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79594A - 一种中药液体制剂及其制法(处方)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中药液体制剂及其制法(处方)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79594A
CN102579594A CN2012100563873A CN201210056387A CN102579594A CN 102579594 A CN102579594 A CN 102579594A CN 2012100563873 A CN2012100563873 A CN 2012100563873A CN 201210056387 A CN201210056387 A CN 201210056387A CN 102579594 A CN102579594 A CN 1025795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s
liquid preparation
chinese medicine
preparation
liqu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5638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廖爱国
曹仕霞
曹丽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inan Meida Pharmaceut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inan Meida Pharmaceut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inan Meida Pharmaceut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inan Meida Pharmaceut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10056387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579594A/zh
Publication of CN1025795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7959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30Against vector-borne diseases, e.g. mosquito-borne, fly-borne, tick-borne or waterborne diseases whose impact is exacerbated by climate change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液体制剂及其制法,该液体制剂是由如下方法制成的:金银花250-350份、连翘250-350份、藿香160-240份、艾叶70-130份、薄荷70-130份、紫草160-240份、生甘草70-130份。按处方量称取上述中药,加水煎煮,蒸馏提取,同时收集挥发油,煎液合并,浓缩,醇沉,回收乙醇至无味,搅拌加入挥发油及氯化钠、枸橼酸钠、枸橼酸、聚山梨酯-80、苯甲酸钠、甜菊糖等,加水定容,过滤,滤液灭菌,分装,制成液体制剂。本发明制剂工艺简单,质量稳定可控,疗效明显;口腔直接给药生物利用度高、吸收快、使用方便、患者依从性好。

Description

一种中药液体制剂及其制法(处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液体制剂,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治疗手足口病及外感类疾病的中药液体制剂及其制法,属于医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中医理论认为外感病证的主要证候有邪在肺卫、湿邪困脾、肠道湿热、邪在少阳以及肺热证、胆热证、胃热证、腑实证、膀胱热证等。这些证候的共同特征是具有季节性、发病急、病程短,均不外是由于外邪袭表、外邪人里和外邪留恋引起相应脏腑功能失常所致的证候。主要包括感冒、外感发热、湿阻、痢疾、疟疾等。
外感病证是外邪所伤,所以外感病证的治疗要点,首先是及时有效地祛除外邪。随外邪性质和证候特征不同,而分别采用疏风、散寒、清热、化湿、祛暑、通腑、截疟等治法。其次要调理失常的脏腑功能。调理脏腑功能不仅有助于促进失调的脏腑功能早日恢复,也有助于祛除外邪。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以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疾病,多发于小儿,主要表现为充血性疱疹或丘疹,周围红润疼痛,且多发于手、足、口腔而得名,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可导致死亡。
