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42513A - 内混合式气帘气体发生器 - Google Patents

内混合式气帘气体发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42513A
CN102642513A CN201110044254XA CN201110044254A CN102642513A CN 102642513 A CN102642513 A CN 102642513A CN 201110044254X A CN201110044254X A CN 201110044254XA CN 201110044254 A CN201110044254 A CN 201110044254A CN 102642513 A CN102642513 A CN 1026425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s
chamber
shell
gas generator
medicament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4425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方立敏
朱宗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TAI ANTAIDE VEHICLE SAFETY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NTAI ANTAIDE VEHICLE SAFETY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TAI ANTAIDE VEHICLE SAFETY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NTAI ANTAIDE VEHICLE SAFETY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110044254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642513A/zh
Publication of CN1026425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4251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内混合式气帘气体发生器涉及一种能够瞬间产生气体并将气体输送至车内气囊中的气体发生器。其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高温燃气与惰性气体能够混合充分的内混合式气帘气体发生器。本发明内混合式气帘气体发生器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设置有高压气室,所述高压气室内填充有惰性气体,所述外壳的一端设置有药剂室,药剂室内设置有产气剂,药剂室与高压气室的右端通过药剂室密封膜片相隔离,药剂室的一端安装有底座,所述底座上安装有点火管,所述点火管位于药剂室内,其中所述外壳上与药剂室相对的另一端安装有导气帽,所述导气帽上开设有径向和/或轴向的排气孔,导气帽与高压气室的左端通过出口密封膜片相隔离。

