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43758B - 中药提取物的防潮方法及得到的中药固体制剂 - Google Patents

中药提取物的防潮方法及得到的中药固体制剂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43758B
CN102743758B CN201210265186.4A CN201210265186A CN102743758B CN 102743758 B CN102743758 B CN 102743758B CN 201210265186 A CN201210265186 A CN 201210265186A CN 102743758 B CN102743758 B CN 10274375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inese medicine
medicine extract
adjuvant
moistureproof
leuc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6518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43758A (zh
Inventor
廖永红
杨晶晶
权丽辉
刘春雨
常跃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stitute of Medicinal Plant Development of CAMS and PUMC
Original Assignee
Institute of Medicinal Plant Development of CAMS and PUM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stitute of Medicinal Plant Development of CAMS and PUMC filed Critical Institute of Medicinal Plant Development of CAMS and PUMC
Priority to CN201210265186.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743758B/zh
Publication of CN1027437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437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437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437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dicinal Preparation (AREA)
  • Acyclic And Carbocyclic Compounds In Medicinal Composi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提取物的防潮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中药提取物溶解或混悬于分散剂中,配制成中药提取物溶液或混悬液,中药提取物溶液或混悬液的浓度为5~300mg/ml;(2)称取防潮辅料,其中防潮辅料占中药提取物重量的3%~20%,将防潮辅料溶解在分散剂中,配制成防潮辅料溶液;(3)将步骤(1)的中药提取物溶液或混悬液和步骤(2)的防潮辅料溶液混合均匀,干燥除去分散剂,得到中药提取物原料药;其中步骤(1)和步骤(2)中所述分散剂为水或乙醇和水任意比例的混合溶液;所述防潮辅料为亮氨酸。本发明方法亮氨酸用量低,防潮效果显著,可提高微粒制备的产率,同时改善制备的微粒的流动性和分散性,方法简单且可使所得制剂质量提高。

Description

中药提取物的防潮方法及得到的中药固体制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潮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中药提取物的防潮方法及由该方法得到的中药固体制剂。
背景技术
1、吸湿性对中药制剂的影响
