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98793B - 用户设备,基站,通信控制方法和无线电通信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用户设备,基站,通信控制方法和无线电通信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98793B
CN102598793B CN201080051019.9A CN201080051019A CN102598793B CN 102598793 B CN102598793 B CN 102598793B CN 201080051019 A CN201080051019 A CN 201080051019A CN 102598793 B CN102598793 B CN 10259879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nent carrier
data
messaging device
channel quality
base s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5101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98793A (zh
Inventor
泽井亮
高野裕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5987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987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987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9879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10Scheduling measurement reports ; Arrangements for measurement repo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04L5/001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the frequencies being arranged in component c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04L5/006Quality of the received signal, e.g. BER, SNR, water fil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4Indication of how sub-channels of the path are allocat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8Testing, supervising or monitoring using real traffi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68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using specific QoS parameters for wireless networks, e.g. QoS class identifier [QCI] or guaranteed bit rate [GB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11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 H04W36/0033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with transfer of context information
    • H04W36/0044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with transfer of context information of quality context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55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 H04W36/0058Transmission of hand-off measurement information, e.g. measurement repo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83Determination of parameters used for hand-off, e.g. generation or modification of neighbour cell lists
    • H04W36/0085Hand-off measur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24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36/30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by measured or perceived connection quality data
    • H04W36/304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by measured or perceived connection quality data due to measured or perceived resources with higher communication qua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2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measured or perceived qua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用户设备包括经通过聚合多个分量载波而形成的通信信道,与基站进行无线电通信的无线电通信单元。用户设备具有测量通信信道的信道质量的测量单元,和利用测量结果创建测量报告,并把测量报告发送给基站的控制器。通过通信信道传送的每个数据信号取决于其QoS要求,被归入两种以上类别中的任意一种之中。无线电通信单元从基站接收与多个分量载波中的每一个和每个数据信号的类别之间的映射相关的控制信息,控制器按照随所述控制信息而变的过程,控制所述测量和/或测量报告的发送。基站按照包括至少部分根据不同数据分类的信道质量标准,向分配载波分配数据的通信方法,执行相关功能。

Description

用户设备,基站,通信控制方法和无线电通信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户设备,基站,通信控制方法和无线电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在先进的长期演进(LTE-A)(它是在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中讨论的下一代蜂窝通信标准)中,研究了称为载波聚合(CA)的技术的引入。载波聚合是通过聚合LTE中支持的多个频带,在用户设备(UE)和基站(BS或者演进型节点B(eNB))之间形成通信信道,从而提高通信吞吐量的技术。包括在利用载波聚合形成的一个通信信道中的各个频带被称为分量载波(CC)。在LTE中可用的频带的带宽为1.4MHz、3.0MHz、5.0MHz、10MHz、15MHz和20MHz。因而,如果作为分量载波,聚合5个20MHz的频带,那么能够形成总共100MHz的通信信道。
在载波聚合中,包含在一个通信信道中的分量载波不一定在频域相互毗邻。分量载波被布置成在频域相互毗邻的模式被称为连续模式。另一方面,分量载波被布置成相互不毗邻的模式被称为非连续模式。
此外,在载波聚合中,上行链路中的分量载波的数目和下行链路中的分量载波的数目不一定相等。上行链路中的分量载波的数目和下行链路中的分量载波的数目相等的模式被称为对称模式。另一方面,上行链路中的分量载波的数目和下行链路中的分量载波的数目不相等的模式被称为不对称模式。例如,在利用上行链路中的2个分量载波和下行链路中的3个分量载波的情况下,这可被称为不对称载波聚合。
此外,在LTE中,可以使用频分双工(FDD)或时分双工(TDD)作为双工操作。由于在FDD中,每个分量载波的链路(上行链路或下行链路)的方向不随时间变化,因此与TDD相比,FDD更适合于载波聚合。
同时,作为蜂窝通信标准中实现用户设备的移动性的基本技术的越区切换是LTE-A中的重要主题之一。在LTE中,用户设备测量与服务基站(当前连接的基站)的通信质量,和与周边基站的通信质量,然后把包含测量结果的测量报告传送给服务基站。收到测量报告,服务基站根据包含在报告中的测量结果,判定是否应进行越区切换。随后,如果判定应进行越区切换,那么按照规定过程(例如,下面的专利文献1),在源基站(越区切换之前的服务基站),用户设备和目标基站(越区切换之后的服务基站)之间进行越区切换。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PTL 1]未经审查的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9-232293
发明内容
然而,一直没有主动考虑在涉及载波聚合的无线通信中,如何进行越区切换过程的报道。
例如,如上所述,典型的越区切换过程中的测量报告可包含关于与服务基站的通信信道和与周边基站的通信信道的测量的结果。不过,在涉及载波聚合的无线通信中,如果进行测量,或者根据这些通信信道的所有分量载波的质量水平发送测量报告,那么处理所必需的时间成本增大。此外,存在资源效率因数据量的增大而降低的顾虑。于是对载波聚合技术来说,一个问题是提高从开始测量到发送测量报告的处理的效率。
同时,是否应进行根据测量报告执行的越区切换的判定会影响无线电通信服务的服务质量。于是,理想的是尽可能地提高与测量报告相关的上述处理的效率,而不降低服务质量。