Description

内混合式气帘气体发生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发生事故或出现其他交通危险时保护或防止乘客受伤的车上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能够瞬间产生气体并将气体输送至车内气囊中的气体发生器。
背景技术
汽车安全气囊是汽车被动安全保护系统中的高新技术产品,与安全带一起配套使用,在汽车发生碰撞时可对驾乘人员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在汽车行驶过程中,传感器系统不断向控制装置发送速度变化(或加速度)信息,由控制装置(中央控制器)对这些信息加以分析判断,如果所测的加速度、速度变化量或其它指标超过预定值(即真正发生了碰撞),控制装置向气体发体发生器发出点火命令或传感器直接控制点火,点火后发生爆炸反应,产生的气体充满碰撞气袋。乘员与气袋接触时,通过气袋上排气孔的阻尼吸收碰撞能量,达到保护乘员的目的。气帘也叫做头部气囊,在碰撞时弹出遮盖车窗,以达到在侧方保护乘客头部的效果。
安全气囊系统要求气体发生器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30ms左右)产生大量的气体充满气囊,产生的气体必须对人体无害,且不能温度太高,同时要求气体发生器有很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气体发生器主要有:压缩气体式、烟火式和混合式三种型式。混合式气体发生器是压缩气体式和烟火式相结合的发生器,也是目前广泛应用一种气体发生器。混合式气体发生器是将高压的惰性气体密封在气室内,当点火装置点燃产气剂的同时将惰性气体从密封的气室内释放出来,产气剂产生的高温燃气与惰性气体一起进入气囊当中。但是,现有的混合式气体发生器通常是将排气孔设置在靠近存放产气剂的药剂室一侧,当产气剂被点燃时,高温燃气首先进入气囊,然后惰性气体进入气囊,高温燃气和惰性气体在气囊内混合,我们称之为外混式,这种外混式气体发生器存在几个缺点:首先进入气囊的高温燃气温度较高,容易烫伤乘客,为解决该问题就必须在气袋的内壁上涂覆防高温涂层,这样就造成了成本的增加;另外,外混式气体发生器容易造成部分惰性气体不能尽快进入气囊当中,使惰性气体与高温燃气混合不充分,导致惰性气体的利用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高温燃气与惰性气体能够混合充分的内混合式气帘气体发生器。
本发明内混合式气帘气体发生器,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设置有高压气室,所述高压气室内填充有惰性气体,所述外壳的一端设置有药剂室,药剂室内设置有产气剂,药剂室与高压气室的右端通过药剂室密封膜片相隔离,药剂室的一端安装有底座,所述底座上安装有点火管,所述点火管位于药剂室内,其中所述外壳上与药剂室相对的另一端安装有导气帽,所述导气帽上开设有径向和/或轴向的排气孔,导气帽与高压气室的左端通过出口密封膜片相隔离。
本发明内混合式气帘气体发生器,其中所述高压气室内靠近药剂室密封膜片的一侧设置有过滤罩,所述过滤罩上开设有过滤孔。
本发明内混合式气帘气体发生器,其中所述外壳靠近导气帽一侧的内壁上设置有密封环,所述密封环与出口密封膜片的外侧相连接。
本发明内混合式气帘气体发生器,其中所述高压气室内填充的惰性气体为氩气。
本发明内混合式气帘气体发生器,其中所述产气剂按重量百分比取硝酸胍30~50%,碱式硝酸铜5~20%,硝酸锶10~25%,高氯酸铵3~10%,三氧化二铁2~6%,羧甲基纤维素钠2~10%,高岭土2~5%混合制成。
本发明内混合式气帘气体发生器与现有技术不同之处在于本发明内混合式气帘气体发生器的排气口设置在与药剂室相对的另一端,当产气剂被点燃后,产生的高温燃气先进入高压气室与惰性气体混合,然后再通过排气口进入气袋当中,由于高温燃气与惰性气体是在气体发生器内部混合,因此混合的更加充分,混合后进入气袋的气体温度较低,不需要在气袋内壁上涂覆防高温涂层,致使成本也有所降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内混合式气帘气体发生器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内混合式气帘气体发生器的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内混合式气帘气体发生器另一种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内混合式气帘气体发生器包括外壳5,外壳5内设置有高压气室6,高压气室6内填充有惰性气体,在本实施方式中惰性气体选用氩气,外壳5的一端设置有药剂室10,药剂室10内设置有产气剂,药剂室10与高压气室6的右端通过药剂室密封膜片9相隔离,药剂室10的一端通过螺纹连接方式安装有底座12,底座12上安装有点火管11,点火管11位于药剂室10内。高压气室6内靠近药剂室密封膜片9的一侧设置有过滤罩8,过滤罩8上开设有过滤孔7。外壳5上与药剂室10相对的另一端安装有导气帽2,导气帽2上开设有径向和轴向的排气孔1,导气帽2与高压气室6的左端通过出口密封膜片4相隔离,外壳5靠近导气帽2一侧的内壁上设置有密封环3,密封环3与出口密封膜片4的外侧相连接。出口密封膜片4和药剂室密封膜片9在高压气室6充气的情况下呈一定弧形变形。
本实施方式中的产气剂按重量百分比取硝酸胍30~50%,碱式硝酸铜5~20%,硝酸锶10~25%,高氯酸铵3~10%,三氧化二铁2~6%,羧甲基纤维素钠2~10%,高岭土2~5%混合制成。用此配方获得的产气剂产气量大,燃烧温度较低,用料少,残渣少,无毒无害,环保可靠。
当车辆发生碰撞时,点火管11通过ECU电子控制系统点火,点火管11点燃药剂室10中的产气剂,产气剂产生高温气体,高温气体迅速膨胀使药剂室密封膜片9炸开,高温气体通过过滤罩8进入高压气室6与高压氩气混合,过滤罩8用于防止药剂室密封膜片9的碎片进入高压气室6内,混合后的气体迅速膨胀,当混合压力超过出口密封膜片4爆破值后,出口密封膜片4爆开,气体通过导气帽2上的排气孔1进入气囊中。
如图2所示,本发明内混合式气帘气体发生器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与上一个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排气孔1径向设置在导气帽2的外端面上,这种方式使混合后的气体更快速地从高压气室6内排入气袋中。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5)

1.一种内混合式气帘气体发生器,包括外壳(5),所述外壳(5)内设置有高压气室(6),所述高压气室(6)内填充有惰性气体,所述外壳(5)的一端设置有药剂室(10),药剂室(10)内设置有产气剂,药剂室(10)与高压气室(6)的右端通过药剂室密封膜片(9)相隔离,药剂室(10)的一端安装有底座(12),所述底座(12)上安装有点火管(11),所述点火管(11)位于药剂室(10)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5)上与药剂室(10)相对的另一端安装有导气帽(2),所述导气帽(2)上开设有径向和/或轴向的排气孔(1),导气帽(2)与高压气室的左端通过出口密封膜片(4)相隔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混合式气帘气体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气室(6)内靠近药剂室密封膜片(9)的一侧设置有过滤罩(8),所述过滤罩(8)上开设有过滤孔(7)。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混合式气帘气体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5)靠近导气帽(2)一侧的内壁上设置有密封环(3),所述密封环(3)与出口密封膜片(4)的外侧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混合式气帘气体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气室(6)内填充的惰性气体为氩气。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所述之一的内混合式气帘气体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产气剂按重量百分比取硝酸胍30~50%,碱式硝酸铜5~20%,硝酸锶10~25%,高氯酸铵3~10%,三氧化二铁2~6%,羧甲基纤维素钠2~10%,高岭土2~5%混合制成。
CN201110044254XA 2011-02-22 2011-02-22 内混合式气帘气体发生器 Pending CN10264251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044254XA CN102642513A (zh) 2011-02-22 2011-02-22 内混合式气帘气体发生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044254XA CN102642513A (zh) 2011-02-22 2011-02-22 内混合式气帘气体发生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42513A true CN102642513A (zh) 2012-08-22

