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79671B - 制冷循环单元 - Google Patents

制冷循环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79671B
CN102679671B CN201210056949.4A CN201210056949A CN102679671B CN 102679671 B CN102679671 B CN 102679671B CN 201210056949 A CN201210056949 A CN 201210056949A CN 102679671 B CN102679671 B CN 10267967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diator
refrigeration cycle
power supply
outside air
refriger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5694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79671A (zh
Inventor
桂川纯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6796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796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796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7967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制冷循环单元,其在机箱(10)内以热交换面为水平的方式配置制冷循环的散热器(13),在散热器(13)的热交换面的正下方配置对电动压缩机(11、12)供应电力的电力供应部,即变换器(22a、22b),通过散热器风扇(14),从散热器(13)的下方侧向上方侧流通外部气体。由此,可以通过外部气体充分地冷却变换器(22a、22b),所述外部气体与通过散热器(13)与制冷剂热交换的外部气体相比温度更低。

Description

制冷循环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冷循环单元,其是在机箱内收容蒸气压缩式的制冷循环而构成的。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一种制冷集装箱(container),其被装载在船舶、车辆等上,用于将运输对象物在制冷保存或者冷藏保存的状态下进行运输。这种制冷集装箱一般具有制冷循环单元,所述制冷循环单元在机箱内收容蒸气压缩式的制冷循环而构成,所述蒸气压缩式的制冷循环对被送风至集装箱的库内空间(运输对象物的保存用空间)的送风空气进行冷却。
进而,作为该制冷循环的压缩机,大多采用控制性好的变换器控制式的电动压缩机,以使得制冷循环可以对应于冷却负荷而发挥高的循环效率(COP)。并且,变换器作为电力供应部而使用,其可以对压缩机的电动机供应电流,并且可以使压缩机的转速(制冷剂喷出能力)连续地变化。
此外,由于变换器是在工作时伴随发热的装置,所以例如在专利文献1(JP2003-97881A)中所公开的制冷循环单元中,通过由将外部空气送风到制冷循环的制冷剂散热用的冷凝器(condenser)(散热器)的冷凝器风扇所产生的送风空气来冷却变换器,从而抑制变换器的温度上升引起的工作不良以及故障。
具体地说,在专利文献1的制冷循环单元中,与通过冷凝器风扇而送风到冷凝器的外部气体的通风路径不同,另外设置使冷却变换器用的外部气体流通的专用通风路径,在该专用通风路径上配置变换器以及促进变换器散热的散热翅片(fin)。
但是,制冷集装箱的外形尺寸的规格被国际性地标准化,以使得可以在船舶、车辆等不同的运输机构间容易地转运。因此,为了遵守该规格并且扩大集装箱的保存用空间,需要缩小制冷循环单元的机箱的体格。
因此,如专利文献1的制冷循环单元那样,设置与向冷凝器送风的外部气体的通风路径不同的另外的变换器冷却用的专用通风路径,这成为使与收容于机箱内的制冷循环的各种构成仪器的布局相关的设计自由度显著恶化的原因。
