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87201B - 带介质的行进控制装置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带介质的行进控制装置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87201B
CN102687201B CN201080058650.1A CN201080058650A CN102687201B CN 102687201 B CN102687201 B CN 102687201B CN 201080058650 A CN201080058650 A CN 201080058650A CN 102687201 B CN102687201 B CN 10268720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mentioned
medium
required time
spe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5865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87201A (zh
Inventor
森祐子
片桐隆司
大石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 filed Critical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6872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872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872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872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5/00Driving, starting or stopping record carriers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Driving both such record carriers and heads; Guiding such record carriers or containers therefor; Control thereof; 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 G11B15/18Driving; Starting; Stopping;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G11B15/20Moving record carrier backwards or forwards by finite amounts, i.e. backspacing, forward spac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5/00Driving, starting or stopping record carriers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Driving both such record carriers and heads; Guiding such record carriers or containers therefor; Control thereof; 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 G11B15/18Driving; Starting; Stopping;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G11B15/44Speed-changing arrangements; Reversing arrangements; Drive transfer means therefor
    • G11B15/442Control thereof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6Digital input from, or digital output to, record carriers, e.g. RAID, emulated record carriers or networked record carriers
    • G06F3/0601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 G06F3/0602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specifically adapted to achieve a particular effect
    • G06F3/061Improving I/O performance
    • G06F3/0613Improving I/O performance in relation to throughpu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6Digital input from, or digital output to, record carriers, e.g. RAID, emulated record carriers or networked record carriers
    • G06F3/0601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 G06F3/0628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making use of a particular technique
    • G06F3/0655Vertical data movement, i.e. input-output transfer; data movement between one or more hosts and one or more storage devices
    • G06F3/0656Data buffering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6Digital input from, or digital output to, record carriers, e.g. RAID, emulated record carriers or networked record carriers
    • G06F3/0601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 G06F3/0668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adopting a particular infrastructure
    • G06F3/0671In-line storage system
    • G06F3/0673Single storage device
