元 
205 设定信息接收单元 
206 PCFICH接收单元 
207 CIF表设定单元 
208 PDCCH接收单元 
209 PDSCH接收单元 
212 DFT单元 
213 映射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相同的结构元素附加相同的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实施方式1] 
[基站的结构] 
图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基站100的结构的方框图。在图2中,基站100包括:设定单元101、存储器102、控制单元103、PDCCH生成单元104、编码单元105、106、107、调制单元108、109、110、分配单元111、PCFICH生成单元112、复用单元113、IFFT(快速傅立叶逆变换)单元114、CP(循环前缀)附加单元115、射频发送单元116、射频接收单元117、CP去除单元118、FFT(快速傅立叶变换)单元119、提取单元120、IDFT(离散傅立叶逆变换)单元121和数据接收单元122。 
设定单元101对每个终端设定(configure)分别用于上行线路和下行线路的1个或多个CC、即终端CC组。例如,基于各终端的所需传输率、发送缓冲器内的应发送的数据量、容许延迟量、QoS(业务质量)等而设定该终端CC组。另外,设定单元101还进行先前设定的终端CC组的变更。 
设定单元101每次初始设定终端CC组时和变更终端CC组时,对存储器102所存储的CIF表(即,标签规则)进行校正(更新)。在该存储器102所存储的CIF表中,使构成终端CC组的CC群中的各CC与CIF的码点对应关联。 
具体而言,在对终端CC组新追加CC时,设定单元101在维持构成当前设定的终端CC组的CC群的情况下,追加新的CC。并且,对于CIF表的校正,设定单元101也在维持构成当前设定的终端CC组的CC群与CIF码点之间的关系的情况下,对于追加的CC分配当前未使用的CIF码点。另外,设定单元101还分配用于发送PDCCH信号的CC的序号(以下,有时将该序号简称为“PDCCH CC号”),该PDCCH信号包含与通过追加的CC发送的数据有关的资源分配信息。另外,在删除构成终端CC组的一部分CC时,设定单元101也在维持未删除的CC与CIF码为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情况下,仅删除该一部分CC。将在后文中详细说明该CIF表及CIF表的校正处理的细节。 
另外,在终端CC组产生变更时,设定单元101将下述信息通过经由编码单元106的处理系统通知给后述的终端200。也就是说,在追加CC时,设定单元101将追加的CC的序号、PDCCH CC号以及被分配给追加的CC的CIF码点通知给终端200。另一方面,在删除CC时,设定单元101将被删除的CC的序号通知给终端200。以较长的时间跨度(span)使用这些设定。即,不是以子帧为单位进行设定变更。 
另外,每次初始设定终端CC组时和变更终端CC组时,设定单元101将构成终端CC组的CC的序号和PDCCH CC号输出到控制单元103和PDCCH生成单元104。另外,以下有时将从设定单元101输出的信息统称为“设定信息”。 
控制单元103生成资源分配信息(即,上行资源分配信息和下行资源分配信息)。上行资源分配信息表示:分配给分配对象终端200的上行线路数据的上行资源(例如,PUSCH)。另一方面,下行资源分配信息表示:分配给发往分配对象终端200的下行线路数据的下行资源(例如,PDSCH)。这里,资源分配信息包括:资源块(RB:Resource Block)的分配信息、数据的MCS(调制 编码方式)信息、表示数据是新数据还是重发数据的信息(NDI:New Data Indicator,新数据指示符)或RV(Redundancy version:冗余版本)信息等与HARQ重发有关的信息、以及作为该资源分配的对象的CC的信息(CI:载波指示符)和分配对象的CC的CFI信息。 
然后,控制单元103将资源分配信息输出到PDCCH生成单元104和复用单元113。 
这里,控制单元103基于从设定单元101收到的设定信息,将对分配对象终端200的资源分配信息分配到PDCCH,该PDCCH配置在设定给该终端200的下行单位载波。以子帧为单位进行该分配处理。具体而言,控制单元103将对分配对象终端200的资源分配信息分配到PDCCH,该PDCCH配置在设定给该终端200的PDCCH CC号所表示的下行单位载波。并且,控制单元103根据由设定单元101更新后的CIF表,对于作为资源分配对象的各CC,分配CIF码点。另外,PDCCH由1个或多个CCE构成。并且,基站100使用的CCE数基于分配对象终端200的传播路径质量(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信道质量指示符)和控制信息大小而被设定。由此,终端200能够以足够需要的差错率接收控制信息。 
还有,控制单元103对每个下行单位载波,决定用于发送PDCCH的OFDM码元数。基于PDCCH所使用的CCE数进行上述的决定。控制单元103生成表示所决定的OFDM码元数的CFI信息。然后,控制单元103将每个下行单位载波的CFI信息,输出到PCFICH生成单元112和复用单元113。 
PDCCH生成单元104生成通过从设定单元101收到的设定信息(特别是PDCCH CC号)所示的下行单位载波发送的PDCCH信号。该PDCCH信号包含从控制单元103输出的上行资源分配信息和下行资源分配信息。另外,PDCCH生成单元104将CRC比特附加到PDCCH信号,并使用终端ID对CRC比特进行屏蔽(或扰码)。然后,PDCCH生成单元104将屏蔽后的PDCCH信号输出到编码单元105。 
对每个处理对象终端200进行以上说明的处理。 
编码单元105对于从PDCCH生成单元104输入的各单位载波的PDCCH信号进行信道编码,将编码后的PDCCH信号输出到调制单元108。 
调制单元108对从编码单元105输入的PDCCH信号进行调制,并将调制后的PDCCH信号输出到分配单元111。 
分配单元111将从调制单元108输入的各终端的PDCCH信号分别分配到各下行单位载波中的每个终端的搜索区间内的CCE。然后,分配单元111将分配到CCE的PDCCH信号输出到复用单元113。 
PCFICH生成单元112基于从控制单元103输入的每个下行单位载波的CFI信息,生成以每个下行单位载波发送的PCFICH信号。然后,PCFICH生成单元112将生成的PCFICH信号输出到复用单元113。 
编码单元106对从设定单元101输入的设定信息进行编码,并将编码后的设定信息输出到调制单元109。 
调制单元109对编码后的设定信息进行调制,将调制后的设定信息输出到复用单元113。 
编码单元107对输入的发送数据(下行线路数据)进行信道编码,将信道编码后的发送数据信号输出到调制单元110。 
调制单元110对信道编码后的发送数据信号进行调制,并将调制后的发送数据信号输出到复用单元113。 
复用单元113将从分配单元111输入的PDCCH信号、从PCFICH生成单元112输入的PCFICH信号、从调制单元109输入的设定信息以及从调制单元110输入的数据信号(即,PDSCH信号)进行复用。这里,复用单元113基于从控制单元103输入的各下行单位载波的CFI信息,按每个下行单位载波决定配置PDCCH的OFDM码元数。另外,复用单元113基于从控制单元103输入的下行资源分配信息,将PDCCH信号和数据信号(PDSCH信号)映射到各下行单位载波。另外,复用单元113也可以将设定信息映射到PDSCH。然后,复用单元113将复用信号输出到IFFT单元114。 
IFFT单元114将从复用单元113输入的复用信号变换为时间波形,CP附加单元115通过在该时间波形中附加CP,获得OFDM信号。 
射频发送单元116对于从CP附加单元115输入的OFDM信号进行无线发送处理(上变频、数字/模拟(D/A)转换等),并通过天线发送。 
另一方面,射频接收单元117对于通过天线以接收频带接收的无线接收信号进行无线接收处理(下变频、A/D(模拟数字)转换等),将获得的接收信号输出到CP去除单元118。 
CP去除单元118从接收信号中去除CP,FFT单元119将去除CP后的接收信号变换为频域信号。 
