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51804B - 模制马达 - Google Patents

模制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51804B
CN102751804B CN201210089997.3A CN201210089997A CN102751804B CN 102751804 B CN102751804 B CN 102751804B CN 201210089997 A CN201210089997 A CN 201210089997A CN 102751804 B CN102751804 B CN 10275180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gabarit
bracket
output
moulding m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8999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51804A (zh
Inventor
小野次良
渡边和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tsu General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General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07377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74112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07377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74112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General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General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7518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518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518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518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2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4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ground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6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 H02K5/173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using 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e.g. ball bearings
    • H02K5/1732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using 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e.g. ball bearings radially supporting the rotary shaft at both ends of the rot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不易在轴承上发生电腐蚀且噪音及振动少的模制马达。输出侧的托架(51)与输出相反侧的托架(52)的导通借助具有弹性的导通板60而确保,所以相对于外力不易断开,经时变化少,输出侧的托架(51)与输出相反侧的托架(52)之间的导通不易切断。因而,不易在输出侧的托架(51)与输出相反侧的托架(52)之间产生电位差,所以能够得到不易在输出侧的轴承(41)以及输出相反侧的轴承(42)上产生电腐蚀、噪音及振动少的模制马达(100)。

Description

模制马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转子型的模制马达(モールドモーター)。
背景技术
在内转子型的模制马达中,转子的由模制树脂构成外廓配置于由模制成形而形成的定子的内径侧。转子的输出旋转轴的输出侧和输出相反侧被轴承支承而旋转。轴承收纳在轴承室中,所述轴承室形成在配置于定子的外廓的输出侧与输出相反侧的两侧的托架上。
