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70724A - 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70724A
CN102770724A CN2010800635090A CN201080063509A CN102770724A CN 102770724 A CN102770724 A CN 102770724A CN 2010800635090 A CN2010800635090 A CN 2010800635090A CN 201080063509 A CN201080063509 A CN 201080063509A CN 102770724 A CN102770724 A CN 1027707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thermal medium
heat exchanger
mentioned
medi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6350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70724B (zh
Inventor
森本裕之
山下浩司
本村祐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7707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707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707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707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s of operation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B1/00 - F25B23/00
    • F25B25/005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s of operation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B1/00 - F25B23/00 us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06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two pipes connecting the outdoor side to the indoor side with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with simultaneous cooling and hea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4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three four-way valv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获得可使制冷剂不循环到达室内机附近地实现安全性的提高、能够实现维护性的提高的空调装置。空调装置(100)具备使不同于热源侧制冷剂的热介质循环的热介质循环回路(B)。热介质循环回路(B)具备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利用侧热交换器(26)、改变利用侧热交换器(26)的流路的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以及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调整利用侧热交换器(26)的热介质流量的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等。在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的上游侧且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的下游侧设有开闭装置(52),在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的下游侧且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的上游侧设有第一逆流防止装置(40)。

Description

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用于例如高楼用多联空调等的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高楼用多联空调等的空调装置中,例如通过使制冷剂在配置于室外的热源机即室外机与配置于室内的室内机之间循环,执行制冷运转或者制热运转。具体来讲,利用通过制冷剂散热而被加热的空气或者通过制冷剂吸热而被冷却的空气,进行空调对象空间的制热或者制冷。作为使用于这样的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大多使用例如HFC(氢氯氟化碳)系制冷剂。另外,也提出有使用二氧化碳(CO2)等的自然制冷剂的方案。
还存在以冷冻器系统为代表的其它构成的空调装置。对于这样的空调装置,在配置于室外的热源机中,生成冷量或者热量,在配置于室外机内的热交换器中对水或防冻液等的热介质进行加热或者冷却,将其输送到配置于空调对象区域的室内机即风扇盘管单元或板式加热器等,执行制冷或者制热(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也存在以下被称为排热回收型冷冻器的空调装置,即:在热源机与室内机之间连接4根水配管,同时供给经过冷却、加热的水等,在室内机中可自由选择制冷或者制热(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也存在以下构成的空调装置,即:将一次制冷剂以及二次制冷剂的热交换器配置于各室内机的附近,向室内机输送二次制冷剂(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另外,也存在将室外机与具有热交换器的分支单元之间以两根配管连接、构成为向室内机输送二次制冷剂的空调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4)。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40444号公报(第4页、图1等)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5-280818号公报(第4、5页、图1等)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1-289465号公报(第5~8页、图1、图2等)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3-343936号公报(第5页、图1)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对于以往的高楼用多联空调等的空调装置,由于使制冷剂循环直到室内机,所以存在制冷剂泄露到室内等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在如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所记载那样的空调装置中,制冷剂不会在室内机通过。然而,在如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所记载那样的空调装置中,需要在建筑物外的热源机中对热介质进行加热或者冷却而向室内机侧输送。为此,热介质的循环路径变长。在此,在要利用热介质来输送规定加热或者冷却做功的热量时,依靠输送动力等的能量的消耗量变得比制冷剂高。为此,当循环路径加长时,输送动力变得非常大。据此可知,在空调装置中,若能够良好地控制热介质的循环,则可实现节能。
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那样的空调装置中,为了能够针对每台室内机来选择制冷或者制热,必须从室外侧到室内连接4根配管,施工性差。在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空调装置中,由于需要针对各个室内机设置泵等的二次介质循环机构,所以,不仅成为高价的系统,也是噪音大的机构,并不实用。此外,由于热交换器位于室内机的附近,所以,无法排除制冷剂在接近室内的部位泄露这样的危险性。
在专利文献4所记载那样的空调装置中,由于热交换后的一次制冷剂(热源侧制冷剂)流入到与热交换前的一次制冷剂相同的流路中,所以,在连接了多个室内机的情况下,各室内机无法发挥最大能力,成为能量方面浪费的构成。另外,由于分支单元与延长配管的连接通过制冷2根、制热2根共计4根配管达成,所以,结果成为与室外机和分支单元由4根配管连接的系统类似的构成,成为施工性差的系统。
另外,在针对一个二次侧回路(连接利用侧热交换器的一侧的回路)连接多个室内机(利用侧热交换器)的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空调装置中,例如在对利用侧热交换器中流动的热介质流量进行调整的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开闭阀或流量阀等)发生故障等的情况下,存在若不停止所有室内机的运转则无法进行特定室内机的维护这样的课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之中的至少一个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获得不使制冷剂循环到室内机或者室内机附近就能够实现安全性的提高的空调装置。另外,其目的在于获得能够实现维护性的提高的空调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所涉及的空调装置具备制冷剂循环回路和热介质循环回路;上述制冷剂循环回路是供热源侧制冷剂流动的回路,并且连接有:压缩机、热源侧热交换器、多个节流装置、以及供上述热源侧制冷剂与不同于该热源侧制冷剂的热介质进行热交换的多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上述热介质循环回路是使上述热介质循环的回路,并且连接有:多个上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多个泵、多个利用侧热交换器、有选择地使上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出口侧流路与上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连通的多个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有选择地使上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流入侧流路与上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连通的多个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以及对流入上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上述热介质的流量进行调整的多个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上述空调装置能够执行制冷制热混合存在运转模式;其中,
在成为上述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的上游侧且上述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的下游侧的上述热介质循环回路中,分别设有对上述热介质循环回路进行开闭的第一开闭装置;在成为上述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的下游侧且上述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的上游侧的上述热介质循环回路中,分别设有能够对热介质从上述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向上述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的流动进行限制的逆流防止装置。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空调装置在用于对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进行加热或者冷却的室内机中循环热介质,不循环制冷剂,因而,例如即使制冷剂向空调对象空间泄露,也能够抑制制冷剂向室内侵入,可获得安全的空调装置。另外,通过设置第一开闭装置以及逆流防止装置,在空调装置的运转中不用停止所有的室内机就能够实施特定室内机的维护。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设置例的概略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回路构成的一例的概略回路构成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全制冷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全制热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附近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回路构成的一例的概略回路构成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设置例的概略图。基于图1对空调装置的设置例进行说明。该空调装置通过利用使制冷剂(热源侧制冷剂、热介质)循环的冷冻循环(制冷剂循环回路A、热介质循环回路B),使得各室内机作为运转模式能够自由选择制冷模式或者制热模式。另外,包括图1在内,在以下的附图中有时各构成部件的大小的关系会与实际状况有所差异。