提取单元120基于从控制单元103输入的上行资源分配信息(例如,4子帧前的上行资源分配信息),在从FFT单元119输入的频域信号中,提取各终端的上行线路数据和PUCCH信号(例如,ACK/NACK信号)。IDFT单元121将由提取单元120提取出的信号变换为时域信号,并将该时域信号输出到数据接收单元122。 
数据接收单元122对从IDFT单元121输入的时域信号中的上行线路数据进行解码。然后,数据接收单元122将解码后的上行线路数据作为接收数据输出。 
[终端的结构] 
图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终端200的结构的方框图。终端200使用多个下行单位载波与基站100进行通信。另外,在接收数据中存在差错时,终端200将接收数据存储到HARQ缓存器中,并在重发时,将重发数据和存储在HARQ缓存器中的已接收数据进行合成,对获得的合成信号进行解码。 
在图3中,终端200包括:射频接收单元201、CP去除单元202、FFT单元203、分离单元204、设定信息接收单元205、PCFICH接收单元206、CIF表设定单元207、PDCCH接收单元208、PDSCH接收单元209、调制单元210、211、DFT(离散傅立叶变换)单元212、映射单元213、IFFT单元214、CP附加单元215以及射频发送单元216。 
射频接收单元201构成为可变更接收频带,基于从设定信息接收单元205输入的频带信息,变更接收频带。然后,射频接收单元201对于通过天线以接收频带接收的无线接收信号(这里为OFDM信号)进行无线接收处理(下变频、模拟/数字(A/D)转换等),将获得的接收信号输出到CP去除单元202。 
CP去除单元202从接收信号中去除CP,FFT单元203将去除CP后的接收信号变换为频域信号。该频域信号被输出到分离单元204。 
分离单元204将从FFT单元203收到的信号分离为包含设定信息的高层的控制信息(例如RRC信令等)、PCFICH信号、PDCCH信号、以及数据信号(即,PDSCH信号)。然后,分离单元204将控制信号输出到设定信息接收单元205,将PCFICH信号输出到PCFICH接收单元206,将PDCCH信号输出到PDCCH接收单元208,将PDSCH信号输出到PDSCH接收单元209。 
设定信息接收单元205在从分离单元204收到的控制信号中,读取以下的信息。即,该被读取的信息包括:对本终端设定的用于数据发送的上行单 位载波和下行单位载波;表示下行单位载波的信息,该下行单位载波用于发送分配有各单位载波的资源分配信息的PDCCH信号;以及与追加或删除的CC对应的CIF码点。 
然后,设定信息接收单元205将读取的信息输出到CIF表设定单元207、PDCCH接收单元208、射频接收单元201以及射频发送单元216。另外,设定信息接收单元205在从分离单元204收到的控制信号中,读取对本终端设定的终端ID,将读取的终端ID信息输出到PDCCH接收单元208。 
PCFICH接收单元206在从分离单元204收到的PCFICH信号中提取CFI信息。也就是说,PCFICH接收单元206获得对本终端设定了的多个下行单位载波的每个下行单位载波的CFI信息,该CFI信息表示被分配了资源分配信息的PDCCH所使用的OFDM码元数。并且,PCFICH接收单元206将提取的CFI信息输出到PDCCH接收单元208和PDSCH接收单元209。 
CIF表设定单元207基于从设定信息接收单元205收到的追加或删除的CC的序号、以及对该CC分配的CIF码点,对PDCCH接收单元208所存储的CIF表进行校正(更新)。该校正处理与基站100中的校正处理一致。 
PDCCH接收单元208对从分离单元204收到的PDCCH信号进行盲解码,获得发往本终端的PDCCH信号(资源分配信息)。这里,PDCCH信号分别被分配到配置在从设定信息接收单元205收到的信息所示的、对本终端设定的下行单位载波的CCE(即,PDCCH)。 
具体而言,PDCCH接收单元208基于从PCFICH接收单元206收到的CFI信息,按每个下行单位载波确定配置了PDCCH的OFDM码元数。另外,PDCCH接收单元208使用从设定信息接收单元205收到的终端ID,计算本终端的搜索区间。 
然后,PDCCH接收单元208对分配到计算出的搜索区间内的各CCE的PDCCH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 
这里,PDCCH接收单元208对于进行各单位载波的数据的资源分配的PDCCH分别进行盲解码。例如,存在两个单位载波(下行单位载波1和下行单位载波2),并且两CC中,由CC1发送PDCCH信号时,PDCCH接收单元208在CC1上分别进行对进行下行单位载波1的数据分配的PDCCH的盲解码、以及进行对进行下行单位载波2的数据分配的PDCCH的盲解码。 
然后,PDCCH接收单元208对于解码后的PDCCH信号,使用终端ID 信息所示的本终端的终端ID进行CRC比特的解蔽,将CRC=OK(无差错)的PDCCH信号判定为发往本终端的PDCCH信号。 
然后,PDCCH接收单元208将发往本终端的PDCCH信号所包含的下行资源分配信息输出到PDSCH接收单元209,并将上行资源分配信息输出到映射单元213。另一方面,在未检测出CRC=OK的PDCCH信号时,PDCCH接收单元208判断为当前的子帧中不存在发往本终端的数据分配,等待至下一个子帧。 
这里,PDCCH信号所包含的下行资源分配信息中,通过CIF码点表示用于发送下行数据的CC。因此,PDCCH接收单元208参照由CIF表设定单元207更新的CIF表,将下行资源分配信息所包含的CIF码点变换为CC号,然后将下行资源分配信息输出到PDSCH接收单元209。另外,CIF表被存储在PDCCH接收单元208具备的存储器(未图示)中。 
PDSCH接收单元209基于从PDCCH接收单元208收到的多个下行单位载波的下行资源分配信息和CFI信息、以及从PCFICH接收单元206收到的、发送了PDCCH的CC的CFI信息,在从分离单元204收到的PDSCH信号中,提取接收数据(下行线路数据)。另外,在发送PDCCH的CC和发送PDSCH的CC不同时,可从解码后的PDCCH信号中获得CFI信息。 
另外,PDSCH接收单元209对于提取出的接收数据(下行线路数据)进行差错检测。然后,在差错检测的结果为接收数据中有差错时,PDSCH接收单元209生成NACK信号作为ACK/NACK信号,在接收数据中无差错时,生成ACK信号作为ACK/NACK信号,并将ACK/NACK信号输出到调制单元210。另外,在接收数据中有差错时,PDSCH接收单元209将提取的接收数据存储到HARQ缓存器(未图示)中。并且,在接收到重发数据时,PDSCH接收单元209将存储在HARQ缓存器中的已接收数据和重发数据进行合成,对获得的合成信号进行差错检测。另外,在基站100对PDSCH信号通过MIMO(多输入多输出)等进行空间复用而发送两个数据块(Transport Block)时,PDSCH接收单元209对于各个数据块生成ACK/NACK信号。 
调制单元210对从PDSCH接收单元209收到的ACK/NACK信号进行调制。另外,基站100在各下行单位载波中对PDSCH信号进行空间复用而发送两个数据块时,调制单元210对于ACK/NACK信号进行QPSK调制。另一方面,基站100发送1个数据块时,调制单元210对于ACK/NACK信号 进行BPSK调制。也就是说,调制单元210生成1个QPSK信号或BPSK信号作为各下行单位载波的ACK/NACK信号。然后,调制单元210将调制后的ACK/NACK信号输出到映射单元213。 
调制单元211对发送数据(上行线路数据)进行调制,将调制后的数据信号输出到DFT单元212。 
DFT单元212将从调制单元211输入的数据信号变换为频域,将获得的多个频率分量输出到映射单元213。 
映射单元213根据从PDCCH接收单元208输入的上行资源分配信息,将从DFT单元212输入的数据信号映射到配置在上行单位载波中的PUSCH。另外,映射单元213将从调制单元210输入的ACK/NACK信号映射到配置在上行单位载波的PUCCH中。 
另外,可以对每个上行单位载波设置调制单元210、调制单元211、DFT单元212和映射单元213。 
IFFT单元214将映射到PUSCH的多个频率分量变换为时域波形,CP附加单元215在该时域波形中附加CP。 