进而,由于即使在机箱内的有限的空间内设置了专用通风路径,有时也不能确保用于使冷却变换器所需的充分的风量的外部气体流通的通路截面面积,所以在专利文献1的制冷循环单元的构成中,不能充分地冷却变换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点而提出,其目的在于,在机箱内收容制冷循环而构成的制冷循环单元中,充分地冷却对制冷循环的电动压缩机供应电力的电力供应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式,在制冷循环单元中,在机箱内收容以下部件:电动压缩机,其通过蒸气压缩式的制冷循环来压缩并喷出制冷剂;散热器,其使从电动压缩机喷出的制冷剂与外部气体进行热交换而散热;送风机,其将外部气体向散热器送风;以及电力供应部,其对电动压缩机供应电力并且使电动压缩机的制冷剂喷出能力变化。此外,电力供应部被配置在通过送风机向散热器送风的外部气体的通风路径中的散热器的迎风侧。
由此,由于电力供应部被配置在通过送风机向散热器送风的外部气体的通风路径中的散热器的迎风侧,所以可以通过温度低于通过散热器与制冷剂进行了热交换后的高温外部气体的外部气体,有效并且充分地冷却电力供应部。
进而,不需要设置使冷却电力供应部用的外部气体流通的专用的通风路径,也不会使与配置于机箱内的各种构成仪器的布局相关的设计自由度下降。
例如,在机箱内收容有对制冷循环的构成仪器的工作进行控制的控制部以及使由电力供应部产生的噪声衰减的噪声衰减部,控制部配置于散热器的一侧,电力供应部以及噪声衰减部配置于散热器的另一侧。
由此,由于控制部相对于电力供应部以及噪声衰减部,以夹着散热器的方式被配置,所以可以隔开电力供应部以及噪声衰减部相对于控制部的距离。因此,控制部很难受到噪声的影响,可以防止制冷循环的误操作等。
进而,散热器的热交换面可以沿水平方向配置,控制部配置于散热器的上方侧,电力供应部以及噪声衰减部配置于散热器的下方侧。
在此,所谓散热器的热交换面,是指外部气体流入散热器的面或者外部气体从散热器流出的面。
此外,机箱被形成为与水平方向平行的深度方向的尺寸比宽度方向的尺寸短的长方体形状,进而,在机箱中还收容有导线箱,所述导线箱被构成为可以收纳用于将电源和制冷循环的构成仪器电连接的电线,导线箱以及噪声衰减部,当从宽度方向看时,可以配置于在深度方向上相互错开的位置上。
由此,由于导线箱和噪声衰减部配置于在深度方向上相互错开的位置上,所以可以有效地活用深度方向的尺寸比宽度方向的尺寸短的机箱内的空间。并且,“电源”是指电连接上述的电源和制冷循环的构成仪器的电线。
进而,机箱被形成为与水平方向平行的深度方向的尺寸比宽度方向的尺寸短的长方体形状,在电力供应部设置有散热翅片,所述散热翅片促进电力供应部散发的热向外部气体散热,电力供应部以及噪声衰减部,当从深度方向来看时,可以在宽度方向上并列地配置。
由此,由于电力供应部和噪声衰减部在宽度方向上并列地配置,所以即使是深度方向的尺寸比宽度方向的尺寸短的机箱,噪声衰减部也不妨碍在电力供应部的散热翅片附近流通的外部气体的流通,可以有效地冷却电力供应部。
根据本申请的第二方式,制冷循环在机箱内收容以下部件而构成,所述部件包括:电动压缩机,其通过蒸气压缩式的制冷循环来压缩并喷出制冷剂;散热器,其使从电动压缩机喷出的制冷剂与外部气体进行热交换而散热;送风机,其将外部气体向散热器送风;蒸发器,其使被吸入向电动压缩机的制冷剂蒸发;电力供应部,其对电动压缩机供应电力并且使电动压缩机的制冷剂喷出能力变化;控制部,其控制制冷循环的构成仪器的工作;噪声衰减部,其使由电力供应部产生的噪声衰减;以及导线箱,其集合对制冷循环的构成仪器导电的电线。此外,机箱被形成为与水平方向平行的深度方向的尺寸比宽度方向的尺寸短的长方体形状,机箱的内部空间被分隔为收容有蒸发器的内部气体侧空间以及收容有散热器的外部气体侧空间,散热器的热交换面沿水平方向配置,送风机以及控制部被配置在外部气体侧空间中的散热器的上方侧,电动压缩机、电力供应部、噪声衰减部以及导线箱被配置在外部气体侧空间中的散热器的下方侧。进而,送风机将从散热器的下方侧吸入到机箱内部的外部气体从散热器的上方侧吹出向机箱的外部,电力供应部被配置在通过送风机向散热器送风的外部气体的通风路径中的散热器的迎风侧。
由此,送风机将从散热器的下方侧吸入到机箱内部的外部气体从散热器的上方侧吹出向机箱的外部,由此,可以实现电力供应部被配置在通过送风机送风向散热器的外部气体的通风路径中的散热器的迎风侧的结构。因此,可以有效并且充分地冷却电力供应部。
例如,电动压缩机、散热器、送风机、蒸发器、电力供应部、控制部、噪声衰减部以及导线箱被配置成,在从深度方向来看时,互不重合并且可以目视。
由此,由于收容于机箱内的电动压缩机、散热器、送风机、蒸发器、电力供应部、控制部、噪声衰减部以及导线箱被配置成在从深度方向来看时互不重合,所以可以提高这些构成仪器的维护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一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单元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A-A剖面图;
