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37556A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37556A
CN102737556A CN2012100792124A CN201210079212A CN102737556A CN 102737556 A CN102737556 A CN 102737556A CN 2012100792124 A CN2012100792124 A CN 2012100792124A CN 201210079212 A CN201210079212 A CN 201210079212A CN 102737556 A CN102737556 A CN 1027375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gp
light source
display device
radiating component
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7921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平泽武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7375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3755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81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and light source in the lighting device peculiar to the adaptation to planar light guides, e.g. concerning packaging
    • G02B6/0085Means for removing heat created by the light source from the packag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81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and light source in the lighting device peculiar to the adaptation to planar light guides, e.g. concerning packaging
    • G02B6/0086Positioning aspects
    • G02B6/0091Positioning aspects of the light source relative to the light guid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15Edge-illuminating devices, i.e. illuminating from the sid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28Illuminating devices with cooling means

Abstract

一种显示装置,包括:由至少一个机壳构成的外壳;配置在所述外壳内侧的显示器;配置在所述显示器的背侧面的导光板,所述导光板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光入射的入射面;具有光源的光源单元,所述光源配置在所述导光板的侧部以面对所述导光板的入射面,并能够相对于所述机壳沿垂直于所述导光板的厚度方向的方向移动;散发驱动所述光源期间所产生的热的散热构件,所述光源单元附接至所述散热构件;和将所述光源单元向靠近所述导光板的入射面的方向偏置的偏置单元。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装置的技术领域。具体地,本公开涉及通过将光源单元向接近导光板的入射面的方向偏置而提高从光源发出的光的使用效率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电视接收机或个人电脑等的显示装置例如用液晶面板作为显示器以显示图像。这种显示器配置在由多个机壳构成的外壳的内侧。
由于液晶面板不是自发光的显示器,上述这种显示装置构造为从其背侧面(back side face)发射作为背光的光至液晶面板。因此,在不包括自发光显示器的诸如液晶显示器等这样的显示装置中,光源单元配置在该显示器内,所述光源单元具有用作从背侧面发射光的背光的光源。
例如,发光二极管(LED)用作光源单元的光源。
关于具有用作背光的光源的显示器,有一种称作侧边缘类型的装置,其中光源配置在导光板的侧部,导光板配置在显示器的背侧面上,从光源发出的光被导光板导向预定的方向,以向着显示器发射(例如,参照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No 2010-60862)。此外,关于这种具有用作背光的光源的显示装置,还有种称作直下(direct-down)类型的装置,其中光源配置在显示器的背侧面上,从光源发出的光向着显示器发射。
侧边缘类型的显示装置具有配置在导光板的侧部的光源,这样能够获得较薄的显示装置。
在侧边缘类型的显示装置中,每个光源配置在导光板的外周面上(入射面)并从其侧面彼此面对。由于光源及其驱动板在光源被驱动(发光)时发热,光源单元被构造成配置为附接至诸如传热器等的散热构件的状态,使得从光源单元产生的热被通过散热构件传送到构成外壳的机壳,例如,传送到后机壳并排放到外侧。
散热构件由紧固螺钉等附接至机壳,导光板由压紧销(caulking pin)等定至机壳。
在如上述构造的显示装置中,具体地,由于驱动光源期间产生的热所导致的外壳内温度的上升、其环境中温度的上升、吸收水分等,导光板沿垂直于其厚度方向的方向膨胀。
如果导光板膨胀,配置在导光板侧部的光源与导光板接触,因而,担心由于光源的热而导致的光源的损伤或光源的驱动紊乱等,或者导光板破裂。因此,考虑到导光板的膨胀而提前在导光板的侧面(入射面)与光源之间形成预定的空间。此外,当从显示装置的外侧受到冲击时,为了防止光源与导光板侧面接触而导致的光源的破裂,该空间是很有必要的。
然而,由于考虑到如上所述的导光板的膨胀等而在光源与导光板入射面之间形成了预定的空间,因此存在的问题是导光板的入射面与光源之间的距离相当大,从光源发出的光射入入射面的入射效率很低,并且光的使用效率很低。
发明内容