射频发送单元216构成为可变更发送频带,基于从设定信息接收单元205收到的信息,设定发送频带。然后,射频发送单元216对附加了CP的信号进行无线发送处理(上变频、数字/模拟(D/A)转换等),并通过天线发送。 
[基站100和终端200的动作] 
下面说明具有以上的结构的基站100和终端200的动作。这里,特别说明终端CC组的变更所带来的CIF表的校正处理。 
图4表示构成终端CC组的CC随着时间而变化的情况。图5表示在图4所示的各时间区间的CIF表的情况。其中,在CIF为2比特的情况下,存在4个码点,以比特串00、01、10、11表现。这里假设CI=1、2、3、4分别对应于比特串00、01、10、11来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终端200接通电源时,通过与LTE相同的小区搜索、随机访问等动作,以1个CC(在图4中为CC2)开始与基站100间的通信。 
然后,例如因为数据量的增加,基站100对于终端200追加CC。此时,基站100中,设定单元101对存储在存储器102中的CIF表进行校正(更新)。具体而言,在对终端CC组新追加CC时,仍然维持构成当前所设定的终端CC组的CC群,追加新的CC。并且,设定单元101对于CIF表的校正,也 仍然维持构成当前所设定的终端CC组的CC群与CIF码点之间的关系,而对于追加的CC分配当前未使用的CIF码点。而且,设定单元101还分配“PDCCH CC号”。 
例如,在图4中,在区间B的开头定时,在区间C的开头定时和区间E的开头定时追加了CC。图5B、5C、5E分别表示在区间B、C、E中的CIF表的情况。例如,在图5B和图5C之间,追加了CC1。在图5C中,仍然维持图5B中的构成终端CC组的CC群和CIF码点之间的关系,使CC1与图5B中未使用的CIF码点3关联。 
另外,如图4所示,在区间C,通过CC2的PDDCCH,将有关CC1、CC2、CC3中的数据(PDSCH)分配的信息通知给终端200。也就是说,此时“PDCCH CC号”为2。 
另外,设定单元101在删除构成终端CC组的一部分CC时,也仍然维持未被删除的CC与CIF码点之间的对应关系,只删除该一部分CC。 
例如,在图5C和图5D之间删除CC1。在图5D中,仍然维持着图5C中的除CC1以外的CC2、CC3与CIF码点之间的对应关系。 
另外,由终端200的CIF表设定单元207进行的校正处理与基站100中的校正处理一致。 
如上所述,即使在CIF表随着终端CC组的变更(即,CC的追加或删除)而变更的情况下,也维持与变更无关的CC与CIF码点之间的对应关系。也就是说,在进行终端CC组的变更时所需的RRC连接重建程序时,对于与变更无关的CC,能够继续使用已被分配的码点,对其分配数据。由此能够防止数据发送的延迟。并且,能够使用更多的CC,因而可提高数据吞吐量。 
而且,仅对于实际上设定给终端200的CC分配CIF码点,因此从基站100对终端200通知CC所需的比特数只要对应于终端200所支持的CC数即可。例如,即使在系统所支持的CC数为8个的情况下,而终端200所支持的CC数为4时,从基站100对终端200通知CC所需的比特数为2比特即可。也就是说,即使在增加整个系统的CC数的情况下,也无需增加CIF比特数,可降低控制信息量。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基站100中,在对于单位载波组(终端CC组)追加单位载波时,设定单元101对CIF表进行校正,该表中使作为单位载波组所包含的单位载波的标签而使用的码点与单位载波的识别信息关 联,并且仍然维持校正前的CIF表中的码点与单位载波识别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而对追加的载波分配空闲的码点。并且,控制单元103形成多个单位载波各自中的与数据发送有关的控制信号(PDCCH),各单位载波的控制信号通过基于由设定单元101校正过的CIF表的码点而被附加标签。另外,包括设定单元101、编码单元106、调制单元109的发送单元,将包含与CIF表的校正有关的信息的通知信号发送到终端200。 
由此,能够抑制使用CC的通知所需的比特数的增加,并且能够防止数据发送的延迟。 
另外,也可以对发送PDCCH的每个CC,保持存储器102中的CIF表。也就是说,在追加CC时,分配的PDCCH CC的CIF表被校正。例如,在上述例子的情况下,分配了CC2作为PDCCH CC,因此CC2的CIF表被校正。作为另外的例子,在终端CC组的CC2和CC3中,对于任一方CC,都将CC2设定为PDCCH CC的情况下(即,图4的B的状态)追加CC1和CC4时,也可以将CC1设定为PDCCH CC,并对于CC1和CC4分配CIF码点1和2。此时,CC1的CIF表被校正。通过这样对每个CC保持CIF表,若PDCCH CC不同则可以分配相同的CIF码点,因此能够降低通知CC所需的CIF比特数。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2中,通过CIF码点,除了通知数据分配对象的CC号以外,还通知CFI值。也就是说,在CIF表中,使CC号和CFI值的组与CIF码点关联。这里,在子帧的开头,将CFI值通过PCFICH(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由各CC发送至所有终端。在宏小区和毫微微小区都存在的异构网络环境下,有可能以无法以足够高的可靠性接收PCFICH。因此,通过将有关某CC的CFI值包含在由其它CC发送的PDCCH信号中来通知,能够提高通知CFI的可靠性。 
实施方式2的基站和终端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引用图2和图3进行说明。 
在追加CC时,实施方式2的基站100的设定单元101基本上将追加的CC与所有CFI值的各个值构成的对(pair)群,分别分配到不同的CIF码点。在实施方式2中,设定单元101也基本上仍然维持构成当前设定的终端CC组的CC群与CIF码点之间的关系,对于追加的CC分配当前未使用的CIF码点。另外,设定单元101在删除构成终端CC组的一部分CC时,也仍然维 持未被删除的CC与CIF码点之间的对应关系,只删除该一部分CC。此时,删除与该一部分CC有关的所有对应关联关系。 
另外,终端200的CIF表设定单元207基于从设定信息接收单元205收到的追加或删除的CC的序号、分配给该CC的CIF码点以及CFI值,对PDCCH接收单元208所保持的CIF表进行校正(更新)。 
说明具有以上的结构的基站100和终端200的动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基站100和终端200之间,共有表示了CIF码点、CC号和CFI值之间的关系的表。在追加CC时,被分配与CFI=1、2、3对应的最大3个的CIF码点,并将与被分配的CIF码点有关的信息从基站100通知给终端200。另外,在所设定的CC数多的情况下,对于追加的CC可通知的CFI值有可能是2个或1个。因此,在追加CC时通知有关CC的信息时,基站100也将所分配的码点的数通知给终端200。图7表示该通知格式。 
图6A~图6C是表示追加CC时的CIF表的变化的情况的图。在图6A~图6C中,特别表示在对于以CC2和CC3正在通信的终端200,依次追加了CC1和CC4的情况下的CIF表的变化情况。另外,这里假设发送PDCCH的CC为CC2。 
如图6A~图6B所示,在追加CC1时,设定单元101将所追加的CC与所有CFI值的各个值构成的对群,分别分配到不同的CIF码点。也就是说,这里,准备有CFI=1、2、3,因此对于CC1与CFI=1、2、3分别构成的3个对,分别分配不同的CIF码点。另外,在图6A的状态下,CIF码点5~8为空闲,因此对CC1与CFI=1、2、3分别构成的3个对,分配了其中3个CIF码点码点。这里,特别从小号的开始优先分配CIF码点。 
另外,如图6C所示,在追加CC4时,设定单元101将所追加的CC与部分CFI值的各个值构成的对群,分别分配到不同的CIF码点。这里,CC4与CFI=2构成的对被分配到空闲的CIF码点8。另一方面,CC4与CFI=1构成的对被分配到已分配给CC3与CFI=3构成的对的CIF码点4,以代替CC3与CFI=3构成的对。也就是说,CC3与CFI=3构成的对,被CC4与CFl=1构成的对覆盖。 