图3是图1的B-B剖面图;
图4是图1的放大C-C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图1~图4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单元1适用于装载在船舶、车辆等上并用于将运输对象物在制冷保存或者冷藏保存的状态下进行运输的制冷集装箱。
并且,图1~图4的上下、左右、前后的各箭头,表示将制冷集装箱(制冷循环单元1)装载在船舶、车辆等上的状态下的各方向。此外,图1~图4中的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前后方向,分别对应于铅直方向、宽度方向、深度方向。
制冷循环单元1被构成为在金属制的机箱10的内部收容蒸气压缩式的制冷循环。首先,机箱10被形成为深度方向(前后方向)的尺寸D比宽度方向(左右方向)的尺寸W以及铅直方向(上下方向)的尺寸H形成得更短的大致长方体形状。在该机箱10的深度方向后方侧,配置有形成作为运输对象物的保存用空间的库内空间的集装箱。
机箱10的内部空间如图2、图3所示,被隔板10a隔开,在隔板10a的后方侧,形成有上面侧与集装箱的库内空间连通,并且后面侧被后面面板闭塞的内部气体侧空间10b。另一方面,在隔板10a的前方侧,形成有前面侧与外部空间连通的外部气体侧空间10c。
接着,说明被收容于机箱10内的制冷循环。该制冷循环起到将送风至集装箱的库内的送风空气冷却至-30℃~10℃左右的低温的功能。
进而,该制冷循环作为所谓的省煤器(economizer)式制冷循环而构成,其具有高级侧压缩机11以及低级侧压缩机12这两个压缩机,且使循环制冷的制冷剂多阶段地升压,并且将从低级侧压缩机12喷出的制冷剂和循环内的中间压制冷剂的混合制冷剂吸入高级侧压缩机11。
并且,作为制冷循环的制冷剂,采用通常的氟利昂系制冷剂(例如,R404A)。进而,在制冷剂中混入用于润滑低级侧压缩机12以及高级侧压缩机11的滑动部位的制冷机油(油),该制冷机油的一部分与制冷剂一起循环。
低级侧压缩机12由通过电动机驱动固定容量型压缩机构的电动压缩机构成,起到压缩低压制冷剂直到其成为中间压制冷剂并将其喷出的功能。作为该固定容量型压缩机,可以采用涡盘型压缩机构、叶片(vane)型压缩机构、摇摆活塞型压缩机构等各种压缩机构。此外,电动机是通过从低级侧变换器22b输出的交流电流来控制其动作(转速)的交流电机。
低级侧变换器22b是对应于从后述的制冷机控制器21输出的控制信号而调整低级侧电动机的转速的电力供应部。并且,通过该调整来改变低级侧压缩机12的制冷剂喷出能力。
在低级侧压缩机12的制冷剂喷出口连接高级侧压缩机11的吸入口侧。高级侧压缩机11起到压缩低压制冷剂直到其成为高压制冷剂并将其喷出的功能,其基本的构成与低级侧压缩机12相同。更具体地说,高级侧压缩机11通过从作为电力供应部的高级侧变换器22a输出的交流电流的频率控制来改变制冷剂喷出能力。
此外,高级侧压缩机11以及低级侧压缩机12如图1所示,构成为电动机的旋转轴方向沿铅直方向延伸,并且其外观被形成为在上下方向延伸的圆柱形状的立式的电动压缩机。
进而,高级侧压缩机11以及低级侧压缩机12在机箱10的外部气体侧空间10c内,在宽度方向上互相相邻配置。并且,在图1中,虽然在低级侧压缩机12的右侧配置高级侧压缩机11,但是也可以对应于其他的制冷循环构成仪器的连接状态,而在低级侧压缩机12的左侧配置高级侧压缩机11。
在高级侧压缩机11的制冷剂喷出口连接冷凝器13的制冷剂入口侧。冷凝器13是使从高级侧压缩机11喷出的高压制冷剂和利用冷凝器风扇14送风的库外空气(外部气体)进行热交换,从而使高压制冷剂散热并冷却的散热器。
更具体地说,冷凝器13被构成为翅片管式换热器(fin and tube)型的热交换器,如图1~图3所示,其位于机箱10的外部气体侧空间10c内,并且配置于高级侧压缩机11以及低级侧压缩机12的上方侧。进而,该冷凝器13以其热交换面在水平方向上扩展的方式被配置。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中,采用氟利昂系制冷剂作为制冷剂,构成高压侧制冷剂压力不超过制冷剂的临界压力的亚临界制冷循环,所以冷凝器13作为使制冷剂凝结的凝结器而起作用。
冷凝器风扇14是产生通过冷凝器13的冷却风流的送风机,以其旋转轴与深度方向平行的方式配置在冷凝器13的上方侧,且其旋转轴与深度方向平行配置,如图2的粗实线箭头所示,将从冷凝器13的下方侧吸入的外部气体从冷凝器13的上方侧吹出到机箱10的外部。
在冷凝器13的制冷剂出口连接有将从冷凝器13流出的制冷剂气液分离,并且积蓄剩余液相制冷剂的收集器20。如图1所示,收集器20位于机箱10的外部气体侧空间10c内,且配置于高级侧压缩机11以及低级侧压缩机12的右侧,即,配置于中间压膨胀阀15、内部热交换器16以及低压膨胀阀的附近。