鉴于上面所述,理想的是提供能够取决于涉及载波聚合的无线电通信中的QoS要求,有效地进行与测量报告相关的处理的新的改进的用户设备,基站,通信控制方法和无线电通信系统。
按照本发明的实施例,诸如基站之类的信息处理设备被配置成与另一个信息处理设备通信,包括被配置成接收关于待传送数据的服务质量的质量信息的接收器。还包括按照质量信息确定在分量载波上如何分配数据的分配单元。还包括通知单元,所述通知单元被配置成把规定在分量载波上如何分配数据的分配信息通知所述另一个信息处理设备。
分配单元可按照与数据的数据分类相关的质量信息,不同地分配数据。
分配单元被配置成利用分量载波的载波聚合,在公共通信信道上混合具有不同服务质量标准的数据。
所述设备把分量载波映射到由分配单元设定的数据的服务质量分类,这使得能够在另一个信息处理设备(比如UE),实现从开始信道质量测量的时间到向信息处理设备提供测量报告的动态控制。
可以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根据测量报告是否指示所述另一个信息处理是否可以从周边的信息处理设备得到更好的信道质量,判定是否对于所述另一个信息处理设备进行越区切换,所述更好的信道质量好于预定阈值。
对于各个分量载波来说,所述预定阈值可以各不相同。
分配单元可被配置成根据分量载波之间的信道质量的变化和相应分配载波的资源可用性,选择在分量载波上分配数据的映射模式。
分配单元借助所述另一个信息处理设备提供的在先信道质量报告,确定分量载波之间的信道质量的变化。
分配单元通过向所述另一个信息处理设备请求辅助信道质量报告,确定分量载波之间的信道质量的变化。
按照另一个实施例,与另一个信息处理设备通信的信息处理设备利用多个分量载波,包括被配置成接收分配信息的接收器,所述分配信息规定在分量载波之间如何分配待传送的数据。所述设备还包括被配置成执行处理,以便按照分配信息进行越区切换过程的控制单元,其中所述处理可以是传送信道质量报告或测量报告,或者确定测量开始时的定时中的一个或多个。
分配信息可包括根据服务质量标准,在分量载波上如何分配数据的信息。
数据可被归类到多种服务质量分类之一中。
当所述控制单元确定可从周边的信息处理设备获得的信道质量高于从所述另一个信息处理设备获得的信道质量时,所述控制单元被配置成向所述另一个信息处理设备发送测量数据。
控制单元被配置成根据与预定阈值的比较或者更大的测量结果,确定信道质量较高。
控制单元还被配置成确定多个分量载波的信道质量。
控制单元还被配置成根据信道质量是否满足预定标准确定测量的开始,并比较每个资源块的质量水平和由所述另一个信息处理设备提供的基准值。
当分量载波中的资源块的相应质量水平降低到对应预定值以下时,控制单元开始测量。
控制单元按照随分量载波和每个数据分类的对应服务质量之间的映射而变的过程,发起测量和测量信息的发送。
按照另一个实施例,按照一种方法进行信息处理设备和另一个信息处理设备之间的通信,所述方法包括接收关于待传送数据的服务质量的质量信息。所述方法还利用处理器,按照质量信息,确定在分量载波上如何分配数据。随后把规定在分量载波上如何分配数据的分配信息通知所述另一个信息处理设备。
按照另一个实施例,利用包括在信息处理设备,接收规定在分量载波之间如何分配待传送数据的分配信息,和用处理器按照分配信息,控制越区切换过程的步骤,控制所述信息处理设备和另一个信息处理设备之间的通信。
如上所述,按照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用户设备,基站,通信控制方法和无线电通信系统能够取决于涉及载波聚合的无线电通信中的QoS要求,有效地执行与测量报告相关的处理。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典型的越区切换过程的流程的序列图。
图2是说明通信资源的结构的例子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按照实施例的无线电通信系统的概况的示意图。
图4是说明数据分组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按照实施例的用户设备的结构例子的方框图。
图6是表示按照实施例的无线电通信单元的详细结构的例子的方框图。
图7A是表示按照实施例的基站的结构例子的方框图。
图7B是表示按照备选例子的基站和QoS管理节点的结构例子的方框图。
图8是说明分量载波和QoS类别之间的映射的第一模式的说明图。
图9是说明分量载波和QoS类别之间的映射的第二模式的说明图。
图10A是表示按分量载波和QoS类别之间的映射的第三模式的第一例子的说明图。
图10B是表示按分量载波和QoS类别之间的映射的第三模式的第二例子的说明图。
图10C是表示按分量载波和QoS类别之间的映射的第三模式的第三例子的说明图。
图10D是表示按分量载波和QoS类别之间的映射的第三模式的第四例子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按照实施例的无线电通信系统中的通信控制处理的流程的例子的序列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注意在说明书和附图中,功能和结构基本相同的构成元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这些构成元件的重复说明被省略。
将按照以下顺序,说明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
1.现有技术的说明
1-1.越区切换过程
1-2.通信资源的结构
2.无线电通信系统的概况
2-1.系统的概述
2-2.取决于QoS要求的分类
2-3.信道质量报告和测量报告
3.按照实施例的设备的例证结构
3-1.用户设备的例证结构
3-2.基站的例证结构
3-3.分量载波和类别之间的映射
4.按照实施例的处理的流程
4-1.QoS信息的交换
4-2.映射的确定
4-3.信道质量报告
4-4.测量的开始的确定
4-5.测量报告
5.总结
<1.现有技术的说明>
(1-1.越区切换过程)
下面参考图1和2,说明与本发明相关的技术。图1表示不涉及载波聚合的无线电通信中的遵照LTE的越区切换过程的流程,作为典型的越区切换过程的例子。在这个例子中,用户设备(UE),源基站(源eNB),目标基站(目标eNB)和移动性管理实体(MME)与越区切换过程有关。
作为越区切换的预备步骤,用户设备首先向源基站报告用户设备和源基站之间的通信信道的信道质量(步骤S2)。可以定期地,或者当信道质量低于特定的基准值时,报告信道质量。通过接收包含在源于源基站的下行链路信道中的基准信号,用户设备能够测量与源基站的通信信道的信道质量。
随后,源基站根据从用户设备接收的质量报告,判定测量的必要性,如果测量是必需的,那么向用户设备分配测量间隙(步骤S4)。
随后,在分配的测量间隙的时期内,用户设备搜索源于周边基站的下行链路信道(即,进行小区搜索)(步骤S12)。注意,用户设备能够按照预先从源基站提供的列表,识别要搜索的周边基站。
当用户设备与下行链路信道取得同步时,用户设备通过利用包含在下行链路信道中的基准信号,进行测量(步骤S14)。在这时期内,源基站限制与用户设备相关的数据通信的分配,以便避免发生用户设备的数据传输。
当完成测量时,用户设备把包含测量结果的测量报告发送给源基站(步骤S22)。包含在测量报告中的测量结果可以是多次测量的测量值的平均值等。此外,测量结果可以包含关于多个频带的数据。
当收到测量报告时,源基站根据测量报告的内容,判定是否应进行越区切换。例如,当周边的另一个基站的信道质量比源基站的信道质量高特定阈值以上时,可判定越区切换是必需的。这种情况下,源基站确定进行以相关的另一个基站作为目标基站的越区切换过程,并向目标基站发送越区切换请求(步骤S24)。
当收到越区切换请求时,目标基站按照它自己提供的通信服务的可用性等,判定是否能够接受该用户设备。当能够接受该用户设备时,目标基站向源基站发送越区切换请求确认(步骤S26)。
当收到越区切换请求确认时,源基站向用户设备发送越区切换命令(步骤S28)。随后,用户设备与目标基站的下行链路信道取得同步(步骤S32)。之后,用户设备通过在给定时隙中利用随机接入信道,随机接入目标基站(步骤S34)。在该时期内,源基站把递送给用户设备的数据转发给目标基站(步骤S36)。随后,在随机接入取得成功之后,用户设备向目标基站发送越区切换完成(步骤S42)。
当收到越区切换完成时,目标基站请求MME对用户设备进行路由更新(步骤S44)。当MME更新用户数据的路由时,用户设备变得能够通过新基站(即,目标基站),与另一个设备通信。随后,目标基站向用户设备发送确认(步骤S46)。从而结束一系列的越区切换过程。
(1-2.通信资源的结构)
图2表示LTE中的通信资源的结构,作为本发明适用于的通信资源的结构的例子。参见图2A,LTE中的通信资源在时间方向上,被分割成长度10msec的无线电帧。一个无线电帧包括10个子帧,一个子帧由2个0.5mn时隙构成。在LTE中,子帧是沿着时间方向,对每个用户设备的通信资源的分配的一个单元。这样的一个单元被称为资源块。一个资源块包括频率方向的12个子载波。具体地说,在时间-频率域中,一个资源块具有1msec×12子载波的大小。在相同带宽和时间长度的条件下,当为数据通信分配数目更多的资源块时,数据通信的吞吐量增大。此外,在通信资源的这种结构中,具有给定频带的一部分无线电帧被保留为随机接入信道。随机接入信道可用于供已从空闲模式变成活动模式的用户设备接入基站,或者用于在越区切换中初始接入目标基站。
<2.无线电通信系统的概况>
(2-1.系统的概述)
图3是表示按照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无线电通信系统1的概况的示意图。参见图3,无线电通信系统1包括用户设备100,基站200a和基站200b。假定基站200a是用户设备100的服务基站。
用户设备100位于无线电通信服务由基站200a提供的小区202a内。用户设备100能够经基站200a,在通过聚合多个分量载波(即,利用载波聚合)而形成的通信信道上与另一个用户设备(未示出)进行数据通信。不过,由于用户设备100和基站200a之间的距离不短,因此存在对用户设备100来说,需要越区切换的可能性。此外,用户设备100位于无线电通信服务由基站200b提供的小区202b内。于是,基站200b可以是用户设备100的越区切换的候选目标基站。
基站200a能够通过回程(backhaul)链路(例如,X2接口),与基站200b通信。在基站200a和基站200b之间可以发送和接收如上参考图1说明的越区切换过程中的各种消息,与属于每个小区的用户设备相关的调度信息,等等。此外,基站200a和基站200b能够通过S1接口,与上层节点,比如服务网关(S-GW)或MME通信。
应注意,当在说明书的以下描述中,不存在区分基站200a和基站200的特殊需要时,通过省略在附图标记的结尾的字母,把它们共同称为基站200。这同样适用于其它元件。
(2-2.取决于QoS要求的分类)