因此,本公开的显示装置期望解决上述问题,并企图提高从光源发出的光的使用效率等。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由至少一个机壳构成的外壳;配置在所述外壳内侧的显示器;配置在所述显示器的背侧面的导光板,所述导光板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光入射的入射面;具有光源的光源单元,所述光源配置在所述导光板的侧部以面对所述导光板的入射面,并能够相对于所述机壳沿垂直于所述导光板的厚度方向的方向移动;散发驱动所述光源期间所产生的热的散热构件,所述光源单元附接至所述散热构件;和将所述光源单元向靠近所述导光板的入射面的方向偏置的偏置单元。
因此,在该显示装置中,即使导光板膨胀或收缩,也一致地保持了导光板的入射面与光源之间的距离。
在上述显示装置中,所述光源单元可附接至所述散热构件,并且所述散热构件可与所述光源单元一起被偏置。
通过将光源单元附接至散热构件以及所述散热构件与光源单元一起被偏置,散热构件与光源单元可以总是结合在一起。
在上述显示装置中,可以设置有止动件,所述止动件抵靠所述导光板的入射面,并保持所述光入射面与所述光源之间的距离一致。
通过设置抵靠导光板的入射面并保持入射面与光源之间的距离一致的止动件,导光板的入射面与光源处于非接触状态。
在上述显示装置中,间隔件可配置在所述光源单元与所述导光板的入射面之间以用作止动件。
通过配置在所述光源但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入射面之间以用作止动件,间隔件抵靠导光板的入射面并保持导光板的入射面与光源之间的距离一致。
在上述显示装置中,止动件可与散热构件形成为一体。
通过将止动件与散热构件形成为一体,不必制出与散热构件分开的部件的止动件。
在上述显示装置中,用作偏置单元的螺旋弹簧可附接至机壳。
通过将用作偏置单元的螺旋弹簧附接至机壳,光源单元被螺旋弹簧向靠近导光板的入射面的方向偏置。
在上述显示装置中,用作偏置单元的衬垫可配置在机壳内。
通过将用作偏置单元的衬垫配置载机壳内,光源单元被所述衬垫向靠近导光板的入射面的方向偏置。
在上述显示装置中,可设置板簧部,板簧部通过切割机壳的部分而形成,并用作偏置单元。
通过设置切割机壳的部分而形成并用作偏置单元的板簧部,光源单元被所述板簧部向靠近导光板的入射面的方向偏置。
在上述显示装置中,配置凹口可形成在散热构件中,偏置单元可配置在所述配置凹口中。
通过在所述散热构件中形成配置凹口,并将所述偏置单元配置在所述配置凹口中,偏置单元没有配置在散热构件的外侧。
在上述显示装置中,机壳中可设置有沿导光板的厚度方向突出的装配突出部,装配突出部可定位在配置凹口中,并且偏置单元可装配到装配突出部。
通过在机壳中设置沿导光板的厚度方向突出的装配突出部,将装配突出部定位在配置凹口中,并且将偏置单元装配到装配突出部,偏置单元装配到配置凹口中的装配突出部。
在上述显示装置中,调节所述导光板沿厚度方向从机壳上升的施压构件可附接至散热构件。
通过将调节导光板沿厚度方向从机壳上升的施压构件附接至散热构件,附接至散热构件的施压构件在机壳侧压着导光板。
在上述显示装置中,反射从光源发出的光并使该光入射到导光板的反射面可形成在施压构件的部分中。
通过在施压构件的部分中形成反射从光源发出的光并使该光入射到导光板的反射面,从所述光源发出并入射到反射面的光在反射面上反射并入射到导光板。
在上述显示装置中,所述导光板的外周部可设置成被所述施压构件压着。
通过设置施压构件压着导光板的外周部,附接至散热构件的施压构件可将导光板的外周部压向机壳侧。
在上述显示装置中,散热构件和施压构件可形成为一体。
通过将散热构件和施压构件形成为一体,不必将施压构件制成与散热构件分开的部件。
本公开的显示装置包括:由至少一个机壳构成的外壳;配置在所述外壳内侧的显示器;配置在所述显示器的背侧面的导光板,所述导光板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光入射的入射面;具有光源的光源单元,所述光源配置在所述导光板的侧部以面对所述导光板的入射面,并能够相对于所述机壳沿垂直于所述导光板的厚度方向的方向移动;散发驱动所述光源期间所产生的热的散热构件,所述光源单元附接至所述散热构件;和将所述光源单元向靠近所述导光板的入射面的方向偏置的偏置单元。
因此,由于光源和入射面之间的距离能够变得较小,并增加了从光源入射导光板的光的量,可以提高从光源发出的光的使用效率。
根据实施例中描述的技术,所述光源单元附接至散热构件,并且散热构件与所述光源单元一起被偏置。
因此,光源单元产生的热总是传递至散热构件,并且,因此可以用简单的构造确保令人满意的散热性能。
根据实施例中描述的技术,设置有止动件,所述止动件抵靠导光板的所述入射面,并保持光入射面与光源之间的距离一致。
因此,止动件形成了光源与导光板的入射面之间的固定距离,因此可以防止导光板熔化,同时确保光的使用效率较高。
根据实施例中描述的技术,用作止动件的间隔件配置在光源单元与导光板的入射面之间。
因此,可以获得简单构造的止动件,并简单地设置期望尺寸的光源与导光板的入射面之间的空间。
根据实施例中描述的技术,所述止动件与所述散热构件形成为一体。
因此,可以实现部件数目的减少。
根据实施例中描述的技术,用作偏置单元的螺旋弹簧附接至机壳。
因此,由于螺旋弹簧具有简单的构造,可以在不致使构造复杂的情况下,实现从光源发出的光的使用效率的提高。
根据实施例中描述的技术,用作所述偏置单元的衬垫配置在机壳中。
因此,由于偏置单元具有简单的构造,可以在不致使构造复杂的情况下,实现从光源发出的光的使用效率的提高。
根据实施例中描述的技术,设置有板簧部,板簧部通过切割机壳的部分而形成,并用作偏置单元。
因此,可以实现简单的构造并减少偏置单元的部件的数目。
根据实施例中描述的技术,配置凹口形成在散热构件中,并且偏置单元配置在配置凹口中。
因此,由于偏置单元没有配置在散热构件的外侧,可以有效地使用偏置单元的配置空间,并因而实现显示装置的小型化。
根据实施例中描述的技术,在机壳内设置有沿导光板的厚度方向突出的装配突出部,装配突出部定位在配置凹口中,偏置单元装配到装配突出部。
因此,可以使得偏置单元的附接变得容易,以提供其空间利用率,并简化了偏置单元的附接工作的执行。
根据实施例中描述的技术,调节导光板沿厚度方向从机壳上升的施压构件附接至散热构件。
因此,可以防止导光板从后机壳上升,从而确保光的使用效率较高。
根据实施例中描述的技术,反射从光源发出的光并使该光入射到导光板的反射面形成在施压构件的部分中。
因此,可以在不增加部件数目的情况下实现从光源发出的光的使用效率的提高。
根据实施例中描述的技术,导光板的外周部设置成被施压构件压着。
因此,可以可靠地防止导光板从后机壳上升。
根据实施例中描述的技术,散热构件和施压构件形成为一体。
因此,可以实现部件数目减少,从而减少显示装置的制造成本。
附图描述
