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36065A - 探测装置以及程序 - Google Patents

探测装置以及程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36065A
CN102736065A CN2012101091174A CN201210109117A CN102736065A CN 102736065 A CN102736065 A CN 102736065A CN 2012101091174 A CN2012101091174 A CN 2012101091174A CN 201210109117 A CN201210109117 A CN 201210109117A CN 102736065 A CN102736065 A CN 1027360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ference
signal
detection
judged
reception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0911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36065B (zh
Inventor
岩本诚
御园生哲史
大西由利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runo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run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run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run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7360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360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360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360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5/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acoustic waves, e.g. sonar systems
    • G01S15/88Sonar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G01S15/96Sonar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for locating fish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7/00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 G01S7/52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 G01S15/00
    • G01S7/523Details of pulse systems
    • G01S7/526Receivers
    • G01S7/527Extracting wanted echo sign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Or Position Using Acoustic Or Ultrasonic Wav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不过度地进行干涉除去,并且与以往相比能够高精度地进行干涉的检测的探测装置以及程序。干涉检测单元(181)利用例如低敏感度的方式来进行干涉检测处理(s11),接着,显示信号作成单元(182)进行除去干涉检测单元(181)检测出的干涉信号的处理(s12),之后,干涉检测单元(181)根据检测出的干涉信号的个数(除去的干涉信号的个数),进行方式切换判定(s13)。例如,干涉信号的个数相对于1生脉冲内的全体接收信号的个数非常多(例如50%以上)的情况下,则选择从低敏感度的方式切换至干涉检测敏感度最高的方式。

Description

探测装置以及程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收发超声波或电磁波的装置中的检测回波或干涉的探测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雷达装置或鱼群探测机等收发超声波或电磁波的装置中,为了除去与其他装置的干涉而进行各种处理。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如下作法,即在鱼群探测机中,基于本次测定的接收信号的振幅与上次测定的接收信号的振幅之比是否不足规定值来检测干涉。
少有的是,干涉信号以相同电平、在相同深度连续多次地被检测出。因此,在专利文献1的作法中,若振幅之比为规定值以上(即,若接收信号的强度变化大)则判断为本次接收信号是因干涉而生的信号,而采用上次接收信号进行画面显示。