也就是说,设定单元101也可以根据情况,将追加的CC与部分CFI值的各个值构成的对群,分别分配到不同的CIF码点。 
还有,设定单元101能够在被分配给任意的CC的多个CIF码点中,选 择将与哪些CFI值对应的CIF码点覆盖。也就是说,在图6C中,CC3与CFI=3构成的对被覆盖,但也可以取而代之而覆盖CC3与CFI=1构成的对,或者CC3与CFI=2构成的对。 
另外,设定单元101也能够在所追加的CC与所有CFI值的各个值构成的对群中,选择将哪些对分配到CIF码点。也就是说,在图6C中,选择了CC4与CFI=1、2、3分别自构成的3个对中的、CC4与CFI=1、2分别构成的2个对,但也可以代替选择CC4与CFI=2、3分别构成的2个对,还可以选择CC4与CFI=1、3分别构成的2个对。根据小区环境等而选择实际上被分配到CIF码点的对。例如,小区半径大的小区(例如宏小区)所容纳的终端数多,因此多数情况下需要很多的PDCCH资源。由此,作为表示PDCCH资源区域的CFI值,大的值(例如,2、3)较理想。与此相反,小区半径小的小区(例如微微小区、毫微微小区)等所容纳的终端数少,因此即使表示PDCCH资源区域的CFI值小也可以。因此,此时例如选择1、2作为CFI值。另外,热点(Hot spot)等终端数增减剧烈的小区中,也可以选择1、3作为CFI值。于是,另外通知有关所选择的对的信息。 
图7是表示用于通知CIF码点的格式的图。图7中的上段表示用于通知3个CIF码点的格式,中段表示用于通知2个CIF码点的格式,下段表示用于通知1个CIF码点的格式。 
如图7所示,各格式设置有与需要通知的CFI值的数为相同数的、用于存储CIF码点的区域。而且,使各存储区域与分别不同的CFI值关联。该存储区域有时被称为“通知字段”。 
如上所述,即使在CIF表随着终端CC组的变更(即,CC的追加或删除)而变更的情况下,与变更无关的CC和CIF码点之间的对应关系也被维持。另外,即使在与已分配的CC有关的对被覆盖的情况下,与该CC有关的对群中的仅仅一部分对被覆盖,因此对于未被覆盖的对,CIF码点仍然被维持。 
因此,在进行终端CC组的变更时所需的RRC连接重建程序时,也能够对与变更无关的对,仍然使用已分配的码点并分配数据。由此能够防止数据发送的延迟。 
另外,根据需要的CFI值选择要覆盖的码点,从而能够基于小区环境等选择容易使用的CFI值。还有,通过在追加CC时与该CC关联并设定CFI值,能够设定对应于小区环境等的CFI值。 
另外,在从图6C的状态删除了CC4的情况下,也可以另外将CIF码点4分配给CC3与CFI=3构成的对。或者,也可以设为自动地恢复到前一个状态即图6B的表。由此,在终端CC组所包含的CC数减少的情况下,可以不另外通知CIF码点而实现可通知3个CFI值的状态。 
这里,在仅将追加的CC与部分CFI值构成的对群分配到CIF码点时将该对群通知给终端200的方法有一些变形例。 
(变形例1) 
在变形例1中,在CIF表中预先使CIF码点与CFI值一对一地对应关联。也就是说,在图8的例子中,对于CIF码点2~8,分别固定地分配了CFI值。 
因此,若决定要使用的CFI值,则可使用的CIF码点候选被限定,从而能够简化设定单元101的选择处理。而且,若基站100将CIF码点通知给终端200,则CFI值自然地被确定。因此,基站100无需将CFI值另外通知给终端200。 
(变形例2) 
在变形例2中,使用能够存储比实际上需要的CFI值的个数多的CIF码点的通知格式。这里,为了简化说明,对使用图7上段的通知格式的情况进行说明。 
这里,在仅将3个CFI值中的2个CFI值分配给追加的CC时,以如下的方法进行通知。 
也就是说,在通过通知格式所包含的3个通知字段分别通知CIF码点=2、2、3时,意味着与CIF码点=2、3对应的CFI值分别为1、3。另外,在以3个通知字段分别通知CIF码点=2、3、3时,意味着与CIF码点=2、3对应的CFI值分别为1、2。还有,在以3个通知字段分别通知CIF码点=2、3、2时,意味着与CIF码点=2、3对应的CFI值分别为2、3。也就是说,使CIF码点对多个通知字段的映射图案与多个CFI值的组合关联。 
由此,无需与使用哪些CFI值有关的追加的信令,也能够通知实际上使用的CFI值。 
(变形例3) 
在变形例3中,使用可存储与CFI值的个数的最大值为相同数的CIF码点的通知格式。这里,为了简化说明,对使用图7上段的通知格式的情况进行说明。 
这里,在仅将3个CFI值中的2个CFI值分配给追加的CC时,以如下的方法进行通知。 
例如,在需要分别使2个CIF码点6、8与CFI=2、3关联时,将CIF码点=1、6、8分别存储在3个通知字段中。此时适用如下的规则:在追加的CC和发送PDCCH的CC为同一CC时,无论CIF码点的通知内容如何,都使用CIF=1。由此,在通知格式内存储了CIF=1时,可以将该CIF码点处理为无效。因此,如上述,在将CIF码点=1、6、8分别存储到3个通知字段中时,只有CIF码点6、8有效,能够通知与存储它们的字段对应的CFI值=2、3。 
由此,无需与使用哪些CFI值有关的追加的信令,也能够通知实际上使用的CFI值。 
[实施方式3] 
在实施方式3中,定义每个CC的可使用的码点数不同的多个CIF表,并预先对每个终端设定使用哪个表。由此能够使用适合于各终端的接收能力(UE capability)、各终端的通信状况或小区环境的CIF表。 
实施方式3的基站和终端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引用图2和图3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3的基站100的存储器102存储有CIF表格式组。图9表示该CIF表格式组的例子。如图9所示,CIF表格式具有多个子集(sub set)。该子集是对1个CC分配的单位。各子集包含1个或多个CIF码点。而且,CIF表格式之间,子集所包含的CIF码点的数(即,具有的子集数)和子集所包含的CFI值的组合中的至少一方不同。 
设定单元101对于各终端200设定:在存储器102所存储的多个CIF表格式中,使用哪个表格式。将与该设定了的CIF表格式有关的信息作为设定信息通知给终端200。为了与终端200开始通信,而从空闲模式转移到激活模式时,或者配置了无线承载时,进行该表格式的设定和通知。也就是说,以比终端CC组的变更更长的区间进行表格式的设定和通知。 
另外,在对各终端200追加CC时,设定单元101将预先对每个终端200设定的CIF表格式中的、对追加的CC分配的子集号通知给终端200。由此,终端200能够使追加的CC与所通知的子集号中包含的所有CIF码点关联。 
实施方式3的终端200的CIF表设定单元207对PDCCH接收单元208 设定由基站通知的表格式。并且,CIF表设定单元207根据追加CC时被通知的子集号而更新CIF表。 
使用图9说明具有以上的结构的基站100和终端200的动作。 
如图9所示,CIF表格式具有多个子集。以1个或多个CIF码点为划分单位,CIF码点被划分为子集。在表格式1中,各子集包含3个CIF码点。而在表格式2~4的各个表格式中,各子集基本上包含2个CIF码点。 
并且,CIF表格式之间,子集所包含的CIF码点的数(即,具有的子集数)和子集所包含的CFI值的组合中的至少一方不同。也就是说,表格式1与表格式2~4之间,子集所包含的CIF码点的个数不同。另外,表格式2~4之间,子集所包含的CFI值的组合相互不同。也就是说,在表格式2中,子集所包含的CFI值的组合为1、2,表格式3中为2、3,表格式4中为1、3。 
另外,在各表格式中,包含CIF=8的子集仅包含1个CIF。而且,对于CIF=8,设定在各表格式可分配的CFI值中的最大的值。也就是说,在表格式2中,作为CFI值设定2,在表格式3中设定3,在表格式4中设定3。这样处理的理由如下。即,即使在某CC的控制信道区域的OFDM码元数少于可以通过对某终端200设定的表格式通知的CFI值的情况下,被映射发往该终端200的数据信号(PDSCH)的开头的OFDM码元为由CFI所通知的码元即可。因此,通过如上处理,可避免控制信道和数据信号重叠。另一方面,在对CIF=8设定小的CFI值时,发生某CC的控制信道区域的OFDM码元数多于设定给CIF=8的CFI值的情况,此时,控制信道和数据信号重叠。由此产生无法发送某些信道的情况。根据以上理由,对于CIF=8,设定在各表格式可分配的CFI值中的最大的值。 
设定单元101对于各终端200设定使用在存储器102中存储的多个CIF表格式中的哪个表格式,并将设定信息通知给各终端200。 
