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70051B - 电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70051B
CN102570051B CN201110275949.9A CN201110275949A CN102570051B CN 102570051 B CN102570051 B CN 102570051B CN 201110275949 A CN201110275949 A CN 201110275949A CN 102570051 B CN102570051 B CN 10257005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tenna
signal
dielectric constant
processing module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7594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70051A (zh
Inventor
黄杰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mpal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Compal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mpal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Compal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5700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700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700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7005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3827Portable transceivers
    • H04B1/3833Hand-held transceivers
    • H04B1/3838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RF exposure to the user, e.g. by changing the shape of the transceiver while in use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9/00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by method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V1/00 - G01V8/00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CTRANSMISSION SYSTEMS FOR MEASURED VALUES, CONTROL OR SIMILAR SIGNALS
    • G08C17/00Arrangements for transmitting sig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a wireless electrical link
    • G08C17/02Arrangements for transmitting sig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a wireless electrical link using a radio lin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witch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0TPC using constraints in the total amount of available transmission power
    • H04W52/36TPC using constraints in the total amount of available transmission power with a discrete range or set of values, e.g. step size, ramping or offsets
    • H04W52/367Power values between minimum and maximum limits, e.g. dynamic ran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8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 H04W52/42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in systems with time, space, frequency or polarisation divers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 Arrangements For Transmission Of Measured Signals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子装置,包括第一天线、第二天线、第一传感器、信号处理模块以及天线控制模块。第一天线具有发射无线信号的功能且配置在电子装置的第一侧,第二天线则配置在电子装置的第二侧。第一传感器侦测在第一天线周围是否有存在一第一物体,并依据侦测的结果,产生一第一感测信号。信号处理模块依据第一感测信号产生一第一控制信号。天线控制模块依据第一控制信号将发射无线信号的功能由第一天线切换至第二天线。

Description

电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电子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内建两天线的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天线所辐射出的电磁波往往可能会危害到人体的健康,因此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CC)规范了电子装置的特定吸收比率(specificabsorption ratio,以下简称为SAR),以藉此限定电子装置可放射的能量或可辐射的最高限制量。
除此之外,为了确保电子装置的通讯质量,OTA(Over The Air)测试是用来评估电子装置的整体通讯质量的一套标准。其中,总辐射功率(Total RadiatedPower,以下简称为TRP)是OTA测试中一指标性的量测参数,用以衡量电子装置的发射端(Transmitter)的辐射性能。
然而,为了致使SAR值能够符合测试规范,习知的电子装置大多只是一昧地降低总辐射功率,以将SAR值维持在安全的测试范围内。但是,随着总辐射功率的降低,电磁波所传递的距离将随的缩减,进而影响电子装置的通讯质量。因此,如何满足SAR值所规范的安全性,同时兼顾电子装置的通讯质量,已是电子装置在设计上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利用传感器侦测天线周围的物体,并利用未被物体所接近的天线来发送无线信号。藉此,将可致使SAR值符合测试规范,并有助于维持电子装置的通讯质量。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利用传感器与金属检测器侦测天线周围的物体,并进一步地判定接近天线的物体是否为人体。此外,本发明更利用未被人体所接近的天线来发送无线信号,以致使SAR值符合测试规范,并有助于维持电子装置的通讯质量。
本发明提出一种电子装置,包括第一天线、第二天线、第一传感器、信号处理模块以及天线控制模块。第一天线具有发射无线信号的功能且配置在电子装置的第一侧,第二天线配置在电子装置的第二侧。第一传感器侦测在第一天线周围是否有存在一第一物体,并依据侦测的结果,产生一第一感测信号。信号处理模块依据第一感测信号产生第一控制信号。天线控制模块依据第一控制信号将发射无线信号的功能由第一天线切换至第二天线。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当上述的信号处理模块无法接收到第一感测信号长达一预设时间时,信号处理模块产生一第二控制信号,以致使天线控制模块将发射无线信号的功能由第二天线切换至第一天线,其中第一感测信号为第一传感器侦测到第一天线周围的一第一预设范围内存在第一物体时所发出的信号。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电子装置更包括第二传感器。其中,第二传感器用来侦测在第二天线周围是否存在一第二物体,并依据侦测的结果产生一第二感测信号,其中,当信号处理模块接收到第二感测信号时,信号处理模块产生一第二控制信号,以致使天线控制模块将发射无线信号的功能由第二天线切换至第一天线。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当上述的信号处理模块同时接收到第一感测信号与第二感测信号时,信号处理模块产生一功率调整信号,以降低第一天线或第二天线发射一无线信号的功率,其中第二感测信号为第二传感器侦测到第二天线周围的一第二预设范围内存在第二物体时所发出的信号。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传感器邻近第二天线且位于第二侧。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传感器为一光传感器、一移动传感器、或是一加速度传感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信号处理模块由一中央处理单元所构成,且中央处理单元电性连接至第一传感器与天线控制模块。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信号处理模块包括:控制器及中央处理单元,其中控制器电性连接第一传感器且当控制器接收第一感测信号后会产生一第一切换信号。