但是,专利文献1的作法是只要强度变化大就判断全都为干涉的作法,因而即便干涉之外的相当于通常回波(鱼群等物标)的接收信号也有可能被判断为干涉。另一方面,与专利文献1的作法相比,在干涉的检测敏感度低的作法中,即便原本是干涉的接收信号也有可能被判断为非干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32267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过度地进行干涉除去,并且与以往相比能够高精度地进行干涉的检测的探测装置。
本发明的探测装置具有输出与发送信号的回波的强度相对应的接收信号的收发单元以及根据所述接收信号检测干涉信号的干涉检测单元。干涉检测单元根据判断为干涉信号的接收信号的个数,执行从第一干涉检测处理切换至干涉的检测敏感度高于所述第一干涉检测处理的第二干涉检测处理、或者从第二干涉检测处理切换至第一干涉检测处理的切换动作。
如此,在本发明的探测装置中,根据干涉信号的检测个数切换检测灵敏度高的干涉检测处理与检测灵敏度地的干涉检测处理。在干涉少的状态中不过度地进行强的干涉检测,因而不会将干涉之外的相当于普通的回波的接收信号误判定为干涉,并且,在干涉多的状态中进行某种程度强的干涉检测,因而也很少将为干涉的接收信号误判定为非干涉。
另外,对于检测灵敏度的切换,可为将干涉检测的方式本身切换至不同的方式的形态,还可为相同的干涉检测的方式而变更检测处理的反复次数。
切换至不同的方式的情况下,检测敏感度低的第一干涉检测的方式是,例如,以(1)相对于上次测定的接收信号的强度变化是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为条件,将该接收信号判定为干涉信号的方式。也就是说,将相同深度的强度变化大于规定的阈值th的部分视为干涉。为如下处理,该处理为输入干涉信号的情况下,很少在相同深度连续地检测出相同的强度,因而判断强度变化缓和的部分是来自干涉之外的物标等的回波。该情况下,只要适当地设定阈值th,将干涉之外的部分误判定为干涉的可能性会变得极低。
另一方面,检测灵敏度高的第二干涉检测的方式以(2)在多次测定中,具有高于过去的测定的强度的强度、(3)并且具有规定的阈值以上的强度为条件,并且附加(4)相对于过去的回波中的具有最低强度的接收信号的强度变化大于规定的阈值th的情况这一条件,与第一干涉检测的方式相比提高了干涉检测的灵敏度。
另外,也可将只以所述(2)、(3)为条件的方式作为第二干涉检测的方式,而将追加所述(4)的条件的方式作为第一干涉检测的方式来进行切换动作。
也就是说,判定为干涉信号的接收信号的个数非常少的情况下,以所述(1)为条件来进行干涉检测处理,判定为干涉信号的接收信号的个数非常多的情况下,以所述(2)以及(3)为条件来进行干涉检测处理,为这些的中间的个数的情况下,以所述(2)、(3)以及(4)为条件来进行干涉检测处理。
另外,作为是否切换的判断的对象的接收信号也可视为一次测定内(1生脉冲内)的干涉信号的个数为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或者多次测定的干涉信号的个数为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
根据多次测定的接收信号判断的情况下,可为干涉检测单元在相同深度连续地判断为干涉的接收信号的个数为规定的阈值以上时进行切换这一形态、或也可为干涉检测单元对判断为干涉信号的接收信号的个数在多次测定中进行平均化,并在进行该平均化所得到的接收信号的个数为规定的阈值以上时进行切换这一形态。
另外,优选的,干涉检测单元在一次测定内存在连续基准深度以上地判定为干涉的接收信号时,换言之,干涉检测单元在一次测定内判断在深度方向连续的基准个数以上的接收信号为干涉,则将这些连续地判定为干涉的接收信号判断为干涉信号,并将非连续的接收信号判断为非干涉信号。因而,例如在本次与上次于彼此相离的深度检测出来自同一物标(在深度方向移动的鱼等)的回波的情况下,不会误判断为干涉。
根据本发明,能够不过度地进行干涉除去,而比以往高精度地进行干涉的检测。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鱼群探测机的结构的框图。
图2是表示由存储器17记录的接收信号的图。
图3A以及图3B是表示回波数据与图像存储器的图。
图4是表示干涉检测、干涉除去、以及切换动作的流程图。
图5是表示High(高敏感度)的干涉检测动作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Medium(中敏感度)的干涉检测动作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Low(低敏感度)的干涉检测动作的流程图。
图8A至图8L是表示显示单元20的画面显示例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操作单元
11、探头
12、收发切换单元
13、发送电路
14、控制单元
15、接收电路
16、A/D变换器
17、存储器
18、信号处理单元
19、显示处理单元
20、显示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探测装置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鱼群探测机的结构的框图。鱼群探测机具有操作单元10、探头11、收发切换单元12、发送电路13、控制单元14、接收电路15、A/D变换器16、存储器17、信号处理单元18、显示处理单元19、以及显示单元20。
控制单元14整体地控制鱼群探测机,响应于来自操作单元10的探测距离的设定等的指示输入等,设定发送电路13的发送周期、探测距离等,进行如下的执行指示:对所对应的A/D变换器16的采样脉冲的周期设定、对存储器17的写入、读取时钟或地址等的产生处理,对信号处理单元18、显示处理单元19的各种处理信号的产生、演算处理。显示单元20以画面的纵轴为深度方向、以横轴为时间方向,进行显示用的接收数据的显示。