中药浸膏制剂和全粉末制剂之所以易吸湿是因为其中含有大量的吸湿性成分如蛋白质、多糖、淀粉、黏液质、鞣质等组分,此类组分中含有大量的羟基、氨基等极性基团,易与水分子中的极性羟基结合,极易吸湿,且此类组分结合水的能力较强,进一步加剧了中药浸膏粉体的吸湿性。中药浸膏粉体的吸湿过程主要分为三步骤,首先是微粒通过表面或毛细管吸收水分,然后微粒中易溶性成分溶出形成水合物,当吸收的水分足够多时粉体表面发生溶解,粉体间形成液体桥从而导致黏连。
中药提取物粉末吸湿性对制剂有重要影响,一方面,中药提取物的浸膏粉或药物粉末作为粉体必然会具有粉体的一般性质诸如,流动性、可压性、粘性、吸湿性等物理特性。中药粉末之间通过机械缠绕、立体效应、静电引力、游离液体、固体桥等作用下相互黏结,使其流动性降低,影响分装。另一方面,吸湿性强的提取物粉末,因吸湿而引起制剂潮解、液化、并且容易滋生霉菌甚至还会引起一些物质的晶型改变,影响中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所以如何改善中药粉末吸湿性也是中药制剂的一个重要方面。
2、目前常用的防潮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1)优化提取工艺,除去易吸湿性的无用成分:既可达到减少服用量的目的,又可以减小浸膏的吸湿性。近年来常用的分离和精制方法有水提醇沉法、大孔树脂吸附法、膜滤法、絮凝沉淀法等。采用前处理工艺除去吸湿性成分并不具有普遍的适用性。采用先进技术除去所谓的无效成分时,往往可能有大量的活性成分流失,从而造成制得的制剂疗效不佳。
(2)应用辅料对中药提取物进行表面改性:添加一定辅料与中药粉末混合制备,减小制剂总吸湿量。辅料的添加方法有:直接与药物粉末物理混合法、辅料包覆提取物法、喷雾微囊化法等。添加辅料的方法操作简便,易于控制,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改善吸湿性的方法。抗湿的效果取决于添加的辅料的种类及比例。
(3)薄膜包衣技术:在制剂表面形成一层隔离膜,阻止水分进入而达到防止中药固体制剂吸潮的目的。成膜材料的选择要兼顾防潮与成膜的性能,且不应影响药物的释出。
(4)干燥制粒方法:选择不同的干燥和制粒方法,所得微粒的吸湿性及流动性均不同。喷雾干燥法制备的微粒流动性好,不易结块。
选择适宜的防潮方法,使之很好的适应中药提取物的特殊性质,具有可以促进中药制剂的发展。
3、添加辅料防潮的原理
中药固体制剂是否容易吸湿,取决于其临界相对湿度(critical relative humidity,CRH)的大小。吸湿速度公式为:
dW/dt=KA(PA-P)    (1)
式(1)中,W为吸收水分的固体制剂重量;t为时间;dW/dt为吸湿速度;K为吸湿速度常数;A为固体制剂表面积;PA为大气中水蒸气压;P为制剂中亲水性成分吸水所形成的饱和溶液的蒸气压。若PA>P则发生吸湿,若PA<P则发生干燥,PA=P则达吸湿平衡,吸湿速度为零,此时PA所对应的大气相对湿度,称为该固体制剂的临界相对湿度。不同的亲水性药物各有其相应的CRH值,故可用CRH值作为吸湿性大小的指标,即CRH值越大,越不易吸湿,CRH值越小,越易吸湿。根据Elder假说,水溶性药物混合物的CRH约等于各成分CRH的乘积,而与各成分的量无关,即
CRHAB=CRHA×CRHB    (2)
式(2)中,CRHAB、CRHA和CRHB分别表示A与B物质的混合物、A物质和B物质的临界相对湿度)。从公式(2)可以看出,如果在易吸湿的中药原料中加入不易吸湿的辅料,可减少制剂的总吸湿量,降低吸湿程度。
常用的改善吸湿性的辅料有微晶纤维素、淀粉、糊精、乳糖、碳酸氢钙、硫酸钙、甘露醇、微粉硅胶、β-环糊精、乙基纤维素、二氧化硅等。据文献报道,目前以微粉硅胶、微晶纤维素、β-环糊精的吸湿作用最好。有人考察了微粉硅胶、β-环糊精、可溶性淀粉、硬脂酸镁、明胶5种辅料对喷雾干燥微粒吸湿性和流动性的影响,发现以加入3%微粉硅胶和7%β-环糊精为最佳配方(李智,韩静,岑琴,等.喷雾干燥法改善中药浸膏吸湿性的研究[J].中国药房,2007,18(27):2114-2116)。然而微粉硅胶和β-环糊精总用量为10%,其用量较大,并且该方法所得制剂的防潮效果有待提高,不能满足中药制剂尤其是颗粒制剂的防潮要求。申请号为CN200710094125.5公开日为2009年4月01日的专利申请公开一种中药提取物防潮方法,防潮辅料为丙烯酸树脂类、纤维素类或其混合物,中药提取物与防潮辅料的重量比为1:9-9:1。但是这些防潮辅料都存在着用量较大,单位重量辅料防潮效率低的缺点,如丙烯酸树脂类、纤维素类防潮辅料的用量至少是10%。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辅料用量少,防潮效果佳的中药提取物的防潮方法。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一种中药提取物的防潮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中药提取物溶解或混悬于分散剂中,配制成中药提取物溶液或混悬液,中药提取物溶液或混悬液的浓度为5~300mg/ml;
