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48281A - 携带式设备 - Google Patents

携带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48281A
CN102548281A CN2011104334510A CN201110433451A CN102548281A CN 102548281 A CN102548281 A CN 102548281A CN 2011104334510 A CN2011104334510 A CN 2011104334510A CN 201110433451 A CN201110433451 A CN 201110433451A CN 102548281 A CN102548281 A CN 1025482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tting portion
mentioned
upper body
middle shell
lower c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43345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48281B (zh
Inventor
牛込洋一
小笠原聪史
目黑启益
碓井泰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sio Compu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asio Compu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sio Compu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Casio Comput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5482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482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482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482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49Details of the mechanical connection between the housing parts or relating to the method of assembly
    • H04M1/0252Details of the mechanical connection between the housing parts or relating to the method of assembly by means of a snap-on mechanism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56Details related to functional adaptations of the enclosure, e.g. to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EMI, shock, water, or to host detachable peripherals like a mouse or removable expansions units like PCMCIA cards, or to provide access to internal components for maintenance or to removable storage supports like CDs or DVDs, or to mechanically mount accessor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49Details of the mechanical connection between the housing parts or relating to the method of assemb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具有上部壳体、配置在该上部壳体的下部的下部壳体、以及配置在上述上部壳体与上述下部壳体的内部的中壳体的携带式设备,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嵌合部,其设置于上述上部壳体的下表面的周缘部;第二嵌合部,其设置于上述中壳体的上表面的周缘部,并嵌合于上述第一嵌合部;第三嵌合部,其设置于上述中壳体的下表面的周缘部;以及第四嵌合部,其设置于上述下部壳体的上表面的周缘部,并嵌合于上述第三嵌合部。

Description

