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08891A - 充电装置、具备该充电装置的处理卡盒以及成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充电装置、具备该充电装置的处理卡盒以及成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08891A
CN102608891A CN2012100248845A CN201210024884A CN102608891A CN 102608891 A CN102608891 A CN 102608891A CN 2012100248845 A CN2012100248845 A CN 2012100248845A CN 201210024884 A CN201210024884 A CN 201210024884A CN 102608891 A CN102608891 A CN 1026088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energy
image
power supply
imag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2488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08891B (zh
Inventor
石川彻也
尾崎勇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6088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088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088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0889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成像装置以及控制方法,该成像装置中用于浓度等成像条件调整用的受光部兼用接受外部光的受光部,均能够获得高精度检测输出,同时用于用于调整和节能的双方。成像装置具体构成为,用浓度传感器(23)的受光部(25)接受通过框体(31)上的窗口(30)的外部光,根据该外部光的检测光量与节能基准值的比较结果,控制从待机状态进一步向更加节能状态移动,或者控制从更加节能状态返回待机状态。浓度检测时受光部(25)的检测结果包括发光部发射的用于检测浓度调整用图像(26)的红外线光以及作为杂音的外部光,对此,将节能动作时发光部(24)消灯时的外部光检测量作为杂音,用来消除浓度检测时的杂音。

Description

充电装置、具备该充电装置的处理卡盒以及成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实行成像条件调整以及节能动作的复印机、打印机以及多功能复合机等成像装置、以及该成像装置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环境意识的提高,要求进一步提高复印机、打印机以及多功能复合机中的节能目标。而成像装置中的节能则通常要求在没有用户操作要求实行成像的状态下的基本停止供电的待机期间中,对除了需要电源保持接通的如操作部等动作部以外的部分实行节能控制。然而在待机期间中,需要随时响应成像要求,进行成像动作。而电子照相方式成像装置中的动作部如定影装置等,由于需要在高温下动作,因而必须经过一定时间才能够从停止状态进入正常动作状态的动作部,因此,这类动作部在待机期间中需要接受电源提供电能。
进而,根据待机状况,有可能需要进一步实行更加节能的动作,进入保持深层节能的供电状态。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保持比待机更加节能的电源供电状态的动作模式简单称为节能模态。
实行节能模态动作的方法之一为,在成像装置利用可能性非常低的情况下,具体为在没有发生成像要求的状态下,机外的照明以及日光等光(以下称为外部光)消失,也就是说,照射成像装置设置场所的光消失,用户也离开该场所,在这种情况下,成像装置从待机模态向节能模态移动。
专利文献1(JP特开2004-248047号公报)示出了一例实行上述节能模态的方法,其公开了一种具有节能效果的成像装置,该装置具备用于检测成像装置周围光量的照明度传感器,根据该照明度传感器检测到的光量来控制节能模式和待机模式之间转换,当光量达到规定值以下时进入节能模式,而光量达到规定值以上时返回常用的待机模式,以此提高节能效果。
但是,用待机模式和节能模式之间转换来实行节能控制需要引入检测外部光线的照明度传感器,会导致成本上升。
对此,在现有技术中提出了利用既已安装在成像装置中用于调整浓度等成像条件的光传感器,即将调整时照射像载置体的图像表面并检测在该处形成的调正用图像的反射光的受光部兼用为接受外部光的受光部。然而,该现有技术中用于浓度调整的受光部一般使用接受发光二极管等发射的红外线的光电转换元件,对外部光不具有充分的感度,这样利用受光部不一定能够得到充分的检测精度,反而会发生误检测带来的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将用于浓度等成像条件调整的受光部兼用为接受外部光的受光部,该受光部可在成像条件调整和接受外部光的检测中同时获得高精度输出,既用于成像条件调整又用于节能。
首先,本发明提供一种一种成像装置,其中包括:成像部,用于在像载置体上形成图像;转印器,用于将像载置体上形成的图像转印到记录媒体上;发光部,用于发射用来照射所述像载置体上的图像表面的光;受光部,能够接受所述发光部发射并经由所述像载置体上的图像表面反射的反射光;成像条件调整装置,在成像条件调整动作时,所述受光部接受所述发光部发射并经由所述成像部形成的调整用图像反射的光,该成像条件调整装置根据该受光部接受反射光后的输出来调整成像条件;以及,节能控制装置,用于控制需要消费电能的各个动作部的供电以及停止供电,在没有发生成像要求的待机期间,保持比成像时节能的供电状态,而在待机期间发生成像要求时,则随着该成像要求的发生返回成像时的供电状态,该成像装置的特征在于,还具备采光装置,该采光装置用于使得所述受光部接受机外发生的光,所述发光部具有能够进行点灯/消灯控制的光源,该发光部的光源仅在成像条件调整动作时点灯,所述受光部同时对所述发光部发射的光和机外发生的光的双方具有感度,并基于受光量来输出检测量,所述节能控制装置实行以下控制,即在待机期间,当所述受光部通过所述采光装置接受光后的输出小于基准值时,移动到保持比待机时更加节能的供电状态,而在保持更加节能的供电状态的期间,所述受光部通过所述采光装置接受光后的输出超过基准值时,则返回待机时的供电状态。
其次,本发明还提供另一种成像装置,其中包括:成像部,用于在像载置体上形成图像;转印器,用于将像载置体上形成的图像转印到记录媒体上;发光部,用于发射用来照射所述像载置体上的图像表面的光;受光部,能够接受所述发光部发射并经由所述像载置体上的图像表面反射的反射光;成像条件调整装置,在成像条件调整动作时,所述受光部接受所述发光部发射并经由所述成像部形成的调整用图像反射的光,该成像条件调整装置根据该受光部接受反射光后的输出来调整成像条件;以及,节能控制装置,用于控制需要消费电能的各个动作部的供电以及停止供电,在没有发生成像要求的待机期间,保持比成像时节能的供电状态,而在待机期间发生成像要求时,则随着该成像要求的发生返回成像时的供电状态,该成像装置的特征在于,还具备:采光装置,该采光装置用于使得所述受光部接受机外发生的光;以及,采光选择装置,用于选择该采光装置是否实行采光,所述发光部具有能够进行点灯/消灯控制的光源,该发光部的光源仅在成像条件调整动作时点灯,与此同时,所述采光选择装置选择采光装置不实行采光,所述受光部同时对所述发光部发射的光和机外发生的光的双方具有感度,并基于受光量来输出检测量,所述节能控制装置实行以下控制,即在待机期间,用所述采光选择装置选择实行采光,当所述受光部通过所述采光装置接受光后的输出小于基准值时,移动到保持比待机时更加节能的供电状态,而在保持更加节能的供电状态期间,所述采光选择装置继续选择采光,当所述受光部通过所述采光装置接受光后的输出超过基准值时,则返回待机时的供电状态。
进而,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用于成像装置的控制方法,该成像装置包括:成像部,用于在像载置体上形成图像;转印器,用于将像载置体上形成的图像转印到记录媒体上;发光部,用于发射用来照射所述像载置体上的图像表面的光;受光部,能够接受所述发光部发射并经由所述像载置体上的图像表面反射的反射光,该控制方法在成像条件调整动作时,根据所述受光部接受所述发光部发射并经由所述成像部形成的调整用图像反射的反射光的输出来调整成像条件,与此同时,通过控制需要消费电能的各个动作部的供电以及停止供电来实行节能动作,该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所述发光部用能够进行点灯/消灯控制的光源仅在成像条件调整动作时点灯,所述受光部对所述发光部发射的光和机外发生的光的双方同时具有感度、并基于受光量输出检测量,该受光部不但接受所述发光部发射的光,而且还接受机外发生的通过采光装置取入的光,在没有成像要求的待机期间,保持比成像时节能的供电状态,而在待机时发生成像要求时,则随着该成像要求返回成像时的供电状态,在待机期间,所述受光部的输出小于基准值时,移动到保持比待机时更加节能的电源供电状态,而在保持更加节能的供电状态的期间,所述受光部的输出超过基准值时,则返回待机时的电源供电状态。
