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80101B - 电子部件 - Google Patents

电子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80101B
CN102780101B CN201210137551.3A CN201210137551A CN102780101B CN 102780101 B CN102780101 B CN 102780101B CN 201210137551 A CN201210137551 A CN 201210137551A CN 102780101 B CN102780101 B CN 10278010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metal shell
tabular
tabular foot
exten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3755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80101A (zh
Inventor
武田正吾
筒井敬贵
贵船哲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7801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801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801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801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部件,提高电子部件相对于电路板的剥离负荷的耐久性。该电子部件具备保持多个端子(20)的端子保持部、以及金属外壳(40),该金属外壳(40)在其内侧具有端子保持部,并且形成插入与端子的连接对象物的插入开口部,在金属外壳的侧面部(42)上形成用于利用焊接将金属外壳固定在电路板上的板状脚部(47),板状脚部从金属外壳的侧面向外侧延伸,并且将其延伸端部的焊接面的形状做成具有下述部位的形状:沿延伸方向延伸的基部(S1);以及从基部的侧边部与该基部正交并沿插入开口部的插入方向延伸的正交延伸部(S2、S3)。

Description

电子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插入开口部的电子部件。
背景技术
作为具备形成规定的对象物的插入开口部的金属外壳,并利用软钎焊安装在电路板上的电子部件,可以列举卡用连接器及类似物或数字信号的输入输出、电源的输入输出用的连接器等。
例如,现有的卡用连接器具备在并列状态下保持多个端子的壳体、利用侧面部和顶面部围绕壳体而形成插入卡的插入开口部的金属外壳,将在从金属外壳的侧面部垂下的状态下向外侧延伸的垂下片的前端侧的平面部作为焊接面进行相对于电路板的安装(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在该卡用连接器中,为了降低由软钎焊引起的热伸缩的影响,在比金属外壳的垂下片的焊接面靠基端部侧形成狭缝等刚性低下机构,实现防止由残留应力产生的剥离强度的下降。
另外,近年来,为了按照实现电路板的薄型化的要求,普遍为采用下述所谓的中央安装方式的电子部件:在电路板上形成与金属外壳的平面形状对应的切口,在将金属外壳嵌合在切口中的状态下在电路板上进行电子部件的安装。
作为采用了上述中央安装方式的电子部件,是具备保持多个信号端子的端子保持部件和围绕该端子保持部件的金属外壳的模拟/数字信号用连接器,可以列举在从金属外壳的侧面部延伸的脚部的前端平面部软钎焊在电路板上进行软钎焊的复合连接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7333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212009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从插入开口部进行规定的插入对象物的插入的电子部件中,在其使用时,因为在插入开口部进行卡或对象侧的连接器等的插入作业,因此负荷施加在以插入方向为中心的所有方向上,这成为金属外壳的焊接部产生剥离的原因。