手足口病已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暴发和流行。近年来在中国的发病率显著升高,并呈现季节性流行和全年散发趋势,并有重症病例及死亡病例报告,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影响。中国在2008年5月将其规定为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早期发现的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Cox A16型,1969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此后EV71感染与Cox A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对于手足口病的治疗,西医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加强护理和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为主;传统中医理论中尚未见有手足口病之病名,本病是以发热、手足口部位出现疱疹或皮疹为特征而命名,中医上对普通型治疗原则为清热解毒、化湿透邪,所以清热、解毒、化湿为其主要的治疗手段。目前手足口病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以支持疗法为主,绝大多数患者可自愈。然而少数患者预后效果差,可出现死亡例,主要是因为后期并发症严重,抢救不及时造成的。
按照传统及现代中医学理论,手足口病病位在肺、脾、心三脏,其病基特点为实、热、湿。外感时邪疫毒侵犯人体,卫表被遏,肺气失宜,故见发热、咳嗽、流涕。素体湿热内蕴、心经火盛,内外交争,心经之火上蒸于口舌,脾胃湿热熏蒸于四肢,则发为疱疹。湿热执蕴积脾胃,运化失调,则出现胃纳欠佳和恶心呕吐等。手足口病属于中医“温病”、“湿温”、“时疫”等范畴,是实症、热症,治疗方法有祛风清热、清心泻火、清暑化湿、滋阴降火等。
临床上预防和治疗手足口病及外感类疾病多采用抗病毒、降温及对症治疗,个别还要用激素,其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适用范围小,不能清除体内的湿热及解毒作用,治标不治本,易反复发作,治疗不彻底,西药长期使用后,易损伤肝脏及肾脏,甚至产生一些严重的不良反应,而且治疗缓慢,使临床用药安全存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治疗技术上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手足口病及外感类病预防和轻症治疗的中药液体制剂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的制剂不但治疗效果好,而且制备工艺简单,价格低廉。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提供一种主要用于手足口病及外感类病预防和轻症治疗的中药液体制剂及其制法。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提供一种手足口病及外感类病预防和轻症治疗的方法。
金银花,有名忍冬,为忍冬科多年生半常绿缠绕木质藤本植物。药材金银花为忍冬科忍冬属植物忍冬及同属植物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金银花自古被誉为清热解毒的良药。它性甘寒气芳香,甘寒清热而不伤胃,芳香透达又可驱邪。金银花既能宣散风热,还善清解血毒,用于各种热性病,如身热、发疹、发斑、热毒疮痈、咽喉肿痛等症,均效果显著。
连翘,是清热解毒的中药,主治热病初起,风热感冒,发热,心烦,咽喉肿痛,急性肾炎等。
藿香,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能够祛暑解表,化湿和胃。用于夏令感冒,寒热头痛,胸脘痞闷,呕吐泄泻,妊娠呕吐,鼻渊,手、足癣。
艾叶,为菊科植物艾的叶能够散寒止痛,温经止血。用于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吐血,衄血,崩漏经多,妊娠下血;外治皮肤瘙痒,脱皮。醋艾炭温经止血。用于虚寒性出血。
薄荷,土名叫“银丹草”,为唇形科植物“薄荷”即同属其他干燥全草。它是辛凉性发汗解热药,治流行性感冒、头疼、目赤、身热、咽喉、牙床肿痛等症。外用可治神经痛、皮肤瘙痒、皮疹和湿疹等。
紫草,为紫草科植物紫草、新藏假紫草或滇紫草的根,用于凉血,活血,解毒透疹。用于血热毒盛、斑疹紫黑、麻疹不透、疮疡、湿疹、水火烫伤。清热凉血,用于麻疹,热病癍疹,湿疹,尿血,血淋,血痢,疮疡,丹毒,烧伤,热结便秘。
