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05542A - 用于汽车耐高温软管增强材料的经编芳纶网眼织物 - Google Patents

用于汽车耐高温软管增强材料的经编芳纶网眼织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05542A
CN102605542A CN2012100006988A CN201210000698A CN102605542A CN 102605542 A CN102605542 A CN 102605542A CN 2012100006988 A CN2012100006988 A CN 2012100006988A CN 201210000698 A CN201210000698 A CN 201210000698A CN 102605542 A CN102605542 A CN 1026055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amid fiber
fabric
row
wale
yar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0069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缪旭红
蒋高明
钱世荣
王新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shu Baofeng Special Fiber Co Ltd
Jiangn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Changshu Baofeng Special Fiber Co Ltd
Jiangna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shu Baofeng Special Fiber Co Ltd, Jiangna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Changshu Baofeng Special Fib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10000698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605542A/zh
Publication of CN1026055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0554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 Woven Fabric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汽车耐高温软管增强材料的经编芳纶网眼织物,所述经编芳纶网眼织物由若干个织物组织单元组成,每个织物组织单元包括六个线圈横列和两个线圈纵行,相邻的两个织物组织单元由第三线圈横列和第六线圈横列上相邻的线圈纵行由纱线连接在一起;在每个织物组织单元的第一线圈纵行和第二线圈纵行之间,由第三线圈横列、第四线圈线横列、第五线圈横列和第六线圈横列围成网孔;在每个织物组织单元的第二线圈纵行和与其相邻的织物组织单元的第一线圈纵行之间,第一线圈横列、第二线圈横列和第三线圈横列围成网孔。本发明使用通过紧密纺装置纺制而成的强度高、条干均匀的芳纶纱线,加工成网眼织物,发挥芳纶纱线强度高、耐热性好的特点。

Description

用于汽车耐高温软管增强材料的经编芳纶网眼织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汽车耐高温软管增强材料的经编芳纶网眼织物,属于纺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橡胶弯管是汽车上不可缺少的非金属配件,主要用于输送冷却液、热空气以及油介质。对汽车软管的一般要求是:外观光滑,装配自然,弯曲使用性能好,承压力高,受压变形小,脉冲性能优越。以针织(经编或纬编)织物作为增强材料的橡胶管,不仅提高了普通胶管的爆破强力和韧性,使其端口易于扩径并有较好的回弹性,有利于胶管的装配,而且胶管允许一定的弯曲半径。由于针织物比较稀疏,胶管的内层胶、外层胶可以透过针织物结构的网孔相互粘结,织物与橡胶的粘合效果也明显提高。