设定单元101对可接收的CC的数为3以下的能力的终端,设定表格式1,对可接收的CC的数为4以上的能力的终端,设定表格式2~4。或者,设定单元101对被要求高速传输的终端,设定能够设定多的CC的数(即,具有的子集的数)的表格式2~4,对其它终端设定表格式1。 
另外,设定单元101也能够以小区为单位设定表格式。例如,在由其它CC通知数据分配的CC的数多的运行状况下的小区中,设定单元101对各终端设定表格式2~4,在这样的CC的数少的运行状况下的小区中,设定表格式 1。 
另外,设定单元101在小区半径大的小区中,设定对各子集分配了大的值的CFI值的表格式。也就是说,小区半径大的小区(例如,宏小区)所容纳的终端数多。因此多数情况下需要多的PDCCH资源。由此设定对各子集分配了大的值的CFI值(例如,2、3)的表格式。 
相反地,在小区半径小的小区中,设定单元101设定对各子集分配了小的值的CFI值的表格式。也就是说,小区半径小的小区(例如,微微小区、毫微微小区)所容纳的终端数少。因此多数情况下所需的PDCCH资源区域少。由此设定对各子集分配了小的值的CFI值(例如,1、2)的表格式。 
还有,在终端数的增减剧烈的小区(热点等)中,设定单元101设定对各子集分配了大的值的CFI值和小的值的CFI值双方(例如,1、3)的表格式。 
如上所述,设定单元101对于各终端200设定:在存储器102所存储的多个CIF表格式中,使用哪个表格式。并且,在存储器102中所存储的多个CIF表格式之间,子集所包含的CIF码点的数(即,具有的子集的数)和子集所包含的CFI值的组合中的至少一方不同。 
由此,在追加CC时,设定单元101对于各终端200仅通知子集号即可。由此,能够降低通知所需的比特数。另外,通过预先定义表格式,可以限定用于分配某CC的多个CIF码点的组合。因此能够简化系统和终端,并且能够降低其测试时间。 
另外,也可以在存储器102中预先定义如图10所示的表格式5。也就是说,在这种表格式中,每个子集的CFI值的组合不同。这种表格式作为可分配4个CC或5个CC的表格式很有用。 
另外,说明了图9的表格式1适用于3个CC,表格式2~4适用于4、5个CC,但作为适用于4个CC的表格式,也可以另外定义如下的表格式:CIF=2、3、4为子集1,CIF=5、6为子集2,CIF=7、8为子集3。由此,能够对每个CC使可以通知的CFI数为最大。 
(其它实施方式) 
(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通过某CC的PDCCH通知其它CC中的CFI以外,还通过各CC的PDCCH,通知该CC中的CFI。但不限于此,各CC的PDCCH中,也可以不通知该CC中的CFI。也就是说,可以采用仅通过某CC的PDCCH通知其它CC中的CFI的结构。此时,在追加CC时, 发送包含了有关该追加的CC的信息的PDCCH的CC与该追加的CC为相同的情况下,终端200理解为该PDCCH未包含CIF,并判断为CIF码点未被通知,或者判断为即使通知CIF码点但该分配无效。另一方面,在追加CC时,发送包含了有关该追加的CC的信息的PDCCH的CC与该追加的CC不同的情况下,理解为该PDCCH包含CIF,判断为CIF码点已被通知。此时,无需另外通知对于每个PDCCH有关有无CIF的信息。另外,即使是对每个CC进行存在CIF的运行和不存在CIF的运行的系统,在对终端CC组追加CC时,终端200只要判断该追加的CC通过CIF进行通知还是与该追加的CC不同的CC通过CIF进行通知即可。因此,无论哪种情况下,终端200进行共同的动作即可,所以能够简化系统和终端。 
(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追加或删除终端CC组时,通过RRC信令进行通知。但不限于此,在进行更动态的控制的情况下,也可以适用本发明。例如,也可以在通过MAC报头或PDCCH通知CC的追加或删除(即,CC activation(激活)/deactivation(不激活))时,指示CIF码点。 
(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对每个CC发送1个PDCCH。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对每个CC发送2个以上的PDCCH。在该设定下追加CC时,对1个CC所包含的2个以上的PDCCH CC,分别分配CIF码点。 
(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CFI表示控制信道区域。但不限于此,CFI也可以是表示被映射数据的开头的OFDM码元的信息。例如,可以存在下述情况:在某CC中,CFI=2(即,将开头的2个OFDM码元用于控制信道),但被映射对于某个终端200的数据的开头的OFDM码元的序号为4。而且,例如,即使在某CC处于对某个终端200仅能通知CFI=3的状态,但在该CC的控制信道量少的情况下,可以设定少的控制信道区域(例如,2OFDM码元)。 
(5)在上述说明中,说明了CIF的比特数是2比特和3比特的情况,但也可以是其它比特数。另外,也可以是对每个小区或每个终端不同的比特数。 
(6)在上述说明中,说明了在CIF中通知CI和CFI的例子,但在通知CFI以外的信息时,也可以适用本发明。 
(7)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分配下行线路的CC的情况,但在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技术还可以适用于分配上行线路的CC的情况。并且,也可以对成对的上行线路和下行线路进行CC的追加或删除,或者对上行线路和下行线路独立进行CC的追加或删除。 
(8)上述的终端CC组对于下行线路的CC,有时被称为终端下行CC组(UEDL CC set),对于上行线路的CC,有时被称为终端上行CC组(UE UL CC set)。 
(9)上述的PDCCH格式有时被称为DCI(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下行控制信息)格式。 
(10)上述的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有时被称为频带聚合(band aggregation)。另外,在载波聚合中,可以连接非连续的频带。 
(11)上述的“单位载波”是具有最大20MHz的带宽的频带,将其定义为通信频带的基本单位,但有时也被定义如下。下行线路中的“单位载波”(以下称为“下行单位载波”)有时被定义为:根据从基站通知的BCH(广播信道)中的下行频带信息而划分的频带;或者根据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被分散配置在频域时的分散宽度而定义的频带。另外,上行线路中的“单位载波”(以下称为“上行单位载波”)有时被定义为:根据从基站通知的BCH中的上行频带信息而划分的频带;或者在中心附近包含PUSCH(物理上行共享信道)且两端部分包含PUCCH(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的20MHz以下的通信频带的基本单位。还有,在3GPP LTE中,“单位载波”有时用英文记述为“Component Carriers(s)”。并且,有时被称为单位频带。进一步,也可以通过物理小区号和载波频率号而定义单位载波(Component Carrier),有时也被称为“小区(cell)”。 
(12)可以设定为:总是通过主单位载波发送PDCCH。另外,主单位载波可以是系统中规定的单位载波(例如,发送SCH(共享信道)或PBCH(物理广播信道)的单位载波),或者也可以是对每个小区设定的终端200间共同的单位载波或对每个终端200分别设定。 
(1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由硬件构成本发明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也可以由软件实现。 
另外,用于上述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的各功能块通常被作为集成电路的LSI来实现。这些功能块既可以被单独地集成为单芯片,也可以包含一部分或全部地被集成为单芯片。虽然此处称为LSI,但根据集成程度,可以被称为IC、系统LSI、超大LSI(Super LSI)、或特大LSI(Ultra LSI)。 
