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09795B - 透镜镜筒、摄影装置及遮光罩 - Google Patents

透镜镜筒、摄影装置及遮光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09795B
CN102809795B CN201210100008.6A CN201210100008A CN102809795B CN 102809795 B CN102809795 B CN 102809795B CN 201210100008 A CN201210100008 A CN 201210100008A CN 102809795 B CN102809795 B CN 10280979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optical axis
object side
lens barrel
sha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0000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09795A (zh
Inventor
奥山哲平
小滨昭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k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k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06255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6033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ikon Corp filed Critical Nik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8097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097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097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097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透镜镜筒、摄影装置及遮光罩。在透镜镜筒的第1筒部(8a)的内壁面上,在包括第2透镜组(10b)的光轴的纵向截面中,沿着光轴(O)形成多个锯齿状的遮光槽(20),各遮光槽(20)至少具有面向像侧的第1倾斜面(22)、面向物体侧的第2倾斜面(24),遮光槽(20)的槽宽随着从物体侧靠近第2透镜组(10b)而阶段性或连续变化地构成。

Description

透镜镜筒、摄影装置及遮光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透镜镜筒、摄影装置及遮光罩。
背景技术
作为防止或降低相机、相机用可更换透镜、摄像机等光学设备中使用的透镜镜筒内的反射的结构,例如已知有在镜筒内周面上周期性地设置有V字槽、即所谓遮光线的透镜镜筒的结构(专利文献1)。
但是,在现有的透镜镜筒中,无论透镜镜筒内的光轴方向的位置,遮光槽的槽宽均一定,在光轴方向上相邻的遮光槽之间形成的内侧凸部的个数变多,难以抑制该内侧凸部的顶点处的反射。
此外,已知有在透镜镜筒内的预定透镜组的光轴方向的前后改变遮光槽的槽深度的透镜镜筒(专利文献2)。
但是,现有的透镜镜筒中的遮光槽的形状虽考虑了入射到透镜镜筒内并进入遮光槽的光线的角度,但未考虑从遮光槽朝向摄像元件的光线,因此要求具有具备有效的防反射功能的遮光槽的透镜镜筒。
专利文献1:JP特开2010-20181号公报
专利文献2:JP特开2003-177293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这一实际情况而出现,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透镜镜筒内的防反射效果、降低拍摄图像中的闪烁、重影等摄像问题的透镜镜筒以及具有该透镜镜筒的摄影装置及遮光罩。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的透镜镜筒(8),具有至少一部分配置在透镜组(10b)的物体侧的第1筒部(8a),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1筒部(8a)的内壁面上,在包括上述透镜组(10b)的光轴的纵向截面中,沿着光轴方向形成多个锯齿状的遮光槽(20,20a~20c),
沿着上述光轴(O)方向,多个上述遮光槽(20,20a~20c)的槽宽随着从上述物体侧靠近上述透镜组(10b)而变化地形成。
优选的是,沿着上述光轴(O)方向,多个上述遮光槽(20,20a~20c)的槽宽随着从上述物体侧靠近上述透镜组(10ba)而连续变大地形成。
优选的是,上述遮光槽(20,20a~20c)至少具有:面向像侧的第1倾斜面(22);和面向物体侧的第2倾斜面(24)。