在图1中,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装置具有:作为热源机的一台室外机1、多台室内机2、夹设在室外机1与室内机2之间的热介质变换机3。热介质变换机3在热源侧制冷剂与不同于该热源侧制冷剂的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室外机1和热介质变换机3由导通热源侧制冷剂的制冷剂配管4连接。热介质变换机3和室内机2由导通热介质的配管(热介质配管)5连接。并且,在室外机1生成的冷量或者热量经由热介质变换机3被配送给室内机2。
室外机1通常配置在高楼等的建筑物9之外的空间(例如,屋顶等)即室外空间6,经由热介质变换机3向室内机2供给冷量或者热量。室内机2配置在能够对建筑物9的内部的空间(例如,居室等)即室内空间7供给制冷用空气或者制热用空气的位置上,对成为空调对象空间的室内空间7供给制冷用空气或者制热用空气。热介质变换机3作为与室外机1以及室内机2不同的框体,构成为能够设置在与室外空间6以及室内空间7不同的位置上,由制冷剂配管4以及配管5与室外机1以及室内机2分别连接,将从室外机1供给来的冷量或者热量传递给室内机2。
如图1所示那样,在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装置中,室外机1和热介质变换机3利用两根制冷剂配管4连接,热介质变换机3和各室内机2利用两根配管5连接。这样,对于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装置,通过利用两根配管(制冷剂配管4、配管5)来连接各单元(室外机1、室内机2以及热介质变换机3),容易进行施工。另外,通过接近室内机2地设置热介质变换机3,能够缩短热介质循环的回路(热介质循环回路B)的配管。为此,能够削减热介质的输送动力,可实现节能。
另外,在图1中,以热介质变换机3设置在虽为建筑物9的内部但却是与室内空间7不同的空间、即顶棚背部等的空间(以下简称为空间8)的状态为例进行表示。热介质变换机3此外还能够设置在电梯等所存在的共用空间等中。另外,在图1中,以室内机2为顶棚盒型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表示,但并不限定于此,若为顶棚嵌入型或顶棚吊下式等,直接或者通过管道等向室内空间7吹出制热用空气或者制冷用空气,则任何种类的构成都可以。
另外,在图1中,以室外机1设置在室外空间6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表示,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室外机1也可以设置在带换气口的机械室等的被围起的空间,若能通过排气管道将废热向建筑物9之外排气则也可以设置在建筑物9的内部,或者在使用水冷式的室外机1的情况下还可以设置在建筑物9的内部。即使在这样的部位设置室外机1,也不会发生特别的问题。
另外,热介质变换机3也可以设置在室外机1的附近。其中,若从热介质变换机3到室内机2的距离过长,则热介质的输送动力会变得相当大,为此需要留意节能效果会有所减弱的情况。进而,室外机1、室内机2以及热介质变换机3的连接台数并不限定于图1所图示的台数,只要根据设置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建筑物9来确定台数即可。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装置(以下称为空调装置100)的回路构成的一例的概略回路构成图。基于图2对空调装置100的详细构成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那样,室外机1和热介质变换机3,经由热介质变换机3所具备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并利用制冷剂配管4连接。另外,热介质变换机3和室内机2也经由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并利用配管5连接。另外,对于制冷剂配管4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室外机1]
在室外机1,由制冷剂配管4串联连接并搭载有压缩机10、四通阀等的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热源侧热交换器12、蓄能器19。另外,在室外机1,设有第一连接配管4a、第二连接配管4b、止回阀13a、止回阀13b、止回阀13c、以及止回阀13d。通过设置第一连接配管4a、第二连接配管4b、止回阀13a、止回阀13b、止回阀13c、以及止回阀13d,无论室内机2所要求的运转如何都能够使流入到热介质变换机3中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成为恒定方向。
压缩机10吸入热源侧制冷剂,对该热源侧制冷剂进行压缩,使其形成高温高压的状态,例如可以由能够控制容量的变频压缩机等构成。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对制热运转时(全制热运转模式时以及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和制冷运转时(全制冷运转模式时以及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进行切换。热源侧热交换器12在制热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冷凝器(或者散热器)发挥作用,在从省略图示的风扇等的送风机供给来的空气与热源侧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使该热源侧制冷剂蒸发气化或者冷凝液化。蓄能器19设在压缩机10的吸入侧,储存过剩的制冷剂。
止回阀13d设在热介质变换机3与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之间的制冷剂配管4上,仅在规定方向(从热介质变换机3向室外机1的方向)允许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止回阀13a设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2与热介质变换机3之间的制冷剂配管4上,仅在规定方向(从室外机1向热介质变换机3的方向)允许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止回阀13b设在第一连接配管4a上,在制热运转时使从压缩机10排出的热源侧制冷剂向热介质变换机3流通。止回阀13c设在第二连接配管4b上,在制热运转时使从热介质变换机3返回的热源侧制冷剂向压缩机10的吸入侧流通。
第一连接配管4a在室外机1内,将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与止回阀13d之间的制冷剂配管4、和止回阀13a与热介质变换机3之间的制冷剂配管4连接起来。第二连接配管4b在室外机1内,将止回阀13d与热介质变换机3之间的制冷剂配管4、和热源侧热交换器12与止回阀13a之间的制冷剂配管4连接起来。另外,在图2中,以设有第一连接配管4a、第二连接配管4b、止回阀13a、止回阀13b、止回阀13c、以及止回阀13d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表示,但并不限定于此,不一定非要设置这些部件。
[室内机2]
在室内机2,分别搭载有利用侧热交换器26。该利用侧热交换器26通过配管5与热介质变换机3的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和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连接。该利用侧热交换器26在从省略图示的风扇等的送风机供给来的空气与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生成用于向室内空间7供给的制热用空气或者制冷用空气。
在该图2中,以四台室内机2与热介质变换机3连接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表示,从纸面下方起作为室内机2a、室内机2b、室内机2c、室内机2d进行了图示。另外,对应于室内机2a~室内机2d,利用侧热交换器26也从纸面下侧起作为利用侧热交换器26a、利用侧热交换器26b、利用侧热交换器26c、利用侧热交换器26d进行了图示。另外,与图1同样,并不将室内机2的连接台数限定为图2所示的四台。
[热介质变换机3]
在热介质变换机3,搭载有两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两个节流装置16、两个开闭装置17、两个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两个泵21、四个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四个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四个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四个第一逆流防止装置40、第二逆流防止装置41。
两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作为冷凝器(散热器)或者蒸发器发挥功能,在热源侧制冷剂与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将由室外机1生成并储藏在热源侧制冷剂中的冷量或者热量传递给热介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设在制冷剂循环回路A中的节流装置16a与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之间,在制冷制热混合存在运转模式时用于热介质的加热。另外,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设在制冷剂循环回路A中的节流装置16b与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b之间,在制冷制热混合存在运转模式时用于热介质的冷却。
两个节流装置16(节流装置16a、节流装置16b)具有作为减压阀、膨胀阀的功能,对热源侧制冷剂进行减压而使其膨胀。节流装置16a在制冷运转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中设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的上游侧。节流装置16b在制冷运转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中设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的上游侧。两个节流装置16能够可变地控制开度,例如可以由电子式膨胀阀等构成。
两个开闭装置17(开闭装置17a、开闭装置17b)由二通阀等构成,对制冷剂配管4进行开闭。开闭装置17a设在热源侧制冷剂的入口侧的制冷剂配管4。开闭装置17b设在将热源侧制冷剂的入口侧与出口侧的制冷剂配管4连接起来的配管。两个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b)由四通阀等构成,根据运转模式切换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在制冷运转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中设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的下游侧。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b在全制冷运转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中设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的下游侧。
两个泵21(泵21a、泵21b)经由配管5使热介质循环。泵21a设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与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之间的配管5。泵21b设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与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之间的配管5。两个泵21例如由能够控制容量的泵等构成。