携带式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s(PDA))、携带式信息终端机(手持终端)、携带式电话机、携带式个人电脑(Personal Computer)、电子照相机等携带式设备。
背景技术
例如,在携带式电话机等的携带式设备中,如日本特开2004-343751号公报所记载,公知有具备上部壳体与下部壳体、并在这些上部壳体与下部壳体的内部组入了模块的结构的设备。
对于这种携带式设备而言,在上部壳体的外周部设置第一嵌合肋,在下部壳体的外周部设置供上部壳体的第一嵌合肋嵌合的第二嵌合肋,当使上部壳体与下部壳体重叠时,构成为第一、第二嵌合肋相互嵌合。在该情况下,第一嵌合肋与第二嵌合肋嵌合为大致十字状,从而形成为对上部壳体与下部壳体的沿内外方向和沿与它们正交的周围方向的位置进行限制。
然而,在这样的现有的携带式设备中,构成为在使上部壳体与下部壳体重叠、而使第一、第二嵌合肋相互嵌合的状态下,将上部壳体与下部壳体的多处位置螺钉固定,因此存在如下问题,即,当受到落下等的冲击时,位于螺钉固定位置之间而未被螺钉固定的位置上的上部壳体与下部壳体沿其厚度方向容易变形,因该变形而在上部壳体与下部壳体之间产生缝隙。
另外,在这样的现有的携带式设备中,伴随显示面板的大画面化以及高密度安装而迫切期望将上部壳体以及下部壳体的各壁厚较薄地形成,但仅将上部壳体与下部壳体的壁厚较薄地形成的话,则不仅容易产生上述的问题,还产生因来自外部的冲击而设备整体容易产生弯曲变形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为能够防止相对于来自外部的冲击的壳体的变形、位置偏移。
本发明的携带式设备是具有上部壳体、配置在该上部壳体的下部的下部壳体、以及配置在上述上部壳体与上述下部壳体的内部的中壳体的携带式设备,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嵌合部,其设置于上述上部壳体的下表面的周缘部;第二嵌合部,其设置于上述中壳体的上表面的周缘部,并嵌合于上述第一嵌合部;第三嵌合部,其设置于上述中壳体的下表面的周缘部;以及第四嵌合部,其设置于上述下部壳体的上表面的周缘部,并嵌合于上述第三嵌合部。
根据本发明,能够利用中壳体将上部壳体与下部壳体相互结合,从而能够提高设备整体的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将本发明应用于携带式信息终端机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携带式信息终端机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使图2所示的携带式信息终端机上下反转来进行表示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图1所示的携带式信息终端机的A-A向视的放大剖视图。
图5是将图4所示的携带式信息终端机分解来进行表示的放大剖视图。
图6是在图2所示的携带式信息终端机中、表示相互安装上部壳体、下部壳体、中壳体时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在图3所示的携带式信息终端机中、表示相互安装上部壳体、下部壳体、中壳体时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在从设备壳体的内侧观察图2所示的第三、第四嵌合部的状态下、将主要部分分解来进行表示的放大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8,对将本发明应用于携带式信息终端机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图3所示,该携带式信息终端机具备上部壳体1、装配于该上部壳体1的下部的下部壳体2、以及在上部壳体1与下部壳体2的内部组入的中壳体3。
在该情况下,如图3所示,在中壳体3设有电路基板4。如图2所示,在该电路基板4的上表面设有显示部5以及键盘部6。另外,如图3所示,在该电路基板4的下表面,与显示部5的下侧对应地设有信息处理所需要的各种电子部件7。
显示部5的构成为包括液晶显示面板、EL(电致发光)显示面板等平面型的显示面板,并对伴随信息处理的各种信息进行光电显示。键盘部6具备文字键、光标键、功能键等的信息处理所需要的各种键。
另外,如图1、图2以及图6所示,在上部壳体1上,显示开口部9a与显示部5对应地设置,且多个键插入孔9b与键盘部6的各键对应地设置。并且,如图4~图7所示,在下部壳体2上,后述的电池收纳部8与中壳体3的电路基板4的键盘部6的下侧对应地设置,并且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有盖住该电池收纳部8的电池盖10。
然而,如图3~图7所示,在上部壳体1的下表面的周缘部设有第一嵌合部11。在中壳体3的上表面的周缘部设有嵌合于上部壳体1的第一嵌合部11的第二嵌合部12。另外,在该中壳体3的下表面的周缘部设有第三嵌合部13。在下部壳体2的上部的周缘部设有供中壳体3的第三嵌合部13所嵌合的第四嵌合部14。
