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94947B - 一种移动终端及其外壳 - Google Patents

一种移动终端及其外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94947B
CN102594947B CN201210034436.3A CN201210034436A CN102594947B CN 102594947 B CN102594947 B CN 102594947B CN 201210034436 A CN201210034436 A CN 201210034436A CN 102594947 B CN102594947 B CN 10259494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ody
housing main
reinforcement
mobile terminal
body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3443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94947A (zh
Inventor
庄勤益
朱婷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izhou TCL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izhou TCL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izhou TCL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izhou TCL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10034436.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594947B/zh
Publication of CN1025949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949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949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949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移动终端及其外壳,该移动终端外壳包括:外壳主体及加强件,所述加强件至少部分设置于外壳主体侧边内,其中,所述至少部分设置于外壳主体侧边内的加强件在外壳主体侧边内沿侧边高度方向延伸。通过上述方式,能够提升外壳的强度,改善移动终端外观,降低生产不良率,进而降低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移动终端及其外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移动终端及其外壳。
背景技术
目前,手机等电子产品越来越薄,这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使用不锈钢模内注塑可以实现手机变薄的目的。使用不锈钢模内注塑的方法可以提升手机外壳的强度,改善机械性能。
在实际应用中,上述技术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图1所示,图1为现有技术一种手机横截面的局部结构示意图。该手机包括:不锈钢片11、塑胶件12及机体13。不锈钢片11和塑胶件12共同构成手机外壳以保护机体13。不锈钢片11固定于塑胶件12的内侧。当塑胶件12注塑成型以后,不锈钢片11到塑胶件12后表面的距离很大,该距离不会根据塑胶件12的不同设计而产生变化。比如不锈钢片11的某些部分与塑胶件12的后表面之间的距离为1.5毫米或以上,某些部分与塑胶件12的外表面之间的距离则小于1.5毫米。
在手机生产过程中,由于塑胶件12在注塑成型时的温度达到200度以上,因此在塑胶件12冷却到常温时会因原料不同有0.1%-1%的尺寸收缩。按照传统的设计,不锈钢片11设置在手机四周,并且不锈钢片11到塑胶件12后表面的最近距离达到成品高度的30%以上。因此,不锈钢片11本身的强度不足以支撑塑胶件12的收缩变形,导致塑胶件12变形,进而影响产品的外观和强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及其外壳,能够采用简单、成本较低的方式提升移动终端外壳的强度,减少移动终端外壳变形。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移动终端的外壳,该移动终端外壳包括:外壳主体及加强件,所述加强件至少部分设置于外壳主体侧边内,其中,所述至少部分设置于外壳主体侧边内的加强件在外壳主体侧边内沿侧边高度方向延伸,所述加强件注塑在外壳主体内,所述加强件为框型件,包括分别对应外壳主体两个侧边的两个加强部,以及分别对应外壳主体上端和下端的天部和地部,所述加强部进一步包括侧边支撑部、沿外壳主体侧边高度方向的凸起部以及沿外壳主体侧边高度方向设置在凸起部上的加高部,凸起部与侧边支撑部固定连接,以连接加高部与侧边支撑部,加高部沿外壳主体侧边高度方向延伸,以减小加高部到外壳主体后表面的最小距离,所述天部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加强部的同一方向的两端连接,所述地部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加强部的另一方向的两端连接。
其中,所述至少部分设置于外壳主体侧边内的加强件紧贴所述外壳
主体的内表面。
其中,所述至少部分设置于外壳主体侧边内的加强件是从所述外壳主体对应移动终端前表面的一侧向对应移动终端后表面的另一侧延伸,并且与所述外壳主体对应移动终端后表面的边缘的最近距离小于0.5毫米。