四个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d)由三通阀等构成,切换热介质的流路。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设置与室内机2的设置台数对应的个数(在此为四个)。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其三个通路中的一个通路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连接,三个通路中的一个通路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连接,三个通路中的一个通路与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连接,设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的热介质流路的出口侧。另外,与室内机2对应地,从纸面下侧起作为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b、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c、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d进行了图示。
四个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d)由三通阀等构成,切换热介质的流路。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设有与室内机2的设置台数对应的个数(在此为四个)。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其三个通路中的一个通路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连接,三个通路中的一个通路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连接,三个通路中的一个通路与利用侧热交换器26连接,设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的热介质流路的入口侧。另外,与室内机2对应地,从纸面下侧起作为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b、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c、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d进行了图示。
四个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d)由能够控制开口面积的二通阀等构成,对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配管5)流过的流量进行控制。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设有与室内机2的设置台数对应的个数(在此为四个)。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其一个通路与利用侧热交换器26连接,另一个通路经由第一逆流防止装置40与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连接,设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的热介质流路的出口侧。另外,与室内机2对应地,从纸面下侧起作为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c、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d进行了图示。另外,也可以将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设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的热介质流路的入口侧。
四个第一逆流防止装置40(第一逆流防止装置40a~第一逆流防止装置40d)设置在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与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之间,由止回阀构成。第一逆流防止装置40允许热介质从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朝向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的流动。也就是,第一逆流防止装置40限制热介质从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朝向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的流动。另外,与室内机2对应地,从纸面下侧起作为第一逆流防止装置40a、第一逆流防止装置40b、第一逆流防止装置40c、第一逆流防止装置40d进行图示。
四个第二逆流防止装置41(第二逆流防止装置41a~第二逆流防止装置41d)设置在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与利用侧热交换器26(室内机2)之间,由止回阀构成。第二逆流防止装置41允许热介质从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朝向利用侧热交换器26的流动。也就是,第二逆流防止装置41限制热介质从利用侧热交换器26朝向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的流动。另外,与室内机2对应地,从纸面下侧起作为第二逆流防止装置41a、第二逆流防止装置41b、第二逆流防止装置410c、第二逆流防止装置41d进行图示。
另外,在热介质变换机3,设有各种检测装置(两个第一温度传感器31、四个第二温度传感器34、四个第三温度传感器35、以及压力传感器36)。由这些检测装置检测到的信息(温度信息、压力信息)被发送给对空调装置100的动作进行总括控制的控制装置(省略图示),被利用于压缩机10的驱动频率、省略图示的送风机的转速、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的切换、泵21的驱动频率、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的切换、热介质的流路的切换等的控制。
两个第一温度传感器31(第一温度传感器31a、第一温度传感器31b)用于对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流出的热介质、也就是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的出口处的热介质的温度进行检测,例如可由热敏电阻等构成。第一温度传感器31a设在泵21a的入口侧的配管5。第一温度传感器31b设在泵21b的入口侧的配管5。
四个第二温度传感器34(第二温度传感器34a~第二温度传感器34d)设在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与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之间,对从利用侧热交换器26流出的热介质的温度进行检测,可由热敏电阻等构成。第二温度传感器34设有与室内机2的设置台数对应的个数(在此为四个)。另外,与室内机2对应地,从纸面下侧起作为第二温度传感器34a、第二温度传感器34b、第二温度传感器34c、第二温度传感器34d进行图示。
四个第三温度传感器35(第三温度传感器35a~第三温度传感器35d)设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的热源侧制冷剂的入口侧或者出口侧,对流入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温度或者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流出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可由热敏电阻等构成。第三温度传感器35a设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与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之间。第三温度传感器35b设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与节流装置16a之间。第三温度传感器35c设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与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b之间。第三温度传感器35d设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与节流装置16b之间。
压力传感器36与第三温度传感器35d的设置位置同样地设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与节流装置16b之间,对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与节流装置16b之间流过的热源侧制冷剂的压力进行检测。
另外,图示省略的控制装置由微机等构成,基于各种检测装置的检测信息以及来自遥控器的指令,对压缩机10的驱动频率、送风机的转速(包括ON(接通)/OFF(断开))、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的切换、泵21的驱动、节流装置16的开度、开闭装置17的开闭、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的切换、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的切换、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的切换、以及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的开度等进行控制,执行后述的各运转模式。另外,控制装置既可以针对每个单元进行设置,也可以设在室外机1或者热介质变换机3。
导通热介质的配管5由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连接的配管、和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连接的配管构成。配管5根据与热介质变换机3连接的室内机2的台数进行分支(在此为各四个分支)。并且,配管5由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以及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连接。通过控制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以及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决定是使来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的热介质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26、还是使来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的热介质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26。也就是,通过控制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以及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使利用侧热交换器26的流入侧流路以及流出侧流路有选择地在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之间连通。
并且,在空调装置100中,由制冷剂配管4连接压缩机10、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热源侧热交换器12、开闭装置17、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的制冷剂流路、节流装置16、以及蓄能器19,构成制冷剂循环回路A。另外,由配管5连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的热介质流路、泵21、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利用侧热交换器26、以及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构成热介质循环回路B。也就是,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分别并联连接多台利用侧热交换器26,将热介质循环回路B形成为多个系统。
从而,在空调装置100中,室外机1和热介质变换机3经由设在热介质变换机3中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而连接,热介质变换机3和室内机2也经由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连接。即,在空调装置100中,由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使在制冷剂循环回路A循环的热源侧制冷剂与在热介质循环回路B循环的热介质进行热交换。