发送电路13通过内置陷波电路的收发切换单元12向收发单元即探头11输入脉冲状的信号。探头11是安装于船底等的振子,根据从发送电路13输入的脉冲状的信号向水中输出超声波(发送信号)。
探头11输出的超声波经鱼群或海底等物标反射并作为回波被接收。探头11经收发切换单元12将对应于所接收的回波的强度的接收信号输出至接收电路15。接收电路15放大输入的接收信号并输出至A/D变换器16。A/D变换器16按照规定的采样率将接收信号变换成数字信号并依次记录至存储器17。
图2是表示由存储器17记录的接收信号的图。在存储器17中,沿深度方向以规定分辨率(按照每次从超声波的发送起经过规定时间)依次记录通过一次测定而得的接收信号的数据,并记录对应于多次测定的数据列。例如在最新的(本次)测定中,从发送到接收的时间差最小(深度最浅)的数据记录为M(0,0),并根据深度方向的分辨率依次记录为M(0,1)~M(0,n)。同样地,对于上次测定,深度最浅的数据记录为M(1,0),并根据深度方向的分辨率依次记录为M(1,1)~M(1,n)。同样地,对于上上次测定,深度最浅的数据记录为M(2,0),并根据深度方向的分辨率依次记录为M(2,1)~M(2,n)。另外,在图2的例子中,示出了记录本次、上次、上上次的三次量的测定的数据列的例子,但所记录的数据列的数量可根据存储器的容量来依次设定。在进行了所记录的数据列的数量以上的测定时,从最早的数据列起依次舍弃并依次更新最新的数据列。
接着,信号处理单元18进行如下处理,该处理为将由存储器17记录的接收信号变换成用于在显示单元20上显示的数据。即,信号处理单元18进行如下处理,该处理为根据自输出超声波起的经过时间,将由存储器17依次记录的各接收信号作为对应于深度的回波数据输出至显示处理单元19。
图3A是表示回波数据的图。首先,信号处理单元18进行如下处理,该处理为根据显示单元20的像素数(纵方向的画面解析度)挤堆(丸め込み)从存储器17读出的各接收信号。该挤堆的数据作为一次测定(1ping,1生脉冲)量的回波数据。例如,如图3A所示,对最新测定的接收信号M(0,0)~M(0,n)中的M(0,0)以及M(0,1)进行平均化,并作为对应于深度最浅的位置的像素的回波数据f(0,0)。信号处理单元18依次对多个接收信号进行平均化,并产生各像素的回波数据f(0,0)~f(0,m)。如此产生的回波数据作为最新的1生脉冲(ping)量的回波数据。另外,挤堆的数据的个数不限于同图的例子,另外,作为挤堆的方式不限于进行平均化的例子,例如可以根据深度进行加权等,还可以通过峰值保持(最大值提取)来进行。
信号处理单元18在利用上述那样地挤堆而成的最新的回波数据来进行后述的干涉除去处理后,输出至显示处理单元19并更新该显示处理单元19的图像存储器(RAM:未图示)的内容。显示处理单元19将由更新的干涉除去处理后的图像存储器记录的回波数据输出至显示单元20。其结果是,由显示单元20显示多次量的生脉冲的回波数据。另外,上述挤堆的处理并非必须,例如显示单元20的纵方向的画面清晰度接近于接收信号的分辨率或相同时,也可将接收信号直接作为对应于各像素的回波数据。
图3B是表示对应于画面整体的回波数据的图。在显示处理单元19的图像存储器中,事先记录显示单元20的全像素量的回波数据,并由信号处理单元18按照每1生脉冲来依次更新。右端的数据为最新的回波数据,用f(0,0)~f(0,j)~f(0,m)来记录。依次地,上次生脉冲的回波数据用f(1,0)~f(1,j)~f(1,m)来记录,i次前的生脉冲的回波数据用f(i,0)~f(i,j)~f(i,m)来记录,根据显示单元20的像素数(横方向的画面清晰度),记录到f(l,0)~f(l,j)~f(l,m)为止。另外,初始动作时(启动时)为在图像存储器中并不记录各回波数据的状态,在画面上显示背景色(例如黑色),随着时间经过从i=0依次更新直到i=l为止。回波数据被更新至横方向的最大像素数以上时,从最早的回波数据起依次舍弃。
其中,信号处理单元18具有干涉检测单元181以及显示信号作成单元182,可进行干涉检测处理以及干涉除去处理。在本实施方式的干涉检测单元181中,根据检测的干涉个数切换干涉检测灵敏度不同的三种方式(High:高、Medium:中、Low:低)来进行干涉检测处理。
图4是表示干涉检测、干涉除去、以及切换动作的流程图。该动作按照每个生脉冲(在1生脉冲量的数据蓄积于图像存储器时)来进行。最初,干涉检测单元181利用上述任一的方式来进行干涉检测处理(s11)。例如,在启动时的最初的处理中,利用Low的方式来进行干涉检测,除此以外继承在上次生脉冲动作时所设定的方式。关于各方式的处理内容,之后会详细地陈述。
并且,显示信号作成单元182进行除去干涉检测单元181检测出的干涉信号的处理(s12)。之后,干涉检测单元181根据检测出的干涉信号的个数(除去的干涉信号的个数),进行方式切换判定(s13)。例如,干涉信号的个数为0或干涉信号的个数相对于1生脉冲内的全体接收信号的个数非常少(例如不足1%)的情况下,选择干涉检测敏感度最低的方式(Low),而在干涉信号的个数相对于1生脉冲内的全体接收信号的个数非常多(例如50%以上)的情况下,则选择干涉检测敏感度最高的方式(High)。干涉信号的个数为0的情况下等、干涉信号的个数非常少的情况下,也可关闭干涉检测处理,但由于在后述的Low的方式中几乎不会将干涉之外的分量误判定为干涉,因此优选总是进行干涉检测处理。
另外,例如,当前选择Low而在干涉信号的个数为5%以上时则切换至Medium,当前选择Medium而在干涉信号的个数不足1%时则切换至Low等,从Low切换至Medium和从Medium切换至Low的两种情况下,也可将成为对象的干涉信号的个数设定为不同。同样地,也可设定如下条件,该条件为例如当前选择High而在干涉信号的个数为不足20%时则切换至Medium,当前选择Medium而在干涉信号的个数为50%以上时则切换至High等。