中央处理单元电性连接控制器与天线控制模块,并依据第一切换信号产生第一控制信号。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天线控制模块包括:网络模块及切换单元,其中切换单元具有电性连接网络模块的一第一端、电性连接第一天线的一第二端、以及电性连接第二天线的一第三端,其中切换单元依据第一控制信号将第一端导通至第三端。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网络模块为网络卡。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电子装置的第一侧平行于第二侧。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传感器邻近第一天线且位于第一侧。本发明更提出一种电子装置,包括第一天线、第二天线、第一传感器、金属检测器、信号处理模块以及天线控制模块。第一天线具有一发射无线信号的功能且配置在电子装置的第一侧,第二天线配置在电子装置的第二侧。第一传感器侦测在第一天线周围是否存在第一物体,并依据侦测的结果产生第一介电常数。金属检测器判断第一物体是否为金属材质,并在判断第一物体为金属材质时,产生一第一金属辨识信号。信号处理模块根据第一介电常数及第一金属辨识信号产生第一控制信号。天线控制模块依据第一控制信号将发射无线信号的功能由第一天线切换至第二天线。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当上述的信号处理模块无法接收到第一介电常数长达一预设时间时,信号处理模块产生一第二控制信号,以致使天线控制模块将发射无线信号的功能由第二天线切换至第一天线,其中第一介电常数为第一传感器侦测到第一天线周围的一第一预设范围内存在第一物体时所发出的信号且第一介电常数为第一物体的介电常数。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当上述的信号处理模块判断第一介电常数相等于一人体介电常数,且未收到第一金属辨识信号时,信号处理模块才会产生第一控制信号,以使天线控制模块依据第一控制信号将发射无线信号的功能由第一天线切换至第二天线。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当上述的信号处理模块判断第一介电常数相等于一人体介电常数,但接收到第一金属辨识信号时,信号处理模块不会产生第一控制信号。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当上述的信号处理模块判断第一介电常数不等于一人体介电常数时,信号处理模块不会产生第一控制信号。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电子装置更包括第二传感器,用来侦测在第二天线周围是否存在一第二物体,并依据侦测的结果产生一第二介电常数,其中,金属检测器判断第二物体是否为金属材质并在判断第二物体为金属材质时,产生一第二金属辨识信号。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信号处理模块根据第二介电常数及第二金属辨识信号产生一第二控制信号,以使天线控制模块依据第二控制信号将发射无线信号的功能由第二天线切换至第一天线,其中第二介电常数为第二传感器侦测到第二天线周围的一第二预设范围内存在第一物体时所发出的信号且第二介电常数为第二物体的介电常数。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当上述的信号处理模块判断第一介电常数与第二介电常数皆相等于人体介电常数,且并未接收到第一金属辨识信号与第二金属辨识信号时,信号处理模块产生一功率调整信号,以降低第一天线或第二天线发射一无线信号的功率。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当上述的信号处理模块判断第二介电常数相等于一人体介电常数,但接收到第二金属辨识信号时,信号处理模块不会产生第二控制信号。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当上述的信号处理模块判断第二介电常数不等于一人体介电常数时,信号处理模块不会产生第二控制信号。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传感器为一电容式近接传感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金属检测器为一电磁传感器或是一电子罗盘。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信号处理模块由一中央处理单元所构成,且中央处理单元电性连接至第一传感器、金属检测器与天线控制模块。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信号处理模块包括控制器及中央处理单元。控制器电性连接第一传感器与金属检测器,且可由一对照表中判断第一介电常数是否相等于人体介电常数,其中当第一介电常数相等于人体介电常数,且控制器未接收到第一金属辨识信号时,控制器产生一第一切换信号。中央处理单元电性连接控制器与天线控制模块,并依据第一切换信号产生第一控制信号。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控制器为一嵌入式控制器。
本发明更提出一种控制电子装置的方法,包含:(a)开启一电子装置,其中电子装置包含一第一天线及一第二天线;(b)利用第一天线进行一发射无线信号的程序;(c)利用第一传感器侦测在第一天线周围内是否存在第一物体且依据侦测的结果产生一第一感测信号;(d)利用一信号处理模块依据第一感测信号产生一第一控制信号;以及(e)利用一天线控制模块依据第一控制信号将发射无线信号的程序由第一天线切换至第二天线。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控制电子装置的方法更包括:(f)利用一第二传感器侦测在第二天线周围是否存在一第二物体且依据侦测的结果产生一第二感测信号;(g)利用信号处理模块依据第二感测信号产生一第二控制信号;以及(h)利用一天线控制模块依据第二控制信号将发射无线信号的程序由第二天线切换至第一天线。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当上述的信号处理模块同时接收到第一感测信号与第二感测信号时,信号处理模块产生一功率调整信号,以降低第一天线或第二天线进行发射无线信号的程序的无线信号发射功率,其中第二感测信号为第二传感器侦测到第二天线周围的一第二预设范围内存在第二物体时所发出的信号。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传感器邻近第一天线且位于电子装置的第一侧。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传感器邻近第二天线且位于电子装置的第二侧。
本发明更提出另一种控制电子装置的方法,包含(a)开启一电子装置,其中电子装置包含一第一天线及一第二天线;(b)利用第一天线进行一发射无线信号的程序;(c)利用第一传感器侦测在第一天线周围内是否存在第一物体且依据侦测的结果产生一第一介电常数;(d)利用一金属检测器判断第一物体是否为金属材质并在判断第一物体为金属材质时,产生一第一金属辨识信号;(e)利用一信号处理模块依据第一介电常数与第一金属辨识信号产生一第一控制信号;以及(f)利用一天线控制模块依据第一控制信号将发射无线信号的程序由第一天线切换至第二天线。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当上述的信号处理模块判断第一介电常数相等于一人体介电常数,且未收到第一金属辨识信号时,信号处理模块才会产生第一控制信号,以使天线控制模块依据第一控制信号将发射无线信号的功能由第一天线切换至第二天线。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当上述的信号处理模块判断第一介电常数相等于一人体介电常数,但接收到第一金属辨识信号时,信号处理模块不会产生第一控制信号。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当上述的信号处理模块判断第一介电常数不等于一人体介电常数时,信号处理模块不会产生第一控制信号。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控制电子装置的方法更包括:(g)利用一第二传感器侦测在第二天线周围是否存在一第二物体且依据侦测的结果产生一第二介电常数;(h)利用金属检测器判断第二物体是否为金属材质并在判断第一物体为金属材质时,产生一第二金属辨识信号;(i)利用信号处理模块依据第二介电常数与第二金属辨识信号产生一第二控制信号;以及(j)利用天线控制模块依据第二控制信号将发射无线信号的程序由第二天线切换至第一天线。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介电常数为第二传感器侦测到第二天线周围的一第二预设范围内存在第一物体时所发出的信号且第二介电常数为第二物体的介电常数。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当上述的信号处理模块判断第一介电常数与第二介电常数皆相等于人体介电常数,且并未接收到第一金属辨识信号与第二金属辨识信号时,信号处理模块产生一功率调整信号,以降低第一天线或第二天线进行发射无线信号的程序的无线信号发射功率。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当上述的信号处理模块判断第二介电常数相等于一人体介电常数,但接收到第二金属辨识信号时,信号处理模块不会产生第二控制信号。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当上述的信号处理模块判断第二介电常数不等于一人体介电常数时,信号处理模块不会产生第二控制信号。
基于上述,本发明是藉由传感器来侦测是否有物体接近第一天线或是第二天线。此外,当有物体接近第一天线与第二天线的其一时,电子装置将利用未被物体所接近的天线来发送无线信号。藉此,将可在不影响电子装置的运作效能的情况下,致使SAR值符合测试规范,并有助于提升电子装置的通讯质量。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依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方块示意图。
图2为依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方块示意图。
图3为依据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方块示意图。