对于空调装置100所执行的各运转模式进行说明。该空调装置100基于来自各室内机2的指令,可由该室内机2进行制冷运转或者制热运转。也就是,空调装置100能够在所有室内机2进行同一运转,而且也能够在各个室内机2进行不同的运转。
对于空调装置100所执行的运转模式,有正进行驱动的室内机2全都执行制冷运转的全制冷运转模式、正进行驱动的室内机2全都执行制热运转的全制热运转模式、制冷负荷大的制冷主体运转模式、以及制热负荷大的制热主体运转模式。以下,与热源侧制冷剂以及热介质的流动一起对各运转模式进行说明。
[全制冷运转模式]
图3是表示空调装置100的全制冷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在该图3中,以仅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a以及利用侧热交换器26b产生冷量负荷的情况为例对全制冷运转模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图3中,以粗线示出的配管表示的是热源侧制冷剂以及热介质流动的配管。另外,在图3中,由实线箭头表示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由虚线箭头表示热介质的流动方向。
在图3所示的全制冷运转模式的情况下,在室外机1中,将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切换成使从压缩机10排出的热源侧制冷剂向热源侧热交换器12流入。在热介质变换机3中,驱动泵21a以及泵21b,将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以及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打开,将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c以及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d设为完全关闭,使热介质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各自与利用侧热交换器26a以及利用侧热交换器26b之间循环。
首先,起初对制冷剂循环回路A中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
低温低压的制冷剂由压缩机10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而被排出。从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流入到热源侧热交换器12。并且,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2一边向室外空气散热一边冷凝液化,成为高压液体制冷剂。从热源侧热交换器12流出的高压液体制冷剂经过止回阀13a从室外机1流出,经过制冷剂配管4流入到热介质变换机3。流入到热介质变换机3的高压液体制冷剂在经过开闭装置17a之后被分支,由节流装置16a以及节流装置16b膨胀,成为低温低压的二相制冷剂。
该二相制冷剂分别流入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通过从在热介质循环回路B循环的热介质吸热,一边冷却热介质一边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流出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以及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b从热介质变换机3流出,经过制冷剂配管4再次向室外机1流入。流入到室外机1的制冷剂经过止回阀13d,经由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以及蓄能器19被再次向压缩机10吸入。
此时,节流装置16a控制开度,使得作为由第三温度传感器35a检测到的温度与由第三温度传感器35b检测到的温度之差获得的过热量(过热度)成为恒定。同样,节流装置16b控制开度,使得作为由第三温度传感器35c检测到的温度与由第三温度传感器35d检测到的温度之差获得的过热量成为恒定。另外,开闭装置17a打开,开闭装置17b关闭。
接着,对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的热介质的流动进行说明。
在全制冷运转模式下,通过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的双方将热源侧制冷剂的冷量传递给热介质,被冷却的热介质通过泵21a以及泵21b在配管5内流动。由泵21a以及泵21b加压而流出的热介质的一部分经由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以及第二逆流防止装置41a,向利用侧热交换器26a流入。由泵21a以及泵21b加压而流出的热介质的剩余的一部分经由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b以及第二逆流防止装置41b,向利用侧热交换器26b流入。并且,热介质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a以及利用侧热交换器26b中从室内空气吸热,由此进行室内空间7的制冷。
然后,热介质从利用侧热交换器26a以及利用侧热交换器26b流出而向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以及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流入。此时,通过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以及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的作用,将热介质的流量控制成为提供室内必要空调负荷所需的流量,向利用侧热交换器26a以及利用侧热交换器26b流入。从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流出的热介质经过第一逆流防止装置40a以及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向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流入。另外,从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流出的热介质经过第一逆流防止装置40b以及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b,向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流入。向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流入的制冷剂被再次向泵21a以及泵21b吸入。
另外,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的配管5内,热介质按照从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经由第二逆流防止装置41、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第一逆流防止装置40流向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的朝向进行流动。另外,通过进行控制而将由第一温度传感器31a检测的温度或者由第一温度传感器31b检测的温度与由第二温度传感器34检测的温度之差保持为目标值,能够提供室内空间7所需要的空调负荷。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的出口温度既可以使用第一温度传感器31a或者第一温度传感器31b中任意一方的温度,也可以使用它们的平均温度。此时,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以及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设置成中间的开度,从而确保向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的双方流动的流路。
在执行全制冷运转模式时,由于无需使热介质流向没有热负荷的利用侧热交换器26(包括热休止(Thermo Off)),所以,由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关闭流路,不使热介质流向利用侧热交换器26。在图3中,由于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a以及利用侧热交换器26b中有热负荷存在,故热介质流动,但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c以及利用侧热交换器26d中没有热负荷,将对应的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c以及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d完全关闭。并且,在从利用侧热交换器26c或利用侧热交换器26d产生了热负荷的情况下,只要打开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c或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d而使热介质循环即可。
[全制热运转模式]
图4是表示空调装置100的全制热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在该图4中,以仅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a以及利用侧热交换器26b产生热量负荷的情况为例对全制热运转模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图4中,以粗线示出的配管表示的是热源侧制冷剂以及热介质流动的配管。另外,在图4中,由实线箭头表示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由虚线箭头表示热介质的流动方向。
在图4所示的全制热运转模式的情况下,在室外机1中,将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切换成使从压缩机10排出的热源侧制冷剂不经由热源侧热交换器12地向热介质变换机3流入。在热介质变换机3中,驱动泵21a以及泵21b,打开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以及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将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c以及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d完全关闭,使热介质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各自与利用侧热交换器26a以及利用侧热交换器26b之间循环。
首先,起初对制冷剂循环回路A中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
低温低压的制冷剂由压缩机10压缩,变成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而被排出。从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过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在第一连接配管4a导通,经过止回阀13b,从室外机1流出。从室外机1流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过制冷剂配管4而向热介质变换机3流入。流入到热介质变换机3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被分支,经过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以及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b,分别向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流入。
流入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一边向在热介质循环回路B循环的热介质散热一边冷凝液化,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流出的液体制冷剂由节流装置16a以及节流装置16b膨胀,成为低温低压的二相制冷剂。该二相制冷剂经过开闭装置17b,从热介质变换机3流出,经过制冷剂配管4再次流入室外机1。流入到室外机1的制冷剂在第二连接配管4b导通,经过止回阀13c,向作为蒸发器起作用的热源侧热交换器12流入。
并且,流入到热源侧热交换器12的制冷剂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2从室外空气吸热,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从热源侧热交换器12流出的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以及蓄能器19被再次向压缩机10吸入。