另外,干涉信号的个数可以是判断为干涉的像素的总数,还可以是以将连续的干涉的位置作为整体并视为一个干涉(群)来计算群数的形态。此时,关于非常低的电平的信号(例如显示动态范围下限值以下的信号)优选不包含于干涉信号的个数。例如,有时在电平非常低的干涉信号大量存在时,看起来画面上几乎没有干涉。此时,优选不切换干涉除去的方式,因而可视为电平非常低的干涉信号不包含于干涉信号的个数,而并不切换方式的形态。
在s13中,干涉检测单元181判断满足方式切换的条件时,进行方式切换处理(s14),之后,判断是否适用于当前生脉冲(s15)。适用于当前生脉冲的情况下,再次从s11的处理起反复地再次进行干涉检测处理以及干涉除去处理。适用于当前生脉冲的情况下,按照新切换的方式再次进行干涉检测、干涉除去,因而在干涉较多时是有用的。适用于下次生脉冲的情况下,能够迅速地显示回波数据。
接着,对照图5、图6以及图7说明各干涉检测的方式。首先,图5是表示High的干涉检测动作的流程图。
首先,干涉检测单元181读取并输入由图像存储器所存储的回波数据(s21)。其中,读出当前生脉冲以及过去三次生脉冲量的回波数据。并且,干涉检测单元181判断在相同深度的多次生脉冲的回波数据中,当前生脉冲是否为最小(s22)。
在输入的回波数据中,就当前生脉冲的各像素的回波数据而言,当前生脉冲的强度并非最小,换言之,当前生脉冲的强度至少比过去生脉冲中的一个大的情况下,干涉检测单元181进而判断当前生脉冲的强度是否为阈值NLlevel以上(s23)。Nllevel预先设定为用于与噪声等低电平分量相区别的值。当前生脉冲并非最小且具有NLlevel以上的强度的情况下则判定为干涉(s24),为最小的情况下或为不足NLlevel的情况下则判定为非干涉(s25)。也就是,如下述数式1所示,f(i,j)具有f(i-1,j)、f(i-2,j)或f(i-3,j)以上的强度且为阈值NL level以上的情况下,判定为干涉并产生g(i,j)=1的回波数据,其他情况下,判定为并非干涉并产生g(i,j)=0的回波数据。
(数式1)
f(i,j)-{f(i-1,j),f(i-2,j),或f(i-3,j)}≥0且f(i,j)≥NL level:g(i,j)=1…数式1
另外,在各像素进行比较的数据也可分别采用沿深度方向对多个样本(例如j-2,j-1,j这3点)进行平均化而得到的值。另外,比较对象的数据不限于过去三次生脉冲的回波数据,也可以与更早过去的生脉冲相比较,还可以只是更少的(例如当前生脉冲与上次生脉冲的)比较。
干涉检测单元181对全像素进行以上的判定(s26),最后判断深度方向的连续性(s27)。也就是,对判定为干涉的像素在深度方向连续的个数进行计数。具体而言,干涉检测单元181进行下面的数式2的运算,并计算出作为基准的深度方向的长度以内的干涉的个数。
(数式2)
sum ( i , j ) = Σ n = 0 width - 1 g ( i + n , j ) …数式2
其中,width为作为判断有无连续性的基准的深度方向的长度,并计算出从n=0直到n=width-1为止的g(i,j)=1的位置的总数。并且,干涉检测单元181进行只提取具有基准值以上的深度方向的长度的位置的处理。即,进行如下处理,该处理为将干涉部分的个数的合计值sum(i,j)为阈值以上的位置设为g’(i+n,j)=1,而将合计值不足阈值的位置设为g’(i+n,j)=0。并且,干涉检测单元181判断g’(i+n,j)=1的位置为干涉信号,而判断其他的g’(i+n,j)=0的位置为非干涉信号。
但是,优选考虑某种程度的误差,在仅1像素被判定为非干涉的情况下(1点缺失)仍视为连续。另外,视为连续的缺失点数不限于深度方向的分辨率的最低单位(1点缺失),决定对应于多个像素量的规定的基准点数,并根据所需的精度来适当地设定。
接着,图6是表示Medium的干涉检测动作的流程图。Medium的干涉检测动作与图5所示的High的干涉检测动作大致相同,但其不同之处在于以下的点。
即,干涉检测单元181在s22中就当前生脉冲的各像素的回波数据与过去3生脉冲量的回波数据相比较并判定为并非最小,且在s23中判断具有阈值NLlevel以上的强度的情况下,进而求出当前生脉冲的强度与过去3生脉冲中的最小值之差(强度变化),并判断该强度变化是否超过规定的阈值th(s31)。与过去3生脉冲的最小值之差超过阈值th的情况下,判定为干涉并产生g(i,j)=1(s23),其他情况下判定为非干涉并产生g(i,j)=0(s24)。阈值th可根据所需的敏感度来适当地变更。干涉检测单元181对全像素进行上述判定(s26),最后判断深度方向的连续性(s27)。
如此地,Medium的干涉检测动作在High的干涉检测动作的基础上、附加了当前生脉冲的强度与过去3生脉冲的最小值之差(强度变化)是否超过规定的阈值th这一条件,因而与High的干涉检测动作相比干涉检测的灵敏度也相对地变得较低。
接着,图7是表示Low的干涉检测动作的流程图。Low的干涉检测动作不同于图5或图6所示的判断,如下述来进行。
首先,干涉检测单元181从图像存储器读出当前生脉冲以及上次生脉冲的回波数据(s14),并判断对于相同深度当前生脉冲的强度与上次生脉冲的强度之差(强度变化)是否超过规定的阈值(s42)。与上次生脉冲之差超过阈值th的情况下,判定为干涉并产生g(i,j)=1(s43),其他情况下判定为非干涉并产生g(i,j)=0(s44)。阈值th也可为与在上述Medium的干涉检测动作所示的阈值th相同的值,但也可为不同的值。作为Low的干涉检测动作可根据所需的敏感度来适当地变更。干涉检测单元181对全像素进行上述判定(s26),最后判断深度方向的连续性(s27)。
如上所述,Low的干涉检测动作是限于生脉冲之间的强度变化非常大的情况则判定为干涉的处理,因而干涉检测的灵敏度低,只要适当地设定阈值th,则几乎不会将干涉之外的分量误判定为干涉。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示出了作为强度变化进行差运算的例子,但例如也可为强度之比,还可以为提取微分分量的值。