在该情况下,如图3~图7所示,第一嵌合部11是设置在上部壳体1的下表面的周缘部的槽部以及肋等,并沿上部壳体1的周围进行设置。如图4以及图5所示,第二嵌合部12是以从中壳体3的上表面的周缘部向上方突出的方式设置的各种肋,并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地沿中壳体3的周围进行设置。该第二嵌合部12构成为当在上部壳体1内配置有中壳体3时,与上部壳体1的第一嵌合部11嵌合。
即,如图3~图7所示,第一嵌合部11与第二嵌合部12具备第一限制部15(参照图5)与第二限制部16(参照图6),其中,第一限制部15在第一嵌合部11与第二嵌合部12相互嵌合时对上部壳体1与中壳体3的沿内外方向、即沿上部壳体1与中壳体3的两个侧面的壁厚方向(例如为宽度方向,图1中为箭头X方向)的位置进行限制,第二限制部16在第一嵌合部11与第二嵌合部12相互嵌合时对上部壳体1与中壳体3的沿周围方向、即沿上部壳体1与中壳体3的周围的方向(例如为前后方向,图1中为箭头Y方向)的位置进行限制。
如图2、图5以及图6所示,第一限制部15由沿上部壳体1的周围进行设置的槽部11a与沿中壳体3的周围进行设置的框状的肋12a构成。由此,如图5所示,第一限制部15构成为,通过中壳体3的框状的肋12a与上部壳体1的槽部11a嵌合来对上部壳体1与中壳体3的沿内外方向(例如,图1中为箭头X方向)的位置进行限制,从而防止上部壳体1与中壳体3向内外方向产生变形。
如图6所示,第二限制部16由宽幅的槽部11b与宽幅的辅助肋12b构成,其中,宽幅的槽部11b设置在下行肋16a的规定位置上,而下行肋16a设置于上部壳体1的下表面的周围,宽幅的辅助肋12b设置在中壳体3的周围的规定位置上。在该情况下,如图6以及图7所示,中壳体3的宽幅的辅助肋12b由朝向上部壳体1的内侧面而设置的顶板部12c、与沿该顶板部12c的两侧垂下的一对侧板部12d构成。对于该第二限制部16而言,宽幅的槽部11b与宽幅的辅助肋12b分别设置在单侧五个位置上、合计设置在十个位置上。
由此,如图6所示,第二限制部16构成为,通过中壳体3的宽幅的辅助肋12b与设置在上部壳体1的下行肋16a上的宽幅的槽部11b嵌合,对上部壳体1与中壳体3的沿周围方向(例如为前后方向,图1中为箭头Y方向)的位置进行限制,从而防止上部壳体1与中壳体3向周围方向产生位置偏移。
另外,如图4~图7所示,第三嵌合部13是从中壳体3的下表面的周缘部垂下的肋,并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地沿中壳体3的周围进行设置。如图4以及图5所示,第四嵌合部14构成为是沿下部壳体2的第二嵌合部12的内周进行设置的槽部,并供中壳体3的第三嵌合部13嵌合。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6~图8所示,第三嵌合部13与第四嵌合部14在相互嵌合了时,具备第三限制部17与第四限制部18,其中,第三限制部17对中壳体3与下部壳体2的内外方向、即沿上部壳体1与中壳体3的两个侧面的壁厚方向(例如为宽度方向,图1中为箭头X方向)的位置进行限制,第四限制部18对中壳体3与下部壳体2的周围方向、即沿上部壳体1与中壳体3的周围的方向(例如,图1中为箭头Y方向)的位置进行限制。
如图3、图6~图8所示,第三限制部17由沿中壳体3的周围大致连续设置的框状的肋13a、与沿下部壳体2的周围大致连续设置的环状的槽部14a构成。由此,第三限制部17构成为,通过中壳体3的框状的肋13a与下部壳体2的环状的槽部14a嵌合,对中壳体3与下部壳体2的内外方向(例如为宽度方向,图1中为箭头X方向)的位置进行限制,从而防止中壳体3与下部壳体2向内外方向产生变形。
如图2、图6~图8所示,第四限制部18由朝向外部突出地设置在中壳体3的框状的肋13a的规定位置上的部分的肋13b、与设置在下部壳体2的环状的槽部14a内的规定位置上的一对夹持肋14b构成。在该情况下,第四限制部18与第二限制部16相同,部分的肋13b与一对夹持肋14b分别设置在单侧五个位置上、合计设置在十个位置上。
由此,如图2、图6~图8所示,通过中壳体3的部分的肋13b嵌合于下部壳体2的一对夹持肋14b间,第四限制部18构成为对下部壳体2与中壳体3的周围方向(例如为前后方向,图1中为箭头Y方向)的位置进行限制,从而防止下部壳体2与中壳体3向周围方向产生位置偏移。
在该情况下,如图6以及图7所示,在下部壳体2的第四嵌合部14上设有辅助突起14c,该辅助突起14c从下侧与中壳体3的第二嵌合部12的第二限制部16的辅助肋12b嵌合。即,该辅助突起14c构成为在第四嵌合部14的第三限制部17的槽部14a的上端部向其上方突出地设置,并插入中壳体3的第二嵌合部12的第二限制部16的辅助肋12b的一对侧板部12d间。
由此,如图6以及图7所示,辅助突起14c构成为,在中壳体3的第二嵌合部12的第二限制部16的辅助肋12b与上部壳体1的第一嵌合部11的宽幅的槽部11b嵌合了的状态下,插入辅助肋12b的一对侧板部12d之间,从而将上部壳体1、中壳体3、以及下部壳体2结合为一体。
另外,如图2~图7所示,在上部壳体1的第一嵌合部11的外周,第五嵌合部20沿上部壳体1的外周连续设置。在下部壳体2的第四嵌合部14的外周,供上部壳体1的第五嵌合部20嵌合的第六嵌合部21沿下部壳体2的外周连续设置。如图5~图7所示,第五嵌合部20是沿上部壳体1的外周连续设置的框状的肋20a,第六嵌合部21是沿下部壳体2的外周连续设置的环状的槽部21a。
在该情况下,如图4以及图5所示,第五嵌合部20和第六嵌合部21以其双方的啮合深度与中壳体3的第三嵌合部13和下部壳体2的第四嵌合部14的双方的深度相同程度的深度较深地形成。在该第五嵌合部20与第六嵌合部21的内部沿上部壳体1以及下部壳体2的整周连续配置有防水密封垫22。