在此,如果在输出侧的托架与输出相反侧的托架之间产生电位差,则在轴承中有电流流动而产生电腐蚀。电腐蚀成为马达的振动及噪音的产生原因。作为电腐蚀防止对策的一例,公知有下述的模制马达,其将输出侧的托架与输出相反侧的托架之间利用贴装于模的外部的侧面的导电性带而导通(例如,日本特许公开2007-20348号公报(参照第4页,段落〔0019〕,图1))。
但是,由于导电性带贴装于模的外部,所以在模制马达的组装时及向产品的装入时、运送时、维护时,导电性带会由于经时变化等而剥落、断开,有可能输出侧的托架与输出相反侧的托架之间的导通被切断。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鉴于上述的问题点而提出,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制马达,不易在轴承上发生电腐蚀,噪音及振动少。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具有以下所示的一些特征。即具有:定子,具有由模制树脂模制成形的外廓;转子,旋转自如地配置于上述定子的内径侧;导电性的轴承,支承上述转子的输出旋转轴的输出侧与输出相反侧;导电性的托架,收纳上述轴承的轴承室配置在上述外廓的输出侧与输出相反侧的双方上;导通板,具有在内周面形成有凸部且被压入输出侧或者输出相反侧中至少某一方的上述轴承室的外周的环状端部,将输出侧的托架与输出相反侧的托架导通。
由此,输出侧的托架与输出相反侧的托架的导通借助具有弹性的导通板而得到确保,所以相对于外力不易断开、经时变化也少,输出侧的托架与输出相反侧的托架之间的导通不易被切断。因而,输出侧的托架与输出相反侧的托架之间不易产生电位差,所以能够得到不易在轴承上发生电腐蚀且噪音及振动少的模制马达。
此外,在将轴承室向环状端部压入时,被压入的环状端部的环内周处形成的凸部向轴承室的压入方向变形,压入后由于要向相反方向返回的回复力而向轴承室侧面与环内周的凸部接触的方向施加力,轴承室与导通板的导通能够可靠地实现。
进而,由于凸部挠曲,能够缓和从环内周向轴承室侧面施加的应力,能够抑制轴承室的变形。因而,轴承室内的轴承的变形也能够得到抑制,能够适当地确保轴承的转动体与内圈以及外圈的间隔,能够得到噪音及振动少的模制马达。
作为更优选的方式,在上述外廓的输出相反侧端面以及上述外廓的侧面设置收纳上述导通板的槽部。
由此,通过在槽部中收纳导通板,导通板不会在外廓端面与侧面上隆起,在模制马达的处理时导通板不会成为妨碍。
作为更优选的方式,上述凸部向与将上述环状端部插入上述轴承室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弯折。
由此,形成于环状端部的环内周的凸部向轴承室的插入方向翘曲,所以压入时更容易挠曲,能够进一步缓和施加于轴承室的应力,进一步抑制轴承室的变形。因而,轴承室内的轴承的变形也进一步得到抑制,更加适宜地确保轴承的转动体与内圈以及外圈的间隔,能够得到噪音及振动更少的模制马达。
作为更优选的方式,上述凸部沿着上述环状端部的内周面形成在三处以上。
由此,环状端部为,一边与形成于环内周的三处以上的凸部接触一边向输出相反侧的轴承室被压入,所以能够令环内与轴承室的中心一致地压入,令环内周与轴承室的接触变得可靠。此外,力施加于一处的情况少,所以能够令施加于输出相反侧的轴承室的应力均等地分散,能够更可靠地抑制输出相反侧的轴承室的变形。
作为更优选的方式,上述导通板具有从上述环状端部的环外周的一部分延伸的板状的导通带,至少一个上述凸部配置于与上述导通带引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
由此,在将环状端部向输出相反侧的轴承室压入时,导通带的接合端部与外廓侧面抵接,导通带的弯折部的弯曲角度θ向扩开方向变形。此时,向导通带作用要恢复原样的回复力,利用该回复力,环状端部向导通带引出的方向被拉拽。由此,在与导通带被引出的方向相反方向的环状端部内周面与轴承室侧面之间施加应力。在此,至少一个凸部配置在与导通带被引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所以能够利用凸部承受向与导通带被引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环状端部施加的应力,能够抑制输出相反侧的轴承室的变形。
作为更优选的方式,上述凸部的顶端面被加工为沿着上述轴承室的侧周面的形状,并且角部被倒角。
由此,凸部的顶端面被加工为沿着上述轴承室侧面的形状,所以在将环状端部向轴承室压入时,不容易由于锐利的边缘伤害轴承室。因而,不容易由于振动等而轴承室作为伤痕而被割裂,轴承的位置错位变少,能够得到输出旋转轴的错位导致的噪音及振动少的模制马达。
作为更优选的方式,上述凸部的尺寸形成为上述凸部的基部的环周方向的长度L1形成得比上述凸部的径方向的长度L2长。
由此,凸部的基部的环周方向的长度L1比凸部的径方向的长度L2长,所以在凸部产生一定程度的不易变形性,即强度。因而,能够将导通板牢固地连结于输出相反侧的轴承室,能够令轴承室与导通板的导通可靠。此外,能够令输出相反侧的轴承室的中心与环状端部的中心的位置错位不易产生。