并且,显示信号作成单元182为了除去由干涉检测单元181检测出的干涉位置,而进行以下数式3所示的干涉除去处理(图4的s12)。
(数式3)
g ′ ( i + n , j ) = 0 : f ′ ( i , j ) = f ( i , j ) g ′ ( i + n , j ) = 1 : f ′ ( i , j ) = { f ( i , j - 1 ) + f ( i , j + 1 ) } / 2 …数式3
即,对于非干涉的位置原样地保持回波数据,对于判断为干涉的位置进行置换成用其前后的回波数据进行平均化的值的处理。该干涉除去处理后的回波数据f’(i,j)输出至显示处理单元19,作为图像来显示。另外,干涉除去处理不限于对前后的回波数据进行平均化的处理,也可为例如只置换成上次测定的回波数据的处理。尤其,针对每次测定实时地进行干涉检测、除去处理的情况下,干涉除去的处理并非置换成前后的平均值,而是采取置换成上次测定中的回波数据的形态。也可额外蓄积多次测定量的回波数据之后进行干涉检测、除去处理,并对由显示单元20所显示的所有像素进行干涉检测、除去处理,但实时地进行处理的情况下,采取利用当前生脉冲的回波数据与过去生脉冲的回波数据来进行干涉检测处理,并对干涉的位置进行置换成过去(例如上次)生脉冲的回波数据的处理。
另外,在上述例子中,进行按照三阶段切换干涉检测的方式的处理,但也可按照二阶段或更多阶段进行切换的处理。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示出了通过切换不同的三种方式来切换干涉检测的灵敏度的例子,但即便是相同的干涉检测的方式而变更干涉检测、除去的反复次数,也能够切换干涉检测的敏感度。例如,也可为如下形态,即“High”的情况下反复三次进行干涉检测、干涉除去,“Medium”的情况下反复两次干涉检测、干涉除去,“Low”的情况下只进行一次干涉检测、干涉除去。该情况下,干涉检测动作也可任意,但干涉检测的敏感度高的情况下,即便一次处理也较高程度地进行了干涉除去,因而优选如仅在生脉冲间的强度变化非常大时才判定为干涉的处理,即干涉检测的灵敏度较低的干涉检测动作。
接着,在图8A至图8L中示出如以上那样地进行干涉检测、除去处理的情况下的图像比较例。其中,同图的图像示出了用于说明的一例(仿真),而并非在实际的海中进行测定。
图8A、图8E以及图8I是表示输出干涉检测处理前的回波数据的情况下的图像例的图。图8A是干涉非常多的情况、图8I是几乎没有干涉的情况、图8E是适度地存在干涉的情况的例子。
图8B是表示以Low的方式进行干涉检测、除去处理的情况的图像例的图,图8C是表示以Medium的方式进行干涉检测、除去处理的情况的图像例的图,图8D是表示以High的方式进行干涉检测、除去处理的情况的图像例的图。同样地,图8F是表示以Low的方式进行干涉检测、除去处理的情况的图像例的图,图8G是表示以Medium的方式进行干涉检测、除去处理的情况的图像例的图,图8H是表示以High的方式进行干涉检测、除去处理的情况的图像例的图。图8J是表示以Low的方式进行干涉检测、除去处理的情况的图像例的图,图8K是表示以Medium的方式进行干涉检测、除去处理的情况的图像例的图,图8L是表示以High的方式进行干涉检测、除去处理的情况的图像例的图。
如这些图所示,在干涉非常多的状况中,存在即便是Low或Medium的方式也残留有干涉的情况。另一方面,在干涉非常少的状况中,存在在High或Medium的方式中干涉之外的分量也因误判定为干涉而被除去的可能性。关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的干涉检测、除去处理中,根据干涉信号的个数切换并执行Low、Medium、High的方式,因而例如在干涉非常多的状况下,如图8D所示利用High的方式适当的出去干涉,在干涉非常少的状况下,如图8J所示利用Low的方式不除去干涉之外的分量,在适度地存在干涉的情况下,如图8G所示,利用Medium的方式某种程度地除去干涉且不过度地除去干涉以外的分量。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基于各生脉冲中的干涉的个数切换干涉检测的灵敏度的例子,但也可基于多次生脉冲中的干涉的个数切换干涉检测的灵敏度的形态。例如,在相同深度连续地判断为干涉的个数为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则切换这样的形态、或也可对判断为干涉的个数在多次生脉冲中进行平均化,并且该进行平均化而得到的干涉的个数是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则切换这样的形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由存储器17记录的接收信号挤堆为显示用的回波数据之后,进行干涉检测、除去处理,但也可直接利用由存储器17记录的接收信号来进行干涉检测、除去处理。但是,在鱼群探测机中,用户根据从显示单元的回波图像所获取的信息来最终地判断是干涉还是物标,因而在处理负荷以及精度上,优选以所显示的像素单位来进行干涉检测、除去处理。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由信号处理单元18执行干涉检测、除去处理的例子,但干涉检测、除去处理也可由控制单元14执行,还可另外准备作为专用的干涉检测单元的硬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鱼群探测机,但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雷达装置等可能产生干涉的其他装置。

Claims (11)

1.一种探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收发单元,输出与发送信号的回波的强度相对应的接收信号;以及