其中,所述加强件为框型件,包括分别对应外壳主体两个侧边的两个加强部,以及分别对应外壳主体上端和下端的天部和地部,所述天部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加强部的同一方向的两端连接,所述地部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加强部的另一方向的两端连接。
其中,所述外壳主体为塑胶件。
其中,所述加强件为不锈钢。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移动终端,该移动终端包括:机体、外壳主体及加强件,所述外壳主体和加强件构成移动终端的外壳,所述机体设置在外壳内,所述加强件至少部分设置于外壳主体侧边内,其中,所述至少部分设置于外壳主体侧边内的加强件在外壳主体侧边内沿侧边高度方向延伸,所述加强件注塑在外壳主体内,所述加强件为框型件,包括分别对应外壳主体两个侧边的两个加强部,以及分别对应外壳主体上端和下端的天部和地部,所述加强部进一步包括侧边支撑部、沿外壳主体侧边高度方向的凸起部以及沿外壳主体侧边高度方向设置在凸起部上的加高部,凸起部与侧边支撑部固定连接,以连接加高部与侧边支撑部,加高部沿外壳主体侧边高度方向延伸,以减小加高部到外壳主体后表面的最小距离,所述天部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加强部的同一方向的两端连接,所述地部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加强部的另一方向的两端连接。
其中,所述至少部分设置于外壳主体侧边内的加强件紧贴所述外壳
主体的内表面。
其中,所述至少部分设置于外壳主体侧边内的加强件是从所述外壳主体对应移动终端前表面的一侧向对应移动终端后表面的另一侧延伸,并且与所述外壳主体对应移动终端后表面的边缘的最近距离小于0.5毫米。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发明至少部分的加强件设置在外壳主体侧边内,并且在外壳主体侧边内沿侧边高度方向延伸,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减小加强件到外壳主体后表面的最小距离,防止外壳主体在高温注塑过程中产生变形,进而实现提升外壳的强度、改善移动终端外观、降低生产不良率以及降低成本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一种手机横截面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移动终端实施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移动终端沿A-A’方向的横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移动终端及其外壳实施例进行具体描述,以便清楚公开本发明的细节和精神。
参阅图2,图2是本发明移动终端实施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本发明移动终端实施例包括:加强件21、外壳主体22以及机体23。外壳主体22和加强件21共同组成移动终端的外壳,机体23设置于外壳内。加强件21的一部分设置于外壳主体22的内侧,并且在外壳主体22侧边内沿外壳主体22侧边高度方向延伸。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加强件21还可以设置于外壳主体22的内部,比如在外壳主体22注塑的过程中,将加强件21直接注塑在外壳主体22内。
加强件21的数量为一个,加强件21的一部分设置在外壳主体22的内侧,以利于加强支撑外壳主体22。加强件21为框型件,并且包括加强部211、天部212以及地部213。
一并参阅图3,两个加强部211设置于外壳主体22的左右两侧,并且加强部211包括侧边支撑部311、沿外壳主体22侧边高度方向的凸起部312以及沿外壳主体22侧边高度方向设置在凸起部312上的加高部313。凸起部312与侧边支撑部311固定连接,以连接加高部313与侧边支撑部311。加高部313沿外壳主体22侧边高度方向延伸,以减小加高部313到外壳主体22后表面的最小距离。加高部313到外壳主体22后表面的最小距离为0.4毫米,以防止外壳主体22在注塑过程中收缩变形。加高部313可以沿外壳主体22外表面的形状延伸而延伸。加高部313到外壳主体22后表面的距离不一定是固定值,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的变化进行加高部313的设计。
沿外壳主体22侧边高度方向延伸的加高部313可以设置一定的开口314,设置开口314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以利于在外壳主体22的左侧和/或右侧设置手机按键。另外,开口314可以设置在外壳主体22其中一侧,还可以左右两侧同时设置开口314。当左右两侧同时设置开口314时,左右两侧的开口314可以为对称设置也可以为不对称设置。
天部212以及地部213设置在外壳主体22的上下两侧,并且天部21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加强部211的同一方向的两端连接,地部21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加强部211的另一方向的两端连接。天部212或者地部213在加强件的位置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天部212或者地部213还可以与两个加强部211的中间部位连接,以固定连接设置在外壳主体22的左右两侧的加强部211。
加强件21上可以设置棒状、针状、棱状或楔状等凸起,并且凸起的高度以不超过加强件21到外壳主体22外表面的最小距离为宜。设置凸起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加强件21与外壳主体22更紧密的连接,以进一步减少外壳主体22的变形。
加强件21为不锈钢,当然,加强件21的材料还可以为铜或硬铝等金属材料,或者可以为特种陶瓷材料等。该材料需要有一定的硬度,以利于对外壳主体22进行加强。