在无线电通信系统1中,通过上述通信信道传送的各个数据信号被归入随通信量的服务质量要求(下面称为QoS要求)而定的两种以上类别中的任意一个之中。所述随QoS要求而定的两种以上类别可以是下表1中所示的4种类别(下面称为QoS类别)。在表1中,分别对于这4种QoS类别,表示了类别名称,与QoS要求有关的属性的例子,和对应服务的例子。
[表1]
第一种QoS类别是“会话”类别。对于“会话”类别的通信量,差错率、传输延迟和保证比特率等3种属性可被定义为要满足的QoS要求。
差错率可以用服务数据单元(SDU)出错比或者残余误比特比表示。SDU出错比指示从中检测到错误的SDU与传送的SDU之比。此外,残余误比特比指示未在接收端检测到的比特与传送的数据比特之比。传输延迟指示在传输时允许的延迟的大小。此外,保证比特率指示无线电通信系统1对用户设备保证的比特率。注意,代替或者除了保证比特率之外,可以使用最大比特率。
从表1可知,对于属于“会话”类别的通信量,无线电通信系统1按照差错率、传输延迟和保证比特率不低于特定基准值的方式,调度通信资源。对应于“会话”类别的服务的例子是IP话音(VoIP)、视频会议等。
第二种QoS类别是“流”类别。对于“流”类别的通信量,同样可以把差错率、传输延迟和保证比特率等3种属性定义成要满足的QoS要求。不过,这些属性的QoS要求的基准值可能和“会话”类别的不同。对应于“流”类别的服务的例子是实时视频分发等。
第三种QoS类别是“交互”类别。对于“交互”类别的通信量,只有例如差错率能够被定义成要满足的QoS要求。对应于“交互”类别的服务的例子是web接入、数据库检索等。
第四种QoS类别是“背景”类别。对于“背景”类别的通信量,只有例如差错率能够被定义成要满足的QoS要求。不过,该差错率的基准值可不同于“交互”类别的差错率的基准值。对应于“背景”类别的服务的例子是电子邮件、短消息服务(SMS)等。
应注意表1中所示的QoS类别的分类只是例子。例如,对于诸如信息管理信令(IMS)之类的控制信令,可以定义另一种QoS类别。至于控制信令的QoS类别,可以施加比上述QoS类别更严格(或者优先级更高)的QoS要求。例如,每个数据信号应被归入这些QoS类别中的哪个QoS类别由各个服务应用确定,并且在数据分组的报头中指出。
图4是说明可在无线电通信系统1中传送的数据分组的例证结构的说明图。参见图4,图中表示了3种数据分组4a,4b和4c。
数据分组4a由报头段和数据段构成。数据分组4a的数据段包含类别Ci的数据比特。类别Ci可以是C1=“会话”,C2=“流”,C3=“交互”和C4=“背景”中的任意之一。从而,在这种情况下,数据分组4a是仅仅包括单一类别的数据信号的分组。
数据分组4b的数据段包含类别Ci和类别Cj的数据比特。类别Cj也可以是C1=“会话”,C2=“流”,C3=“交互”和C4=“背景”中的任意之一(不过,它不同于类别Ci)。这样,不同QoS类别的数据比特可以组合地包含在一个数据分组中。
数据分组4c是分配给多个多入多出(MIMO)流的数据分组。第一个MIMO流的数据段包含类别Ci的数据比特。第二个MIMO流的数据段包含类别Cj的数据比特。按照这种方式,不同QoS类别的数据比特可被包含在分配给多个MIMO流的相应数据分组中。
在本实施例中,无线电通信系统1被配置成在能够混合多种QoS类别的数据信号的环境中有效地执行与涉及载波聚合的无线电通信中的测量报告相关的处理。
(2-3.信道质量报告和测量报告)
信道质量报告是从用户设备发给服务基站的报告。根据信道质量报告,服务基站执行与用户设备的通信信道的链路适应(包括速率控制、功率控制等等)。如前参考图1所述,用户设备通过接收包含在源于服务基站的下行链路信道中的基准信号测量通信信道的信道质量,随后向服务基站发送信道质量报告。对于每个资源块,进行信道质量报告用信道质量的测量。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为信道质量报告测量的每个资源块的信道质量可以是开始越区切换测量的条件(触发测量的条件)。
测量报告也是从用户设备发给服务基站的报告。根据测量报告,服务基站判定是否应进行越区切换。如前参考图1所述,通常对于服务基站或周边基站和用户设备之间的每个通信信道,进行测量报告用信道质量的测量。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每个通信信道由多个分量载波构成,因此可以对每个分量载波进行测量。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在一个通信信道中能够混合多种QoS类别的数据信号。于是,利用在以下各节中详细说明的用户设备和基站(和上层节点)的结构,按照分量载波和QoS类别之间的映射,动态控制从开始测量到发送测量报告的处理。
<3.按照实施例的设备的例证结构>
(3-1.用户设备的例证结构)
图5是表示按照实施例的用户设备100的结构例子的方框图。参见图5,用户设备100包括无线电通信单元110,信号处理单元150,控制器160和测量单元170。
(无线电通信单元)
无线电通信单元110通过通信信道与基站200进行无线电通信,所述通信信道是通过利用载波聚合技术聚合多个分量载波形成的。
图6是表示无线电通信单元110的更详细结构的例子的方框图。参见图6,无线电通信单元110包括天线112,开关114,低噪声放大器(LNA)120,多个下变频器122a-122c,多个滤波器124a-124c,多个模-数转换器(ADC)126a-126c,解调单元128,调制单元130,多个数-模转换器(DAC)132a-132c,多个滤波器134a-134c,多个上变频器136a-136c,组合器138,和功率放大器(PA)140。
天线112接收从基站200发送的无线电信号,并通过开关114把接收的信号输出给LNA 120。LNA 120放大接收的信号。下变频器122a和滤波器124a从LNA 120放大的接收信号中,分离出第一分量载波(CC1)的基带信号。随后,分离的基带信号被ADC 126a转换成数字信号,并输出给解调单元128。同样地,下变频器122b和滤波器124b从LNA 120放大的接收信号中,分离出第二分量载波(CC2)的基带信号。随后,分离的基带信号被ADC 126b转换成数字信号,并输出给解调单元128。此外,下变频器122c和滤波器124c从LNA 120放大的接收信号中,分离出第三分量载波(CC3)的基带信号。随后,分离的基带信号被ADC 126c转换成数字信号,并被输出给解调单元128。之后,解调单元128通过解调相应分量载波的基带信号,生成数据信号,并把数据信号输出给信号处理单元150。
此外,当从信号处理单元150输入数据信号时,调制单元130调制数据信号,并生成相应分量载波的基带信号。在这些基带信号之中,第一分量载波(CC1)的基带信号被DAC 132a转换成模拟信号。随后,滤波器134a和上变频器136a用该模拟信号,生成与传输信号中的第一分量载波对应的频率分量。类似地,第二分量载波(CC2)的基带信号被DAC 132b转换成模拟信号。随后,滤波器134b和上变频器136b用该模拟信号,生成与传输信号中的第二分量载波对应的频率分量。此外,第三分量载波(CC3)的基带信号被DAC 132c转换成模拟信号。随后,滤波器134c和上变频器136c用该模拟信号,生成与传输信号中的第三分量载波对应的频率分量。之后,组合器138组合生成的对应于3个分量载波的频率分量,并形成传输信号。PA 140放大传输信号,并通过开关114把传输信号输出给天线112。随后,天线112把传输信号作为无线电信号,发送给基站200。
虽然图6中说明了无线电通信单元110处理3个分量载波的情况,不过,无线电通信单元110处理的分量载波的数目可以是2个,或者4个以上。
此外,代替像在图6的例子中那样,在模拟区域中处理各个分量载波的信号,无线电通信单元110可以在数字区域中,处理各个分量载波的信号。在后一情况下,在接收时,由一个ADC转换的数据信号被数字滤波器分离成相应分量载波的信号。此外,在传输时,在相应分量载波的数字信号被频率转换和组合之后,该信号被一个DAC转换成模拟信号。当在模拟区域中处理相应分量载波的信号时,ADC和DAC的负荷通常较小。另一方面,当在数字区域中处理相应分量载波的信号时,AD/DA转换的采样频率较高,从而ADC和DAC的负荷会增大。
(信号处理单元)
返回参见图5,下面进一步说明用户设备100的结构的例子。
信号处理单元150对从无线电通信单元110输入的解调数据信号进行诸如解交错,解码或纠错之类的信号处理。随后,信号处理单元150把处理后的数据信号输出给上层。此外,信号处理单元150对从上层输入的数据信号进行诸如编码或交错之类的信号处理。随后,信号处理单元150把处理后的数据信号输出给无线电通信单元110。
(控制器)
控制器160通过利用诸如中央处理器(CPU)或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之类的处理装置,控制用户设备100的全部功能。例如,控制器160按照无线电通信单元110从基站200接收的调度信息,控制无线电通信单元110的数据通信的定时。此外,控制器160控制测量单元170利用来自作为服务基站的基站200的基准信号,测量每个资源块的信道质量,并通过无线电通信单元110把信道质量报告发送给基站200。此外,控制器160通过无线电通信单元110,从基站200接收与每个分量载波和每个数据信号的QoS类别之间的映射相关的控制信息。所述控制信息可以是和上述调度信息相同或不同的信息。随后,控制器160按照随控制信息而变化的过程,控制利用测量单元170的信道质量的测量,或者测量报告的发送。与测量报告相关的处理在下面进一步详细说明。
(测量单元)
测量单元170按照来自控制器160的控制,利用来自基站200的基准信号,测量分量载波中的每个资源块的信道质量。此外,测量单元170按照来自控制器160的控制,对每个分量载波进行越区切换测量。测量单元170进行的测量的结果被控制器160转换成测量报告用特定格式,并通过无线电通信单元110被发送给基站200。之后,根据测量报告,基站200判定对于用户设备100,是否应进行越区切换。
注意,控制器160可以使测量单元170每隔一定时间开始测量。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器160可以使测量单元170在测量单元170为信道质量报告测量的每个资源块的信道质量不满足特定基准的时候,开始测量。总之,控制器160可创建测量报告,并在作为测量的结果,周边的另一个基站的信道质量比服务基站的信道质量高特定阈值以上的时候,把测量报告发送给基站200。这里,可以使用对每个分量载波来说各不相同的阈值(或基准值)。注意,如后所述,应依据哪种条件启动测量(即,定期地,按照特定标准等),要使用的基准值等等可由基站200规定。
(3-2.基站的例证结构)
图7A是表示按照实施例的基站200的结构例子的方框图。参见图7A,基站200包括无线电通信单元210,接口单元250,存储单元260,控制器270和QoS管理器280。
(无线电通信单元)
无线电通信单元210的具体结构类似于上面参考图6说明的用户设备100的无线电通信单元110的结构,尽管要支持的分量载波的数目,处理性能的要求等不同。无线电通信单元210经通过利用载波聚合技术聚合多个分量载波形成的通信信道,与用户设备进行无线通信。