另外,实现集成电路化的方法不仅限于LSI,也可使用专用电路或通用处理器来实现。也可以使用可在LSI制造后编程的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者可重构LSI内部的电路单元的连接和 设定的可重构处理器。 
再者,随着半导体的技术进步或随之派生的其它技术的出现,如果出现能够替代LSI的集成电路化的新技术,当然可利用该新技术进行功能块的集成化。还存在着适用生物技术等的可能性。 
2010年2月15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特愿2010-030267号所包含的说明书、说明书附图和说明书摘要的公开内容全部引用于本申请。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发送装置和发送方法作为在载波聚合方式的通信时追加所使用的CC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用于通知使用CC所需的比特数的增加,并且能够防止数据发送的延迟的发送装置和发送方法很有用。 

Claims (7)

1.发送装置,以包括多个单位载波的单位载波组发送数据,所述发送装置包括:
设定单元,在对于所述单位载波组追加单位载波时,校正使作为发送所述数据的单位载波的标签所使用的码点和单位载波的识别信息关联的标签规则,并且在维持校正前的所述标签规则中的码点和单位载波识别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情况下,对于所述追加的单位载波分配空闲的码点;
形成单元,形成所述多个单位载波各自的与数据发送有关的控制信号,各单位载波的控制信号通过基于由所述设定单元校正过的标签规则的码点而被附加标签;以及
发送单元,将包含与所述标签规则的校正有关的信息的通知信号,发送到所述数据的接收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装置,
所述标签规则中,使表示单位载波的控制信道区域的宽度的区域信息和单位载波识别信息构成的对与码点关联,
所述设定单元将所述追加的单位载波和所述宽度不同的多个区域信息各个构成的对群分别分配到不同的码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送装置,
所述设定单元对于已分配有其它单位载波的码点,取代所述其它单位载波而分配所述对群中的至少一部分对。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送装置,
所述标签规则中,对于各码点固定地分配所述区域信息。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送装置,
所述通知信号具有用于存储与所述设定单元进行的校正有关的码点的多个字段,
所述设定单元根据所述对群中的区域信息的组合,变更对所述多个字段的码点的配置图案。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装置,
所述标签规则由多个子规则构成,
各子规则具有包含规定数的码点的子集群,
所述多个子规则之间,所述规定数和所述子集群所包含的区域信息的组合中的至少一方相互不同,
所述设定单元对每个所述数据的接收端,设定所使用的子规则。
7.发送方法,用于以包括多个单位载波的单位载波组发送数据,所述方法包括:
设定步骤,在对于所述单位载波组追加单位载波时,校正使作为发送所述数据的单位载波的标签所使用的码点和单位载波的识别信息关联的标签规则,并且在维持校正前的所述标签规则中的码点与单位载波识别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情况下,对于所述追加的单位载波分配空闲的码点;
形成步骤,形成所述多个单位载波各自的与数据发送有关的控制信号,各单位载波的控制信号通过基于在所述设定步骤中校正过的标签规则的码点而被附加标签;以及
发送步骤,将包含与所述附加标签的校正有关的信息的通知信号,发送到所述数据的接收端。
CN201180009291.5A 2010-02-15 2011-02-14 发送装置和发送方法 Active CN10281274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895617.9A CN105356976B (zh) 2010-02-15 2011-02-14 基站装置和发送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30267 2010-02-15
JP2010030267 2010-02-15
PCT/JP2011/000796 WO2011099306A1 (ja) 2010-02-15 2011-02-14 送信装置及び送信方法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895617.9A Division CN105356976B (zh) 2010-02-15 2011-02-14 基站装置和发送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12747A true CN102812747A (zh) 2012-12-05
CN102812747B CN102812747B (zh) 2016-01-06

Family

ID=4436759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895617.9A Active CN105356976B (zh) 2010-02-15 2011-02-14 基站装置和发送方法
CN201180009291.5A Active CN102812747B (zh) 2010-02-15 2011-02-14 发送装置和发送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895617.9A Active CN105356976B (zh) 2010-02-15 2011-02-14 基站装置和发送方法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9) US8855075B2 (zh)
EP (3) EP2538716B1 (zh)
JP (4) JP5356545B2 (zh)
KR (2) KR101814359B1 (zh)
CN (2) CN105356976B (zh)
BR (1) BR112012020489B8 (zh)
MX (1) MX2012009372A (zh)
RU (1) RU2540280C2 (zh)
WO (1) WO2011099306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75809A (zh) * 2016-11-18 2018-05-25 恩智浦有限公司 用于感应通信的方法和设备
CN110611558A (zh) * 2019-10-16 2019-12-24 深圳前海中电慧安科技有限公司 采集移动终端信息的方法、装置、采集设备和存储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72986B2 (ja) * 2010-02-15 2012-11-14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及びユーザ端末
US9723496B2 (en) * 2011-11-04 2017-08-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by a user equipment using blind detection
JP2014096777A (ja) * 2012-11-12 2014-05-22 Ntt Docomo Inc 無線通信方法、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基地局及びユーザ端末