作为更优选的方式,上述轴承室形成为具有底面和侧面的有底圆筒状,连接上述底面与上述侧面的角部的形状为以既定的曲率形成的R形状。
根据该构成,在将环状端部向轴承室压入时,凸部沿着连接轴承室的底面和侧面的以既定的曲率形成的R形状的角部而慢慢地变形,所以不会剧烈地施加较大的力而进行压入,进一步抑制轴承室的变形。因而,压入能够容易地进行,轴承室内的轴承的变形也得到抑制,能够更加适宜地确保轴承的转动体与内圈以及外圈的间隔,能够得到噪音及振动更少的模制马达。
本发明中还包含以下的方式。即其特征在于,具有:定子,具有由模制树脂模制成形的外廓;转子,旋转自如地配置于上述定子的内径侧;导电性的轴承,支承上述转子的输出旋转轴的输出侧与输出相反侧;导电性的托架,收纳上述轴承的轴承室配置于上述外廓的输出侧以及输出相反侧;导电性的导通板,将上述托架彼此导通,上述导通板具有板状的导通带和设置于上述导通带的两端的接合端部,上述导电带沿上述外廓而配置,在上述接合端部的至少一方上具有夹持于上述托架与上述外廓侧面之间而与上述托架接合的接合部、位于比上述接合部更靠顶端且与上述外廓端面卡止的卡止部、和位于比上述卡止部更靠顶端且以从上述外廓端面立起的方式设置的顶端部。
由此,输出侧的托架与输出相反侧的托架的导通借助导通板而得到确保,所以相对于外力不易断开,经时变化也少,输出侧的托架与输出相反侧的托架之间的导通不易被切断。因而,输出侧的托架与输出相反侧的托架之间不易产生电位差,所以能够得到不易在轴承产生电腐蚀且噪音及振动少的模制马达。此外,接合端部从外廓侧面向外廓端面移动时,能够更早到达外廓的侧面与端面的边界,能够更早越过边界,能够得到组装容易进行的模制马达。进而,由于不容易伤害到外廓侧面,所以能够得到不会引起绝缘不良的模制马达。
作为更优选的方式,在上述外廓上设置收纳上述导通板的槽部。
由此,通过将导通板收纳于槽部,导通板不会在外廓的侧面隆起,在模制马达的处理时导通板不会成为妨碍。
作为更优选的方式,在上述托架上形成收纳上述轴承的轴承室,在上述接合端部的另一方上,设置向输出侧或者输出相反侧中某一方的上述轴承室被压入的环状端部。
由此,利用被向轴承室压入的环状端部,导通板的位置稳定而不易脱离,输出侧的托架与输出相反侧的托架之间的导通更不易被切断。因而,在输出侧的托架与输出相反侧的托架之间更加不易产生电位差,所以更加不易在轴承上产生电腐蚀,能够得到噪音及振动更少的模制马达。
此外,能够将环状端部压入轴承室而定位,同时将另一方的接合端部夹入托架与外廓侧面之间,能够得到组装容易进行的模制马达。
作为更优选的方式,从上述环状端部到上述外廓侧面的导电带的长度形成为比从上述接合部到上述顶端部的长度长。
由此,在压入环状端部时,从环状端部到外廓侧面的部分与沿着上述外廓侧面而配置的部分所成的角度需要打开90°以上。此时,对环状端部作用向外廓侧面侧的拉拽力。从环状端部到外廓侧面的导电带的长度长则拉拽力变小,导通板不会发生塑性变形。
作为更优选的方式,在上述外廓端面形成保护上述导电板的顶端部的突起部。
根据该构成,由于形成保护导电板的顶端部的突起部,所以收纳于槽的顶端部的一部分被突起部保护,不易脱离。
附图说明
图1A是从输出侧看实施方式的模制马达的概略立体图。
图1B是从输出相反侧看实施方式的模制马达的概略立体图。
图2是模制马达的概略分解立体图。
图3是模制马达的图1A的A-A概略剖视图。
图4A是导通板的俯视图。
图4B是图4A的B-B剖视图。
图5是导通板的凸部的放大图。
图6是变形例的导通板的凸部的放大图。
图7A是表示与输出侧的托架接合的接合端部附近的图。
图7B是接合端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8A是表示接合端部收纳于槽之前的状态的图。
图8B是表示比较例的接合端部收纳于槽之前的状态的图。
图9是变形例1的接合端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10是变形例2的接合端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11A是表示变形例2的接合端部收纳于槽之前的状态的图。
图11B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接合端部收纳于槽之前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另外,在实施方式的说明的全体中对于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而进行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模制马达100的概略立体图。图1A是从输出侧看的概略立体图,图1B是从输出相反侧看的概略立体图。图2是模制马达100的概略分解立体图。图3是模制马达100的图1A的A-A概略剖视图。
在图1、图2以及图3中,模制马达100具有定子心10、模制树脂20、转子30、输出侧的轴承41以及输出相反侧的轴承42、输出侧的托架51以及输出相反侧的托架52、和导通板60。
定子心10具有将钢板层叠而构成且圆环状的轭部和从轭部向内径侧延伸的多个齿部11。通过对该定子心10进行预模制从而形成绝缘体,经由该绝缘体向齿部11卷绕卷线12。对卷绕了卷线12的定子心10,除了内周面而利用模制树脂20进行模制成形而形成外廓。该外廓为圆筒状,此外在输出相反侧面一体地埋设金属制的托架52。该输出相反侧的托架52为收纳轴承42的轴承室520从外廓露出的状态。