(接口单元)
接口单元250通过图3中图解说明的S1接口,调停(mediate)无线电通信单元210,控制器270或QoS管理器280与上层节点之间的通信。此外,接口单元250通过图3中图解说明的X2接口,调停无线电通信单元210,控制器270或QoS管理器280与另一个基站之间的通信。
(存储单元)
存储单元260利用诸如硬盘、半导体存储器之类的存储介质,保持关于属于基站200的小区的各个用户设备的CC管理数据,CC管理数据指示每个用户设备使用哪个分量载波进行通信。当另外的用户设备加入基站200的小区时,或者当现有用户设备改变分量载波时,控制器270可更新这样的CC管理数据。从而,通过参考CC管理数据,控制器270能够识别用户设备100在使用哪个分量载波。
此外,存储单元260保存指示每个链路的特性的链路特性数据,链路特性数据由控制器270根据从用户设备100发送的信道质量报告生成。此外,存储单元260保存QoS数据,QoS数据指示每个QoS类别的在每个通信量中应被满足的属性值,比如差错率,传输延迟或者保证比特率。在调度通信资源的时候,使用链路特性数据和QoS数据,以便确定每个分量载波和每个数据信号的QoS类别之间的映射。
(控制器)
控制器通过利用诸如CPU或者DSP之类的处理装置,控制基站200的全部功能。例如,控制器270根据从QoS管理器280通知的,在每个通信量中应被满足的每个QoS类别的属性值,为用户设备100的数据传输调度通信资源。例如,对被施加严格的传输延迟要求的通信量来说,控制器270最好尽可能沿着频率方向平行分配通信资源。通过利用控制器270调度通信资源,定义每个分量载波和每个数据信号的QoS类别之间的映射。下面举例进一步说明这种映射的3种典型模式(6种变化)。
此外,控制器270通过利用从用户设备100发送的上述测量报告,判定是否应进行用户设备100到另一个基站的越区切换。具体地说,控制器270通过无线电通信单元210,把与通过调度规定的每个分量载波和每个数据信号的QoS类别之间的映射相关的控制信息发送给用户设备100。此外,控制器270通过无线电通信单元210,接收用户设备100按照随控制信息变化的过程而创建和发送的测量报告。随后,控制器270利用接收的测量报告,判定是否应进行用户设备100到另一个基站的越区切换。
(QoS管理器)
QoS管理器280通过利用保存在存储单元260中的QoS数据,公共管理在每个通信量中待满足的QoS要求。此外,在通信资源的调度之前,QoS管理器280把作为调度目标的数据信号的QoS要求通知控制器270。此时,当存在该QoS要求未被满足的可能性时,QoS管理器280与另一个基站或上层节点协商,以便借助无线接入网络(RAN)的路径的变化,有线链路的利用等,满足该QoS要求。
注意,QoS管理器280可以被置于基站200的上层节点中,而不是被置于基站200中。基站200的上层节点是例如对应于服务网关、MME等的节点。图7B是表示结构的另一个这种例子的方框图。在图7B中,在图7A中所示的基站200的组件之中,QoS管理器280被置于基站200的上层节点300中。参见图7B,基站200包括无线电通信单元210,接口单元250,存储单元260和控制器270。此外,上层节点300包括QoS管理器280和存储单元360。存储单元360至少保存存储在上述存储单元260之中的数据中的QoS数据。
(3-3.分量载波和类别之间的映射)
下面参考图8-图10D,说明每个分量载波和每个数据信号的QoS类别之间的映射的典型模式。
(第一种模式)
图8是说明每个分量载波和每个数据信号的QoS类别之间的映射的第一种模式(模式P1)的说明图。第一种模式是可在待传送的数据信号只包含单一QoS类别的数据比特时采用的模式。
参见图8,数据信号只包含属于类别C1的数据比特。基站200的控制器270根据从QoS管理器280通知的QoS要求,把这些数据比特均匀或者不均匀地分配给相应的分量载波。在图8的例子中,以3∶2∶1的比例,不均匀地分别调度分量载波CC1、CC2和CC3中的资源块。所述比例可以根据每个分量载波的信道质量或者资源的可用性来确定。
(第二种模式)
图9是说明每个分量载波和每个数据信号的QoS类别之间的映射的第二种模式(模式P2)的说明图。第二种模式是可在待传送的数据信号包含多种QoS类别的数据比特的情况下采用的模式。
参见图9,数据信号包含属于类别C1、C2和C3的数据比特。基站200的控制器270按照归入不同类别的数据比特在不同的分量载波上被传送的方式,把这些数据比特分配给相应的分量载波。例如,当类别C1的QoS要求最严格(具有最高的优先级)时,控制器270把属于类别C1的数据比特分配给信道质量最高的分量载波CC1。此外,控制器270把属于其QoS要求次最严格(具有次最高的优先级)的类别C2的数据比特分配给具有次最高的信道质量的分量载波CC2。此外,控制器270把属于其QoS要求最不严格的类别C3的数据比特分配给剩余的分量载波CC3。在第二种模式下,由于在一个分量载波中只传送属于一种QoS类别的数据信号,因此降低了QoS管理的成本。
(第三种模式)
图10A-10D是说明每个分量载波和每个数据信号的QoS类别之间的映射的第三种模式的说明图。类似于第二种模式,第三种模式是可在待传送的数据信号包含多种QoS类别的数据比特的情况下采用的模式。不过,在第三种模式下,归入彼此不同的类别中的数据比特可被分配给单个分量载波。即,按照这种模式,不同类别的数据比特能够共享单个分量载波。下面,顺序说明第三种模式的4种变形,即,模式P3a-P3d。
参见图10A(模式P3a),数据信号包含属于类别C1、C2和C3的数据比特。基站200的控制器270以相同的比例,把这些数据比特分配给相应的分量载波。具体地说,分配给分量载波CC1的分别属于类别C1、C2和C3的数据比特的比例和分量载波CC2和CC3中的对应比例相同。在模式P3a下,由于能够用公共比例确定数据比特的分配,因此简化了映射,能够降低调度的处理成本。此外,通过实现交错,预期和仅仅把属于相同类别的数据比特分配给相同分量载波时相比,可获得更好的链路特性。
参见图10B(模式P3b),数据信号包含属于类别C1、C2和C3的数据比特。基站200的控制器270以不同的比例,把这些数据比特分配给相应的分量载波。在图10B的例子中,分别属于类别C1、C2和C3的数据比特被分配给分量载波CC1。另一方面,只有属于类别C1的数据比特被分配给分量载波CC2。此外,只有分别属于类别C2和C3的数据比特被分配给分量载波CC3。在模式P3b下,由于能够取决于QoS要求的严格性(优先级),增大或减小分配给每个分量载波的通信资源的数量,因此能够进行更灵活的调度,以满足QoS要求。
参见图10C(模式P3c),数据信号包含属于类别C1、C2和C3的数据比特。基站200的控制器270把这些数据比特分配给一个分量载波。当一个分量载波的信道质量明显高于其它分量载波的信道质量并存在足够的可用资源时,可以采用模式P3c。
参见图10D(模式P3d),数据信号包含属于类别C1、C2和C3的数据比特。基站200的控制器270以不同的比例,把这些数据比特分配给相应的分量载波。此外,在模式P3d下,不同于图10B中所示的模式P3b,控制器270把属于不同类别的数据比特分配给一个资源块。在图10D的例子中,分别属于类别C1、C2和C3的数据比特被分配给分量载波CC2。随后,分别属于类别C1和C2的数据比特被分配给分量载波CC2的资源块RB1。此外,分别属于类别C1和C3的数据比特被分配给分量载波CC2的资源块RB2。在模式P3d下,能够进行以资源块为单位的更灵活的调度。
(映射模式的选择)
在调度通信资源的时候,控制器270能够根据分量载波之间的信道质量的变化,或者相应分量载波的资源的可用性,选择应采用上述各种模式中的哪种模式。下表2表示映射模式的选择标准的例子。注意,下面主要说明待传送的数据信号包含多个QoS类别的数据比特的情况。
[表2]
在表2中,可根据各个分量载波的资源利用率,评估资源的可用性。此外,可根据通过信道质量报告获得的各个分量载波的信道质量,评估质量的变化。
例如,作为资源的可用性,假定就所有分量载波来说,使用率低于特定基准(即,存在足够的可用资源)。此外,当就所有分量载波来说,信道质量高于特定基准时,控制器270可选择模式P2或者模式P3a(情况1-1)。当理想的是降低QoS管理所必需的成本时,可选择模式P2。另一方面,当理想的是改善链路特性时,可以选择模式P3。
此外,当资源的可用性和情况1-1的资源的可用性相同,并且存在其信道质量不满足特定基准的分量载波时,控制器270可选择模式P3d(情况1-2)。
此外,作为资源的可用性,当存在其使用率高于特定基准(即,不存在足够的可用资源)的分量载波,并且就所有分量载波来说,信道质量高于特定基准时,控制器270可以选择模式P3b(情况2-1)。此外,当资源的可用性和情况2-1的相同,并且存在其信道质量不满足特定基准的分量载波时,控制器270可以选择模式P3c(情况2-2)。
举例来说,基站200的控制器270通过利用这样的选择标准,确定每个分量载波和每个数据信号的QoS类别之间的映射。随后,控制器270通过无线电通信单元210,把与映射相关的控制信息发送给用户设备100。与映射相关的控制信息可以是通过下行链路的控制信道或广播信道传递的调度信息。最好,与映射相关的控制信息指示包含在每个分量载波中的资源块和在该资源块中传送的每个数据信号的QoS类别之间的映射。此外,与映射相关的控制信息可以包含识别采用的映射模式的识别码。之后如上所述,用户设备100的控制器160按照随从基站200发送的控制信息而变的过程,进行测量,然后把测量报告发送给基站200。在下节中,详细说明与映射的这些模式相应的处理的流程。
<4.按照实施例的处理的流程>
图11是表示按照实施例的无线电通信系统1中的通信控制处理的流程的例子的序列图。参见图11,沿着分别对应于用户设备(UE)100,和基站(eNB)200的控制器270和QoS管理器280的3条通道,举例表示了通信控制处理。
(4-1.QoS信息的交换)
首先,在控制器270调度通信资源之前,在控制器270和QoS管理器280之间交换与QoS要求相关的信息(步骤S102)。例如,当存在“会话”类别或“流”类别的通信量时,QoS管理器280向控制器270报告每个类别的(容许)传输延迟的值。此外,QoS管理器280把诸如SDU出错比或误比特比之类的差错率的指标值通知控制器270。另一方面,QoS管理器280可把保证比特率通知控制器270,控制器270可根据保证比特率,计算要满足的差错率的指标值。响应这样的通知,控制器270关于是否能够调度通信资源以满足QoS请求,答复QoS管理器280。当难以进行满足QoS要求的调度时,QoS管理器280可以与另一个基站或上层节点协商RAN的路径的变化,有线链路的利用等。另一方面,QoS管理器280可以决定把优先级较低的类别,比如“交互”类别或“背景”类别的通信量的传输留到以后进行。
(4-2.映射的确定)
