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92206A - 容器托盘、托盘基座及观察单元 - Google Patents

容器托盘、托盘基座及观察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92206A
CN102792206A CN2011800137795A CN201180013779A CN102792206A CN 102792206 A CN102792206 A CN 102792206A CN 2011800137795 A CN2011800137795 A CN 2011800137795A CN 201180013779 A CN201180013779 A CN 201180013779A CN 102792206 A CN102792206 A CN 1027922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iner
carrying
elastic body
tray
for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1377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北条三木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H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7922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9220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1/00Microscopes
    • G02B21/34Microscope slides, e.g. mounting specimens on microscope slid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23/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recesses, hinges
    • C12M23/02Form or structure of the vessel
    • C12M23/10Petri dish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41/00Means for regulation, monitoring, measurement or control, e.g. flow regulation
    • C12M41/30Means for regulation, monitoring, measurement or control, e.g. flow regulation of concentration
    • C12M41/36Means for regulation, monitoring, measurement or control, e.g. flow regulation of concentration of biomass, e.g. colony counters or by turbidity measur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1/00Microscopes
    • G02B21/24Base structure
    • G02B21/26Stages; Adjusting mean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9/00Supporting devices; Holding devices
    • B01L9/52Suppo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lat sample carriers, e.g. for plates, slides, chip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01Arrangements or apparatus for facilitating the optical investigation
    • G01N21/03Cuvette constructions
    • G01N2021/0367Supports of cells, e.g. pivotable
    • G01N2021/0375Slidable cell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Zo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linical Laboratory Science (AREA)
  • Microscoopes, Condenser (AREA)
  •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Optical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容器的位置及姿态难以从规定的位置及姿态偏离的容器托盘、与该容器托盘一起使用的托盘基座及观察单元。本发明涉及的容器托盘(8)具备:具有用于载置容器的载置面(811)的载置板(81);弹性体(82);施力机构(83、842)。在此,弹性体(82)在载置板(81)的载置面(811)内设置在用于载置容器的载置区域(R)的周围。施力机构(83、842)设置在弹性体(82)的周围,能够在从外侧对该弹性体(82)施加按压力而对弹性体(82)向其内侧施力的施力状态与解除对该弹性体(82)的施力的施力解除状态之间变更状态。并且,在将施力机构(83、842)设定为施力解除状态时,弹性体(82)与容器的载置区域(R)之间具有少许的间隙。本发明涉及的观察单元具备上述容器托盘(8)、设置该容器托盘(8)的托盘基座(9)。

Description

容器托盘、托盘基座及观察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用于观察细胞等试样的观察单元中使用的容器托盘、与该容器托盘一起使用的托盘基座及观察单元。
背景技术
这种观察单元在培养器(incubator)等保存库内使用,具备:用于载置将细胞等试样与培养基一起收容的容器的载置台;使该载置台沿着水平面移动的驱动机构;观察容器内的试样来取得该试样的观察像的观察装置。另外,观察装置能够相对于载置台上下移动。在该观察单元中,通过使载置台沿着水平面移动,并使观察装置上下移动来调焦,由此进行容器中的试样的观察。
另外,在上述观察单元中,将以观察像为取得目标(取得せん)的试样的坐标及焦点位置等作为试样信息而预先存储到存储器中,从而能够基于该试样信息,每隔一定周期通过观察装置来观察以观察像为取得目标的一个或多个试样,并且在每次观察时执行取得该试样的观察像的延时动作。
当从延时动作开始经过规定期间时,伴随试样的生长而容器内的培养基被污染,或者培养基中含有的养分减少。因此,需要对容器内的培养基进行更换或补充。在进行该更换或补充的作业(以下,称为“更换作业”)时,将容器从载置台向其它的场所移动,在更换作业结束后,再将容器载置到载置台上。此时,难以将容器以与培养基的更换作业前的位置及姿态相同的位置及姿态载置到载置台上。因此,在培养基的更换作业的前后,容器的位置及姿态发生偏离。因而,存储到存储器中的试样信息无效,为了继续进行延时动作,必须重新设定试样信息。
与此相对,考虑有在保存库中设置窗,将手从该窗伸入,由此在不移动载置台上的容器的情况下进行培养基的更换作业。然而,在从窗进行的作业中,作业范围狭小,难以在不移动容器的情况下进行培养基的更换作业。另外,还考虑有在容器上设置标识,当在培养基的更换作业的执行前后容器的位置及姿态发生了偏离的情况下,基于标识的位置,来算出与存储在存储器中的坐标及焦点位置对应的试样的坐标及焦点位置。然而,由于可使用的容器限定为设有标识的特定的容器,因此通用性降低。
因此,提出有一种观察单元,其具备安装在上述驱动机构上的托盘基座、能够装拆地安装在该托盘基座上的容器托盘(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具体而言,容器托盘通过销相对于托盘基座定位在规定位置。另外,在容器托盘上设有用于供容器插入的插入孔,且在该插入孔的内表面形成有具有弹性的多个凸部。因此,在将容器插入到插入孔中的情况下,各凸部发生弹性变形,由此,从各凸部朝向容器施加作用力(弹性力)。其结果是,通过多个凸部夹持容器,来将容器固定于容器托盘。
另外,作为相对于容器托盘来固定容器的其它技术,提出有通过滑动销来固定容器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具体而言,在容器托盘上设置用于供容器插入的插入孔,且在该插入孔的内表面设置横孔,在该横孔内收容能够滑动的滑动销。该滑动销被弹簧朝向插入孔的内侧施力,其前端从容器用孔的内表面突出。在滑动销上安装有滑动操作用的捏手。并且,在插入孔的内表面设有多个固定销。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33014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189470号公报