生甘草,是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能够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中医理论认为外感病证的主要证候有邪在肺卫、湿邪困脾、肠道湿热、邪在少阳以及肺热证、胆热证、胃热证、腑实证、膀胱热证等。这些证候的共同特征是具有季节性、发病急、病程短,均不外是由于外邪袭表、外邪人里和外邪留恋引起相应脏腑功能失常所致的证候。主要包括感冒、外感发热、湿阻、痢疾、疟疾等。
外感病证是外邪所伤,所以外感病证的治疗要点,首先是及时有效地祛除外邪。随外邪性质和证候特征不同,而分别采用疏风、散寒、清热、化湿、祛暑、通腑、截疟等治法。其次要调理失常的脏腑功能。调理脏腑功能不仅有助于促进失调的脏腑功能早日恢复,也有助于祛除外邪。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中药液体制剂,主要由基于重量份计的以下原料药制成:金银花250-350份、连翘250-350份、藿香160-240份、艾叶70-130份、薄荷70-130份、紫草160-240份、生甘草70-130份。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技术方案,一种中药液体制剂,主要由基于重量份计的以下原料药制成:金银花280-320份、连翘280-320份、藿香185-215份、艾叶90-110份、薄荷90-110份、紫草185-215份、生甘草90-110份。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技术方案,一种中药液体制剂,主要由基于重量份计的以下原料药制成:金银花300份、连翘300份、藿香200份、艾叶100份、薄荷100份、紫草200份、生甘草100份。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技术方案,优选加入药学上可接受的赋形剂制成本发明的中药液体制剂。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中药液体制剂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如下制备步骤:
(1)按重量组分称取处方中的七味中药,加水煎煮及蒸馏提取三次,同时收集挥发油,备用;
(2)煎液合并、过滤,浓缩滤液;
(3)加入乙醇,静置,过滤,滤液回收乙醇至无味,得清液备用;
(4)向上述清液中加入药学上可接受的赋形剂以及步骤(1)中所得挥发油,分装制成液体制剂。
上述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步骤(1)中第一次加水10-12倍量浸泡30-60分钟,煎煮及蒸馏1.5小时;第二次、第三次分别加8-10倍量各煎煮及蒸馏1小时。
上述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步骤(2)中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约为1.10~1.12(60℃)。
上述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步骤(3)中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60%-65%之间。
上述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步骤(3)中加入乙醇后静置24-48小时。
本发明的中药液体制剂包括口服液、注射液、洗液、气雾剂或喷雾剂等。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案,一种中药液体制剂,主要由以下重量份数比的成分制成:金银花250-350份、连翘250-350份、藿香160-240份、艾叶70-130份、薄荷70-130份、紫草160-240份、生甘草70-130份、氯化钠5-10份、枸橼酸钠15-25份、枸橼酸3-9份、聚山梨脂-80 10-40份、苯甲酸钠1-5份;优选加入甜菊糖0.5-2份。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上述所述的中药液体制剂主要由以下重量份数比的成分制成:金银花280-320份、连翘280-320份、藿香185-215份、艾叶90-110份、薄荷90-110份、紫草185-215份、生甘草90-110份、氯化钠7-8份、枸橼酸钠20份、枸橼酸4-7份、聚山梨脂-80 15-35份、苯甲酸钠2-4份;优选加入甜菊糖0.5-1.5份。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更优选实施方案,上述所述的中药液体制剂主要由以下重量份数比的成分制成:金银花300份、连翘300份、藿香200份、艾叶100份、薄荷100份、紫草200份、生甘草100份、氯化钠7.5份、枸橼酸钠20份、枸橼酸5份、聚山梨脂-80 30份、苯甲酸钠3份;优选加入甜菊糖1份。
作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之一,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中药液体制剂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如下制备步骤:
(1)按重量组分称取处方中的七味中药,加水煎煮及蒸馏提取三次,同时收集挥发油,备用;
(2)煎液合并、过滤,浓缩滤液;
(3)加入乙醇,静置,过滤,滤液回收乙醇至无味,得浓缩液备用;
(4)向上述浓缩液中搅拌加入步骤(1)中收集的挥发油以及氯化钠、枸橼酸钠、枸橼酸、聚山梨酯-80、苯甲酸钠、甜菊糖;
(5)调节PH值在4.7-4.9之间,加纯化水,定容,过滤,灭菌,无菌条件下分装,制成中药液体制剂。
上述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步骤(1)中第一次加水10-12倍量浸泡30-60分钟,煎煮及蒸馏1.5小时,第二次、第三次分别加8-10倍量各煎煮及蒸馏1小时;步骤(2)中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约为1.10~1.12(60℃);步骤(3)中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60%-65%之间,静置24-48小时;步骤(5)中调节PH值在4.7-4.9之间。
本发明提供的中药液体制剂适用于手足口病及外感类病的预防和轻症治疗。
手足口病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丘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传染性强,发病有一定的季节性,符合温病“疫疹”的特点。中医对出疹和发斑疾病的认识历史悠久,对疹的最早记载为《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阳司天,客胜则丹胗外发”,此处所言丹胗,即是火毒炽盛而外发的红疹。斑疹相提并论,见于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伤寒斑疹候》:“毒既未散而表已虚,热毒乘虚出于皮肤,所以发斑疮隐疹如锦文,重者,喉口、身体皆成疮也”。叶天士认为“斑疹皆是邪气外露之象”,但“宜见不宜见多”,主张“急急透斑为要”。而清代对斑和疹的病机治法有一定区别,陆子贤说:“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吴坤安说:“斑由阳明胃热而发,疹因肺受风温而生”,故“斑宜清胃泄热、凉血化斑,疹应宣肺达邪、清营透疹”。疫疹作为病名首见于清代余师愚《疫疹一得》,余氏认为“疫疹者,四时不正之疠气。夫疠气,乃无形之毒,胃虚者感而受之”,“大者为斑,小者为疹”,认为斑和疹无实质区别,仅是大小之异。而疫疹辨证上可分风热伤络、卫气同病、邪遏膜原、阳明炽热、气营(血)两燔、血热妄行、毒陷心包、正气暴脱、余邪未尽等,分别治以疏风宣肺透疹、清解表里、疏利透达、清胃解毒凉血、气营两清、清心开窍解毒、益气固脱回阳、健脾和胃养阴等,《温病条辨》中说“太阴风温......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中医辨证认为手足口病属于“温病”范畴,湿热疫毒经口鼻而入,发于手足,上熏口咽,外透肌肤,发为疱疹,并见发热、倦怠、恶心、便秘等症状;或邪毒内陷,出现高热、抖动、肢体痿软,甚则发生喘、脱,危及生命。婴幼儿系稚阴稚阳之体,感受疫毒后,病情变化迅速,宜早发现,早治疗,防恶变。
本发明的金银花疏风清热、解表透疹;连翘疏散风热、清热解毒、散结消肿;藿香芳香化湿、解表透疹、和胃止呕;紫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薄荷疏散风热、宣毒透疹、清利咽喉;艾叶祛湿止痒、温经散寒;生甘草清热解毒、缓急止痛、调和药性。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金银花能抗菌、抗病毒、抗炎解热、抗内毒素、促进白细胞吞噬功能;连翘能抗炎、抗菌、抗病毒、解热、镇痛、抗内毒素;藿香能抗真菌、抗细菌、抗病毒、发汗解热镇痛、止呕止泻;紫草能抗菌、抗病毒、抗炎、轻度解热;薄荷能抗菌、抗病毒、发汗解热、抗炎止痛;艾叶能抗菌、抗病毒、抗过敏、增强免疫;甘草能抗菌、抗病毒、抗炎、抗变态反应、调节机体免疫。全方起到抗病毒、抗炎、解热镇痛、调节免疫等作用,对手足口病患儿的病因和症状均有针对性治疗。在前期初试过程中,发现患儿多数能配合治疗,而且未见毒副反应,能够安全、有效的应用于临床。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提供了一种治疗以下适应症:手足口病、感冒、外感发热、寒热头痛、胸脘痞闷、咽喉肿痛、湿阻、痢疾、疟疾等的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提供了一种明显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痢疾、伤寒、脑膜炎双球菌、肺炎双球菌、绿脓以及流感病毒等的方法。
本发明的益处:
本发明的中药固体制剂是以纯中草药为主料制成,无激素,毒副作用小,标本同治,疗效显著,临床效果显著,无药物依赖性,治愈后无反复现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进一步说明,但绝不是对本发明范围的限制。下面参照实施例进一步详细阐述本发明,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以及使用的制备方法。而且,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的描述可以对本发明进行等同替换、组合、改良或修饰,但这些都将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实施例1喷雾剂
成分配比为:
金银花300份、连翘300份、藿香200份、艾叶100份、薄荷100份、紫草200份、生甘草100份、氯化钠7.5份、枸橼酸钠20份、枸橼酸5份、聚山梨脂-8030份、苯甲酸钠3份、甜菊糖1份。
具体制备方法如下:
(1)称取金银花300g、连翘300g、藿香200g、艾叶100g、薄荷100g、紫草200g、生甘草100g,加水煎煮及蒸馏提取三次,第一次加水13L浸泡60分钟,煎煮及蒸馏1.5小时,第二次、第三次分别加10.4L各煎煮及蒸馏1小时,同时收集挥发油,备用;
(2)煎液合并、过滤,浓缩滤液至相对密度约为1.10(60℃),得1050ml浓缩液;
(3)向上述浓缩液中加入1575ml乙醇,静置24小时,过滤,滤液回收乙醇至无味,得清液备用;
(4)向上述清液中搅拌加入步骤(1)中收集的挥发油以及7.5g氯化钠、20g枸橼酸钠、5g枸橼酸、30g聚山梨酯-80、3g苯甲酸钠、1g甜菊糖,混匀;
(5)测得pH值为4.7,加纯化水,定容至1000ml,过滤,灭菌,无菌条件下分装于容量为50ml的喷雾剂瓶中,每瓶50ml,制成20瓶中药喷雾剂。
实施例2口服液
成分配比为:
金银花280g、连翘320g、藿香215g、艾叶90g、薄荷110g、紫草185g、生甘草90g、氯化钠7.5g、枸橼酸钠20g、枸橼酸5g、聚山梨脂-80 15g、苯甲酸钠3g、甜菊糖0.5g。
具体制备方法如下:
(1)称取金银花300g、连翘300g、藿香200g、艾叶100g、薄荷100g、紫草200g、生甘草100g,加水煎煮及蒸馏提取三次,第一次加水15.5L浸泡30分钟,煎煮及蒸馏1.5小时,第二次、第三次分别加13L各煎煮及蒸馏1小时,同时收集挥发油,备用;
(2)煎液合并、过滤,浓缩滤液至相对密度约为1.12(60℃),得980ml浓缩液;
(3)向上述浓缩液中加入1820ml乙醇,静置48小时,过滤,滤液回收乙醇至无味,得清液备用;
(4)向上述清液中搅拌加入步骤(1)中收集的挥发油以及7.5g氯化钠、20g枸橼酸钠、5g枸橼酸、15g聚山梨酯-80、3g苯甲酸钠、0.5g甜菊糖,混匀;
(5)测得pH值为4.9,加纯化水,定容至1000ml,过滤,灭菌,无菌条件下分装于容量为10ml的口服液瓶中,每瓶10ml,制成100瓶中药口服液。
实施例3洗剂
成分配比为:
金银花280g、连翘320g、藿香215g、艾叶90g、薄荷110g、紫草185g、生甘草90g、氯化钠7.5g、枸橼酸钠20g、枸橼酸5g、聚山梨脂-80 15g、苯甲酸钠3g。
具体制备方法如下:
(1)称取金银花300g、连翘300g、藿香200g、艾叶100g、薄荷100g、紫草200g、生甘草100g,加水煎煮及蒸馏提取三次,第一次加水15.5L浸泡30分钟,煎煮及蒸馏1.5小时,第二次、第三次分别加13L各煎煮及蒸馏1小时,同时收集挥发油,备用;
(2)煎液合并、过滤,浓缩滤液至相对密度约为1.12(60℃),得980ml浓缩液;
(3)向上述浓缩液中加入1820ml乙醇,静置48小时,过滤,滤液回收乙醇至无味,得清液备用;
(4)向上述清液中搅拌加入步骤(1)中收集的挥发油以及7.5g氯化钠、20g枸橼酸钠、5g枸橼酸、15g聚山梨酯-80、3g苯甲酸钠,混匀;
(5)测得pH值为4.9,加纯化水,定容至1000ml,过滤,灭菌,无菌条件下分装于容量为50ml的洗剂瓶中,每瓶50ml,制成20瓶中药洗剂。
实施例4气雾剂
成分配比为:
金银花350g、连翘250g、藿香240g、艾叶130g、薄荷100g、紫草240g、生甘草130g、氯化钠7.5g、枸橼酸钠20g、枸橼酸5g、聚山梨脂-8035g、苯甲酸钠3g、甜菊糖1.5g。
具体制备方法如下:
(1)称取金银花300g、连翘300g、藿香200g、艾叶100g、薄荷100g、紫草200g、生甘草100g,加水煎煮及蒸馏提取三次,第一次加水15.5L浸泡30分钟,煎煮及蒸馏1.5小时,第二次、第三次分别加13L各煎煮及蒸馏1小时,同时收集挥发油,备用;
(2)煎液合并、过滤,浓缩滤液至相对密度约为1.12(60℃),得980ml浓缩液;
(3)向上述浓缩液中加入1820ml乙醇,静置48小时,过滤,滤液回收乙醇至无味,得清液备用;
(4)向上述清液中搅拌加入步骤(1)中收集的挥发油以及7.5g氯化钠、20g枸橼酸钠、5g枸橼酸、35g聚山梨酯-80、3g苯甲酸钠、1.5g甜菊糖,混匀;
(5)测得pH值为4.8,加纯化水,定容至1000ml,过滤,灭菌,无菌条件下分装于容量为50ml的压气雾剂瓶中,安装阀门后压入适量的体积比为3∶7的三氯一氟甲烷和三氯一氟甲烷的混合抛射剂,制成20瓶中药气雾剂。
实施例5注射液