因此,对金属外壳的焊接部要求较高的剥离强度,但在专利文献1的卡用连接器中,只实施软钎焊时由加热产生的残留应力对策,无法实现焊接面的剥离强度本身的强化。
另外,专利文献2的复合连接器因为采用中央安装方式,因此尤其容易承受相对于电路板的垂直方向即向促进焊接面的剥离的方向的负荷,只利用从金属外壳延伸的脚部的软钎焊无法得到充足的剥离强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对具有插入开口部的电子部件实现相对于电路板的剥离强度的提高。
方案一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具备保持多个端子的端子保持部、在其内侧具有上述端子保持部,并且形成插入与上述端子的连接对象物的插入开口部的金属外壳,在上述金属外壳的侧面部形成用于利用焊接将上述金属外壳固定在电路板上的板状脚部,上述板状脚部从上述金属外壳的侧面向外侧延伸,并且将其延伸端部的焊接面的形状做成具有下述部位的形状:沿上述延伸方向延伸的基部;以及从上述基部的侧边部与该基部正交并沿上述插入开口部的插入方向延伸的正交延伸部。
方案二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具备与方案一记载的发明相同的结构,并且该电子部件通过与根据上述金属外壳的外部形状形成的电路板的切口部嵌合而固定在该电路板上。
方案三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具备与方案一或方案二记载的发明相同的结构,并且在上述金属外壳的侧面部沿上述插入方向形成有多个用于利用焊接将上述金属外壳固定在电路板上的板状脚部,就上述多个板状脚部内的、至少成为上述插入方向最上游侧的板状脚部而言,将上述焊接面的形状做成具有上述基部和上述正交延伸部的形状。
方案四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具备与方案1~3任一项所述的发明相同的结构,并且上述板状脚部的焊接面的正交延伸部是从上述基部向上述插入开口部的插入方向上游侧延伸的形状。
本发明的效果如下。
方案一记载的发明是具有板状脚部的焊接面沿着延伸方向的基部和从该基部向正交方向延伸的正交延伸部的形状,若剥离方向的应力施加在金属外壳的主体侧,则应力沿其侧边部、即延伸方向在板状脚部上传递。
在该场合,如果在焊接面沿着板状脚部的侧边部形成为一直线的场合,剥离应力容易传递,若金属外壳的主体侧的应力变大,则无法充分地防止剥离。但是,延伸端部的焊接面是具有从基部向与该基部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正交延伸部的形状,因此沿基部传递的剥离应力难以传递到正交延伸部,由此,能够阻止向比正交延伸部更前端的剥离的进行,有效地抑制剥离,因此能实现剥离强度的提高。
方案二记载的发明采用通过与根据金属外壳的外部形状形成的切口部嵌合而固定在电路板上的、所谓的中央安装方式,在该方式中,在搭载电子部件时能实现电路板的薄型化。
另一方面,在中央安装方式中,存在容易在与电路板垂直的方向上承受负荷的问题,但能相对于该场合的剥离负荷实现较高的耐久性,从而能实现电路板的薄型化和相对于电子部件的剥离的耐久力的提高双方。
方案三记载的发明在沿插入方向在金属外壳的侧面部形成多个板状脚部的场合,至少在成为插入方向最上游侧的板状脚部中,在焊接面上设置正交延伸部。这样,在具有多个板状脚部的场合,以成为插入方向最下游侧的板状脚部为支点,金属外壳的插入方向上游侧容易进行摆动,但即使在该场合,通过实现成为插入方向最上游侧的板状脚部的剥离强度的耐久性的提高,对多个板状脚部的整体实现剥离应力的降低,能整体地提高剥离强度的耐久性。
方案四记载的发明由于将板状脚部的焊接面的正交延伸部做成向插入开口部的插入方向上游侧延伸的形状,因此,就由通过相对于金属外壳的插入开口部将插入对象物插入的作业产生的剥离负荷引起的剥离应力而言,正交延伸部沿与其传递方向反向延伸,因此能更有效地抑制剥离应力的传递,能进一步提高相对于剥离负荷的耐久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3是沿图1的X-X线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4(A)是将连接器安装在电路板上的状态的俯视图,图4(B)是其主视图。
图5是从下方观察连接器具备的前侧的板状脚部的放大仰视图。