在上述观察单元(专利文献1)中,当执行容器内的培养基的更换作业时,在将容器固定于容器托盘的状态下将容器托盘从托盘基座取下。并且,在更换作业完成后,将容器托盘再次安装到托盘基座上。此时,容器托盘通过销而定位到托盘基座的规定位置上。另外,容器保持固定在容器托盘上的状态。因此,根据上述观察单元,可以认为与上述现有的观察单元相比,容器的位置及姿态在更换作业的执行前后不易发生偏离。
然而,在上述观察单元中,当将容器插入到插入孔中时,容器在其侧面受到来自凸部的作用力的同时被压入。因此,在容器的侧面与凸部之间产生摩擦力,在该摩擦力的作用下凸部向容器的插入方向发生弹性变形。因此,由凸部向容器施加要将该容器从插入孔推出的力,其结果是,容器从容器托盘的规定位置浮起,由此凸部对容器的保持力降低而容器可能在插入孔内旋转。当容器的位置及/或姿态从规定的位置及/或姿态发生偏离时,与现有的观察单元同样,存在存储于存储器中的试样信息可能无效,为了继续进行延时动作而必须重新设定试样信息的情况。
另外,在上述的其它技术(专利文献2)中,当将容器向插入孔插入时,首先使用者操作捏手,从而使滑动销抵抗弹簧的作用力进行滑动而使该滑动销的前端没入到横孔内。由此,可以认为在将容器插入时该容器不受到来自滑动销的作用力。之后,使用者放开捏手,从而使滑动销在弹簧的作用力下进行滑动,其结果是,该滑动销的前端与容器的侧面抵接。由此,容器在弹簧的作用力下被滑动销和固定销夹持,从而将容器固定到容器托盘上。
然而,在上述的其它技术中,滑动销在横孔内被收容成能够滑动。因此,可以认为滑动销容易产生松动。因此,即使在将容器固定在容器托盘的情况下,容器的位置及/或姿态也可能从规定的位置及/或姿态偏离与滑动销的松动对应的量。当容器的位置及/或姿态从规定的位置及/或姿态发生偏离时,与现有的观察单元同样,存在存储于存储器中的试样信息可能无效,为了继续进行延时动作而必须重新设定试样信息的情况。
容器存在烧瓶型且带瓶盖的容器、圆形的碟型且带盖的容器等。另外,容器的材质可以使用塑料或玻璃等各种材质。在此,圆形的碟型的容器由于开口大,因此容器内的试样容易操作(例如,剥离作业容易),就这点来说适合于试样的培养等。然而,在容器的形状为圆形的情况下,可以认为在上述现有的技术中难以限制容器的旋转。另外,在容器的侧面倾斜的情况下,可以认为在上述的技术中容易从凸部或滑动销施加要将容器从插入孔推出的力。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容器的位置及姿态不易从规定的位置及姿态偏离的容器托盘、与该容器托盘一起使用的托盘基座及观察单元。
本发明涉及的容器托盘具备:具有用于载置容器的载置面的载置板;弹性体;施力机构。在此,所述弹性体在所述载置板的载置面内设置在用于载置所述容器的载置区域的周围。所述施力机构设置在所述弹性体的周围,能够在从外侧对该弹性体施加按压力而对弹性体向其内侧施力的施力状态与解除对该弹性体的施力的施力解除状态之间变更状态。并且,在将所述施力机构设定成所述施力解除状态时,所述弹性体与所述容器的载置区域之间具有微小的间隙。
在上述容器托盘中,在将容器载置到载置板的载置面上时,将施力机构设定为施力解除状态。此时,弹性体与容器的载置区域之间具有少许的间隙。因此,在将容器载置到载置区域上时,容器的侧面几乎不与弹性体接触,从而,不会在容器的侧面与弹性体之间产生摩擦力而致使弹性体朝向下方发生弹性变形。因此,容器不会从弹性体受到要使该容器从载置面浮起的作用力,从而容器密接而载置在载置面上。
接着,将施力机构设定为施力状态。此时,从外侧对弹性体施加有按压力,从而弹性体被向其内侧施力。由此,弹性体向容器的侧面压紧而与该侧面密接,其结果是,容器由弹性体限制保持。从而,容器被弹性体固定到载置面上的载置区域。在此,弹性体被施力机构向容器的侧面压紧时,几乎不会产生松动。
因此,根据上述容器托盘,在载置板的载置面上固定容器,并且该容器维持与载置面密接的状态。从而,容器的位置及姿态不易从将该容器固定到容器托盘上时所确定的规定的位置及姿态偏离。
在上述容器托盘的具体结构中,在所述施力机构上设有阻止所述弹性体向相对于所述载置面垂直的方向移动的阻止构件。
在上述容器托盘中,在将施力机构设定为施力状态而将弹性体向容器的侧面压紧时,在弹性体上可能产生要使该弹性体从载置面浮起的力。但是,根据上述具体结构,通过阻止构件来防止弹性体的浮起。因此,容器被以与载置面密接的状态维持。
在上述容器托盘的另一具体结构中,所述弹性体具有沿着所述容器的载置区域的外周缘呈C字状延伸的形状,或者由在所述容器的载置区域的周围设置的多个弹性体片构成。
本发明涉及的托盘基座具有:设置上述容器托盘的设置面;用于将所述容器托盘能够装拆地固定在该设置面上的规定位置处的定位部。
在上述托盘基座中,在执行容器内的培养基的更换作业时,能够在将容器固定于容器托盘的状态下将容器托盘从托盘基座取下。并且,在更换作业完成后,能够将容器托盘再次安装到托盘基座上。这样,即使在将容器托盘从托盘基座取下的情况下将容器托盘向托盘基座再次安装时,容器托盘也会被托盘基座的定位部定位到设置面上的规定位置处。
本发明涉及的观察单元具备:用于载置所述容器的载置台;驱动所述载置台的驱动机构;观察载置在所述载置台上的容器中的试样的观察装置。在此,所述载置台由上述容器托盘和供该容器托盘设置的托盘基座构成,在所述容器托盘和托盘基座上设有用于将容器托盘相对于该托盘基座能够装拆地固定于规定位置处的定位机构。
在上述观察单元中,在执行载置到载置台上的容器内的培养基的更换作业时,能够在将容器固定于容器托盘的状态下将容器托盘从托盘基座取下。并且,在更换作业完成后,能够将容器托盘再次安装到托盘基座上。这样,即使在将容器托盘从托盘基座取下的情况下将容器托盘向托盘基座再次安装时,容器托盘也会被定位机构定位到托盘基座的规定位置处。并且,容器保持固定于容器托盘的状态,其位置及姿态不会从规定的位置及姿态偏离。从而,根据上述观察单元,在培养基的更换作业的执行前后,容器的位置及姿态不易偏离。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涉及的容器托盘、托盘基座及观察单元,容器的位置及姿态不易从规定的位置及姿态偏离。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观察单元的观察系统的图。
图2是表示该观察单元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该观察单元的主视图。
图4是沿着图3所示的IV-IV线的剖视图。
图5(a)是表示容器的立体图,图5(b)是该容器的铅垂剖视图。
图6是表示上述观察单元所具备的X轴驱动部及Y轴驱动部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上述观察单元所具备的载置台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该载置台的在托盘基座上设置有容器托盘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该载置台的从托盘基座取下容器托盘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0是用于说明上述载置台所具备的容器托盘的施力机构的施力状态的俯视图。
图11是用于说明该施力机构的施力解除状态的俯视图。
图12(a)及图12(b)是在相对于容器托盘安装容器的方法的第一工序的说明中使用的铅垂剖视图。
图13是在相对于容器托盘安装容器的方法的第二工序的说明中使用的铅垂剖视图。
图14是在相对于托盘基座安装容器托盘的方法的第一工序的说明中使用的侧视图。
图15是在相对于托盘基座安装容器托盘的方法的第二工序的说明中使用的侧视图。
图16是在相对于托盘基座安装容器托盘的方法的第三工序的说明中使用的侧视图。
图17是在相对于托盘基座安装容器托盘的方法的第二工序的说明中使用的俯视图。
图18(a)及图18(b)是在能够与容器的尺寸匹配地更换载置台的说明中使用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由上述观察系统执行的观察动作程序的流程图。
图20是表示上述载置台的第一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21是表示上述载置台的第二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22是沿着图21所示的B-B线的剖视图。
图23是表示上述载置台的第三变形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具体地进行说明。
1.观察系统
图1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观察单元的观察系统的图。如图1所示,观察系统具备观察单元(100)、中继控制部(102)及个人计算机(103)。
观察单元(100)能够设置在用于培养或保存细胞等试样的保存库(101)内。在此,保存库(101)可以采用能够将该保存库(101)内的环境设定成适于试样的培养的环境的培养器、或者能够以无菌状态维持该保存库(101)内的环境的隔离器等。对于观察单元(100)的详细情况,在后述的“2.观察单元”中进行说明。
