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50247B - 发动机废热制氢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发动机废热制氢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50247B
CN102650247B CN2012101475193A CN201210147519A CN102650247B CN 102650247 B CN102650247 B CN 102650247B CN 2012101475193 A CN2012101475193 A CN 2012101475193A CN 201210147519 A CN201210147519 A CN 201210147519A CN 102650247 B CN102650247 B CN 10265024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actor
generator
communicates
waste heat
material fee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4751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50247A (zh
Inventor
朱景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TONG ZHONGYI BOILER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朱景建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朱景建 filed Critical 朱景建
Priority to CN201210147519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650247B/zh
Publication of CN1026502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502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502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502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2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emical industry
    • Y02P20/10Process efficiency
    • Y02P20/129Energy recovery, e.g. by cogeneration, H2recovery or pressure recovery turbin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Hydrogen, Water And Hydri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废热制氢装置,包括用于分解SO3的第一反应器、用于分解硫酸的第二反应器、用于分解氢碘酸的第三反应器、酸液生成器和分离器,所述分离器通过弹性连接器与波纹管相连。本发明的各个反应器布置合理,因而使得发动机废气的热量得到充分利用,有效地回收了废气中的热量,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Description

发动机废热制氢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取氢气的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安装在发动机上利用发动机尾气的废热的制氢装置。
背景技术
节能与新能源开发问题,一直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尤其是石油能源危机已迫在眉睫,由此带来的各种社会冲突,已成为全球动荡的重要因素。节约现有石油资源,无疑是一条必由之路,也是控制大气和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目前,内燃机作为最方便、实用的机动动力,其对石油资源消耗量占到50%以上,且对大气的有害物排放量也占到50%以上。而根据一般规律,发动机正常燃烧时,排放废气带走的热量占相当于耗油总热值的40~45%,因此合理回收发动机的废热是全球节能减排的一个主要途径,内燃机排气废热利用的主要手段,目前仍停留在废气涡轮增压和采暖技术,而且,废气涡轮增压在汽油机上也没普遍采用,采暖对排气废热的利用很有限。总的说来,排气废热利用率仅占消耗燃料总热量的3%-10%。
又有改进的技术,例如中国专利200910169578. 9公开了一种车载制氢装置,包括醇箱,醇箱的醇出曰通过醇管连接有加热器,加热器的醇汽出口通过醇管连接有反应器,反应器带有用于与车辆发动机连接的裂解气出口;所述的加热器一端带有用于与车辆发动机连接的尾气进口,另一端带有用于与消音器连接的尾气出口。该装置利用发动机的尾气热量的效率较低,并且制氢所需原材料不能循环利用,因此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发动机制氢技术中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动机废热制氢装置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所涉及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动机废热制氢装置,包括用于分解SO3的第一反应器、用于分解硫酸的第二反应器、用于分解氢碘酸的第三反应器、酸液生成器和分离器,所述第一反应器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内设有第一反应器芯,所述第一壳体上设有用于和发动机气缸盖上的排气道相连的第一进气口和第一排气口,所述气缸盖上的排气道外设有绝热隔套,所述第一排气口与设置在第二反应器上的第二进气口和设置在第三反应器上的第三进气口相通,所述第一排气口通过管道连接有SO2发生器,所述酸液生成器、SO2发生器、第二反应器和第三反应器均设有与排气管相通的出气口;
    所述第一反应器芯设有第一进料口和第一出料口,所述第一进料口与设置在第二反应器上的第二出料口相通,所述第一出料口与酸液生成器相通,所述第二反应器上设有与分离器相通的第二进料口,所述第三反应器上设有与酸液生成器相通的第三出料口以及与分离器相通的第三进料口,所述第二反应器和第三反应器上均设有水蒸气导流管,所述水蒸气导流管与酸液生成器相通,所述SO2发生器与酸液生成器相通,所述分离器通过弹性连接器与波纹管相连,所述波纹管分别连接第二进料口和第三进料口,所述第一反应器芯外缠绕有用于加热的电阻丝。
