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51114A - 侧向按键结构 - Google Patents

侧向按键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51114A
CN102751114A CN2011101047406A CN201110104740A CN102751114A CN 102751114 A CN102751114 A CN 102751114A CN 2011101047406 A CN2011101047406 A CN 2011101047406A CN 201110104740 A CN201110104740 A CN 201110104740A CN 102751114 A CN102751114 A CN 1027511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ulcrum
side direction
press
dowel
le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0474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廖建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vent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Invent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ventec Corp filed Critical Inventec Corp
Priority to CN201110104740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751114A/zh
Publication of CN1027511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5111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侧向按键结构,包括一按键本体以及一定位梢。按键本体配置于一侧向按键区上。按键本体包括一第一按压部、一第二按压部及一杠杆。杠杆的中央设有一支点,且杠杆连接于第一按压部与第二按压部之间,以使第一按压部与第二按压部相对于支点摆动。定位梢的底部固定在侧向按键区上,而定位梢的顶部通过支点的一穿孔,以固定支点于侧向按键区上。穿孔内形成有一缓冲空间,以使支点与定位梢相互移动。

Description

侧向按键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装置,且尤其涉及一种电子装置的侧向按键结构。
背景技术
在现今的智能型手机中,厚度薄型化常是设计的重点。此外,为了提高外观质感,常选用光泽较佳的金属壳体。但是,机体厚度变薄之后,内部空间狭窄,以致于在有限空间下很难在金属壳体的侧边形成较大的空间,以容纳按键结构。也由于内部空间狭窄,现有的按键结构以倒勾组装的加工上受到限制,仅能以一条状结构做为固定的弹臂,来提供适当的挠性运动,以供使用者单向按压。若按压作动的行程不够,将使按键的触感不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侧向按键结构,具有双向按键及容易组装的功能,以克服组装空间狭窄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出一种侧向按键结构,包括一按键本体以及一定位梢。按键本体配置于一侧向按键区上。按键本体包括一第一按压部、一第二按压部及一杠杆。杠杆的中央设有一支点,且杠杆连接于第一按压部与第二按压部之间,以使第一按压部与第二按压部相对于支点摆动。定位梢的底部固定在侧向按键区上,而定位梢的顶部通过支点的一穿孔,以固定支点于侧向按键区上。穿孔内形成有一缓冲空间,以使支点与定位梢相互移动。
其中,该杠杆以该支点旋转一角度时,该支点相对于该定位梢移动至少一距离。
其中,该穿孔为一长孔或一椭圆孔。
其中,该穿孔具有一长轴,该定位梢的顶部限位于该支点之上,并沿着该长轴相对于该支点移动。
其中,该定位梢包括:一杆体,位于该穿孔内;一凸缘,设置于该杆体的一端,并凸出于该杆体的侧缘;以及一固定部,设置于该杆体的另一端,以使该定位梢的底部固定在该侧向按键区上,其中该支点卡置于该凸缘与该固定部之间。
其中,该固定部埋入于该侧向按键区的一凹穴内,以形成一铆接结构。
其中,该杆体、该凸缘与该固定部一体成型,以形成一凸字形结构。
其中,该第一按压部、该第二按压部以及该支点突出于该杠杆的一侧,该杠杆的另一侧做为一施力部。
本发明的侧向按键结构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相对于习知空间狭小及不易安装的问题,本实施例的侧向按键结构的构件简化,可在空间狭小的侧向按键区域上安装,使用上更方便。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A及图1B分别绘示依照一实施例的侧向按键结构的分解示意图及组装示意图。
图1C绘示依照一实施例的侧向按键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2及图3分别绘示依照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内部示意图及分解示意图。
图4绘示依照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局部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侧向按键结构
16:金属壳体
17:电路板
18:外壳体
20:电子装置
100:按键本体
110:第一按压部
120:第二按压部
130:杠杆
132:支点
132a:穿孔
140:定位梢
140:定位梢
142:杆体
144:凸缘
146:固定部
162:侧向按键区
162a:凹穴
162b:凹槽
172:第一电极弹片
174:第二电极弹片
182:隔音板
182a:出音孔
L:长轴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的侧向按键结构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利用双向按键设计,将按键本体及定位梢配置于侧向按键区,以组成一侧向按键结构。因此,当按键本体的支点组装于定位梢上时,按键本体的两端可相对于支点旋转,以输入各自的按压信号,进而达到不连动的双向按键功能。此外,支点的穿孔内更可形成一缓冲空间,以使支点相对于定位梢移动,借以增加按压作动时的缓冲行程。
图1A及图1B分别绘示依照一实施例的侧向按键结构的分解示意图及组装示意图。图1C绘示依照一实施例的侧向按键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请先参考图1A及图1B,侧向按键结构10包括一按键本体100以及一定位梢140。按键本体100配置于金属壳体16的一侧向按键区162。按键本体100包括一第一按压部110、一第二按压部120及一杠杆130。杠杆130的中央设有一支点132。杠杆130连接于第一按压部110与第二按压部120之间,以使第一按压部110与第二按压部120相对于支点132摆动。定位梢140的底部固定在侧向按键区162上,而定位梢140的顶部通过支点132的一穿孔132a,以固定支点132于侧向按键区162上。