再者,本发明还提供另一种用于成像装置的控制方法,该成像装置包括:成像部,用于在像载置体上形成图像;转印器,用于将像载置体上形成的图像转印到记录媒体上;发光部,用于发射用来照射所述像载置体上的图像表面的光;受光部,能够接受所述发光部发射并经由所述像载置体上的图像表面反射的反射光,该控制方法在成像条件调整动作时,根据所述受光部接受所述发光部发射并经由所述成像部形成的调整用图像反射的反射光的输出来调整成像条件,与此同时,通过控制需要消费电能的各个动作部的供电以及停止供电来实行节能动作,该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所述发光部用能够进行点灯/消灯控制的光源仅在成像条件调整动作时点灯,与此同时,选择不实行采光来遮蔽外部光,所述受光部对所述发光部发射的光和机外发生的光的双方同时具有感度、并基于受光量来输出检测量,该受光部不但接受所述发光部发射的光,而且还通过能够选择是否进行采光的采光装置来接受机外发生的光,在没有发生成像要求的待机期间,保持比成像时节能的供电状态,而在待机时发生成像要求时,随着该成像要求返回成像时的供电状态,并且在待机期间,选择实行采光,当所述受光部通过所述采光装置接受光后的输出小于基准值时,移动到保持比待机时更加节能的供电状态,而在保持更加节能的供电状态的期间,继续选择采光,当所述受光部通过所述采光装置接受光后的输出超过基准值时,则返回待机时的供电状态。
本发明的效果如下,即本发明将用于浓度等成像条件调整的受光部兼用为接受外部光的受光部,该受光部可在成像条件调整和接受外部光的检测中同时获得高精度输出,既用于成像条件调整又用于节能,提高了成像装置的成本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涉及实施方式1的成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显示图1所示成像装置中搭载的浓度传感器的结构以及检测外部光和浓度调整用图像的反射光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3是设于成像装置框体上的外部光采光部件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方式设计的成像装置的控制流程图。
图5是实施方式1的浓度补偿处理流程图。
图6是实施方式1的节能动作(节能模态时)控制流程图。
图7是实施方式1的节能动作(节能模态时)控制流程图。
图8是实施方式2涉及的成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所示成像装置中搭载的位置偏离补偿用传感器的结构以及检测外部光和位置偏离调整用图像的反射光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10是设于成像装置框体上的外部光采光用窗口以及以遮光部件作为采光选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所示采光选择装置的驱动结构示意图。
图12是一例用于图10所示采光选择装置的驱动机构和从动机构的结构以及外部光采光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13是用于说明图12所示的采光选择装置在外部光被遮蔽时的动作状态的示意图。
图14是与图10相同的采光选择装置在外部光被遮蔽时的状体示意图。
图15是另一例使得遮光部件移动到关闭窗口位置的驱动机构和从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确认外部光采光/遮蔽的处理流程图。
图17是另一例涉及实施方式2的成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标记说明
1、100、100i成像装置,2A、2B、2C、2D成像部(AIO卡盒),5A、5B、5C、5D、109A、109B、109C、109D感光体,7、111曝光器,12、105i中间转印带,15、104记录纸,17定位辊,23浓度传感器,24、134发光部,25、135受光部,26调色剂图像(成像条件调整用图像),30、130窗口,31、131框体,40CPU,41ROM,42RAM,45外部接口(I/O),47接口(i/O),48操作面板,105输送带,117、118、119位置偏离补偿用传感器,124驱动电机,128遮光部件,132送风扇,133受风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涉及本发明的成像装置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涉及的成像装置具备检测是否存在外部光的装置,根据检测结果控制从待机状态进一步进入节能动作状态、以及从节能动作状态返回待机状态。该用于检测是否存在外部光的装置还同时兼用为调整温度等成像条件的传感器的受光部。
以下叙述的两种不同的方法均可用于将进行温度等成像条件调整时检测像载置体上形成的调整用图像的受光部兼作为接受外部光的受光部,分别获得高精度检测输出,同时实现成像条件的调整以及节能动作。
第一种方法便于常时用受光部持续接受外部光,并根据受光量来控制从待机状态进一步进入节能动作状态或从节能动作状态返回待机状态。
第二种方法利用采光装置以及用于选择是否实行采光的采光选择装置,根据成像装置的动作状态来选择是否实行采光,使得受光部能够选择需要接受的光,获得适于浓度等成像条件调整以及节能动作等的受光量。
以下将上述第一种方法和第二中方法分别作为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
上述实施方式虽然以电子照相方式的复印机、打印机以及多功能复合机等成像装置为例进行说明,但只要是采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浓度等成像条件调整以及节能的装置,本发明还可用于除电子照相方式以外的其他成像装置。
《实施方式1》
以下参考附图说明通过简单的机械结构改进,实现利用调整温度等成像条件的传感器的受光部持续接受外部光,并根据受光量来控制从待机状态进一步进入节能动作状态或从节能动作状态返回待机状态。在节能控制的详细说明之前,首先简单描述本实施方式的成像装置。
<成像装置概要>
图1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成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在此参考图1说明成像装置的动作部结构,重点说明与形成图像直接有关的动作部。该图中虽然以串接方式的彩色成像装置为例显示,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除此之外,无论是彩色还是黑白的成像装置,只要该装置实行浓度等成像条件的调整控制以及节能控制便可适用于本发明。
关于检测有关节能动作的外部光的传感器等的结构以及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成像装置的控制系统将在以下予与详述。
如图1所示,成像装置1包括中间转印带12以及沿着该中间转印带12并按照彩色成分排列的一体化(All In One,AIO)卡盒即成像部。AIO卡盒是指将电子照相处理部一体化的单元,该单元可作为交换元件处理。
中间转印带12为按图1种以箭头表示的逆时针方向转动的环形带。从转动方向上游开始以此排列黑色、青色、红色、黄色AIO卡盒2A、2B、2C、2D,构成所谓串接方式的结构。这些AIO卡盒之间除调色剂图像的颜色不同以外,其他内部结构相同。
AIO卡盒2A包括以鼓形外周表面为感光面的感光体5A以及围绕该感光体5A设置的充电器6A、曝光器7、显影器8A、清洁刮片9A等装置或部件。
曝光器7发生曝光光束即激光10A、10B、10C、10D,这些曝光光束分别对应各个AI0卡盒2A、2B、2C、2D中形成的彩色成分。
与记录纸15有关的包括:供纸盘14,用于堆积记录纸15;供纸辊16,用于输送记录纸15;定位辊17;排纸辊19;双面辊20;次级转印辊13,用于将中间转印带12上的图像转印到记录纸15上;以及定影器18,用于在经过转印的记录纸15上定影调色剂图像。传感器21位于接近排纸辊19,检测记录纸15的通过。
进而设有用于浓度等调正的形成在中间转印带12上的图像或未能转印到记录纸15上的残留调色剂的回收的废粉调色剂箱22。
下面说明具有上述结构的成像装置1的一般动作。
在图像形成中,首先,感光体5A在黑暗中受到充电器6A充电,其表面均匀带电之后,受到曝光器7发射的激光10A而被曝光,形成静电潜像。显影器8A用调色剂对该静电潜像显影,使其可视化,在感光体5A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在该感光体5A与中间转印带12相接触的位置即初级转印位置,该感光体5A上的调色剂图像受到初级转印辊11A的作用,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2上。从而中间转印带12上载置调色剂图像。调色剂图像转印结束后,清洁刮片9A刮去感光体5A外周表面上残留的未转印调色剂,而后等待下一次图像形成。
AIO卡盒2A中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2上之后,该中间转印带12向下一个AIO卡盒2B移动。在AIO卡盒2B中实行与AIO2A中相同的成像处理,使得该AIO卡盒2B中形成的图像重叠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2上的图像上。进而中间转印带12向AIO卡盒2C、2D移动,在AIO卡盒2C、2D中实行相同处理,中间转印带12上被进一步重叠转印。这样,中间转印带12上载置了全彩色重合形成的图像。此时,载置全彩色图像的中间转印带12移动到次级转印辊13的位置。
在响应打印要求时,从放置记录纸15的供纸盘14输出记录纸15后,该记录纸15在定位辊17的位置一旦待机停止,而后,配合中间转印带12输送的调色剂图像与记录纸15的位置相重合的时刻,重新从定位辊17开始输送记录纸15。
记录纸15被送往次级转印辊13,在该处中间转印带12上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记录纸15上,而后定影装置18对调色剂图像加热加压,进行定影,而后有排纸辊19排出到成像装置1的外部。
<浓度(成像条件)的调整>
以下说明在图1所示的成像装置1中涉及浓度等成像条件调整的结构以及动作。