第一反应器靠近发动机的机体安装,利用发动机的废气中的热量分解SO3,使之生产SO2和O2;第二反应器加热分解浓硫酸,生成SO3和H2O气体;第三反应器加热分解浓氢碘酸,生成I2和H2气体;在酸液生成器中完成了SO2、I2的吸收和溶解,并生成氢碘酸和硫酸,随后在分离器中分离,分离器通过弹性连接器与波纹管相连,由此分离器、弹性连接器与波纹管组成一个具有特定震动幅度和频率的系统,从而更有效地利用了发动机的高频震动,加速两种酸液的分层,从而提高制氢效率和生成物的纯度。气缸盖上的排气道外设有绝热隔套,可以提高发动机废气的温度,提高了废热利用率。而SO2发生器可以有效地弥补工作过程中反应物的流失,使得反应效率较高。因此在本发明的装置中发动机废气中的热量被各个化学反应所吸收用于得到无污染高热值的H2气体和助燃剂O2,并且废气的循环较合理,使得各个反应器均能满足反应温度。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第二反应器和第三反应器均设有浓缩段和分解段,所述浓缩段设有数根引流管,所述引流管连接有分解管。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引流管在其两端附近设有锥度方向相反的两个锥形引导段,所述分解管呈螺旋状,用以增加反应进行的空间。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第二反应器和第三反应器均连接有与排气管相通的温度调节管路,所述温度调节管路上设有温控开关。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第一反应器上设有用于检测第一反应器芯内温度的温度传感器。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第三进料口通过管路与分离器相连,所述管路上设有温控开关。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第二进料口通过管路与分离器相连,所述管路上设有温控开关。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酸液生成器上设有用于排出氢气和氧气的出气管。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第一反应器芯呈螺旋状,用以增加反应进行的空间。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包括如上所述的车载制氢装置,所述绝热隔套为耐热陶瓷制成。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的各个反应器布置合理,因而使得发动机废气的热量得到充分利用,有效地回收了废气中的热量,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中车载制氢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中车载制氢装置的又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1的主视图;
图4为图1中第三反应器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4所示,一种发动机废热制氢装置,包括用于分解SO3的第一反应器1、用于分解硫酸的第二反应器2、用于分解氢碘酸的第三反应器3、酸液生成器4和分离器5,所述第一反应器1包括第一壳体11,所述第一壳体11内设有第一反应器芯,所述第一壳体11上设有用于和发动机气缸盖上的排气道相连的第一进气口111和第一排气口112,所述气缸盖上的排气道外设有绝热隔套,所述第一排气口112与设置在第二反应器2上的第二进气口21和设置在第三反应器3上的第三进气口31相通,所述第一排气口112通过管道连接有SO2发生器6,所述酸液生成器4、SO2发生器6、第二反应器2和第三反应器3均设有与排气管7相通的出气口;所述第一反应器芯设有第一进料口121和第一出料口122,所述第一进料口121与设置在第二反应器2上的第二出料口22相通,所述第一出料口122与酸液生成器4相通,所述第二反应器2上设有与分离器5相通的第二进料口23,所述第三反应器3上设有与酸液生成器4相通的第三出料口32以及与分离器5相通的第三进料口33,所述第二反应器2和第三反应器3上均设有水蒸气导流管,所述水蒸气导流管与酸液生成器4相通,所述SO2发生器6与酸液生成器4相通,所述分离器5通过弹性连接器81与波纹管8相连,所述波纹管8分别连接第二进料口23和第三进料口33,所述第一反应器芯外缠绕有用于加热的电阻丝。所述第二反应器2和第三反应器3均设有浓缩段和分解段,所述浓缩段设有数根引流管2a,所述引流管2a连接有分解管2b。所述引流管2a在其两端附近设有锥度方向相反的两个锥形引导段2a1,所述分解管2b呈螺旋状分布,用以增加反应进行的空间。所述第二反应器2和第三反应器3均连接有与排气管7相通的温度调节管路3a,所述温度调节管路3a上设有温控开关3b。所述第一反应器1上设有用于检测第一反应器芯12内温度的温度传感器1a。所述第三进料口33通过管路与分离器5相连,所述管路上设有温控开关3b。所述第二进料口23通过管路与分离器5相连,所述管路上设有温控开关3b。所述酸液生成器4上设有用于排出氢气和氧气的出气管。所述第一反应器芯呈螺旋状分布,用以增加反应进行的空间。所述绝热隔套为耐热陶瓷制成。
本发明人利用本实施例中的制氢装置进行了如下试验:
本试验是在桑塔纳2000GSI发动机上进行,额定工况下,油耗10L/h,功率100kw。本实验在设定条件下,通过相同工艺参数和步骤让发动机工作一小时,并重复三次试验,制取的氢气量分别是:110克,123克,103克,平均为:112克/小时。
实验工艺步骤如下:
(1)将高纯度硫磺粉末放入SO2发生器6中,并向其中通入氧气,利用低温排气废热加热SO2发生器内部至250℃~300℃,将生成的SO2导入酸液生成器4的水中(水温保持在80℃~100℃最佳),与过量碘和水混合后生成H2SO4和HI两种混合的酸溶液,其在分离器5内,通过适当频率的振动和过量碘的作用而分层,上层为密度小的H2SO4溶液,下层为密度大的HI溶液。将两种溶液分别导入第二反应器2和第三反应器3中;
(2)第二反应器2浓缩段保温在(250℃~300℃),先使H2SO4溶液浓缩,(将蒸发的水蒸气通入酸液生成器4),浓缩后的H2SO4溶液,靠自重流到第二反应器2的分解段(400℃~500℃),在此继续加热使其分解为SO3和H2O气体。
(3)第一反应器1保温在850℃~950℃,将SO3气体导入第一反应器1,使其在固体催化剂的作用下分解为SO2和O2两种气体。
(4)将分解出的SO2和O2两种气体一并通入酸液生成器4的SO2吸收器,SO2被水吸收,而O2从酸性水溶液中析出,并收集在氧气瓶中,用于发动机的富氧燃烧。
(5)第三反应器3浓缩段保温在(250℃~300℃),先使HI溶液浓缩(将蒸发的水蒸气通入酸液生成器4内),浓缩后的HI溶液,靠自重流到第三反应器3下部的分解段(350℃~500℃),在此继续加热,并在固体催化剂的作用下,使其分解为I2和H2气体。
(6)将H2和I2两种气体一并通入酸液生成器4内,I2被水吸收,H2从酸性水溶液中析出,并收集在氢气瓶中,用于发动机的加氢燃烧。
通过本实施例的发动机废热制氢装置安装在车辆上,使得发动机油耗下降2.7%,主要比较制取的氢气热值与发动机单位小时内油耗热值,在一小时内,回收排气有效废热=所制取的氢气热值-实验消耗的附加热值(0.53L-0.26L)×0.73kg/L×44000kj/kg=8.67×103kj,占发动机一小时耗油总热量的百分比:8.67×103kj÷(0.73×10×44000)=2.7%,即:氢气参与循环后,发动机油耗下降2.7%。另外,制取的氧气用于富氧燃烧,使机内燃烧更充分,也使热效率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制取的氢气和氧气用于发动机加氢和富氧燃烧后,可有效遏制发动机有害物排放量。因此本发明的发动机废热制氢装置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发动机油耗,并且可以降低发动机尾气中的有害物质的排放。
以上说明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使得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完整的实施本方案,但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这些都是不具有创造性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Claims (9)