外壳主体22为塑胶件,外壳主体22的材料还可以为金属材料。该材料需在高温下易于变形,以利于注塑成需要的形状。
机体23为移动终端的核心工作部件,需要由外壳主体22与加强件21共同构成的移动终端的外壳对其进行保护。外壳主体22的形状以及加强件21设置的位置需要根据机体23的形状和大小来确定。
在生产外壳主体22时,可以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确定加强件21的位置、形状、大小等参数,也可以根据实验数据调整加强件21的位置、形状、大小等参数,以满足外壳主体22不变形的要求。
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发明至少部分的加强件设置在外壳主体侧边内,并且在外壳主体侧边内沿侧边高度方向延伸,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减小加强件到外壳主体后表面的最小距离,防止外壳主体在高温注塑过程中产生变形,进而实现提升外壳的强度、改善移动终端外观、降低生产不良率以及降低成本的目的。
继续参阅图2,本发明移动终端外壳实施例包括:加强件21以及外壳主体22。加强件21的一部分设置于外壳主体22的内侧,并且在外壳主体22侧边内沿外壳主体22侧边高度方向延伸。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加强件21还可以设置于外壳主体22的内部,比如在外壳主体22注塑的过程中,将加强件21直接注塑在外壳主体22内。
加强件21的数量为一个,加强件21的一部分设置在外壳主体22的内侧,以利于加强支撑外壳主体22。加强件21为框型件,并且包括加强部211、天部212以及地部213。
一并参阅图3,两个加强部211设置外壳主体22的左右两侧,并且加强部211包括侧边支撑部311、沿外壳主体22侧边高度方向的凸起部312以及沿外壳主体22侧边高度方向设置在凸起部312上的加高部313。凸起部312与侧边支撑部311固定连接,以连接加高部313与侧边支撑部311。加高部313沿外壳主体22侧边高度方向延伸,以减小加高部313到外壳主体22后表面的最小距离。加高部313到外壳主体22后表面的最小距离为0.4毫米,以防止外壳主体22在注塑过程中收缩变形。加高部313可以沿外壳主体22外表面的形状延伸而延伸。加高部313到外壳主体22后表面的距离也不一定是固定值,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的变化进行加高部313的设计。
沿外壳主体22侧边高度方向延伸的加高部313可以设置一定的开口314,设置开口314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以利于在外壳主体22的左侧和/或右侧设置手机按键。另外,开口314可以设置在外壳主体22其中一侧,还可以左右两侧同时设置开口314。当左右两侧同时设置开口314时,左右两侧的开口314可以为对称设置也可以为不对称设置。
天部212以及地部213设置在外壳主体22的上下两侧,并且天部21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加强部211的同一方向的两端连接,地部21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加强部211的另一方向的两端连接。天部212或者地部213在加强件的位置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天部212或者地部213还可以与两个加强部211的中间部位连接。以固定连接设置在外壳主体22的左右两侧的加强部211。
加强件21上可以设置棒状、针状、棱状或楔状等凸起,并且凸起的高度以不超过加强件21到外壳主体22外表面的最小距离为宜。设置凸起的目的为实现加强件21与外壳主体22更紧密的连接以进一步减少外壳主体22的变形。
加强件21为不锈钢,当然,加强件21的材料还可以为铜或硬铝等金属材料,还可以为特种陶瓷材料等。该材料需有一定的硬度以利于对外壳主体22进行加强。
外壳主体22为塑胶件,外壳主体22的材料还可以为金属材料。该材料需在高温下易于变形,以利于注塑成需要的形状。
在生产外壳主体22时,可以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确定加强件21的位置、形状、大小等参数。也可以根据实验数据调整加强件21的位置、形状、大小等参数以满足外壳主体22不变形的要求。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移动终端的外壳,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主体及加强件,所述加强件至少部分设置于外壳主体侧边内,其中,所述至少部分设置于外壳主体侧边内的加强件在外壳主体侧边内沿侧边高度方向延伸,所述加强件注塑在外壳主体内,所述加强件为框型件,包括分别对应外壳主体两个侧边的两个加强部,以及分别对应外壳主体上端和下端的天部和地部,所述加强部进一步包括侧边支撑部、沿外壳主体侧边高度方向的凸起部以及沿外壳主体侧边高度方向设置在凸起部上的加高部,凸起部与侧边支撑部固定连接,以连接加高部与侧边支撑部,加高部沿外壳主体侧边高度方向延伸,以减小加高部到外壳主体后表面的最小距离,所述天部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加强部的同一方向的两端连接,所述地部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加强部的另一方向的两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部分设置于外壳主体侧边内的加强件紧贴所述外壳主体的内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部分设置于外壳主体侧边内的加强件是从所述外壳主体对应移动终端前表面的一侧向对应移动终端后表面的另一侧延伸,并且与所述外壳主体对应移动终端后表面的边缘的最近距离小于0.5毫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主体为塑胶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为不锈钢。