图4为依据图1的一实施例的控制电子装置的方法流程图。
图5为依据图2的另一实施例的控制电子装置的方法流程图。
符号说明
100、200:电子装置            110、210:第一天线
120、220:第二天线            130、140、230、240:传感器
150、250:信号处理模块        160、260:天线控制模块
151、251、310:中央处理单元   161、261:网络模块
162、262:切换单元            270:金属检测器
320:控制器                   S11、S12:感测信号
CT11、CT12、CT21、CT22:控制信号
PT1、PT2:功率调整信号        S21、S22:介电常数
ID21、ID22:金属辨识信号      SW31、SW32:切换信号
S405~S440:用以说明图4的电子装置控制方法的各步骤流程
S505~S550:用以说明图5的电子装置控制方法的各步骤流程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依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方块示意图。参照图1,电子装置100包括第一天线110、第二天线120、第一传感器130、第二传感器140、信号处理模块150以及天线控制模块160。其中,第一天线110配置在电子装置100的第一侧,且第二天线120配置在电子装置100的第二侧。第一传感器130邻近第一天线110且第二传感器140邻近第二天线120。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00的第一侧平行于第二侧,且信号处理模块150由一中央处理单元151(central processing unit)所构成。
随着产品设计的不同第一传感器130可邻近第一天线110位于电子装置的第一侧。第二传感器140也可邻近第二天线120且位于电子装置的第二侧。第一天线110与第二天线120为接收/发射相同无线信号的天线。随着产品需求的不同,第一天线110与第二天线120可用来接收3G信号或是无线局域网络(Wireless Lan)信号。在以下的实施例中,第一天线110与第二天线120用来接收3G信号,但是并不限制本发明出范围。
随着产品设计的需求,第一天线110通常被设定为主天线且在电子装置100开机后即具有同时具有接收(Receive)及发射(Transmit)无线信号的功能。第二天线120通常为辅助天线且在电子装置100开机后仅具有接收无线信号的功能。由于天线在接收无线信号时,常常会受到外在环境干扰所产生的噪声而影响天线接收无线信号的准确度。因此电子装置内通常会设置两个具有接收相同无线信号功能的天线,以利用此两天线同时间所接收的无线信号进行噪声的处理。
当电子装置发射无线信号时,较不会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因此仅需单一天线以较大的功率发射信号即可完成无线信号的发射。当天线在发射无线信号时,由于其需要较大的功率发射无线信号而使得所产生的辐射功率通常会大于天线在接收无线信号时所产生的辐射功率。因此,在进行SAR测试时,正在发射无线信号的天线的位置所测得的SAR值将会大于正在接收无线信号的天线的位置所测得的SAR值。尤其当天线为用来发射3G信号的天线时,由于发射3G信号时天线所产生的辐射功率较大,常常会导致具有发射3G信号功能的天线附近的位置,在天线发射3G信号时所测得的SAR值超过标准,而伤害接触电子装置的无线信号发射天线区域的使用者。
在电子装置100正常运作下,第一天线110用来接收及发射无线信号且第二天线120仅用来接收无线信号。第一传感器130侦测在第一天线110周围是否存在一第一物体,且在第一天线110周围的一第一预设范围内侦测到第一物体时即产生第一感测信号S11。信号处理模块150电性连接第一传感器130、第二传感器140与天线控制模块160,并在接收到第一感测信号S11时产生第一控制信号CT11。藉此,天线控制模块160将依据第一控制信号CT11将发射无线信号的工作由第一天线110转移至第二天线120。此外,当第一传感器130无法侦测到第一物体长达一预设时间时,也就是当信号处理模块150无法接收到第一感测信号S11长达一预设时间时,代表第一传感器130发现并无物体接近第一天线110周围,信号处理模块150将产生第二控制信号CT12。藉此,天线控制模块160将依据第二控制信号CT12将发射无线信号的工作由第二天线120转移至第一天线110。
换言的,当第一传感器130感测到有物体接近第一天线110时,表示人体可能接近第一天线110附近,此时若持续利用第一天线110发送无线信号将容易对人体产生损伤。因此当第一传感器发出第一感测信号S11时,信号处理模块150将接收此第一感测信号S11并产生第一控制信号CT11。藉此,天线控制模块160将依据第一控制信号CT11将发射无线信号的工作由第一天线110转移至第二天线120。如此一来,当使用者碰触电子装置100的第一天线区域是接近第一天线110时,电子装置100将可透过第二天线120发送无线信号,以降低电磁波对人体的影响,进而致使SAR值符合测试规范并同时使电子装置100维持原有的效能。除此之外,由于电子装置100是改用第二天线120来发送无线信号,因此电子装置100所发送的总辐射功率将几乎维持不变。藉此,无线信号所传递的距离将不会受到影响。
更进一步来看,第二传感器140用以侦测在第二天线120周围是否存在第二物体,且当侦测到第二天线周围的一第二预设范围的第二物体时即产生第二感测信号S12。相对地,当信号处理模块150接收到第二感测信号S12时,信号处理模块150将产生第二控制信号CT12,以使天线控制模块160依据第二控制信号CT12将发射无线信号的工作由第二天线120转移至第一天线110。换言之,当使用者碰触电子装置100的第二天线区域是接近第二天线120时,第二传感器140将侦测到有物体接近第二天线120,进而致使电子装置100透过第一天线110来传递无线信号。如此一来,将可在几乎不改变电子装置100的总辐射功率的情况下,致使SAR值符合测试规范并同时使电子装置100维持原有的效能。
另一方面,当第一传感器130与第二传感器140同时侦测到有物体接近时,第一传感器130与第二传感器140将分别产生第一感测信号S11与第二感测信号S12。相对地,信号处理模块150将同时接收到第一感测信号S11与第二感测信号S12。在此情况下,信号处理模块150将产生功率调整信号PT1,且天线控制模块160将依据功率调整信号PT1降低第一天线110或第二天线120发送无线信号的功率。换言之,当使用者同时碰触电子装置100的第一天线区域及第二天线区域或是同时接近第一天线110与第二天线120时,电子装置100将降低第一天线110或第二天线120的无线信号发射功率,以致使电子装置的SAR值符合测试规范。
更进一步来看,在本实施例中,天线控制模块160包括网络模块161与切换单元162。其中,网络模块161可为一网络卡(WWAN module)。此外,切换单元162具有第一端至第三端,且切换单元162的第一端电性连接网络模块161,切换单元162的第二端电性连接第一天线110,切换单元162的第三端电性连接第二天线120。
在操作上,当接收到第一控制信号CT11时,切换单元162将导通其第一端与第三端,以致使无线信号传送至第二天线120并向外发送。此外,当接收到第二控制信号CT12时,切换单元162将导通其第一端与第二端,以致使无线信号传送至第一天线110并向外发送。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传感器130与第二传感器140可例如是光传感器(light sensor)、移动传感器(motion sensor)或是加速度传感器(acceleration sensor)。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图1实施例列举了信号处理模块150的内部结构,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举例来说,信号处理模块150更包含一控制器。第一传感器与第二传感器可与此控制器相连接,其中所述的控制器可例如是一嵌入式控制器(Embedded Controller)。控制器可根据第一传感器与第二传感器所发出的第一感测信号及第二感测信号产生第一切换信号及第二切换信号并传递至中央处理单元。中央处理单元可根据第一切换信号或第二切换信号产生第一控制信号或第二控制信号,并将第一控制信号或第二控制信号传递至天线控制模块。天线控制模块将依照第一控制信号或第二控制信号将发射无线信号的工作在第一天线与第二天线之间切换或是同时降低第一天线或第二天线的无线信号发射功率。
图2为依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方块示意图。参照图2,电子装置200包括第一天线210、第二天线220、第一传感器230、第二传感器240、信号处理模块250、天线控制模块260以及金属检测器270。其中,第一天线210配置在电子装置200的第一侧,且第二天线220配置在电子装置200的第二侧。第一传感器230邻近第一天线210且第二传感器240邻近第二天线220。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200的第一侧平行于第二侧,且信号处理模块250由一中央处理单元251所构成。
第一天线210与第二天线220为接收相/发射相同无线信号的天线。随着产品需求的不同,第一天线210与第二天线220可用来接收3G信号或是无线局域网络(Wireless Lan)信号。在以下的实施例中,第一天线210与第二天线220用来接收3G信号,但是并不限制本发明出范围。随着产品设计的需求,第一天线210通常被设定为为主天线且在电子装置200开机后即同时具有接收(Receive)及发射(Transmit)无线信号的功能。第二天线220通常为辅助天线且在电子装置200开机后仅具有接收无线信号的功能。
在电子装置200正常运作下,第一天线210用来接收及发射无线信号,且第二天线120仅用来接收无线信号。第一传感器230侦测在第一天线210周围是否存在第一物体,且在侦测到第一天线210周围的一第一预设范围内的第一物体时产生第一介电常数(dielectric constant)S21。另一方面,金属检测器270也会判断在第一预设范围内的第一物体,并在判断到第一物体为金属材质时产生第一金属辨识信号ID21。随着组件特性的不同,金属检测器270也可在判断到第一物体为非金属材质时产生第一金属辨识信号ID21。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金属检测器270判断第一物体为金属材质时即产生第一金属辨识信号ID21,但是并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信号处理模块250电性连接第一传感器230、第二传感器240、金属检测器270与天线控制模块260。在操作上,信号处理模块250会利用第一介电常数S21由对照表中判别第一介电常数S21是否相等于人体介电常数。除此之外,由于第一金属辨识信号ID21是相关于第一物体的材质,因此信号处理模块250可以依据第一金属辨识信号ID21的产生与否,来辨识第一物体是否为金属材质。