干涉检测单元,根据所述接收信号检测干涉信号,
所述干涉检测单元根据判断为干涉信号的接收信号的个数,执行从第一干涉检测处理切换至干涉的检测敏感度高于所述第一干涉检测处理的第二干涉检测处理、或者从第二干涉检测处理切换至第一干涉检测处理的切换动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探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干涉检测处理与所述第二干涉检测处理采用不同的干涉检测的方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探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干涉检测处理与所述第二干涉检测处理为相同的干涉检测的方式,但干涉检测处理的反复次数不同。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探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干涉检测处理为如下处理,即本次测定的本次接收信号相对于上次测定的上次接收信号的强度变化为规定的阈值以上时,判定所述本次接收信号为干涉信号,
所述第二干涉检测处理为如下处理,即在多次测定中,所述本次接收信号的强度高于过去的测定的强度且为规定的阈值以上、并且所述本次接收信号相对于在过去的测定中具有最低的强度的过去的接收信号的强度变化为规定的阈值以上时,将所述本次接收信号判定为干涉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探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干涉检测处理为如下处理,即在多次测定中,所述本次接收信号的强度高于过去的测定的强度且为规定的阈值以上、并且所述本次接收信号相对于在过去的测定中具有最低的强度的过去的接收信号的强度变化是规定的阈值以上时,将所述本次接收信号判定为干涉信号,
所述第二干涉检测处理在所述多次测定中,所述本次接收信号的强度高于过去的测定的强度且为规定的阈值以上时,将所述本次接收信号判定为干涉信号。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探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干涉检测单元在一次测定内判断为干涉信号的接收信号的个数为规定的阈值以上时,执行所述切换动作。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探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干涉检测单元在多次测定中判断为干涉信号的接收信号的个数为规定的阈值以上时,执行所述切换动作。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探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干涉检测单元在相同深度连续地判断为干涉的接收信号的个数为规定的阈值以上时,执行所述切换动作。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探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干涉检测单元对判断为干涉信号的接收信号的个数在所述多次测定中进行平均化,并在进行了该平均化而得到的接收信号的个数为规定的阈值以上时,执行所述切换动作。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探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干涉检测单元在一次测定内存在连续基准深度以上地判定为干涉的接收信号时,将这些连续地判定为干涉的接收信号判断为干涉信号,并将非连续的接收信号判断为非干涉信号。
11.一种程序,其特征在于,包括:
使探测装置执行输出与发送信号的回波的强度相对应的接收信号的收发处理与根据所述接收信号检测干涉信号的干涉检测处理,所述干涉检测处理根据判断为干涉信号的接收信号的个数,执行从第一干涉检测处理切换至干涉的检测敏感度高于所述第一干涉检测处理的第二干涉检测处理、或者从第二干涉检测处理切换至第一干涉检测处理的切换动作。
CN201210109117.4A 2011-04-14 2012-04-13 探测装置以及探测方法 Active CN1027360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90435/2011 2011-04-14
JP2011090435A JP5763395B2 (ja) 2011-04-14 2011-04-14 探知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36065A true CN102736065A (zh) 2012-10-17
CN102736065B CN102736065B (zh) 2016-08-24

Family

ID=469918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09117.4A Active CN102736065B (zh) 2011-04-14 2012-04-13 探测装置以及探测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268021B2 (zh)
JP (1) JP5763395B2 (zh)