    • G06F3/0682Tape device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5/00Driving, starting or stopping record carriers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Driving both such record carriers and heads; Guiding such record carriers or containers therefor; Control thereof; 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 G11B15/18Driving; Starting; Stopping;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G11B15/26Driving record carriers by members acting directly or indirectly thereon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5/00Driving, starting or stopping record carriers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Driving both such record carriers and heads; Guiding such record carriers or containers therefor; Control thereof; 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 G11B15/18Driving; Starting; Stopping;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G11B15/44Speed-changing arrangements; Reversing arrangements; Drive transfer means therefor
    • G11B15/444Speed-changing arrangements; Reversing arrangements; Drive transfer means therefor reversing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0009Improvement or modification of read or write signal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0527Audio or video recording; Data buffering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7/00Editing; 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onitor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36Monitoring, i.e. supervising the progress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5/00Recording by magnetisation or demagnetisation of a record carrier; Reproducing by magnetic mean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5/008Recording on, or reproducing or erasing from, magnetic tapes, sheets, e.g. cards, or wires
    • G11B5/00813Recording on, or reproducing or erasing from, magnetic tapes, sheets, e.g. cards, or wires magnetic tap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0527Audio or video recording; Data buffering arrangements
    • G11B2020/1062Data buffering arrangements, e.g. recording or playback buffers
    • G11B2020/1075Data buffering arrangements, e.g. recording or playback buffers the usage of the buffer being restricted to a specific kind of data
    • G11B2020/10759Data buffering arrangements, e.g. recording or playback buffers the usage of the buffer being restricted to a specific kind of data content data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90Tape-like record carri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For Digital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REA)

Abstract

在不妨碍目标的读出数据速率的实现的情况下,提高写入的性能。带驱动器的控制器16中,指令处理部41接受同步指令,缓冲器管理部42将缓冲器内的数据转发到信道输入输出部43,向带的写入结束后,后撤判定部44判定是否进行后撤,判定不进行后撤的场合,为实现目标的读出数据速率,速度确定部46确定写入了监视对象的数据量的范围中进行的不伴随后撤的数据写入所需时间和伴随后撤的数据写入所需时间的和为最小的带速度,操作信号输出部49在进行后撤后,指示变更为该确定的带速度。

Description

带介质的行进控制装置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控制带介质的行进的装置及方法。特别地说,本发明涉及向带介质写入数据时控制带介质的行进的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以例如LTO(Linear Tape Open:线性带开放)为基准,在磁带等的带介质写入数据的带驱动器中,在数据写入中有从主机(应用程序)定期及偶发地接收同步指令的情况。同步指令是用于强制地向带介质写入带驱动器内的缓冲器蓄积的数据的指令。这样定期地接收同步指令是为了想知道(想保证)应用程序将自身向带驱动器发送的数据全部写入带介质,不在带驱动器内的缓冲器残留的情况。带驱动器接收同步指令后,带驱动器内的缓冲器成为空,在无写入数据的状态下,带介质空行进,为了将记录的数据的间隔保持为狭小的状态,带驱动器通常进行“后撤(バックヒッチ)”。后撤是指带介质的行进速度减速并暂时停止后逆向行进,然后再度在原来的方向行进到达要写入位置,并写入下一数据的一系列操作。该后撤通常需要2~3秒程度的时间。后续数据的写出成为在该后撤结束后,因此,频繁接收同步指令会导致写入的性能显著降低。从而,以前提案了不后撤而结束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3)。