此时,节流装置16a进行开度控制,使得作为通过将压力传感器36所检测到的压力换算成饱和温度的值与第三温度传感器35b所检测到的温度之差获得的过冷度(过冷却度)成为恒定。同样,节流装置16b进行开度控制,使得作为通过将压力传感器36所检测到的压力换算成饱和温度的值与第三温度传感器35d所检测到的温度之差获得的过冷度成为恒定。另外,开闭装置17a关闭,开闭装置17b打开。另外,在可测定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的中间位置的温度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该中间位置处的温度来代替压力传感器36,可廉价地构成系统。
接着,就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的热介质的流动进行说明。
在全制热运转模式下,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的双方将热源侧制冷剂的热量传递给热介质,被加热的热介质通过泵21a以及泵21b在配管5内流动。由泵21a以及泵21b加压而流出的热介质的一部分经由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以及第二逆流防止装置41a,向利用侧热交换器26a流入。由泵21a以及泵21b加压而流出的热介质的剩余的一部分经由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b以及第二逆流防止装置41b,向利用侧热交换器26b流入。并且,热介质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a以及利用侧热交换器26b向室内空气散热,由此进行室内空间7的制热。
然后,热介质从利用侧热交换器26a以及利用侧热交换器26b流出,向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以及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流入。此时,通过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以及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的作用而将热介质的流量控制成为提供室内必要空调负荷所需的流量,向利用侧热交换器26a以及利用侧热交换器26b流入。从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流出的热介质经过第一逆流防止装置40a以及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向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流入。另外,从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流出的热介质经过第一逆流防止装置40b以及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b,向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流入。流入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的制冷剂被再次向泵21a以及泵21b吸入。
另外,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的配管5内,热介质按照从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经由第二逆流防止装置41、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第一逆流防止装置40而流往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的朝向进行流动。另外,通过进行控制而将第一温度传感器31a所检测到的温度或者第一温度传感器31b所检测到的温度与第二温度传感器34所检测到的温度之差保持为目标值,能够提供室内空间7的必要空调负荷。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的出口温度既可以使用第一温度传感器31a或者第一温度传感器31b中任意一方的温度,也可以使用它们的平均温度。
此时,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以及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设定成中间的开度,以便确保向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的双方流动的流路。另外,原本利用侧热交换器26应该按其入口与出口的温度差进行控制,但利用侧热交换器26的入口侧的热介质温度是与第一温度传感器31b所检测到的温度大体相同的温度,通过使用第一温度传感器31可减少温度传感器的数量,能廉价地构成系统。
在执行全制热运转模式时,由于无需使热介质流向没有热负荷的利用侧热交换器26(包括热休止),所以,由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关闭流路,使得热介质不流向利用侧热交换器26。在图5中,由于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a以及利用侧热交换器26b中有热负荷存在,故热介质流动,而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c以及利用侧热交换器26d中没有热负荷,将对应的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c以及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d完全关闭。并且,在从利用侧热交换器26c或利用侧热交换器26d产生了热负荷的情况下,只要将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c或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d打开,使热介质循环即可。
[制冷主体运转模式]
图5是表示空调装置100的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在该图5中,以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a产生冷量负荷、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b产生热量负荷的情况为例,对制冷主体运转模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图5中,粗线所示的配管表示热源侧制冷剂以及热介质循环的配管。另外,在图5中,以实线箭头表示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以虚线箭头表示热介质的流动方向。
在图5所示的制冷主体运转模式的情况下,在室外机1中,将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切换成使从压缩机10排出的热源侧制冷剂向热源侧热交换器12流入。在热介质变换机3中,驱动泵21a以及泵21b,打开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以及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将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c以及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d完全关闭。另外,使热介质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与利用侧热交换器26a之间循环,使热介质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与利用侧热交换器26b之间循环。
首先,起初对制冷剂循环回路A中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
低温低压的制冷剂由压缩机10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而被排出。从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向热源侧热交换器12流入。并且,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2中一边向室外空气散热一边冷凝,成为二相制冷剂。从热源侧热交换器12流出的二相制冷剂经过止回阀13a而从室外机1流出,经过制冷剂配管4向热介质变换机3流入。流入到热介质变换机3的二相制冷剂经过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b,向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流入。
流入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的二相制冷剂一边向在热介质循环回路B循环的热介质散热一边冷凝液化,成为液体制冷剂。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流出的液体制冷剂由节流装置16b膨胀而成为低压二相制冷剂。该低压二相制冷剂经由节流装置16a,向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流入。流入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的低压二相制冷剂通过从在热介质循环回路B循环的热介质吸热,一边冷却热介质,一边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该气体制冷剂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流出,经由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从热介质变换机3流出,经过制冷剂配管4再次向室外机1流入。流入到室外机1的制冷剂经过止回阀13d,经由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以及蓄能器19被再次向压缩机10吸入。
此时,节流装置16b进行开度控制,以便使作为第三温度传感器35a所检测到的温度与第三温度传感器35b所检测到的温度之差获得的过热量恒定。另外,节流装置16a完全打开,开闭装置17a关闭,开闭装置17b关闭。另外,节流装置16b也可以进行开度控制,以便使作为将压力传感器36所检测到的压力换算成饱和温度的值与第三温度传感器35d所检测到的温度之差获得的过冷度恒定。另外,也可以将节流装置16b完全打开,由节流装置16a控制过热量或者过冷度。
接着,对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的热介质的流动进行说明。
在制冷主体运转模式下,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中将热源侧制冷剂的热量传递给热介质,被加热的热介质通过泵21b在配管5内流动。另外,在制冷主体运转模式下,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中将热源侧制冷剂的冷量传递给热介质,被冷却的热介质通过泵21a在配管5内流动。由泵21b加压而流出的热介质经由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b以及第二逆流防止装置41b,向利用侧热交换器26b流入。由泵21a加压而流出的热介质经由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以及第二逆流防止装置41a,向利用侧热交换器26a流入。
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b中,通过热介质向室内空气散热,进行室内空间7的制热。另外,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a中,通过热介质从室内空气吸热,进行室内空间7的制冷。此时,通过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以及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的作用,将热介质的流量控制成为提供室内必要空调负荷所需的流量,向利用侧热交换器26a以及利用侧热交换器26b流入。经过利用侧热交换器26b而温度有些降低的热介质,经过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第一逆流防止装置40b、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b向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流入,被再次向泵21b吸入。经过利用侧热交换器26a而温度有些上升的热介质,经过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第一逆流防止装置40a、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向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流入,被再次向泵21a吸入。