优选的是,至少一部分上述遮光槽(20,20a~20c)还具有平行面(26),该平行面(26)形成在上述第1倾斜面(22)和上述第2倾斜面(24)的中间,与上述光轴方向基本平行。
优选的是,在上述遮光槽(20,20a~20c)内,设上述第1倾斜面(22)到上述光轴的第1射影长度为P1、上述平行面(26)到上述光轴的第2射影长度为P2、上述第2倾斜面(24)到上述光轴的第3射影长度为P3时,具有满足以下条件式(1)的透镜镜筒(8)。也可在所有上述遮光槽(20,20a~20c)内满足条件式(1)。
P1+P2<P3……(1)
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2)。
0.05<P2/(P1+P2+P3)<0.95……(2)
优选的是,上述第1倾斜面(22)相对上述光轴方向的角度,在从上述透镜组(10b)向上述物体侧离开的上述遮光槽中,比靠近上述透镜组(10b)的上述遮光槽大。
优选的是,上述第2倾斜面相对上述光轴方向的角度,在从上述透镜组(10b)向上述物体侧离开的上述遮光槽中,比靠近上述透镜组(10b)的上述遮光槽小。
优选的是,在上述透镜组(10b)的物体侧具有物体侧透镜组(10a),在上述第1筒部(8a)的内壁面上沿着上述光轴方向形成的多个上述遮光槽(20,20a~20c),位于上述透镜组(10b)和上述物体侧透镜组(10a)之间。
优选的是,上述物体侧透镜组(10a)具有正折射率,上述透镜组(10b)具有负折射率。
优选的是,上述透镜组(10b)和上述物体侧透镜组(10ab)的沿着上述光轴方向的空气间隔能够变化地构成。
本发明的摄影装置具有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透镜镜筒。
本发明涉及的遮光罩(80)能够安装到透镜镜筒(8)的物体侧,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遮光罩(80)的内壁面上,在包括上述透镜镜筒(8)的光轴(O)的纵向截面中,沿着光轴(O)方向形成多个锯齿状的遮光槽(20),
沿着上述光轴(O)方向,多个上述遮光槽(20)的间距间隔随着从物体侧靠近像侧而变化地形成。
优选的是,沿着上述光轴(O)方向,多个上述遮光槽(20)的间距间隔随着从物体侧靠近像侧而连续变大地形成。
此外,在上述说明中,为了易于理解地对本发明进行说明,与表示实施方式的附图标记对应地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适当改良后述实施方式的构成,并且至少可将一部分替换成其他构成物。进一步,对于配置上没有特别限定的构成要件,不限于实施方式中所公开的配置,可配置到可实现其功能的位置上。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相机的概要截面图。
图2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透镜镜筒的内壁面形成的各遮光槽中的第1倾斜面、第2倾斜面及平行面的关系的主要部分截面图。
图3是表示位于图1所示的第1透镜组附近的遮光槽和位于第2透镜组附近的遮光槽的比较的主要部分截面图。
图4(A)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涉及的遮光槽的主要部分截面图,图4(B)是本发明的进一步其他实施方式涉及的遮光槽的主要部分截面图。
图5是表示距第1透镜组的距离和入射光的最大光线角度Φimax的关系的图表。
图6是表示距第1透镜组的距离和到摄像元件的射出光的最大光线角度Φ0max及最小光线角度Φ0min的关系的图表。
图7是本发明的进一步其他实施方式涉及的遮光槽的主要部分截面图。
图8是本发明的进一步其他实施方式涉及的遮光槽的主要部分截面图。
图9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涉及的带遮光罩的相机的概要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说明本发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数字静态相机2也可是能够更换透镜镜筒的单反相机,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以透镜一体的紧凑型相机进行说明。该相机2具有内置了摄像元件4的相机主体6。
在相机主体6上安装有透镜镜筒8。在本实施方式中,透镜镜筒8具有第1筒部8a和第2筒部8b,第2筒部8b固定到相机主体6。在第2筒部8b上安装有第2透镜组10b。第2透镜组10b通过单一或多个透镜构成凹透镜(具有负的折射率)。第2透镜组10b可在第2筒部8b的内部安装成在其光轴O方向上移动自如,也可无法移动地固定。
沿着第2透镜组10b的光轴O方向,在物体侧(被摄体侧)配置第1透镜组10a,第1透镜组10a固定在第1筒部8a的内侧。第1透镜组10a通过单一或多个透镜构成凸透镜(具有正的折射率),配置在透镜镜筒8的最靠物体侧。