专利文献1中的装置具备:在缓冲器存储器存储从主机送来的数据集并取出缓冲器存储器存储的数据集向主机发送的主机I/F部和取出缓冲器存储器存储的数据集向带转送并将从带读出的数据集在缓冲器存储器存储的介质I/F部,其中,进行如下控制:从主机I/F部取得与主机之间的转送速率,从介质I/F部取得向带写入时的错误率,根据该转送速率和错误率,确定带速度,以确定的速度使带操作。
专利文献2中,将多个写入数据以预定尺寸的片断单位依次写入数据记录介质的存储装置中,对于多个写入数据的各个,在对应地接收写入数据和将写入数据写入数据记录介质的写入指示时,对数据记录介质的至少一个片断对写入数据写入,在一个写入数据的尺寸比预定规定尺寸小时,依次写入数据记录介质的多个写入数据中,与在一个写入数据以后写入的多个写入数据连结,向数据记录介质中比成为连结对象的多个写入数据的写入所需片断更少数目的片断写入。另外,专利文献2中,不进行后撤,通过执行向带记录介质对写入数据写入的无后撤闪存,与进行后撤的场合比较,可高速操作。
专利文献3中的螺旋扫描带式记录仪中,具备:可旋转扫描仪;为了在扫描仪的旋转期间记录信息而使磁带移送到可旋转扫描仪附近的移送系统。作为在带的记录操作中停顿用的停顿例程,控制器执行如下步骤:判断表示带上的停顿前最终记录位置的带停顿位置基准值的步骤;在带上的停顿前最终记录位置后记录删除信号的步骤;使带回卷的步骤;使带顺方向移送,取得现带位置值的步骤;判断现带位置值何时到达与带停顿位置基准值相应的规定值的步骤;在扫描仪的下一旋转开始时,开始带的一个以上的停顿后条纹的记录的步骤。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6-318571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4-341925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表2008-53363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另外,为了不进行后撤,也可以考虑在接受同步指令后,使带空行进(不写入数据而向前行进)到可进行下一数据的写入为止。但是,向带写入数据的时间与带速度成比例,因此,若为了缩短写入时间而采用快的带速度,则空行进距离变长,存在读出时的性能降低的问题。反之,若要实现读出时的性能的目标值,不得不缩短空行进距离,因此,相应进行后撤。从而,无法缩短考虑了后撤的发生频度、后撤的所需时间的写入处理全体的时间。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不妨碍目标的读出数据速率的实现的情况下提高写入的性能。
基于该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在向带介质写入数据时控制该带介质的行进的装置,包含确定部,确定该带介质行进的速度,使得因不进行后撤而未写入数据的情况下行进的带介质的部分的长度,成为不妨碍写入该带介质的数据读出时的目标的读出数据速率的实现的长度。
这里,确定部可以在写入了预定量的单位数据的带介质的范围中,算出不伴随后撤的数据写入所需时间即第1所需时间和伴随后撤的数据写入所需时间即第2所需时间,根据该第1所需时间和该第2所需时间,确定该带介质行进的速度。
另外,确定部可以根据范围中不进行后撤的情况下可写入数据的次数即第1次数,算出第1所需时间,根据范围中进行后撤后写入数据所需的次数即第2次数,算出第2所需时间。该场合,还可以具备存储部,存储表示向带介质写入数据后到写入下一数据为止的时间的履历的时间履历信息和表示为了向带介质写入单位数据而写入数据的次数的履历的次数履历信息,确定部根据时间履历信息,算出第1次数,根据该第1次数和次数履历信息,算出第2次数。
而且,确定部可以根据不进行后撤的情况下写入数据所需时间即第1时间,算出第1所需时间,根据不进行后撤后写入数据所需时间即第2时间,算出第2所需时间。该场合,可以还具备存储部,存储表示向带介质写入数据后到写入下一数据为止的时间的履历的时间履历信息和表示向带介质写入一次的数据量的履历的数据量履历信息,确定部根据时间履历信息和数据量履历信息,算出第1时间,根据用预定值算出的后撤所需时间和数据量履历信息,算出第2时间。
另外,本发明也提供一种在向带介质写入数据时控制该带介质的行进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取得部,取得向带介质写入的数据读出时的目标的读出数据速率;确定部,根据第1所需时间和第2所需时间确定该带介质行进的速度,其中,第1所需时间是为实现取得部取得的读出数据速率,将在写入了预定量的单位数据的带介质的范围中不进行后撤的情况下可写入数据的次数与不进行后撤的情况下写入数据所需时间相乘而得,第2所需时间是为实现取得部取得的读出数据速率,将范围中进行后撤后写入数据所需的次数与进行后撤后写入数据所需时间相乘而得。
这里,确定部可以算出带介质的多个速度分别对应的第1所需时间和第2所需时间的多个和,在特定的速度相关的和为该多个和中最小的场合,将该特定的速度确定为该带介质行进的速度。
而且,本发明也提供一种向带介质写入数据时控制该带介质的行进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取得向带介质写入的数据读出时的目标的读出数据速率的步骤;确定该带介质行进的速度的步骤,使得因不进行后撤而未写入数据的情况下行进的带介质的部分的长度,成为不妨碍读出数据速率的实现的长度。
另外,本发明也提供一种程序,使计算机作为向带介质写入数据时控制该带介质的行进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使计算机起到以下部分的功能:取得部,取得向带介质写入的数据读出时的目标的读出数据速率;确定部,确定该带介质行进的速度,使得因不进行后撤而未写入数据的情况下行进的带介质的部分的长度,成为不妨碍读出数据速率的实现的长度。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不妨碍目标的读出数据速率的实现的情况下,提高写入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适用本发明实施例的带驱动器的构成方框图。
图2是速度等级和带速度和读出数据速率的对应关系的例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T(x)的算出方法的说明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控制器的功能构成例的方框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控制器的操作例的流程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控制器中的后撤判定部的操作例的流程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控制器中的速度确定部的操作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图1是适用本实施例的带驱动器10的构成例的示意图。该带驱动器10包含主机接口(以下,称为“主机I/F”)11、缓冲器12、信道13、头部14、马达15。另外,包含控制器16、头部位置控制系统17、马达驱动器18。而且,可以在带驱动器10通过插入而装填带匣20,因此这里也图示了带匣20。该带匣20包含在卷轴21、22卷绕的带23。带23伴随卷轴21、22的旋转,从卷轴21向卷轴22的方向或从卷轴22向卷轴21的方向沿着长度方向移动。另外,带23可以例示为磁带,也可以是磁带以外的带介质。
这里,主机I/F11与上位装置的一例即主机30进行通信。例如,从主机30接收指示向带23进行数据写入的指令、使带23向目的位置移动的指令、指示从带23的进行数据读出的指令、指示将缓冲器12蓄积的数据强制写入带23的指令(同步指令)。另外,作为该主机I/F11采用的通信规格,可例示SCSI。为SCSI的场合,第1个指令与Write指令相当,第2个指令与Locate指令、Space指令相当,第3个指令与Read指令相当,第4个指令与Write FM non-immediate指令相当。另外,主机I/F11对主机30应答与这些指令对应的处理成功或者失败的情况。