针织胶管用骨架材料主要是涤纶和芳纶纱线,由于涤纶价格便宜,力学性能良好,是当今骨架材料采用的主流纤维,但涤纶是一种热塑性的纤维,面对发动机室不断升高的温度挑战,涤纶在高温下的力学表现不尽如人意。芳纶由于强度高、伸长小、热收缩极小,耐热性和耐化学品性极佳,芳纶织物作为汽车软管中的纤维骨架材料是必然的一种趋势。目前汽车软管中使用较多的是纬编圆筒针织物,但由于纬编针织结构的拉伸强度较低,影响到汽车软管的强度,进而影响汽车软管的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汽车耐高温软管增强材料的经编芳纶网眼织物,与橡胶复合形成软管,可用于制作耐高温、可弯曲的汽车软管。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用于汽车耐高温软管增强材料的经编芳纶网眼织物,其特征是:所述经编芳纶网眼织物由若干个织物组织单元组成,每个织物组织单元包括六个线圈横列和两个线圈纵行,相邻的两个织物组织单元由第三线圈横列和第六线圈横列上相邻的线圈纵行由纱线连接在一起;在每个织物组织单元的第一线圈纵行和第二线圈纵行之间,由第三线圈横列、第四线圈线横列、第五线圈横列和第六线圈横列围成网孔;在每个织物组织单元的第二线圈纵行和与该织物组织单元相邻的织物组织单元的第一线圈纵行之间,第一线圈横列、第二线圈横列和第三线圈横列围成网孔。
在每个织物组织单元中的第一线圈横列和第二线圈横列上,第一线圈纵行和第二线圈纵行由纱线连为一体。
在每个织物组织单元中的第三线圈横列上,第一线圈纵行和第二线圈纵行由纱线连为一体。
在每个织物组织单元中的第三线圈横列、第四线圈横列、第五线圈横列和第六线圈横列上,第二线圈纵行和相邻的织物组织单元的第一线圈纵行由纱线连为一体。
在每个织物组织单元中的第六线圈横列上,第一线圈纵行和第二线圈纵行由纱线连为一体。
所述经编芳纶网眼织物的面密度为90~130g/m2
所述经编芳纶网眼织物的网孔数为70~140个/平方英寸。
所述经编芳纶网眼织物经4小时250℃烘烤之后,织物的纵向抗拉强度和横向抗拉强度为100~300Kgf/cm2
本发明还保护一种用于汽车耐高温软管增强材料的经编芳纶网眼织物的生产方法,特征是:所述经编芳纶网眼织物在特里科经编机上进行编织,特里科经编机至少具有两把导纱梳GB1和GB2,采用以下工序进行编织:导纱梳GB1和GB2的导纱针上采用1穿1空的方式穿入芳纶纱线,导纱梳GB1和GB2上的导纱针在织针上进行针前垫纱,使每根织针的针钩上仅有一根芳纶纱线垫入形成线圈;所述导纱梳GB1的垫纱组织为1-0/1-2/1-0/2-3/2-1/2-3//,所述导纱梳GB2的垫纱组织为2-3/2-1/2-3/1-0/1-2/1-0//。
所述芳纶纱线是由芳纶纤维经紧密纺纺制得到的捻度为70~80捻/10cm、线密度为18~30tex的芳纶纱线;所述芳纶纱线的断裂强度为25~50cN/tex,断裂伸长率为10~15%,条干变异系数为6~13%。
本发明所述的芳纶网眼织物使用强度高、条干均匀的芳纶纱线,满足了经编织造的要求,同时,尺寸大小适中的经编网眼结构不仅能发挥芳纶纱线强度高、耐热性好的特点,使得芳纶织物在常温以及高温下均能保持纵向和横向上良好的抗拉强度,并且保证了织物与橡胶复合的时候,内层胶和外层胶透过并产生相互粘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所示:本发明所述的用于汽车耐高温软管增强材料的经编芳纶网眼织物由若干个织物组织单元组成,每个织物组织单元包括六个线圈横列1、2、3、4、5、6和两个线圈纵行1a、1b,相邻的两个织物组织单元由第三线圈横列3和第六线圈横列6上相邻的线圈纵行由纱线连接在一起;
在每个织物组织单元的第一线圈纵行1a和第二线圈纵行1b之间,由第三线圈横列3、第四线圈线横列4、第五线圈横列5和第六线圈横列6围成网孔B;其中,在每个织物组织单元中的第三线圈横列3上,第一线圈纵行1a和第二线圈纵行1b由纱线连为一体,第二线圈纵行1b和相邻的织物组织单元的第一线圈纵行2a由纱线连为一体;在每个织物组织单元中的第四线圈横列4和第五线圈横列5上,第一线圈纵行1a和第二线圈纵行1b之间没有纱线连接,第二线圈纵行1b和相邻的织物组织单元的第一线圈纵行2a由纱线连为一体,相邻的织物组织单元的第一线圈纵行2a和第二线圈纵行2b之间没有纱线连接;在每个织物组织单元中的第六线圈横列6上,第一线圈纵行1a和第二线圈纵行1b由纱线连为一体,第二线圈纵行1b和相邻的织物组织单元的第一线圈纵行2a由纱线连为一体;