图6是表示相对于金属外壳的前端部侧在上方施加负荷的场合的板状脚部的应力分布的说明图,图6(A)表示比较例的应力分布,图6(B)表示实施方式的板状脚部的应力分布。
图7(A)是表示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板状脚部的焊锡的附着状态的立体图,图7(B)是沿图7(A)的Y-Y线的剖视图。
图8(A)是表示比较例的板状脚部的焊锡的附着状态的立体图,图8(B)是沿图8(A)的Z-Z线的剖视图。
图9是板状脚部的其他例的俯视图,图9(A)表示在侧端部上添加了凹状部的例子,图9(B)表示在侧端部和后端部上添加了凹状部的例子,图9(C)表示还添加了一个向前方延伸的延伸部的例子。
图10是板状脚部的其他例的俯视图,图10(A)表示添加了一个向后方延伸的延伸部的例子,图10(B)表示添加了两个的例子。
图11是板状脚部的其他例的俯视图,图11(A)表示使第一延伸部的前后宽度宽的例子,图11(B)表示进一步在侧端部上添加了凹状部的例子,图11(C)表示在侧端部和后端部上添加了凹状部的例子。
图12是表示对图11(A)的板状脚部在金属外壳的前端部侧施加上方负荷的场合的应力分布的说明图。
图13是板状脚部的其他例的俯视图,图13(A)表示使第一延伸部的前后宽度宽并形成长孔的例子,图13(B)表示进一步在侧端部上添加凹状部的例子,图13(C)表示在侧端部和后端部上添加凹状部的例子。
图14是板状脚部的其他例,图14(A)是表示形成了凹状的凹坑的例子的立体图,图14(B)是表示该板状脚部的焊接面的说明图。
图15是表示将利用发明的板状脚部的电路板安装结构应用于作为电子部件的电源用连接器上的场合的立体图。
图中:10、10J—连接器(电子部件),20—连接端子(端子),20J—电源用端子(端子),30、30J—端子保持部,40、40J—金属外壳,41—上表面部,42—侧面部,43—底面部,46、46J—板状脚部,47、47A、47B、47C、47D、47E、47F、47G、47H、47I、47J—板状脚部,200—板状脚部,471—第一延伸部,472—第二延伸部,473—第三延伸部,474—前侧端缘部,483—第四延伸部,484—第五延伸部,485—第六延伸部,S1—基部,S2、S3—正交延伸部。
具体实施方式
(整体结构)
根据图1~图6对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即电子部件的连接器10进行说明。图1是连接器10的立体图,图2是侧视图,图3是沿图1的X-X线的剖视图。
连接器10是在电气制品的机箱内部所存储的电路板的端缘部以与切口嵌合的状态所具备的、所谓的中央安装式连接器。另外,该连接器10是依据所谓的USB(UniversalSerialBus)的Micro-B式的规格的插座连接器,具备插入未图示的插头连接器的插入开口部。
该连接器10具备在并列状态下保持五个连接端子20,…,20的端子保持部30、围绕该端子保持部30的上下左右四方并且形成插头连接器的插入开口部的金属外壳40。
以下,将相对于连接器10的金属外壳40的插入开口部的插头连接器的插入方向作为前后方向,将五个连接端子20,…,20的排列方向作为左右方向,将与这些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作为上下方向进行说明。另外,上述前后方向和插头连接器的插入方向一致,在此,将插头连接器的插入方向下游侧定义为“后”,将上游侧定义为“前”。
(连接端子)
连接端子20是由良导体的金属构成的平棒状,前端部向上方折回而形成弹簧接点21。另外,连接端子20的后端部形成为向下方挠曲的大致曲柄状,其下表面为与电路板的连接端子接触而被焊接的接点部22。
另外,在连接端子20的左右两侧面形成有突起23、24、25,通过与形成在后述的端子保持部30的狭缝35内的未图示的凹部嵌合而将连接端子20固定在狭缝35内。
另外,五个连接端子20从右侧按照USB接地端子、ID端子、D+端子、D-端子、Vbus端子的顺序排列。这些端子配置是根据USB规格的配置。
(端子保持部)
端子保持部30被金属外壳40的内侧包围,如图3所示,在其后端部具有固定在金属外壳40上的立板部31,从该立板部31向前方突出设置有保持各连接端子20的突出部32。另外,该端子保持部30由绝缘体、例如绝缘性的树脂形成。