缓冲器12是蓄积要向带23写入的数据和从带23读出的数据的存储器。例如,由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构成。另外,缓冲器12由多个缓冲器片断组成,各缓冲器片断存储对带23的读写单位即数据集。信道13是向头部14发送要写入带23的数据或者由头部14接收从带23读出的数据中采用的通信通路。头部14在带23沿着长度方向移动时,对带23写入信息,或者从带23读出信息。马达15使卷轴21、22旋转。另外,图中,由一个矩形表示马达15,但是作为马达15,最好对卷轴21、22分别设置一个,合计2个。
另一方面,控制器16控制带驱动器10的全体。例如,按照主机I/F11接受的指令,控制数据对带23的写入和从带23读出。另外,也进行头部位置控制系统17和马达驱动器18的控制。头部位置控制系统17是追踪期望的一个或多个环道的系统。这里,环道是带23上的多个轨道的组。需要切换环道时,必须电气切换头部14,因此,这样的切换控制由该头部位置控制系统17进行。马达驱动器18驱动马达15。另外,如上所述,在使用2个马达15的场合,马达驱动器18也设置2个。
本实施例中,具有该构成的带驱动器10中,即使接收同步指令也不进行后撤,照样使带23行进,将下一数据写入同一环道。这样在同一环道不后撤地写入数据的方式称为SWBF(Same Wrap Backhitchless Flush)或者Skip Sync,以下称为SWBF。
此时,本实施例中,不是仅考虑写入时间的缩短而采用快的带速度,而是为了抑制后撤的次数,缩短全体的写入时间,从较慢的带速度中选择采用适切的带速度。
即,带驱动器10为了达成读出时的性能的目标值,在监视的一定范围中,算出可执行SWBF的次数和后撤发生的次数。根据这些次数,算出阶段地准备的带23的多个速度等级中采用速度等级x写入数据所需的时间T(x)。从而,若选择T(x)成为最小的速度等级,则可以获得最大的性能。
以下,说明T(x)的具体算出方法。首先,作为算出T(x)采用的变量,定义S(x)及R(x)。即,阶段地准备的带23的多个速度等级中速度等级x若表记为SPx,则S(x)是SPx下的带速度[m/sec],R(x)是SPx下的写入数据速率[MB/sec]。图2表示了第5代LTO中的值,作为SPx、S(x)、R(x)的值的一例。
另一方面,带驱动器10以SPx进行后撤所需时间T_backhitch(x)[sec]通过以下的式算出。其中,A[m/sec2]是带23的加速度,例如是10[m/sec2]。另外,s[sec]是带速度在变更后到稳定为止的时间,例如是1.0[sec]。T_backhitch(x)=(S(x)/A)*4+s*2
另外,带驱动器10将在用最高速度即SP1读出数据时实现目标的读出数据速率即Target_Data_Rate所容许的空行进的最长距离Max_Length[m]用以下的式算出。
Max_Length=Max_Interval*S(1)
这里,Max_Interval[sec]是用最高速度即SP1读出数据时实现目标的读出数据速率即Target_Data_Rate所容许的空行进的最大时间,由以下的式求出。其中,Target_Data_Size[MB]是监视Target_Data_Rate的对象即数据的数据量。
Max_Interval=Target_Data_Size/Target_Data_Rate-Target_Data_Size/R(1)
但是,本实施例中,带驱动器10从主机30接受监视性能的对象即Target_Data_Size的数据并向带23写入时,取得Average_Interval[sec]、Average_Tx[MB]、n作为履历信息并记录。然后,通过采用这样的履历信息,根据最近的值,确定适切带速度。这里,Average_Interval是从同步结束到成为可接受下一数据向带开始写入为止的平均时间,Average_Tx是同步和同步间的平均数据转送量,n是写入Target_Data_Size为止进行同步的次数。
在取得了这样的信息的状态下,带驱动器10在到写入Target_Data_Size的数据为止进行的同步中,通过以下的式算出可执行SWBF的同步的数的最大值m(x)。
m(x)W=Max_Length/l(x)
这里,l(x)[m]是带23以SPx对应的带速度行进时,同步后空行进的距离,通过以下的式求出。
l(x)=Average_Interval*S(x)
另外,带驱动器10通过以下的式算出将Average_Tx的数据以写入所需时间T_swbf(x)[sec]。
T_swbf(x)=Average_Tx/R(X)+Average_Interval
而且,带驱动器10通过以下的式算出将Average_Tx的数据以NormalWrite(伴随后撤的写入方法)写入所需时间T_normal(x)[sec]。
T_normal(x)=T_backhitch(x)+Average_Tx/R(x)
这些值取得后,带驱动器10通过以下的式算出将Target_Data_Size的数据写入所需时间T(x)。
T(x)=m(x)*T_swbf(x)+(n-m(x))*T_normal(x)
以T(x)成为最小的带速度写入数据则性能良好。
图3是该算出方法的具体概念图。另外,图中,Target_Data_Size设为100MB,Average_Tx设为10MB,n设为10。
(a)表示以SP1对应的最快的带速度S(1)进行NormalWrite的场合。
同步时,10MB的数据写入后,进行后撤,对齐写入下一10MB的数据。结果,在为了保持读出时的性能而必须写入一定的数据量的范围(图中,黑粗箭头所示范围),产生未写入Max_Length[m]的数据的部分(图中,白粗箭头所示部分)。
另一方面,(b)表示以SPx对应的带速度S(x)进行SWBF的场合。
该场合,在第1次同步Sync(1)写入10MB的数据后,如白粗箭头,进行空行进。这里,空行进在距离l(x)的范围进行,因此,在为了保持读出时的性能而必须写入一定的数据量的范围(图中,黑粗箭头所示范围)内,不能无限制进行。因而,图中,将该范围内进行空行进的次数m(x)设为2,从在第2次同步Sync(2)写入10MB的数据后到在第5次同步Sync(5)写入10MB的数据为止,进行后撤。然后,在第6次同步Sync(6)写入10MB的数据后,如白粗箭头,进行空行进,在第7次同步Sync(7)写入10MB的数据后到在第9次同步Sync(9)写入10MB的数据后为止,进行后撤。
接着,说明实现这样的操作的控制器16的功能构成。图4是控制器16的功能构成例的方框图。如图示,控制器16具备指令处理部41、缓冲器管理部42、信道输入输出部43、后撤判定部44、目标容量存储部45、速度确定部46、履历存储部47、速度表存储部48、操作信号输出部49。
其中,指令处理部41从主机I/F11接收指令。这里,指令例如有指示在缓冲器12存储数据的Write指令、将缓冲器12存储的数据写入带23的同步指令(Write FM指令等)。缓冲器管理部42在指令处理部41接收Write指令时,在缓冲器12内准备数据。另外,指令处理部41接收同步指令时,从缓冲器12读出数据,向信道输入输出部43输出。信道输入输出部43将缓冲器管理部42从缓冲器12读出的数据向信道13输出,或者将从信道13接收的数据在缓冲器12存储。
后撤判定部44为了向带23写出目标容量和确保目标的读出数据速率,判定是否适合进行后撤。目标容量存储部45存储带23的公称容量中要写入的目标容量的信息。