在第2透镜组10b和摄像元件4之间配置有其他透镜组10c。其他透镜组10c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单一或多个透镜构成凸透镜。在透镜镜筒8的物体侧的前端8c,例如可具有遮光罩,使从此入射的被摄体光通过第1透镜组10a、第2透镜组10b及其他透镜组10c,成像在摄像元件4的表面。摄像元件4例如由CCD或CMOS等构成。
第1筒部8a无需是单一的筒部,也可是多个筒部的组合。第1筒部8例如可以是固定筒、旋转筒和移动筒的组合。第2筒部8b也无需是单一的筒部,可以是多个筒部的组合。安装在第1筒部8a的一部分上的第1透镜组10a相对安装在第2筒部8b的一部分上的第2透镜组10b,沿着光轴O相对地移动自如,可变更成像于摄像元件4上的被摄体像的倍率。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第2透镜组10b及第1透镜组10a沿着光轴O移动,可使相机2具有变焦功能和聚焦功能。此外,在第2透镜组10b和其他透镜组10c之间安装有光圈机构12。光圈机构12和第2透镜组10b相比,安装在其他透镜组10c附近。
在位于第2透镜组10b和第1透镜组10a之间的第1筒部8a的内壁面(内周面)上,沿着光轴O连续形成多个锯齿状的遮光槽20。沿着光轴O形成在第1筒部8a的内壁面上的各遮光槽20可各自分离为环形,也可连接成螺旋状。
如图2所示,各遮光槽20具有:面向像侧(图1所示的摄像元件4侧)的第1倾斜面22;和面向物体侧(图1所示的前端部8c侧)的第2倾斜面24。在该第1倾斜面22和第2倾斜面24的中间,在离开光轴O的位置上形成和光轴O基本平行的平行面26。该第1倾斜面22、第2倾斜面24及平行面26在截面中形成为直线状,但并非必须是直线,也可是凸状或凹状的曲面。
在各遮光槽20内,设第1倾斜面22到光轴O的第1射影长度为P1、平行面26到光轴O的第2射影长度为P2、第2倾斜面24到光轴O的第3射影长度为P3时,遮光槽20满足以下条件式(1)。
P1+P2<P3……(1)
通过满足上述条件式(1),从物体侧进入到透镜镜筒8内的光即使进入到遮光槽20的内部,也不会照射到第1倾斜面22及平行面26,而是通过第2倾斜面24反射,其反射光不会入射到像侧的摄像元件4,而是返回到物体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无需在所有遮光槽20中满足上述关系式(1),对于形成在靠近第2透镜组10b的位置上的遮光槽20,并非必须满足上述关系式(1)。然而对于所有遮光槽20,优选满足上述关系式(1)。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设计各遮光槽20,以满足下述条件式(2)。
0.05<P2/(P1+P2+P3)<0.95……(2)
通过满足上述条件式(2),可保持透镜镜筒8内的防放射、降低反射或减轻反射的效果的同时,抑制镜筒8的外径扩大,可确保镜筒8的强度、抑制形状变形。当低于条件式(1)的下限值时,各遮光槽20中的第1倾斜面22及第2倾斜面24的存在比率变高,存在透镜镜筒8内的防反射效果降低并且难以确保镜筒8的强度的倾向。当超过条件式(2)的上限值时,各遮光槽20中的平行面26的存在比率变高,被平行面26反射的可能性变高,透镜镜筒8内的防反射效果降低。此外,条件式(2)的下限值优选0.12,进一步优选0.20。并且,条件式(2)的上限值优选0.75,进一步优选0.60。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遮光槽20的槽宽P0=P1+P2+P3沿着光轴方向并不是一定的,如图3所示,和物体侧(靠近图1所示的第1透镜组10a)的遮光槽20a1的槽宽P01相比,像侧(靠近图1所示的第2透镜组10b)的遮光槽20an的槽宽P0n间断地或连续地变大。在本实施例中,P0=0.5~1.5mm。根据遮光槽的形成手段、遮光槽形成部件的壁厚等不同,P0优选在大于0.3mm且小于10mm的范围内设定得较大。
在沿着光轴O相邻的遮光槽20和遮光槽20之间,形成内侧凸部30。内侧凸部30的顶点的前端可是锐角,也可如如图4(A)所示设置倒角部32,或如图4(B)所示设置R部34。当设置倒角部32时,其倒角宽度优选0.2mm以下。并且,当设置R部34时,该R部的曲率半径优选0.2mm以下。
如图2所示,各遮光槽20中的第1倾斜面22相对光轴O的第1倾斜角度θ1优选设定成,比从图1所示的透镜镜筒8的物体侧的前端8c入射的入射光Li中、向遮光槽20入射的光线的最大角度Φimax大。向遮光槽20入射的光线的最大角度(入射最大光线角)Φimax根据距第2透镜组10b的距离d1而不同,如图5所示大幅变化。入射最大光线角Φimax为90度的是图1所示的透镜镜筒8的前端部8c的最前端。
如图5所示优选:根据与距第2透镜组10b的光轴方向距离d1对应的位置上的入射最大光线角Φimax,改变各遮光槽20中的第1倾斜面22的第1倾斜角度θ1。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1倾斜面22的第1倾斜角度θ1设定为比和光轴方向距离d1对应的位置上的入射最大光线角Φimax大的角度。
如图2所示,第1倾斜角度θ1设定为比入射最大光线角Φimax大的角度,以入射最大光线角Φimax入射到遮光槽20内部的光线不会照射到第1倾斜面22及平行面26,而照射到第2倾斜面24并在此反射。当然,以入射最小光线角Φimin入射到遮光槽20内部的光线也不照射到第1倾斜面22及平面行26,而照射到第2倾斜面24并在此反射。