为了获得最佳彩色图像成像条件以及稳定的高画质图像输出,该成像装置1具备调整装置,该调整装置采用方式为检测用于调整试验即补偿用图案等的成像条件的图像。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各色成像部2A、2B、2C、2D实际动作,在中间转印带12上形成用于检测色成分图像浓度变动的补偿用图案,并将该图案作为调色剂图像,以检测各色成像部2A、2B、2C、2D之间因机械条件和特性上的差异所带来的补偿用图案之间的差异,掌握各自的动作状态。关于该补偿用图案即调整用图像的检测装置,是通过在中间转印带12上安装浓度传感器23,并以以下方法来检测浓度变动。
如图1所示,在串接方式的成像装置1中具备针对每种颜色的成像部2A、2B、2C、2D,随着机器内部的温度变化或劣化,中间转印带12发生伸缩,造成显影偏压等浓度控制装置特性偏差,从而有可能使得实际浓度偏离设定的控制目标值。
对此,在发生偏离时,通过调整成像部2A、2B、2C、2D的显影偏压等,获得规定的浓度,进而获得规定的颜色调配。关于发生偏差的机械条件,除了显影偏压以外,还可能是充电偏压、激光曝光功率等的变动等等,为此,根据机器内部的温度变化或劣化造成的中间转印带12的伸缩,在这些机械条件发生变动的预测时刻,利用补偿用图案检测方式来检测动作状态,并根据检测结果,对补偿动作条件等成像条件进行调整。
浓度补偿用图案是通过多个步骤使得浓度发生变化的图案,为此,可设定与浓度变化步骤相对应的规定显影偏压,同时分别形成用于获得补偿量的浓度补偿用图案,并用浓度检测传感器23来该图案。关于检测补偿用图案(调整用图像)的浓度传感器23将在以下详述。
<浓度传感器(兼用于外部光检测)>
本实施方式中的浓度传感器23同时兼用于外部光的受光部。
浓度传感器23本身是用于检测中间转印带12上载置的浓度补偿用图案的传感器,其中包括发光部和受光部,发光部用于照射中间转印带12,受光部用于检测该中间转印带12上的浓度补偿用图案反射的反射光。
图2是成像装置1中搭载的浓度传感器23的结构示意图。该图用于说明光的检测状态的概念,该浓度传感器23除了具备浓度传感器功能以外,还具有接受外部光的受光部功能。
图2所示的浓度传感器23包括发光部24和受光部25,发光部24照射中间转印带12,受光部25检测该中间转印带12表面上的浓度补偿用图案26反射的反射光。
发光部24一般采用发射红外线光的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适用于中间转印带12上形成的作为浓度补偿用图案26的浓度检测。
另一方面,用于图像浓度检测的受光部25被设为能够检测来自于图像的正反射光成分和发散光成分的形态。关于图2所示的浓度传感器23可参考现有技术,如专利文献2(JP特开2009-216930号公报),在此不作详细说明。
浓度传感器23的受光部23输出于受光量相对应的电量,并具有用于将受光量转变为电量的转换装置。该受光部25用于检测外部光,因此,不适于采用仅具有检测发光部24发射的光(在此为红外线)的感度的光电转换装置,而需要对发光部24发射的光以及外部光双方均具有感度。
检测对象的外部光为机外的人为照明光或日光等光,且为实行节能控制时用于检测机器未使用状态的光。为此,该受光部需要同时对红外线光和可视光具有感度。
受光部25为了检测外部光,需要有外部光的采光装置。对此,本实施方式采用在框体上开一窗口的方式,通过对机械结构进行简单的改进得以实现。
图3是显示设于成像装置的框体上的外部光采光部件即窗口的示意图。
浓度传感器23位于接近成像装置1(参见图1)框体31的背面,因此,如图3所示,将窗口30等作为采光部件设置在框体31的背面,让浓度传感器23的受光部25能够接受外部光。在此,窗口31只要是能够让外部光进入浓度传感器的受光部便可,因此还可以是允许光透射的透明材料,或者光开一个窄缝或小孔。
接受外部光的受光部25与窗口30之间只要保持图2所示的位置关系,接受发散光的受光部25的输出便能够用于将在后面叙述的节能控制,得以进行适当的动作。但是根据情况,还可以采用接受正反射光以及发散光双方的方法。
<控制系统的构成>
以下说明上述成像装置1(参见图1)的控制系统结构模块图。
图4所示的控制系统作为主控制器,用包含CPU40、ROM41、RAM42构成的计算机作为硬件。
ROM41中存放控制成像装置1整体的控制程序,其中包括用于实现下述成像条件的调整及浓度补偿以及节能控制的控制程序。CPU40读取存放在ROM41中的程序并执行处理及控制。RAM42为主存储器,用于作为执行程序时存放必要数据的工作区域等。
CPU40在按照程序实行处理及控制之际,在整体上控制通过系统主线44连接的各种设备的访问,并控制通过接口(I/O)47连接的各种传感器以及电机、离合器、加热器等电气设备的输入输出以及驱动等。
CPU40除了响应机器内发生的要求实行处理及控制以外,还通过外部接口45与主计算机等未图示外部装置通信,根据交换要求实行处理。
RAM42可通过未图示增设板连接的附件RAM来扩展存储容量。RAM42用以作为记录数据展开区域以及环境数据存放区域等。
CPU40还通过操作面板接口43对操作面板48,通知用户机器状态,并接受用户的模态设定等动作条件的设定或指令输入。
NV(Non-Volatile)RAM46中存放从经由操作面板接口43连接的操作面板48输入的打印模态设定信息等机器管理所需要的信息。
<浓度补偿处理的控制流程>
以下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浓度补偿处理(浓度调整)控制流程。
如以上<浓度(成像条件)的调整>中所述,该调整时实际输入试验用规定图像数据,并使成像部动作,在中间转印带12上形成试验图像。而后用受光部25检测该试验图像,基于该检测结果进行调整,获得作为目标的图像输出。当该调整为浓度补偿时,在试验时用红外线照射试验图像,浓度传感器23的受光部25接受该试验图像的反射光进行检测,根据检测到的光量来求出与该反射光光量之间存在一定关系的试验图像的浓度。
但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受光部25还接受外部光(可视光),因此,浓度检测时受光部25的检测结果中包含的外部光成为杂音。为此,需要从受光部25的浓度检测结果中去除该杂音,以求出正确的浓度。在这一点上本实施方式的浓度补偿处理与现有的处理有所不同。
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浓度补偿处理的控制流程图。
浓度调整一般如下,通过操作面板48输入的动作指示或机器本身判断该机器的状态变化,实行定位调整等成像条件的调整,同时启动浓度补偿处理动作,该浓度补偿处理动作独立于一般的打印动作。
该浓度补偿处理启动后,如图5所示,首先浓度传感器23的受光部25接受入射光(S101)。此时,关闭浓度传感器23的发光部24,使得受光部25能够检测从光体31上的窗口入射的外部光。
受光部25检测到外部光(可视光)的光量,该光量被保存到规定的存储位置,供此后使用(S102)。
其次,成像部(AIO卡盒)2A、2B、2C、2D形成浓度补偿用图案的调色剂图像,该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2上,并以载置于中间转印带12上的状态受到输送(S103)。
接着,确认载置于中间转印带12上的浓度调整用图案是否已被送至浓度传感器23检测的位置(S104)。
反复进行S104直到确认到浓度调整用图案到达浓度传感器23的检测位置。如果确认了已经到达(S104的“是”),则进入下一个步骤S105。在S105中,浓度传感器23的发光部24中的光源点灯,并发射红外线光,该红外线光照射中间转印带12上的浓度补偿用图案26(S105)。
而后,浓度传感器23的受光部25接受入射光(S106)。在此,入射到受光部25中的除了发光部24发射并在浓度补偿用图案26上反射的红外线光以外,还有从框体31上的窗口30入射的外部光(可视光)。
而后,取得受光部25此时检测到的包括外部光(可视光)和浓度补偿用图案26反射的反射光(红外线光)的光量,并保存到规定场所(S107)。
由于S107取得的光量中包含外部光,该外部光作为杂音,需要从S107取得的光量中减去S102中取得的外部光(可视光)的光量,以去除杂音,由此获得仅包含红外线光成分的光量,抽取该光量作为补偿所需要的浓度补偿用图案26的浓度信号(S108)。
此后,根据S108的得到的浓度补偿用图案26的浓度信号实行浓度补偿(S109)。具体来说,求出从检测结果得到的浓度与目标浓度之间的差值,根据该差值,对上述<浓度(成像条件)的调整>中说明的成像部2A、2B、2C、2D中的部件实行调整,实行具有目标浓度的图像。至此,控制流程的处理结束。
<节能控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没,节能控制是指从待机状态(也称为“待机模态”)进入更加进一步的节能动状态(以下称为“节能模态”)以及从节能模态返回待机模态的控制。
该节能控制的移动条件和返回条件取决于根据规定外部光的存在来推测机器是否处于未使用状态。也就是说,待机模态期间检测到的外部光小于规定值(即后述图6的控制流程中的节能基准值)时,认为机器处于未使用状态,可以从待机模态进入节能模态,另一方面,在节能模态期间检测到的外部光超过规定值(即下述图7的控制流程中的节能基准值)时,认为机器未使用状态,应从节能模态返回待机模态。
该节能控制动作中,上述浓度补偿处理(浓度调整)中使用的浓度传感器23的受光部25兼用于外部光的检测,利用该检测结果进行节能控制。
本实施方式中,受光部25始终保持接受外部光,而且在节能控制期间关闭浓度传感器23的发光部24中的光源,不发生红外线光,为此控制期间中受光部25检测到的外部光的变化可直接作为检测结果。
此外,为了及时响应打印要求从向相关动作部提供电源的状态(以下称为“打印动作状态”)进入待机状态(也称为睡眠状态)以及从待机状态返回打印动作状态的节能动作不是本发明的主要内容,可以采用既存技术,在此省略说明。
图6是本实施方式在待机模态时的控制流程图。
此时的节能动作为,从打印动作状态进入待机模态后,在开始待机时的节能动作的同时,启动图6所示的控制流程。