速度确定部46在后撤判定部44判定后撤的场合,确定为了确保目标的读出数据速率的带速度。本实施例中,作为取得目标的读出数据速率的取得部的一例,另外,作为确定带介质行进速度的确定部的一例,设置了速度确定部46。履历存储部47存储过去写入数据时的履历信息。这里,履历信息例如是迄今为止的带23上空行进的长度、同步的次数、从同步到同步的时间、根据同步写入的数据的尺寸(交易尺寸)等的信息。另外,也可以仅仅在将现在的写入位置回溯一定量的数据的范围,将这些信息作为履历信息存储。本实施例中,作为存储履历信息的存储部的一例,设置履历存储部47。速度表存储部48存储包含对带23准备多个阶段的速度等级与各速度等级对应的带速度、读出数据速率的对应的速度表。操作信号输出部49对马达驱动器18输出指示进行由后撤判定部44或速度确定部46确定的操作的信号。
接着,说明控制器16的操作。图5是控制器16的操作例的流程图。另外,该操作例设为在缓冲器12内的数据集根据同步指令而向带23写入时开始。控制器16中,这样的数据集的写入中,缓冲器管理部42从缓冲器12读出最后的数据集,向信道输入输出部43转发,信道输入输出部43将转发的数据集向带23写入(步骤401)。
此时,最后的数据集对带23写入的情况传递到缓冲器管理部42,因此,缓冲器管理部42指示后撤判定部44判定是否进行后撤。从而,后撤判定部44根据向带23写出目标容量且确保目标的读出数据速率的观点,进行判定是否后撤的后撤判定处理(步骤402)。另外,该后撤判定处理的详细情况将后述。如何,后撤判定处理中的判定结果向操作信号输出部49输出。
从而,操作信号输出部49判定出判定结果是否表示执行SWBF(不后撤)(步骤403)。这里,判定结果不表示执行SWBF的场合,操作信号输出部49向马达驱动器18输出后撤开始的信号(步骤409)。另一方面,判定结果表示执行SWBF的场合,操作信号输出部49使控制返回缓冲器管理部42,缓冲器管理部42比较交易尺寸(图中表记为“TR尺寸”)和缓冲器12的尺寸(图中表记为“BUF尺寸”)(步骤404)。这里,交易尺寸例如采用过去的3个交易的尺寸的平均值。
结果,交易尺寸若比缓冲器12的尺寸小,缓冲器管理部42指示速度确定部46确定带23的新速度。从而,速度确定部46进行确定带23的新速度的带速度确定处理(步骤405)。另外,该带速度确定处理的详细情况将后述。
然后,现在的带速度与该带速度确定处理确定的带速度若不同,则不执行SWBF,进行后撤,变更带速度。具体地说,速度确定部46判定步骤405确定的带速度是否等于现在的带速度(步骤406)。若这些带速度相等,则确定执行SWBF(步骤407)。另外,这些带速度若不相等,则确定步骤405确定的带速度在后撤后采用,传递到操作信号输出部49(步骤408)。这样,操作信号输出部49向马达驱动器18输出后撤开始的信号(步骤409)。在该后撤后,变更带23的速度。
另一方面,若在步骤404判定交易尺寸在缓冲器12的尺寸以上,则确定执行SWBF(步骤407)。这样,执行SWBF的确定或后撤的开始进行后,该信息返回指令处理部41,指令处理部41向主机30报告同步指令的结束(步骤410)。
然后,指令处理部41接受下一数据集,转发到缓冲器管理部42,缓冲器管理部42将转发的数据在缓冲器12存储(步骤411)。接着,缓冲器管理部42为了开始新写入,判定是否接受了充分数据集(步骤412)。若判定未接受充分数据集,则移到步骤410的结束后是否经过一定时间的判断(步骤413),若一定时间未经过,则暂时等待一会(步骤414),再度进行步骤412的判定。若经过一定时间,缓冲器管理部42将控制转交到操作信号输出部49,操作信号输出部49向马达驱动器18输出指示后撤开始的信号(步骤416)。另外,步骤412若判定接受了充分数据集,则判定现在的头部14的位置和最后写入的数据集的终端的位置的间隔是否短(步骤415)。例如,判定该间隔是否比数据集间隔的阈值长即可。
这里,步骤410结束后经过了一定时间的场合,以及接受充分数据集后现在的头部14的位置和最后写入的数据集的终端的位置的间隔长的场合,缓冲器管理部42将控制转交给操作信号输出部49,操作信号输出部49向马达驱动器18输出指示后撤开始的信号(步骤416)。然后,缓冲器管理部42从缓冲器12读出数据集,转发到信道输入输出部43,信道输入输出部43将数据集写入带23(步骤417)。另一方面,现在的头部14的位置和最后写入的数据集的终端的位置的间隔若短,则不进行后撤,缓冲器管理部42从缓冲器12读出数据集,转发到信道输入输出部43,信道输入输出部43将数据集写入带23(步骤417)。
然后,信道输入输出部43将数据的写入相关的履历信息传递给缓冲器管理部42,缓冲器管理部42将该履历信息在履历存储部47存储(步骤418)。这里,履历信息包含:在写入现在的写入位置的最近的单位数据(目标数据)的范围内产生的数据集间的间隔的累计即Accumulated_Interval;此时的带速度S(x);同步结束到可接受下一数据而开始写入带为止的平均时间Average_Interval(时间履历信息的一例);同步和同步间的平均数据转送量Average_Tx(数据量履历信息的一例);写入Target_Data_Size为止进行同步的次数n(次数履历信息的一例)等。
接着,详细说明步骤402的后撤判定处理。图6是后撤判定处理的流向的流程图。后撤判定部44首先取得未图示存储器存储的模式信息(步骤501)。然后,判定模式信息是否表示高数据速率模式(步骤502)。这里,高数据速率模式是指以写入比公称容量少的目标容量(Target Capacity)为前提的模式。结果,若判定模式信息表示高数据速率模式,则后撤判定部44从目标容量存储部45取得目标容量(步骤503)。另外,后撤判定部44取得总数据集数C、有效带长T、SWBF用余裕比率r、最终数据尺寸置位位置p、最终数据集编号w、数据集长L(步骤504)。其中,C、T、L可以从预先在内部保持的设定信息取得。另外,r可以通过将步骤503取得的目标容量除以公称容量而求出。而且,p、w在步骤401写入最后的数据集时获得,因此可以取得该值。
接着,后撤判定部44对这样取得的值,判定条件式“(C×r-w)×L<T-p”是否成立(步骤505)。这里,条件式成立的场合,后撤判定部44取得Target_Data_Size、Target_Data_Rate、R(1)、Accumulated_Interval、S(x)、S(1)(步骤506)。其中,Target_Data_Size、Target_Data_Rate可以从预先内部保持的设定信息取得。另外,R(1)、S(1)可以通过检索速度表存储部48存储的速度表取得。而且,Accumulated_Interval、S(x)可以通过步骤418在履历存储部47存储的信息取得。
接着,后撤判定部44通过式“Threshold=Target_Data_Size/Target_Data_Rate-Target_Data_Size/R(1)-Accumulated_Interval*S(x)/S(1)”,求出Threshold(步骤507),判定Threshold是否比0大(步骤508)。结果,若判定Threshold比0大,则以执行SWBF作为判定结果(步骤509)。另一方面,步骤502判定模式信息不表示高数据速率模式的场合、步骤505判定条件式“(C×r-w)×L<Tp”不成立的场合以及步骤508判定Threshold为0以下的场合,以进行后撤作为判定结果(步骤510)。
接着,详细说明步骤405的带速度确定处理。图7是带速度确定处理的流向的流程图。另外,该操作例是即使在满足对SWBF的容量基准时,在同步定时中追加地确定是进行SWBF还是进行后撤。首先,速度确定部46取得S(1),R(1),Target_Data_Size,Target_Data_Rate,Average_Interval,Average_Tx,n,A,s(步骤601)。其中,Target_Data_Size、Target_Data Rate、A、s可以从预先内部保持的设定信息取得。另外,S(1)、R(1)可以通过检索速度表存储部48存储的速度表取得。而且,Average_Interval、Average_Tx、n可以通过步骤418在履历存储部47存储的信息取得。