在此期间,热的热介质和冷的热介质,通过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以及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的作用,不发生混合地分别被导入存在热量负荷、冷量负荷的利用侧热交换器26。另外,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的配管5内,制热侧、制冷侧都按照从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第二逆流防止装置41经由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第一逆流防止装置40而流向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的朝向使热介质流动。另外,在制热侧进行控制以便将第一温度传感器31b所检测到的温度与第二温度传感器34所检测到的温度之差保持为目标值,在制冷侧进行控制以便将第二温度传感器34所检测到的温度与第一温度传感器31a所检测到的温度之差保持为目标值,从而能够提供室内空间7的必要空调负荷。
在执行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时,无需使热介质向没有热负荷的利用侧热交换器26(包括热休止)流动,因而,由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将流路关闭,热介质不向利用侧热交换器26流动。在图5中,由于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a以及利用侧热交换器26b中有热负荷存在,故使热介质流动,而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c以及利用侧热交换器26d中没有热负荷,将对应的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c以及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d完全关闭。并且,在从利用侧热交换器26c或利用侧热交换器26d产生了热负荷的情况下,只要将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c或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d打开,使热介质循环即可。
[制热主体运转模式]
图6是表示空调装置100的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在该图6中,以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a产生热量负荷、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b产生冷量负荷的情况为例,对制热主体运转模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图6中,以粗线示出的配管表示热源侧制冷剂以及热介质循环的配管。另外,在图6中,以实线箭头表示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以虚线箭头表示热介质的流动方向。
在图6所示的制热主体运转模式的情况下,在室外机1中,将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切换成使从压缩机10排出的热源侧制冷剂不经由热源侧热交换器12地向热介质变换机3流入。在热介质变换机3中,驱动泵21a以及泵21b,打开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以及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将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c以及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d完全关闭。另外,热介质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与利用侧热交换器26a之间循环,热介质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与利用侧热交换器26b之间循环。
首先,起初对制冷剂循环回路A中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
低温低压的制冷剂由压缩机10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而被排出。从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过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在第一连接配管4a导通,经过止回阀13b从室外机1流出。从室外机1流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过制冷剂配管4向热介质变换机3流入。流入到热介质变换机3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过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b,向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流入。
流入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的气体制冷剂一边向在热介质循环回路B循环的热介质散热一边冷凝液化,成为液体制冷剂。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流出的液体制冷剂由节流装置16b膨胀,成为低压二相制冷剂。该低压二相制冷剂经由节流装置16a,向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流入。流入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的低压二相制冷剂通过从在热介质循环回路B循环的热介质吸热而蒸发,对热介质进行冷却。该低压二相制冷剂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流出,经由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从热介质变换机3流出,经过制冷剂配管4而再次向室外机1流入。
流入到室外机1的制冷剂经过止回阀13c,向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热源侧热交换器12流入。并且,流入到热源侧热交换器12的制冷剂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2从室外空气吸热,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从热源侧热交换器12流出的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以及蓄能器19,被再次向压缩机10吸入。
此时,节流装置16b进行开度控制,以便使作为将压力传感器36所检测到的压力换算成饱和温度的值与第三温度传感器35b所检测到的温度之差获得的过冷度恒定。另外,节流装置16a完全打开,开闭装置17a关闭,开闭装置17b关闭。另外,也可以将节流装置16b完全打开,由节流装置16a控制过冷度。
接着,对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的热介质的流动进行说明。
在制热主体运转模式下,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将热源侧制冷剂的热量传递给热介质,被加热的热介质通过泵21b在配管5内流动。另外,在制热主体运转模式下,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将热源侧制冷剂的冷量传递给热介质,被冷却的热介质通过泵21a在配管5内流动。由泵21b加压而流出的热介质经由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以及第二逆流防止装置41a,向利用侧热交换器26a流入。由泵21a加压而流出的热介质经由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b以及第二逆流防止装置41b,向利用侧热交换器26b流入。
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b中,通过热介质从室内空气吸热,进行室内空间7的制冷。另外,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a中,通过热介质向室内空气散热,进行室内空间7的制热。此时,通过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以及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的作用,将热介质的流量控制成为提供室内必要空调负荷所需的流量,向利用侧热交换器26a以及利用侧热交换器26b流入。经过利用侧热交换器26b而温度有些上升的热介质,经过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第一逆流防止装置40b、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b向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流入,被再次向泵21a吸入。经过利用侧热交换器26a而温度有些降低的热介质,经过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第一逆流防止装置40a、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而向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流入,被再次向泵21b吸入。
在此期间,热的热介质和冷的热介质通过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以及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的作用,不发生混合地分别被导入存在热量负荷、冷量负荷的利用侧热交换器26。另外,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的配管5内,制热侧、制冷侧都使热介质按照从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经由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流向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的朝向进行流动。另外,通过在制热侧进行控制以便将第一温度传感器31b所检测到的温度与第二温度传感器34所检测到的温度之差保持为目标值,在制冷侧进行控制以便将第二温度传感器34所检测到的温度与第一温度传感器31a所检测到的温度之差保持为目标值,由此能够提供室内空间7的必要空调负荷。
在执行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时,无需使热介质流向没有热负荷的利用侧热交换器26(包括热休止),因而,由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将流路关闭,热介质不流向利用侧热交换器26。在图6中,由于利用侧热交换器26a以及利用侧热交换器26b中有热负荷存在,所以使热介质流动,而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c以及利用侧热交换器26d中没有热负荷,将对应的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c以及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d完全关闭。并且,在从利用侧热交换器26c或利用侧热交换器26d产生了热负荷的情况下,只要将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c或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d打开,使热介质循环即可。
[制冷剂配管4]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装置100具备几个运转模式。在这些运转模式下,在连接室外机1与热介质变换机3的制冷剂配管4中有热源侧制冷剂流动。
[配管5]
在本实施方式1涉及的空调装置100所执行的几个运转模式下,在连接热介质变换机3与室内机2的配管5中有水或防冻液等的热介质流动。
[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的更换方法]