Family

ID=466556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44254XA Pending CN102642513A (zh) 2011-02-22 2011-02-22 内混合式气帘气体发生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642513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22255A (zh) * 2019-05-24 2019-08-16 周呈全 一种竹兜疏松器
CN110122255B (zh) * 2019-05-24 2024-06-04 厦门极速致裂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竹兜疏松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20925A (ja) * 2001-10-19 2003-08-05 Livbag Snc エアバッグを膨張させるためのハイブリッドガス発生装置及び火花式ガス発生器
US20040144281A1 (en) * 2002-12-09 2004-07-29 Naoki Matsuda Gas generator for air bag
CN2900260Y (zh) * 2006-04-12 2007-05-16 方立敏 驾驶员安全气囊气体发生器
CN201002576Y (zh) * 2007-02-02 2008-01-09 烟台安泰德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侧气囊、气帘气囊混合式气体发生器
CN101234943A (zh) * 2008-03-03 2008-08-06 烟台安泰德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安全气囊用气体发生剂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20925A (ja) * 2001-10-19 2003-08-05 Livbag Snc エアバッグを膨張させるためのハイブリッドガス発生装置及び火花式ガス発生器
US20040144281A1 (en) * 2002-12-09 2004-07-29 Naoki Matsuda Gas generator for air bag
CN2900260Y (zh) * 2006-04-12 2007-05-16 方立敏 驾驶员安全气囊气体发生器
CN201002576Y (zh) * 2007-02-02 2008-01-09 烟台安泰德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侧气囊、气帘气囊混合式气体发生器
CN101234943A (zh) * 2008-03-03 2008-08-06 烟台安泰德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安全气囊用气体发生剂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22255A (zh) * 2019-05-24 2019-08-16 周呈全 一种竹兜疏松器
CN110122255B (zh) * 2019-05-24 2024-06-04 厦门极速致裂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竹兜疏松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88045B (zh) 雙級式混合型氣體發生器及其觸發方法
CN103448661A (zh) 安全气囊及具有该安全气囊的汽车
CN206278053U (zh) 一种可排出氮气且可手动打开气囊的安全气囊
CN101574953A (zh) 环保型汽车主动与被动安全气囊充气式气体发生器
CN102010277B (zh) 一种基于anpzo的安全气囊气体发生剂
CN202541476U (zh) 安全气囊的混合型气体发生器
CN206344786U (zh) 一种安全气囊的气体发生器
CN202413694U (zh) 一种双气袋乘员气囊
CN102642513A (zh) 内混合式气帘气体发生器
CN104118383A (zh) 一种安全气囊系统
CN2772902Y (zh) 汽车侧面碰撞保护安全气囊用混合式气体发生器
CN201472300U (zh) 一种能多次使用的汽车安全气袋
CN201058593Y (zh) 一种汽车安全气囊主驾驶混合式气体发生器
CN201385636Y (zh) 副驾驶座安全气囊气体发生器
CN110371073A (zh) 一种烟火式气体发生器的排气孔结构
CN201385637Y (zh) 非叠氮型主驾驶座安全气囊气体发生器
CN206186966U (zh) 一种可防止低速撞击而弹出的安全气囊
CN107199985A (zh) 一种用于翻滚的侧气帘的双级气体发生器的控制方法
CN205498639U (zh) 车辆踏板组件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01354057Y (zh) 多功能驾驶座安全气囊气垫
CN104228752B (zh) 一种用于汽车安全气囊的气体燃烧发生器
CN205971199U (zh) 分层缓冲式安全气囊
CN204055694U (zh) 一种汽车
CN205632386U (zh) 一种汽车安全气囊
CN115352393B (zh) 混合式气体发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