转子30具有输出旋转轴31和多个永久磁体32。永久磁体32以等间隔并且相邻的彼此N、S交互地为相反磁极地配置于输出旋转轴31的周围,与输出旋转轴31一体化。永久磁体32能够在树脂材料中混入铁素体磁性体而成形后,磁化而形成为铁素体粘结磁体。转子30在比定子心10的内周靠内侧具有既定的空隙(间隙)而对置地收纳。
另外,本发明的转子不限定于此,能够适宜地变更。例如,也可以代替铁素体磁体而使用希土类磁体。此外,也可以取代粘结磁体而使用烧结磁体。
输出旋转轴31插通于输出侧的轴承41以及输出相反侧的轴承42而被能够旋转地轴支承。输出侧的轴承41以及输出相反侧的轴承42能够使用例如滚珠轴承,在实施方式中,具有作为转动体的滚珠400和内圈401和外圈402。
图1、图2以及图3中,输出侧的轴承41收纳在轴承室510中,所述轴承室510形成于输出侧的金属制的托架51。输出侧的托架51与外廓的输出侧端面嵌合。
图1中,向输出相反侧的轴承室520压入导通板60的一端,另一端与输出侧的托架51接合。以下详细说明导通板60。
图2以及图4A中表示导通板60的俯视图,图4B中表示导通板60的图4A中的B-B剖视图。此外,图5表示导通板60的凸部64的放大图。
如图4A所示,导通板60由具有导通性的金属板构成,具有环状端部61、和从环状端部61的环外周610的一部分延伸的板状的导通带62。如图1、图3以及图4B所示,导通带62在中途被弯折,在剖视图中具有大致L字型的形状。具体而言,以沿着外廓的输出相反侧端面和外廓的侧面的方式弯折。在外廓的输出相反侧端面与外廓的侧面设置有收纳导通板60的槽部21。此外,导通带62的与环状端部61相反侧的端部处设置有接合端部63。导通板60的厚度能够为例如0.4mm左右。另外,导通板60不限定于金属板,只要是具有导电性的板状的部件即可。在此,从环状端部61到外廓侧面的导电带62的长度L1优选比后述的接合端部63的接合部630到顶端部631的长度L2长。
图1以及图3中,向输出相反侧的轴承室520压入环状端部61。轴承室520例如借助冲压而形成为有底圆筒状。在轴承室520的内侧收纳轴承42,在外侧压入环状端部61。连接轴承室520的底面与侧面的角部521为以既定的曲率形成的R形状。
另一方面,接合端部63被夹入于外廓侧面与输出侧的托架51,与输出侧的托架51接合。
图1、图2、图3以及图4中,环状端部61的环内周611上,凸部64以等间隔形成在十处。其中的一处的凸部6401配置在与导通带62被引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
图5表示导通板60的凸部64的放大图。图中利用中空箭头表示输出相反侧的轴承室520的向环状端部61的插入方向。图5中,凸部64为大致矩形形状,形成为朝向输出相反侧的轴承室520的插入方向翘曲。
凸部64的顶端面641的角部642进行了倒角。此外,凸部64的顶端面641形成为沿着输出相反侧的轴承室520的侧面的圆弧状。此外凸部64的顶端部分的边缘作为变形例也可以如图6所示地加工为曲线状。进而,凸部64的尺寸优选形成为凸部64的基部640的环状端部61的周方向的长度L1比径方向的长度L2长。
这样地构成的模制马达100中,与由未图示的位置检测传感器检测到的转子30的旋转位置对应,电流在卷线12中流动,令定子心10产生旋转磁场,从而能够令转子30与输出旋转轴31一起旋转。
图7A是表示与输出侧的托架51接合的接合端部63附近的图。图7B表示接合端部63的放大立体图。图中表示取下了输出侧的托架51的状态。
图7A中,在模制树脂20上,在安装图5中未图示的输出侧的托架51的一侧设置阶梯差23,在阶梯差23上嵌装输出侧的托架51。
导通板60的导通带62收纳配置在形成于模制树脂20的外廓的侧面21的槽部22中。槽部22从阶梯差23直到模制树脂20的外廓端面24地形成,在外廓端面24中,沿相对于侧面21直行的方向形成槽25。在此,将形成于阶梯差23的槽部22的底面中与模制树脂20的侧面21平行的面也称为侧面21。
图7B中,接合端部63具有与输出侧的托架51利用接合面而接合的接合部630、和比接合部630靠顶端以沿着外廓端面24的方式弯折的顶端部631。顶端部63为,以从外廓端面24立起的方式设置的与导通带62所成的顶端角度θ1比90°大,且为180°以下。在接合部630与顶端部631之间具有卡止于外廓端面24的卡止部632。
图7A中,接合端部63收纳在从阶梯差23直到模制树脂20的外廓端面24地形成的槽部22中。此外,接合端部63的接合部630的一部分的卡止部632以及顶端部631在外廓端面24中,收纳在沿相对于侧面21垂直的方向形成的槽25中。
在模制树脂20的外廓端面24上,在从侧面21离开侧的槽25的两侧的侧方形成有保护顶端部631的突起部26。突起部26也可以在槽25的单侧形成一个,也可以形成在接近侧面21的一侧。由于在槽25的侧方形成突起部26,所以即便收纳于槽25的接合端部63的顶端部631从外廓端面立起地形成,顶端部631也能够得到保护。即,即便例如操作者的手指等接近顶端部631,由于顶端部631被突起部26保护,所以手指与顶端部631不会接触,令顶端部631难以从槽25脱离。