如图1所示,在立板部31上,在上部和下部设有限制器33、34,该限制器33、34在将端子保持部30从金属外壳40的后端侧插入时,与该金属外壳40的后端部抵接。并且,在利用这些限制器33、34制止插入的位置,通过形成在金属外壳40的上部的固定爪49、49与立板部31的上表面啮合而固定保持该立板部31。
突出部32是在前端的各部形成有锥形的大致矩形状,在其上表面沿前后方向并列地形成有五条狭缝35,…,35。
各狭缝35贯通到立板部31的后端面,在其内部所存储的连接端子20的接点部22在从立板部31的后端面向后方突出的状态下被保持。
插入金属外壳40的内部的插头连接器也是比金属外壳40小的筒状结构,在该筒状结构的内表面上部具备朝向下方的五个接触端子。并且,若将插头连接器插入金属外壳40,则突出部32为被插入插头连接器的筒状结构的内侧的状态,插头连接器的五个接触端子分别与从突出部32的上表面突出的各连接端子20的弹簧接点21接触,形成为互相电连接的连接状态。
(金属外壳)
金属外壳40通过从良导体的金属的一张板进行局部的切除、轧制、折弯加工而形成各部。
该金属外壳40是截面为大致长方形状的筒状体,具备上表面部41、左右的侧面部42、42和底面部43,包围端子保持部30及各连接端子20的大致整体。
在金属外壳40的上表面部41的中央部和其左右两侧利用大致コ字状的切口形成舌片状的板弹簧44、45、45。这些各板弹簧44、45其前端部向下方挠曲,能够以压接在插入金属外壳40的内部的插头连接器而使插头连接器无法容易地拔出的方式进行保持。
在金属外壳40的右侧的侧面部42上形成有两个板状脚部46、47,该两个板状脚部46、47以从该侧面部42挠曲且向左右方向延伸的状态立起,并向外侧(更右侧)延伸。一方的板状脚部46位于金属外壳40的侧面部42的后端(以下,为了区别该板状脚部46而称为“后侧的板状脚部”),另一方的板状脚部47位于侧面部42的前后方向的大致中间(以下,为了区别该板状脚部47而称为“前侧的板状脚部”)。
另外,在左侧的侧面部42上同样地也形成有向外侧(更左侧)延伸的前侧和后侧的板状脚部46、47,但因为这些除了与右侧的侧面部42的延伸方向相反这一点外是相同的结构,因此主要对右侧的侧面部42的前侧和后侧的板状脚部46、47进行说明。
图4(A)是将连接器10安装在电路板K上的状态的俯视图,图4(B)是其主视图。
连接器10以在电路板K的端缘部利用与金属外壳40的平面形状对应的形状切割的切口部K1嵌合的方式安装。此时,连接器10以金属外壳40的底面部43的底面高度为比电路板K的下表面的高度低的位置的方式安装,采用所谓的中央安装方式。即,连接器10与以载置状态安装在电路板K的上表面的场合相比,以向下方没入的方式设置。由此,连接器10不会从安装后的电路板K突出,实现部件安装后的电路板K的薄型化。
设置在金属外壳40的侧面部42上的前后的板状脚部46、47的任一个的下表面都位于比金属外壳40的底面43高的位置,在利用中央安装方式的安装时,以前后的板状脚部46、47的前端部的下表面与电路板K的上表面为相同的高度的方式进行安装。即,由此,金属外壳40的上表面41比电路板K的上表面高,底面部43比电路板K的下表面低。
另外,前后的板状脚部46、47相对于形成在电路板K的上表面的电路板侧端子P1、P2分别进行焊接。另外,这些电路板侧端子P1、P2是SMT(SurfaceMountTechnology)端子。
此时,可以将电路板端子P1和电路板侧端子P2的任一方或双方连接在地面上,将金属外壳40作为用于接地连接的端子而利用。
在该连接器10中,在金属外壳40的左右侧面的后端和比其靠前侧设置板状脚部46、47,进行与电路板K的焊接。另外,如图4(A)所示,各连接端子20的接点部22也焊接在电路板K的各个连接端子P3上,但这主要以用于通电、信号的收受的电连接为目的,连接器10相对于电路板K的安装强度主要由左右的板状脚部46、47和各电路板侧端子P1、P2的接合强度决定。
并且,该连接器10的金属外壳40前端部开口,形成插头连接器的插入开口部。因此,在插头连接器插入连接器10时,金属外壳40的后端部侧为支点,前端部为力点,位于中间的前侧的板状脚部47为作用点而施加负荷。因此,因为比后侧的板状脚部46靠前侧的板状脚部47承受较大的剥离负荷,因此需要专门对前侧的板状脚部47实施相对于剥离负荷的加固对策。
首先,后侧的板状脚部46从右侧的侧面部42侧的基端部向垂直下方延伸,在中途向水平方向弯曲,并向右方延伸。另外,左侧的侧面部42的后侧的板状脚部46向左方延伸。
并且,在后侧的板状脚部46,从基端部到延伸方向前端部其前后方向的宽度均匀地形成,与电路板侧端子P1接触的板状脚部46的焊接面大致为长方形状。如上所述,后侧的板状脚部46与前侧相比,由于剥离负荷小,因此焊接面的形状即使为加工工序少的简单的形状,也能够确保耐久性。