1.一种发动机废热制氢装置,包括用于分解SO3的第一反应器(1)、用于分解硫酸的第二反应器(2)、用于分解氢碘酸的第三反应器(3)、酸液生成器(4)和分离器(5),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应器(1)包括第一壳体(11),所述第一壳体(11)内设有第一反应器芯,所述第一壳体(11)上设有用于和发动机气缸盖上的排气道相连的第一进气口(111)和第一排气口(112),所述气缸盖上的排气道外设有绝热隔套,所述第一排气口(112)与设置在第二反应器(2)上的第二进气口(21)和设置在第三反应器(3)上的第三进气口(31)相通,所述第一排气口(112)通过管道连接有SO2发生器(6),所述酸液生成器(4)、SO2发生器(6)、第二反应器(2)和第三反应器(3)均设有与排气管(7)相通的出气口;
    所述第一反应器芯设有第一进料口(121)和第一出料口(122),所述第一进料口(121)与设置在第二反应器(2)上的第二出料口(22)相通,所述第一出料口(122)与酸液生成器(4)相通,所述第二反应器(2)上设有与分离器(5)相通的第二进料口(23),所述第三反应器(3)上设有与酸液生成器(4)相通的第三出料口(32)以及与分离器(5)相通的第三进料口(33),所述第二反应器(2)和第三反应器(3)上均设有水蒸气导流管,所述水蒸气导流管与酸液生成器(4)相通,所述SO2发生器(6)与酸液生成器(4)相通,所述分离器(5)通过弹性连接器(81)与波纹管(8)相连,所述波纹管(8)分别连接第二进料口(23)和第三进料口(33),所述第一反应器芯外缠绕有用于加热的电阻丝;
所述第二反应器(2)和第三反应器(3)均设有浓缩段和分解段,所述浓缩段设有数根引流管(2a),所述引流管(2a)连接有分解管(2b)。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动机废热制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2a)在其两端附近设有锥度方向相反的两个锥形引导段(2a1),所述分解管(2b)呈螺旋状,用以增加反应进行的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1至2任一所述的一种发动机废热制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应器(2)和第三反应器(3)均连接有与排气管(7)相通的温度调节管路(3a),所述温度调节管路(3a)上设有温控开关(3b)。
4.根据权利要求1至2任一所述的一种发动机废热制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应器(1)上设有用于检测第一反应器芯(12)内温度的温度传感器(1a)。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发动机废热制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进料口(33)通过管路与分离器(5)相连,所述管路上设有温控开关(3b)。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发动机废热制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进料口(23)通过管路与分离器(5)相连,所述管路上设有温控开关(3b)。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一种发动机废热制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酸液生成器(4)上设有用于排出氢气和氧气的出气管。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发动机废热制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应器芯呈螺旋状,用以增加反应进行的空间。
9.一种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所述的发动机废热制氢装置,所述绝热隔套为耐热陶瓷制成。
CN2012101475193A 2012-05-14 2012-05-14 发动机废热制氢装置 Active CN10265024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1475193A CN102650247B (zh) 2012-05-14 2012-05-14 发动机废热制氢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1475193A CN102650247B (zh) 2012-05-14 2012-05-14 发动机废热制氢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50247A CN102650247A (zh) 2012-08-29
CN102650247B true CN102650247B (zh) 2013-09-04