接着,对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的更换方法进行说明。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用于调整热介质向利用侧热交换器26的循环量(包括热介质的循环停止),与其它部件相比工作时间较长。为此,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是与其它部件相比发生故障的可能性较高的部件。然而,以往的空调装置存在当更换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时必需将运转中的所有室内机2全都停止这样的课题。
于是,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装置100通过追加以下构成,不用使运转中的室内机2停止,就能够更换与特定的室内机2连接的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
虽然未在图1~图6中进行图示,但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装置100如图7所示那样,在室内机2(利用侧热交换器26)的出入口分别设有开闭装置51、52。开闭装置51是设在成为室内机2的热介质入口侧的配管5上的开闭装置,开闭装置52是设在成为室内机2的热介质出口侧的配管5上的开闭装置。在本实施方式1中,作为开闭装置51以及开闭装置52,例如使用手动式的开闭阀。另外,图7表示设在室内机2a的出入口处的开闭装置51a以及开闭装置52a。虽未在图7中图示,但在室内机2b~2d的出入口也设有开闭装置51b~51d以及开闭装置52b~52d。
开闭装置51以及开闭装置52是为了在更换室内机2时使热介质向室内机2的循环停止而设置的。因此,通常,开闭装置51以及开闭装置52为打开状态。
也就是,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装置100通过这些开闭装置51以及开闭装置52和第一逆流防止装置40,不用使运转中的室内机2全部都停止,就能够更换与特定的室内机2连接的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
在此,开闭装置51或者开闭装置52的一方与本发明的第一开闭装置相当。另外,开闭装置51或者开闭装置52的另一方与本发明的第三开闭装置相当。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设想室内机2的更换而设有开闭装置51以及开闭装置52的双方,但在仅着眼于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的更换的情况下,只要仅设置开闭装置51或者开闭装置52中的一方即可。通过设置开闭装置51以及开闭装置52的双方,不用使运转中的室内机2全都停止就能够容易地更换特定的室内机2,能够实现空调装置100的长寿命化。
例如,在更换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的情况下,按以下方式进行更换。
当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因某种原因发生故障时,首先,从遥控器等向控制装置发送指令,使室内机2a停止。此时,无需改变室内机2b~室内机2d的运转状态。也就是,若室内机2b~室内机2d处于运转中,则保持运转的状态。即,空调装置100维持运转状态。
在使室内机2a停止之后,例如将开闭装置52a设为关闭状态。另外,也可以替代开闭装置52,将开闭装置51a设为关闭状态。
在将开闭装置52a设为关闭状态之后,拆卸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此时,虽然储存在第一逆流防止装置40a与开闭装置52a之间的配管5中的热介质会流出,但却能防止其它热介质从热介质循环回路B流出。也就是,能够防止在运转中的室内机2(例如室内机2b~室内机2d)循环的热介质从热介质循环回路B流出。为此,能够维持运转中的室内机2的运转。
在将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拆卸掉之后,将新的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再次安装于热介质变换机3。
通过将开闭装置52a设为打开状态,室内机2a成为能够运转状态。
这样,通过设置开闭装置51以及开闭装置52之中的至少一方、和用于限制热介质从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朝向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的流动的第一逆流防止装置40,在更换与特定的室内机2连接的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时,也能够抑制热介质从热介质循环回路B的流出量,而且能够继续空调装置100的运转(各室内机2的运转)。为此,能够提供相比以往提高了维护性的空调装置100。
尤其是,在继续空调装置100的运转(各室内机2的运转)的同时能够对发生故障的可能性比其它部件高的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进行更换的本发明,是非常有益的发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作为开闭装置51以及开闭装置52使用了手动式的开闭阀,但当然也可以使用电动式的开闭阀。在本实施方式1中,由于不用改变以往的控制方法,另外可以抑制开闭装置的成本地来实施本发明,所以,作为开闭装置51以及开闭装置52使用了手动式的开闭装置。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1中作为第一逆流防止装置使用了止回阀,但作为第一逆流防止装置也可以使用开闭装置来实施本发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2中,对于没有特别记述的事项是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而对于相同的功能或构成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说明。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装置(以下称为空调装置101)的回路构成的一例的概略回路构成图。
本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装置101的基本构成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装置100同样。因此,虽未在图8中表示,但如图7所示那样在室内机2(利用侧热交换器26)的出入口分别设有开闭装置51以及开闭装置52。
然而,本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装置101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装置100不同,作为第一逆流防止装置43,例如设置了作为手动式开闭阀的开闭装置(第二开闭装置)。第一逆流防止装置43在通常运转状态下为打开状态。
本实施方式2涉及的空调装置101所执行的各运转模式的动作(制冷剂循环回路A内的制冷剂流动、热介质循环回路B内的热介质流动等)由于与实施方式1涉及的空调装置100同样,故省略说明。
为此,以下对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的更换方法进行说明。
例如,在更换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的情况下,按以下方式进行更换。
在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因某种原因发生故障时,首先,从遥控器等向控制装置发送指令,使室内机2a停止。此时,无需改变室内机2b~室内机2d的运转状态。也就是,若室内机2b~室内机2d处于运转中,则保持运转的状态。即,空调装置101维持运转状态。
在使室内机2a停止之后,将第一逆流防止装置43a(开闭装置)和例如开闭装置52a设为关闭状态。另外,也可以替代开闭装置52地将开闭装置51a设为关闭状态。
在将第一逆流防止装置43a以及开闭装置52a设为关闭状态之后,拆卸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此时,虽然存储在第一逆流防止装置43a与开闭装置52a之间的配管5中的热介质会流出,但能够防止其它热介质从热介质循环回路B流出。也就是,能够防止在运转中的室内机2(例如室内机2b~室内机2d)循环的热介质从热介质循环回路B流出。为此,能够维持运转中的室内机2的运转。
在拆卸掉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之后,将新的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再次安装于热介质变换机3。
通过将第一逆流防止装置43a以及开闭装置52a设为打开状态,室内机2a成为能够运转状态。
这样,通过设置开闭装置51以及开闭装置52中的至少一方和作为手动式开闭阀的第一逆流防止装置43,也能够在更换与特定的室内机2连接的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时抑制热介质从热介质循环回路B的流出量,而且能够继续空调装置101的运转(各室内机2的运转)。为此,能够提供相比以往提高了维护性的空调装置101。
尤其是,在继续空调装置101的运转(各室内机2的运转)的同时能够对发生故障的可能性比其它部件高的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进行更换的本发明,是非常有益的发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2中,作为第一逆流防止装置43使用了手动式的开闭阀,但当然也可以使用电动式的开闭阀。在本实施方式2中,由于不用改变以往的控制方法,另外可以抑制开闭装置的成本地来实施本发明,所以,作为第一逆流防止装置43使用了手动式的开闭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1室外机(热源机),2室内机,2a、2b、2c、2d室内机,3热介质变换机,4制冷剂配管,4a第一连接配管,4b第二连接配管,5热介质配管,6室外空间,7室内空间,8顶棚背部等的与室外空间以及室内空间不同的空间,9高楼等的建筑物,10压缩机,11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四通阀),12热源侧热交换器,13a、13b、13c、13d止回阀,15a、15b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6a、16b节流装置,17a、17b开闭装置,18a、18b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9蓄能器,21a、21b泵,22a、22b、22c、22d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23b、23c、23d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5a、25b、25c、25d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6a、26b、26c、26d利用侧热交换器,31a、31b第一温度传感器,34a、34b、34c、34d第二温度传感器,35a、35b、35c、35d第三温度传感器,36压力传感器,40a、40b、40c、40d第一逆流防止装置(止回阀),41a、41b、41c、41d第二逆流防止装置,43a、43b、43c、43d第一逆流防止装置(第二开闭装置),51、52开闭装置(第一开闭装置或者第三开闭装置),100、101空调装置,A制冷剂循环回路,B热介质循环回路。

Claims (8)

1.一种空调装置,该空调装置具备:制冷剂循环回路和热介质循环回路,
上述制冷剂循环回路是供热源侧制冷剂流动的回路,并且连接有:压缩机、热源侧热交换器、多个节流装置、以及供上述热源侧制冷剂与不同于该热源侧制冷剂的热介质进行热交换的多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
上述热介质循环回路是使上述热介质循环的回路,并且连接有:多个上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多个泵、多个利用侧热交换器、有选择地使上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出口侧流路与上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连通的多个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有选择地使上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流入侧流路与上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连通的多个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以及对流入上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上述热介质的流量进行调整的多个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
上述空调装置能够执行制冷制热混合存在运转模式,其特征在于,
在成为上述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的上游侧且上述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的下游侧的上述热介质循环回路中,分别设有对上述热介质循环回路进行开闭的第一开闭装置,