即,该防水密封垫22构成为,是由橡胶等的具有弹性的材料构成的环状防水密封垫,并如图4以及图5所示地在配置于下部壳体2的第六嵌合部21的内部的状态下,并在上部壳体1的第五嵌合部20与下部壳体2的第六嵌合部21嵌合了时,利用第五嵌合部20的框状的肋20a将防水密封垫22向第六嵌合部21的环状的槽部21a内按压。
另外,如图4所示,第五嵌合部20与第六嵌合部21构成为将从中壳体3的周缘部朝向外侧突出的凸缘状的肋3a夹持。即,如图4以及图5所示,下部壳体2的第六嵌合部21形成为,位于其内侧的上端部比位于外侧的上端部稍低。
即,如图4所示,第五嵌合部20与第六嵌合部21构成为,当上部壳体1的第五嵌合部20与下部壳体2的第六嵌合部21嵌合了时,位于第六嵌合部21的外侧的上端部与上部壳体1的下端面抵接,且位于第六嵌合部21的内侧的上端部从上部壳体1的下端面稍微离开。
由此,如图4所示,第五嵌合部20与第六嵌合部21构成为,位于下部壳体2的第六嵌合部21的内侧的上端部从上部壳体1的下端面稍微离开,由此在该离开的位置上配置中壳体3的凸缘状的肋3a,在该状态下,中壳体3的肋3a被夹入第六嵌合部21的上端部与上部壳体1的下端面之间。
如图3所示,这样的上部壳体1、下部壳体2、以及中壳体3构成为,位于上边侧、下边侧、以及该上下边间的中间的前后两个位置、合计八个位置利用螺钉(未图示)来进行结合。即,在下部壳体2上,多个螺钉插入孔23设置在位于上边侧、下边侧、以及该上下边间的中间的前后两个位置上、合计设置在八个位置上。在中壳体3上,除了位于显示部5的两侧的位置之外,多个孔缘插入孔24与下部壳体2的螺钉插入孔23对应地设置。
如图3所示,在上部壳体1内,除了位于显示部5的两侧的位置之外,具有供螺钉(未图示)螺纹结合的螺纹孔的孔缘25与中壳体3的孔缘插入孔24对应地设置。如图2以及图3所示,该上部壳体1的孔缘25构成为,在中壳体3配置于上部壳体1时,插入中壳体3的各孔缘插入孔24中,并且与配置于中壳体3的下部的下部壳体2的各螺钉插入孔23对应。
在该情况下,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上部壳体1上,螺钉固定用的一对辅助件26在位于显示部5的两侧的位置上与下部壳体2的螺钉插入孔23对应地设置。如图3以及图5所示,该一对辅助件26构成为,设于上部壳体1内的侧面,其下端部向中壳体3的下侧(图3中为上侧)延伸,该延伸了的下端部沿中壳体3的下表面折弯,在该折弯了的位置上设有螺纹孔26a。
由此,一对辅助件26构成为,当中壳体3配置于上部壳体1内时,位于该中壳体3的下侧,并在该状态下,当下部壳体2配置于中壳体3的下部时,辅助件26的螺纹孔26a与该下部壳体2的螺钉插入孔23对应,从下部壳体2的螺钉插入孔23插入该螺纹孔26a的螺钉(未图示)与螺纹孔26a螺纹结合并紧固,由此,结合位于显示部5的两侧的上部壳体1、中壳体3、以及下部壳体2。
另外,如图2以及图3所示,中壳体3在遍及与电池收纳部8对应的位置上,配置于上部壳体1与下部壳体2的内部的几乎整个区域。即,如图4以及图5所示,电池收纳部8以下部壳体2朝向中壳体3而接近的方式隆起为中空状,并在该隆起了的位置的内部向下部壳体2的下侧开放的状态下,形成于下部壳体2上。因此,用于盖住电池收纳部8的电池盖10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于下部壳体2上。
接下来,对组装这样的携带式信息终端机的情况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2以及图3所示,将电路基板4安装于中壳体3。此时,预先如图2所示地在电路基板4的上表面安装显示部5以及键盘部6,并且,如图3所示地在电路基板4的下表面安装各种电子部件7。
接下来,将中壳体3配置于上部壳体1内。此时,使中壳体3插入设置在上部壳体1上的一对辅助件26之间,从而使设置有一对辅助件26的各螺纹孔26a的下端部位于中壳体3的下侧而配置。另外,此时,使显示部5与上部壳体1的显示开口部9a对应,并且使键盘部6的各键与上部壳体1的各键插入孔9b对应。
在该状态下,使上部壳体1的各孔缘25与中壳体3的各孔缘插入孔24对应,来使上部壳体1的第一嵌合部11与中壳体3的第二嵌合部12嵌合。这样的话,如图5所示,沿上部壳体1的周围进行设置的第一嵌合部11的第一限制部15的环状的槽部11a与沿中壳体3的周围进行设置的第二嵌合部12的第一限制部15的框状的肋12a嵌合,从而对上部壳体1与中壳体3的内外方向(例如为宽度方向,图1中为箭头X方向)的位置进行限制。
相同地,如图6以及图7所示,设置在上部壳体1的周围的规定位置上的第一嵌合部11的第二限制部16的宽幅的槽部11b与设置在中壳体3的周围的规定位置上的第二嵌合部12的第二限制部16的宽幅的辅助肋12b嵌合,从而对上部壳体1与中壳体3的周围方向(例如为前后方向,图1中为箭头Y方向)的位置进行限制。
另外,此时,上部壳体1的各孔缘25插入中壳体3的各孔缘插入孔24中,显示部5的周缘部与上部壳体1的显示开口部9a的内周部接触、并从显示开口部9a向上部壳体1的外部露出,键盘部6的各键插入上部壳体1的各键插入孔9b内、并向上部壳体1的外部露出。