在保存库(101)的内部配置有台架(104),观察单元(100)设置在台架(104)上来使用。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图1所示的保存库(101)内只设有一个台架(104),但在保存库(101)内可以配置多个台架。在该保存库(101)中,可以在多个台架上放置多个容器,在各容器内收容试样而对该试样进行培养或保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观察系统中,将附着细胞等附着在容器的底面上的试样收容在容器中。
中继控制部(102)及个人计算机(103)设置在保存库(101)的外部,在中继控制部(102)上连接有从观察单元(100)引出的线缆(105)。另外,在个人计算机(103)上连接有从中继控制部(102)引出的线缆(106)。对于中继控制部(102)及个人计算机(103)的详细情况,在后述的“3.中继控制部”及“4.个人计算机”中进行说明。
2.观察单元
2-1.观察单元的整结构
图2是表示观察单元(100)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该观察单元(100)的主视图。另外,图4是沿着图3所示的IV-IV线的剖视图。如图2~图4所示,观察单元(100)具备:用于载置收容有试样的容器(7)的载置台(4);使载置台(4)沿着X轴方向移动的X轴驱动部(2);使载置台(4)沿着Y轴方向移动的Y轴驱动部(3);观察容器(7)内的试样来取得该试样的观察像的观察装置(5);在通过该观察装置(5)进行试样的观察时对该试样进行照明的照明装置(6);使观察装置(5)沿着Z轴方向移动的Z轴电动机(56);用于配置上述构成要素的框体(1)。需要说明的是,X轴方向及Y轴方向是在水平面内彼此正交的两个方向,Z轴方向是铅垂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的观察单元(100)中,通过X轴驱动部(2)和Y轴驱动部(3)来构成对载置台(4)进行驱动的驱动机构。另外,容器(7)如图5(a)所示形成为圆形的碟型,且具有闭塞容器(7)的开口(71)(参照图5(b))的盖体(70)。另外,容器(7)如图5(b)所示那样通过使其侧面(72)倾斜而使容器(7)的开口(71)比底面(73)扩大。
如图4所示,框体(1)的内部的空间包括:将从载置台(4)沿水平方向偏离的位置向大致铅垂方向扩展而得到的第一空间(11);位于载置台(4)的下方的第二空间(12);位于载置台(4)的上方的第三空间(13)。
2-2.X轴驱动部及Y轴驱动部
图6是表示X轴驱动部(2)及Y轴驱动部(3)的立体图。在两个驱动部(2)、(3)中,首先对Y轴驱动部(3)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6所示,Y轴驱动部(3)具备Y轴电动机(30)、一对带轮(31)、(32)、同步带(33)、倒L字状的Y轴滑动体(34)、引导构件(35)。在此,在Y轴驱动部(3)中,Y轴电动机(30)如图4所示那样设置在框体(1)的第一空间(11)内,其旋转轴朝向沿着X轴的方向。另外,Y轴电动机(30)采用步进电动机。
一对带轮(31)、(32)中,一方的带轮(31)固定于Y轴电动机(30)的旋转轴,随着Y轴电动机(30)的旋转而一方的带轮(31)绕着Y轴电动机(30)的旋转中心轴进行旋转。另一方的带轮(32)旋转自如地设置在从一方的带轮(31)沿Y轴方向偏离的位置上。
在一对带轮(31)、(32)上挂设有同步带(33),在该同步带(33)上的一对带轮(31)、(32)之间的区域连结有Y轴滑动体(34)。另外,Y轴滑动体(34)的上边部分(341)在配置有载置台(4)的空间内沿着X轴方向延伸。
引导构件(35)在一对带轮(31)、(32)之间沿着Y轴方向延伸,Y轴滑动体(34)滑动自如地与该引导构件(35)连结。因此,Y轴滑动体(34)的能够移动的方向被沿着Y轴方向规定。
在上述Y轴驱动部(3)中,通过一方的带轮(31)进行旋转,从而同步带(33)进行旋转,由此同步带(33)在一对带轮(31)、(32)之间沿着Y轴方向移动。从而,一方的带轮(31)的旋转运动通过同步带(33)转换成沿着Y轴方向的平移运动。因此,根据上述Y轴驱动部(3),将Y轴电动机(30)的旋转力转换为Y轴方向的平移力而施加给Y轴滑动体(34),其结果是,Y轴滑动体(34)沿着Y轴方向移动。
如图6所示,X轴驱动部(2)具备X轴电动机(20)、齿轮机构(21)、沿着Y轴方向延伸的轴(22)、一对带轮(23)、(24)、同步带(25)、L字状的X轴滑动体(26)、引导构件(27)。在此,在X轴驱动部(2)中,X轴电动机(20)如图4所示那样设置在框体(1)的第一空间(11)内,且其旋转轴朝向沿着X轴的方向。另外,X轴电动机(20)采用步进电动机。
齿轮机构(21)将X轴电动机(20)的旋转力转换为绕轴(22)的中心轴的旋转力,并将该旋转力施加给轴(22)。轴(22)由Y轴驱动部(3)的Y轴滑动体(34)的上边部分(341)支承为旋转自如,且能够相对于齿轮机构(21)滑动。
一对带轮(23)、(24)中,一方的带轮(23)固定在轴(22)的前端部,这一方的带轮(23)随着轴(22)的旋转而绕着与该轴(22)相同的中心轴旋转。另一方的带轮(24)在从一方的带轮(23)沿X轴方向偏离的位置处旋转自如地设置于Y轴滑动体(34)的上边部分(341)。
在一对带轮(23)、(24)上挂设有同步带(25),在该同步带(25)上的一对带轮(23)、(24)之间的区域连结有X轴滑动体(26)。另外,载置台(4)通过螺纹紧固而固定在X轴滑动体(26)的下边部分(261)。
引导构件(27)在一对带轮(23)、(24)之间沿着X轴方向延伸,X轴滑动体(26)滑动自如地与该引导构件(27)连结。因此,X轴滑动体(26)的能够移动的方向被沿着X轴方向规定。
在上述X轴驱动部(2)中,通过一方的带轮(23)进行旋转,从而同步带(25)进行旋转,由此同步带(25)在一对带轮(23)、(24)之间沿着X轴方向移动。从而,一方的带轮(23)的旋转运动通过同步带(25)转换成沿着X轴方向的平移运动。因此,根据上述X轴驱动部(2),将X轴电动机(20)的旋转力转换为X轴方向的平移力而施加给X轴滑动体(26),其结果是,X轴滑动体(26)沿着X轴方向移动。
因此,固定在X轴滑动体(26)上的载置台(4)通过X轴电动机(20)的旋转而沿着X轴方向移动,通过Y轴电动机(30)的旋转而沿着Y轴方向移动。因此,通过对X轴电动机(20)和Y轴电动机(30)的旋转动作分别独立地进行控制,由此能够使载置台(4)向XY坐标系内的各个位置移动。
如图6所示,X轴驱动部(2)还具备X轴原点传感器(28),Y轴驱动部(3)还具备Y轴原点传感器(36)。X轴原点传感器(28)是通过固定在X轴滑动体(26)上的被检测板(281)的接近/分离来切换接通/断开的传感器。另外,Y轴原点传感器(36)是通过固定在Y轴滑动体(34)上的被检测板(361)的接近/分离来却换接通/断开的传感器。
在此,X轴原点传感器(28)设置成在其切换为接通时,载置台(4)的位置与X轴的原点一致,Y轴原点传感器(36)设置成在其切换为接通时,载置台(4)的位置与Y轴的原点一致。因此,根据上述X轴原点传感器(28)及Y轴原点传感器(36),能够使载置台(4)在可动区域内从偏离XY坐标系的原点的任一位置复位到该原点。
2-3.照明装置
如图4所示,照明装置(6)设置在框体(1)的第三空间(13)内,具有发出光的LED(Light Emitting Diode)(61)、将从该LED(61)发出的光向铅垂下方反射的反射镜(62)。
在形成框体(1)的第三空间(13)的下面壁(17)中的反射镜(62)的下方位置处形成有光透过部(171)。因此,由反射镜(62)反射后的光透过光透过部(171)后,在配置有载置台(4)的空间中向下方通过。
在此,在配置有载置台(4)的空间中,在由反射镜(62)反射后的光所通过的位置处设定有试样的观察点M。因此,在上述观察单元(100)中,能够通过照明装置(6)对配置在观察点M处的试样进行照明。
2-4.观察装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相位差显微镜作为观察装置(5)。如图4所示,观察装置(5)具备:形成作为观察对象的试样的放大像的物镜(51);将由该物镜(51)形成的放大像向连续变焦镜头(zoom lens)(53)引导的反射镜(52);将试样的放大像进一步放大的连续变焦镜头(53);通过对由连续变焦镜头(53)放大后的放大像进行拍摄,来取得试样的观察像的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相机(54);驱动连续变焦镜头(53)来变更该连续变焦镜头(53)的放大倍率的驱动电动机(50)。
在上述观察装置(5)中,CCD相机(54)及驱动电动机(50)设置在框体(1)的第一空间(11)内,物镜(51)及反射镜(52)设置在框体(1)的第二空间(12)内。另外,连续变焦镜头(53)跨第一空间(11)和第二空间(12)而设置。物镜(51)配置在观察点M的下方位置。
在形成框体(1)的第二空间(12)的上面壁(16)中的观察点M的下方位置处形成有光透过部(15),由照明装置(6)的反射镜(62)反射后的光通过观察点M后,透过光透过部(15)而向观察装置(5)的物镜(51)入射。因此,根据上述观察单元(100),能够在通过照明装置(6)对试样进行照明的同时通过观察装置(5)来观察该试样并取得该试样的观察像。