在收集器20的出口连接有使被气液分离的制冷剂分支的未图示的分支部,在分支部的一个制冷剂出口连接中间压膨胀阀15的入口侧,在分支部的另一个制冷剂出口连接内部热交换器16的高压制冷剂流路的入口侧。
中间压膨胀阀15是使从冷凝器13流出的高压制冷剂减压并膨胀,直到成为中间压制冷剂的电气式膨胀阀。通过从制冷机控制器21输出的控制信号控制该中间压膨胀阀15的工作。在中间压膨胀阀15的出口侧连接内部热交换器16的中间压制冷剂流路的入口侧。
内部热交换器16在流通于中间压制冷剂流路中的通过中间压膨胀阀15减压膨胀的中间压制冷剂与流通于高压制冷剂流路中的通过分支部被分支的另一方的高压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在该内部热交换器16中,流通于中间压制冷剂流路中的中间压制冷剂被加热,流通于高压制冷剂流路中的高压制冷剂被冷却。
在内部热交换器16的中间压制冷剂流路的出口侧连接前述的高级侧压缩机11的吸入口侧。另一方面,在内部热交换器16的高压制冷剂流路的出口侧连接未图示的低压膨胀阀的入口侧。低压膨胀阀是使从内部热交换器16的高压制冷剂流路流出的高压制冷剂减压膨胀,直到成为低压制冷剂的电气式膨胀阀,其基本的构成与中间压膨胀阀15相同。
此外,中间压膨胀阀15以及内部热交换器16都位于机箱10的外部气体侧空间10c内,在图1中,被配置于高级侧压缩机11以及低级侧压缩机12的右侧。
低压膨胀阀位于内部气体侧空间10b内,在其出口侧连接蒸发器(evaporator)18的制冷剂流入口侧。蒸发器18是通过使由低压膨胀阀减压膨胀后的低压制冷剂和由蒸发器风扇19在制冷库内循环送风的送风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使低压制冷剂蒸发并发挥吸热作用的蒸发器。
更具体地说,蒸发器18被构成为翅片管式换热器型的热交换器,如图2、图3所示,被配置于机箱10的内部气体侧空间10b内。该蒸发器18的热交换面相对于水平方向,后方侧向上方倾斜而配置。
蒸发器风扇19是通过改变级数来控制转速(送风空气量)的电动式送风机。2极用和4极用的电线被从电动机拉入制冷机控制器21内,通过对任意一个电线供应电流来切换送风空气量。
进而,蒸发器风扇19在蒸发器18的上方侧,且其旋转轴与上下方向平行地配置。并且,如图2的空白箭头所示,从上方侧吸入库内空间的空气,并朝向蒸发器18送风。在蒸发器18的制冷剂流出口连接低级侧压缩机12的吸入口侧。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电控制部。首先,制冷机控制器21是在防水外壳内收容以下部件而构成的控制部:公知的微机,其包括进行控制处理或运算处理的CPU以及存储程序或数据等的ROM以及RAM等存储电路;输出电路,其输出对各种控制对象仪器的控制信号或者控制电压;输入电路,其输入各种传感器的检测信号;以及电源电路等。所述制冷机控制器21从作为电源的外部电源(商用电源)或者蓄电池被供电而工作。
在制冷机控制器21的输出侧,作为控制对象仪器而连接有上述的高级侧变换器22a、低级侧变换器22b、冷凝器风扇14、中间压膨胀阀15、低压膨胀阀、蒸发器风扇19等,制冷机控制器21控制这些控制对象仪器的工作。
此外,在制冷机控制器21的输入侧连接外部气温传感器和库内温度传感器等,所述外部气温传感器作为对在冷凝器13与高压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库外空气(室外空气)的外部气体温度进行检测的外部气体温度检测部,所述库内温度传感器作为对在蒸发器18与低压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送风空气的空气温度进行检测的库内温度检测部,这些制冷机控制用传感器的检测信号被输入给制冷机控制器21。
进而,在制冷机控制器21的外表面设置有操作面板23,所述操作面板23上设置有作为输出制冷循环的工作要求信号或者停止要求信号的要求信号输出部的主开关、以及作为设定库内温度(目标冷却温度)的目标温度设定部的温度设定开关等。
并且,制冷机控制器21位于机箱10的前面侧,在图1中,被配置于冷凝器13的上方侧、并且冷凝器风扇14的右侧,进而被配置在高级侧压缩机11以及低级侧压缩机12的上方侧。导线箱24是构成为可以收纳电线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机箱,所述电线用于电连接电源和制冷循环的构成仪器。
此外,作为电力供应部的高级侧变换器22a以及低级侧变换器22b被收容于同一防水外壳内,如图1所示,它们位于机箱10的外部气体侧空间10c内,以配置于导线箱24的上方侧且冷凝器13的下方侧的方式被安装于后表面壁部10d。