随后,控制器270根据从QoS管理器280通知的QoS要求,为用户设备100确定每个分量载波和每个数据信号的QoS类别之间的映射,并调度通信资源(步骤S104)。映射的确定是如上所述,根据分量载波之间的信道质量的变化和相应分量载波的资源的可用性进行的。一般来说,通过图11的重复通信控制处理中的在先信道质量报告(后面说明的步骤S114),可以算出分量载波间的信道质量的变化。另一方面,独立于步骤S114,基站200可向用户设备100请求用于在步骤S104确定映射的辅助信道质量报告。之后,控制器270通过下行链路的控制信道或广播信道,把指示映射结果的调度信息传递给用户设备(步骤S106)。在该步骤中,控制器270可以明确地向用户设备100通知识别映射模式的识别码。此外,当混合多种QoS类别的数据信号时,控制器270可以另外把每个QoS类别的指标值,比如必需的最小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SINR),或者最小接收功率通知用户设备100。
(4-3.信道质量报告)
同时,用户设备100通过接收包含在源于基站200的下行链路的每个分量载波的每个资源块中的基准信号,测量每个资源块的信道质量(步骤S112)。随后,用户设备100把利用测量的质量水平创建的信道质量报告传送给基站200(步骤S114)。信道质量报告的内容可以随从用户设备100在步骤S106中,从基站200获得的控制信息中了解的映射模式而变化。下面说明对应于每种映射模式的信道质量报告的内容。
(在第一种模式下)
在图8中图解说明的第一种模式下,只有一种QoS类别的数据信号被映射到构成通信信道的所有分量载波。在这种情况下,用户设备100可以只把所有分量载波的所有资源块的质量水平的代表值(例如,平均值,最小值等)纳入信道质量报告中。
(在第二种模式下)
在图9中图解说明的第二种模式下,一种QoS类别的数据信号被映射到构成通信信道的每个单一的分量载波。在这种情况下,用户设备100可以关于各个分量载波,确定每个分量载波中的所有资源块的质量水平的代表值,并把这些代表值纳入信道质量报告中。另一方面,用户设备100可以只把相应分量载波的质量水平的代表值当中,质量水平最低的代表值纳入信道质量报告中。此外,用户设备100可以把与高优先级的QoS类别(例如,“会话”类别,“流”类别等)对应的分量载波的质量水平的代表值纳入信道质量报告中。
此外,用户设备100可通过利用取决于每个QoS类别的QoS要求的权重,按照以下表达式(1),用相应分量载波的质量水平的代表值的加权求和,计算整个通信信道中的一个代表值。取决于每个QoS类别的QoS要求的权重可以是随从基站200通知的诸如必需的最小SINR或者最小接收功率之类的指标值而定的值。
[表达式1]
Q all = &Sigma; i = 1 n w cci Q cci - - - ( 1 )
在表达式(1)中,Qa11是质量水平的代表值,它是在整个通信信道中计算的单一值。此外,i是分量载波编号,n是分量载波的数目,wcci是对应于每个分量载波的每个QoS类别的权重,Qcci是每个分量载波的质量水平的代表值。按照这种方式计算的整个通信信道中的质量水平的单一代表值也可被纳入信道质量报告中。
(在第三种模式下)
在图10A-10D中图解说明的第三种模式下,存在多种QoS类别的数据信号被映射到单个分量载波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用户设备100可关于各个分量载波,确定与每个分量载波中的优先级最高的QoS类别对应的资源块的质量水平的代表值,并把这些代表值纳入信道质量报告中。另一方面,用户设备100可确定多个分量载波中的相应QoS类别的质量水平的代表值,并把相应QoS类别的代表值纳入信道质量报告中。
此外,例如,用户设备100可通过利用取决于每个QoS类别的QoS要求的权重,按照以下表达式(2),用相应QoS类别的质量水平的代表值的加权求和,计算整个通信信道中的单一代表值。如上所述,取决于每个QoS类别的QoS要求的权重可以是随从基站200通知的诸如必需的最小SINR或者最小接收功率之类的指标值而定的值。
[表达式2]
Q all = &Sigma; j = 1 m v c _ j Q c _ j - - - ( 2 )
在表达式(2)中,Qa11是质量水平的代表值,它是在整个通信信道中计算的单一值。此外,j是类别编号,n是类别的数目,vc_j是每个QoS类别的权重,Qc_j是每个QoS类别的质量水平的代表值。按照这种方式计算的整个通信信道中的质量水平的单一代表值也可被纳入信道质量报告中。
如上所述,通过按照每个分量载波和每个数据信号的QoS类别之间的映射,动态计算待纳入信道质量报告中的质量水平的代表值,能够减少信道质量报告所必需的通信资源的数量。此外,在涉及载波聚合的无线通信中,还能够高效地创建有效的信道质量报告。
(4-4.开始测量的确定)
随后,基站200的控制器270向用户设备100分配测量间隙(步骤S116)。此外,控制器270把供用户设备100执行测量之用的信息(比如指示应依据何种条件开始测量的信息)和要使用的基准值,通知用户设备100。
之后,用户设备100进行关于开始测量的确定(步骤S122)。例如,当从基站200通知应定期进行测量时,用户设备100每隔用定时器计数的一定时间,开始测量。另一方面,当根据信道质量是否满足特定基准,确定测量的开始时,用户设备100比较为信道质量报告测量的每个资源块的质量水平和从基站200通知的基准值。后一情况下的特定基准可以是随映射模式而变化的基准。确定对应于每种映射模式的测量的开始的细节在下面说明。
(在第一种模式下)
在图8中图解说明的第一种模式下,如上所述,仅仅一种QoS类别的数据信号被映射到构成通信信道的所有分量载波。这种情况下,当所有分量载波当中的任意一个资源块的质量水平变得低于基准值时,用户设备100可决定开始测量。
这里,可以使用因分量载波而异的基准值。这里使用的基准值可随分配给每个分量载波的资源块的数目而变化。另一方面,当任何一个分量载波中的质量水平的代表值(每个资源块的质量水平的最小值,平均值等)变得低于基准值时,用户设备100可决定开始测量。此外,当被分配最多通信资源的分量载波的质量水平的代表值变得小于基准值时,用户设备100可决定开始测量。
(在第二种模式下)
在图9中图解说明的第二种模式下,如上所述,一种QoS类别的数据信号被映射到构成通信信道的各个分量载波。在这种情况下,用户设备100可以利用取决于对应QoS类别的优先级、因分量载波而异的基准值,作为与质量水平比较的基准值。不同于第一种模式的标准,当对应于具有高优先级的QoS类别的分量载波中的质量水平的代表值变得低于基准值时,用户设备100可决定开始测量。
(在第三种模式下)
在图10A-10D中图解说明的第三种模式下,如上所述,存在多种QoS类别的数据信号被映射到一个分量载波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用户设备100可以利用随该分量载波是否具有与高优先级的QoS类别对应的资源块而变化的基准值,作为与质量水平比较的基准值。不同于第一种模式的标准,当对应于具有高优先级的QoS类别的任何一个资源块的质量水平变得低于基准值时,用户设备100可决定开始测量。另一方面,当用于具有高优先级的QoS类别的多个分量载波中的质量水平的代表值(每个资源块的质量水平的最小值,平均值等)变得低于基准值时,用户设备100可决定开始测量。
如上所述,通过利用随映射模式而变的标准确定测量的必要性,能够降低测量所必需的成本,以及在涉及载波聚合的无线通信中维持适当的服务质量。通过利用因分量载波而异的标准,还能够实现与QoS要求相应的过程的灵活控制。
(4-5.测量报告)
随后,在利用小区搜索与周边的基站的下行链路信道取得同步时,用户设备100通过利用包含在下行链路信道中的基准信号进行测量(步骤S124)。用户设备100随后按照测量的结果,向基站200发送测量报告(步骤S126)。之后,基站200根据测量报告的内容,判定是否应进行越区切换。此外,用户设备100可按照测量结果,判定是否应向基站200发送测量报告。可按照随每个分量载波和每个数据信号的QoS类别之间的映射而变化的标准,做出是否应发送测量报告的决定。确定对应于每种映射模式的测量报告的发送的细节在下面说明。
(在第一种模式下)
在图8中图解说明的第一种模式下,如上所述,只有一种QoS类别的数据信号被映射到构成通信信道的所有分量载波。在这种情况下,当就任何一个分量载波来说,周边的另一个基站的信道质量比基站200的信道质量高特定阈值以上时,用户设备100可决定发送测量报告。任何一个分量载波可以是其与基站200a(即,服务基站)的信道质量最高的分量载波。另一方面,任何一个分量载波可以是被分配最多资源块的分量载波。此外,可以设定因分量载波而异的阈值。这种情况下,当就任何一个或所有分量载波来说,信道质量的差异超过相应的对应阈值时,可以发送测量报告。例如,可以设定随分配给每个分量载波的资源块的数目而变的阈值。
(在第二种模式下)
在图9中图解说明的第二种模式下,如上所述,一种QoS类别的数据信号被映射到构成通信信道的各个分量载波。在这种情况下,不同于第一种模式的标准,当就对应于高优先级的QoS类别的分量载波来说,周边的另一个基站的信道质量比基站20的信道质量高特定阈值以上时,用户设备100可决定发送测量报告。此外,可以设定因分量载波而异的阈值。在这种情况下,当就任意一个或者所有分量载波来说,信道质量的差异超过相应的对应阈值时,可以发送测量报告。例如,可以设定随对应QoS类别的优先级而变化的阈值。
(在第三种模式下)
在图10A-10D中图解说明的第三种模式下,如上所述,存在多种QoS类别的数据信号被映射到一个分量载波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不同于第一种模式的标准,当就具有对应于高优先级的QoS类别的资源块的任何一个分量载波来说,周边的另一个基站的信道质量比基站200的信道质量高特定阈值以上时,用户设备100可决定发送测量报告。此外,可以设定因分量载波而异的阈值。在这种情况下,当就任何一个或者所有的分量载波来说,信道质量的差异超过相应的对应阈值时,可以发送测量报告。例如,对于具有与高优先级的QoS类别对应的资源块的分量载波,可以设定较低的阈值,对于其它分量载波,可以设定较高的阈值。
如上所述,通过利用随映射模式而变化的标准,判定是否应发送测量报告,能够抑制由测量报告的发送而引起通信资源的消耗,以及在涉及载波聚合的无线通信中维持适当的服务质量。此外,在不发送测量报告的情况下,能够省略测量报告创建处理。通过利用因分量载波而异的标准,还能够实现与QoS要求相应的过程的灵活控制。
(5.总结)
上面参考图3-11,说明了按照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无线电通信系统1。按照实施例,在利用载波聚合技术构成一个通信信道的多个分量载波上传送的每个数据信号取决于QoS要求,而被归入任意QoS类别中。随后,按照随每个分量载波和每个数据信号的QoS类别之间的映射而变的过程,在用户设备100中控制测量的执行,和测量报告的发送。从而能够在涉及载波聚合的无线通信中,尽可能高效地执行从开始测量到发送测量报告的处理,而不降低服务质量。