如图4所示,观察装置(5)观察试样的观察倍率由物镜(51)的放大倍率和连续变焦镜头(53)的放大倍率来决定,通过利用驱动电动机(50)驱动连续变焦镜头(53)来变更该连续变焦镜头(53)的放大倍率,由此变更试样的观察倍率。
通过观察装置(5)观察试样时的调焦通过利用Z轴电动机(56)使观察装置(5)沿着Z轴方向移动来执行。需要说明的是,Z轴电动机(56)如图4所示那样设置在框体(1)的第一空间(11)内。
如图4所示,观察装置(5)还具备连续变焦用原点传感器(55)。连续变焦用原点传感器(55)是通过固定在连续变焦镜头(53)上的被检测板(未图示)的接近/分离来切换接通/断开的传感器。在此,连续变焦用原点传感器(55)设置成在其切换为接通时,连续变焦镜头(53)的位置与规定位置一致。根据连续变焦用原点传感器(55),能够使连续变焦镜头(53)在可动区域内从偏离规定位置的任一位置复位到该规定位置。
并且,在框体(1)的第一空间(11)中设置有Z轴原点传感器(57)。Z轴原点传感器(57)是通过固定在观察装置(5)上的被检测板(未图示)的接近/分离来切换接通/断开的传感器。在此,Z轴原点传感器(57)设置成在其切换为接通时,观察装置(5)的位置与Z轴的原点一致。根据Z轴原点传感器(57),能够使观察装置(5)在可动区域内从偏离Z轴方向的原点的任一位置复位到该原点。
2-5.载置台
<载置台的整体结构>
图7是表示载置台(4)的立体图。另外,图8及图9是载置台(4)的俯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8及图9中,省略了容器(7)的盖体(70)的图示。如图7~图9所示,载置台(4)包括用于固定容器(7)的容器托盘(8)、供该容器托盘(8)设置的托盘基座(9)。在此,在图7及图8中示出在托盘基座(9)上设置有容器托盘(8)的状态,在图9中示出从托盘基座(9)取下容器托盘(8)后的状态。
如图9所示,容器托盘(8)具备载置板(81),该载置板(81)具有用于载置容器(7)的载置面(811)。在该载置板(81)中的容器(7)的载置区域R的内侧开设有贯通孔(810)。在此,容器(7)的载置区域R是在将容器(7)载置到载置面(811)上时与该容器(7)的底部重叠的区域。另外,在托盘基座(9)上,在将容器托盘(8)设置到该托盘基座(9)上时与容器托盘(8)的贯通孔(810)对置的区域开设有贯通孔(910)。
因此,如图4所示,由照明装置(6)的反射镜(62)反射后的光通过两个贯通孔(810)、(910)而向观察装置(5)的物镜(51)入射。即,载置在载置台(4)上的容器(7)内的试样的观察不会被载置台(4)妨碍。
<容器托盘>
如图7~图9所示,在容器托盘(8)中,在载置板(81)的载置面(811)上的容器(7)的载置区域R的周围且载置区域R的外侧,沿着该载置区域R的外周缘而设置有弹性体(82),在该弹性体(82)上形成有狭缝(821)。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体(82)具有沿着载置区域R的外周缘呈C字状延伸的形状。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弹性体(82)的形状,C字状仅为一例,弹性体(82)可以根据容器(7)的形状而采用各种形状。
并且,在弹性体(82)的周围设置有沿着该弹性体(82)的外周面呈U字状延伸的第一板簧构件(83)。在此,第一板簧构件(83)以跨弹性体(82)的狭缝(821)的方式配置。另外,第一板簧构件(83)的两端部(831)、(832)朝向外侧弯曲。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板簧构件(83)可以在弹性体(82)的外周面的外侧设置在与该外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的位置处。
在该载置板(81)的载置面(811)上还固定有用于将弹性体(82)压紧而固定在该载置面(811)上的压紧构件(84)。具体而言,该压紧构件(84)在其与载置面(811)之间夹入弹性体(82)中的与狭缝(821)的形成区域相反侧的区域并将该区域向载置面(811)压紧,由此,弹性体(82)中的与狭缝(821)的形成区域相反侧的区域由压紧构件(84)和载置板(81)夹持。
一对螺纹构件(841)、(842)分别贯通第一板簧构件(83)的两端部(831)、(832)而拧入到压紧构件(84)中。在此,一对螺纹构件(841)、(842)中的贯通第一板簧构件(83)的基端部(831)的第一螺纹构件(841)紧固于压紧构件(84),从而将第一板簧构件(83)的基端部(831)固定于压紧构件(84)。
另一方面,一对螺纹构件(841)、(842)中的贯通第一板簧构件(83)的前端部(832)的第二螺纹构件(842)以能够调整其拧入量的状态拧入到压紧构件(84)中。从而,通过调整第二螺纹构件(842)的拧入量,由此第一板簧构件(83)以其基端部(831)为固定点而发生弹性变形。
具体而言,如图10所示,通过将第二螺纹构件(842)拧入压紧构件(84)而增大该第二螺纹构件(842)的拧入量,由此第一板簧构件(83)发生弹性变形。此时,从外侧对弹性体(82)施加有按压力,其结果是,弹性体(82)被向其内侧施力。另一方面,如图11所示,通过放松第二螺纹构件(842)的拧入而减小该第二螺纹构件(842)的拧入量,由此缓和第一板簧构件(83)的弹性变形,或者第一板簧构件(83)从弹性变形释放,其结果是,向弹性体(82)的施力被解除。
这样,通过第一板簧构件(83)及第二螺纹构件(842),构成能够在从外侧对弹性体(82)施加按压力而对弹性体(82)向其内侧施力的施力状态(参照图10)和解除了向弹性体(82)的施力的施力解除状态(参照图11)之间变更状态的施力机构。
在此,弹性体(82)具有在将施力机构设定为施力解除状态时与容器(7)的载置区域R之间具有微小的间隙G的形状(参照图11)。因此,在将施力机构设定为施力解除状态时将容器(7)载置到载置区域R的情况下,容器(7)的侧面(72)几乎不会与弹性体(82)接触(参照图12(b)),因此,不会在容器(7)的侧面(72)与弹性体(82)之间产生摩擦力而导致弹性体(82)朝向下方发生弹性变形。因此,容器(7)不会从弹性体(82)受到要使该容器(7)从载置面(811)浮起的作用力,从而容器(7)密接而载置在载置面(811)上。
构成弹性体(82)的材料使用硅橡胶、氯丁二烯橡胶等弹性体,因此,弹性体(82)具有适度的柔软性、适度大小的摩擦系数、适度的粘接性。
另外,弹性体(82)具有在将容器(7)载置到载置面(811)上的载置区域R时不会与该容器(7)的盖体(70)接触的厚度尺寸。因此,在将容器(7)载置到载置面(811)上的载置区域R时,弹性体(82)不会与容器(7)的盖体(70)接触,从而,盖体(70)不会从容器(7)浮起。因此,污染试样的物质不会侵入容器(7)内。
如图7~图9所示,在载置板(81)的载置面(811)上,在弹性体(82)的狭缝(821)侧的区域设有沿着载置板(81)的外周缘而固定的长方体状的固定体(85)。在该固定体(85)中的弹性体(82)侧的表面(851)上开设有凹部(852),而在与该表面(851)相反侧的表面(853)的中央区域突出设置有凸部(854)。
并且,在第一板簧构件(83)上形成有与固定体(85)的凹部(852)卡合的突起部(833)。通过第一板簧构件(83)的突起部(833)与固定体(85)的凹部(852)的卡合,来防止第一板簧构件(83)从载置面(811)浮起的情况。
在第一板簧构件(83)上还设有阻止弹性体(82)相对于载置面(811)向垂直的方向(从载置面(811)浮起的方向)移动的左右一对的阻止构件(834)、(834)。
如图7~图9所示,在载置板(81)上形成有左右一对的把持部(87)、(87)。并且,在载置板(81)的外周端面上的弹性体(82)的狭缝(821)侧的区域形成有左右一对的突起部(86)、(86)。
上述的容器托盘(8)的结构简单。从而,容器托盘(8)的拆卸和组装容易。因此,在将容器(7)载置到容器托盘(8)上之前,能够对容器托盘(8)的各构成部件进行清洗。在此,清洗使用有机溶剂,因此容器托盘(8)的各构成部件优选使用对有机溶剂具有耐受性的材料。
<托盘基座>
如图7~图9所示,托盘基座(9)通过两个螺纹构件(90)、(90)能够装拆地与X轴滑动体(26)的下边部分(261)连结。托盘基座(9)具有设置容器托盘(8)的设置面(91),在该设置面(91)上的X轴滑动体(26)的连结区域的两侧固定有左右一对的第二板簧构件(92)、(92)。在此,各第二板簧构件(92)以在发生弹性变形时具有Y轴方向的弹性力的方式配置。另外,各第二板簧构件(92)具有在将容器托盘(8)设置到设置面(91)上时与容器托盘(8)的压紧构件(84)抵接的位置或形状。
如图7所示,在托盘基座(9)的Y轴方向上的前端缘(93)设有弯曲部(94)。在此,弯曲部(94)通过将托盘基座(9)相对于设置面(91)大致垂直地弯曲而形成。在弯曲部(94)的中央区域形成有嵌合凹部(941),在将容器托盘(8)设置到设置面(91)上时,该容器托盘(8)的凸部(854)与该嵌合凹部(941)嵌合。在弯曲部(94)上,在嵌合凹部(941)的形成区域的两侧还形成有左右一对的卡合承受部(942)、(942)。在将容器托盘(8)设置到设置面(91)上时,该容器托盘(8)的一对突起部(86)、(86)分别与该一对卡合承受部(942)、(942)卡合。