因此,高级侧变换器22a以及低级侧变换器22b被配置于从冷凝器风扇14向冷凝器13送风的外部气体的通风路径中的冷凝器13的迎风侧。此外,高级侧变换器22a以及低级侧变换器22b,在与冷凝器13之间不夹有其他的构成仪器,而被配置于冷凝器13的热交换面的正下方。
进而,在高级侧变换器22a以及低级侧变换器22b上,如图4所示,设置有促进高级侧变换器22a以及低级侧变换器22b散发的热向外部气体散热的散热风扇22c。
具体地说,散热风扇22c通过导热性优越的多个金属平板(例如,铝平板)构成。该金属平板的板面沿铅直方向延伸,在各金属平板的相对的板面间,以沿着外部气体的流通方向的方式形成有外部气体通路。由此,抑制外部气体在外部气体通路中流通时产生的通风阻力。
在此,高级侧变换器22a以及低级侧变换器22b在工作时不仅伴随发热,也产生电的噪声。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称为电抗器(reactor)的电子元件、称为噪声过滤器的电路等与高级侧变换器22a以及低级侧变换器22b连接,所述电抗器、噪声过滤器用于构成噪声衰减部,所述噪声衰减部使通过高级侧变换器22a以及低级侧变换器22b产生的噪声衰减。
所述的电抗器以及噪声过滤器被收容于同一防水外壳中并且作为噪声衰减装置25而被一体化,如图1、图3所示,其位于机箱10的外部气体侧空间10c内,并在导线箱24的上方侧的深度方向的后方侧且冷凝器13的下方侧,以与高级侧变换器22a以及低级侧变换器22b相邻配置的方式被安装于后表面壁部10d。
因此,当整理上述的电控制部的各构成仪器的配置方式时,制冷机控制器21配置于冷凝器13的上方侧(一方侧),高级侧变换器22a、低级侧变换器22b以及噪声衰减装置25配置于冷凝器13的下方侧(另一方侧)。
此外,当从深度方向看时,高级侧变换器22a、低级侧变换器22b以及噪声衰减装置25在宽度方向上并列配置,当从宽度方向看时,导线箱24以及噪声衰减装置25互相在深度方向上并列配置。
进而,由图1可知,至少高级侧压缩机11、低级侧压缩机12、冷凝器13、冷凝器风扇14、高级侧变换器22a、低级侧变换器22b、制冷机控制器21、噪声衰减装置25以及导线箱24在从深度方向观察制冷循环单元1时互不重合,且可以目视地被配置。
接着,说明上述构成中的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的工作。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当位于制冷机控制器21侧面的主开关被接通(ON)并输出工作要求信号时,执行预先在存储电路中存储的制冷机控制用的程序。
当执行该程序时,制冷机控制器21读取与其输入侧连接的上述的各种制冷机控制用传感器的检测信号以及操作面板23的操作信号等,基于读取的检测信号以及操作信号等,向与输出侧连接的高级侧压缩机11、低级侧压缩机12等控制对象仪器输出控制信号,控制其工作。
由此,在制冷循环中,从高级侧压缩机11喷出的高压制冷剂流入冷凝器13,与通过冷凝器风扇14送风的外部气体进行热交换并被冷却。从冷凝器13流出的制冷剂流在分支部被分支,从分支部的一方的制冷剂出口流出的制冷剂在中间压膨胀阀15被减压膨胀,直到成为中间压制冷剂。
通过中间压膨胀阀15被减压膨胀后的中间压制冷剂流入内部热交换器16的中间压制冷剂流路,从分支部的另一方制冷剂出口流出并且与流通于高压制冷剂流路中的高压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使其焓增加。相反,流通于高压制冷剂流路中的高压制冷剂被冷却,使其焓减少。
从高压制冷剂流路流出的制冷剂在低压膨胀阀被减压膨胀,直到成为低压制冷剂。在低压膨胀阀被减压膨胀后的低压制冷剂流入蒸发器18,与通过蒸发器风扇19被循环送风的库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发挥吸热作用。由此,冷却库内空气。
从蒸发器18流出的制冷剂被吸入低级侧压缩机12,被压缩并喷出。从低级侧压缩机12喷出的制冷剂与从内部热交换器16的中间压制冷剂流路流出的制冷剂合流,重新被吸入高级侧压缩机11。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单元1,如上述那样,不仅可以冷却库内空间,还可以发挥如下那样的优越的效果。
进而,在制冷循环单元1中,高级侧变换器22a以及低级侧变换器22b由于被配置于通过冷凝器风扇14朝向冷凝器13送风的外部气体的通风路径中的冷凝器13的迎风侧,所以可以通过温度低于在冷凝器13与制冷剂热交换后的温度高的外部气体的外部气体,有效并且充分地冷却高级侧变换器22a以及低级侧变换器22b。