例如,如上所述,通过按照随上述映射而变的过程,控制关于是否应发送测量报告的确定,能够抑制用于测量报告的发送的通信资源的消耗。此外,能够降低为创建测量报告所必需的成本。此外,通过按照随上述映射而变的标准,确定测量的必要性,能够降低测量所必需的成本,以及维持适当的服务质量。另外,通过按照上述映射,动态计算待纳入信道质量报告中的质量水平的值,能够减少信道质量报告所必需的通信资源的数量,以及保持信道质量报告的有效性。
应注意,按照在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实施例的一系列处理可以用硬件或软件实现。当用软件执行一系列或者一部分处理时,构成所述软件的程序被保存在诸如硬盘或半导体存储器之类的存储介质中,在执行的时候被读入随机存取存储器(RAM)中,随后由诸如CPU或DSP之类的处理装置执行。
尽管上面参考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不过,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根据设计要求和其它因素,可以产生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变更,只要它们在所附权利要求或其等同物的范围之内。
本申请包含与在2009年11月18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优先权专利申请JP 2009-263004,和日本优先权专利申请JP2010-219635中公开的主题相关的主题,这两个专利申请的整个内容在此引为参考。
[附图标记列表]
1无线电通信系统
100用户设备
110无线电通信单元
160控制器
170测量单元
200基站
210无线电通信单元
260存储单元
270控制器
280QoS管理器

Claims (21)

1.一种与另一个信息处理设备通信的信息处理设备,包括:
被配置成接收关于待传送数据的服务质量的质量信息的接收器;
被配置成按照质量信息确定在分量载波上如何分配数据的分配单元;和
通知单元,所述通知单元被配置成把规定在分量载波上如何分配数据的分配信息通知所述另一个信息处理设备,
其中,分量载波到由所述分配单元设定的数据的服务质量分类的映射使得能够在所述另一个信息处理设备实现从开始信道质量测量的时间到向该信息处理设备提供测量报告的动态控制。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分配单元按照与所述数据的数据分类相关的质量信息,不同地分配所述数据。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分配单元被配置成利用所述分量载波的载波聚合,在公共通信信道上混合具有不同服务质量标准的数据。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还包括:
处理器,所述处理器被配置成根据测量报告是否指示所述另一个信息处理是否能从周边的信息处理设备得到更好的信道质量,判定是否对于所述另一个信息处理设备进行越区切换,所述更好的信道质量好于预定阈值。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设备,其中对于各个分量载波来说,预定阈值各不相同。
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
所述分配单元被配置成根据分量载波之间的信道质量的变化和相应分量载波的资源可用性之一,选择在分量载波上分配数据的映射模式。
7.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设备,其中:
所述分配单元借助所述另一个信息处理设备提供的在先信道质量报告,确定分量载波之间的信道质量的变化。
8.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设备,其中:
所述分配单元通过向所述另一个信息处理设备请求辅助信道质量报告,确定分量载波之间的信道质量的变化。
9.一种利用多个分量载波与另一个信息处理设备通信的信息处理设备,包括:
被配置成接收分配信息的接收器,所述分配信息规定在分量载波之间如何分配待传送的数据;和
被配置成执行处理,以便按照分配信息进行越区切换过程的处理单元,
其中,分量载波到待传送的数据的服务质量分类的映射使得能够在该信息处理设备实现从开始信道质量测量的时间到向所述另一个信息处理设备提供测量报告的动态控制。
10.按照权利要求9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处理包括下述至少之一:
传送信道质量报告或测量报告,和
确定测量开始时的定时。
11.按照权利要求9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分配信息包括根据服务质量标准,在分量载波上如何分配数据的信息。
12.按照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数据被归类到多种服务质量分类之一中。
13.按照权利要求9所述的设备,其中当所述控制单元确定能从周边的信息处理设备获得的信道质量高于从所述另一个信息处理设备获得的信道质量时,所述控制单元向所述另一个信息处理设备发送测量数据。
14.按照权利要求13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控制单元根据与预定阈值的比较或者更大的测量结果,确定信道质量较高。
15.按照权利要求13所述的设备,其中控制单元确定多个分量载波的信道质量。
16.按照权利要求13所述的设备,其中控制单元根据信道质量是否满足预定标准确定测量的开始,并比较每个资源块的质量水平和由所述另一个信息处理设备提供的基准值。
17.按照权利要求16所述的设备,其中当分量载波中的资源块的相应质量水平降低到对应预定值以下时,控制单元开始测量。
18.按照权利要求9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控制单元按照随分量载波和每个数据分类的对应服务质量之间的映射而变的过程,发起测量和测量信息的发送。
19.一种控制信息处理设备和另一个信息处理设备之间的通信的方法,包括:
接收关于待传送数据的服务质量的质量信息;
利用处理器,按照质量信息,确定在分量载波上如何分配数据;和
把规定在分量载波上如何分配数据的分配信息通知所述另一个信息处理设备,
其中,分量载波到由所述处理器设定的数据的服务质量分类的映射使得能够在所述另一个信息处理设备实现从开始信道质量测量的时间到向该信息处理设备提供测量报告的动态控制。
20.一种控制信息处理设备和另一个信息处理设备之间的通信的方法,包括:
在信息处理设备,接收规定在分量载波之间如何分配待传送的数据的分配信息;和
用处理器执行处理,以便按照分配信息进行越区切换过程,
其中,分量载波到待传送的数据的服务质量分类的映射使得能够在该信息处理设备实现从开始信道质量测量的时间到向所述另一个信息处理设备提供测量报告的动态控制。
21.按照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处理包括下述至少之一:
传送信道质量报告或测量报告,和
确定测量开始时的定时。
CN201080051019.9A 2009-11-18 2010-11-09 用户设备,基站,通信控制方法和无线电通信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9879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63004 2009-11-18
JP2009-263004 2009-11-18
JP2010-219635 2010-09-29
JP2010219635A JP2011130412A (ja) 2009-11-18 2010-09-29 端末装置、基地局、通信制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PCT/JP2010/006561 WO2011061903A1 (en) 2009-11-18 2010-11-09 User equipment, base station,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98793A CN102598793A (zh) 2012-07-18
CN102598793B true CN102598793B (zh) 2014-12-10

Family

ID=440593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51019.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98793B (zh) 2009-11-18 2010-11-09 用户设备,基站,通信控制方法和无线电通信系统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2) US9007938B2 (zh)
EP (1) EP2502445A4 (zh)
JP (1) JP2011130412A (zh)
KR (1) KR101667085B1 (zh)
CN (1) CN102598793B (zh)
BR (1) BR112012011228A2 (zh)
RU (1) RU2563584C2 (zh)
TW (1) TWI454105B (zh)
WO (1) WO201106190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45186B2 (ja) 2009-10-30 2014-03-19 ソニー株式会社 基地局、端末装置、通信制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JP5577709B2 (ja) * 2010-01-13 2014-08-27 ソニー株式会社 基地局、端末装置、通信制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US9356765B2 (en) 2011-08-24 2016-05-31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mmunication method for aggregation of heterogeneous component carriers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tation using the same
TWI495362B (zh) * 2011-08-24 2015-08-01 Ind Tech Res Inst 聚合異質分量載波的通信方法、通信裝置與無線通信站