启动图6的控制流程后,首先,如该图所示,受光部25检测处于待机状态的当前的明亮度(外部光),确认该受光部25的输出,从而确认用户通过操作面板48设定的节能模态(根据该控制流程从待机模态进入节能模态的移动控制)是否有效(S201)。
S201的确认结果为该节能模态无效时(S201为“否”),则转而进入确认是否存在打印要求的步骤S206。该步骤S206一直反复实行直到打印要求(通过操作面板48的用户操作或通过外部I/F45输入的指令)得到确认为止。得到确认后(S206的“是”),结束待机时的控制流程。
另一方面,如果S201的确认结果为节能模态有效(S201为“是”),则进入S202,确认是否有打印要求发生。
在此,如果确认到发生了打印要求(S202为“是”),则结束待机时控制流程。
而如果没有确认到打印要求(S202为“否”),则进入S203,检测浓度传感器23的受光部25检测到的外部光的光量。
接着,进入S204,确认受光部25接受的光量是否小于进入节能模态的移动条件所规定的节能基准值(即外部光线是否变暗)。
如果确认结果为受到的光量并没有小于规定的节能基准值(S204为“否”),则返回S202,确认打印要求的发生。
另一方面,如果确认到光量小于规定的节能基准值(S204为“是”),则满足节能模态的移动条件,进入S205,实行向节能模态的移动。例如,控制电源对加热器的供电,进一步降低定影器18的目标温度,该目标温度低于待机模态时的温度,使得定影器18保持在该低温,减少电力消费。
在结束向节能模态的移动后,进入S206,确认是否发生打印要求,该步骤反复进行,直到打印要求的发生(通过操作面板48的用户操作或通过外部I/F45输入的指令)得到确认为止。确认后,结束待机时的控制流程。
利用上述图6的控制流程所示的方法或者根据用户通过操作面板48的指示进入节能模态后,继续检测外部光的变化,当外部光的光量满足返回条件时,实行返回待机模态的返回动作。以下说明实行该返回动作的节能模态控制。
图7是实施方式1在节能模态时的控制流程图。
此时的节能动作为从待机模态进入节能模态后,在开始节能模态时的节能动作的同时,启动图7的控制流程。
图7的节能控制启动后,首先如图7所示,受光部25检测处于待机状态的当前的明亮度(外部光),确认该受光部25的输出,从而确认用户通过操作面板48设定的节能模态(根据该控制流程从待机模态进入节能模态的移动控制)是否有效(S301)。
S301的确认结果为该节能模态无效时(S301为“否”),则转而进入确认是否存在打印要求的步骤S306。该步骤S306一直反复实行直到打印要求(通过操作面板48的用户操作或通过外部I/F45输入的指令)得到确认为止。得到确认后(S306的“是”),结束节能时的控制流程。
另一方面,如果S301的确认结果为节能模态有效(S301为“是”),则进入S302,确认是否有打印要求发生。
在此,如果确认到发生了打印要求(S302为“是”),则结束节能时控制流程。
而如果没有确认到打印要求(S302为“否”),则进入S303,检测浓度传感器23的受光部25检测到的外部光的光量。
接着,进入S304,确认受光部25接受的光量是否超过返回待机模态的返回条件所规定的节能基准值(即外部光线是否变亮)。
如果确认结果为受到的光量没有超过规定的节能基准值(S304为“否”),则返回S302,确认打印要求的发生。
另一方面,如果确认到光量超过规定的节能基准值(S304为“是”),则满足向待机模态的移动条件,进入S305,实行向待机模态的移动。例如,控制电源对加热器的供电,使定影器18的温度上升并保持在待机模态使得目标温度。
在结束向待机模态的移动后,进入S306,确认是否发生打印要求,该步骤反复进行,直到打印要求的发生(通过操作面板48的用户操作或通过外部I/F45输入的指令)得到确认为止。确认后,结束节能时的控制流程。
如上图6以及图7所使得控制流程中S201以及S301中所述,可以通过操作面板48来设定节能模态动作有效或无效。能够作该设定是因为考虑到,即便实行本节能动作,也会因机器的使用状态或机器设置场所的照明环境等不同,而无法得到预期的节能效果,或者以节能模态进一步实行高度节能时需要一定的时间,因而不适于一些重视即刻响应打印要求性能的用户。
本实施方式中即便选择无效设定,也由于具备让用户能够通过操作,从操作面板48设定向节能模态移动或返回待机模态的功能,因而能够补偿节能动作。
如上图6以及图7所使得控制流程中S201以及S301中所述,设定节能基准值,用于在从待机模态向节能模态移动以及从节能模态返回待机模态之际,作为各个动作条件。用户可以通过动过操作面板48的操作来改变该节能基准值。
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改变节能基准值的设定,来及逆行能够动作设定,如提早或推迟向节能模态的移动或从节能模态返回待机模态,根据用户所要的条件动作,或配合机器的使用状态或设置场所的照明环境等优化动作。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采用简单改变机械结构的方法,即在框体31上开一窗口,引入用于确认从待机模态进入节能模态以及从节能模态返回待机模态的外部光,用接受中间转印带12上形成的浓度补偿用图案(成像条件调整用图像)26反射的反射光的受光部25来接受该外部光,同时在兼用该受光部25进行浓度补偿时,去除浓度补偿的受光量中作为杂音的外部光,使得浓度补偿和节能控制同时获得高精度检测输出,兼备浓度补偿浓能和节能功能,提高了成像装置的经济效益。
另外,通过操作面板48改变节能模态动作有效或无效设定,进而改变节能基准值设定,从而能够根据机器的使用状况或设置场所的照明环境来实行动作。
《实施方式2》
在本实施方式在以下方面,即利用用于成像条件调整的传感器的受光部来接受外部光,并通过简单的结构更改,即在框体上开一窗口,实现根据接受的光量来实行从待机状态进入进一步节能动作状态的移动控制、以及从节能动作状态返回待机状态的返回控制这些方面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但是,本实施方式除此之外,还具备采光选择装置,用于选择是否用采光部件(窗口)采光,通过选择适于成像装置的动作状态的采光,来选择受光部接受的光,获得适用于浓度等成像条件调整以及节能动作等的光量。
以下参考附图说明本实施方式,但在详述节能控制之前,先简要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成像装置。
<成像装置的概要>
图8是本实施方式的成像装置结构的示意图。
在此参考图8说明成像装置的动作部结构,重点说明与形成图像直接有关的动作部。该图中虽然以串接方式的彩色成像装置为例显示,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除此之外,无论是彩色还是黑白的成像装置,只要该装置实行浓度等成像条件的调整控制以及节能控制便可适用于本发明。
关于检测有关节能动作的外部光的传感器等的结构以及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成像装置的控制系统将在以下予与详述。
如图8所示,成像装置100构成为沿着环形输送装置即输送带105排列与彩色成分数相同个数的成像部。也就是说,输送带105用于输送由供纸盘101提供、并由供纸辊102与分离辊103分离的记录纸104,沿着该输送带105,并从该输送带105输送方向(图8中以箭头表示)的上游到下游依次排设各种颜色成分(黑色、红色、青色、黄色)的成像部106BK、106M、106C、106Y,构成所谓的串接方式。各成像部除了形成不同调色剂颜色的图像以外,其他内部结构相同。为此在此仅说明成像部106BK,而省略其他成像部的说明。
输送带105为绕设在驱动辊107和从动辊108之间的环形带。驱动辊107受到驱动电机124驱动而转动,驱动电机124、驱动辊107以及从动辊108构成驱动装置,使得输送带105移动。
在形成图像时,从供纸判101中位于最上面的记录纸104开始依次输出,记录纸104受到静电吸引作用而被吸附在输送带105上,随着受到驱动而转动的输送带105被送往最初的成像部106BK,在此受到黑色调色剂图像的转印。
成像部106BK包括鼓形感光体109BK、以及围绕该感光体109BK设置的充电器110BK、曝光器111、显影器112BK、未图示的感光体清洁器、消电器113BK等装置。曝光器111发生曝光光束即激光114BK、114M、114C、114Y,这些曝光光束分别对应各个成像部106BK、106M、106C、106Y形成的图像的颜色。驱动电机125驱动上述鼓形感光体109BK转动。
在图像形成中,首先,鼓形感光体106BK在黑暗中受到充电器110BK充电,其表面均匀带电之后,受到曝光器111发射的对应黑色的激光114BK而被曝光,形成静电潜像。显影器112BK用黑色调色剂对该静电潜像显影,使其可视化,在鼓形感光体106BK上形成调色剂图像。
在该鼓形感光体106BK与输送带105上的记录纸相接触的位置即转印位置上,该鼓形感光体106BK上的调色剂图像受到转印器115BK的作用,被转印到记录纸104上。从而记录纸104上形成黑色调色剂图像。
该调色剂图像转印结束后,感光体清洁器擦去鼓形感光体109BK外周表面上残留的未转印调色剂,而后消电器113BK对该鼓形感光体109BK消电,等待下一次图像形成。
成像部106BK中形成的黑色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记录纸104上之后,输送带105将该记录纸104送往成像部106M。在成像部106M中实行与成像部106BK中相同的成像处理,鼓形感光体109M上形成红色调色剂图像,该红色调色剂图像被重叠转印到记录纸104上的黑色调色剂图像上。
进而记录纸104被送往成像部106C、106Y,在成像部106C、106Y中实行相同处理,在成像部106M中实行与成像部106BK中相同的成像处理,鼓形感光体109C和109Y上分别形青红色调色剂图像和黄色调色剂图像,这些调色剂图像被分别重叠转印到记录纸104上。这样,记录纸104上形成了全彩色图像。此时,载置全彩色图像的记录104从输送带105上剥离,进入定影器116,在定影器116中受到定影,而后被排出成像装置。