(2)称取防潮辅料,其中防潮辅料占中药提取物重量的3%~20%,将防潮辅料溶解在分散剂中,配制成防潮辅料溶液;
(3)将步骤(1)的中药提取物溶液或混悬液和步骤(2)的防潮辅料溶液混合均匀,干燥除去分散剂,得到可防潮的中药提取物原料药;
其中,步骤(1)和步骤(2)中所述的溶剂为水或者是乙醇和水任意比例的混合溶液;所述防潮辅料为亮氨酸。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步骤(2)中防潮辅料占中药提取物重量的5%-10%。
所述步骤(1)中中药提取物溶液或混悬液的浓度为20-100mg/ml。
本发明的防潮方法,其中干燥方法为本领域常规方法,优选所述干燥的方法为挥发、减压干燥、喷雾干燥或冷冻干燥。
本发明的防潮方法,其中所述中药提取物为可以是任意的中药提取物,如中药单味或复方提取物,或有效部位。对于中药的种类不限,如人参叶、儿茶、九香虫、山麦冬、川木通、川牛膝、广藿香、马齿苋、木瓜、木香、太子参、车前子、牛黄、牛膝、乌梅、水牛角浓缩粉、甘松、石斛、龙眼肉、玄明粉、百部、当归、红花、红芪、麦冬、赤石脂、芥子、两面针、附子、苦楝皮、松花粉、刺五加、明党参、知母、金银花、狗脊、闹羊花、茵陈、茯苓、枸杞子、莲子心、莲房、凌霄花、浮萍、桑白皮、黄芩、黄芪、黄柏、野菊花、旋覆花、麻黄、鹿衔草、断血流、密蒙花、款冬花、紫苑、蒲公英、蒲黄、槐花、满山红、藁本、藕节、灵芝、白芍、三七、荨麻、云芝、灰树花、猴头菇、金针菇、银杏叶、桑叶、银耳、越橘、益母草、连翘、板蓝根、赤芍、虫草、仙人掌、大黄、麦芽、黄精、丹参或地黄等。上述这些中药提取物均可从普通中药材商店购买得到,其规格符合国家中药材提取物标准即可,也可按本领域常规制备方法制备得到。
本发明还涉及由上述防潮方法得到的中药提取物原料药按照中药固体制剂常规的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中药固体制剂。例如散剂、颗粒剂、干粉吸入剂、片剂、胶囊剂、丸剂等剂型,特别适用于中药配方颗粒制剂。该中药固体制剂含有中药提取物和防潮辅料,其中防潮辅料占中药提取物重量的3%~20%,所述防潮辅料为亮氨酸。
本发明通过采用溶剂法对中药提取物进行防潮处理,降低中药提取物的吸湿性,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将防潮辅料亮氨酸覆盖在中药提取物表面,降低了中药提取物与水分的接触,可以达到防潮的目的。
2能有效保护微粒在一定湿度下放置保持完整的微粒形态及热力学性质不发生明显变化。
3亮氨酸的用量低,加入3%即可有效,载药量显著提高,最高可达到95%左右。因此处方量减小明显,降低了服药量。
4亮氨酸的添加可提高微粒制备的产率,同时改善制备的微粒的流动性和分散性,方便制剂的制备和提高制剂质量。
5亮氨酸为美国公认安全使用物质,同时亮氨酸为人体所必需氨基酸,可对人体起到补充营养作用。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中药提取物的防潮方法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a至图1d双黄连微粒吸湿前形态SEM照片(图1a:空白双黄连,图1b:加入3%微粉硅胶和7%β-环糊精,图1c:加入10%亮氨酸,图1d:加入20%亮氨酸);
图2双黄连各样品在RH10%~90%下水吸附和解吸附的吸湿百分率变化曲线;
图3a至图3f双黄连各配方样品经历RH10-90%水吸附及解吸附后的状态SEM照片(图3a:空白双黄连,图3b:加入3%微粉硅胶和7%β-环糊精,图3c:加入3%亮氨酸,图3d:加入5%亮氨酸,图3e:加入10%亮氨酸,图3f:加入20%亮氨酸);
图4a至图4f双黄连各样品在RH75%下放置48h后的电镜照片(图4a:空白双黄连图4b:加入3%微粉硅胶和7%β-环糊精图4c:加入3%亮氨酸图4d:加入5%亮氨酸图4e:加入10%亮氨酸图4f:加入20%亮氨酸);
图5a至图5f双黄连各样品在RH75%下放置48h后的DSC曲线(图5a:空白双黄连图5b:加入3%微粉硅胶和7%β-环糊精图5c:加入3%亮氨酸图5d:加入5%亮氨酸图5e:加入10%亮氨酸图5f:加入20%亮氨酸);