JP5882345B2 (ja) * 2011-09-30 2016-03-09 京セラ株式会社 移動通信方法、ユーザ端末、及びプロセッサ
KR101615987B1 (ko) 2011-12-22 2016-05-1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접속 시스템에서 무선 통신 상태 측정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KR102148341B1 (ko) * 2012-01-20 2020-10-14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데이터 전송의 우선권 설정 방법 및 장치
US9320050B2 (en) * 2013-06-28 2016-04-19 Apple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to enhance radio link performance in a multi-carrier environment
KR102129724B1 (ko) * 2013-09-04 2020-07-03 에스케이텔레콤 주식회사 기지국장치 및 기지국장치의 동작 방법
JP6427935B2 (ja) 2013-12-04 2018-11-28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制御装置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JP6635044B2 (ja) * 2014-12-08 2020-01-22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無線リソース制御システム、無線基地局、中継装置、無線リソース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TWI615044B (zh) * 2015-01-30 2018-02-11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基地台、使用者裝置及頻道選擇方法
US10660072B2 (en) * 2015-03-18 2020-05-19 Apple Inc. Terminal device and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by terminal device
CN105025522B (zh) * 2015-06-09 2019-03-08 国家电网公司 基于Matlab的配电自动化系统无线通信通道自动测试系统
WO2017047174A1 (ja) 2015-09-17 2017-03-23 ソニー株式会社 装置及び方法
KR102219015B1 (ko) * 2015-12-04 2021-02-23 소니 주식회사 네트워크 이용을 개선하기 위한 네트워크 지원 프로토콜 사용
US10278100B1 (en) * 2016-03-16 2019-04-30 Sprint Communications Company L.P. Long term evolution (LTE) 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 (MME) management of an internet protocol multimedia subsystem (IMS) media session service level for a user equipment (UE)
CN107204836B (zh) * 2016-03-16 2020-02-04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载波聚合的并行调度方法及装置
CN107770821A (zh) * 2016-08-17 2018-03-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测量方法、相关设备及通信系统
EP3590025A2 (en) * 2017-12-29 2020-01-08 Google LLC. Smart context subsampling on-device system
JP7248782B2 (ja) * 2019-03-29 2023-03-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端末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20230047824A1 (en) * 2021-08-12 2023-02-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Dynamic and adaptive code block mapping selection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023927A2 (en) * 2006-08-22 2008-02-28 Lg Electronics Inc. A method of performing handover and controlling thereof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JP2008172355A (ja) * 2007-01-09 2008-07-24 Sharp Corp 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制御情報送信方法、制御情報受信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036665B2 (en) * 2004-10-28 2011-10-11 At&T Mobility Ii Llc Wireless mobile station call handoff
US8169953B2 (en) * 2005-05-17 2012-05-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ireless multi-carrier communications
JP2007135021A (ja) * 2005-11-11 2007-05-31 Hitachi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Ltd マルチキャリア通信における符号化信号配置方法及び通信装置
US8385217B2 (en) * 2005-11-16 2013-02-26 Zte Corporation Method for configuring channel and carrier resources for multi-carrier high speed downlink packet access
EP2030344A4 (en) * 2006-06-20 2013-04-24 Intel Corp DIRECT ACCESS REQUESTS FOR AN ADDITIONAL RESOURCE REQUEST
US8228791B2 (en) * 2006-08-22 2012-07-24 Embarq Holdings Company,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routing communications between packet networks based on intercarrier agreements
US8223688B2 (en) * 2007-03-07 2012-07-17 Wi-Lan, Inc. Channel aggregation
US8036702B2 (en) * 2007-05-14 2011-10-11 Intel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ulticarrier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systems
US8265019B2 (en) * 2007-11-05 2012-09-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Scheduling a mix of best effort (BE) and delay QoS flows
KR101595022B1 (ko) * 2008-02-05 2016-03-0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효율적인 무선채널 전송방법
US8411555B2 (en) * 2008-03-13 2013-04-02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Quality based handover procedure between co-located cells
JP4744544B2 (ja) 2008-03-24 2011-08-10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ハンドオーバ制御方法、セル再選択方法及び移動局
US8711785B2 (en) * 2008-03-25 2014-04-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Fast carrier allocation in multi-carrier systems
US8699467B2 (en) * 2008-03-25 2014-04-15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Anchor carrier selection in multi-carrier wireless network
US8676208B2 (en) * 2008-06-11 2014-03-18 Mediatek Inc. Scanning and handover operation in multi-carrie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s