接着,速度确定部46算出Max_Length(步骤602)。具体地说,首先,用步骤601取得的R(1)、Target_Data Size、Target_Data_Rate,通过“Max_Interval=Target_Data_Size/Target_Data_Rate-Target_Data_Size/R(1)”,算出Max_Interval。另外,用步骤601取得的S(1),通过“Max_Length=Max_Interval*S(1)”,算出Max_Length。
然后,速度确定部46算出T(1)(步骤603)。具体地说,首先,用步骤601取得的S(1)、A、s,通过“T_backhitch(1)=(S(1)/A)*4+s*2”,算出T_backhitch(1)。另外,用相同步骤601取得的R(1)、Average_Tx,通过“T_normal(1)=T_backhitch(1)+Average_Tx/R(1)”,算出T_normal(1)。而且,用相同步骤601取得的R(1)、Average_Tx、Average_Interval,通过“T_swbf(1)=Average_Tx/R(1)+Average_Interval”,算出T_swbf(1)。另外,用相同步骤601取得的S(1)、Average_Interval,通过“l(1)=Average_Interval*S(1)”,算出l(1)。而且,用步骤602算出的Max_Length,“m(1)=Max_Length/l(1)”,算出m(1)。另外,用步骤601取得的n,通过“T(1)=m(1)*T_swbf(1)+(n-m(1))*T_normal(1)”,算出T(1)。
然后,速度确定部46向表示速度等级的变量x代入2(步骤604)。速度确定部46在从变量x为2的场合到5的场合的各场合中,进行评价T(x)的处理。即,首先,速度确定部46取得S(x)、R(x)(步骤605)。这里,S(x)、R(x)可以通过检索速度表存储部48存储的速度表取得。
接着,速度确定部46算出T(x)(步骤606)。具体地说,首先,用步骤605取得的S(x)和步骤601取得的A、s,通过“T_backhitch(x)=(S(x)/A)*4+s*2”,算出T_backhitch(x)。另外,用步骤605取得的R(x)和步骤601取得的Average_Tx,通过“T_normal(x)=T_backhitch(x)+Average_Tx/R(x)”,算出T_normal(x)。而且,用步骤605取得的R(x)和步骤601取得的Average_Tx、Average_Interval,通过“T_swbf(x)=Average_Tx/R(x)+Average_Interval”,算出T_swbf(x)。另外,用步骤605取得的S(x)和步骤601取得的Average_Interval,通过“l(x)=Average_Interval*S(x)”,算出l(x)。而且,用步骤602算出的Max_Length,通过“m(x)=Max_Length/l(x)”,算出m(x)。另外,用步骤601取得的n,通过“T(x)=m(x)*T_swbf(x)+(n-m(x))*T_normal(x)”,算出T(x)。另外,m(x)*T_swbf(x)是第1所需时间的一例,(n-m(x))*T_normal(x)是第2所需时间的一例。另外,m(x)是第1次数的一例,(n-m(x))是第2次数的一例。而且,T_swbf(x)是第1时间的一例,T_normal(x)是第2时间的一例。
然后,速度确定部46判定T(x)是否比T(x-1)小(步骤607)。即,T(x)成为最小的场合,若带23以带速度S(x)行进可获得最大的性能,因此,进行探索这样的T(x)的处理。结果,若判定T(x)比T(x-1)小,则速度确定部46向x加1(步骤608)。然后,判定加法后的x是否在5以下(步骤609)。即,本实施例中,由于对带驱动器10准备的速度等级为1到5,因此,判定是否为比S(x)慢的速度。结果,若加法后的x在5以下,则返回步骤605。这样,反复步骤605~609,在步骤609x达到5,判定没有更慢的速度。该场合,对表示选择的速度的变量ChosenSpeed,设定在速度表存储部48登记的最慢的速度S(5)(步骤610)。另一方面,在步骤607判定T(x)不比T(x-1)小。该场合,对表示选择的速度的变量ChosenSpeed,设定此时评价的T(x)前一个的T(x-1)对应的S(x-1)(步骤611)。
以上,结束本实施例的说明。这样,本实施例中,即使SWBF产生空行进,也选择可实现目标的读出数据速率的带速度,以该带速度使带23行进,写入数据。从而,可提高写入时的性能,并确保目标的读出数据速率。
另外,本实施例中,在带23的速度变更前进行后撤,但是也可以采用不进行后撤而变更带23的速度的构成。另外,上述中,说明了在本实施例适用阶段地变更带速度的带驱动器10的情况,但是本实施例对可无级变速带速度的带驱动器装置也适用。
这里,本发明可以全部由硬件实现,也可以全部由软件实现。另外,也可以通过硬件及软件的两方实现。另外,本发明也可以作为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计算机程序实现。该计算机程序可以在计算机可读取介质存储、提供。这里,介质可以是电子、磁、光学、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系统(装置或设备)或者传输介质。另外,作为计算机可读取介质,可例示半导体、固态存储装置、磁带、可装卸计算机软盘、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硬磁盘及光盘。现时刻中的光盘的例包含只读光盘(CD-ROM)、可读写光盘(CD-R/W)及DVD。
以上,用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及范围的情况下采用变更或者替代的形态。
符号的说明
10…带驱动器,11…主机I/F,12…缓冲器,13…信道,14…头部,15…马达,16…控制器,17…头部位置控制系统,18…马达驱动器,20…带匣,21,22…卷轴,23…带,30…主机,41…指令处理部,42…缓冲器管理部,43…信道输入输出部,44…后撤判定部,45…目标容量存储部,46…速度确定部,47…履历存储部,48…速度表存储部,49…操作信号输出部

Claims (8)

1.一种在向带介质写入数据时控制该带介质的行进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确定部,确定该带介质行进的速度,使得因不进行后撤而未写入数据的情况下行进的上述带介质的部分的长度,成为不妨碍在读出写入该带介质的数据时的目标的读出数据速率的实现的长度,
上述确定部在写入了预定量的单位数据的上述带介质的范围中,算出不伴随后撤的数据写入所需时间即第1所需时间和伴随后撤的数据写入所需时间即第2所需时间,根据该第1所需时间和该第2所需时间,确定该带介质行进的速度。
2.权利要求1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确定部根据上述范围中不进行后撤的情况下可写入数据的次数即第1次数,算出上述第1所需时间,根据上述范围中进行后撤后写入数据所需的次数即第2次数,算出上述第2所需时间。
3.权利要求2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存储部,存储表示向上述带介质写入数据后到写入下一数据为止的时间的履历的时间履历信息和表示为了向上述带介质写入上述单位数据而写入数据的次数的履历的次数履历信息,
上述确定部根据上述时间履历信息,算出上述第1次数,根据该第1次数和上述次数履历信息,算出上述第2次数。
4.权利要求1或2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确定部根据不进行后撤的情况下写入数据所需时间即第1时间,算出上述第1所需时间,根据不进行后撤后写入数据所需时间即第2时间,算出上述第2所需时间。
5.权利要求4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存储部,存储表示向上述带介质写入数据后到写入下一数据为止的时间的履历的时间履历信息和表示向上述带介质写入一次的数据量的履历的数据量履历信息,