图6双黄连微粒的可吸入性测试结果;
图7a至图7b桑叶样品吸湿百分率及吸湿速度曲线(图7a:桑叶样品在RH10-90%水吸附-解吸附曲线图7b:桑叶样品在恒定湿度RH75%下吸湿速度曲线);
图8a至图8f桑叶样品经历RH10-90%水吸附解吸附前后和在RH75%下放置70h前后的形态对比SEM照片(图8a:桑叶空白组试验前图8b:加入10%亮氨酸组试验前图8c:桑叶空白组经历RH10-90%水吸附及解吸附后图8d:加入10%亮氨酸组经历RH10-90%水吸附及解吸附后图8e:桑叶空白组RH75%下放置70h后图8f:加入10%亮氨酸组RH75%下放置70h后);
图9a至图9b桑叶样品在RH75%下放置70h前后DSC曲线(图9a:桑叶空白组图9b:加入10%亮氨酸组);
图10a至图10b灵芝多糖样品吸湿百分率及吸湿速度曲线(图10a:灵芝多糖样品在RH10-90%水吸附-解吸附曲线图10b:灵芝多糖样品在恒定湿度RH75%下吸湿速度曲线);
图11a至图11f灵芝多糖样品经历RH10-90%水吸附解吸附前后和在RH75%下放置70h前后的形态对比SEM照片(图11a:灵芝多糖空白组试验前,图11b:加入10%亮氨酸组试验前,图11c:灵芝多糖空白组经历RH10-90%水吸附及解吸附后,图11d:加入10%亮氨酸组经历RH10-90%水吸附及解吸附后,图11e:灵芝多糖空白组RH75%下放置70h后,图11f:加入10%亮氨酸组RH75%下放置70h后);
图12a至图12b灵芝多糖样品经历RH10-90%水吸附解吸附前后的DSC曲线(图12a:灵芝多糖空白组图12b:加入10%亮氨酸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实施例及其试验数据等,但本发明的内容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的范围。
实施例1亮氨酸对产率及流动性的影响
根据《部颁标准》WS3-B-2104-96,Z11-38页《双黄连注射液》项下所述制法制备双黄连提取物,分别精密称定此提取物2g四份,各置于70ml容量瓶,分别用水超声溶解得到双黄连提取物溶液。各精密称取亮氨酸0.06g、0.1g、0.2g、0.4g,分别溶于约10ml水中,分别配成不同浓度的亮氨酸水溶液。将各浓度亮氨酸水溶液分别加入到上述四份双黄连提取物水溶液中,超声处理使其混匀,后定容至100ml,备用。将含有双黄连提取物和不同浓度的亮氨酸水溶液在如下条件下进行喷雾干燥:进口温度100℃,雾化气流量470l/h,进料速度10%(3.75ml/min)。喷雾干燥后的微粒置于五氧化二磷干燥器中贮存48h以上待用。
微粒的形态如SEM图1a至图1d所示。
喷雾干燥过程中的挂壁现象(药物微粒粘在旋风分离器上的情况)及喷后产率如下表1所示。发现不加辅料的空白组产率较低,微粒易粘附到分离器壁上,加入3%微粉硅胶和7%β-环糊精,以及不同重量比的亮氨酸后挂壁现象明显改善,产率提高,其中亮氨酸的效果更好。随着加入亮氨酸的比例提高,产率也有提高,但投入比例5%~20%之间产率差别不大。另外,加入亮氨酸后可显著改善微粒流动性,粉末细腻易分散。以上结果说明,加入改善吸湿性的辅料可以提高产率,尤其是加入亮氨酸,其用量在5%~20%可以明显提高产率和流动性。
表1双黄连微粒的制备处方及产率
Figure BDA00001940506300061
实施例2亮氨酸对吸湿性及吸湿后微粒状态的影响
用Hydrosorb1000水吸附测试仪测定实施例1中各样品的水吸附和解吸附的吸湿百分率变化曲线。精密称取各样品约100mg,置于水吸附测试仪的玻璃管内,在水浴温度25.0±0.5℃下,测定各样品在相对湿度RH10%~90%变化下水吸附和解吸附的吸湿百分率变化曲线见图2。从各吸附曲线的两端作该曲线的切线,两切线交点的横坐标即为临界相对湿度CRH,各样品微粒的临界相对湿度为65%~70%,添加辅料可提高微粒的CRH,且随着加入的比例的升高而提高。分析各样品的解吸附曲线可以看出,不加任何辅料的双黄连空白组、加入3%微粉硅胶和7%β-环糊精的对照组、仅加入3%亮氨酸组的微粒解吸附曲线末端出现了明显的“开口”,即不能完全实现解吸附,且经历吸附—解吸附后的微粒呈现严重的水化状态,结成硬块。而加入5%~20%亮氨酸的微粒能完全实现解吸附过程,仍然为疏松的粉末状态。
测试后的样品各取少量,用电镜观察其形态见图3a至图3f。在经历了相对湿度高达90%的吸附过程后,双黄连空白组、加入3%微粉硅胶和7%β-环糊精的对照组、仅加入3%亮氨酸组的微粒完全水化,变成棕色的硬块。而加入5%~20%亮氨酸的微粒在RH90%水吸附过程中虽然微粒产生聚集,但仍然能清晰地看到微粒的球形结构。