因此,能够抑制高级侧变换器22a以及低级侧变换器22b的温度上升引起的工作不良或者故障,可以使制冷循环稳定地工作。
进而,不需要如现有技术那样设置用于使冷却高级侧变换器22a以及低级侧变换器22b的外部气体流通的专用的通风路径,也不会使与配置于机箱10内的各种构成仪器的布局相关的设计自由度下降。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单元1中,实现可以发挥如以下那样的优越的效果的各种构成仪器的布局。
首先,由于在冷凝器13的上方侧配置制冷机控制器21,并且在冷凝器13的下方侧配置高级侧变换器22a、低级侧变换器22b以及噪声衰减装置25,所以可以隔开高级侧变换器22a、低级侧变换器22b以及噪声衰减装置25相对于制冷机控制器21的距离。其结果是,制冷机控制器21很难受到噪声的影响,可以防止制冷循环的误操作等。
进而,由于在从宽度方向看时,将可使深度方向尺寸比较短的导线箱24以及噪声衰减装置25配置于在深度方向上互相错开的位置上,所以可以有效地活用深度方向的尺寸D比宽度方向的尺寸W更短的机箱10内的空间。
进而,由于高级侧变换器22a、低级侧变换器22b以及噪声衰减装置25在宽度方向上并列配置,所以即使是深度方向的尺寸D比宽度方向的尺寸W短的机箱10,噪声衰减装置25也不妨碍在散热翅片22c附近流通的外部气体的流通。其结果是,可以更进一步有效地冷却高级侧变换器22a以及低级侧变换器22b。
进而,在收容于机箱10内的制冷循环的构成仪器中,由于至少将高级侧压缩机11、低级侧压缩机12、冷凝器13、冷凝器风扇14、高级侧变换器22a、低级侧变换器22b、制冷机控制器21、噪声衰减装置25以及导线箱24配置成在从深度方向观察制冷循环单元1时互不重合并且可以目视,所以可以提高这些仪器的维护性。
可以发挥这样的优越效果的各种构成仪器的布局在外形尺寸的规格被国际性地标准化且要求机箱10体格缩小的制冷集装箱用的制冷循环单元中极其有效。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如下所述的各种变更。
(1)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采用二级升压式的制冷循环(省煤器式制冷循环)作为制冷循环的例子,但是,制冷循环并不限定于二级升压式的。例如,作为电动压缩机,可以使用除高级侧压缩机11、低级侧压缩机12之外的压缩机。当然,可以采用由一个压缩机、一个膨胀阀形成的通常的制冷循环,也适用于具有作为制冷减压部的喷射器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此外,作为电力供应部,作为例子使用了高级侧变换器22a和低级侧变换器22b,但是,也可以使用其他的电力供应装置。进而,冷凝器13是使从电动压缩机喷出的制冷剂与外部气体进行热交换而使其散热的散热器的一个例子,也可以使用其他的热交换。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一个防水外壳中收容高级侧变换器22a和低级侧变换器22b,在另外的防水外壳中收纳电抗器以及噪声过滤器,并且通过在后表面壁部10d上固定二者而在宽度方向上相邻配置的构成,但是,当然也可以在同一防水外壳中收纳高级侧变换器22a、低级侧变换器22b、电抗器以及噪声过滤器并固定在后表面壁部10d上。此外,只要可将它们在深度方向上并列配置,也可以固定在机箱的侧壁部上。

Claims (7)

1.一种制冷循环单元,其是在机箱(10)内收容以下部件而构成的,所述部件包括:
电动压缩机(11、12),其通过蒸气压缩式的制冷循环来压缩并喷出制冷剂;
散热器(13),其使从所述电动压缩机(11、12)喷出的制冷剂与外部气体进行热交换而散热;
送风机(14),其将外部气体向所述散热器(13)送风;以及
电力供应部(22a、22b),其对所述电动压缩机(11、12)供应电力并且使所述电动压缩机(11、12)的制冷剂喷出能力变化,
其中,
所述散热器(13)的热交换面沿水平方向配置,
所述电力供应部(22a、22b)被配置在通过所述送风机(14)向所述散热器(13)送风的外部气体的通风路径中的所述散热器(13)的迎风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循环单元,其中,
在所述机箱(10)内还收容有对所述制冷循环的构成仪器的工作进行控制的控制部(21)以及使由所述电力供应部(22a、22b)产生的噪声衰减的噪声衰减部(25),
所述控制部(21)配置于所述散热器(13)的一方侧,
所述电力供应部(22a、22b)以及所述噪声衰减部(25)配置于所述散热器(13)的另一方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循环单元,其中,