在每个织物组织单元的第二线圈纵行1b和与该织物组织单元相邻的织物组织单元的第一线圈纵行2a之间,第一线圈横列1、第二线圈横列2和第三线圈横列3围成网孔A;其中,在每个织物组织单元中的第一线圈横列1和第二线圈横列2上,第一线圈纵行1a和第二线圈纵行1b由纱线连为一体,第二线圈纵行1b和相邻的织物组织单元的第一线圈纵行2a之间没有纱线连接。
本发明所述的经编芳纶网眼织物在机号为E16~E28的三梳特里科经编机上进行编织,特里科经编机的经轴和牵拉均采用电子积极送经方式,保证生产的织物网眼尺寸均匀,采用以下工艺进行编织:两把导纱梳GB1和GB2的导纱针上采用1穿1空的方式穿入芳纶纱线,导纱梳上的导纱针在织针上进行针前垫纱,使每根织针的针钩上仅有一根芳纶纱线垫入形成线圈,垫纱组织为:
GB1:1-0/1-2/1-0/2-3/2-1/2-3//,
GB2:2-3/2-1/2-3/1-0/1-2/1-0//;
所述经编芳纶网眼织物采用的牵拉密度为22横列/厘米,两把梳栉GB1和GB2的送经量均为1450mm/480横列;所述经编芳纶网眼织物由于芳纶短纤纱刚性大,在特里科经编机上织造时易出现织针针钩中垫不到纱线的现象,对沉降片床进行调整,降低沉降片高度并加大纱线成圈时的弯纱深度,通过纱线喂入量与织物牵拉之间的配合,增大纱线张力。所述经编芳纶网眼织物在热定型机器上以210℃,19米/分的速度进行定型,经热定型之后的成品面密度为114g/m2,横向密度为9个线圈纵行/cm,纵向密度为22个线圈横列/cm,网孔密度为121个/ inch2。所述经编芳纶网眼织物是具有一定强度的六角网眼织物,经4小时250℃烘烤之后,织物的纵向抗拉强度和横向抗拉强度为100~300Kgf/cm2
本发明所述的经编芳纶网眼织物采用一种中长型纯芳纶短纤纱,为了提高芳纶短纤纱成纱性能和纱线条干及毛羽水平,在细纱机上加大了钢领口部和引纱管内径,并将钢丝圈材料由原来摩擦系数较高的金属改为摩擦系数较小的合金材料,在细纱机集聚机构的集聚区中,用空气负压和机械传输相结合的方法,在主牵伸完成之后加捻作用之前,控制纤维的运动,使从前罗拉输出的须条得到集聚伸直,结构紧密,同时,对吸风系统的负压、流量参数、牵伸比进行优化,使絮条边缘上的纤维快速有效地向絮条中心集聚并伸直,增大分梳辊针布工作角至90度,保证纤维的正常分梳和输送,解决了前罗拉钳口至输出胶辊之间的集聚絮条中的芳纶纤维因静电原因粘附在前皮辊上的问题,获得了适合经编织造的芳纶短纤纱。本发明所使用的述芳纶纱线在改进的细纱机上采用线密度为1.67dtex、长度为51mm的芳纶纤维经紧密纺装置纺制得到,得到的芳纶纱线的线密度为19.8tex,捻度为73.1/10cm,纱线断裂强度达到25~50cN/tex,断裂伸长为10~15%,条干变异系数为6~13%。
本发明所述的芳纶经编网眼织物在与橡胶复合的时候,形成的网孔大小可以容内层胶和外层胶透过并产生相互粘结。

Claims (10)

1.一种用于汽车耐高温软管增强材料的经编芳纶网眼织物,其特征是:所经述编芳纶网眼织物由若干个织物组织单元组成,每个织物组织单元包括六个线圈横列(1、2、3、4、5、6)和两个线圈纵行(1a、1b),相邻的两个织物组织单元由第三线圈横列(3)和第六线圈横列(6)上相邻的线圈纵行由纱线连接在一起;在每个织物组织单元的第一线圈纵行(1a)和第二线圈纵行(1b)之间,由第三线圈横列(3)、第四线圈线横列(4)、第五线圈横列(5)和第六线圈横列(6)围成网孔(B);在每个织物组织单元的第二线圈纵行(1b)和与该织物组织单元相邻的织物组织单元的第一线圈纵行(2a)之间,第一线圈横列(1)、第二线圈横列(2)和第三线圈横列(3)围成网孔(A)。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汽车耐高温软管增强材料的经编芳纶网眼织物,其特征是:在每个织物组织单元中的第一线圈横列(1)和第二线圈横列(2)上,第一线圈纵行(1a)和第二线圈纵行(1b)由纱线连为一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汽车耐高温软管增强材料的经编芳纶网眼织物,其特征是:在每个织物组织单元中的第三线圈横列(3)上,第一线圈纵行(1a)和第二线圈纵行(1b)由纱线连为一体。