各个鼓形感光体109M、109C、109Y受到驱动电机125驱动而转动,定影器116、供纸辊102、分离辊103受到驱动电机123驱动而转动。
<图像位置偏离补偿>
以下说明在图8所示的成像装置100中发生的图像位置偏离的补偿。
在具有图8所示的成像装置100中,由于会发生以下误差,如鼓形感光体109BK、109M、1-9C、109Y的轴间距离的误差、鼓形感光体109BK、109M、1-9C、109Y的平行度误差、曝光用激光114BK、114M、114C、114Y的扫描装置即曝光器111中对应各种颜色设置的偏转反射镜的设置误差、静电潜像被写入到鼓形感光体109BK、109M、1-9C、109Y上的写入时刻误差等等,各种颜色在重合位置上未能重合,因而在各种颜色之间发生位置偏离。
上述调色剂图像之间的位置偏离会主要因为歪斜、副扫描方向的定位偏离、主扫描方向的倍率误差、以及驻扫描方向的定位偏离等原因而发生不同的表现方式。
此外,机内温度变化以及时间劣化所造成的输送带伸缩也会使得调色剂图像在记录纸上的转印位置发生变化,出现图像写出位置偏离。
上述调色剂图像色间位置偏离以及图像写出位置偏离均会降低画质或图像的再现性,造成图像劣化,因此有必要实行消除偏离的补偿。在此,通过将Y、M、C三种颜色的图像位置配到BK的图像位置上来实行颜色之间位置偏离补偿。
在位置偏离补偿(调整)中,用实际用于实验的规定图像数据输入来使得各色成像部动作,在输送带105上形成实验图像,而后检测所形成的各色实验图像,求出图像之间的位置关系,测出位置偏离。关于位置偏离补偿(调整)的实验图像,例如可用专利文献3(JP特开2008-77066号公报)中记载的规定排列的位置偏离补偿图案来获得。
在图8所示的例中,用位置偏离补偿用传感器117、118、119检测实验图像,这些位置偏离补偿用传感器117、118、119位于成像部106Y下游,与输送带105相对设置,并且受到同一块基板支持,沿着垂直于输送带105输送方向的主扫描方向设置。
位置偏离补偿图案的检测与实施方式1的浓度补偿用图像的检测相同,也是在实验时发射红外线光照射实验图像即位置偏离补偿用图案,而后由位置偏离补偿用传感器117、118、119检测该实验图像的反射光。根据位置偏离补偿用传感器117、118、119检测到的检测光量,决定位置偏离补偿用图案的位置检测基准,求出各个位置偏离补偿用图案中的位置检测基准的位置关系,并从正常的位置关系推算偏离量。
各种颜色之间的位置偏离补偿是根据位置偏离补偿用图案之间的偏离量的检测结果,来进行定位调整或颜色之间的各种位置偏离调整,获得没有位置偏离的图像输出。
另外,图像写入位置偏离补偿是根据感光体109BK的曝光点与用于检测位置偏离补偿用图案等的位置偏离补偿用传感器117、118、119之间的距离,来求出记录纸104的图像写出位置,并从该求出的结果得到正常的图像写出位置,进而根据相对于该正常位置的偏离来调整开始输送记录纸104的时刻。
<位置偏离补偿用传感器(兼用外部光检测)>
本实施方式用位置偏离补偿用传感器117、118、119来作为接受外部光的受光部。
位置偏离补偿用传感器117、118、119原本是用于检测由输送带105载置的位置偏离补偿用图案,具有用于照射输送带105的发光部、以及用于检测被置于该带表面上的位置偏离补偿用图案的反射光的受光部。
图9是成像装置中的位置偏离补偿用传感器结构的示意图。该图是用于说明光的检测状态的概念性的图,该传感器不但起到位置偏离补偿传感器的作用,而且还起到接受外部光的受光部作用。图中虽然沿着主扫描方向共在两端以及中间三个部位设置位置偏离补偿用传感器117、118、119,但外部光的检测也可以只用一个传感器,而且由于三个传感器的结构相同,为此,在此仅以单独使用位置偏离补偿用传感器118为例进行说明。
图9所示的位置偏离补偿用转感器118包括发光部135和受光部134,发光部135用于发射红外线光照射输送带105,受光部134用于检测输送带105上的位置偏离补偿用图案136上反射的发光部135的照射光的反射光。
发光部135一般采用发射红外线的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具有适于检测输送带105上形成的作为位置偏离补偿用图案的调色剂图像的特性。
用于检测位置偏离补偿合用图案136的受光部134被设置为能够检测图像反射的正反射光和散乱光各自成分的形态。
位置偏离补偿用传感器118的受光部134输出随受光量变化的电量,为此具有转换装置。此外,由于需要用该受光部134为外部光检测部件,因此,不适于采用仅对用于检测位置偏离补偿用图案136的发光部135发射的光(在此为红外线)具有感度,而必须对发光部135发射的光以及外部光双方均具有感度。
检测对象的外部光为机外的人为照明光或日光等光,且为实行节能控制时用于检测机器未使用状态的光。为此,该受光部需要同时对红外线光和可视光具有感度。
受光部134为了检测外部光,需要有外部光的采光装置。在成像装置100中的位置偏离补偿用传感器118附近的框体131上开设窗口130作为采光装置,让位置偏离补偿用传感器118的受光部134能够接受外部光。在此,采光装置还可以是允许光透射的透明材料,或者光开一个窄缝或小孔。
接受外部光的受光部134与窗口130之间只要保持图9所示的位置关系,接受发散光的受光部134的输出便能够用于将在后面叙述的节能控制,得以进行适当的动作。但是根据情况,还可以采用接受正反射光以及发散光双方的方法。
进而,还具有选择是否进行适应成像装置动作状态的采光的选择部件(能够开放的遮光部件),对此将在以下的<外部光采光选择>中详述。
<控制系统的构成>
以下说明成像装置100整体的控制系统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成像装置100的控制系统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成像装置1中的控制系统相同,为此,本实施方式利用先前显示相同控制系统结构的图4所示的模块图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成像装置100的控制系统作为主控制器,用包含CPU40、ROM41、RAM42构成的计算机作为硬件。
ROM41中存放用于实行成像条件调整(位置偏离补偿或浓度补偿等)或下述节能控制的控制程序,其中包括用于实现下述成像条件的调整及浓度补偿以及节能控制的控制程序。CPU40读取存放在ROM41中的程序并执行处理及控制。RAM42为主存储器,用于作为执行程序时存放必要数据的工作区域等。
CPU40在按照程序实行处理及控制之际,在整体上控制通过系统主线44连接的各种设备的访问,并控制通过接口(I/O)47连接的各种传感器以及电机、离合器、加热器等电气设备的输入输出以及驱动等。
CPU40除了响应机器内发生的要求实行处理及控制以外,还通过外部接口45与主计算机等未图示外部装置通信,根据交换要求实行处理。
RAM42可通过未图示增设板连接的附件RAM来扩展存储容量。RAM42用以作为记录数据展开区域以及环境数据存放区域等。
CPU40还通过操作面板接口43对操作面板48,通知用户机器状态,并接受用户的模态设定等动作条件的设定或指令输入。
NV(Non-Volatile)RAM46中存放从经由操作面板接口43连接的操作面板48输入的打印模态设定信息等机器管理所需要的信息。
<外部光采光选择>
外部光是节能动作的控制条件,检测外部光的传感器兼用用于成像条件调整的位置偏离补偿用传感器。
为此,在成像装装置100的框体131上设置窗口130作为采光部件,这样便能够用位置偏离补偿用传感器118来检测通过窗口130的外部光。
但是,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由于持续导入了通过采光用窗口130的外部光,因此,打印动作时以及在进行位置偏离补偿等成像条件调整时,导入了本来不需要的光即外部光,这样,在打印动作中会影响到形成过程中的调色剂的带电电量,致使画质下降,而在位置偏离补偿等成像条件调整中,则如实施方式1中所述的,成为杂音,需要去除。
对此,本实施方式具备遮光部件,用于遮挡设于框体131上的窗口130,避免取入本来不需要的光。
本实施方式还具备驱动部,该驱动部用于使得该遮光部件可在关闭位置和开放位置之间移动,在不需要棌光的上述动作时将该遮光部件移动到关闭位置,进而具备采光选择部件,通过根据成像装置100的动作状态实行驱动控制,来实现根据动作状态选择是否采光。
图10是一例设于成像装置100的框体上的外部光采光用窗口以及使得遮光部件能够在关闭位置和开放位置之间移动的采光选择部件的结构的斜视图。
图10中的采光用窗口130位与成像装置背面的框体131上,遮光部件128可在关闭窗口130的关闭位置和打开窗口130的开放位置之间移动。遮光部件128的移动机构包括以驱动电机124和转动轴成126构成驱动机构、磁铁127以及从动机构,该从动机构将该磁铁127与遮光部件128相连接并一体受上述驱动机构驱动,使得遮光部件128在关闭位置和开放位置之间移动。
本实施方式中,上述驱动机构中的驱动电机124为驱动感光体109BK以及驱动辊107转动的驱动电机,利用驱动电机124的驱动力实行下述采光选择。
如图11所示,驱动电机124的动力通过电机轴和转动轴126上的齿轮传送,使得转动轴126转动,转动时带动从动机构。
图12是用于说明图10所示的采光选择装置的驱动机构和从动机构的结构以及外部光采光时的状态。
如图12和图13所示,采光选择装置中,装设在从动机构端部的磁铁127位于驱动机构的转动轴126端部的上方与转动轴126端部相对设置。从动机构构成为,磁铁127通过连接部件与遮光部件128一体形成,在图10中的箭头所示的方向上移动。
驱动机构中如图所示,在从动机构中的磁铁127的转动轴126的端部的对面,具有带有磁力的物体(以下称为带磁体)130以及允许该带磁体130自由地从转动轴126的轴心向半径方向作线性移动。在此,带磁体130具有的极性为与安装在从动机构端部的磁铁127相同,带磁体130与磁铁127之间发生斥力。
以下说明具有上述结构的采光选择装置。
停止驱动辊107等驱动电机124,转动轴126呈现图12所示状态。此时,带磁体130和磁铁127有可能最接近,带磁铁130在空间129内向斥力变小的方向移动。
带磁体130移动后,使得带磁体130与磁铁127之间发生的斥力不超过磁铁127以及遮光部件128的自重,从而从动机构中的磁铁127以及遮光部件128以自重下降到下限位置。