在称量瓶中分别装入约500mg的双黄连上述各样品微粒(厚约1~2mm),准确称量,敞口置于装有适量过饱和氯化钠溶液(恒定相对湿度为75%)的玻璃干燥器中,加盖密闭,放置48h后取出。将测试后的样品各取少量,用电镜观察其形态见图4a至图4f。双黄连空白组、加入3%微粉硅胶和7%β-环糊精的对照组、仅加入3%亮氨酸的微粒组在恒定相对湿度RH75%下放置6h时即出现变色,之后开始水化,微粒形态彻底消失,最终48h后为坚硬呈棕红色的块状物。而加入5%~20%亮氨酸的微粒仍然一直保持良好的粉末状态,5%亮氨酸组颜色有些变深,10%及20%亮氨酸组仅有轻微变色。虽然表面的褶皱形态消失但仍然能保持完整的微粒形态。说明亮氨酸能明显增加微粒抗湿性,其作用明显好于文献报道的最佳配方3%微粉硅胶7%β-环糊精,同时揭示亮氨酸的用量要至少5%以上才有明显的改善微粒吸湿性的作用。
用DSC测定其熔点,并与试验前的样品熔点作比较,考察其热力学性质有无改变,结果见图5a至图5f。双黄连空白原药在160℃左右有一个较弱的吸热峰,吸水后由于发生水化,结块,在187℃出现一个强吸热峰。对于加入3%微粉硅胶7%β-环糊精的对照组,在试验前并没有明显的吸热峰,但吸水水化后也在190℃附近出现一个较强的吸热峰。仅加入3%亮氨酸组在试验前在150℃和190℃各有一个较弱的吸热峰,吸水后在170℃出现一个较强的吸热峰。空白组、对照组、仅加入3%亮氨酸实验组在吸水前后DSC曲线有了明显的改变,这一结果说明微粒的晶型、热力学性质发生了变化。而加入5%~20%的亮氨酸组在吸水前后DSC曲线没有明显差异,特别是熔点峰没有明显改变,说明吸水前后的晶型及热力学性质没有改变。
综上所述,亮氨酸投入的最佳比例为5~20%,可起到明显改善易吸潮中药微粒吸湿性的作用。
实施例3双黄连喷雾干燥微粒空气动力学性质测试(亮氨酸促进微粒分散性及可吸入性的作用)
对比实施例1中双黄连喷雾干燥空白组微粒及添加10%亮氨酸组微粒制备成的干粉吸入剂的分散性及可吸入性的区别。取实施例1中双黄连喷雾干燥空白组微粒及添加10%亮氨酸组微粒分别与
Figure BDA00001940506300081
干粉吸入乳糖以1:3的比例按等量递加原则混匀,装载于3号HPMC胶囊中,即得干粉吸入剂。
干粉吸入剂的可吸入性评价采用新一代药学撞击仪(Next GenerationPharmaceutical Impactor,NGI),参考英国药典2007版附录ⅦF.Apparatus E部分进行。具体是,将NGI按说明装配好后,调节抽气速度为60l/min,将已灌入微粒的胶囊置于
Figure BDA00001940506300082
干粉吸入装置,其末端置于NGI入口处,刺破胶囊,在60l/min条件下抽气4秒,将微粒吹入NGI中,停止抽气。打开NGI,各用10ml水冲洗NGI的弯管部、各个杯子、干粉吸入装置、胶囊,用30ml水冲洗pre-separator部分。吸取溶液分别置于不同样品管中,用HPLC测定各样品溶液中黄芩苷的含量。
干粉吸入剂的可吸入性用可吸入粒子的比例(空气动力学粒径小于5μm,可吸入粒径的范围)剂量(Fine particle fraction,FPF)表示。可吸入性高表示微粒具有优良的空气动力学性质和分散性。两种微粒的FPF值如图6所示,添加10%亮氨酸后微粒的分散性和空气流动性明显增加,可吸入性远高于空白组。这提示加入亮氨酸后不仅可改善吸湿性,还可以改善微粒的粉体性质,增加流动性和分散性。使中药喷雾干燥微粒能适用于肺部吸入制剂。
实施例4桑叶提取物的防潮
选取桑叶提取物分为两组,一组为桑叶空白组,另一组为添加10%亮氨酸的试验组。喷雾干燥条件为:进口温度150℃,浓度20mg/ml,雾化气流量600l/h,进料速度10%(3.75ml/min)。喷雾干燥后的微粒置于五氧化二磷干燥器中贮存48h以上待用。桑叶提取物在喷雾干燥时挂壁现象比双黄连严重,空白组产率仅有31.7%,而加入亮氨酸后产率有较大提高,可升至59.2%。从外观上看,空白组微粒粘结在一块,流动性极差,甚至有部分微粒已吸潮至焦糖状;而加入亮氨酸后的微粒外观细腻,流动性好,无聚集。
用Hydrosorb1000水吸附测试仪测定两组样品在相对湿度RH10%~90%变化下水吸附和解吸附的吸湿百分率变化曲线。结果如图7a所示,桑叶空白组的解吸附曲线出现“开口”,说明解吸附过程不能完全,且试验后的样品为丝状硬质焦糖状,粉末结构完全消失。而加入10%亮氨酸的桑叶微粒能完全解吸附,虽然有些粘结但仍为粉末状。
将两组样品敞口置于相对湿度为75%的玻璃干燥器中,定时称量,并计算吸湿百分率,结果如图7b所示,在恒定湿度75%下吸湿速度曲线显示前6个小时吸湿速度没有明显差异,但6小时后加入10%亮氨酸的微粒吸湿速度小于桑叶空白组。