在将容器托盘(8)设置到托盘基座(9)的设置面(91)上时,托盘基座(9)的一对第二板簧构件(92)、(92)被容器托盘(8)的压紧构件(84)按压而发生弹性变形,其结果是,容器托盘(8)在一对第二板簧构件(92)、(92)的弹性力的作用下被向Y轴方向施力。
由此,容器托盘(8)的凸部(854)与托盘基座(9)的嵌合凹部(941)嵌合,并且在托盘基座(9)的各卡合承受部(942)上卡合与其对应的容器托盘(8)的突起部(86)。另外,容器托盘(8)的载置板(81)或固定体(85)与托盘基座(9)的弯曲部(94)抵接。从而,通过凸部(854)向嵌合凹部(941)的嵌合,容器托盘(8)相对于托盘基座(9)的X轴方向上的位置被规定,通过容器托盘(8)向弯曲部(94)的抵接,容器托盘(8)相对于托盘基座(9)的Y轴方向上的位置被规定,通过各卡合承受部(942)与突起部(86)的卡合,容器托盘(8)相对于托盘基座(9)的Z轴方向上的位置被规定。其结果是,容器托盘(8)相对于托盘基座(9)能够装拆地定位在规定位置(即,托盘基座(9)的设置面(91)上的规定位置)处。
这样,在容器托盘(8)和托盘基座(9)中,通过容器托盘(8)的凸部(854)及突起部(86)、托盘基座(9)的一对第二板簧构件(92)、(92)、嵌合凹部(941)及一对卡合承受部(942)、(942),来构成用于将容器托盘(8)相对于托盘基座(9)能够装拆地固定到规定位置处的定位机构。另外,在托盘基座(9)中,通过该托盘基座(9)的一对第二板簧构件(92)、(92)、嵌合凹部(941)及一对卡合承受部(942)、(942),来构成用于将容器托盘(8)能够装拆地固定到设置面(91)上的规定位置处的定位部。
<相对于容器托盘安装容器的方法>
在此,参照附图,对相对于容器托盘(8)安装容器(7)的方法具体地进行说明。图12(a)及图12(b)是在相对于容器托盘(8)安装容器(7)的方法的第一工序的说明中使用的铅垂剖视图。图13是在相对于容器托盘(8)安装容器(7)的方法的第二工序的说明中使用的铅垂剖视图。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图是沿着图11所示的A-A线而得到的剖视图。另外,图11所示的俯视图与第一工序对应,图10所示的俯视图与第二工序对应。
首先,在第一工序中,如图11所示,通过放松第二螺纹构件(842)的拧入而减小该第二螺纹构件(842)的拧入量,从而将施力机构设定为施力解除状态。此时,如图12(a)所示,弹性体(82)与容器(7)的载置区域R之间具有微小的间隙G。因此,如图12(b)所示,在将容器(7)载置到载置区域R时,容器(7)的侧面(72)几乎不会与弹性体(82)接触,从而,不会在容器(7)的侧面(72)与弹性体(82)之间产生摩擦力而导致弹性体(82)朝向下方发生弹性变形。因此,容器(7)不会从弹性体(82)受到要使该容器(7)从载置面(811)浮起的作用力,从而容器(7)密接而载置在载置面(811)上。
接着,在第二工序中,如图10所示,通过将第二螺纹构件(842)拧入压紧构件(84)而增大该第二螺纹构件(842)的拧入量,从而将施力机构设置成施力状态。此时,通过第一板簧构件(83)的弹性变形,而从外侧对弹性体(82)施加按压力,从而对弹性体(82)向其内侧施力。由此,如图13所示,弹性体(82)被向容器(7)的侧面(72)压紧而与该侧面(72)密接,其结果是,容器(7)被弹性体(82)限制保持。从而,容器(7)被弹性体(82)固定到载置面(811)上的载置区域R。
在此,当弹性体(82)被施力机构向容器(7)的侧面(72)压紧时,几乎不会产生松动。并且,弹性体(82)具有适度的柔软性、适度大小的摩擦系数、适度的粘接性。从而,即使在容器(7)的侧面(72)倾斜的情况下,在容器(7)上也难以产生要将该容器(7)推起的力。因此,在容器(7)被弹性体(82)限制保持时,该容器(7)不会从载置面(811)浮起。
因此,根据上述容器托盘(8),在载置板(81)的载置面(811)上固定容器(7),并且该容器(7)被以与载置面(811)密接的状态维持。从而,容器(7)的位置及姿态不易从将该容器(7)固定于容器托盘(8)时所确定的规定的位置及姿态偏离。
另外,在上述容器托盘(8)中,在将施力机构设定为施力状态而将弹性体(82)压紧于容器(7)的侧面(72)的情况下,在弹性体(82)上可能产生要使该弹性体(82)从载置面(811)浮起的力。但是,在上述容器托盘(8)的第一板簧构件(83)上设有一对阻止构件(834)、(834)。从而,通过一对阻止构件(834)、(834)来防止弹性体(82)的浮起。因此,容器(7)被以与载置面(811)密接的状态维持。
并且,由于在容器托盘(8)的载置板(81)上设有左右一对的把持部(87)、(87),因此容器(7)向容器托盘(8)的装拆容易。
<相对于托盘基座安装容器托盘的方法>
接着,参照附图,对相对于托盘基座(9)安装容器托盘(8)的方法具体地进行说明。图14~图16分别是在相对于托盘基座(9)安装容器托盘(8)的方法的第一工序~第三工序的说明中使用的侧视图。图17是与第二工序对应的俯视图。另外,在第一工序的说明中也使用图9。
首先,在第一工序中,如图9所示,在使容器托盘(8)的压紧构件(84)朝向托盘基座(9)的一对第二板簧构件(92)、(92)的同时使容器托盘(8)相对于托盘基座(9)从Y轴方向接近。并且,如图14所示,通过使容器托盘(8)在托盘基座(9)的设置面(91)上滑动,从而使容器托盘(8)的压紧构件(84)与托盘基座(9)的一对第二板簧构件(92)、(92)抵接。此时,托盘基座(9)的弯曲部(94)的前端与容器托盘(8)的载置板(81)的背面(812)抵接,从而,容器托盘(8)倾斜。
在第二工序中,如图15及图17所示,通过抵抗托盘基座(9)的一对第二板簧构件(92)、(92)的弹性力而将容器托盘(8)向Y轴方向的相反方向按压,从而使容器托盘(8)在托盘基座(9)的设置面(91)上进一步滑动。由此,第二板簧构件(92)、(92)发生弹性变形。
此时,使容器托盘(8)向Y轴方向的相反方向滑动,直至其一对突起部(86)、(86)的前端到达托盘基座(9)的弯曲部(94)的内侧为止。由此,能够将容器托盘(8)压下而使容器托盘(8)的载置板(81)的背面(812)与托盘基座(9)的设置面(91)密接。
在第三工序中,如图16所示,在使容器托盘(8)的载置板(81)的背面(812)与托盘基座(9)的设置面(91)密接后,利用托盘基座(9)的一对第二板簧构件(92)、(92)的弹性力,使容器托盘(8)在保持与设置面(91)密接的状态下向Y轴方向滑动。由此,如图7所示,容器托盘(8)的凸部(854)与托盘基座(9)的嵌合凹部(941)嵌合,且在托盘基座(9)的各卡合承受部(942)上卡合与其对应的容器托盘(8)的突起部(86)。并且,容器托盘(8)的载置板(81)或固定体(85)与托盘基座(9)的弯曲部(94)抵接。其结果是,容器托盘(8)相对于托盘基座(9)能够装拆地定位到规定位置处。
在将容器托盘(8)从托盘基座(9)取下的情况下,只要以相反的顺序执行上述第一工序~第三工序即可。
在上述载置台(4)中,在执行载置到该载置台(4)上的容器(7)内的培养基的更换作业时,能够在保持将容器(7)固定于容器托盘(8)的状态下将容器托盘(8)从托盘基座(9)取下。并且,在更换作业完成后,能够将容器托盘(8)再次安装到托盘基座(9)上。这样,即使在将容器托盘(8)从托盘基座(9)取下的情况下,当将容器托盘(8)向托盘基座(9)再次安装时,容器托盘(8)也如上述那样被定位到托盘基座(9)的规定位置处。并且,容器(7)在保持固定于容器托盘(8)的状态下其位置及姿态不会从规定的位置及姿态偏离。
因此,如后所述(参照图19的步骤S11、S12),即使在延时动作的执行中暂时停止该延时动作,而执行了培养基的更换作业的情况下,在培养基的更换作业的执行前后,容器(7)的位置及姿态也不易偏离。具体而言,即使容器(7)的位置及姿态发生偏离,其偏离量也为几μm左右,对具有几百μm的大小的试样的观察几乎不产生影响。即,在更换作业的前后,以观察像为取得目标的试样的坐标及焦点位置几乎不会从作为试样信息而存储在存储器中的坐标及焦点位置偏离。因此,不需要重新设定延时动作的执行所需要的试样信息。
并且,在上述载置台(4)中,在容器托盘(8)的载置板(81)上设有左右一对的把持部(87)、(87)。因此,容器托盘(8)向托盘基座(9)的装拆容易。
图18(a)及图18(b)是在能够与容器(7)的尺寸匹配地更换载置台(4)的说明中使用的立体图。如图18(a)及图18(b)所示,可以准备容器(7)的载置区域R的面积不同的多个载置台(4)。这种情况下,能够与所使用的容器(7)的尺寸匹配地更换载置台(4)。
2-6.关于检索模式和延时模式
对于上述观察单元(100)准备有用于使用该观察单元(100)来进行试样的观察的两种模式,能够对观察单元(100)选择性地设定这两种模式。
在此,两种模式中的一方的模式为如下这样的检索模式:使用者使用观察装置(5)检索并确定以通过该观察装置(5)得到的观察像为取得目标的一个或多个试样,并将按所确定的试样而变化的试样信息存储在个人计算机(103)的存储器中。在此,试样信息包括试样的坐标、连续变焦倍率及焦点位置等。以下,将在检索模式设定时通过观察单元(100)执行的观察动作称为“检索动作”。
两种模式中的另一方的模式为如下这样的观察模式:基于存储在个人计算机(103)的存储器中的试样信息,通过观察装置(5)每隔一定周期反复观察以观察像为取得目标的一个或多个试样,并且在每次观察时取得该试样的观察像。以下,将该观察模式称为“延时模式”,并将在延时模式设定时通过观察单元(100)执行的观察动作称为“延时动作”。需要说明的是,该延时动作除了基于试样信息之外,还基于由使用者预先设定的设定信息来执行。在此,设定信息包括执行延时动作的观察点列表、开始时刻、结束时刻、延时周期、观察像的保存场所等。