请参考图1A,定位梢140包括一杆体142、一凸缘144以及一固定部146。杆体142位于穿孔132a内。凸缘144设置于杆体142的一端,并凸出于杆体142的侧缘。固定部146设置于杆体142的另一端,以使定位梢140的底部固定在侧向按键区162上。在一实施例中,定位梢140例如以铆接的方式将固定部146埋入于侧向按键区162的一凹穴162a内,以形成一铆接结构,如第1C图所示。定位梢140例如为金属材质,而杆体142、凸缘144与固定部146例如以机械加工的方式一体成型,以使定位梢140形成一凸字形结构。在组装上,定位梢140例如以挤压工具压置在固定部146的上缘,再藉由金属挤压变形而将固定部146埋入于金属壳体16内,以使定位梢140与金属壳体16铆接在一起。
此外,在图1A中,当按键本体100的支点132组装于定位梢140上时,位于定位梢140顶部的凸缘144与支点132的穿孔132a之间预卡合,之后再施予正向力至支点132以克服凸缘144与支点132之间的卡合力,以使凸缘144穿过穿孔132a,并使支点132卡置于凸缘144与固定部146之间。如此,定位梢140的顶部将可限位于支点132之上,如图1B及图1C所示。
另外,在图1B中,第一按压部110、第二按压部120及支点130突出于杠杆130的一侧,而杠杆130的另一侧显露于侧向按键区162的一凹槽162b中,以做为一施力部134。在一实施例中,支点132的穿孔132a例如为一长孔或一椭圆孔,其具有一长轴L,位于施力方向上,以形成一缓冲空间于穿孔132a内,以使支点132与定位梢140相互移动。当按键本体100的一端(A端或B端)受力时,杠杆130除了以支点132旋转一角度外,支点132亦可沿着长轴L(施力方向)移动至少一距离,直到支点132抵接到凹槽162b的内壁为止。因此,支点132可相对于定位梢140移动,以增加按压端(例如A端)作动时的缓冲行程,避免另一按压端(例如B端)的反馈作动造成连动的问题。
接着,请参考图2及图3,其分别绘示依照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20的内部示意图及分解示意图。电子装置20例如为智能型手机,其内部包括一金属壳体16、一按键本体100以及一定位梢140。金属壳体16具有一侧向按键区162。按键本体100及定位梢140配置于侧向按键区162,并组成一侧向按键结构10,如第1A及1B图所示。侧向按键结构10用以输入一第一按压信号以及一第二按压信号,以达到双向按键功能。
此外,电子装置20更包括一电路板17,配置于金属壳体16上。电路板17包括一第一电极弹片172以及一第二电极弹片174。第一电极弹片172抵接第一按压部110,用以接收第一按压信号。第二电极弹片174抵接第二按压部120,用以接收第二按压信号。在一实施例中,支点132的穿孔132a例如为一长孔或一椭圆孔。因此,当第一电极弹片172接收第一按压信号时,杠杆130系以支点132旋转一第一角度,且支点132相对于定位梢140沿着施力方向移动至少一距离。此外,第二电极弹片174接收第二按压信号时,杠杆130以支点132反向旋转一第二角度,且支点132相对于定位梢140沿着施力方向移动至少一距离。因此,支点132可相对于定位梢140移动,以增加按压的缓冲行程。
接着,请参考图3及图4,其中图4绘示依照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局部示意图。电子装置20更包括一外壳体18,外壳体18覆盖金属壳体16以形成一凹槽162b于侧向按键区162内,凹槽162b用以容纳按键本体100。在一实施例中,凹槽162b例如位于喇叭的出口处。由于喇叭的出口处在设计上会预留较大的容置空间,且其厚度相对较厚,因此适合放置可供使用者按压的侧向按键结构10。
在图4中,外壳体18的侧面设有一隔音板182,位于凹槽162b的底面。隔音板182连接于金属壳体16与外壳体18之间,并具有一出音孔182a。因此,电子装置20的喇叭可藉由出音孔182a发出振动音。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所揭露的侧向按键结构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系利用双向按键设计,将按键本体及定位梢配置于侧向按键区,以组成一侧向按键结构。相对于习知空间狭小及不易安装的问题,本实施例的侧向按键结构的构件简化,可在空间狭小的侧向按键区域上安装,使用上更方便。因此,当按键本体的支点组装于定位梢上时,按键本体的两端可相对于支点旋转,以输入各自的按压信号,进而达到不连动的双向按键功能。此外,支点可相对于定位梢移动,以增加按压端作动时的缓冲行程,避免另一按压端的反馈作动造成连动的问题。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侧向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按键本体,配置于一侧向按键区上,该按键本体包括:
一第一按压部;
一第二按压部;及
一杠杆,该杠杆的中央设有一支点,且该杠杆连接于该第一按压部与该第二按压部之间,以使该第一按压部与该第二按压部相对于该支点摆动;以及
一定位梢,该定位梢的底部固定在该侧向按键区上,该定位梢的顶部通过该支点的一穿孔,以固定该支点于该侧向按键区上,
其中该穿孔内形成有一缓冲空间,以使该支点与该定位梢相互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向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杠杆以该支点旋转一角度时,该支点相对于该定位梢移动至少一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向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穿孔为一长孔或一椭圆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向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穿孔具有一长轴,该定位梢的顶部限位于该支点之上,并沿着该长轴相对于该支点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向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定位梢包括:
一杆体,位于该穿孔内;
一凸缘,设置于该杆体的一端,并凸出于该杆体的侧缘;以及
一固定部,设置于该杆体的另一端,以使该定位梢的底部固定在该侧向按键区上,其中该支点卡置于该凸缘与该固定部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侧向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固定部埋入于该侧向按键区的一凹穴内,以形成一铆接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侧向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杆体、该凸缘与该固定部一体成型,以形成一凸字形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向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按压部、该第二按压部以及该支点突出于该杠杆的一侧,该杠杆的另一侧做为一施力部。
CN2011101047406A 2011-04-22 2011-04-22 侧向按键结构 Pending CN10275111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1047406A CN102751114A (zh) 2011-04-22 2011-04-22 侧向按键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1047406A CN102751114A (zh) 2011-04-22 2011-04-22 侧向按键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51114A true CN102751114A (zh) 2012-10-24