藉此,当第一物体的介电常数相等于人体介电常数,且第一物体不是金属材质时,也就是当第一介电常数S21相等于人体介电常数,且第一金属辨识信号ID21未产生时,表示人体靠近电子装置200的第一天线210的位置。此时信号处理模块250将产生第一控制信号CT21。藉此,天线控制模块260将依据第一控制信号CT21将发射无线信号的工作由第一天线210转移至第二天线220。此外,当第一传感器230无法侦测到第一物体长达一预设时间时,也就是当信号处理模块250无法接收到第一介电常数S21长达一预设时间时,信号处理模块250将产生第二控制信号CT22。藉此,天线控制模块260将依据第二控制信号CT22将发射无线信号的工作由第二天线220转移至第一天线210。
当第一传感器230侦测到第一物体,且金属检测器270持续发出第一金属辨识信号长达一预设时间时,也就是当信号处理模块250认为第一天线210附近具有第一物体且第一物体为金属时,信号处理模块250将不产生第一控制信号CT21。当信号处理模块250判断第一介电常数不等于一人体介电常数时,信号处理模块250同样不会产生第一控制信号CT21。
换言之,当信号处理模块250判定接近第一天线210的物体为人体时,第一天线210将暂停发送无线信号并将发射无线信号的工作由第一天线210转移至第二天线220。如此一来,当使用者碰触电子装置200的第一天线区域是接近第一天线210时,电子装置200将可透过第二天线220发送无线信号,以致使SAR值符合测试规范并同时使电子装置200维持原有的效能。除此之外,由于电子装置200是改用第二天线220来发送无线信号,因此电子装置200所发送的总辐射功率将几乎维持不变,以使无线信号所传递的距离将不会受到影响。
更进一步来看,第二传感器240用以侦测在第二天线220周围是否存在第二物体,并在第二天线220周围的一第二预设范围内侦测到第二物体时产生第二介电常数S22。此外,当信号处理模块250接收到第二介电常数S22时,信号处理模块250会利用第二介电常数S22由对照表中判别第二介电常数S22是否相等于人体介电常数。再者,金属检测器270也会侦测在第二预设范围内的第二物体,并在判断到第二物体为金属材质时产生第二金属辨识信号ID22。随着组件特性的不同,金属检测器270也可在侦测到第二物体为非金属材质时产生第二金属辨识信号ID22。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金属检测器270侦测到第二物体为金属材质时即产生第二金属辨识信号ID22,但是并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藉此,当第二物体的介电常数相等于人体介电常数,且第二物体不是金属材质时,也就是当第二介电常数S22相等于人体介电常数,且信号处理模块未接收到第二金属辨识信号ID22时,信号处理模块250将产生第二控制信号CT22以使天线控制模块260依据第二控制信号CT22将发射无线信号的工作由第二天线220转移至第一天线210。换言之,当使用者碰触电子装置200的区域是接近第二天线220时,电子装置200将可透过第一天线210传递无线信号。藉此,电子装置200的SAR值将可以符合测试规范,且所发送的总辐射功率将几乎维持不变以使电子装置200维持原有的效能。当信号处理模块250判断第二介电常数相等于一人体介电常数,但接收到第二金属辨识信号时,信号处理模块250不会产生第二控制信号。当信号处理模块250判断第二介电常数不等于一人体介电常数时,信号处理模块250同样不会产生第二控制信号。
另一方面,当第一传感器230与第二传感器240同时侦测到有物体接近时,第一传感器230与第二传感器240将分别产生第一介电常数S21与第二介电常数S22。相对地,信号处理模块250将同时接收到第一介电常数S21与第二介电常数S22。在此情况下,信号处理模块250会判别第一介电常数S21与第二介电常数S22是否皆相等于人体介电常数。当第一介电常数S21与第二介电常数S22皆相等于人体介电常数,且第一金属辨识信号ID21与第二金属辨识信号ID22皆未产生时,信号处理模块250将判定接近第一天线210与第二天线220的物体皆为人体,故此时的信号处理模块250将产生功率调整信号PT2。
此外,天线控制模块260将依据功率调整信号PT2降低第一天线210或第二天线220发送无线信号的功率。换言之,当使用者碰触电子装置200的第一天线区域及第二天线区域或是同时接近第一天线210与第二天线220时,电子装置200将降低第一天线或第二天线的无线信号发射功率,以致使SAR值符合测试规范。
更进一步来看,在本实施例中,天线控制模块260包括网络模块261与切换单元262。其中,网络模块261可为一网络卡。此外,切换单元262具有第一端至第三端,且切换单元262的第一端电性连接网络模块261,切换单元262的第二端电性连接第一天线210,切换单元262的第三端电性连接第二天线220。
在操作上,当接收到第一控制信号CT21时,切换单元262将导通其第一端与第三端,以致使无线信号传送至第二天线220并向外发送。此外,当接收到第二控制信号CT22时,切换单元262将导通其第一端与第二端,以致使无线信号传送至第一天线210并向外发送。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传感器230与第二传感器240可例如是电容式近接传感器(capacitive proximity sensor)。此外,所述的金属检测器270可例如是一电磁传感器(electromagnetic sensor)或是一电子罗盘(E-compass)。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图2实施例列举了信号处理模块250的内部结构,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举例来说,图3为依据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方块示意图,如图3所示,信号处理模块250包括中央处理单元310与控制器320,其中所述的控制器320可例如是一嵌入式控制器(EmbeddedController)。
参照图3,控制器320电性连接传感器230、传感器240与金属检测器270。中央处理单元310电性连接控制器320与天线控制模块260。在操作上,当控制器320接收到第一介电常数S21时,控制器320会利用第一介电常数S21由对照表中判别第一介电常数S21是否相等于人体介电常数。当第一介电常数S21相等于人体介电常数,且第一金属辨识信号ID21未产生时,控制器320将产生第一切换信号SW31。
藉此,中央处理单元310会依据第一切换信号SW31产生第一控制信号CT21,以使天线控制模块260依据第一控制信号CT21将发射无线信号的工作由第一天线210转移至第二天线220。另一方面,当控制器320无法接收到第一介电常数S21长达一预设时间时,控制器320将产生第二切换信号SW32。藉此,中央处理单元310将依据第二切换信号SW32产生第二控制信号CT22,以使天线控制模块260依据第二控制信号CT22将发射无线信号的工作由第二天线120转移至第一天线110。
除此之外,当控制器320接收到第二介电常数S22时,控制器320将利用第二介电常数S22由对照表中判别第二介电常数S22是否相等于人体介电常数。此外,当第二介电常数S22相等于人体介电常数,且第二金属辨识信号ID22未产生时,控制器320将产生第二切换信号SW32。藉此,中央处理单元310将依据第二切换信号SW32产生第二控制信号CT21,以使天线控制模块260依据第一控制信号CT21将发射无线信号的工作由第二天线220转移至第一天线220。
再者,当控制器320同时接收到第一介电常数S21与第二介电常数S22时,控制器320将判别第一介电常数S21与第二介电常数S22是否皆相等于人体介电常数。此外,当第一介电常数S21与第二介电常数S22皆相等于人体介电常数,且第一金属辨识信号ID21与第二金属辨识信号ID22皆未产生时,控制器320将触发中央处理单元310,以致使中央处理单元310产生功率调整信号PT2。藉此,天线控制模块260将依据功率调整信号PT2降低第一天线210或第二天线220发送无线信号的功率。至于图3的其于构件的电性连接与细部操作皆包含在图2实施例中,故在此不予赘述。
参照图4所示,此为依据图1的实施例的电子装置控制方法。首先开启电子装置的电源,其中电子装置包含第一天线及第二天线(步骤S405)。接下来利用第一天线进行一发射无线信号的程序(步骤S410),然后再利用第一传感器侦测在第一天线周围内是否存在第一物体且依据侦测的结果产生第一感测信号(步骤S415),其中第一感测信号为第一传感器侦测到该第一天线周围的第一预设范围内存在第一物体时所发出的信号。接下来利用信号处理模块依据第一感测信号产生第一控制信号(步骤S420)。接下来则利用天线控制模块依据第一控制信号将发射无线信号的程序由第一天线切换至第二天线(步骤S425)。当信号处理模块无法接收到第一感测信号长达预设时间时,信号处理模块产生第二控制信号,以致使天线控制模块将发射无线信号的功能由第二天线切换至第一天线。
接下来利用第二传感器侦测在第二天线周围是否存在第二物体且依据侦测的结果产生第二感测信号(步骤S430),其中第二感测信号为第二传感器侦测到第二天线周围的第二预设范围内存在第二物体时所发出的信号。接下来利用信号处理模块依据第二感测信号产生第二控制信号(步骤S435)。最后利用天线控制模块依据第二控制信号将发射无线信号的程序由第二天线切换至第一天线(步骤S440)。第二传感器可随产品的设计装设在邻近该第二天线且位于电子装置的第二侧处。第一传感器则可随产品的设计装设在邻近该第一天线且位于电子装置的第一侧处。
参照图5所示,此为依据图2的实施例的电子装置控制方法。首先开启电子装置的电源,其中电子装置包含一第一天线及第二天线(步骤S505)。接下来利用第一天线进行一发射无线信号的程序(步骤S510),然候再利用第一传感器侦测在第一天线周围内是否存在第一物体且依据侦测的结果产生第一介电常数(步骤S515),其中第一介电常数为第一传感器侦测到该第一天线周围的一第一预设范围内存在第一物体时所发出的信号且第一介电常数为第一物体的介电常数。接下来利用一金属检测器判断第一物体是否为金属材质并在判断该第一物体为金属材质时,产生第一金属辨识信号(步骤S520)。