在此,突起部26的侧面的一面与槽25的侧面优选连续地形成。
图8A是表示接合端部63的一部分收纳于槽25之前的状态的图,图8B是表示比较例的接合端部65的一部分收纳于槽25之前的状态的图。
以下说明比较例。
(比较例)
比较例除了接合端部63的形状与实施方式不同之外,其他的构成要素等与实施方式相同。
图8B中,比较例的接合端部65仅具有接合部650以及卡止部652,没有形成实施方式的顶端部631。
图8A中,在实施方式中,相对于沿着槽部22的侧面21的方向,顶端部631倾斜。另一方面,图8B中,在比较例中,相对于槽部22的沿着侧面21的方向,接合端部65大致直角地接触。
(变形例1)
图9表示变形例1的接合端部66的放大立体图。变形例1除了接合端部63的顶端部的形状与实施方式不同以外,其他的构成要素等与实施方式相同。
图9中,接合端部66具有:与输出侧的托架51利用接合面而接合的接合部660、位于比接合部660靠近顶端且以R形状弯折、以从外廓端面24立起的方式设置的与导通带62所成的顶端角度θ1为大致180°的顶端部661。此外,在接合部660与顶端部661之间,具有卡止于外廓端面24的卡止部662。
根据该变形例,与图8B的比较例不同,槽部22的侧面21与顶端部661 以面抵接,所以在导通板60的顶端,没有损伤外廓的危险。
这样地构成的模制马达100与借助未图示的位置检测传感器而检测到的转子30的旋转位置对应,令电流在卷线12中流动,令定子10产生旋转磁场,从而能够令转子30与输出旋转轴31一起旋转。
根据以上所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1)输出侧的托架51与输出相反侧的托架52的导通借助具有弹性的导通板60而实现,所以相对于外力而不易断开,经时变化也少,能够令输出侧的托架51与输出相反侧的托架52之间的导通不易切断。因而,输出侧的托架51与输出相反侧的托架52之间不易产生电位差,所以输出侧的轴承41以及输出相反侧的轴承42上不易产生电腐蚀,能够得到噪音及振动少的模制马达100。此外,接合端部63从外廓的侧面21向外廓的端面24移动时,更早地到达侧面21与端面24的边界,能够更早地越过边界,能够得到组装容易进行的模制马达100。进而,由于不易损伤外廓侧面21,所以能够得到不会引起绝缘不良的模制马达100。
(2)通过在槽部21中收纳导通板60,导通板60不会在外廓端面24与侧面21隆起,在马达的处理时导通板60不会成为妨碍。
(3)借助向输出相反侧的轴承室520压入的环状端部61,导通板60的位置稳定而不易脱离,能够令输出侧的托架51与输出相反侧的托架52之间的导通更加不易被切断。因而,输出侧的托架51与输出相反侧的托架52之间更加不易产生电位差,输出侧的轴承41以及输出相反侧的轴承42上不易产生电腐蚀,能够得到噪音及振动少的模制马达100。
此外,能够一边将环状端部61向输出相反侧的轴承室520压入而定位一边将另一方的接合端部63夹入输出侧的托架51与模制树脂20的外廓的侧面21之间,能够得到组装容易进行的模制马达100。
(4)在将环状端部61压入时,从环状端部61到外廓的侧面21的部分与沿着外廓的侧面21而配置的部分所成的角度θ (图4参照)需要打开为90°以上。此时,在环状端部61上作用向外廓的侧面21侧的拉拽力。从环状端部61到外廓的侧面21的导电带60的长度L1如果长,则施加于环状端部61的拉拽力变小。此外,从接合部630到顶端部631的长度L2越短,压入时打开的角度θ可以越小,所以没有发生塑性变形的危险。
(5)在令接合端部63沿着模制树脂20的外廓的侧面21一边移动一边向槽25收纳时,与顶端部631的导通带62所成的顶端角度大于90°且为180°以下,所以能够令施加于顶端部631的力向沿外廓的侧面21的方向释放,能够令接合端部63容易沿着外廓的侧面21活动。因而,不易由于顶端部631而损伤模制树脂20,容易将接合端部63的一部分收纳于槽25,能够得到组装更容易进行的模制马达100。
(6)在槽25的侧方形成突起部26,所以即便收纳于槽25的接合端部63的顶端部631从外廓端面立起地形成,顶端部631也能够得到保护。即,即便例如操作者的手指等接近顶端部631,也能够利用突起部26防止手指与顶端部631的接触,所以顶端部631不易从槽25脱离。因而,能够得到组装更为容易进行的模制马达100。此外,突起部26形成于槽25的两侧,所以收纳于槽25的接合端部63的顶端部631被两侧的突起部26保护,不易从槽25脱离。
(7)此外,突起部26形成于从外廓的侧面21分离的槽25的一端,所以能够根据必要而向外廓的侧面21与槽25的边界附近施加力而令接合端部63的一部分从槽25 脱离。 因而,能够得到容易重新组装的模制马达100。
(变形例20)
图10表示变形例2的接合端部67的放大立体图。变形例2与实施方式除了接合端部67的顶端部的形状不同以外,其构成要素等与实施方式相同。
图10中,接合端部67为,在接合部670以及卡止部672与顶端部671 之间,具有与导通带62所成的中间角度θ2大于90°且小于180°的中间部673。
图11A是表示变形例2的接合端部67的一部分收纳于槽25之前的状态的图,图11B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接合端部63的一部分收纳于槽25之前的状态图。