接下来,将下部壳体2从中壳体3的下侧配置于上部壳体1的下部。此时,预先将防水密封垫22安装于下部壳体2的第六嵌合部21内。在该状态下,如图5以及图6所示,使中壳体3的第三嵌合部13与下部壳体2的第四嵌合部14对应,且使上部壳体1的第五嵌合部20与下部壳体2的第六嵌合部21对应,并且,使中壳体3的各孔缘插入孔24以及一对辅助件26与下部壳体2的各螺钉插入孔23对应。
在该状态下,使中壳体3的第三嵌合部13与下部壳体2的第四嵌合部14嵌合,并且使上部壳体1的第五嵌合部20与下部壳体2的第六嵌合部21嵌合。这样的话,如图4以及图5所示,沿中壳体3的周围大致连续设置的第三嵌合部13的第三限制部17的框状的肋13a与沿下部壳体2的周围大致连续设置的第四嵌合部14的第三限制部17的环状的槽部14a嵌合,从而对中壳体3与下部壳体2的内外方向(例如为宽度方向,图1中为箭头X方向)的位置进行限制。
相同地,如图8所示,朝向外部突出而设置在中壳体3的框状的肋13a的规定位置上的第三嵌合部13的第四限制部18的部分的肋13b与设置在下部壳体2的环状的槽部14a内的规定位置上的第四嵌合部14的第四限制部18的一对夹持肋14b嵌合,从而对下部壳体2与中壳体3的周围方向(例如为前后方向,图1中为箭头Y方向)的位置进行限制。
此时,如图6以及图7所示,在中壳体3的第二嵌合部12的第二限制部16的辅助肋12b与上部壳体1的第一嵌合部11的宽幅的槽部11b嵌合了的状态下,辅助突起14c插入中壳体3的第二限制部16的辅助肋12b的一对侧板部12d之间,其中,辅助突起14c设置在下部壳体2的第四嵌合部14的第三限制部17的槽部14a的上端部。由此,上部壳体1、中壳体3、以及下部壳体2结合成一体。
另外,此时,沿上部壳体1的外周进行设置的第五嵌合部20的框状的肋20a与沿下部壳体2的外周进行设置的第六嵌合部21的环状的槽部21a以其啮合为深的状态来嵌合。由此,作为上部壳体1的第五嵌合部20的框状的肋20a将防水密封垫22向作为下部壳体2的第六嵌合部21的环状的槽部21a内按压,并且,中壳体3的凸缘状的肋3a被夹入位于第五嵌合部20的内侧的上部壳体1的下端面与位于第六嵌合部21的内侧的上端部之间。
之后,使螺钉(未图示)从下侧插入下部壳体2的各螺钉插入孔23中,并使之螺纹结合在上部壳体1的各孔缘25的螺纹孔以及一对辅助件26的各螺纹孔26a而进行紧固。由此,上部壳体1的第一嵌合部11与中壳体3的第二嵌合部12牢固地嵌合,并且,中壳体3的第三嵌合部13与下部壳体2的第四嵌合部14牢固地嵌合。
另外,此时,上部壳体1的第五嵌合部20与下部壳体2的第六嵌合部21牢固地嵌合,从而上部壳体1的第五嵌合部20将防水密封垫22向下部壳体2的第六嵌合部21内按压而确保防水性。另外,中壳体3的凸缘状的肋3a被牢固地夹持在位于第五嵌合部20的内侧的上部壳体1的下端面与位于第六嵌合部21的内侧的上端部之间。由此,确保上部壳体1、下部壳体2、以及中壳体3的整体的刚性。
这样,根据该携带式信息终端机,其构成为具备:第一嵌合部11,其设置在上部壳体1的下表面的周缘部;第二嵌合部12,其设置在配置于上部壳体1内的中壳体3的上表面的周缘部,并与第一嵌合部11嵌合;第三嵌合部13,其设置在该中壳体3的下表面的周缘部;以及第四嵌合部14,其设置在配置于上部壳体1的下部的下部壳体2的上表面的周缘部,并与第三嵌合部13嵌合;从而能够防止相对于来自外部的冲击的各壳体1~3的变形、位置偏移,由此能够提供耐冲击性高的携带式设备。
即,在该携带式信息终端机中,利用第一嵌合部11与第二嵌合部12的嵌合来结合上部壳体1与中壳体3,并且利用第三嵌合部13与第四嵌合部14的嵌合来结合中壳体3与下部壳体2,因此,能够通过中壳体3来相互结合上部壳体1与下部壳体2,由此能够提高设备整体的刚性。因此,即使从外部受到冲击,也能够以上部壳体1、下部壳体2与中壳体3的整体来一体地挡住冲击,从而,能够可靠且良好地防止各壳体1~3的扭曲变形或弯曲变形、以及位置偏移,由此能够提供耐冲击性高的携带式设备。
在该情况下,第一嵌合部11与第二嵌合部12具备在第一嵌合部11与第二嵌合部12相互嵌合了时对上部壳体1与中壳体3的内外方向的位置进行限制的第一限制部15、以及在第一嵌合部11与第二嵌合部12相互嵌合了时对上部壳体1与中壳体3的周围方向的位置进行限制的第二限制部16,由此,在第一嵌合部11与第二嵌合部12嵌合了的状态下,当受到落下等冲击时,利用第一限制部15能够可靠地防止上部壳体1与中壳体3沿其内外方向产生变形,并且,利用第二限制部16能够可靠地防止上部壳体1与中壳体3沿其周围方向产生位置偏移,由此,能够可靠且良好地防止上部壳体1与中壳体3的扭曲变形或弯曲变形、以及位置偏移。
另外,第三嵌合部13与第四嵌合部14具备在第三嵌合部13与第四嵌合部14相互嵌合了时对中壳体3与下部壳体2的内外方向的位置进行限制的第三限制部17、以及在第三嵌合部13与第四嵌合部14相互嵌合了时对中壳体3与下部壳体2的周围方向的位置进行限制的第四限制部18,由此,在第三嵌合部13与第四嵌合部14嵌合了的状态下,当受到落下等冲击时,利用第三限制部17能够可靠地防止中壳体3与下部壳体2沿其内外方向产生变形,并且,利用第四限制部18能够可靠地防止中壳体3与下部壳体2沿其周围方向产生位置偏移,由此,能够可靠且良好地防止中壳体3与下部壳体2的扭曲变形或弯曲变形、以及位置偏移。