如图10所示,当从动机构中的磁铁127和遮光部件128下降到下限位置时,遮光部件128被保持在打开窗口130的位置,即选择可从窗口130采光的状态。
在此状态下,位置偏离补偿用传感器117、118、119检测到的光量为外部光的检测光量。
这样,当驱动电机124处于停止状态时,成像装置不能实行成像动作,为此该传感器只检测外部光的光量。例如,在待机状态下外部光消失,可用于向节能模态移动等节能控制。关于基于外部光的检测进行节能控制将在以下详述。
另一方面,当驱动辊107等受到驱动电机124的驱动而转动时,如图13所示,转动轴126的空间129内部带磁体因离心力向转动轴126外周移动(图13中以箭头A显示)。此时,带磁体130和磁铁127接近,两者之间发生的斥力大于停止转动时。
让转动轴126转动时带磁体130与磁铁127之间发生的斥力超过从动机构中的磁铁127以及遮光部件128的自重,使得从动机构能够被驱动,从而从动机构中的磁铁127以及遮光部件128能够向上方移动(图13中以箭头B表示)。
如图14所示,从动机构中的磁铁127以及遮光部件128向上方移动,即遮光部件128移动到关闭窗口130的位置,也就是说,选择遮蔽光通过窗口130的状态。
下面显示采光选择装置的其它例子。
下述采光选择装置采用的采光方式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遮光部件可在关闭位置和开放位置之间移动,根据成像装置100的动作状态,在实行不需要采光的动作时,使遮光部件移动到关闭位置,除此之外,遮光部件处于开放位置。
但是,构成用于使得遮光部件移动到关闭位置的驱动机构以及从动机构的元件不同于上述实施方式所采用的如图12和图13所示的元件。
图15是一例用于使得本实施方式的遮光部件移动到关闭位置的驱动机构和从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5所示,驱动机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具备连动于驱动电机124的转动轴126,位于转动轴126端部与从动机构相对设置的驱动元件为送风扇132,该送风扇132随着转动轴126的转动而将转动,从转动轴轴心向外送风。
从动机构也与先前的实施方式相同,具有与遮光部件128一体形成的连接部件,该连接部件端部上与驱动部件相对设置的从动元件为受风体133,该受风体133受到送风扇132的送风,随着受风体133受到的风力,从动机构的遮光部件128发生移动。
驱动电机124停止时,转动轴126页停驶转动,驱动机构的送风扇132不送风,为此从动机构中的受风体133不受任何作用,与受风体133一体的遮光部件128以自重下落到下限位置。该状态如图10所示,遮光部件28被保持在窗口130开放的位置,也就是说,选择从窗口130采光。
对此,在驱动电机124转动时,转动轴126也转动,驱动机构的送风扇133送风,从动机构的受风体133受到风力作用,与该受风体134一体的遮光部件128克服重力向上移动。此状态及如图1所示,遮光部件128移动到关闭窗口130的位置,也就是说,处于选择遮蔽光从窗口130通过的状态。
具备上述采光选择装置,可驱动电机124,在成像装置能够进行成像动作的状态下,用遮光部件128关闭用于采光的窗口130,避免取入不需要的外部光。
为此,本实施方式避免了在上述实时方式1中发生的画质劣化问题,即采用外部光始终从采光用窗口130入射,使得成像过程中处于带电状态的调色剂图像受到外部光的影响,带电量发生变化,造成画质劣化。
另外,在实行位置偏离补偿等成像条件的调整之际,不会有外部光作为杂音混入,因而能够用位置偏离补偿用传感器118来对位置偏离补偿用图案实行高精度检测,实现良好的补偿调整。
<外部光遮蔽状态的确认>
上述采光选择装置的遮光部件128在成像部未被启动时,如在下述节能动作时那样,位于窗口130开放可以取入外部光的开放位置,驱动电机124驱动时,联动与该驱动电机124的转动轴126转动,使得遮光部件128自动移动到关闭位置。也就是说,采光选择动作不需要成像装置的控制系统发出指令。
为此,成像装置的控制系统无法掌握遮光部件128的动作状态,即是取入还是遮蔽外部光。
对此,需要具备用于成像装置的控制系统确认该动作状态并获得表示确认结果的信息的装置。用于该外部光取入/遮蔽的状态确认的方法不需要另外设置传感器来检测遮光部件128的动作状态,而是根据与上述采光选择装置的动作相关的驱动电机124的动作状态来推测。
图16是确认外部光采光/遮蔽的处理流程图。
控制系统在需要确认外部光采光/遮蔽时启动该处理,确认驱动电机124是否动作(S401)。驱动电机124是否动作的确认可以通过查询控制机器整体动作的控制系统所管理的机器状态的信息来实行。
如果驱动电机124动作的确认结果为正在动作(S401的是),则可以确定外部光被遮蔽,将表示该状态的信息作为目前的确认结果保持(S403),结束处理。
而如果确认结果为没有动作(S401的否),则可以确定外部光被取入,将表示该状态的信息作为目前的确认结果保持(S402),结束处理。
成像装置的控制系统根据上述处理流程获得的信息来管理实行正常动作的机器的动作状态。
<节能控制>
本实施方式的节能控制是指从待机状态(也称为待机模态)向进一步节能动作状态(也称为节能模态)移动、以及从节能模态返回待机模态的控制。
该节能控制的移动条件和返回条件取决于根据规定外部光的存在来推测机器是否处于未使用状态。也就是说,待机模态期间检测到的外部光小于规定值(即后述图6的控制流程中的节能基准值)时,认为机器处于未使用状态,可以从待机模态进入节能模态,另一方面,在节能模态期间检测到的外部光超过规定值(即下述图7的控制流程中的节能基准值)时,认为机器未使用状态,应从节能模态返回待机模态。
该节能控制动作中,上述浓度补偿处理(浓度调整)中使用的浓度传感器23的受光部25兼用于外部光的检测,利用该检测结果进行节能控制。
本实施方式在成像部启动状态下,遮光部件128移动到关闭采光用窗口130的位置,外部光不会被取入机内,而在成像部未启动状态下,遮光部件128被保持在开放采光用窗口130的位置,受光部134接受通过窗口130取入的外部光。在从开放窗口130取入外部光的期间中,位置偏离补偿用传感器118的发光部135中的光源消灯,不发射红外线光,为此,在此控制期间中受光部134直接对外部光的变化进行检测。
此外,为了及时响应打印要求从向相关动作部提供电源的打印动作状态进入待机状态以及从待机状态返回打印动作状态的节能动作不是本发明的主要内容,可以采用既存技术,在此省略说明。
在此,本实施方式从待机模态向节能模态移动控制动作,即在待机模态期间检测到的外部光光量小于节能基准值时,实行节能控制,从待机模态向进一步高度的节能模态移动,该节能模态控制与上述参考图6所示控制流程所述的实施方式1的控制动作完全相同。
为此,本实施方式参考基于图6所示控制流程的说明,不再重复说明。但是,图6所示的控制流程中使用了浓度传感器23的受光部25,而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是位置偏离补偿用传感器118的受光部134。
另外,本实施方式从节能模态向待机模态返回使得控制动作,即在节能模态期间检测到的外部光的光量超过规定的节能基准值时从节能模态返回待机模态的节能控制与上述图7所示控制流程中说明的实施方式1的控制动作完全相同。
为此,本实施方式参考基于图7所示控制流程的说明,不再重复说明。但是,图7所示的控制流程中使用了浓度传感器23的受光部25,而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是位置偏离补偿用传感器118的受光部134。
再者,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叙述了用户可通过操作,改变伴随图6、图7所示的控制流程的动作条件,即在设定节能模态的动作有效或无效时使用的、从待机模态向节能模态的移动以及从节能模态返回待机模态的各种动作条件的节能基准值,实施方式1中用于实行上述设定所需要的装置也适用于本实施方式的成像装置。
<具有中间转印体的成像装置>
以上参考图8对用从感光体直接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纸上的方式的成像装置为本实施方式的成像装置进行了说明。
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用于上述直接转印方式的成像装置,在此例举一与直接转印方式不同的中间转印方式的成像装置中的实施方式,但成像装置仍然是采用串接方式形成彩色图像。
图17为实施方式2涉及的采用中间转印方式的成像装置结构示意图。中间转印方式成像装置中,感光体上形成的各色调色剂图像被初级转印到中间转印带上合成彩色图像,而后中间转印带上载置的彩色调色剂图像被次级转印到记录纸上。换言之,本例与参考图8说明的直接转印方式相比,除加入次级转印以外,成像处理过程基本相同。
为此,对于相同结构的元件以及动作,参考图8的说明,在此不再详述。另外,对图17中与图8相同的元件赋予相同标记。
以下参考图17说明中间转印方式的成像装置100i中的特征部分。
各色调色剂图像分别在鼓形感光体109BK、109M、109C、109Y与中间转印带105i相接触的位置(初级转印位置)受到转印器115BK、115M、115C、115Y的作用,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05i上。该转印使得中间转印带105i上的各色调色剂图像重合,形成彩色图像。中间转印带105i上转印包括位置偏离补偿用图案在内的所有图像,但不输送记录纸。对此,直接转印方式(图8)只有位置偏离补偿用图像才转印到带表面上,而在打印时,不但输送记录纸,而且接受转印到输送的记录纸上的转印。由于存在上述不同之处,可以考虑对带使用不同材料。而带材料的不同会使得光反射性能不同,从而影响到位置偏离补偿用传感器118的受光输出。
位置偏离补偿用传感器118虽然未在图17中显示,但实际上被安装在能够接受被从机器背面的窗口130(参见图9)取入的外部光的位置上。由于定影器116的设置不同于直接转印方式,因此有可能分别改变设计。