Family

ID=470312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047406A Pending CN102751114A (zh) 2011-04-22 2011-04-22 侧向按键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751114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00437A (zh) * 2015-05-21 2015-09-0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的侧键结构及终端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00437A (zh) * 2015-05-21 2015-09-0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的侧键结构及终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793072B2 (en) Push switch and switch module
US8299381B2 (en) Cantilevered push button
CN203151600U (zh) 防水按键结构和手机
US8330064B2 (en) Key button mechanism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100511037C (zh) 钟表的按钮结构和具备该按钮结构的钟表
CN101651053A (zh) 侧键组件及应用该侧键组件的便携式电子装置
CN102752428A (zh) 具有侧向按键结构的电子装置
CN102751114A (zh) 侧向按键结构
CN105869940B (zh) 电子装置
CN206650016U (zh) 按键开关
JP3656929B2 (ja) 複合スイッチの構造
TW200807470A (en) Keyboard and key assembly thereon
CN201387830Y (zh) 防静电按键结构以及便携式移动终端
CN106683932B (zh) 键盘按键结构
JP2005135913A (ja) キートップ(key−top)
JP5160484B2 (ja) 高荷重スイッチ
CN206711800U (zh) 键盘按键结构
CN101969750B (zh) 电子设备及其按键
CN209461347U (zh) 键盘开关
JP2010205691A (ja) プッシュオンスイッチ
CN203607290U (zh) 按键开关防水结构
CN201936783U (zh) 便携式终端的侧键固定结构
CN101635211A (zh) 按键结构以及便携式移动终端
CN101763968A (zh) 按键及使用该按键的电子设备
KR100651523B1 (ko) 단말기의 방향키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