图1是示出了显示装置的透视图;
图2是示出了从图1相反侧看到的显示装置的透视图;
图3是显示装置的横截面视图;
图4是示出了散热构件、光源单元和导光板的各部分的放大透视图;
图5是示出了导光板膨胀和收缩时光源单元等的位置的放大横截面视图;
图6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变型示例的偏置单元的放大透视图;
图7是示出了根据第二变型示例的偏置单元的放大透视图;
图8是示出了根据第三变型示例的偏置单元的放大透视图;
图9是示出了根据第四变型示例的偏置单元的放大透视图;
图10是示出了根据第四变型示例的偏置单元的另一个示例的放大透视图;
图11是示出了根据第四变型示例的偏置单元的再一个示例的放大透视图;
图12是示出了第五变型示例的放大横截面视图;以及
图13是示出了施压构件附接至散热构件,并且导光板被施压构件压着的状态的放大横截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根据附图描述实施本公开的显示装置的示例性实施例。
在以下将要描述的示例实施例中,本公开的显示装置应用于显示其液晶面板的图像的电视接收器。
此外,本公开应用的范围不限于具有液晶面板的电视接收器,而是能够广泛应用于设置有具有导光板和用作背光(backlight)的光源的不能自发光的显示器的各种类型的显示装置,例如用于其它各种电视接收器和个人电脑等的监视器。
[显示装置的构造]
显示装置(电视接收器)1包括外壳2和置于外壳2内部的每个零件(参照图1和2)。外壳2的内部空间形成为内空间2a。
显示装置1设置有支座3以放置在例如桌子或类似物上的放置表面上。
如图1到3所示,外壳2在前侧和后侧上形成为扁平形状,并包括前机壳4,定位在前机壳4后侧的后机壳5,和定位在前机壳4与后机壳5之间的框架机壳6。
前机壳4由平板形的透明玻璃或树脂形成。
后机壳5由具有高散热性的平板形金属材料形成,定位成相反于前机壳4的状态,并与框架机壳6的背面(back face)联结。后机壳5可以形成有多个散热孔。
后机壳5中设置有向其前侧突出的多个装配凸台5a、5a...(参照图3)。沿横向方向延伸的直立壁部5b和5b分别设置在接近后机壳5的上端和下端的位置,并且直立壁部5b和5b向前侧突出。
框架机壳6形成为矩形形状,并且外部形状的尺寸基本与前机壳4的尺寸相同。框架机壳6由树脂或金属材料形成。
框架状或条状间隔片7置于前机壳4与框架机壳6之间,并且前机壳4和框架机壳6联结成间隔片7介于其间的状态。间隔片例如是粘结剂,并且前机壳4和框架机壳6经由间隔片固定至彼此。
显示图像的显示器(液晶面板)8置于外壳2内侧。显示器8例如以这样的方式构造,透射型彩色液晶面板插入配置在前侧和后侧的两个偏振板之间,并通过有源矩阵模式驱动而显示全彩色的图像。
显示器8置于外壳2的内侧成前表面抵靠前机壳4的后表面的状态。显示器8的外部形状的尺寸小于前机壳4的尺寸。多个光学片9、9和9,导光板10以和反射片11从前侧依次成彼此抵靠的状态置于显示器8的后侧。
光片9、9和9例如具有扩散从导光板10发出的光的作用。为了改变导光板10发出的光的方向,光片9、9和9必须具有充足的扩散性能和较低的光吸收性。
导光板10例如由诸如丙烯等的透明材料形成为板形,其外部形状稍大于显示器8的外部形状,并且外周部10a配置成定位在显示器8的外周面的外侧。在垂直于导光板10的外周面中,上面(upper face)和下面(lower face)分别形成为光入射的入射面10b和10b。导光板10的正面(front face)形成为发出光的出射面10c。
在导光板10的外周侧的边缘部有多个安装孔、或安装凹口10d、10d、...前后侧穿透板,安装孔10d、10d...例如定位在导光板10的纵向方向上的中部和横向方向上的中部。导光板10以这样的方式装配至后机壳5,即装配凸台5a、5a...分别插入到安装孔10d、10d、...中。
反射片11具有的反射入射至导光板10并从导光板10的背面发出的光,并将该光导引至出射面10c的作用。
沿横向方向延伸的散热构件12和12分别配置在外壳2的内部空间的上边缘侧和下边缘侧。
散热构件12形成为前后方向面向并沿横向方向延伸的板形(参照图3和4)。在散热构件12内,向外侧(上侧或下侧)敞开的配置凹口13、13、...具有横向的间距。在形成配置凹口13、13、......的面中,面向上侧或下侧的面分别形成为压推面13a、13a、...。
分别向内侧(下侧或上侧)突出的止动件12a、12a、...例如一体地形成在散热构件12和12中,并且止动件12a、12a有间距地横向定位。
散热构件12和12处于在向前和向后的方向上与框架机壳6和后机壳5中的每个接触的状态,或者具有很小的空间的状态,并且散热构件12和12能够相对后机壳5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散热构件12和12的内面(上面或下面)形成为安装面12b和12b,光源单元14和14附接至安装面12b和12b中的每个。
光源单元14包括延伸在横向上的驱动板15和安装在驱动板15上的多个光源16、16、...,光源16、16...沿横向方向有间距地定位。使用发光二极管(LED)作为光源16、16、...。光源16、16、...定位成与导光板10的入射面10b相对,并且两者之间距离设置为例如0.2mm至0.3mm。
光源单元14和14的驱动板15和15例如通过使用粘结剂17和17、双面胶带或装配螺钉固定至散热构件12和12。
在前后侧穿透驱动板15和15的插入孔在图中没有示出,并且插入孔沿横向方向有间距地形成,设置在散热构件12和12中的止动件12a、12a、...插入该插入孔中。止动件12a、12a、...的边缘面定位成比光源16、16、...的边缘面略微更接近导光板10的入射面10b和10b。止动件12a、12a、...的边缘面抵靠导光板10的入射面10b和10b。止动件12a、12a、...的作用为在光源16、16、...与导光板10的入射面10b和10b之间形成固定间隙。
此外,以上示出了止动件12a、12a、...设置在散热构件12和12中的情形,不过止动件可以不设置在散热构件中,而是设置在其它部件中,只要止动件的作用为在光源16、16、...与导光板10的入射面10b和10b之间形成固定间隙即可。例如,止动件可以设置成沿上下方向从驱动板15和15突出,或可以设置成沿上下方向从导光板10突出。
此外,由片或树脂等形成的间隔件能够配置在驱动板15和15与导光板10的入射面10b和10b之间,使得该间隔件用作止动件。
由于光源单元14和14固定至散热构件12和12中的每个,光源根据设置成能够沿上下方向相对于后机壳5移动的散热构件12和12的移动而移动。
用作偏置单元的衬垫18、18、...分别配置在散热构件12和12的配置凹口13、13、...中。