在记录纸上形成图像时,从置于供纸盘101中最上面的记录纸104开始,将该记录纸104依次送往与载置调色剂图像的中间转印带105i相接触的结合部,记录纸104在中间转印带105i与记录纸104的接触位置(次级转印位置)上受到彩色调色剂图像的转印(在彩色模态时)。
关于以图8的成像装置100为例所作本实施方式的叙述,除了需要用图17的成像装置100i的中间转印代105i来代替图8的成像装置100的输送带105以外,其他基本上适用于本例图17所示的成像装置100i,在此参考先前的说明,不再详述。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用遮光部件128关闭框体131上开设的窗口130,遮挡外部光的取入,从而防止外部光对调色剂图像的带电量发生影响而引起画质劣化问题的发生。而且在位置偏离补偿用的图像检测中没有外部光混入,能够提高检测精度,便于实行恰当的调整。
此外,使得遮光部件128移动到关闭位置的机构利用驱动电机124,机械元件的结构简单,较少发生故障,成本低廉。
进而,通过简单的机械结构的更改,便实现了取入用于确认从待机模态向节能模态移动以及从节能模态返回待机模态的外部光,并用接受输送带105或中间转印带105i上形成的位置偏离补偿用图案(成像条件调整用图案)136的反射光的受光部来接受该外部光,该方法将受光部135同时兼有两种功能,在位置偏离补偿的受光量中以遮光部件128遮蔽外部光,因此,能够分别在位置偏离补偿和节能双方均获得高精度检测输出,在位置偏离补偿和节能控制中同时发挥作用,提高了成像装置的成本效益。
再者,通过操作面板148设定节能动作有效或无效,进而改变节能能基准值,从而能够根据机器的使用状况以及设置场所的照明环境等动作。
上述实施方式1的说明中以浓度补偿用传感器23检测外部光为例,并且在实施方式2的说明中以位置偏离补偿用传感器118检测外部光为例进行了说明,这些传感器如图2以及图9所示构成为具有发光部和受光部,作为外部光的传感器具有同样的功能。
为此,浓度补偿用传感器和位置偏离补偿用传感器可互相代替,用来检测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2的外部光,实行本发明。

Claims (12)

1.一种成像装置,其中包括:
成像部,用于在像载置体上形成图像;
转印器,用于将像载置体上形成的图像转印到记录媒体上;
发光部,用于发射用来照射所述像载置体上的图像表面的光;
受光部,能够接受所述发光部发射并经由所述像载置体上的图像表面反射的反射光;
成像条件调整装置,在成像条件调整动作时,所述受光部接受所述发光部发射并经由所述成像部形成的调整用图像反射的光,该成像条件调整装置根据该受光部接受反射光后的输出来调整成像条件;以及,
节能控制装置,用于控制需要消费电能的各个动作部的供电以及停止供电,在没有发生成像要求的待机期间,保持比成像时节能的供电状态,而在待机期间发生成像要求时,则随着该成像要求的发生返回成像时的供电状态,
该成像装置的特征在于,
还具备采光装置,该采光装置用于使得所述受光部接受机外发生的光,
所述发光部具有能够进行点灯/消灯控制的光源,
该发光部的光源仅在成像条件调整动作时点灯,所述受光部同时对所述发光部发射的光和机外发生的光的双方具有感度,并基于受光量来输出检测量,
所述节能控制装置实行以下控制,即在待机期间,当所述受光部通过所述采光装置接受光后的输出小于基准值时,移动到保持比待机时更加节能的供电状态,而在保持更加节能的供电状态的期间,所述受光部通过所述采光装置接受光后的输出超过基准值时,则返回待机时的供电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受光部在待机时通过所述采光装置接受机外发生的光,用该得到的受光信号,来补偿该受光部在成像条件调整动作时接受的受光信号,进而将该补偿后的信号输出到所述成像条件调整装置。
3.一种成像装置,其中包括:
成像部,用于在像载置体上形成图像;
转印器,用于将像载置体上形成的图像转印到记录媒体上;
发光部,用于发射用来照射所述像载置体上的图像表面的光;
受光部,能够接受所述发光部发射并经由所述像载置体上的图像表面反射的反射光;
成像条件调整装置,在成像条件调整动作时,所述受光部接受所述发光部发射并经由所述成像部形成的调整用图像反射的光,该成像条件调整装置根据该受光部接受反射光后的输出来调整成像条件;以及,
节能控制装置,用于控制需要消费电能的各个动作部的供电以及停止供电,在没有发生成像要求的待机期间,保持比成像时节能的供电状态,而在待机期间发生成像要求时,则随着该成像要求的发生返回成像时的供电状态,
该成像装置的特征在于,还具备:
采光装置,该采光装置用于使得所述受光部接受机外发生的光;以及,
采光选择装置,用于选择该采光装置是否实行采光,
所述发光部具有能够进行点灯/消灯控制的光源,
该发光部的光源仅在成像条件调整动作时点灯,与此同时,所述采光选择装置选择采光装置不实行采光,
所述受光部同时对所述发光部发射的光和机外发生的光的双方具有感度,并基于受光量来输出检测量,
所述节能控制装置实行以下控制,即在待机期间,用所述采光选择装置选择实行采光,当所述受光部通过所述采光装置接受光后的输出小于基准值时,移动到保持比待机时更加节能的供电状态,而在保持更加节能的供电状态期间,所述采光选择装置继续选择采光,当所述受光部通过所述采光装置接受光后的输出超过基准值时,则返回待机时的供电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成像时,所述采光选择装置选择采光装置不实行采光。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用驱动电机驱动所述记录媒体的输送,所述成像部在处于输送状态的记录媒体上形成图像,
遮光部件连动于所述驱动电机,所述采光装置为设置在该成像装置的框体上的采光窗口,所述采光选择装置用以下方法选择是否采光,即在成像时以及成像条件调整期间,使得该遮光部件遮蔽该采光窗口,而在待机时以及保持更加节能的供电状态期间,该遮光部件因所述驱动电机停止驱动而移动到遮蔽位置,打开该采光窗口。
6.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3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部的光源发射红外线光。
7.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3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用图像为浓度调整用图像,所述受光部接受浓度调整用图像反射的反射光,该反射光的光量与浓度相对应。
8.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3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节能动作设定装置,用于设定是否实行节能动作,该节能动作是指从保持节能的电源供电状态进一步移动到保持更加节能的电源供电状态的控制、以及从保持更加节能的电源供电状态返回保持节能的电源供电状态的控制,
所述节能控制装置按照所述节能动作设定装置的设定实行节能动作。
9.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3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判断基准值设定装置,该判断基准值设定装置设定所述基准值,该基准值分别用于根据所述受光部的输出判断是否从保持节能的电源供电状态进一步移动到保持更加节能的电源供电状态的控制、以及从保持更加节能的电源供电状态返回保持节能的电源供电状态,
所述节能控制装置按照所述基准值设定装置的设定实行节能动作。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操作部,该操作部起到用户接口的作用,所述节能动作设定装置以及所述基准值设定装置按照所述操作部的输入操作进行设定。
11.一种用于成像装置的控制方法,该成像装置包括:成像部,用于在像载置体上形成图像;转印器,用于将像载置体上形成的图像转印到记录媒体上;发光部,用于发射用来照射所述像载置体上的图像表面的光;受光部,能够接受所述发光部发射并经由所述像载置体上的图像表面反射的反射光,该控制方法在成像条件调整动作时,根据所述受光部接受所述发光部发射并经由所述成像部形成的调整用图像反射的反射光的输出来调整成像条件,与此同时,通过控制需要消费电能的各个动作部的供电以及停止供电来实行节能动作,
该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部用能够进行点灯/消灯控制的光源仅在成像条件调整动作时点灯,
所述受光部对所述发光部发射的光和机外发生的光的双方同时具有感度、并基于受光量输出检测量,该受光部不但接受所述发光部发射的光,而且还接受机外发生的通过采光装置取入的光,
在没有成像要求的待机期间,保持比成像时节能的供电状态,而在待机时发生成像要求时,则随着该成像要求返回成像时的供电状态,在待机期间,所述受光部的输出小于基准值时,移动到保持比待机时更加节能的电源供电状态,而在保持更加节能的供电状态的期间,所述受光部的输出超过基准值时,则返回待机时的电源供电状态。
12.一种用于成像装置的控制方法,该成像装置包括:成像部,用于在像载置体上形成图像;转印器,用于将像载置体上形成的图像转印到记录媒体上;发光部,用于发射用来照射所述像载置体上的图像表面的光;受光部,能够接受所述发光部发射并经由所述像载置体上的图像表面反射的反射光,该控制方法在成像条件调整动作时,根据所述受光部接受所述发光部发射并经由所述成像部形成的调整用图像反射的反射光的输出来调整成像条件,与此同时,通过控制需要消费电能的各个动作部的供电以及停止供电来实行节能动作,
该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部用能够进行点灯/消灯控制的光源仅在成像条件调整动作时点灯,与此同时,选择不实行采光来遮蔽外部光,