接着,对前侧的板状脚部47进行说明。图5是从下方观察前侧的板状脚部47的放大仰视图。在图5中,利用双点划线表示电路板侧端子P2。在前侧的板状脚部47的下表面,被电路板侧端子P2包围的范围为焊接面。
前侧的板状脚部47具备:从右侧的侧面部42侧的基端部到延伸方向前端部前后方向的宽度是一定的第一延伸部471;在电路板侧端子P2的范围内,从第一延伸部471的前侧端缘部474与该第一延伸部471正交而朝向前方(插头连接器的插入方向上游侧)延伸的第二延伸部472及第三延伸部473。
即,前侧的板状脚部47的焊接面为具有下述部位的形状:与第一延伸部471的下表面为相同形状的使前后方向的宽度一定且向右侧延伸的基部S1;与第二及第三延伸部472、473的下表面为相同形状,从基部S1的前侧端缘部与该基部S1正交地朝向前方(插头连接器的插入方向上游侧)延伸的两个正交延伸部S2、S3。
另外,设在左侧的侧面部42上的前侧的板状脚部47除了第一延伸部471及基部S1向左侧延伸这一点外,与上述板状脚部47为相同结构。
(前侧的板状脚部的结构上的效果)
接着,一边与比较例进行比较一边对上述结构的板状脚部47的剥离强度的提高效果进行说明。图6表示在将具有只有与上述金属外壳40的前侧的板状脚部结构不同的板状脚部200的比较例的金属外壳40和具备上述板状脚部47的金属外壳40分别对前后的板状脚部进行软钎焊,并在上方相对于金属外壳40的前端部侧施加负荷的场合,各个板状脚部的应力分布,图6(A)表示比较例的板状脚部200的应力分布,图6(B)表示板状脚部47的应力分布。
比较例的板状脚部200从基端部到前端部前后方向宽度是一定的,在前后方向的中间形成有贯通表里的长孔201。在进行焊接的场合,焊锡也从焊接面的外缘部附着在侧面侧上而得到剥离强度,因此焊接面的外形线的长度长而能够得到剥离强度。在比较例的板状脚部200中,通过形成长孔201,能够得到与板状脚部47相同程度的外形线,实现比较条件的均一化。
如上所述,若从前侧在上方承受负荷,则任一个板状脚部也从侧面部42沿板状脚部的前侧的端缘部向右侧传递剥离负荷。在比较例的板状脚部200的场合,因为其前侧的端缘部202从基端部到前端部形成为一直线,因此图6(A)呈现出直到更接近前端部的位置均产生较高的应力。
另一方面,板状脚部47从其基端部沿前侧的端缘部474向右侧传递剥离负荷,但由于在端缘部474的中途形成有向前方延伸的第二延伸部472,因此阻止剥离负荷的传递。另外,由于应力从金属外壳40的前端部施加,因此能容易地进行向后方的传递,但抑制向前方的应力的传递。因此,也抑制从前侧的端缘部474沿第二延伸部472向前方的剥离应力的传递。因此,在板状脚部47的场合,在图6(B)中呈现出较高的应力只到达更远离前端部的位置。
这样,在前侧的板状脚部47,由于是具有其焊接面沿板状脚部47的延伸方向延伸的基部S1、和与该基部S1正交且向前方延伸的正交延伸部S2、S3的形状,因此如上所述,金属外壳40能够有效地抑制例如由插头连接器的插入作业等产生的负荷、尤其由作用在剥离上的向上方的负荷引起的应力的传递,由此,即使在反复的插头插入使用中,也能相对于长期间或多次的插入次数,防止板状脚部47的剥离,得到较高的耐久性。
另外,由于板状脚部47沿其延伸方向具备多个(在该例子中为两个)由延伸部472、473产生的正交延伸部S2、S3,因此下一个正交延伸部S3进一步降低超过正交延伸部S2而传递的剥离应力,能够阶段性地降低剥离应力的传递。另外,由于多个正交延伸部S2、S3排列,因此即使一个产生剥离,下一个也能够防止剥离,能够在更长期间内或相对于更多的插入次数防止板状脚部47的剥离,能够进一步实现耐久性的提高。
另外,图7和图8分别表示板状脚部47和板状脚部200的焊锡的附着状态。板状脚部47在第二延伸部472和第三延伸部473之间形成有凹状的切口,因为板状脚部200形成有长孔201,因此任一个都能够更长地确保焊接面的外形线,能够实现剥离强度的提高。
但是,板状脚部47的凹状部是其开口侧向一侧敞开的形状,因此如图7(B)所示,不仅是焊接面,焊锡H还流入凹状部的内侧,焊锡H附着到侧面上部。由此,能够更有效地实现剥离强度的提高。
另一方面,因为板状脚部200的场合是封闭了长孔201的区域,因此焊锡H没有流入,如图8(B)所示,焊锡没有附着到长孔201的侧面上部,这一点成为产生剥离强度的下降的结构。
(板状脚部的其他形状例)
以下对实施了剥离负荷的耐久结构的板状脚部的形状表示其他例子。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板状脚部的平面形状进行说明,但以该平面形状和焊接面的形状一致为前提。