衬垫18能够弹性变形,并且例如由橡胶材料等形成为矩形。衬垫18配置在配置凹口13中成其面向向上方向和向下方向的相应的面接触直立壁部5b和压推面13a的状态。
因此,散热构件12和12与光源单元14和14被衬垫18向靠近导光板10的入射面10b和10b的方向偏置。此时,设置在散热构件12和12中的止动件12a、12a、......的末端抵靠入射面10b和10b,从而在光源16、16、...与入射面10b和10b之间形成了固定间隙。
[显示装置的光路]
在如上构造的显示装置1中,如果光从光源单元14和14的光源16、16、...发出,那么所发出的光从入射面10b和10b入射至导光板10,在导光板10内侧被引导到上下方向,并在导光板10的内面被反射。内面反射的光透射通过导光板10的出射面10c,作为背光经由光学片9、9和9发射在显示器8上,并作为视频光从显示器8发出。
此时,入射至导光板10并被反射片11反射的光也透射通过导光板10的出射面10c,作为背光经由光学片9、9和9发射在显示器8上,并作为视频光从显示器8发出。
[驱动光源期间的操作]
如上所述,当光源16、16、...发光时,光源单元14和14发热。当光源单元14和14发热时,内空间2a、机壳、导光板和光学片的温度上升,尤其是导光板10沿垂直于厚度方向的方向膨胀,因而其长度在横向和纵向方向上加长。此时,由于散热构件12和12设置成能够相对于附接至导光板10的后机壳5移动,与光源单元14和14成一体的散热构件根据导光板10的长度在纵向方向上的长度改变而相对于后机壳5沿纵向方向移动(参照图5)。因此,一致地保持了光源16、16、...与导光板10的入射面10b和10b之间的距离。
此外,当光源16、16、......停止发光时,光源单元14和14的发热也停止,因而内空间2a、机壳、导光板和光学片的已经上升的温度开始下降,导光板10沿垂直于厚度方向的方向收缩,由此其在横向和纵向方向上的长度缩短。此时,与光源单元14和14成一体的散热构件12和12也根据导光板10的长度沿纵向方向的改变而相对于后机壳5沿纵向方向移动。因此,一致地保持了光源16、16、...与导光板10的入射面10b和10b之间的距离。
[变型示例]
以下,将描述偏置单元的变型示例。在以上描述中,已示出了衬垫18用作偏置单元将散热构件12和12和光源单元14和14偏置到导光板10的入射面10b和10b侧的示例,但是,以下的偏置单元也能够用于代替衬垫18。
<第一变型示例>
压缩螺旋弹簧19能够用作第一变型示例的偏置单元(参照图6)。
压缩螺旋弹簧19配置在散热构件12的配置凹口13中的压推面13a与后机壳5的直立壁部5b之间。
<第二变型示例>
扭力螺旋弹簧20能够用作第二变型示例的偏置单元(参照图7)。
向前侧突出并定位在形成于散热构件12中的配置凹口13内的装配突出部5c设置在后机壳5中,扭力螺旋弹簧20的螺旋部20a由装配突出部5c支撑,扭力螺旋弹簧20的一个边缘与散热构件12的压推面13a紧接触,扭力螺旋弹簧20的另一个边缘与后机壳5的直立壁部5b紧接触。
<第三变型示例>
环形衬垫21能够用作第三变型示例的偏置单元(参照图8)。
向前侧突出并定位在形成于散热构件12中的配置凹口13内的装配突出部5c设置在后机壳5中,衬垫21以这样的方式装配到装配突出部5c,即装配突出部5c通过压力插入到衬垫21的中心孔内。衬垫21的外周面与散热构件12的压推面13a紧接触。
<第四变型示例>
例如由树脂材料形成的弹簧构件22能够用作第四变型示例的偏置单元(参照图9)。弹簧构件22包括环形配合部22a、从环形配合部22a突出至左侧和右侧的基部22b和22b,和从基部22b和22b向内侧(下或上侧)突出的弹簧部22c和22c。弹簧部22c和22c形成为依次向前和向后弯曲的波形。
向前侧突出并定位在形成于散热构件12中的配置凹口13内的装配突出部5c设置在后机壳5中,弹簧构件22以这样的方式装配至装配突出部5c,即装配突出部5c通过压力插入弹簧构件22的环形配合部22a中。弹簧构件22的弹簧部22c和22c的边缘与散热构件12的压推面13a紧接触。
此外,在以上描述中,已示出后机壳5的装配突出部5c定位在形成于散热构件12中的配置凹口13内,不过,也可以形成前后方向穿透散热构件12的配置孔,装配突出部5c定位在该配置孔中。
例如弹簧构件可具有以下形状。
如图10所示,弹簧构件22A包括环形配合部22d和沿周向方向从配合部22d的外周面上的分开的位置突出的弹簧部22e、22e、...。弹簧部22e、22e、...分别形成为弧表面形状,其曲率小于配合部22d的曲率,并且弧方向上的一个端部延续到配合部22d。
弹簧构件22A以这样的方式装配至后机壳5,即装配突出部5c通过压力插入到附接部22d。弹簧构件22A的弹簧部22e、22e、...的部分与散热构件12的压推面13a紧接触。
如图11所示,弹簧构件22B包括环形配合部22f和沿轴向方向从配合部22f的一个边缘突出的弹簧部22g、22g、...。弹簧部22g、22g、...环绕配合部22f定位在外面侧,并设置成在周向方向上具有相等的间距的布置。弹簧部22g、22g、...设置成随着弹簧部在配合部22f的轴向方向上从一个边缘前进到另一个边缘,配合部22f之间的间隙增大。
弹簧构件22B以这样的方式装配到后机壳5,即装配突出部5c通过压力插入配合部分22f。弹簧构件22B的弹簧部分22g、22g、...中的一些与散热构件12的压推面13a紧接触。
如上所述,通过使用在周向方向上具有多个弹簧部22e、22e、...和弹簧部分22g、22g、...的弹簧构件22A和22B作为偏置单元,弹簧构件可以在不考虑弹簧构件22A和22B在周向方向上的方向的情况下装配到装配突出部5c。因此,可提高装配工作期间的加工性。
<第五变型示例>
通过切割后机壳5的一部分形成的板簧部23能够用作第五变型示例的偏置单元(参照图12)。板簧部23的部分与散热构件12的压推面13a紧接触。
通过提供由切割后机壳5的一部分形成的板簧部23用作偏置单元,可以实现简化偏置单元的构造并减少部件数量。
[综述]
如上所述,在显示装置1中,光源单元14和14被偏置到导光板10的入射面10b和10b,并且散热构件12和12与光源单元14和14能够相对于后机壳5移动。
因此,在导光板10膨胀或收缩的状态下,一致地保持了光源16、16、...与导光板10的入射面10b和10b之间的距离,因而光源16、16、...与导光板10的入射面10b和10b之间的距离变得更小,从而增加了从光源16、16、...入射到导光板10的光的量。
如此,由于从光源16、16、...入射到导光板10的光的量的增加,因此可以实现有效利用从光源16、16、......发出的光。
此外,由于无论导光板10膨胀和收缩,诸如每个构件等扭曲的变形,包括机壳和导光板等的部件在制造过程中造成的误差,光源16、16、...和导光板10的入射面10b和10b之间的距离都不变,因此,从光源16、16、...入射到导光板10的光的量不变,由此可以可抑制从显示器8发出的光的亮度的不均匀性。
