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62251A - 发动机的双消声冷却结构 - Google Patents

发动机的双消声冷却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62251A
CN102562251A CN2011104603080A CN201110460308A CN102562251A CN 102562251 A CN102562251 A CN 102562251A CN 2011104603080 A CN2011104603080 A CN 2011104603080A CN 201110460308 A CN201110460308 A CN 201110460308A CN 102562251 A CN102562251 A CN 1025622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motor
engine
silencing apparatus
combin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46030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钱有恒
唐铁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EVERLAST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EVERLAST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EVERLAST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EVERLAST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110460308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562251A/zh
Publication of CN1025622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6225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xhaust Silencers (AREA)

Abstract

发动机的双消声冷却结构,包括有上下两个腔体的双段式消声器;从发动机前端强制进风并包容发动机气缸以上部分、进气管和上腔体部分的前风道,从发动机箱体、油底壳处强制进风并包容冷却消声器下腔体的后风道;风道通过螺栓和密封带与发动机相连,消声器的上下腔体与发动机、后风道罩用螺栓相连;本发明将发动机前后2个风扇的增压冷却风通过2个风道分别冷却发动机和双段式消声器上、下腔体,降低了发动机总成的温度,同时由于2个风道分别将发动机和消声器两个腔体包容后的隔音功能,也降低了发动机总成的系统噪音。