上述确定部根据上述时间履历信息和上述数据量履历信息,算出上述第1时间,根据用预定值算出的后撤所需时间和上述数据量履历信息,算出上述第2时间。
6.一种在向带介质写入数据时控制该带介质的行进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取得部,取得向上述带介质写入的数据读出时的目标的读出数据速率;
确定部,根据第1所需时间和第2所需时间确定该带介质行进的速度,其中,第1所需时间是为实现上述取得部取得的上述读出数据速率,将在写入了预定量的单位数据的上述带介质的范围中不进行后撤的情况下可写入数据的次数与不进行后撤的情况下写入数据所需时间相乘而得,第2所需时间是为实现上述取得部取得的上述读出数据速率,将上述范围中进行后撤后写入数据所需的次数与进行后撤后写入数据所需时间相乘而得。
7.权利要求6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确定部算出上述带介质的多个速度分别对应的上述第1所需时间和上述第2所需时间的多个和,在特定的速度相关的和为该多个和中最小的场合,将该特定的速度确定为该带介质行进的速度。
8.一种向带介质写入数据时控制该带介质的行进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
取得向上述带介质写入的数据读出时的目标的读出数据速率的步骤;
确定该带介质行进的速度的步骤,使得因不进行后撤而未写入数据的情况下行进的上述带介质的部分的长度,成为不妨碍上述读出数据速率的实现的长度,所述确定步骤在写入了预定量的单位数据的上述带介质的范围中,算出不伴随后撤的数据写入所需时间即第1所需时间和伴随后撤的数据写入所需时间即第2所需时间,根据该第1所需时间和该第2所需时间,确定该带介质行进的速度。
CN201080058650.1A 2009-12-22 2010-09-28 带介质的行进控制装置及方法 Active CN1026872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91515 2009-12-22
JP2009291515 2009-12-22
PCT/JP2010/066790 WO2011077798A1 (ja) 2009-12-22 2010-09-28 テープ媒体の走行を制御する装置及び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87201A CN102687201A (zh) 2012-09-19
CN102687201B true CN102687201B (zh) 2014-12-03

Family

ID=441953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58650.1A Active CN102687201B (zh) 2009-12-22 2010-09-28 带介质的行进控制装置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4) US8913337B2 (zh)
JP (1) JP5385992B2 (zh)
CN (1) CN102687201B (zh)
DE (1) DE112010004958B4 (zh)
GB (1) GB2488932A (zh)
WO (1) WO201107779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85992B2 (ja) 2009-12-22 2014-01-08 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ビジネス・マシーンズ・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テープ媒体の走行を制御する装置及び方法
US9959045B2 (en) 2012-04-17 2018-05-0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Write procedure using estimated best setting in first run
US9501221B2 (en) 2013-08-26 2016-11-22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Dynamically changing a buffer flush threshold of a tape drive based on historical transaction size
JP6630069B2 (ja) * 2014-07-11 2020-01-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情報処理装置
JP6551101B2 (ja) * 2015-09-17 2019-07-31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9600493B1 (en) 2015-12-01 2017-03-2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Copy from source medium to target medium
US9952780B2 (en) 2016-06-28 2018-04-24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ethod for retrieving data from a tape drive
US10895994B2 (en) * 2017-12-11 2021-01-19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File access control on magnetic tape by encrypting metadata
JP6737473B2 (ja) * 2018-03-29 2020-08-12 Necプラットフォームズ株式会社 磁気テープ装置及び磁気テープの検査方法
US10452305B1 (en) 2018-06-20 2019-10-22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Tape drive data reclamation
US10732843B2 (en) 2018-06-20 2020-08-04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Tape drive data reclamation
US20240094949A1 (en) * 2022-09-15 2024-03-2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Read order determination on a tape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68520A (zh) * 2002-01-29 2005-01-19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把同步数据写入磁带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22744B2 (ja) * 1990-01-19 1998-03-09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ディジタルデータ記録再生装置