以上测试后的样品各取少量,用电镜观察其形态。图8a为桑叶空白组吸湿试验前,图8b为加入10%亮氨酸组吸湿试验前。桑叶各样品经历RH10-90%水吸附解吸附后的状态电镜图如图8c至图8d所示,在经历了相对湿度高达90%的吸附过程后,桑叶空白组的微粒完全水化,解吸附干后变成金黄色脆质硬块,微粒结构消失。而加入10%亮氨酸组虽然吸潮聚集但仍然可分辨出微粒结构。两组样品在RH75%下放置70h前后的形态如下图所示,桑叶空白组在试验前微粒即聚集,在RH75%下放置第4个小时开始变色,第5个小时已由淡黄色变成深棕色,并开始水化,颗粒状态消失,10小时后已如粘稠的焦糖状,并不断吸湿,最终变为粘稠的膏状如图8e。加入10%亮氨酸的一组始终颜色没有发生任何改变,且一直为粉末状,从电镜图上看,吸水前后虽然大部分微粒褶皱表面结构消失,但仍然保持完整的球形微粒结构,如图8f。
用DSC测定RH75%下放置70h样品的熔点。两组样品在RH75%下放置70h前后的DSC曲线如下图9a至图9b所示,桑叶空白组在吸水前后DSC曲线完全不同,说明其热力学性质已经完全改变。而加入10%亮氨酸组试验前后DSC曲线没有明显差异,说明其热力学性质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综上所述,加入10%亮氨酸能有效保护桑叶微粒在较高的湿度环境中微粒结构和热力学性质不发生明显变化,能明显改善桑叶这种易吸潮药物的吸湿性。
实施例5灵芝多糖的防潮
将灵芝多糖分为两组,一组为灵芝空白组,另一组为添加10%亮氨酸的试验组。喷雾干燥条件为:进口温度120℃,浓度20mg/ml,雾化气流量600l/h,进料速度10%(3.75ml/min)。喷雾干燥后的微粒置于五氧化二磷干燥器中贮存48h以上待用。灵芝多糖喷雾干燥时挂壁现象同样比较严重,产率为41.2%,但其中有约10%的微粒已吸潮水化为硬块贴在旋风分离器上。加入10%亮氨酸后产率有较大提高,可升至68.9%。从外观上看,空白组微粒虽没有结块,但微粒间有聚集现象,流动性较差;而加入亮氨酸后的微粒外观细腻,流动性好,无聚集。
用水吸附测试仪测定两组样品在相对湿度RH10%~90%变化下水吸附和解吸附的吸湿百分率变化曲线,如图10a所示,灵芝多糖空白组的解吸附曲线出现“开口”,说明解吸附过程不能完全,且试验后的样品已经结成硬块。而加入10%亮氨酸的灵芝多糖微粒能完全解吸附,且仍为粉末状。灵芝多糖样品微粒的临界相对湿度CRH约为75%,添加亮氨酸后CRH增高,灵芝多糖的吸湿能力弱于双黄连。
将两组样品敞口置于相对湿度为75%的玻璃干燥器中,定时称量,并计算吸湿百分率,结果如图10b所示,在恒定湿度75%下70h吸湿速度曲线显示两组的吸湿速度差异不大,由于在临界相对湿度附近,两组微粒虽然在吸湿后大部分仍然为粉末状态,但灵芝空白组的底部微粒已经粘结成较软的胶状,加入10%亮氨酸组的微粒仍然为疏松,流动性较好的粉末。
以上测试后的样品各取少量,用电镜观察其形态。图11a为灵芝多糖空白组吸湿试验前,图11b为加入10%亮氨酸组吸湿试验前。灵芝多糖各样品经历RH10-90%水吸附解吸附后的状态电镜图如图11c-图11d所示,在经历了相对湿度高达90%的吸附过程后,灵芝多糖空白组的微粒完全水化,变成棕色的硬块,微粒结构消失。而加入10%亮氨酸组虽然聚集但仍然有微粒结构,令人惊喜的是微粒表面的褶皱结构也未消失。两组样品在RH75%下放置70h前后的形态如图11e-图11f所示,两组虽然均能保持微粒结构,但空白组微粒吸潮聚集成团且表面褶皱结构消失,而含10%亮氨酸组吸湿前后没有明显差异,表面褶皱结构能够完整地保留。
用DSC测定水吸附解吸附后样品的熔点。灵芝多糖各样品经历RH10-90%水吸附解吸附后的DSC曲线如图12a至图12b所示,灵芝多糖空白组在吸水前后DSC曲线完全不同,吸水后出现两个较强的吸热峰,说明其热力学性质已经完全改变。而加入10%亮氨酸组试验前后DSC曲线差异不大,说明其热力学性质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综上所述,加入10%亮氨酸能有效保护灵芝多糖微粒在较高的湿度环境中微粒结构和热力学性质不发生明显变化,即使在RH90%高湿度环境中仍然能保持微粒结构并能解吸附还原,在相对湿度75%附近长达70h仍然能完好地保持表面精细结构不发生改变。