如图9(A)及图9(B)所示的板状脚部47A、47B,与上述的板状脚部47是相同形状,另外,也可以为在其端缘部、例如在侧端部或后端部添加凹状部481、482的形状。由此,延长外形线,进一步增强剥离强度。
另外,如图9(C)所示的板状脚部47C那样,为除了与上述的板状脚部47相同地在向前方延伸的第二、第三延伸部472、473之外,还可以添加第四延伸部483的形状。由此,能进一步提高剥离强度的耐久性。
另外,如图10(A)及图10(B)所示的板状脚部47D、47E那样,与上述的板状脚部47是相同形状,另外,也可以为在其后端部侧添加向后方延伸的第五、第六延伸部484、485的形状。
与板状脚部的延伸方向(左右方向)正交的延伸部的向前方延伸的场合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在金属外壳40的前端部侧承受的剥离负荷的传递,但只要是与板状脚部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即使是向后方延伸的第五、第六延伸部484、485,也能抑制剥离负荷的传递。
另外,在上述的板状脚部47,第一延伸部471在从其基端部到第二延伸部472的期间可以使前后方向宽度更宽地形成。即,如图11(A)~(C)所示的板状脚部47F、47G、47H那样,可以为第一延伸部471从基端部到第二延伸部472的跟前为前后宽度宽的形状,在第二延伸部472的跟前由于凹状部使前后方向的宽度形成得窄,然后朝向前方使第二延伸部472延伸的形状。即使为该形状的场合,也能得到与上述的板状脚部47大致相同的效果。
另外,如板状脚部47G、47H那样,可以为在侧端部或后端部添加凹状部481、482的形状。
图12是表示利用软钎焊将图11(A)的板状脚部47F固定在电路板上,相对于金属外壳40的前端部侧在上方施加负荷的场合的板状脚部47F的应力分布。
板状脚部47F从其基端部沿前侧的端缘部474向右方传递剥离负荷,是第一延伸部471从基端部到第二延伸部472的跟前在为前后宽度宽的形状,在第二延伸部472的跟前由于凹状部上使前后方向的宽度形成得窄之后,向前方使第二延伸部472延伸的形状,因此图12显现出阻止剥离负荷传递到比凹状部位于前端的第二延伸部472。
另外,如板状脚部47F、47G、47H那样,在使第一延伸部471宽度宽的场合,如图13(A)~(C)所示,可以在其前后方向中央部形成沿左右方向的长孔486。
该长孔486在由于热伸缩等在板状脚部47F、47G、47H的焊接面和金属外壳40之间产生前后的挠曲等的场合,能使第一延伸部471更容易挠曲而防止由于残留应力的产生引起的剥离强度的下降。
另外,就板状脚部的剥离负荷的耐久结构中,在上述的各板状脚部的例子中,只表示任一个都使焊接面的形状和板状脚部的在俯视中的形状一致的例子,但焊接面的形状和板状脚部的在俯视中的形状一致不是必须的要素。
即,在上述的板状脚部47中,通过将第二延伸部472和第三延伸部473之间切除为凹状而形成第二延伸部472和第三延伸部473,在焊接面上形成正交延伸部S2、S3。
相对于此,如图14(A)所示的板状脚部471那样,通过不进行凹状的切除地利用轧制加工,向上方形成凹状的凹坑487,如图14(B)所示,板状脚部的俯视的形状在该状态下能在焊接面上形成正交延伸部S2、S3。
该结构的板状脚部471也能得到与上述的板状脚部471相同的效果。
(其他)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电子部件示例了USB连接器,但利用上述板状脚部的电路板安装结构能应用于其他所谓的连接器。另外,未限定于连接器,即使具备形成供任何对象物插入的插入开口部的金属外壳的其他电子部件、例如读卡机或卡片插槽也能应用利用上述板状脚部的电路板安装结构。
例如在图15中,示例将利用上述板状脚部的电路板安装结构应用于作为电子部件的电源用连接器10J的场合。
该连接器10J是安装在电子设备所内置的电路板上的电源供给用连接器,与上述连接器10相同,利用中央安装方式在电路板的边缘部进行焊接。并且,该连接器10J与连接器10相同,具备在并列状态下保持两端子的电源用端子20J、20J的端子保持部30J、和围绕该端子保持部30J的上下左右的四方并且形成供电用插头连接器的插入开口部的金属外壳40J。
另外,电源用端子20J、20J也向端子保持部30J的后端部侧突出而焊接在电路板上,金属外壳40J也具备与板状脚部46、47相同结构的板状脚部46J、47J这一点与连接器10相同。