图11A中,在变形例2中,在模制树脂上在槽25的内周侧形成一个突起部261。此外,具有与导通带62所成的中间角度θ2大于90°且小于180°的中间部673,所以与图11B的实施方式的顶端部631 相比,更早到达槽部22 (侧面21)与槽25的边界,导通板60的安装变得容易。此外,如果调节中间角度θ2而令θ1为大致180°,则能够令槽部22的侧面21与顶端部671以面抵接,所以能够进一步降低损伤模制树脂20的外廓的侧面21的可能。
根据以上所述的变形例2,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7)在顶端部671与接合部670之间,设置中间角度大于90°且小于180°的中间部672,从而在令接合端部67从模制树脂20的外廓的侧面21在沿相对于外廓的侧面21直行的方向形成的外廓端面24上的槽25中移动时,接合端部67更早地到达外廓的侧面21与槽25的边界,能够更早地越过边界。因而,更加不易由于接合端部67而损伤模制树脂20的外廓的侧面21,能够更加容易地将接合端部67收纳于槽25,能够得到组装更容易进行的模制马达100。
另外,实施方式中的模制马达100能够例如作为家庭用室内空调中驱动送风风扇的马达而使用。在室内机中的使用中,在输出旋转轴31上安装交叉流风扇,在室外机中的使用中,在输出旋转轴31上安装螺旋桨风扇。
以上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权利要求的范围所记载的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变更。
例如,也可以导通板60的两端具有接合端部63,分别被夹入输出侧的托架51和输出相反侧的托架52与模制树脂20之间而接合。
此外,压入环状端部61的也可以是输出侧的轴承室510。此外,输出侧的轴承41与输出相反侧的轴承42即便为不同的大小、形状,只要具有导电性就能够实现前述的效果。进而,也可以不形成模制树脂20的最外侧的侧面21的槽部22 (形成于阶梯差23的槽部22以外的槽部22)。

Claims (10)

1.一种模制马达,其特征在于,具有:定子,具有由模制树脂模制成形的外廓;转子,旋转自如地配置于上述定子的内径侧;导电性的轴承,支承上述转子的输出旋转轴的输出侧与输出相反侧;导电性的托架,具有收纳上述轴承的轴承室,配置在上述外廓的输出侧与输出相反侧的双方上;其中,具有导通板,所述导通板具有在内周面形成有凸部且被压入于输出侧或者输出相反侧中某一方的上述轴承室的外周的环状端部,将输出侧的托架与输出相反侧的托架导通,
上述导通板具有从上述环状端部的环外周的一部分延伸的板状的导通带,所述导通带沿所述环状端部的直径方向延伸,并且具有以沿着所述外廓的端面和侧面的方式弯折的弯折部,上述凸部中的一个凸部配置于与上述导通带引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制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环状端部被压入上述输出相反侧的托架,在上述外廓的输出相反侧端面以及上述外廓的侧面设置收纳上述导通带的槽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制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凸部向与将上述环状端部插入上述轴承室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弯折。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制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凸部沿着上述环状端部的内周面形成在三处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制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凸部的顶端面被加工为沿着上述轴承室的外周面的形状,并且角部被倒角。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制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凸部的尺寸为上述凸部的基部的环周方向的长度L1比上述凸部的径方向的长度L2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制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轴承室形成为具有底面和侧面的有底圆筒状,连接上述底面与上述侧面的角部的形状为以既定的曲率形成的R形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制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通带沿上述外廓的端面以及侧面而配置,在上述导通带的端部具有被夹持在上述托架与上述外廓的侧面之间而与上述托架接合的接合部、位于比上述接合部更靠顶端且与上述外廓的端面卡止的卡止部、和位于比上述卡止部更靠顶端且以从上述外廓的端面立起的方式设置的顶端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模制马达,其特征在于,