因此,从图1所示的透镜镜筒8的前端部8c入射到镜筒内部并朝向遮光槽20的光线全部照射到第2倾斜面24,在此反射。第2倾斜面24面向物体侧,因此从物体侧入射到第2倾斜面的光线返回到物体侧,不向摄像元件4的方向行进。因此,在通过摄像元件4拍摄的图像中,可有效防止产生闪烁、重影。
此外,在图1所示的透镜镜筒8的前端部8c的内壁面上也形成了遮光槽20等情况下,遮光槽20中的第1倾斜面22的第1倾斜角度θ1在物体侧的一部分中可比入射最大光线角Φimax小。此时,以入射最大光线角Φimax入射到遮光槽20内部的光线存在照射到平面行26并反射的可能性,但因入射最大光线角Φimax是接近90度的角度,因此由平行面26反射的光线不会直接朝向摄像元件4,也不会成为导致闪烁、重影的原因。此外,位于第2透镜组10b和第1透镜组10a之间的遮光槽20中的入射最大光线角Φimax不仅根据距离d1而变化,也根据第1透镜组10a的光学特性而变化。
如图2所示,各遮光槽20中的第2倾斜面24的第2倾斜角度θ2如下确定。第2倾斜角度θ2被确定为:与从遮光槽20向图1所示的摄像元件4射出的射出光的最大角度(射出最大光线角度)Φomax在同等以上、且比第1倾斜角度θ1小。第2倾斜角度θ2优选是射出最大光线角度Φomax附近的值,相对射出最大光线角度Φomax大0~20度。
此外,来自遮光槽20的射出最大光线角度Φomax和射出最小光线角度Φomin如下定义。即如图1所示,假定从各遮光槽20向摄像元件40射出的光线Lo,将朝向摄像元件4中的摄像范围射出的光线中,以最大角度射出的光线相对光轴O的角度定义为射出最大光线角度Φomax。
并且,假定从各遮光槽20向摄像元件4射出的光线Lo,将朝向摄像元件4中的摄像范围射出的光线中,以最小角度射出的光线相对光轴O的角度定义为射出最小光线角度Φomin。射出最大光线角度Φomax及射出最小光线角度Φomin也和第2透镜组10b及其他透镜组10c的光学特性相关联地确定。
并且,该射出最大光线角度Φomax及射出最小光线角度Φomin如图6所示,根据从第2透镜组10b向第1透镜组10a沿着光轴O方向的距离d1而变化。比较图5和图6可知,射出最大光线角度Φomax及射出最小光线角度Φomin相对距离d1的变化,比入射最大光线角Φimax的变化小。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位于第2透镜组10b和第1透镜组10a之间的各遮光槽20中,第2倾斜面24的第2倾斜角度θ2优选根据图6所示的射出最大光线角度Φomax而沿着光轴O方向变化,在第2透镜组10b附近变大,但也可是一定的。例如根据图6所示的距离d1接近0的位置的射出最大光线角度Φomax(在图6中约25度),如上确定第2倾斜面24的第2倾斜角度θ2。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和物体侧(靠近图1所示的第1透镜组10a)的遮光槽20a1的第1倾斜面22的第1倾斜角度θ1相比,使像侧(靠近图1所示的第2透镜组10b)的遮光槽20an的第1倾斜角度θ1对应于图5所示的入射最大光线角Φimax的变化比例而间断或连续地变小。
结果是,和物体侧(靠近图1所示的第1透镜组10a)的遮光槽20a1的第1射影长度P11相比,使像侧(靠近图1所示的第2透镜组10b)的遮光槽20an的第1射影长度P1n对应于图5所示的入射最大光线角Φimax的变化比例而间断或连续地变大。
并且,如图3所示,第2倾斜面24的第2倾斜角度θ2根据图6所示的射出最大光线角度Φomax确定,沿着光轴O方向基本不变化。因此,第3射影长度P31~P3n沿着光轴方向一定。并且,第2射影长度P21~P2n沿着光轴O方向基本不变化即可。因此,各遮光槽20a1~20an的槽宽P01~P0n沿着光轴O随着靠近第2透镜组10b而阶段性或连续地变大。
此外,第3射影长度P31~P3n可对应图6所示的射出最大光线角度Φomax的变化,而随着靠近第2透镜组10b稍微变短,但和第1射影长度P11~P1n的变化相比较小。因此,各遮光槽20a1~20an的槽宽P01~P0n仍旧沿着光轴O,随着靠近第2透镜组10b而阶段性或连续地变大。
如图1所示,在具有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镜筒8的相机2中,在第1筒部8a的内壁面上,在包括第2透镜组10b的光轴O的纵向截面中,沿着光轴O形成多个锯齿状的遮光槽20。因此,可实现透镜镜筒8内的反射的防止、降低或减轻效果。因此,在通过摄像元件4拍摄的图像中防止了闪烁、重影的发生,拍摄图像的质量提高。
并且,在该透镜镜筒8中,各遮光槽20由第1倾斜面22、第2倾斜面24和平行面26构成,在各遮光槽20内,平行面26离光轴O最远地配置。和没有平行面26的遮光槽相比,在有平行面26的本实施方式的遮光槽20中,可将遮光槽20的深度设定得较浅,可抑制镜筒8的外径扩大,可确保镜筒8的强度、抑制形状变形。