接下来利用一信号处理模块依据第一介电常数与第一金属辨识信号产生一第一控制信号(步骤S525)。当信号处理模块判断第一介电常数相等于一人体介电常数,且未收到第一金属辨识信号时,信号处理模块才会产生第一控制信号。当信号处理模块判断第一介电常数相等于一人体介电常数,但接收到第一金属辨识信号时,信号处理模块不会产生该第一控制信号。当信号处理模块判断第一介电常数不等于一人体介电常数时,信号处理模块仍不会产生第一控制信号。接下来利用一天线控制模块依据第一控制信号将发射无线信号的程序由第一天线切换至第二天线(步骤S530)。当信号处理模块无法接收到第一介电常数长达一预设时间时,信号处理模块产生一第二控制信号,以致使天线控制模块将发射无线信号的功能由第二天线切换至第一天线。
接下来利用一第二传感器侦测在该第二天线周围是否存在一第二物体且依据侦测的结果产生一第二介电常数(步骤S535),其中第二介电常数为第二传感器侦测到第二天线周围的一第二预设范围内存在第一物体时所发出的信号且第二介电常数为第二物体的介电常数。接下来利用金属检测器判断第二物体是否为金属材质并在判断第二物体为金属材质时,产生第二金属辨识信号(步骤S540)。接下来利用信号处理模块依据第二介电常数与第二金属辨识信号产生第二控制信号(步骤S545)。
当信号处理模块判断第一介电常数与第二介电常数皆相等于人体介电常数,且并未接收到第一金属辨识信号与第二金属辨识信号时,信号处理模块产生一功率调整信号,以降低第一天线或第二天线进行该发射无线信号的程序的无线信号发射功率。当信号处理模块判断第二介电常数相等于人体介电常数,但接收到第二金属辨识信号时,信号处理模块不会产生该第二控制信号。当信号处理模块判断第二介电常数不等于一人体介电常数时,信号处理模块不会产生第二控制信号。最后利用天线控制模块依据第二控制信号将发射无线信号的程序由第二天线切换至第一天线(步骤S550)。
综上所述,本发明是藉由传感器来侦测是否有物体接近第一天线或是第二天线。此外,当有物体接近第一天线与第二天线的其一时,电子装置将利用未被物体所接近的天线来发送电磁波。藉此,将可在不影响电子装置的运作效能的情况下,致使SAR值符合测试规范。此外,当有物体同时接近第一天线与第二天线时,电子装置将降低第一天线或第二天线发射无线信号的功率,以致使SAR值符合测试规范。换言之,本发明是在尽量不影响天线的收讯质量的情况下,致使SAR值符合测试规范,因此有助于提升电子装置的通讯质量。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根据权利要求所界定的内容为准。

Claims (44)

1.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天线,具有一发射无线信号的功能且配置在该电子装置的一第一侧;
一第二天线,配置在该电子装置的一第二侧;
一第一传感器,侦测在该第一天线周围是否有存在一第一物体,并依据侦测的结果产生一第一感测信号;
一第二传感器,侦测在该第二天线周围是否存在一第二物体,并依据侦测的结果产生一第二感测信号;
一信号处理模块,依据该第一感测信号产生一第一控制信号,当该信号处理模块同时接收到该第一感测信号与该第二感测信号时,该信号处理模块产生一功率调整信号,以降低该第一天线或该第二天线发射一无线信号的功率;以及
一天线控制模块,依据该第一控制信号将该发射无线信号的功能由该第一天线切换至该第二天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该信号处理模块无法接收到该第一感测信号长达一预设时间时,该信号处理模块产生一第二控制信号,以致使该天线控制模块将该发射无线信号的功能由该第二天线切换至该第一天线,其中该第一感测信号为该第一传感器侦测到该第一天线周围的一第一预设范围内存在该第一物体时所发出的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括:
当该信号处理模块接收到该第二感测信号时,该信号处理模块产生一第二控制信号,以致使该天线控制模块将该发射无线信号的功能由该第二天线切换至该第一天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感测信号为该第二传感器侦测到该第二天线周围的一第二预设范围内存在该第二物体时所发出的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传感器邻近该第二天线且位于该第二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传感器为一光传感器、一移动传感器、或是一加速度传感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信号处理模块由一中央处理单元所构成,且该中央处理单元电性连接至该第一传感器与该天线控制模块。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信号处理模块包括:
一控制器,电性连接该第一传感器,其中当控制器接收该第一感测信号后会产生一第一切换信号;以及
一中央处理单元,电性连接该控制器与该天线控制模块,并依据该第一切换信号产生该第一控制信号。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天线控制模块包括:
一网络模块;以及
一切换单元,具有电性连接该网络模块的一第一端、电性连接该第一天线的一第二端、以及电性连接该第二天线的一第三端,其中该切换单元依据该第一控制信号将该第一端导通至该第三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网络模块为网络卡。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电子装置的该第一侧平行于该第二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传感器邻近该第一天线且位于该第一侧。
13.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天线,具有一发射无线信号的功能且配置在该电子装置的一第一侧;
一第二天线,配置在该电子装置的一第二侧;
一第一传感器,侦测在该第一天线周围是否存在一第一物体,并依据侦测的结果产生一第一介电常数;
一金属检测器,判断该第一物体是否为金属材质,并在判断该第一物体为金属材质时,产生一第一金属辨识信号;
一信号处理模块,根据该第一介电常数及该第一金属辨识信号产生一第一控制信号;以及
一天线控制模块,依据该第一控制信号将该发射无线信号的功能由该第一天线切换至该第二天线。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该信号处理模块无法接收到该第一介电常数长达一预设时间时,该信号处理模块产生一第二控制信号,以致使该天线控制模块将该发射无线信号的功能由该第二天线切换至该第一天线,其中该第一介电常数为该第一传感器侦测到该第一天线周围的一第一预设范围内存在该第一物体时所发出的信号且该第一介电常数为该第一物体的介电常数。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该信号处理模块判断该第一介电常数相等于一人体介电常数,且未收到该第一金属辨识信号时,该信号处理模块才会产生该第一控制信号,以使该天线控制模块依据该第一控制信号将该发射无线信号的功能由该第一天线切换至该第二天线。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该信号处理模块判断该第一介电常数相等于一人体介电常数,但接收到该第一金属辨识信号时,该信号处理模块不会产生该第一控制信号。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该信号处理模块判断该第一介电常数不等于一人体介电常数时,该信号处理模块不会产生该第一控制信号。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括:
一第二传感器,侦测在该第二天线周围是否存在一第二物体,并依据侦测的结果产生一第二介电常数,其中,该金属检测器判断该第二物体是否为金属材质并在判断该第二物体为金属材质时,产生一第二金属辨识信号。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信号处理模块根据该第二介电常数及该第二金属辨识信号产生一第二控制信号,以使该天线控制模块依据该第二控制信号将该发射无线信号的功能由该第二天线切换至该第一天线,其中该第二介电常数为该第二传感器侦测到该第二天线周围的一第二预设范围内存在该第一物体时所发出的信号且该第二介电常数为该第二物体的介电常数。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该信号处理模块判断该第一介电常数与该第二介电常数皆相等于该人体介电常数,且并未接收到该第一金属辨识信号与该第二金属辨识信号时,该信号处理模块产生一功率调整信号,以降低该第一天线或该第二天线发射一无线信号的功率。
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该信号处理模块判断该第二介电常数相等于一人体介电常数,但接收到第二金属辨识信号时,该信号处理模块不会产生该第二控制信号。
22.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该信号处理模块判断该第二介电常数不等于一人体介电常数时,该信号处理模块不会产生该第二控制信号。
23.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传感器为一电容式近接传感器。
2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金属检测器为一电磁传感器或是一电子罗盘。
2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信号处理模块由一中央处理单元所构成,且该中央处理单元电性连接至该第一传感器、该金属检测器与该天线控制模块。
2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信号处理模块包括:
一控制器,电性连接该第一传感器与该金属检测器,且由一对照表中判断该第一介电常数是否相等于该人体介电常数,其中当该第一介电常数相等于该人体介电常数,且该控制器未接收到该第一金属辨识信号时,该控制器产生一第一切换信号;以及
一中央处理单元,电性连接该控制器与该天线控制模块,并依据该第一切换信号产生该第一控制信号。
2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控制器为一嵌入式控制器。
28.一种控制电子装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
(a)开启一电子装置,其中该电子装置包含一第一天线及一第二天线;
(b)利用该第一天线进行一发射无线信号的程序;
(c)利用一第一传感器侦测在该第一天线周围内是否存在一第一物体且依据侦测的结果产生一第一感测信号;
(d)利用一信号处理模块依据该第一感测信号产生一第一控制信号;