此外,由于可以实现从光源16、16...发出的光的使用效率的提高,因此可以根据强度减少光源16、16、...的数量或光的量,由此能够减少了部件的数量,并能够削减制造成本。
此外,由于通过增加从光源16、16、...入射到导光板10的光的量而提高了光的使用效率,可以使得导光板10的厚度变薄,因此,显示装置1也能够做得较薄。
此外,如果光源16、16、...接触导光板10的入射面10b和10b,担心导光板10被驱动光源16、16、...期间所产生的热熔化,因此,期望在光源16、16、...与入射面10b和10b之间形成微小的空间。
这样,如上所述通过设置在散热构件12、12、...中的止动件12a、12a、设置在驱动板15和15中的止动件、和设置在导光板10内的止动件或间隔件,规定的空间形成在光源16、16、...与导光板10的入射面10b和10b之间。因此,可以防止导光板10熔化,同时保持高的光使用效率。
此外,通过止动件12a、12a、...、设置在驱动板15和15中的止动件、和设置在导光板10中的止动件或间隔件在光源16、16、...与导光板10的入射面10b和10b之间形成规定的空间,即使显示装置1从外侧受到冲击,也可以使得光源16、16、...不接触入射面10b和10b,防止光源16、16、...受到损伤。
此外,通过止动件12a、12a、...与散热构件12和12形成为一体,可以减少部件的数量。此外,通过将设置在驱动板15和15内的止动件和设置在导光板10内的止动件与相应的驱动板15和15及导光板10形成为一体也可以减少部件的数量。
此外,通过使用间隔件作为止动件,可实现简化止动件的构造,并容易地将光源16、16、...与导光板10的入射面10b和10b之间的空间设置到期望的尺寸。
此外,由于光源单元14和14附接至散热构件12和12,并且散热构件12和12与光源单元14和14一起被偏置单元偏置,光源单元14和14中产生的热传递至散热构件12和12,由此可以通过简单的构造确保令人满意的散热性能。
此外,如上所述,由于通过将衬垫18或衬垫21作为后机壳5的偏置单元设置在配置凹口13、13...内,偏置单元具有简单的构造,因此可以在不使构造复杂的情况下实现从光源16、16、...发出的光的使用效率的提高。
此外,如第一和第二变型示例所述,通过将压缩螺旋弹簧19和扭转螺旋弹簧20作为偏置单元附接至后机壳5,压缩螺旋弹簧19和扭转螺旋弹簧20具有简单的构造,因此,可以在不使构造复杂的情况下实现从光源16、16、...发出的光的使用效率的提高。
此外,通过将配置凹口13配置在散热构件12中并将偏置单元配置在配置凹口13中,偏置单元不用设置在散热构件12的外侧,因此,可以有效使用偏置单元的配置空间,从而使显示装置1小型化。
通过将装配突出部5c定位在散热构件12中形成的配置孔或配置凹口13中,将偏置构件附接至装配突出部5c,偏置单元的附接比较简单,可以容易地附接偏置单元,并提高了空间使用效率。
[其它]
在显示装置1中,散热构件12和12向靠近导光板10的入射面10b和10b中的每个的方向偏置,例如,通过与导光板10的入射面10b和10b接触的止动件12a、12a、...角度,担心导光板10从后机壳5向前侧移动。此外,担心驱动光源16、16、...期间产生的热会导致导光板10会发生扭曲,致使导光板10从后机壳5向前侧升起。
如果发生如上的导光板10的上升,从入射面10b和10b入射的光的量会减少,或者从出射面10c发出的光的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使得光的使用效率降低。
如此,如下所述,期望设置施压构件以调节导光板10从后机壳5的上升(参照图13)。
施压构件24和24附接至散热构件12和12。
施压构件24包括定位在其最外侧的基部25、从基部25的内侧的边缘向前突出的第一连接部26、从第一连接部26的前边缘向内突出的第二连接部27、突出以从第二连接部27的内侧的边缘向内并向后倾斜的倾斜部28、和从倾斜部28的内侧的边缘向内侧突出的施压部29。倾斜部28的内面形成为反射面28a。
施压构件24通过这样的方式附接至散热构件12的正面,即基部25例如通过双面胶带30、粘结剂或附接螺钉等附接至其上。
导光板10构造成其外周部10a被施压构件24的施压部29从前侧施压。由于施压构件24附接至散热构件12,散热构件12和光源单元14形成为一体,并根据导光板10膨胀或收缩时长度沿纵向方向上的改变相对于后机壳5而沿纵向方向移动。
如上所述,通过附接调节散热构件12从后机壳5沿导光板10的向前上升(厚度方向)的施压构件24,防止了导光板10从后机壳5的上升,因此能够确保较高的光使用效率。
此外,通过用施压构件的施压部29压着导光板10的外周部10a,可以可靠地防止导光板10从后机壳5上升。
在以上描述中,示出了施压构件24与散热构件12分开地形成的示例,不过,例如,施压构件24也能够作为散热构件12的一部分与散热构件12形成为一体。
通过将施压构件24作为散热构件12的一部分与散热构件12形成为一体,减少了部件数量,从而可实现了显示装置1的制造成本的降低。
此外,当光从光源16、16、......发出时,由于光的发射角度,存在没有入射到入射面10b和10b的光,不过没有入射到入射面10b和10b的光中入射到施压构件24和24的反射面28a和28a的光被反射面28a和28a反射。反射面28a和28a反射的光入射到导光板10的内侧,并在导光板10的内侧引导到纵向方向。
如此,通过在施压构件24和24中形成反射从光源16、16、...发出的光的反射面28a和28a,并使光入射到导光板10,可以在不增加部件的数量的情况下提高从光源16、16、...发出的光的使用效率。
在上述描述中,已示出散热构件12和12及光源单元14和14配置在外壳2的内空间2a的上边缘和下边缘两者的相应部分,不过散热构件12和12的配置位置不限于内空间2a中的上边缘和下边缘两者,而是可以配置在内空间2a中的上边缘或下边缘的任一部分。
此外,散热构件12和12的配置位置不限于内空间2a中的上边缘和下边缘两者,而是可以配置在左边缘和右边缘两者,右边缘或左边缘之一,或上、下、左、右四个边缘。
此外,在以上描述中,已示出用LED作为光源16、16、...的示例,但是,包括荧光灯等的其它类型也可用作光源16、16、...。
[本技术]
本技术还能够具有如下构造。
(1)一种显示装置,包括:由至少一个机壳构成的外壳;配置在所述外壳内侧的显示器;配置在所述显示器的背侧面中的导光板,所述导光板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光入射的入射面;具有光源的光源单元,所述光源配置在所述导光板的侧部以面对所述导光板的入射面,并且能够相对于所述机壳沿垂直于所述导光板的厚度方向的方向移动;发散驱动所述光源期间所产生的热的散热构件,所述光源单元附接至所述散热构件;和将所述光源向靠近所述导光板的入射面的方向偏置的偏置单元。