进一步,通过在各遮光槽20中形成平行面26,可使在光轴方向上相邻的遮光槽20之间形成的凸部30的顶点数沿着光轴方向减少。遮光槽20之间形成的凸部30的顶点在透镜镜筒8的内周面中,会变成入射到透镜镜筒8内的光反射的部位,因此该凸部30的个数越少越好。此外,通过调整第1倾斜面22和第2倾斜面24的角度,从物体侧进入到透镜镜筒内的光即使进入到遮光槽20的内部,也不会照射到各平行面26,而通过第2倾斜面24反射,返回到物体侧。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使各遮光槽20a1~20an中的(P1+P2)/P3的比率沿着光轴方向阶段性或逐渐地变化。例如以和图1所示的位于第1透镜组10a附近的遮光槽20a1中的(P11+P21)/P31的比率相比,使位于第2透镜组10b附近的遮光槽20an中的(P1n+P2n)/P3n的比率较大的方式,使各遮光槽20a1~20an中的(P1+P2)/P3的比率沿着光轴方向阶段性或逐渐地变化。
如图5所示,入射最大光线角Φimax可在距离d1越接近0、即遮光槽20越靠近第2透镜组10b时越小。因此,根据入射最大光线角Φimax确定的第1倾斜角度θ1可在遮光槽20越靠近第2透镜组10b时越小,结果是,即使第1射影长度P1越靠近第2透镜组10b越长,也可保持防反射效果。
并且,如图6所示,射出最大光线角度Φomax无论距离d1如何都基本不变化。因此,根据射出最大光线角度Φomax确定的第2倾斜角度θ2无论距离d1如何都可以是一定的,结果是,即使靠近第1透镜组10a的遮光槽20a1的第3射影长度P31与靠近第2透镜组10b的遮光槽20an的第3射影长度P3n基本相同,也可保持防反射效果。并且,第2射影长度P21~P2n无论距离d1如何都可是一定的。
因此,如图7所示,和遮光槽20a1中的第1射影长度P01相比,遮光槽20an中的第1射影长度P0n可较大。结果是,可使(P1+P2)/P3的比率及遮光槽20a~20an的槽宽P01~P0n沿着光轴方向随着靠近第2透镜组10b而阶段性或逐渐变大。
如果可增大使反射光不会朝向摄像元件4的遮光槽20a~20an的槽宽P01~P0n,则可减少沿着光轴O的内侧凸部30的个数,内侧凸部30处的反射也变少,防反射效果变得更为有效。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沿光轴O方向形成的多个内侧凸部30的内径沿着光轴O方向一定,但如图7所示,也可构成为使内侧凸部30a的内径朝向像侧逐渐变小。包括各遮光槽20b中的第1倾斜面22、平行面26、第2倾斜面24的关系在内,其他构成及作用效果和上述实施方式相同。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各遮光槽20设置了平行面26,但是,尤其对靠近第2透镜组10b的部分遮光槽20,或对所有遮光槽,也可省略平行面26。
例如如图8所示,对各遮光槽20c,可仅由第1倾斜面22及第2倾斜面24构成。并且,和物体侧(靠近图1所示的第1透镜组10a)的遮光槽20c的第1射影长度P11相比,使像侧(靠近图1所示的第2透镜组10b)的遮光槽20c的第1射影长度P1n对应于图5所示的入射最大光线角Φimax的变化比例而间断或连续地变大。
对于图8所示的第3射影长度P31~P3n,可以是一定的,也可对应图6所示的射出最大光线角度Φomax的变化,而随着靠近第2透镜组10b稍微变短。但第3射影长度P31~P3n的变化比例和第1射影长度P11~P1n的变化相比较小。因此,各遮光槽20c的槽宽P01~Pon沿着光轴O,随着靠近第2透镜组10b而阶段性或连续性变大。其他构成及作用效果和上述实施方式相同。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静态相机,但上述实施方式的构成对摄像机的透镜镜筒也可同样适用。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透镜镜筒8的内周面形成遮光槽20的例子,但也可如图9所示,在可安装到具有第1透镜组10a及第2透镜组10b的透镜镜筒8上的遮光罩80的内周面上,形成和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遮光槽20。即,在图9所示的遮光槽20中,也可采用图2~图8所示的结构,并且,可具有图5及图6所示的关系。此外,在图9所示的相机2中,从物体侧开始,第1透镜组10a是凹透镜,第2透镜组10b是凸透镜,但不限于此。

Claims (12)

1.一种透镜镜筒,具有至少一部分配置在透镜组的物体侧的第1筒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1筒部的内壁面上,在包括上述透镜组的光轴的纵向截面中,沿着光轴方向形成多个锯齿状的遮光槽,
沿着上述光轴方向,多个上述遮光槽的间距间隔随着从上述物体侧靠近上述透镜组而变化地形成,
上述遮光槽至少具有:面向像侧的第1倾斜面;和面向物体侧的第2倾斜面,
至少一部分上述遮光槽还具有平坦面,该平坦面形成在上述第1倾斜面和上述第2倾斜面的中间,与上述光轴方向基本平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沿着上述光轴方向,多个上述遮光槽的间距间隔随着从上述物体侧靠近上述透镜组而连续变大地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遮光槽内,设上述第1倾斜面到上述光轴的第1射影长度为P1、上述平坦面到上述光轴的第2射影长度为P2、上述第2倾斜面到上述光轴的第3射影长度为P3时,满足以下条件式(1):