(e)利用一天线控制模块依据该第一控制信号将该发射无线信号的程序由该第一天线切换至该第二天线;
(f)利用一第二传感器侦测在该第二天线周围是否存在一第二物体且依据侦测的结果产生一第二感测信号;以及
当该信号处理模块同时接收到该第一感测信号与该第二感测信号时,该信号处理模块产生一功率调整信号,以降低该第一天线或该第二天线进行该发射无线信号的程序的无线信号的发射功率。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控制电子装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该信号处理模块无法接收到该第一感测信号长达一预设时间时,该信号处理模块产生一第二控制信号,以致使该天线控制模块将该发射无线信号的功能由该第二天线切换至该第一天线,其中该第一感测信号为该第一传感器侦测到该第一天线周围的一第一预设范围内存在该第一物体时所发出的信号。
30.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控制电子装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更包括:
(g)利用该信号处理模块依据该第二感测信号产生一第二控制信号;以及
(h)利用该天线控制模块依据该第二控制信号将该发射无线信号的程序由该第二天线切换至该第一天线。
31.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控制电子装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感测信号为该第二传感器侦测到该第二天线周围的一第二预设范围内存在该第二物体时所发出的信号。
32.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控制电子装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二传感器邻近该第二天线且位于该第二侧。
33.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控制电子装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电子装置的该第一侧平行于该第二侧。
34.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控制电子装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传感器邻近该第一天线且位于该第一侧。
35.一种控制电子装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
(a)开启一电子装置,其中该电子装置包含一第一天线及一第二天线;
(b)利用该第一天线进行一发射无线信号的程序;
(c)利用一第一传感器侦测在该第一天线周围内是否存在一第一物体且依据侦测的结果产生一第一介电常数;
(d)利用一金属检测器判断该第一物体是否为金属材质并在判断该第一物体为金属材质时,产生一第一金属辨识信号;
(e)利用一信号处理模块依据该第一介电常数与该第一金属辨识信号产生一第一控制信号;以及
(f)利用一天线控制模块依据该第一控制信号将该发射无线信号的程序由该第一天线切换至该第二天线。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控制电子装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该信号处理模块无法接收到该第一介电常数长达一预设时间时,该信号处理模块产生一第二控制信号,以致使该天线控制模块将该发射无线信号的功能由该第二天线切换至该第一天线,其中该第一介电常数为该第一传感器侦测到该第一天线周围的一第一预设范围内存在该第一物体时所发出的信号且该第一介电常数为该第一物体的介电常数。
37.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控制电子装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该信号处理模块判断该第一介电常数相等于一人体介电常数,且该未收到该第一金属辨识信号时,该信号处理模块才会产生该第一控制信号,以使天线控制模块依据该第一控制信号将该发射无线信号的功能由该第一天线切换至该第二天线。
38.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控制电子装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该信号处理模块判断该第一介电常数相等于一人体介电常数,但接收到第一金属辨识信号时,该信号处理模块不会产生该第一控制信号。
39.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控制电子装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该信号处理模块判断该第一介电常数不等于一人体介电常数时,该信号处理模块不会产生该第一控制信号。
40.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控制电子装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更包括:
(g)利用一第二传感器侦测在该第二天线周围是否存在一第二物体且依据侦测的结果产生一第二介电常数;
(h)利用该金属检测器判断该第二物体是否为金属材质并在判断该第一物体为金属材质时,产生一第二金属辨识信号;
(i)利用该信号处理模块依据该第二介电常数与该第二金属辨识信号产生一第二控制信号;以及
(j)利用该天线控制模块依据该第二控制信号将该发射无线信号的程序由该第二天线切换至该第一天线。
41.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控制电子装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二介电常数为该第二传感器侦测到该第二天线周围的一第二预设范围内存在该第一物体时所发出的信号且该第二介电常数为该第二物体的介电常数。
42.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控制电子装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该信号处理模块判断该第一介电常数与该第二介电常数皆相等于该人体介电常数,且并未接收到该第一金属辨识信号与该第二金属辨识信号时,该信号处理模块产生一功率调整信号,以降低该第一天线或该第二天线进行该发射无线信号的程序的无线信号发射功率。
43.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控制电子装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该信号处理模块判断该第二介电常数相等于一人体介电常数,但接收到第二金属辨识信号时,该信号处理模块不会产生该第二控制信号。
44.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控制电子装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该信号处理模块判断该第二介电常数不等于一人体介电常数时,该信号处理模块不会产生该第二控制信号。
CN201110275949.9A 2010-09-14 2011-09-07 电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700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38249810P 2010-09-14 2010-09-14
US61/382,498 2010-09-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70051A CN102570051A (zh) 2012-07-11
CN102570051B true CN102570051B (zh) 2014-07-23

Family

ID=457563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75949.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70051B (zh) 2010-09-14 2011-09-07 电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766852B2 (zh)
KR (1) KR101421639B1 (zh)
CN (1) CN102570051B (zh)
DE (1) DE102011112905A1 (zh)
TW (1) TWI513101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222960A1 (en) * 2017-06-30 2022-07-14 Maxlinear, Inc. Wireless network with awareness of human presence
US12002277B2 (en) * 2022-03-29 2024-06-04 Maxlinear, Inc. Wireless network with awareness of human presenc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57985B (zh) * 2010-12-23 2016-11-11 群邁通訊股份有限公司 天線系統及應用該天線系統之無線通訊裝置
US8626101B2 (en) * 2011-08-18 2014-01-07 Apple Inc. Wireless electronic device with antenna cycling
WO2013101106A1 (en) * 2011-12-29 2013-07-04 Intel Corporation Wireless device and method for antenna selection
CN103384025A (zh) * 2012-05-02 2013-11-06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US9093745B2 (en) * 2012-05-10 2015-07-28 Apple Inc. Antenna and proximity sensor structures having printed circuit and dielectric carrier layers