以上实施例只是作为中药提取物的代表对3%~20%亮氨酸防潮效果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防潮原理在于将防潮辅料亮氨酸覆盖在中药提取物表面,减少了中药提取物与水分的接触,以起到防潮效果。该防潮材料的加入能有效保护微粒在一定湿度下放置能够保持完整的微粒形态及热力学性质不发生明显变化。因此,本发明的防潮方法适用于所有的中药提取物制备的固体制剂,如散剂、颗粒剂、干粉吸入剂、片剂、胶囊剂、丸剂等剂型,尤其是颗粒制剂,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列举的中药提取物种类。同时,本发明方法辅料用量低,因此处方量减小明显,减少了给药剂量。最后,亮氨酸的添加可提高微粒制备的产率,同时改善制备的微粒的流动性和分散性,使制剂制备更加方便,亦可提高制剂质量。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中药提取物的防潮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中药提取物溶解或混悬于分散剂中,配制成中药提取物溶液或混悬液,中药提取物溶液或混悬液的浓度为20-300mg/ml;
(2)称取防潮辅料,其中防潮辅料占中药提取物重量的3%-10%,将防潮辅料溶解在分散剂中,配制成防潮辅料溶液;
(3)将步骤(1)的中药提取物溶液或混悬液和步骤(2)的防潮辅料溶液混合均匀,干燥除去分散剂,得到中药提取物原料药;
其中,步骤(1)和步骤(2)中所述的分散剂为水或者是乙醇和水任意比例的混合溶液;所述防潮辅料为亮氨酸;
所述的中药提取物为桑叶提取物或灵芝多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防潮辅料占桑叶提取物或灵芝多糖重量的5%-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桑叶提取物或灵芝多糖溶液或混悬液的浓度为20-100mg/ml。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燥的方法为挥发、减压干燥、喷雾干燥或冷冻干燥。
5.一种中药固体制剂,将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得到的桑叶提取物或灵芝多糖原料药按照中药固体制剂常规的制备方法制备得到。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中药固体制剂,其特征在于:含有桑叶提取物和防潮辅料,或灵芝多糖和防潮辅料,其中防潮辅料占中药提取物重量的3%-10%,所述防潮辅料为亮氨酸。
CN201210265186.4A 2012-07-27 2012-07-27 中药提取物的防潮方法及得到的中药固体制剂 Active CN10274375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265186.4A CN102743758B (zh) 2012-07-27 2012-07-27 中药提取物的防潮方法及得到的中药固体制剂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265186.4A CN102743758B (zh) 2012-07-27 2012-07-27 中药提取物的防潮方法及得到的中药固体制剂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43758A CN102743758A (zh) 2012-10-24
CN102743758B true CN102743758B (zh) 2014-03-19

Family

ID=470244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65186.4A Active CN102743758B (zh) 2012-07-27 2012-07-27 中药提取物的防潮方法及得到的中药固体制剂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74375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199876A4 (en) * 2021-11-04 2023-10-11 Nanjing Nutrabuilding Bio-Tech Co., Ltd. METHOD FOR PRODUCING MOISTURE-RESISTANT AMINO ACID MATERIALS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中药全浸膏制剂防潮技术应用研究进展;孙淑萍 等;《时珍国医国药》;20061231;第17卷(第03期);第341-343页,第2节 *