3.中继控制部
中继控制部(102)基于从个人计算机(103)输出的控制信号,来控制观察单元(100)的动作。具体而言,中继控制部(102)分别控制观察单元(100)的LED(61)的发光动作、对观察单元(100)及其各构成要素的通电/非通电分别独立地进行切换的中继动作、观察单元(100)的各电动机的旋转动作。
4.个人计算机
4-1.个人计算机的结构
个人计算机(103)具有控制观察单元(100)的控制装置、存储器。在存储器中存储有控制观察单元(100)的延时动作所需要的试样信息、通过观察单元(100)的CCD相机(54)取得的试样的观察像等。从个人计算机的控制装置输出用于控制观察单元(100)的控制信号,该控制信号通过线缆(106)向中继控制部(102)输入。
在个人计算机(103)中,当使用者选择检索模式来作为对观察单元(100)来说成为设定目标(設定せん)的模式时,个人计算机(103)的控制装置向能够控制观察单元(100)的检索动作的状态转变。这样,观察单元(100)被设定为检索模式。此时,控制装置基于使用者利用个人计算机(103)输入的操作指令,经由中继控制部(102)来控制观察单元(100)的检索动作。由此,根据从使用者输入的操作指令来控制观察单元(100)的各电动机的旋转动作,其结果是,可变更配置在观察点M处的试样的坐标、连续变焦倍率及焦点位置。
并且,在使用者为了通过观察装置(5)确定以观察像为取得目标的试样而利用个人计算机(103)输入确定指令时,个人计算机(103)的控制装置接受该确定指令,并将与此时配置在观察点M处的试样相关的试样信息存储在存储器(70)中。
另一方面,在个人计算机(103)中,当使用者选择延时模式来作为对观察单元(100)来说成为设定目标的模式时,个人计算机(103)的控制装置向能够控制观察单元(100)的延时动作的状态转变。这样,观察单元(100)被设定为延时模式。此时,控制装置读入存储在存储器中的试样信息及设定信息,并基于该试样信息及设定信息来控制观察单元(100)的延时动作。由此,按照试样信息及设定信息来控制观察单元(100)的各电动机的旋转动作及观察单元(100)的CCD相机(54)的摄像动作,其结果是,使用者可取得以观察像为取得目标的全部的试样的观察像。
4-2.观察动作程序的流程
图19是表示通过观察系统执行的观察动作程序的流程图。当通过观察系统开始观察动作程序时,首先,在步骤S1中,使用者通过操作设置在中继控制部(102)中的电源开关(未图示),来将观察单元(100)的主电源从断开切换成接通。
之后,在步骤S2中,使用者将容器(7)载置到载置台(4)上。具体而言,使用上述的“相对于容器托盘安装容器的方法”及“相对于托盘基座安装容器托盘的方法”,将容器(7)固定到载置台(4)上。
接着,在步骤S3中,通过使用者的操作,由个人计算机(103)起动观察用软件。之后,在步骤S4中,通过个人计算机(103)的控制装置,来执行原点复位控制。具体而言,控制装置利用X轴原点传感器(28)及Y轴原点传感器(36),使载置台(4)复位到XY坐标系的原点。另外,控制装置利用Z轴原点传感器(57),使观察装置(5)复位到Z轴方向的原点,并且利用连续变焦用原点传感器(55),使连续变焦镜头(53)复位到规定位置。
接着,在步骤S5中,使用者选择检索模式作为在观察单元(100)中成为设定目标的模式。由此,个人计算机(103)的控制装置向能够控制观察单元(100)的检索动作的状态转变,观察单元(100)被设定为检索模式。
之后,在步骤S6中,通过个人计算机(103)的控制装置,来执行检索动作控制。具体而言,使用者使用观察装置(5)检索并确定以通过该观察装置(5)得到的观察像为取得目标的一个或多个试样。并且,控制装置将按所确定的试样而变化的试样信息(试样的坐标、连续变焦倍率及焦点位置等)存储在个人计算机(103)的存储器中。
在执行步骤S6后,在步骤S7中,由使用者选择移向延时模式、通过观察装置(5)对以观察像为取得目标的试样的检索的继续、或观察动作程序的结束中的任一个选择项。在步骤S7中选择了继续试样检索的情况下,观察动作程序返回步骤S6,并通过个人计算机(103)的控制装置再次执行检索动作控制。并且,反复执行步骤S6并将作为观察目标的多个试样的试样信息存储在存储器中,直至在步骤S7中选择与继续试样检索不同的选择项为止。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7中选择观察动作程序的结束时,观察动作程序结束。
相对于此,当在步骤S7中选择移向延时模式时,在步骤S8中,使用者选择延时模式作为在观察单元(100)中成为设定目标的模式。由此,个人计算机(103)的控制装置向能够控制观察单元(100)的延时动作的状态转变,观察单元(100)被设定成延时模式。
之后,在步骤S9中,通过使用者的操作,输入通过观察单元(100)执行延时动作所需要的设定信息(观察点列表、开始时刻、结束时刻、延时周期、观察像的保存场所等)。并且,在步骤S10中,当通过使用者的操作将开始执行延时动作的开始指令向个人计算机(103)的控制装置输入时,在步骤S11中通过控制装置执行延时动作控制。
具体而言,在步骤S11中,基于存储在个人计算机(103)的存储器中的试样信息及设定信息,通过观察装置(5)每隔一定周期反复观察以观察像为取得目标的一个或多个试样,并且每次观察时取得该试样的观察像。并且,将取得的观察像存储在个人计算机(103)的存储器中。
在步骤S11中,暂时停止延时动作控制的执行,之后,在步骤S12中,将容器托盘(8)从托盘基座(9)取下,从而能够执行培养基的更换作业。并且,在执行步骤S12后,将容器托盘(8)再次安装到托盘基座(9)上,从而能够使延时动作控制的执行恢复。
在执行步骤S11后,在步骤S13中,通过使用者的操作,由个人计算机(103)结束观察用软件。之后,在步骤S14中,使用者通过操作设置在中继控制部(102)中的电源开关(未图示),将观察单元(100)的主电源从接通切换为断开。由此,在观察系统中结束观察动作程序。
5.变形例
本发明的各部分结构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技术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以下,对三个变形例具体地进行说明。
5-1.第一变形例
图20是表示上述载置台(4)的第一变形例的俯视图。如图20所示,在容器托盘(8)上可以取代第一板簧构件(83)而设置能够沿Y轴方向滑动的可动体(88)。在可动体(88)上形成有凹部(881),该凹部(881)的内表面沿着弹性体(82)的外周面呈U字状弯曲。在此,可动体(88)以凹部(881)的内表面跨弹性体(82)的狭缝(821)的方式配置。
另外,在凹部(881)的内表面形成有覆盖弹性体(82)的外缘部的一部分的U字状的凸缘部(880),在本变形例中,该凸缘部(880)作为阻止弹性体(82)向相对于载置面(811)垂直的方向(从载置面(811)浮起的方向)移动的阻止构件而发挥功能。
另外,在可动体(88)上设有沿Y轴方向扩展的纵长的左右一对的贯通孔(882)、(882),在这一对贯通孔(882)、(882)中分别贯通插入有一对螺纹构件(883)、(883)。各螺纹构件(883)以能够调整其拧入量的状态拧入到容器托盘(8)的载置板(81)中。
因此,通过放松一对螺纹构件(883)、(883)而减小各螺纹构件(883)的拧入量,由此可动体(88)能够滑动。另一方面,通过拧入一对螺纹构件(883)、(883)而增大各螺纹构件(883)的拧入量,由此将可动体(88)固定在载置板(81)的载置面(811)上。因此,可动体(88)能够固定在其可动区域的各个位置上。
根据上述可动体(88),通过在使可动体(88)向Y轴方向的相反方向滑动而使其凹部(881)的内表面向弹性体(82)压紧后,将可动体(88)固定到载置面(811)上,由此从外侧向弹性体(82)施加有按压力,其结果是,弹性体(82)被向其内侧施力(施力状态)。另一方面,通过使可动体(88)向Y轴方向滑动,来解除向弹性体(82)的施力(施力解除状态)。
从而,在第一变形例中,通过可动体(88),来构成能够在上述施力状态与施力解除状态之间变更状态的施力机构。
在第一变形例涉及的载置台(4)中,也与图7及图8所示的载置台(4)同样,容器(7)的位置及姿态不易从将该容器(7)固定在容器托盘(8)上时所确定的规定的位置及姿态偏离。
5-2.第二变形例
图21是表示上述载置台(4)的第二变形例的俯视图。另外,图22是沿着图21所示的B-B线的剖视图。在容器托盘(8)和托盘基座(9)上可以取代图7及图8所示的载置台(4)所具有的定位机构而设置其它定位机构。具体而言,如图21所示,在托盘基座(9)的设置面(91)上的四个部位突出设置销构件(95),而在容器托盘(8)的载置板(81)上形成供各销构件(95)从背面(812)侧贯通插入的销承受部(89)。
如图22所示,在各销构件(95)的外周面形成有环状的槽(950),在槽(950)中嵌入具有弹性的环体(951)。另一方面,在各销承受部(89)的内周面凹陷设置有与贯通插入该销承受部(89)中的销构件(95)的环体(951)卡止的卡止槽(890)。在此,该卡止槽(890)形成在当载置板(81)的背面(812)与托盘基座(9)的设置面(91)密接时与环体(951)卡止的位置处。