US8761824B2 (en) * 2008-06-27 2014-06-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carrier oper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KR101500754B1 (ko) * 2008-08-04 2015-03-1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다중 rf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KR101638900B1 (ko) * 2008-08-05 2016-07-1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하향링크 멀티 캐리어에 대한 제어정보를 전송하는 방법
KR20100035088A (ko) * 2008-09-25 2010-04-02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협력 통신 방법 및 그 기지국
EP3113564B1 (en) * 2008-10-20 2019-06-12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Carrier aggregation
US8385281B2 (en) * 2009-01-30 2013-02-26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ponent carrier aggreg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CN102349329A (zh) * 2009-03-12 2012-02-08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用于执行特定于分量载波的重配置的方法和设备
US9130698B2 (en) * 2009-05-21 2015-09-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Failure indication for one or more carriers in a multi-carrier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US20120077445A1 (en) 2009-06-02 2012-03-29 Yoshio Konno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base station apparatus, and terminal station apparatus
US9014138B2 (en) * 2009-08-07 2015-04-21 Blackberry Limi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virtual carrier for multi-carrier and coordinated multi-point network operation
JP5491629B2 (ja) * 2009-08-21 2014-05-14 インターデイジタル パテント 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相異なる無線アクセス技術にわたってダウンリンク−アップリンクを分割するマルチ無線アクセス技術レイヤの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US8848623B2 (en) * 2009-08-21 2014-09-30 Blackberry Limi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channel timing offset
TW201611639A (zh) * 2009-10-01 2016-03-16 內數位專利控股公司 功綠控制方法及裝置
JP5454123B2 (ja) * 2009-12-16 2014-03-26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ハンドオーバのための方法、端末装置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EP2550825B1 (en) * 2010-03-26 2015-01-28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Carrier selection and/or reselection
US8446872B2 (en) * 2010-06-18 2013-05-21 Intel Mobile Communications GmbH Communication terminal, communication device, method for data communication, and method for frequency allocation
US8842564B2 (en) * 2010-11-09 2014-09-23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devices for a communication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023927A2 (en) * 2006-08-22 2008-02-28 Lg Electronics Inc. A method of performing handover and controlling thereof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JP2008172355A (ja) * 2007-01-09 2008-07-24 Sharp Corp 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制御情報送信方法、制御情報受信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3GPP.Carrier aggregation in Advanced E-UTRA.《3GPP TSG RAN WG1#53bis R1-082448》.2008,第1页至第4页. *
3GPP.Feasibility study for Further Advancements for E-UTRA (LTE- Advanced).《3GPP TR 36.912 V9.0.0》.2009,第1页至第5页、第18页、第19页、第31页至第40页. *
Carrier aggregation in Advanced E-UTRA;3GPP;《3GPP TSG RAN WG1#53bis R1-082448》;20080704;第1页至第4页 *
Feasibility study for Further Advancements for E-UTRA (LTE- Advanced);3GPP;《3GPP TR 36.912 V9.0.0》;20090930;第1页至第5页、第18页、第19页、第31页至第40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454105B (zh) 2014-09-21
EP2502445A1 (en) 2012-09-26
US9730093B2 (en) 2017-08-08
KR101667085B1 (ko) 2016-10-17
WO2011061903A1 (en) 2011-05-26
EP2502445A4 (en) 2016-03-02
US9007938B2 (en) 2015-04-14
BR112012011228A2 (pt) 2016-04-05
US20140105013A1 (en) 2014-04-17
JP2011130412A (ja) 2011-06-30
TW201126981A (en) 2011-08-01
RU2012119511A (ru) 2013-11-20
US20120230217A1 (en) 2012-09-13
CN102598793A (zh) 2012-07-18
RU2563584C2 (ru) 2015-09-20
KR20120093950A (ko) 2012-08-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98793B (zh) 用户设备,基站,通信控制方法和无线电通信系统
KR101066327B1 (ko) 다수의 무선 네트워크 링크들을 통한 ip 흐름 기반 부하 조절
US8320928B2 (en) Opportunistic uplink scheduling
RU2348119C2 (ru) Планировщик с учетом пакетов в системах беспроводной связи
JP5027307B2 (ja) オポチューニスティック・アップリンク・スケジューリング
JP5221668B2 (ja) オポチューニスティック・アップリンク・スケジューリング
CN104662813A (zh) 用于分布式天线系统的干扰测量方法和装置
US20140334332A1 (en) Method for obtaining information representative of the 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 on at least one frequency subband
JP5161316B2 (ja) オポチューニスティック・アップリンク・スケジューリング
CN104350693A (zh)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用于协作通信的信道估计方法和装置
US20140241191A1 (en) Interference measurement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new carrier type
Mishra et al. Maximizing downlink user connection density in NOMA-aided NB-IoT networks through a graph matching approac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10

Termination date: 2020110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