并且,该电源用连接器10J进行供电用插头连接器的插拔,板状脚部47J与板状脚部47相同,能够防止剥离,得到较高的耐久性。
另外,就后侧的板状脚部46而言,未特别地实施剥离负荷的耐久结构,但当然也可以设置与前侧的板状脚部47相同的结构。
另外,在金属外壳40的一侧的侧面部42上只设置前后两个板状脚部,但也可以在前后方向上设置更多的板状脚部。在该场合,期望至少在最前位置的板状脚部实施与板状脚部47相同的剥离负荷的耐久结构,也可以对更多的板状脚部实施剥离负荷的耐久结构。
另外,各板状脚部46、47与金属外壳40一体地形成,但也可以使各板状脚部46、47与金属外壳40为不同部件,利用焊接、粘接等在金属外壳40的侧面部实施后续加工。

Claims (2)

1.一种连接器,具备:保持多个端子的端子保持部;以及金属外壳,该金属外壳在其内侧具有上述端子保持部,并且形成插入与上述端子连接的连接对象物的插入开口部,
通过与根据上述金属外壳的外部形状形成的电路板的切口部嵌合而固定在该电路板上,
在上述金属外壳的侧面部形成用于利用焊接将上述金属外壳固定在电路板上的多个板状脚部,
上述多个板状脚部从上述金属外壳的侧面向外侧延伸,并且将其延伸端部的焊接面的形状做成具有沿上述延伸的方向延伸的基部,
上述多个板状脚部沿上述插入方向形成在上述金属外壳的侧面部,
就上述多个板状脚部内的、至少成为上述插入方向最上游侧的板状脚部而言,将上述焊接面的形状做成具有上述基部和正交延伸部,该正交延伸部从上述基部的侧边部与该基部正交并沿上述插入开口部的插入方向朝向相同方向延伸,
上述插入方向最下游侧的板状脚部以比上述电路板的切口部的插入方向下游侧端部更靠近插入方向上游侧的方式设在上述金属外壳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板状脚部的焊接面的正交延伸部是从上述基部向上述插入开口部的插入方向上游侧延伸的形状。
CN201210137551.3A 2011-05-06 2012-05-04 电子部件 Active CN1027801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03389A JP5790130B2 (ja) 2011-05-06 2011-05-06 コネクタ
JP2011-103389 2011-05-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80101A CN102780101A (zh) 2012-11-14
CN102780101B true CN102780101B (zh) 2016-08-03

Family

ID=471249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37551.3A Active CN102780101B (zh) 2011-05-06 2012-05-04 电子部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790130B2 (zh)
CN (1) CN10278010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61870A (zh) * 2015-10-20 2016-01-20 连展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结构强化之插座电连接器
CN105703104A (zh) * 2016-01-19 2016-06-22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射频连接器
JP7179779B2 (ja) * 2018-01-24 2022-11-29 株式会社カネカ 太陽電池セル用の接続部材セット、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太陽電池ストリング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7062537B2 (ja) * 2018-06-29 2022-05-06 株式会社東芝 コネクタ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521888U (en) * 2002-02-08 2003-02-21 Molex Inc Fixing structure for connector