US8918066B2 (en) * 2012-06-08 2014-12-23 Apple Inc. Facilitating switching between transmitting antennas i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s
CN103682680A (zh) * 2012-09-21 2014-03-26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天线装置和用于天线装置的控制方法
US9451551B2 (en) 2012-12-21 2016-09-20 Apple Inc. Controlling a power state of a cellular packet data subsystem in a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CN103391109B (zh) * 2013-07-30 2015-07-29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设备和终端设备无线性能的提升方法
CN104426590A (zh) * 2013-08-19 2015-03-1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降低电磁波能量吸收比的方法及移动终端
EP3043481B1 (en) * 2013-09-02 2017-05-31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US20150084829A1 (en) * 2013-09-20 2015-03-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ple antenna system for a wireless device
CN104467897B (zh) * 2013-09-25 2017-06-06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移动装置
US9295069B2 (en) * 2014-06-05 2016-03-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Radio frequency radiation exposure mitigation using antenna switching
US9973228B2 (en) 2014-08-26 2018-05-15 Pulse Finland Oy Antenna apparatus with an integrated proximity sensor and methods
US9948002B2 (en) 2014-08-26 2018-04-17 Pulse Finland Oy Antenna apparatus with an integrated proximity sensor and methods
KR102367213B1 (ko) * 2015-02-13 2022-02-2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복수의 안테나를 선택적으로 이용하여 통신을 수행하는 전자 장치 및 방법
TWI597893B (zh) * 2015-03-03 2017-09-01 晶鈦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通訊裝置
US9807704B2 (en) * 2015-03-30 2017-10-3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Key fob transmission compensation
CN104779435A (zh) * 2015-04-29 2015-07-15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感应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4993855B (zh) * 2015-05-12 2018-06-26 深圳市万普拉斯科技有限公司 通信终端中的天线切换方法和通信终端
TWI564046B (zh) * 2015-06-18 2017-01-01 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 射頻模組及相關的管理系統
US9906260B2 (en) * 2015-07-30 2018-02-27 Pulse Finland Oy Sensor-based closed loop antenna swapping apparatus and methods
JP2017069651A (ja) * 2015-09-28 2017-04-06 京セラ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制御方法、及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CN105549111A (zh) * 2015-12-17 2016-05-04 无锡信大气象传感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压力感应的手持式金属探测器
US10075221B2 (en) * 2015-12-31 2018-09-11 Motorola Mobility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irecting an antenna beam based on motion of a communication device
US10433184B2 (en) 2015-12-31 2019-10-01 Motorola Mobility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irecting an antenna beam based on a location of a communication device
CN105870588A (zh) * 2016-01-06 2016-08-17 乐视移动智能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应用于移动终端的天线装置及移动终端
US9867139B1 (en) * 2016-01-18 2018-01-09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Antenna switching for transmission diversity
WO2018010100A1 (zh) * 2016-07-12 2018-01-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设备的特定吸收比率控制方法及无线通信设备
CN106226825A (zh) * 2016-07-15 2016-12-14 柳州国淘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金属探测装置
CN106019389A (zh) * 2016-07-15 2016-10-12 柳州国淘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近场通信功能的金属探测器
CN105974482A (zh) * 2016-07-15 2016-09-28 柳州国淘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附加功能的金属探测器
CN105974484A (zh) * 2016-07-15 2016-09-28 柳州国淘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多功能的金属探测器
CN106249303A (zh) * 2016-07-15 2016-12-21 柳州国淘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近场通信功能和扩展存储功能的金属探测器
CN105974483A (zh) * 2016-07-15 2016-09-28 柳州国淘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金属探测器
CN106791073B (zh) * 2016-12-15 2019-09-06 奇酷互联网络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天线装置、天线切换方法和移动终端
CN106450682B (zh) * 2016-12-15 2020-02-11 奇酷互联网络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天线装置、天线切换方法和移动终端
CN106850024B (zh) * 2016-12-15 2019-12-17 奇酷互联网络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天线切换装置、方法和移动终端
CN106791072A (zh) * 2016-12-15 2017-05-31 奇酷互联网络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天线切换装置、方法和移动终端
CN106850100A (zh) * 2017-03-23 2017-06-13 上海与德科技有限公司 天线调试方法及装置
US11520028B2 (en) * 2018-01-10 2022-12-06 Richwave Technology Corp. Occupancy detec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 motion sensing
CN108365881B (zh) * 2018-02-11 2020-04-1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天线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08521512A (zh) * 2018-03-30 2018-09-11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天线参数调节方法和电子设备