从上述环状端部到上述外廓的侧面的上述导通带的长度形成为比从上述接合部到上述顶端部的长度长。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模制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外廓的端面形成保护上述导通带的顶端部的突起部。
CN201210089997.3A 2011-03-30 2012-03-30 模制马达 Active CN1027518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73774 2011-03-30
JP2011-073773 2011-03-30
JP2011073774A JP5741127B2 (ja) 2011-03-30 2011-03-30 モールドモーター
JP2011073773A JP5741126B2 (ja) 2011-03-30 2011-03-30 モールドモータ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51804A CN102751804A (zh) 2012-10-24
CN102751804B true CN102751804B (zh) 2017-11-07

Family

ID=4597721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89997.3A Active CN102751804B (zh) 2011-03-30 2012-03-30 模制马达
CN2012201281954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856497U (zh) 2011-03-30 2012-03-30 模制马达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1281954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856497U (zh) 2011-03-30 2012-03-30 模制马达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664825B2 (zh)
EP (1) EP2506406B1 (zh)
CN (2) CN10275180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506406B1 (en) * 2011-03-30 2019-09-25 Fujitsu General Limited Molded motor
CN103078438A (zh) * 2012-10-30 2013-05-01 江苏富天江电子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降低电机静电腐蚀的结构
CN203135653U (zh) * 2012-12-28 2013-08-14 中山大洋电机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塑封电机
KR101442414B1 (ko) * 2013-05-23 2014-09-24 뉴모텍(주) 모터 접지구조
US10008909B2 (en) * 2015-04-24 2018-06-26 Asmo Co., Ltd. Motor driving control device for vehicle
JP6556354B2 (ja) * 2016-07-04 2019-08-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動機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US11303180B2 (en) * 2017-02-14 2022-04-12 Nidec Sankyo Corporation Motor and pump device
DE102019207241A1 (de) * 2019-05-17 2020-11-19 Zf Friedrichshafen Ag Vorrichtung zur elektrisch leitfähigen Verbindung zwischen einer Welle und einem Gehäuse
CN112018928B (zh) * 2019-05-31 2023-06-27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及包含该马达的电气设备
CN113452187B (zh) * 2019-07-26 2022-05-31 广东威灵电机制造有限公司 无刷电机及电器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55960U (zh) * 1981-03-26 1982-09-30