在成为上述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的下游侧且上述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的上游侧的上述热介质循环回路中,分别设有能够对热介质从上述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向上述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的流动进行限制的逆流防止装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逆流防止装置是止回阀。
3.如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逆流防止装置是对上述热介质循环回路进行开闭的第二开闭装置。
4.如权利要求1或者权利要求2所记载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开闭装置是手动式的开闭装置。
5.如权利要求3所记载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开闭装置以及上述第二开闭装置是手动式的开闭装置。
6.如权利要求4所记载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更换上述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时,上述第一开闭装置为关闭状态。
7.如权利要求5所记载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更换上述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时,上述第一开闭装置以及上述第二开闭装置为关闭状态。
8.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7中任一项所记载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成为上述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的上游侧且上述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的下游侧的上述热介质循环回路中,分别具备对上述热介质循环回路进行开闭的第三开闭装置,
上述第一开闭装置和上述第三开闭装置中的一方设在成为上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上游侧的上述热介质循环回路中,
上述第一开闭装置和上述第三开闭装置中的另一方设在成为上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下游侧的上述热介质循环回路中。
CN201080063509.0A 2010-02-10 2010-02-10 空调装置 Active CN10277072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0/000819 WO2011099059A1 (ja) 2010-02-10 2010-02-10 空気調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70724A true CN102770724A (zh) 2012-11-07
CN102770724B CN102770724B (zh) 2014-12-17

Family

ID=443673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63509.0A Active CN102770724B (zh) 2010-02-10 2010-02-10 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046283B2 (zh)
EP (1) EP2535664B1 (zh)
JP (1) JP5312616B2 (zh)
CN (1) CN102770724B (zh)
WO (1) WO201109905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55858A (zh) * 2014-04-21 2016-12-21 (株)庆东Navien 混合热泵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WO2011052050A1 (ja) * 2009-10-28 2013-03-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CN104813111B (zh) * 2012-11-30 2017-08-2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JP6192706B2 (ja) * 2013-02-25 2017-09-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EP2965014B1 (en) 2013-03-04 2023-11-08 Johnson Controls Tyco IP Holdings LLP A modular liquid based heating and cooling system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85579A (ja) * 1988-09-21 1990-03-27 Takenaka Komuten Co Ltd 循環流体漏出防止装置および遮断弁
JPH0424477A (ja) * 1990-05-16 1992-01-28 Hitachi Ltd マルチパツケージエアコンの分岐管
JPH06300379A (ja) * 1993-04-15 1994-10-28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マルチ型空気調和装置
CN1114409A (zh) * 1994-05-30 1996-01-0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系统和冷冻、空调装置
WO2009098751A1 (ja) * 2008-02-04 2009-08-1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空調給湯複合システム
WO2009133644A1 (ja) * 2008-04-30 2009-11-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907178A (en) * 1957-10-04 1959-10-06 Borg Warner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US2893218A (en) * 1958-02-21 1959-07-07 Borg Warner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JPH0711366B2 (ja) * 1987-11-18 1995-02-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H024477A (ja) 1988-06-22 1990-01-09 Kubota Ltd 内面塗装方法
JPH05280818A (ja) 1992-04-01 1993-10-29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多室冷暖房装置
JP3296635B2 (ja) 1993-09-28 2002-07-02 株式会社キッツ 空気調和機の漏水検知方法
JP2001289465A (ja) 2000-04-11 2001-10-19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
JP4123829B2 (ja) 2002-05-28 2008-07-2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04040208A1 (ja) * 2002-10-30 2004-05-13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空気調和装置
KR100499507B1 (ko) * 2003-01-13 2005-07-0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멀티공기조화기
JP2005140444A (ja) 2003-11-07 2005-06-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KR100803144B1 (ko) * 2007-03-28 2008-02-1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85579A (ja) * 1988-09-21 1990-03-27 Takenaka Komuten Co Ltd 循環流体漏出防止装置および遮断弁
JPH0424477A (ja) * 1990-05-16 1992-01-28 Hitachi Ltd マルチパツケージエアコンの分岐管
JPH06300379A (ja) * 1993-04-15 1994-10-28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マルチ型空気調和装置
CN1114409A (zh) * 1994-05-30 1996-01-0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系统和冷冻、空调装置
WO2009098751A1 (ja) * 2008-02-04 2009-08-1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空調給湯複合システム
WO2009133644A1 (ja) * 2008-04-30 2009-11-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55858A (zh) * 2014-04-21 2016-12-21 (株)庆东Navien 混合热泵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535664B1 (en) 2018-03-28
US20120304681A1 (en) 2012-12-06
JP5312616B2 (ja) 2013-10-09
EP2535664A4 (en) 2014-04-09
CN102770724B (zh) 2014-12-17
EP2535664A1 (en) 2012-12-19
US9046283B2 (en) 2015-06-02
WO2011099059A1 (ja) 2011-08-18
JPWO2011099059A1 (ja) 2013-06-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83273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2597657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2483249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3229003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2597658B (zh) 热泵
CN102365510B (zh) 空调热水供给复合系统
CN102770715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2753900B (zh) 空调装置
CN102483272A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2483250B (zh) 空调装置
CN103562648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3874892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2575881B (zh) 空调装置
CN102575860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3080668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2753898A (zh) 空调装置
EP2489965A1 (en) Air-conditioning hot-water supply system
CN102762932B (zh) 空调装置
CN103354891A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3917834A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4813111A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3620325A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2753910B (zh) 冷冻循环装置
CN104823002A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4813110A (zh) 空调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