(2)根据以上的(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光源单元附接至所述散热构件,并且所述散热构件与所述光源单元一起被偏置。
(3)根据以上的(1)或(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设置有止动件,所述止动件抵靠所述导光板的入射面,并保持所述光入射面与所述光源之间的距离一致。
(4)根据以上的(1)到(3)任一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用作止动件的间隔件配置在所述光源与所述导光板的入射面之间。
(5)根据以上的(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止动件与所述散热构件形成为一体。
(6)根据以上的(1)到(5)任一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用作所述偏置单元的螺旋弹簧附接至所述机壳。
(7)根据以上的(1)到(5)任一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用作所述偏置单元的衬垫配置在所述机壳中。
(8)根据以上的(1)到(5)任一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设置有通过切割所述机壳的一部分形成并用作所述偏置单元的板簧部。
(9)根据以上的(1)到(8)任一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配置凹口形成在所述散热构件中,所述偏置单元配置在所述配置凹口中。
(10)根据以上的(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机壳中设置有沿所述导光板的厚度方向突出的装配突出部,所述装配突出部定位在所述配置凹口中,所述偏置单元装配到所述装配突出部。
(11)根据以上的(1)到(10)任一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调节所述导光板沿厚度方向从所述机壳上升的施压构件附接至所述散热构件。
(12)根据以上的(1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反射从所述光源发出的光并使光入射到所述导光板的反射面形成在所述施压构件的部分中。
(13)根据以上的(11)或(1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导光板的外周部设置成被所述施压构件压着。
(14)根据以上的(11)到(13)任一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散热构件和所述施压构件形成为一体。
以上描述的用于实施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中所示出的每个零件的具体形状和构造仅是实现本公开的示例,本公开的技术范围不应解释为例如限于这些示例。
本公开包含与2011年3月30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优先权专利申请JP2011-076569中公开的内容相关的主题,该日本专利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于此。

Claims (14)

1.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由至少一个机壳构成的外壳;
配置在所述外壳内的显示器;
配置在所述显示器的背侧面的导光板,所述导光板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光入射的入射面;
具有光源的光源单元,所述光源配置在所述导光板的侧部以面对所述导光板的入射面,并能够相对于所述机壳沿垂直于所述导光板的厚度方向的方向移动;
散发驱动所述光源期间所产生的热的散热构件,所述光源单元附接至所述散热构件;和
将所述光源单元向靠近所述导光板的入射面的方向偏置的偏置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显示装置,
其中,所述光源单元附接至所述散热构件,并且
所述散热构件与所述光源单元一起被偏置。
3.根据权利要求1的显示装置,
其中,设置有抵靠所述导光板的入射面并保持所述光入射面与所述光源之间的距离一致的止动件。
4.根据权利要求3的显示装置,
其中,用作所述止动件的间隔件配置在所述光源单元与所述导光板的入射面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的显示装置,
其中,所述止动件与所述散热构件形成为一体。
6.根据权利要求1的显示装置,
其中,用作所述偏置单元的螺旋弹簧附接至所述机壳。
7.根据权利要求1的显示装置,
其中,用作所述偏置单元的衬垫配置在所述机壳中。
8.根据权利要求1的显示装置,
其中,设置有板簧部,所述板簧部通过切割所述机壳的部分而形成,并用作所述偏置单元。
9.根据权利要求1的显示装置,
其中,配置凹口形成在所述散热构件中,并且
所述偏置单元配置在所述配置凹口中。
10.根据权利要求9的显示装置,
其中,在所述机壳中设置有沿所述导光板的厚度方向突出的装配突出部,
所述装配突出部定位在所述配置凹口中,并且
所述偏置单元装配至所述装配突出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的显示装置,
其中,调节所述导光板沿厚度方向从所述机壳上升的施压构件附接至所述散热构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1的显示装置,
其中,反射从所述光源发出的光并使该光入射到所述导光板的反射面形成所述施压构件的部分中。
13.根据权利要求11的显示装置,
其中,所述导光板的外周部设置成被所述施压构件压着。
14.根据权利要求11的显示装置,
其中,所述散热构件和所述施压构件形成为一体。
CN2012100792124A 2011-03-30 2012-03-23 显示装置 Pending CN10273755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76569A JP2012212527A (ja) 2011-03-30 2011-03-30 表示装置
JP2011-076569 2011-03-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37556A true CN102737556A (zh) 2012-10-17