孙淑萍 等.中药全浸膏制剂防潮技术应用研究进展.《时珍国医国药》.2006,第17卷(第03期),第341-343页.
孟康康.鲑鱼降钙素肺部吸入粉雾剂的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电子期刊),医药卫生科技辑》.2012,(第02期),E079-77. *
江荣高.重组人干扰素α-2b干粉吸入剂的设计与评价.《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电子期刊),医药卫生科技辑》.2007,(第01期),E079-26.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43758A (zh) 2012-10-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83123A (zh) 一种金花茶降脂降糖制剂的制备方法
CN102579860B (zh) 一种安儿宁提取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1579500A (zh) 一种妇科再造药物制剂及其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方法
CN101874886B (zh) 一种中药组合物中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含量测定方法
CN102614281B (zh) 一种提高缺氧耐受力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0418562C (zh) 一种治疗脾肾两虚症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质量控制方法
CN1301731C (zh) 一种用于治疗中风病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266452A (zh) 一种提高缺氧耐受力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935194B (zh) 一种治疗肾病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
CN102743758B (zh) 中药提取物的防潮方法及得到的中药固体制剂
CN102134268A (zh) 竹节参皂苷Ⅳa制备方法以及在制备保肝降酶药物中的应用
CN102048765B (zh) 一种防止中药浸膏粉吸潮结块的方法
CN101411758B (zh) 治疗失眠的中药固体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2526230A (zh) 一种治疗肝病的中药组合物、其制备方法和质量检测方法及应用
CN113827570B (zh) 一种基于药物载体技术制备中药微丸制剂的方法及其应用
CN102755369A (zh) 一种治疗口腔疾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工艺、质量检测方法
CN104382964A (zh) 一种由骆驼蓬草制备骆驼蓬草总生物碱提取物和骆驼蓬草总黄酮提取物的方法
CN103977085B (zh) 一种治疗喉症的中药复方制剂的制备方法
CN103919845B (zh) 一种提高缺氧耐受力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1714539B (zh) 一种护肝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5079135B (zh) 一种治疗感冒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1757475A (zh) 一种新雪制剂的制备方法
CN107753567B (zh) 一种抗疲劳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2670920B (zh) 一种稳定性提高的安康中药制剂
CN112569281B (zh) 一种一清组合物及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