JP3900494B2 (ja) * 2003-05-16 2007-04-04 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ビジネス・マシーンズ・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記憶装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US20060204209A1 (en) 2005-03-09 2006-09-14 Exabyte Corporation Pause strategy for magnetic tape recording
US7493234B2 (en) * 2005-05-10 2009-02-17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onitoring and reporting normalized device system performance
JP4140913B2 (ja) 2005-05-12 2008-08-27 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ビジネス・マシーンズ・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記録媒体の駆動を制御するための装置、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3870215B1 (ja) 2005-09-30 2007-01-17 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ビジネス・マシーンズ・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テープ記録装置のデータ書込み読取り制御方法
JP4755510B2 (ja) 2006-03-10 2011-08-24 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ビジネス・マシーンズ・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データ記録装置、及び、データ記録装置のホストデータ転送のパフォーマンスを評価する方法
JP2008252852A (ja) 2007-03-30 2008-10-16 Sanyo Electric Co Ltd 画像記録装置
JP4954141B2 (ja) 2008-05-30 2012-06-13 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ビジネス・マシーンズ・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テープ媒体の走行を制御する装置及び方法
US7903363B2 (en) 2008-06-05 2011-03-08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Same Wrap backhitchless write method to encode data on a tape storage medium
US8219830B2 (en) 2009-07-17 2012-07-10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agement for file aggregates and file directories
CN102714047B (zh) 2009-11-13 2014-11-26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控制数据写入的装置及方法
JP5385992B2 (ja) 2009-12-22 2014-01-08 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ビジネス・マシーンズ・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テープ媒体の走行を制御する装置及び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68520A (zh) * 2002-01-29 2005-01-19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把同步数据写入磁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646644B2 (en) 2017-05-09
GB201209656D0 (en) 2012-07-11
US9251838B2 (en) 2016-02-02
GB2488932A (en) 2012-09-12
WO2011077798A1 (ja) 2011-06-30
DE112010004958B4 (de) 2023-08-17
JPWO2011077798A1 (ja) 2013-05-02
US20150340056A1 (en) 2015-11-26
US8913337B2 (en) 2014-12-16
JP5385992B2 (ja) 2014-01-08
US20120229931A1 (en) 2012-09-13
US20160104506A1 (en) 2016-04-14
CN102687201A (zh) 2012-09-19
US20150124349A1 (en) 2015-05-07
DE112010004958T5 (de) 2012-11-22
US9087549B2 (en) 2015-07-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87201B (zh) 带介质的行进控制装置及方法
KR100569045B1 (ko) 동기화된 데이터의 자기 테이프로의 기록
US7995303B2 (en) Overhead calculation in writing synchronized data to magnetic tape
US5081548A (en) Data storage apparatus and method
CN100495538C (zh) 控制磁带记录设备数据的写入和读取的方法
JP5199362B2 (ja) テープ媒体の走行速度調整装置、走行速度調整方法、及び走行速度調整プログラム
EP1145235B1 (en) Variable speed recording method for a magnetic tape drive
CN1290079C (zh) 一种磁带驱动器和向其写入数据的方法
US7561372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writing data to magnetic tape
CN102265348A (zh) 记录介质记录的数据的读出装置及方法
US20150331636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writing data to recording medium
US20050088771A1 (en) Forced backhitch for speed matching in a multi-speed tape drive
CN103198840B (zh) 带存储装置
CN102714047B (zh) 控制数据写入的装置及方法
US6735156B2 (en) Recording method for rewritable optical disk
JPH07182783A (ja) データ記録再生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