成分配比为:
金银花300份、连翘300份、藿香200份、艾叶100份、薄荷100份、紫草200份、生甘草100份、氯化钠7.5份、枸橼酸钠20份、枸橼酸5份、聚山梨脂-80 30份。
具体制备方法如下:
(1)称取金银花300g、连翘300g、藿香200g、艾叶100g、薄荷100g、紫草200g、生甘草100g,加水煎煮及蒸馏提取三次,第一次加水13L浸泡60分钟,煎煮及蒸馏1.5小时,第二次、第三次分别加10.4L各煎煮及蒸馏1小时,同时收集挥发油,备用;
(2)煎液合并、过滤,浓缩滤液至相对密度约为1.10(60℃),得1050ml浓缩液;
(3)向上述浓缩液中加入1575ml乙醇,静置24小时,过滤,滤液回收乙醇至无味,得清液备用;
(4)向上述清液中搅拌加入步骤(1)中收集的挥发油以及7.5g、20g枸橼酸钠、5g枸橼酸、30g聚山梨脂-80;
(5)测得pH值为4.7,加注射用水,定容至1000ml,过滤,灭菌,灌封,制得250支中药注射液。
试验例1抗菌试验
将60只体重为18-22g的昆明种小白鼠随机分成6组,每组10只。1-3组分别灌胃给予实施例1-3的液体制剂0.1ml,每日1次,连续4天;第4组为阳性对照组,皮下注射青霉素钠2万u/只,每日1次,连续4天,第5组为阴性对照组(只注射菌液),第6组为空白对照组。除第6组外,各组动物均于24小时候腹腔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1ml/只,每ml含2×109个菌,观察和统计4天内各组动物的死亡情况,结果如下表:
表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小鼠的治疗作用
Figure BDA0000140949140000111
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表示差异极显著。
试验结果表明,本发明的液体制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小鼠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试验例2对内毒素所致家兔发热的解热作用
试验用兔50只,雌雄各半,给予大肠杆菌内毒素耳缘静脉注射250ng/kg,注射前记录正常体温,注射后60分钟测各兔体温,选温度上升0.8-1.2℃40只,随机分成5组,1-3组给予实施例1-3的液体制剂3ml;第4组给予安乃近150mg/只,作为阳性对照;第五组不给药,作为空白对照。记录给药后1、2、3及6h家兔体温,并计算各家兔体温与正常体温温差,结果见下表:
表2对内毒素所致家兔发热的影响
Figure BDA0000140949140000112
以上试验结果表明本发明的液体制剂有明显的降温、抗菌和抗外感疾病的预防治疗作用。
试验例3体外抗病毒能力测定
1.细胞培养
人恶性横纹肌瘤细胞(RD-A)由海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惠赠,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在37℃,5%的CO2以及饱和湿度环境中培养。
2.本发明药物对RD-A细胞毒性的测定
细胞在96孔板长成单层后,将本发明实施例1的喷雾剂的药液配成20mg/ml的母液,按六个浓度稀释(稀释倍数分别为2,4,8,16,32),每孔加100μl。结合细胞病变或CCK8法,观察3-5天,药物设5个浓度进行测定,用Reed-Muench法求出对细胞无毒的最大浓度(TD0)和半数中毒浓度(TD50)。每浓度药液至少3管,重复试验3次。
3.EV71病毒毒力测定
选择RD细胞用于病毒培养,加入10倍系列稀释的11个浓度的EV71病毒(海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惠赠)培养液。适宜条件下培养后每天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病变(CPE),用Reed-Muench法计算病毒半数感染剂量(TCID50),每浓度设4个复孔,重复试验确定EV71病毒的毒力。
4.本发明药物对EV71的抑制作用
求出病毒的TCID50和药物的TD0后,在RD细胞模型上进行本发明药物抗EV71病毒活性筛选,适宜的培养液及培养条件培养。96孔板细胞长成单层后,每孔加100μl病毒感染,吸附2小时后,倾出病毒。然后加入待测药物,从最大无毒浓度(TD0)开始连续设七个浓度,每组4孔。试验设病毒对照、细胞对照及阳性药物(利巴韦林,1mg/ml贮存液)对照。试验重复3次。
5.用Reed-Muench法计算半数有效浓度(IC50)及治疗指数(TI)TI=半数中毒浓度(TD50)/半数有效浓度(IC50),见表3-表6。
表3本发明药物对RD-A细胞的毒性
Figure BDA0000140949140000121
表4本发明药物对RD-A细胞的毒力测定
Figure BDA0000140949140000131
表5本发明药物对EV71病毒的抑制作用
Figure BDA0000140949140000132
结果表明:本发明药物对EV71病毒的抑制作用的半数有效浓度为0.05mg/ml,阳性对照EV71病毒的抑制作用的半数有效浓度为0.0625mg/ml。