所述控制部(21)配置于所述散热器(13)的上方侧,
所述电力供应部(22a、22b)以及所述噪声衰减部(25)配置于所述散热器(13)的下方侧。
4.如权利要求2或者3所述的制冷循环单元,其中,
所述机箱(10)被形成为与水平方向平行的深度方向的尺寸比宽度方向的尺寸短的长方体形状,
在所述机箱(10)中还收容有导线箱(24),所述导线箱(24)被构成为可以收纳用于将电源和所述制冷循环的构成仪器电连接的电线,
所述导线箱(24)以及所述噪声衰减部(25),当从所述宽度方向观察时,被配置于在所述深度方向上相互错开的位置上。
5.如权利要求2或者3所述的制冷循环单元,其中,
所述机箱(10)被形成为与水平方向平行的深度方向的尺寸比宽度方向的尺寸短的长方体形状,
在所述电力供应部(22a、22b)上设置有散热翅片(22c),所述散热翅片(22c)促进所述电力供应部(22a、22b)散发的热向外部气体散热,
所述电力供应部(22a、22b)以及所述噪声衰减部(25),当从所述深度方向观察时,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并列配置。
6.一种制冷循环单元,其是在机箱(10)内收容以下部件而构成的,所述部件包括:
电动压缩机(11、12),其通过蒸气压缩式的制冷循环来压缩并喷出制冷剂;
散热器(13),其使从所述电动压缩机(11、12)喷出的制冷剂与外部气体进行热交换而散热;
送风机(14),其将外部气体向所述散热器(13)送风;
蒸发器(18),其使被吸入向所述电动压缩机(11、12)的制冷剂蒸发;
电力供应部(22a、22b),其对所述电动压缩机(11、12)供应电力并且使所述电动压缩机(11、12)的制冷剂喷出能力变化;
控制部(21),其控制所述制冷循环的构成仪器的工作;
噪声衰减部(25),其使由所述电力供应部(22a、22b)产生的噪声衰减;以及
导线箱(24),其集合对所述制冷循环的构成仪器导电的电线,
其中,
所述机箱(10)被形成为与水平方向上平行的深度方向的尺寸比宽度方向的尺寸短的长方体形状,
所述机箱(10)的内部空间被分隔为收容有所述蒸发器(18)的内部气体侧空间(10b)以及收容有所述散热器(13)的外部气体侧空间(10c),
所述散热器(13)的热交换面沿水平方向配置,
所述送风机(14)以及所述控制部(21)被配置在所述外部气体侧空间(10c)中的所述散热器(13)的上方侧,
所述电动压缩机(11、12)、所述电力供应部(22a、22b)、噪声衰减部(25)以及所述导线箱(24)被配置在所述外部气体侧空间(10c)中的所述散热器(13)的下方侧,
所述送风机(14)将从所述散热器(13)的下方侧吸入到所述机箱(10)内部的外部气体从所述散热器(13)的上方侧吹出向所述机箱(10)的外部,
所述电力供应部(22a、22b)被配置在通过所述送风机(14)向所述散热器(13)送风的外部气体的通风路径中的所述散热器(13)的迎风侧。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冷循环单元,其中,
所述电动压缩机(11、12)、所述散热器(13)、所述送风机(14)、所述电力供应部(22a、22b)、所述控制部(21)、所述噪声衰减部(25)以及所述导线箱(24)被配置成在从所述深度方向观察时互不重合并且可以目视。
CN201210056949.4A 2011-03-09 2012-03-06 制冷循环单元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796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51483 2011-03-09
JP2011051483 2011-03-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79671A CN102679671A (zh) 2012-09-19
CN102679671B true CN102679671B (zh) 2014-10-15

Family

ID=468119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56949.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79671B (zh) 2011-03-09 2012-03-06 制冷循环单元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825156B2 (zh)