在该情况下,由于上部壳体1、下部壳体2、以及中壳体3的多处位置利用螺钉固定来相互结合,从而当受到落下等冲击时,利用第一限制部15与第三限制部17能够可靠且良好地防止上部壳体1、中壳体3、以及下部壳体2沿其内外方向产生变形,并且,利用第二限制部16与第四限制部18能够可靠且良好地防止上部壳体1、中壳体3、以及下部壳体2沿其周围方向产生位置偏移,除此之外,也能够可靠且良好地防止设备整体产生弯曲变形。
另外,在中壳体3的第二嵌合部12设有作为第一辅助嵌合部的辅助肋12b,在下部壳体2的第四嵌合部14设有嵌合于第二嵌合部12的辅助肋12b的、作为第二辅助嵌合部的辅助突起14c,由此,能够将上部壳体1、中壳体3、以及下部壳体2结合为一体,并能够可靠且良好地防止上部壳体1、中壳体3、以及下部壳体2的整体的扭曲变形或弯曲变形、以及位置偏移。
即,在中壳体3的第二嵌合部12的第二限制部16的辅助肋12b已嵌合于上部壳体1的第一嵌合部11的宽幅的槽部11b的状态下,设置在下部壳体2的第四嵌合部14的第三限制部17的槽部14a的上端部的辅助突起14c插入中壳体3的第二限制部16的辅助肋12b的一对侧板部12d之间,因此能够进一步可靠且牢固地将上部壳体1、中壳体3、以及下部壳体2结合为一体。
另外,根据该携带式信息终端机,在上部壳体1的第一嵌合部11的外周,第五嵌合部20沿上部壳体1的外周连续设置,在下部壳体2的第三嵌合部13的外周,与第五嵌合部20嵌合的第六嵌合部21沿下部壳体2的外周连续设置,由此,当上部壳体1、下部壳体2、以及中壳体3已相互结合时,能够使第五嵌合部20与第六嵌合部21嵌合,从而也能够进一步提高设备整体的刚性。
在该情况下,第五嵌合部20和第六嵌合部21以其啮合与第三、第四嵌合部13、14的深度相同程度的深度较深地形成,并在该第五嵌合部20与第六嵌合部21的啮合的内部配置有防水密封垫22,由此,当上部壳体1、下部壳体2、以及中壳体3已相互结合时,能够使上部壳体1与下部壳体2牢固地结合,除此之外,第五嵌合部20能够将防水密封垫22向第六嵌合部21内按压,由此,能够确保上部壳体1与下部壳体2的防水性。
另外,根据该携带式信息终端机,在下部壳体2设有电池收纳部8,中壳体3配置在遍及与电池收纳部8所对应的位置并在上部壳体1与下部壳体2的内部的几乎全域,由此,即使在下部壳体2设置电池收纳部8,也能够将与该电池收纳部8所对应的位置的下部壳体2牢固地接合于中壳体3以及上部壳体1,从而也能够进一步提高设备整体的刚性。
并且,在该携带式信息终端机中,在位于上部壳体1的显示部5的两侧的位置上设置一对辅助件26,将下部壳体2螺钉固定于该一对辅助件26上,因此,即使将显示部5的显示画面较大地形成,也能够将位于该显示部5的两侧的位置的上部壳体1与下部壳体2牢固地接合,从而也能够提高设备整体的刚性。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应用于携带式信息终端机的情况进行了叙述,但未必一定为携带式信息终端机,也能够广泛应用于例如携带式电话机、电子辞典、携带式音乐播放器等各种携带式的电子设备中。

Claims (6)

1.一种携带式设备,其具有上部壳体、配置在该上部壳体的下部的下部壳体、以及配置在上述上部壳体与上述下部壳体的内部的中壳体,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嵌合部,其设置于上述上部壳体的下表面的周缘部;
第二嵌合部,其设置于上述中壳体的上表面的周缘部,并嵌合于上述第一嵌合部;
第三嵌合部,其设置于上述中壳体的下表面的周缘部;以及
第四嵌合部,其设置于上述下部壳体的上表面的周缘部,并嵌合于上述第三嵌合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携带式设备,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嵌合部与上述第二嵌合部具备:第一限制部,其在上述第一嵌合部与上述第二嵌合部相互嵌合时对上述上部壳体与上述中壳体的内外方向的位置进行限制;以及第二限制部,其在上述第一嵌合部与上述第二嵌合部相互嵌合时对上述上部壳体与上述中壳体的周围方向的位置进行限制;并且,上述第三嵌合部与上述第四嵌合部具备:第三限制部,其在上述第三嵌合部与上述第四嵌合部相互嵌合时对上述中壳体与上述下部壳体的内外方向的位置进行限制;以及第四限制部,其在上述第三嵌合部与上述第四嵌合部相互嵌合时对上述中壳体与上述下部壳体的周围方向的位置进行限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携带式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中壳体的上述第二嵌合部上设有第一辅助嵌合部,在上述下部壳体的上述第四嵌合部上设有第二辅助嵌合部,该第二辅助嵌合部与上述第二嵌合部的上述第一辅助嵌合部嵌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携带式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上部壳体的上述第一嵌合部的外周沿上述上部壳体的外周连续地设置有第五嵌合部,并且,在上述下部壳体的上述第三嵌合部的外周沿上述下部壳体的外周连续地设置有与上述第五嵌合部嵌合的第六嵌合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携带式设备,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五嵌合部与上述第六嵌合部以其啮合较深地形成,在上述第五嵌合部与上述第六嵌合部啮合的内部配置有防水密封垫。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携带式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下部壳体上设置有电池收纳部,上述中壳体遍及与上述电池收纳部对应的位置而配置在上述上部壳体与上述下部壳体的内部的几乎整个区域。