Family

ID=466923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475193A Active CN102650247B (zh) 2012-05-14 2012-05-14 发动机废热制氢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65024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66947A (zh) * 2018-12-11 2019-04-23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回收利用废热降低电解水制氢能耗模拟装置及其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407A (zh) * 1994-09-05 1996-03-13 董银谈 余热制氢发动机
CN1294260A (zh) * 1999-10-25 2001-05-09 覃文华 具有外置采热结构的余热制氢装置
CN201011325Y (zh) * 2005-12-20 2008-01-23 李晓煜 应用被浪费的热能将醇自动裂解成醇氢的装置
JP2009203104A (ja) * 2008-02-27 2009-09-10 Toyota Motor Corp 燃料改質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921640B2 (en) * 2007-12-14 2011-04-12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Exhaust gas waste heat recovery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407A (zh) * 1994-09-05 1996-03-13 董银谈 余热制氢发动机
CN1294260A (zh) * 1999-10-25 2001-05-09 覃文华 具有外置采热结构的余热制氢装置
CN201011325Y (zh) * 2005-12-20 2008-01-23 李晓煜 应用被浪费的热能将醇自动裂解成醇氢的装置
JP2009203104A (ja) * 2008-02-27 2009-09-10 Toyota Motor Corp 燃料改質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50247A (zh) 2012-08-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06404B2 (en) Residual gas heat exchange combustion-supporting system based on methanol-water mixture reforming hydrogen production system, and method thereof
JP6977082B2 (ja) アンモニア分解装置及びシステム並びに水素製造方法
CN103708418B (zh) 利用汽车尾气余热进行甲醇重整制氢的装置
CN214753865U (zh) 一种新型液氨储氢发电系统
CN102425509B (zh) 一种基于重整气的发动机燃烧优化及排气净化的装置及方法
CN102431434B (zh) 氢电混合动力汽车
CN106498432B (zh) 一种氢能混合燃气生产设备及方法
CN112531185A (zh) 一种甲醇为原料的发电系统和方法
CN102650247B (zh) 发动机废热制氢装置
CN112983689A (zh) 一种基于发动机尾气预加热的车载甲醇和/或乙醇制氢装置
CN203593617U (zh) 一种利用汽车尾气余热进行甲醇重整制氢的装置
CN209655011U (zh) 一种多功能充电加氢站
CN213936267U (zh) 一种甲醇为原料的发电系统
CN202389189U (zh) 氢电混合动力汽车
CN211111044U (zh) 一种汽车余热制氢装置
CN101671004B (zh) 三腔串联式等离子体车载富氢气体发生器
CN105219462A (zh) 改性hcng燃料制备方法及制备系统
CN202350552U (zh) 氧化镁煅烧回转窑氧化镁粉余热发电装置
CN206116523U (zh) 低温启动除一氧化碳的甲烷反应器
CN205528641U (zh) 改性hcng燃料制备系统
CN215479718U (zh) 一种等离子燃油重整制氢装置
CN206359623U (zh) 一种氢能混合燃气生产设备
CN216764809U (zh) 氢氧分离裂解催化装置
CN215566299U (zh) 基于发动机尾气预加热的车载甲醇和/或乙醇制氢装置
CN201865733U (zh) 汽车省油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NANTONG ZHONGYI BOILER EQUIPMENT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ZHU JINGJIAN

Effective date: 20141127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313000 HUZHOU, ZHEJIANG PROVINCE TO: 226300 NANTONG, JIANGSU PROVINCE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1127

Address after: 226300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area of Xingren Town, Nantong, Jiangsu, Tongzhou District (Sun Jiaqiao)

Patentee after: NANTONG ZHONGYI BOILER EQUIPMENT CO., LTD.

Address before: 313000 Zhejiang province Huzhou Wuxing District Hu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electromechanical branch automobile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Patentee before: Zhu Jing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