表6本发明药物对RD-A细胞的毒性和对EV71病毒的抑制作用总表
  TD0   TD50   IC50   TI
  2.5   10   0.313   64
本试验结果表明,本发明药物在体外对RD-A细胞有明显的抗EV71病毒的作用,可以有效治疗手足口病。
近几年手足口病多发期间,本发明药物成功地治愈了许多手足口病患者,其中成效典型的病例有:
孙圆圆,女,5岁,住海口市保税区滨涯路302号,2009年8月患手足口病,症状表现为低烧,口腔多处溃疡,手脚及身上起红疹样水泡,随即使用本发明实施例1的喷雾剂,喷于口腔及起红疹处,当天见效,3天痊愈。
赵靳,男4岁,住海口市保税区金盘路15号,2010年9月在学校感染手足口病,其症状非常严重,手脚内侧及身上多处大面积的红疹溃烂,口腔内壁布满溃疡,令其哭啼不止,后经服用本发明实施例2的口服液,及反复用棉花轻洗患处后,当天能进食,一周后痊愈,手脚身体各处的红疹水泡痊愈。
许红,女,5岁,住海口市保税区金盘路26号,2010年3月在学校感染到手足口病,并经区妇儿医院疹断为手足口病,其症状非常严重,手脚大腿内侧及身上多处大面积的红疹溃烂,口腔内壁布满溃疡,后经服用实施例2口服液,及反复用实施例3的洗液轻洗患处后,当天能进食,三天痊愈,并无产生后遗症及不良反应。
以本发明的喷雾剂预防小儿手足口病,于2011年3月13日在海口市希望幼儿园150名儿童中,连续用药2-5天,至2011年3月18日,无一例感染。而其他幼儿园陆续有感染的报告。说明本发明的效果良好。

Claims (9)

1.一种中药液体制剂,其特征在于主要由基于重量份计的以下原料药制成:金银花250-350份、连翘250-350份、藿香160-240份、艾叶70-130份、薄荷70-130份、紫草160-240份、生甘草70-130份。
2.一种中药液体制剂,其特征在于主要由基于重量份计的以下原料药制成:金银花280-320份、连翘280-320份、藿香185-215份、艾叶90-110份、薄荷90-110份、紫草185-215份、生甘草90-110份。
3.一种中药液体制剂,其特征在于主要由基于重量份计的以下原料药制成:金银花300份、连翘300份、藿香200份、艾叶100份、薄荷100份、紫草200份、生甘草100份。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中药液体制剂,其特征在于优选加入药学上可接受的赋形剂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中药液体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液体制剂包括洗液、口服液、注射液、喷雾剂等。
6.一种中药液体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制备步骤:
(1)按重量组分称取处方中的七味中药,加水煎煮及蒸馏提取三次,同时收集挥发油,备用;
(2)煎液合并、过滤,浓缩滤液;
(3)加入乙醇,静置,过滤,滤液回收乙醇至无味,得清液备用;
(4)向上述清液中加入药学上可接受的赋形剂以及步骤(1)中所得挥发油,分装制成液体制剂。
7.一种中药液体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制备步骤:
(1)按重量组分称取处方中的七味中药,加水煎煮及蒸馏提取三次,同时收集挥发油,备用;
(2)煎液合并、过滤,浓缩滤液;
(3)加入乙醇,静置,过滤,滤液回收乙醇至无味,得浓缩液备用;
(4)向上述浓缩液中搅拌加入步骤(1)中收集的挥发油以及氯化钠、枸橼酸钠、枸橼酸、聚山梨酯-80、苯甲酸钠、甜菊糖;
(5)调节PH值在4.7-4.9之间,加纯化水,定容,过滤,灭菌,无菌条件下分装,制成中药液体制剂。
8.权利要求1的中药液体制剂在制备预防和治疗手足口病和外感类疾病的药物中的用途。
9.一种中药液体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制备步骤:陈取七味中药,加水煎煮,蒸馏提取,同时收集挥发油,煎液合并,浓缩,醇沉,回收乙醇至无味,搅拌加入挥发油及氯化钠、枸橼酸钠、枸橼酸、聚山梨酯-80、苯甲酸钠、甜菊糖,加水定容,过滤,滤液灭菌,分装,制成液体制剂。
CN2012100563873A 2012-03-06 2012-03-06 一种中药液体制剂及其制法(处方) Pending CN10257959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0563873A CN102579594A (zh) 2012-03-06 2012-03-06 一种中药液体制剂及其制法(处方)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0563873A CN102579594A (zh) 2012-03-06 2012-03-06 一种中药液体制剂及其制法(处方)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79594A true CN102579594A (zh) 2012-07-18

Family