Family

ID=469270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792124A Pending CN102737556A (zh) 2011-03-30 2012-03-23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250355A1 (zh)
JP (1) JP2012212527A (zh)
CN (1) CN102737556A (zh)
IN (1) IN2012DE00851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39831A (zh) * 2013-08-05 2013-12-11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侧光式液晶模组、直下式液晶模组及电视机
WO2014063364A1 (zh) * 2012-10-24 2014-05-01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15685B (zh) * 2013-11-28 2016-01-13 辅讯光电工业(苏州)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70058183A (ko) * 2005-12-01 2007-06-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액정 표시 장치
US20070279944A1 (en) * 2006-06-05 2007-12-06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oration Illumination device, liquid cryst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7431475B2 (en) * 2005-07-22 2008-10-07 Sony Corporation Radiator for light emitting unit, and backlight device
TW200909931A (en) * 2007-08-22 2009-03-01 Nano Prec Corp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ing the same
CN101377586A (zh) * 2007-08-29 2009-03-04 奇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具有该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装置
JP2009158233A (ja) * 2007-12-26 2009-07-16 Omron Corp 光源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114152A1 (en) * 2001-02-21 2002-08-22 Kouzou Fujino Light-guide plate, area light source apparatus, and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KR100887635B1 (ko) * 2002-09-26 2009-03-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이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
JP4170084B2 (ja) * 2002-12-04 2008-10-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面状光源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KR20060013258A (ko) * 2004-08-06 2006-02-0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 표시장치
JP4455598B2 (ja) * 2004-09-10 2010-04-2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6331904A (ja) * 2005-05-27 2006-12-0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面状光源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JPWO2007123202A1 (ja) * 2006-04-20 2009-09-03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パターン表示方法、ならびにブラインド装置およびブラインド方法
KR101367132B1 (ko) * 2006-12-05 2014-02-2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광원유닛, 발광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표시 장치
JP4909866B2 (ja) * 2007-10-10 2012-04-0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面状照明装置
JP5414224B2 (ja) * 2007-10-19 2014-02-1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面状照明装置
CN101983353B (zh) * 2008-04-10 2013-03-27 株式会社Lstech 导光板以及用于该导光板的图像形成装置
WO2010082377A1 (ja) * 2009-01-13 2010-07-2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KR101370917B1 (ko) * 2009-08-14 2014-03-2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조명 장치