在第二变形例涉及的载置台(4)中,在各销承受部(89)中贯通插入与其对应的销构件(95),由此规定容器托盘(8)相对于托盘基座(9)的X轴方向及Y轴方向的位置,通过使环体(951)与卡止槽(890)卡止,从而规定容器托盘(8)相对于托盘基座(9)的Z轴方向的位置。其结果是,仅通过使销构件(95)贯通插入各销承受部(89)中,就将容器托盘(8)相对于托盘基座(9)能够装拆地定位于规定位置。
5-3.第三变形例
图23是表示上述载置台(4)的第三变形例的俯视图。如图23所示,载置台(4)可以具有能够适用于烧瓶型且带瓶盖的容器等方型容器(74)的结构。具体而言,弹性体(82)由四个弹性体片(821)~(821)构成,这四个弹性体片(821)~(821)在方型容器(74)的载置区域R的周围与该方型容器(74)的四个角对应而设置。
另外,第一板簧构件(83)包围四个弹性体片(821)~(821)而呈大致长方形的框状延伸。并且,第一板簧构件(83)的一方的端部(831)以与另一方的端部(832)对置的方式朝向外侧弯曲。一个螺纹构件(843)贯通另一方的端部(832)而拧入一方的端部(831)中。在此,该螺纹构件(843)以能够调整其拧入量的状态拧入一方的端部(831)中。因此,通过调整螺纹构件(843)的拧入量,而使第一板簧构件(83)发生弹性变形。
另外,在本变形例的第一板簧构件(83)的四个部位设有阻止各弹性体片(821)向相对于载置面(811)垂直的方向(从载置面(811)浮起的方向)移动的阻止构件(834)。
在第三变形例涉及的载置台(4)中,通过将螺纹构件(843)拧入一方的端部(831)而增大该螺纹构件(843)的拧入量,由此第一板簧构件(83)发生弹性变形。此时,从外侧向四个弹性体片(821)~(821)施加有按压力,其结果是,四个弹性体片(821)~(821)被向它们的内侧施力(施力状态)。另一方面,通过放松螺纹构件(843)的拧入而减小该螺纹构件(843)的拧入量,由此缓和第一板簧构件(83)的弹性变形,或者第一板簧构件(83)从弹性变形释放,其结果是,向四个弹性体片(821)~(821)的施力被解除(解除状态)。
在第一变形例涉及的载置台(4)中,也与图7及图8所示的载置台(4)同样,方型容器(74)的位置及姿态不易从将方型容器(74)固定于容器托盘(8)时所确定的规定的位置及姿态偏离。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各部分结构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技术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例如,能够在施力状态与施力解除状态之间变更状态的施力机构的结构没有限定为上述的结构,能够进行各种变形。另外,阻止构件(834)的形状及设置位置没有限定为上述的结构,能够进行各种变形。并且,弹性体(82)可以如图8所示那样具有沿着容器的载置区域R的外周缘呈C字状延伸的形状,或者,也可以如图23所示那样由设置在容器的载置区域R的周围的多个弹性体片构成。
上述容器托盘(8)可以具有能够固定多个容器(7)的结构。并且,也可以使容器托盘(8)向托盘基座(9)的安装自动化。
上述观察单元(100)所采用的各种结构不局限于在保存库(101)内使用的观察单元,也能够适用于在保存库(101)外使用的观察系统。并且,上述观察单元(100)所采用的各种结构还能够适用于具有不存在X轴驱动部(2)及/或Y轴驱动部(3)的结构的观察单元。
符号说明:
(100)  观察单元
(1)  框体
(2)  X轴驱动部
(3)  Y轴驱动部
(4)  载置台
(5)  观察装置
(6)  照明装置
(7)  容器
(70)  盖体
(72)  侧面
(8)  容器托盘
(81)  载置板
(811)  载置面
(812)  背面
(82)  弹性体
(821)  弹性体片
(83)  第一板簧构件
(833)  突起部
(834)  阻止构件
(84)  压紧构件
(841)  第一螺纹构件
(842)  第二螺纹构件
(843)  螺纹构件
(85)  固定体
(852)  凹部
(854)  凸部
(86)  突起部
(87)  把持部
(88)  可动体
(880)  凸缘部
(881)  凹部
(882)  贯通孔
(883)  螺纹构件
(89)  销承受部
(890)  卡止槽
(9)  托盘基座
(90)  螺纹构件
(91)  设置面
(92)  第二板簧构件
(94)  弯曲部
(941)  嵌合凹部
(942)  卡合承受部
(95)  销构件
(950)  槽
(951)  环体

Claims (5)

1.一种容器托盘,其具备:
载置板,其具有用于载置容器的载置面;
弹性体,其在所述载置板的载置面内设置在用于载置所述容器的载置区域的周围;
施力机构,其设置在所述弹性体的周围,能够在从外侧对该弹性体施加按压力而对弹性体向其内侧施力的施力状态与解除对该弹性体的施力的施力解除状态之间变更状态,
在所述施力机构被设定为所述施力解除状态时,所述弹性体与所述容器的载置区域之间具有微小的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托盘,其中,
在所述施力机构上设有阻止所述弹性体向相对于所述载置面垂直的方向移动的阻止构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容器托盘,其中
所述弹性体具有沿着所述容器的载置区域的外周缘呈C字状延伸的形状,或者由在所述容器的载置区域的周围设置的多个弹性体片构成。
4.一种托盘基座,其具有:
供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任一项所述的容器托盘设置的设置面;
用于将所述容器托盘能够装拆地固定在该设置面上的规定位置处的定位部。
5.一种观察单元,其具备:
用于载置所述容器的载置台;
驱动所述载置台的驱动机构;
观察载置在所述载置台上的容器中的试样的观察装置,
所述载置台由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任一项所述的容器托盘和供该容器托盘设置的托盘基座构成,在所述容器托盘和托盘基座上设有用于将容器托盘相对于该托盘基座能够装拆地固定在规定位置处的定位机构。
CN2011800137795A 2010-03-17 2011-03-15 容器托盘、托盘基座及观察单元 Pending CN10279220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60454A JP5495264B2 (ja) 2010-03-17 2010-03-17 容器トレー、トレーベース、及び観察ユニット
JP2010-060454 2010-03-17
PCT/JP2011/056089 WO2011115127A1 (ja) 2010-03-17 2011-03-15 容器トレー、トレーベース、及び観察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92206A true CN102792206A (zh) 2012-11-21

Family

ID=446492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137795A Pending CN102792206A (zh) 2010-03-17 2011-03-15 容器托盘、托盘基座及观察单元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956861B2 (zh)
JP (1) JP5495264B2 (zh)
CN (1) CN102792206A (zh)
WO (1) WO201111512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060684B2 (en) * 2010-08-30 2015-06-23 Panasonic Healthcare Holdings Co., Ltd. Observation device, observation program, and observation system
DE102011117134A1 (de) * 2011-10-21 2013-04-25 Carl Zeiss Microscopy Gmbh Filterhalter zur korrelativen Partikelanalyse
JP2016009163A (ja) * 2014-06-26 2016-01-18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顕微鏡システム
JP5811489B1 (ja) * 2015-06-01 2015-11-11 国立大学法人 岡山大学 食塊粒子の拡散方法、食塊粒子の観察装置、混合液の作成方法及び洗浄器
CN112534331B (zh) * 2018-04-17 2023-10-31 图腾定位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放置部件的设备和方法
JP2019170404A (ja) * 2019-07-22 2019-10-10 憲隆 福永 胚培養装置およびその撮像装置
JP6995098B2 (ja) 2019-09-30 2022-01-14 日本電子株式会社 試料チップ作業台及びリテーナ