ID=464691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563873A Pending CN102579594A (zh) 2012-03-06 2012-03-06 一种中药液体制剂及其制法(处方)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579594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74723A (zh) * 2016-08-01 2016-11-09 中山市中医院 一种银蒿解热合剂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30546A (zh) * 2009-04-11 2009-09-16 滕淑玲 一种预防手足口病的中药
CN101721515A (zh) * 2008-10-28 2010-06-09 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手口足病药物中的应用
CN102319294A (zh) * 2011-08-16 2012-01-18 成都市传染病医院 双香草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21515A (zh) * 2008-10-28 2010-06-09 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手口足病药物中的应用
CN101530546A (zh) * 2009-04-11 2009-09-16 滕淑玲 一种预防手足口病的中药
CN102319294A (zh) * 2011-08-16 2012-01-18 成都市传染病医院 双香草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74723A (zh) * 2016-08-01 2016-11-09 中山市中医院 一种银蒿解热合剂及其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57805B (zh) 一种枇杷花茶及其制备工艺
CN102743737B (zh) 一种有效治疗气管炎的中药制剂
CN103169903B (zh) 一种治疗小儿支气管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2293975B (zh) 一种治疗肺结核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147572A (zh) 感冒发热疏风散热制剂及制备方法
CN103610885B (zh) 一种治疗皮疹的中药制剂
CN102526209B (zh) 一种中药固体制剂(剂型)
CN105148106A (zh) 一种治疗肺痨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147574A (zh) 治疗感冒发烧的清热解表中药组合物及制备方法
CN104983968B (zh) 一种退热中药组合物及制备方法
CN102526210B (zh) 一种中药液体制剂(剂型)
CN102579595A (zh) 一种中药液体制剂及其适应症(适应症)
CN104225339A (zh) 一种治疗慢性肺炎的中药制剂及制备方法
CN102579596B (zh) 一种中药固体制剂及其制法(处方)
CN103623202A (zh) 一种治疗扁桃体发炎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495072A (zh) 一种治疗支气管扩张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579594A (zh) 一种中药液体制剂及其制法(处方)
CN103638495B (zh) 一种治疗副鼻窦炎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007145B (zh) 一种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552418B (zh) 一种中药固体制剂及其适应症
CN105343678A (zh) 一种治疗肺炎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435957A (zh) 一种治疗肺脓肿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
CN103920042A (zh) 用于治疗热陷营血型病毒性脑膜炎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8815329A (zh) 一种治疗感冒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2641855B (zh) 一种用于治疗或预防感冒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