CN104135355A (zh) * 2013-05-03 2014-11-05 索尼公司 通信装置、通信系统和通信方法
US10015662B2 (en) * 2014-03-12 2018-07-03 Lg Electronics Inc. Discovery signal receiving method and terminal
RU2699233C2 (ru) * 2014-09-12 2019-09-04 Телефонактиеболагет Лм Эрикссон (Пабл) Узел радиосвязи, беспровод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осуществляемые ими способы
CN107211419B (zh) * 2015-01-29 2021-06-01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11757392B (zh) 2018-01-24 2023-09-2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计算机程序及其载体
US20190313385A1 (en) * 2018-04-05 2019-10-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mpact dci for urllc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47429A (zh) * 2006-05-10 2007-10-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资源分配的方法
US20090154418A1 (en) * 2007-12-17 2009-06-1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ynamic resource allocation in broadb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139328A1 (en) * 2004-12-29 2006-06-29 Nina Maki Mobile communications terminal and a method therefor
KR101430487B1 (ko) 2007-12-24 2014-08-1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다중 대역 무선 주파수 기반 신호 송수신 방법
US8711785B2 (en) * 2008-03-25 2014-04-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Fast carrier allocation in multi-carrier systems
JP5106275B2 (ja) 2008-06-30 2012-12-26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KR100997985B1 (ko) 2008-07-28 2010-12-03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잉크젯 헤드 구동부 및 그 제작방법
WO2010013959A2 (en) * 2008-07-30 2010-02-04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receiving data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1580004B1 (ko) 2008-08-08 2015-12-24 파나소닉 인텔렉츄얼 프로퍼티 코포레이션 오브 아메리카 단말 장치 및 수신 방법
KR101197389B1 (ko) * 2008-10-20 2012-11-05 인터디지탈 패튼 홀딩스, 인크 캐리어 집적
WO2010088536A1 (en) * 2009-01-30 2010-08-05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ponent carrier aggreg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PL3327979T3 (pl) * 2009-06-15 2020-07-27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System i metoda udostępniania kanału sterowania agregowania nośników
EP3661304A1 (en) 2009-06-19 2020-06-0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KR20110011517A (ko) * 2009-07-28 2011-02-0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다중반송파 지원 광대역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반송파 관리 절차 수행 방법 및 장치
TWI479924B (zh) 2009-08-02 2015-04-01 Innovative Sonic Corp 無線通訊系統之無線資源控制程序優化方法及通訊裝置
US9351293B2 (en) 2009-09-11 2016-05-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ple carrier indication and 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interaction
US8902828B2 (en) * 2009-10-05 2014-12-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Carrier indicator field for cross carrier assignments
CA2783499C (en) * 2009-12-07 2017-01-17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a signal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that supports plural component carriers
KR20110065329A (ko) * 2009-12-09 2011-06-1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반송파 집성 시스템에서 제어정보 전송 방법, 수신 방법 및 단말
RU2556883C2 (ru) * 2009-12-14 2015-07-20 Телефонактиенболагет Лм Эрикссон (Пабл)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реконфигурирования отображения поля указателя несущей на компонентную несущую
JP5456910B2 (ja) * 2009-12-16 2014-04-02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チャネル品質報告方法及び装置
US8634374B2 (en) 2009-12-17 2014-01-21 Lg Electronics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avoiding control channel blocking