KR101662487B1 (ko) * 2009-10-27 2016-10-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유닛
TWI476802B (zh) * 2010-04-28 2015-03-1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背光型按鍵組裝裝置
US20130155335A1 (en) * 2010-08-24 2013-06-20 Sharpe Kabushiki Kaisha Illumina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431475B2 (en) * 2005-07-22 2008-10-07 Sony Corporation Radiator for light emitting unit, and backlight device
KR20070058183A (ko) * 2005-12-01 2007-06-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액정 표시 장치
US20070279944A1 (en) * 2006-06-05 2007-12-06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oration Illumination device, liquid cryst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TW200909931A (en) * 2007-08-22 2009-03-01 Nano Prec Corp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ing the same
CN101377586A (zh) * 2007-08-29 2009-03-04 奇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具有该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装置
JP2009158233A (ja) * 2007-12-26 2009-07-16 Omron Corp 光源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063364A1 (zh) * 2012-10-24 2014-05-01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
CN103439831A (zh) * 2013-08-05 2013-12-11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侧光式液晶模组、直下式液晶模组及电视机
CN103439831B (zh) * 2013-08-05 2016-03-30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侧光式液晶模组、直下式液晶模组及电视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212527A (ja) 2012-11-01
IN2012DE00851A (zh) 2015-09-04
US20120250355A1 (en) 2012-10-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77274B (zh) 液晶显示器
CN101319759B (zh) 发光器件、面光源装置和图像显示装置
US6734928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KR101174770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이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
CN102927499B (zh)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
TW200304531A (en) Panel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1684908A (zh) 背光单元和具有该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器
CN103134007B (zh) 导光板定位结构及背光模组
CN101943351A (zh)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侧光式背光模块
CN102929085A (zh) 光源装置及投影机
US20170131454A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the same
CN102737556A (zh) 显示装置
US20080049167A1 (en) Display device
US8226286B2 (en) Edge-lit backlight module
CN104748017A (zh) 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CN102737557A (zh) 显示装置
US20120075883A1 (en) Edge-type led backlight moudle
CN102620155B (zh) 光源单元及使用光源单元的装置
CN100507664C (zh) 侧光式背光模块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5378551B (zh) 显示装置
US20160306106A1 (en) Optical assembly,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20090147183A1 (en) Backlight unit and flat panel display having the backlight unit
JP2011065872A (ja) 照明装置、面光源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CN105556352A (zh) 照明装置以及显示装置
US20130250550A1 (en) Display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