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汽车耐高温软管增强材料的经编芳纶网眼织物,其特征是:在每个织物组织单元中的第三线圈横列(3)、第四线圈横列(4)、第五线圈横列(5)和第六线圈横列(6)上,第二线圈纵行(1b)和相邻的织物组织单元的第一线圈纵行(2a)由纱线连为一体。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汽车耐高温软管增强材料的经编芳纶网眼织物,其特征是:在每个织物组织单元中的第六线圈横列(6)上,第一线圈纵行(1a)和第二线圈纵行(1b)由纱线连为一体。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汽车耐高温软管增强材料的经编芳纶网眼织物,其特征是:所述经编芳纶网眼织物的面密度为90~130g/m2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汽车耐高温软管增强材料的经编芳纶网眼织物,其特征是:所述经编芳纶网眼织物的网孔数为70~140个/平方英寸。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汽车耐高温软管增强材料的经编芳纶网眼织物,其特征是:所述经编芳纶网眼织物经4小时250℃烘烤之后,织物的纵向抗拉强度和横向抗拉强度为100~300Kgf/cm2
9.一种用于汽车耐高温软管增强材料的经编芳纶网眼织物的生产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经编芳纶网眼织物在特里科经编机上进行编织,特里科经编机至少具有两把导纱梳GB1和GB2,采用以下工序进行编织:导纱梳GB1和GB2的导纱针上采用1穿1空的方式穿入芳纶纱线,导纱梳GB1和GB2上的导纱针在织针上进行针前垫纱,使每根织针的针钩上仅有一根芳纶纱线垫入形成线圈;所述导纱梳GB1的垫纱组织为1-0/1-2/1-0/2-3/2-1/2-3//,所述导纱梳GB2的垫纱组织为2-3/2-1/2-3/1-0/1-2/1-0//。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汽车耐高温软管增强材料的经编芳纶网眼织物的生产方法,其特征是:所述芳纶纱线是由芳纶纤维经紧密纺纺制得到的捻度为70~80捻/10cm、线密度为18~30tex的芳纶纱线;所述芳纶纱线的断裂强度为25~50cN/tex,断裂伸长率为10~15%,条干变异系数为6~13%。
CN2012100006988A 2012-01-04 2012-01-04 用于汽车耐高温软管增强材料的经编芳纶网眼织物 Pending CN10260554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0006988A CN102605542A (zh) 2012-01-04 2012-01-04 用于汽车耐高温软管增强材料的经编芳纶网眼织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0006988A CN102605542A (zh) 2012-01-04 2012-01-04 用于汽车耐高温软管增强材料的经编芳纶网眼织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05542A true CN102605542A (zh) 2012-07-25

Family

ID=465232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006988A Pending CN102605542A (zh) 2012-01-04 2012-01-04 用于汽车耐高温软管增强材料的经编芳纶网眼织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605542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64464A (ja) * 1996-03-29 1997-10-07 Tokai Rubber Ind Ltd 流体輸送用ホース
JPH11230430A (ja) * 1998-02-07 1999-08-27 Bridgestone Corp 高圧ホ−ス
CN2434510Y (zh) * 2000-04-04 2001-06-13 王茂峰 纤维增强塑料高压软管
WO2005093308A2 (de) * 2004-03-05 2005-10-06 Veritas Ag Flexibler schlauch, insbesondere ladeluftschlauch