US9124406B2 (en) * 2009-12-29 2015-09-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Fallback operation for cross-carrier signaling in multi-carrier operation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47429A (zh) * 2006-05-10 2007-10-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资源分配的方法
US20090154418A1 (en) * 2007-12-17 2009-06-1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ynamic resource allocation in broadb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PANASONIC: "3GPP TSG-WG1 Meeting #60 R1-101249", 《3GPP TSG-WG1 MEETING #60 R1-101249》 *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75809A (zh) * 2016-11-18 2018-05-25 恩智浦有限公司 用于感应通信的方法和设备
CN108075809B (zh) * 2016-11-18 2021-07-16 恩智浦有限公司 用于感应通信的方法和设备
CN110611558A (zh) * 2019-10-16 2019-12-24 深圳前海中电慧安科技有限公司 采集移动终端信息的方法、装置、采集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0611558B (zh) * 2019-10-16 2022-04-22 深圳前海中电慧安科技有限公司 采集移动终端信息的方法、装置、采集设备和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778324B1 (ko) 2017-09-13
US20180310313A1 (en) 2018-10-25
US20210204290A1 (en) 2021-07-01
BR112012020489B1 (pt) 2022-02-15
JP2013236409A (ja) 2013-11-21
EP2538716B1 (en) 2019-07-17
EP3528411A1 (en) 2019-08-21
US20170048868A1 (en) 2017-02-16
MX2012009372A (es) 2012-09-12
US20150043495A1 (en) 2015-02-12
JP2015080270A (ja) 2015-04-23
KR20170105125A (ko) 2017-09-18
RU2012134640A (ru) 2014-03-27
WO2011099306A1 (ja) 2011-08-18
BR112012020489B8 (pt) 2022-11-16
US11581977B2 (en) 2023-02-14
EP2538716A1 (en) 2012-12-26
US20120307778A1 (en) 2012-12-06
JP2014132781A (ja) 2014-07-17
CN102812747B (zh) 2016-01-06
US11848775B2 (en) 2023-12-19
US8855075B2 (en) 2014-10-07
JP5823068B2 (ja) 2015-11-25
US20230155726A1 (en) 2023-05-18
US10980026B2 (en) 2021-04-13
BR112012020489A2 (pt) 2016-05-17
CN105356976B (zh) 2018-11-30
RU2540280C2 (ru) 2015-02-10
JPWO2011099306A1 (ja) 2013-06-13
US9642142B2 (en) 2017-05-02
EP3742639A1 (en) 2020-11-25
US10034290B2 (en) 2018-07-24
US20240080131A1 (en) 2024-03-07
JP5685658B2 (ja) 2015-03-18
EP2538716A4 (en) 2017-08-23
KR20120127449A (ko) 2012-11-21
KR101814359B1 (ko) 2018-01-02
JP5501512B2 (ja) 2014-05-21
JP5356545B2 (ja) 2013-12-04
US20200077400A1 (en) 2020-03-05
EP3528411B1 (en) 2020-09-09
US20170208593A1 (en) 2017-07-20
CN105356976A (zh) 2016-02-24
US9516641B2 (en) 2016-12-06
US10506598B2 (en) 2019-1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12747B (zh) 发送装置和发送方法
KR101186619B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제어 신호 송신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CN102598822B (zh) 无线通信控制方法、基站装置以及移动终端装置
EP2506644B1 (e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 station device, mobile st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2232318B (zh) 无线终端、无线基站、信道信号形成方法以及信道信号接收方法
WO2011052961A2 (ko) 다중 반송파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제어정보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CN103765970A (zh) 终端装置和缓冲区划分方法
CN102823290A (zh) 无线通信方法、移动站装置、无线通信系统及集成电路
CN103733709A (zh) 终端装置和发送方法
US8811263B2 (en) Method for sending an uplink control signal o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a device theref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MATSUSHITA ELECTRIC (AMERICA) INTELLECTUAL PROPERT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40717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0717

Address after: California, USA

Applicant after: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112

Address after: American New York

Patentee after: Sun patent hosting Co.

Address before: California, USA

Patentee befor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