CN (1) CN10267967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29551A (zh) * 2012-10-10 2013-04-10 合肥天鹅制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水路冷藏运输的自动控制装置
CN107792512A (zh) * 2017-10-16 2018-03-13 明光市昊昊蜂业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的蜂蜜罐储存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6048821A1 (de) * 2006-10-09 2008-04-10 Bitzer Kühlmaschinenbau Gmbh Kühlsystem
JP4886617B2 (ja) * 2007-06-26 2012-02-29 オリオン機械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
US20110016915A1 (en) * 2009-07-27 2011-01-27 Rocky Research High efficiency dc compressor and hvac/r system using the compress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198013A (ja) 2012-10-18
CN102679671A (zh) 2012-09-19
JP5825156B2 (ja) 2015-1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799924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5884725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KR20150042319A (ko) 컨트롤박스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공기조화기의 실외기
CN111065868B (zh) 热交换器单元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JP2012042114A (ja) 二段昇圧式冷凍サイクル
JP2018197613A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EP3667188B1 (en) Outdoor unit of refrigeration device
CN110785613B (zh) 制冷机室外单元
JP2013181736A (ja) コンテナ用冷凍装置
CN102679671B (zh) 制冷循环单元
JP2019200046A (ja) 冷凍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CN114025977B (zh) 制冷循环装置
US20120125038A1 (en) Refrigerator
JP7388007B2 (ja) 熱交換器、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6733625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17072317A (ja) 冷蔵庫
US20240240838A1 (en) Cascade unit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US20240240837A1 (en) Cascade unit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WO2023218834A1 (ja) 圧縮機モジュール
JP5176874B2 (ja) 冷凍装置
CN220843852U (zh) 一种集装箱用空调及集装箱
JP7353514B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EP4428456A1 (en) Out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WO2023181725A1 (ja) 空調装置
US20230204232A1 (en) Out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