CN (1) CN102736065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88463A (zh) * 2014-08-26 2016-03-09 富士通天株式会社 接收信号处理设备、雷达以及物体检测方法
CN110954908A (zh) * 2020-01-03 2020-04-03 山东科技大学 基于fpga的探鱼器多普勒频移快速搜索系统及方法
CN113661406A (zh) * 2019-04-10 2021-11-16 株式会社电装 雷达装置
CN113661406B (zh) * 2019-04-10 2024-06-07 株式会社电装 雷达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01105587D0 (en) * 2011-04-01 2011-05-18 Elliptic Laboratories As User interfac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JP6339446B2 (ja) * 2014-08-08 2018-06-06 古野電気株式会社 探知装置、探知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6385448B2 (ja) * 2014-09-08 2018-09-05 古野電気株式会社 物標探知装置、レーダ装置および物標探知方法
JP6799724B1 (ja) * 2019-04-24 2020-12-16 京セラ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情報処理装置、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データ構造
CN115128548B (zh) * 2022-05-27 2023-04-25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研究院 一种sar射频干扰检测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56444A (ja) * 2000-11-16 2002-05-3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レーダ装置の干渉波除去装置
CN101251596A (zh) * 2008-03-21 2008-08-27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风廓线雷达非相参无线电干扰抑制方法
US20100309753A1 (en) * 2009-06-05 2010-12-09 Furuno Electric Co., Ltd. Fish find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43425B2 (ja) * 1990-11-27 1995-05-15 古野電気株式会社 魚群探知機
US5796779A (en) * 1992-06-29 1998-08-18 Raytheon Company Adaptive signal processor for non-stationary environments and method
JP2001147265A (ja) * 1999-11-22 2001-05-29 Koden Electronics Co Ltd 超音波探査装置
JP4017943B2 (ja) * 2002-02-28 2007-12-05 株式会社光電製作所 超音波探査装置
WO2006123499A1 (ja) * 2005-05-16 2006-11-23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レーダ
JP4327832B2 (ja) * 2006-09-15 2009-09-09 株式会社東芝 通信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7388809B2 (en) * 2006-09-28 2008-06-17 Furuno Electric Company, Limited Fish finder that transmits ultrasonic waves, receives echo signals, and performs interference removal
GB0701869D0 (en) * 2007-01-31 2007-03-14 Cambridge Consultants Adaptive radar
JP2009294119A (ja) * 2008-06-06 2009-12-17 Furuno Electric Co Ltd 魚群探知機
JP2010066128A (ja) * 2008-09-10 2010-03-25 Furuno Electric Co Ltd 魚群探知機
US8078130B2 (en) * 2008-12-23 2011-12-13 L-3 Communications Integrated Systems L.P.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JP5383374B2 (ja) * 2009-08-05 2014-01-08 古野電気株式会社 水中探知装置
JP5890087B2 (ja) * 2010-05-06 2016-03-22 古野電気株式会社 探知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56444A (ja) * 2000-11-16 2002-05-3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レーダ装置の干渉波除去装置