WO2011067798A1 (en) * 2009-12-04 2011-06-09 Errecinque S.R.L Multi -layer tube, in particular for transporting gases in liquid stat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64464A (ja) * 1996-03-29 1997-10-07 Tokai Rubber Ind Ltd 流体輸送用ホース
JPH11230430A (ja) * 1998-02-07 1999-08-27 Bridgestone Corp 高圧ホ−ス
CN2434510Y (zh) * 2000-04-04 2001-06-13 王茂峰 纤维增强塑料高压软管
WO2005093308A2 (de) * 2004-03-05 2005-10-06 Veritas Ag Flexibler schlauch, insbesondere ladeluftschlauch
WO2011067798A1 (en) * 2009-12-04 2011-06-09 Errecinque S.R.L Multi -layer tube, in particular for transporting gases in liquid state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宋广礼,蒋高明主编: "《针织物组织与产品设计》", 30 September 2008, 中国纺织出版社 *
徐人明等: "针织胶管增强层结构的研讨", 《针织缝纫》 *
邱璟等: "双梳对称网眼织物的分析与设计方法", 《针织工业》 *
黄机质等: "经编针织物增强胶管力学性能测试分析",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867393B1 (en) Core spun elastic composite yarn and woven fabric thereof
CN105189841A (zh) 具有多种弹性纱线的拉伸纱线和织物
CN107245786B (zh) 前置预包绕管的负泊松比纱复合纺纱装置、方法及用途
CN107956037A (zh) 一种3d经编弹性间隔织物、织物成型方法以及经编机
CN104060360A (zh) 一种长度差异化纤维纱线的赛络纺成纱方法、装置与纱线
CN103835045B (zh) 长短复合纺丝及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了该纺丝的布帛和衣料用纤维制品
CN101942723A (zh) 三组分复合纱及其成纱方法
CN101200825A (zh) 一种低温定型弹性包覆丝制造工艺
KR101869412B1 (ko) 균제도 및 내마찰성이 우수한 사이로스펀 컴팩트방적사의 제조방법
CN102704120A (zh) 双长丝不等张力夹持短纤须条的光洁复合纺纱机构与方法
CN104047103A (zh) 一种针织面料及其生产方法和应用
CN202000054U (zh) 一种皮芯结构的木棉纱线
CN203403201U (zh) 一种具有双牵伸结构的包覆丝机
CN101245524A (zh) 舒适环保功能性针织织物及其织造方法
CN105256389B (zh) 一种抗静电双面织物及其生产方法
CN105274669A (zh) 一种嵌入纺与紧密赛络纺相结合的纺纱方法
CN102605542A (zh) 用于汽车耐高温软管增强材料的经编芳纶网眼织物
CN2861206Y (zh) 新型锦纶6长丝异收缩空气多重变形纱
CN101469478A (zh) 纯棉特细号水波纹织物及其制造工艺
CN104695104A (zh) 一种亚麻和大肚纱混纺针织面料
CN201574240U (zh) 可以制成质轻且高抗张力战术服的包覆纱结构体
CN108570758A (zh) 一种负泊松比经编针织物的制作方法
CN101818408A (zh) 碳纤维经编单向布生产工艺
CN203403190U (zh) 一种包覆丝机的欠喂牵引装置
CN213056250U (zh) 一种防脱圈针织面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