P1+P2<P3……(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满足下述条件式(2):
0.05<P2/(P1+P2+P3)<0.95……(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镜筒,其中,上述第1倾斜面相对上述光轴方向的角度,在从上述透镜组向上述物体侧离开的上述遮光槽中,比靠近上述透镜组的上述遮光槽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镜筒,其中,上述第2倾斜面相对上述光轴方向的角度,在从上述透镜组向上述物体侧离开的上述遮光槽中,比靠近上述透镜组的上述遮光槽小。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透镜镜筒,其中,
在上述透镜组的物体侧具有物体侧透镜组,
在上述第1筒部的内壁面上沿着上述光轴方向形成的多个上述遮光槽,位于上述透镜组和上述物体侧透镜组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透镜镜筒,其中,上述物体侧透镜组具有正折射率,上述透镜组具有负折射率。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透镜镜筒,其中,上述透镜组和上述物体侧透镜组的沿着上述光轴方向的空气间隔能够变化地构成。
10.一种摄影装置,具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透镜镜筒。
11.一种遮光罩,能够安装到透镜镜筒的物体侧,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遮光罩的内壁面上,在包括上述透镜镜筒的光轴的纵向截面中,沿着光轴方向形成多个锯齿状的遮光槽,
沿着上述光轴方向,多个上述遮光槽的间距间隔随着从物体侧靠近像侧而变化地形成,
上述遮光槽至少具有:面向像侧的第1倾斜面;和面向物体侧的第2倾斜面,
至少一部分上述遮光槽还具有平坦面,该平坦面形成在上述第1倾斜面和上述第2倾斜面的中间,与上述光轴方向基本平行。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遮光罩,其特征在于,沿着上述光轴方向,多个上述遮光槽的间距间隔随着从物体侧靠近像侧而连续变大地形成。
CN201210100008.6A 2011-04-08 2012-04-06 透镜镜筒、摄影装置及遮光罩 Active CN10280979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86564 2011-04-08
JP2011086564 2011-04-08
JP2012062551A JP5660336B2 (ja) 2011-04-08 2012-03-19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撮影装置
JP2012-062551 2012-03-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09795A CN102809795A (zh) 2012-12-05
CN102809795B true CN102809795B (zh) 2016-05-11

Family

ID=472335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00008.6A Active CN102809795B (zh) 2011-04-08 2012-04-06 透镜镜筒、摄影装置及遮光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80979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76460B2 (ja) * 2013-03-11 2017-02-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カメラユニット、車両及びカメラ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KR101883033B1 (ko) * 2015-05-27 2018-07-27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렌즈 모듈
CN109218567B (zh) * 2017-06-30 2024-09-06 南昌欧菲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及其感光组件
CN109218568A (zh) * 2017-06-30 2019-01-15 南昌欧菲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及其感光组件
CN108037578B (zh) * 2018-01-10 2019-10-18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摄像透镜系统
CN111025514A (zh) * 2018-10-09 2020-04-17 信泰光学(深圳)有限公司 镜头组