Description

发动机的双消声冷却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的双消声冷却结构,特别适用于对发动机冷却消声效果要求高、体积要求小的通用发动机和全封闭发动机式发电机。
背景技术
以往,发动机用的气冷式消声冷却结构,大多的冷却是用风扇把冷却气流从发动机的一端通过包容发动机最热部分的风道输送到另一端仅冷却发动机,但没有考虑到消声器的冷却;也有的用一个风道将发动机和独立的消声器一起包容冷却、隔音降噪,这种消声冷却结构有例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201020119577.1号所记载的“一种具有消声器护罩的发动机结构”。
但是,这样的已有消声冷却结构存在的问题是:仅冷却发动机就会造成消声器很烫易伤人,还有因为达到消声效果的要求,消声器必须要有一个较大的体积,使用中必须给消声器专门留一个空间从而增大了发动机总成的总体积,这样就要求风扇大和风道复杂,在用于发动机冷却消声效果要求高、体积要求小的通用发动机和全封闭发动机式发电机中难以满足综合要求。
发明的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可以将排气消声器分割成上下2个小体积腔体布置在发动机周边空余位置,然后用发动机前后冷却风扇的2股增压冷却气流分别输送到排气消声器2个腔体进行冷却,从而冷却发动机、进气管、消声器,控制发动机和排气温度来降低发动机排气噪音,又通过风道的隔音性能达到降低发动机和消声器最终噪音目的的结构;同时由于风道、消声器的双体式结构,可以在设计时灵活的把风道、消声器部件布置在发动机周边可利用的空余空间,有利于减少发动机系统的总体积。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本发动机的双消声冷却结构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
发动机的双消声冷却结构,消声器组合包括有上下两个腔体和进气管、连通管、消声器出气口,前风道组合包容发动机的气缸以上部分、进气管和上腔体部分;后风道组合从发动机的箱体、油底壳处强制进风并包容增压冷却消声器下腔体;前风道组合通过螺栓和密封带与发动机气缸以上部分相连,消声器的上下腔体与发动机、后风道前罩用螺栓相连;本发明可以将发动机前后2个风扇的增压冷却风通过前后2个风道组合分别环绕冷却发动机、双段式消声器的进气管和上、下两个腔体、连通管的外表面,大大降低了双段式消声器组合的本体温度和消声器出气口处的排气温度,有利于提高消声器组合的消声冷却效果;同时由于前后2个风道组合分别将发动机、消声器组合的主要部分包容,风道自身的隔音功能和上面的消声结构也可以降低发动机总成的噪音。为了防止发动机、消声器组合自身的热辐射可能造成前后2个风道组合温度高而造成风道自身损坏,在前后2个风道组合局部温度较高的内壁部位贴有隔热反射膜,为了提高前后2个风道组合的隔音功能,在前、后风道组合的内外壁局部位置还制造有消音结构和贴有消音棉。
附图说明
本发明专利有如下附图:
图1是本发明专利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立体局部透视示意图
图中:1-前风扇,2-包括件21、22、23的前风道组合,3-发动机,4-后风扇,5-后风道前罩,6-后风道中罩,7-后风道后罩,8-进气管,9-消声器的上腔体,10-消声器的下腔体,11、12-连通管,13-消声器出气口,14-前风道排风口,15-后风道排风口,16-包括件4、5、6、7的后风道组合,17-包括件8、9、10、11、12、13的消声器组合,18-隔热反射膜,19-消音棉,20-风道上的消音结构,21-前进风罩,22-前进风左罩,23-前进风右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如附图1、附图2所示,发动机的双消声冷却结构,包括有上下两个腔体9、10和进气管8、连通管11、12、消声器出气口13的双段式消声器组合17,包容发动机3的气缸以上部分、进气管8和上腔体9部分的前风道组合2;从发动机3的箱体、油底壳处强制进风并包容增压冷却消声器下腔体10的后风道组合16;前风道组合2通过螺栓和密封带与发动机3气缸以上部分相连,消声器的上下腔体9、10与发动机、后风道前罩5用螺栓相连;本发明可以将发动机3前后2个风扇1、4的增压冷却风通过前后2个风道组合2、16分别环绕冷却双段式消声器的进气管8和上、下两个腔体9、10、连通管11、12的外表面,大大降低了双段式消声器组合17的本体温度和消声器出气口13处的排气温度,有利于提高消声器组合17的消声冷却效果;同时由于前后2个风道组合2、16分别将发动机3、消声器组合17的主要部分包容,风道自身的隔音功能和上面的消声结构19、20也可以降低发动机总成的噪音。为了防止发动机3、消声器组合17自身的热辐射可能造成前后2个风道组合2、16温度高而造成风道自身损坏,在前后2个风道组合2、16局部温度较高的内壁部位贴有隔热反射膜,为了提高前后2个风道组合2、16的隔音功能,在前、后风道组合2、16的内外壁局部位置还有消音结构20和贴有消音棉19。
在如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案中,前冷却风被前风扇1吸入前进风罩21并增压后送至由前进风罩21、前进风左罩22,前进风右罩23组成的前风道组合2中,前风道冷却风先通过发动机3外表面和前风道组合2内壁之间的间隙环绕冷却发动机3的气缸以上部分,然后再经过进气管8和上腔体9与前风道组合2内壁之间的间隙环绕冷却消声器进气管8和上腔体9、连通管11、12的上半部,然后经前风道排风口14排出;发动机排气经过进气管8和上腔体9内腔消声,然后通过连通管11、12进入消声器下腔体10消声后经消声器出气口13排出;后冷却风被后风扇4从发动机下箱体侧面、油底壳底部吸入冷却进风,风在吸入的同时也冷却了发动机箱体和油底壳,降低了发动机的温度,后风道前罩5是铝合金结构与发动机通过螺栓连接,既起到了风道、前后连接消声器下腔体10和后风道中罩6的连接承载作用,又起到了把发动机的热量通过安装螺栓和连接面传递到后风道前罩5然后被冷却风冷却降低发动机温度的作用;后风扇4在后风道前罩5和后风道中罩6中间,吸入增压后的冷却风被送入由后风道中罩6、后风道后罩7之间的空间,该空间中安装有需要冷却消声的消声器下腔体10,消声器下腔体10外表面与后风道中罩6、后风道后罩7之间除安装点外均有间隙,后冷却风从消声器下腔体10周边间隙间通过并冷却消声器下腔体10、连通管11、12的下半部后从后风道排风口15排出,消声器的排气也最终从消声器出气口13排出,消声器出气口13被后风道排风口15的中间部分包容;因为发动机3、消声器组合17均为高温部件,为了防止他们的热辐射造成前后2个风道组合2、16的部件温度高而造成风道自身损坏,在如图所示前后2个风道组合2、16局部温度较高的内壁部位贴有隔热反射膜,为了提高前后2个风道组合2、16的隔音功能,在前、后风道组合2、16的内外壁局部位置还有消音结构20和贴有消音棉19。这种设计可以灵活的把消声器分割成大小不一的2个腔体并增加谐波消声结构以提高在同一消声器总体积下的消声效果,又有利于把消声器的2个腔体布置在发动机周边可以利用的空余位置并增大外表面积以提高散热,减少发动机总成的总体积;消声器的上下腔体和前后风道设计虽然增加了一定的成本,但大大提高了发动机和消声器的消声冷却性能,还因为风道的隔声功能和风道上面的隔声部件,也可以降低发动机总成的最终噪音,特别对发动机中的通用发动机和全封闭发动机式发电机这类对总体积、排气温度、排气噪音要求严的场合非常适用。