JPS6117848U (ja) * 1985-01-16 1986-02-0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モ−ルドモ−タ
JPS62159143U (zh) * 1986-03-26 1987-10-09
JPH047661Y2 (zh) * 1986-08-20 1992-02-27
JPH07213030A (ja) * 1994-01-13 1995-08-11 Shibaura Eng Works Co Ltd モ−ルドモ−タの組み立て方法
JP4718260B2 (ja) 2005-07-08 2011-07-06 日本電産テクノモー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モールドモータ
BRPI0923507A2 (pt) * 2008-12-12 2018-05-29 Panasonic Corp motor e dispositivo elétrico que usa o mesmo.
CN102334265B (zh) * 2009-02-26 2013-10-3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动机和具有该电动机的电设备
CN103155368B (zh) * 2011-03-07 2015-07-0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动机以及具有该电动机的电气设备
EP2506406B1 (en) * 2011-03-30 2019-09-25 Fujitsu General Limited Molded mot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664825B2 (en) 2014-03-04
US20120248911A1 (en) 2012-10-04
CN102751804A (zh) 2012-10-24
EP2506406B1 (en) 2019-09-25
EP2506406A1 (en) 2012-10-03
CN202856497U (zh) 2013-04-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51804B (zh) 模制马达
CN202616938U (zh) 导通板
US8415853B2 (en) Stator for compressor motor
CN106877538A (zh) 马达
US20140346918A1 (en) Mot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motor
EP1701428A1 (en) Motor
JP5741127B2 (ja) モールドモーター
US20120299430A1 (en) Rotor for modulated pole machine
US20150155748A1 (en) Rotor for modulated pole machine
JP2008306844A (ja) 4角形状外形の小型モータ
KR20070054375A (ko) 연자성 분말 재료로 제조된 모터용 스테이터
EP1455435A3 (en) Single phase induction motor further comprising a permanent magnetic unit
CN110999033A (zh) 马达
JP6914346B2 (ja) 固定子、電動機、圧縮機、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固定子の製造方法
CN105656270A (zh) 用于电力助力转向系统的低成本喷射模制埋置永磁体电机
CN104333153A (zh) 用于电机的定子及其制造方法、电机
JP3679673B2 (ja) 永久磁石型モータの回転子
EP4002648A1 (en)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compress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JP2010259318A (ja) インシュレータ、モータ、及び、圧縮機
US10008891B2 (en) Rotor with permanent magnets
US20200366145A1 (en)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JP2008061443A (ja) インシュレータ及び電動機
CN101924404B (zh) 马达及马达的磁铁固定用弹簧
CN106415994B (zh) 轴向气隙型电动机
JPWO2020089994A1 (ja) 固定子、電動機、圧縮機、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固定子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