CN110187463A (zh) * 2019-04-26 2019-08-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自动聚焦驱动组件、镜头及电子设备
JP7063417B2 (ja) * 2019-07-19 2022-05-09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遮光部材、レンズユニット、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電子機器
KR102381619B1 (ko) * 2019-08-30 2022-04-05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카메라 모듈
CN114879291A (zh) * 2022-06-09 2022-08-09 青岛理工大学 一种抑制杂散光的表面微结构及吸光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13817A (zh) * 2009-02-24 2010-08-25 株式会社尼康 透镜镜筒及摄像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325207A (ja) * 1994-05-30 1995-12-12 Olympus Optical Co Ltd 反射防止部材
WO2007123064A1 (ja) * 2006-04-21 2007-11-01 Panasonic Corporation 複眼方式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JP2010276841A (ja) * 2009-05-28 2010-12-09 Canon Inc レンズ鏡筒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13817A (zh) * 2009-02-24 2010-08-25 株式会社尼康 透镜镜筒及摄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09795A (zh) 2012-1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09795B (zh) 透镜镜筒、摄影装置及遮光罩
US10067321B2 (en) Optical system and imaging system
EP1835730B1 (en) Lens barrel photographic device and production method of same
US8616711B2 (en) Oblique projector having movable free form lenses
US20130135515A1 (en) Digital imaging system
CN108111731A (zh) 一种摄像头模组
CN110753144A (zh) 移动终端
CN202617287U (zh) 一种3d摄像头
CN104065859A (zh) 一种全景深图像的获取方法及摄像装置
WO2018177347A1 (zh) 一种镜头模组及终端
JP2010276841A (ja) レンズ鏡筒
CN110361910A (zh) 一种镜头
CN210488215U (zh) 投射型显示装置
KR102590894B1 (ko) 고스트 저감장치와 이것을 구비한 촬상장치, 고스트 감소방법 및 촬상광학기구
WO2020264454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high-magnification high-resolution photography using a small imaging system
EP2381286A3 (en) A wide-field-of-view optical system and a method for imaging the ground
JP5454119B2 (ja) ストロボ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EP2418541A1 (en)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projection display apparatus
CN204613497U (zh) 一种镜头及拍摄设备
CN104639688A (zh) 一种手机全景镜头
CN102043310B (zh) 投影系统、投影装置及成像模组
US7542216B2 (en) Zoom lens system
JP2012220734A (ja)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撮影装置
CN212540847U (zh) 物镜组、镜头及连续变焦系统
JP2005300659A (ja) ドーム型カメラおよびドームカバ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