Claims (5)

1.发动机的双消声冷却结构,包括由进气管,双段式上下消音腔体构成的消声器组合,发动机前后风扇和前后冷却风道构成的双风道,前进风罩加左右对分的前风道组合包容发动机的气缸和气缸盖部分、消声器的进气管和上腔体部分并通过螺栓和密封带与发动机气缸以上部分相连;前后组合的后风道组合包容消声器的下腔体部分并通过螺栓和密封带与发动机串连,前后2个风道的增压冷却风分别环绕前后风道内壁、发动机外表面、消声器上下消音腔体外壁周边之间的间隙通过。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发动机的双消声冷却结构,其特征是双段式消声器组合的上下消音腔体用1~2根连通管连接,消声器出气口在下消音腔体上。
3.根据权利要求1的发动机的双消声冷却结构,其特征是在局部温度较高的部位贴有隔热反射膜,内壁与发动机、消声器各部分均有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1的发动机的双消声冷却结构,其特征是双风道的最终出风互不相通,中间有隔板分隔。
5.根据权利要求1的发动机的双消声冷却结构,其特征是前后风道的风扇与发动机曲轴共轴,前风道的进风量大于后风道。
CN2011104603080A 2011-12-27 2011-12-27 发动机的双消声冷却结构 Pending CN10256225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4603080A CN102562251A (zh) 2011-12-27 2011-12-27 发动机的双消声冷却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4603080A CN102562251A (zh) 2011-12-27 2011-12-27 发动机的双消声冷却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62251A true CN102562251A (zh) 2012-07-11

Family

ID=464086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4603080A Pending CN102562251A (zh) 2011-12-27 2011-12-27 发动机的双消声冷却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562251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41208A (zh) * 2019-04-25 2019-06-28 张家港润盛科技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发动机隔热消音铝罩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32221A (ja) * 2002-02-08 2003-08-22 Fuji Heavy Ind Ltd 空冷式直列多気筒エンジンの冷却構造
CN200946528Y (zh) * 2006-09-07 2007-09-12 江苏常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具有双冷却风道的发电机组
CN102364073A (zh) * 2011-09-07 2012-02-29 浙江乐恒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发动机驱动的发电机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32221A (ja) * 2002-02-08 2003-08-22 Fuji Heavy Ind Ltd 空冷式直列多気筒エンジンの冷却構造
CN200946528Y (zh) * 2006-09-07 2007-09-12 江苏常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具有双冷却风道的发电机组
CN102364073A (zh) * 2011-09-07 2012-02-29 浙江乐恒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发动机驱动的发电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41208A (zh) * 2019-04-25 2019-06-28 张家港润盛科技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发动机隔热消音铝罩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64073A (zh) 发动机驱动的发电机
WO2005042938A1 (fr) Systeme de refroidissement pour moteur de generatrice
CN112431667B (zh) 一种采用迷宫分支风道实现散热降噪的柴油发电机组
CN106988881A (zh) 风冷静音发电机组增压式冷却系统
CN101825011B (zh) 一种发电机组的冷却结构
CN201106479Y (zh) 永磁逆变轻便式发电机组
CN115822775A (zh) 静音发电机组散热风道
CN201826951U (zh) 分置吸入式散热器型集装箱式静音柴油发电机组
CN202325836U (zh) 发动机驱动的发电机
CN201255116Y (zh) 喷油螺杆空气压缩机中的冷却结构
CN102562251A (zh) 发动机的双消声冷却结构
KR101534726B1 (ko) 터보차저를 갖는 엔진시스템
KR20140122211A (ko) 레이디얼 압축기의 하우징
CN110630373B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增压装置
CN213016545U (zh) 一种沙漠油气田用的集装箱发电机组
JPS5779215A (en) Motorcycle with turbocharge type spark ignition engine
CN208605296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中冷器连接进气歧管用连接管道
CN210201282U (zh) 一种可移动电站的通风散热系统
CN208057233U (zh) 一种小功率低噪声隔音舱式风冷电源
CN212958853U (zh) 一种采用迷宫分支风道实现散热降噪的柴油发电机组
WO2008019553A1 (fr) Système de refroidissement d'unité génératrice numérique de moteur diesel horizontal
CN101509413A (zh) 风冷双缸柴油发电机组的冷却风道
CN208651289U (zh) 用于鼓风机的降噪外罩
CN205277591U (zh) 双缸超静音柴油发电机组
CN211924346U (zh) 一种摩托车涡轮增压发动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