EP3697141B1 (en) * 2019-02-13 2022-04-20 Intel Corporation Transmission management techniques for avoiding excessive exposure of humans to electromagnetic energy
KR20200113856A (ko) * 2019-03-26 2020-10-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안테나 집합체를 구비한 전자 장치 및 상기 전자 장치의 전력 백오프 제어 방법
CN111900539A (zh) * 2019-05-06 2020-11-06 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具多天线的电子装置及其天线配置方法
US10652832B1 (en) * 2019-05-30 2020-05-12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to adjust transmission power in electronic devices
KR102664693B1 (ko) * 2019-08-13 2024-05-0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댁내 중계 장치와 이를 지지하는 지지 장비
CN111857409A (zh) * 2020-06-12 2020-10-30 安徽精卓光显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触控传感器以及电子设备
KR20220017157A (ko) * 2020-08-04 2022-02-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안테나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및 동작 방법
CN112968275B (zh) * 2021-02-03 2023-05-2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KR20220117537A (ko) * 2021-02-17 2022-08-2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력을 조절하기 위한 전자 장치 및 그 동작 방법
CN113099036B (zh) * 2021-03-30 2022-08-2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毫米波天线模组的控制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18744A (zh) * 2004-12-10 2007-02-2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折叠式移动无线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34162A (ja) 1998-02-09 1999-08-27 Nec Corp 携帯型通信装置
JP3613525B2 (ja) * 2002-07-19 2005-01-26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携帯無線機
TWI276244B (en) * 2004-06-04 2007-03-11 Wistron Neweb Corp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capable of switching antennas according to data transmission information on network
US7525074B2 (en) * 2006-05-31 2009-04-28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cting metal placed within a microwave oven
US8731476B2 (en) * 2007-03-19 2014-05-20 Peter Zawilski Device for and method of characterizing an object
TW200935314A (en) * 2008-02-04 2009-08-16 Univ Da Yeh System for entrance guard using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and method for the same
TWI379456B (en) * 2008-08-12 2012-12-11 Ind Tech Res Inst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antenna, tags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JP5565407B2 (ja) * 2009-03-23 2014-08-06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携帯無線端末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18744A (zh) * 2004-12-10 2007-02-2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折叠式移动无线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222960A1 (en) * 2017-06-30 2022-07-14 Maxlinear, Inc. Wireless network with awareness of human presence
US12002277B2 (en) * 2022-03-29 2024-06-04 Maxlinear, Inc. Wireless network with awareness of human presen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421639B1 (ko) 2014-07-22
TW201214864A (en) 2012-04-01
US20120062424A1 (en) 2012-03-15
TWI513101B (zh) 2015-12-11
KR20120028280A (ko) 2012-03-22
DE102011112905A1 (de) 2012-03-15
US8766852B2 (en) 2014-07-01
CN102570051A (zh) 2012-07-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70051B (zh) 电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US9144041B2 (en) Capacitive/inductive proximity detection for Wi-Fi protection
CN104170265B (zh) 使用天线及定向耦合器开关的接近性检测装置和方法
US9258026B2 (en)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 with human body recognition function
EP2817848B1 (en) Antenna element as capacitive proximity/touch sensor for adaptive antenna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KR20160085806A (ko) 송신 파워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CN103428314A (zh) 一种调整移动终端辐射方向的方法及移动终端
US9451565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N104519184A (zh) 移动通信装置及移动通信装置的辐射功率调整方法
CN208580200U (zh) 监控装置及监控系统
WO2015163880A1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proximity sensor
CN115865137A (zh) 一种密钥卡以及密钥卡传输补偿方法
CN101995978B (zh) 用于为无线计算机鼠标提供无线通信和全球定位的装置和方法
CN103581408A (zh) 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物件寻找装置及寻找方法
KR101999431B1 (ko) 자기장 통신 시스템 및 방법
KR20150006560A (ko) 디지털 도어 락의 소비 전력 감소를 통한 배터리 수명 연장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디지털 도어락 시스템
KR101999430B1 (ko) 자기장 통신 시스템 및 방법
CN111103066A (zh) 配网架空线路无线测温传感器装置
CN205375633U (zh) 一种电子锁的钥匙位置判定系统及电子锁
CN210129960U (zh) 近场通信系统和系统
TWI722286B (zh) 電子式偵測複合天線
CN105953722B (zh) 下倾角电子显示装置
CN117192624A (zh) 一种感应装置、电子设备及处理方法
Mao et al. Reflective interference in passive RFID localiza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method
CN103443999A (zh) 电容性传感器装置和具有电容性传感器装置的无线电收发器以及用于调整手持式无线电收发器的发射功率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723

Termination date: 2016090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