CN112033720B (zh) * 2020-08-31 2023-05-16 重庆医科大学 一种犯罪现场取样装置及证物观察装置
CN113477291B (zh) * 2021-05-21 2022-07-01 遵义医科大学 一种带标尺和摄像功能的新型实验托盘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128005A1 (en) * 2004-12-14 2006-06-15 Olympus Corporation Observation apparatus
US20070065936A1 (en) * 2005-09-22 2007-03-22 Kazuhiro Hasegawa Tissue culture microscope apparatus
JP2007330143A (ja) * 2006-06-14 2007-12-27 Nikon Corp 培養容器規制体,ホルダ及び培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547505A (en) * 1969-07-09 1970-12-15 Sheldon & Co E H Biological service center
US5782448A (en) * 1996-07-09 1998-07-21 Ldm Technologies, Inc.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a container
JPH1053059A (ja) * 1996-08-09 1998-02-24 Inoac Corp 容器ホルダ
KR100408415B1 (ko) * 2001-06-20 2003-12-0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시료 홀더, 시료 홀더 내에 시료 고정을 위한 보조장치 및이들을 이용한 시료 고정방법
WO2003020467A1 (en) * 2001-08-31 2003-03-13 Cascade Microtech, Inc. Optical testing device
JP4767536B2 (ja) 2004-12-28 2011-09-07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培養観察装置
EP2078961B1 (de) * 2008-01-08 2020-04-08 Liconic Ag Vorrichtung zum Manipulieren von Laborproben
JP2011038923A (ja) * 2009-08-12 2011-02-24 Eci Inc 観察用器具および観察用器具ホルダ
WO2012114635A1 (ja) * 2011-02-24 2012-08-30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搬送装置、培養装置
KR101878753B1 (ko) * 2012-12-20 2018-07-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수직 장착이 가능한 현미경용 시료 스테이지 및 이를 채용한 주사 탐침 현미경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128005A1 (en) * 2004-12-14 2006-06-15 Olympus Corporation Observation apparatus
US20070065936A1 (en) * 2005-09-22 2007-03-22 Kazuhiro Hasegawa Tissue culture microscope apparatus
JP2007330143A (ja) * 2006-06-14 2007-12-27 Nikon Corp 培養容器規制体,ホルダ及び培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1115127A1 (ja) 2011-09-22
JP2011197040A (ja) 2011-10-06
US8956861B2 (en) 2015-02-17
US20130008266A1 (en) 2013-01-10
JP5495264B2 (ja) 2014-05-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92206A (zh) 容器托盘、托盘基座及观察单元
CN103765277B (zh) 使用误差信号的聚焦和成像系统以及技术
CN101466823B (zh) 培养物观察系统
JP3736278B2 (ja) 生化学物質の観察方法
CN102959452B (zh) 机械手系统及微小操作对象物的操作方法
CN101542353B (zh) 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处理方法和观察系统
KR101352458B1 (ko) 현미경 스테이지 및 현미경 관찰용 유닛
US7595188B2 (en) Observation apparatus
CN102449528B (zh) 显微镜系统
CN103597397A (zh) 紧凑型显微镜系统及方法
US10120179B2 (en) Inverted microscope and inverted microscope system
JP2011022283A5 (ja) 顕微鏡システム
KR20080103529A (ko) 배양 관찰장치
US11493745B2 (en) Cell observation system
US7262907B2 (en) Microscope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a microscope
US20180054551A1 (en) Observation apparatus, observation method and observation system
EP2098900A1 (en) Scanner arrangement and method for optically scanning an object
JP2012128419A (ja) 旋回可能な対物レンズホルダを備える顕微鏡ステージ
JP2007033972A (ja) 観察対象を含むシャーレを倒立型顕微鏡のステージ上に固定するための構造体
CN201689585U (zh) 多功能教学投影仪实验装置
JP5257276B2 (ja) マニピュレーションシステム駆動方法
CN101738716A (zh) 显微镜
US7729048B2 (en) Microscope system
CN202615037U (zh) 一种新型互动显微观察系统
US10775600B2 (en) Smart media device platform as an inverse microscopic imaging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PANASONIC HEALTHCARE +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ANYO ELECTRIC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40514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0514

Address after: Japan Ehime Prefecture

Applicant after: Panasonic Healthcare Co., Ltd

Address before: Japan's Osaka Moriguchi city Beijing Sakamoto 2 D eyes 5 times 5

Applicant before: Sanyo Electric Co., Ltd.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PANASONIC HEALTHCARE HOLDINGS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PANASONIC HEALTHCARE +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41224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1224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Panasonic's health medical treatment is controlled interest Co., Ltd.

Address before: Japan Ehime Prefecture

Applicant before: Panasonic Healthcare Co., Ltd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