CN201110433451.0A 2010-12-22 2011-12-21 携带式设备 Active CN1025482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85435A JP5488448B2 (ja) 2010-12-22 2010-12-22 携帯機器
JP2010-285435 2010-12-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48281A true CN102548281A (zh) 2012-07-04
CN102548281B CN102548281B (zh) 2015-04-22

Family

ID=454184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433451.0A Active CN102548281B (zh) 2010-12-22 2011-12-21 携带式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165081A1 (zh)
EP (1) EP2469809B1 (zh)
JP (1) JP5488448B2 (zh)
CN (1) CN102548281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35593A (zh) * 2016-09-16 2018-03-23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便携式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97532B2 (ja) 2016-09-12 2019-10-30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携帯機器
US10469642B2 (en) * 2018-01-17 2019-11-05 Guangdong Everwin Precision Technology Co., Ltd. Middle frame for mobile phone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18365A (zh) * 1997-08-29 1999-06-02 摩托罗拉公司 用于一种电子装置的壳体组件
US20040045961A1 (en) * 2002-09-11 2004-03-11 Long-Jyh Pan Housing assembly of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US20040174665A1 (en) * 2003-03-07 2004-09-09 Motorola, Inc. Housing for a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method assembling the same
US20060079128A1 (en) * 2004-10-12 2006-04-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connecting housings
TW201044944A (en) * 2009-06-10 2010-12-16 King Slide Works Co Ltd Housing assembly for an electrical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10052521A1 (en) * 1997-05-30 2001-12-20 Suresh Goyal Rugged housing for portable devices
US6011699A (en) * 1997-10-15 2000-01-04 Motorola, Inc.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outing flexible circuit conductors
JP2004172454A (ja) * 2002-11-21 2004-06-17 Nec Access Technica Ltd 携帯電子機器
KR100556845B1 (ko) 2003-05-12 2006-03-1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휴대용 단말기의 케이스 조립구조
JP2006086220A (ja) * 2004-09-14 2006-03-30 Nec Access Technica Ltd 位置決め構造、位置決め方法、筐体、携帯通信端末