所述受光部对所述发光部发射的光和机外发生的光的双方同时具有感度、并基于受光量来输出检测量,该受光部不但接受所述发光部发射的光,而且还通过能够选择是否进行采光的采光装置来接受机外发生的光,
在没有发生成像要求的待机期间,保持比成像时节能的供电状态,而在待机时发生成像要求时,随着该成像要求返回成像时的供电状态,并且在待机期间,选择实行采光,当所述受光部通过所述采光装置接受光后的输出小于基准值时,移动到保持比待机时更加节能的供电状态,而在保持更加节能的供电状态的期间,继续选择采光,当所述受光部通过所述采光装置接受光后的输出超过基准值时,则返回待机时的供电状态。
CN201210024884.5A 2011-01-19 2012-01-17 成像装置以及用于成像装置的控制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0889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09252 2011-01-19
JP2011009252A JP2012150294A (ja) 2011-01-19 2011-01-19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08891A true CN102608891A (zh) 2012-07-25
CN102608891B CN102608891B (zh) 2014-11-26

Family

ID=465263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24884.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08891B (zh) 2011-01-19 2012-01-17 成像装置以及用于成像装置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2150294A (zh)
CN (1) CN102608891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48047A (ja) * 2003-02-14 2004-09-02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電子装置
US20050083530A1 (en) * 2003-10-21 2005-04-21 Fuji Xerox Co.,Ltd. Photosensor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673883A (zh) * 2004-03-25 2005-09-28 夏普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JP2006053296A (ja) * 2004-08-11 2006-02-23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56159A (ja) * 2005-12-06 2007-06-21 Fuji Xerox Co Ltd 色ずれ検出センサ及び色ずれ検出装置
US20080056752A1 (en) * 2006-05-22 2008-03-06 Denton Gary A Multipath Toner Patch Sensor for Use in an Image Forming Device
CN101452242A (zh) * 2007-12-05 2009-06-10 株式会社理光 光量检测设备、颜色偏差检测设备、以及图像浓度检测设备
JP2010282134A (ja) * 2009-06-08 2010-12-16 Sharp Corp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節電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48047A (ja) * 2003-02-14 2004-09-02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電子装置
US20050083530A1 (en) * 2003-10-21 2005-04-21 Fuji Xerox Co.,Ltd. Photosensor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673883A (zh) * 2004-03-25 2005-09-28 夏普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JP2006053296A (ja) * 2004-08-11 2006-02-23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56159A (ja) * 2005-12-06 2007-06-21 Fuji Xerox Co Ltd 色ずれ検出センサ及び色ずれ検出装置
US20080056752A1 (en) * 2006-05-22 2008-03-06 Denton Gary A Multipath Toner Patch Sensor for Use in an Image Forming Device
CN101452242A (zh) * 2007-12-05 2009-06-10 株式会社理光 光量检测设备、颜色偏差检测设备、以及图像浓度检测设备
JP2010282134A (ja) * 2009-06-08 2010-12-16 Sharp Corp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節電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08891B (zh) 2014-11-26
JP2012150294A (ja) 2012-08-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82909C (zh) 曝光头及使用该曝光头的图像形成装置
JP499563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263773B2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US8095040B2 (en) Intermediate transfer-typ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separation/contact mechanism
CN102043364A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784420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belt traveling unit which detects drifiting of belt postion
US668747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lor-shift control method
US7564473B2 (en) Apparatus for forming latent image using line head and control method for such apparatus
US5557394A (en)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transparent photoreceptor
CN100514215C (zh) 成像装置
EP1542089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toner supply method
CN102608891B (zh) 成像装置以及用于成像装置的控制方法
JPH119551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40248062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H119562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8581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09313A (ja)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処理制御方法
JP463547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7443902B2 (ja) 光書込装置
JP2012192993A (ja) 記録媒体収納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366616B2 (ja) 露光ヘッド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39610A (ja) 光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10139A (ja) ラインヘッド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9318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08962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126

Termination date: 2017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