CN101251596A (zh) * 2008-03-21 2008-08-27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风廓线雷达非相参无线电干扰抑制方法
US20100309753A1 (en) * 2009-06-05 2010-12-09 Furuno Electric Co., Ltd. Fish finder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88463A (zh) * 2014-08-26 2016-03-09 富士通天株式会社 接收信号处理设备、雷达以及物体检测方法
CN105388463B (zh) * 2014-08-26 2018-05-11 富士通天株式会社 接收信号处理设备、雷达以及物体检测方法
CN113661406A (zh) * 2019-04-10 2021-11-16 株式会社电装 雷达装置
CN113661406B (zh) * 2019-04-10 2024-06-07 株式会社电装 雷达装置
CN110954908A (zh) * 2020-01-03 2020-04-03 山东科技大学 基于fpga的探鱼器多普勒频移快速搜索系统及方法
CN110954908B (zh) * 2020-01-03 2021-09-14 山东科技大学 基于fpga的探鱼器多普勒频移快速搜索系统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225650A (ja) 2012-11-15
CN102736065B (zh) 2016-08-24
US20120263017A1 (en) 2012-10-18
US9268021B2 (en) 2016-02-23
JP5763395B2 (ja) 2015-08-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36065A (zh) 探测装置以及程序
US7894874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nhancing the detecting and tracking of moving objects using ultrasound
CN102565800B (zh) 探测装置、探测方法
US8864671B2 (e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color flow imaging
US8142361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utomatic optimization of doppler imaging parameters
US8300500B2 (en) Underwater detection device
US9291705B2 (en) Signal processing device, signal processing method, computer readable media storing signal processing program and radar apparatus
US9001620B2 (en) Method for echo processing in a pulse-echo ranging system
US20110273963A1 (en) Detection device
CN102540192B (zh) 物标探测装置及物标探测方法
EP2093546A1 (en) A method for locating a wanted echo from unwanted echoes in a time-of-flight level measurement system
CN104995530B (zh) 被检体信息获取装置和被检体信息获取方法
US20030073905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indicating mechanical stiffness properties of body tissue
JP5507267B2 (ja) 減衰材の肉厚算出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CN104814759A (zh) 超声波测定装置以及超声波测定方法
JP4186744B2 (ja) レーダ装置
CN113331864B (zh) 超声波诊断装置、方法以及程序存储介质
JP2014077703A (ja) 魚種判別装置、信号処理装置、水中探知機、魚種判別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3575466B (zh) 导压管的堵塞诊断装置及堵塞诊断方法
JP2014077702A (ja) 魚種判別装置、信号処理装置、水中探知機、魚種判別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5800357A (en) Ultrasound doppler power imaging system for distinguishing tissue blood flow from chamber blood flow
JP2015165245A (ja) 物標探知装置及び物標探知方法
JP7373189B2 (ja) 超音波探知装置
JP2020112564A (ja) 信号処理装置及び信号処理方法
JPS6384532A (ja) 超音波血流観測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