CN1855646A (zh) * 2005-04-19 2006-11-01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40221A (ja) * 1997-07-18 1999-02-12 Yazaki Corp プリント基板用接続端子
CN201112825Y (zh) * 2007-06-13 2008-09-10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JP4640426B2 (ja) * 2008-03-06 2011-03-02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レセプタクル
JP2009218174A (ja) * 2008-03-12 2009-09-24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レセプタクル
JP5545980B2 (ja) * 2010-04-26 2014-07-09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ベース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
JP5745792B2 (ja) * 2010-08-02 2015-07-0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に実装する部品の固定金具
JP2012059556A (ja) * 2010-09-09 2012-03-22 Smk Corp コネクタ
JP2012234736A (ja) * 2011-05-06 2012-11-29 Nintendo Co Ltd 電子部品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521888U (en) * 2002-02-08 2003-02-21 Molex Inc Fixing structure for connector
CN1855646A (zh) * 2005-04-19 2006-11-01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790130B2 (ja) 2015-10-07
CN102780101A (zh) 2012-11-14
JP2012234735A (ja) 2012-11-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38053B (zh) 多极连接器
CN106852180B (zh) 通信用连接器
CN102195214A (zh) 连接器
CN101383469B (zh) 电连接器装配套件和屏蔽电缆束
CN104272530A (zh) 连接器
CN102780101B (zh) 电子部件
CN102544924B (zh) 具有屏蔽罩的连接器和具有该连接器的电子设备
US20060035529A1 (en) Connector
CN201018141Y (zh) 电连接器
CN110021837A (zh) 端子零件以及连接器
CN106663901B (zh) 通信用连接器
CN101136516B (zh) 连接器
CN201222576Y (zh) 电连接器
CN101527415B (zh) 电子转接装置
CN101272021B (zh) 电连接器
US7335046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KR100780735B1 (ko) 저가형 커넥터
CN216903419U (zh) 插接件及插座
JP6537100B2 (ja) 多段基板接続構造、及び電気接続箱
CN212392405U (zh) 连接器的端子结构
CN216436153U (zh) 一种汽车线束搭铁端子
JP6117042B2 (ja) 給電用コネクタ
CN212485695U (zh) 卧式全包裹屏蔽usb母座
CN216120831U (zh) 线对板连接器
CN210272949U (zh) 端子及端子连接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