JP2009111600A (ja) * 2007-10-29 2009-05-21 Casio Hitachi Mobile Communications Co Ltd 筐体の防水構造、及び電子機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18365A (zh) * 1997-08-29 1999-06-02 摩托罗拉公司 用于一种电子装置的壳体组件
US20040045961A1 (en) * 2002-09-11 2004-03-11 Long-Jyh Pan Housing assembly of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US20040174665A1 (en) * 2003-03-07 2004-09-09 Motorola, Inc. Housing for a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method assembling the same
US20060079128A1 (en) * 2004-10-12 2006-04-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connecting housings
TW201044944A (en) * 2009-06-10 2010-12-16 King Slide Works Co Ltd Housing assembly for an electrical device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35593A (zh) * 2016-09-16 2018-03-23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便携式设备
CN107835593B (zh) * 2016-09-16 2019-11-01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便携式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48281B (zh) 2015-04-22
JP2012134785A (ja) 2012-07-12
US20120165081A1 (en) 2012-06-28
EP2469809A1 (en) 2012-06-27
JP5488448B2 (ja) 2014-05-14
EP2469809B1 (en) 2016-08-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67754B (zh) 按键板
USD614645S1 (en) On screen keyboard for electronic devices, including mobile phones and tablet computers
US20160381194A1 (en) Mobile device
CN101061697A (zh) 包括叠置元件的移动台主体
JP6058350B2 (ja) 電子部品を内蔵する筐体の防水構造
JP4833130B2 (ja) 電子機器
CN101495946A (zh) 手机设备的用户接口基板
CN101950701A (zh) 防水防尘按钮及应用该按钮的电子装置
CN102439951A (zh) 移动终端装置及电子设备
US8253046B2 (en) Keypad assembly for electronic devices
CN102548281A (zh) 携带式设备
TW200627653A (en) Interconnection structure through passive component
CN204498512U (zh) 终端侧键防水装置及终端
CN107275137A (zh) 一种防水按键及终端
ATE505820T1 (de) Lithiumsekundärbatteriemodul
TW200638577A (en) Battery-engaging module of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JP2010161230A (ja) 配線体、配線体の配設構造、および電子機器
CN102869222B (zh) 防水结构及电子终端
CN207818432U (zh) 一种防水按键组件及电子设备
US8600043B2 (en) Locking mechanism for a cover for a housing of an electronic device
WO2013151695A3 (en) Edge to edge qwerty keypad for a handheld device
CN2840538Y (zh) 按键防水装置
JP2010276169A (ja) 電子機器、筐体及びガスケット
EP2453336A3 (en) Keyboard
CN107359430B (zh) 一种终端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