6.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机体、外壳主体及加强件,所述外壳主体和加强件构成移动终端的外壳,所述机体设置在外壳内,所述加强件设置于外壳主体侧边内,其中,所述设置于外壳主体侧边内的加强件在外壳主体侧边内沿侧边高度方向延伸,所述加强件注塑在外壳主体内,所述加强件为框型件,包括分别对应外壳主体两个侧边的两个加强部,以及分别对应外壳主体上端和下端的天部和地部,所述加强部进一步包括侧边支撑部、沿外壳主体侧边高度方向的凸起部以及沿外壳主体侧边高度方向设置在凸起部上的加高部,凸起部与侧边支撑部固定连接,以连接加高部与侧边支撑部,加高部沿外壳主体侧边高度方向延伸,以减小加高部到外壳主体后表面的最小距离,所述天部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加强部的同一方向的两端连接,所述地部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加强部的另一方向的两端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设置于外壳主体侧边内的加强件紧贴所述外壳主体的内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设置于外壳主体侧边内的加强件是从所述外壳主体对应移动终端前表面的一侧向对应移动终端后表面的另一侧延伸,并且与所述外壳主体对应移动终端后表面的边缘的最近距离小于0.5毫米。
CN201210034436.3A 2012-02-15 2012-02-15 一种移动终端及其外壳 Active CN10259494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034436.3A CN102594947B (zh) 2012-02-15 2012-02-15 一种移动终端及其外壳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034436.3A CN102594947B (zh) 2012-02-15 2012-02-15 一种移动终端及其外壳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94947A CN102594947A (zh) 2012-07-18
CN102594947B true CN102594947B (zh) 2015-07-29

Family

ID=464831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34436.3A Active CN102594947B (zh) 2012-02-15 2012-02-15 一种移动终端及其外壳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59494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43450B (zh) * 2012-09-06 2015-10-28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的机壳
US10103423B2 (en) * 2013-06-07 2018-10-16 Apple Inc. Modular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subassembli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918800A4 (en) * 2005-08-25 2012-08-15 Nec Corp HOUSING FOR PORTABLE DEVICE
JP2010102249A (ja) * 2008-10-27 2010-05-06 Nec Corp 携帯機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94947A (zh) 2012-07-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933955U (zh) 扬声器零部件的热压成型模具
CN105346067A (zh) 移动设备的装饰圈组件及具有其的移动设备
CN204090342U (zh) 机壳及应用该机壳的显示器
CN102594947B (zh) 一种移动终端及其外壳
CN202004214U (zh) 射频同轴连接器及其外导体
CN202663670U (zh) 移动终端壳体
CN102059776B (zh) 负荷开关上壳体模具
CN204231816U (zh) 电子设备
CN202749667U (zh) Usb3.0插头电连接器
CN202633597U (zh) HDMI Type D塑胶一体式包埋端子
CN202170296U (zh) 一种双弯玻璃模具
CN202949502U (zh) 一种电视机后壳加强结构
CN201556709U (zh) 新型多功能宽带双极化天线单元介质
CN201160143Y (zh) 一种模块电源的排针结构
CN202749575U (zh) 插头骨架
CN205028827U (zh) 一种按键板
CN202652357U (zh) 贴片式摄像头模组结构
CN204195944U (zh) 一种砖机拼接模具
CN206597888U (zh) 一种新型模仁、模框装配结构
CN210552726U (zh) 一种电子产品上下盖一模成型的注塑模具
CN202084720U (zh) 电连接器
CN205289706U (zh) 一种新型三脚架铸造模具
CN205052017U (zh) 一种悬浮式螺丝柱结构以及具有该结构的机壳
CN207669607U (zh) 一种新型平板电脑硅胶套成型模
CN203218554U (zh) 一种新型同轴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